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及血袋回收工作通知
关于进一步做好
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及血袋回收工作的通知
各临床用血科室:
为进一步落实我院《临床输血管理制度》,规范输血流程,保证临床用血安全,依据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三甲”有关条款的要求,现就我院输血严重危害控制及血袋回收等存在问题进行介绍并要求如下,请遵照执行。
一、输血严重危害控制
今年上半年,全院输血数量为2850袋,收集到的输血不良反应回报为2袋次,远远低于反应率2%左右的普遍共识。经调查,在我院输血后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大多数为过敏、发热反应,临床医师进行适当的对症治疗就可以解决(后症状消失),缺乏向输血科回报的意识;同时,部分临床医师在输血前输注抗过敏药物,导致部分输血不良反应被掩盖。为有效控制输血严重危害,应严格执行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1.每个血袋输注后无论有无输血不良反应,责任护士应填写《输血护理单》中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如没有输血不良反应则由主管医生填写“无”并签字)进入病历。如有输血反应,医生应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包含处置情况)送血库。
2.对于患者发生可疑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需事后补报,由主管医生会同输血科协同处理。
3.输血科每月统计输血不良反应数据和分析报告汇报医务科、质控科。对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不回报者,由质控科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4.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定期分析,制定持续改进方案,不断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水平。
二、血袋回收
目前,血袋回收主要存在部分无回收(24%无回收)及回收不及时的情况,为加强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保全证据及医疗废物管理,应严格执行血袋回收登记处理制度。
1.输血结束后,责任护士将血袋注明科室、受血者姓名,并在血袋刺针孔处折叠,用胶贴粘贴,防止余血流出,置于塑料袋中保存。填写血袋回收交接表,将血袋小标签粘贴于交接表上,于每天8:00、17:30连同血袋送至输血科。
2.输血科人员与临床科室送达人员对血袋进行认真核对,双方签字后,将血袋集中保存。
3.输血科于当天18:00核查血袋发出和回收数目,二者数目必须一致,不一致者须向临床输血科室查询相关情况,汇报科室负责人。
4.血袋在输血科保留24小时后,将血袋按医院感染管理要求,交专职人员进行回收处理。
5.输血科将每月血袋回收情况汇报质控科、护理部,及时通报存在问题,责令问题科室限期整改。
第二篇: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和血袋回收登记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和血袋回收登记制度
(试行)
一、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在输血当时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一般包括:
1.发热反应
2.过敏反应
3.溶血反应
4.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
5.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循环负荷过重、出血倾向)
6.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
7.输血传播的疾病
二、为了有效控制输血严重危害,应严格执行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1、每个血袋输注后无论有无输血不良反应,责任护士应填写《输血过程记录单》中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如没有输血不良反应主管医生填写无并签字)进入病例。如有输血反应,医生应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包含处臵情况)。
2、对于患者的迟发性的可疑的输血不良反应需事后补报,由主管医生会同输血科协同处理。
3、输血科每月统计输血不良反应数据和分析报告报至医务处。
4、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定期分析,制定持续改进方案,不断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水平。
三、为了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严格执行血袋回收登记处理制度。
1、输血结束后,责任护士将血袋注明科室、受血者姓名,将血袋刺针孔处折叠,并用胶贴粘贴,防止余血流出,臵于塑料袋中保存,及时送至输血科。
2、护士应及时、认真、完整填写血袋回收登记表。
3、输血科人员与科室送达人员对血袋进行认真核对,双方签字后,将血袋集中保存。
4、输血科定期核查血袋发出和回收数目,二者数目必须一致。
5、血袋在输血科保留24小时后,输血科人员将血袋按医院感染管理要求,交专职人员进行回收处理。
第三篇: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2
输血、输液反应处理报告制度
1、输液反应的处理的处理报告制度
当病人可以发生或发生输液反应时,及时报告值班医生,积极配合对症治疗,如寒颤者给予保暖,高热者给予冰敷,必要时吸氧,并按医嘱予药物处理,同时做好以下检查工作:
(1)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工作操作规程,并药物配伍禁忌。
(2)立即停止输液,启用新的输液器,改用静脉滴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并通知值班医生。
(3)配合值班医生,对症治疗、抢救。(4)根据医嘱留取标本及抽血培养。
(5)检查液体质量,输液瓶是否有裂缝,瓶盖是否有松脱:记下药液,输液器及使用注射器的名称、计量、厂家、批号,用消毒毛巾把输液瓶、输液器包好,送检验科做相关检查。
(6)上述各项均应填写输液反应报告表,24小时内上报护理部药剂科,并做好护理记录及交班工作。
(7)准确记录病情变化及处理措施。
2、输血反应的处理报告制度
书写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立即停止输血,用新的注射器静脉滴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2)立即通知值班医生,报告医务科、护理部,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将血袋连输血器用消毒毛巾包好送血库。(4)准确做好护理记录。
第四篇:输血不良反应表现及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表现及处理
一、发热反应
临床表现:可发生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小时内,患者先有发冷、寒战,继之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8~41度,可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
二、过敏反应
临床表现:休克表现:出汗、面色苍白、脉速而弱,四肢湿冷、发绀,烦躁不安、意识不清或安全丧失,血压迅速下降乃至测不出,脉搏消失,最终导致心跳停止。
与过敏相关的症状:在休克之前或同时出现:呼吸道阻塞症状,刺激性咳嗽,连续打喷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三、溶血反应
临床表现:轻者与发热反应相似。重者常有如下表现
1、心血管阻塞表现:头痛、腰痛、心前区压迫感、四肢麻木。
2、红细胞溶解:黄疸、酱油样尿
3、急性肾衰:少尿、无尿
处理:
1、患者发生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减慢输血速度或停止输血,换生理盐水,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
2、病情紧急的患者准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配合医生进行紧急救治,并予氧气吸入。
3、若是一般过敏反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安慰患者,减少患者的焦虑。
4、按要求填写输血反应卡,上报输血科
5、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时,将保留血袋及抽取患者的血样一起送输血科。
6、加强巡视及观察,做好抢救记录。
第五篇:输血不良反应处理预案及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预案及制度
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在输血当时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一般包括:
发热反应
过敏反应
溶血反应
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
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循环负荷过重、出血倾向)
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
输血传播的疾病
一、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二、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三、临床输血出现不良反应和发生输血相关疾病时,相关科室医师应详细记录输血反应反馈卡后送输血科,并及时调查处理。输血科(血库)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并向负责供血的血站反馈。
四、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应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定期分析,制定对策,不断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