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暂行规定
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行为,促进内镜诊疗适宜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内镜诊疗技术,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通过人体正常腔道或人工建立的通道,使用内镜器械在直视下或辅助设备支持下,对局部病灶进行观察、组织取材、止血、切除、引流、修补或重建通道等,以明确诊断、治愈疾病、缓解症状、改善功能等为目的的诊断、治疗措施。
第三条 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第四条 本规定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第五条 医疗机构开展内镜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第六条 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全国医疗机构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 分级管理
第七条 按照《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试行)》,根据风险性和难易程度不同,内镜诊疗技术分四级管理。
三、四级内镜诊疗技术按照第二类医疗技术由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进行管理。
第八条 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制订和发布各专业四级内镜诊疗技术管理目录和三级内镜诊疗技术管理参考目录,并根据内镜诊疗技术管理实际需要适时修订。
第九条 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制订发布本行政区域各专业三级及以下内镜诊疗技术管理目录,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实际,增
补三级内镜诊疗技术管理目录。
第十条 未经国家卫生计生委同意,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不得向下调整三、四级内镜诊疗技术的管理级别。
第十一条 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制订发布各专业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并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 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相关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要求,对本行政区域内开展相关内镜诊疗技术的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实施准入管理。
第十三条 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准予开展三、四级内镜诊疗技术的医疗机构名单按照要求向国家卫生计生委备案。
第十四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镜诊疗技术分级管理工作制度,指定具体部门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第三章 临床应用管理
第十五条 医疗机构开展内镜诊疗技术,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开展相关专业内镜诊疗技术相适应的诊疗科目;
(二)具有与开展相关专业内镜诊疗技术相适应的辅助科室、设备和设施;
(三)具有相关专业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执业医师;
(四)具有经过相关专业内镜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内镜诊疗技术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五)具有内镜消毒灭菌设施和医院感染管理系统,并严格执行内镜清洗消毒技术相关操作规范和标准;
(六)经过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审核取得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资质;
(七)符合相关专业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规定的其他要求;
(八)具有与医疗机构级别相适应的制度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
(九)符合省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六条 新建的二级以上医院或者新设置与开展相关专业内镜诊疗技术相适应诊疗科目的二级以上医院,拟开展四级内镜诊疗技术的,在符合相关专业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相关的人员、科室、设备、设施等条件的基础上,向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由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临床应用能力评估通过后,可以试运行1年;试运行期满后3个月内,由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复核,复核通过后,方可继续开展相关诊疗工作。复核未通过,不允许开展相关诊疗工作,且2年内不得再次向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提出试运行申请。
第十七条 医疗机构与开展内镜诊疗技术相关的主要专业技术人员或者关键设备、设施及其他辅助条件发生变化,应当停止相应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并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同时向准予其开展相应内镜诊疗技术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申请重新审核,审核通过后方可继续开展。
第十八条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遵守相关专业疾病诊疗规范、内镜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第十九条 开展内镜诊疗技术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本院在职医师决定,术者由符合管理规范要求的医师担任。
第二十条 开展内镜诊疗技术前,应当向患者或其法定监护人、代理人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第二十一条 开展内镜诊疗技术前,应当确定手术方案和预防并发症的措施。术后制订合理的治疗与管理方案。
第二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内镜诊疗器材使用登记制度,器材使用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第二十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内镜诊疗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内镜诊疗后随访制度,并按照规定进行随访、记录。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行
政区域内已经获得开展相关专业内镜诊疗技术资质的医疗机构和医师进行评估, 包括病例选择、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病例、疗效情况、医疗事故发生情况、术后病人管理、平均住院日、病人生存质量、病人满意度、随访情况和病历质量等。评估不合格的医疗机构或医师,暂停相关技术临床应用资质并责令整改,整改期不少于6个月。整改后评估符合条件者方可继续开展相关技术临床应用;整改不合格或连续2次评估不合格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取消相关专业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资质。
第二十五条 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管理与控制制度,依托相关专业质控中心开展质控工作,定期向医疗机构反馈质控结果。
第二十六条 鼓励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管理与控制。
第四章 培训考核
第二十七条 拟从事内镜诊疗工作的医师应当接受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第二十八条 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四级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工作。指定或组建各专业四级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统一编制培训大纲和教材,对拟开展四级内镜诊疗技术的医师进行培训。
第二十九条 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三级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工作。指定或组建本辖区各专业三级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按照各专业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要求和本省(区、市)统一编制的培训大纲、培训教材,对拟开展三级内镜诊疗技术的医师进行培训。
第三十条 二级及以下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工作由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自行决定组织方式。
第三十一条 各级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应当制订培训计划,保证接受培训的医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培训内容。
第三十二条 各级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应当按照要求对接受培
训医师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实践能力操作水平进行定期测试、评估,保证培训效果。培训期满未能达到临床应用能力要求的,应当延长培训时间。
第三十三条 培训期满的医师应当按照规定参加考核,考核合格的方可申请从事内镜诊疗工作。
第三十四条 各级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应当为每位接受培训的医师建立培训及考核档案。
第三十五条 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地市级和县级医疗机构医师的培训,促进内镜诊疗适宜技术向基层普及与推广。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医疗机构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安全评估制度,对于存在安全风险的医疗机构,应当立即责令其停止开展。
第三十八条 医疗机构在申请相应级别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过程中弄虚作假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不得准予其开展相应级别内镜诊疗技术;已经准予开展的,应当立即责令其停止开展。
第三十九条 医疗机构不得擅自开展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废除或者禁止开展的内镜诊疗技术,以及应当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方能开展的内镜诊疗技术。对于擅自开展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立即责令其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条 本规定由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解释。
第四十一条 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暂行规定
张掖市中医医院
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行为,促进内镜诊疗适宜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内镜诊疗技术,是指医院及其医务人员通过人体正常腔道或人工建立的通道,使用内镜器械在直视下或辅助设备支持下,对局部病灶进行观察、组织取材、止血、切除、引流、修补或重建通道等,以明确诊断、治愈疾病、缓解症状、改善功能等为目的的诊断、治疗措施。
第三条 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第四条 本规定适用于各级临床医生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第五条 医院开展内镜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第六条 医务科负责医院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 分级管理
第七条 按照《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试行)》,根据风险性和难易程度不同,内镜诊疗技术分四级管理。
三、四级内镜诊疗技术按照第二类医疗技术由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进行管理。
第八条 医务科负责制订本院三级内镜诊疗技术管理参考目录,并组织实施。
第九条 医务科按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相关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要求,对临床科室开展相关内镜诊疗技术的相关人员实施准入管理。
第十条 医医务科应当建立健全内镜诊疗技术分级管理工作制度,指定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第三章 临床应用管理
第十一条 临床科室开展内镜诊疗技术,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开展相关专业内镜诊疗技术相适应的诊疗科目;
(二)具有与开展相关专业内镜诊疗技术相适应的辅助科室、设备和设施;
(三)具有相关专业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执业医师;
(四)具有经过相关专业内镜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内镜诊疗技术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五)具有内镜消毒灭菌设施和医院感染管理系统,并严格执行内镜清洗消毒技术相关操作规范和标准;
(六)经过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审核取得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资质;
(七)符合相关专业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规定的其他要求;
(八)具有与医疗机构级别相适应的制度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
(九)符合省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第十二条 新设置与开展相关专业内镜诊疗技术相适应诊疗科目的科室,拟开展四级内镜诊疗技术的,在符合相关专业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相关的人员、科室、设备、设施等条件的基础上,向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由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临床应用能力评估通过后,可以试运行1年;试运行期满后3个月内,由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复核,复核通过后,方可继续开展相关诊疗工作。复核未通过,不允许开展相关诊疗工作,且2年内不得再次向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提出试运行申请。
第十三条 医院与开展内镜诊疗技术相关的主要专业技术人员或者关键设备、设施及其他辅助条件发生变化,应当停止相应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并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同时向准予其开展相应内镜诊疗技术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申请重新审核,审核通过后方可继续开展。
第十四条 临床科室应当严格遵守相关专业疾病诊疗规范、内镜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第十五条 开展内镜诊疗技术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本院在职医师决定,术者由符合管理规范要求的医师担任。
第十六条 开展内镜诊疗技术前,应当向患者或其法定监护人、代理人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第十七条 开展内镜诊疗技术前,应当确定手术方案和预防并发症的措施。术后制订合理的治疗与管理方案。
第十八条 开展内镜诊疗技术的临床科室应当建立内镜诊疗器材使用登记制度,器材使用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第十九条 医务科应当加强内镜诊疗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内镜诊疗后随访制度,并按照规定进行随访、记录。
第二十条 鼓励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管理与控制。
第四章 培训考核
第二十一条 拟从事内镜诊疗工作的医师应当接受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第二十二条 医务科负责组织对拟开展三级内镜诊疗技术的医师到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培训基地进行培训。
第二十三条 培训医师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培训内容,接受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对培训医师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实践能力操作水平的定期测试、评估。培训期满未能达到临床应用能 力要求的,延长培训时间。
第二十四条 培训期满的医师应当按照规定参加考核,考核合格的方可申请从事内镜诊疗工作。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五 医务科应当加强对本院内医疗机构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六条 医务科应当建立医疗机构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安全评估制度,对于存在安全风险的临床科室,应当立即责令其停止开展,并上报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七条 临床科室在申请相应级别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过程中弄虚作假的,医务科不得接受开展相应级别内镜诊疗技术的申请。
第二十八条 临床科室不得擅自开展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废除或者禁止开展的内镜诊疗技术,以及应当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方能开展的内镜诊疗技术。对于擅自开展的临床科室,医务科应当立即责令其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规定由张掖市中医医院负责解释。第三十条 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2014年3月27日
第三篇: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可行性报告
我院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可行性报告
XXX院消化内镜科成立至今已有10余年,现有6名医师,6名护士,其中科主任为主任医师,xxx副主任医师,xxx医师。我科医师先后在xxx医院,xxx医院进修学习,且均具有3年以上消化内镜相关诊疗工作经验。消化内镜科成立以来,已经完成相关检查及治疗11200余例。近两年,随着无痛胃肠镜及镜下治疗的广泛开展,更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科室现拥有4台消化内镜主机,8条电子纤维胃镜,3条电子纤维肠镜,配备有先进的“电脑内镜图像数据处理系统”,各种规格活检钳、异物钳、高频电、氩气刀等丰富的辅助设备,能熟练开展胃镜、结肠镜检查及各种内镜下治疗。我科所在医院是xx市最大的三级甲等医院,我们在安全开展普通胃肠镜检查的同时,率先在本地区开展无痛胃肠镜检查,极大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提高了诊断准确率。治疗内镜是我科室的专业特色,近几年来我科陆续开展了大量的内镜下治疗项目,主要有消化道息肉内镜下切除术、消化道出血内镜下各种止血术(局部喷洒止血药、电凝止血、金属钛夹止血等)等内镜治疗、消化道异物取出术等。
我科医护人员积极学习,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打造品牌科室,全面提高诊疗水平,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的群众。
第四篇:内镜诊疗技术管理制度
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
内镜诊疗技术管理制度
为加强我院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内镜临床诊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办法。
一、本管理办法中内镜特指应用于我院诊疗操作及手术的所有内镜。
二、成立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负责内镜手术权限申请审核和手术授权。
三、申请内镜手术权限医师的资格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地点注册为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
2、有5年以上相关专业诊疗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作为一助参与内镜诊疗技术操作每年至少30例;作为术者完成相应手术累积100例以上;累计参与完成内镜手术不少于200例。
4、经过卫生部认定的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取得证书。
四、内镜手术权限的申请、审核和授予
1、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应不定期召开会议对于医师内镜手术权限申请进行审核并对合格者授予内镜手术权限。
2、医师随手术例数增长、个人手术技术水平提升和专业技术职称 晋升,达到内镜手术权限申请资格时可申请内镜手术权限。
3、医师所在科室应责成专人对医师开展手术情况如实记录、客观评价,作为医师申请内镜手术权限的客观依据。医师手术开展情况记录于《手术医师技术操作履历表》。
4、医师达到内镜手术权限资格后,所在科室主任根据其实际操作能力等条件,决定其是否申请内镜手术权限;医师申请内镜手术权限时填写《手术权限申报表》,科主任签字后附申请人《手术医师技术操作履历表》上报医务科。医务科审核同意后报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审核裁定。
5、医师申请内镜手术权限时除填写《手术权限申报表》,还须提交专业任职资格证书、内镜培训证书或内镜学习、进修证明等(可提供复印件)作为申请内镜手术权限的材料。
6、医师对于内镜手术权限申请存在异议可向医务科提出书面申诉,由医务科裁定。医师对于医务科裁定不满可向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提出申诉,所作裁定为最终裁定。
7、医师对内镜手术权限审核、授予等过程和结果产生异议可书面材料提交医务科,由医务科提交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裁定,所作裁
定为最终裁定。
五、内镜手术权限的监管和再授权
按《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手术医师手术权限监管及再授权项规定执行。
六、内镜技术临床运用管理
1、严格遵守疾病诊疗规范、内镜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患者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综合判断治疗措施,因病施治,合理治疗,严格掌握内镜诊疗技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2、取得我院内镜手术权限的医师每人每年作为术者应累计至少完成10例内镜手术操作。
3、简单内镜诊疗手术应由1名具备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院在职医师决定。高难度内镜诊疗手术及新开展的内镜诊疗手术应由2名具备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院在职医师决定。术者由上述医师担任。
4、严格执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组织术前讨论,术前确定手术方案和预防并发症措施,术后制定合理的治疗与管理方案。
5、实施内镜手术前,应向患者或其法定监护人、代理人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6、加强内镜诊疗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内镜诊疗后随访制度,并按规定进行随访、记录。
7、医师实施内镜诊疗手术前,必须亲自诊查患者,并按规定及时填写、签署医学文书,不得隐匿、伪造、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
8、建立内镜诊疗病例讨论制定,对于手术难度大,术中风险高的手术以及术中操作出现失误,术后出现并发症或预后不良的病例进行讨论,总结。
9、实施内镜手术必须使用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注册的内镜专业设备、耗材及药品,严格执行《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由手术室指定专人负责我院普通外科内镜的保管、消毒等工作。
10、建立内镜诊疗器材登记制度,保证器材来源可追溯;不得通过器材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得违规重复使用一次性内镜诊疗器材;严格执行国家物价、财务政策,按照规定收费。
11、建立内镜进修培训制度,每年定期派遣相关人员后上级卫生部门指定的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进行学习。
12、内镜临床应用中所涉其他事宜应按我院相关管理制度执行。
第五篇: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的管理规范教学
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3年版)
浏览次数:69 日期:2014-02-21 14:52:36
为加强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与管理,规范泌尿外科内镜临床诊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主要包括用于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疾病诊疗的腹腔镜技术、经尿道内镜技术和经皮肾镜技术等诊疗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开展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并满足下列要求:
1、临床科室。
二级及以上医院,其中三级医院设有泌尿外科,二级医院外科设有泌尿外科病房或专业组。每年收治泌尿外科患者不少于400例,完成泌尿外科手术不少于200例。
2、手术室条件要求。
(1)包括术前准备室、手术室、术后观察室以及门诊手术室等。
(2)有满足泌尿外科内镜诊疗工作需要的内镜设备和相关器械、耗材。
(3)配备心电监护仪(含血氧饱和度监测功能)、除颤仪、简易呼吸器等急救设备和急救药品。
3、设有麻醉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等专业科室或专业医师,有满足泌尿外科内镜麻醉必须的设备、设施,具备泌尿外科内镜麻醉技术临床应用能力以及并发症综合处理和抢救能力。
(三)有不少于2名经过泌尿外科内镜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具备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执业医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四)有内镜消毒灭菌设施,医院感染管理符合要求。
(五)拟开展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附件1)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1、三级医院,开展泌尿外科诊疗工作不少于5年,近5年累计完成泌尿外科内镜手术不少于2000例,其中累计完成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泌尿外科内镜手术不少于500例或累计完成按照三级手术管理的泌尿外科内镜手术(附件2)不少于800例。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具备满足危重患者救治要求的重症监护室。
3、具备满足实施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泌尿外科内镜手术需求的临床辅助科室、设备和技术能力。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医师。
1、拟开展泌尿外科内镜手术的医师,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与开展泌尿外科内镜技术相适应的临床专业。(2)具有5年以上泌尿外科疾病诊疗工作经验,具备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目前从事泌尿外科诊疗工作,累计参与完成泌尿外科内镜手术不少于200例。
(3)经过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2、拟独立开展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泌尿外科内镜手术的医师,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基础上,还应满足以下条件:
(1)开展泌尿外科诊疗工作不少于10年,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累计完成泌尿外科内镜手术不少于500例;其中按照三级手术管理的泌尿外科内镜手术不少于250例。
(2)经国家卫生计生委指定的四级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3、本规范实施前,符合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确定的相关条件和标准的医师,可以不经过培训,但须经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审核而开展按照三级及以下手术管理的泌尿外科内镜诊疗工作。
4、本规范实施前,具备下列条件的医师,可以不经过培训,但须经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审核而开展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泌尿外科内镜手术工作。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行专家评议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并获得2名以上本专业主任医师书面推荐,其中至少1名为外院医师。
(2)在三级医院从事泌尿外科内镜诊疗工作不少于10年,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近5年累计完成泌尿外科内镜手术不少于500例,其中每年独立完成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泌尿外科内镜手术不少于50例。(4)泌尿外科内镜技术的适应证选择符合要求。近3年内未发生过二级以上与开展泌尿外科内镜手术相关的负主要责任的医疗事故。
(二)其他相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应当经过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相关专业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三、技术管理基本要求
(一)严格遵守泌尿外科疾病诊疗规范、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二)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开展由具有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院在职医师决定,实施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由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院在职医师决定,术者由符合本规范要求的医师担任。术前应当确定手术方案和预防并发症的措施,术后制订合理的治疗与管理方案。
(三)实施泌尿外科内镜手术前,应当向患者或其法定监护人、代理人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加强泌尿外科内镜诊疗质量管理,建立健全泌尿外科内镜诊疗后随访制度,并按规定进行随访、记录。
(五)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准予开展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泌尿外科内镜手术的医疗机构报国家卫生计生委备案。
四、培训 拟从事泌尿外科内镜诊疗工作的医师应当接受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其中从事按照三、四级手术管理的泌尿外科内镜诊疗工作的医师应当分别接受不少于6个月的系统培训。
(一)培训基地。
国家卫生计生委指定四级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定本辖区三级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并组织开展相应培训工作。
四级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三级甲等医院。
2、开展泌尿外科诊疗工作不少于5年,具备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泌尿外科内镜手术临床应用能力。泌尿外科开放床位不少于60张。
3、近5年累计收治泌尿外科患者不少于10000例,每年完成泌尿外科内镜手术1000例以上(其中腹腔镜手术不少于150例,经尿道内镜手术不少于700例,经皮肾镜手术不少于150例),其中每年完成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泌尿外科内镜手术不少于300例(其中腹腔镜手术不少于50例,经尿道内镜手术不少于200例,经皮肾镜手术不少于50例)。
4、有不少于4名具备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泌尿外科内镜手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指导医师,其中至少2名具有主任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5、有与开展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工作相适应的人员、技术、设备和设施等条件。需具备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模拟培训场地及设施。
6、近3年举办过全国性泌尿外科内镜或泌尿外科微创诊疗技术相关专业学术会议或承担泌尿外科内镜或泌尿外科微创诊疗技术相关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二)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泌尿外科内镜手术医师培训要求。
1、在指导医师指导下,参与完成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泌尿外科内镜手术不少于35例(其中腹腔镜手术不少于10例,经尿道内镜手术不少于15例,经皮肾镜手术不少于10例)。
2、在指导医师的指导下,接受培训的医师应参与对患者全过程的管理,包括术前评价、诊断性检查结果解释、与其他学科共同会诊、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操作、操作过程记录、围手术期处理、重症监护治疗和术后随访等。
在境外接受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培训6个月以上,有境外培训机构的培训证明,并经国家卫生计生委指定培训基地考核合格后,可以认定为达到规定的培训要求。
附件:
1、四级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目录
2、三级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参考目录
附件1
四级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目录
一、经尿道内镜诊疗技术
(一)经尿道巨大前列腺切除术(>60g)
(二)输尿管镜输尿管肿瘤切除术
(三)软性输尿管镜肾结石激光碎石术
(四)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内切开术
(五)软性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
二、经皮肾镜诊疗技术
(一)孤立肾经皮肾镜术
(二)肾铸型结石及多发性肾结石经皮肾镜术
三、腹腔镜诊疗技术
(一)腹腔镜肾上腺肿瘤(≥5cm)切除术
(二)腹腔镜肾上腺全切或次全切除术
(三)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
(四)腹腔镜供肾取肾术
(五)腹腔镜肾切除术
(六)腹腔镜肾实质切开取石术
(七)腹腔镜马蹄肾峡部分离术
(八)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
(九)腹腔镜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
(十)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
(十一)腹腔镜重复肾重复输尿管切除术
(十二)腹腔镜肾盂成形术
(十三)腹腔镜肾蒂淋巴管结扎剥脱术
(十四)腹腔镜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
(十五)腹腔镜肾盂切开取石术
(十六)腹腔镜肾固定术
(十七)腹腔镜输尿管部分切除术后再吻合术
(十八)腹腔镜腹膜后肿物切除术
(十九)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
(二十)腹腔镜输尿管-膀胱吻合术
(二十一)腹腔镜腔静脉后输尿管整形术
(二十二)腹腔镜隐睾下降睾丸固定术
(二十三)腹腔镜膀胱部分切除术(含腹腔镜膀胱憩室切除术)
(二十四)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二十五)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二十六)腹腔镜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二十七)腹腔镜脐尿管切除术
(二十八)腹腔镜精囊切除术(二十九)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
(三十)单孔腹腔镜手术
(三十一)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
附件2
三级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参考目录
一、经尿道内镜诊疗技术
(一)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60g)(含电切除、气化、激光剜除)
(二)经尿道前列腺支架置入术
(三)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含电切、激光)
(四)经尿道膀胱病变黏膜切除术(含腺性膀胱炎,黏膜白斑病变黏膜切除术)
(五)经尿道输尿管膨出切开术
(六)经尿道尿道狭窄内切开术
(七)经尿道膀胱颈口切开术
(八)输尿管镜输尿管狭窄内切开术
(九)输尿管镜(软、硬镜)检查术
(十)输尿管硬镜碎石取石术
(十一)输尿管镜输尿管扩张术
(十二)精囊镜检查技术
二、经皮肾镜诊疗技术
经皮肾镜取石术(单发性肾盂结石、输尿管上段结石,异物取出)
三、腹腔镜诊疗技术
(一)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
(二)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
(三)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5cm)
(四)腹腔镜隐睾切除术
注:四级以外的腹腔镜手术和经皮肾镜手术均为三级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