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时间:2019-05-14 16:44: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第一篇: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2003 工商管理学院工程硕士 一班 刘 斌

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依存关系。发展经济难免带来环境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需要付出一定的财力和物力,这是相互制约的一面。另一方面,保护环境本质上就是保护资源,保护生产力,促进能源和资源的节约,这都有助于经济的增长和效益的提高;反过来,经济的发展又为环境保护提供物质条件和技术基础,这是相辅相成的一面。由此可见,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处理得好,可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处理不当.则会相互影响,彼此阻碍。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保障广大人民利益的。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人民造福。所以,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处理好人口、资源、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把可能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解决在生产建设的过程之中,使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

我国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环境和生态方面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十分巨大的。且不说像沙尘暴、水污染等人们切身感受的事实,据国家海洋局的报告,在我国沿海地区,有70%的海滩被侵蚀,10多个海湾港口正在丧失原有功能,滨海湿地丧失近一半,红树林减少了66%,近岸珊瑚礁95%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70%的水域遭到污染,2000年,近海发现28次赤潮,累计面积超 过1万平方公里,正成为最严重的海洋灾害。由3000位各国专家参与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最近的报告说,全球变暖将比以前设想的严重得多,而且还会持续数百年。报告认为,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燃烧矿物燃料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这表明联合国气候会议通过的《京都协议书》的正确性和重要性。美国人口虽然只占全球的4%,可是排放的温室气体却占全球的1/4,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布什总统宣布不执行这个协议,当然引起各国人民 的抗议。

人们常说发展经济要“以人为本”,如果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而垃圾、噪音和污染却增加得更多、更快,那又怎么体现以人为本呢?香港有份报纸的一篇文章说,当人们突然发现,钱有了,房有了,豪华的吃穿也有了,有的还有车;可是那清澈的、潺潺地、荡着碧波的水却已经浑了、脏了、臭了、少了、有的干脆没了。你愿意过那种日子吗?

近日《人民日报》记者在松辽平原采访,发现一个以生产粮食为主的传统农业县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引进、上马了将要带来污染的工业项目,引起农民群众的严重不安。一位领导同志与记者交谈时坦率承认,县里对此并非不了解,而是实出无奈:由于没什么工业企业,经济总量小,税源少,全县财政捉襟见肘。自知没什么明显的比较优势,也只能引进这样的项目。明明知道某个项目要产生污染,还要引进;为追求GDP的增长,急于把“蛋糕”做大,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类似现象时下在全国不少地方。产生这一现象根源在哪里?关键在于一些地方领导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好像发展经济就得破坏环境,保护环境经济就无法发展经济。这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其实恰好相反,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是辨证统一的关系。适应21世纪绿色文明的主潮,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的出现,正是要在理论与实践的层面解决两者的对立,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毋庸置疑,人类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短期内确实存在矛盾,人们必须在这两者之间如何分配资源作出选择。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投入,就意味着必然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投入。然而必须看到,环境的合理性和经济的效率性又是统一的。节省资源,减少污染的过程,本身就是节省成本,提高效率的过程。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那种先污染后治理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实施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的投入。我们绝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了!全国政协委员杨先明说过,明智的开发就是保护。在当前各种原材料、初级矿产品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很多地区热衷于上新项目,开发当地的矿产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但是经验表明,盲目性的开发往将会成为未来环境问题的开端。因此,需要我们一开始就对资源的优势重新有一科学的认识。

首先,必须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重新认识西部的资源优势。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经济的开放度将进一步提高。一些产品包括很多资源产品的原有优势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将不复存在,这种情况已经屡见不鲜。因此,开发的重点是那些在国际市场上仍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其次,必须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重新认识西部的资源优势。这就需要我们区分资源的多样性、资源的丰裕度和资源的市场价值之间的重要差别,而不是盲目地把资源的自然存在与多样性当作资源经济优势。三是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西部的资源优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本部的资源优势的开发必须以生态的保护作为前提。四是必须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重新认识本部的资源优势。由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作用,人们对资源的使用价值的认识深化了,本部的很多资源优势将会被进一步发掘出来。因此应重新认识资源优势,全面提高资源的使用价值,延长其资源开发产业的生命周期。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人们对林业的主导需求已发生根本性改变,其显著特点是林业建设已从以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被赋予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被赋予首要地位;在西部开发中,被赋予基础地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成为新时期对林业的主导需求。主导需求的变,赋予了林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的特殊地位和责任。林业的主要任务、指导思想、工作重点、管理体制等都在随之发生变化。林业已不是一个产业,而是一个综合性、社会性极强的公益事业。林业部门作为国家生态建设的主管部门,已由一个专业经济部门转变为宏观调控、执法监管、公共服务的综合部门。特别是依法治国方略,林业执法和监督工作特别重要。目前,由林业部门作为执法主体的有《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防沙治沙法》、《退耕还林条例》等5部法律、6部法规。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执法主体。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如此我们建议国家把发展沙产业、草产业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列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脱贫致富、农牧业产业化规划,把发展沙产业、草产业作为实现从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向发展生态产业转化的根本途径;同时,以科学的发展观、新型的生态观,面向市场,发展优势产业。

政府环境保护部门作为公共资源的管理者,应该将公众共同利益、公众意见和公众的广泛参与贯穿于从决策到实施的全过程,逐步形成社会公众从不同侧面、角度均能积极有效投入环境保护活动中的氛围和机制,从而提高环境保护的有效性。同时,完善环境立法,明确公众环境权益的法律地位。我国现行环保法律中有公民环保义务和对污染破坏环境行为进行检举控告权利的原则性规定,但仅有这些规定并不具有实体权力性质,公民行使自身环境权仅包括知情权、监督权、受到环境侵害的索赔权、环保决策和实践参与权等现行法律法规中都没可操作性的规定作为依据,形成权利与义务失衡的情况,因此应该尽快制定“公民环境监督保障条例”等环保法规

第二篇: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第一,落实环保优先,最根本的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解决好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问题

环境质量下降,并不是发展本身的问题,而是发展方式带来的问题;发展方式又与政绩观密切相关。“GDP至上”的政绩观,带来的必然是粗放的增长方式。我们常讲,世界观是总开关,套用这个观点,政绩观是决定发展方向和方式的总开关。有一句话说得好,把“官”的问题解决了,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实质上说的就是政绩观。我们落实环保优先,必须首先从观念、理念这个源头抓起,紧紧抓住政绩观这个根本,努力增强各级干部抓好环保的责任意识,使环保优先成为各级干部的自觉追求。

什么是正确的政绩观?形象地说就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现在看来,它的内涵不仅仅是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还要加上美一方环境这一重要内容。这四个方面统一起来、相互作用,才是完整的、正确的政绩观,也是我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我们要坚持以发展的综合指标、以富民的实际成果、以群众的满意度来评价和衡量干部的政绩,而不是单纯地追求GDP增长,更不能把污染环境的GDP当作政绩。要把环境指标作为一个权重大、考核严的重要指标,纳入各级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坚决实行环保目标管理责任制、环境问责制、责任追究制、一票否决制,把政绩考核的导向真正扭到科学发展上来。要切实通过调整政绩考核的杠杆,推动全市各级在全局工作的部署上,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

第二,落实环保优先,并不是不要发展或放慢发展,而是要高质量高效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也是我们工作实践中绕不过去的发展课题。在当前形势下,强调处理好这个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更好地把准发展方向、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理清发展思路,有着很强的针对性。我们一定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环保优先的实质内涵,在实践中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既要努力克服重发展轻环保的问题,也要坚决防止一谈到环保优先就放慢发展、甚至不要发展的倾向,真正做到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举措,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并进。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谈不上科学发展观。强调环保优先,并不是被动地放弃发展抓环保,而是要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环保的关系,解决一个怎么发展的问题。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相互促进的,发展是硬道理,环保是硬任务,目的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必须深刻认识,发展中的问题,包括环保问题,最终还是要靠加快发展来解决。当前形势下强调环保优先,主要是因为我们在保护环境上确实存在着盲点和不足。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有一段插话,他说,现在我们发展上“快”的问题解决了,但“好”的问题并未解决好。我理解这段话重点讲的就是环保工作还是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客观分析,在科学发展的目标体系中,环保无疑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目标,这个目标任务完成得不好,就不能说我们实现了科学发展。实践一再说明,环保一旦出现问题,发展的成果、小康的成果就会被倾覆。因此,在更好更快发展的新背景下,我们既要毫不动摇地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要把环保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也不能依靠放松发展来消极地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必然要付出环境成本,关键是要努力用最小的环境成本获得最大的发展效益。经济发展要上去,生态环境也要上去。

第三,落实环保优先,既要狠抓当前,推进铁腕治污,更要立足长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铁腕治污是难任务、更是硬任务,需要全市上下用力、用智狠抓落实。首先要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上体现“铁腕”,大力推进专项整治,坚决完成减排目标,严惩超标排污和违法偷排,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落实环保治本措施上体现“铁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践说明,抓环保最忌形式主义和虎头蛇尾的“刮风”,每刮一次风,环保问题的“抗药性”就增强一次。如果我们不痛下决心从转变发展方式这个根本环节上解决环保问题,就不能算是真正的“铁腕治污”。

我们现有的发展方式确实要深刻反思,确实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怎么转,怎么体现环保优先的要求、真正实现更好更快发展?从指导思想说,就是要以产业升级减少环境污染,以发展循环经济减低废弃物排放,以集约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生态建设提升环境质量。从具体工作讲,就是要狠抓“三个突出”,即突出优质大项目建设,把产业优势调强;突出现代服务业发展,把产业结构调轻;突出自主创新,把产业层次调高。这“三个突出”,是市委五届二次全会提出的工作思路,完全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也抓住了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同时还是对环保优先方针的很好落实。“三个突出”当中,重中之重是优质大项目建设。这是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环节。我们强调突出大项目建设,并不是说只看项目体量,不加选择、盲目引进,更多的则是注重项目质量。必须看到,每上一个新项目都必然会增加环境成本,但是一个优质大项目的环境成本,往往低于多个小项目的总和。比如金东纸业,产能和效益比10个甚至数十个小造纸还高,但其污染物排放只相当于1个小造纸的四分之一。所以,我们在转变发展方式的进程中,要坚持严把产业政策关、环境准入关和环评达标关,坚持以环保和产业政策说话、以环境科学评价说话、以专家学者说话,加快发展“两高两低”产业,坚决依法淘汰落后产能、整治“五小”企业,同时要在推进集约发展上狠下功夫,加快企业向园区集中,对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实施集中管理、集中排污。

第四,落实环保优先,就是要多还老账,不欠新账,算好长远账

落实环保优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扎扎实实抓推进。当前最紧迫的是,要按照多还老账,不欠新账,善于算好大账的基本要求,抓紧抓好环保各项措施的落实,切实把环保优先方针贯穿到更好更快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

多还老账,就是要加大整治力度,最大限度地解决已经发生的污染问题,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在工作中,要把水环境整治作为头等大事,这既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命脉,也是人民群众生存的命脉,丝毫大意不得、松懈不得。尤其要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水质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进行集中治理,坚决搬迁水源地范围内的污染企业。要大力推进化工行业整治、东部地区大气污染整治、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等。环保部门要以最严格的环保制度,加强执法监管,敢于动真碰硬,对环境污染实施最严密的监控。现在,环保部门已经成为“热点”部门,压力非常大、责任非常重,希望大家提升能力、扎实工作,既当好环境保护的“守门员”,又当好推动发展的“服务员”,为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镇江再立新功。在加强专项整治的同时,全市各级还要尽最大努力弥补环保基础设施的历史欠账,为落实环保优先夯实基础。我们讲要补好环保这一课,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大力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城市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的全覆盖,太湖流域的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配套管网等工程建设任务,要千方百计确保按期完成。有关部门要按职能分工,抓好落实。这里,我要突出强调的是,要把环保投入作为各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同时要着力创新投入机制,努力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不欠新账,就是要坚决不上环保不达标的项目,“一票否决”,把好门槛,更加注重防患于未然,把力气用到抓源头控制、抓基础环节、抓机制体制、抓长效管理上。要在狠抓结构调整这个源头的同时,着力抓好五个方面:一是以积极预防求主动。加强对环境污染隐患的排查和整治力度,认真制定和落实环境灾害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预案,这是当前环保工作的一个重点。二是以完善规划求主动。产业发展规划和功能布局规划,对环保的成效有着先导性的影响。要进一步完善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三是以机制创新求主动。加快建立起“环保者得益、排污者付费、治污者赚钱、违法者受罚”的利益导向机制。已经形成的环保机制要坚决落实到位。四是以生态建设求主动。生态建设是更高层次的环境保护。要倍加珍惜生态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五是以群众参与求主动。切实保障群众在重大环境事务上享有充分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把群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算好长远账,就是要着眼大局、立足长远,坚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环保成效的最高标准。实践说明,拒绝一个污染项目、关停一批污染企业、投资建设环保基础设施,近期确实需要付出代价和成本,但对未来发展大有益处。全市各级都要确立这样的战略意识、全局观念和长远眼光,在推进更好更快发展中,不断提高环保工作水平和环境质量,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

第三篇: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DOC)

1.雾霾,让我们看清中国经济通往未来之路

时间: 2015-12-14

18:34:23

来源:新华网

这几天,北京正处于雾霾的红色预警中,满街的人们都带着白色的口罩。这段时间,国内外都在关注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议论7%左右速度是不是有点低,经济的下行压力有点大。

把这二者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一个事实:雾霾已经给人们强烈的提醒,中国经济不能单纯考虑速度指标,环境指标必须同步考虑;中国经济不能沿袭传统粗放、高能耗模式,走科技、节能、环保的转型之路刻不容缓!

用全球眼光和历史眼光看,我们不要说7%左右比较低,这个速度已经是大的经济体中最高指标,而且我国一年新增经济总量超过了许多国家的经济总量;不要渴望保持过去两位数经济增长,在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后,继续以过去那样的高速前行,是不符合经济规律的;不要羡慕过去高增长的光鲜数字,这背后资源、环境过度透支的压力已经演变成出今天雾霾的苦楚。

应当说,我们过去在没有解决温饱之前,饿着肚子的人,怎么可能让他大谈环境保护? 我们过去处处落后,没有一定发展速度如何改变落后挨打的困境。所以,一段时间以来,单纯追求高速度,大干快上,追求“浓缩人生的精华”,是那个时代我们不得不作出的阶段性选择。然而,如今我国已经进入整体小康社会,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再简单考虑速度、总量,而不考虑质量、结构、环境、资源等多种因素,再不考虑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就不可以了,而且过去的模式也行不通了。雾霾已经在向过去发展方式说“不”!也许,我们应当多角度看待经济发展速度和人们幸福感的关系。前几天,朋友告诉我:他在一个地方采访,当地经济过去主要是挖煤、炼钢,现在煤矿停产,钢厂效益下滑,增长不好。其他地方都摇头叹息,然而当地百姓每天生活的没有压力,依然有滋有味,安逸满足。他们觉得空气变好了,压力减轻了,每月少拿几百元,并没有什么不好。或许这也是一种幸福。

另外一个朋友则告诉我:自己老家的农民兄弟可高兴了,因为现在农民老了也能拿到几百元养老金,虽然不算很多,但是依然感谢国家和政府。朋友感慨地说:虽然现在有钱人感觉赚大钱不容易了,但普通人生活的感觉还蛮好的。hpH新北方网

雾霾让我们看清中国经济的通往未来之路:中国需要一个符合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发展速度;需要一个考虑资源环境支撑、百姓就业生活,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发展速度;需要一个更加高效集约、经济产业面向未来的转型升级发展速度;需要一个各方面都不要有太大压力,各方面能够兼顾的可持续发展速度。

如果说,我们过去需要一个较快的赶超型增长速度,是一个历史阶段的必然选择。那么,我们今后需要一个高质量、兼顾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速度,则是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更高要求和必然选择。

雾霾再次提醒我们,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必须加快,而且坚定不移!

2.彻底拿下雾霾,经济会降几个点?

南方周末

在中国经济本身面临结构性减速的情况下,雾霾等环境问题继而加剧了经济增长压力。(何籽/图)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宣誓“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之时,所有人都想知道,雾霾将如何影响中国经济这辆特快列车的车速。本期南方周末推出“雾霾经济学”专题,在这里,你将看到雾霾正深入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影响经济的方方面面;你也将看到太阳能光伏电站这一被誉为抗霾的新兴产业,如何在频发的雾霾天气面前陷入变动;你更可看到,过去几十年内,国内外的学者发现的中国大气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秘密。

从GDP、CPI和财政赤字等宏观经济数据,到能源、钢铁、房地产、农业等代表着经济神经血管的产业经济,再到天然气、水资源价格等财税政策变革,雾霾正悄无声息地深入中国经济脉络。

“如果把雾霾彻底拿下,中国经济到底会降低多少个百分点?”虽然经济学界难做确切答复,但一个可以确定的事实是,雾霾等环境因素已经越来越多进入到经济学界的分析框架里。而雾霾治理的实质则是中国经济的“去泡沫化”。

番茄辣椒、房子和发电站

北京的番茄辣椒、三亚的房子和上海的太阳能发电站,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雾霾将它们联系到了一起。最近,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贺冬仙发现,雾霾让她试验温室里的番茄和辣椒幼苗晚成熟了至少30天。通常情况下20天就能出苗的番茄和辣椒,2014年已经播种了五十多天还没达到出苗标准,遮天蔽日的雾霾让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大为减少,不仅植株脆弱,成熟后营养价值还大减。

在三亚,爱家房产经纪人吕娜发现今年来自北京和河北的买房者明显增多,“尤其北京能占到20%。”她的另一位同行说。在全国房地产市场均呈现增速放缓的情况下,2月份海南的房地产却在全国表现坚挺,亚太城市房地产业协会会长谢逸枫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海南住房需求的猛增,雾霾做出了贡献。在上海,据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的光伏系统实证研究平台的数据,雾霾让太阳能光伏发电量大为减少。2013年12月4日,晴天,系统显示光伏系统的日发电有效小时数为2.79小时;12月6日,重度污染,PM2.5值超过600,其日发电有效小时数仅为0.7小时,降低了约80%。

不仅如此,雾霾还频频导致设备运行故障。

2013年1月21日至23日,呼和浩特铁路局包头西机务段因雾霾天气造成电力机车车顶故障即高达6起;北京市的一组实验表明,雾霾同样让空气源热泵机组这种节能热水器在实验下出现了2次周期超过15小时的事故。

夸张的是,养殖业也受到雾霾的影响——中地畜牧公司的刘姓经理说,他饲养的奶牛一到雾霾天“精神状态”就不好,“感觉有时候呆呆的,不如平时欢畅”。

2014年春天,中国半数国土上空笼罩的雾霾正在释放其巨大影响力。当雾霾作用于国人产生的第一拨反应——呼吸和健康问题被陆续呈现后,“雾霾第二拨”——对中国经济产生的隐秘作用力也逐步浮出水面。

随着雾霾的持续,雾霾之于中国经济,已绝非单纯的口罩或空气净化器生意那么简单,尽管这些被戏称为“雾霾经济”的生意是对环境恶化最轻快的回应,但实际上,从GDP、CPI和财政赤字等宏观经济数据,到能源、钢铁、房地产、农业等代表着经济神经血管的产业经济,再到天然气、水资源价格等财税政策变革,雾霾正悄无声息地深入中国经济脉络。

雾霾“影响中国,也影响世界”

对政府主管部门和经济学界来说,雾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已是绕不过去的课题。

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问题已引起各方关注和担忧。从2010年第二季度算起,至2013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连续13个季度下滑。在此背景下,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问题集中爆发则为经济增长预期再增加一层压力。

“在中国经济本身面临结构性减速的情况下,雾霾等环境问题继而加剧了经济增长压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所长张平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而据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相关人士分析,2014年2月以来,A股大盘指数不断下跌,直接体现了环境恶化导致经济预期的转变。

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恶化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同时为世界所关注。针对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国际上关于中国经济“恶化论”、“硬着陆论”等说法再次泛起,国外媒体评论说,环境恶化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稳定和经济改革的重要威胁。

“这不仅是对中国的影响,也是对世界的影响。”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对南方周末说。

焦点一方面是雾霾造成的经济损失。据亚洲开发银行与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称,中国空气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基于疾病成本估算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2%,基于支付意愿估算则高达3.8%。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穆泉和张世秋对2013年1月雾霾事件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评估的研究显示,此次雾霾事件,造成全国交通和健康的直接经济损失保守估计约230亿元,民航航班延误直接经济损失为2.7亿元,高速封路导致的收费损失近1.88亿元,雾霾事件导致的急/门诊疾病成本达226亿元。

刚刚过去的2014年2月21日至2月26日京津冀地区持续6天的重污染天气中,仅石家庄就对共2025家企业进行了关、停、限和压减发电,146座露天矿山和35座地下矿山全部关停,所有的采砂场也全部关停,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60.3亿元。

雾霾治理如何影响GDP?

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曹和平看来,雾霾对中国GDP的影响无疑是决策者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此前一位中央核心部门的领导就曾直接向他询问,“如果把雾霾彻底拿下,中国经济到底会降低多少个百分点?”

在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12位经济学者眼中,包括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教授袁钢明、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等在内的5经济学者认为,雾霾治理短期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较大。以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为代表的5位经济学者表示尚需观察。只有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认为,资源环境问题不会影响经济发展。

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房四海说,雾霾治理无疑会对经济增速产生影响,他预测2014年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治理会导致GDP增速降低0.5个百分点,此前他对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测为7%,“下行到这个速度也并不可怕。”他补充说。而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也认为,雾霾事件有可能成为影响明年经济增长目标确定的重要因素。

除了短期的经济增长问题,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警告,长期来看,环境恶化还会加速中国“人口红利”的消退。此前不少经济学家都将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归因于“人口红利”的释放。鲁政委说,“关于环境与中国癌症发生率的上升、雾霾与北方人口寿命缩短等研究已不鲜见,环境问题在相当大程度上制约着一个经济体人口预期寿命的长短。”鲁政委说,环境问题未来甚至还可能造成中国日益严峻的养老金支付能力问题。

由于普遍缺乏系统的量化分析,目前中国经济学界恐难以对上述领导提出的问题做出确切答复。但一个可以确定的事实是,雾霾等环境因素已经越来越多地进入到经济学界的分析框架里。

房四海说,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治理已经成为他预测中国经济短期走势时第二重要的变量,排第一的变量是地方政府债务。而在此之前,他的分析模型中考虑最多的则是“铁公鸡”(铁路、公路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资源重新分配VS重塑利益格局

目前来看,地方和中央均投入巨资治霾。

其中,青岛宣布4.6亿元治霾,武汉宣布未来四年280亿元治霾,北京则宣布7600亿元治霾„„中央政府付出资金更多:财政部表示中央财政已安排50亿元资金用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则预计通过企业、社会和民间资本、价格杠杆等五个渠道共需投入17500亿元,这和2013年北京市的GDP相当。

雾霾治理也催生了环保相关产品、产业的迅速发展。淘宝网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1月30日,在淘宝上购买口罩的人比前一年多了181%,购买空气净化器的人同比增长131%;国人总共购买口罩、空气净化器、室内跑步机等与雾霾相关的产品450多万次,共计8.7亿元。

以广药集团为代表的医药业开始投入研发PM2.5相关的药物,据广药集团介绍,旗下两种对PM2.5引起的呼吸道毒作用具有较明显的防治作用的治咳药物销售出现明显增长。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计算,《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炼钢行业GDP将造成812亿元的损失,水泥、焦炭行业的GDP则分别减少167亿元和142亿元。中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煤化工分院研究员陈亚飞表示,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清洁能源的大力推动,煤炭的黄金十年已经结束了。

铁矿石的国际贸易格局同样受到冲击。为了满足更加严格的空气污染防治标准,钢厂和电厂当前正在被迫寻含硫量更低的原材料,生产高品质铁矿石和煤炭的全球矿业巨头受益匪浅。业内预计,中国的治理空气污染的努力可能会使伊朗、墨西哥和越南的小规模铁矿石供应商被迫离开中国,而对淡水河谷、必和必拓与力拓等铁矿石企业和澳洲优质煤炭出口商来说,正是扩大对华出口规模的重要机遇。

与传统“三高”产业黄金十年结束相对应的,是新能源和环保产业“黄金十年”的到来——资源的再分配带来了利益格局的重塑。瑞信分析师指出,废物能源化、污泥处理、危险废物处理和水泥处理4个领域将在未来5年内强劲增长。瑞信认为,中国将开始长达十年的更严格的监管和对绿色技术、绿色基础设施的投资,预计环保支出总额在政府的“十二五”规划中可达3.4万亿元。

林毅夫则认为,虽然近年来中国对基础设施开展的投资不少,但城市内部设施,包括地下铁路、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当前仍严重不足,基础设施投资仍然有较大空间,且这些投资生成较高的经济回报率跟社会回报率。王金南对《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预测则是,将净拉动我国GDP增长19422亿元,并增加非农就业岗位246万个。

中国经济“去泡沫化”

雾霾治理确实带来了资源的再分配,但在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看来,雾霾治理只是让经济回到了它本来的面目。

“我非常反对谈雾霾拉低经济增长速度的说法,这并非理性的看法。”左小蕾对南方周末记者说,雾霾治理的实质是中国经济的“去泡沫化”,只能证明过去的增长并非实质性的增长,而现在经济学界越来越多地把环境治理纳入思考中国经济增长的变量,是对过去错误预测泡沫的“去杠杆”。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则认为,雾霾带给中国经济的思考,一是把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显性化”了,污染成本从看不见到全被看见。第二是经济发展成本的“平均化”,因为与食品、水不同的是,空气无法特供。

经济发展成本的“平均化”带来了另一个重要问题:雾霾治理的成本能否也“均摊”?

在最近举行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把这个颇为敏感的话题抛了出来。他认为,中国应该以经济手段为主化解雾霾等环境威胁。而这些经济手段,则主要是征收各种环境资源税。

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2014年最有可能推出的是煤炭和稀土等资源的资源税从价计征,而除继续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将天然气价改中增量气与存量气价格并轨外,阶梯水价和天然气管网定价改革也在讨论中。

当然,政府如何以一种让低收入阶层生活水平不下降,而中等收入阶层以上的人可以承受的方式来治理雾霾将是各方关注的问题。贾康说,对高污染的企业征收消费税改革正在抓紧研究操作方案。

德意志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曾给出过一套针对PM2.5治理的改革政策组合,他提出,要达到2030年中国城市PM2.5的平均水平下降到30微克/立方米目标,政策必须要大变,这些政策建议包括将煤炭资源税税率提高5-9倍;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排污费征收标准提高1-2倍,在几年内将汽车保有量的年增长率降到个位数等。

马骏认为,这样的改革力度“能够支持中国GDP在未来18年中保持年均6.8%的增长速度”,且改革所带来的额外的通胀压力只有年均0.1%。博源基金会资助了该项目,这个由前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秦晓发起的公益性组织致力于研究“当代中国问题”。

对投资界的人士来说,高层治理雾霾的决心是否可以持续则是关键,这关系到雾霾对经济影响的趋势未来是会增强还是减弱,也关系到其对中国未来多个经济领域走势的判断。

《华尔街日报》评论称,2014年,中国再次作出了抗击污染的承诺,颁布新的限制措施,甚至在工作报告 中首次使用了“雾霾”一词,表明中国政府治理之决心。刘胜军认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对雾霾宣战”,这表明雾霾已经是一种近在眼前的威胁,而不再是一种抽象的威胁。房四海的判断则更加乐观,他认为 “铁公鸡”不再继续和城镇化被弱化,这两个信号已经表明中央治霾之决心。

把准发展方向、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理清发展思路,有着很强的针对性。我们一定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环保优先的实质内涵,在实践中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既要努力克服重发展轻环保的问题,也要坚决防止一谈到环保优先就放慢发展、甚至不要发展的倾向,真正做到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举措,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并进。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谈不上科学发展观。强调环保优先,并不是被

3.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动地放弃发展抓环保,而是要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环保的关系,解决一个怎么发展的问题。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相互促进的,发展是硬道理,环保是硬任务,目的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必须深刻认识,发展中的问题,包括环保问题,最终还是要靠加快发展来解决。当前形势下强调环保优先,主要是因为我们在保护环境上确实存在着盲点和不足。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有一段插话,他说,现在我们发展上“快”的问题解决了,但“好”的问题并未解决好。我理解这段话重点讲的就是环保工作还是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客观分析,在科学发展的目标体系中,环保无疑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目标,这个目标任务完成得不好,就不能说我们实现了科学发展。实践一再说明,环保一旦出现问题,发展的成果、小康的成果就会被倾覆。因此,在更好更快发展的新背景下,我们既要毫不动摇地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要把环保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也不能依靠放松发展来消极地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必然要付出环境成本,关键是要努力用最小的环境成本获得最大的发展效益。经济发展要上去,生态环境也要上去。

第三,落实环保优先,既要狠抓当前,推进铁腕治污,更要立足长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铁腕治污是难任务、更是硬任务,需要全市上下用力、用智狠抓落实。首先要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上体现“铁腕”,大力推进专项整治,坚决完成减排目标,严惩超标排污和违法偷排,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落实环保治本措施上体现“铁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践说明,抓环保最忌形式主义和虎头蛇尾的“刮风”,每刮一次风,环保问题的“抗药性”就增强一次。如果我们不痛下决心从转变发展方式这个根本环节上解决环保问题,就不能算是真正的“铁腕治污”。

我们现有的发展方式确实要深刻反思,确实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怎么转,怎么体现环保优先的要求、真正实现更好更快发展?从指导思想说,就是要以产业升级减少环境污染,以发展循环经济减低废弃物排放,以集约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生态建设提升环境质量。从具第一,落实环保优先,最根本的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解决好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问题

环境质量下降,并不是发展本身的问题,而是发展方式带来的问题;发展方式又与政绩观密切相关。“GDP至上”的政绩观,带来的必然是粗放的增长方式。我们常讲,世界观是总开关,套用这个观点,政绩观是决定发展方向和方式的总开关。有一句话说得好,把“官”的问题解决了,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实质上说的就是政绩观。我们落实环保优先,必须首先从观念、理念这个源头抓起,紧紧抓住政绩观这个根本,努力增强各级干部抓好环保的责任意识,使环保优先成为各级干部的自觉追求。

什么是正确的政绩观?形象地说就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现在看来,它的内涵不仅仅是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还要加上美一方环境这一重要内容。这四个方面统一起来、相互作用,才是完整的、正确的政绩观,也是我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我们要坚持以发展的综合指标、以富民的实际成果、以群众的满意度来评价和衡量干部的政绩,而不是单纯地追求GDP增长,更不能把污染环境的GDP当作政绩。要把环境指标作为一个权重大、考核严的重要指标,纳入各级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坚决实行环保目标管理责任制、环境问责制、责任追究制、一票否决制,把政绩考核的导向真正扭到科学发展上来。要切实通过调整政绩考核的杠杆,推动全市各级在全局工作的部署上,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

第二,落实环保优先,并不是不要发展或放慢发展,而是要高质量高效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也是我们工作实践中绕不过去的发展课题。在当前形势下,强调处理好这个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更好地 体工作讲,就是要狠抓“三个突出”,即突出优质大项目建设,把产业优势调强;突出现代服务业发展,把产业结构调轻;突出自主创新,把产业层次调高。这“三个突出”,是市委五届二次全会提出的工作思路,完全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也抓住了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同时还是对环保优先方针的很好落实。“三个突出”当中,重中之重是优质大项目建设。这是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环节。我们强调突出大项目建设,并不是说只看项目体量,不加选择、盲目引进,更多的则是注重项目质量。必须看到,每上一个新项目都必然会增加环境成本,但是一个优质大项目的环境成本,往往低于多个小项目的总和。比如金东纸业,产能和效益比10个甚至数十个小造纸还高,但其污染物排放只相当于1个小造纸的四分之一。所以,我们在转变发展方式的进程中,要坚持严把产业政策关、环境准入关和环评达标关,坚持以环保和产业政策说话、以环境科学评价说话、以专家学者说话,加快发展“两高两低”产业,坚决依法淘汰落后产能、整治“五小”企业,同时要在推进集约发展上狠下功夫,加快企业向园区集中,对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实施集中管理、集中排污。

第四,落实环保优先,就是要多还老账,不欠新账,算好长远账

落实环保优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扎扎实实抓推进。当前最紧迫的是,要按照多还老账,不欠新账,善于算好大账的基本要求,抓紧抓好环保各项措施的落实,切实把环保优先方针贯穿到更好更快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

多还老账,就是要加大整治力度,最大限度地解决已经发生的污染问题,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在工作中,要把水环境整治作为头等大事,这既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命脉,也是人民群众生存的命脉,丝毫大意不得、松懈不得。尤其要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水质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进行集中治理,坚决搬迁水源地范围内的污染企业。要大力推进化工行业整治、东部地区大气污染整治、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等。环保部门要以最严格的环保制度,加强执法监管,敢于动真碰硬,对环境污染实施最严密的监控。现在,环保部门已经成为“热点”部门,压力非常大、责任非常重,希望大家提升能力、扎实工作,既当好环境保护的“守门员”,又当好推动发展的“服务员”,为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镇江再立新功。在加强专项整治的同时,全市各级还要尽最大努力弥补环保基础设施的历史欠账,为落实环保优先夯实基础。我们讲要补好环保这一课,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大力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城市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的全覆盖,太湖流域的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配套管网等工程建设任务,要千方百

计确保按期完成。有关部门要按职能分工,抓好落实。这里,我要突出强调的是,要把环保投入作为各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同时要着力创新投入机制,努力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不欠新账,就是要坚决不上环保不达标的项目,“一票否决”,把好门槛,更加注重防患于未然,把力气用到抓源头控制、抓基础环节、抓机制体制、抓长效管理上。要在狠抓结构调整这个源头的同时,着力抓好五个方面:一是以积极预防求主动。加强对环境污染隐患的排查和整治力度,认真制定和落实环境灾害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预案,这是当前环保工作的一个重点。二是以完善规划求主动。产业发展规划和功能布局规划,对环保的成效有着先导性的影响。要进一步完善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三是以机制创新求主动。加快建立起“环保者得益、排污者付费、治污者赚钱、违法者受罚”的利益导向机制。已经形成的环保机制要坚决落实到位。四是以生态建设求主动。生态建设是更高层次的环境保护。要倍加珍惜生态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五是以群众参与求主动。切实保障群众在重大环境事务上享有充分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把群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算好长远账,就是要着眼大局、立足长远,坚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环保成效的最高标准。实践说明,拒绝一个污染项目、关停一批污染企业、投资建设环保基础设施,近期确实需要付出代价和成本,但对未来发展大有益处。全市各级都要确立这样的战略意识、全局观念和长远眼光,在推进更好更快发展中,不断提高环保工作水平和环境质量,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

4.不能看见蓝天就不治霾了 特约

来源:中国网 2015-12-14

如果在治霾的观念和行为上再继续麻痹下去,中国付出的代价会更大。也就是,健康和生命的代价更大,雾霾治理的时间更长,哪怕成为经济强国,也会沦为体质健康和幸福感的弱国。

作者:张田勘

10日早冷空气进京,全市的雾霾随北风的加大而逐渐散去,清新空气在午后回归京城,气温也明显回升,10日12时,北京市解除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的PM2.5浓度数据下午4点跌至每立方米22微克及以下,在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每立方米25微克范围之内。蓝天白云回来,鸟儿重在树上啁啾欢唱,孩子们又在户外嬉戏玩耍。不过,这样的好时光恐怕只能维持两天。此前的11月27日至12月1日,北京和中国北方大片地区遭遇严重雾霾。这说明,雾霾的消散和重来是一个反复的拉锯战过程,只要污染源没有消除,雾霾就会永远伴随国人,影响和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并妨碍人们的正常生活。

雾霾一消散,一种惯有的思维和行为也会产生,各种污染源继续排放,管理和治霾的监管和行为又有可能懈怠。这不仅是人的一种得过且过的习惯性思维,也是由中国的雾霾性质所决定,是一种慢伤害和软刀子和钝刀子割人,雾霾目前似乎还没有造成重大损害,也就不可能引起人们的激烈反应,并穷则思变。

与英国的雾霾相比,中国雾霾的这一特点比较明显。1952年12月4日至9日,伦敦被黑暗的迷雾所笼罩,短短几天时间,英国4000人突然去世,10多万人感染呼吸道疾病,数周后又有数千人死亡,共死亡1.2万多人。这一事件造成的死亡和大量病人与伦敦的工业和生活煤炭燃烧及火力发电站排放的烟雾颗粒直接相关,因为多数死亡者都因为支气管和肺部重度感染。

巨大的生命和健康损害深深刺激了英国人,也让他们产生了真正的震惊和害怕,也就转化为迅速的行动。经过几年调查,明确了烟雾排放与疾病和死亡的原理及因果关系,英国很快制定了全球第一个清洁空气法,并认真实施和不断改进实施,60年后,才摘掉雾都帽子,还公民一个清洁空气的环境和赋予公民真正的生存权——享有自由呼吸清洁空气的权利。

然而,中国的雾霾却没有造成英国雾霾那样激烈和悲惨后果。尽管雾霾造成人们不适,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哮喘、咳嗽,以及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猛增等,但还没有出现大量人员因雾霾而死亡的报道。同时,尽管雾霾造成人们抑郁、自杀、自闭、患癌、患心血管病,以及各种疾病,而且,新近的研究发现,雾霾也会让人患上肥胖症和糖尿病,但也都是慢性病,还没有看到雾霾的直接后果。

尽管有很多专业人员的研究称,如果雾霾持续下去,会造成中国人每年癌症增加数十万,而且到2030年时,中国会有约90万人因雾霾而早亡,但是,很不幸,这些结果是缓慢发生的,而且是分散的,根本不可能像战争中人们死于枪炮和刺刀那样血淋淋和直接迅速,也不像英国的雾霾后果那样造成人们的恐惧。因此,每一轮雾霾散去之后,人们就可能变得像寒号鸟那样,得过且过,今天阳光不错,先玩玩吧,筑巢的事明天再说。于是各种污染源依旧排放,雾霾再进入下一轮的爆发期。

这样的心态和行为也就是麻痹,因为无法痛定思痛。而且,伴随麻痹心态的还有一种历史比较的辨证观。

例如,尽管北京和华北地区在今冬出现了最严重的雾霾,但北京今年的总体空气质量其实是近10年来最好的。而且,至少政府终于采取了一些行动,回应民众的要求。例如,北京这次破天荒地在重度雾霾侵袭之前,预先发布最高级别的红色预警。在几年前,甚至连雾霾的话题和真实的污染程度都不让讨论。

辨证地看待这些问题当然是中国治霾的可喜转变,但是,如果仅仅把这种开端和细微的转变当成成果,治霾就会陷入麻痹状态,难以前行。任何一项艰苦的工程和艰巨的任务都表现为一种客观规律——行百里者半九十,治霾这样复杂的工程和观念的痛苦转变,更适用于这样的规律。

而且,目前的情况也显示了中国治霾的艰巨复杂,如果没有逆水行舟的坚持,就可能陷入懈怠和麻痹之中。例如,在雾霾造成的伤害并没有深深刺激国人的神经时,现在对雾霾的成因还在不紧不慢不痛不痒地论证中,还搞不清楚究竟是燃煤、工业污染,还是汽车以及居民烹调或农村烧秸秆谁是污染源。

相应的行动更是体现在法律的制定和修改上面。如中国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对污染者过于仁慈,对违规排污者只处以一次性的1万至10万元的罚款。对其他违法行为,大多数罚款也就是2万元或5万元,对造成大气污染事故的最高罚款也不过50万元。相应地,美国的《清洁空气法》则非常严厉,对违规排污者实行“按日计罚”,每天罚款2.5万美元,或者处以5年之内的监禁,或者两者兼有;如果重犯,则加倍处罚。对捏造、篡改排污数据的,处以罚款或2年之内监禁。对因疏忽而向空气排放有害气体的,则处以100万美元的罚款,或15年之内的监禁。同时,对举报违规排污并属实的,给予1万美元的奖励。

如果在治霾的观念和行为上再继续麻痹下去,中国付出的代价会更大。也就是,健康和生命的代价更大,雾霾治理的时间更长,哪怕成为经济强国,也会沦为体质健康和幸福感的弱国。

.雾霾最重时伦敦5天死4000人 英“减煤”绿色转型

2015年12月18日,英国约克郡,凯灵利煤矿经营最后一天,煤矿工人们互相拥抱着交接班。而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最后一天站在这个地下深层矿里了。矿工Kevin McDonagh从自己最后一次挖出来的煤矿石上切割下一块,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纪念。

上个月,英国政府表示,到2025年计划全部关闭对环境污染最严重的火电站。英国当局日前决定关闭位于约克郡的最后一个深层煤矿——凯灵利煤矿。尽管工人们依然上街抗议政府这一举动,但这仍然没有办法阻止历史车轮的向前。始于300年前工业革命的光辉历史将彻底结束。

关闭煤矿,这不仅仅是英国的一次产业结构的升级,更是英国政府环境治理卓有成效的的骄傲宣告。钱报智库专家、旅法学者宋鲁郑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称,英国治霾一靠工业化阶段的结束,二靠制定治理污染的法规。结束工业化阶段是本,而制定治理法规是标。治理环境污染必须标本兼治。

英国的治霾之路,是否值得我们借鉴?

半个世纪之前, 伦敦的“毒雾”, 提到伦敦,人们很难想到它的另外一个名字“雾都”。

1952年12月,“雾都”伦敦发生持续5天的毒雾事件,空气重度污染下伦敦居民出现大范围呼吸困难,造成4000多人死亡,而主要元凶正是燃煤。随后几个月,又有8000人因雾霾死亡。

半世纪前,行走在英国伦敦街头的路人。

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是伦敦雾事件的罪魁祸首。

在解释英国为何逐步弃用煤炭时,路透社在一篇专栏中指出,“过去10年,煤炭已经被视为最肮脏、污染最严重的化石燃料。淘汰煤炭作为能源成为气候活动家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士的首要目标。”

这篇专栏称,与天然气和石油相比,煤炭在燃烧中释放更多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煤炭燃烧除产生汞等有毒物质外,还产生微小颗粒物,危害公众健康。

上世纪,伦敦和英国其他大城市经常发生严重的雾霾,而在工厂、家庭、铁路等大量使用的煤炭正是最大污染源。“毒雾事件”促使政府在1956年通过《清洁空气法》,明确在城市村镇设立“烟雾控制区”,限定区内只能使用无烟燃料。中国重现

美国新一代极地轨道卫星上的“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可谓洞悉大气状况的“天眼”。美国航天局日前发布了这台仪器2015年11月30日拍摄的一张图像,清

晰显示出中国上空的大气状况。

当日北京地区正遭遇严重雾霾,PM2.5浓度最高达到每立方米666微克。美国航天局指出,雾霾的成分主要是硫酸盐气溶胶,燃煤污染仍是罪魁祸首。雾霾通常在冬天多发,从气象角度来说,是因为“逆温层”在这个季节更常出现。

2015年,12月23日,北京市民戴口罩在陶然亭公园内跳舞晨练。

冬季逆温层的“帮凶”作用,也曾让伦敦深受其害。1952年12月,这座曾经的“雾都”爆发灾害性“烟雾事件”,笼罩多日的逆温层就是那“最后一根稻草”。也正是从“烟雾事件”开始,英国走上了大刀阔斧治理空气污染的道路。其中,最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减少煤炭使用。

路透社为此专门发表长文说,英国的数十年“减煤”历程证明绿色转型完全可行,而其中经验可供当前的中国借鉴。文章指出,当年伦敦等英国大城市同样雾霾频现,工业和家庭用煤、火车等交通运输用煤是重要原因。当今的中国面临类似问题,煤炭占全部能源使用的比例过高。

文章建议,“减煤”可分步进行。比如,先从分散的小型火力发电厂和家庭用煤入手,转向较大规模的集中用煤,这样更加切实可行,也有利于统一对煤炭使用进行升级改造。然后,再逐步用清洁能源替代煤炭。

文章说,中国已经完成铁路运输方面的去碳化转型,不过要在整个经济中完成这一转型,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四篇: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之辩

思路:无论正方、反方,都要论述清楚“先后关系”的原因,即为什么要“一方优先、另一方稍后”。以优先环境治理的观点为例,可以从保护环境的必要性(环境问题的危害)和优先保护环境的可行性(先环境治理的意义)两方面入手,同时要兼顾反向论证,即要强调为什么不能等经济发展好了再解决环境问题。反之亦然。

先保护环境,后发展经济

经济建设重点关乎人类的发展,环境问题关乎人类的生存,生存比发展重要,先谋生再论发展。当今时代,由于人类环保意识的淡薄,我们几乎把自己推向了生存的边缘,经济发展不仅迷失了自己本真的方向,而且已经深陷环境问题的囹圄。

 环境问题导致人类生存危机

环境污染了固然可以尝试治理,生态破坏后的恢复则常常是花了买西瓜的钱去换不来芝麻,而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更是覆水难收。

可以多举例子:全球变暖导致的南北极冰川融化,酸雨降临导致的土壤腐蚀,氟利昂在臭氧层上的杰作,水体污染带来的水生植物的种类锐减,乱砍乱伐导致的植物濒危。

 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经济发展

经济学家称,环境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瓶颈”,如果不能妥善解决,我国经济将几乎陷入停滞。广大城乡劳动者因环境污染导致了健康状况的下降,进而导致了劳动生产率下降和总产值的减少的例子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比比皆是。同样的,因健康状况导致医疗费用支出增加,百姓生活负担加重,居民的消费水平就会下降,这与全球性的经济投资来刺激居民消费的做法背道而驰。更严重的是,纵观全球的环保现状,治理环境污染的成本已经远远高于经济建设的收益。简单的水桶原理告诉我们,水桶的短板决定了水桶的水量,不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是不可能获得进一步的经济发展的。

 很多环境问题难以治理,造成的损害不可逆转,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难以实现

资源耗尽不能弥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

生态破坏难以修复:物种缺失造成生态失衡,气候恶化难以捉摸。

信息系统的破坏。生物与生物之间彼此靠信息联系,才能保持其集群性和正常的繁衍。人为向环境中施放某种物质,干扰或破坏了生物间的信息联系,就有可能使生态平衡失调或遭受破坏。例如自然界中有许多雌性昆虫靠分泌释放性外激素引诱同种雄性成虫前来交尾,如果人们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能与之发生化学反应,则性外激素就失去了引诱雄虫的生理活性,结果势必影响昆虫交尾和繁殖,最后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甚至消失

大气环境正在恶化。主要表现为:气候灾害增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相应升高,沿海低地受到海水淹没的威胁; 大气成分发生不利于人的变化,二氧化碳增加,缓解紫外线辐射的臭氧层浓度降低,地球两极上空臭氧层出现空洞并在加大,还有多种有害于人类的成分也在增加。

 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不会因为社会经济发展而得到缓解

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来自两个方面: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废物,不断排放到环境中,使环境质量恶化,产生近期或远期效应,使生态平衡失调或破坏;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利用,譬如盲目开荒、滥砍森林、草原超载等,也在不断侵害着生态环境。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会越来越巨大,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痕迹会越来越深刻,很可能产生不可预料的且难以控制的不利影响。

同时随着人口的增多,城市群落的扩展,人类对各种自然资源的消耗会有增无减。

 环境治理的能力在相当长时期内不会因为经济发展而有本质的提升

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生态危机已经迫在眉睫,不能被动等待科技进步和环境治理能力提升。

依靠资金和技术支持有可能解决某些已有的问题,但新的环境问题也会不断涌现。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继续以经济发展为优先目标,是不可能从本质上提升我们环境治理能力的。

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经济建设,环保先行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未来建设的方向,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国家主席胡锦涛也在“四个着力”中强调要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了推进这一战略,国家甚至允许一些地区经济发展为“零增长”甚至“负增长”,这充分表明了国家和领导人对环境的重视已经大过经济发展。专家指出,保护环境不会阻碍发展,我们甚至还可以发现一些经济的增长点,可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促进环境的发展。可以说,经济建设,环保先行的理念现在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

 环境治理不但不会阻碍经济发展,反而会孕育出新的经济生命力,促进新的产业发展。环保产业就得益于人类社会和国家对节能环保与环境治理的重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 可供选用的例证:

北京的雾霾……空气污染在中国到处都能感受得到,几年前世界银行公布,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以首都北京为例,为了达到2008年奥运会的要求,北京已经为减少和降低空气污染做了大量的努力。然而,从北京举办奥运成功到现在,雾霾又成为了关注热点。

据世界银行估计,每年中国有300万人会由于空气污染引发的呼吸道疾病而早逝。在中国的主要河流周围,有数以千计的村庄因水源被污染而成为癌症村、矮子村。

另外还有移民问题。分析家认为,在2000到2020年之间,中国有3000万到4000万人口会因为环境污染而被迫移民;更为重要的是,污染是中国不安定因素的一个源泉,当工厂污染或者补偿不力的时候经常会酿成冲突。

在生态系统中,盲目增加一个物种,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受破坏。例如美国於1929年开凿的韦兰运河,把内陆水系与海洋沟通,导致八目鳗进入内陆水系,使鳟鱼年产量由2000万㎏减至5000㎏,严重地破坏了水产资源。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减少一个物种,也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受破坏。中国大陆50年代曾大量捕杀过麻雀,致使一些地区虫害严重。究其原因,就是由於害虫的天敌麻雀被捕杀,害虫失去了自然抑制因素。

据1997年美国里奇国家实验室的报告,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自工业革命以来已增长了30%,甲烷增长了一倍,氮氧化物增长15%。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都是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其浓度的增加导致气温升高。大气圈中发生的这些变化,有自然本身的原因,火山喷发,森林大火都能把污染物送入大气。但是人类使用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释放出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及其他有害气体和粉尘,对大气的污染更为严重。烧煤产生的污染物最多。由此形成的毒雾和酸雨,是大气污染的突出表现。

“杀人的烟雾”于1930年首次出现在比利时,1948年至1962年,又四度笼罩伦敦,烟雾中二氧化硫和粉尘的浓度,大大超过人所能承受的程度,累计导致6000余人死亡。这种记录虽不多见,但污浊的空气,普遍充斥于许多工矿区和城市的空间中。普通雨水中本常含有微量的碳酸,受到污染的大气,增加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成分,使雨水的酸性增强,现在人们把pH值低于5.6的雨水定为酸雨。它看起来与普通雨水无异,但所含酸性物质进入陆地表面土壤和水中,依靠这些水土生存的生物,受到了不利影响,特别是对森林的破坏作用很大。

先发展经济,后环境治理

从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看,我们要彻底地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要标本兼治。要治本,必须优先发展经济,从根本上优化经济结构堵住产生环境问题的源头,要治标,同样要优先发展经济,为解决眼前的环境问题提供技术、资金等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 从经济发展的概念出发,强调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发展目标是涵盖了环境保护要求的,优先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是可以并行的。

经济发展是指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类,通过不断的技术经济组织和社会经济制度创新,使其总福利在经济总规模持续扩张的过程中得以不断改善。发展经济学家艾尔玛·阿德尔曼认为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社会结构性的转变和经济规模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社会质的方面的改善,如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良好,文化程度提高等。所以从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概念分析,先发展经济是可以涵盖环境保护目标的,先发展经济并不意味着要破坏环境。

必须强调,经济发展绝对不是破坏环境,那样的发展,违背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在优先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治理环境,才是当今可持续发展经济的理念。

 从价值层面分析,经济发展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长远存续(时刻注意,经济发展的大目标是涵盖了环保目标的,先经济后环保不等于不环保。)

经济发展的标志是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优化,社会正反馈的增多以及社会认知能力的提升。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和谐发展提供环境保障,而我们辩论的前提就是在肯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同等重要的前提下,在价值层面上判断哪个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保护环境”的涵义有两方面:

1、把已经被破坏的修复回来;

2、保护没有被破坏的不再被破坏。环境问题的产生是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了环境问题,而发展才是人类不变的主题。环境问题限制了发展,要解决,但环境问题的解决只是阶段性的关键,而不能替代发展作为人类社会的主题。

发展经济也让我们有能力兼顾环境保护,经济的发展为环保带来足够的资金技术支持。人要吃饭,要吃饭就要发展经济;人也要环保,要吃饭与环保兼顾也只能靠发展经济。可以说,发展经济治的是环保的本。而为了环保而环保,只是原始的、不成熟的方式。

 从人类需求出发,保护环境是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的,要以保证人类的基本生存为前提,不能本末倒臵。

从人类自身的需求上看,如果人类把环境保护放在优先的地位,那为什么人类从发展到现在都要改变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求,为什么人类会破坏环境来换取人类文明的进步。当我们的环保意识从“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发展到今天的人和自然和谐共处,无不证明了环境保护要为人类自身的发展需求而服务。的确,我们已经面临了许多气候变暖、水污染等环境的问题,但关乎人类生死存亡的却

是经济发展,全世界还有十亿人正生存在贫民窟中,脱离人的需求去谈环保优先,是对人生存权的蔑视,更是对环境保护要以人为本这一根本事实的蔑视。

 对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来说,环境治理的重要性是完全不同的,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人民更渴望优先发展经济。

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人们已经享受到了较高的物质生活(经济发展成果),人口素质也普遍较高,所以能够在发展经济的时候把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臵,实行的是经济-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切记不要承认经济发达地区应该优先保护环境,富裕地区只是更有条件去兼顾环保目标,如果以损害现有生活水平为条件实现环保,富裕地区也是不会接受的。)

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人们还没有享受到较高的物质生活(经济发展成果),甚至还处于温饱未解决的贫困状态,这时候,他们的国家无法保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去发展经济,人们也更加看重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水平提高。

 环境问题已成事实,治理和防控是当前的关键,而环境治理和防控需要资金的大量支持和科技的全面进步,这就需要经济发展作为后盾。

 可持续发展三个基本要素:环境保护是基础,经济发展是前提,社会发展是目的。没有经济发展的前提,就没有环境保护的能力。

 发展经济既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标本兼治之策,发展经济是环境治理的出路。

从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看,我们想要彻底地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要标本兼治。要治本,必须优先发展经济,从根本上优化经济结构,堵住产生环境问题的源头;要治标,同样要优先发展经济,为解决眼前的环境问题提供技术、资金等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环境保障。所以我们说,决定人类生存与进步的经济发展,比影响生存与质量的环境保护更为重要。

第五篇:论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的关系

内容提要

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二者能否兼顾,如何兼顾,是人们近几十年来非常关注的问题。本文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出发,深入探讨了两者的重要性: 经济总量对一个国家来说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能够衡量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一个环境优美的国家,可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不仅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吸引外国投资,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就业,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涉及人们生活两个很重要的方面——环境生存与发展生存。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就显得特别重要。本文从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为二者的和谐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充分阐述了人类环境权与发展权的全面实现的途径。不论是对于人类还是对于世界各国的政府,可持续发展战略都是一个全新的革命性的发展战略。只要我们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妥善处理好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切实维护人们的发展权与环境权,我们就一定能在现代化的建设中实现高度的持续稳定点的发展,实现我们既定的发展目标和环境目标。

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进人二十一世纪,现代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物质生活带来空前繁荣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灾害。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对资源的过度利用,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可以说人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保护环境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经济总量对一个国家来说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能够衡量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对人们来说,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社会的安宁团结。因此,当今社会都在大力倡导发展经济,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经济发展作为主要工作,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舆论环境。

如何正确认识发展,是近年来一个认识上的质的飞跃。以前发展被狭隘的理解为经济增长,现在人们认识到,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一部分。发展的目的是要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实现人们赖以生存的发展权,发展只有在使人们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得到改善,才能是真正的发展。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摆脱贫困,带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实现国家的复兴和民族的复兴;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可以使个人积极、自由和有意义的参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并公平享有发展所带来的利益,实现自身的发展权。

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一个环境优美的国家,可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不仅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吸引外国投资,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就业,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环境优美还可以作为一个国家的名片,提高一个国家的社会地位,如新加坡等国家。经济的发展可以实现人们的发展权,保护环境可以实现人们的环境权,环境权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即每个公民都享有在有尊严和幸福的优良环境里自由平等和适当生活的权利。因此保护环境对一个国家,一个公民来说都是特别重要的。

三、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的关系

要发展经济,实现人们的发展权;又要保护环境,实现人们的环境权,这二

者能否兼顾?如果能兼顾,应通过何种途径?可以说,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至少在短期之内存在矛盾。从客观上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相互推动的,不是主从关系,是并存关系,就如同发展权与环境权的关系。

一方面,二十一世纪所提倡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部分,因而环境保护成为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在当代,环境保护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分量正在加重,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与国际贸易、信贷、经济援助等活动密切相关的一项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制约因素。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持续生产能力。因而保持和改善环境提供了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如果失去环境的支持,经济会衰退,人们的发展权和环境权都会受到损害。保持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的良性循环,对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人类发展权的实现具有关键性作用。

另一方面,我们今天所说的环境保护,不只是单单的保护,或是消极的防治,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以保护人类的基本权利—环境权。正如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所指出的: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在环境保护领域,必须形成一种与现在工业科技社会相适应的新的环境伦理观,这种新的可持续发展的伦理道德的核心是尊重自然,真正把人类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

(一)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发展本身的要求,同时也是环境保护法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也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条件的。人类在与自然界的争斗中,决不是可以无所不为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因此,环境保护法应运而生,它切实维护

人们的环境权。环境保护法是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的活动中所产生的环境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我国环境保护法以环境保护为核心,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观点出发。将保护环境作为该法的基本原则,同时还在法条中作了明确规定,如19条规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 3

境。”我国环境保护法为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

(二)经济发展必须保护环境是尊重自然规律的要求。

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护环境,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也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定了严格的审查、审批程序;同时还规定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采取保护措施,严禁破坏,以最大程度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

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好自然环境,遵守环境保护法的各项要求,认真履行保护环境的各项承诺,才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舆论环境。同时还能为当地引进资金,带动投资,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生活的舒适度,实现人们的发展权和环境权。如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损害,无视人类的环境权,那么我们将受到自然的严厉惩罚,重大的洪涝灾害、干旱等都是破坏环境造成的必然结果。自然规律是无情的,谁侵犯了它谁将受到它的报复。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经济过程中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保护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平等的发展权

面对如此众多如此严重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多的人们追随着卡逊,进行了严肃的思考.越来越多的人们终于警觉到,这种恶性循环如不加控制任其发展,必将危及人类的前途地球的命运。因此出现了更多为环境保护呐喊并鲜明地指出必须调整发展模式的思想家和行动家.环境保护是我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的渴望,环境保护法应运而生,它的产生为经济发展规定了准则,让自然资源得到了保护。通过合理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保护了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保护又反过来促进了经济发展,实现了人们环境权与发展权的共赢。

四、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二者平衡的唯一选择

要实现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促进和发展,就要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上个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观发生了两次根本转变,一是由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向社会全面发展观转变;二是社会全面发展观向以人为核心的发展观转变。以人为核 4

心的发展权,舒适满意度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指标,包括人们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购买力增强。还包括环境的改善。这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本质要求。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即发展与持续性。发展是前提,是基础。持续性是关键,没有发展,也就没有持续性,没有持续性,发展就将终止。发展应理解为两个方面:首先,它至少应含有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其次,它以所有人的利益增进为标准,以追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最终目标。持续性也有两方面意思:首先,自然资源的存量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其次,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当代人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且要应该重视后代人的利益,实现当代人之间,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机会的平等。

(二)可持续发展的法律理念

一方面,可持续发展需要法律的保障。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环境保护问题,而是人类从总体社会生活和长远发展的各个方面提出来的,其本质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这一概念从理论上明确了发展经济同保护自然是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思想,其是除了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外,法律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获得法律的保障。

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原则对法律有深远的影响。可持续发展原则推动了法律的变革。第一,它打破了传统法学上公平原则,扩大了公平原则的适用范围,既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也要实现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第二,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统一协调发展,因此传统法律中片面追求经济成果的效益观也必须加以改变。

(三)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可持续发展战略追求的是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最佳兼顾,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涉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意味着社会的整体变革,包括社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领域内在内的整体变革。同时,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其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 5

续发展三个方面:

⑴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尤其强调的是发展。它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必须通过经济增长提高当代人福利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但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这就是说经济发展包括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两部分。发展是人类的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更是第一位的。目前,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贫穷和生态恶化的双重压力,贫穷是导致生态恶化的根源,生态恶化加剧了贫穷,贫穷和生态恶化把发展中国家拖进一个十分艰难的困境。因此,只有鼓励经济增长,通过发展才能为解决贫穷和生态环境危机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资金,也才能逐步实现现代化。

⑵可持续发展认为,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即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和享有清新、舒适、安全的环境权利。它还认为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是相对的,人们的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是平等和统一的,这种权利应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维护。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平等和统一的观点扩展到国际交往与事务中去,则变成国家环境主权与环境责任的平等和统一,即“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各国拥有按照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的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并负有确保在其管辖范围或在其管辖下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或在各国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的责任。”(《里约宣言》)

⑶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单纯追求产值的经济增长不能体现发展的内涵已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共识。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可以不同,但发展的本质应当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公平等权利的社会环境。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发展是基础,自然生态保护是条件,社会进步才是目的。而这三者又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综合体,只要社会在每一个时间段内都能保持与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保护人们的发展权和环境权,这个社会就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显然,在新的世纪里,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是以人为本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不论是对于人类还是对于世界各国的政府,可持续发展战略都是一个全新的 6

革命性的发展战略。只要我们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妥善处理好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切实维护人们的发展权与环境权,我们就一定能在现代化的建设中实现高度的持续稳定点的发展,实现我们既定的发展目标和环境目标。

参考文献:

中国环境报.2010-9-26第5版

2 吕忠梅.环境法.2009-01-01.高等教育出版社.3 钱易.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2010-07-01.高等教育出版社

4【台】郑钦龙.“从林园案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经济前瞻.1989,1 5甘师俊等.可持续发展-跨世纪的抉择.广州 6 陈泉生 “可持续发展时代的法律变革”.

下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的关系

    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法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专 业 法学学生姓名指导老师 2013年 8月 23日 1 摘要 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二者能否兼顾,如何兼顾,是人们近......

    在发展中保护环境 在保护环境中发展经济

    学习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心得体会 2011年12月20日-21日,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作为从事环境保护工作者,不仅要认真学习领会大会精神,还要积极投身于环境保护之......

    发展经济

    状况:我国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积存的主要原因:一是过去农村人口出生率偏高;二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三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四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畅;五是国际劳务市......

    马哲原理分析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合集]

    马哲原理分析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进入到21世纪,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为此相关部门还制定了相应的环境保护制度,再根据相应法律改善环境的同时把马克思......

    保护环境关系你我他范文

    保护环境关系你我他对于保护环境,需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许多事情当然必须由国家和政府来做,比如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禁止使用氟利昂等等。但是,有些事情却与我们每一个人......

    第一课 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五篇

    第一课 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2、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3、劳动者的劳动 地位:劳动者的劳动是社会生产中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 劳动者的素质与社......

    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专题

    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 1、相互联系的观点,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正是处在相互联系的关系中并互相作用,人口多......

    毛概调查报告——热点剖析:发展经济重要,还是保护环境重要?(推荐)

    毛概调查报告——热点剖析:发展经济重要, 还是保护环境重要?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时常发生冲突。我们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 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