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生焦虑症案例分析和防治对策
中学生焦虑症案例分析和防治对策
中学生是人生历程中,生理、心理发展和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学生内心世界充实和巨变的时期。他们要不断面对和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如个人愿望和社会现实的矛盾,个人能力和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要承受来自学校和家庭、学习和生活的各方面压力,调整和处理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新的人际关系。如不能正确对待各种困难和挫折,势必产生心理障碍,严重的就会形成焦虑症。在当今社会迅速发展时期,中学生群体中存有心理障碍的人数日渐增多,其中焦虑症患者和对焦虑症有倾向性的学生人数也有增多趋势。据对高一某班56人进行的卡特尔心理测验报告分析,具有焦虑、紧张易感素质的学生有13人,占全班人数的23.2%。在这13位具有焦虑的学生中,有不同程度生理反应的同学有8人,占具焦虑心理学生人数的61.5%,心理承受能力指标为中、差的有12人,占92.3%。中学生焦虑过度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应引起学校、社会、家庭的高度重视。
一、中学生焦虑症的典型案例及症状表现
君君同学,女,一九八一年出生。父亲从事于美术设计工作,母亲为普通工人,他们婚后多年才有孩子。君君出生后,由于祖父母存有的重男轻女思想,父妻之间思想、个性和脾气的不合,家庭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导致家庭的解体。三岁时,尚无记忆的君君经常受到父母打架吵骂声的侵袭和惊吓,五岁时君君便跟随母亲开始经历离异单亲家庭的生活。
离异后的母亲把自己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一方面,在生活上对孩子百般依顺,那怕是君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穿衣结带,学习用品整理都由母亲包办。长此以来,她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极差。幼儿园的君君每次进幼儿园就嚎啕大哭,小学的君君与母亲外出寸步不离,担心离失,初中的君君还惧怕到商店帮母亲买回油盐,到了高中,君君最怕的是母亲外出而自己孤单一人在家。
另一方面,离异后的母亲心里充满矛盾,一旦遇到烦脑则把一腔怨恨倾倒在孩子身上。幼小的君君曾被母亲一气之下锁之门外,要她去找自己的亲爹,或者被母亲紧闭一室,以示惩罚。初中的君君也曾被母亲痛打得两臂青肿,拒之门外,无奈时只能跑到外祖父处去诉苦。
君君在成长过程中,情感世界是复杂的,经历过呵护和伤害,受宠和被冷落这些矛盾心理的冲突体验,为她焦虑过度的心理形成产生着潜在的影响。
初中阶段,生理上的发育使君君逐步变得内向、自我封闭。特殊的家庭结构状况,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缺乏,又使她显得过于自卑。繁重的学习,频繁的考试,考试后每次成绩的揭榜公布,初三大运动量的作业量,中考前白炽化的模拟考试使君君的焦虑症一次一次变得严重。在心理上,她感到惶惶不安,时常感到害怕和焦急,担心成绩的跌落和考试失败。在学校的竞争中自信心被削弱,耐挫能力降低,时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害怕在集体中表现自己。有时想逃避一些特定的环境,考试时怕到学校,取得不好成绩不愿回家,回避老师、同学和家长。在生理上,每次焦虑过度则感到胸闷、眩晕、呼吸、心跳加快、虚汗、不思进食,严重时还会头痛、昏晕、呼吸急促、心动过速、面色潮红、尿频尿急、月经不适和痛经、腹泻、恶心。晚间失眠,恶梦,梦中惊醒后惧怕,行为上手足无措,或出现机械性反复动作,自言自语,严重时还会哭笑失常。
高中阶段,君君对新的环境需要重新适应。新学期初,她还难以进行自我评估,单元测验成绩一揭晓,君君个人的愿望和现实形成明显的反差,情绪一下低落,心理负担加重。使她的焦虑症多次急性发作,症状也明显加剧,频率也加快。有时她会在晚间作业遇到困难时突感焦虑,有时会在母亲的一声催促声中诱发焦虑,有时会在空荡荡的屋子里自发焦虑,有时则会在学校课间噪杂的环境中突发焦虑。
学校数学质量抽测的这天早上,君君惧怕得不愿来校,躲在家中的卫生间,全身感到不舒服,母亲再三劝导她还是不愿来学校参加测试。期中考试前一星期紧张的复习,使君君十分焦急,考前第二天上午课间休息,君君冒着细雨去了母亲的生产车间,哭着对母亲说:“我不要读书了,我不能参加考试”。肯求母亲为她换个学校。过后经过老师反复细致的思想工作,为她减轻心理上的压力,才完成期中的各门考试,结果她还取得了班级前十名的优异成绩。
期中考试过后,面对取得的成绩,她又处于过度的担忧,因为面临的将是相对的落后,焦虑症反复发作,生理症状加重。母亲带她看遍了医院各科门诊,全面检查均无器质性病变。为此,母亲为她戴上金锁链作护身符,外祖父请和尚为她念佛除邪,都无济于事。反而增加了君君为自己身体状况的不安和恐惧,意志变得消沉,这些感觉则会把她推向焦虑症的深处。
高一第二学期的一天早晨,君君因上学时间急促不愿吃早饭,与母亲发生争执,母亲到校告了孩子的状,气愤的说:“不要她回家”。午间老师做好了思想工作。放学时老师陪送她回家,晚上母亲利用中班休息回家看望孩子,女儿在做了自我批评的情况下还未能得到母亲谅解,随后,空屋一人的君君陷于纳闷焦虑之中时,竟然不由自主的吞下了过量的镇静药,待母亲下班回家发现后,急送医院抢救才幸免于难。事发过后,老师找她谈心,她为此也感到莫明其妙,她所焦虑的内容并不是当时眼前所感到的威胁和惧怕,往往与当时诱发焦虑的现实原因无关。平时焦虑发作时,甚至是一种无明显原因的恐惧和紧张,似乎感到但客观上并不存在的某些威胁或坏的结局会发生,为此担心害怕。当她感到极度害怕和焦虑时,似乎想逃避某些特定的环境和情景。君君焦虑症急性发作时除产生以往的生理症状反应以外,对时间也会发生错觉,对外界和自己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身体感到精疲力竭后便有飘飘然的感觉,从而产生无意识的行为和动作。
二、中学生焦虑症的分析
(一)什么是中学生焦虑症?
中学生中为学习、生活而焦虑的心态普遍存在。而且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焦虑。适度的焦虑对学生并无害处。有利于学生审时度事,深思熟虑地分析和处理自己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激励自己不断上进。焦虑不足或焦虑过度均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若焦虑过度到学生长期不能摆脱烦脑、不安、恐惧的心态,并出现不良生理反应和异常的肢体语言时就成为焦虑症。
我认为中学生焦虑症是由于学生精神内在冲突,积累到某一程度时导致自我控制能力失效,从而致力于激烈的心理内部防御而产生的持续性精神紧张或发作性惊恐状态,伴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和运行性紧张的常见心理疾病。
(二)产生中学生焦虑症的原因:
1、生理遗传因素
每一个孩子出生后都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情和性格倾向,患有焦虑症的学生往往具有非常敏感和活跃的神经系统,这些状况往往来自父母亲的遗传。君君的个性特征,内向压抑,胆小谨慎和敏感的神经很大程度也来自父母的遗传,对她来说学习、生活、精神上的压力会产生强烈的压力感。环境的改变和不适会增加君君对焦虑症的易感性。
学生的身体素质一部分来自父母的遗传,大部分靠成长过程中的体育锻炼,生长发育得到强化。自小体弱多病,动作迟缓,甚至生理缺陷的学生往往缺乏克服学习、生活中困难,排除焦虑的体能,容易诱发他们对自身的不安和恐惧。君君在身体素质方面的不足也是她易患焦虑症的原因之一。
2、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早期是否经历过令人不快的事件。如父母离婚、失去亲人及其他不幸事件。君君身临父母离异家庭,为此总感到迷惑和不安,这种感觉一旦形成,会持续很长时期,加之母亲常常翻起陈年旧帐,成为君君焦虑过度的易感点。
学生的童年时期是否常被批评或被冷冰冰地对待,被家庭忽视或被虐待,以及经常受到家长虚拟环境的恐吓。这种境遇会使学生陷于一种易受伤害而又感到胆怯的境地或被感到自己无足轻重,无人痛爱。君君童年生活的感觉,曾被母亲拒之门外,空闭一室。在她成长过程中会产生持久的影响,一旦遇到这种情景重现,便会大大增加焦虑症的发病。
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否长期依赖父母和他人,被人袒护,受人宠爱。君君在家庭生活中,长期依赖母亲,在事实上削弱了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信心。母亲的教育方法无意中给君君传递了一条错误信息,没有母亲的保护是不安全的。一旦遇到这种境地就感到害怕,很容易发作焦虑症。可以推知,过于袒护和宠爱孩子的母亲其本身就过于焦虑。母亲过于焦虑的心理特征会通过遗传或自身的行为感染给她的孩子。
家庭生活中,学生与家长之间必然会存在思想行为,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差异,形成“代沟”。在处理双方分歧和矛盾中,思想方法和教育方法是否妥善,关系是否融洽。一旦遇到矛盾冲突,家长不能宽容,过高要求,求全责备,严历粗暴或无瑞嘲讽,猜疑、任意贬低、冷言相待,长此以往会挫伤学生的自尊、自重、自信、自爱之心,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诱发学生焦虑症的发生。
3、学校、社会环境因素
如果说生理遗传为学生播下了易患焦虑症的种子,那么早期的家庭环境,提供了这种子发芽的温床,后期的学校社会环境很可能会催促这种子发芽。当代中学生面临的矛盾冲突越来越多,可说是进入一个心理高负荷时代,时常受到各方面的压力和困扰,一旦产生心理危机就会焦虑不安。下面的例子在君君的身上也不同程度存在。
(1)学习上压力沉重,用脑过度,导致心理疲劳,使智力下降,精神萎糜,失眠疲惫,难以完成学习任务,会促使学生产生焦虑、烦脑。
(2)在学习上付出了极大努力,成绩却迟迟不能得到提高,有的同学在某一阶段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又不知原因,由此对自己产生怀疑。内心在不断抗争,屡屡失败,会使焦虑情绪日趋激化。
(3)考试是学校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具有焦虑倾向的学生一旦面临考试,试场的情景,对考试结果的担忧会对这些学生带来威胁,因而产生紧张、忧虑,神经过敏和情绪冲动。
(4)当前中学生中绝大部分为独生子女,性情较为冷漠,自我封闭,不善交际,不开朗。具有这种性格的学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属社会适应能力差者,他们在学校人际关系中时常有一种莫明其妙的孤独感、寂寞感,一旦处于班级中的“二等公民”地位就会引发自我价值的失落,从而产生困惑,为此焦虑。
(5)当前社会的新旧交替,生活方式的巨变,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会从各个层面影响着学生。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已开始思考着自己的未来,很大程度受到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有些是积极的,难免有消极的东西会影响学生,使学生产生人生选择的困惑,苦苦思索,难解疑虑。面对未来社会择业的艰辛,他们怕找不到自我的理想位置,实现不了自我价值,缺乏保险系数强的安全感,为此而焦虑。
4、个人性格因素
从卡特尔心理测试报告分析和君君在学校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可以反映出,中学生焦虑症患者多有些自卑,情绪消极,会盲目地自惭自愧,易于紧张恐惧,对困难估计过分,患得患失,对外界事物的反应敏感,甚至于十分强烈,一点小事就大惊小怪,心惊肉跳,稍有意外就惶惶不可终日,偶遇挫折就无法忍受,性格内向保守,孤僻离群、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对自己躯体和生理反应过分关注。
三、中学生焦虑症的防治对策
从君君的焦虑症症状可以看出,中学生焦虑症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生理上和行为上的危害。焦虑症具有遗传性、易感性、突发性和终生性的特征。焦虑症的反复发作会形成严重的人格障碍。因而,需要学校,家长共同配合做长期细致的心理疏导工作。
1、要做好学生的早期预防工作
焦虑症患者的心理障碍来自于幼年结下的症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外界压力的承受能力,面对困难的耐挫能力是后天形成的。家长、教师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决不能走入误区。例如,要营造一个和谐欢乐的家庭气氛,建立互相尊重,民主的家庭关系。要有意识的训练孩子调节情感的能力,从小养成热爱劳动,自理生活的能力。通过孩子的生活、学习、劳动培养他们勇敢,坚毅,沉着、果断的意志品质。家长、老师对学生要少一点呵护,挫拆教育,从小抓起。要让他们在逆境的搏斗中提高应付逆境,摆脱挫折的能力。
2、要加强对学生健康心理培养教育工作
对于具有焦虑症反应的学生,首先要为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摆正外部世界和个人自我的关系,要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我,正视现实,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和冷静地对待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鼓励他述说内心的不安和焦虑,缓解压力。通过暴露内心困苦和恐惧,释放他长期以来被压抑而积累起来的心理疾苦。要帮他分析产生焦虑心理问题的根源,指出学生产生焦虑心理活动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从而使他能正确了解自身的心理活动。帮助他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逐步指导他营造良好心境和防御焦虑过度心理的方法。通过长期的调整,逐步排除诱发焦虑产生的因素,增强克服焦虑的能力,使他从焦虑症的阴影中走出来。
3、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学生心理环境影响于他们生存的社会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减少学生焦虑症的发生。就学校方面来说,要力求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避免造成学生长期处于高亢奋,极度紧张,过度疲惫的精神状态。要减少不必要的考试,使学校的考试规范化,学生成绩的评定方法可进行适当变革,更不能将每次学生成绩张榜公布,引起学生情绪上的强烈反应,造成心理失衡,出现恐惧和害怕。学校要加强优良班集体建设,营造一个团结和睦、互助互爱的人际氛围。老师要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教育方法要科学,对学生的要求和标准不要期望过高,以免学生时常产生挫败感,对自己产生疑虑感,诱发学生的焦虑情绪。学校要科学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
4、要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疏导工作,经常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学校要定期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工作,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除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教育以外,对于个别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要重点进行心理疏导工作。尤其是对患有焦虑症的学生还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在焦虑症急性发作时,要帮助他放松情绪,调整呼吸,转移意念,暂离焦虑产生的情景和场所。为了使患有焦虑症的学生能经常得到心理上的救助,老师和学生可以结对帮教。学校要经常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为他们分析原因,提供方法,摆脱困境。
只要我们学校、家庭、社会全面关心,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学生的心理培养和疏导工作,中学生焦虑症的发生一定会减少到最低程度,使学生的心理素质日益提高,成为新世纪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
第二篇:考前焦虑症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考前焦虑症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一、求助者资料:
林XX,男。18岁。某重点高中高三求助者。父亲经商。母亲是小学老师。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父母感情融洽。从小学到高中学习一直是班内前三名。进入高中后,排名稍落后,在班内前十五名以内。
从小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小学时很活波,进入初中开始变得话少了,交际也少了。到高中后,一般不出去玩,只学习。稍有时间也会上上网玩玩小游戏。节假日会在父母的伴随下出去游玩。但回来后就会后悔,想着别的同学肯定在用功学习,自己在班上的学习名次会下降,没有面子。自小一直是班里的好学生,别的同学的榜样,也是家里亲戚们小孩的榜样,同时更是父母的骄傲。
二、躯体症状及心理问题描述:
在初三时有时就有头皮发紧,一考试便失眠的情形出现。进入高中后,这个问题加重了。高二很严重,考试前头晕头痛,胃胀吃不下饭,伴随拉肚子低烧。考试一过就自行缓解了很多。到医院看过多次,没有什么病变,医生开些抗焦虑的药吃,开始几个月有明显效果,一学期后吃着药依然不能睡觉。进入高三,不光考前紧张得不成样子,吃药一点效果也没有,而且感觉大脑不当家,记忆力下降了很多,因知道药有很重的副作用,觉得是药量过大的原因,就不吃药了。而且后来考试过后也不缓解,甚至出现了幻觉,开始一进班里就认为大家都在看着他,都在背后说他,瞧不起他。后来,在大街上也认为走路的人都在看他,说他,瞧不起他。精神科医生诊断他是精神分裂症。他一下子精神迸溃了,差点自杀成功。
三、心理咨询过程
对林XX咨询总共有四次。总共用时七个咨询时。
第一次咨询:用时两个咨询时
咨询目标:
1、收集资料,2、去诊断化,3、消解幻觉
咨询技术:情景剧游戏疗法。
咨询内容:首先给求助者进行精神分裂症去诊断化,有幻觉不等同于就是精神分裂。他的幻觉是过度焦虑紧张导致的。通过感知让他认识到自己产生幻觉的由来。让他明白任何人在一种极度的情绪状态下都很可能产生幻觉。
学习本来是实现个人良好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让人获得知识充实感的良好目的。由于目前教育模式的不合理,学校偏重于升学率,老师偏重
于成绩,总是以学习成绩以班级年级的排名论英雄的方式当作最有效督促手段;家长和社会对求助者的学习成绩及名次的关注强化,在这样的环境下导致一部分求助者过分重视“成绩排名”。以至于他们在学习中,不是把注意力放到到底学会了没有,到底掌握了哪些学习内容,而是过度的关注分数和名次,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且以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当作自己行为的标准,从而失去真正的自我。这样弄得自己心态浮躁,情绪焦虑。由于他们让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左右了自己的前进方向,导致学习目的和手段的倒置,舍本而逐末,于是痛苦莫名。其实,人不能总生活在别人的评价之中,而要懂得靠自己的实力去创造自己的人生。高考的过程,是自己和自己战斗的过程。抛弃杂念和别人的评价,就更容易专心,更容易成功。
他还表现在对考试结果的认识误区,认为考试成绩与排名与自己的未来是“荣辱与共”,考试成绩将决定自己的一生。其实考试远远没有那么大的作用,将来的发展如何,并不是说考上大学,一生幸运;考不上大学,终生无为。所以求助者要看透高考,理解学习。在冲刺时刻,实事求是地增强能力,淡泊名利,关注需要改进的问题。
第二次咨询:与第一次时间间隔一周,用时两个咨询时
上次咨询效果:幻觉消失。焦虑情绪也金明显减轻。能看书学习了。咨询目标:改变不合理认知使情绪合理化
咨询技术:
1、认知疗法,2、团体咨询游戏疗法,3、系统脱敏焦虑情绪
咨询内容:和求助者一起分析患考前焦虑综合症的典型特征是什么?得来的结果是患得患失,妄自菲薄。对自己的成绩、别人的分数,往往特别计较,只看一时一地,不能纵观全局,用一时的现象,来推断将来的事情,以至于影响到自己的情绪,无法专心应考。出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求助者应多与自己纵向比较,关注自己的特点,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尤其是在复习进入冲刺阶段的时候,时间非常宝贵,复习任务又大,求助者要学会自我调试,总盯着别人的学习或者行动,只会先让自己乱了阵脚。通过分析让求助者要明白,高考面向的是全国的中学生,同班同学既是竞争者,更是合作者。所以自己只要认真规划,踏实解决自己的问题,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到考试前就会有很大进步。
同时,和求助者一起总结出提高学习效率必须端正如下认知:一是你的付出可能还不到回报的时候。在学习上很多同学容易犯的毛病是希望今天努力了明天就获得成效。其实付出和回报的周期有时往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所以我们不在意付出和回报是否相符,我们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经验。二是你的方法可能不对头,南辕北辙。高三的复习,不仅量大,而且复杂,仅靠努力和勤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所说的付出,不是你在学习上花费了多少时间,用了多少脑筋,而是指在学习上你做出了多少实实在在有效的学习行动。因此,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对复习方法的反思上,而不是盲目担忧。
第二次咨询结束时建议求助者回校学习。
第三次咨询:与上次咨询间隔一周,时长一个咨询时
上次咨询效果:回校学习一切都正常起来了,就是有些焦虑也不再关注它。咨询目标:个人职业规划
咨询技术:用成功立志学激励成功。
一个人要想成功不是他要成为别人,而是要树立个人品牌。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他在基础教育中考试怎么样,考上什么样的学校,而是他在走入社会后能否独立,有无个人溶入集体的作用和无人替代的价值。只有树立起自己长远的理想追求,才会有做不完的事情,才会看到更广阔的天地,才能飞得更高。这时头脑就会充实,生活很有乐趣。有长远具体的目标和信念就少了许多虚拟焦虑与恐怖。
第四次咨询:与上次咨询间隔两周。咨询时长两个咨询时
上次咨询效果:回学校学习十分有心劲,不再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有,专心学习,很是开心。
咨询目标:对前几次的咨询作个总结。
学会在生活中见风使舵,不让情绪说话。及时良性应对生活学习的压力,把焦点集中在解决问题而不是情绪上。这次又提出一个问题:他有时会手淫,手淫感觉很不好。问怎么解决。当时对性进行一番生理心理认知后,只反问他一个问题。你饿了,要不要吃饭,你吃饭怎么吃,只要不刻意在人前表演,关起门来自吃,只要你吃饱了,谁管你怎么吃,吃多少。求助者笑着说我明白了。没问题了。
心理咨询结束。一年后求助者来工作室看我,得知他考上一重点大学,并在班里当选为班干部,目前状态良好。
(本文由北京美龄心理咨询中心韩美龄原创,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否则追究责任)
第三篇:HRM案例分析和对策
HRM案例分析和对策
---17号学员
马平华
企业基本情况介绍
温州永上不锈钢产业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于1993年的民营企业。注册资金5500万元,在职员工300余人,专业生产不锈钢无缝钢管,年产能力7000吨。产品主要应用在化工、食品、石油、核电、航天等领域。由于企业重视产品质量和品牌营销,企业自九五年起就先后被温州市评为先进企业、石油行业入网企业、国家重点工程优质产品等称号,二零零三年“永上”被评为“浙江省名牌”,二零零四年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二零零五年初“永上”品牌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
HRM问题全体案例
由于“永上”创业相对较早,加之温州企业主的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精神和市场需求旺盛,企业产品供不应求,经济效益十分喜人。然而,创业之初的家族关系为企业初期的成效发挥了很大的凝聚作用,也为后来的发展带来了明显的制约因素。现在不少同行业后来者居上,已经在产业联合,技术创新和规范管理上将永上超越了过去。永上开始显现出发展后劲不足的局面。管理粗放,纪律松散,工资奖金分配按关系确定,做好做坏,全凭领导个人印象。因此,产品质量问题变得频繁,交货期逐渐延长,成本开始增加,效益逐渐下滑。。
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
究其原因,主要原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先天不足上,员工进厂的条件全凭亲情介绍和社会关系;
二、企业管理层普遍缺乏管理培训和规范经验;
三、被动销售,坐等订单,服务观念淡漠。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面对不利的市场反映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企业显明感受到了与同行比较下的差异正在加大。公司高层领导终于认识到了人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去年底,决定引进一批有规范管理经验的中高层人才充实管理队伍。通过认真分析,我们确立了以解决人力资源问题为突破口的基本思路,并采取了“以目标为导向,以薪酬为杠杆,以执行力为保证,以异常创新文化为持久动力”的系统方法。
一、制订企业经济和责任目标(指标),使各部门都有清晰的工作目标(见附件1)
二、制订切实可行的薪酬方案和业绩考核措施,有效激励员工(见附件2)
三、明确工作关系,进行工作分析,规范员工行为(略)
四、鼓励管理创新,促进良性文化形成(略)。
通过以上措施,新的管理局面正在逐渐形成,如能坚持改进,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必然会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案例对策中的附件均为实际操作方案,请老师予以指导为荷!谢谢!
课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教授:王端旭
第四篇:中学生校园违纪行为的心理分析和防治
中学生校园违纪行为的心理分析和防治
【内容提要】中学生校园违纪现象是目前各个学校面临的共同难题,这已经较为严重地影响了和谐校园的建设。面对未成年学生,我们不能一味地责怪他们,因为这些现象的产生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在日常教育工作中,通过笔者的大量观察和思考,从中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以及生理、心理等方面分析了这些不良现象产生的原因。同时,针对不同因素提出了不同的教育方法。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关键词】违纪现象心理特征挽救措施
近年来,一些不良风气不断冲击着学校,校园里违纪、违法甚至犯罪的事件屡有出现,违纪学生的数量也在逐年攀升,对学生违纪行为的关注和研究越来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青少年校园违纪的心理特征
1、性格特征。违纪青少年大多或是性格内向、敏感、封闭,不善沟通,不愿与人交流,容易偏激;或是性情暴躁,情绪不稳,容易冲动,自控能力较差。尤其是“80后”、“90后”成长的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心胸狭窄,处事易偏激;虚荣心强,承受能力差,经不起挫折和批评,受不得半点委屈。同时这些青少年也表现出认识能力、辨别是非能力、抵制各种不良影响的能力不强,思维方式倾向片面性和表面性,处理事情只顾眼前,道德观念较差等特点。
2、兴趣特征。违纪青少年大多对学习烦躁厌恶,兴趣发生偏移,喜欢盲目追求个人兴趣,甚至达到痴迷的状态,深陷其内不能自拔,进而放弃学业。也有人表现为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追求时髦的服饰,甚至把这些追求当成是生活的主要内容。他们更喜欢武打、言情,乃至暴力、色情的书刊、录相和网络,对于有组织有意义的文体活动不愿参加,而对上网聊天、打电子游戏、溜冰、上舞厅等却非常感兴趣。
3、能力特征。违纪青少年大多在文化学习上能力较差,如课堂上回答问题的能力、作业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力以及实际动脑动手的操作能力等。但是,他们对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安定的破坏能力却不小,在其他一些方面的能力可以说超乎寻常,比如说运动天赋、玩游戏水平等。
二、对青少年校园违纪行为的成因分析
青少年生活的环境较为复杂,引发违纪行为的诱因多种多样,他们受到了来自主观和客观多方面因素的刺激和影响,导致出现违纪行为。
1、主观因素
(1)生理发育的影响
青少年时期,伴随着身体的发育成熟,性意识的出现,他们精力旺盛、充满活力,容易兴奋和激动,一旦校园中的正常学习活动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时,就有可能寻找与学习无关的活动来宣泄,消耗过剩的精力;同时青少年心理稳定性较差,自我控制能力弱,难以忍受长时间的单调活动,容易在课堂上通过恶作剧等方式排遣不良感觉。另外随着性意识的萌发,个别学生渴望用一些超常的举动引起异性的关注和好感。
(2)心理成熟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首先是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的不平衡,青少年生理基本发育成熟,但在理智、情感、道德与社会交往等方面均未完全成熟,带着许多童年期的幼稚。其次是心理发展与社会关系方面发展的不平衡,青少年学生已经开始接触社会,适应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但心理的发展还不能很好地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因此这个时期是一生中矛盾冲突发生最多的时期,如果认识和处理不当,很容易导致违纪行为发生。
(3)学习困难的影响
主观上的不努力造成一些学生学习不适应,丧失学习兴趣,出现学习障碍和困难,表现出上课听不懂,下课抄作业,考试作弊,早退、旷课等不良现象,进而引发消极的心理状态,如自卑心理、逆反心理、惰性心理、嫉妒心理、报复心理等,逐渐导致学生个性心理的变异,能力、气质、性格特征和个性倾向(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偏离学生群体的共同特征,致使学生个体的心理行为产生偏差,使其在行为上表现出违纪学生的心理特征。
2、客观因素
(1)学校教育因素
教学方法方面。一些地方“应试教育”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依然存在,学校只重视教科书的知识教育而轻视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一些教师的教学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课堂上消极应付,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学生学习困难,而学习困难又会引发其他的校园违纪行为。
教育方法方面。青少年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学习生活技能,掌握如何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技能和方法,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普遍忽视了这些方面的教育,致使学生们在遇到这些问题时,缺乏建设性的解决方法,加之个别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教育方法不当,导致学生利用校园不良行为去解决问题。
管理制度和执法方面。学校的班主任大多忙于教学等繁杂事务,停留于日常管理和常规工作的层面,深入学生中发现问题不够。某些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处理违纪学生没有切实做到“违者必究,执法必严”及“校纪校规前人人平
等”。近些年一些学校盲目追求学校效益,扩大招生数量,忽视软硬件的提升,个别学校甚至以牺牲管理制度来换取生源数量的增加。
(2)家庭环境影响
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成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经济的变化、家庭自然结构的破坏、家庭成员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等都会对子女产生不良影响。有调查显示,几乎所有严重违纪的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良家庭环境问题,如有的父母文化程度低,不会管教孩子;有的父母离异(或两地分居),孩子没人管,致使他们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缺乏家庭温暖;有的家庭对子女教育方法不当,要么娇纵溺爱,要么粗暴生硬,要么放任自由。因此,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导致违纪学生心理行为发生偏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3)社会环境影响
中学生违纪虽然是以个体行为显现出来,但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无序性引发了人们思想上的某些混乱,对社会各阶层的冲击十分猛烈。高消费意识、追求金钱物质的欲望及腐朽思想严重侵蚀了意志力较弱的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些非主流文化和不同背景的西方文化、港台文化、日韩文化乘虚而入,使得青少年的人生观处于较为严重的“后天失调”的环境中。尤为突出的是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各种文化思潮令人目不暇接,导致青少年价值失衡、理想失落、精神茫然等现象产生,严重误导了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三、青少年校园违纪行为的教育挽救
1、紧抓校纪校规教育,加强前违纪行为的排查和疏导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现代教育理应遵循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思路,紧抓校纪校规教育,加强学生的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抵制不良倾向的影响。学校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变化,深入了解学生,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特别是个别出现违纪苗头的学生要及时疏导,将潜藏的违纪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是做好教育挽救的基础性工作。
2、构建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体系
依据学校实际调整管理模式,健全管理机制,调动全员参与,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形成合力,是教育挽救学生的重要环节。首先领导要高度重视,狠抓落实和检查;其次,全体教师是教书育人的承担者和实施者,教师要发挥在学生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再次,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联结和辅助作用。
3、违纪行为处理应将人文关怀与严格规范相结合学生出现违纪行为、甚至触犯法律时,为教育本人,促其改过自新,应严格遵循“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原则,把握标准,规范程序。但是青少年的成长发展仍然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学校应本着育人的目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处理过程中还要关注受处分学生的申辩、申诉的权利,公开、透明、公正,并给予一定的人文关怀。
4、加强违纪学生处理后的心理调适与教育
(1)关注违纪学生处理后的心理调适
处理一个违纪学生固然容易,但它意味着下一个教育阶段的开始,后期的教育转化工作更为艰巨,发生反复的现象也在所难免。所以教育工作者应密切关注学生违纪后的心理状况,有效帮助他们改正错误。通常,学生违纪后会表现出后悔、矛盾、自卑、悲观、侥幸、抵触甚至无所谓等心理感受,我们应认真分析,适时开展心理调适,加强引导、鼓励、监督和防范。
(2)关注违纪学生处理后的监督和跟踪调查
关注违纪学生心理调适的同时,还要加强各方面的监督管理工作,观察其改错的态度、认识和行为变化,深挖根源,跟踪调查,分析研究其纠错的方法、措施和效果,加强周围同学、教师和家长的监督和配合,总结经验,争取早日改过自新。
作者:徐红
单位:723500陕西省西乡县第二中学
电话:***
第五篇:中学生自杀案例分析
中学生自杀案例分析----“活着没意思”
2005年4月30日,高考在即,北京延庆县一中高三学生郭某因害怕考不上大学被父亲责骂,在学校扎死一名同学后自杀;6月13日,中考前一天,广州某中学初三女生阿珊,忽然觉得“活着没意思”,在家里喝下致命的药物;6月27日,合肥市一名高三女生因高考成绩不理想,哭泣着跳入汹涌的河流……
以上事件并非“黑色高考”前后的特殊案例,记者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下“中学生自杀”,电脑立即显示出27万余条信息。据卫生部近期上半年公布的调查,15岁到34岁人群死亡的第一原因不是医学上束手无策的什么疑难病症,而是自杀,并且自杀者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自杀,一个就太多了,何况是青春少年!
个案
“活着没意思!”如果不是亲耳听到,这句话从一个16岁的男孩口里说出来,实在让人难以置信。说这话的孩子叫小可,是北京市某重点中学的高一学生,长得眉清目秀,但身体瘦削,个子不到1.70米,戴着近视镜,说话还有点羞怯。从外表一点也看不出他曾经有过轻生的念头。
小可是独生子,从小受父母特别是爷爷奶奶的呵护,没上过一天幼儿园,多半时间是一个人在家里玩耍。上小学后,性格渐渐变得有些孤僻,不爱说话,也不爱和同龄人交往,除了打乒乓球、下象棋,几乎没有其他爱好。从小学到初中,小可的玩伴和朋友不多,但成绩一直不错,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每次考试拿到成绩单后,总会从爷爷奶奶和父母那里得到考前承诺的金钱奖励。
初二下学期,班上一个女生主动接近小可,给他带好吃的零食,约他一起去打球。这让小可有点受宠若惊,两个孩子开始了一段朦朦胧胧的“初恋”。从不讲究穿着的小可也开始注意打扮自己了,那段时间,他精神状态极佳,成绩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
然而考入高中后,这一切很快发生了变化。由于是重点中学,群英荟萃,小可原来的成绩现在只能算中等偏下了,第一次考试的名次从原来的前几名滑到班上的30多名,从小受惯了表扬和奖励的小可异常失落。雪上加霜的是,那位原来喜欢他的女同学被一个英俊男生“夺”走了,他几经努力,也无济于事。小可第一次“失恋”了,并一度产生了自卑心理。为了增强身体对抗力,他买了沙包和绑腿,在家里锻炼体力,可因为吃不了苦,他没有练几天就放弃了。
情绪的波动导致学习成绩继续下滑,期末考试,小可在班上的名次一下子落到了40多名,而且开天辟地两门功课没及格,也第一次未能获得家长的奖励,反而遭到父母一顿责备。小可的情绪降到了冰点,2005年的春节,他躲在家里哪里也不去,整天闷闷不乐。
“爸爸妈妈只关心我的学习,看我玩一会儿电子游戏就骂人,奶奶管着我吃的,少吃几口就唠叨个没完。我连一点自由时间和空间都没有了,活着还有什么乐趣?”为了发泄,小可在家里经常用拳头砸墙壁,有时手背被砸破皮,鲜血直流,父母看了心痛不已。有一天,他听同学说男人的烦恼都是“命根子”惹的祸,于是产生了自宫的念头,幸亏被他父亲发现,及时制止了。但父亲仍然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只是狠狠地骂了他一顿,这让小可更加灰心丧气。他一次次想到了死,当这个念头最强烈的时候,他甚至做出了结束自己生命的计划……
记者:你为什么会有自杀的念头?
小可:说不清为什么,只觉得活着没有意思。
记者:你有过自杀的计划吗?
小可:有过……
记者:最后为什么放弃了?
小可:还是害怕了,死也需要勇气的。
记者:现在还想自杀吗?
小可:暂时不会了。
记者:那你准备怎么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
小可:还是发愤学习吧,先把成绩搞上去。名次上不去,总被人家瞧不起,父母心里也难受。再就是制造一点生活乐趣吧,学习太枯燥了,经常来一点新的刺激也好,今年暑假我要爸爸给我买一个MP3……
记者:如果名次达不到你理想的高度,或者MP3也听腻了,你还会觉得生活有意思吗?
小可:我真不知道……
调查报告全国调查结果:
20.4%的学生想过自杀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
该项调查的主要负责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的星一博士告诉记者,这项调查是从2004年开始启动的,全国18个省区市参加,此次调查的对象为初中、高中、大学10岁至24岁的学生。因为规模比较大,所以数据上来的时间不统一,现在北京、上海、广东、青海、辽宁、黑龙江、河南、湖北、四川、江西、海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等1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部分统计结果已经出来了。
这13个省的具体调查结果如下:共调查了141580人,其中男生69091人,女生72489人,平均年龄16.3岁。在过去12个月内,有20.4%的学生,男生为17.0%、女生为23.7%曾经考虑过自杀;6.5%的学生,男生5.7%、女生7.4%为自杀做过计划。上述两种行为女生报告率高于男生;2.9%的学生(男2.9%、女2.9%)曾采取措施自杀,男女生差别无显著性。
中学生,特别是初二、初三和高一年级,男女生自杀意念和自杀计划报告率远高于其他年级。男生自杀未遂报告率维持在3%左右,但大学三四年级男生自杀未遂报告率有一个小高峰。初二、初三和高一女生自杀未遂报告率远高于其他年级。
在不良情绪方面,过去12个月感到孤独的报告率男女生分别为50.1%、56.9%,女生略高于男生。在中学阶段,随年级的升高,男女生孤独感报告率逐渐增加,大学阶段则随着年级的升高孤独感报告率略有下降。
过去12个月内,分别有64.6%和72.6%的男生和女生经常或是因学习压力或是因成绩问题感到心情不愉快。女生学习压力的报告率高于男生。高中时期的学习压力远高于大学和初中。
在过去12个月内,分别有37.1%和39.9%的男女生经常或总是因担心某事而失眠,初中和高中女生该行为的报告率高于男生,无论男女,这一行为的报告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
在过去的12个月内,有17%的男女学生连续两周或更长时间感到非常伤心或绝望而停止日常活动,男女生差别无显著性。初中学生这一行为的报告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高中和大学则维持在较高水平,年级间差别无显著性差别。
星一博士告诉记者:“这些数据总的结果可能还会有变动,因为我们的数据库还在进一步清理。”
“但是,从这个初步的统计结果我们发现,比我们在2002年所做的另外一项调查结果有一个增长的趋势。中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等等情况都比原来的结果增长了几个百分点。”
“2002年至2003年,我们在北京市的东城区、石景山区、房山区选取了11所具有代表性的重点、普通和职业中学,对初一到高二年级的4006名学生进行了意外伤害和自杀相关行为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有过自杀意念的中学生占到17.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学生约占4.9%。”
调查分析
孩子,你为何自杀?
自杀,无疑是一种极端行为,为何会发生在花季年龄的孩子中间呢?
学习压力越大,孩子自杀行为发生率越高。
据报道,昆明市福海中学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莫某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心理负担过重而服毒自杀。据了解,莫某平时十分听话,是家里和学校公认的好孩子,连续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她的父母对这个女儿的期望值很高,平时很少让她做家务,对她提出的要求也基本上百依百顺,但是对女儿的学习成绩则要求每次考试都必须在班里排前3名。经过努力,莫某每次都满足了父母的期望。但是上学期期末考试她成绩不够理想,没有进入前3名。因为考试成绩不够理想,父母曾责备过她,此后,莫某情绪低落、沉默寡言,还有过跳楼轻生的念头,但并未引起父母的重视。
北京市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报告显示:初二、初三年级的女生有过自杀想法的占22.9%。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北京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星一博士说,面临中考,父母的高期望值、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恐惧,足以让孩子的心理压力无限增大。而女生就更严重,因为女孩子情感内敛,不像男生更容易宣泄不良情绪。
另外,父母对孩子的高期望值,学校对孩子的严加管理,使得孩子把大量的时间,甚至是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无形中就缩小了孩子的活动范围,使得孩子无暇去进行其他的娱乐活动。孩子没有娱乐空间,就少了很多快乐,就会觉得生活琐然无味。
早恋问题是孩子产生自杀念头的第二大原因。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心理咨询部主管于华告诉记者,到咨询中心来做咨询的,很多孩子是因为早恋问题引起的心理问题。“最近我接触到的几个案例都是关于孩子早恋问题的,有一个14岁的女孩自杀了,幸亏被家人及时发现,才挽回了性命。女孩在初二第一学期时喜欢上了班上的一个男孩,渐渐地,两位少男少女谈起了恋爱,当然这一切都是悄悄地进行的。但是今年开学后,女孩的一些反常举动还是没逃脱父母的眼睛,在父母的严厉‘拷问’下,女孩把一切都‘招’了。然而父母面对女儿早恋这一事实,没有正确引导,而是给予了种种限制,让女孩忍无可忍,一次趁父母不在家时,将锋利的刀片割向了手腕……”
于华说,发现孩子的情感问题,家长可以采取引导的方式,而不是紧盯不放,更不能以语言攻势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如果用命令的口吻,直接给孩子的感觉就是:我通过痛苦的改变来满足你们的需要。以这种方式教育孩子产生的效果非常小,孩子会非常抵触,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父母离异、单亲家庭孩子的自杀倾向也会增加。
星一博士说,根据调查结果,单亲家庭或是重组家庭的孩子想自杀的概率基本上是非这种家庭孩子的两倍。本来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发展不成熟,一方面需要独立,另一方面需要家长情感方面的支持。可是这时候,父母离异了,特别是像我国目前这种状态,父母离异一般不是友好的分开,而大多数是吵得比较厉害,很多时候,父母中的一方会跟孩子说另一方的坏话,比如有母亲就会对孩子说:“是你爸不要我们了,你要爱我,不能爱你爸。你以后不能像你爸这样对妈妈不好。”这对孩子是很大的压力,对于孩子来说,父母都他最爱的人,可是现在,孩子心里的这种社会支持系统没有了,或者是更弱了。每个人心里都需要有一种社会精神的支持网络,孩子就更需要。
于华说,据我所了解,单亲家庭的父母都会觉得欠这个孩子的,尤其是没有抚养权的那一方,更会有这种感觉,于是过分在物质上提供东西给孩子,以为是满足了孩子的需要。但是恰恰相反,父母关注孩子物质上的需要,还是关注孩子精神上的需要,孩子的体验到的是不一样的。
家长过度溺爱,孩子的自杀念头也会增多。
星一博士说,从调查数据中发现,如果母亲过度溺爱、保护孩子,孩子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的发生率也会高。
于华说,大部分父母对孩子的关注是集中在物质上,而对于精神上关注却很少,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一般抑郁症状已经很严重了。孩子情绪不高,家长很难注意到。所以我们倡导父母,在物质上,对孩子要减少关注。但是孩子的情绪,一定要大量地关注。
现在家里都是一个孩子,家长在在物质上大量满足孩子,以为孩子的所有需求都满足了。家长没有意识到,正是因为物质上的充分满足,孩子最重要的一方面被剥夺了,就是通过做小事情得到一种成就感。家里任何事情,都不用孩子做,孩子就没有机会帮助别人,这是剥夺了孩子从小体验成就感的机会。但是成就感的需求并不随之消失,相对而言是在膨胀,孩子必须关注外面、帮助别人才有成就感,向内关注,就无限地把需求空间拉大了,一点点成就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样,心理落差就会很大,落差大意味着挫折感的程度大,挫折感的频率会增多。
家长总挑孩子毛病,孩子的自杀倾向也会增加。
调查中显示:家庭中,如果父母理解孩子,平时,父母知道孩子去哪里玩,孩子的朋友是哪些,孩子的自杀意念及计划就会较低。因为,如果孩子能够把这些告诉给父母,说明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是比较好的。而如果家长总是拒绝或是否定孩子,总觉得孩子不好,总给他挑毛病,孩子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的发生率也会比较高。
于华说,中国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不是采取鼓励的方式,而是打压,如果孩子有优点,家长一般看不到,即使知道孩子的优点,也不会表达,一般都会说“你看你的同学某某,多用功”,这就加重了孩子的自卑感。可自卑感表现出来就是自尊心特别强,不能容忍别人说自己不好,承受打击的能力相对而言就会比较差。
我们要自由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博士星一告诉记者:“我们曾在一些学校对学生心理进行过干预,我们让初二年级的孩子画过一幅画,表达他们理想中的自己,他们的画让我们震撼。
“学生们还对自己的画进行了解说,他们不想被父母管得那么紧,父母经常查他们的日记,不让他们出去玩,加上考试压力大,业余时间家长强压着他们坐在家里学习。而且,学校也统一要求孩子们穿校服,甚至头发都要梳成一样的,孩子们说,他们不想穿校服。他们说:我不想和同学们都一样,这样就没有个性了。”
星一说,十六七岁的孩子是自我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想表现自我,他们想探索不同的自我是什么样的。可是学校把他们禁锢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