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市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体系研究

时间:2019-05-14 00:26: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陇南市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体系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陇南市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体系研究》。

第一篇:陇南市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体系研究

陇南市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体系研究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迅猛、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目前,国际、国内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给陇南市旅游产业的开发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消费比重也不断提高,旅游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陇南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的景区景点是国家级甚至是世界级的,具有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条件,开发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旅游业是关联度很高的产业,是对经济社会拉动力很强的产业,是富民、富县、富市的产业。开发一个旅游景点,就等于建了一座无烟的工厂,打造了一条旅游线路,就等于修了一条致富路。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壮大第三产业,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对外开放交流,加快扶贫开发步伐,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富民强市目标,都具有十分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一、陇南旅游资源概况

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理上介于东经10204′至106037′,北纬32006′至34031′之间。地处中国大陆二级阶梯想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位于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交汇区域,西部向青藏高原北侧边缘过渡,北部向陇中黄土高原过渡,东部与西秦岭和汉中盆接连,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整个地形西北高东南低。西秦岭和岷山两大山系分别从东西两方伸入全境,境内形成了高山峻岭与峡谷盆地相同的复杂地形。处于我国中心地带。属秦岭南坡山地、岷山东端山底和大坝山西缘山地的交汇处,是物产丰富,山川绮丽之地。全市共辖9县,占全甘肃省面积的8.47%。陇南市区气候水平分布由南到北,垂直分布由低到高。气候横跨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四个类型。年均气温120C,一月平均气温在-4.30C以上,七月平均气温在23.80C以下。年隆水量400—1000mm。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既不干燥,又无霉湿,素有陇上江南之美称。是度假休闲和避暑的理想场所。同时,气候的立体分布还造就了陇南“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独特自然景观。远处白雪皑皑,身旁却鸟语花香,北国之雄与江南之秀可同时饱览。

陇南旅游资源丰富多样、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交相辉映。有独特的山岳景观和水域风光,珍贵的动植物资源,神秘莫测的地下溶洞,古老且富有传奇色彩的古墓群、古战场、古文化遗址及浓郁的民族风情等。据专家考证,全市景物多达748个,自然景物占61.1%,人文景物占38.9%,其中有527个景物

已集合成22个旅游景区,空间组合良好,非常有利于开发。

陇南市的旅游资源“优美”、“珍稀”、“神秘”、“浓郁”等美学特征突出。优美,指自然景观风光旖旎。大河坝景区集佳山秀水和古羌族风情于一体;鸡峰山奇峰突兀,云追雾逐,又是一番风情;三滩景区山势险要,林海苍茫,是天然的动植物园;而康县阳坝则是一个“世外桃源”。珍稀,指旅游资源珍贵、稀少、独有。文县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内大熊猫、金丝猴、大鲵、珙桐、水杉等珍贵的动植物资源为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优越的物质基础。神秘,指旅游资源具有神秘、奇特之感。武都万象洞,洞中乳石星罗棋布,万象森列,美妙神奇。浓郁,指民族风情突出、浓重、富有个性。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白马藏族奇异的风俗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人;大河坝风景区的古羌族后裔居住着春秋战国时期“板屋”特色的房子,他们至今仍保留着古羌族时代的生活习俗,其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颇耐人寻味。

二、对陇南旅游开发的客观分析

站在全省的范围看陇南,陇南特殊的地形,独特的气候虽然造就了陇南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同时陇南地处甘、陕、川三省交界处,在成都、西安及兰州三大旅游区的包围之中。北邻丝绸之路旅游线,南接黄龙、九寨沟旅游景区,自身又处在三国文化旅游线和长征红色旅游线的交叉地带上。加之毗邻兰州、西安、成都三大省会城市,具有极佳的区位优势和客源市场。这是陇南旅游发展的优势所在。但我们必须看到,陇南在旅游资源开发上也存在劣势,既面临机遇,也充满挑战。

(一)陇南旅游资源总体评价

独特的环境使陇南旅游资源种类十分丰富,点多面广、品味极高、独具特性,与邻近旅游资源相比较,有如下特色:

(1)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资源整合好;

(2)旅游资源品味高,独具特色;

(3)自然资源鲜明,得天独厚;

(4)历史文化资源底蕴深厚,优势突出;

(5)“红色旅游”资源多,开发潜力大;

(6)专有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比如文县白马人文化。

(二)劣势分析

1、知名度不高。尽管陇南具有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宜人的气候环境,但与相距不远的同景观类型的四川黄龙和九寨沟景区,以及甘肃境内的麦积山,莫高窟等国家级旅游景点相比较,知名度相差甚远。

2、地区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较差。陇南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贫困面达23%。所属9个县中就有6个国列贫困县。经济的落后导致当地旅游发展资金匮乏,造成本应与旅游相配套的住宿、餐饮、休闲、医疗等硬件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严重阻碍了陇南市旅游业的发展。

3、管理落后旅游软环境不佳。总体来看,陇南市在旅游业方面存在着管理机制和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旅游管理专业人员的缺乏,旅游接待档次不高和旅游服务质量的低下。总之,陇南市旅游软环境的缺陷是制约当地旅游开发的很大不利因素。

4、交通不便。陇南市交通方面主要有以下问题:铁路经过或停靠的站点少,市内公路级别低,油路所占比重仅有16%,无高速公路,无航空线。交通上的不利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影响了游客的进出。

(三)机遇分析

1、西部大开发。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给西部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包括旅游业在内的整个西部服务业市场将会在国家一系列有利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开放和繁荣。在西部大开发的大环境下,陇南市会逐步改善其基础设施,提升旅游品位,将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

2、生态旅游的热潮。近年来,在传统旅游业依然蓬勃发展的同时,一种新兴的以自然山水为主要观光对象的生态旅游悄然时兴起来,旨在以高质量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使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和野生动植物的同时受到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最终使人们通过旅游的方式树立起正确的生态环境观。显然,陇南市具备了发展特色生态旅游的极好自然条件和巨大潜力。在生态环境危机日益严重,城市化问题不断加剧的今天,人们都充满了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渴望。陇南市应当抓住这个发展契机,加强宣传,使越来越多的游客能够向往陇南,使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能够看好陇南,有力地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四)挑战分析

1、地区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随着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对发展旅游业的不断认识和深化,各省市,尤其是西部各省市都将旅游业作为重点产业,优势产业来

发展。陇南目前自身各方面条件较弱,又面临着周边省份如四川,陕西等各旅游地以及省内天水麦积山,敦煌莫高窟等旅游景点的竞争和挑战。

2、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矛盾。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矛盾一直是自然保护区开发中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因为一旦大规模开发旅游,游客大量涌入自然保护区,就会不可避免地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污染。因此,如何协调好陇南市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使旅游开发达到经济收益最大化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实现陇南市资源环境与旅游经济的双赢,应该是当地开发者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三、陇南旅游开发的对策

1、认真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各县(区)要按照全市总体规划,结合本县(区)实际,编制完成景区(点)的修建性详规,提出开发建设项目,拿出可研报告,用以指导开发建设,招商引资。规划编制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和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要聘请专家、教授咨询论证和指导,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突出陇南特色打造精品。要建立规划执行监督检查制度,严禁无规划建设、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坚决杜绝对自然、人文景观的破坏性开发,造成建设性破坏和破坏性建设,确保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2、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在景点开发建设中,要突出陇上江南特色,尽现陇南山水、文化、民俗的独特魅力,努力打造精品。一要突出个性化。要体现景点鲜明的个性特色,如成县西狭要体现勤政为民的文化精神特征,宕昌官鹅沟要突出“峻冠群山、奇夺天下”的特征,康县阳坝要突出静幽秀美、天然“氧吧”的特征,文县天池要体现高山湖泊的神韵和神秘感特征,武都万象洞要突出天造物化的地质奇观特征,成县鸡峰山要突出森林公园与宗教文化融合的特征,礼县西垂陵园和祁山武侯祠要体现先秦文化和三国文化的特征,徽县三滩要体现原始生态特征,两当云屏要体现雄奇秀丽的特征,以增强景区(点)的吸引力。二要突出人性化。坚持以人为本,在旅游配套设施、线路组合、安全保障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游客的需求,提供全方位服务。三要突出文化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在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全过程,要突出进行文化包装、增加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品位这个主调,把文化贯穿到设计、建设、管理、营销、服务的始终。四要突出参与性。在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上,要注重增加参与性和娱乐性项目,变传统的静态观光式开发为动态参与式开发,让游客游在其中,乐在其中,留下美好的记忆。

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搞好以交通为主的道路建设。在抓好国道212高速公路改造、兰渝铁路和支线机场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抓紧改造干线路,畅通出口路,打通断头路,修好景区路,努力构建四通八达的旅游交通网络。二是加快景区通讯设施建设。用2—3年时间,使市内明星景区(点)和重点景区(点)全部开通移动电话。三是抓好宾馆酒店建设。在抓好现有宾馆酒店改造升级的同时,建设一批档次较高的宾馆酒店,努力提高接待能力。到“十一五”末,全市建成星级宾馆30—50家,总接待能力达到20000个以上标准床位。四是抓好景区餐饮、娱乐、购物、公厕等配套设施建设,要做到标志清楚,周到便捷,服务优良。服务设施建设在建筑风格和建筑建材使用上要与自然景观和谐,体现“绿色、生态、健康、环保”的要求。

4、加大宣传促销力度。要全方位、多形式开展旅游宣传活动,向外推介陇南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件事:一是广告宣传。在国道212线、天水至兰州高速、兰临高速、周边出境路段以及兰州等地,制作设置一批高质量、高档次的大型旅游宣传广告牌,推介宣传陇南的旅游资源。二是网站宣传。通过网络推介旅游景区(点),及时发布陇南旅游信息动态。三是专题宣传。与中央、省、市新闻媒体联合,制作专题节目,宣传陇南旅游风光。四是图片宣传。在省内外举办大型旅游风光摄影展,制作高质量的旅游风光画册,用图片形式进行宣传。五是影像宣传。拍摄一部反映陇南旅游风光的电视专题片,刻制成光盘,以影像形式宣传。六是赛事宣传。通过举办民俗风情演唱会、旅游形象大使选拔大赛等形式宣传。七是节会宣传。通过参加外地各种节会和自己举办节会,如武都万象洞文化旅游节、桃花会,成县西狭文化旅游节,文县白马风情旅游节、采茶节,宕昌官鹅沟旅游文化艺术节等,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八是制作宣传品广泛宣传。如名片、桌签、贺年卡以及装饰画等,都印上陇南的旅游风光图案。通过宣传,提高陇南旅游景区(点)的知名度,增强吸引力。

5、努力拓宽旅游发展空间。充分发挥旅游的龙头带动作用,以留住游客、拉动消费、增加收入为出发点,在大力发展观光旅游、生态旅游的同时,努力拓宽旅游发展空间。一要把旅游发展与农业特色产业开发结合,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游;与发展第三产业结合,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服务体系;与城镇化建设结合,增强城市旅游服务功能。二要从陇南旅游资源丰富的实际出发,积极发展科考、探险、登山、攀岩、森林浴、漂流、垂钓、冰雪观赏等特色旅游,丰富旅游内容,并要注重开发淡季旅游项目,延长旅游时间。三要深入挖掘藏羌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以及红色文化,每个县(区)组建一个或数个机制灵活的文艺演唱团体,创作编排一批既具陇南特色又有文化艺术品位的文艺节目,向游客演出,既丰富旅游文化生活,让游客游在陇南、乐在陇南,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又能收到宣传陇南、推介陇南的良好效应。四要加大旅游商品研制开发的力度。鼓励和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研制开发一批雕刻彩塑、手工工艺、仿古制品、地方特产、特色食品、轻工业品、宗教用品、书法绘画以及纪念册、纪念章、纪念币等品位高、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旅游商品。依托景区(点)和中心旅游城市,建设旅游购物中心,为游客购物提供便捷服务,努力提高商品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

参 考 文 献

【1】庞卫花,王润科,王万菲《陇南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对策研究》

【2】唐铭,《对甘肃陇南地区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3】董平、师守祥、张胜武,《论乡村旅游开发的民俗资源凭借—以甘肃陇南为例》。

【4】杨国靖、肖星、肖笃宁,《陇南山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策略》。

【5】蒲兴芬、杨飞禹,《陇南地区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探讨》。

第二篇:云浮市区域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

云浮市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

云浮市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

云浮市区域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4班

20112600087 陈雷云

摘要:在对旅游资源进行调查的基础之上,本文主要运用卢云亭教授的“三三六”法和以层次分析法为核心的综合评价法对云浮市区域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并对云浮市旅游区的深层次开发进行分析。关键词:云浮市;旅游资源;评价;开发

一、引言

伴着我国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与进步,人们认识到发展旅游业是一项十分有前途的产业,就是我们常说的“无烟产业”、“朝阳产业”。由此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旅游开发与旅游规划的高潮。但是由于我国旅游在全世界范围来说起步比较晚,在对旅游开发与规划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上相对国外其他国家来讲要薄弱的多。而就旅游规划与开发本身,由于它涉及到众多的学术领域,对它的研究要显的更加复杂。本文通过对云浮市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分析,从旅游资源的角度对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做出一点探讨。

二、云浮市概况

2.1自然地理概况

2.1.1、地理位置

云浮市位于广东省的西部,西江南岸,西面与广西交界。地处北回归线南面,介于北纬22°22′~23°19′,东经111°03′~112°31′之间。依傍西江,东接珠江三角洲。是连接广东珠三角和大西南的枢纽。东与肇庆市、江门市、佛山市交界,南与茂名市相邻,西与广西梧州接壤,北临西江,与肇庆市的封开县、德庆县隔江相望。辖云城区、新兴县、郁南县、云安县,代管罗定市。户籍人口286.12万(2011年末)。市区距肇庆60公里,距广州140多公里,水路距香港177海里,上溯广西梧州60海里。

云浮市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

2.1.2、地形

云浮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市内主要河流罗定南江、新兴江均大致呈西南——东北流向西部、西南部、东南部与邻区、邻市俱以山岭为界,唯北部以西江为界。丘陵是云浮市的主要地貌,多沿山地边缘发育,高丘陵海拔250~450米之间,低丘陵海拔100~250米之间。低丘陵坡度平缓,多为15度~20度。2.1.3、水文

市内主要河流:南江,自古以来是广东四大江之一,在郁南县南江口镇与西江汇合,南江、新兴江,均大致呈西南—东北流向。2.1.4、气候

云浮市的主要气候特点是开汛偏晚、年平均气温略偏高、降水量正常略多;前汛期降水时段集中,降雨频次高,雨量分布不均;后汛期台风影响严重;入冬寒潮早、造成异常低温。气候影响综合评价为较差年景。云浮市年平均气温22.1℃,历年同比偏高0.4℃;年平均降水量1546.5mm,历年同比偏多1.2%;年日照时数1478.2小时,历年同比偏少12.0%。

2.2社会经济概况

2.2.1、行政区划

云浮市辖云城区,新兴县,云安县,郁南县,代管罗定市,云浮市面积777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36万。其中罗定市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广东大西关,面积2327.5平方千米,总人口127.5万。2.2.2、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

全市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投资、出口、消费平稳增长,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物价水平温和上涨,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云浮市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

2.2.3、交通概况

云浮是面向珠三角和沟通大西南的重要枢纽,是环珠三角城市。水路、公路、铁路线发达完备。

三、云浮市旅游资源概况

云浮市人杰地灵,南江文化、禅文化和石艺文化历史积淀深厚。曾孕育出中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20世纪著名工人运动领袖邓发、著名抗日将领蔡廷锴等一批杰出人物。云浮市郁南县民间舞蹈“禾楼舞”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该舞参加上海世博会“广东周”文艺展演。云浮市风光秀丽,人文景观独特。有蟠龙洞、新兴龙山温泉省级旅游度假区,以及龙山、国恩寺和罗定聚龙洞、龙龛岩等风景名胜,构成风景秀丽的“云浮十大胜景”,成为海内外游客的旅游热线。

四、旅游资源区划

4.1按区域特色分区

(1)新兴六祖故里旅游度假区

以国恩寺为龙头,整合龙潭寺、藏佛坑、六祖故居等景点,沉淀了深厚的六祖文化气息。

(2)罗定 龙湾瀑布生态旅游区

保持了原始古朴的山野特色,有溯溪、溪降、戏水、森林定向运动、森林负离子洗肺、水帘洞等体验项目。(3)罗定蔡廷锴故居旅游区

蔡廷锴故居和云沙温泉。云沙温泉可改名为“将军温泉”,既与蔡廷锴故居等历史文化相关联,又能吸引游客眼球。(4)郁南 南江文化旅游区

西江(连滩)民间艺术节,是云浮的一个最重要的节庆。大湾古民居建筑群、连滩光二大屋及张公庙亦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游览。(5)云浮硫铁矿国家矿山公园 云浮硫铁矿国家矿山公园博物馆,馆内全方位展示云浮硫铁矿以及国内外硫铁矿的各种情况。制定合理的参观线路,使游客在参观的过程中增长见识。(6)云浮 蟠龙洞省级风景名胜区

与蟠龙天湖、蟠龙广场相依傍,是“世界三大石花洞”之一。洞内“石花”、“王罗伞帐”瑰丽夺目,奇异万千,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7)云浮 南山森林公园

是市民休闲健身、登山游乐的场所。近年来政府重点投资,建设了单车健身道,风筝区,莲池等悠闲娱乐区域。4.2按资源属性分区

(1)自然山川风光:以罗定龙湾生态旅游区、新兴神仙谷、新兴佛手岭、郁南神仙滩等为代表。

(2)名优水果资源:郁南无核黄皮、新兴香荔、贡柑等农特产品种植均具有一定的规模,且颇具地方特色。此外还有以各种水果为原料制作而成的新兴凉果、郁南果酒等名特产资源。

(3)六祖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新兴县六祖镇,以国恩寺、夏卢村六祖故居、云浮市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

藏佛坑等为代表。具有较高旅游开发价值。

(4)民俗文化资源:主要集中于郁南县,以大湾古民居群、连滩民间艺术节、光二大屋等为代表,具有强烈的地方吸引力。

(5)历史名人胜迹:以罗定文塔、罗定学宫、张公庙、蔡廷锴故居、邓发故居、光裕堂等为代表,为良好的青少年教育基地。

(6)温泉溶洞资源:以蟠龙洞、聚龙洞、凌霄岩、龙山温泉、云沙温泉、东成温泉、水台温泉等为代表。

五、云浮市区域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旅游资源作为开展旅游活动的基础,在旅游开发与管理工作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对每个旅游景区进行开发规划之前,首先要对其进行定性的评价。本文结合区域特点以及具体情况,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卢云亭教授的“三三六”评价法对天水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分析评价。

5.1三大价值

5.1.1、历史文化价值

云浮是著名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名城。辉煌的历史,造就了云浮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云浮具有南江文化、云石文化、六祖文化等三大品牌文化。众多的名胜古迹,形成了云浮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百城烟水无双地,六代风幡自一天”的新兴国恩寺,至今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这里是禅宗六祖慧能开山创建和圆寂之所,为云浮国著名的佛教祖庭之一。寺门上方有武则天手书的敕赐“国恩寺”题匾;寺内木鱼声声,香烟袅袅;寺外千年古荔飘香,百里烟雨葱笼。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新兴的龙山温泉是省内独一无二的硫氢矿物泉,水质清澈,温度宜人,具有医疗保健的神奇功能。云城的蟠龙洞风景区风光秀丽,洞内的宝石花晶莹剔透、洁白如玉堪称中国一绝。罗定又(又称泷州、龙城等)是千年文化古邑,历史悠久,自古以来,罗定素有“文化之乡”之美誉,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切都说明云浮市历史久远、文化蕴涵丰富。5.1.2、艺术观赏价值

云浮素有“石都”美誉,这里的石材有“买世界”又“卖世界”的种种风味。“十里石材走廊”车水马龙,店铺一家紧挨一家,大大小小的天然石人造石依架而立,蔚为壮观。其中,每年正月十五至正月二十,郁南都会举办盛大的文化艺术表演活动,称为“南江文化节”;罗定的民间艺术流传较广的主要有:舞龙、舞狮、舞麒麟、舞春牛、跷楼舞、杂技、魔术、八音、雕塑、剪纸、纸扎、山歌、字眼、粤剧、木偶戏、白话剧等16个种类。其中舞狮、杂技、魔术、八音、粤曲、山歌等6个形式流传较广,且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新兴县是著名的佛教禅师六祖惠能的故乡,是六祖诞生和圆寂之所,“中国禅宗的生源地”,佛教艺术观赏性很强。

5.1.3、科学考察价值

区内成矿地质条件好,是全国重要的多金属矿化集中区之一,是闻名全国的石材之乡,且享有“硫都”的美誉。截止2008年,已发现的矿种有57种,已探明储量并开采的有49种。其中金属矿种有:金、银、铜、铁、锡、铅、锌、锰等;非金属矿种有:硅线石、白云岩、大理岩、花岗岩、重晶石、滑石、高岭土、石灰石、粘土、砂页岩、钾长石、矿泉水、地热和稀有矿种等。这无疑是一笔巨

云浮市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

大的天然宝藏,有必要进行科学考察。罗定市龙湾旅游区丰富的物种为森林生态学、生物植物学、物种资源学、森林植被学、动物生态学、环境保护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理想的科研基地和教学实习基地。

5.2三大效益

5.2.1、经济效益

据统计,2006年,全市共接待旅游者301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46%,其中国际旅游者5.8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41%,实现社会旅游总收入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5%,实现旅游创汇1282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2007年,全市共接待旅游者390.8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7.03%;实现社会旅游总收入31.03亿元,增长25.42%,其中旅游创汇1768.72万美元,增长38.04%。到2012年,云浮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123.8万人次,同比增长40.23%;实现旅游总收入124.94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同比增长44.54%。这些数据足已说明在天水旅游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有多大。5.2.2、社会效益

云浮市以旅游业为发展启基,通过旅游产业带动国民经济体系当中其它产业的全面发展,使国民经济体系更加趋于平衡。尤其是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得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份额越来越大。由于第三产业的全面崛起,社会保障体系也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各项保障措施得到全面的落实;除了这些,更加重要的是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大量的社会无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得到了就业和再就业的机会,这不仅在社会保障工作中上市政府减轻了许多的压力,同时也使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明显的好转。另外,由于受到外地旅游者的影响,市民也在子女的教育上下了极大的功夫,天水的科学文化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使得全民素质不断上升。

5.2.3、生态环境效益

目前,云浮市主要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明显。主要旅游区大都制定了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生态环境管理规章制度并贯彻实施,旅游区内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环境噪声质量均达到了国家相应的规范标准,污水排放、烟尘控制、垃圾处置也达到了功能区标准,森林、植被以及自然环境等得到了良好的保护。旅游区总体状况良好。

5.3六大条件

5.3.1、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

依据前文所做的旅游区划,可以得知,云浮市位于广东省的西部,西江南岸,西面与广西交界,是连接广东珠三角和大西南的枢纽,是环珠三角城市。水路、公路、铁路线发达完备。目前,铁路,轻轨以及航空都在加快建设之中。南广高铁(设有客货兼备的云浮站):目前部分地区已进入铁轨铺设阶段,预计2013年底可通车,通车后到广州只需40分钟;还有规划中的汕湛高速(云浮段),广云轻轨贯穿其中;罗定素龙机场也有小型航班起降。5.3.2、景物或景点的地域组合条件

云浮市的旅游景点和景物在地域组合上呈现“整体分散,局部集聚”的状况。主要景点分布在区域内所辖各县区,如西南方的罗定景区、东南方的新兴景区、西北方的郁南景区、东北方的云浮景区,这些景区之间缺乏联系的纽带,呈组团状分布。但是景观在类型上种类齐全,人文与自然兼备。罗定的将军故居和龙湾

云浮市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

自然保护区;郁南的连滩古建文化景点和优良水果;新兴的六祖故居和温泉区;云浮的邓发故居和蟠龙洞。这四大景区当中都涉及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使得天水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充分的得以体现。5.3.3、景区旅游容量条件

景区的旅游容量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某种条件下,景区的旅游资源在保证其旅游系统和功能不受破坏所能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反映的是旅游生产力对一定生活水平下旅游需求增长的限制目标。

云浮市尽管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罗定),但旅游业发展只处于起步阶段,景区的生态环境良好,多处旅游景区(点)尚处于原始状态。因而景区的环境容量条件十分的良好,能够承受大量旅游者的活动。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让旅游者来云浮旅游区旅游,同时加大旅游区的管理力度。5.3.4、施工难易条件

丘陵是云浮市的主要地貌,多沿山地边缘发育,高丘陵海拔250~450米之间,低丘陵海拔100~250米之间。低丘陵坡度平缓,多为15度~20度。大多数景点都是天然的,如蟠龙洞,龙湾旅游区等,所以施工难度不大。5.3.5、投资能力条件

据有关资料分析,云浮市已经决定加大对旅游事业的投入和支持,而且提出了许多优惠的投资条件和自由竞争的管理机制。现在所欠缺的是加大宣传力度,让外界更加了解云浮,以便获得更大的投资机会。如今云浮市坚持统一规划、依法管理、突出特色、合理利用、分区发展、科学保护和建设精品的战略方针,充分发挥云浮市宗教人文和山水生态为主的资源优势,整合推介“云浮游”,创建广东省品牌线路。同时,对云浮市旅游发展提出了实施措施,加快旅游产品开发,树立云浮旅游全新形象,力争把云浮建设成为大珠三角地区的西花园、广东中西部地区旅游胜地。

5.3.6、旅游客源市场条件

云浮市旅游区的客源主要集中在广东省省内,以及广西省、贵州省等邻近地区,由于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都相对比较低下,因而云浮市旅游区的客源市场条件较差。

六、开发分析

6.1、云浮市旅游区“SWOT”分析 6.1.1、强项(S)6.1.1.1、旅游资源优势

从前面的论述中已经得知:云浮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别具特色。“名山、名洞、名建、名胜、名泉名瀑、名人、名俗、名产”构成了云浮旅游的独特魅力。6.1.1.2、相对的区位优势

从地理位置上看,云浮东接珠三角,西靠桂东南,北连西江,是连接粤港澳和沟通大西南的之地。市区距广州仅仅140公里,水路距香港170海里,理应占尽发展的天时地利。目前,广昆高速云浮段、云浮新港等已建成投入使用,云岑高速、阳罗高速、南广高铁正加快建设,县乡公路、村道、农村客运站场的升级改造快速推进,初步构建起融入珠三角发展的交通网络,大大缩短了云浮至珠三角核心经济圈的时空距离,彻底改善云浮的区位环境,迅速使云浮从“发展边缘地”变成“投资热土”。今后云浮市的交通状况将会进一步改善,综合服务功能

云浮市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

进一步增强,投资环境进一步改观,区位优势更加明显。6.1.1..3、劳动力资源优势

云浮全市城乡劳动力145万人,已转移到珠三角各地就业近50万人,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13万多人,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其价格也相对较低,只相当于全国的70%左右。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发展密集型的旅游产业奠定了基础,也会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6.1.2、弱项(W)

6.1.2.1、旅游业的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与旅游设施落后

云浮市的财政建设思路不宽,方式单一,渠道狭窄,致使财政拮据,建设资金短缺,各项事业的发展受到自身投入不足的严重制约。旅游业当然也是投入严重不足。并且由于资金问题,致使基础设施与旅游设施落后,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

6.1.2.2、科技文化落后,思想观念陈旧

云浮旅游区多处在农村乡镇,而这些地区的人民文化水平比较低,综合素质不高,对发展旅游的认识水平低,这些都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由于盲目的模仿,而对云浮旅游区的文化有不良的影响。也会使得社会治安比较混乱,不利于社会的安定。6.1.3、机会(O)广东省省政府提出建设和谐广东的战略目标,鼓励区域协同发展,发展绿色产业,政府重视山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出了政策、资金、人才、促销等一系列扶持举措。2007年根据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扶贫工作的意见》和《广东省旅游扶贫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及省旅游局的部署,结合云浮实际,积极开展我市的旅游扶贫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旅游主管部门,以及其它相关部门的支持、协作下,我市旅游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市申报的五个项目有四个入围,争取到省的资金240万元。此外,云浮市旅游区的旅游特色明显,在周边地区有优势,这也是旅游发展的一个机会。6.1.4、威胁(T)

云浮市经济水平仍然比较薄弱,制约了旅游产业的发展,虽然旅游接待人数持续增长,但占全省的市场份额较低,旅游经济总量小,产业规模不大,产业质量、效益不高,区内各地发展不平衡。此外,周边地区,如阳江、肇庆,甚至广西地区的旅游优势目前都比云浮市明显,对云浮市旅游发展存在较大威胁。

七、云浮市旅游开发建议

鉴于云浮市的旅游景点和景物在地域组合上呈现“整体分散,局部集聚”的状况。建议对云浮市旅游进行分区开发,具体建议如下:(1)云城-云安工农业旅游区 ● 主体旅游功能定位

工农业旅游、休闲度假旅游 ● 重点开发景区

云浮石材工艺展览馆、云浮硫铁矿矿山公园、金鱼沙休闲度假区 ● 开发建议

加强云浮石材工艺展览馆的建设力度,重点突出各种石材的特征、用途,增加趣味性。变静态观赏为动态感受,设置多媒体动态影音介绍内容,展现石材从

云浮市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

开采到加工的工艺流程。

(2)新兴六祖文化与温泉度假区

● 旅游功能定位

六祖文化旅游、温泉度假旅游

● 市场开拓

稳定并继续扩大宗教朝拜香客市场和温泉度假旅游市场的市场份额,大力发展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 开发建议

目前龙山温泉度假区内虽然企业众多,但缺乏龙头企业,应引进大型企业集团,建立统一的温泉度假品牌。重点加强会议、疗养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大力开拓商务公务和企业培训市场。开通龙山温泉、六祖故居、藏佛坑、神仙谷等景区之间的点对点直通巴士,将各景区连为一体,这样可以增加自驾车游客、背包族等客源

(3)罗定历史人文与山水生态旅游区 ● 旅游功能定位

历史文化、名人故居、山水生态 ● 开发建议

大力开发和宣传罗定学宫、文塔,对学宫和文塔进行保护性开发;重点打造龙湾瀑布生态风景区;开发建设罗镜蔡廷锴故居旅游区,以蔡廷锴故居为核心吸引物,结合区寿年公馆和叶少泉公馆等名人故居,对罗镜境内的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开发和管理。

(4)郁南南江文化与生态农业旅游区 ● 旅游功能定位

南江文化、民居民俗、特色水果、生态农业 ● 开发建议

成立打造南江文化的领导机构,专门负责挖掘和抢救南江文化遗产。加大投入,全力抢救南江文化遗产。同时加强对大湾古民居建筑群和连滩光二大屋和张公庙等进行保护性开发,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修缮破损的古建筑。此外,大力宣传包装郁南无核黄皮等名优水果,打造特色生态农业旅游品牌。

八、结语

尽管云浮市的旅游业正处起步阶段,仍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但云浮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颇具特色的景区景点,后发优势明显。因此,必须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旅游业中的组织、协调和扶持作用,着力建设标志性景区,大力整合推介“云浮游”,创建省的品牌线路。随着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云浮市的旅游业必能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云浮市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勇,李玺,李娟文.旅游规划与开发; 2.云浮市统计年鉴;

3.陆 林.旅游资源定量评价及其分级.资源开发与保护,1990,(4); 4.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5.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第三篇:陇南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 文件之五

陇南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1月12日在陇南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陇南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孙雪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市二届一次人代会以来,我们走过了极为特殊、极其艰难、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即将过去的五年里,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总体思路和工作部署,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积极应对各种困难、挑战和重大自然灾害,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攻坚克难、苦干实干,圆满完成了本届政府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我们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抢抓灾后重建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扩大内需等一系列重大机遇,全力加快经济发展,实现了经济总量和速度、效益的同步增长。到今年12月底,预计全市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93亿元增加到190亿元,年均增长10.7%,人均达到7010元,年均增长1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6年的36亿元增加到295亿元,年均增长52%。大口径财政收入由2006年的11.6亿元增加到27亿元,年均增长18.5%;市县级财政收入由2006年的3.9亿元增加到12.2亿元,年均增长2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6年的21.9亿元增加到49亿元,年均增长1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6年的7071元增加到12056元,年均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1464元增加到2712元,年均增长13.1%。

——灾后重建取得全面胜利,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2008年发生了百年不遇的“5.12”特大地震,陇南是甘肃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及社会各界特别是深圳市的无私援助下,我们快速反应、沉着应对,迅速组织开展抢险救灾,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取得了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灾后重建开始后,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总体部署,制定出台了推进灾后重建有序开展 的30个指导性文件,在不同阶段深入研究重大问题,不断完善符合陇南实际的重建思路,分阶段有序推进灾后重建,2011年9月底全面完成了农村居民、城镇居民住房维修重建和学校、医院等民生工程。全市累计实施灾后重建项目3905个,完成投资391亿元,占已落实资金项目总投资的105.1%。全市73%的农户搬入了安全舒适的新居。实施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重建项目1628个,建成学校549所、医院257所,使长期落后的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有效改善,服务功能得到极大提升。集中实施了城乡基础设施、产业重组、市场体系、防灾减灾等项目,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扎实有效开展了“8.12”暴洪灾害应急抢险和灾后恢复重建,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投资规模高幅增长。我们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引擎,积极争取和认真实施各类项目,全市项目建设实现了重大突破。累计争取国家正常投资60亿元,立项建设各类项目3616个,完成投资875亿元,是上一个五年投资总和130亿元的6.7倍。特别是在陇南境内全长239公里投资210亿元的兰渝铁路、全长130公里投资117亿元的武都至罐子沟高速公路和全长91公里投资121亿元的成县至武都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陇南落后的交通面貌将发生历史性巨变。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陇南段、陇南成州民用机场、渭源至武都高速公路及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

作进展顺利。集中实施了市列重点项目738个,累计完成投资317亿元。成州公司10万吨锌冶炼、麒麟寺水电站、金徽酒业集团公司1.5万吨白酒生产线扩建、武都和成县两个百万吨干法水泥生产线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成投产,苗家坝、橙子沟水电站等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累计签约招商引资项目758个,到位资金194亿元,合同履约率达到85%,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成效。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能力得到增强。我们分别召开并认真贯彻全市工业、特色产业和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围绕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三次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一是特色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特色农业规模扩大、效益提高,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苹果等种植面积达到911万亩,比2006年增加263万亩;肉类产量达到12万吨,比2006年增加3.6万吨;粮食生产连续五年丰收,产量达到102万吨,比2006年增加26万吨。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组织、农业专业市场快速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积极开展开发式扶贫,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1亿元,减少贫困人口28万人,农村贫困面下降了13.7个百分点。累计输转劳务327万人,创劳务收入218亿元。二是工业经济发展壮大。工业经济在金融危机和地震灾害的双重压力下实现快速恢复性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8亿元;独一味、西部资源两家企业成功上市,成州公司、宝徽公

司、独一味公司跻身甘肃工业100强,完成了厂坝矿区资源整合、资产重组工作,整合后新组建的甘肃厂坝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已投入运行,铅锌产业开发迈上了新的台阶;徽县工业集中区、西成开发区和其它县区工业集中区建设积极推进。三是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交通运输、商贸流通、旅游、房地产开发、金融保险、社会服务等产业持续活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84亿元,年均增长12.4%,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明显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条件明显改善。我们着力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千方百计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发展条件,进一步夯实了城乡发展基础。一是城乡建设进程加快。我们适时召开并认真贯彻全市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精神,推广礼县、两当经验,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市城镇化率达到24%,比2006年提高了6.5个百分点。市区东江新区、钟楼滩新区开发建设和旧城区改造取得重大进展,长江大道东西延伸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八县县城和重点建制镇集中实施了一批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成生态文明新农村553个,呈现出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二是交通落后状况显著改善。大力实施了国省干线公路升等改造、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累计改造和新建等级公路1931条11566公里,建成便民桥400座。全市公路里程由8933公里增加到

14465公里,等级公路里程由3339公里增加到12878公里,通油路乡镇由84个增加到169个,新增通公路行政村1583个。三是水利建设力度加大。实施重大水利项目1154项,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9万亩,发展补灌面积20万亩,新修梯田5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703平方公里;大力实施人饮安全工程,累计解决了50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四是生态环境明显优化。完成退耕还林41万亩,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1014万亩、生态公益林321万亩、绿色通道建设2200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由38.9%提高到42.4%。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重点区域、重点企业污染防治取得实效,农村生态保护与环境综合整治稳步推进。五是能源通信建设得到加强。农网改造全面完成,建成330千伏变电站4座、110千伏变电站8座,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4万千瓦;通讯邮政行业迅速发展,实现了服务网络全覆盖,服务质量和效果明显提高。

——民生建设取得实效,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关注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九县区全部实现了“两基”目标,陇南师专顺利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高考二本以上录取人数累计达到12364人,比上一个五年增加6803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6.7%,筹资水平提高到230元,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有所

提高。完成科技培训196万人次,取得科技成果99项。建成了一批广播电视“村村通”、县区“三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大院、农家书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8‰以内;新增城镇就业8.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启动,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覆盖面逐年扩大。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不断加强,群众信访合理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坚持为群众办实事,逐年解决了一些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具体问题。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统计、档案、地方志、气象、防灾减灾、“双拥”、人防、民兵预备役和妇女儿童、残疾人、老年人、慈善、红十字会事业取得了新进步。

——自身建设得到加强,行政效能不断提升。我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坚持将政府自身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围绕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教育教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农村及涉农领域各项改革,初步形成了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围绕推进依法行政,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制度、行政复议制度、政务公开制度、行政审批制度、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对行政执法主体进行了全面清理,及时审理行政复议事项,加快了法制化规范化进程。围绕加强廉政建设,加快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廉政建设责任制得到有效落实;严格落实

灾后重建、扩大内需、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监管措施,深入开展工程领域突出问题、“小金库”等各类专项治理活动,及时发现、纠正和查处了一些违规违纪行为;广泛开展政风行风评议活动,机关作风有了明显好转。

各位代表,2011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按照既定的目标任务,狠抓工作落实,全面或超额完成了市二届六次人代会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预计全年生产总值比2010年增长1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大口径财政收入增长31%,市县级财政收入增长3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

各位代表,在即将过去的五年里,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同舟共济,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在各种困难、挑战和自然灾害面前自强不息、勇创一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陇南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五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切感受到成绩来之不易。陇南的每一个发展变化,都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得益于全市人民的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得益于全国人民尤其是深圳人民的无私援助。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中央、省驻陇南各单位、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驻

陇南部队官兵,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及所有关心、支持陇南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通过五年来的成功实践与艰苦探索,我们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体会和启示: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政府工作的关键所在。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准确把握陇南发展的总体特征和阶段性特征,适时调整完善工作思路,为做好政府工作提供了政治保证。我们始终坚持市委的坚强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各项决策部署,自觉维护市委权威,把市委的总体思路和决策部署在政府工作实践中不断深化拓展,切实增强了做好各项工作的执行力。二是始终坚持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是做好政府工作的重要前提。近年来,市人大、市政协充分履行职能,寓支持于监督之中,积极支持政府工作,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立足岗位实际,提出了许多珍贵的意见建议,为政府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我们积极主动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种意见建议,使政府工作切实得到了改进和加强。三是始终坚持执政为民是做好政府工作的根本要求。我们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每年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尽最大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

护支持。四是始终坚持创新方式、狠抓落实是做好政府工作的重要途径。我们始终抢抓各种机遇,把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投资和资金支持作为发展的重要抓手,创新项目生成机制,狠抓了各类重大项目的实施,形成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抓项目的工作格局;把研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作为推动发展的重要手段,不断破解发展难题,提高了科学发展水平,尤其在灾后重建中,探索出了符合陇南实际的重建路子,并实行领导干部包抓重建项目责任制,确保了灾后重建任务的顺利完成。五是始终坚持依法行政是做好政府工作的基本保证。我们坚持推进依法行政,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用制度管权,靠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查处各类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规范办事程序,提高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群众信任度。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五年的政府工作中继续坚持。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五年来,虽然全市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综合实力得到极大提升,但由于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综合实力与省内先进地区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虽然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但由于新品种、新技术利用率低,龙头企业数量少,营销体系不健全,品牌建设滞后,质量效益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提质增效仍然是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虽然工业经济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基础薄弱,以矿业开发为主体,产业结构单一,企业规

模小,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缺少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大项目、好项目,增加工业经济总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仍然是今后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虽然交通基础设施通过灾后重建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由于陇南自然条件和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等原因,短期内大幅度改变交通瓶颈制约的难度仍然很大;虽然在灾后重建中实施了一批防灾减灾项目,但由于陇南地质结构复杂和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暴洪、泥石流灾害易发多发仍然是威胁全市人民的心腹大患;虽然通过改革创新,政府工作效能有所提升,但是发展环境还不够宽松,有的部门工作作风不实、服务意识不强,个别人员存在不廉洁行为,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仍然十分迫切。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是我市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时期。今后五年的发展,是在灾后重建奠定良好基础上的再发展,尽管存在各种困难和挑战,但也面临一系列重大发展机遇。市第三次党代会审时度势提出的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重大举措,为做好新一届政府工作提供了行动纲领和政治保证。站在新起点,谋求新发展,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振奋精神、团结奋斗,在破解难

题中加快发展,在化解矛盾中促进和谐,以一年一个新台阶,五年实现新跨越的雄心壮志,奋力推进陇南科学发展!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总体发展思路,以富民强市为目标,围绕发展与和谐两大主题,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等重大历史机遇,实现交通建设、工业发展、城镇建设三大突破,突出抓好特色农业、旅游开发、生态建设、社会事业、改善民生五个重点,强化项目带动、资源整合、优化环境、创新机制和党对政府工作的领导五项保证,努力推动陇南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按照市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未来五年全市要力争实现“四个翻番、四个大幅增长”,即到2016年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城镇建成区面积比2011年翻一番;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大幅度增长。到2016年,生产总值总量达到38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4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47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财政收入达到54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2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实现经济更

加繁荣,产业更加壮大,基础更加坚实,生态更加良好,民生更加改善,社会更加和谐。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在以下六个方面实现新跨越:

(一)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实力大提升。坚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努力加快工业、特色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实力。一是加快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围绕建大基地、育大龙头、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思路,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按照“四产区、五基地、多片带”的发展布局,以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园为重点,着力培育一批基地面积达到千亩以上的专业村、万亩以上的示范乡镇,基本实现基地建设在最佳适宜区合理覆盖,力争到2016年全市特色产业面积达到并稳定在1000万亩左右。建立适应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推广体系,并组建技术研发中心,努力为特色农业提供科技服务。加强产业内部结构调整,通过品种改良、高接换优和经济林综合管理,保证特色产业优质丰产。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认证一批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深度开发国内外市场,实现特色产业提质增效。通过五年的努力,把陇南打造成全国优质核桃主产区、全国最大的花椒主产区、全国油橄榄主产区和全省中药材主产区,实现核桃、花椒产业全国最大,油橄榄产业全国最强的目标。同时,抢抓我市整体进入国列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和“两州两市”扶贫重点的机遇,积极推进开发式扶贫,以农业产业发

展带动扶贫开发,认真落实农村低保和开发式扶贫“两项制度”,积极实施整村、片带推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健全和完善领导包抓、部门帮扶、社会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力争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二是推进工业跨越式发展。加快工业项目建设,以把陇南建成全省重要的有色冶金工业基地、水电能源基地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为目标,发展壮大有色冶金、农特产品加工、水电能源、医药化工、建筑建材等主导产业,推动工业经济总量持续增加。重点推进甘肃厂坝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20万吨锌冶炼、阳山金矿、礼县亚特矿业、临江20万千伏安硅铁基地、生物质能源等重大项目建设和油橄榄、茶叶、核桃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扩大工业经济生产能力,使锌冶炼能力达到40万吨,黄金产量达到5吨,硅铁生产能力达到30万吨以上,水泥生产能力达到600万吨,其中黄金、铅锌产量达到省内第一,使陇南成为西北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切实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按照产业集聚、项目集中、集约发展的总体要求,制定优惠政策,产业向园区集中,企业向园区入驻,扶持资金向园区倾斜,使工业集中区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科学编制园区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主体功能区划布局,整合各方面生产建设要素,大力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积极开展园区专项招商,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引进低碳环保产业企业,把西成经济开发区建成甘肃南部有色冶金工业、建材工业、农特产品加工业基地和关中-天水经济

开发区的延伸区,把徽县工业集中区建成承接产业转移、资源循环利用的示范园区,并在其它县区建立承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平台。着力整合工业资源要素,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进一步加大铅锌、黄金、硅铁、建材、农特产品加工等产业的资源整合、资产重组和嫁接兼并力度,培育一批管理水平高、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化大企业、大集团,力争培育3户市场竞争力强、有知名品牌、主营业务收入达15亿元以上的上市公司,3户市场竞争力较强、主营业务收入达1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5户主营业务收入达5亿元以上的优势企业,10户主营业务收入达亿元的骨干企业,30户主营业务收入达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企业,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培育壮大第三产业。全力打造旅游五大精品景区,完善提升四大名牌景区,争创两个国家5A级景区,六个国家4A级景区;积极打造精品旅游线路,配套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切实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真正使旅游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积极引进大型连锁商贸企业和现代管理技术,支持保险、法律、会计、金融租赁、信用担保、咨询、广告等中介咨询服务业和文化创意、商务会展、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生产性、生活性等基础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切实提高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利用兰渝铁路、武都至罐子沟和成县至武都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成运营的机遇,加快建设市级物流中心和各县县城物流中心、乡镇

配送中心,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实施“万村千乡”等市场工程,发展农资连锁经营,不断健全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加强市场监督管理,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加强房地产市场指导和监管,严格落实商品房价格控制措施,确保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培育出口创汇产业,促进有条件的特色产品扩大出口规模,实现外贸出口新突破。

(二)着力解决瓶颈制约,实现交通建设大突破。坚持把交通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彻底扭转全市交通落后的被动局面,使交通建设在跨越式发展中发挥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一是加快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完善重大项目建设工作协调机制,强化与国家、省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着力破解影响项目建设的突出问题,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尽快建成武都至罐子沟高速公路、成县至武都高速公路、兰渝铁路和兰成铁路,开工并建成陇南成州民用机场,开工建设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陇南段、渭源至武都高速公路,积极做好武都至九寨沟高速公路、天水至平凉铁路南延伸线、阳平关至九寨沟铁路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二是改造提升国省干线和县际公路。实施国省道和重要县际联网公路升等改造工程,提升干线公路等级,国省道达到二级公路标准,县道达到三级公路标准;建设宕昌南河至迭部腊子口、礼县至武都、礼县至武山洛门、西和至武都4条通县二级公路,实现县县通二级公路;新建康县、徽县、礼县、两当、文县高速公路连接线,使市内

各县区、主要风景区与高速公路、铁路之间实现二级公路连接。三是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实现全市195个乡镇全部通沥青(水泥)路,建设通村公路通畅工程1386项8000公里,使2500个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全面提高16000公里农村公路的管护水平。到2016年,全市将形成以武都至罐子沟、渭源至武都、十堰至天水陇南段、成县至武都高速公路和兰渝、兰成铁路为主骨架,国省干线及县际公路为主干道,农村公路为补充、运输站场为支点的遍布城乡、连接纵横、畅通快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三)着力实施城镇化战略,实现城镇建设大发展。坚持加大力度,强化措施,提质扩容,提升品位,促进市区、县城、小城镇和农村集镇协调发展。一是构建以市区建设为中心,以八县县城为骨架,以建制镇为基础,以新农村建设为辐射的开放式城乡建设体系,利用有山有水气候好、森林覆盖率高的自然条件,通过总体规划修编、控制性、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和风貌改造,彰显陇南地域文化特色,创建宜居宜游的陇南山水园林新城镇。二是市区建设上在五年内分阶段建成长江大道东西延伸工程,城市框架拉大到40平方公里,建成市级行政中心、“四馆四中心”和体育场、体育馆、南山公园等项目,加快建设完善东江新区、钟楼滩新区、吉石坝新区,完善城市路网、管网和供水、供电、供暖工程,配套建设公园、广场、

学校、医院等服务设施,新建一批四星级、五星级宾馆,把市区建成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政治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三是在八县县城建设中把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结合起来,创新方法解决征地拆迁难、项目落地难等突出问题,拉大城市建设框架,使建成区面积在2011年40平方公里的基础上扩大到80平方公里以上;大力实施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着力解决影响居民生活的停电、停水和供暖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集中建设一批山体绿化、河道治理、公园、广场项目,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四是加快哈达铺、阳坝、江洛、盐官、碧口、黄渚、杨店、长道等21个示范小城镇建设,按照各自条件,配套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文化韵味突出、有一定产业优势的重点旅游、工业和商贸型小城镇。五是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高标准完成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每年力争新建新农村190个以上,到2016年全市新农村总数达到1800个以上,基本形成城乡协调发展格局。同时,切实加强城镇建成区的规划管理,巩固建设成果,提升城镇品位。

(四)着力夯实基础设施,实现发展条件大改善。坚持重点突破、项目带动,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发展条件。一是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水利改革与发展,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全面完成现有病险水库加固整治,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规范水能资源开发,实现人水和谐。抓好徽成盆地和“三江一水”沿岸河谷川坝区老灌区维修配套工程,开展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半山台地水浇地建设,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12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9万亩。抓好各县城区、重要集镇、村社和农田堤防工程建设,开展节水农业、水资源管理、高效用水示范点建设,确保人口聚居区和农田安全。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力争到2016年全面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积极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加大梯田建设力度,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改善农业基本条件,每年建设10万亩标准农田。二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积极争取实施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及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继续实施生态修复、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公益林补偿、长防林二期、自然保护区等工程,加强森林管护,提高植被覆盖率,着力构建长江中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扎实推进污染减排,进一步加大重点区域污染防治力度,严格环境执法监督,促进环境质量改善。加强水源地保护,确保饮水安全。三是加强能源通信建设。加强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争取建设750千伏输电线路,新建徽县330千伏输变电工程,每县至少建成一座110千伏变电站,逐步形成多电源互供式供电网络。不断完善能源结构,优化水电开发,大力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新型清洁能源。积极推进电视网、通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推进政府部门信息共享和电子政务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信息支持。四是加强防灾减

灾工作。建立健全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应急救援机制,完善抢险救灾应急救援预案,实施一批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性的地质灾害防治、山洪泥石流灾害治理、城镇村庄安全防护、应急避险场所等工程,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全面提升应对各种灾害的能力。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社会事业大跨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大力改善民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一是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协调发展。整合教育资源,进一步建设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调整学校布局,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学校管理,强化校长、教师、教研队伍建设,加大督查考评力度,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是突出发展卫生事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三项医疗保障,完善市县乡村(社区)四级卫生服务网络,强化医疗卫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支持中医中药事业发展,加快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工作,全面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充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加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引导文化团体向市场经营型转变,繁荣文艺创作,推进文化基础设施、文化基本

阵地、文化产业、文化队伍“四项建设”,建设文化长廊,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努力建设文化大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促进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四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全民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等制度,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加大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力度,努力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严格控制商品房价格过快上涨。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政策,鼓励自主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积极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就业,着力解决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进一步健全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调处机制,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五是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完善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计划生育管理,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六是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征兵和人民防空工作,深化双拥共建,着力提升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水平。

(六)着力推进机制创新,实现发展活力大增强。坚持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推动发展的内在动力,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切实增强发展后劲和活力。一是深入推进各项改革。

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医药卫生体制、财税体制等各项改革,完善政府部门服务企业发展、项目建设的长效机制,建立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人才培养引进、存量土地流转等机制,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二是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加大对外交流和宣传推介力度,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创新招商方式,采取节会招商、上门招商、以商招商等各种有效形式,提高招商水平,积极吸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好项目落地陇南。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交流与协作,主动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继续加强与深圳的后续合作,大力推进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把民营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降低门槛,减轻负担,营造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引导民营经济在特色产业、水电能源、商贸旅游、信息服务等领域投资兴业、加快发展。大力扶持个体工商企业。健全完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积极拓宽创业融资渠道,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2012年的工作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

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以内;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43%,全面完成污染减排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一)抓好项目建设,保持投资增长。认真储备论证、争取引进和组织实施一批大项目,着力保持投资快速增长。一是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切实解决好兰渝铁路、武都至罐子沟高速公路、成县至武都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实施中的征地拆迁问题,确保完成投资计划。开工建设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陇南段、陇南成州民用机场及礼县至武都、礼县至武山洛门、宕昌南河至迭部腊子口通县二级公路。积极做好成县祁连山2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文县临江20万千伏安硅铁生产基地、西和大桥金矿日处理1500吨矿石生产线、甘肃亚特矿业公司日处理6000吨尾渣综合回收生产线等在建项目的跟踪服务,加快建设进度,争取早日投产。二是加快地震灾后重建项目设施配套完善和“8.12”暴洪灾后重建进程。抓紧做好灾后重建项目收尾工作,加快学校、医院等公益设施的配套完善,确保及早投入使用发挥效益。扎实做好成县“8.12”暴洪灾害灾后恢复重建,加快重建项目实施进度,确保全面完成重建任

务。三是加强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抓好渭源至武都和武都至九寨沟高速公路的汇报衔接,尽快完成阳山金矿、甘肃厂坝有色金属公司新建20万吨锌冶炼生产线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及早开工建设。论证储备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50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10个。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招商引资工作责任制的要求,采取各种方式,搞好项目洽谈和协调服务,力争全年签约资金116亿元,到位资金52亿元,合同履约率达到85%以上,项目开工率达到50%以上。

(二)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增收。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开发。新发展特色农业基地面积26万亩,出栏商品牛羊35万头(只),肉蛋奶产量12万吨。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力度,完成经济林优质苗木繁育2500万株,经济林综合管理150万亩,嫁接换优150万株。新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户,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0个,完成订单农业40万亩。继续抓好农产品注册认证工作,年内新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5项,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3项。进一步加大特色农业示范点建设力度,努力实现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二是落实科技增粮措施。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18万亩、脱毒种薯125万亩,测土配方施肥360万亩,努力提高粮食单产,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100万吨以上。三是深入推进扶贫开发。积极争取秦巴山

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规划项目落地实施,认真实施“五大扶贫”工程,全年实施整流域整乡推进试点10个、扶贫整村推进100个。加大农村劳动力输转力度,增加培训投入,建立公共实训基地和示范基地,提高输转劳动力素质和组织化输转水平,全年输转劳务70万人,创劳务收入66亿元,力争全市攻坚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减少贫困人口8万人。四是加大惠农政策落实力度。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折不扣地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严格执行“一卡通、一折明”和民主评议公示制度,确保各项惠农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群众手中。五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集体林权配套改革和基层农业推广体系改革,认真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全面完成畜牧兽医、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等体制改革任务。

(三)加快工业发展,促进转型升级。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提高竞争力为目标,扎实推进工业经济发展。一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启动徽县工业集中区道路、水电、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园区招商,力争园区建设和项目引进取得实质性进展。抓紧完成西成经济开发区核心区规划审批工作,进一步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项目承载能力和吸引力,力争在引进企业、壮大产业上有新突破。进一步完善武都吉石坝现代物流园区规划,及早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为园区发展打好

基础。二是支持重点企业扩大生产。加强工业企业经济运行监测,发布运行分析报告,提供资源、市场、技术信息,引导企业按市场需求科学有序组织生产,积极开拓市场,增强产品竞争力。加大煤、电、油、运协调保障力度,支持重点企业提高生产能力。三是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认真落实扶持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积极帮助解决融资、土地等事关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具体困难。加强评估、咨询、法律、会计、信息服务,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四是切实加强节能减排。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对重点行业、企业的能耗监测和污染治理,实施好环境保护项目,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加快淘汰小水泥、小硅铁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积极论证实施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四)加强商贸旅游,促进第三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强旅游、商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拉动城乡消费,提升第三产业质量和效益。一是抓好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修编完善《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县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市级旅游专项规划、各大景区建设详细规划;加大五大精品景区、四大名牌景区观光步道、景观设施、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争取将文县天池、西和晚霞湖、宕昌哈达铺建成国家4A级景区,年内创建星级宾馆5家;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建成10个旅游示范村;加强旅游服务技能培训,组织开展行业服务竞赛和餐饮大赛,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全市接待游客人数达

到450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1亿元。二是抓好城乡市场体系建设。认真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加快花椒、核桃、中药材、茶叶专业市场建设,改造提升农贸市场,新增农村集贸市场17个、农家店400个、直营店60个、配送中心6个。三是积极扩大消费。认真落实扩大消费优惠政策,全面实施“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积极开展农超对接,确保城乡消费稳定增长。支持长城果汁等农产品出口企业扩大出口规模,力争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380万美元以上。

(五)依托项目投资,强化基础设施。继续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一是加快城镇建设。尽快完善市区建设规划,合理划分市区两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职责,健全完善市级融资平台。继续推进市区东江新区、钟楼滩新区、吉石坝新区建设,完成土地统征、火车站拆迁安置和站前广场拆迁建设,建成市政广场、栈道湾白龙江大桥、建成北峪河西堤路等项目,开工建设五星级宾馆和西南、文化、乡企、社保四个小区等旧城改造及供水扩容改造项目,完成集中供热、莲湖广场开发续建项目,抓好吉石坝新区规划完善和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把南山作为扩大城市空间的重要区域,完成规划编制,争取尽快开工建设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项目,依山就势建设主题公园,造福市区群众。加快长江大道东西延伸工程建设进度,力争年内建成主体工程,带动市区发展。加快各县县城道路、供排水、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

等139个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依托项目推进以21个示范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增强综合服务带动功能。二是加快交通建设。完成242公里通乡油路、100个行政村470公里通村水泥路建设任务,开工建设200个行政村1000公里通村水泥路,使行政村公路硬化率达到30%;实施县乡公路危旧桥梁改造15座,完成国省干线沿线部分乡村公路硬化建设任务。三是加快水利建设。重点抓好白龙江干流堤防、中小河流治理、西汉水沿岸18万亩苹果基地节水灌溉和白龙江流域半山干旱区16万亩油橄榄基地上水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编制完成《陇南市八县一区坡耕地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加大衔接争取力度,力争年内启动实施。继续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万亩、集雨补灌4万亩、节水灌溉4万亩,新修梯田15万亩。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生态修复、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完成退耕还林、荒山造林10万亩,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管护面积1014万亩、重点公益林312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300平方公里。编制完成陇南市重金属污染治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文县天池生态保护项目实施方案,争取年内启动实施。建立健全山洪泥石流灾害预警预报机制,健全信息共享平台,提高防灾减灾水平。五是加快电力通信建设。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完成徽县榆树、两当城关变电站改造和武都安化至佛崖、西和鱼磨至草关、城关至大桥线路改造等35千伏

及以下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强通讯网络建设,着力提高全市农村、边远地区信息网络覆盖率。

(六)抓好财税金融,提高保障能力。加强财税征收监管和金融调控,充分发挥财政、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和调节作用。一是努力促进财政增收。加强财源建设,大力培育新的税收增长点,不断增强市县财政自我发展能力。坚持依法治税,强化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税收征管和非税征缴,做到应收尽收,确保全面完成财政收入任务。加大各类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争取力度,申报争取更多项目资金。二是保障重点支出。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压缩和控制一般性支出,重点保证“三农”、社会事业、民生实事、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的投入,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三是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和非税收入管理改革,进一步扩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市级试点范围,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努力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加强对重大财政政策执行、民生项目实施、强农惠农资金落实、扩大内需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大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力度,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四是改善金融服务。进一步加强银政、银企合作,组织开展银企合作对接活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优势产业、中小企业、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引进全国或区域性商业银行在陇南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切实解决

“贷款难”的问题。

(七)发展社会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民生事业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深化课程改革,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学校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二是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支持市级科研院所发展,不断增强创新能力。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申报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科技重大专项等科技引导项目。加强科技人员管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抓好农民科技普及培训,扎实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三是大力发展文化、广播电视、体育事业。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力争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和农家书屋全覆盖,推动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开展文艺奖评选活动,促进文艺繁荣。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工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办好市第七届运动会。四是加强卫生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五项改革,实现新农合“一卡通”全覆盖;加强公共卫生工作,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扎实推进生殖健康服务进家庭行动和全国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五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积极引导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进一步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城镇下

岗失业人员、城镇新增劳动力、复转退伍军人等重点人群的就业培训和就业促进工作。加大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就业创业力度,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六是加快建立全民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九县区全面启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一体化改革,完善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努力做到全体居民应保尽保,参保人员待遇应享尽享。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鼓励社会捐助,重点抓好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的保障和救助工作。积极维护职工权益,在企业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促进职工工资随着企业发展稳步提高。七是加强“菜篮子”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制定优惠政策,抓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建立蔬菜、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八是做好民族宗教工作。认真实施少数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抓好成县“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县”建设;积极开展宗教领域普法教育和“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同时,重视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征兵、人民防空、双拥模范县(城)创建工作;继续做好外事侨务、统计、气象、地震、测绘、档案、地方志等各项工作。

坚持改善民生办实事,2012年重点办好10件民生实事:⑴市财政筹措3000万元,对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农村五保、重点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众给予一次性物价补贴。⑵市财政筹措2000万元,武都区、成县、宕昌县配套资金,建成花椒、核

桃、中药材、茶叶4个大型现代化专业市场。⑶市财政筹措3000万元,相关县区配套资金,建成5个景区的游客接待中心,完善4个景区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⑷市财政筹措1500万元,各县区配套资金,新建生态文明示范村160个,完成新农村规划设计和图集1000个(包括村落基本建设风格式样及单体户型设计等)。⑸市、县财政筹措资金,解决市、县新建图书馆图书、设备配套和农村文化管理员报酬。⑹建设保障性住房3000套(其中经济适用房400套,廉租住房600套,城市棚户区改造2000套)。⑺解决10万农村人口和农村学校师生安全饮水;保障乡村3000多部应急指挥调度电话的联络畅通。⑻建设50个行政村的道路通达工程;建成便民桥50座。⑼完成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并输转3万人次;扩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年内争取在现有试点县基础上全面推行;新增城镇就业1万人。⑽建成泊车100辆以上的城区停车场11个;建成国省干线公路沿线便民公厕及垃圾收集点100处。

(八)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管理机制,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一是加强应急管理。完善重大事项风险评估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响应迅速、处理高效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完善应急处置预案,积极开展应急演练,提高突发事件监测预警、风险控制、应急救援和保障的水平。二是强化

安全生产。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投入,突出抓好煤矿、非煤矿山及尾矿库、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消防、建筑施工、重点项目建设等重点领域的专项整治,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 组建矿山应急抢险救援队伍,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抓好食品药品质量监管,让老百姓吃上放心食品,用上放心药品。加强对流动人口、重点人群、复杂场所和虚拟社会的管理。三是加强物价调控。建立陇南市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加强粮食、食用油、肉禽蛋、蔬菜等农产品储备供应,强化价格监督检查,力争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5%左右。四是扎实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狠抓平安陇南建设,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教育,强化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提高全社会的法制意识。五是有效做好信访工作。创新信访工作机制,坚持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提升信访工作科学化水平。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完善矛盾纠纷排查预警、调解处置机制,建立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工作机制,协调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

各位代表,实现未来五年的宏伟目标,完成2012年的各项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改革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做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一是

增强跨越发展的信心,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通过加强学习,强化理论武装,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阔眼界,胸怀大局,善于用世界眼光判断大势,用战略思维谋划发展,用统筹理念推动工作,着力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探索加快发展的新途径,努力建设创新型政府!二是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健全行政决策机制,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以及行政复议、信访、申诉制度,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利、履行职责,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切实规范行政行为,努力建设法治型政府!三是切实树立真抓实干作风,紧紧围绕任期目标和当年任务,联系实际作决策,咬定目标不放松,转变作风抓落实,加快节奏求实效,确保政令畅通、执行有力;坚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向基层倾斜,做到调查研究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用心干事、用心想事、用心谋事,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说实在话、做实在人、干实在事,形成埋头苦干、少说多干的良好政风;采取措施治懒、治慵、治散,强化行政问责,开展效能监察,严肃认真处理行政不作为行为,敢抓敢管、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努力建设效能型政府!四是把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作为崇高的政治责任和精神追求,在发展的过程中妥善处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使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增强履行职责的自觉性,下大力气规范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工作行为、办

公秩序、协调机制,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水平。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建立行政审批项目动态清理机制,丰富政务公开内容,扩大政务公开范围,规范政务大厅运行机制,大力推广电子政务,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服务,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五是始终牢记“两个务必”,保持人民公仆本色,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规定,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制度体系,建立健全运行监督机制,规范土地开发、政府采购、项目资金安排、国有资产转让、重大工程建设招投标管理;进一步健全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等内部监督机制,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坚持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查处惩治各种腐败行为,努力建设廉洁型政府!

各位代表,风正海阔,自当扬帆破浪、一往无前;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挥鞭、奋勇争先。全力推进陇南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全市人民寄予我们的重托。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把人民的期望化作前进的动力,把崇高的使命化作积极的行动,群策群力,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奋发有为,为推进陇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陇南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陇南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工作回顾

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我们将灾后恢复重建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三年重建任务力争两年基本完成”的总体要求,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完善实施计划,着力破解重建难题,加强项目前期工作,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多方争取重建资金,协调落实农民住房重建贷款,加大农村贫困户建房帮扶力度,强化资金和建材市场监管,扎实有序地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累计开工重建项目1793项(不含城乡住房),竣工462项,累计到位资金207.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97亿元(含城乡住房)。农村居民住房维修加固186459户全部竣工,农村居民住房重建227932户基本完成,农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住房维修加固和重建全面启动实施;县以下学校、医院重建进度较快。基础设施等重建项目取得明显进展。深圳市直接实施援建项目19项,已竣工13项,在建6项,累计完成投资3.92亿元。省内对口援建工作顺利开展。

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

我们认真研究解决兰渝铁路、武罐高速公路、阳山金矿等重大项目建设征地拆迁、供水供电等具体问题,保证了项目顺利实施,兰渝铁路(陇南段)完成投资16.7亿元;武罐高速公路23个标段全部完成招投标,其中国内投资的主线10个标段开工建设,完成投资2.11亿元。争取扩大内需项目293项,投资8.65亿元。开工建设投资50万元以上的项目1028项,当年完成投资106亿元。全市签约招商引资合同项目180个,拟引进资金75亿元,到位资金40亿元,合同履约率达到80%。去年,全市项目总量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我们突出“三农”工作的基础地位,认真落实惠农强农政策,发放各类补贴7.61亿元;大力实施农民增收行动计划,狠抓劳务输转,全年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4.5万人,输转劳动力65.9万人,创收43.5亿元;加大对特色农业产业的支持力度,市财政筹措1000万元发展基金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开发,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蔬菜等面积均有增加,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5.6万吨,改扩建龙头企业19户。成功举办了全国第六届干果生产与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陇南特色果业高层论坛。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7万亩、节水灌溉面积4万亩、补灌面积4万亩,实施天保工程天然林管护101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410平方公里,新修梯田13.98万亩,提高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完成全膜双垄沟播20.7万亩,粮食总产达到96.61万吨。

工业经济企稳回升

面对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工业经济下滑的严峻局面,我们把保工业作为保增长、保就业的重点,认真落实市委二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的决策部署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的意见》,加大财税对工业的支持力度,市级财政安排1000万元工业发展专项资金、200万元工业技改贴息资金,并从企业所得税收益中列支10 %以上用于扶持工业发展。召开银企合作洽谈会,协调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狠抓工业项目建设,市列40个工业重点项目开工36项,完成投资17.9亿元,武都1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成投产,成县12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成州公司10万吨锌冶炼技改、康县独一味三期扩建等重点工业项目进展顺利。强化协调服务和政策扶持,铅锌采选企业全部恢复生产,工业经济逐月回升。完成工业增加值23.14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7.14亿元,同比增长2.3%。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和化学需氧量分别控制在0.88万吨和0.87万吨之内,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5.1%。产品质量安全和监督工作得到加强。

城乡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我们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瓶颈制约作为重要抓手,开工建设国省干线公路灾后恢复重建项目10项1083公里,完成投资13.8亿元。实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1340项8225公里,完成1083项5918公里,其中通乡油路28项715公里,通村公路1055项5203公里。召开了全市城市建设现场会,强化城市建设管理工作,《陇南市城市总体规划》通过省级专家评审;实施城镇建设实事122件,已完成54件,正在实施68件;市区东江、钟楼滩新区开发建设和八县县城建设取得新进展。武都、西和330千伏送变电工程建成投运。新建光缆线路1360公里,九县区城区和重点乡镇实现了3G信号覆盖。

第三产业较快发展

我们把发展第三产业、搞活农村市场作为拉动内需的重要措施,开展“家电下乡”、“汽车以旧换新”活动,销售家电21752台(部)。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市场建设项目53个,新建农家店380个,市场体系建设明显加快。完成了粮食企业改革并实现扭亏为盈,供销企业持续保持盈利态势。积极推进旅游产业开发,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宣传促销,全年接待游客比上年增长25.6%,旅游综合收入增长45.3%。非公有制经济较快发展,全市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38.9亿元,同比增长8.2%。金融机构存贷款快速增长,全市存款余额341亿元,同比增长17.9%;贷款余额148亿元,同比增长48%。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我们多方争取项目资金,实施了一批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启动实施,宕昌县“两基”攻坚通过省上验收,全市整体实现了“两基”目标。完成科技培训51万人次,取得科技成果20项,专利授权20件。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扎实推进,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防控工作有效进行,食品药品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建成文化大院6家、农家书屋640家。八县一区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基本完成。人口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全市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2‰以下,农村计划生育率达到88%以上,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计划目标。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促进城乡就业的优惠政策得到落实,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解决了9831名村干部养老保险和5619名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职工医疗保障问题,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的人数均有较大增长,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率分别达到93%和95.78%,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取得新的突破,各项保险资金按时足额拨付。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开始由县级统筹向市级统筹过渡,社会保险保障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少数民族乡村经济社会事业得到发展。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暴洪等自然灾害,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气象预测预报,全力做好应急救援和困难救助工作,受灾和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置。解决了8000多名残疾人的生活困难。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经济损失同比分别下降11.8%、27.8%、21.1%、18.7%。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调处各类矛盾纠纷6100多件,集中解决了一批信访积案,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双拥共建不断深化,部队建设迈出新步伐。

改善民生办实事取得新成效

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十二件实事基本完成。投资2.34亿元,在551个灾后重建重点村配套建设供水管网1261公里、供电线路501公里、通村公路1005公里、堤防63公里。投资1.14亿元,建成便民桥113座。投资2.12亿元,建成通村等级公路464条2043公里。投资7566万元,解决了11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投资8538万元,实施扶贫整村推进项目110个,减少贫困人口7.6万人。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5.21万户;为农民配备太阳灶4.6万台。投资3.21亿元,开工建设廉租住房项目19项13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项目18项13.96万平方米,发放住房补贴和核减租金513万元,解决了5087户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从2009年1月起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了10%,农村低保补差由年人均516元提高到600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由1200元提高到1600元。争取中央彩票公益金382.3万元,资助九县区贫困高中生3823人,每人资助1000元。结合实施农民住房灾后恢复重建,建成“五保家园”554个。建成了八县一区10个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65个城镇社区落实工作补助经费221万元。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我们把民主法制建设作为推动发展的重要保障,修订了政府工作规则,进一步完善了工作程序,政府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开展了行政执法人员学习培训、执法主体单位、执法人员资格确认工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先后清理出审批、核准等事项588项,向社会公布了两批取消、下放、转移的审批等事项318项。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灾后重建及其它项目全部按规定实行了公开招标投标;启动实施了灾后重建资金物资监管预防腐败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完成审计任务439项,查出各类违规资金9887万元。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515件,办复率达到100%。坚持优化发展环境,机关工作作风得到转变,服务发展、服务项目建设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切实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全面完成灾后重建任务

要切实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靠实工作责任,加强工作力量,强化工作措施,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各项任务。一是抓好农民住房重建完善提高和验收工作。二是加快城镇居民住房重建。三是加快重建项目进度。四是继续加强对口援建工作。五是保证灾后恢复重建质量。强化项目管理,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质量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及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严格执行抗震设防技术规程和国家建筑技术规范,确保重建工程质量。六是加强资金和建材市场监管。完善资金拨付制度,健全管理台账,加强资金使用监管,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保证重建资金安全,发挥重建资金的最大效益。继续抓好建材生产、调运,保障建材供应,确保建材质量,确保建材价格基本稳定。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争取灾后重建后续政策扶持。着力解决制约因素,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按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靠争取,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项目靠招商的思路,下决心解决项目建设环境不宽松、人才缺乏、前期工作滞后、用地落实困难、管理工作薄弱、实施进度缓慢、后续项目储备不足等突出问题,意向性项目抓落地、前期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效益,力争在项目论证、储备、争取、实施、管理上有新突破。一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二是切实抓好扩大内需项目。三是强化项目前期工作。四是加大项目争取力度。五是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六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渠道,加强与友好城市和区域协作城市的经济合作,努力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加强招商引资项目的跟踪服务,切实提高项目合同的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力争全年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50项以上,签约资金90亿元以上,到位资金40亿元以上,项目履约率达到80%。

着力加快工业发展,提升工业质量效益

一是加快工业项目建设。尽快出台工业项目招商引资办法,以招商引资推动工业项目建设。着力解决工业融资、工业用地等难点问题,确保38个市列重点项目早日建成投产。二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做好全市工业园区集中区建设布局总体规划,重点抓好西成经济开发区清理整顿和扩区规划编制,尽快完成徽县循环经济工业集中区总体规划,争取通过省发改委审批,尽早启动实施。三是提升工业质量效益。扎实开展科技创新年和质量效益年活动,强化技术引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推进矿产资源整合,积极实施重点产业振兴规划,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鼓励实力较强的企业成立研发机构,实施科技研发项目。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合协作,引进技术,培养人才。新上项目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抓好品牌培育,争创名牌产品。四是推进节能降耗。严格执行产业政策,淘汰小水泥、小硅铁等高耗能、高污染产能。加强对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监测,把各项节能目标措施落到实处。抢抓国家支持节能减排、省上实施循环经济规划的机遇,积极论证和争取项目资金,力争在发展循环经济上取得新进展。五是精心组织好工业生产。进一步强化对工业经济运行态势的监测分析,密切关注重点工业产品价格变化和市场走势,及时研究解决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确保粮食稳产增产,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狠抓劳务输转,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大力推行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发放管理办法,确保各类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位。二是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全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坚持分类指导,推进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草食畜、蔬菜、马铃薯、苹果等已经形成规模的产业由大变强,提质增效;发展潜力较大的茶叶、水产养殖、食用菌、蚕桑等产业由小变大,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提高质量效益,把特色产品做特做优。加快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建设,新建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20户。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继续做好农产品注册和认证工作。三是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抓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推进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品质,降低农业成本,减少农业污染。深入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技术培训,培训农民6.8万人。完成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面积35万亩。四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年内新修梯田20万亩,发展有效灌溉面积3.6万亩、集雨节灌4万亩、节水灌溉4万亩。继续抓好水土保持工作,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410平方公里。坚持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生态修复、公益林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大力推进太阳灶、沼气池等清洁能源和“一池三改”配套建设。五是加快扶贫开发。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注重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摸清“低保户”和 “扶贫户”的底子,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继续推进整村整片整流域开发,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加大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力度。创新工作机制,整合培训项目,提高劳务输转质量,全年完成农民工技能培训13万人,输转劳务67万人,创收52亿元。做好2011—2020年扶贫开发纲要编制工作,为下一个十年扶贫开发工作打好基础。六是抓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创建工作。结合灾后恢复重建,高质量抓好省、市、县区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力争在特色产业发展、危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建成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努力争取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

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发展条件

采取更加有力的工作措施,重点解决征地拆迁难度大、配套资金落实困难、技术和施工力量不足等突出问题,力争在交通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优化建设环境,全力做好协调服务,狠抓项目进度质量,确保10条国省干线公路改建任务全面完成。继续实施乡村“畅通工程”和“通达工程”,完成通乡油路61条1265公里,努力实现乡乡通油路。开工建设东江和钟楼滩2个一级客运站,8县县城二、三级客运站,新建16个重点乡镇三级汽车站,提升客货运输水平。深化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全面开展日常养护工作。加快电网建设,抓好临江330千伏送变电工程和成县黄渚、王磨、武都东江等110千伏送变电工程建设,确保项目按期完成投运;积极做好西部农网完善工程项目投资争取工作,新开工建设一批35千伏及以下农村电网项目,进一步提高农村电网供电质量。加强通信建设,实施电信、移动信息化建设合作项目。

强化城镇建设管理,大力提升城镇化水平

全面贯彻落实全市城市建设现场会议精神,抢抓国家、省上促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的机遇,努力实现城镇建设新突破。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加快城市规划修编进度,年内完成陇南市区、各县县城以及哈达铺等20个重点镇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编修或编制工作。武都作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要发挥区位相对优势和铁路、高速公路枢纽后发优势,实施以新带旧战略,加快市级行政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中心建设步伐。加大东江、钟楼滩新区开发建设力度,推进旧城区改造,抓紧实施长江大道东江段和钟楼滩段、市区白龙江堤防、北峪河大桥、南长江大道、城姚路大桥、南北两山绿化等建设项目,充分发挥有山、有水、气候好的优势,努力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加快八县县城建设,重点抓好城市道路、供排水、环卫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和污水处理等项目建设。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村有条件的群众向城镇转移。做好土地储备,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投入城市建设。做好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加强城镇建设特别是各类建设用地管理,严格执行土地征收征用政策,规范土地征用,坚持依法征地、依法拆迁、和谐拆迁。下大气力加强城市管理,使城市面貌有新变化。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坚持办好改善民生的实事

今年我们将继续办好改善民生的13件实事。新修通村等级公路219条1058公里,新建便民桥100座;解决10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实施扶贫整村推进100个,减少贫困人口5万人;新建农村沼气池1.5万户,为3万户农民配备太阳灶;通过建设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发放住房补贴等办法,解决5500户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安排社会就业1.2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2000人,解决200所边远乡村学校教师缺编问题;加大地方财政投入,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标准,用人单位缴费比例提高到工资总额的6%,住院最高支付限额由2万元提高到4万元,实行大病医疗补助;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补助标准从80元提高到120元,达到每人每年150元,相应提高报销标准;为全市78所乡镇卫生院配备救护车,增强乡镇卫生院的急救能力;新建“五保家园”150所,提高“五保户”集中供养率;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改造200个食品加工小作坊;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强环卫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年内力争使九县区城区生活垃圾填埋场建成投用,切实改变城区脏乱差;对国道、省道干线公路39个以路为市、占道经营的马路市场进行整顿和扩建,确保交通安全畅通。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做好财税金融工作

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全面完成十大名牌景区和十大重点景区(点)修建性详规编制,加强景区道路、宾馆饭店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质量规范管理和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开发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和特色旅游商品,开展旅游宣传推介,多方开辟客源市场,力争全年旅游人数、旅游综合收入比上年有较大增长。继续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加快40个续建和新建市场项目建设。鼓励城乡居民扩大住房、汽车、通信、教育、体育、文化等方面的消费,实施好“家电下乡”、“汽车以旧换新”,扩大城乡消费。加快培育奶花芸豆、核桃、中药材、苹果、大蒜、肉牛等进出口企业和出口产品,扩大外贸进出口。加强地方粮食储备,确保粮食安全。切实加强财政增收节支工作,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完善政府非税收入征缴制度。加强重点行业和潜力税源、零散税源征管,大力培植和挖潜新兴税源。将国有资源、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全部纳入财政综合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支出,保证“三农”、社会事业、灾后重建等重点支出。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任务。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做好已改制企业的后续完善工作,解决好遗留问题。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兽医体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农业行政执法体系等改革任务,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试点工作。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展基层医疗机构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试点工作,探索公立医院改革。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继续推进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加快建立财政支出追踪问效机制。加快实施以岗位设置管理为重点的事业单位改革,严格执行事业单位聘用制度。深化科技、文化体制改革,增强社会事业发展活力。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发展面向中小企业和农村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城投公司、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等融资机构的作用。强化资本运作,争取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坚持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是“第一责任”的原则,扎实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加强群众来信来访办理工作,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坚持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包案处理信访问题、带案下访等制度;进一步规范信访秩序,教育引导群众依法、有序表达合理诉求,从源头上预防集体上访、越级上访、非正常上访。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建立经常性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预防机制,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强化基础工作,加大普法力度,深入开展人民调解、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法律援助工作,提高乡镇、社区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和“平安陇南”创建,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加强消防工作,强化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和整治,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快少数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支持驻陇南部队建设,坚持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深化双拥共建。发展老龄、残疾人和慈善事业,做好老干部工作;支持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众团体的工作,维护职工、妇女儿童和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加强行政监督,努力建设责任政府

始终坚持对人民负责、对组织负责、对社会负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认真贯彻国家方针政策,坚决执行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公众舆论监督,认真执行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决议,坚持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虚心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各界人士的批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高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质量。坚持从严治政,严格管理,强化目标责任管理和绩效考核,完善行政问责制度,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不负责、失职渎职,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的,要严肃进行责任追究,促使广大公务员认真履行职责,自觉做好工作。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努力建设法治政府

深入实施依法行政纲要,强化法治观念,把依法行政贯穿到政府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努力做到合法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既不能失职不作为,也不能越权乱作为。完善政府规章制度,依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利益矛盾。建立健全依法行政各项配套制度,探索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强化对执法人员的管理和监督,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不断提高依法处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健全完善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制度,发展电子政务,完善公众信息平台,保障公民对公共事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努力建设效能政府

坚持求真务实,把提高执行力和抓落实的能力,作为各级政府作风建设的落脚点,进一步健全完善抓落实的相关制度,用制度促进和保障工作落实。继续实行领导干部包抓项目、包抓产业制度和联系县区、乡村、企业、学校及创办示范点的制度;坚持重点工作、重点任务定期督查制度,改进督查方法,讲求实际效果;市政府每季度召开一次重大项目、重点工作进度分析调度会,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建立严格的会议、文件审批制度,继续精简会议、文件,改进文风、会风,把更多时间、精力用到抓工作落实上来。

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努力建设服务政府

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优化发展环境的职责,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强化公共服务、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为着力点,扎实开展“优化发展环境,塑造良好形象”活动,把解决突出问题与构建长效机制结合起来,既要严肃查处破坏环境的人和事,又要注重制度建设,规范办事程序,规范权力运行,进一步健全落实“首问责任”、“限时办结”、“一站式”服务、行风评议等制度。通过开展阶段性集中教育和整治活动,使发展环境有明显变化,服务发展、服务项目建设的意识明显增强,服务质量、服务效能明显提高,基层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对软环境的满意度有较大提升。

扎实推进廉政建设,努力建设廉洁政府

认真落实廉政建设“一岗双责”责任制,做到廉政建设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加强廉洁从政教育,筑牢反腐倡廉思想道德防线。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加强执法和行政效能监察,健全权力运行机制,认真落实党政干部问责制、廉政承诺制、行政执法责任制等制度,完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财政资金、灾后重建资金、重大投资项目资金的监管。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严格落实政府投资监管、国有资产监管、非经营性资产管理以及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政府采购、产权交易等各项制度,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维护广大群众的权益。大力倡导艰苦奋斗,厉行勤俭节约,把有限资金和资源更多地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

第五篇: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张莹1

摘要:佛教自传入我国就与我国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我国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我国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起步较晚,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该挖掘其深层次内涵,遵循开放性、生态性、特色性的原则,按照主题公园、节庆活动、餐饮等形式开发,这样就能够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激发旅游动机的文化因素,并将其组合成完整的、成熟的旅游产品。

关键词: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佛教文化旅游包括普通旅游者观光、游览佛教寺院、石窟、佛塔等实体景观,参加佛教节日庆典活动和专业佛教信仰者的朝拜。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它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旅游客源市场稳定,旅游者回游率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开发潜力。

一、佛教文化旅游资源

佛教文化在我国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播、发展,佛教文化在人们中影响根深蒂固,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在人们心中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无论是普通的旅游者,还是佛教的信仰者都可能成为佛教潜在的购买者,佛教旅游地中寺院、石窟、佛塔等实体景观和佛教圣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对佛教旅游者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国很多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已经具有了开发的价值。因此,佛教实体景观、人文景观和节庆活动就成了现代社会重要的旅游资源,称为佛教文化旅游资源。

二、我国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

佛教旅游的发展使人们逐渐了解佛教文化,但是佛教旅游的发展也使佛教文化的普及和传播鱼龙混杂。佛教旅游实质上是一种以佛教文化内涵为主要吸引物的特色旅游。但是我国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系统性、完整性。目前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对其内涵深层地挖掘和开发。

我国佛教文化旅游景点的项目开发比较晚,而且开发的水平不高, 基本停留在一些实体景观观光较低层次产品的开发上。大多数佛教旅游景点只进行了一些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很少挖掘自己独特文化特点,对蕴含在佛教旅游资源当1 作者简介:张莹(1980—),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哈尔滨商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中的文化进行设计和开发, 这就造成了佛教旅游者得不到深层次的文化感染,收获很少,从而降低了对佛教景点的吸引力。导游在对佛教旅游资源进行旅游讲解时,大部分停留在佛教建筑的外观上,对蕴含在实物当中的深层次佛教文化内涵不能理解,从而不能把一些佛教文化和佛教故事向游客详细讲述;佛教寺院中大师和徒弟,基本上都是从事诵经、占卜等活动,不能与旅游者进行思想交流。因此,在佛教景点游客基本上是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旅游者感受不到佛教文化真正的熏陶。

三、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

我国佛教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为丰富,遍布我国的大江南北。但是,要想使佛教旅游健康、快速发展,合理开发这些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并且保持和发挥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原有的功能和价值,就必须遵循以下开发原则。

1、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就是指开发佛教旅游文化资源时要结合旅游者的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充分挖掘蕴含在佛教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内涵,设计和开发出能够满足旅游者多种需求的旅游产品。

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不仅可以使人们正确认识佛教,而且还可以很好地发展佛教旅游事业,将佛教旅游发展壮大,使之成为旅游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还可以把我国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以后,又是我国传到日本、朝鲜、韩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我国是佛教在东南亚国家传播的中转站,不同宗派的大师的讲法、遗址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再加上我国佛教圣地大多数都坐落在风景秀丽、青山绿水的名山之中,如果我们能够开发合理,宣传得当,就能够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实现佛教旅游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最大化。

2、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原则指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时要注重佛教文化与周边自然景观的融合。佛教生态旅游,以佛教周边自然景观为主,佛教建筑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旅游者可以通过旅游活动使自己感受佛教的生态底蕴,保护资源不受到任何破坏。

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要坚持生态性原则,可以引导游客从观念上净化思想,自觉保护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科学合理地设计和筹划佛教圣地文物古迹的修复与重建工作,尽最大可能保持其原有建筑格局和

建筑风格,佛教圣地后来的人工建筑也要与原有的自然景观和建筑风格相协调,不能破坏原有的建筑风格。合理开发佛教旅游地的旅游内容、接待项目,控制佛教旅游地的规模和接待人数,使佛教景区得到可持续发展。

3、特色性原则

特色性原则指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时,一定要体现出自己的特色,挖掘不同佛教旅游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将这些资源组合成能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一种独特的旅游体验和感受。

坚持特色性原则就要紧紧围绕佛教文化内涵这一主题,根据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佛教旅游地的不同特点,开发一些区别于其它佛教旅游活动的独特旅游项目,让佛教与我们日常生活相融合,如武术与佛教、茶道与佛教的融合,创造出独特的佛教旅游项目,使佛教信徒和普通游客者得到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随着旅游消费者需求水平的提高,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要从观光旅游向参与体验旅游转变。观光旅游是以游客观光游览旅游景点中的实物为主要方式的旅游。这种旅游方式游客几乎没有参与体验旅游项目的机会,游客也很少能够真正亲身体验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很难受到佛教文化感染。所以,观光旅游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参与体验旅游开发是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动态式开发,除了设计观赏实体景观以外,还设计了一些与佛教活动有关的动态参与和体验项目。游客可以在动态的佛教旅游活动中,亲身体验出家弟子的生活状况。如出家弟子的饮食、住宿等。在这种优雅的环境中感受佛教独特的生活气氛,可以让游客舍弃名、利等杂念,忘掉烦恼,净化心灵,实现佛教文化的深层体验。

四、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挖掘佛教文化内涵,紧紧围绕满足旅游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遵循科学开发的原则,将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将其组合成完整的旅游产品,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佛教主题公园开发

1955年7月,世界上最早的主题公园——美国迪斯尼乐园建成以后,人们很快地接受了主题公园这种新型旅游形式。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深圳锦绣中华的主题公园在国内获得了成功以后,主题公园的形式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如:杭州“千古宋城”,无锡的“三国城”和“水浒寨”。主题公园的形式、内容可以多种多样,只要主题定位准确,设计方案能够满足现代旅游者的多种需求,主题公园形式就能获得成功。佛教文化旅游胜地可以借鉴主题公园的形式来规划和开发。由于藏传、南传和北传佛教建筑在风格上有很大差别,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间的佛教建筑风格也有很大差别,各有各的特色。如果把不同特色的建筑合理地组建在一个主题公园中,全面、系统地展示给游客。那样,游客只要去一个主题公园,就可以领略到不同派系、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佛教建筑了。杭州的“东方文化园”将佛教、道教和儒教的建筑、各式各样的节庆活动同时在一个公园中展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游客评价很好,而且游客回游率很高。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成主题公园形式,将是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非常具有前景的形式。

2、佛教节日庆典活动开发

自从佛教传入我国后,佛教文化对我国影向比较深远,在我国宗教的教徒中,佛教徒占有很大的比重,数量最多。普通人虽然不是佛教徒,但他们对于佛教节日比较感兴趣,而且参与佛教节庆的积极性也比较高。通过开展和举办佛教节庆活动,可以增加佛教旅游地吸引力。佛教节庆旅游不仅有利于促进佛教旅游地的建设,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佛教旅游业的发展。所以在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时,应该重视佛教节日庆典形式的开发。开发节日庆典活动不但可以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而且还可以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佛教节日很多,作为开发者,要重点利用这几个节日来安排旅游地一年的活动内容,从而提高佛教旅游地的声誉,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3、佛教餐饮开发

目前全国大部分佛教旅游地,产品较为单一,主要是观光与赏景形式。餐饮食品开发一直是空白,而且游客对佛教餐饮也不了解。因此,开发佛教餐饮食品将是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又一重大创新。现代社会中,人们提倡健康的饮食,为佛教餐饮开发提供了市场潜力。因此,可以在佛教旅游地开设如佛教素菜餐馆或素食餐厅,把素食延年益寿的理念向晋通游客推广。佛教餐饮开发将是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又一个重要形式。

总之,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必须做好旅游市场的调查和研究,深层次地挖掘蕴含在佛教旅游资源当中的文化内涵,使旅游市场的需求与佛教文化相融合,并在此基础之上,搞好与之相配套的软、硬件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出具一定特色的佛教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 赵伯乐.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月

[2] 华钢.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研究[J].网络财富,2008年第5期

[3] 刘海英.哈尔滨市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8月

[4] 袁银枝.试论佛教旅游资源及开发原则 [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期

[5] 金波,孙鹏祥,蔡溢.宗教旅游资源开发问题探讨[J].时代金融,2011年3月

下载陇南市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体系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陇南市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体系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旅游资源开发与研究

    旅游资源开发与研究 单选题(12题) 填空题(10题) 名词解释(2题) 简答题(7题) 论述(2题) 一、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旅游资源学是专门研究旅游资源形成、特点、分类、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一......

    姜堰地区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策略研究

    姜堰地区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策略研究 摘要:未来姜堰旅游产业的发展不再局限于某些景区、景点的孤立开发,而是致力于将整个姜堰市建设成为具有良好声誉和广泛影响的“旅游目的......

    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五篇模版]

    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 (1)游览价值: ①资源的质量──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等。 ②资源的集群状况──景点数量及集中程度。 ③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陇南市西汉水流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方案

    陇南市西汉水流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方案 ------------------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在西汉水流域新增万亩耕地,开发特色产业,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高农民的......

    陇南市蚕桑产业发展情况

    陇南市蚕桑产业发展情况 介 绍 植桑养蚕是陇南的一项特色传统产业,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明确定位。目前是市委、市政府确定重点开发的特色农产品之一。......

    陇南市十二项规定

    陇南市委常委会就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出台十二项规定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省委常委会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要求,进一步改进市委常委的工作作......

    陇南市433发展战略心得体会

    学习陇南“433”发展战略 心得体会 XX县XXXX局XXX 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在陇南市委三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陇南“433”发展战略,既四个快速推进,扶贫开发要快速推进......

    陇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深入开展

    陇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深入开展“优化发展环境,塑造良好形象”活动风雨无阻公安交警部门的各项工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利益密切相关,交警队伍的形象不仅代表着公安机关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