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风险研究

时间:2019-05-13 08:08: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银行信贷风险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

第一篇:银行信贷风险研究

银行信贷风险研究

学院专业

(指导老师:)

[摘要]经济效益不佳,信贷资产质量不高,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也是制约中国金融改革的主要障碍。本文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银行信贷风险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各银行商业化,经营模式进入市场经济状态,基本上良性发展。但在中国现行的金融体制下,中国商业银行风险性相对比较高,具体表现在于商业银行信贷占比一直处于过高状态(上半年商业银行信贷、股票、国债和企业债融资的比例为87.8:5.0:5.5:1.7),商业银行的任何风险都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整体性风险。央行最近公布的《200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有两个方面最具新意:一是对当前货币信贷形势的分析;二是对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取得新进展的描述。

随着中国医务改革开放进一步发慌,市场调节的逐步完善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原国有专业商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商业化转轨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从而使多年积累的商业银行金融问题日渐暴露,潜在的风险日益表面化。但是,无论是不良贷款率的下降,还是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理性化及商业银行业绩的改善,除了商业银行业的努力外,更多的是得益于政府注资或出售不良贷款。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业真正的从机制上的改善仍然不够,而且不少改革措施都是治标不治本的行程。为此,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是国有商业商业银行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及早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因此我们从我国商业银行现状的信贷风险成因入手,进行逐个分析研究,采取相应措施,努力从实际出发解决存在问题!

1中国各商业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主要因素

1.1商业银行的历史问题多年积累的长期形成的金融巨瘤。在过去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银行实行的是分级经营、分级管理。作为国有非市场经济动作的银行,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决策,向市场经济条件下按规范程序科学决策转轨,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原有的商业银行旧体制下潜伏的信贷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原国有企业风险长期隐藏、积累后集中暴露,不良贷款集中出现。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

业合作密切,生死相依。国有企业大部分资金来自国有商业银行,而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部分资产也是对企业的贷款,两者唇齿相依,有着唇亡齿寒的关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企业拥有自主经营权的同时,必须承担原国有企业自负盈亏的责任。于是,原国有企业长期积累的问题开始集中暴露出来。从而使原来的那些不良贷款开始出现,国有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就转移成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特别是在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把历史遗留的人员负担、债务负担、社会负担让老企业承担,使原来改制前的商业银行贷款被大量悬空,实际上原贷款的国有银行承担了这些国有企业的责任。因此,目前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原国有企业经营风险长期隐藏、积累后集中暴露的结果。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在过去发放了许多政策性贷款,由政府领导批示,打条子或者更高级部门介入银行经济运作,借贷经营困难国有企业,现在这些贷款基本上都成为不良贷款。在我国《商业银行法》未出台以前,我国有商业银行的企业法人地位尚未确立,自主经营权没有落实,在地方政府行政干预下发放了许多政策性贷款。特别是在成立国家政策性商业银行之前,各商业银行都承担了相当数量的政策性贷款任务,这些政策性贷款是经政府协调后商业银行对单户企业、单个项目发放的。这些政策性贷款的绝大部分风险很高。很多原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贷款就这种原因无法收回,所以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历史风险形成。

1.2我国的商业银行的风险还与国有企业负债过多、效益较差密切相关。在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相当一部分流动资金,都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到80年代中期,实行“拨改贷”以后,财政基本不向企业增资,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来源,从财政拨款转向到国有商业银行借款。但国有企业的折旧率普遍偏低,自我积累不足,资产负债率越来越高,对商业银行贷款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靠大量占用商业银行贷款维持生产经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市场化加强,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国有企业改革举步维艰,国有企业大部在竞争中落后,多数国企亏损或经营状况不佳,而这些企业负债的主要部分是商业银行贷款,而且短期借款长期占用,资金实力严重不足,资金周转不灵,抗风险能力很低。当市场略有变化,营销出现困难时,资金运动立即受阻,偿债能力大大降低,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贷款资金的安全。即使少数效益较好的国有企业,由于其资产负债率较高,利息负担较重,贷款到期也很难收回,企业能够按时支付贷款利息,不过是商业银行不断准予续借,这些国企贷款风险没有

暴露出来而已。一旦商业银行停止续借,不良贷款立即显露出来。这是扩大贷款风险的又一重要因素。

1.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相对比较落后,操作漏洞比较多。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经营上把效益性放在首位,而忽视安全性。国有商业银行的内在的市场化激励机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国有各商业银行业竞相争夺高风险、低效益的项目的根本问题没有改善。尽管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贷款结构有所改善,但是中长期贷款所占的比重仍然过高。同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相似,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责权相当的管理机制,对有权决策人缺乏有效约束和监督制构,有些个别商业银行甚至搞违规经营、帐外经营,加之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混在一起,商业银行自己经营权受到影响,一旦贷款出现问题,很难分清责任,更谈不上追究责任。多年的数据表明,国内各国有商业银行就是不愿意以企业和个人的信用风险来对贷款利率定价,而是在央行规定的基准利率水平上徘徊。各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水平仍然处于很低水平上且浮动范围十分较窄。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的利率也就无法实现市场化,企业和个人的信用风险就无法相对准确定价,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或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要得到根本的改善和提高就更加困难了。

1.4中国商业银行对房地产的信贷比重过大。中央商业银行第一次以专题报告形式对外发布了《2004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存在很大的风险:一方面,房地产开发商贷款的不良率相对比较高;另一方面,随着未来房屋税收政策的逐步到位和物业管理费用的提高,购房者的还款能力可能受到影响,按揭贷款可能出现风险。《报告》显示,我国的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一般包括了房地产开发商贷款和个人购房贷款两个主要的部分。虽然四家国有商业商业银行个人购房贷款资产质量较好,不良贷款率为

1.5%左右,但是开发商贷款的风险已开始显现,四家商业银行汇总的房地产开发贷款不良贷款率在10%-11%之间,不容忽视。对于正在进行或积极准备股份制改造的国有商业银行而言,10%-11%的房地产开发贷款不良贷款率是不可以掉以轻心的,它在商业银行新增贷款中的比例不是小数,任其发展下去,将会使商业银行的整个不良贷款率很快上升。

按照央行《2004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目前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还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风险:一是部分地区如上海等地房地产市场过热存在市场风险。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容易造成市场价格过分偏离其真实价值,从而产生泡沫,一旦

泡沫破灭,房地产价格下跌,作为抵押物的房地产就会贬值甚至大幅缩水,这将给商业银行带来不小的损失。二是房地产开发企业高负债经营隐含财务风险。我国房地产开发商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商业银行资金占其资产的比率在70%以上。三是“假按揭”凸显道德风险。今年4月2日,中国商业银行就自曝北京“森豪公寓”按揭涉嫌骗贷案。经查明,从2000年12月至2002年6月,北京华运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假按揭的方式,从中行北京分行申请按揭贷款199笔,涉及公寓273套,形成风险敞口64494万元。四是基层商业银行发放房地产贷款存在操作风险。突出表现在:贷前审查经办人员风险意识不强,审查流于形式,随意简化手续,对资料真实性、合法性审核不严;抵押物管理不规范,办理抵押的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不力,不按程序操作;个别基层行贷后管理混乱,缺少相关的风险预警措施。另外,由于土地储备中心运作不规范、对其监管不严而导致土地开发贷款有较大信用风险,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配套而导致房地产贷款的法律风险也在加大。诸如此类,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的风险几乎无处不在。2针对以上信贷风险问题我们,防范与化解信贷风险的对策

2.1转变旧观念,寻找新思路。如何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首先要实现旧经营观念的转变。一是在商业银行经营指导思想上要实现由追求“数量”转移到注重质量的过程中去。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切实改变原先的追求总量扩张,对安全、质量、效益较为淡薄的经营思想。因此,首先要树立安全、效益经营理念,要把金融贷款的安全性和效益性视为商业银行信贷工作的生命线,在兼顾社会效益的同时,确立效益最大化和资产质量最优化的经营目标。其次,要树立主市场经济主导下的商业金融竞争观念,正视商业银行的现实,充分利用商银行各自优势,开拓竞争,改变原来的粗放式管理,实行集约化经营战略,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最后,要树立长远发展的战略观念,不断开拓业务领域,实施规模经营战略,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二是对信贷资产的管理上要实现由“高风险、低收益”到“低风险、高收益”的转变。首先,充分利用目前国有企业优化资本结构的良机,支持和帮助企业实现资产重组。把风险承担的主体转移到高效低险的企业中去,降低风险系数,提高金融信贷资产的收益。其次,建立金融信贷风险防范预警系统。从贷前的安全调查入手,通过确立科学的贷前调查分析指标,全面分析贷款的安全性、效益性、可偿还性等指标,提出科学的贷前预报;贷后要建立跟踪检查系统,形成我国商业银行新一套的信贷资金网络风险管理体系,及时发现问题,起到预警、报警作用。再次,健

全商业银行贷款放、收一条龙责任制,实行全过程的严格管理,逐步将过去追求规模、铺新摊子,以外延扩张为主的粗放式经营改变为注重效益,讲求效率,以内涵为主的集约化经营模式,从而使商业银行金融信贷资产达到高效益低风险。

2.2根据企业信用等级有条件地选择贷款客户,把握优良客户,不断压缩中间客户,逐步清理不良客户。贷款企业的信用等级是对客户质量的综合衡量,是决定贷款安全性和效益性的主要因素。信用等级高低,是贷款风险大小、效益好坏的基本标志。在信贷管理上,首先要抓住那些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如AA级以上企业),把他们作为贷款重点投放对象;对信用等级低的客户(如BB级以下企业)因贷款风险较高,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清理;对中间客户(如A级、BBB级企业),目前贷款风险可能不大,但这些企业经营状况一般,潜在风险较大,对其贷款应以临时性为主,并可以考虑适当压缩。

2.3加大清收不良贷款的力度,积极寻求补救措施,化解风险贷款。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不良贷款数量较大,清收转化的难度也相对较大,而且大部分是历史上长期积累形成的,责任不清。为加大清收转化的力度,要做到广开渠道,充分利用依靠各级政府、各部门的帮助,抓住时机,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有效清理各笔风险贷款。同时,要采取适当奖励措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对清收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要根据不同的风险贷款,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优势、积极引导经营不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高这些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不良企业还贷、付息能力,对扭亏无望的企业,要及时停放贷款,积极处理抵押品,收回旧贷。对宣告破产的企业,要依法清收商业银行贷款,要运用法律手段排除风险,紧紧依靠公、检、法、工商等部门的配合,抓住时机,逐户上门清收,对“老大难”、“钉子户”要敢于碰硬,依法起拆,抓典型,动真格,重点突破,扩大影响,发挥法律的震慑力。

2.4要做到进一步加强对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管理,严格遵守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贷款程序。应重点检查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质,审查房地产开发公司以往的信用纪录。密切关注借款人与关联企业的关联交易,防止借款人资本金明显不足向控股公司或关联企业借款增加资本金,防止控股公司转移挪用借款人的开发项目预售款。规避房贷操作风险,完善房贷操作程序。加强抵押物管理,及时合理地办理相关抵押手续,规范抵押物估价标准。各商业银行总行应加强对基层行有关操作规程的管理,就包括房贷风险点、完善合约的程序、相关法规制度、违反操作程序的责任制度等作明确规定。防范“假按揭”风险,完善惩戒机

制。建设一个良好的经济、社会和信用环境。应建立对骗贷开发商的惩戒机制,如公开披露骗贷企业名单等。对于协助开发商套取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商业银行责任人,对其违规行为进行追查和严加惩罚。加强利率风险管理,满足借款人规避利率风险的需要。为此,各商业银行应提高服务意识,设计符合各类消费者需求的贷款产品。可以考虑允许商业银行发放固定利率个人住房贷款,使商业银行的贷款收益能与其资金成本匹配。同时,有关部门应进一步研究利率风险管理工具,争取早日推出利率互换、利率期权、互换期权等利率衍生产品。另外,各商业银行应当尽快完善住房置业担保制度,进一步研究房贷保险制度。3小结

总之,化解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一是要从商业银行内部风险定价机制入手,促使国内商业银行的真正市场化;二是要改变目前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建立起多元化的融资市场,可以降低和防范国内商业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5年8月

[2]中国人民银行房地产金融分析小组,2004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2005年8月

[3]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商业银行法,2005年6月

[4]中华工商时报,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研究制定房贷保险制度,2005年8月

[5]互联周刊,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5年7月

[6]王卫国,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跨国收购的法律背景,2005年8月

第二篇:银行信贷风险研究(小编推荐)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金融的全球化趋势及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加剧,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一直是国际国内金融界关注的焦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手段和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传统风险管理主要依赖定性分析不同,现代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衡量和监 测风险,使得风险管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本文介绍了传统信贷风险的测度方法,分析了国外 信贷风险度量新方法以及在我国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应用难点,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商业银行科学测度信 贷风险的现实选择,构建适合我国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

[关键词]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信贷风险属性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各国银行自诞生的一天起,就在孜孜寻求规避信贷风险的方法和手段,以最大限度地控制信贷风险。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贷款的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古老的金融风险。信贷风险是指银行在信贷活动中预期收益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它不仅指由于借款者违约不能如期偿还贷款本息而使银行承担实际的违约风险,而且指由于借款者还款能力下降或信用等级降低而使银行面临的潜在违约风险。信贷风险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它是指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并准确度量,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以最低成本实现信贷资产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对于信贷风险的研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问题,信贷风险管理方法历经多年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表现出一种从定性到定量、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资产信用风险评价到资产组合信用风险评价的趋势。而风险管理上的差距,是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先进银行的最大差距,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不强的根本原因。面对金融自由化、全球化的加强和金融竞争与创新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金融全面开放,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正视经营风险问题并尽快构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以提高自身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

一、传统信贷风险的测度方法及局限性

传统的信贷风险度量模型分为三类:专家方法、评级方法、信用评分方法。专家方法是一种最古老的风险分析方法,其基本特征是:银行信贷的决策权是由该机构那些经过长期训练、具有丰富经验的信贷官所掌握,并由他们作出是否贷款的决定。最常见的是信贷的5c方法,主要集中分析借款人的品格(character),资本(capi tal),偿付能力(capacity)、抵押品(collateral)、商业周期(cycle condition)这五项因素。专家知识、主观判断以及某些要考虑的关键要素权重均为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运用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专家用在5c上的权重有可能以借款人的不同而变化,专家难以确定共同要遵循的标准,造成品估的主观性、随意性和不一致性。

评级方法是指对每笔贷款进行评级,以此来评估贷款损失准备的充分性。最早的贷款评级方法之一是美国货币监理署开发的,将现有的贷款组合归入5类,同时列明每一级别所需要的准备金。目前,国外很多银行都开发了贷款的内部评级方法,分为1-9或1-10个级别。商业银行应对业务作出全面综合的评价,才能正确评估信贷风险的大小。

信用评分模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爱德华.阿尔特曼(altman)在1968年对美国破产和非破产生产企业进行观察,采用了22个财务比率经过数理统计筛选建立的著名的5变量z-score模型和在此基础上改进的“zeta”判别分析模型。将z值的大小同衡量标准相比,可以区分破产公司和非破产公司。此方法的应用依靠大量的历史数据资料,并考虑了借款者经营的主要方面,对违约概率进行了预测。此预测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稳定且借款者的经营环境和经营状况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否则,预测误差就会很大。

二、国外信贷风险度量新方法以及在我国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应用难点近年来国外在信贷风险度量与管理的技巧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现有的信贷风险度量模型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

(一)目前广泛应用的国外信贷风险度量新方法主要有:

1.kmv公司在1993年开发的credit monitor model(违约预测模型)。该模型的理论基础是默顿(merton)将期权定价理论运用于有风险的贷款和债券的估值中的工作,债券的估价可以看作是基于公司资产价值的看涨期权,当公司的市场价值下降至一定水平以下,公司就会对其债务违约。kmv模型通过计算一个公司的预期违约率(expected default frequency, edf)来判断他的违约情况。

2.j.p.摩根公司和一些合作机构于1997年推出的creditmetrics方法(信用度量术)。在银行业最早使用并对外公开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是j.p.摩根于1997年开发的credit metric严模型。该模型是通过度量信用资产组合价值大小进而确定信用风险大小的模型,给出了一个测量信用资产价值的大小的具体方法,并由此判定一个机构承担风险的能力。该模型以信用评级为基础,计算某项贷款或某组合贷款违约的概率,然后计算上述贷款同时转变为坏账的概率。该模型通过计算风险价值(var)数值,力图反映出银行某个或整个信贷组合一旦面临信用级别变化或违约风险时所应准备的资本金数值。var方法作为一种测量投资组合风险的新方法得到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var方法已成为金融领域和部分工业投资领域中的一种重要风险管理工具,许多金融机构已采用var来度量与管理投资组合风险,同时,巴塞尔委员会1995年4月提出了市场风险模型扩展的建议,建议银行建立基于var的风险管理模型。

3.麦肯锡公司在1998年开发的credit protfolioview(信贷组合审查系统)。该方法是分析贷款组合风险和收益的多因素模型,它运用计量经济学和蒙特·卡罗模拟来实现,最大的特点是考虑了当期的宏观经济环境,比如gdp增长率、失业率、汇率、长期利率、政府支出和储蓄等宏观经济因素。模型认为信用质量的变化是宏观经济因素变化的结果。

4.csfp(瑞士信贷银行金融产品部)开发的creditrisk(信用风险附加)模型,应用了保险业中的精算方法来得出债券或贷款组合的损失分布。该模型是一种违约模型,只考虑债券或贷款是否违约,并假定这种违约遵从泊松过程,与公司的资本结构无关。

此外还有死亡率分析、基于风险中性的kpmg贷款分析系统、风险敞口等值法等,最新发展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是2000年4月,穆迪(moody' s)提出的ri.skralc,该模型结合了基于默顿(merton)债券估价的结构方法和分析历史数据的统计方法。

以上关于信用风险的研究汲取了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比如计量经济学方法、保险精算方法、最优化理论、仿真技术等等,运用了现代计算机大容量处理信息和网络化技术。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与难点 我国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末才刚刚起步。信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和最重要的金融风险,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缺乏风险意识,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忽视了对信贷风险的管理。在银行业的管理实践中,其风险管理在我国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对银行风险损失的控制、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银行风险管理及现阶段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三个阶段。

1.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信贷风险管理。从建国到1978年以前的30年时间里,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信贷风险是由国家统一承担的。银行风险观念淡薄,对信贷风险管理除了反对贪污、挪用等财经纪律外,主要是依靠贷款指令性计划分配,坚持“计划性、物资保证性、归还性”三性原则来加强贷款管理,控制信贷风险。

2.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信贷风险管理。1984年10月,中央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信贷业务得到迅速发展,信贷风险也开始逐渐暴露并加剧。为此,我国先后确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呆账准备金制度、备付金制度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初步建立起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与机制。但这时的贷款绝大部分给了国有企业,贷款通常没有担保,再加上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严重,使许多企业拖欠银行的贷款,大量贷款最终成了坏账,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有银行贷给企业的贷款中平均有20%的贷款不能偿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信贷风险管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始注重对客户进行资信评估,但在具体度量和管理时使用的方法还很陈旧,基本局限于定性分析等一些传统的方法。国内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大多处于第一阶段—非系统化管理,我国各商业银行对于如何度量信贷风险并构建全面风险管理系统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对银行业发展提出的要求。而通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开发建设,可以使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达到第二阶段—系统化风险管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相关的管理系统进行改进与完善,可以逐步趋向于第三阶段—战略组合管理。而我国商业银行引进和采用西方国家信贷风险度量模型可操作性不大,主要是因为我国企业信

用等级及其变化的资料数据库还未建立,缺少企业信用等级及其变化的数据资料,给信贷风险的度量增加了难度。银行度量风险的数据主要来自客户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及其资本市场的价值或价格,还包括银行贷款损失的时间序列数据等。对于我国银行来说,只有建立起行业信用数据库,才能为高级的风险管理体系提供支持和保障。由于我国银行客户中非上市公司占据绝大多数,所以对客户现有财务报表数据的搜集和整理以及对客户将来信用信息充分披露的要求就显得非常重要。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构建

通过建立一个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旨在预防、回避、分散、转移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从而减少损失,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

1.从商业银行信贷操作流程的角度,构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系统。该系统有三个构成要素,分别为信贷风险识别系统、信贷风险量化系统以及信贷风险控制系统,它覆盖了整个信贷操作过程,包括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的风险管理体系,把这三个构成要素置于一个大系统中进行系统分析。信贷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环节,是指对经济主体面临的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认识、鉴别、分析,在这个阶段,要做到正确判断风险类型,准确寻找风险根源。信贷风险度量是在识别风险产生原因的基础上,科学地量化风险,包括衡量各种风险导致损失的可能性的大小以及损失发生的范围和程度。风险度量是风险识别的延续。信贷风险控制是在识别和度量信贷风险之后,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风险暴露、将风险损失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通过对信贷风险评价分析,才能科学测度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量,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对其提出控制的措施。这三个构成要素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联合起来构成一个信贷风险管理的整体,从而达到信贷风险防范和控制的目的。

2.构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关键在于科学测度信贷风险。风险度量是信贷风险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否对信贷风险进行准确的度量关系到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成败。由于违约风险是我国银行面临的最重要的信贷风险,因此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将侧重于对违约风险进行度量,通过建立银行内部信贷风险度量模型,对预期违约概率、赔付率和贷款损失等变量进行估计,进而计算银行个体贷款和贷款组合的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其中,贷款组合的预期损失等于组合内个体贷款预期损失的加权平均值,权重为个体贷款占整个组合资产的比重;贷款组合的非预期损失则是个体贷款的非预期损失、个体贷款占贷款组合资产的权重以及贷款损失相关系数等变量的函数。预期损失决定着银行的准备金和保证金水平,而非预期损失决定着银行风险资本的水平,从而达到对银行信贷风险进行量化组合度量的目的。

现阶段商业银行可以在传统的贷款风险度的计算基础上构建一个信贷风险度的函数式,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衡量信贷风险的大小。信贷风险度

为:f(x1,x2,x3,x4,x5„„)其中,x为影响信贷风险大小的各个因素,包括贷款对象的信用等级、贷款方式、贷款期限、贷款金额、贷款投资项目的风险—收益比等。信贷风险度量采用了内部评级与外部评级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企业信用的因素进行加权综合,得到企业信用的综合评价值。信贷风险度指标可以用于银

行对个体贷款的分析与决策,根据信贷风险的度量结果制定明确的信贷风险管理政策,如授信的对象、额度和期限等,从而保证每笔贷款的合理性,这是控制和防范信贷风险的主要环节之一。同时,还应考虑银行贷款组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通过对个体分析与组合分析风险收益的比较,尽可能减少各贷款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分散和降低贷款组合的总风险,实现对贷款组合信贷风险的动态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信贷风险,降低不良贷款的比例,并为银行的资本配置提供参考,帮助银行决定满足巴塞尔协议风险资本充足率要求的经济资本数量,增强银行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谢平,等.中国商业银行改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2]钟俊,等.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与管理[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5.

第三篇: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法律机制研究

摘 要

2006年《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的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建立了村镇银行进军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机制。今年来,村镇银行的成立为我国农村地区产业经济层次化发展、破除农村资金链断裂、防止农村地区贷款资金外流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伴随着村镇银行的运营,其自身的信贷风险也悄然滋生。

村镇银行借款人、国家政府、村镇银行自身均是信贷风险产生的责任主体:“三农”自身的特殊性、政府监管体制的不完善以及村镇银行风险内控机制的缺失,构成了村镇银行信贷风险指数居高不下的成因要素。

美国社区银行成熟的立法监管机制、孟加拉格莱珉银行完备的信用机制及灵活的还款方式,给我国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带来了有效的借鉴。

对村镇银行信贷风险进行防范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从立法层面制定我国《村镇银行法》及作出具体细则性规定是其根本解决之道;在政府外部监管层面,要完善金融信用信息数据库的构建、创新农户抵押担保新模式以及完善“民间资本控股村镇银行”的相关法律规制;最后,在村镇银行内部监管层面上,注重信贷风险内控机制及相关激励机制的建立,同时要注重村镇银行核心资本可持续发展规制的构建。

关键词:村镇银行,信贷风险,法律对策

引 言

一、选题的意义

近年来,村镇银行作为“草根金融”的代表,其在农村金融市场发挥着重要的“输血”功能。但是,伴随着村镇银行的发展,其信贷风险问题突出。因而,对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进行研究,剖析其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借鉴美国社区银行、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成功治理经验,探寻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机制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建立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机制,无论学术界还是实务界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解决方案,但在健全全国征信体制、建立民间资本控股村镇银行的市场准入机制上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本文力图在学界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建立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机制上从法学角度进行研究,探索应对之策,为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建言献策。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均在本文的第四个部分,即我国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法律对策部分。在本文第一、二、三部分的基础上,着重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具体分析信贷风险的相关防范措施。这不仅是重点,更是一个难点。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本文政府外部监管部分。我国政府在村镇银行健康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政策杠杆作用,但是,近年来的相关监管规定抑或规定模糊,抑或操作性不强,给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本文结合现实实践中对相关政策的深入分析,剖析出对本文写作有用的部分,这或许是一个创新点。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基于村镇银行产生的信贷风险,本文将在第一部分阐述村镇银行及其信贷风险的基本理论,接着介绍其信贷风险产生的相关法律原因,基于第三板块美国社区银行及孟加拉格莱珉银行成功治理经验的基础上,第四部分主要深入探究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这是本文的大致思路。具体而言,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对我国村镇银行的相关现状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村镇银行的内涵特征及性质,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内涵和特征,以及有关立法现状的分析。这在全文是个引子的作用,为下文的论述做铺垫。

第二部分,我国村镇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法律原因分析。主要包括“三农”自身、政府法律监管机制、村镇银行内部监管机制三个角度来分析。

第三部分,国外银行成功治理的经验借鉴。主要包括美国社区银行以及孟加拉格莱珉银行两个部分。

第四部分,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法律机制之建立。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完善的村镇银行立法机制、完善政府法律监管机制以及建立村镇银行内控监管机制等三个方面。

在文章写作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研究法。在论文的论述过程中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法律法规文件、政府政策性报告、网络资料及学者著作、论文等资料。这些资料是我论文写作的基础,对论文的完成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调查法。调查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笔者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通过对无为徽银村镇银行的相关经营数据进行调查,分析出其在信贷风险防范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从而为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找准方向。

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法律机制研究

一、概述

(一)村镇银行的内涵及特征

自建国以来,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地发挥着农村金融的“输血”功能,有力地缓解了农村资金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的问题。截止2012年末,全国共有农村商业银行337家、农村合作银行147家、农村信用社1927家。2012年末农村金融机构(包括邮政储蓄银行)资产规模占全银行资产规模近15.6%,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仅有2%的差距。而2007年末,中国银监会又创新出一种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衍生品:村镇银行。自成立至今,村镇银行正逐渐成为农村金融稳健发展的新兴力量。

2006年12月20日,中国银监会出台《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为拓宽村镇银行的市场准入提供了原则性的法律基础。2007年3月,首批村镇银行在国内6个首批试点省诞生,至2013年10月,第1000家村镇银行诞生于甘肃永登。村镇银行作为“草根银行”,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金融服务。

1、村镇银行的内涵

2007年中国银监会出台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对“村镇银行”的内涵作了明确的界定。该《规定》第一章第二条规定: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1。

2、村镇银行的特征

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关于加强村镇银行监管的意见》及相关条例等规定,村镇银行应有如下几方面特征:

(1)村镇银行是独立的且小型的第一法人机构。《规定》第一章第三条规定:村镇银行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享有由股东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并以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2。该条款着重从责任承担、结构模型等角度阐述了村镇银行为独立的第一法人机构。而《规定》第二章第八条中规定: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人民币3。由此,村镇银行可以被我们定义为“小型”金融机构。

(2)村镇银行是金融机构合作的产物。正规商业化金融对于小农经济是不可能对等的,只有合作金融才能解决小农经济出现的困境4。据此,《规定》第二章第八条中规定:发起人或出资人中应至少有一家银行业金融机构5。该款规定是村镇银行设立的必要条件,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村镇银行设立的主发起行,是金融组织合作的有力体现,更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贺信要求。

(3)公司治理结构灵活。如上所述,村镇银行是独立且小型的第 12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2条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3条 3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8条 4 李建英: 《转轨期农村金融新体系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版,第24页 5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8条 一法人机构,较于其他正规化商业银行,其注册资本、机构规模较小,依据于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规定》第四章第三十一条中规定,村镇银行可只设立董事会,行使决策和监督职能;也可不设董事会,由执行董事行使董事会相关职责6。该条规定表明,村镇银行治理结构在以《公司法》为依据的前提下,可根据自身实际规模来自主决定内部机构的设置,以科学运行的原则提高决策及经营效率。

(4)村镇银行的政策性杠杆机制灵活。村镇银行是消除农村金融空白、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的新型金融载体,但因农村金融的弱质性及脆弱性,国家政策性金融杠杆不得不贯穿村镇银行运营的全过程。我国村镇银行的政策性杠杆机制较为灵活,尤其是对民间资本控股村镇银行的规制上体现得较为明显:2007年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开启了民间资本入股村镇银行的市场准入机制,但结合当时农村金融波动性较大等现状,国家给予了民间资本较严格的持股比例限制,规定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随着农村金融体制的健全发展,国家对金融垄断体制进行了制度化的改革,逐步解除了民间资本“戴着枷锁跳舞”的困境,2010年5月13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36条”)规定,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放宽村镇银行或社区银行中法人银行最低出资比例的限制。随后,2012年5月26日,银监会发布的《中国银监会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 6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31条 银行业的实施意见》中规定: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村镇银行发展设立或增资扩股,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的最低扩股比例由20%降低至15%。至此,民间资本控股村镇银行得到了合法化的依据,灵活的政策性杠杆机制使得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向着金融公平的目标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二)村镇银行的性质分析

众多学者对于村镇银行的性质界定莫衷一是。笔者认为,村镇银行更是一种特殊的商业银行。

1、村镇银行是种商业银行。

从立法渊源上看,村镇银行相关法律法规是依据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制定的,因此,村镇银行运营中所遵循的法律规则与一般的商业银行相同。《规定》第一章第四条规定:村镇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7。因此,村镇银行的经营原则与商业银行追求效应性的经营原则相同,而其相关的经营范围与商业银行相比亦并无二致。此外,通观相关法律法规,村镇银行与商业银行在设立条件、存款准备金要求、资产互债事项等规定上基本一致。由此可见,村镇银行本质上是种商业性银行。

2、村镇银行是种特殊的商业银行

村镇银行具有有别于商业银行的特殊性,该特殊性主要体现在:首先,村镇银行的经营地域有着严格的限制,根据《银监会关于加强村镇银行监管的意见》,村镇银行只能在地域范围内经营,不能跨地域吸收存贷款,这与商业银行地域互通的经营现状不同;其次,村镇 7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4条 银行注册资本较商业银行低,其注册资本的最低下限是一般商业银行注册资本最低下线的1/100。村镇银行的“低门槛”准入原则契合农村金融市场资本总额低、资本供求关系失衡等现状,通过较低准入,能够更好地保障农村金融市场资金链的良性循环运行。

(三)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界定及其特征

由上可知,村镇银行是种特殊的商业银行,自其2007年运营以来,村镇银行不断地向农村金融市场注入“新鲜血液”,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然而,农业“靠天收”的自然风险、抵押权客体的有限性都导致了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的集中,尤其是信贷风险表现得更为突出,信贷风险一旦产生,便会发生较大的现实违约,重则使村镇银行的整套运营体系陷入瘫痪状态。因此,加强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1、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界定

村镇银行与一般的商业银行一样,参与市场投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因此具有高风险性。其风险主要包括法律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环境风险、政策风险、信用风险六种分类。其中,操作风险属于村镇银行可控制性风险,可以通过内部控制来化解该内生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属于管理型风险,该风险可以通过国家立法、政策制定来规避,而市场风险更可以通过浮动利率、新金融产品来抵制相关不利的影响,环境风险更会被定义为一种自然风险,无规则可循,只能通过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把自然损害降至最低。而由于贷前的风险逆向选择,唯有信用风险是村镇银行运营中最棘手的风险,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在相关文件中所述:银行机构在经营活动中面临许多风险,而信用风险是最直接、最主要的风险,与其他风险相比更具有不可控性8。

银行信用风险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信用风险是基于信用证、票据、期货等新型金融服务的背景下产生的,是指导致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总和。该不确定因素主要包括投资失败、破产、重组等动态化因素,使得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诱因扩大到可能性层面,包括实际违约损害价值以及预期违约评估价值。而狭义的信用风险是广义信用风险的缩小解释,是指借款人不能按约定期限还本付息而给贷款银行造成损失的风险,具体则指信贷风险。由于村镇银行目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其经营的金融业务有所扩展,但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仍以传统意义上的信贷风险为主。因此,笔者把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焦集于信贷风险范围内。

2、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特征

(1)预期度低。村镇银行以“支农、惠农”为经营理念而设立的,农户人数占村镇银行借款人总数的比例较高,农户借款额占村镇银行贷款总额的比例较大,来自农户的信贷风险预期评估值是影响村镇银行信贷风险总预期值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农业经济具有季节性、周期性等特征,生产过程复杂,再加之自然风险之不可抗性,导致农业借款人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较弱,信贷风险的偶发性因素较大。该偶发性导致了村镇银行对信贷风险的预期度较低。

BIS, Principl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interest rate risk, Basel Committee Publications,No.29,1997(2)信贷风险趋同。由于农村群众综合素质不高、农业自然资源及技术资源有限等因素,使得农业经济品牌创新力度较低,大部分农村居民在农业品种选择上趋同,农业品种随即呈现片状生产模式。因此,市场经济发挥杠杆作用之后,农业产品价格会进入衰退期,从而导致村镇银行信贷风险同时、同种类地产生,信贷风险趋同性突出。

(四)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立法现状

自2006年至今,以村镇银行为研究对象的针对性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共十几部,从而初步构成了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法制体系。

其中,《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涉及信贷风险的内容较多,但有些条款内容不全面,有些条款多为原则性的指导规定,缺乏一定的细则性规范,操作性不强。具体分析如下:

1、有些规定不全面。

要抵御信贷风险,就要将自身资产的风险系数降至最低。如《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三章第二十二条第三款中规定: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村镇银行,其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总额不低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10%9。风险加权资产是指对银行资产加以分类,根据不同类别资产的风险性质确定不同的风险系数,以这种风险系数为权重求得的资产总额10。把风险加权数引入到资产总额的计算中来,则使资产风险的预测更为客观,从而亦增强了对信贷风险的自身抵御能力。然 9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22条

资料来源:http://baike.baidu.com/link?url=MgMuPbf0kx0-Wenyp6L9gWfTChU_4yoTSCOIE__c-A7qrKnkxnmW9tOEtG3Y6jLA,2014年1月访问 10而,对境内入股村镇银行的金融机构而言,《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并未规定其入股资金的风险系数,境内金融机构面对信贷风险的自身资本抵御能力受到质疑。因此,要及时填补入股村镇银行的境内金融机构关于风险加权资产总额规定的空白。

2、有些规则未转化为深入性细则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五章第四十三条规定:村镇银行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制以及内部控制制度以提高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11。而自2007年该规定出台以来至今,并未出台相关规章、规范性文件以细化村镇银行风险防范的内控制度,故缺乏一定的操作性。

由于村镇银行是种新生力量,其信贷风险防范的相关法律规制缺乏一定的缺失,相关学者的研究内容较为分散。故笔者在综合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及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成因及完善措施提出几点思考。

2、村镇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成因分析

(一)实例考察:无为县徽银村镇银行的个案探悉

无为县徽银村镇银行坐落于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2010年8月8日开业,注册资本1亿元,由徽商银行以40%的持股比例发起设立,投资入股村镇银行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共8家。以“贴近村镇,服务三农”为宗旨,以“支农、支小、支微”为经营理念,2013年12月18日,高沟镇支行作为第三家营业网点宣布开业。至目前,无为县徽银村镇银行的资产规模、11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43条 负债规模、存款余额、人均利润等多项经营指标在安徽省40家村镇银行银行中排第一。

无为徽银村镇银行自成立以来,在信贷风险的防范上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探索出符合农村实际生产情况的担保体系,使得信贷风险系数有所降低;二是根据农业生产季节性、周期性等特征合理地规定贷款周期,增强了当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三是简化贷款手续、创新贷款方式,提升了保证人的安全系数。

具体而言,无为徽银村镇银行主要采取了以下亮点措施: 首先,无为徽银村镇银行针对无为县地域生产特色创新出“茂林通”等金融产品,从而为无为县群众提供了一个新型的融资平台和融资渠道。该金融产品的特色是把单一的房屋抵押转化为多品种多角度的担保方式,即以借款人(或第三人)所有或依法有处分权的森林、林木及林地使用权作为抵押物而发放贷款,实属林权抵押贷款。该金融产品亦是贷款担保的一种创新,通过创新抵押权客体,加强了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当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借款时,作为债权人的村镇银行可就抵押权客体的价值优先受偿。该举措是信贷风险防范的有力体现,给无为徽银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防范带来了较大裨益。

其次,对于不同种类的金融产品的贷款期限,无为徽银村镇银行采取了不同的规定。如“茂林通”贷款期限长至10年,而“领航通船舶”贷款期限长至2年,“农贷通”贷款期限长至6—18个月。该差异性的贷款期限规定主要依据于无为县不同种类产品收益周期的差异性而产生的,使得农户、个体经营户及中小企业的还贷行为在其收益周期内完成,从而保证了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信贷风险的规避。

再次,无为徽银村镇银行创新贷款担保方式。农户联保是村镇银行借款人提供信用担保的典型方式,是指5到10户农户组成农户联保小组,当借款人逾期不能完成还款任务时,联保小组要承担连带责任的一种制度。对此,无为会银村镇银行将农户联保小组人数规定为不少于3人,这种做法既使得农户联保担保方式得到农户的积极参与,又便于村镇银行发放贷款,更大程度上发挥着农户联保作用,从而使得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得到一定的遏制。

从徽银村镇银行运营情况来看,其信贷风险风范能力还有些不足,主要体现在:

首先,徽银村镇银行没有形成成熟的品牌效应,公信力不足。由于该村镇银行成立时间较短,机制运营上沿袭了一般商业银行的运营模式。因此,大多数农户对其性质定位没有达成清晰的认识,其信誉积累薄弱,降低了自身抵御信贷风险的能力。

其次,徽银村镇银行内部缺乏有效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以及相关的授信评级机制。虽然近年来,徽银村镇银行在金融产品品种和服务上有所创新,但其并没有将具体的创新措施上升为内部风险控制的长效机制。同时,在采用农户联保担保方式的情况下,在农户的授信额度内,徽银村镇银行并没有针对相关联保户的信用级别制定操作性较强的授信评级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信贷风险的产生。

由于基于相同的“支农”宗旨而产生,无为徽银村镇银行与全国其他村镇银行在经营原则、股权结构安排上极为相似。因此,无为徽银村镇银行在信贷风险防范上存在的不足更具有普遍性。笔者认为,只有深究信贷风险背后的成因,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信贷风险防范的相关措施。

(二)村镇银行信贷风险存在的成因分析

同一般商业银行一样,村镇银行的风险与经营同在,而信贷风险表现得更为明显。根据合同相对性原则,作为借款合同的借贷双方,村镇银行的“草根性”,农户、个体经营户、中小企业的特殊性,均构成了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致成因素。自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后,政府对于新金融形态的村镇银行在成立、经营等不同阶段均做了强制性的规定,缺乏了诱致性的政策倾向。政府相关的金融政策、财政政策虽然降低了制度变迁带来的摩擦成本,但却没有提高农村金融效率,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信贷风险系数。因此,笔者认为,借款人自身、村镇银行自身及国家政府均成为了村镇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责任主体,本文即从责任主体的角度来归纳出我国村镇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1、“三农”自身层面

(1)农业生产相对成本高、收益低。自2001年中国入世以来,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接轨,不但服务业、工业,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亦放宽了准入标准。物价的上涨、高科技的投入、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均使得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价格上涨。相对于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中国的农产品生产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科技含量有待提高,交换价值较低。再加之,农业生产的周期性较长,遇到自然风险等不可抗力的几率较大。因此,农产品的低收益率客观上降低了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从而加大了信贷风险的产生。

(2)农户、个体经营户的文化素养不高、信用意识淡薄、诚信指数不高。由于《担保法》只对抵押人的抵押权客体作了禁止性和列举式规定,农户及个体经营户的可抵押标的物的种类较少。基于此,村镇银行开办了无抵押贷款业务,通过对借款人授信而发放贷款,这对于农户、个体经营户的信用额度要求较高。

2013年是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年,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教育机制使我国城乡居民获得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更向教育公平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如上图所示,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受教育现状较为严峻,我国农户、个体经营户的文化综合水平有限,诚信意识较低,从而助长了信贷风险的发生。

(3)农村中小企业的不足

随着新农村改革政策的推进,农村中小企业近些年来异军突起,其在农村金融市场的优化配置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大部分中小企业成点状成长,在区域范围内并未能形成有效的产业链,一旦遇到信贷风险,同类企业间的互动力较差;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内部并未形成有效的风险内控机制,其风险预警体系尚未成熟,一般都是信贷风险产生之后的事后处理机制,这便大大加强了信贷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2、国家政府外部层面(1)立法机制不完善

①抵押权的行使受限。抵押关系是借款合同的从法律关系,是促进债权实现的重要保证。因此,对抵押权做出相关规定的立法内容显得尤为重要。而我国《物权法》第十六章第一百八十条只对抵押权的客体作了列举式的规定,我国抵押权客体只被收缩到生产资料及生活资料几种具体类别上,如交通运输工具、生产资料设备、以特定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由此可知,涉农的抵押权标的物的种类较少。再之,对于禁止性抵押权客体的规定中,《物权法》第十六章第一百八十四条第二款中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如自留山、自留地、耕地、宅基地不得抵押。据此,农户的抵押权权限受到了立法的限制,大部分农户转向了无抵押担保,其较低的还款预期性加剧了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产生。

②抵押权行使程序复杂。该程序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乡村企业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抵押规定上。虽然《物权法》第一百八十三条对乡村企业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抵押权行使作出了肯定性的规定,但其具体实现程序较为复杂,根据《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的若干规定》第十三条规定,乡村企业集体土地只有依序经过征地、转为国有、划拨等行政手段之后才能获得抵押物的处分权。该抵押壁垒的人为设置,使得村镇银行抵押权实现受阻,不利于信贷风险的防范。

③信息披露的立法规制模糊。《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是基于《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意旨而产生,该《办法》是通过公开村镇银行的经营情况、重大事项从而达到有效地进行风险提示及进一步防范信贷风险产生的目的。但该《办法》中有些规定缺乏明确的法律解释,如该《办法》第三十条规定:资产总额低于10亿元人民币或存款余额低于5万元人民币的商业银行,按照本办法规定进行信息披露确有困难的,经说明原因并制定未来信息披露计划,报中国银监会批准后,可免于信息披露12。该弹性规定对于“确有困难”并未作出相关细则性规定,这很可能构成一些村镇银行逃避信息披露的漏洞,降低了风险提示的机率,隐瞒了已存在的问题。

(2)监管体制的不完善

基于国情现状,我国政府在村镇银行的市场准入、运营过程中发挥着监管杠杆作用。但由于村镇银行动态化成长,政府相关监管机制制度壁垒性及滞后性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产生:

①有关“民间资本”监管规定下的隐患

2006年,政府基于保障村镇银行资本稳定运营的初衷,在《意见》中对入股村镇银行的民间资本作了较高的壁垒性制度设置。随着民间资本的成熟发展及村镇银行的稳健运营,2010年的“新36条”及2012年的《中国银监会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中逐步作出了民间资本可控股村镇银行的规定。

民间资本控股村镇银行是“产融结合理论”下的实践创新,该监管规定打破了国家金融垄断体制的壁垒性设置,为民间资本在金融市场的公平化发展提供了阳光化的出路:一方面强化了集团企业内部资 12 《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第30条 金的集约化管理,另一方面亦降低了村镇银行的融资成本。但同时也埋下了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隐患:

首先,大部分的民间资本来自于民营企业的金融资产,由于民营企业缺乏国家控股的坚强资本后盾以及自身“逐利性”特征,均加强了自身在金融市场运营中的风险系数。民间资本若控股村镇银行,其自身的风险则会转嫁于村镇银行,使村镇银行抵御信贷风险的能力减弱;其次,关联交易是金融市场必要的防范事项之一,民营企业的家族化管理模式易出现违法关联贷款之弊端,若引入民间资本控股村镇银行的监管机制,则会导致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严重影响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化发展。

②有关“贷款数额”监管规定的弊端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四十一条规定,村镇银行对单一集团企业客户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10%13,该规定的本意是防止村镇银行贷款数额的集中、降低村镇银行的风险系数及风险成本。然而,政府并没有从授信收益与风险成本的比例角度来综合考虑信贷风险的预期值,而是仅仅通过设置绝对的贷款数额壁垒来达到防范信贷风险发生的目的是不现实的。该绝对的贷款数额壁垒的设置,会使村镇银行丧失大批的优良客户,这无助于村镇银行派生资本的有效积累,在一定程度上使村镇银行丧失了抵御信贷风险的能力。

3、村镇银行内部层面

(1)风险控制管理体制不完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是村镇银行 13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41条 防范信贷风险产生的智囊团,《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四十三条明确规定村镇银行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但该规定过于原则,在实践中,有些村镇银行便自主创建风险内控机制。由于缺乏相应的规范化指引,村镇银行风险内控机制的具体操作规范尚未制成统一的体系,大部分村镇银行套用一般性商业银行的相关机制。一方面这将会导致村镇银行内控机制的“水土不服”;另一方面将会削弱村镇银行对于信贷风险的抑制功能。

(2)风险控制软实力薄弱。村镇银行秉承“支农”、“惠农”经营理念,其地理位置一般居于县(市)、乡(镇)区域,故在人才引进上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其招聘的一些员工综合业务水平较低、风险评估能力较弱;再之,由于员工数量的有限性,其贷前调查、贷款审查、贷后跟踪管理等分部工作还很不到位,极易促进道德风险的产生14。

(3)风险控制硬实力不足。今年来我国居民闲置资金有限,再加之地域经营的局限性使得作为“草根金融”代表的村镇银行至目前为止尚未产生有效的品牌效应,银行的自身资本有限;而另一方面,村镇银行作为特殊的商业银行,其具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目的。为此,村镇银行具有在授信额度内发放最大数额贷款的动机。这便导致了资金供给与需求的不对称性,使得内部周转资金数额变小,这将严重阻碍信贷资金的安全运营,很容易导致信贷风险的产生。

三、他国信贷风险防范的法律机制之借鉴

高凌云、刘钟钦: “对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的思考”,《财政与金融》2008年第5期,第3页 由于我国村镇银行成立时间较短,其内部经营机制、政府外部监管机制尚未成熟,对于信贷风险防范的控制力较弱。并且农村金融融资难是我国要长期面临的困境。故借鉴他国在解决有关问题上的成功经验,确有必要。

美国属于发达国家,其银行业金融机构运营的体制机制较为完善,“支农”性金融代表的社区银行在借款人有关规定、政府监管、社区银行内控机制上规定得较为详细;而孟加拉乡村银行作为全球范围内村镇银行建立的引领者,虽然其体制机制没有美国规定得完善,但在“支贫”的实践中考虑得比较到位。再者,这两者在经营对象、经营宗旨上与我国村镇银行趋同,具有借鉴的可行性。因此,笔者以美国社区银行、孟加拉乡村银行为典型例证,通过分析它们在信贷风险防范上的成功因素,以供我国村镇银行在防范信贷风险的法律机制中获得有利的借鉴。

(一)美国社区银行

社区银行是指由地方自主设立和运营,资产规模在十亿美元以下,独立的小型商业银行15。至2011年,美国大约共有7000家社区银行,50000个营业网点,其中西部地区占9.2%,东北地区占10.6%,西南地区占16.2%,中西地区占19.5%,东南地区占20.1%,中北地区占24.4%。其经营的成功要素包括:

1、美国社区银行国家政府外部层面

(1)立法机制成熟。在金融立法层面,美国是世界上金融法律 15资料来源:http://baike.baidu.com/link?url=pVjUMQzsidm4yICd5KlIOXknLlWEdHuH8kPcMz3zqVxpFUdxi0uFa6Io8IPK1_ocqvh6-63WMjTPfUhjcLre2q,2014年1月访问 法规较为成熟的国家。自1863年通过国民银行法案以来,美国陆续对信贷风险涉及的具体层面进行了相关的法律规制。构成了以政府监管部门为主体、社区银行内部监管为基础、行业自律组织的社会监督为补充的监管机制16。

(2)监管机制完备。根据美国特殊的政权组成形式,美国社区银行的政府监管采用联邦和州共管的模式,如联邦社区银行受到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及美国联邦储银行、州政府及美国货币监理署的双重监管。这一监管机制构成了美国社区银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信贷风险防范的监管网络体系,使得监管机制不留空白、不留死角,及时有效地阻止社区银行信贷风险的发生。

此外,针对于不同的社区银行运营规模,美国政府实施了差别化、有针对化得监管,该差别化主要体现在监管周期、风险评估内容等方面。如:大规模社区银行与较小规模社区银行监管周期差距可长达六个月,而在风险评价内容方面,较小规模社区银行可免于风险数量、风险管理质量这两项评价内容。如此差异化监管,避免了监管资源的浪费,提高了社区银行信贷风险监管的效率。

再者,美国社区银行政府监管机制的另一大创新便是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低门槛”的跨入使得个人持股比例较高,个人投资者的利益与社区银行的利益趋同,因而加强了社区银行资本所有者对社区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意识。

2、美国社区银行内部层面

【美】本.伯南克,石弦译:《美国社区银行及其监管》,载《The Banker》 在完备的金融法规指导之下,社区银行摒弃了惯用的套用模式,发挥了金融机构运营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如下:

(1)实现差别化利率,建立与借款人信用额度对等的利率方案。借款人的道德风险是信贷风险产生的诱导性因素之一,因此,社区银行自主定价存贷款利率,并且针对不同信用额度的借款人群体实现不同的利率定价。该措施能够促使借款人自觉地履行还款约定,进一步防范道德风险的产生,从而更进一步有效预防信贷风险的产生。

(2)实现个性化的金融服务,贴近实际。社区银行与借款人在整个借贷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化的互助合作。如:社区银行的工作人员与客户长期保持着培训、开会等沟通方式,为客户提供了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从而打通了社区银行部分贷款人信用额度较低的薄弱环节,保证了资产的良性循环。

(二)孟加拉格莱珉银行

对农村金融进行融资的实践先行者是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创办人尤努斯教授,1976年尤努斯教授在乔布拉村以27美元的微额融资开启了给“真正的穷人”以小额贷款的实验项目。1983年,格莱珉银行诞生。格莱珉银行采用分层管理模式:总行下设各地分行,每个分行下有10—15个支行,每个支行下设120—150个乡村中心,每个乡村中心是以6个借款小组为单位组成,每个借款小组由至少5个相同经济背景的借款人自愿组成17。该银行的经营模式称之为GB模式,GB制度是基于防范信贷风险角度而设计出来的,在该经营模式的指 17 嵇正龙: “我国村镇银行与孟加拉乡村银行比较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09年第9期,第2页 引下,截止2011年末,格莱珉银行下设2565个分行,覆盖81380个村庄成立,累计贷款7030亿塔卡。追究该银行运营的成功经验,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第一,借款人信用额度较高。格莱珉银行的借款人大部分是没有土地或者有较少土地的“真正的穷人”,他们拥有的可抵押财产较少,因此格莱珉银行实行的是无抵押联保机制。该还款机制消除了银行对于借款人未能按期还款的顾虑,因为无抵押联保实行的是累计信用计算制,按约还款是保证下次得到借款的唯一途径。正如尤努斯教授所言:“每一个贷款者都是诚实的,在贷出者与借贷者之间没司法工具18。”

另外,GB模式下借款人申请贷款前要接受相关培训并要通过相关考试,只有顺利通过考试者才有资格获得贷款。该模式下的借款人基本知识水平较高、风险意识较强,能够真正有效经营申请到的每一笔贷款,有效地消除了潜在的信贷风险。

第二,还款方式灵活。格莱珉银行成立之初设立的是每日还款并于一年内还清的规则,该规则下的还款效率较低。随后,该银行创新出每周分期还款方式,并将每笔贷款的5%存在小组基金里。该还款方式较为灵活,一方面,分期还款方式保证了还款效率,另一方面,存入小组基金的5%贷款相当于救济准备金,用于救济紧急情势下的借款人,从而能有效地平衡信贷风险的发生。

【孟】穆罕默德.尤努斯,吴士宏译:《穷人的银行家》,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47页

第四篇: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管理办法

XX银行

信贷风险预警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XX银行(以下简称“本行”)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提高各级信贷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通过对借款人的持续贷后监控,及早发现借款人出现可能会危及信贷资产安全的预警信号,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根据《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管理指导意见》,结合我行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相关名词定义

(一)信贷风险预警,是指通过贷后监控,发现风险程度加剧的早期信号,识别风险类型,分析风险的成因、程度和发展趋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主动地防范、控制和化解信贷风险的管理手段;

(二)风险预警信号,是指借款人的内部经营运作和外部环境中出现可能会对其经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并且可能会危及本行信贷资产安全的应引起关注的信号;

(三)调整,是指借款人出现预警信号并且存在影响本行信贷资产安全的不确定因素时,调整授信方案(包括调整担保、调减授信额度、转换授信品种等),以控制风险;

(四)减持,是指在借款人出现预警信号并且可能会一定程度地危及本行信贷资产安全,但不适宜或不能马上全部退出 1 的情况下,采取的逐步退出方法;

(五)主动清户退出,是指借款人出现预警信号将严重危及本行信贷资产安全,应尽早采取抢救措施,争取全面退出,尽可能减少损失。

第三条 信贷风险预警应遵守及时、保密原则,达到把握最佳时机,及时采取保全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遵守动态监管、分层预警原则,通过适时监管、各部门、各层级参与预警,及时发现信贷风险预警信号。

第四条 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报告制度,一旦出现信贷风险预警信号,及时制定控制和化解信贷风险方案,撰写《信贷风险预警报告》,并完成审批工作。审批方案按照授信权限实行报备制,提请主管行对审批方案提出其他意见。

第五条 出现信贷风险预警,资产分类调整为次级类(含)以下的,按照XX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相关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第六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行的正常类、关注类借款人。

第二章 职责分工

第七条 综合业务部是监控借款人预警信号的最主要责任岗,职责包括:

(一)负责对借款人进行持续的贷后监控,及时发现预警信号,撰写《信贷风险预警报告》,提出调整、减持或主动清户退出的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报送风险合规部审查,审查 2 通过后由风险合规部报贷款审查委员会;

(二)按照批复(审批)意见实施方案;

(三)对于集团客户,作为协办行应当将审批通过的《信贷风险预警报告》及实施方案报备牵头行。牵头行负责汇总,其职责适用前两条。

第八条 风险合规部和贷款审查委员会职责包括:

(一)负责完成综合业务部报送的方案审查,提出客观、合理的审查意见;

(二)负责综合业务部方案的实施;

(三)负责指导和监督各支行审查工作。

第九条

风险合规部负责向全辖发布行业、地区、政策、企业等风险提示。

第三章 风险预警信号

第十条

信贷风险预警信号是正常类借款人向关注类借款人或其他类借款人(次级、可疑、损失)转变过程中较普遍出现的早期特征,预警信号包括客户品质信号、客户及主要股东信号、客户银行账户变化信号、客户管理层及关键技术人员变化信号、运营环境变化信号、财务状况变化信号、履约能力变化信号。

第十一条 与客户品质有关的信号

(一)客户关键人员如经营决策人员、主要执行人员和技 3 术人员失踪或无法联系;

(二)客户拒绝提供与信用审核有关的文件;

(三)客户隐瞒重要信息或提供虚假信息,如隐瞒资产、债务或抵(质)押品真实情况;

(四)客户无恰当理由突然改变会计政策或核算方法以及折旧计提方式、存货计价方式等;

(五)客户无正当理由撤回或延迟提供与财务、业务、税收或抵押担保有关的信息或要求提供的其他文件;

(六)客户的竞争者、供应商或其他客户对授信客户的负面评价,以及媒体的负面报道;

(七)客户改变主要授信银行,向许多银行借款或不断在这些银行之间借新还旧;

(八)客户频繁更换会计人员或主要管理人员;

(九)客户卷入法律纠纷;

(十)客户有破产和解或破产重整经历。第十二条 企业业主及主要股东个人信息

(一)有赌博、涉毒、嫖娼等违法或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二)持有外国护照或拥有外国永久居住权,或在国外开设分支机构;

(三)被公众媒体披露的其他不端行为;

(四)社会公众对客户法定代表人或经营者个人品质、行为反映不良;

(五)客户法定代表人或经营者个人纳税额大幅度下降。第十三条

客户在银行账户变化的信号

(一)客户在银行的存款不断减少或出现异常变化;

(二)对授信的长期占用;

(三)缺乏财务计划,如总是突然向银行提出借款需求;

(四)短期授信和长期授信错配;

(五)经常接到供货商查询核实存款情况的电话;

(六)突然出现大额资金向新交易商转移。第十四条 客户管理层或关键技术人员变化的信号

(一)关键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行为异常;

(二)财务计划和报告质量下降;

(三)主要业务频繁变化;

(四)对竞争变化或其他外部条件变化缺少对策;

(五)核心盈利业务削弱和偏离;

(六)以往的合作伙伴不再与其合作;

(七)不遵守授信承诺;

(八)管理层能力不足或构成缺乏代表性;

(九)缺乏技术工人、工资不能正常发放或有劳资争议。第十五条

业务运营环境变化的信号

(一)存货异常变化;

(二)工厂维护或设备管理落后;

(三)主要业务发生变动;

(四)缺乏操作控制、程序、质量控制等;

(五)主要产品线上的供货商或客户流失;

(六)水电费或其他公用事业收费的支出显著减少。第十六条 财务状况变化信号

(一)付息或还本拖延,经常申请延期支付,或申请实施新的授信,或不断透支;

(二)申请实施授信支付其他银行的债务,授信抵押品情况恶化或再次用于抵押;

(三)客户或其业主或其主要股东向其他企业或个人提供抵(质)押物担保或保证;

(四)客户主要股东向其他人转让或拟转让股权;

(五)客户财务比率指标恶化,包括:

1、流动性比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过低;

2、杠杆比率如负债比率过高,经常用短期债务支付长期债务或作为长期资金使用;

3、保障比率如利息保障倍数过低,现金流不足以支付利息;

4、获利能力比率如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等大幅下降。

(六)应收、应付项目发生异常变化;

(七)支票收益人要求核实客户支票账户的余额;

(八)定期存款余额减少;

(九)授信需求增加,短期债务超常增加;

(十)客户自身的配套资金不到位或不充足;

(十一)其他银行提高对同一客户的利率;

(十二)客户申请无抵(质)押授信产品或申请特殊还款方式;

(十三)银行无法控制抵押品和质押权;

(十四)客户无形资产占比过高或者无形资产估价过高;

(十五)客户或有负债大幅增加;(十六)客户关联交易增多。第十七条 客户履约能力变化信号

(一)客户现金流出现问题;

(二)客户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下降;

(三)客户还款记录不正常或未按合同还款;

(四)客户欺诈,如在对方付款后故意不提供相应的产品或服务;

(五)客户弄虚作假;

(六)客户主要业务或经营环境的重大变动。

第十八条 对借款人监控时,不应仅限于上述列举的预警信号,凡是可能对借款人的经营运作产生不利影响和危机本行信贷资产安全的信息都应纳入监控范围。

第四章 风险预警信号处理

第十九条 借款人出现下列预警信号之一的,应及时分析风险成因、程度及发展,调整资产分类结果,做好资产保全工 7 作,存量贷款应采取主动清户退出措施。

(一)已经拖欠到期贷款本金或利息;

(二)产品积压滞销、出现非正常停工停产;

(三)严重亏损或资不抵债(企业名存实亡);

(四)已经或准备申请破产或清算,以及正在破产清算;

(五)发生了重大损失的安全事故、泄密事件或重大人事变动,可能或已经严重影响企业生存发展或债务清偿能力;

(六)涉及重大法律诉讼、仲裁或重大经济纠纷,不能正常经营和还贷;

(七)未经银行同意擅自处理抵(质)押物;

(八)借款人及其主要经营管理人员违法乱纪、走私贩私、商业侵权贪污腐败以及生产经营伪劣假冒产品;

(九)被吊销(或停止使用)贷款卡、法人营业执照、专营权、主导产品生产许可证,或被勒令停产整顿,被查封、冻结财产;

(十)借款人被外管局、人民银行等权威机构列入“黑名单”或取消有关资格;

(十一)抵(质)押物市场价值大幅下降(下降幅度超过评估抵押价值的35%);

(十二)抵(质)押物出现破损、变质及其他影响价值的变化(减值幅度超过评估抵押价值的35%);

(十三)抵押物被物权持有人以各种方式转移,可能影响 8 银行债权实现。

第二十条 借款人出现下列一项预警信号的,应及时分析风险成因、程度及发展趋势,制定控制与化解风险措施,提出是否需要调整资产分类结果,是否需要调整授信方案或减持;借款人同时出现下列二项预警信号的,应及时分析风险成因、程度及发展趋势,调整资产分类结果,采取减持或主动清户退出、资产保全措施;借款人同时出现下列三项或三项以上预警信号的,应及时分析风险成因、程度及发展,调整资产分类结果,做好资产保全工作,采取主动清户退出措施。

(一)其他金融机构对企业实行退出政策;

(二)无法解释的应收款、存货增加;

(三)负债迅速增长(特别是短期银行借款的增长超过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

(四)销售额增长但利润减少;

(五)准备实施重大的经营决策;

(六)净现金流量大量减少或出现负值,不足以支持正常业务;

(七)关联企业间非正常大量转移资金;

(八)借款人出售、变卖主要的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

(九)坏账损失增加;

(十)转盈为亏,亏损额呈逐步增加的态势;

(十一)国家出台了不利于企业的法规政策;

(十二)企业业主或主要经营管理人员突然出国、死亡或失踪;

(十三)准备进行兼并、收购、分立、股份制改造、资产重组等重大改制;

(十四)或有负债接近或超过自身承受能力;

(十五)借款人建设项目突然取消或停缓建;(十六)贷款保证人出现财务风险支付风险;(十七)因较为严重的不良行为被新闻媒体曝光;(十八)以各种形式悬空或逃避债务(包括非银行债务);(十九)不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

(二十)借款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存在较大经营风险或出现预警信号,或反映借款企业信誉不良;

(二十一)企业主要经营者存在不良嗜好或个人信誉不良记录;

(二十二)企业主或主要经营管理人员亲属、密友中出现重大经济问题;

(二十三)国家相关政策出现不利于同类抵(质)押物变现或其他影响情况;

(二十四)因不可抗力造成抵(质)押物毁损。第二十一条 预警信号处理程序

(一)综合业务部通过对借款人进行实地和间接检查,通过媒体或第三方获取有关信息,通过全面贷后检查,通过风险 10 合规部发布的风险提示等定期或不定期监控借款人是否出现预警信号。

当借款人出现预警信号时,应立即识别风险、分析风险成因、发展趋势等,按照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的规定制定相应方案,撰写《信贷风险预警报告》,经分管行长签署意见后,报送贷款审查委员会审查。

《信贷风险预警报告》主要内容应包括:报告的目的、基本情况(包括借款人所有制性质、所属行业、股东情况、营业范围、高级管理层情况等)、与本行的授信关系(包括授信额度、授信产品、期限、利率、担保方式,在本行的结算量、存款等)、保证人或抵质押物情况(包括保证人基本情况、生产经营管理情况、财务状况;抵(质)押物价值变化等)、防范措施(包括出现预警后,我方采取的措施;授信调整或减持或主动清户退出方案,制定控制和化解风险措施;方案可行性分析)、预期结果和结论。

(二)贷款审查委员会审查方案,审批后并将审批意见交送综合业务部。

(三)对于集团客户,协办行将审批通过的《信贷风险预警报告》及实施方案报备牵头行,牵头行汇总后,制定集团整体的方案,按照本办法规定报批。

(四)综合业务部按照批复意见,实施调整、减持或主动清户退出方案,信贷人员承担主要工作。

第五章 预警信号的解除

第二十二条 借款人出现预警信号后,通过有效控制和化解,预警信号消失或显著减弱,影响本行信贷资产安全的潜在风险已基本或完全消失,信贷人员撰写《信贷风险预警解除报告》,经贷款审查委员会审查同意后,解除预警信号。

《信贷风险预警解除报告》主要内容应包括:报告的目的、基本情况、与本行的授信关系、保证人或抵质押物情况、风险预警信号解除理由和结论。

第二十三条 集团各成员借款人解除风险预警信号时,协办行还应定期报备。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 风险合规部负责监督检查信贷风险预警管理情况。

第二十五条 综合业务部负责检查信贷风险预警管理情况。

第二十六条 监督检查内容包括:

(一)出现风险预警信号后,是否及时提出风险防范措施;

(二)是否按本办法的要求及时报告信贷风险预警;

(三)是否按批复意见的要求认真、有效执行调整、减持或主动清户退出方案;

(四)其他需要检查的情况。

第二十七条 对及时发现预警信号而避免本行信贷资产损失的有功人员给予奖励。

第二十八条 对于拖延、隐瞒上报风险预警信息,致使贷款风险未及时防范、使风险蔓延,造成经济损失的,按违规处理;对因玩忽职守,没有及时发现预警信号或虽发现了预警信号但没有及时采取调整方案或减持或主动清户退出措施,导致资产风险分类结果调整为次级(含)以下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XX银行负责制定、解释和修订。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第五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防范研究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防范研究_徐斌(硕士学位论文)读书笔记

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仍以银行为主,商业银行是整个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石,对经济的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就是信贷资产业务,但在获得高收益 的同时面临着高风险,信贷风险的防范的重要性对商业银行是不言可喻。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较高,存在着很大的商业风险,因此,提高商业银行的抵抗风险的能力,提高经济收益,加强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防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研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防范就是为了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找到相应的防范措施。

信用风险通常也称为违约风险,是指商业银因借款人没能按照之前约定契约履行其中义务而造成的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偏离造成损失。一般来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具有以下特征“: 客观性。信贷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信贷活动,信贷风险就会在银行业务中存在。

隐蔽性。信用的特点会掩盖信贷本身的不确定性,信贷风险给银行所造成的损失会引起相关的链式反映,影响银行的发展。

可控性。信贷风险是可以通过对其进行事前识别、计量和事中的检测、控制及事后化解来控制的。

双重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对银行来讲,既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挑战。

集中性。商业银行的贷款很大一部分是投向国有企业的,集中于一些传统行业,而且银行是负债经营的,一般都是在接受贷款获得充足的、稳定的资金来源才发放贷款的,容易受到国家政策、金融市场等方面的影响。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类型

信贷风险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从整体上看可以分为市场性风险和非市场性风险,其中市场风险主要是由市场条件和生产技术的原因造成的,非市场性风险有可分为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从风险发生的范围可以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金融体系中最常见的风险之一,它是指因市场价格发生不利的变化而造成潜在风险。利率、汇率的变动都会导致股票价格的波动,都会有使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操作风险。操作风险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是不可避免的,在银行人员办理业务时可能会出现电子系统故障、网络遭袭;通信、电力的中断;地震、水灾、火灾等不可抗力等。操作风险在银行业务的各方面都存在,可能是内部人员的监守自盗,还可能是外部人员钻漏洞、欺诈,所以在管理成本一定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的降低操作风险。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就是指因商业银行不具有充足的现金偿还债务或者以更高的成本才获得足够资金去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资金流动性不足会导致银行破产,筹资会增加银行贷款成本,未预料到的资金外流等原因都会增加流动性风险。可以说流动性风险水平的高低能够体现出商业银行整体的经营状况。

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各类经营活动中没有遵守相关的商业准则和法律原则,导致商业银行发生法律纠纷而给商业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声誉风险。对商业银行来说,良好的声誉能够提高银行在社会公众中的知名度和忠诚度,它能够给银行创造价值,是银行最宝贵的无形资产。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环境包括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文化、战略管理和风险偏好几方面。公司治理的目的是解决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利益冲突,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银行业内部治理有着“三高一低”的特征,具体是高杠杆性,信息的高不对称性,银行与股东或社会经济的高关联性,经营失败的低容忍性。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整个银行体系正常运转的有效保障,是商业银行通过建立自我约束和控制机制发挥作用解决商业银行在经营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减少和控制潜在风险损失的管理制度。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不仅会改善公司治理结构,还可提升银行风险管理的水平。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是指通过科学的手段增强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一种活动,它包括对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经行预测、分析、防范、控制和处理来降低风险、减少损失等过程。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 1.商业银行自身原因

首先,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析工具,贷款档案管理不够规范,甚至存在丢失的现象,对贷款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监督不严,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没有健全的信贷管理机制等,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信贷的风险。其次,信贷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如果信贷人员的素质不高,一方面就会出现对借款人条件审慎不合理,调查评估失真,做出错误结论,在信贷业务贷前调查、贷中审批、贷后监督三个环节中,信贷人员的“一人多岗”制度容易收受贿赂,为谋取私利给银行信贷业务带来很大的风险;另一方面,资深信贷人员追求高薪跳槽的现象屡出不鲜,这会使商业银行客户信息连续性受到影响,新旧员工的交替会降低银行对借款人信贷风险的控制能力。再次,银行资产结构不合理。商业银行为平衡赢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关系,通常会持有央行票据、存款准备金等收益相对较低的资产,这就使商业银行这部分的收益较低,保证了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同时赢利性却是缺少的,为了追求赢利性,商业银行可能就会从事一些高风险、高收益项目甚至为抢占市场、争夺客户使银行的监管低效,增加信贷风险。最后,商业银行粗放式的经营是其普遍存在一种重贷轻管、重放轻收、重存轻贷现象,这不仅会使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下降,而且还会增加信贷风险发生的概率。此外,我国商业银行还缺乏信贷风险度量的先进方法和技术和信息不对称及滞后问题也是形成信贷风险的原因。2.借款企业的原因

我国资本市场不是足够的发达,多数企业通过向银行借款来周转企业的资金,往往有些企业为通过银行信贷的审批会隐满真实的经营业绩、风险状况、恶意的遮避债务,出现银企信贷关系中信息不对称和钻空子逃避银行债务的现象,加上企业内部治理水平不高和企业利用兼并、重组等方式逃避银行债务等等原因,银行信贷风险水平居高不下。3.社会环境对我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改革时期,人们的信用观念淡薄,不讲信用、逃避债务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商业银行形成大量的不良贷款。通过对某市家企业调查发现,级以下的企业占,近一半的企业信用观念淡薄。如果信用违反者得不到相应的惩罚,就会使恪守信用者调整自己的行为,信用缺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样就会增加银行的信贷风险。加上社会法制的不健全进一步加大银行潜在的信用风险,已经出台的法律内容过于简单,缺乏可操作性,企业破产过程对银行债权人的保护不够。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可以说是金融市场发育缓慢和运作不规范必然结果。一方面,企业最好的融资渠道就是向银行贷款,而银行对企业贷款的审批也是相对较松的;另一方面,银行作为存贷中心本身就是信贷风险的聚集地。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特别的国有商业银行计划体制经营理念依然比较浓厚,对政府的依赖 性比较大,扭曲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其次,商业银行产权不清晰,内部治理机制 不完善。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需要完善的信贷管理机制和内部治理结构做保障。而 我国商业银行的控制权的垄断,使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倾向于注重业务忽 略控制风险,缺少对风险的客观评估,控制体系落后于业务的需要等原因有使信 用风险内控制度不完善;外部监管存在缺陷;企业破产制度不完善等,这都使我 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基础薄弱。最后,人才队伍较为薄弱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措施建议 1健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念 2.统一信贷风险管理理念

3.建立高效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4.完善信贷风险管理流程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流程涉及到信贷业务、信贷政策、信贷管理工具等各方面,5.建立高效旳信贷管理信息系统 6.完善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机制 7.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下载银行信贷风险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银行信贷风险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姓名:学号:班级:摘要: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的风险,也是商业银行经营中需要控制的核心要素之一。为了加强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水平,提高资产质量,防......

    某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管理办法

    某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管理办法 为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优化信贷资产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一、定期(不定期)预警制度 对于宏观产业政策、行业政策风险实行定期(不定期)预警制度,风......

    银行信贷风险防控心得

    风险防控心得随着2011年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CPI指数屡创新高。国家为了稳定物价和打压房价,大幅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利息,银根大幅紧缩。在这种大背景下,温州作为全国经......

    新加坡大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新加坡大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是国外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成功运作的重要方面,国外多数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好,贷款呆账少,不良率低,应收账款的账龄很短。新......

    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初探概要

    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初探 摘要:村镇银行正在成为我国农村金融的一个新亮点。到2008年年末,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共计291家,开始成为各地区金融支持农村经济......

    银行信贷风险防控心得

    风险防控心得 随着2011年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CPI指数屡创新高。国家为了稳定物价和打压房价,大幅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利息,银根大幅紧缩。在这种大背景下,温州作为全国经......

    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初探(推荐5篇)

    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初探 摘要:村镇银行正在成为我国农村金融的一个新亮点。到2008年年末,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共计291家,开始成为各地区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

    石油行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报告

    国建职联能源技术研究院 2014-2018年中国石油行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及建议报告 【报告目录】 第一部分 石油行业信贷环境分析 第一章 石油行业基本特征分析 1.1 行业界定及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