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应用PDCA改善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大全]
应用PDCA改善临床输血不良反应
一、存在问题
1.临床医生输血不良反应判断标准不一致。
2.临床用血管理不严,操作不规范。表现为医师用血权限把握不严,部分住院医师开具输血申请,临床用血分级申请执行不到位。
3.少部分护理人员责任意识不强,流程不清楚,血样管选择错误,采集人员不签字,派遣实习生送检标本时常发生,对输血工作造成隐患。
4.输血制度、流程不完善。
5.临床科室对输血不良反应回报不够重视,以致漏报。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质量管理鱼骨图
二、确定方针,制定计划(P)
1.落实《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法律和规范。
2.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加强输血申请单的审核工作,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提出合理用血方案。
3.落实临床用血申请、登记制度,履行用血报批手续,执行输血前检查和核对制度。
4.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加强仪器使用中的保养与维护,并做好室内质量控制,参加室间质评。
5.加强输血申请单的审核,建立临床缺陷记录本,对于申请不合理、不规范,采样管错误、无采样人员签名、送检人员无资质等缺陷进行记录,定期通报,以督促相关人员加强安全意识,以达到持续改进目的。
6.开展对临床医师的教育与培训,促进临床合理用血,对于不合理用血申请提出合理化建议或拒绝供血。
三、实施阶段(D)
1.每年至少两次对临床医师进行输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2.定期召开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完善输血制度和流程;加强输血不良反应的监管工作,提高临床对输血不良反应的重视,并部署下一步管理工作。
3.在医务科带领下,定期组织临床进行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演练。
4.加强血液的冷链保护与及时性输注,保障血液的质量安全。5.在日常工作中对孵育器、离心机、水箱、试剂冰箱、血样冰箱的温度核查及校准,以保证试剂、仪器等设备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
6.建立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对违反科室进行登记,定期通报,以期改正。
四、检查阶段(C)
1.临床医师、护士和输血科工作人员的输血知识培训落实。2.审核临床医师输血申请单、输血病程记录情况、输血合理性及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等项目的执行情况。
3.定期召开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检查工作人员对临床患者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等实验操作按照SOP文件实施的情况。4.输血标本采集、签名、运送、接收、核对全过程的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落实;取血流程、三查八对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管、检查。
五、处理阶段(A)
(一)取得的成效
1.医院根据临床输血工作需要对《临床用血委员会》人员及时进行调整,对临床用血环节质量的监管和指导作用更有针对性,在临床用血委员会指导下更新并完善了输血制度。2.加强对医师、护士、输血科工作人员的输血相关知识培训,输血知识、制度、流程的掌握程度有了很大提高。3.室内质控合格,室间质控全部取得满分。
4.落实了输血前标本采集、送检、取血、输血前核对、输血过程观察记录一系列规章制度。
(二)存在的问题
1.输血不良反应上报标准需进一步制定并落实。2.自体输血技术推广不足。3.输血知识培训需长期坚持。
4.输注无效及输血不良事件的管理工作仍需加强。
5.通过职能部门监管,在临床用血委员会指导下对临床用血进行定期检查,提高临床对不良事件的重视程度。
尚未解决的问题将其转至下一个PDCA循环
第二篇:临床输血发生不良反应紧急预案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临床输血发生不良反应紧急预案
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个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过敏反应:
1、症状:症状轻者表现皮肤红斑、荨麻疹、发热、关节痛,重者可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喉痉挛、哮喘,更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
2、治疗:
(1)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0.9%生理盐水。
(2)吸氧:鼻管、面罩、必要时请麻醉师配合气管插管正压给氧。
(3)抗过敏:地塞米松10MG或氢化考地松100MG+5%GS静点,严重者使用0.1%肾上腺素0.1-0.3ML静注。(4)异丙嗪25MG入壶;(5)10%葡萄糖酸钙10ML入壶;
(6)对反复发生热性输血反应,可选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输注。
发热反应:
1、症状:多在输血后立即或数小时内发生。轻者畏寒,体温增高,个别可因高热、抽搐以至昏迷。症状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
2、据症状轻重处理。(1)轻症:口服阿司匹林或物理降温。(2)重症:吸氧、药物降温、抗过敏等治疗。溶血反应:
1、症状:轻者难与发热反应鉴别,头疼、头胀、心前区窘迫、腰疼、腹痛、恶心、呕吐、一过性轻度黄疸,或显示输血疗效不佳。重者表现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循环障碍、创面渗血,继发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以至血压降低等休克表现。严重的不合血输入后,因大量红细胞破坏,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导致少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
2、治疗:抢救重点在抗休克、防止急性肾功能衰竭。(1)可适当补液,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新鲜同型血浆以增加血容量。
(2)使用盐多巴胺、重酒石酸间羟胺等血管活性药以升高血压及扩张肾血管。(3)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等。
(4)出现少尿时在纠正血容量后适当用20%甘露醇、呋塞米促进利尿。
(5)急性肾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治疗。(6)明确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可用肝素治疗。
细菌污染:
1、症状:这类输血反应虽少见,但后果严重,轻者被误认为一般发热反应,重者即使输入少量也可立即引起寒战、高热、烦躁、休克、尿闭等剧烈反应。
2、治疗:
(1)立即停止输注。
(2)抢救以抗感染和抗休克为主。
(3)及早使用抗生素,以静脉滴注大剂量为宜。在菌种未明确前,可先用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的广谱抗生素,联合用药。
(4)将袋内剩血离心取底层直接做涂片染色和病原体培养。
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
24小时内输血量超过2500ml,称大量输血。
1、循环负荷过重:如输血过多过快,常在输血过程中突然发生呼吸困难、紫绀、泡沫样血痰等肺水肿征象。应立即停止输血,按肺水肿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紧急处理。
2、出血倾向:多见于大量输入库存血,预防措施可每输600—1000ml库存血,应给予200ml新鲜血或及时补充葡萄糖酸钙,可防止因枸橼酸盐同血钙螯合所引起的低钙血症。
第三篇:输血质量PDCA
输血质量管理持续改进(PDCA)
一、策划
1.实施背景
2012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为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临床用血安全管理知识的认识,培养科学合理用血的理念,血库对既往临床用血管理及实施中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发现存在的困难与不足。2.临床用血中存在的问题
⑴ 输血质量管理中各部门职责范围不够明确,输血风险控制不到位。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不能真正履行其职责,没有很好地行使监督管理职能。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机制,临床输血工作不够规范,对临床科室的输血管理督导不到位。实际工作中,少部分临床医生对输血风险认识不足,没有严格把握输血指征和正确选择血液成分,出现了输“保险血”、“营养血”和“人情血”等不恰当的输血现象; ⑵ 输血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人员中合格的高层次技术人才相对短缺。医院未设立专职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管理职责往往难以落实,临床输血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以及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等均难以较好开展。
⑶ 相关硬件设施不足,业务用房面积不足,达不到《四川省输血科(血库)基本标准》。仪器设备配置有所欠缺,未独立设置输血科,输血科建设和发展缓慢,与卫生部要求难相适应。
⑷ 临床用血管理不严,操作不规范。表现为医师用血权限把握不严,临床用血不规范,成分输血存在误区,临床用血计划不落实,临床医生输血适应症把握不严,人情输血、安慰输血时有发生。输血前检查不规范,输血记录单记载不全,无输血管理信息系统等。⑸ 临床科室对用血情况未进行考评分析,临床医师对输血知识更新较慢,对合理用血、输血严重危害知识掌握较少。
3.确定方针和目标并制定计划
调整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二级组织:医院成立由分管院长、医务科长、血库主任、临床各科科主任及相关临床科室主任或专家组成的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输血科成立输血质量管理小组。制定各级组织的
计划目标、工作职责和活动细则。制定并实施输血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1)落实 《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法律和规范。
(2)输血科为临床提供24小时配血、供血服务,满足临床需要,不得非法自采、自供血。
(3)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根据患者病情和血液中心血液制品种类提出合理用血方案,开展对临床医师输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促进临床合理用血。
(4)建立输血质量全程监控,制定、实施控制输血感染的方案,严格执行输血技术操作规范。
(5)落实临床用血申请、登记制度,履行用血报批手续,执行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并做好室内质量控制,参加室间质评。完善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制度。
(6)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告知输血的目的及风险,取得患方的知情同意。
(7)建立手术用血前评估及用血后疗效评估、记录制度。
二、组织实施计划和目标
1.医院用血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例会,分析总结本季度全院临床用血情况,指导和监督临床科室科学合理用血,部署下一步管理工作。2.依据 《输血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并按照医院制定的《输血质量检查考核办法》,医务科负责每月对各临床科室用血情况进行检
查考核,结果纳入病历质量考核。
附件:医务科对输血临床科室的督导情况:
3.在医院用血管理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输血科输血质量管理小组负责输血安全的预防及监控,收集、分析临床信息,促进科学合理用血。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质量检查每月至少进行一次,主要检查
各种记录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4.建立输血管理信息系统。
5.每年至少两次对临床医师输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
三、检查执行情况
针对上一个阶段提出的整改措施,认真检查落实情况。
1.用血委员会指定医务科牵头对运行病历抽查、归档病历专项检查。2.输血科对输血申请单、输血医嘱权限、输血合理性、输血不良反应、血袋回收等进行检查。
3.护理部对标本采集、运送全过程及取血流程进行监管、检查。
四、分析、总结、处理
(一)取得的成效
1.2011年至2014年,医院根据临床输血工作需要对“临床用血委员会”进行了三次人员调整,人员构架对临床用血环节质量的监管和指导作用更有针对性,在临床用血委员会指导下更新并完善了输血制度,制定了急诊用血及抢救用血流程。
2.建立了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评价质量监控表并纳入病历管理,定期分析评价了用血趋势,对不合理输血及各科用血情况进行院内公示。3.对输血不良反应纳入了不良事件上报管理,输血科与临床科室共同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鉴别,由输血科进行追踪反馈。
4.临床医师对合理用血指征掌握更加严格,合理用血率达到100%。输血无效的监管及采取措施已在输血后评价中得到体现。
5.建立了输血管理软件并对漏洞修复,功能优化;储血冰箱更换;
冰箱温度不间断无线网络监测;全自动血型鉴定仪投入使用;输血科改建。
6.输血申请单由手工开单改为电子申请,提高了准确性,规范了填写内容。
7.血液采集流程、配血完成后至护士领取时的血液保存、血液输注完成时限得到规范了。
8.在医院用血管理委员会指导下,由医务科牵头对临床用血定期检查,不足或缺陷公示在院内网中,引起了临床重视。通过PDCA管理,临床科室输血质量得到较明显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1.根据我院目前实际情况已设置了血库,隶属检验科管理,但血库缺乏懂临床的输血医师。
2.无偿献血宣传工作有待加强;自体输血技术推广使用不足。3.输血知识培训教育成效有待提高。
4.输血无效及输血严重危害的管理工作仍需加强。
以上不足及输血服务质量的提高在新的PDCA循环中持续改进。
第四篇: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登记报告制度
1、临床输血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患者输血后若达不到预期效果或病情比输血前加重,又不能用原发病解释时,应及时向输血科反馈或请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指定专家会诊,共同分析原因,重新制定输血治疗方案。
2、处理输血不良反应应首先查明原因,明确诊断。但在一时原因尚未查清时,不能等待诊断,耽误病情,临床医生应视病情变化,暂停输血,保留静脉通路,由临床医生为主进行必要的对症治疗,并应完整地保存未输完的血液和全部输血器材待查。
3、临床科室在进行输血治疗时,一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必须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详细记录受血者的输血史、妊娠史及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便迅速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请输血科技术人员协助会诊,并应将《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及时送回输血科。在紧急情况下先处理患者并电话通知输血科,后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回报单是输血反应的凭据,未送此单者输血科视为无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4、怀疑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应执行以下程序: 1)核对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记录单;
2)核对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新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离心,观察血浆颜色,并进行血常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 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5)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5、怀疑血液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按以下程序处理:
1)观察血袋剩余血的物理性状:如有无混浊、膜状物、絮状物、气泡、溶血、红细胞变成暗紫色、血凝块等,有上述情况之一均提示有细菌污染的可能; 2)取血袋剩余血直接作涂片或离心后涂片镜检,找污染细菌;
3)取血袋剩余血和患者血液,在40C,220C,370C条件下同时作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
4)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6、发现病人有特殊抗体如需继续输血,协同血液中心寻找适合的配合血源。7、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的经过应详细记录并入病历保存,《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由输血科保存10年。
8、输血科工作人员根据《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把信息维护到计算机的血库管理系统,并在相应登记本作好记录。
9、确是血液质量等问题,涉及科室当事人,按差错事故处理。
第五篇: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管理制度
一、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后,应立即报告科主任、输血科及医务部。必要时抽取患者的血样,将未输完血液(供者)和全部输血器材一并送输血科复验血型、配血,分离血浆,判断有无急性溶血反应发生,若怀疑细菌污染所致应送检验科作细菌学检查。
三、若为一般性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并做好记录。的检验记录保存10年。
五、输血反应处理完后24小时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