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我国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我国是个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的农业大国, 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农业资源丰富多彩, 独具特色,具有十分突出的开发利用价值。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既承担着供养占世界22 %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稳定农副产品市场的重任, 又是第二、第三产业赖以发展的劳动力、资金和原料的重要来源。而传统意义上的农业资源开发仅局限于对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提高农业效益, 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根本转变, 迫切需要新的思路和举措。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闲暇时间的增多, 城市居民回归绿色自然、欣赏田园风光、到乡村休闲度假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农业旅游、乡村旅游等新型旅游方式, 这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1农业旅游资源概述
1.1农业旅游资源的概念 农业资源是人们从事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供利用的各种资源, 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两大类。农业旅游资源是以农业为媒介, 由生物、土地、水、大气以及农事活动与民俗资源等构成的农业景观资源, 能吸引旅游者前来进行旅游活动, 为旅游业所利用, 并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
1.2农业旅游资源的类型 按照农业旅游资源的性质和功能的差异, 可以将其作如下划分(见图1)。
1.3农业旅游资源的特点
1.3.1多样性 农业旅游资源的组成既有自然环境, 又有物质成分、非物质成分;既有农、林、牧、渔等不同的农业景观, 村落、集镇等不同特点的聚落景观, 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既有多种技术层农业并存, 还有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类型。总之, 农业旅游资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 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1.3.2地域性 农业旅游资源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景观类型。即使同一种景观类型, 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也有不同的特征, 形成相应的农业带。而社会环境如政治、宗教、民族、文化、人口、经济、历史等要素的差异性又往往形成不同的民俗风情, 如民族服饰、信仰、礼仪、节庆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形成了农业有资源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1.3.3季节性 农业旅游资源的季节性既表现人们一年内有规律的生产、生活上, 也表现在随季节变化而形成的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季节变化和明显的周期性特点。因此, 在不同的季节, 就有不同的农业景观和农事活动。
1.3.4可持续性 农业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形式由农业自然资源的再生性、农业社会资源的可继承性以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决定的。旅游者所购买的只是一种经历和感受, 而不是资源本身。因此, 如果开发合理, 农业旅游资源具有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 可以长期甚至永远重复使
用下去。同时, 我国将从传统农业文明过渡到现代农业文明, 农业社会资源还会不断丰富。
我国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很强的技术性, 不能等同于传统的农业生产, 农村地区进行农业旅游开发, 不能一哄而上, 盲目无序, 而应合理规划, 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结合农业旅游资源的特点以及当前我国农业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我国农业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2.1转变观念, 正确认识农业旅游资源开发 首先, 要有新的旅游资源观, 转变过去那种旅游资源就是山水风光, 旅游开发就是对风景名胜开发的思想, 正确认识农业旅游资源的内涵、形式及其在现代旅游业中的特殊价值, 树立旅游开发的创新意识。其次, 要摆正农业旅游产业的位置, 必须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改变, 推动农村社会进步的高度去理解和认识农业旅游产业的地位与作用。
2.2综合开发, 发挥整体优势 农业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 要把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区域旅游开发的系统工程中去, 统筹安排、全面规划。在同一区域内开发类型多样的农业旅游资源, 发展多种农业旅游项目, 促进农业旅游的多样化发展, 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功能和服务。此外,区域内各种农业旅游项目应合理布局, 力求相
互促进和补充, 避免单调雷同。这样, 整个农业旅游区能发挥整体优势, 使游客能观赏到多种农业景观, 享受到多种旅游服务。
2.3因地制宜, 挖掘内涵, 突出特色 我国农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在农业旅游开发过程中, 要立足当地资源, 因地制宜, 多方位、深层次地开发具有浓郁特色的产品和项目, 挖掘农业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发掘当地农业旅游资源的优势与潜力, 以增强农业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例如草原地区应突出牧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美化草场, 建设蒙古包等接待设施, 按当地习俗接待游客, 开展赛马、狩猎等旅游活动。
2.4实行规范化管理,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要保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顺利进行, 首先应当制定法规, 明确开发项目审批、建设的基本程序与步骤以及管理部门的职责, 使开发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其次, 要建立一元化的行政管理体制。将分散的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管理职能集中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手中, 首先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其规划、设计、论证, 然后由其他部门办理相关证照。这样有利于农业旅游的有效开发和健康发展。另外, 要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学习相关知识, 培养农业导游员, 并利用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培养专业管理人才, 为旅游农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总之, 我国的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很大, 关键在于改善现有的经营管理方式, 科学规划, 合理开发,充分发挥群体优势, 增加农业旅游资源的文化和科技含量, 最终提高农业旅游的综合效益。
第二篇: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朱云飞(13002215)
【摘要】:介绍了农业旅游资源的概念、类型及特点。通过我国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开发条件和开发现状的分析,提出我国农业旅游的基本原则和布局构想。
【关键字】:农业旅游资源;优势;资源开发
一、农业旅游的概念:
随着全球农业产业化和旅游产业中生态旅游的出现,传统农业正成为倍受旅游业关注的一个新兴领域,于是地域农业文化与旅游边缘交叉的新型旅游项目———农业旅游便应运而生.具体地说,农业旅游是指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以旅游内涵为主题而开发出的主要包括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农事劳作及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等内容,将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及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的新型旅游形式。农业旅游以其古朴淳厚的田园之美,满足了都市人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愿望,因此,早在19世纪30年代就为欧洲一些旅游开发者所重视,欧洲因此也成为世界农业旅游最发达的地区。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发达地区的一些大中城市周边,交通便利的农村地带,农业旅游已形成一定规模。
二、开发农业旅游资源的现实意义与优势:
积极开发农业旅游资源,把各具特色的乡村自然风光,丰富的民俗民情,风格迥异的乡村民居建筑,富有特色的乡村传统劳作等开发成旅游产品,不仅可以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的旅游需求,而且可以为振兴乡村经济,为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传统观光旅游项目中,旅游开发商追求最大利润,为了获得短期经济效益,往往以牺牲旅游环境资源为代价,导致旅游环境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激烈,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农业旅游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将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产品加工等融入到旅游中,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扮演了旅游业生态环境的欣赏者和保护者的双重身份,旅游地农民也因经济收益需要而保护生态环境,既给旅游地带来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又很好地维护了旅游地的生态平衡,做到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旅游以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展旅游活动,将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农事劳作及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作为旅游内容。旅游者参加一定的农事劳作、农产品加工和民间娱乐活动,具有很强的参与性与趣味性、让旅游者感受到大自然的温馨,陶冶性情,增长见识。
按产前、产中、产后的农业综合体理论,农业的发展趋势应当是直接从事生产的人数及其创造的价值比例下降,而产前服务业和产后加工业的就业人数及其创造的价值比例增加.开展农业旅游,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度假,很多初级农产品可以直接参加流通增值过程,摆脱了运输成本和外部市场的限制。可见,农业旅游将成为农业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我国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存在问题:
我国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农业旅游已初具规模,相继出现了上百个农业旅游基地和农业旅游项目。据不完全统计,1996408.[4]秦远好,刘德秀略论我国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与管理 J.旅游资源管理 ,2004 ,4 :10-14.
第三篇: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内容提要: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的农业大国, 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农业资源丰富多彩, 独具特色,具有十分突出的开发利用价值。而农业生产意义上的农业资源开发仅仅局限于对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无疑是一种美中不足。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既承担着供养占世界22 %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稳定农副产品市场的重任,又是第二、第三产业赖以发展的劳动力、资金和原料的重要来源。而传统意义上的农业资开发仅局限于对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提高农业效益, 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根本转变, 迫切需要新的思路和举措。
关键词:农业、旅游、资源
一、农业资源的特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闲暇时间的增多,城市居民回归绿色自然、欣赏田园风光、到乡村休闲度假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农业旅游、乡村旅游等新型旅游方式, 这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农业资源是人们从事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供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两大类。农业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及其相关领域中可以利用的自然要素,包括大气、土壤、水域、生物、矿产等。农业社会资源是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与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的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相关的各种资源,包括农业劳动力、科学技术、劳动成果和民俗风情等。我国是一个地域广袤、自然环境复杂、农业文明积淀丰厚的农业大国,其农业资源丰富多彩,具有十分明显的个性特征:
(一)地城差异性
农业资源的地域差异性是我国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因素决定的,由于日地运动相对变化、海陆分布、海拔高度、地形地貌的差异,使气候、土壤、水资源、生物资源等农业资源的数量、质量与组合特征呈现出强烈的地域差异性,在空间分布上只有相似而无相同的地区,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大致形成了东中部农耕、西北部畜牧和沿海渔业三大区域,但同一区域内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譬如在东中部农耕区中的东北区、黄淮海区、黄土高原区、长江中下游
区、西南区、华南区,无论是在耕作制度、耕作技术、农业产品、民俗风情等多方面都有明显差别。
(二)多样性
由于自然环境条件复杂多样,我国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业资源的多样性十分突出。在自然资源中我国现有高等植物2.7万余种,主要粮食作物20多种,经济作物中仅茶树品种就多达500多个,蔬菜多达37科140余种。陆生脊椎动物2100多种,鱼类多达2500余种。与此同时,随着历史的推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千年积淀下来的农业社会资源更是丰富多彩。仅从农业民俗风情角度看,全国就形成了农耕、畜牧、渔业三大民俗风情区。
(三)社会文化性
人类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社会文明史。数千年来,“农本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思潮,贯穿于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历代统治者都以“事本禁末(商)”、“重本抑末”为基本治国方略,统治者在祭祀时都要举行“社
(土神)稷(谷神)”大礼,以示对土神、谷神的顶礼膜拜,“社稷”逐渐演化成国家的代称。
(四)可持续性
农业资源的可持续性是由主要的农业自然资源的再生性、农业社会资源的可继承性以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决定的。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农业自然资源将会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促进其开发和利用,其可持续性将会得到更加充分有效的保障。与此同时,我国将从传统农业文明过渡到现代农业文明,农业社会资源还会不断地丰富。农业资源的可持续性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而且也为人类的永续开发利用活动创造了必要条件。
二、开发农业旅游的意义
(一)发展农业旅游可以促进农村就业,增加就业机会。
旅游业是关联度非常高的巨大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测算,每增加1元收入,可带动关联产业4.3元的收入,而该乘数,在经济落后(边际消费倾向更大)的地区还要更大。
(二)发展农业旅游能促进多种形式副业的发展。
我国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以务农为主要就业形式,往往无法达到充分就业,而旅游业则为农民提供了一个从事副业的好机会,农民可在农闲或旅游旺季,通过生产有乡土特色的小商品,提供农家住宿餐饮,采摘当地土特产出售,充当导游轿夫等多种角色来实现就业。这不但能成为他们进行充分就业的有益补充,而且在农业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还可成为其就业的主要形式。
(三)发展农业旅游可以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我国农民无法充分就业的关键原因之一,在于其自身知识技能有限,就业选择面较狭窄,无法应对高技术含量行业的挑战。发展农业旅游业,可以将一些新的思想观念和技术引入农村,为农民接触广大世界,提升自身素质,适应时代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将为农民在转向其他非农产业就业时提高自身竞争力,提高成功就业的几率。即使这些农民不从事旅游业而继续进行农业生产,也有更大机会发展农业的前向生产和后向生产,从而促进其在农业领域充分就业。
(四)发展农业旅游能增加农民收入。农民增收的困境在于有效就业不足,农业旅游有助于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可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旅游有助于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得更多收入。当前,农村发展观光农业,以吸引城市人来农村直接采摘瓜果、花卉等形式,使农民可将更多的农产品顺利出售,避免农产品销路不畅造成损失。同时,将农产品直接出售给最终消费者,也可获得更好的价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此外,参加农业旅游的游客会在乡村进行多种消费,如购买有民族风情或乡土特色的手工艺品,在农村享受农家饭和农庄住宿,需要导游及轿夫提供脑力、体力服务等,这些都将使农民获得新的收入渠道,农民可以从提供农业旅游服务中得到更多的收益。
(五)发展农业旅游,地方财政收入有望得到较大增长,其中部分可以转化为对贫困人口的转移性补贴,从而增加这部分人群收入,农民可以得到更多转移性收入。
三、农业资源旅游开发与管理对策
(一)整合管理职能,建立一元化行政管理体制
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活动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陷入盲目无序、浅层次开发、粗放经营的状态,关键原因在于政出多门的分散管理体制。表面上看,农业、林业、水利、工商、税务、规划、城建、旅游等多个部门都在行使管理权,但实际上却没有一个部门真正有效地履行管理职能。尽管这种开发活动的最终结果是形成旅游产品,经营者从事的是接待旅游者并
为之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旅游经营活动,按理旅游管理部门应当有效行使管理职能,但由于农业资源都不是旅游管理部门的管理对象,所以旅游管理部门到现在为止无论是从法律上还是从行政管理权限上都没有得到国家权力机关的明确授权。但令人难堪的是:旅游者无论是在“农家乐”消费或在农业旅游园区观光游览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和麻烦,根本就不管农业旅游经营者究竟由哪个部门管理,自然就会想到在旅游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理所当然要找旅游管理部门来解决,但事实上由于旅游管理部门没有明确的管理权限,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遇到障碍与困难是可想而知的。近几年来的管理实践证明,再继续延续现在的分散管理体制是极不利于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和经营活动良性发展的。
鉴于上述状况,笔者认为要使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活动健康有序,首先应当制定有关农业资源旅游开发方面的全国性规章,明确农业资源旅游开发项目立项审批、建设的基本程序与步骤,管理部门及其职责,使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活动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其次是尽快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农业旅游园区的评价标准,防止鱼目混珠,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第三是整合管理职能,建立一元化行政管理体制。从中央到地方根据国家制定的相关规章的规定,将目前分散在各个部门的农业资源旅游开发管理职能集中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手中,凡涉及到农业资源旅游开发和经营方面的活动,首先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其规划、设计、论证和经营申请进行审查认可后再由其他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章办理相关证照。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整合资源、合理利用、有效开发、健康发展的目的。
(二)加强市场引导,强化服务意识,全面落实行业管理规范
乐观的舆论导向和过热的政策激励是导致农业资源旅游开发过热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避免盲目开发,学术界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旅游的市场状况与发展演变趋势的研究,帮助开发商和经营者正确认识我国农业旅游的市场形势,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免盲目上马,造成资源的破坏与财力人力的浪费。同时,在明确管理责任的前提下,旅游管理部门必须切实履行管理职能,对农业旅游开发项目的立项、建设和经营进行全程监管,保证其沿着健康的轨迹发展。旅游管理部门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还必须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对从事农业旅游开发和经营活动的企业或个人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落实旅游行业管理规范,确保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塑造良好的农业旅游市场形象。
(三)限小扶大,全面推进农业旅游园区化
“小、散、弱、差”是近年来我国农业旅游区(点)的典型特征,尤其是许多地区的“农家乐”数量多、单体规模小、配套功能不完善、服务质量没保障,对旅游市场秩序的负面影响是明显的。与此同时,小打小闹也是制约农业资源深度开发,充分发挥资源潜力的重要因素。要使我国的农业旅游开发真正上档次、独具特色和品位,具有完善的服务功能,能充分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体验参与农业生产生活的心理需要,必须逐步限制规模小、产品单
一、服务无保障的农业旅游经营者进入市场,扶持具有较大规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可靠的农业旅游区(点)的发展。事实证明,近年来发展较快,经营业绩较好的农业旅游点基本是规模大、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可靠的农业旅游园区。因此,从长远来看,农业旅游发展的主导方向应当是园区化。如果一个农业旅游园区能够形成与接待游客量相宜、分区比例适当的田园风光观赏、农艺示范、娱乐休闲和农副产品销售等功能区,就能够有效满足游客的各种需要,极大地刺激游客的消费热情,提高消费水平,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农业自然资源、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开发相结合现代农业旅游是在满足都市休闲群体回归自然、向往田园风光、体验田园生活等物质精神需要的基础上兴起的,它应当是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田园景观、传统农业文明和现代农科技术相互交融、互为依托、丰富多彩、内涵深厚的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而不能总是停留在低层次的以满足游客物质需求的观光和采摘的表象繁荣上,必须走与生态建设、传统农业文化和现代农业科技开发三结合的道路,通过营造独特的田园生态环境氛围,挖掘深厚的传统乡村民俗文化内涵,融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才能开发出能满足游客物质、精神和科技文化需求、参与性强、适应面广、个性突出、科技含量高、产品生命周期长的农业旅游项目,使我国的农业旅游真正朝着高起点、规范化和可持续方向健康发展。
旅游农业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拓展了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提升了内涵和素质,是实现农业“三高”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农业摆脱当前困境和旅游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一个新事物,旅游农业的步伐可能还很稚嫩,并且当前发展也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但旅游农业代表着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前景广阔,有理由相信,总有一天它会根深叶茂。
参考文献:
[1]王继权.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生态经济,2001,1
[2]高贤伟,卢朝晖.旅游农业发展初探.江苏农业探讨,1998,5
[3]戴雄武.旅游农业方兴未艾.世界农业.1998,10
[4]杨雍哲.中国加入WTO与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经济问题,2000,11
[5]姜国祥.市场化进程中农业保护政策的选择.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6
[6]《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新华社,2004,2,8
第四篇: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张莹1
摘要:佛教自传入我国就与我国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我国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我国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起步较晚,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该挖掘其深层次内涵,遵循开放性、生态性、特色性的原则,按照主题公园、节庆活动、餐饮等形式开发,这样就能够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激发旅游动机的文化因素,并将其组合成完整的、成熟的旅游产品。
关键词: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佛教文化旅游包括普通旅游者观光、游览佛教寺院、石窟、佛塔等实体景观,参加佛教节日庆典活动和专业佛教信仰者的朝拜。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它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旅游客源市场稳定,旅游者回游率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开发潜力。
一、佛教文化旅游资源
佛教文化在我国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播、发展,佛教文化在人们中影响根深蒂固,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在人们心中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无论是普通的旅游者,还是佛教的信仰者都可能成为佛教潜在的购买者,佛教旅游地中寺院、石窟、佛塔等实体景观和佛教圣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对佛教旅游者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国很多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已经具有了开发的价值。因此,佛教实体景观、人文景观和节庆活动就成了现代社会重要的旅游资源,称为佛教文化旅游资源。
二、我国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
佛教旅游的发展使人们逐渐了解佛教文化,但是佛教旅游的发展也使佛教文化的普及和传播鱼龙混杂。佛教旅游实质上是一种以佛教文化内涵为主要吸引物的特色旅游。但是我国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系统性、完整性。目前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对其内涵深层地挖掘和开发。
我国佛教文化旅游景点的项目开发比较晚,而且开发的水平不高, 基本停留在一些实体景观观光较低层次产品的开发上。大多数佛教旅游景点只进行了一些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很少挖掘自己独特文化特点,对蕴含在佛教旅游资源当1 作者简介:张莹(1980—),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哈尔滨商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中的文化进行设计和开发, 这就造成了佛教旅游者得不到深层次的文化感染,收获很少,从而降低了对佛教景点的吸引力。导游在对佛教旅游资源进行旅游讲解时,大部分停留在佛教建筑的外观上,对蕴含在实物当中的深层次佛教文化内涵不能理解,从而不能把一些佛教文化和佛教故事向游客详细讲述;佛教寺院中大师和徒弟,基本上都是从事诵经、占卜等活动,不能与旅游者进行思想交流。因此,在佛教景点游客基本上是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旅游者感受不到佛教文化真正的熏陶。
三、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
我国佛教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为丰富,遍布我国的大江南北。但是,要想使佛教旅游健康、快速发展,合理开发这些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并且保持和发挥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原有的功能和价值,就必须遵循以下开发原则。
1、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就是指开发佛教旅游文化资源时要结合旅游者的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充分挖掘蕴含在佛教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内涵,设计和开发出能够满足旅游者多种需求的旅游产品。
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不仅可以使人们正确认识佛教,而且还可以很好地发展佛教旅游事业,将佛教旅游发展壮大,使之成为旅游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还可以把我国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以后,又是我国传到日本、朝鲜、韩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我国是佛教在东南亚国家传播的中转站,不同宗派的大师的讲法、遗址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再加上我国佛教圣地大多数都坐落在风景秀丽、青山绿水的名山之中,如果我们能够开发合理,宣传得当,就能够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实现佛教旅游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最大化。
2、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原则指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时要注重佛教文化与周边自然景观的融合。佛教生态旅游,以佛教周边自然景观为主,佛教建筑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旅游者可以通过旅游活动使自己感受佛教的生态底蕴,保护资源不受到任何破坏。
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要坚持生态性原则,可以引导游客从观念上净化思想,自觉保护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科学合理地设计和筹划佛教圣地文物古迹的修复与重建工作,尽最大可能保持其原有建筑格局和
建筑风格,佛教圣地后来的人工建筑也要与原有的自然景观和建筑风格相协调,不能破坏原有的建筑风格。合理开发佛教旅游地的旅游内容、接待项目,控制佛教旅游地的规模和接待人数,使佛教景区得到可持续发展。
3、特色性原则
特色性原则指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时,一定要体现出自己的特色,挖掘不同佛教旅游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将这些资源组合成能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一种独特的旅游体验和感受。
坚持特色性原则就要紧紧围绕佛教文化内涵这一主题,根据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佛教旅游地的不同特点,开发一些区别于其它佛教旅游活动的独特旅游项目,让佛教与我们日常生活相融合,如武术与佛教、茶道与佛教的融合,创造出独特的佛教旅游项目,使佛教信徒和普通游客者得到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随着旅游消费者需求水平的提高,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要从观光旅游向参与体验旅游转变。观光旅游是以游客观光游览旅游景点中的实物为主要方式的旅游。这种旅游方式游客几乎没有参与体验旅游项目的机会,游客也很少能够真正亲身体验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很难受到佛教文化感染。所以,观光旅游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参与体验旅游开发是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动态式开发,除了设计观赏实体景观以外,还设计了一些与佛教活动有关的动态参与和体验项目。游客可以在动态的佛教旅游活动中,亲身体验出家弟子的生活状况。如出家弟子的饮食、住宿等。在这种优雅的环境中感受佛教独特的生活气氛,可以让游客舍弃名、利等杂念,忘掉烦恼,净化心灵,实现佛教文化的深层体验。
四、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挖掘佛教文化内涵,紧紧围绕满足旅游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遵循科学开发的原则,将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将其组合成完整的旅游产品,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佛教主题公园开发
1955年7月,世界上最早的主题公园——美国迪斯尼乐园建成以后,人们很快地接受了主题公园这种新型旅游形式。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深圳锦绣中华的主题公园在国内获得了成功以后,主题公园的形式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如:杭州“千古宋城”,无锡的“三国城”和“水浒寨”。主题公园的形式、内容可以多种多样,只要主题定位准确,设计方案能够满足现代旅游者的多种需求,主题公园形式就能获得成功。佛教文化旅游胜地可以借鉴主题公园的形式来规划和开发。由于藏传、南传和北传佛教建筑在风格上有很大差别,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间的佛教建筑风格也有很大差别,各有各的特色。如果把不同特色的建筑合理地组建在一个主题公园中,全面、系统地展示给游客。那样,游客只要去一个主题公园,就可以领略到不同派系、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佛教建筑了。杭州的“东方文化园”将佛教、道教和儒教的建筑、各式各样的节庆活动同时在一个公园中展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游客评价很好,而且游客回游率很高。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成主题公园形式,将是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非常具有前景的形式。
2、佛教节日庆典活动开发
自从佛教传入我国后,佛教文化对我国影向比较深远,在我国宗教的教徒中,佛教徒占有很大的比重,数量最多。普通人虽然不是佛教徒,但他们对于佛教节日比较感兴趣,而且参与佛教节庆的积极性也比较高。通过开展和举办佛教节庆活动,可以增加佛教旅游地吸引力。佛教节庆旅游不仅有利于促进佛教旅游地的建设,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佛教旅游业的发展。所以在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时,应该重视佛教节日庆典形式的开发。开发节日庆典活动不但可以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而且还可以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佛教节日很多,作为开发者,要重点利用这几个节日来安排旅游地一年的活动内容,从而提高佛教旅游地的声誉,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3、佛教餐饮开发
目前全国大部分佛教旅游地,产品较为单一,主要是观光与赏景形式。餐饮食品开发一直是空白,而且游客对佛教餐饮也不了解。因此,开发佛教餐饮食品将是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又一重大创新。现代社会中,人们提倡健康的饮食,为佛教餐饮开发提供了市场潜力。因此,可以在佛教旅游地开设如佛教素菜餐馆或素食餐厅,把素食延年益寿的理念向晋通游客推广。佛教餐饮开发将是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又一个重要形式。
总之,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必须做好旅游市场的调查和研究,深层次地挖掘蕴含在佛教旅游资源当中的文化内涵,使旅游市场的需求与佛教文化相融合,并在此基础之上,搞好与之相配套的软、硬件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出具一定特色的佛教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 赵伯乐.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月
[2] 华钢.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研究[J].网络财富,2008年第5期
[3] 刘海英.哈尔滨市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8月
[4] 袁银枝.试论佛教旅游资源及开发原则 [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期
[5] 金波,孙鹏祥,蔡溢.宗教旅游资源开发问题探讨[J].时代金融,2011年3月
第五篇:旅游资源开发与研究
旅游资源开发与研究
单选题(12题)
填空题(10题)
名词解释(2题)
简答题(7题)
论述(2题)
一、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旅游资源学是专门研究旅游资源形成、特点、分类、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型学科。
二、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内容:
(1)旅游资源的形成(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历史背景)
(2)旅游资源的特点与分类
(3)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4)旅游资源的保护
三、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是指以发展旅游业为前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有组织,有计划的把旅游资源改造成能为旅游业所利用的旅游吸引物,的经济技术系统工程。
四、旅游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五、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地理环境及人文环境的地域差异性是各类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
(1)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
①地球的圈层结构是自然旅游资源构成的基本要素
②地理环境差异性是自然旅游资源分布的主导因素
③地球的内外引力是塑造自然旅游资源的根本动力
④地球水体的水文特征
⑤地球生物的多样性
(2)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
①历史演变传承性是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主体因素
②文化背景差异性是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重要原因
③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
六、旅游资源的特点
1、观赏性特点
2、区域性特点
3、综合性特点
4、文化性特点
5、独断性特点(独立性和垄断性特点)
6、时限性特点
7、保护性特点
七、旅游资源的分类:8个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3个层次(2003年)
A、地文景观B、水域风光C、生物景观D、天象与气候景观(自然)E、遗址遗迹F、建筑与设施G、旅游商品H、人文活动(人文)
八、旅游资源评价“三三六”评价法:
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三三六”评价法(卢云亭)和“六字七标准”评价法
“三三六”评价法即三大价值(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三大效益(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六大条件(影响旅游资源开发的地理位置条件、景观地域组合条件、环境容量条件、客源市场条件、投资条件、施工条件)
“六字七标准”评价法:
六字评价:美、古、名、特、奇、用
对旅游资源所处环境的评价标准是:季节性、污染状况、联系性、可进入性、基础结构、社会经济环境、市场状况
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
1、旅游资源自身评价
2、开发现状评价
3、开发环境条件的评价
九、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
1、旅游资源调查的目的2、旅游资源调查的任务
3、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
(1)旅游资源形成的条件(自然环境的调查、人文环境的调查)
(2)旅游资源本身的调查
(3)旅游资源开发的调查
十、旅游资源调查方法
1、常规技术调查法
(1)资料统计分析法
(2)访谈询问法调查法
(3)野外实地考察法
2、“3S”技术调查法(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
十一、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式、模式
旅游资源开发方式:
1、新建
2、利用
3、修复
4、改造
5、挖掘提高
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1、按资源类型划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1)自然类旅游资源:尽量突出资源的本色特点,观光旅游,休闲体验,度假享乐,康体健身。
(2)文物古迹类旅游资源:着重反映和展示资源所代表的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水平及其历史意义,着力打造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文物类旅游资源。
(3)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要尽可能地使旅游者参与到旅游地的社会活动和民俗仪式中去,让他们对当地的民俗风情,民俗习惯有一个切身的体验。
(4)宗教文化类旅游资源
(5)现代人工吸引物开发模式: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各种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使得可用于开发,突出特色,个性鲜明。
2、按地域划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1)东部地区------精品开发模式
(2)中部地区------特品开发模式
(3)西部地区------极品开发模式
3、按资源、区位和经济条件综合划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价值高,区位优
十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旅游资源开发是以保护为前提,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保护。开发既是一种保护又是一种破坏。
保护是开发和发展的前提。
资源保护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开发本身意味着保护
从某种程度上看,开发是一种破坏
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的会造成某种生态破坏。
破坏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生的。
以人为角度看,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是产生极大的破坏。
十三、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
基本内容:
1、强调首先要发展
2、强调持续性
3、强调公平性
4、强调共同性
基本含义:旅游业的发展要以不破坏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及其他资源为前提,并 能对生态环境保护给予资金支持,使其得到可持续利用。
旅游资源应能承载日益增长的旅游者数量,动态。满足旅游者日益增加的多样化需求,并能保持对未来的吸引力。
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进行环境效益评估
2、旅游开发以环境容量为基础
3、把环境与发展问题落实到政策、法令和政府决策之中。依法保护旅游环境,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走上法制化轨道。
4、强化生态意识
5、加强生态旅游开发的规划工作
6、对旅游者进行生态管理
7、推广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
十四、主题公园:是现代旅游业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所孕育产生的新的旅游吸引物,是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边际资源,信息资源与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相结合的休闲度假和旅游活动空间,是根据特定的主题,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多层次空间活动的设置方式,集诸多娱乐内容,休闲要素和服务接待设施于一体的现代化旅游目的地。
十五、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类,水体类)简答题
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