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贷风险的分类与评估
信贷风险的分类与评估
内容摘要
信贷风险的形成是一个从萌芽、积累直至发生的渐进过程。在还款期限届满之前,借款人财务商务状况的重大不利变化很有可能影响其履约能力,贷款人除了可以通过约定一般性的违约条款、设定担保等方式来确保债权如期受偿之外,还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交叉违约条款”。交叉违约的基本含义是:如果本合同项下的债务人在其他贷款合同项下出现违约,则也视为对本合同的违约。一般来说,债权人都是以当事人未履行其在本合同项下的义务为由,追究债务人的违约责任,但交叉违约条款突破了这一限制,它颇有“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味道,即试图赶在借款人其他贷款合同项下的债务出现偿还危机之前采取救济措施,以避免自己处于比其他债权人更糟的处境。此种违约形态在中国现行法上虽无明确规定,但它并不违反合同法的有关法理及法律精神,现行《合同法》中的不安抗辩权可以作为其适用的法理依据。因此,交叉违约条款可以作为约定条款订入合同之中,以使贷款人能够及时全面的掌控借款人的信用水平。关键词:信贷风险;交叉违约;贷款合同
目录
信贷风险的分类与评估.....................................3
一、引言..............................................3
二、信贷风险的分类与评估..............................3(一)什么是信贷风险....................................3(二)信贷风险的分类....................................4(三)信贷风险存在的问题................................5(四)信贷风险的评估与解决对策..........................7
三、参考文献.........................................11
信贷风险的分类与评估
一、引言
信贷风险,是债务人因无力清偿债力出现的风险。它是信贷资产经营上的一种主要风险。信贷风险的类型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市场性风险和非市场性风险两类。市场性风险主要来自企业(借款人)的生产和销售风险(即借款人在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由市场条件和生产技术等因素变动而引起的风险;非市场风险主要指自然和社会风险。自然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因素使借款人蒙受经济损失无法偿还信贷本息的风险;社会风险是指由于个人或团体在社会上的行为引起的风险。
二、信贷风险的分类与评估(一)什么是信贷风险
信贷风险,是债务人因无力清偿债力出现的风险。它是信贷资产经营上的一种主要风险。为了避免或减少贷款风险,提高银行经济效益,银行不仅要掌握贷款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同时也需要加强贷款过程的内部控制,通过建立和健全银行内部贷款管理制度,防范贷款风险的发生。
信贷风险的形成是一个从萌芽、积累直至发生的渐进过程。在还款期限届满之前,借款人财务商务状况的重大不利变化很有可能影响其履约能力,贷款人除了可以通过约定一般性的违约条款、设定担保 等方式来确保债权如期受偿之外,还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交叉违约条款”。交叉违约的基本含义是:如果本合同项下的债务人在其他贷款合同项下出现违约,则也视为对本合同的违约。一般来说,债权人都是以当事人未履行其在本合同项下的义务为由,追究债务人的违约责任,但交叉违约条款突破了这一限制,它颇有“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味道,即试图赶在借款人其他贷款合同项下的债务出现偿还危机之前采取救济措施,以避免自己处于比其他债权人更糟的处境。此种违约形态在中国现行法上虽无明确规定,但它并不违反合同法的有关法理及法律精神,现行《合同法》中的不安抗辩权可以作为其适用的法理依据。因此,交叉违约条款可以作为约定条款订入合同之中,以使贷款人能够及时全面的掌控借款人的信用水平。(二)信贷风险的分类
信贷风险的类型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市场性风险和非市场性风险两类。市场性风险主要来自企业(借款人)的生产和销售风险(即借款人在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由市场条件和生产技术等因素变动而引起的风险;非市场风险主要指自然和社会风险。自然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因素使借款人蒙受经济损失无法偿还信贷本息的风险;社会风险是指由于个人或团体在社会上的行为引起的风险。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主要是不良信贷的防范。银行信贷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在银行的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实际收益结果与预期收益目标发生背离,有遭受资产损失的可能性。信贷风险是指借款企业因各种原因不能按时归还信贷本息而使银行 资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银行信贷业务中占比重大的是信贷业务,信贷具有风险较高、收益突出的特点,对整个银行的经营举足轻重。因此,研究信贷风险意义重大。一般来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具有以下特征:
只要有信贷活动存在,信贷风险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确切地说,无风险的信贷活动在现实的银行业务工作中根本不存在。信贷本身的不确定性损失很可能因信用特点而一直为其表象所掩盖。扩散性。信贷风险发生所造成银行资金的损失,不仅影响银行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多是引起关联的链式反映。银行依照一定的方法,制度可以对风险进行事前识别、预测,事中防范和事后化解。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从广义上理解包括:制定和实施信贷政策,建立和健全内部授权授信制度,制定、贯彻和执行信贷操作程序,以及建立信贷风险监测和控制机制等诸多相互协调、制约的制度系统及其对制度执行效果的监督系统。狭义上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仅指贷款发放前的调查工作、贷款存续期间的管理工作以及贷款出现风险后的监督、控制和处理工作。本文采纳狭义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概念,在分析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试图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实际操作对策。(三)信贷风险存在的问题
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信贷档案资料漏缺严重。主要表现为借 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资料、贷款抵押凭证、贷后检查报告、催收通知书等资料的漏缺。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记录,它的漏缺,尤其是有些法律文件不全,不仅对贷款的风险分析造成困难,也构成了依法收贷的障碍。
二、没有严格执行贷款审贷分离制度。主要表现为:审贷分离机构设置迟缓;审贷分离机构流于形式,如信贷人员常常在贷款审批前已填好贷款合同、借据等法律文件和放款凭证,出现合同签订日期和贷款借据日期早于贷款审批日期,贷款金额和期限与审批金额和期限不同等现象。
三、贷款“三查”制度不落实。主要表现为:一是贷前调查流于形式;二是贷中审查报送不严;三是贷后检查对贷款人贷款使用情况跟踪表面化,忽视对借款人贷后资信情况、抵押物、质押物的变化情况以及保证人经营情况和或有负债的变化进行跟踪调查。
四、贷款经办人员法律知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贷款失去法律保护。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⑴保证人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⑵一些商业银行未对抵押物、质押物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认真审查;⑶按照《担保法》规定必须办理抵押登记的,未按法律规定办理抵押登记,造成抵押行为无效;⑷变更主合同主要条款、延长主债务履行期限或者加重主债务人债务数额,未征得保证人书面同意,致使保证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⑸不能充分运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断或中止的规定,维护银行的依法收贷权。
五、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信贷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忽视对管理 者的管理。主要表现在:⑴一些基层行长权力过大,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造成一些基层行长乱批贷款、乱投资、乱担保等;⑵贷款责任无法落实,最终导致无人负责,不了了之;⑶行长经营目标考核办法不科学,助长了行长经营上的短期行为,为了完成指标任务,不得不采取违规的做法。
六、违规账外经营严重。违规账外经营是目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 题。其违规经营主要采取私设账外账、乱用科目、调整账表和绕规模贷款等形式,并主要投向房地产公司或其他高风险收益领域。由于账外经营是在隐蔽情况下进行的,这部分资产没有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下,甚至参与了违法犯罪活动,因而这部分信贷资产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造成违规账外经营的主要原因包括:⑴前几年规章制度不健全,下放基层行权力过大,加之地方经济发展过热,资金需求与规模控制矛盾突出,导致了一些基层行经营行为出现严重偏差,违规经营逐步扩大;⑵个别行领导受个人或小团体利益驱动,无视国家金融法规,置国家三令五申于不顾,存在侥幸心理,隐瞒不报,结果漏洞越来越大;⑶部分行经营管理混乱,内部控制不严,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四)信贷风险的评估与解决对策
银行肯定要对想融资的企业进行信贷风险的评估,你说的信贷风险评级流程也是重要的一方面。
每个银行都有一套自己的评级系统,这里面主要包含的是对企业各方面的因素综合分析进行考量后得出一个评级看是否能达到银行 介入的标准。
主要的指标包括企业所处行业的整体情况、企业自身的客户群和市场份额、管理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风险控制能力、过往的经营业绩也就是很重要的财务报表以及银行的信用记录等等。从根本上看,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健全的信贷管理机制包括三个方面:制度、机构以及激励和约束系统。信贷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授权授信规定、信贷工作程序、信贷工作每一程序的内容和目标。信贷管理机构主要解决信贷工作中的权力分工,从机构这个角度确保信贷工作中的权力受到其他部门的制约,分清信贷工作部门的职责,保证信贷工作中的每一项权力都受到相应的监督和制约。激励和约束系统致力于发挥每一位信贷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通过明确信贷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加大对信贷工作人员的纪律约束,保证信贷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具体来说,商业银行解决信贷管理低效率的问题,应该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首先,从制度上完善信贷档案管理。尽快制定、实施《信贷档案管理实施办法》,就信贷档案的收集、交接、检查进行明文规定,指派专人负责,并定期检查、考核执行情况。对企业财务资料虚假问题,可以考虑建立“四相符审核”和“财务报表审计失实责任赔偿制度”。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银行本身对借款企业的总账、明细账、原始凭证和重要实物进行核对,做到“四相符”;另一方面可与会计师事务所签订合同,委托事务所对银行贷款申请人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作为银行审批贷款的依据,并同时在合同中规定,如因其报告不实而致使贷款损失,注册会计师本人及其所在事务所负责全额赔偿银行因此而受到的损失。
其次,进一步完善以贷款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分级审批、集体审批、贷款“三查”等风险控制制度。包括:在办理信贷业务时严格按照业务流程、岗位权限以及行使权限的条件进行运作,加强不同岗位、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作用,实行对业务全过程的风险控制,杜绝各种违规行为的发生;制定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及贷后检查的办法和实施细则,规定应该包括的内容、调查方式、核实手段等,以避免流于形式。同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将信贷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人,严格考核,防止有法不依现象的发生。
建立健全信贷专门管理机构,防止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实行信贷决策民主化、科学化。首先要真正落实审贷分离制度,尽快将贷款的审查和批准权分别落实到不同的职能部门,明确贷款审查部门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规范贷款审批部门的工作制度、审批内容、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和审批责任。
其次,对大额贷款和疑难问题贷款,应建立专门的贷款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贷款审批决策问题。该委员会可以是一个非常设的机构,但应当由行政领导和业务专家组成,业务专家负责提供贷款申请人的基本信息、贷款风险分析报告及专家意见,贷款审批实行民主决策。
再次,将贷款风险评估具体落实到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职能部门。贷款风险定期评估是监测贷款风险度的一项具体工作,需要 独立、科学、客观地对每一笔贷款生命周期中的风险状况作出量化评估,达到一定风险水平的贷款,就需要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化解、转移风险。因此,为了保证贷款风险评估的客观性、科学性、时效性,这项工作需要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其他部门来独立完成。设立专门的信贷管理机构是为了防范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利用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在信贷权力分配中建立起一道“防火墙”。但为了保证信息的流动性,保证各个部门都能充分占有、共享收集到的借款人的资信信息,还应该建立信息在有关部门流动的制度,防止划地为牢、公共信息被一个部门私自占有的情况发生。
建立借款人信用信息共享制度。上述两项措施旨在解决商业银行单个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问题,但是由于单个分支机构的业务领域仅限于某一地区,不可能全面掌握现有借款人,特别是未来借款人的资信情况。因此,商业银行还应该在其系统内建立借款人信用信息系统,让其所有的信贷业务部门全面掌握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地方经济运行状况、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宏观或微观经济政策。目前借款人信用信息系统可以收集有钱不还、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或者企业运行状况较差、贷款风险度过高的借款人的信息,通过在系统内交流“不良借款人黑名单”的形式,禁止其分支机构向不良借款人发放新的贷款,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收回旧贷款。
三、参考文献
[1]信贷风险(2009)魏国雄 中国金融出版社
第二篇:石油行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报告
国建职联能源技术研究院
2014-2018年中国石油行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及建议报告
【报告目录】
第一部分 石油行业信贷环境分析
第一章 石油行业基本特征分析
1.1 行业界定及主要产品
1.1.1 行业定义
1.1.2 行业主要产品
1.2 我国石油行业特征
1.2.1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历程
1.2.2 我国石油工业垄断面临变局
1.3 世界石油业发展特点与形势
1.3.1 全球石油市场发展状况
1.3.2 美国石油行业发展概况
1.3.3 印度石油行业发展概况
1.3.4 俄罗斯石油行业现状分析
1.3.5 法国原油市场及战略储备现况
1.3.6 埃及石油工业发展现状
第二章 石油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2.1 中国经济总体发展概况
2.1.1 2012年中国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2.1.2 2013年中国主要经济指标状况
2.1.3 2014年一季度中国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2.2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解读
2.2.1 财政政策
2.2.2 货币政策
第三章 石油行业产业链情况分析
3.1 上游情况
3.1.1 石油资源
3.1.2 石油开采
3.2 中游情况
3.2.1 管道运输
3.2.2 炼油加工
3.3 下游情况
3.3.1 石油销售(期货市场)
3.3.2 石油化工
第四章 石油产业政策对石油行业的影响
4.1 我国石油政策现状分析
4.1.1 我国发展石油行业的基本政策
4.1.2 浅析我国石油政策的特点与取向
4.1.3 我国石油产业技术政策概述
4.1.4 我国加快发展石油外交政策
4.2 浅析石油进出口政策
4.2.1 简述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政策
4.2.2 三大因素促使石油进口实施多元化政策
4.2.3 浅析我国石油出口的政策转向
4.2.4 出口退税政策将冲击石油工业
4.3 石油政策对石油行业影响分析
4.3.1 国家政策推动石油石化产业发展
4.3.2 浅析宏观经济政策对石油企业的影响
4.3.3 当前政策对石油及相关行业的影响
第五章 中投顾问对石油行业预测分析
5.1 石油行业发展趋势
5.1.1 国际石油行业发展趋势与预测
5.1.2 中国石油发展前景与趋势
5.1.3 中国石油发展远期预测
5.2 中投顾问对2014-2018年石油行业关键指标定量预测
5.2.1 市场需求预测
5.2.2 供给能力预测
5.2.3 盈利能力预测
5.2.4 产品产量预测
第二部分 石油行业经济运营状况与财务风险分析
第六章 石油行业总体经济状况
6.1 行业总体状况
6.1.1 2012年1-12月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总体数据分析
6.1.2 2013年1-12月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总体数据分析
6.1.3 2014年1-3月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总体数据分析
6.2 不同所有制企业构成状况
6.2.1 2013年1-12月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构成情况
6.2.2 2014年1-3月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构成情况
6.3 不同规模企业构成状况
6.3.1 2013年1-12月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构成情况
6.3.2 2014年1-3月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构成情况
第七章 石油行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
7.1 我国石油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7.1.1 石油行业总体偿债能力分析
7.1.2 行业内不同所有制企业偿债能力比较分析
7.1.3 行业内不同规模企业偿债能力比较分析
7.2 我国石油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7.2.1 石油行业总体盈利能力分析
7.2.2 行业内不同所有制企业盈利能力比较分析
7.2.3 行业内不同规模企业盈利能力比较分析
7.3 我国石油行业营运能力分析
7.3.1 石油行业总体营运能力能力分析
7.3.2 行业内不同所有制企业营运能力比较分析
7.3.3 行业内不同规模企业营运能力比较分析 7.4 我国石油行业成长能力分析
7.4.1 石油行业总体成长能力分析
7.4.2 行业内不同所有制企业成长能力比较分析
7.4.3 行业内不同规模企业成长能力比较分析 7.5 关于石油行业财务状况的结论
7.5.1 石油行业总体财务状况
7.5.2 不同所有制企业财务状况
第三篇:信贷风险调研
刍议农发行信贷风险成因及控制对策
随着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完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商业性贷款急剧增加,其信贷风险的形成,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弄清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找出控制对策,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杜绝新增不良贷款,提高农发行信贷资金使用效益,实现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
下面,笔者试就农发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及控制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信贷风险形成原因:
1、政策性风险。农发行是唯一的政策性支农银行,其客户、信贷产品都是围绕着支持“三农”而设计的,对国家经济政策依赖性很强,一旦国家政策发生变化,客户因无力承受政策性变化带来的后果,其风险就会转化为农发行不良贷款。如国家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后,国有粮食企业承担粮食供应任务,当粮价上涨时,为完成政策性任务,农发行也必须按市场价支持企业购进高价粮食,当供应粮价格高于国家补助款时,地方财政又不愿拿钱补贴,致使向退耕户供应粮食政策改为发放现金政策,政策的变化使粮食企业购进的粮食无法顺价销售,其价格亏损直接形成了农发行的不良贷款。农发行的业务范围主要是在农业这一块,而农业是弱质产业,围绕农业开展经营的企业一直都是保本微利,抗风险的能力很低,当国家经济政策发生不利于企业变化时,都会给农发行带来极大的经营风险。
2、行政干预风险。当前,各地都形成了“民营化”为主体的改革改制热潮,在这一轮改制过程中,为了安置离退岗职工,当地政府都采取了鼓励企业出售房地产,筹集资金来卖断职工工龄的政策,但是,贷款企业的房地产基本上在农发行设定有它项权利,为达到顺利处理房地产的目的,地方政府就采取行政干预方法,将土地出让金全部用于改制或者象征性地留一点用于偿还贷款;授意房产局或土管局不办理房地产它项权利登记,或者在它项权利登记到期后不再延期,使农发行债务悬空。另外,地方政府利用农发行在争揽财政存款、优质项目贷款等方面还需要协调与支持的情况,迫使农发行也干了不少违背自身意愿的事,放弃了某些权利,或者施加压力让农发行发放一些救济性和安抚性的贷款,其结果是预期效益与最终效益发生较大偏差,影响了农发行信贷资金效益的发挥,甚至出现贷款回收困难,直接形成了农发行信贷风险。
3、信息风险。农发行发展商业性贷款,起步晚,贷款对象单一,在项目选择上比其它商业银行存在较大的劣势,特别是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农发行难以从根本上把握贷款对象的真实情况。一是农发行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现在信贷人员在贷前调查时,主要依赖借款人自己提供的信息和资料,现有技术和条件决定了信贷人员难以与借款人股东、供应商、客户及企业主管部门和其他贷款行的进行沟通,造成第一手调查资料不全面,从而留下信贷风险的隐患。二是农发行获取的信息有利于贷款对象。有的客户,虽然按照农发行的要求提供了各类信息资料,但信息资料是对企业有利,虽然手续合规,但不足以维护农发行权益,信贷风险实际已潜伏其中。三是农发行对信息是否虚假难以做出判断,有的企业为骗取贷款,提供虚假的信息误导贷前调查的准确性,其表现形式往往是故意夸大财务指标,使农发行信贷人员用通常的分析方法很难做出正确判断。如果将企业提供的信息资料作为发放贷款的依据,就很难保证信贷资产不发生风险。
4、操作风险。农发行现有的贷款从立项调查开始,办理抵押担保手续,上报审查审批,到最终签订合同发放贷款,要经过许多步骤和环节,涉及的许多法律规定和内部规章制度,稍有不慎,就将出现操作风险,给信贷资产埋下风险的隐患。如忽视第二还款来源引发的风险,信贷人员在对企业进行管理时,重点放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产品销售、市场前景及资金归行、分割收贷收息等方面,比较容易忽视对第二还款来源的调查,特别是担保人的担保资格、抵押物变现损失等,对此调查把握不好,当第一还款来源受阻时,贷款就很难如期收回;在办理贷款时,由于登记在先,办贷在后,因此,办理登记贷款的合同往往会提前于贷款期限,如果信贷人员操作不慎,就会发生贷款抵押登记期限已过,而贷款期限还未到期的情况,造成抵押担保合同失效,从而形成信贷风险。
5、素质风险。农发行过去长期承担的是粮棉油收购贷款的供应和管理,管理方式主要是封闭运行,面对日益开放的商业信贷业务,其经营管理素质低下的缺点就显现出来了,主要表现在:一些贷前调查流于形式,缺乏认真和谨慎的态度,对项目评估缺乏深度了解,甚至一些项目贷款评估就是在客户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上,补充有关还款内容而形成的,评估报告的科学性、客观性大打折扣。再如对客户风险的评估重视不够,一些信贷人员简单认为只要贷款办理财产抵押登记后,信贷风险防范措施就算到位了,不重视对客户风险预警信号的收集、分析,更没有对客户的还款意愿进行深入了解,这些都将成为信贷风险的成因。同时,农发行现有的贷款调查、贷款管理、贷款决策以及贷款责任的承担,存在相互脱节的情况;不重视贷款条件的落实,贷后管理工作不到位,不重视客户还款能力的变化,对担保措施监管不力等等还普遍存在。据调查,因农发行自身管理素质低下而形成的信贷风险不在少数。
二、信贷风险控制的对策
(一)强化对国家经济政策的研究,建立政策预警机制。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事先都有一定的征兆,如退耕还林粮食供应政策发生变化之前,社会经济生活中就出现了粮价持续上涨,价格已远远高于国家补助标准的情况。因此,农发行要加强对国家经济政策的研究,及时、准确地把握国家经济、金融产业政策变化的趋势,结合实际情况,对信贷业务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详细分析评估,提高政策应变能力,有条件的可成立政策研究办公室,专门评估国家政策变化对农发行信贷风险的影响,制定政策性业务风险识别标准。农发行的基层行也要设立政策风险评估委员会,抽调各部门有责任心、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优秀干部参与,针对本地实际情况和信贷业务发展的特点,经常性地对政策性业务实施标准化、流程化的风险管理,以降低政策性风险转化为农发行信贷风险的可能。
(二)强化以法治贷意识,努力化解行政干预的负面影响。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是农发行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难题,农发行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地方政府,而要化解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强化法律知识的学习,不断增强法律意识,用依法行政、依法治贷的方法对抗行政干预。对涉及农发行权益的房地产抵押,我们要依据《担保法》、《合同法》及有关司法解释,据理力争,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还是能够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对地方政府要求支持的项目,农发行要坚持信贷原则,依制度规定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科学地分析论证,办理合法有效的抵押担保手续,或者要求有政府背景的信用担保公司进行担保,做好农发行信贷风险的转移和化解工作,确保农发行发放的每一笔贷款不因地方政府的干预而发生信贷风险。
(三)强化贷前调查和信用评定工作,确保信息详实可靠。掌握真实、有效的第一手信息资料,是信贷投放科学决策的基础,因此,农发行必须在贷款发放前克服困难,采取措施掌握第一手资料:一是充分利用社会中介机构收集信息资料。如利用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评估事务所等中介机构,通过他们的有效运作掌握第一手资料。二是自行收集资料。要求信贷管理人员深入第一线,与借款人的股东、供应商、客户及企业主管进行充分地接洽和沟通,收集资料。三是充分利用征信系统收集资料。目前,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和工商管理局征信系统均已开通,农发行可利用这些渠道查询企业的资料。四是通过分析借款人提供的资料,先辨别真伪,去伪存真,利用其真实的信息资料,做好贷款调查和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确保农发行的贷款决策所依据的信息资料都是真实有效的,以降低决策风险。
(四)加强信贷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操作技能。针对农发行可能出现的操作风险,应采取积极对策,通过加大信贷业务培训力度,提高信贷人员的业务操作技能,来防止在实际工作可能出现操作风险,在具体的实践中,农发行要经常性地举办的信贷业务培训班,讲授法律、经济、信贷管理等综合知识。每当信贷业务发生变化时,先召集业务素质精良的干部,研究开展这项业务可能出现的操作风险,做为信贷警示,提示信贷人员在办理业务时应避免出现操作差错;还可以采取派遣信贷人员到其它商业银行学习的方法,来解决农发行自身因不熟悉法律等知识而导致的操作风险。此外,农发行可收集本系统内因操作不当而形成信贷风险的案例,让身边发生的事情来教育身边的人,以警示后人,杜绝因操作不慎而形成的信贷风险。
(五)建立复合型人才促进机制,不断提高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农发行信贷人员承担着信贷资产管理的责任,其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农发行的经营效益,因此,建立信贷队伍复合型人才促进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首先,要强化信贷队伍建设,从源头上注重信贷队伍的素质,严把进人关,将具备管理技能、有责任心的职工选拔进入信贷队伍;其次,要督促信贷人员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认知水平,确保每一个信贷人员都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再次,采取严格的奖励考核制度,根据信贷人员付出贡献的大小,可在薪酬上给予倾斜,严格考核,对于多次考核不合格或者在工作中缺乏责任心的人,劝其退出信贷队伍。通过建立激励政策,严格的考核政策、以及退出政策,确保信贷队伍综合素质能够得到不断的提高。
第四篇:信贷风险自查报告
信贷风险自查报告(精选多篇)信贷风险自查报告(精选多篇)
正文第一篇:信贷风险自查报告
xx银行贷款风险自查报告
按照省联行、银监局对案件防控与冶理要求,为了彻底排查整治贷款信用领域案件问题,最大限度防止外部骗贷类案件发生,进一步改善银行业信贷领域状况,依据《xx》号文件的提示,我行成立自查小组对本辖区内贷款进行风险排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成立信贷风险领导小组,负责信用行信贷风险自查组织、推进和落实等工作。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
二、信贷风险排查情况
(一)排查前期准备工作:
截止排查xx年 x月xx 日,我行各项贷款xx笔,余额xxxx万元,五级分类全为正常类贷款,其中助学贷款共xx笔,金额共计xx万元;抵押农户贷款xx笔,金额共计xxx万元;抵押农村工商业贷款x笔,金额共计xxx万元。
(二)排查内容:
领导小组以我行xx年 x月xx日各项贷款余额为基数,应核对xx笔,金额xx万元;已核对xx笔,金额xx万元;核对率达100%。通过认真排查,排查结果如下:
(1)我行无编造虚假理由骗取贷款案件,贷款用途全部真实,我行贷款全部采用受托支付方式,最大程度上避免虚假理由骗贷案件的发生。
(2)我行无使用虚假合同骗取贷款案件,发放贷款时我行信贷人员认真审查经济合同内容,并没有发现伪造、变造或者无效的经济合同;(3)我行无使用虚假证明文件骗取贷款案件,贷款发放时我行全部做到进行与公安系统联网核查本人身份证件,其他证明文件也都经过认真审核,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4)我行无利用担保骗取贷款案件,我行发放贷款时,全部严格按照程序审核抵质押物及担保人担保条件,没有使用虚假的产权凭证或存单、票据办理抵质押骗取贷款或者通过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等情况的发生。
(5)我行无通过空壳公司申请贷款案件。
三、排查认定:
此次排查共调阅了xxxx年x月份到xxxx年x月份信贷档案共xxx份,确认我行并没有骗贷类案件的发生。
第二篇:小企业信贷业务合规与信用风险自查情况报告
小企业信贷业务合规与信用风险自查情况报告
合规经营是办理信贷业务的基本要求,信用风险管理是确保我行信贷资产安全的有力保证。为此,我们所有的信贷经营活动都必须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信贷政策和监管制度要求。近日,?分行根据总行《关于开展小企业业务合规风险及信用风险检查的通知》的精神,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辖内全面开展了小企业信贷业务专项自查。现就我行自查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市分行领导高度重视此次自查工作,专门成立了由?副行长任组长、?风险主管参与指导,小企业中心、风险部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小组,认真梳理?年以来的各项信贷业务风险点、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严格按照总行“通知”要求和相关业务制度规定逐户、逐个风险点进行认真排查。本次共检查了?年1月至今?笔信贷业务,金额共?万元,检查覆盖率达100%。针对检查出现的问题,我行采取了“不放过”的原则,明确责任,逐一落实核查、整改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并要求“风险隐患不查清不放过、原因分析不透彻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整改,消除风险隐患,进一步提高了信贷经营管理水平。
二、发现问题及整改情况。
问题描述: 整改措施:
三、下一步措施。
通过本次自查,信贷人员的合规意识得到了增强;屡查屡犯的顽症得到了整治;信贷基础管理的薄弱环节得到了消除;风险管理能力得到了提高。为了促进小企业信贷业务健康快速发展,下一步我行将采取以下措施:
1、强化业务培训。信贷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风险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不断提高客户经理的合规意识和风险意识,才能适应小企业信贷业务经营的管理要求。为此我行将强化培训,重点培训信贷业务知识、宏观政策、信贷政策和财务分析技术,进一步提高信贷人员的风险意识,强化风险监测、风险预警和风险处理的能力。同时加强对信贷人员业务交流,使每一位客户经理都能“明政策、知产品、用制度”,实现小企业工厂标准化作业、规范化经营、动态化监控、精细化管理。
2、强化责任意识。认真贯彻总行颁布的《员工职业操作守则》,积极促进信贷人员依法办事、合规操作,使合规理念贯穿于业务经营活动始终,渗透到业务操作各个环节。只有不断加强信贷人员的责任意识,才能不断提高我行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3、培育合规文化。合规经营是银行稳健运行的基本要求,也是防范金融案件的前提条件,是每一个员工必须履行的职责,同时也是保障自己切身利益的有力武器。培育合规文化,增强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制度执行意识、尽职履责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让合规的观念和意识渗透到每个岗位、每个业务操作环节中,营造时时合规、事事合规的良好氛围。
4、加强贷后管理。针对小企业规模小、资金流动性变化快的特点,在贷后管理中要更加注重防范和控制风险。严格贷款“三查”制度,严格抵押担保手续,严格小企业准入和退出制度。强化动态监控与管理。如发现风险信息,立即预警,并及时采取防范、化解措施,确保信贷资金安全。
第三篇:房地产信贷风险的调查报告
房地产信贷风险的调查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简称为“359文件”)。该文件从房地产开发贷款、土地储备贷款、住房消费贷款、商业用房购房贷款、房地产信贷征信及房地产贷款监测和风险防范工作等方面对国内房地产信贷管理做了新规定。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359号文件”,央行与银监会在充分听取有关部门和部分商业银行意见的基础上,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补充通知》。对于452号文件,其重点是对银行信贷“第二套住房”作了详细清楚的规定。如一是以借款人家庭为单位认定房贷次数;二是已利用银行贷款购买首套自住房的家庭,在借款人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再次向商业银行申请住房贷款的,可比照首套自住房贷款政策执行,否则其余已利用银行贷款购买住房的家庭,再次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时,均应按第二套房贷政策执行;三是已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房的家庭,向商业银行申请住房贷款时,也以第二套房贷政执行;四是强调,凡发现填报虚假信息、提供虚假证明的,所有商业银行都不得受理其信贷申请。而这两个文件的基本精神就是目前房地产市场所认为的“房贷新政”。对于目前的房贷新政,市场最为关心的是“第二套住房”,关心的是不同的人对第二套住
房的不同理解,从而以不同的方式来消解这一次的“房贷新政”,就如2015年央行发布的121号文件一样(即2015年央行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正因为,121号文件的消解,从而导致2015-2015年各家商业银行对房地产信贷的快速扩张。而这种银行信贷的快速扩张,不仅导致了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投资炒作盛行、房价快速上涨,而且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特别是今年美国次按危机爆发之后,中央政府越来越认识到早几年宽松的银行信贷政策的风险性。这就是央行和银监会359号文件出台的背景。
对于359号文件的理解,市场开始没有把重心放在房贷新政的核心上,而对“第二套住房”含义,不同的人或机构做出对自己有利解释,从而引起了对“第二套住房”解释严重分歧。由于对第二套住房解释的分歧,早些时候也有人认为,这次房贷新政也会由于对第二套住房的不同解释而消解掉。但是,当时我就撰文指出,这次房贷新政的核心是改变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发展模式,让房地产市场成为一个自住房的市场,因为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全体人民的住房水平,也是降低国内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所在;而改变房地产市场发展模式的根本就是限制房地产市场投资及鼓励房地产自住消费,遏制房地产的投资等。因此,相关的职能部门对第二套住房的重新界定或出台界定细则势在必行。这就有了如452号文件的出台。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次“房贷新政”,一方面重申了121号文件的全部内容,即全面加强了对房
地产银行信贷每一个环节的严格管理。如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本金的比重、开发楼盘预售准入、个人住房消费信贷的市场准入、房地产信贷资金的管理等。另一方面对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新的信贷问题有新的规定(即房贷新政加入许多新内容),如禁止转按揭、加按揭,第二套住房银行信贷的市场准入界定等。也就是说,这次房贷新政,并非仅是对贷款购买的第二套住房界定,而是一个职能部门对国内房地产市场全面的信贷管理政策。
对于这个房贷新政,其核心或实质就是通过新的信贷政策来调整国内房地产市场发展模式,让国内房地产市场成为一个自住为主导的市场而不是一个房地产投资为主导的市场。因为,早几年特别今年国内房地产市场价格为什么能够在短期内快速飚升?国内房地产市场泡沫为什么会不断地吹大?最为重要的就是国内房地产发展模式偏差,就在于国内房地产市场是一个投资者为主导市场。在这样的房地产发展模式下,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投资者在政府房地产政策的隐性担保下,借助于银行信贷的低成本及金融杠杆的便利性,大量涌入房地产市场并在短期内推高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因此,改变以前的房地产发展模式,即如果能够让国内以投资炒作为主导的房地产市场转变为个人自住需求为主导的市场,那么国内房地产不仅能够改善国内全体人民的住房福利水平,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也是国内房地产市场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
第四篇:信贷业务自查报告
*****支行自查报告
为贯彻落实2015年银监局对我市行信贷业务的专项治理工作。我行信贷人员积极开展学习讨论,充分了解了本次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了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重要性、必要性,进一步认识违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危害性,并根据自身情况展开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自查情况与总体评价
1、通过自查我行全体信贷人员都能够合规操作、顾全大局,不为眼前利益所动,站在我行与客户的角度去想问题、做工作。
2、不计较个人得失,办理信贷业务时恪守原则,不怕吃苦,勇于奉献。
3、能够加强自身爱岗敬业意识的培养,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自觉接受广大客户监督,定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一名合格的信贷人员。
2、恪守规章制度
能够按照国家金融法令,有关法规制度和我行信贷管理条例,具体办理信贷的相关业务,严格遵守信贷员“八不准”和“十严禁”。在办理信贷业务的过程中,严格按规章制度进行贷款调查、审查审批,无违规放贷行为。对于调查中存在的风险隐患,也认真分析加以讨论,尽可能规避风险。对于贷后检查中发现存在问题的,及时加以关注,防控不良。
二、自查发现存在的问题
1、学习信贷业务不够深入,因我行为新开办信贷业务网点,信贷员均为新培训上岗员工,实践经验不足,在信贷业务的发展和产品的认知方面不够深入,对客户的风险把控能力不足。
2、工作还不够积极主动,有时候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3、工作缺乏创新,按部就班;许多工作只是照着别人学,不去钻研,不去研究,不去归纳,办事凭主观。
三、案例分析
1、我行自查为****,自发放贷款以来,客户还款意愿良好且还款正常,贷款确实用于经营,不存在借新还旧、以贷还贷、重组等延迟风险暴露的情况,信贷员严格按规章制度发放贷款,无违规操作行为。
2、经自查,客户经营情况稳定,资产状况良好,抵押物变现能力强,有按期偿还我行个商贷款的能力,授信额度保持不变,不存在贷款分类偏差的现象。
3、信贷员整理档案过程中由于马虎粗心,同一抵押物下的合同号书写错误,部分资料未按银监局的规范要求整理。自查出的问题已按要求及时整改,做到档案的规范、整洁。在以后的工作中以此为鉴,认真做好信贷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
四、下一步改进措施和有关建议
在以后的信贷工作中,我要兢兢业业,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思想上不能有任何的懈怠,踏踏实实工作,老老实实做人。通过这次对个人存在问题的剖析,我的思想受到了洗礼,得到了净化,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做好每一件事,努力争当一名优秀的信贷员。
今后的努力方向。一是始终坚持抓信贷业务学习,不断为自己“充电”。二是进一步提高风险防控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警惕各种腐败思想的侵蚀。三是坚持按章办事,努力执行好各项规章制度,把制度落实到实处。在发展贷款业务的同时,防控好贷款的不良和逾期。
新建南路支行
2015年3月28日
第五篇:阳光信贷自查报告
自查报告
乌苏市农村信用联社:
为贯彻落实银监会关于加强银行业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有关精神,我社组织员工认真的学习了“阳光信贷”。同时认真开展自查工作,明确了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重要性、必要性。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社组织员工认真学习“阳光信贷工程”的实施细则,在学习”阳光信贷“不仅简化了贷款手续,提升了贷款的透明度还优化了贷款内外部环境。通过开放办贷,还加大了对外宣传力度,客户对自己在贷款过程中的责、权、利进一步了解,还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高,也实现了农信社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实现信贷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奠定了基础。在实施中,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在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下开展业务,不得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客户和行业利益。遵循公平竞争原则,完善治理和内部控制机制,强化内控文化建设,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加强自我约束,实现自我管理,反对不正当竞争行为,提高我社公平对待消费者意识,规范我社服务工作,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认真开展我社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全面提升我社服务质量和水平,树立我社良好的社会形象,共同营造良好的行业氛围。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业务的健康发展,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组织员工对照检查,反思自身,恪守规章制度,严谨作风。在规范化服务标准的具体学习措施上下功夫。为确保达标,我社制订了具体的工作计划,并按计划完成了相应的学习。我社在有关利率、汇率、开展中间业务、有关帐户和现金管理等各项工作都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建立健全以资本金管理为核心的约束机制。针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制定积极可行的防范措施,及时、准确、充分地披露报告等信息,真实反映利润及不良资产状况。我社在员工业务办理中,严把服务工作质量关,要求员工规范行为举止,按照服务工作质量要求和规范化操作规程办理各项业务,做到快捷准确,把差错率降到最低。并要求员工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着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反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遵守商业道德。
三、我社在自查的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一是学习不够深入,员工在学习中缺乏全面性。二是部分员工在文优服务方面对待顾客不够积极主动。
四、针对问题,制定对策。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培育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规律和具有时代特征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全面形成体现我自治区农村信用社个性化的企业文化。加强员工业务学习,规范业务核算,锻造一支高水平的员工队伍。严格检查制度,增强贷款诚信保障,杜绝违规不良贷款。创新组织结构,整治信用社环境。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内控制度,全面构建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打造具有信合特
色的企业文化品牌。并对消费者进行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工作上,普及银行业务知识,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本网更多文章:
信贷会计自查报告
银行信贷自查报告
银行信贷自查报告
原创:信贷自查报告
信贷自查报告
第五篇:信贷风险管理
信贷风险管理培训
信贷质量是金融企业的生命线,如何实现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始终是金融企业的重要课题。对信用社也是如此。特别是在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由于农村信用社所处的特殊地理位臵和社会环境,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要为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搞活金融发展县域经济作贡献,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要生存、发展壮大自己,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对如何确立市场经营观念、准确定位,把市场拓展、内部信贷决策和内控管理与 防范贷款风险等有机衔接,确保资产质量的提高和经营效益的实现
现行体制和机制下信用社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
1、体制风险
信用社不能真正市场化、商业化运作,是信贷风险产生和累积的最根本原因,虽然这么多年国家对农信社的改革一直没有停止过,最近进行的“花钱买机制”的改革也旨在明晰产权,转换经营机制,强化自我约束。但以前的改革只是一些表面上的、形式上的改革,并未触及到问题的实质;最近的产权制度改革也进行得不彻底或是不到位。按组织原则,信用社股东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但实际上股东们缺乏积极主动行使自己权利的意识、能力、信息和机会。由于信用社产权关系不明,产权约束乏力,使得信用社的所有者主体缺位,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素缺失,科学的管理机制无法建立,信用社始终无法市场化、商业化运行,各种风险,特别是信贷风险由此产生。信用社股东、客户、职工、经营者,没有人真正对信用社资产(特别是信贷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负责,股东们充其量只想多分点红利,没有风险意识,也没有机会和能力去阻止信贷操作中的不良行为、恶意放贷行为,监督制约机制失效,从而使信贷风险不断产生。
2、监督风险。
制约机制失效,违规成本小,是产生信贷风险的直接原因。信用社通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各种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已经是一个较大的体系,可以说已较为完备;但这些规章制度却始终得不到有力的贯彻执行,特别是信贷管理中的“三查”制度,以及其它信贷管理制度(如岗位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度等),使得信贷风险不可避免地出现。为什么这些规章制度不能得到全面、有效的贯彻执行呢?是因为产权制度改革的不彻底,钢性约束失效,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的制约监督机制必然成为软约束。以贷款“三查”制度为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信用社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 一是贷前调查作为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需要调查人员深入企业查阅帐薄、凭证、核实相关数据,了解企业的产品、生产经营及管理等各种情况,通过大量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客观、公正、有决策价值的结论,是恰恰在这一“ 节骨眼”上,信贷人员作不出或因种种原因不愿作出有深度的调查,不对相关数字进行核实,只是根据企业提供的相关文字资料,对企业提供的报表数据轻易采信和运用,按照信用社信贷管理的要求进行摘录、整合、做出表面文章,根据这样的贷前调查报告作出决策放贷已经使贷款失去了安全性。二是贷后检查作为风险控制的重点环节,需要信贷人员深入企业监督其经济活动和资金流向,认真分析其贷款风险变化情况,但信贷人员对不少贷款企业的后续管理放得很松,仅仅依靠贷款的抵押担保作为阻当风险的屏障。由于到企业了解情况的时间少,无法随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变化情况,只为了应付上级的日常制度检查,凭印象撰写出一些简单的贷后检查报告放臵于信贷档案内,失去了贷后检查的真正意义,造成贷款预警机制失灵。这种背景下审批出的贷款,其“三查”制度的贯彻自然会流于形式。而信用社即使将贷款通过这种方式放“烂”了,也可通过转贷、“输血”……等方式将风险重新包裹起来,这种违规成本相当小。所以一些信贷人员敢于违规、勇于违规。
3、管理风险。
管理力量薄弱,使信贷风险的控制和处臵乏力。信贷管理部门,担负着全辖信用社大额信贷资产的审查、审批、贷后检查,风险预警、处臵、资产保全,各种信贷规章制度的制定、执行、检查……可以说是任务相当繁重。但信贷管理方面却人力单薄。仅应付人行、银监、省市联社的各种报表、文字材料、检查、调查、研讨、学习、培训……等,哪里还有时间来顾及信贷业务的开展及风险的处臵和预防呢?联社业务部门1人身兼多岗、多项工作,岗位职责没有细分,没有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致使对信贷风险的控制不能做到及时、专业、深入。失去了担负信贷风险“过滤器”的应有作用和功能。
4、道德风险。
信用社信贷人员的选拨、上岗,往往没经过正规培训、考试、资格审查,导致信贷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表现在政治思想上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拜金主义思潮泛滥;在业务素质上,对信贷操作规程掌握不牢固、不熟练,甚至有些连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简单的财务指标也不会计算;对《担保法》、《民事诉讼法》、《合同法》……等基本的实用法律知识理解不深不透、掌握不牢。以至于在签订合同、办理担保手续、进行诉讼时处于不利地位,甚至无意识地做些有损自己利益的事,从而增大了信贷风险。
5、政策风险。
由于农村信用管理体制不畅,职责功能不明,既要求信用社不断盈利、降低不良贷款,又要求信用社服务“三农”,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程、项目。许多时候出现了由“政府点菜,信用社买单”的现象,导致信贷风险不可避免地出现。农村信用社失去了经营自主权,贷款投放的政策性色彩浓厚,却缺乏相应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措施。
6、信用风险。
社会信用环境、政策法律环境差,剥弱了农村信用社抗风险能力。目前中国的个人和企业征信体系尚未全面建立,社会文化背景中对诚信的重视程度也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少数个体经营者及私营企业,一旦自己经营管理不善,陷入困境,便再无还款意愿和还款意识,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赖债、躲债、逃债,甚至有的从一开始贷款就是通过骗取手段获得,根本没有想过要归还信用社贷款。而对这些不守信的企业和个人,没有一种有效的机制加以惩处,使他们的不守信成本很低,不守信的收益很大。面对这些不守信的个人和企业,信用社只有依靠法律武器来保障自身的权益。但令人遗憾的是司法部门也存在种种弊端,最典型的是“执行难”这一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由于借款人采取种种手段转移、隐匿资产,信用社往往胜诉后因垫付高昂的诉讼费和执行费而“赢了官司输了钱”,助长了借款人恶意逃废信用社债务的气焰,增大了信用社信贷风险;
7、激励风险。最典型的是对信贷人员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分配制度不完全公平,挫伤了信合干部职工在信贷风险控制方面的积极性。比如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质产资量好的反而不奖励,而对资产质量差的,由于收回的“两呆”多,反而得到重奖,这样使得信贷人员付出的劳动与收益不成正比,价值观念被扭曲。此外,信贷人员的晋升机制没有建立,爱岗敬业,质产质量搞得好,对信用社贡献大的信贷人员,不一定有新的平台,而真正把信贷资产质量搞好,少不了要与部分客户发生冲突,自己所花的代价很大。
信用社目前时期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新《巴塞尔协议》将银行风险划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大风险。
一、如何预防和管理信用风险
(一)、贷款发放前的筛选
1、找准行业----行业分析
(1)行业的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分析,如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行业政策。
(2)行业周期分析,导入、成长、成熟、衰退阶段。行业与行业持续时间区别很大,并不按四个阶段周期发展。
(3)行业需求与供给分析(4)行业盈利性分析(5)行业依赖性分析(6)行业集中度分析(7)行业可替代性分析(8)行业风险综合评价
2、别把贷款给错了人----借款人分析
(1)经营风险分析。规模、产品市场供求、采购、生产、销售等
(2)管理因素评价人。组织形式、管理层的稳定性、素质与经验、资金管理、3、贷款风险的缓冲垫----担保的设定与评价 担保的种类与作用,担保的设定。
4、把鸡蛋放在几个篮子里----信贷资产分散化
信贷资产分散化是指在贷款总额一定的情况下,尽量把贷款放给更多的人,避免贷款过多的集中是一个人,特别是集团、上市公司等。要避免贷款的传染效应----风险在贷款之间的传播,贷款之间尽量减少丰关性同。
5、贷款中的价值规律----合理进行贷款定价
贷款利率是贷款价格的重要表示方式,由于贷款市场竞争激烈,所以贷款的定价者是接受者。
6、可以给你,但不能完全满足你----信贷配额的确定 企业过度负债的负机影响包括,在困境时可能放弃企业生存的机会,能过其它方式,加大现金分红有比例,引发管理人的道理风险(转移财产)等,7、给借款人排队----借款人信用评级,能过模型支持。
(二)、贷款存续中的监测与管理
1、贷款分级实践----贷款五级分类管理
2、为贷款作体检----贷后检查
贷款的早期预警信号包括财务报表、经营状况、企业管理人员、抵押品、企业与信用社的关系、非财务因素。
(三)、风险贷款出现后的管理
1、确定风险贷款的管理目标---对其它主体博奕 尽量减少损失是信用社必须全力做好的工作
2、分析产生的根源----对症下药
3、选择管理的对策----具体应对方法
催收、重组(展期、借新还旧、还旧借新、降息、增加担保品),更换借款人、清算抵押品、诉讼、破产、冲销等。
二、如何管理和规避操作风险
1、信贷决策科学化
对借款人、保证人、担保品的选择,贷款的审批科学化
2、良好的信贷监督机制
信贷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以阻止不该发放的贷款
3、完善的贷款质量与控制体系
区分主观和客观产生的原因,尽职给于免责
4、标准化的信贷操作
贷款的流程、贷款文档的制作与管理、担保的登记、担保品的评估、担保品的选择与贷后跟踪管理等形成标准化的规定。
发放前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1)超业务范围放贷、帐外经营等(2)未经授权、越权、违反信贷政策操作
(3)担保不充分、对借款人、保证人背景调查不充分(4)对贷款的目的与用途、还款来源分析不够(5)对借款人的融资需要可能给其带来的利益不了解,而有可能被长期占用
(6)对债务人的报表分析失误或咨询不够我,判断错误
(7)贷款的期限不合理
(8)为了争夺客户而过分注重贷款的增加,放宽贷款标准
(9)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经验或不怕劝告,抵押物有缺陷
(10)信贷人中员经不住客户的诱说,胁迫或公然不成示原则发放贷款(11)信用分析不足
(12)过分倚重第二还款来源(13)放贷综合症 发放后可能出现的问题(1)贷后检查不严格(2)对经济形势不关心(3)信用额度缺乏控制
(4)没有措施防止债务人过度扩张(5)不断增加贷款
(6)信贷人员不愿承认错误(7)
掩盖事实(8)行动迟缓或轻信
(9)信贷人员观点的“霉变”(10)信贷人员“厚此薄彼”
5、借款人欺诈与识别
(1)长期缺乏现金或债务记录无规则,迫切需要资金(2)财务比率恶化
(3)不停追逐新市场或投资
(4)主要层次上人员变化频繁,特别是财务人员(5)工作条件或组织行为恶化(6)现金日常支出由另外人控制
(7)管理人员或唯命是从的人报酬很高,按融资比例提成
(8)向信贷人员送钱送礼,请客
(9)普通员工对企业大的投资或主要业务不熟(10)接受高利率
(11)会计报表有假或不合逻辑(12)资金在关联企业间流动
(13)一般员工素质较低,薪酬也低,但高管人员对外显示派头或不易接近
(14)财务指标与实物不接近(15)过度复杂的公司结构
(16)人员不在、资料不全或以保密为借口,对付调查(17)不明交易增多,上班时间不正常(18)主要负责人婚姻、经济方面压力大等
三、如何关注和管理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管理是一个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市场风险的全过程。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将风险控制在信用社可以随的合理范围内,实现经过风险晋中市的收益率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