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合理应用研究
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合理应用研究
【摘 要】目的:对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合理应用进行分析、研究,以此来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保证患者在用药过程的中的安全。方法:对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9月间收治的妇产科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用药特定指标进行统计、整合来探讨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合理应用。结果:一代头孢药物用药频率为46.67%,二代头孢药物用药频率为13.33%,三代头孢药物用药频率为7.78%,硝基咪唑类药物用药频率为32.22%。另外术前2天用药3例,术前1天用药6例,术前2h用药27例,术前0.5小时用药53例,术中用药1例;术后用药时间少于2天7例,少于4天60例,少于6天23例。结论:在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应用过程中大多数药物应用较为合理,但存在用药时间过长的情况,因此还需要对抗菌药应用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用药
在产妇围术期会出现一系列的感染症状,其中生殖道感染是较为常见的感染症状。为了让产妇能够健康、安全、稳定地度过围术期一般会对其采取抗菌药来进行治疗并达到预防感染的效果[1]。我院对对2012年7月至2013年9月间收治的妇产科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将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并根据统计结果对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合理应用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间收治的妇产科手术患者90例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年龄为22至41岁,平均年龄为(29.56±5.23)岁。上述患者当中子宫肌瘤子宫切除术11例,剖宫产72例、其他手术7人,以上患者在治疗后均痊愈出院。
1.2 方法
对上述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统计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抗菌药物种类;用药时间;给药时机。结果
术前2天用药3例,术前1天用药6例,术前2h用药27例,术前0.5小时用药53例,术中用药1例;术后用药时间少于2天7例,少于4天60例,少于6天23例。抗生素具体使用情况如下:
从上表中可以明显看出妇产科患者在围术期使用一代头孢药物最高,用药频率为46.67%,而三代头孢药物用药频率最低仅为7.78%。讨论
在妇科手术过程中生殖道感染是最为常见的症状特别是阴道感染会对患者的正常治疗带来极大的影响。那么在进行手术之前应该对宫颈分泌物和阴道分泌物进行充分的检查,一旦出现感染应该及时进行病原菌培养并进行药敏试验,再对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来筛选合理的抗生素进行有效的治疗,若患者出现急性炎症就必须先对炎症进行控制,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再实施手术治疗[2]。
患者在产科手术围术期时间内会受到雌激素影响,此时患者的雌激素会维持在较高的状态,则会造成阴道充血甚至会出现水肿,同时阴道通透性也会明显提高,这就会大大地提升了生殖道感染的几率。生产前一旦出现生殖道感染将有可能造成胎儿宫内感染。因此在产妇治疗过程中需要对宫内胎儿情况以及产妇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此来合理用药。在预防感染的过程中都会采取抗生素治疗如五水头孢唑啉粉、头孢替胺粉、头孢曲松以及奥硝唑等[3]。
从致病菌方面来看妇女阴道周围具有多种致病微生物,表皮葡萄球菌、粪链球菌、乳杆菌、棒状杆菌等是较为典型的致病微生物,在常态下上述微生物群基本上处于抑制状态。一旦患者接受妇科手术或产科手术就会造成阴道内环境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菌群平衡性受到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毒性较强的病菌如大肠杆菌数量会明显上升,而部分有益菌数量则会降低,此时就容易引发感染[4]。事实上病原菌感染是一个交叉、混合过程,患者出现感染后其临床症状类型较多如伤口感染、尿路感染等,另外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等也是较为常见的症状。若手术时间过长也会加大患者感染发生率,因此在术后或术前对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是重要的同时也是必要的。对于以下手术应该进行抗菌药物预防性治疗:(1)剖宫产术,患者破膜时间在20小时以上。(2)妇科整形术。(3)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留置了大量导管进行治疗。(4)手术过程中发现患者出现较为明显的感染症状。(5)子宫切除术、子宫肌瘤切除术等具有大创口的手术[5]。
在上述研究中经回顾性分析统计得出术前2天用药3例,术前1天用药6例,术前2h用药27例,术前0.5小时用药53例,术中用药1例;术后用药时间少于2天7例,少于4天60例,少于6天23例。患者在围术期使用一代头孢药物最高,用药频率为46.67%,而三代头孢药物用药频率最低仅为7.78%,这说明医护人员在用药过程中还是偏向于使用经典的一代头孢药物五水头孢唑啉粉,另外奥硝唑等硝基咪唑类药物也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本研究中奥硝唑的使用频率高达32.22%。
在抗生素药物使用过程中应该进行合理筛选,特别是对于围术期妇产科患者而言应该选用杀菌效果好、抗菌谱广的亚药物,同时还要保证药物具备有效的组织渗透能力这样便能得到更好的杀菌效果。另外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并尽可能选择药效时间长的药物,避免多次用药造成患者出现耐药性。在抗生素等抗菌药物的使用过程中遵循预防性原则,例如四环素等具有较高毒性的药物不能使用。相关研究表明不同代的头孢类药物在治疗效果上差异性不大,但相对而言一代头孢类药物经济性更好,从上述研究中也可以看出一代头孢药物使用频率最高,也易于被患者所接受。但无论是何种抗生素及抗菌药物都应该严格控制药剂用量,过量使用必然会造成耐药菌数量增加,这会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严重的影响,同时该类药物不宜长期使用也是为了降低耐药性[6]。
在抗菌药物使用的过程中用药时间以及给药时机选择和控制也是合理用药的重点。从学术界研究来看大部分学者都主张在术前0.5h至1h内进行单剂量用,术后再进行药物补充。上述给药方式可以让药物浓度得到保证并能够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并抑制耐药菌。从本研究结果来看在对患者的用药过程中多例患者采取了多日连续用药,事实上这是没有必要的,这不但不会提升治疗效果并且用药时间过长将会导致耐药性风险,同时从经济性角度来看也是不利的。因此我院在对妇产科围术期患者的用药过程中应该对连续用药情况进行改善[7]。
综上,正常情况下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应用都较为合理,但普遍存在用药时间过长的情况,因此还需要对抗菌药应用进一步完善,通过调整用药时间、用药时机以及用药剂量和用药种类来保证治疗效果,让患者平稳地度过围手术期。
参考文献
[1]方芳,周淑,石钢,熊庆.妇产科手术中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现状及循证评价[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0(01):121-123.[2]姜桦,曹斌融.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1(09):133-136.[3]梁毅,张振家,刘震坤.妇产科患者术后应用抗生素效果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04):157-159.[4]温雯,陈文玲.妇产科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疗效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3(01):201-202.[5]刘佳明,袁杰利.细菌性阴道病的病因与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1(04):302-303.[6]石继和,任炼忠.254例剖宫产围手术期用药分析[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0(03):357-359.[7]陈易人.围手术期的抗生素应用[J].临床外科杂志.2011(02):121-122.作者简介
李建平(1977-)女,汉族,大学本科学历。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中宁县人,现为中宁县人民医院,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妇产科工作。
第二篇:1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规定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下称预防用药)的管理,减少细菌耐药,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政发〔2004〕285号)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等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的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包括: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血管外科手术、腹外疝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等预防用药纳入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管理。
第三条 本细则适用于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患者及其他相关人员。
第四条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管理由医疗机构主管院长负责,药事管理委员会提供咨询与技术支持,医疗管理部门、药学部门、感染管理部门、护理部、普外科、感染科、麻醉科、检验科等共同参与,成立工作协作小组,负责本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指导、管理等工作,确保本细则贯彻落实。
第五条 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第六条 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
第二章 预防用药的适应证
第七条 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第八条 一般情况下,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
(一)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多;
(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
(三)异物植入术,如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
(四)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
(五)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
(六)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有感染高危因素;经皮肤内窥镜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
第三章 预防用药的选择
第九条
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患者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
第十条 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是进入腹腔空腔脏器的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肠杆菌,建议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具体预防用药选择见附表,表中所列抗菌药物的剂量均为成人剂量。第十一条 对β-内酰胺类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0.6~0.9克静脉给药)预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1~2克静脉给药)预防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第十二条 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高的医疗机构,如果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可选用万古霉素(0.5~1克静脉给药)或去甲万古霉素(0.4~0.8克静脉给药)预防感染。
第十三条 小儿剂量参照药品说明书或按公式(小儿剂量=小儿体重×成人剂量/70千克)计算。
第十四条 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不宜联合用药。
第四章 预防用药的给药方法
第十五条
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应于切开皮肤(粘膜)前30分钟或麻醉诱导时开始给药,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应在术前2小时给药,在麻醉诱导开始前给药完毕,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之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
第十六条 预防用药应静脉滴注,溶媒体积不超过100毫升,一般应30分钟给药完毕,以保证有效浓度。对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克林霉素另有规定,按药品说明书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选择半衰期短的抗菌药物时,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超过1500毫升,应补充一个剂量,必要时还可用第三次。
第十八条 一般应短程预防用药,择期手术结束后不必再用。若患者有明显感染高危因素,或应用人工植入物时,可再用一次或数次至24小时,特殊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第五章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其他措施
第十九条 实施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应在符合国家规定的手术室进行。第二十条 尽量缩短手术前住院时间,减少院内感染的机会。第二十一条 做好术前准备工作,使病人处于最佳状态,如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改善营养不良状况、积极治疗原有感染等。
第二十二条 手术备皮:毛发稀疏部位无需剪毛;毛发稠密区可以剪毛,且应在进入手术室前即刻备皮。
第二十三条 严格遵守术中无菌原则,细致操作,爱护组织,彻底止血。切口的感染与失活组织多、残留有异物、血块、死腔等关系密切,局部用温生理盐水冲洗创腔或伤口有助于清除血块、异物碎屑和残存细菌,不提倡用抗菌药物溶液冲洗创腔或伤口。
第二十四条 尽量不放引流装置,如需放置应使用闭合式引流装置,并尽早拔除。长时间放置引流装置不是持续预防用药的指证。
第二十五条 尽可能使用单股不吸收缝线缝闭切口皮肤,使用可吸收缝线缝闭切口皮肤以下各层组织。需出院后拆线的手术患者尽可能到病房由手术医生负责拆线。若发现切口感染,应及时进行相关抗感染治疗,有渗出或脓液的应及时取样做病原学检查。
第二十六条 需连台的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应安排在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后。在污染或污秽切口手术后应关闭手术室进行消毒,符合要求方可实施连台手术。
第二十七条 术前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准备、环境消毒、器械灭菌、术中通风、围手术期保温、术后伤口护理等均应严格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制订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中相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用药管理
第二十八条 严格控制新上市的、限制性使用和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于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
第二十九条 对于有特殊病理、生理状况的患者,预防用药应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品说明书等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各医疗机构应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期进行细菌耐药分析,并根据本机构耐药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状况,调整预防用药的种类,并及时通报。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本细则由卫生部负责解释。第三十二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附件
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推荐表
手术名称
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
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静脉给药
术 乳腺手术 血管外科手术
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静脉给药
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或头孢呋辛1.5克静脉给药
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
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或头孢呋辛1.5克静脉给药
腹外疝手术 脾切除术
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静脉给药
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或头孢呋辛1.5克静脉给药
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高危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高危者)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高危者)其它部位(皮肤、腋下
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静脉给药
等)手术
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或头孢呋辛1.5克静脉给药
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或头孢呋辛1.5克静脉给药
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或头孢呋辛1.5克静脉给药
药物选择/单次使用剂量
第三篇:20140505围手术期合理用药检查
合理用药专项检查: 时间:2015年05月05日
参加人:史院长、梁院长助理带队:医务科、质控部、药检科联合检查
内容:合理用药检查和麻醉、精神药品、基本药物管理情况 抽查科室:普外一科、普外二科、泌尿系外科、呼吸科、神经内科、心内科、内分泌科、消化科。
一、围手术期合理用药检查:
1.抽查普外一科病历5份,其中病历号201513184,诊断为急性阑尾炎伴腹膜炎,患者入院时有饮酒史,以防出现双硫仑反应,选择氨曲南联合奥硝唑,作为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氨曲南为窄谱抗菌药物不能覆盖切口常见的葡萄球菌属,建议氨曲南联合克林霉素使用。病历号201512851诊断为盆腔炎,不完全肠梗阻,使用头孢西丁联合奥硝唑预防切口感染,头孢西丁为头霉素类药物,对厌氧菌有很好的疗效,无需联合奥硝唑注射液。
2.抽查普外二科病历4份,其中病历号201513018、201512941为一类切口,均未使用抗菌药物。
3.抽查泌尿外科病历2份,其中病历号201512649行经尿道膀胱电切除术,选择氨曲南预防切口感染,欠妥,建议选择一、二代头孢菌素预防切口感染。
二、内科合理用药检查: 1.抽查内分泌科病历2份,其中病历号201515570患者经验性使用氨曲南治疗肺部误吸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氨曲南为窄谱抗生素仅对G-杆菌有效,不单用于肺炎治疗。
2.抽查神经内科病历6份,其中病历号201513792诊断为眩晕待查,给予患者川芎嗪、舒血宁、天麻素三组中成药物注射液改善循环对症治疗,在临床治疗中应警惕联合使用中药注射液造成的不良反应。病历号201513679选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改善患者微循环,根据药品说明书该药物应选择500mlGS/NS作为溶媒静脉滴注使用,临床使用药品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用法用量给药。3.消化科、呼吸科、心内科均抽查2份病历,未发现不合理用药情况。
三、麻醉、精神药品和基本药物管理情况:
1.神经内科、心内科、内分泌科、消化科科室医生对基本药物的概念清楚,对国家基本药物具体要求知晓,能够熟练从HIS系统查阅基本药物信息。但科室总体基本药物使用率较低,应加强培训、学习,督促科室医生规范合理使用基本药物。
2.内分泌科、呼吸科、神经内科一病区麻醉、精神药品使用记录没有批号,应规范记录,使用医院统一记录本。
药检科 2015.05.06
第四篇:围手术期总结
围手术管理考核
2013年第三季度总结
围手术管理是对于医疗机构在对患者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所涉到的医疗行为。手术前应做好辅助检查(各项项目和必须检查),手术主刀医师术前必须查看病人,同时做好术前小结和术前讨论(重大手术),术中标本的处理,遇特殊情况的报告,术后的手术记录和病程记录,上级医师查房等相关内容进行检查,发现这次检查结果较好,相关问题较少,现在将本年第三季度的检查结果总结如下。
医务科在2013年第三季度中每月对临床科室的围手术管理进行相关检查,检查中发现问题有:
1、遇急诊手术未及时上报。
2、术后24小时内病程记录不规范。
3、医患沟通未及时在相关病历中体现。
4、术前小结内容简单。
5、术中遇到困难或特殊情况为及时记录处理方法。
6、极个别医师未在术前一天查房记录。
7、术后无连续病程记录。但也有很多方面做得比较好,例如:
1、手术记录及时,术后病程记录及时,上级医师在规定时间爱你内查看病人。
2、无越级手术。
3、择期手术等待<3天。
4、术前医嘱执行很好。
5、手术安全核查记录准确无误
6、择期手术报告医疗小组。
7、术中医嘱、术中切除标本的处理规范,记录详细
8、特殊手术均审批。持续改进:
1、需要会诊时,会诊医师在没事的情况下要及时到达会诊地点
2、术前讨论和术前小结要及时完成和完整。
3、术后上级医师要及时查看病人并记录相关病情,同时主管医师要有术后连续3天的病程记录。
4、主管医生或主刀医师应在术前一天查看病人。
5、医患沟通要及时,并且要有相应的文字记录,并在病例中及时体现。
6、术中遇特殊情况要及时上报并处理,并将处理过程记录于病历中。
从这次检查可以发现,我们医务人员在很多项目做得很好,很多方面较去年检查有了很大提高,但有的地方需要改进,在整个围手术期要尽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减少不必要的医患误会,从而减少医疗纠纷。
医务科
2013年9月29号
第五篇:围手术期管理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提高手术管理质量,防范手术风险,结合医院实际和有关管理制度,特制定以下规定:
一、术前管理
1、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度。各经治医生必须非常熟悉手术病人的病情,包括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心态、经济状态等等,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及时完成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和必需的检查(具体见《术前必备检查目录》和《麻醉和手术前准备的临床要点》。术前如有不利于手术的疾患必须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2、严格落实病历书写和病例讨论制度。所有医疗行为均须如实记录在病历中,主管医生应做好术前小结。
三、四级和特殊手术均需进行术前讨论。特殊手术的术前讨论须由科主任主持,必须通知麻醉医生和巡回护士参加。
3、严格落实知情同意制度。手术前术者必须亲自查看病人(邀请外院人员主刀必须有外院人员亲自查看患者的相关记录),亲自向病人或病人授权代理人履行告知义务,谈话内容要真实、客观、通俗、易懂,包括病情、治疗方案和替代方案、手术风险、麻醉风险、自付费项目等内容,并与病人或病人授权代理人共同完成手术同意书签字。如遇紧急手术或急救病人不能签字,病人家属或授权代理人又未在医院不能及时签字时,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相关规定执行,并在病历详细记录。
4、严格落实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科主任根据各级医生手术权限安排手术。特殊手术须由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或科主任担任术者。手术室必须严格审核手术申请单,发现未经医务科批准的特殊手术和院外会诊手术立即通知医务科,并暂缓安排。
5、严格落实特殊手术报告审批制度与院外会诊制度。特殊手术(具体定义见特殊手术审批报告制度)、外院会诊手术必须按要求分别在术前一天递交审批表和外院会诊申请单(均须附术前讨论记录复印件)。
6、严格落实术前麻醉访视制度。麻醉医师必须亲自查看病人,向病人及家属或病人授权代理人履行告知义务。择期手术的访视必须在术前一天18时前完成,并填写好《术前麻醉访视记录单》、《手术风险评估表》、麻醉知情同意书、开好麻醉前医嘱,严禁手术当天完成上述工作。如果麻醉师会诊时病人不在医院,在术前访视单上注明患者离院,并由申请科室护士签名确认,上报医务科批准后可通知变更手术时间。术前一天麻醉医生无法完成访视可由其他麻醉医生完成,但手术当日必须亲自访视患者,并重新填写术前访视记录单或在原单上签名,检查麻醉知情同意书是否有补充告知,如有必须再次书面告知。复杂特殊的患者应进行科内或多科参与的术前讨论,共同制订麻醉方案,对手术和麻醉中可能发生的困难和意外做出估计,便于做好麻醉前的准备工作;并在术前访视和讨论的基础上完成麻醉前小结。
7、手术时间安排流程:(1)申请:手术科室在完成术前准备后提出书面申请,择期手术的申请单应在术前一天11∶30前送到手术室,急诊需术前30分钟电话通知手术室,随后送申请单,并标明“急”字;(2)审批:麻醉医生在完成术前访视后在申请单上签注意见,巡回护士完成术前访视、器械护士完成器械准备后在申请单上签注意见;(3)通知:不能按申请时间安排时,由值班护士最少提前12小时书面通知申请科室,按时手术无需通知。
8、手术顺序安排原则:急诊优先,产科优先。择期手术首台原则上优先考虑高风险和无菌手术病人,其次按申请时间先后,再次按预计手术时间。
二、手术日管理
1、凡参加手术的工作人员必须遵循手术室管理制度,严肃认真地执行各项操作常规。术中不谈论与手术无关的事情,时刻注意尊重病人。严格遵守无菌原则,穿着手术室工作服到过手术室以外的区域后再次进入手术间必须更换手术室工作衣服。严禁将移动通讯工具带入手术间内使用。手术过程中非手术人员不得入手术间,如特殊情况经医务科批准后需戴穿好口罩、帽子、手术衣或参观衣后进入手术室。
2、术者、麻醉师、护士必须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对制度,分别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和患者离开手术室前,共同对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等内容进行核查。未经三方核对不准实施麻醉与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须摘除假牙,贵重物品交由家属保管。
3、参加手术团队成员(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器械与巡回护士、其它相关人员)应提前进入手术室,由手术者讲述重要步骤、可能的意外及对策、严格按照术前讨论制定的手术方案和手术安全核对的要求执行。
4、手术过程中术者对病人负有完全责任,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告知麻醉师。术中遇到困难且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不能解决的,应暂停手术,拟请上级医师或医务科进行术中会诊。助手须按照术者要求协助手术,发现异常要及时提醒术者。
5、麻醉医师须在术前准备好所有术中用药及抢救设备,术中应始终监护病人,不得擅自离岗。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告知术者。遇有不能处理的困难情况应及时请示上级医师或负责人。
6、手术中如确需更改原订手术方案、术者或决定术前未确定的脏器切除,使用贵重耗材等情况时,要及时请示上级医师,必要时向医务科或主管院长报告;并须再次征得患者或家属书面同意后实施。
7、术中用血要严格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急需用血时,巡回护士负责催促各环节在最短时间内将血送到手术间,输血科必须以最快速度配血,用血量大时必须增加人力参与配血,值班期间通知副班回院。
8、遇有术中大抢救,由手术科室护士负责送标本、拿报告单、取血制品等运送工作。术中植入的假体材料、器材的条形码应贴在麻醉记录单的背面。
9、术中切除的病理标本须向患者或家属展示并在病案中记录。重要的标本须家属签名确认。手术中切取的标本及时按要求处理,在标本容器上注明科别、姓名、住院号,由手术医师填写病理检查申请单。手术中需做冰冻切片时,切除的标本由专人及时送上级医院病理科,专人取回病理报告。术中切除组织必须送病检,不能主观臆断,以免误诊。
10、局麻手术中,手术医师必须经麻醉医师同意后使用麻醉药品,且麻醉医师应观察麻醉过程,防止意外情况。麻醉医师使用贵重药品时须听取主刀医师意见。
三、术后管理
1、术毕,麻醉师要把麻醉记录单填写清楚,并向术者交代麻醉情况,巡回护士通知手术科室做好接收病人准备。待患者基本恢复后,麻醉医师、手术医生将病人送返病房,麻醉医师在床头向接诊护士交接术中用药、输血输液量、生命体征变化、引流等情况,并检查束缚带是否已解除、管道是否通畅。值班期间交接病人,麻醉有异常情况的要向值班医生交班,值班医师要主动巡视手术病人,不能坐等病人叫唤。
2、术者对病人术后需要特殊观察的项目及处置(各种引流管和填塞物的处理)要有明确的书面交待(手术记录或病程记录)。术后首次记录应在术后即刻完成,手术记录应在规定时限内及时、准确、真实、全面地完成。
3、麻醉医师要对实施麻醉的所有病人进行麻醉后评估,尤其对全麻术后病人,应严格依照全麻病人恢复标准确定病人去向(恢复室或病房或监护室或ICU),并对重点病人实行术后24 小时内随访且有记录。凡麻醉结束后尚未清醒,或虽已基本清醒但肌力恢复不满意的患者均应进入麻醉恢复室(或手术间)。待患者清醒,肌力及呼吸恢复的情况可参照Steward 苏醒评分,必须达到4 分才能离开麻醉恢复室(或手术间)。如遇到患者苏醒意外延长,或呼吸循环等功能不稳定者,应积极查找原因,及时处理。对于破坏性较大手术、术后生命体征不稳定或术前评估合并脏器功能不全病人,原则上术后先送科室监护室或ICU,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转回病房。
4、凡实施三、四级和特殊手术时,术者应在术后24 小时内查看病人,且不得离开本市,如有特殊情况必须做好书面交接工作。术后3 天之内必须至少有1 次查房记录。
5、术后麻醉师应及时清理麻醉器械,妥善保管,定期检修,麻醉药品应及时补充。术后72 小时内要随访患者,检查有无麻醉后并发症或后遗症,并作相应处理。
6、术后医嘱应由主刀医师或经治医师按主刀医师意见开具。对抗菌药物、精神麻醉药品或特殊治疗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四、门诊手术管理
1、做门诊小手术前,手术医师应按规定书写门诊病历(主诉、病史、体检、辅助检查结果或会诊记录、初步诊断、处理措施、拟行手术的名称和手术部位),做好相关术前准备(病理申请单、术前血常规、血型、感染四项等),做好术前谈话记录,并由患者本人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手术后要及时在门诊病历上写好手术记录,开好术后处方。
2、门诊小手术必须在门诊手术室或手术室进行,具体手术时间的安排,病人病种的预约,器械、敷料的准备,术前、术后接送病人,术中手术巡回,配合完成手术等均由门诊手术室负责。进入手术室操作的严格按照手术室制度执行,可先电话申请后补书面申请。
3、凡进入门诊手术室的工作及参观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一切规章制度和无菌操作技术,必须更换手术室专用的衣服、鞋帽和口罩等。
4、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对制度。医生护士两人核对后在治疗单上注明“姓名、年龄、手术部位、手术名称核对无误”,并签名确认。
5、无痛内镜申请流程:临床医生按照肠镜、胃镜的适应症开单,内镜室审核是否有操作禁忌症和麻醉禁忌症(由麻醉科制定后交内镜室),无禁忌症者向麻醉科提出书面申请。对无操作禁忌症但有麻醉禁忌症的门诊肠镜患者,要预约麻醉师做访视后才做肠道准备,对住院患者麻醉师必须在做肠镜检查前一天完成访视。
6、无痛人流申请流程:妇产科医生排除人流操作禁忌症后开单,妇科门诊护士向麻醉科书面预约,麻醉医生审核同意后,再由妇科门诊通知患者做好相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