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旅游资源的复杂评价

时间:2019-05-15 01:21: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城旅游资源的复杂评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城旅游资源的复杂评价》。

第一篇:古城旅游资源的复杂评价

古城旅游资源的复杂评价

摘 要:分析了古城旅游中不和谐现象的原因,究其根源,在于只重视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一元化认知偏失。古城旅游资源评价必须从复杂系统的角度入手,对旅游资源进行多方位解构,从而得到更加全面、科学的认识。继而提出“复杂系统视角下的旅游资源认知模型”,并以泉州古城核心区为例,分别从巷弄网络及其中的自然环境资源、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方面,对其旅游资源的价值进行复杂评价。然后提出基于社区营造的“多主体参与式”旅游资源开发与经营模式。最后指出旅游资源评价应从当下封闭的结构主义模式转向多元开放的解构主义模式。

关键词:旅游资源;复杂评价;社区营造;泉州古城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16)02-0066-09

引 言

近年来,由传统的政府―企业开发模式主导的古城旅游,出现了过渡商业化、产业单一化、在地气息缺失、景点定义化等现象,呈现出机械的结构主义“快餐式”旅游模式:游客“按图索骥”地到达各个景点,阅读景点的简单介绍,游览一番后便径直赶往下一景点;在特定的场所休憩,在游客服务中心获得服务;旅游纪念品商店、标榜着老字号的美食充斥着整条旅游线路的各个角落……慢慢的,原本应该各具特色的古城旅游逐渐走向均质化,鲜活的在地传统文化活动不见踪影,生机勃勃的日常生活空间被商业店面代替,原先散布各地的古迹被集中收集到一处的展览馆中。这些在地传统文化活动、日常生活映象、位于某定点场所的古迹文物,都属于古城多元价值的一部分,是地域特色的重要体现,是极具价值的旅游资源。当今古城旅游开发中忽视了这些旅游资源,过渡着眼于商业利益及空间物质景观,缺乏科学的旅游规划管理。本文为此构建了“复杂系统视角下的旅游资源认知模型”,结合泉州古城巷弄的案例进行研究,并提出社区营造及多元参与的古城旅游开发及经营模式。

一 当代旅游资源评价方法简单化的反思

1.旅游资源概念的争议

旅游资源一词的含义在学科视角和旅游行业一直备受争议。国内最早的官方定义可以追溯到1992年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其中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是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tourism resources)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编:《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2年。而国外则多用tourist attraction表示这一概念,中文翻译为“旅游吸引物”。徐菊凤女士在相关论文中指出,旅游资源所指含义与tourist attraction基本相同,都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旅游活动对象,而tourism resources在英文界很少使用,是具有我国中文特色的直译结果徐菊凤,任心慧:《旅游资源与旅游吸引物:含义、关系及适用性分析》,《旅游学刊》2014年第29(7)期,第115-119页。本文所述旅游资源基本符合tourist attraction范畴,并不再强调经济效益,而是着眼于旅游资源的综合性及各个方面的多元价值。

2.当代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及其偏失

当前,由于对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价偏失,许多旅游地的开发走向了经济利益至上的一元化发展模式。前文提到,一切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事物因素,都可以算作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每一个方面,都有其价值所在。虽然目前各界普遍承认,旅游资源的开发应以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并重,但国内的古城、旧城开发常常采用强势介入的实施模式,由开发商统一规划运营。这种运营方式的目标具有单一性,即着眼于经济效益和市场需求方面的价值,重视旅游商品、餐饮及住宿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图1)。这类模式的好处是可以短时间获得显著的旅游效果,吸引大量游客,获得经济收益;相对的,在地传统文化、风土民情等旅游文化资源被忽视,自然景观资源受到破坏,古城原住民这一承载地域文化的核心资源也逐渐流失。最终古城旅游往往呈现出大规模商业化、恶性经济竞争、原住民与游客和开发商之间冲突不断的不和谐局面。

这种评价的偏失,可以追溯到目前的评价方法之上。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一般分为简单的定性评价和抽象的定量评价两种类型。简单的定性评价在我国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处于旅游资源评价发展初期。它是通过研究者对旅游地的考察,做出较为主观的评价及描述的评价方法。具体就是针对不同旅游资源的类型来选取不同评价指标,然后由专家进行综合性评价。较为常用的有卢云亭的“三三六”评价法和黄辉实的“六字七标准评价法”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年,第378页。[GK!15]总的看来,简单的定性评价法虽然评价流程简单,但科学性、准确性都略显不足,因此很难满足较复杂的旅游系统评价,在当下已经很少使用了。相比之下,抽象的定量评价则多由数理统计、分析及运算得出结论,通常借由指标量化、建立评价模型来完成,因此评价结果更加具有科学性和直观性。其中最为广泛使用的为综合性多因子评价,如综合评分法、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其中层次分析法(APH)是目前应用较广的定量评价方法,其主要思想就是将旅游资源看成一个总体系统,再由不同角度入手,划分出不同子系统,并逐层分解直至最小评价因子汪芳,郝小斐:《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乡村旅游地社区参与状况评价――以北京市平谷区黄松峪乡雕窝村为例》,《旅游学刊》2008年第23(8)期,第53-56页。整个评价流程分为:①划分层级;②权重对比;③矩阵计算;④专家打分;⑤最终综合得分等。此评价方法看似化繁为简,具有较高科学性,但实际上亦可认为是使旅游资源系统丧失多样化的原因之一。例如,步骤①的层级划分,就是一种简化的结构主义分析方法,忽略了系统中许多重要信息;步骤②中各类别的权重,也是人为赋予的,无形之中引导人们认为极个别旅游资源最为重要,继而使旅游资源的开发向单极化模式发展;步骤④中的专家打分也较难保证评价的准确度及客观性。总之,层次分析法(APH)将复杂系统的问题简单化,忽视了旅游资源自身多样性的价值,将旅游资源开发引向单一化的发展趋势。

二 复杂系统视角下的旅游资源认知

复杂科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那时人们似乎发现了科学自身的悖论:现实中的某些事物及问题,并不像经典机械论科学中所说那样简单的“墨守成规”,而更偏向于非规则性、不确定性的发展。于是便产生了复杂科学认识论,它包含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相变论及自组织理论等一系列理论欧阳莹:《复杂系统理论基础》,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0-19页。,其研究对象是复杂自适应系统(如生命、生态、市场、社会等方面)的形成和发展机制。表现在城市方面,它揭示了城市作为一种高度智能的复杂自适应系统,所具有的自组织、自适应及自驱动的能力成思危:《复杂科学与管理》,《南昌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第1-2页。运用复杂系统认识论来分析古城旅游资源系统,有助于对古城自身固有复杂性的理解,充分分析各类旅游资源所具有的特殊价值,避免问题简单化,更加科学、可持续地发挥古城旅游资源能效。

作为一种复杂系统,古城旅游资源在其“内涵”及“外延”两方面皆具有无限多的可能。通过对旅游资源内容要素及价值的研究,可以发现,除了开发中延伸出的经济价值之外,古城旅游资源在其“内涵”方面既具有无限多的可能性,即在开发旅游之前,古城自身就存在着丰富多元的价值点。这些价值点共同构成古城文化及景观的多样性,且与“外延”的经济价值的地位同等重要,甚至高于后者。因此,若要保持旅游地原有的地方特色,保证长期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尊重古城的多样性,而不是单一化追求经济效益。因此,本文构建了“多元价值视角下的旅游资源认知模型”(图3),此模型突破了层次分析法用简单的结构主义视角看待旅游资源系统的局限,通过开放的解构主义思维探索古城自身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及其价值的多元化。且在各类资源的重要性方面,不能只着眼于经济价值的一元化追求,必须各方位全面发展。

模型中,各扇形区域代表不同旅游资源大类,它们共同组成整个旅游资源体系。各扇形内的圆圈代表不同的旅游资源内容,不同编号代表各内容的具体要素。其中,左下角扇形中圆圈皆为省略号,代表此类旅游资源内容尚待总结;其余每个扇形内部,都有一个圆圈内容省略号,意指该类旅游资源的内容要素有无限多的可能性。这种无限可能性,也是旅游资源这一系统的复杂性体现。

三 泉州古城巷弄旅游资源的复杂性解析

泉州古城始建于盛唐时期,发展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古城巷弄中包含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不仅体现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物质、非物质文化资源,更多还表现在其独具特色的巷弄格局之中。故以下将以泉州古城的核心区为例,从巷弄的复杂格局及其中丰富的环境信息两方面,具体剖析泉州古城巷弄旅游资源系统。并在“复杂系统视角下的旅游资源认知模型”的基础之上,对巷弄的复杂旅游资源做进一步的分形解析(图

4、图

7、图

8、图9)。

1.“迷宫式”的巷弄网络体验

泉州古城巷弄具有“迷宫式”的网络结构,古城内巷弄网络密布,婉转延伸至各个角落。《毛传》曰:“巷,里涂也。”古时以二十五户为一“里”,“里涂”即是来往于人家的道路,是充满人性及生活气息的交往空间。巷弄作为承载居民日常生活及交往的公共空间,将日常起居、休闲娱乐、商业集市、信仰祭祀等细致入微地串联起来,给人以变化丰富的“迷宫式”盛强:《城市迷宫――空间、过程与城市复杂系统》,《世界建筑》2005年11期,第92-95页。的通行体验,具有自组织的不确定性、空间形态的复杂性、系统行为的多样性。以下将从这三方面展开,分析泉州古城巷弄的网络迷宫。

自组织的不确定性。在千百年的历史积淀中,古城巷弄主要建立在“自下而上”的自组织模式之上,与当今规划师手笔之下“一锤定音”的机械性空间划分不同,古城巷弄空间具有历史及功能上的拼贴性,始终是一种动态适应的演进过程,呈现出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历史文脉的无断层传承及无微不至的人性化关怀。行走在巷弄中,不同时间都是不同景象,如迷宫一般。

空间格局的复杂性。泉州古城巷弄空间收放有致,曲折婉转,尺度宜人,文化景观丰富,带来趣味十足的巷弄游走体验。在总体网络层面,覆盖区域广,路网密度高,具有相当的可达性与便捷性;在巷弄路径层面,老巷曲径通幽,富含最原汁原味的景观意境;在节点空间层面,不同的空间层次变化形成不同的节点类型,[GK!15]每一种节点营造出的场所情感也不尽相同,如市井繁华的文庙广场、亲切静谧的宗祠前埕、绿意盎然的宅前领域等。

系统行为的多样性。巷弄空间承载着丰富多样的行为活动,或是穿梭于巷子之中,或是驻足于庙堂前;或坐与井旁树下小憩,或路过宅院的门口与院内友人寒暄。紧凑且混合的功能布局,也为巷弄中多样的行为活动提供条件,如休憩、交往、娱乐、市易、祭拜、涣洗等等。这样,整条巷弄下来,各式各样的行为活动连成一幅生生不息的日常生活映象卷轴,“迷宫”内的景象也由此变得丰富起来。

2.“森林般”的巷弄环境信息呈现

泉州古城巷弄网络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及人文环境资源(图6),且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综合分为自然环境资源、物质文化资源及非物质文化资源等。每一大类资源又包括无限繁复的具体内容(图

7、图8及图9),整个巷弄空间仿佛是蕴含宝藏的“森林”一般。最近,随着对文化遗产的多样化理解,近代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更新也正方兴未艾,增加了泉州古城历史遗产的丰富度。

在自然环境资源方面,泉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21℃,城市别称“温陵”即是由此而来。泉州古城处于晋江与洛江入海的环转怀抱之中,水系宛如一条丝带环抱泉州古城;其中北向的清源山、东面的桃花山及西侧的紫帽山山势屏起,而南面的水域开口呈簸箕形,整个地势犹如“金交椅”一般,正可谓风水宝地。古城内水系有笋浯溪、八卦沟、水门巷古城濠、港仔??古运河等。动物资源有一级保护动物11种,二级保护动物57种数据来源于泉州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网http://jky.qzedu.cn/zhsj/nzzy.htm.。古城内植物种类多,覆盖广;市树为刺桐树,古时泉州又名“刺桐城”;古城范围内有一级保护古树名木32棵,二级保护63棵数据来源于泉州市规划局:《古树名木保护规划图》,2014年。

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分为历史建筑物、历史构筑物及其他一切有形的文化资产。其中,历史建筑物的古民居有官式大厝、手巾寮、番仔楼、骑楼等类型;宗教信仰类建筑有聚宝堂、福音堂、玄妙观、水门观音宫、泉郡黄帝宫、吴氏大宗祠等;其他历史建筑如定心塔等;历史构筑物类,古桥有鹊鸟桥、七板桥、生未同裘桥等;其他的如古碑、古井、牌楼、古石兽、石敢当、建筑构件遗存等若干;其他有形文化资产,如民间手工艺品的刺绣、木雕、手工编制竹器、“缚龙床”、木偶等;民间乐器如南嗳;名人字画等都记做物质文化资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可分为宗教信俗、风土民情、民间技艺及故事传说等。宗教信俗:如佛教(图10)、道教(图11)、伊斯兰教(图12)、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等。风土民情:在地风俗习惯如新年买橘、清明插柳、端午裹粽、冬至搓丸;民俗活动如元宵节赏花灯及歌舞队游街、各宗庙纪念日集会、观赏歌舞;民间仪式如传统婚嫁丧葬仪式、男孩幼时需给菩萨做干儿子等相关仪式。民间技艺:在地戏剧歌舞如高甲戏、南音、木偶戏、拍胸舞等;工艺如木雕、扎花灯、刺绣、竹编等。故事传说:历史事件如元末伊斯兰教十年战乱、清朝海禁迁界;名人经历如蔡清、曾从龙、黄宗汉等;神话故事如海神妈祖、梨园班头雷海青识仙谱、五夫人骑虎赈灾等。

四 旅游资源的复杂评价及社区营造

1.日本、台湾的社区营造与旅游评价

“社区营造”活动最早起源于日本,其核心思想就是以低于社会现有的资源为基础,通过政府、居民、企业甚至高校等其他利益方的多样合作,共同组建“社区营造组织”,来推动老城区的更新活化,改善生活环境,进而提高社区的活力。台湾吸取日本社区营造的思想,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了“社区总体营造”的政策,按照“人、文、地、景、产”五大部分开展社区营造活动刘晓春:《日本、台湾的“社区营造”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非遗保护的启示》,《民俗研究》2014年第5期,第8页。“人”指的是围绕社区居民的一系列人性化目标,如邻里关系、共同需求等;“文”即在地文脉的有机传承,充分发挥社区独特的历史及个性人物的作用,成为社区发展的亮点;“地”主要指社区自然环境的特色,必须加以妥善维护,并强调地方特质;“景”是指社区独特的景观营造,如居民自组织地在自家领域及延伸的公共领域进行景观的微营造;“产”指的是社区自产或自创造的产品,通过这些产品的创作与销售,可以提高社区的知名度,并补充社区活动的经费等。

社区营造自诞生之初,就与在地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开发息息相关。上文提到的社区产业、社区独特文化及景观、多彩的社区营造集体活动,实质上都是旅游资源复杂评价的结果,都能带来旅游业的发展。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崔曦总建筑师,曾在“社区营造――创造更美的生活”的主题沙龙中分享了台湾的桃米村的案例。桃米村原本是个传统村庄。在社区营造活动中,利用在地特色旅游资源的优势,桃米村充分发挥“产”的作用,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虽只是一个小村庄,但台湾72%的青蛙种类都聚集于此,因此一条独特的深度体验与科学普及的旅游线路也就应运而生,社区居民在其中身着人偶服装,以拟人化的方式向游客介绍各种青蛙种类资料来源畅言网:《社区营造,创造更美的生活》,发布时间:2015年6月16日。(http://www.xiexiebang.com/activity/clchaguan/shequ2/3147f0f40705597a)。日本的古川町也是社区营造带动旅游的典例。古川町先发动集体力量,营造雅致的社区景观,又充分调动有特色工艺技术的工匠,雕饰若干独一无二的云纹,于是吸引许多游客前来寻找不同的云饰;传统节庆活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每年4月19日,当地举行“飞?古川季”,背井离乡的人们无论老少,皆悉数返乡参加在地文化活动,如花车巡游、人偶表演、微影片播放等,场面甚是热闹,因此自然也有大批游客慕名而来。古川町也凭借其社区营造成果及旅游业的发展,赢得了1993年的“故乡营造大奖”[日]西村幸夫:《再造魅力故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1-159页。

2.多主体参与的合作模式

通过了解日本及台湾的社区营造经验,结合泉州古城的多元交融文化及多样人文景观特点,发现社区营造的多元参与模式,是适应古城复杂性的旅游开展道路。

泉州古城对周边地区具有城市核心作用,有较强的旅游开发潜力。古城巷弄分布密集,可达性高;古城地区人流密度大,现居住人口多以当地人为主,且以中老年人居多,但年轻人流失严重;功能分布具有混合性与紧凑性,生活便捷度高;原社区组织或活动团体仍然存在,是开展社区营造的优良条件;泉州政府相关部门一直致力于对古城的保护,给予优良政策或补助;历年来也有不少高校组织对泉州古城进行调查与研究,且泉州地区高校数量多,力量充足。然而对于泉州古城巷弄而言,其最大旅游价值,在于多元交融的宗教文化、历史传承的文脉底蕴、独具特色的风土民情、以及别具匠心的建筑技艺等,它们共同构成泉州古城巷弄多样性的旅游资源系统,具有多元的旅游价值。故开发中,可以引入社区营造的多主体参与式思想,通过多利益方的共同协作来保持多样文化与多元价值,在保持居住功能、自然环境、历史文脉的基础之上,适度考虑植入新文化和发展商业功能(图13)。避免因单方企业的过快统一开发和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而导致旅游价值一元化的局面。

社区营造组织的构建和行动策略的制定是多主体参与式社区营造活动的基础。

1)在社区营造组织的构建方面,根据泉州古城的地区情况,初步以政府机构为主导,以在地居民为核心,加入企业、高校师生、专业的建筑师规划师甚至志愿者等,并且以街道或社区为单位,成立社区营造组织,参与旅游开发决策。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将“人”作为核心。这里的“人”指的是与设计师、规划师相对的古城居民。既然古城空间的本质是承载人们生活的空间,那么在今后的旅游开发中应当把人本主义思想贯穿始终,体现对各种人――各阶层人、各年龄段人的关怀,就可一定程度上避免旅游开发中简单化、均质化的“千城一面”式景象;其次,鼓励居民参与,适当吸取台湾地区及日本的社区营造经验。居民越是感觉到他能影响环境,他就越能关注环境。若每一位居民都能在旅游开发中做出决定,那么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环境复杂性与多样性,将会与古城的历史生长过程产生高度共鸣,这是任何一个单独的旅游开发团队都无法比拟的。最后,政府机构的力量逐步由主导转向普通参与。基于对国情和泉州古城的考虑,社区营造组织建立的初期宜由政府机构来统筹与主导。中后期逐步减少干预,把主要权利放给居民。

2)在具体行动策略的制定方面,建议由社区营造组织发起,编订与旅游开发相配套的协作规约和行动计划条例,应涉及土地利用、业态规划以及奖惩机制等。行动策略应当基于详实的空间现状调研及评价,故应先对旅游地的区位、历史资源、环境特色、土地利用、社区产业、居住环境、绿色空间、市政设施以及公共事业等方面进行充分了解。具体的行动策略条例,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制定:条例总则声明、总体目标与定位、空间释放与整合、土地利用分区、交通系统、产业规划、公共事业引导、绿色空间、景观系统、建筑改造及修复、市政设施等等。

3.当代启示

近年来,伴随古城旅游开发的浪潮,部分景区逐渐呈现出单一化、商业化、去文脉化的趋势。古城街巷原有的宜人尺度被放大,充满自然气息的青石板铺地逐渐被冰冷的水泥或沥青所取代,亲切的历史建筑被改造成一排排毫无表情的商业店面,鲜活的日常生活场景及民间文艺也随着在地居民的流失而消逝。这种摒弃传统多元文化价值、过渡追求经济效益的开发模式,是“杀鸡取卵”式做法,不能保证旅游地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想要改变当前的局面,需将旅游资源系统进行解构,打破传统的结构主义认识。旅游资源系统是包罗万象的复杂系统,包括无限多的子因素,每一项子因素都有独特的价值。只有充分认识到多元价值共同存在的意义,才能在保持旅游地原有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商业价值的提升。对于泉州古城来说,其丰富的自然环境及历史人文信息、复杂的慢行体验,都是作为旅游地自身的多元价值体现,正如本文第三部分阐述的那样。因此未来的旅游开发活动必须以保护自然环境、尊重传统文化以及其他一切有价值的环境因素为前提,才能保证其旅游吸引力的永久延续。

最后,旅游开发不仅要保持地域文化,还要在此基础上创新文化特质,进行文创元素的填充。基于传统文化的创新思维可以给古城旅游开发注入新的活力,并催生经济的良性、可循环发展。反过来,经济的健康发展又能为创新思维提供有力的条件。但须注意的是,文创活动不能脱离在地文化,要尊重古城原有的功能复合性及文化多样性,这些才是古城最具价值的灵魂所在。厦门曾厝??、福州三坊七巷等实例证明,单质的商业性旅游开发和架空于传统文化的文创活动,并不能保证古城旅游的永续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龚桂明】

第二篇:旅游资源评价

一、区域旅游资源概况

河南位于中国的中原腹地,长期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从元元前21世纪的夏代到公元11世纪的金代这3500多年间,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在河南建都。夏商的遗址、战国的青铜器、两汉的石刻、三国的古战场、北魏的禅林、隋唐的石窟、北宋的古城、明清的祠庙,漫漫的历史长河留下了数以百万计的文物,使历代王朝的文化精髓凝炼、积淀下来,在河南16万7千平方公里大地上筑起一座浩瀚的历史实物博物馆。

以省会郑州为代表的一批现代都市的崛起和以刘庄、南街、小冀为代表的一批小康村的出现,典型地反映了现代中国内陆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进步。除了郑州之外,河南著名的旅游城市还有中国七大古都中的洛阳、开封、安阳以及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商丘、浚县等。最著名的人文景观是洛阳龙门石窟、嵩山少林寺和开封宋城;自然景观当数中岳嵩山和黄河。以这些著名的城市和景观为主而代表河南旅游精华的组合,就是国家旅游局推出的国家级旅游线路:黄河之旅---中华民族之魂。

河南省旅游业凭借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而迅速发展起来,在行、游、住、食、购、娱等方面的接待服务质量日益提高,从而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旅游促销友谊和了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通过旅游加强交流,取长补短,就能共同促进发展。

山西地处华北地区西部,黄土高原东翼,境界轮廓略呈现由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与河北省为邻,西、南皆以涛涛黄河为堑,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北跨绵绵内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

山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春秋时为晋国,故简称晋。悠久的历史留下众多的文化遗产,加上复杂的地形地貌、河流山川形成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山西现存的古建筑居全国之首,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有50处,省级400多处。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五台山,寺庙群集千年之萃。其中,以我国现存最古的木构建筑南禅寺。集北魏至清代多种建筑为一体的佛光寺及显通寺,塔院舍利塔最为有名;建于北魏的恒山悬空寺悬于悬崖峭壁之上,以惊险奇特著称;太原的晋祠是形式多样的古建筑荟萃的游览胜地;平遥古城是全国现存三座古城之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芮城永乐宫是典型的元代道观建筑群,宫内壁画是我国绘画艺术的珍品;永济普救寺是《西厢记》。《莺莺传》故事发生地;解州关帝庙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武庙;云岗石窟是全国三大佛教石窟之一,气势雄伟。雕刻精细;应县木塔建于文代,高67.31米,是我国最高的古木构建筑;因拍摄《大红灯笼高高挂》而闻名的祁县乔家大院,加上祁县渠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太谷三多堂,共同组成山西晋中的大院民俗文化。山西名山大川遍布,自然风光资源丰富优美。北岳恒山是五岳 之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绵山气候宜人,自古就是避暑胜地,晋国名臣介于推携母被烧死于此山;北武当山、灵空山、管涔山等也各有特点;黄河壶口瀑布是仅次于黄果树瀑布的全国第二大瀑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山西还建有庞泉沟、芦芽山、历山、莽河等自然保护区,风景秀丽。景致各异,有古树名木,珍稀动物出没,褐马鸡是国家珍稀动物。

陕西是我国旅游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资源品位高、存量大、种类多、文化积淀深厚,具有巨大的开发优势。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余年。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聚集了得天独厚的人文旅游资源,是我省发展旅游产业独有的特色和优势。陕西

境内地上地下共有文物点35750处,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89个,省级307个。全

省共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03座,馆藏文物60多万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21件(组),文物数量列全国之最。陕西民风古朴,民俗独特,其中户县农民画、西府民间工艺、蒲城焰火、安塞腰鼓、陕北秧歌、民间剪纸也是陕西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西省不仅文物古迹荟萃,而且山川秀丽,景色壮观。境内有以险峻著称的西岳华山;有气势恢宏的黄河壶口瀑布;有古朴浑厚的黄土高原;有一望无际的八百里秦川;有婀娜清秀的陕南秦巴山地;有充满传奇色彩的骊山风景区;也有六月积雪的秦岭主峰--太白山等。目前省内有世界遗产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处,自然保护区5处,森林公园15处,地质公园3处,历史文化名城6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9处,自然保护区17处,森林公园39处,历史文化名城11个。以秦岭为依托的自然旅游资源,使我省旅游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后发优势。

二、对晋豫陕旅游资源的定性评价

定性法我们采用SWOT分析法。SWOT分析方法,最初是由美国管理学家Steiner提出的用 于客观分析和研究一个企业或产品发展中面临的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是英文单词:Strengt 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会)、Threat(挑战)开头字母的缩写,这一方法现被广泛地用于对旅游产品开发的战略分析上。旅游产品本身就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旅游目的地是最典型、最核心的旅游产品,在旅游目的地开发过程中,优势与劣势、机会与挑战都可以相互转换。

(一)优势分析

1.最重要的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华夏文明的标志。本区大部分属于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

河中下游地区,是华夏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也是世界文明三大发祥地之一。

在中国八大古都中,郑州,安阳,西安,开封,洛阳5个均在本区

2.无论是地上文物,还是地下文物遗存,本区都是中国最为丰富的地区,比如河南安阳殷

墟出土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和城池遗址,充分揭示了中华文明的古老与发达,殷墟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在本区,举凡中国数千年历史古迹都有,可以找到我国各个时代古建筑的遗存或遗迹。

3.历史造就了英才,英才推动了历史。因而本区也是中国著名人物的出生地或者主要活动

地。如轩辕黄帝(山西黄陵黄帝陵、河南郑州新郑轩辕故里)、炎帝(陕西省宝鸡炎帝陵)、尧(山西临汾市尧庙、尧陵等)、舜(山西运城舜帝陵庙)、禹(山西芮城大禹渡、河南郑州登封王城岗)等。

4.在我国的百家姓中,绝大多数姓氏的始祖即生活在本区,河南省是约70个姓的祖源,山西省则约为30个。

5.本区是中原地区宗教发展最早的地区。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第一座佛教名山五台山

均在本区。我国三大石窟中的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最大的道教石窟龙山石窟等均在本区。其余山西恒山、河南崇山等地多有宗教遗存。

6.山西是第一地上文物大省,保存的历代各种古建筑极其丰富,包括宗教、戏台、监狱、票号、县衙、古城等。河南则是第一地下文物大省,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迄今已发现千处之多。其中以安阳殷墟最为驰名。

7.山西延安则为红色革命根据地。其他如河南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临沂华东

革命烈士园、山西五台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纪念馆等,也是革命见证,这些都是红色

旅游胜地。

8.本区文物古迹众多,而且多为精华,文物多属精品或极品。

9.本区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适于多种动植物生长。河南为我国粮棉生产

大省之一。山西太白山区是我国南北植物的交汇地带,物种极其丰富,被称为“物种基因库”。

10.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山西、陕西的煤炭,陕西与河南的石油和天然气,均在我国占据

重要地位。

11.交通便捷。铁路,公路,航线纵横分布

(二)弱势分析

山西旅游业目前整体还处于粗放型、浅层次、低水平的初级阶段。“吃住行游购娱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六大要素。只要从这六方面细细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我省的旅游业还有许多尚需克服的‘硬伤’。而且在重点打造文化景观的同时,却忽略了自然景点的开发,造成了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脱节。这样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文化景点挖掘不够,自然景点开发不足。” 作为旅游的重要环节,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能否有效结合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先进程度的重要标尺。很多旅游搞得好的地区,都策划了合理的旅游线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避免了审美疲劳,而山西在这方面还需要做功课。

陕西旅游业市场营销面临的主要问题:

1在市场营销中存在盲目销价竞争问题。

2旅游市场营销存在忽视售后服务问题,导致游客流失。

3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促销方法单一的问题。

4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追求短期销售目标的问题。旅游 市场 营销 中存在忽视公关效用,不注重企业形象的问题。

河南旅游存在的问题:

1高等级景区数量较少,类型单一。高等级的旅游景区,仅有1处世界遗产项目、4处世界地质公园、和1个世界杰出旅游服务品牌共6个世界级旅游品牌。

2旅游布局高度集中。高度集中在有限的几个资源富集地区或中心城市。

3旅游产品层次偏低、构成不完整。

4客源市场比较集中、旅游外向度低。客源市场以国内游客为主,入境游客的接待比例较低。

5深层次体制性障碍尚未清除。旅游资源开发仍是政府主导型模式,市场化城府不高,部分旅游市场主体有明显事业性痕迹。

(三)机会分析

1旅游需求转变。客源需求层次多元化,以观光旅游为主,休闲度假和商务、会议

等专项旅游发展迅速,呈现出由被动旁观式的低层次观光游向主动参与性的提高层次休闲度假游甚至体验式的专项旅游转变的特点。

2信息化技术的契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旅游信息的全面、快捷、准确传递提供了有效途径,也为旅游这一信息密集行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3中原崛起带来的巨大商机。

4山西调整产业结构 ,要把旅游业作为龙头产业 ,大力发展。

(四)威胁分析

1区域旅游竞争。一些旅游资源富集地区,因为旅游开发较早、旅游产品成熟、设施完善、形象较好,在“马太效应”或“路径依赖”作用下,这些旅游目的地拥有比其他旅游目的地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从而锁定了旅游发展空间,结果导致旅游发展落后的地区很难超占领先机的地区。所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步伐、抢占新德旅游发展机会,成为区域旅游竞争突出特点。

2高素质旅游人力资源缺乏。据调查,旅游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中旅游专业的比率平均为7.6%,旅游企业人才的提升多属是从基层直接选拔,本科、研究生等高层次旅游人才不远从事基层工作,结果选拔的旅游企业管理人员专业层次较低、服从意识有余、开拓创新精神不足、很难以适应旅游的发展。尤其是专业素质和技能要求较高的旅游人才,包括资源开发规划、信息管理维护等技术人员和市场营销、形象设计、产品策划等高素质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十分匮乏。

3旅游产业发展可持续性的拷问。有余受环境、经济和社会承载力的限制,依靠低成本、资源高损耗取得数量膨胀型的旅游发展势必不能长久维持,探索有效的内涵式发展模式和道路将决定旅游产业的地位和未来。

三、如何宣传、以扩大知名度、吸引游人

1.网络宣传:a在网站上投放广告b找专业编辑写赞美文章c互动营销d故事营销e事件营销

2.要有自己的网站

3.旅游网站上要有该旅游资源的信息:例如携程,驴妈妈,同城,同程,乐途

4.制作宣传片

景区营销策略

1.口碑营销(用短时间内的低价门票来打开市场,创造口碑)

2.新闻营销:广告,策略

3.服务营销

4.游击营销:创造话题

Ps:马太效应只能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路径依赖它的特定含义是指人类社会中德技术演讲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德惯

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第三篇:平遥古城旅游资源规划

平遥古城旅游资源规划

摘要: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平遥古城的评价。

近年来,我国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各地旅游纷纷展示自己的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游客。面临这种现象,制定合理的旅游规划尤为重要!

关键词:平遥古城、对策、旅游规划

一、引言

平遥古城历史悠久,保存完整,与其他全国各地的名城相比,平遥古城具有2700多年的历史,完整的保存了城墙、街道、店铺、名居,国内十分罕见,独具特色。文物孤寂布局严谨,完整地继承了封建的“礼教”和“习俗”,充分地展示了儒家、佛家、道家文化,这是平遥古城独具的历史价值和特色。另外,平遥古城内容丰富,除珍稀文物古迹之外,其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内涵很丰富,是研究我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的活样本。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博士田中淡评价“平遥古城甲天下”,“日升昌汇通天下”,“双林彩塑 世界瑰宝”;美国学者、联合国人居中心专家巴克莱·琼斯评价为“真正独一无二的珍宝”;丹麦学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弗莱明·阿罗德评价为“一份非常著名的和宝贵的历史遗产”。

近年来,随着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知名度的增长,平遥古城旅游业的发展得到了巨大的进步。对平遥古城的营销研究可以使得平遥的特色得以展示,包括其厚重的历史和拥有的古迹。合理发展平遥古城的旅游业,可以使得更多的游人接触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受其风俗,享用其名优特产。因此研究直接为平遥古城的现代旅游的再发展起推动作用。

国内外目前对平遥古城的研究有关于平遥传统名居、摄影节文化、晋商文化等等的问题。其中也包括对平遥古城旅游发展的一些方向和问题的研究,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产品品位档次不高,旅游研究、管理和服务人才不足,创新能力有限等问题进行分析。

二、平遥古城概况

平遥古城始建于2800多年前的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一公元前782年),历来为北方重镇,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较好地保留着明(1368—1644年)、清(1616—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以来,平遥古城规划格局和城市面积基本未变,保存了完整的城墙、民宅、街巷、店铺、庙宇等古建筑,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型,是这一时期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县城建筑体系的典型代表和汉民族历史文化的宏大载体。

平遥古城现保存有古城墙6.16千米,街巷100多条,明清传统民居3797处,商业店铺基本是17—19世纪建筑实物。平遥古城内的街道、商店和民居都保持着传统的布局与风貌。街道呈十字形,商店铺面沿街而建,整座古城呈现出一派古朴的风貌。文物孤寂布局严谨,完整地继承了封建的“礼教”和“习俗”,充分地展示了儒家、佛家、道家文化,这是平遥古城独具的历史价值和特色。

1997年12月3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城,平遥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认为: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的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三、平遥古城旅游业的存在问题

1、古屋民居缺乏有效保护

古城的明清民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构成古城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应该作为古城遗产完整性保护的重要方面。但是古城民居目前的保护状况却不尽人如意。一方面,由于古民居无论从建筑容量、屋内设施还是外观特征上,都无法满足现代人生活的要求,于是部分追求时尚而且具有较好经济条件的居民,拆旧建新、乱搭乱建,有的甚至在院门上贴彩色瓷砖,与古城的明清风貌极不协调。另一方面,有些房屋由于缺乏投入而多年失修,破败坍塌。据统计,平遥古城内现有古民居3797处,其中有重大价值的有400余处,但得到修缮开发的仅有70处,许多有历史价值的古民居未得到有效的保护,自然也难以进行必要的旅游开发。

2、游客接待出现周期性超载

大众旅游的发展对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带来严重问题。游客在世界遗产地聚集,必然制造生活垃圾,污染环境,同时还会磨损遗产文物,甚至有素质较低的游客故意对遗产进行损坏。而且,目前大多数世界遗产地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把旅游发展的重点放在吸引众多游客上,而忽略了遗产本身的承载力,特别是在旅游旺季,不少世界遗产地人满为患,拥挤不堪,不仅使游客的旅游体验下降,而且更重要的是,给遗产保护带来很大的难度。

就平遥古城而言,虽然旅游人数历年来都未曾超过最佳旅游量300万人次/年的水平,最多时也只是154万人次。但是,由于季节性和节假日的因素影响,游客流量出现不平衡,虽在平时旅游人数未达到饱和,甚至旅游淡季游客偏少,但在旅游旺季,特别是两个黄金周期间,进入古城的游客却大大超过了最佳旅游容量,为遗产的保护造成了极大的压力。2006年平遥古城五一黄金周七天共接待游客33.86万人次,同比增长26.86%,实现门票收入741.98万元,同比增长24.03%,旅游综合收入达到9442万元,同比增长19.51%,均创实行黄金周制度以来最高。高峰期城外各停车场爆满,县政府不得不紧急启用了附近几个放假的中小学校操场作为临时停车场。这种周期性的超载,无疑已给古城遗产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3、旅游经济效益较低

纵向来看,平遥古城旅游业近几年发展迅速,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从横向比较来看,平遥古城旅游发展水平不高,经济效益比较低下,与同类遗产地相比,平遥古城旅游业发展水平比较低,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十分有限。

4、古城搬迁走入误区

平遥古城面积2.25平方公里,城内居住人口达4.5万人,而专家认为的合理人口上限为2.2万人,人口压力过大是平遥古城保护和开发面临的主要矛盾。为了缓解这种矛盾,从1995年准备申报世界遗产起,平遥政府就制定了搬迁计划,采取许多鼓励措施,引导单位和居民向新城搬迁,计划到2005年古城人口减半。

然而,这种搬迁并未达到最初的目标,几年的努力并没有使古城的总体人口减少。因为在政策拉动人出城的同时,市场的手在拉动人进城。搬迁的结果是,具有城市机能的单位机构、代表城市活力、有经济实力的年轻居民搬迁出城,而以营利为目的的外地商人搬入古城,这种人口置换带来文化的变迁,使古城失去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作为古城文物遗产生存环境的传统文化逐渐褪色,商业气息在逐渐加浓,生活气息日益淡薄,文化遗产正面临文化缺失的威胁。

5、商业化倾向严重

最初,旅游业的兴起使传统文化开始复兴,优秀的历史文化越来越得到现代人的认可和发扬。然而,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古城内商业化倾向严重,外来商客不断增多,古城街区商铺密布,广告招牌林立,经营者使用电喇叭招揽顾客,原来的生活街区演变成商贸旅游区,破坏了平遥古城原有的古朴典雅氛围。

6、旅游管理比较混乱

这几年平遥古城不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在硬环境治理上有很大的突破,但在软环境治理上,收效却不明显。尤其是市场方面,缺乏有效控制,旅游管理出现混乱局面。其主要表现在:一是“黑导”盛行。当外来游客到达平遥古城,一进停车场就会有大批的人群冲过来,神秘地指点你逃票的,招揽生意的,有的甚至在进入古城区必经的路口处阻拦车辆,要求带路,路口处常常堵得水泄不通,让游客非常反感。尽管平遥有关部门采取了治理措施,并且为杜绝“黑导”,实行了一票制,但是这种混乱的局面仍然未见改观。二是骗客宰客现象时有发生。在平遥许多经营单位和个人缺乏长期经营的理念,在旅游服务和经营过程中不顾企业信誉,对外地游客乱要价,甚至强买强卖,严重地损坏了古城的旅游形象。

四、对策

(一)对特色晋商文化的保护

平遥为“晋商”重要发源地之一,商业历史悠外,平遥城有“小北京”之称。19世纪20年代,作为中国金融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日升昌票号在平遥古城西大街诞生,开辟了民族金融业的新纪元,平遥一度是全国的金融中心。之后的一个世纪中平遥票号达22家,在我国各地设有分号400多处,一度执全国金融之牛耳。票号的诞生和发展,为晋商的经营提供了方便,把晋商推上了繁荣的巅峰。

在对平遥县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要注意开发与保护并重,不能厚此薄彼。防止开发过程中出现商业化、庸俗化、低品位的现象出现,在开发过程中尽量保持古城晋商文化原始特色,一定不能跟风模仿。

(二)对古镇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为了将平遥古城的传统建筑风格得到保护与传承下去,平遥古城政府部门应对古城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拆除有碍古镇景观的不协调建筑物,对古城区中的现代商店进行规划,使新建筑保持原有建筑的风格。

(三)主打文化品牌,举办特色活动。

最近几年,平遥古城已先后成功举办了平遥古城摄影展、CCTV-5之《城市之间》、平遥中国年等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大大的提高了古城的文化魅力。此后几年,我们应继续围绕古城文化这个主题,多举办具有古城特色的文化活动,以促进古城的旅游事业的发展!

(四)实行绿色营销,维护都市生态环境

绿色发展观念的提出和完善,对旅游业有着重大意义。它纠正了人们对旅游业是“无烟工业”,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错误观念。大量的游客会给都市带来大量的生活垃圾和污水,消耗大量能源,造成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对此,平遥古城应大力提倡绿色发展,提高对废水、废气的治理,还要创建大量绿色饭店,节能降耗,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要在都市旅游中贯穿生态原则,最重要的是要在旅游者、旅游开发者、旅游组织者中培养生态意识,努力通过各种场合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绿色旅游的认识,避免在旅游中过量消费和能源消耗。同时制定相应法规,以规范游客及有关部门的行为规范。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平遥古城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政和县旅游资源评价

政和县旅游资源评价
一: 政和县概况
地貌属东南沿海丘陵区,东高西低。全境中低山面积占 82.8%,丘陵占 9.5%,河谷盆地占 7.7%。东部为鹫峰山脉北段,河谷盆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最 高峰香炉尖海拔 1597 米。海拔最低的谷盆位于石屯乡王山口,海拔仅为 129 米。主要河流有七星溪、松溪等。全境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西部 18.3℃,中部 17.4℃,东部 14.7℃。年平均无霜期:西部 262 天,中部 252 天,东部 212 天。平均年降 水量:中西部 1609 毫米,东部 1926 毫米。平均年日照 1907 小时。政和县为福建省南平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福建省北部,与浙江省南部相邻,北纬 27°03′-27°32′,东经 118°33′-119°17′。境内东西最大距离 72 千米,南北最大距离 46 千米。总面积 1735平方千米。户籍人口 21.97 万人(2003 年末),其中非农业人口 3.59 万人。通行闽北方言建瓯话。县人民政府驻熊山街道。全县辖 1 个街道、4 个镇、5 个乡:熊山街道、东平镇、石屯镇、铁山镇、镇前镇、星溪乡、外屯乡、杨源乡、登源乡、岭腰乡。

二:政和县旅游资源分类 政和县旅游资源分类
本次规划对规划地内的旅游资源单体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包括了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并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 03)标准进行统计和分类。经统计和分类,规划地内的旅游资源有 8 个主类、1 7 个亚类、38 个基本类型,共 76 个旅游资源单体,具体资源分类构成如下: 政和县域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实体数量统计表 主类 亚类 基本类型 AA 综合自然旅游 AAF 自然标志地 地 ACF 凸峰 ACB 独峰 AC 地质与地貌形 成地 ACE 奇 特与 象 形 山石 ACG 峡谷段落 ACL BA 河段 BAA 段 BAB BB 天然湖泊与池 BBA 岩石洞,岩穴 观光游憩河 暗河河段 观光游憩湖 旅游资源单体 稠岭梯田 奖山 飞凤山 雄 山 钢盘山 英杰山 塔山 洞宫山宝丰岩 洞 宫山九孔岩 洞宫 山麒麟岩 佛子岩 蛇头岩 蛙岩 翠溪大峡谷 情人 谷 乐溪大峡谷 锦屏古银洞 鲤鱼溪 虹溪 七 星溪 七滩溪 鸳鸯湖

A 地文景观

B 水域风光

沼 BC 瀑布 C 生物景观 CA 树林

区 BCA 悬瀑 CAA CAB CAC

C 生物景观

CA 树林

CAG D 气 象 与 气 候 景 DA 光现象 DAA 观 象地 DB 天气与气候现 DBA 云雾多发区 象 EBB 军事遗址,古 EB 社会经济文化 战地 E 遗址遗迹 活动遗址遗迹

九层际瀑布 湖头 际瀑布 林地 楠木林 丛林 红银杏树群 红豆 杉树群 香榧树群 独林 锦屏千手观音柳 杉木王 其他物品 杜鹃花 日月星辰观 佛子山晚霞 佛子山风景云海

F 建筑与设施

G 旅游商品

九战丘 东关隘 西 表 村建 松 政(县)苏维埃政府 旧

址 EBF 废 弃 与 聚 落 凤池村 遗址 FAA 科学实验场 农科院 反季节蔬 所 菜基地 FAC 宗 教 与 祭 祀 护 国 寺 宣 丰 寺 FA 综合人文旅游 活动场所 抱佛寺 惠圣寺 地 英杰庙 FAF 建 设 工 地 生 千亩茉莉花园 产地 FAI 军事观光地 洞宫村闽东红军 会师纪念碑 FD 居住地与社区 FDE 特色市场 东门市场 FDH 书院 云根书院 星溪书 院 FE 归墓地 FEB 墓 朱森墓等 板头花桥 雾中桥 FFA 桥 FF 交通建筑 FFC 港口渡口 举京渡口 FFE 栈道 高山道 FGA 水 库 观 光 游 界溪水库 FG 水工建筑 憩区段 FGD 堤坝段落 外坂堤坝 山珍糕 苦菜 东 GAA 菜品饮食平扁肉 东平酱油 东平高粱酒 树抱 GA 地方旅游商品 竹 GAB 农林畜产制 政和功夫茶 政和

HA 人事记录

H 人文活动 HC 民间习俗

大白茶 政和白毫 银针 GAE 传统手工品 政和根雕 竹木手 工艺品 HAA 人物 朱松 陈朝老 陈 恒 杨则仕 陈贵 芳等 HCA 地方风俗与 姑娘哭嫁 礼仪 HCB 民间节庆 杨源三月三 HCC 民间演艺 杨源四平戏 HCD 民间健身赛 政和跑龙赛 事



三: 政和县旅游资源评价

(一)旅游资源等级评定 旅游资源等级评定是对旅游资源本身规模和质量的评价,是对旅游资源进行 综合评价的前提条件。1:评价方法与评价赋分标准 : 本次规划是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发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 评价》(GB/T1892-2003)标准,从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三个 方面对规划地的旅游资源予以评价。评价标准如表 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 评价因子 观赏游憩使用价值 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 珍稀奇特程度 规模、丰度与几率 完整性 知名度和影响力 适游期或使用范围 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

资源要素价值(85 分)

资源影响力(15 分)附加值

赋值 30 分 25 分 15 分 10 分 5分 10 分 5分 3 分—5 分

2:评定结果 : 根据上述标准对旅游资源单体逐一进行评分和加权总计,得出综合评价赋分 值,再评定等级。具体评价结果如表 政和县四至一级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实体质量等级一览表

等级 四级 三级

二级

一级

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实体名称 锦屏古银洞、杨源四平戏、政和功夫茶、红银杏树群、鲤鱼溪 洞宫山九孔岩、洞宫山麒麟岩、洞宫山宝丰岩、佛子岩、翠溪大峡谷、怪圈及情人谷、洞宫山蛇头岩、鸳鸯湖、乐溪大峡谷、龙滩溪、虹溪、九层际瀑布、虎头际瀑布、红豆杉树群、香榧树群、紫 荆树群、楠木林、锦屏千手观音柳、杉木王、朱森墓、坂头花桥、雾中桥、高山茶道、杨源三月

三、英节庙、政和大白茶、政和白毫银针、千亩茉莉花园、稠岭梯田、政和根雕、政和竹木工艺品 奖山、英节山、飞凤山、塔山、熊山、鹰嘴岩

岩、铜盘山、龙滩溪、七星溪、界溪水库、树抱竹、杜鹃花、九战丘、农科所、反季节蔬菜基地、护国寺、宝丰寺、抱佛寺、惠圣寺、东门市场、东关隘、举京渡口、外坂堤坝、凤 池村、西表村建松政(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洞宫村闽 东红军会师纪念碑、姑娘哭嫁、山珍糕、苦菜、东平扁 肉、东平酱油、东平高梁酒、云根书院、星溪书院、政 和跑龙赛 总 计

数量 5 7

25

39

76

(二)政和县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政和县旅游开发处在起步阶段。独特地文因素和悠久人文历史的时空交错,绘 制了恢宏奇异、千姿百态的山水景色,绚丽多彩、深沉悠远的文化景观。据《政 和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纲要》资料显示,全县有 8 大类、38 个基本类型,76 个旅游资源实体,具有发展旅游业的潜在优势。1:优势与条件 :(1)资源丰富、特色鲜明、适游期长)资源丰富、特色鲜明、自然景观秀丽。政和县地处鹫峰山脉北段,地质切割强烈,地形高差悬殊,境内 430 多座千米山峦跌宕起伏,条溪流蜿蜒长流。24 洞宫山、佛子岩、宝岩、锦屏、英杰山、奖山等景区岩峰陡峭多姿,溪谷潭幽飞瀑长流,奇异的山光水色 给人以强烈视觉感受。生态景观多样。政和县地处东南沿海丘陵区,莽林竹海的浩荡,山垄梯田的 壮观,八万亩茶树嫩绿,六千亩茉莉花香,锥栗杨梅桃梨绕山坡,杜鹃百合山菊 竟相开放;红银杏树群、红豆杉树群、香榧树群、紫荆树群、楠木林、杉木王、千手观音柳、倒栽杉、金丝竹等名木古树绿荫参天。山林中出没云豹、山猴、山 羊、野兔,溪水中栖息鸳鸯、水鸭。处处呈现出野山田园的美丽图画。立体气候明显。政和县属典型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物象典型。县内中山、丘陵、平原气候差异明显,洞宫山、佛子山等景区地处海拔 800 米 以上,是极好的夏季避暑胜地,又是冬季赏雪佳处,适宜开展不同季节的生态旅 游。

人文景观丰富。政和县历史悠久,茶文化渊源深厚流长,以茶立县的佳话相 传千年;宗教文化资源较多,洞宫山为道教第二十七福地;古遗址、遗产众多,神奇锦屏古银洞。精美的板头花桥、戏剧“活化石”四平戏、朱熹家族遗迹等闻名 遐迩;凤头、西表、仰头、宝岩、佛子岩等多处革命遗址,是红色旅游的好景点; 镇前、杨源鲤鱼溪,以及许多山乡的民居、民俗,神秘、古老而富有沧桑感,多 彩的人文景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2)景点集聚、通达性好、有利开发 景点集聚、景点集聚 通达性好、政和县景点分布集中。主要聚集在境内东、西部和七星溪沿岸河段,省级洞 宫山景区总面积达 50

平方公里,旅游资源实体占全县 30%以上;佛子山景区 总面积达 20平方公里,锦屏景区总面积达 20平方公里,英节山景区总面积达 8平方公里、奖山景区 16平方公里,城区公园、景点 5 处。各景区中山水景观 与人文旅游资源相互兼容,便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政和县与周边旅游景区的关联性好。在行政区划上是闽北“大武夷”一隅,在 地理、人文上与闽东紧密相联,是其“山海”圈里一山,洞宫山在历史上就是闽东 北著名景区,同周宁、屏南景区相比自然、人文景观更为独特、丰富,是武夷山、太姥山等大牌景区旅游连接线路上优质节点。我县毗邻县(市)多,与两省、两 市的 7 个县(市)相连。区域内居住人口近200 万,是政和县旅游开发初期主 要的旅游市场。旅游交通条件即将形成。政和县是闽东北、浙东南公路交通要道之一,已形 成与周边 7 个县(市)的 3 小时内交通圈。境内各个景区均分布于公路交通干 线附近,与城乡路网相连,景区的可进入性规模初具。规划中的福建“二纵四横” 高速路网,有 2 条穿境而过,其中武夷山—宁德高速公路,计划 2007 年开工,2011 年建成通车,在城区、杨源(洞宫山景区)开设出入口,政和县位置居中,将形成武夷山、万木林、湛泸山、洞宫山、鸳鸯溪、九龙际、太姥山、百山祖等 “双世遗”、国家级、省级景区闽东北旅游圈。同时,也打开政和及其闽北通向经 济较发达福州、温州等城市的新快捷通道,凸显的区位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优势条 件。2: 劣势与挑战 政和县旅游业起步晚,投资建设少,发展相对滞后,旅游经济总收入在全县 GDP 中的比重偏低,旅游开发中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1)认识不足 认识不足 旅游自然资源未进行有效的普查和规划设计,许多人文景观资源也未进行有 效的挖掘、整理和宣传、推介。对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周边地区旅游开发状况和 自身资源特性、比较优势分析不多、把握不准,认为政和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没 有钱怎么搞旅游,没有充分认识到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带动力。旅 游开发的氛围不浓。(2)开发度低 开发度低 政和县投入旅游开发的资金极其有限,洞宫山、佛子山、锦屏、奖山、英杰 山等景区,除了可以通行的路外,支撑旅游吃、住、游、购、娱的服务管理设施 等基本空缺,不具备接待游客的条件,旅游资源与产品的差别十分明显。洞宫山、锦屏、蛙岩、英节山等一些零星开发的旅游项目,处于低水平开发、经营的状态。

一些景点零星开发建设的项目,尚未编制建设详规,任意开发建设对原景观造成 干扰、破坏。各

景区内乱砍滥伐的现象时有发生,政和县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制度 尚未健全。


第五篇:南充市阆中古城历史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开发

南充市阆中古城历史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开发

经济管理学院 2010级产品质量工程 胥志刚 201007034061

摘要:中国风水第一城,科举圣殿状元乡

关键字 历史文化、风水、科举、古城开发

阆中,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战国时曾为巴国国都,公元前314年,置阆中县,其后历设郡、州、府、道、县等,明清之际曾作为四川临时省会达19年,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阆中被誉为四川最大的“风水古城”,保存较好,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素有“阆苑仙境”、“巴蜀要冲”、“天下第一江山”、“阆中天下稀”、“世界千年古县”、“国际最佳旅游度假胜地”、“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等美誉。1985年被国务院公布确认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1年撤县设阆中市,是中国对外开放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阆中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璀璨,人文景观丰富,城市选址及街道布局融山水城为一体,典型的体现了古代城市建设风水学理论,现实了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古代巴国的首都,汉唐时候是我国的天文研究中心,至今有保存完整的贡考棚。

正因为如此悠久的历史,所以阆中孕育了众多的杰出人才,有各种不同风格飞古街院落,有生于此的刘邦的爱将范目,有抗金名将张宪,汉恒候张飞在阆中镇守长达七年之久,有古今名人骚客杜甫,李商隐。张善子,丰子恺等旅居并留下众多的墨宝,有道教观、伊斯兰教圣地巴巴寺、汉恒候祠、川北贡院、清真寺、永安寺、五龙庙等

所以这些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历史遗存,都是先人为我们留下来的不可多得的宝贝,是我们开发旅游产业的王牌,充分挖掘丰富的巴渝文化、科举文化、古居民文化、三国文化、天文风水文化。对于这些文化,要在不断充实的基础上结合人物、文化、景观特点,开发的原则:保护与开发同步,风貌与魅力同在,使清水可游,岸绿可闲,繁街可贸,美景可赏,胜景雅特可旅,环境优美可居,开发的方式:

一是散的景点采取一街一景,以点带面。展现文化品位

而是集中地如民居大院可建设成度假的民居客舍,贡院可以清理整理成全方位展示科举考试的现场,供人们了解古代的教育科举制度,读书取仕的生活。

三是复兴老字号,建成老字号一条街。要将其传统的商铺和历史故事作为旅游开发。一边经营一边接待观光游客。

四是保护民居人文旅游资源,要将历时最本质的最宝贵的和最感人的东西挖掘出来,使之物化,景观化,让游客觉得整个城区处处有浓厚的文化。

五是兴办古城名居客栈让人们感受古代的商贸文化生活。

开发关键:把旅游作为品牌经营,阆中打造“中国风水第一城,科举圣殿状元乡”作为阆中旅游主题。将“中国风水第一城,科举圣殿状元乡”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品牌。

风水文化是阆中旅游的一大特色,具有其唯一性。阆中古城的地理环境、选址布局融山、水、城为一体,契合传统的风水理论,被誉为中国第一风水古城。唐代著名风水大师李淳风、袁天罡曾在阆中筑占星台、观测天象、研究风水,死后也埋葬在阆中境内的天宫乡,阆中“风水宝地”的说法由此更是得到印证。另具有关人士研究认为阆中的诸多山形、水势均暗合风水理论,是不可多得的风水圣地。

阆中古城旅游的开发应在风水上做足文章,灵活运用风水概念,不但要充分利用现有的风水文化、风水传说、风水理论等无形的东西,更要让它有载体、有血有肉,比如将风水大师李淳风、袁天罡合建的天宫院及二人的墓地等蕴涵风水文化的资源加以包装,规划建设一个以展示风水为主题的“中华风水文化园”,又如在阆中众多的风水宝地打造风水祭坛公园,再如举办国际性的风水论坛和世界风水大会等等。总之,要以风水来丰富古城的外延和内涵,将“风水古城”塑造为阆中名副其实的旅游品牌和核心吸引力,最终以此撬动整个阆中的旅游产业。

隋唐以后,科举取士,阆中共出了4名状元、116位文武进士、404名举人和317名贡生,被誉为“状元之乡”,并留有将相堂、读书岩、出兄弟状元处等摩崖石刻,还有三陈街、状元街、贡院考棚、锦屏书院、文庙等文物古迹。尤其尹氏、陈氏两对兄弟状元,更属全国罕见。唐代,尹枢、尹极兄弟双中状元,时称“梧桐双凤”;北宋时,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兄弟三人,两状元一进士,父子同朝,一门显宦,世人传为佳话。清初,四川临时省会设于阆中,在此举行四川省乡试四科,至今犹存的清代贡院,成为全国罕有的科举制度实物遗存。如今,修缮后的阆中贡院,成为中国唯一完整的古代省级乡试贡院,是一处集科举实物展示、学习观摩、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精品旅游景区,是一座激励人们勤奋苦读、激扬人生的大好舞台。在这里,广大游客与莘莘学子可以观摩体验古代乡试,了解科举文化;也可以感受“名落孙山”的严苛,亲身体验“金榜题名”的殊荣;它将带你走进科举的时空,去解读历史的深邃,感受华夏人文的辉煌

综上:阆中凭借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充分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中国风水第一城,科举圣殿状元乡的旅游品牌,是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特点,促进经济发展,挺高人民生活水平。

下载古城旅游资源的复杂评价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城旅游资源的复杂评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桂林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桂林旅游资源估评 桂林景区专业见习报告 专业:旅游管理 班级:09级旅游管理二班 一.专业见习目的: 1) 体验旅游的乐趣和从事旅游工作的快乐,以强固专业思想。 2) 增加对旅游行业......

    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书

    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书 第一部分前言一、调查地点:清宴园 二、调查时间:2013年5月10日 三、调查所用工具:照相机、录音笔、记录本、笔、旅游资源基本分类表等。 四、调查人......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引 言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我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在旅游研究、区域开发、资源保护等各方面受到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旅游界对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评价报告[精选合集]

    西双版纳旅游资源评价报告 第一部分:绪言 调查区:西双版纳风景名胜区位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距昆明740公里。景区包括景洪县风景片区、勐海县风景片区、勐腊县风......

    怎样评价旅游资源[推荐5篇]

    怎样去评价旅游资源 1.旅游资源自身价值评价 旅游资源特性和特色 任何类型的旅游资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即使完全同类的旅游资源.由于分布的地域环境差异,往往也各具特色。......

    云台山景区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云台山景区旅游资源定性评价——三三六评价法 一、云台山景区简介: 云台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的修武县和山西省陵川县境内,以独具特色的“北方岩溶地貌”、“云台山水“被联合国......

    第三节 旅游资源体验性评价教案

    第三节 旅游资源体验性评价  目的:旅游规划和管理 方法:基于对旅游者或专家体验的深入分析,建立规范化的评价模型 特点:评价结果多具有可比性的定性尺度或数量值 关于自然风景的......

    旅游资源条件的评价(五篇范例)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旅游资源的价值表现,理解旅游资源的价值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 2. 理解旅游资源的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对旅游资源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