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加坡大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新加坡大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是国外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成功运作的重要方面,国外多数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好,贷款呆账少,不良率低,应收账款的账龄很短。新加坡大华银行是新加坡当地商业银行中财务最为稳健、管理水平最高的商业银行之一。该行最高管理层将风险划分为信贷及国家地区风险、资产负债表风险、变现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确定了风险管理的基本组织框架及不同级别的风险管理机构。
一、大华银行信贷管理的主要内容
确定信贷风险参数:该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所用的参数包括:单一客户的最高借款限额(不超过银行股份总额的25%)、单一信贷业务的最长期限、准予接受的担保品类别及担保品集中程度、可予接受的最高担保比率。
国家(地区)风险的管理大:华银行主要根据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和内部国家信贷等级而制定的国家限额系统,对单一国家(地区)的贷款加以监控和管理,避免集中转移资金和经济政治风险。国家(地区)风险限额每季度调整一次,如有关国家(地区)因发生突发事件而对银行资产风险构成重大影响,信贷委员会还会及时调整该国家(地区)的风险限额,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经营策略。
信贷风险缓解措施:信贷风险缓解的主要措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信贷检查报告。主要包括建立下级向上级定期报送信贷质量报告的制度,如全部贷款组合情况、最大若干家借款人情况、国家(地区)风险分析、行业集中度分析、房地产贷款集中度分析、持有股票的集中度分析、不良贷款及损失准备金计提情况、逾期贷款及超额贷款情况等;出现对信贷安全构成不利影响的事件时,各经营单位应按照确定的信贷安全警告程序向上级机构报告。二是风险集中程度的检查。主要按照最大若干家借款人、担保品集中程度、行业集中度、信贷产品集中度、贷款区域集中度等指标来考核贷款集中程度。三是重点监控有问题贷款并组织回收。该行设立了专门负责清收不良贷款的部门,负责处理和清收信贷委员会认为需要采取诉讼等特殊手段才能收回的贷款。
贷款授权:大华银行将信贷审批等信贷裁量能力直接授予各经营单位的特殊职员,被授权人员人选及其权力限额的确定主要考虑三个方面:被授权人员在行内的职务级别;信贷业务的具体类型,一般来说公司贷款、个人贷款的授权权限各不相同;被授权人员的信贷工作经验及工作记录等。
信贷客户评级:大华银行采用本行设计的客户信用评分系统对公司类贷款客户进行评级;对银行、主权国家等贷款客户则采用外部评级公司的评级结果。
贷款分类和损失准备计提制度:贷款分类制度是大华银行根据借款人来自正常收入来源的还款能力将所有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大类、十二小类。
二、大华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
银行不能“回避”风险,只能“管理”风险:银行的任何业务活动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既有信用风险,又有价格风险、汇率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等等,所以银行不能够回避风险,只应该认真去管理风险,只能去识别风险,判断风险的大小,只能去分散风险,并为风险提供相应的保障。
风险与回报必须对称:风险与回报呈正相关关系,回报越高,风险越大,银行活动必须冒一定的风险,但要获得相应的回报。
建立独特的风险文化:银行的风险管理要靠包括管理层、风险控制系统的工作人员在内的任何岗位的银行员工来执行,任何员工都要自觉地考虑到风险因素,把风险文化的培育和完善作为管理层的重要职责,制定完善的行为准则。风险管理意识必须贯穿到市场营销、市场拓展的全过程,一定要在风险能够控制的情况下经营业务。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同样重要,在工作中必须合理兼顾。
按“四眼”原则办事:在风险控制上奉行“四眼”原则,即至少有四只眼睛盯住同一笔业务,即两只眼睛来自市场拓展系统,两只眼睛来自风险控制系统,这样,审查一项业务才能确保对风险的评级更全面与更准确。
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标准:在市场拓展中,让每一个开拓人员和风险管理人员都能够明白操作的尺度,使工作容易沟通和协调,让大家知道如何去防范风险。
共同分享经验,共同吸取教训:对一笔变成问题的贷款或贷款发生损失以后,银行的审计部门会检查贷款审批过程是否符合规定的程序。即使是手续完善,风险控制部门或市场拓展部门仍要做出相应的检讨,吸取足够的教训,拿出日后避免发生类似损失的办法,告知全行,以起到警醒的作用。
三、大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启示
1、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实行全面风险管理。在宏观层面上,要制定统一的风险管理战略,统一的风险管理制度,统一的风险管理文化;在微观层面上,要对所有机构、所有业务、所有过程中蕴涵的标准和先进的技术方法,在通盘考虑各种风险的状况和影响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措施。商业银行的风险决策和业务决策要适度分离,要改变风险管理决策从属于以盈利为首要任务的传统管理方式。在工作中,既要通过委员会这种形式来确定风险管理的基本政策和原则,又要通过具体业务部门的日常风险管理活动,落实上述政策和原则。
2、信贷授权从“对岗位授权”完全过渡到“对人授权”。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在授权管理方面执行的是“授权到人”制度,但是经营管理岗位人员出于业绩考核需要,人为影响审批人独立审批的情况仍不同程度的存在。以“人”为授权对象,即在建立资格准入制度的基础上,根据管理人员的不同级别、经营管理经验、执业记录等因素来核定该等级人员在信贷业务方面的审批权限。“授权到人”一方面,真正发挥授权的针对性,按不同管理的控制能力实现差别授权来进行敏感程度更高的风险控制,提高信贷管理和信贷决策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加强被授权人员的权责和风险意识,有助于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形成相对科学的绩效评价和选拔晋升机制,改变领导决策、集体审批、集体负责的审核机制,真正尊重第一责任人的意见,完善信贷授权制度。
3、充分重视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和拨备。我国商业银行要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除了管理制度严谨、盈利状况良好等因素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执行十分谨慎严格的贷款分类和准备金拨备制度,从而保证银行财务状况稳健,盈利真实可靠,具有抵御风险的能力。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实施了贷款分类制度,但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影响,准备金缺口很大,加上存量和新发放贷款不良资产的暴露,这一缺口还在进一步加大。要改变拨备意识不强、不主动的现状,应加大拨备力度,避免分行虚盈实亏情况的出现,摸清贷款家底,增强财务实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4、培育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风险管理是一项技术含量高的业务,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从业经验、操作技能以及职业道德是干不好这项工作的。我国商业银行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的风险管理队伍,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全行范围内加大倾斜力度,更多地将精通统计学、经济学和外语等知识的高素质员工充实到风险管理岗位;二是对现有风险管理人员加大培训力度,使之系统掌握国际上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三是广纳天下英才,引进国外先进银行具有风险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导入更多的先进风险管理理念和相关技术。
第二篇:新加坡的城市管理经验
新加坡的城市管理经验
主讲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杨沐
第一部分;课程介绍
主持人:今天下午的自主选学培训,我们很荣幸的邀请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杨沐教授,杨老师是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中国合作项目的协调人,也是高级研究员,杨教授曾经做过政府官员,当过民办大学的校长,还当过香港上市公司的CEO,经历十分丰富。杨沐老师在新加坡工作多年,对新加坡非常了解和熟悉,所以今天下午的专题讲座就是《新加坡城市管理经验》,大家欢迎杨沐教授。
杨沐:大家下午好,很荣幸能有这个机会来跟大家交流一下对新加坡的城市管理经验的看法。我到天津来过多次,最近两次来是因为天津是新加坡生态城的合作项目,天津与新加坡交流也越来越多,我想天津的干部你们对新加坡的了解也越来越多。关于新加坡的城市发展经验,大家都知道这个在世界是比较受关注的,就是新加坡在城市发展管理的方面有很多独到的地方。
在开始以前我们简单的讲一下概念,什么叫城市管理?城市管理指城市的一个对象,以城市的基本信息流为基础,运用现代的管理理论、经济理论、社会理论来对城市、政府、市场和社会,在城市发展中的互动、协调进行引导和服务。广义的城市管理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我们一般讲狭义的城市管理,狭义的城市管理就是规划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城市的公共服务。城市管理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城市的时期;第二,城市的建设;第三,城市的管理。这三项不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实际上是在互相影响。新加坡的基本情况。新加坡是一个国家,大家都知道这个国家是一个城市国家,新加坡面积是710平方公里,人口500万人。新加坡地方很小,人口构成华人占74%,马来人占14%,印度人占9%,其他占3%。平均每户人数3.6人,平均国民收入是3.5万亿美金,在世界上是处于比较高的位置,比美国的GDP高,在亚洲也是第一位。平均受雇人数(2007)月收入是3670新元,现在大概4000新元左右。新元和人民币目前的汇率是1:4.95,最近新币的升值快于人民币的升值,过去几年都在1:4.5-1:4.9之间浮动。新加坡城市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况,这是值得大家关注的,也是新加坡为什么管理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新加坡城市里面82%是居住在政府的组屋里面,80%是自己拥有组屋,2%是租住组屋。这就是为什么新加坡会发展成这样的基本情况。新加坡的发展变化。在座的各位领导可能也去过新加坡,你们现在看新加坡很好,是大家公认的管理好、环境好、污染少、秩序好,实际上40年前,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新加坡不是这个情况,我提供三张照片,你们可以看到新加坡居民居住的地方实际上非常拥挤,也是有很多破烂的小屋子,居住很拥挤,新加坡的农村非常简陋,现在已经完全不同了,已经是高楼大厦,即使不是在居住区也很漂亮,像公园一样。这个变化是如何造成的?是大家非常关注,也是非常有兴趣的问题。新加坡在城市管理上已经在全球获得很高的声誉,连续十年被各种国际评选为最适合亚洲人居住的城市,在世界上也是排名前列。仅次于北欧、瑞士几个城市,在欧美进行问卷调查,大家公认新加坡是全球生活水平层次最高的城市之一。新加坡在1965年建国的初期就被定为花园城市,现在被定为“花园中的城市”,这个城市本身在花园之中。在上个月新加坡举行了三个世纪行的的活动。第一个会议叫世纪花园城市周。来了十几国的城市管理专家、十几国管理专家、十几国的规划专家。讨论研究如何将城市建设的像花园一样。这是第三年举行,以后每年都会举办一次,主办方就是新加坡。第二个会议叫“世界爱水周”。世界护水,城市护水,居民护水,来的是一些管理水源的专家,也是一些城市管理专家。一会儿我们会介绍到新加坡在城市的用水方面,城市的废水循环使用上措施非常好,这也是在新加坡举行,也是由新加坡主办。在这个会议上同时也签下了几十亿美元的合同。中间有几个大合同也是新加坡公司和中东的一些国家进行海水净化,进行污水循环处理这两个大项目。第三个会议叫世界城市峰会。现在有一个世界城市概念,很多城市都想发展为世界级的城市,世界城市峰会就是在世界层次上都有代表参加,在这个会议上今年是第一次,以后会每年一次,每次都会评选一个城市,获得“李光耀城市之奖”,由新加坡提供资金来奖励。今年选出来的是西班牙的一个城市,这个城市很古老,但通过规划重建重新恢复了活力。
新加坡城市发展不仅得到了世界承认,而且由于新加坡的地位和经验,新加坡获得了城市发展的软实力与优势。新加坡举办与城市有关的活动,进一步扩大它的影响和它的经济发展方向。比如找到一些投资国家,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吸引更多的会议。所以大家会看到城市发展经济的本身也在为新加坡的城市发展带来进一步的利益。新加坡的管理经验。新加坡的城市管理主要有哪些经验?每个专家都有自己的讲法。我最近去研究,我比较欣赏7月30号新加坡的马宝山部长在上海的一个研讨会上发展总结了新加坡的三个城市经验。第一,新加坡的城市发展始终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为中心;第二,新加坡的城市发展始终非常重视长期规划,城市发展中想到的不是三年、五年,而是更长期,只有长期的发展才能为未来发展提供好的空间,获得持续发展;第三,新加坡城市发展经营的重要理念就是利用好市场的力量。政府利用自己的政策,使得这个政策能够引导市场,往正确的方向发展。第三部分。新加坡城市管理的主要内容:他讲了一个例子,新加坡水价的管理是非常有特点的,通过对水的价格管理来促使老百姓能够节约用水、爱惜用水,也促使新加坡的供水工业最近几年得到迅速发展。他只讲了这三条,我今天的介绍不是按照这三条来讲而是按照规划、建设、管理与再规划、再建设、再管理这个思路来讲,把这个速录讲完之后我们再回头来看一看马宝山部长讲的三个经验,是贯穿在过程中间是这三条的基本经验,讲一下新加坡的城市规划。新加坡的城市规划的主管部门 历史的经验表明一个发展好的城市,往往都有强势的政策在执行,强势的政府是有想法、有实力、有规划能力的,不是软弱无力,什么事情都跟在市场的后面随着市场走,如果只是跟在市场后面这样一个城市,往往是发展不好的。如果要城市发展的好,政府一定要发展在城市的前沿,有前瞻性可以看到未来。新加坡在城市发展中作为强势作用,主要开发自己的几个部门。;
第一,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新加坡有国家发展部,在国家发展部里面马宝山是部长,他到天津来过多次,这个项目是中国天津与新加坡的生态城建设的具体负责机构,也就是新加坡的国家发布部,国家发展部下面有一个机构叫市区重建局,这个机构是具体负责城市规划的,负责城市规划有一个重要的专家叫刘泰德现在他已经退休的,他在中国多个城市的巨大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不仅是中国,在十几国的工会也起了很大的影响力。在过去几十年以来,他是长时期的领导过新加坡的重建工作。
第二,就是建屋发展局。有82%的居民住在组屋里面,建屋发展局本来一开始是负责新加坡的政府组屋,跟中国的经济使用房叫法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稍候我们会具体介绍一下房子的形式和具体内容。一开始刘泰德负责房子的所有住房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以后他逐步从这些岗位上退出来,把更多的地方转让给市场。
第三,环境主管部门环境与水资源部。这是管理整个环境,但是新加坡管理中水的管理是处于核心地位。因为我刚才讲新加坡是城市国家,水源是新加坡非常宝贵的稀缺资源,稍候我们具体的研究一下。新加坡的花园城市理念。新加坡在六十年代就提出了“花园城市”的理念。“花园城市”的理念不是新加坡最先提出来的,而是早在十八世纪时期欧洲人有了这种想法,也是欧洲国家先提出来的,提出来之后欧洲国家也进行了一些实践,但是新加坡是一个在亚洲把这种想法实践的比较好、比较特殊的一个城市国家。新加坡的地理位置为北纬1度,在赤道边上,国土面积为710平方公里,非常炎热。现在的平均温度降了2-3度,降温的重要原因就是新加坡的绿化做得非常好。如果有机会到新加坡的朋友很容易就可以体会到。无论你到出租车上,还是在居民区访问或者去商务区,在新加坡到处都可以看到树叶。目前新加坡绿化覆盖率为90%,在住房面积里面绿化面积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一会儿我们会讲到一些具体指标。吴庆瑞在新加坡被称为“经济发展之父”,我非常荣幸,在1992年到新加坡的时候,为他做了两年的事情,听他讲过很多关于新加坡的历史,也讨论过新加坡的具体问题。所以老一代领导人首先提出了这个想法,而且非常强调在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中就要实施这个想法,在经济发展中我们在报纸、杂志上都可以看到,在理论界都有这个看法,不仅是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是这样。“先经济发展,后社会治理”、“先经济、后环境”、“先经济改革,后政治改革”,这种讲话是非常普遍的,首先经济上去了,让GDP提高10%、20%,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但是新加坡不是这么做。新加坡一开始就在发展中看到了社会问题,而且不仅是建设了这么多组屋,同时注意到了要把新加坡的城市环境治理好,把绿化做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兼顾社会。我们看到东洋的很多国家,例如菲律宾、泰国,在发展中社会冲突、矛盾越来越大。比如贪污腐败、人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社会冲突越来越多,但是新加坡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关注了这些社会问题。他使社会问题在发展中逐步缩小,而不是逐步变大,这已经超出一个城市管理范围,并且牵扯到社会经济,从大环境来说对城市管理非常重要。新加坡的历史进程 新加坡的城市发展中规划的历史进程,首先是建国时期指标提出比较低,只提出了人均8平米的绿地指标,因为当时条件比较差,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比较少,所以首先要见缝插绿,大力发展城市的空间立体绿化。70年代有一些钱,制订了道路的绿化规划,加强环境绿化中的彩色植物的应用,不仅要有绿颜色还要有红颜色。强调了人行过街要有天桥、停车场都要绿化好。80年代进一步提出种植果树,增设专门的休闲设施,实现机械化和计算机化管理。90年代发展更多各种各样的主题公园。21世纪建立连接全岛,沿着周边建立一个绿色的人行通道。通过这几年努力,现在已经做了一半,还有一半没有建设完,以后新加坡的周边都是沿着海边上,完全可以散步、走路。为了实现这样的规划又建立了很严格的法律保障。比如《公园与树木法令》、《公园与树木保护法令》等一批法律法规先后出台。对所有的树都进行了登记、注册、管理。大家都听过这个故事,新加坡的法律特别是罚款是非常严格的,西方有一句话叫“新加坡是一个Fine country,意思是很美好的国家,但是新加坡也是罚款很重的国家。新加坡在它的规划、实现中严格的按照法律执行,所以它的罚款是比较严格的。损害树木、公共财务都要重罚。90年代发生一个例子,有一个美国小孩,马路上停着一个车子,他损坏了那个车子,结果对他判刑要打六鞭子,美国总统克林顿就写信给当时的新加坡总理请求免除处罚。新加坡总理考虑了美国总统的信件,也考虑了新加坡的法律,考虑到新加坡未来长期保持美好国家的需要,同意免除三鞭,打三鞭。最近又发生了一个事件,有两个白人,一个是瑞士人在新加坡金融企业工作三年,还有他的朋友从英国过来,他们两个人新加坡偷偷溜进新加坡的地铁总仓,偷偷跑进去用喷气罐头完全按照他们的设计将一列地铁涂抹了一幅画。新加坡发现之后就开始追查,后来查出来之后把瑞士人抓住,但是英国人已经离开新加坡,所以没有抓住,正在准备对他起诉。对于瑞士人现在正在法庭审判,还没有正式结案,但是据说至少要捱两鞭。新加坡通过严格的法制保障,使得新加坡的绿化、社会秩序都经营的比较好。新加坡的严格法制传统来自于另外一个原因,新加坡从很久以前是英国的殖民国家,它沿袭下了英国的风俗。所以新加坡不仅是没有破坏、没有废弃的法律国家,而且新加坡的领导人都是带头遵守法纪,完全按照法律进行各种活动。
新加坡整体城市规划是以市区重建局负责,现在的整体负责主要分为几个区,一个是南部中区,是现在最大的商务区、滨海湾,还有商业中心(CBD)也在滨海湾边上。北部郊区是住宅工业区,现在的北部未来可能将火车站搬到那个地方,进行改造后也会成为一个住宅商业区。西部是原工业区的所在地,以后也会变成商业区,现在在跨国企业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CBD地区。东部是住宅商业区、中部主要是水源和森林保留区,还有一些高档住宅区。四,新加坡整体城市规划。这是新加坡目前的一个规划图,它的商业区在中南部,新加坡的规划是分点状的,最主要的是中边南部,而且西部是一个点,东部也是一个点,东边基本空着。新加坡面积不大,也就是七百平方公里,香港是一千二百平方公里,但是新加坡有一个特点基本都是平地,新加坡最高的地方是150米,新加坡大部分地区都很适合建造房子,而香港30%是山地,所以新加坡可用来建设房子的土地很多,但是新加坡最早就严格制定,不随便卖地,把土地留给未来,这是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要的原则。也是新加坡的规划指导思想,在1965年就已经形成了,并且一直按照这个思路在执行。新加坡规划管理的特征是重建局发展将用地的地区进行分类,按照土地使用的属性,与中国向近,如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商业用地、金融管理,主要运用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来调控,新加坡控制很严格,当时我讲到了新加坡严格性,新加坡立国之初就坚持的,这种建设的严格型还可以举个例子,新加坡城市的建设高度。你们现在去新加坡会发现有三栋楼非常高,现在三栋楼是一样高的。新加坡反对互相攀比,所以他们制定一个标准,这就是新加坡规划是城市的管理重点。新加坡有严格的管理规划,严格的按照法律制度规划管理,所以新加坡的规划做的比较好,也按照规划做。城市管理的建设部分首先要讲核心,城市发展建设的核心是新加坡的居民住房建设的重要核心、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核心。城市发展建设如何形成也是新加坡领导的理念,新加坡领导的理念就是“居者有其屋”,住房子的人民应该有自己的房子,现在很多人都提出了租房的思想,别的国家先不谈,新加坡首先要有自己的房子。第四部分,新加坡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居民的住房建设。李光耀的理念是从上一辈的老人灌输给他的。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认为拥有财产的人才会对财产负责任,才会对这个国家负责任。李光耀一再强调要使大部分老百姓,住房子的人要有自己的房子,他们有了自己的房子,就会对房子负责任,对自己的财产负责任,对这个国家负责任,不敢随便做破坏性的行为。组屋制度的由来 组屋是由政府来造房子,不是新加坡自己发明的。“居者有其屋”这个想法是李光耀首先提出的,但是组屋制度不是新加坡首先制订的,实际上是从英国传到新加坡的,新加坡在1965年立国,但是1960年就开始建屋发展局,当时就给一些殖民地的官员造房子。当时新加坡建立的时候是100万人口,但是大部分人是没有房子的,大部分人都是住的“城市贫民窟”,所以新加坡政府建立之后就大量进行组屋制度,当时发生了两件比较大的事情。第一件,1961年组屋开始建设,组屋建设完成之后,很多老百姓不愿意搬离他们所建的贫民窟,当时1961年的时候,在冲突之间发生了一场大火,这个火势非常大,死伤一百多人,贫民窟被烧掉了,烧掉之后很多居民不得不搬离了贫民窟。1964年新加坡华人和马来人发生冲突,携带刀子上,互相砍伤,跟中国去年发生的暴力事件差不多,死伤26人。后来这个事情平息之后,新加坡在发展组屋之间又加入一些原则,所有新建设的组屋按人口比例分配给华人、马来人、印度人。新加坡以后的组屋都是按照这个原则分配,这个原则将所有的种族都照顾到。另一方面也非常有效起到了作用,将本地居民的聚集区全部分散。本来新加坡在以前有一千多块小印度,现在这些历史点在都变成了旅游点,这样就把新加坡比较特殊的种族问题按照比例来分是很突出的,但在1964年以后,新加坡就再也没有闹过这么大的民族冲突事件。所以组屋制度有效的帮助政府实现了民族和谐。这个和谐理念我们后面还会看到,在城市管理中采取了很多办法。组屋的类型;新加坡政府的房子里面有很多类型,有二房式、三房式、四房式、五房式等,最多的是二房式、三房式、四房式,二房式的标准面积按照2006年的标准也不相同,身高是新加坡重要的一个组屋群,它的二房式45平米,三房式65平米,四房式是90平米,这是2006年的售价。下面是2006年的平均收入,新加坡有一个公积金制度,凡是有比较稳定的工作就可以有公积金,就可以非常容易的买得起房子。我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我是1992年到新加坡的,当时刚到新加坡的时候给我的工资很低,他们都看不起大陆的人,所以月薪只有三千新元,第二年我就买了房子,当时市价是20万新币,当时首付1万新币,其他就可以按月来付,因为我当时的年级比较大了,所以只能按照12年的还款期来算。12年之内公积金按照我当时的工资水平可以提供给我12万新币的钱,所以12万是由我公积金付的钱,所以不需要我拿钱出来,12万拿出来之后我付了7万,还剩5万,我就从银行来贷款,银行贷款按照每个月来扣,当时的利率是比较高的,按照当时的利率水平,我们每个月还款大概1000元到1200元。当时我买了一个四房式90多平米,当时我在市场上租一个房子,每个月付租金也就是一千到一千二元左右,但是我买房子所还款,十年以后这个房子100%就为我所用公积金还款,我当时的工资标准,每个月的公积金就可以还我每个月房租,到现在差不多20年了,经过这20年市场房价已经涨了,当时买的是20万,现在市场价格大概是将近40万,首付大概是两万到三万,好一点的是四万到五万。新加坡一般毕业的大学生都可以拿两千五,如果是新加坡的技术学校毕业的只可以拿两千,只要大学毕业生有诚心完全有能力买得起房子。所以房子问题到现在为止在新加坡没有买不起的,所以没有这样一个社会冲突。实际上在1980年新加坡住组屋房子的人口已经达到73%,1985年达到84%,在1965年刚成立,1965年有一百万人,很多人没有房子住,到1985年很多人有房子住,大部分人都住在政府组屋里面。从1986年到现在,每年还在建设政府组屋,主要卖给新加坡移民的人数。新加坡刚成立是一百万人,我1992年去的时候是一百万人,现在是五百万人,四年增加一百万人。所以要让这些新增人口同样可以在新加坡买得起房子,住房问题到现在还没有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新加坡比较早就解决了社会问题,这是造成新加坡城市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新加坡的比较贫穷的老百姓,或者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没有钱的时候会买一些户型比较小的房子,收入高了以后,他可以把这个房子卖掉,在市场上换大一点的房子,逐步的变大。在这几个房型里面需求三房式、四房式是最大的,这是新加坡整个组屋的各种房间的比例。
新加坡发展局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呢?实际上来自几个方面,第一是政府给;第二是银行金融机构,从银行机构里面贷款一部分;第三是通过市场,通过老百姓买房子,付钱给他,而得到钱。通过这样逐步变大,解决了新加坡资金短缺的问题。土地售卖计划(PPT)这是土地分配使用率的问题,我举两个地区榜鹅和义顺,我们看到这两个居住区里面住宅占50%至55%,空地和绿地是非常重要的。榜鹅是10.8,义顺是4.2%,每个地方学校、体育休闲工业机构、商业机构,新加坡发展里面就有这个思路,尽可能让老百姓上班地点跟老百姓的居住地点靠近,减少老百姓减少在上下班上花的时间,使老百姓生活更休闲。我在新加坡的公司里面也做了多年,在新加坡瑞士银行和新加坡的实体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新加坡的老百姓到公司工作,家里到公司一般都需要20分钟左右时间,如果大于这个时间他们接受不了,这样会使生活质量高一些,我们都知道在纽约、东京都有一些人上下班要花费三个多小时,这些人的生活质量实际上是比较低的,而新加坡一开始通过规划、住房设计、土地安排使用的方向是比较合适的。对土地的售买新加坡政府有严格的控制,新加坡也通过这种严格的控制,在比较早的时候,新加坡把大面积土地都收到政府的手里面,新加坡政府在比较早的时候就完成了这个过程。所以使90年代到现在,新加坡用地的矛盾比较少,因为当时比较早的把土地收到政府手里面,因为当时的价格比较低,也比较容易购买。新加坡政府强调一个原则,他可以把土地购买的使用价格是土地的增值,新加坡认为国家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应该属于国家,所以国家有权通过土地执行法令,以原始的没有开发的土地来征用土地,用一组基础设施工厂用房,所以按照这个原则处理,新加坡比较早的实现政府为一些土地价格争论所引起的冲突。
四、新加坡的住宅分类;新加坡的住房有几大类,我刚才说82%是政府组屋,有一部分不是住社在政府组屋,新加坡住宅大体分为三类,第一,富人区的独立式或联排式花园洋房;第二,房地产商开发的私人公寓;第三,政府出资为普通收入居民建造的组屋,(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组屋)。按照这种房子的分类,地契也分为三种,一种是永久地契、999年地契、99年地契,房地产开发的楼盘有99年与999年两种,私人独立式的洋房都是永久地契。但是要买独立性的洋房要有一个条件,一定是新加坡公民。我们报纸上看到李连杰买了两千多平米的大的花园洋房,李连杰跟利智有一个已经是新加坡公民了,后来有些朋友跟我说有可能两位都是新加坡公民,也就是说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人,新加坡欢迎他们到新加坡来,这些人可以买新加坡的房子,但是要经过新加坡政府的批准。这个是私人住宅,这种房子一般来说要几千新币。这种是新加坡的私人开发商的楼房,也是80平米到150平米之间的大小,现在的市场价格也是一百万新币左右,边缘地区的可能是八九十万,但是比较好的地区都要上百万。这是比较早的组屋,像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建造的组屋,下面都会配有娱乐中心,休闲中心。这个是九十年代建的比较新的一些组屋,这个是新建的一些高层,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最高的是12层,现在建设的是50层最高的有80层。这个是今年推出的水景组屋,跟私人的组屋差不多,这是水景组屋中的房型设计,这跟中国市场上的楼盘房型差不多,都很漂亮。我这样写的原因主要是让大家了解新加坡组屋,绝对不是中国概念的廉价房,新加坡组屋非常漂亮,居住条件非常好,这是60年代比较早的组屋,外形不好,如果重新装修也是比较好的,所以从70年代、80年代第一批组屋也过去30年、40年了,所以说组屋的条件比较好。
第五部分做好社区服务的基础。我现在看一些专家写一些文章,新加坡的组屋看起来比较好,但是不是中国借鉴。他提了两条,第一,新加坡使居民住在简陋的房子里面,使老百姓享受不到新加坡的良好发展。我觉得写这种文章的人是没有到新加坡好好的看房子,新加坡经过了三十年,很大一批老人都愿意居住组屋里,因为居住条件目前非常好,非常方便,有私人组屋配套设施,还不可能像组屋那样方便。我是从1992年到现在一直住在组屋里面,我感觉组屋非常好。另外这个学者还批评说新加坡组屋没有市场,把市场的格局赔出去了,越来越的引进市场机制,现在政府已经允许私人开发商建设私人组屋,新加坡光靠政府设计,可能速度太慢、太呆板,引进私人住宅可以有更多的创新意识。这里我列了70年代、80年代、90年代、21世纪组屋不同时期的条件,我们可以看到组屋区的变化实际上是非常快的,我们可以看到新加坡居民住公共房的比例是最高的,香港有45%,伦敦还有23%,悉尼只有5.5%,拥有住房也是比较低,新加坡是比较高的。如果把住房的价格月收入相比,我们可以看到,新加坡家庭六年的全部收入就可以买房子了,香港需要二十年,英国也需要七年,所以你新加坡买房子是很容易的,知道你有工作,人均收入也比香港挣的多。所以住房在新加坡城市建设里面非常重要,因为让老百姓住好了,城市的其他建设发展才会比较容易,城市管理里面,新加坡也是首先做好对组屋的管理。市政理事会机制的好处。新加坡对组屋的一开始全是政府做的,是由新加坡的建屋发展局来去做。现在新加坡新实行的制度,由市政理事会管理。新加坡把这些组屋闲置着,没有五年也有八天,新加坡把选区的管理工作交给议员来做。五到六个选区可以组成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叫做市政理事会。市政理事会由议员负责,每个议员指定区居民,由50-60人组成。通过这个理事会新加坡政府感到有几大好处,第一,摒弃了传统的靠政府管理市政的模式;第二,减少了政府开支;第三,增强了议员和选民的联系,议员的选票支持率直接和看得到的工作实绩挂钩;第四,让居民自己决定所需的生活环境,提高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第五,社区让人有活动空间,可以提升渠道;第六,增加了竞争和各组屋区的多样性。刚才我们说组屋都是非常简陋的,但是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组屋管理方式是不一样的,新加坡组屋的管理分为硬件和软件,硬件就是市政会把专业管理抛给公司来承包。你们去新加坡会看到房子跟香港的不一样,香港的房子很破烂,新加坡的房子虽然比较老,但是都是粉刷一新的,新加坡政府要求每四年要粉刷一次,而且严格的按照这个制度走,所以你们去新加坡每个地方去看,虽然是老的房子但是看起来也是新的,管理费用主要是来自本区,政府一般补贴10%。
二、组屋的软件服务;软件服务主要建立民众联络所,这个有点像中国的居委会,但是它和中国的居委会不同,民众联络所主要就是组织和实施社区中心的各种活动计划,吸引居民参加,举办各种活动中心、夏令营也可以为老人提供一些免费的医疗服务。新加坡的医疗服务在各个社区都有,新加坡每个社区里面都有门诊所,但都是收费的,在民政管理所里面可以为老人提供免费服务。这种社区中心是由人民协会来管理,人民协会是通过法律来定下来的,由人民协会培训这样的管理员,也通过这样制度,通过人民协会与社区管理的制度,加强了新加坡的执政党、人民行动党跟老百姓来联系,所以说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为什么在五年都能赢得选举。新加坡正式成立的时候就开始执政,执政之后没有临时选举,每次发行都每次选举执政之后没有赢人民行政党赢的人。赢有很多原因,重要的原因也是由于人民行动党对人民协会的影响力,人民协会对社区中心的影响力,使人民行动党与社区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给组屋创造良好的居住条件。通过这样一些活动给组屋创造一些良好的居住环境。新加坡的设想基本上都跟工作环境相连,所以在组屋的基础上来设计城市的住宅规划,城市的商务区、城市的活动中心,这个思路就是说每几个组屋组成一个邻里,由几个邻里由组成一个组团,先这个思路正用到和天津合作中心生态城里面。每个邻里中心都设有儿童游乐场和小型商店,每个邻区中心都设有购物商场、银行、诊疗所等服务设施,每一个市镇中心都建有百货公司、超市、图书馆、影剧院和邮政局。这些使生活在中心生态城的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会比较高。
三、组屋的垃圾处理
这里是新加坡相应的一些措施。比如垃圾处理、用水需求、其他的需求措施,都是跟住宅管理相连在一起的,你们到新加坡都会有体会,新加坡没有蚊子,这是很奇怪的,新加坡处在一个热带地区但是没有蚊子,这是由于新加坡的管理制度做得好。新加坡的建设住房建设队都要想办法承诺,你的社区要管理好垃圾,不许有蚊子,新加坡还会对家庭进行定期检查,这些工作新加坡做的非常细致,组屋区通过公交跟地铁相连,使每个住宅下面都会有公交车,公交车就会通到地铁站,地铁站也是一个公交中心,所以换乘公交是非常方便的。新加坡不需要载车,新加坡整个车辆大概是五六十万,对老百姓来说,坐公交和地铁是非常方便的,但是由于小区的快速发展,共同交通出现一些拥挤问题,比如现在坐地铁上下班的人数,最新的报道每天达到100万人次,所以在上下班的高峰有些地铁上已经出现了拥挤,针对这个问题,新加坡正增加地铁的建设,通过这样新加坡把城市管理跟老百姓的生活结合在一起。你们看到这些线都跟老百姓的社区联系在一起,这几年建的地铁建设比较快,所以在过去两年全球经济在困难时期新加坡在加快地铁的建设,新加坡政府有一个目标就是希望到若干年之后,新加坡的老百姓如果不坐公共交通,也可以15分钟走到附近的地铁站,正在设计这样的一个模式。我们可以看到组屋建设和城市规划管理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大家知道新加坡比较小,刚才说到五六十万汽车不是很多,新加坡中南部的交通当时就出会比较拥挤,当时新加坡出现一个系统叫电子付费系统,将电子探头安装在汽车上,你要通过怎样的关卡进入中央商务区就要收费,通过这样的办法增加小汽车上下班的成本,让增加成本收更多的钱去设置公共交通。新加坡小汽车的拥有量以前就很高了,一直保持在这个水平以后很多老百姓也想买车,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需要,而是表明自己是有车阶级,所以这种管理思路下新加坡的管理很漂亮,在中部的一些水库跟保留的很好的树木,由于这样的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都会感觉很好,每到星期
六、星期天人们就会到附近的公园休息。新加坡的垃圾处理、废水处理都做的非常好,使空气有一个很好的质量。新加坡有一些绿色的角落小孩子可以进行玩耍、互动,老人可以休息。这是新加坡的中央商务区和几个银行。这是其中的三个高层。这是新加坡老的房子,经过翻修之后,也保持的很漂亮,这是新加坡的商务区。这是新加坡最新建设的综合娱乐城,也就是新加坡的赌城,就是美国金沙投资公司建设的滨海港湾综合娱乐中心,从上面看过去就是中央商务区,这是新加坡规划非常漂亮的城市。这是新的的著名旅游点圣淘沙。第六部分,改善新加坡的供水条件,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杨沐:我们前面以组屋为中心,讲了新加坡的设计、规划、维护管理三个过程,这个过程到1981年新加坡就完成了一个循环,80%的老百姓住在政府组屋里面,今后的20年就把组屋的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再循环。进入这个世纪之后,新加坡又找到一个新的中心点,这个中心点就是水利。新加坡的供水管理体制。在中国天津水利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水利在新加坡更是一个问题,因为新加坡是一个小岛,新加坡在成立之初,它的水源首先是从马来西亚开始,所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制定两个供水条件,一个是60年,一个是100年,这两个条件保证新加坡的供水,但是新加坡在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甚至最近几年都会与马来西亚发生一些零碎的纠纷,在这种情况下新加坡就考虑到自身的水供水的脆弱性。如果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关系不好,新加坡如何生存下去?所以新加坡就会想,如何另寻水源,就跟印度尼西亚交谈,他们就谈到一个方案,新加坡帮助印度尼西亚发展靠近马来西亚的两个岛屿,帮助那两个岛屿发展水源,把新加坡的外资企业搬过去,引导过去帮助这个地区的发展。另外就是建设一条水管,保证新加坡的一部分供水,从印度尼西亚保证新加坡的供水。但是这个方案做了没几年,苏哈托就下台了,这个供水就停止了,所以新加坡就找了一些新的方案,开辟新的水源。
二;新加坡的供水新来源 现在新加坡提出它有四个水源,马来西亚是其中一个,我们来说一下这个体制如何形成的,新加坡管理水资源有这样几个体制,环境跟水源。底下有两个部门管理水资源,第一个是新加坡的供应事务局,第二个是国家环境局。国家环境局主要是管理环境保护的,新加坡供应事务局,主要管理两个事情电和水,十年前,新加坡把电划出去了,变成实有化,所以公共事务局代收水电费,公共事务局集中管理水资源,把如何管理水资源作为自己最大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就把水的管理形成一个整体性管理,把水变成一个循环,把海水变成天上的云,天上的云降水变成地表水,把地表水变成水库的水,水库的水经过加工变成可用的水,经过老百姓运用之后,就变成了废水,废水进行处理,又变成新生水,这是第一个方法。用新生水作为自己的重要来源,第二个方法就是把海水淡化,把海水淡化是人们的梦想,新加坡经过两年的努力,已经初有成效,现在规模还在进一步扩大,进一步引进新的技术,使成本降低。这样就找到三种大循环的思路,找到三种新的供水水源。第一,收集雨水;如果一些国家没有专门的措施,雨水只有10%是被利用的,其他90%都是回到海洋里面,但是新加坡政府现在通过修建了很多蓄水池,利用很多河流来做蓄水池,现在新加坡总土地上三分之二的地表上面的雨水已经作为蓄水来源,三分之一还没有被控制住。新加坡前两年耗资约3亿新元的滨海蓄水池已建成,工程提供蓄水、防洪和水上休闲等三大功能,是新加坡第一座建在城区内的大型蓄水池。第二,海水淡化技术;海水淡化技术正在成为扩大获得水源的重要途径。第三,新生水技术;现在下水道的100%污水通过先进的双向渗透膜和紫外线消毒技术处理以后成为新生水,新加坡新生水已经可以实现再饮用。新加坡的水资源管理做的比较好,所以我们看到新加坡的老百姓跟其他国家的老百姓不一样,别的国家喜欢喝瓶装水,新加坡社会上宣传的是“自来水不比瓶装水差,甚至会比瓶装水更干净”。我们刚才说三分之二的雨水已经都收集起来,新加坡每年的降水量是2400毫米。新加坡的水源之一,新加坡50%的水源已经被利用。现在新加坡准备建立第16个水库,使新加坡有更多的水源。水源之二,从马来西亚进口。这个方案政府决定从明年到期之后就不延续。新加坡努力制造,在十年、二十年之间,甚至可以不需要马来西亚的供水,自己供水。水源之三,新生水,他有新加坡整个管道,通过这个管道流到循环水处理场,形成一个完善的废水循环系统。水源之四,海水淡化。这是在新的淡水场开幕式上的一个照片,在新加坡的水资源很有竞争力,上个月开的会议,准备建立一个新的淡水场。这种供水水源新加坡感觉还不够,除了四种水源之外,还要加上三种办方法让老百姓有节约水的意识。第一就是要让老百姓省水;第二,认识到水资源的价值;第三,让老百姓认识到有水资源的享受,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这里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用两种水价鼓励节约用水,这在很多国家都已经被采用了,这是新加坡采取其他国家的经验。新加坡居民每个月如果用到40/立方米是一种水价,40/立方米以上又是一个水价。每个月用到40/立方米是1.11元新元,后面还要增加几个费用,一个是水资源保护税,每一立方米的水都要加一种税,还要加上处理水循环所需要加在上面的费用,还要再增加一种水资源卫生专用费。通过这样的价格使老百姓有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这个思路可能对中国很有启发,但是现在中国水价还是很低,尽管中国水资源在很多城市已经开始提价,但是老百姓反映很大,可能影响到老百姓的基本费用,但是非加不可。新加坡做这个比较早,使用这两种价格,而这两种价格再与电费加在一起,我自己感觉新加坡老百姓的压力不是很大。三;倡导居民节约用水。在90年代,我跟儿子一起住的时候,我们每个月的水电费是80-100新元左右,现在一个星期不在家,大概每个月50新币左右,所以这个收费与收入的占比是很低的。如果这两种价格以后老百姓节省水资源的概念是非常强烈的,而且老百姓会不需要瓶装水,像上海、北京很多老百姓都是用瓶装水,这会给老百姓的费用增加很多。如果能够保证做到自来水安全使用,可以给很多白领家庭节省很多费用。另外鼓励每个家庭节约用水,提出了一个口号“节约十升水”,这个节省水里面特别提出的是节约厕所用水。在新加坡普遍推广使用抽水马桶,一种是小解用水,一种是大解用水来使水减少。另外提醒老百姓如何在洗脚、洗澡方面节约用水。另外鼓励每个机构节约用水10%。比如洗车机构,要求每次用水能够节省10%。励使用新生水,设立用水效率基金来提高整体效果。新加坡开展全民ABC爱水,节水活动。新加坡在环境意识上面建立“花园城市”让更多新加坡的居民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现在是新加坡的大学与其他的公司合作来开展水的研究和开发活动,使海水淡化的效率更高。另外新加坡在这个基础上准备把新加坡建设成为世界的水中心。我们以前说中心城市的概念是金融中心、经济中心、另外新加坡现在提出了自己的水中心。新加坡把管理水的水平提高,把节约水的水平提高,循环水、污水处理的水平在提高,使新加坡成为这样的水中心。每年新加坡举行全世界的爱水周,使新加坡在世界上树立这样的地位。新加坡在过去几年爱水活动、节水活动,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而且使新加坡增加了一个软实力,利用这种软实力,新加坡向中国、中东出口他的水技术,推广供水服务。另外还要增加新加坡的实力,使新加坡找到更多发展的路子,包括与天津的生态城合作。新加坡希望通过与天津的生态城合作,变成一个苏州工业园品牌。大家知道苏州工业园引进技术,引进外资对发展公园的管理非常好,越南、印度、老挝也在建设,印度也希望在这些地方建设成像苏州工业园这样的工业园。
四、提倡建立绿色环保型社会 新加坡希望与天津的合作比较成功,但是世界上很多地方搞生态城,很多生态城成本非常高,像阿科桑地(音)生态城,全部是绿色高空,他已经花了几十亿美金,准备全部花销上百万的美金,比如上海的生态城,崇明港的生态城英国公司帮助设计,他的设计思路发展中国家没有办法享受的。他的目的就是为的就是吸引有钱人去住,这种生态城可能很好,但是这个生态城是针对发达国家,针对普通老百姓不适用。所以说要搞一个对老百姓有帮助的生态城。我们刚才与在生态城工作的领导交流了一下,天津生态城的第一个楼盘已经出来了,价钱比较高,商界希望价钱高一点,但是新加坡希望这个生态城有会令人满意,综合世界新兴国家的一些地方,都能重复这样的路子,重复这样的样板,这不仅是对中国的贡献,也是对世界的贡献,对新加坡的贡献,这是新加坡的一个总路。这个路子比较实际,普通老百姓都认为对的,普通老百姓都买的起住得起,我知道这样做起来很难,但是一定要想办法走这个方向,如果走成功了这是非常棒的,新加坡目前来说在水资源方面做的比较成功。新加坡如果从面积、人口来说,在世界上可以忽略不计。这是印度尼西亚说的,新加坡为什么了不起?它只是一个小红点,很多中国官员到新加坡参观,看了感觉很好,新加坡只有五百万人口,我们是十三亿人,如何跟我们比,新加坡很小。很多印度人也会这么说。最近几天有一个印度的学者在新加坡访问,说不要把新加坡看作一个国家,如果看作一个国家是没有办法生存的,为什么不把新加坡看成一个城市,整个比印度大的城市不多,中国也就十几个,二十几个,如果有一大批城市,中国有上百个城市,印度如果有上百个城市做的像新加坡一样,无论是新兴城市还是各方面都会得到多少益处? 新加坡没有什么了不起,新加坡跟苏州工业园合作五年了,一些新的官员比较傲气,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与苏州工业园有一些问题,新加坡这次跟苏州工业园合作,苏州工业园一直是新加坡的精英,使这次在新加坡与天津的生态城合作中,新加坡更值得中国学习,新加坡在小地方上面,做得细做得实,我觉得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新加坡有82%的人口住在组屋里面,这在中国是不可重复的,这是我非常同意,而且不必要,但是他的思路就是可以重复的,李光耀“居者有其屋”的思路就是这样。中国杜甫的唐诗《茅屋为秋风所迫》“安得天下寒士尽开颜”这个思路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所以这个就是中华民族的老思路,为什么不能重复这个思路呢?做法可以有所不同,中国各个城市有一些不同,天津的做法与上海不同,但是所有的思路都要有一个思路,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地方居住的权利,每一个都应该有生存的权利,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发展的权利,这些东西是最基本的。这些东西是最值得学习的。新加坡的建设思路一步一步的走出来,李光耀一再说,新加坡的人种是有问题的,74%是华人,这些华人是从广东、福建、海南过来的,这些地方都是中国在文化方面比较落后、偏远的一些地区,都是在贫穷的地区发展起来的,所以说到新加坡来的都是穷人。李光耀看中的江南这些人种比较好,但是我们看到的是比较差的人群,在新加坡领袖的领导下,扎扎实实的做事情,也在西方世界中间打出一片天地,使世界看到以华人为主的世界也可以搞的漂漂亮亮,也可以搞的非常有秩序,也可以搞的大家遵纪守法,也可以搞的有创造力,也可以搞得在各种城市管理上做的比西方城市好。这种思路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思路是值得学习的。我相信只要中国的一些城市,像天津与新加坡建设生态城,能够运用中国的能力建设苏州工业园,虽然中国人的大脑与西方没法比,但是中国人利用资源的优势在中国能够更好的发挥广大,这才是非常有意义的。谢谢大家。
主持人:大家有问题可以提问一下。刚才杨老师引用大量的图片和详实的数据对新加坡的规划城市建设以及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全面的介绍,让我们这些没有去过新加坡的同志有了几分向往,去过新加坡的同志增加了几分亲切感,我们看到杨老师温文尔雅,讲授条例清晰,今天下午的讲座使我们深受启发,受益匪浅。下面我提议,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杨老师的精彩讲授表示感谢,今天的培训到此结束,散会。
第三篇:银行信贷风险研究
银行信贷风险研究
学院专业
(指导老师:)
[摘要]经济效益不佳,信贷资产质量不高,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也是制约中国金融改革的主要障碍。本文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银行信贷风险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各银行商业化,经营模式进入市场经济状态,基本上良性发展。但在中国现行的金融体制下,中国商业银行风险性相对比较高,具体表现在于商业银行信贷占比一直处于过高状态(上半年商业银行信贷、股票、国债和企业债融资的比例为87.8:5.0:5.5:1.7),商业银行的任何风险都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整体性风险。央行最近公布的《200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有两个方面最具新意:一是对当前货币信贷形势的分析;二是对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取得新进展的描述。
随着中国医务改革开放进一步发慌,市场调节的逐步完善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原国有专业商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商业化转轨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从而使多年积累的商业银行金融问题日渐暴露,潜在的风险日益表面化。但是,无论是不良贷款率的下降,还是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理性化及商业银行业绩的改善,除了商业银行业的努力外,更多的是得益于政府注资或出售不良贷款。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业真正的从机制上的改善仍然不够,而且不少改革措施都是治标不治本的行程。为此,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是国有商业商业银行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及早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因此我们从我国商业银行现状的信贷风险成因入手,进行逐个分析研究,采取相应措施,努力从实际出发解决存在问题!
1中国各商业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主要因素
1.1商业银行的历史问题多年积累的长期形成的金融巨瘤。在过去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银行实行的是分级经营、分级管理。作为国有非市场经济动作的银行,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决策,向市场经济条件下按规范程序科学决策转轨,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原有的商业银行旧体制下潜伏的信贷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原国有企业风险长期隐藏、积累后集中暴露,不良贷款集中出现。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
业合作密切,生死相依。国有企业大部分资金来自国有商业银行,而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部分资产也是对企业的贷款,两者唇齿相依,有着唇亡齿寒的关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企业拥有自主经营权的同时,必须承担原国有企业自负盈亏的责任。于是,原国有企业长期积累的问题开始集中暴露出来。从而使原来的那些不良贷款开始出现,国有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就转移成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特别是在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把历史遗留的人员负担、债务负担、社会负担让老企业承担,使原来改制前的商业银行贷款被大量悬空,实际上原贷款的国有银行承担了这些国有企业的责任。因此,目前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原国有企业经营风险长期隐藏、积累后集中暴露的结果。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在过去发放了许多政策性贷款,由政府领导批示,打条子或者更高级部门介入银行经济运作,借贷经营困难国有企业,现在这些贷款基本上都成为不良贷款。在我国《商业银行法》未出台以前,我国有商业银行的企业法人地位尚未确立,自主经营权没有落实,在地方政府行政干预下发放了许多政策性贷款。特别是在成立国家政策性商业银行之前,各商业银行都承担了相当数量的政策性贷款任务,这些政策性贷款是经政府协调后商业银行对单户企业、单个项目发放的。这些政策性贷款的绝大部分风险很高。很多原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贷款就这种原因无法收回,所以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历史风险形成。
1.2我国的商业银行的风险还与国有企业负债过多、效益较差密切相关。在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相当一部分流动资金,都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到80年代中期,实行“拨改贷”以后,财政基本不向企业增资,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来源,从财政拨款转向到国有商业银行借款。但国有企业的折旧率普遍偏低,自我积累不足,资产负债率越来越高,对商业银行贷款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靠大量占用商业银行贷款维持生产经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市场化加强,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国有企业改革举步维艰,国有企业大部在竞争中落后,多数国企亏损或经营状况不佳,而这些企业负债的主要部分是商业银行贷款,而且短期借款长期占用,资金实力严重不足,资金周转不灵,抗风险能力很低。当市场略有变化,营销出现困难时,资金运动立即受阻,偿债能力大大降低,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贷款资金的安全。即使少数效益较好的国有企业,由于其资产负债率较高,利息负担较重,贷款到期也很难收回,企业能够按时支付贷款利息,不过是商业银行不断准予续借,这些国企贷款风险没有
暴露出来而已。一旦商业银行停止续借,不良贷款立即显露出来。这是扩大贷款风险的又一重要因素。
1.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相对比较落后,操作漏洞比较多。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经营上把效益性放在首位,而忽视安全性。国有商业银行的内在的市场化激励机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国有各商业银行业竞相争夺高风险、低效益的项目的根本问题没有改善。尽管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贷款结构有所改善,但是中长期贷款所占的比重仍然过高。同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相似,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责权相当的管理机制,对有权决策人缺乏有效约束和监督制构,有些个别商业银行甚至搞违规经营、帐外经营,加之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混在一起,商业银行自己经营权受到影响,一旦贷款出现问题,很难分清责任,更谈不上追究责任。多年的数据表明,国内各国有商业银行就是不愿意以企业和个人的信用风险来对贷款利率定价,而是在央行规定的基准利率水平上徘徊。各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水平仍然处于很低水平上且浮动范围十分较窄。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的利率也就无法实现市场化,企业和个人的信用风险就无法相对准确定价,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或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要得到根本的改善和提高就更加困难了。
1.4中国商业银行对房地产的信贷比重过大。中央商业银行第一次以专题报告形式对外发布了《2004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存在很大的风险:一方面,房地产开发商贷款的不良率相对比较高;另一方面,随着未来房屋税收政策的逐步到位和物业管理费用的提高,购房者的还款能力可能受到影响,按揭贷款可能出现风险。《报告》显示,我国的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一般包括了房地产开发商贷款和个人购房贷款两个主要的部分。虽然四家国有商业商业银行个人购房贷款资产质量较好,不良贷款率为
1.5%左右,但是开发商贷款的风险已开始显现,四家商业银行汇总的房地产开发贷款不良贷款率在10%-11%之间,不容忽视。对于正在进行或积极准备股份制改造的国有商业银行而言,10%-11%的房地产开发贷款不良贷款率是不可以掉以轻心的,它在商业银行新增贷款中的比例不是小数,任其发展下去,将会使商业银行的整个不良贷款率很快上升。
按照央行《2004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目前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还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风险:一是部分地区如上海等地房地产市场过热存在市场风险。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容易造成市场价格过分偏离其真实价值,从而产生泡沫,一旦
泡沫破灭,房地产价格下跌,作为抵押物的房地产就会贬值甚至大幅缩水,这将给商业银行带来不小的损失。二是房地产开发企业高负债经营隐含财务风险。我国房地产开发商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商业银行资金占其资产的比率在70%以上。三是“假按揭”凸显道德风险。今年4月2日,中国商业银行就自曝北京“森豪公寓”按揭涉嫌骗贷案。经查明,从2000年12月至2002年6月,北京华运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假按揭的方式,从中行北京分行申请按揭贷款199笔,涉及公寓273套,形成风险敞口64494万元。四是基层商业银行发放房地产贷款存在操作风险。突出表现在:贷前审查经办人员风险意识不强,审查流于形式,随意简化手续,对资料真实性、合法性审核不严;抵押物管理不规范,办理抵押的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不力,不按程序操作;个别基层行贷后管理混乱,缺少相关的风险预警措施。另外,由于土地储备中心运作不规范、对其监管不严而导致土地开发贷款有较大信用风险,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配套而导致房地产贷款的法律风险也在加大。诸如此类,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的风险几乎无处不在。2针对以上信贷风险问题我们,防范与化解信贷风险的对策
2.1转变旧观念,寻找新思路。如何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首先要实现旧经营观念的转变。一是在商业银行经营指导思想上要实现由追求“数量”转移到注重质量的过程中去。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切实改变原先的追求总量扩张,对安全、质量、效益较为淡薄的经营思想。因此,首先要树立安全、效益经营理念,要把金融贷款的安全性和效益性视为商业银行信贷工作的生命线,在兼顾社会效益的同时,确立效益最大化和资产质量最优化的经营目标。其次,要树立主市场经济主导下的商业金融竞争观念,正视商业银行的现实,充分利用商银行各自优势,开拓竞争,改变原来的粗放式管理,实行集约化经营战略,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最后,要树立长远发展的战略观念,不断开拓业务领域,实施规模经营战略,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二是对信贷资产的管理上要实现由“高风险、低收益”到“低风险、高收益”的转变。首先,充分利用目前国有企业优化资本结构的良机,支持和帮助企业实现资产重组。把风险承担的主体转移到高效低险的企业中去,降低风险系数,提高金融信贷资产的收益。其次,建立金融信贷风险防范预警系统。从贷前的安全调查入手,通过确立科学的贷前调查分析指标,全面分析贷款的安全性、效益性、可偿还性等指标,提出科学的贷前预报;贷后要建立跟踪检查系统,形成我国商业银行新一套的信贷资金网络风险管理体系,及时发现问题,起到预警、报警作用。再次,健
全商业银行贷款放、收一条龙责任制,实行全过程的严格管理,逐步将过去追求规模、铺新摊子,以外延扩张为主的粗放式经营改变为注重效益,讲求效率,以内涵为主的集约化经营模式,从而使商业银行金融信贷资产达到高效益低风险。
2.2根据企业信用等级有条件地选择贷款客户,把握优良客户,不断压缩中间客户,逐步清理不良客户。贷款企业的信用等级是对客户质量的综合衡量,是决定贷款安全性和效益性的主要因素。信用等级高低,是贷款风险大小、效益好坏的基本标志。在信贷管理上,首先要抓住那些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如AA级以上企业),把他们作为贷款重点投放对象;对信用等级低的客户(如BB级以下企业)因贷款风险较高,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清理;对中间客户(如A级、BBB级企业),目前贷款风险可能不大,但这些企业经营状况一般,潜在风险较大,对其贷款应以临时性为主,并可以考虑适当压缩。
2.3加大清收不良贷款的力度,积极寻求补救措施,化解风险贷款。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不良贷款数量较大,清收转化的难度也相对较大,而且大部分是历史上长期积累形成的,责任不清。为加大清收转化的力度,要做到广开渠道,充分利用依靠各级政府、各部门的帮助,抓住时机,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有效清理各笔风险贷款。同时,要采取适当奖励措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对清收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要根据不同的风险贷款,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优势、积极引导经营不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高这些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不良企业还贷、付息能力,对扭亏无望的企业,要及时停放贷款,积极处理抵押品,收回旧贷。对宣告破产的企业,要依法清收商业银行贷款,要运用法律手段排除风险,紧紧依靠公、检、法、工商等部门的配合,抓住时机,逐户上门清收,对“老大难”、“钉子户”要敢于碰硬,依法起拆,抓典型,动真格,重点突破,扩大影响,发挥法律的震慑力。
2.4要做到进一步加强对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管理,严格遵守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贷款程序。应重点检查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质,审查房地产开发公司以往的信用纪录。密切关注借款人与关联企业的关联交易,防止借款人资本金明显不足向控股公司或关联企业借款增加资本金,防止控股公司转移挪用借款人的开发项目预售款。规避房贷操作风险,完善房贷操作程序。加强抵押物管理,及时合理地办理相关抵押手续,规范抵押物估价标准。各商业银行总行应加强对基层行有关操作规程的管理,就包括房贷风险点、完善合约的程序、相关法规制度、违反操作程序的责任制度等作明确规定。防范“假按揭”风险,完善惩戒机
制。建设一个良好的经济、社会和信用环境。应建立对骗贷开发商的惩戒机制,如公开披露骗贷企业名单等。对于协助开发商套取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商业银行责任人,对其违规行为进行追查和严加惩罚。加强利率风险管理,满足借款人规避利率风险的需要。为此,各商业银行应提高服务意识,设计符合各类消费者需求的贷款产品。可以考虑允许商业银行发放固定利率个人住房贷款,使商业银行的贷款收益能与其资金成本匹配。同时,有关部门应进一步研究利率风险管理工具,争取早日推出利率互换、利率期权、互换期权等利率衍生产品。另外,各商业银行应当尽快完善住房置业担保制度,进一步研究房贷保险制度。3小结
总之,化解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一是要从商业银行内部风险定价机制入手,促使国内商业银行的真正市场化;二是要改变目前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建立起多元化的融资市场,可以降低和防范国内商业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5年8月
[2]中国人民银行房地产金融分析小组,2004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2005年8月
[3]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商业银行法,2005年6月
[4]中华工商时报,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研究制定房贷保险制度,2005年8月
[5]互联周刊,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5年7月
[6]王卫国,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跨国收购的法律背景,2005年8月
第四篇: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管理办法
XX银行
信贷风险预警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XX银行(以下简称“本行”)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提高各级信贷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通过对借款人的持续贷后监控,及早发现借款人出现可能会危及信贷资产安全的预警信号,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根据《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管理指导意见》,结合我行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相关名词定义
(一)信贷风险预警,是指通过贷后监控,发现风险程度加剧的早期信号,识别风险类型,分析风险的成因、程度和发展趋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主动地防范、控制和化解信贷风险的管理手段;
(二)风险预警信号,是指借款人的内部经营运作和外部环境中出现可能会对其经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并且可能会危及本行信贷资产安全的应引起关注的信号;
(三)调整,是指借款人出现预警信号并且存在影响本行信贷资产安全的不确定因素时,调整授信方案(包括调整担保、调减授信额度、转换授信品种等),以控制风险;
(四)减持,是指在借款人出现预警信号并且可能会一定程度地危及本行信贷资产安全,但不适宜或不能马上全部退出 1 的情况下,采取的逐步退出方法;
(五)主动清户退出,是指借款人出现预警信号将严重危及本行信贷资产安全,应尽早采取抢救措施,争取全面退出,尽可能减少损失。
第三条 信贷风险预警应遵守及时、保密原则,达到把握最佳时机,及时采取保全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遵守动态监管、分层预警原则,通过适时监管、各部门、各层级参与预警,及时发现信贷风险预警信号。
第四条 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报告制度,一旦出现信贷风险预警信号,及时制定控制和化解信贷风险方案,撰写《信贷风险预警报告》,并完成审批工作。审批方案按照授信权限实行报备制,提请主管行对审批方案提出其他意见。
第五条 出现信贷风险预警,资产分类调整为次级类(含)以下的,按照XX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相关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第六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行的正常类、关注类借款人。
第二章 职责分工
第七条 综合业务部是监控借款人预警信号的最主要责任岗,职责包括:
(一)负责对借款人进行持续的贷后监控,及时发现预警信号,撰写《信贷风险预警报告》,提出调整、减持或主动清户退出的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报送风险合规部审查,审查 2 通过后由风险合规部报贷款审查委员会;
(二)按照批复(审批)意见实施方案;
(三)对于集团客户,作为协办行应当将审批通过的《信贷风险预警报告》及实施方案报备牵头行。牵头行负责汇总,其职责适用前两条。
第八条 风险合规部和贷款审查委员会职责包括:
(一)负责完成综合业务部报送的方案审查,提出客观、合理的审查意见;
(二)负责综合业务部方案的实施;
(三)负责指导和监督各支行审查工作。
第九条
风险合规部负责向全辖发布行业、地区、政策、企业等风险提示。
第三章 风险预警信号
第十条
信贷风险预警信号是正常类借款人向关注类借款人或其他类借款人(次级、可疑、损失)转变过程中较普遍出现的早期特征,预警信号包括客户品质信号、客户及主要股东信号、客户银行账户变化信号、客户管理层及关键技术人员变化信号、运营环境变化信号、财务状况变化信号、履约能力变化信号。
第十一条 与客户品质有关的信号
(一)客户关键人员如经营决策人员、主要执行人员和技 3 术人员失踪或无法联系;
(二)客户拒绝提供与信用审核有关的文件;
(三)客户隐瞒重要信息或提供虚假信息,如隐瞒资产、债务或抵(质)押品真实情况;
(四)客户无恰当理由突然改变会计政策或核算方法以及折旧计提方式、存货计价方式等;
(五)客户无正当理由撤回或延迟提供与财务、业务、税收或抵押担保有关的信息或要求提供的其他文件;
(六)客户的竞争者、供应商或其他客户对授信客户的负面评价,以及媒体的负面报道;
(七)客户改变主要授信银行,向许多银行借款或不断在这些银行之间借新还旧;
(八)客户频繁更换会计人员或主要管理人员;
(九)客户卷入法律纠纷;
(十)客户有破产和解或破产重整经历。第十二条 企业业主及主要股东个人信息
(一)有赌博、涉毒、嫖娼等违法或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二)持有外国护照或拥有外国永久居住权,或在国外开设分支机构;
(三)被公众媒体披露的其他不端行为;
(四)社会公众对客户法定代表人或经营者个人品质、行为反映不良;
(五)客户法定代表人或经营者个人纳税额大幅度下降。第十三条
客户在银行账户变化的信号
(一)客户在银行的存款不断减少或出现异常变化;
(二)对授信的长期占用;
(三)缺乏财务计划,如总是突然向银行提出借款需求;
(四)短期授信和长期授信错配;
(五)经常接到供货商查询核实存款情况的电话;
(六)突然出现大额资金向新交易商转移。第十四条 客户管理层或关键技术人员变化的信号
(一)关键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行为异常;
(二)财务计划和报告质量下降;
(三)主要业务频繁变化;
(四)对竞争变化或其他外部条件变化缺少对策;
(五)核心盈利业务削弱和偏离;
(六)以往的合作伙伴不再与其合作;
(七)不遵守授信承诺;
(八)管理层能力不足或构成缺乏代表性;
(九)缺乏技术工人、工资不能正常发放或有劳资争议。第十五条
业务运营环境变化的信号
(一)存货异常变化;
(二)工厂维护或设备管理落后;
(三)主要业务发生变动;
(四)缺乏操作控制、程序、质量控制等;
(五)主要产品线上的供货商或客户流失;
(六)水电费或其他公用事业收费的支出显著减少。第十六条 财务状况变化信号
(一)付息或还本拖延,经常申请延期支付,或申请实施新的授信,或不断透支;
(二)申请实施授信支付其他银行的债务,授信抵押品情况恶化或再次用于抵押;
(三)客户或其业主或其主要股东向其他企业或个人提供抵(质)押物担保或保证;
(四)客户主要股东向其他人转让或拟转让股权;
(五)客户财务比率指标恶化,包括:
1、流动性比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过低;
2、杠杆比率如负债比率过高,经常用短期债务支付长期债务或作为长期资金使用;
3、保障比率如利息保障倍数过低,现金流不足以支付利息;
4、获利能力比率如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等大幅下降。
(六)应收、应付项目发生异常变化;
(七)支票收益人要求核实客户支票账户的余额;
(八)定期存款余额减少;
(九)授信需求增加,短期债务超常增加;
(十)客户自身的配套资金不到位或不充足;
(十一)其他银行提高对同一客户的利率;
(十二)客户申请无抵(质)押授信产品或申请特殊还款方式;
(十三)银行无法控制抵押品和质押权;
(十四)客户无形资产占比过高或者无形资产估价过高;
(十五)客户或有负债大幅增加;(十六)客户关联交易增多。第十七条 客户履约能力变化信号
(一)客户现金流出现问题;
(二)客户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下降;
(三)客户还款记录不正常或未按合同还款;
(四)客户欺诈,如在对方付款后故意不提供相应的产品或服务;
(五)客户弄虚作假;
(六)客户主要业务或经营环境的重大变动。
第十八条 对借款人监控时,不应仅限于上述列举的预警信号,凡是可能对借款人的经营运作产生不利影响和危机本行信贷资产安全的信息都应纳入监控范围。
第四章 风险预警信号处理
第十九条 借款人出现下列预警信号之一的,应及时分析风险成因、程度及发展,调整资产分类结果,做好资产保全工 7 作,存量贷款应采取主动清户退出措施。
(一)已经拖欠到期贷款本金或利息;
(二)产品积压滞销、出现非正常停工停产;
(三)严重亏损或资不抵债(企业名存实亡);
(四)已经或准备申请破产或清算,以及正在破产清算;
(五)发生了重大损失的安全事故、泄密事件或重大人事变动,可能或已经严重影响企业生存发展或债务清偿能力;
(六)涉及重大法律诉讼、仲裁或重大经济纠纷,不能正常经营和还贷;
(七)未经银行同意擅自处理抵(质)押物;
(八)借款人及其主要经营管理人员违法乱纪、走私贩私、商业侵权贪污腐败以及生产经营伪劣假冒产品;
(九)被吊销(或停止使用)贷款卡、法人营业执照、专营权、主导产品生产许可证,或被勒令停产整顿,被查封、冻结财产;
(十)借款人被外管局、人民银行等权威机构列入“黑名单”或取消有关资格;
(十一)抵(质)押物市场价值大幅下降(下降幅度超过评估抵押价值的35%);
(十二)抵(质)押物出现破损、变质及其他影响价值的变化(减值幅度超过评估抵押价值的35%);
(十三)抵押物被物权持有人以各种方式转移,可能影响 8 银行债权实现。
第二十条 借款人出现下列一项预警信号的,应及时分析风险成因、程度及发展趋势,制定控制与化解风险措施,提出是否需要调整资产分类结果,是否需要调整授信方案或减持;借款人同时出现下列二项预警信号的,应及时分析风险成因、程度及发展趋势,调整资产分类结果,采取减持或主动清户退出、资产保全措施;借款人同时出现下列三项或三项以上预警信号的,应及时分析风险成因、程度及发展,调整资产分类结果,做好资产保全工作,采取主动清户退出措施。
(一)其他金融机构对企业实行退出政策;
(二)无法解释的应收款、存货增加;
(三)负债迅速增长(特别是短期银行借款的增长超过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
(四)销售额增长但利润减少;
(五)准备实施重大的经营决策;
(六)净现金流量大量减少或出现负值,不足以支持正常业务;
(七)关联企业间非正常大量转移资金;
(八)借款人出售、变卖主要的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
(九)坏账损失增加;
(十)转盈为亏,亏损额呈逐步增加的态势;
(十一)国家出台了不利于企业的法规政策;
(十二)企业业主或主要经营管理人员突然出国、死亡或失踪;
(十三)准备进行兼并、收购、分立、股份制改造、资产重组等重大改制;
(十四)或有负债接近或超过自身承受能力;
(十五)借款人建设项目突然取消或停缓建;(十六)贷款保证人出现财务风险支付风险;(十七)因较为严重的不良行为被新闻媒体曝光;(十八)以各种形式悬空或逃避债务(包括非银行债务);(十九)不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
(二十)借款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存在较大经营风险或出现预警信号,或反映借款企业信誉不良;
(二十一)企业主要经营者存在不良嗜好或个人信誉不良记录;
(二十二)企业主或主要经营管理人员亲属、密友中出现重大经济问题;
(二十三)国家相关政策出现不利于同类抵(质)押物变现或其他影响情况;
(二十四)因不可抗力造成抵(质)押物毁损。第二十一条 预警信号处理程序
(一)综合业务部通过对借款人进行实地和间接检查,通过媒体或第三方获取有关信息,通过全面贷后检查,通过风险 10 合规部发布的风险提示等定期或不定期监控借款人是否出现预警信号。
当借款人出现预警信号时,应立即识别风险、分析风险成因、发展趋势等,按照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的规定制定相应方案,撰写《信贷风险预警报告》,经分管行长签署意见后,报送贷款审查委员会审查。
《信贷风险预警报告》主要内容应包括:报告的目的、基本情况(包括借款人所有制性质、所属行业、股东情况、营业范围、高级管理层情况等)、与本行的授信关系(包括授信额度、授信产品、期限、利率、担保方式,在本行的结算量、存款等)、保证人或抵质押物情况(包括保证人基本情况、生产经营管理情况、财务状况;抵(质)押物价值变化等)、防范措施(包括出现预警后,我方采取的措施;授信调整或减持或主动清户退出方案,制定控制和化解风险措施;方案可行性分析)、预期结果和结论。
(二)贷款审查委员会审查方案,审批后并将审批意见交送综合业务部。
(三)对于集团客户,协办行将审批通过的《信贷风险预警报告》及实施方案报备牵头行,牵头行汇总后,制定集团整体的方案,按照本办法规定报批。
(四)综合业务部按照批复意见,实施调整、减持或主动清户退出方案,信贷人员承担主要工作。
第五章 预警信号的解除
第二十二条 借款人出现预警信号后,通过有效控制和化解,预警信号消失或显著减弱,影响本行信贷资产安全的潜在风险已基本或完全消失,信贷人员撰写《信贷风险预警解除报告》,经贷款审查委员会审查同意后,解除预警信号。
《信贷风险预警解除报告》主要内容应包括:报告的目的、基本情况、与本行的授信关系、保证人或抵质押物情况、风险预警信号解除理由和结论。
第二十三条 集团各成员借款人解除风险预警信号时,协办行还应定期报备。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 风险合规部负责监督检查信贷风险预警管理情况。
第二十五条 综合业务部负责检查信贷风险预警管理情况。
第二十六条 监督检查内容包括:
(一)出现风险预警信号后,是否及时提出风险防范措施;
(二)是否按本办法的要求及时报告信贷风险预警;
(三)是否按批复意见的要求认真、有效执行调整、减持或主动清户退出方案;
(四)其他需要检查的情况。
第二十七条 对及时发现预警信号而避免本行信贷资产损失的有功人员给予奖励。
第二十八条 对于拖延、隐瞒上报风险预警信息,致使贷款风险未及时防范、使风险蔓延,造成经济损失的,按违规处理;对因玩忽职守,没有及时发现预警信号或虽发现了预警信号但没有及时采取调整方案或减持或主动清户退出措施,导致资产风险分类结果调整为次级(含)以下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XX银行负责制定、解释和修订。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第五篇:银行民主管理经验材料
自×××行《民主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印发后,××××工会行动迅速,及时将《办法》以文件的形式印发全辖,并要求各级工会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将《办法》的有关要求落到实处。从近两年加强民主管理,贯彻落实《办法》的情况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民主管理渠道进一步畅通,在全辖营造了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促进了决策科学化、管理民主化水平的提高,各项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中支先后被总行评为“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设先进集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和“五四红旗团委”;在×××绩效考核中,连续七年被评为“a”级行;2005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
一、畅通提案征集渠道,凝聚人心人气
征集职工提案是开好职代会的先导,也是体现职代会质量的重要指标。济宁中支始终把征集提案、解答提案、落实提案作为加强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坚持提案征集、落实的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提高提案质量。
一是早安排,广动员。每年全辖工会工作会议上,都把开好职代会、征集并落实好职工提案作为会议的重要内容,要求在职代会召开前一个月,将职代会召开的大致时间、议程安排向职工代表通报,并组织召开职工提案征集动员会,动。
与权和监督权,最大限度地让职工满意。去年,人民银行系统实行了绩效工资改革,如何确定分配标准,成为干部职工关心和议论的热点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立即召开了由行领导、中层干部和工会委员参加的党、政、工联席会,大家一致认为,要想把事情办好,必须依靠广大职工。因此,我们通过召开职代会,组织各个层面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向全体干部职工发放了绩效工资分配征求意见表,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有的提出科室长不仅承担科室的管理责任,而且还要担负一些具体的岗位责任,应该给予考虑;有的提出,×××是专业性较强的特殊行业,一些重要岗位要适当增加系数值;还有的提出,先模人物的贡献较大,应在分配中得到体现„„职工的意见收集上来后,党委对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梳理和汇总,制订出以科室为基本分配单位、以具体岗位确定基本系数值,以贡献大小作为增加系数值的分配方案讨论稿,由干部职工再次讨论、修改、表决后,立即下发专门文件,公布实施。不少干部职工说:“这样的工资分配,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公平合理,让人服气”。
(二)坚持“难点”问题公开。×××职能调整后,如何依法履行×××新职责成为“难点”问题。为了正确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信心,迎接挑战,××党委及时向全辖干部职工印发了宣传提纲和明白纸,制作了印有新《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四法”及人民银行新职责的大型标识牌,在×××公开场所展出,并通过内部局域网、宣传栏等载体,大力宣传,增强干部职工依法履行基层央行新职责的信心。在中心支行党委的倡导下,全辖先后举办了“金融产品推介会”、“银企项目洽谈会”等活动,加强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树立了人民银行在地方政府、企业及金融机构中的良好形象,进一步赢得了干部职工的支持和拥护。
(三)坚持“疑点”问题公开。在内部管理上,我们始终坚持“人、财、物”管理公开,防止了个人行为,避免了因“暗箱操作”而滋生腐败。在竞聘中层干部过程中,我们将竞聘条件、标准、程序提前向职工公开。在今年中层干部缺职竞聘工作中,新提任科长2人、副科长4人、科级非领导职务12人。由于整个竞聘过程公开、透明、公正、公平,加上思想工作及时到位,没有一个职工表现出不满情绪,竞聘成功的职工满意,竞聘失利的职工平静,形成了收入能增能减、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人才管理机制。在财务收支方面,中心支行每年都将本财务收支计划与上财务执行情况向职工代表进行专题报告,定期向职工公开。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大项业务的开支、房屋租赁的收支等情况,坚持每半年公开一次,对工资费用、业务招待费、办公电话费用等,坚持每月公布一次,使职工对全行财务收支状况有了较为具体的了解和监督。在物资管理上,按照编制计划、采购、入库、保管、发放等工作程序,坚持双人采购,货比三家,择优选购的原则,定期核对库存物品与《办公用品领用单》,对大宗物品采购认真执行集中采购规定,并坚持各有关部门共同办理。
三、畅通沟通交流渠道,营造和谐氛围
为全面建设和谐基层央行,我们积极发动和依靠职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始终把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作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领导与职工的沟通交流,营造了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
一是坚持“行长接待日制度”。为沟通思想,交流感情,拉近领导与职工的距离。我们坚持每周明确一名党委成员抽出一个工作日的时间,接待处理全辖干部职工的来访、来电,并深入基层进行座谈。针对“行长接待日”发现的问题,行领导能现场答复解决的,立即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提交行长办公会及时进行研究解决。今年三月初,××××同志在“行长接待日”活动中,深入会计财务科、科技科座谈,同志们踊跃发言,对中支的内部管理、央行职责的履行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党委及时进行了研究,并将答复意见以纪要的形式转发全辖,有效沟通了党群干群关系,发挥了由点带面的作用。
二是开辟了“行长信箱”。针对涉及人员、切身利益等敏感问题,职工不便署名或面对面交流的情况,我们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内部局域网的优势,开辟了“行长信箱”,倾听群众真实的心声,关心职工疾苦,实现了多渠道、多角度的沟通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