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加坡社会管理经验及成果之借鉴
新加坡社会管理经验及成果之借鉴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凸显诸多尖锐问题,历史把社会管理新课题摆在党和政府面前,严峻考验着党和政府的执政智慧与管理智慧。应对这一挑战,既需要党和政府不断在实践中进行社会管理的创新性探索,又需要党和政府不断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社会管理经验与智力成果。与我国同处亚洲、同是多民族国家、同是多元文化、同是多宗教信仰的新加坡,其先进的社会管理经验就是我国在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需要学习的范例之一。
新加坡社会管理经验综述
社会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新加坡在对待这项系统工程时,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策略。在政府主导和引导下,其从更新理念、健全组织、提供服务、依靠制度、打造文化切入,逐步构筑起了现有的新加坡社会管理体系和格局。
1.更新理念,营造氛围。新加坡政府在社会管理中,注重运用理念改造民众,营造氛围激励和引导民众。其一,倡导全民预防理念,强调预防胜于治理。新加坡是一个以移民为主的多民族、多语言国家。在政府主导下,新加坡新传媒集团开办有中文、英文等多种语言的国家电视频道,这些电视频道设有特定板块宣传身体保健理念、事故安全预防理念和居民理财节约理念等。政府注重在实践中强化预防理念,如通过强有力的医保体制推动全民保健,以此来降低医药费开支,使民众从预防理念中得到实惠。其二,倡导全民就业理念,强调就业胜于救济。政府推行工作福利而非福利救济,实行“就业入息补助计划”,按照月收入和年龄差别,收入越低、年龄越大,补助就越高。对待社会特殊群体,新加坡政府强调“授之以渔”,推行福利与机会挂钩,既为贫穷和有需要的人提供福利,也协助他们自主就业。其三,倡导专业管理理念,强调发挥精英人才的建设性作用。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国民终身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弘扬“高薪养廉、高薪聚才”理念,着力实现精英人才管理国家和社会生活。其四,倡导全民参与理念,强调在民众的广泛参与中优化社会管理。明晰政社之分,明确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引领和指导角色,庞大的民间团体是政府实现科学管理强有力的支撑。这些理念的宣传和落实为新加坡优化社会管理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2.健全组织,优化载体。健全社会管理组织,实现社会组织网络的全覆盖。为打造“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管理良好格局,新加坡政府积极培育民间组织,支持和鼓励这些组织独立自主地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实现政府社会管理部门与社会管理组织的关系互动和职能互补。一方面,在政府内部,新加坡设立了国家理事会,该组织成员均由各类专业人士组成,以及时满足不同个案的特殊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在社会民众自组织培育方面,新加坡着力培育两大组织:人民协会和志愿者服务与慈善中心。新加坡运用法律手段规定人民协会是新加坡政府与人民实现沟通的法定机关。该机构经常开展对话活动,解释政府政策,听取居民对政策的意见,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把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延伸到了极细微的社会
角落。志愿者服务和慈善中心除小部分公务人员外,工作人员均为义工。这一组织大大提高了民众的社会参与度,也优化了社会管理的多元组织载体。
3.优质服务,人性管理。社会管理作为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宏观管理的科学布局,更需要见微知著的微观管理智慧。新加坡社会管理从细微处显卓越的风格让人印象深刻。一是切实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贴心”服务:给予低收入家庭的中小学生每天一元新币的早餐补贴,为孤寡老人设立专门的社区就餐点,为低收入家庭分级减免政府租屋费用等。二是把人性管理真正体现于服务民众生活的关键细节。基于新加坡常年多雨、高温的气候特征,新加坡将公园用长廊贯穿起来,以保障民众安全并方便其休闲。为鼓励子女更好地照顾父母,政府制定了子女靠近父母住所购房给予一次性30000新币的补贴政策。三是社会管理落脚于公共设施的健全和完善。为给民众提供安全、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政府紧紧围绕民众的衣食住行用娱以及生老病死等全面需求规划市政建设,把政府租屋区的商业网点建设、文化娱乐场所建设、体育健身场所建设等民众多层次需求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租屋的底层都留出作为婚丧嫁娶以及民众集体活动的自由场所。新加坡社会管理的这些有力举措,真正把提供优质服务与开展人性管理有机统一了起来。
4.依靠制度,健全机制。维持新加坡社会管理常态化的背后,是强有力的社会管理制度支撑和科学的社会管理运行机制保障。新加坡社会管理不仅注重实践探索,还注重把实践探索的经验制度化、法制化。其一,新加坡编织了一张“法网”来规范人们的社会活动。新加坡现行法律有400多种,法律调整的范围非常广泛,从政府管理、商业往来到旅店管理、交通规则等各个方面,几乎无所不包。其二,新加坡用制度保障和支撑社会自组织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让民众在社会自组织内有序活动。比如,新加坡为规范民众公益活动,建立了义工活动制度,把义工活动从招募、培训到调处等都纳入民众自组织的范围内,这无疑增强了公民有序的社会参与。其三,新加坡政府强调系统化运行机制的建立,先后建立了义工关爱和奖励激励机制、民众社会参与机制、政府社会管理调处机制等。这些结构健全、具有自运行特征的运行机制为新加坡社会管理的有效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5.重视文化建设,凝聚民心。新加坡政府不仅围绕民众物质层面需求开展社会管理工作,还注重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以增强社会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新加坡重视社会管理文化建设集中体现在:一是致力于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如开办多种语言的混合小学和综合中学以促进民族融合等;二是充分依靠群众自组织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参与活动;三是着力培养民众的公共责任感,把良好的社会秩序作为建立文明社会的重要保证,让每一位新加坡公民懂得尊重他人权利其实也是在切实保证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新加坡通过文化来塑造人们保护公共空间不受侵犯的意识,为新加坡实现社会管理的可持续性提供了推动力。
有效借鉴新加坡的先进社会管理经验
我国的国情与新加坡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与仅有500万人口的新加坡相比较而言,我国社会管理的任务无疑繁重得多、情况复杂得多。因此,我们既要借鉴新加坡社会管理的先进经验,又要把这种借鉴建立在解决我国当前社会管理的突出问题上来,开展有的放矢的有效借鉴。
1.借鉴新加坡先进的社会管理理念,着力变革各级领导干部的传统政绩观。落实党在社会管理中的领导责任和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管理责任,必然要落脚到各级领导干部社会管理的实际工作绩效层面。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对领导干部的工作绩效考核仅仅停留在经济指标上,忽视了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上花气力、下工夫、求实效。当前,有必要借鉴新加坡社会管理的先进理念,革新我国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总体而言,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同系领导干部的职责,都是极为重要的政绩标准,而且不论是何种发展,都绝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发展说到底是“为民、富民、福民”。具体而言,一是要倡导树立高效低耗的预防型行政观,转变“事后诸葛亮”式的行政观,注重在抓苗头性问题、提高预见性上下工夫,降低行政成本与提高行政效率并重;二是要倡导树立“授民以渔”的政绩观,把为社会群众创造和提供多少就业岗位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方面,转变靠救济赢支持的政绩观;三是要倡导群众广泛参与的执政方略和政绩考评观,转变替民做主和替民考评的执政理念,把群众智慧和群众意见广泛纳入执政方略确定以及领导干部政绩综合考评中来。
2.借鉴新加坡先进的社会组织培育方法,努力缩短我国社会自组织的成长周期。目前,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瓶颈在于:社会组织独立性较弱,影响社会组织作用发挥;社会组织活动方式方法单一,制约社会组织对群众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发挥;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支撑和培育不够,导致社会组织成长周期较长。借鉴新加坡培育社会组织的先进经验,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三个方面着力改善:其一,针对社会群众自组织的不同特点,改善社会自组织的隶属结构,着力强化对自组织的准入监督和活动监管,弱化对社会群众组织的行政隶属规定;其二,社会自组织本身应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发挥好社会自律作用,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归属感和责任感;其三,党和政府要着力从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和制度规范等层面着力加快培育我国社会群众自组织,使得它们能够迅速成长并逐步成为社会管理工作开展的多元主体之一。
3.借鉴新加坡人性化管理方式,加快转变各级政府的社会职能。社会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囊括了人们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多层次的精神需求,任何企图把社会管理全部事务承包下来的国家,其政府都必然深陷行政效率低下、行政成本走高、社会活力丧失的泥沼。借鉴新加坡人性化社会管理的经验,加快转变各级政府的社会职能,笔者认为应从两方面着力:一方面,以“小政府、大社会”作为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指导思想,各级政府应该逐步把原属于社会本身职能范围的领地“归还社会”,把社会自治、群众自律、扩大参与作为
发展目标,把政府的社会职能寓于服务之中,真正建立服务型政府;另一方面,政府社会职能应该小处见大,把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作为政府职能转型的主抓手,把解决群众关心和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作为突破口,真正把各级政府建成责任政府、廉洁政府和为民政府。
4.借鉴新加坡社会管理制度的构建经验,不断巩固我国社会管理的实践成果。加强社会管理的法律、体制、机制的健全和完善,是新加坡不断巩固社会管理实践成果的最有效、最可靠的保障,是多年来新加坡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经验。借鉴新加坡社会管理制度化建设的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进行总结:一是着力探索健全和完善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编织社会管理“法网”,研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公民和社会组织活动的相关经验;二是着力总结各地民众通过基层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有益经验,探索民众组织化诉求表达、权益保障、矛盾调处和利益协调的方式方法;三是着力总结各地社会管理运行机制探索的经验,研究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管理的科学运行机制。
5.借鉴新加坡社会的管理文化,有效激发社会管理的活力。增强民众社会归属感、激发民众参与社会的激情是新加坡社会管理成功的文化基础。借鉴新加坡社会管理的文化建设经验,注重培育社会管理创新的文化土壤,成为当前社会管理必须重视的重要方面。在这一点上,新加坡社会管理的经验带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是:其一,社会管理应该注重促进我国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增进文化共识,冰释文化冲突带来的诸多社会矛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来增强全民族的内聚力;其二,文化传递需要强有力的载体,政府应注重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和群众自发开展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社会文化娱乐活动,在扩大参与面的基础上,增强群众的社会归属感,树立责任心;其三,要在社会管理文化建设过程中大力培育公民个体维权意识,只有每个公民都切实行动起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才能为我国社会管理创新提供持久活力。
(摘自《领导科学》2011年5月上。作者分别为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教授、博士)
第二篇:新加坡的城市管理经验
新加坡的城市管理经验
主讲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杨沐
第一部分;课程介绍
主持人:今天下午的自主选学培训,我们很荣幸的邀请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杨沐教授,杨老师是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中国合作项目的协调人,也是高级研究员,杨教授曾经做过政府官员,当过民办大学的校长,还当过香港上市公司的CEO,经历十分丰富。杨沐老师在新加坡工作多年,对新加坡非常了解和熟悉,所以今天下午的专题讲座就是《新加坡城市管理经验》,大家欢迎杨沐教授。
杨沐:大家下午好,很荣幸能有这个机会来跟大家交流一下对新加坡的城市管理经验的看法。我到天津来过多次,最近两次来是因为天津是新加坡生态城的合作项目,天津与新加坡交流也越来越多,我想天津的干部你们对新加坡的了解也越来越多。关于新加坡的城市发展经验,大家都知道这个在世界是比较受关注的,就是新加坡在城市发展管理的方面有很多独到的地方。
在开始以前我们简单的讲一下概念,什么叫城市管理?城市管理指城市的一个对象,以城市的基本信息流为基础,运用现代的管理理论、经济理论、社会理论来对城市、政府、市场和社会,在城市发展中的互动、协调进行引导和服务。广义的城市管理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我们一般讲狭义的城市管理,狭义的城市管理就是规划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城市的公共服务。城市管理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城市的时期;第二,城市的建设;第三,城市的管理。这三项不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实际上是在互相影响。新加坡的基本情况。新加坡是一个国家,大家都知道这个国家是一个城市国家,新加坡面积是710平方公里,人口500万人。新加坡地方很小,人口构成华人占74%,马来人占14%,印度人占9%,其他占3%。平均每户人数3.6人,平均国民收入是3.5万亿美金,在世界上是处于比较高的位置,比美国的GDP高,在亚洲也是第一位。平均受雇人数(2007)月收入是3670新元,现在大概4000新元左右。新元和人民币目前的汇率是1:4.95,最近新币的升值快于人民币的升值,过去几年都在1:4.5-1:4.9之间浮动。新加坡城市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况,这是值得大家关注的,也是新加坡为什么管理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新加坡城市里面82%是居住在政府的组屋里面,80%是自己拥有组屋,2%是租住组屋。这就是为什么新加坡会发展成这样的基本情况。新加坡的发展变化。在座的各位领导可能也去过新加坡,你们现在看新加坡很好,是大家公认的管理好、环境好、污染少、秩序好,实际上40年前,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新加坡不是这个情况,我提供三张照片,你们可以看到新加坡居民居住的地方实际上非常拥挤,也是有很多破烂的小屋子,居住很拥挤,新加坡的农村非常简陋,现在已经完全不同了,已经是高楼大厦,即使不是在居住区也很漂亮,像公园一样。这个变化是如何造成的?是大家非常关注,也是非常有兴趣的问题。新加坡在城市管理上已经在全球获得很高的声誉,连续十年被各种国际评选为最适合亚洲人居住的城市,在世界上也是排名前列。仅次于北欧、瑞士几个城市,在欧美进行问卷调查,大家公认新加坡是全球生活水平层次最高的城市之一。新加坡在1965年建国的初期就被定为花园城市,现在被定为“花园中的城市”,这个城市本身在花园之中。在上个月新加坡举行了三个世纪行的的活动。第一个会议叫世纪花园城市周。来了十几国的城市管理专家、十几国管理专家、十几国的规划专家。讨论研究如何将城市建设的像花园一样。这是第三年举行,以后每年都会举办一次,主办方就是新加坡。第二个会议叫“世界爱水周”。世界护水,城市护水,居民护水,来的是一些管理水源的专家,也是一些城市管理专家。一会儿我们会介绍到新加坡在城市的用水方面,城市的废水循环使用上措施非常好,这也是在新加坡举行,也是由新加坡主办。在这个会议上同时也签下了几十亿美元的合同。中间有几个大合同也是新加坡公司和中东的一些国家进行海水净化,进行污水循环处理这两个大项目。第三个会议叫世界城市峰会。现在有一个世界城市概念,很多城市都想发展为世界级的城市,世界城市峰会就是在世界层次上都有代表参加,在这个会议上今年是第一次,以后会每年一次,每次都会评选一个城市,获得“李光耀城市之奖”,由新加坡提供资金来奖励。今年选出来的是西班牙的一个城市,这个城市很古老,但通过规划重建重新恢复了活力。
新加坡城市发展不仅得到了世界承认,而且由于新加坡的地位和经验,新加坡获得了城市发展的软实力与优势。新加坡举办与城市有关的活动,进一步扩大它的影响和它的经济发展方向。比如找到一些投资国家,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吸引更多的会议。所以大家会看到城市发展经济的本身也在为新加坡的城市发展带来进一步的利益。新加坡的管理经验。新加坡的城市管理主要有哪些经验?每个专家都有自己的讲法。我最近去研究,我比较欣赏7月30号新加坡的马宝山部长在上海的一个研讨会上发展总结了新加坡的三个城市经验。第一,新加坡的城市发展始终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为中心;第二,新加坡的城市发展始终非常重视长期规划,城市发展中想到的不是三年、五年,而是更长期,只有长期的发展才能为未来发展提供好的空间,获得持续发展;第三,新加坡城市发展经营的重要理念就是利用好市场的力量。政府利用自己的政策,使得这个政策能够引导市场,往正确的方向发展。第三部分。新加坡城市管理的主要内容:他讲了一个例子,新加坡水价的管理是非常有特点的,通过对水的价格管理来促使老百姓能够节约用水、爱惜用水,也促使新加坡的供水工业最近几年得到迅速发展。他只讲了这三条,我今天的介绍不是按照这三条来讲而是按照规划、建设、管理与再规划、再建设、再管理这个思路来讲,把这个速录讲完之后我们再回头来看一看马宝山部长讲的三个经验,是贯穿在过程中间是这三条的基本经验,讲一下新加坡的城市规划。新加坡的城市规划的主管部门 历史的经验表明一个发展好的城市,往往都有强势的政策在执行,强势的政府是有想法、有实力、有规划能力的,不是软弱无力,什么事情都跟在市场的后面随着市场走,如果只是跟在市场后面这样一个城市,往往是发展不好的。如果要城市发展的好,政府一定要发展在城市的前沿,有前瞻性可以看到未来。新加坡在城市发展中作为强势作用,主要开发自己的几个部门。;
第一,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新加坡有国家发展部,在国家发展部里面马宝山是部长,他到天津来过多次,这个项目是中国天津与新加坡的生态城建设的具体负责机构,也就是新加坡的国家发布部,国家发展部下面有一个机构叫市区重建局,这个机构是具体负责城市规划的,负责城市规划有一个重要的专家叫刘泰德现在他已经退休的,他在中国多个城市的巨大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不仅是中国,在十几国的工会也起了很大的影响力。在过去几十年以来,他是长时期的领导过新加坡的重建工作。
第二,就是建屋发展局。有82%的居民住在组屋里面,建屋发展局本来一开始是负责新加坡的政府组屋,跟中国的经济使用房叫法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稍候我们会具体介绍一下房子的形式和具体内容。一开始刘泰德负责房子的所有住房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以后他逐步从这些岗位上退出来,把更多的地方转让给市场。
第三,环境主管部门环境与水资源部。这是管理整个环境,但是新加坡管理中水的管理是处于核心地位。因为我刚才讲新加坡是城市国家,水源是新加坡非常宝贵的稀缺资源,稍候我们具体的研究一下。新加坡的花园城市理念。新加坡在六十年代就提出了“花园城市”的理念。“花园城市”的理念不是新加坡最先提出来的,而是早在十八世纪时期欧洲人有了这种想法,也是欧洲国家先提出来的,提出来之后欧洲国家也进行了一些实践,但是新加坡是一个在亚洲把这种想法实践的比较好、比较特殊的一个城市国家。新加坡的地理位置为北纬1度,在赤道边上,国土面积为710平方公里,非常炎热。现在的平均温度降了2-3度,降温的重要原因就是新加坡的绿化做得非常好。如果有机会到新加坡的朋友很容易就可以体会到。无论你到出租车上,还是在居民区访问或者去商务区,在新加坡到处都可以看到树叶。目前新加坡绿化覆盖率为90%,在住房面积里面绿化面积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一会儿我们会讲到一些具体指标。吴庆瑞在新加坡被称为“经济发展之父”,我非常荣幸,在1992年到新加坡的时候,为他做了两年的事情,听他讲过很多关于新加坡的历史,也讨论过新加坡的具体问题。所以老一代领导人首先提出了这个想法,而且非常强调在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中就要实施这个想法,在经济发展中我们在报纸、杂志上都可以看到,在理论界都有这个看法,不仅是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是这样。“先经济发展,后社会治理”、“先经济、后环境”、“先经济改革,后政治改革”,这种讲话是非常普遍的,首先经济上去了,让GDP提高10%、20%,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但是新加坡不是这么做。新加坡一开始就在发展中看到了社会问题,而且不仅是建设了这么多组屋,同时注意到了要把新加坡的城市环境治理好,把绿化做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兼顾社会。我们看到东洋的很多国家,例如菲律宾、泰国,在发展中社会冲突、矛盾越来越大。比如贪污腐败、人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社会冲突越来越多,但是新加坡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关注了这些社会问题。他使社会问题在发展中逐步缩小,而不是逐步变大,这已经超出一个城市管理范围,并且牵扯到社会经济,从大环境来说对城市管理非常重要。新加坡的历史进程 新加坡的城市发展中规划的历史进程,首先是建国时期指标提出比较低,只提出了人均8平米的绿地指标,因为当时条件比较差,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比较少,所以首先要见缝插绿,大力发展城市的空间立体绿化。70年代有一些钱,制订了道路的绿化规划,加强环境绿化中的彩色植物的应用,不仅要有绿颜色还要有红颜色。强调了人行过街要有天桥、停车场都要绿化好。80年代进一步提出种植果树,增设专门的休闲设施,实现机械化和计算机化管理。90年代发展更多各种各样的主题公园。21世纪建立连接全岛,沿着周边建立一个绿色的人行通道。通过这几年努力,现在已经做了一半,还有一半没有建设完,以后新加坡的周边都是沿着海边上,完全可以散步、走路。为了实现这样的规划又建立了很严格的法律保障。比如《公园与树木法令》、《公园与树木保护法令》等一批法律法规先后出台。对所有的树都进行了登记、注册、管理。大家都听过这个故事,新加坡的法律特别是罚款是非常严格的,西方有一句话叫“新加坡是一个Fine country,意思是很美好的国家,但是新加坡也是罚款很重的国家。新加坡在它的规划、实现中严格的按照法律执行,所以它的罚款是比较严格的。损害树木、公共财务都要重罚。90年代发生一个例子,有一个美国小孩,马路上停着一个车子,他损坏了那个车子,结果对他判刑要打六鞭子,美国总统克林顿就写信给当时的新加坡总理请求免除处罚。新加坡总理考虑了美国总统的信件,也考虑了新加坡的法律,考虑到新加坡未来长期保持美好国家的需要,同意免除三鞭,打三鞭。最近又发生了一个事件,有两个白人,一个是瑞士人在新加坡金融企业工作三年,还有他的朋友从英国过来,他们两个人新加坡偷偷溜进新加坡的地铁总仓,偷偷跑进去用喷气罐头完全按照他们的设计将一列地铁涂抹了一幅画。新加坡发现之后就开始追查,后来查出来之后把瑞士人抓住,但是英国人已经离开新加坡,所以没有抓住,正在准备对他起诉。对于瑞士人现在正在法庭审判,还没有正式结案,但是据说至少要捱两鞭。新加坡通过严格的法制保障,使得新加坡的绿化、社会秩序都经营的比较好。新加坡的严格法制传统来自于另外一个原因,新加坡从很久以前是英国的殖民国家,它沿袭下了英国的风俗。所以新加坡不仅是没有破坏、没有废弃的法律国家,而且新加坡的领导人都是带头遵守法纪,完全按照法律进行各种活动。
新加坡整体城市规划是以市区重建局负责,现在的整体负责主要分为几个区,一个是南部中区,是现在最大的商务区、滨海湾,还有商业中心(CBD)也在滨海湾边上。北部郊区是住宅工业区,现在的北部未来可能将火车站搬到那个地方,进行改造后也会成为一个住宅商业区。西部是原工业区的所在地,以后也会变成商业区,现在在跨国企业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CBD地区。东部是住宅商业区、中部主要是水源和森林保留区,还有一些高档住宅区。四,新加坡整体城市规划。这是新加坡目前的一个规划图,它的商业区在中南部,新加坡的规划是分点状的,最主要的是中边南部,而且西部是一个点,东部也是一个点,东边基本空着。新加坡面积不大,也就是七百平方公里,香港是一千二百平方公里,但是新加坡有一个特点基本都是平地,新加坡最高的地方是150米,新加坡大部分地区都很适合建造房子,而香港30%是山地,所以新加坡可用来建设房子的土地很多,但是新加坡最早就严格制定,不随便卖地,把土地留给未来,这是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要的原则。也是新加坡的规划指导思想,在1965年就已经形成了,并且一直按照这个思路在执行。新加坡规划管理的特征是重建局发展将用地的地区进行分类,按照土地使用的属性,与中国向近,如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商业用地、金融管理,主要运用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来调控,新加坡控制很严格,当时我讲到了新加坡严格性,新加坡立国之初就坚持的,这种建设的严格型还可以举个例子,新加坡城市的建设高度。你们现在去新加坡会发现有三栋楼非常高,现在三栋楼是一样高的。新加坡反对互相攀比,所以他们制定一个标准,这就是新加坡规划是城市的管理重点。新加坡有严格的管理规划,严格的按照法律制度规划管理,所以新加坡的规划做的比较好,也按照规划做。城市管理的建设部分首先要讲核心,城市发展建设的核心是新加坡的居民住房建设的重要核心、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核心。城市发展建设如何形成也是新加坡领导的理念,新加坡领导的理念就是“居者有其屋”,住房子的人民应该有自己的房子,现在很多人都提出了租房的思想,别的国家先不谈,新加坡首先要有自己的房子。第四部分,新加坡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居民的住房建设。李光耀的理念是从上一辈的老人灌输给他的。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认为拥有财产的人才会对财产负责任,才会对这个国家负责任。李光耀一再强调要使大部分老百姓,住房子的人要有自己的房子,他们有了自己的房子,就会对房子负责任,对自己的财产负责任,对这个国家负责任,不敢随便做破坏性的行为。组屋制度的由来 组屋是由政府来造房子,不是新加坡自己发明的。“居者有其屋”这个想法是李光耀首先提出的,但是组屋制度不是新加坡首先制订的,实际上是从英国传到新加坡的,新加坡在1965年立国,但是1960年就开始建屋发展局,当时就给一些殖民地的官员造房子。当时新加坡建立的时候是100万人口,但是大部分人是没有房子的,大部分人都是住的“城市贫民窟”,所以新加坡政府建立之后就大量进行组屋制度,当时发生了两件比较大的事情。第一件,1961年组屋开始建设,组屋建设完成之后,很多老百姓不愿意搬离他们所建的贫民窟,当时1961年的时候,在冲突之间发生了一场大火,这个火势非常大,死伤一百多人,贫民窟被烧掉了,烧掉之后很多居民不得不搬离了贫民窟。1964年新加坡华人和马来人发生冲突,携带刀子上,互相砍伤,跟中国去年发生的暴力事件差不多,死伤26人。后来这个事情平息之后,新加坡在发展组屋之间又加入一些原则,所有新建设的组屋按人口比例分配给华人、马来人、印度人。新加坡以后的组屋都是按照这个原则分配,这个原则将所有的种族都照顾到。另一方面也非常有效起到了作用,将本地居民的聚集区全部分散。本来新加坡在以前有一千多块小印度,现在这些历史点在都变成了旅游点,这样就把新加坡比较特殊的种族问题按照比例来分是很突出的,但在1964年以后,新加坡就再也没有闹过这么大的民族冲突事件。所以组屋制度有效的帮助政府实现了民族和谐。这个和谐理念我们后面还会看到,在城市管理中采取了很多办法。组屋的类型;新加坡政府的房子里面有很多类型,有二房式、三房式、四房式、五房式等,最多的是二房式、三房式、四房式,二房式的标准面积按照2006年的标准也不相同,身高是新加坡重要的一个组屋群,它的二房式45平米,三房式65平米,四房式是90平米,这是2006年的售价。下面是2006年的平均收入,新加坡有一个公积金制度,凡是有比较稳定的工作就可以有公积金,就可以非常容易的买得起房子。我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我是1992年到新加坡的,当时刚到新加坡的时候给我的工资很低,他们都看不起大陆的人,所以月薪只有三千新元,第二年我就买了房子,当时市价是20万新币,当时首付1万新币,其他就可以按月来付,因为我当时的年级比较大了,所以只能按照12年的还款期来算。12年之内公积金按照我当时的工资水平可以提供给我12万新币的钱,所以12万是由我公积金付的钱,所以不需要我拿钱出来,12万拿出来之后我付了7万,还剩5万,我就从银行来贷款,银行贷款按照每个月来扣,当时的利率是比较高的,按照当时的利率水平,我们每个月还款大概1000元到1200元。当时我买了一个四房式90多平米,当时我在市场上租一个房子,每个月付租金也就是一千到一千二元左右,但是我买房子所还款,十年以后这个房子100%就为我所用公积金还款,我当时的工资标准,每个月的公积金就可以还我每个月房租,到现在差不多20年了,经过这20年市场房价已经涨了,当时买的是20万,现在市场价格大概是将近40万,首付大概是两万到三万,好一点的是四万到五万。新加坡一般毕业的大学生都可以拿两千五,如果是新加坡的技术学校毕业的只可以拿两千,只要大学毕业生有诚心完全有能力买得起房子。所以房子问题到现在为止在新加坡没有买不起的,所以没有这样一个社会冲突。实际上在1980年新加坡住组屋房子的人口已经达到73%,1985年达到84%,在1965年刚成立,1965年有一百万人,很多人没有房子住,到1985年很多人有房子住,大部分人都住在政府组屋里面。从1986年到现在,每年还在建设政府组屋,主要卖给新加坡移民的人数。新加坡刚成立是一百万人,我1992年去的时候是一百万人,现在是五百万人,四年增加一百万人。所以要让这些新增人口同样可以在新加坡买得起房子,住房问题到现在还没有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新加坡比较早就解决了社会问题,这是造成新加坡城市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新加坡的比较贫穷的老百姓,或者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没有钱的时候会买一些户型比较小的房子,收入高了以后,他可以把这个房子卖掉,在市场上换大一点的房子,逐步的变大。在这几个房型里面需求三房式、四房式是最大的,这是新加坡整个组屋的各种房间的比例。
新加坡发展局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呢?实际上来自几个方面,第一是政府给;第二是银行金融机构,从银行机构里面贷款一部分;第三是通过市场,通过老百姓买房子,付钱给他,而得到钱。通过这样逐步变大,解决了新加坡资金短缺的问题。土地售卖计划(PPT)这是土地分配使用率的问题,我举两个地区榜鹅和义顺,我们看到这两个居住区里面住宅占50%至55%,空地和绿地是非常重要的。榜鹅是10.8,义顺是4.2%,每个地方学校、体育休闲工业机构、商业机构,新加坡发展里面就有这个思路,尽可能让老百姓上班地点跟老百姓的居住地点靠近,减少老百姓减少在上下班上花的时间,使老百姓生活更休闲。我在新加坡的公司里面也做了多年,在新加坡瑞士银行和新加坡的实体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新加坡的老百姓到公司工作,家里到公司一般都需要20分钟左右时间,如果大于这个时间他们接受不了,这样会使生活质量高一些,我们都知道在纽约、东京都有一些人上下班要花费三个多小时,这些人的生活质量实际上是比较低的,而新加坡一开始通过规划、住房设计、土地安排使用的方向是比较合适的。对土地的售买新加坡政府有严格的控制,新加坡也通过这种严格的控制,在比较早的时候,新加坡把大面积土地都收到政府的手里面,新加坡政府在比较早的时候就完成了这个过程。所以使90年代到现在,新加坡用地的矛盾比较少,因为当时比较早的把土地收到政府手里面,因为当时的价格比较低,也比较容易购买。新加坡政府强调一个原则,他可以把土地购买的使用价格是土地的增值,新加坡认为国家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应该属于国家,所以国家有权通过土地执行法令,以原始的没有开发的土地来征用土地,用一组基础设施工厂用房,所以按照这个原则处理,新加坡比较早的实现政府为一些土地价格争论所引起的冲突。
四、新加坡的住宅分类;新加坡的住房有几大类,我刚才说82%是政府组屋,有一部分不是住社在政府组屋,新加坡住宅大体分为三类,第一,富人区的独立式或联排式花园洋房;第二,房地产商开发的私人公寓;第三,政府出资为普通收入居民建造的组屋,(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组屋)。按照这种房子的分类,地契也分为三种,一种是永久地契、999年地契、99年地契,房地产开发的楼盘有99年与999年两种,私人独立式的洋房都是永久地契。但是要买独立性的洋房要有一个条件,一定是新加坡公民。我们报纸上看到李连杰买了两千多平米的大的花园洋房,李连杰跟利智有一个已经是新加坡公民了,后来有些朋友跟我说有可能两位都是新加坡公民,也就是说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人,新加坡欢迎他们到新加坡来,这些人可以买新加坡的房子,但是要经过新加坡政府的批准。这个是私人住宅,这种房子一般来说要几千新币。这种是新加坡的私人开发商的楼房,也是80平米到150平米之间的大小,现在的市场价格也是一百万新币左右,边缘地区的可能是八九十万,但是比较好的地区都要上百万。这是比较早的组屋,像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建造的组屋,下面都会配有娱乐中心,休闲中心。这个是九十年代建的比较新的一些组屋,这个是新建的一些高层,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最高的是12层,现在建设的是50层最高的有80层。这个是今年推出的水景组屋,跟私人的组屋差不多,这是水景组屋中的房型设计,这跟中国市场上的楼盘房型差不多,都很漂亮。我这样写的原因主要是让大家了解新加坡组屋,绝对不是中国概念的廉价房,新加坡组屋非常漂亮,居住条件非常好,这是60年代比较早的组屋,外形不好,如果重新装修也是比较好的,所以从70年代、80年代第一批组屋也过去30年、40年了,所以说组屋的条件比较好。
第五部分做好社区服务的基础。我现在看一些专家写一些文章,新加坡的组屋看起来比较好,但是不是中国借鉴。他提了两条,第一,新加坡使居民住在简陋的房子里面,使老百姓享受不到新加坡的良好发展。我觉得写这种文章的人是没有到新加坡好好的看房子,新加坡经过了三十年,很大一批老人都愿意居住组屋里,因为居住条件目前非常好,非常方便,有私人组屋配套设施,还不可能像组屋那样方便。我是从1992年到现在一直住在组屋里面,我感觉组屋非常好。另外这个学者还批评说新加坡组屋没有市场,把市场的格局赔出去了,越来越的引进市场机制,现在政府已经允许私人开发商建设私人组屋,新加坡光靠政府设计,可能速度太慢、太呆板,引进私人住宅可以有更多的创新意识。这里我列了70年代、80年代、90年代、21世纪组屋不同时期的条件,我们可以看到组屋区的变化实际上是非常快的,我们可以看到新加坡居民住公共房的比例是最高的,香港有45%,伦敦还有23%,悉尼只有5.5%,拥有住房也是比较低,新加坡是比较高的。如果把住房的价格月收入相比,我们可以看到,新加坡家庭六年的全部收入就可以买房子了,香港需要二十年,英国也需要七年,所以你新加坡买房子是很容易的,知道你有工作,人均收入也比香港挣的多。所以住房在新加坡城市建设里面非常重要,因为让老百姓住好了,城市的其他建设发展才会比较容易,城市管理里面,新加坡也是首先做好对组屋的管理。市政理事会机制的好处。新加坡对组屋的一开始全是政府做的,是由新加坡的建屋发展局来去做。现在新加坡新实行的制度,由市政理事会管理。新加坡把这些组屋闲置着,没有五年也有八天,新加坡把选区的管理工作交给议员来做。五到六个选区可以组成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叫做市政理事会。市政理事会由议员负责,每个议员指定区居民,由50-60人组成。通过这个理事会新加坡政府感到有几大好处,第一,摒弃了传统的靠政府管理市政的模式;第二,减少了政府开支;第三,增强了议员和选民的联系,议员的选票支持率直接和看得到的工作实绩挂钩;第四,让居民自己决定所需的生活环境,提高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第五,社区让人有活动空间,可以提升渠道;第六,增加了竞争和各组屋区的多样性。刚才我们说组屋都是非常简陋的,但是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组屋管理方式是不一样的,新加坡组屋的管理分为硬件和软件,硬件就是市政会把专业管理抛给公司来承包。你们去新加坡会看到房子跟香港的不一样,香港的房子很破烂,新加坡的房子虽然比较老,但是都是粉刷一新的,新加坡政府要求每四年要粉刷一次,而且严格的按照这个制度走,所以你们去新加坡每个地方去看,虽然是老的房子但是看起来也是新的,管理费用主要是来自本区,政府一般补贴10%。
二、组屋的软件服务;软件服务主要建立民众联络所,这个有点像中国的居委会,但是它和中国的居委会不同,民众联络所主要就是组织和实施社区中心的各种活动计划,吸引居民参加,举办各种活动中心、夏令营也可以为老人提供一些免费的医疗服务。新加坡的医疗服务在各个社区都有,新加坡每个社区里面都有门诊所,但都是收费的,在民政管理所里面可以为老人提供免费服务。这种社区中心是由人民协会来管理,人民协会是通过法律来定下来的,由人民协会培训这样的管理员,也通过这样制度,通过人民协会与社区管理的制度,加强了新加坡的执政党、人民行动党跟老百姓来联系,所以说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为什么在五年都能赢得选举。新加坡正式成立的时候就开始执政,执政之后没有临时选举,每次发行都每次选举执政之后没有赢人民行政党赢的人。赢有很多原因,重要的原因也是由于人民行动党对人民协会的影响力,人民协会对社区中心的影响力,使人民行动党与社区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给组屋创造良好的居住条件。通过这样一些活动给组屋创造一些良好的居住环境。新加坡的设想基本上都跟工作环境相连,所以在组屋的基础上来设计城市的住宅规划,城市的商务区、城市的活动中心,这个思路就是说每几个组屋组成一个邻里,由几个邻里由组成一个组团,先这个思路正用到和天津合作中心生态城里面。每个邻里中心都设有儿童游乐场和小型商店,每个邻区中心都设有购物商场、银行、诊疗所等服务设施,每一个市镇中心都建有百货公司、超市、图书馆、影剧院和邮政局。这些使生活在中心生态城的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会比较高。
三、组屋的垃圾处理
这里是新加坡相应的一些措施。比如垃圾处理、用水需求、其他的需求措施,都是跟住宅管理相连在一起的,你们到新加坡都会有体会,新加坡没有蚊子,这是很奇怪的,新加坡处在一个热带地区但是没有蚊子,这是由于新加坡的管理制度做得好。新加坡的建设住房建设队都要想办法承诺,你的社区要管理好垃圾,不许有蚊子,新加坡还会对家庭进行定期检查,这些工作新加坡做的非常细致,组屋区通过公交跟地铁相连,使每个住宅下面都会有公交车,公交车就会通到地铁站,地铁站也是一个公交中心,所以换乘公交是非常方便的。新加坡不需要载车,新加坡整个车辆大概是五六十万,对老百姓来说,坐公交和地铁是非常方便的,但是由于小区的快速发展,共同交通出现一些拥挤问题,比如现在坐地铁上下班的人数,最新的报道每天达到100万人次,所以在上下班的高峰有些地铁上已经出现了拥挤,针对这个问题,新加坡正增加地铁的建设,通过这样新加坡把城市管理跟老百姓的生活结合在一起。你们看到这些线都跟老百姓的社区联系在一起,这几年建的地铁建设比较快,所以在过去两年全球经济在困难时期新加坡在加快地铁的建设,新加坡政府有一个目标就是希望到若干年之后,新加坡的老百姓如果不坐公共交通,也可以15分钟走到附近的地铁站,正在设计这样的一个模式。我们可以看到组屋建设和城市规划管理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大家知道新加坡比较小,刚才说到五六十万汽车不是很多,新加坡中南部的交通当时就出会比较拥挤,当时新加坡出现一个系统叫电子付费系统,将电子探头安装在汽车上,你要通过怎样的关卡进入中央商务区就要收费,通过这样的办法增加小汽车上下班的成本,让增加成本收更多的钱去设置公共交通。新加坡小汽车的拥有量以前就很高了,一直保持在这个水平以后很多老百姓也想买车,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需要,而是表明自己是有车阶级,所以这种管理思路下新加坡的管理很漂亮,在中部的一些水库跟保留的很好的树木,由于这样的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都会感觉很好,每到星期
六、星期天人们就会到附近的公园休息。新加坡的垃圾处理、废水处理都做的非常好,使空气有一个很好的质量。新加坡有一些绿色的角落小孩子可以进行玩耍、互动,老人可以休息。这是新加坡的中央商务区和几个银行。这是其中的三个高层。这是新加坡老的房子,经过翻修之后,也保持的很漂亮,这是新加坡的商务区。这是新加坡最新建设的综合娱乐城,也就是新加坡的赌城,就是美国金沙投资公司建设的滨海港湾综合娱乐中心,从上面看过去就是中央商务区,这是新加坡规划非常漂亮的城市。这是新的的著名旅游点圣淘沙。第六部分,改善新加坡的供水条件,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杨沐:我们前面以组屋为中心,讲了新加坡的设计、规划、维护管理三个过程,这个过程到1981年新加坡就完成了一个循环,80%的老百姓住在政府组屋里面,今后的20年就把组屋的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再循环。进入这个世纪之后,新加坡又找到一个新的中心点,这个中心点就是水利。新加坡的供水管理体制。在中国天津水利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水利在新加坡更是一个问题,因为新加坡是一个小岛,新加坡在成立之初,它的水源首先是从马来西亚开始,所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制定两个供水条件,一个是60年,一个是100年,这两个条件保证新加坡的供水,但是新加坡在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甚至最近几年都会与马来西亚发生一些零碎的纠纷,在这种情况下新加坡就考虑到自身的水供水的脆弱性。如果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关系不好,新加坡如何生存下去?所以新加坡就会想,如何另寻水源,就跟印度尼西亚交谈,他们就谈到一个方案,新加坡帮助印度尼西亚发展靠近马来西亚的两个岛屿,帮助那两个岛屿发展水源,把新加坡的外资企业搬过去,引导过去帮助这个地区的发展。另外就是建设一条水管,保证新加坡的一部分供水,从印度尼西亚保证新加坡的供水。但是这个方案做了没几年,苏哈托就下台了,这个供水就停止了,所以新加坡就找了一些新的方案,开辟新的水源。
二;新加坡的供水新来源 现在新加坡提出它有四个水源,马来西亚是其中一个,我们来说一下这个体制如何形成的,新加坡管理水资源有这样几个体制,环境跟水源。底下有两个部门管理水资源,第一个是新加坡的供应事务局,第二个是国家环境局。国家环境局主要是管理环境保护的,新加坡供应事务局,主要管理两个事情电和水,十年前,新加坡把电划出去了,变成实有化,所以公共事务局代收水电费,公共事务局集中管理水资源,把如何管理水资源作为自己最大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就把水的管理形成一个整体性管理,把水变成一个循环,把海水变成天上的云,天上的云降水变成地表水,把地表水变成水库的水,水库的水经过加工变成可用的水,经过老百姓运用之后,就变成了废水,废水进行处理,又变成新生水,这是第一个方法。用新生水作为自己的重要来源,第二个方法就是把海水淡化,把海水淡化是人们的梦想,新加坡经过两年的努力,已经初有成效,现在规模还在进一步扩大,进一步引进新的技术,使成本降低。这样就找到三种大循环的思路,找到三种新的供水水源。第一,收集雨水;如果一些国家没有专门的措施,雨水只有10%是被利用的,其他90%都是回到海洋里面,但是新加坡政府现在通过修建了很多蓄水池,利用很多河流来做蓄水池,现在新加坡总土地上三分之二的地表上面的雨水已经作为蓄水来源,三分之一还没有被控制住。新加坡前两年耗资约3亿新元的滨海蓄水池已建成,工程提供蓄水、防洪和水上休闲等三大功能,是新加坡第一座建在城区内的大型蓄水池。第二,海水淡化技术;海水淡化技术正在成为扩大获得水源的重要途径。第三,新生水技术;现在下水道的100%污水通过先进的双向渗透膜和紫外线消毒技术处理以后成为新生水,新加坡新生水已经可以实现再饮用。新加坡的水资源管理做的比较好,所以我们看到新加坡的老百姓跟其他国家的老百姓不一样,别的国家喜欢喝瓶装水,新加坡社会上宣传的是“自来水不比瓶装水差,甚至会比瓶装水更干净”。我们刚才说三分之二的雨水已经都收集起来,新加坡每年的降水量是2400毫米。新加坡的水源之一,新加坡50%的水源已经被利用。现在新加坡准备建立第16个水库,使新加坡有更多的水源。水源之二,从马来西亚进口。这个方案政府决定从明年到期之后就不延续。新加坡努力制造,在十年、二十年之间,甚至可以不需要马来西亚的供水,自己供水。水源之三,新生水,他有新加坡整个管道,通过这个管道流到循环水处理场,形成一个完善的废水循环系统。水源之四,海水淡化。这是在新的淡水场开幕式上的一个照片,在新加坡的水资源很有竞争力,上个月开的会议,准备建立一个新的淡水场。这种供水水源新加坡感觉还不够,除了四种水源之外,还要加上三种办方法让老百姓有节约水的意识。第一就是要让老百姓省水;第二,认识到水资源的价值;第三,让老百姓认识到有水资源的享受,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这里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用两种水价鼓励节约用水,这在很多国家都已经被采用了,这是新加坡采取其他国家的经验。新加坡居民每个月如果用到40/立方米是一种水价,40/立方米以上又是一个水价。每个月用到40/立方米是1.11元新元,后面还要增加几个费用,一个是水资源保护税,每一立方米的水都要加一种税,还要加上处理水循环所需要加在上面的费用,还要再增加一种水资源卫生专用费。通过这样的价格使老百姓有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这个思路可能对中国很有启发,但是现在中国水价还是很低,尽管中国水资源在很多城市已经开始提价,但是老百姓反映很大,可能影响到老百姓的基本费用,但是非加不可。新加坡做这个比较早,使用这两种价格,而这两种价格再与电费加在一起,我自己感觉新加坡老百姓的压力不是很大。三;倡导居民节约用水。在90年代,我跟儿子一起住的时候,我们每个月的水电费是80-100新元左右,现在一个星期不在家,大概每个月50新币左右,所以这个收费与收入的占比是很低的。如果这两种价格以后老百姓节省水资源的概念是非常强烈的,而且老百姓会不需要瓶装水,像上海、北京很多老百姓都是用瓶装水,这会给老百姓的费用增加很多。如果能够保证做到自来水安全使用,可以给很多白领家庭节省很多费用。另外鼓励每个家庭节约用水,提出了一个口号“节约十升水”,这个节省水里面特别提出的是节约厕所用水。在新加坡普遍推广使用抽水马桶,一种是小解用水,一种是大解用水来使水减少。另外提醒老百姓如何在洗脚、洗澡方面节约用水。另外鼓励每个机构节约用水10%。比如洗车机构,要求每次用水能够节省10%。励使用新生水,设立用水效率基金来提高整体效果。新加坡开展全民ABC爱水,节水活动。新加坡在环境意识上面建立“花园城市”让更多新加坡的居民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现在是新加坡的大学与其他的公司合作来开展水的研究和开发活动,使海水淡化的效率更高。另外新加坡在这个基础上准备把新加坡建设成为世界的水中心。我们以前说中心城市的概念是金融中心、经济中心、另外新加坡现在提出了自己的水中心。新加坡把管理水的水平提高,把节约水的水平提高,循环水、污水处理的水平在提高,使新加坡成为这样的水中心。每年新加坡举行全世界的爱水周,使新加坡在世界上树立这样的地位。新加坡在过去几年爱水活动、节水活动,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而且使新加坡增加了一个软实力,利用这种软实力,新加坡向中国、中东出口他的水技术,推广供水服务。另外还要增加新加坡的实力,使新加坡找到更多发展的路子,包括与天津的生态城合作。新加坡希望通过与天津的生态城合作,变成一个苏州工业园品牌。大家知道苏州工业园引进技术,引进外资对发展公园的管理非常好,越南、印度、老挝也在建设,印度也希望在这些地方建设成像苏州工业园这样的工业园。
四、提倡建立绿色环保型社会 新加坡希望与天津的合作比较成功,但是世界上很多地方搞生态城,很多生态城成本非常高,像阿科桑地(音)生态城,全部是绿色高空,他已经花了几十亿美金,准备全部花销上百万的美金,比如上海的生态城,崇明港的生态城英国公司帮助设计,他的设计思路发展中国家没有办法享受的。他的目的就是为的就是吸引有钱人去住,这种生态城可能很好,但是这个生态城是针对发达国家,针对普通老百姓不适用。所以说要搞一个对老百姓有帮助的生态城。我们刚才与在生态城工作的领导交流了一下,天津生态城的第一个楼盘已经出来了,价钱比较高,商界希望价钱高一点,但是新加坡希望这个生态城有会令人满意,综合世界新兴国家的一些地方,都能重复这样的路子,重复这样的样板,这不仅是对中国的贡献,也是对世界的贡献,对新加坡的贡献,这是新加坡的一个总路。这个路子比较实际,普通老百姓都认为对的,普通老百姓都买的起住得起,我知道这样做起来很难,但是一定要想办法走这个方向,如果走成功了这是非常棒的,新加坡目前来说在水资源方面做的比较成功。新加坡如果从面积、人口来说,在世界上可以忽略不计。这是印度尼西亚说的,新加坡为什么了不起?它只是一个小红点,很多中国官员到新加坡参观,看了感觉很好,新加坡只有五百万人口,我们是十三亿人,如何跟我们比,新加坡很小。很多印度人也会这么说。最近几天有一个印度的学者在新加坡访问,说不要把新加坡看作一个国家,如果看作一个国家是没有办法生存的,为什么不把新加坡看成一个城市,整个比印度大的城市不多,中国也就十几个,二十几个,如果有一大批城市,中国有上百个城市,印度如果有上百个城市做的像新加坡一样,无论是新兴城市还是各方面都会得到多少益处? 新加坡没有什么了不起,新加坡跟苏州工业园合作五年了,一些新的官员比较傲气,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与苏州工业园有一些问题,新加坡这次跟苏州工业园合作,苏州工业园一直是新加坡的精英,使这次在新加坡与天津的生态城合作中,新加坡更值得中国学习,新加坡在小地方上面,做得细做得实,我觉得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新加坡有82%的人口住在组屋里面,这在中国是不可重复的,这是我非常同意,而且不必要,但是他的思路就是可以重复的,李光耀“居者有其屋”的思路就是这样。中国杜甫的唐诗《茅屋为秋风所迫》“安得天下寒士尽开颜”这个思路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所以这个就是中华民族的老思路,为什么不能重复这个思路呢?做法可以有所不同,中国各个城市有一些不同,天津的做法与上海不同,但是所有的思路都要有一个思路,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地方居住的权利,每一个都应该有生存的权利,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发展的权利,这些东西是最基本的。这些东西是最值得学习的。新加坡的建设思路一步一步的走出来,李光耀一再说,新加坡的人种是有问题的,74%是华人,这些华人是从广东、福建、海南过来的,这些地方都是中国在文化方面比较落后、偏远的一些地区,都是在贫穷的地区发展起来的,所以说到新加坡来的都是穷人。李光耀看中的江南这些人种比较好,但是我们看到的是比较差的人群,在新加坡领袖的领导下,扎扎实实的做事情,也在西方世界中间打出一片天地,使世界看到以华人为主的世界也可以搞的漂漂亮亮,也可以搞的非常有秩序,也可以搞的大家遵纪守法,也可以搞的有创造力,也可以搞得在各种城市管理上做的比西方城市好。这种思路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思路是值得学习的。我相信只要中国的一些城市,像天津与新加坡建设生态城,能够运用中国的能力建设苏州工业园,虽然中国人的大脑与西方没法比,但是中国人利用资源的优势在中国能够更好的发挥广大,这才是非常有意义的。谢谢大家。
主持人:大家有问题可以提问一下。刚才杨老师引用大量的图片和详实的数据对新加坡的规划城市建设以及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全面的介绍,让我们这些没有去过新加坡的同志有了几分向往,去过新加坡的同志增加了几分亲切感,我们看到杨老师温文尔雅,讲授条例清晰,今天下午的讲座使我们深受启发,受益匪浅。下面我提议,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杨老师的精彩讲授表示感谢,今天的培训到此结束,散会。
第三篇:新加坡大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新加坡大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是国外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成功运作的重要方面,国外多数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好,贷款呆账少,不良率低,应收账款的账龄很短。新加坡大华银行是新加坡当地商业银行中财务最为稳健、管理水平最高的商业银行之一。该行最高管理层将风险划分为信贷及国家地区风险、资产负债表风险、变现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确定了风险管理的基本组织框架及不同级别的风险管理机构。
一、大华银行信贷管理的主要内容
确定信贷风险参数:该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所用的参数包括:单一客户的最高借款限额(不超过银行股份总额的25%)、单一信贷业务的最长期限、准予接受的担保品类别及担保品集中程度、可予接受的最高担保比率。
国家(地区)风险的管理大:华银行主要根据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和内部国家信贷等级而制定的国家限额系统,对单一国家(地区)的贷款加以监控和管理,避免集中转移资金和经济政治风险。国家(地区)风险限额每季度调整一次,如有关国家(地区)因发生突发事件而对银行资产风险构成重大影响,信贷委员会还会及时调整该国家(地区)的风险限额,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经营策略。
信贷风险缓解措施:信贷风险缓解的主要措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信贷检查报告。主要包括建立下级向上级定期报送信贷质量报告的制度,如全部贷款组合情况、最大若干家借款人情况、国家(地区)风险分析、行业集中度分析、房地产贷款集中度分析、持有股票的集中度分析、不良贷款及损失准备金计提情况、逾期贷款及超额贷款情况等;出现对信贷安全构成不利影响的事件时,各经营单位应按照确定的信贷安全警告程序向上级机构报告。二是风险集中程度的检查。主要按照最大若干家借款人、担保品集中程度、行业集中度、信贷产品集中度、贷款区域集中度等指标来考核贷款集中程度。三是重点监控有问题贷款并组织回收。该行设立了专门负责清收不良贷款的部门,负责处理和清收信贷委员会认为需要采取诉讼等特殊手段才能收回的贷款。
贷款授权:大华银行将信贷审批等信贷裁量能力直接授予各经营单位的特殊职员,被授权人员人选及其权力限额的确定主要考虑三个方面:被授权人员在行内的职务级别;信贷业务的具体类型,一般来说公司贷款、个人贷款的授权权限各不相同;被授权人员的信贷工作经验及工作记录等。
信贷客户评级:大华银行采用本行设计的客户信用评分系统对公司类贷款客户进行评级;对银行、主权国家等贷款客户则采用外部评级公司的评级结果。
贷款分类和损失准备计提制度:贷款分类制度是大华银行根据借款人来自正常收入来源的还款能力将所有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大类、十二小类。
二、大华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
银行不能“回避”风险,只能“管理”风险:银行的任何业务活动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既有信用风险,又有价格风险、汇率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等等,所以银行不能够回避风险,只应该认真去管理风险,只能去识别风险,判断风险的大小,只能去分散风险,并为风险提供相应的保障。
风险与回报必须对称:风险与回报呈正相关关系,回报越高,风险越大,银行活动必须冒一定的风险,但要获得相应的回报。
建立独特的风险文化:银行的风险管理要靠包括管理层、风险控制系统的工作人员在内的任何岗位的银行员工来执行,任何员工都要自觉地考虑到风险因素,把风险文化的培育和完善作为管理层的重要职责,制定完善的行为准则。风险管理意识必须贯穿到市场营销、市场拓展的全过程,一定要在风险能够控制的情况下经营业务。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同样重要,在工作中必须合理兼顾。
按“四眼”原则办事:在风险控制上奉行“四眼”原则,即至少有四只眼睛盯住同一笔业务,即两只眼睛来自市场拓展系统,两只眼睛来自风险控制系统,这样,审查一项业务才能确保对风险的评级更全面与更准确。
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标准:在市场拓展中,让每一个开拓人员和风险管理人员都能够明白操作的尺度,使工作容易沟通和协调,让大家知道如何去防范风险。
共同分享经验,共同吸取教训:对一笔变成问题的贷款或贷款发生损失以后,银行的审计部门会检查贷款审批过程是否符合规定的程序。即使是手续完善,风险控制部门或市场拓展部门仍要做出相应的检讨,吸取足够的教训,拿出日后避免发生类似损失的办法,告知全行,以起到警醒的作用。
三、大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启示
1、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实行全面风险管理。在宏观层面上,要制定统一的风险管理战略,统一的风险管理制度,统一的风险管理文化;在微观层面上,要对所有机构、所有业务、所有过程中蕴涵的标准和先进的技术方法,在通盘考虑各种风险的状况和影响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措施。商业银行的风险决策和业务决策要适度分离,要改变风险管理决策从属于以盈利为首要任务的传统管理方式。在工作中,既要通过委员会这种形式来确定风险管理的基本政策和原则,又要通过具体业务部门的日常风险管理活动,落实上述政策和原则。
2、信贷授权从“对岗位授权”完全过渡到“对人授权”。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在授权管理方面执行的是“授权到人”制度,但是经营管理岗位人员出于业绩考核需要,人为影响审批人独立审批的情况仍不同程度的存在。以“人”为授权对象,即在建立资格准入制度的基础上,根据管理人员的不同级别、经营管理经验、执业记录等因素来核定该等级人员在信贷业务方面的审批权限。“授权到人”一方面,真正发挥授权的针对性,按不同管理的控制能力实现差别授权来进行敏感程度更高的风险控制,提高信贷管理和信贷决策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加强被授权人员的权责和风险意识,有助于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形成相对科学的绩效评价和选拔晋升机制,改变领导决策、集体审批、集体负责的审核机制,真正尊重第一责任人的意见,完善信贷授权制度。
3、充分重视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和拨备。我国商业银行要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除了管理制度严谨、盈利状况良好等因素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执行十分谨慎严格的贷款分类和准备金拨备制度,从而保证银行财务状况稳健,盈利真实可靠,具有抵御风险的能力。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实施了贷款分类制度,但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影响,准备金缺口很大,加上存量和新发放贷款不良资产的暴露,这一缺口还在进一步加大。要改变拨备意识不强、不主动的现状,应加大拨备力度,避免分行虚盈实亏情况的出现,摸清贷款家底,增强财务实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4、培育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风险管理是一项技术含量高的业务,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从业经验、操作技能以及职业道德是干不好这项工作的。我国商业银行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的风险管理队伍,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全行范围内加大倾斜力度,更多地将精通统计学、经济学和外语等知识的高素质员工充实到风险管理岗位;二是对现有风险管理人员加大培训力度,使之系统掌握国际上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三是广纳天下英才,引进国外先进银行具有风险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导入更多的先进风险管理理念和相关技术。
第四篇:张家口社会管理经验
张家口社会管理经验
社会管理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做支撑,又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细致的工作、有效的举措积极推进。实践中,宣化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应对改革发展任务繁重、社会事业欠账较多、各类社会矛盾集中凸显等问题给社会管理带来的新情况、新挑战,以全面贯彻落实“八三”工作法为抓手,坚持抓发展保稳定、惠民生促和谐、夯基础强服务、重源头化纠纷、抓防控保安全,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着力构建社会管理的新模式、新格局。
一、致力于统筹发展,打造社会和谐的“硬支撑”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当前,影响地方社会和谐稳定、容易引发群众信访的问题主要是企业改革、城市拆迁、土地征用、经济纠纷等方面的利益性冲突,而要解决这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关键还是要靠发展。
一是坚持执政为民理念,以科学决策推进统筹发展。坚持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的前臵程序,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合理把握改革力度、发展速度与群众承受程度的最佳结合点,上项目、搞建设始终统筹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安全效益。建立健全了风险评估、执政行为纠偏问责等决策机制,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了各类影响社会稳定问题的发生。二是强化以人为本理念,在保障民权民利中促进民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曾为宣化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造纸、陶瓷、啤酒、化工等传统企业,由于工艺、设备和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在改革发展进程中逐步陷入了困境。面对曾为全区经济社会建设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广大企业职工,面对企业改制“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核心难题,坚决摒弃“一改了之、一卖了之”的简单改制路线,坚持“以项目促改制、以改制促发展”,累计筹资22.6亿元,完成了140家老企业改制工作。三是强化安全发展理念,在保障民安中构建和谐。始终把安全发展作为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抓手,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分级负责,深入开展了安全生产执法、治理、宣教“三项行动”和安全生产大检查、隐患治理年、法人代表承诺落实年等活动,始终保持确保安全的工作强势。
二、立足服务群众,夯实政通人和的“主基石” 社会管理的核心和重点是群众工作,是管理与服务群众的有机统一体。我们坚持把社会管理寓于为群众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不断提高管理与服务群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群众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不断夯实社会管理的保障和基础。
一是加大投入,在改善民生中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坚持以民生为根本,大力实施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济困等民生工程,持续加大民生事业投入,全区民生领域投入占到了全部财政支出的85%。着力改善群众住房条件,实施了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等一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成廉租房1266套,改建棚户区20个、旧小区19个,建设精品住宅小区10个。实施了总投资3.5亿元的11个农村新民居建设工程,建成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居民楼47栋、26.6万平方米,全区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6平方米。
二是搭建平台,在深入群众中密切与群众的关系。把搭建服务群众的有效平台作为群众工作的切入点,不断创新载体和形式,在深入群众中密切与群众的关系。深入推进干部下基层活动,全区400多名科级以上干部,每年分别深入到基层联系点和联系户开展不少于30天的蹲点调研,先后选派320多名机关干部深入到农村社区开展工作,围绕“帮思路、帮资金、帮项目、强化基础”的“三帮一强化”工作目标,累计为基层单位和群众办实事好事3865件(次),排查化解各类隐患纠纷120余件,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城乡的三级群众工作网络,搭建起了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平台。
三是强化文化引领,在组织群众中凝聚民心。文化是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精神纽带。我们坚持以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等活动为载体,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向基层延伸、向群众延伸。建成农村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54个,社区文化站47个,成为基层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主阵地。从2004年起,每年6月至9月在城区露天文化广场举办持续3个月的“彩色周末”暨社区文化节活动,已累计演出700多场次、节目6000多个,为广大文艺爱好者展示自我、开展交流搭建了舞台。在农村社区建立腰鼓队、秧歌队、健身操队、夕阳红老年合唱团等群众文体队伍120余支,通过组织开展合唱比赛、红色收藏展、图书漂流、“相约星期五,共叙社区情”聊天会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拉近了邻里距离,营造了互助友爱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化解矛盾纠纷,畅通社会维稳的“减压阀” 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是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迫切任务。在工作中,我们坚持以“问题发现得早、人员稳控得住、问题化解得了”为目标,把化解矛盾纠纷贯穿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以扎实细致的工作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狠抓隐患排查化解。强化“没事当有事,小事当大事”的工作理念,推行“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工作模式,定期对各类隐患纠纷进行深入排查,及时梳理,建立台帐,研判分析,重点化解,做到苗头早发现、动向早掌控、问题早解决,切实把接待“中转站”变成了解决问题的“终点站”。建立完善了区级联合接访中心、乡镇(街道)信访服务中心(办公室)、农村(社区)信访调解室三级信访接待机构,建立调委会115个,发展调解员1255名。通过领导接访、重点约访、带案下访等形式,深入开展信访积案化解攻坚行动,变责任部门“单科治疗”为区级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包案领导、分包责任部门“协调会诊”,逐案梳理研究、制定解决办法,切实做到问题症结清、涉及人数清、政策依据清、处理过程清。2010年以来,累计筹集专项资金300余万元,使22个多年得不到解决的“钉子案、骨头案”得到成功化解,全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率达到95%以上,调解成功率达99%,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二是强化信访刚性责任。坚持把督导问责作为推动工作的有效手段,建立健全了岗位责任、限时办结、责任追究等制度,先后从全区选派了15名优秀干部充实到信访岗位,对7名表现突出的信访干部给予了提拔重用。同时,加大信访问责力度,对12名因稳控责任不落实、稳控措施不到位,致使重点人员失控的责任领导和工作人员进行了严厉问责,形成了干好有褒奖、失职必追责的责任体系,各级党员干部抓信访工作的压力和动力明显增强,确保了信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三是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坚持依法治访,依法解决信访问题。畅通信访渠道,在全面提升各级信访接待质量的同时,着力开展好“领导干部大接访和下访”活动,并把“领导干部下访”与包村帮扶、扶贫攻坚、基层建设年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引导群众通过合理、合法渠道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加大打击违法信访和依法终结力度,对214名非访人员依法进行了训诫、警告、拘留等相关处理,对4件无理过高要求、缠访闹访不断的信访案件,依法上报中联办进行了终结,在全区树立了依法有序上访的良好导向,有效维护了信访秩序。
四、强化社会管控,筑牢社会安定的“防护网” 加强对社会面的防范管控,是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抓手。我们坚持以农村和社区为基础、以治安专业队伍为主体,强化“五网”建设,努力构建“专群结合、点线面结合、管防控打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动态化、信息化、全覆盖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立体防控体系。
一是强化社会治安防范网建设,增强日常巡防效果。坚持把公安工作作为社会日常管理的重中之重,围绕“人、屋、车、路、网、场”等治安基本要素,积极整合全区各级各类巡防力量,以水、电、气、热等重点部位和学校、商场等公共场所为重点,加强巡防值守,严格落实固定点24小时值勤和巡防组不间断巡查制度。加大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商业集聚区、流动人口聚居地等重点区域和薄弱部位的综合排查整治力度,加强治安联防联控,实现常态管理、动态防范。
二是强化非访人员稳控网建设,筑牢信访维稳防线。坚持把做好重点人员有效稳控工作作为特殊敏感期信访维稳的最后一道防线,对所有重点人员逐一落实责任单位和稳控人,依法采取措施,死看死守,确保控得住、稳得了、处理得好。加大敏感期主要领导接访密度,通过对重点人“车轮式”接访约访、带案下访,最大限度地把人员吸附在当地、稳控在基层。
三是强化重点人群管控网建设,降低治安案件发案率。坚持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以网管人有机结合,依托社区警务室和农村治保会,加强对全区3.4万名流动人口和1.1万间出租房屋的管理,实现实有人口、实有房屋管理全覆盖。完善三级帮教组织,建立了区、乡镇(街道)上下联动的矫正工作体系,切实抓好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的帮教管理。实施了巡逻设卡方案,在区指挥中心的统一调度下,各派出所以管辖区为单位,进行全天候定点巡逻防控;刑警大队各中队重点开展零点以后有针对性的刑侦巡逻;巡特警大队,采取车巡与步巡相结合的方法,在城区主要路口设立14个卡点进行巡逻防控,最大限度地提高见警率,有效防止了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
四是强化技防监控网建设,提升科技防范水平。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应用为核心,组织动员社会资金5000万元,利用国家转移支付资金2700余万元,推进实施了“天网覆盖”建设工程。累计安装监控探头1.1万个,并对重点部位、重要区域监控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实现了接入终端和监控视频的数字化高清显示,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区、符合发展需要的数字化综合信息指挥平台,成为全区治安防控“日夜不下岗”的流动警力,最大限度地挤压了犯罪空间。公安机关破案率同比提高18%、两抢一盗发案率下降16%,公安机关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复杂治安案件的侦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五是强化情报预警和应急处臵网建设,提升应急处突能力。按照“统一指挥、资源共享、功能完善”的发展思路,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综合公安、宗教、民政等相关部门的情报信息功能,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进行研判评估。广泛吸纳各类志愿者队伍,组建了1200多人参加的群众性义务巡逻队110支,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应急处臵工作格局。投入200万元,对区应急指挥中心监控指挥系统进行升级改造,配备了62平方米的环绕式圆形LED监控屏幕,可实现多点监控、灵活转换,构建起了融“视频监控巡防、110指挥调度、情报分析研判、网上督察管理、应急反恐指挥”六大功能于一体的应急指挥系统。全区3000个重点部位的视频监控设备全部接入应急指挥中心,并实现实时监控、可视化调度;投入780万元,购臵了应急指挥车、流动警务车、电动巡逻车等设备,对公安警务应急装备进行了更新,有效提升了公安机关应急处突能力,为确保全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五篇:创新社会管理经验发言材料
创新社会管理经验发言材料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巩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西河镇党委班子深刻地体会到:一切社会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我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真正让社会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政治导向。
西河镇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主要分五个方面进行:
其一,始终坚持协同参与的管理导向。在实践中,我们按照“社会矛盾联调、社会管理联抓、便民实事联办”的思路,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在矛盾化解方面,注意民意的畅通表达,善于团结群众,能听不同的声音,化解各种矛盾,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一味指责群众,不乱扣帽子,各种社会矛盾均化解在萌芽状态。
其二,始终坚持面向基层的工作导向。基层是社会协同管理的基础,发展的矛盾集中在基层,因此,社会管理的重心也应转向基层。一直以来,我镇坚持重心下移、精力下沉、投入下倾,加大基层资源整合力度,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创新。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方面,落实了阵地,配齐了设施,设立专门了窗口,办理报销手续时,力求做到快捷、准确、及时,以优质的服务取信于民;农村危房改造、农村低保以及救济物资的发放都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和透明;针对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战斗力、凝聚力不强的问题,以新鹅村为突破口,通过优化村班子结构,强化班子能力建设,加大指导力度,完善村党组织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等措施,切实解决相对后进村的问题。同时加大投入保障,努力使每个基层单位、基层组织成为维护一方稳定的坚强力量。
其三,在主体上全力创造优势,探索培育新型农民新办法。建设新农村和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农民是主体,增强农民的人格魅力,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民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为此我们以“一事一议”为抓手,逐步把每一个村庄建设成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采取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外出取经、典型观摩、现身讲述等途径,引导农民学得会、用得上、能致富。为此,西河镇组织村民分几批到大石荼厂学习茶叶的种植、采摘、加工等技术;邀请省农科院、九三学社的专家到西河对村民进行种植、养殖的培训等,努力把每个村民打造成魅力无穷的新型农民。
其四,大力发展主导产业,把农民组织起来,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以雾溪河为中轴线,北岸建立双季稻种植示范基地,南岸建成大棚蔬菜、金秋梨等种养殖经济产业带。目前,以刘家村蔬菜基地为“龙头”,以广益养猪厂、广益农贸市场为“龙身、龙尾”的农产品集散地一字排开,初步形成。
其五,创造管理优势,增强农民的自治能力。通过第八届村(居)换届,充分发挥基层民主,尊重好、保护好、引导好、调动好农民的民主权利,让农民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中增强参政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大局意识。
总之,西河镇始终坚持群众满意的评价导向,把群众的感受作为工作的“晴雨表”,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使人民群众感到真真切切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