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效煤矿矿井工程中采用矿井地质工作的相关探讨
高效煤矿矿井工程中采用矿井地质工作的相关探讨
1.矿井地质工作的目的及其意义分析
对于矿井地质工作而言,其目的即确保矿井生产以及建设过程的安全性,同时尽可能加快煤矿建设和发展速度,并最终实现煤炭资源的充分利用。具体而言,矿井地质工作过程中,必须明确矿井周边的地质情况,并针对那些可能对煤矿生产过程产生影响的地质条件进行勘查,并为煤矿生产和建设提供相应的地质资料,同时深入现场、掘进头以及煤炭回采工作面进行工作,以便及时找到地质条件对煤矿生产所带来的影响,此外还要注意对煤矿储量进行动态掌握。煤矿的开采过程必须在复杂的地质体内进行,并对地质体中的煤层进行开采。对于煤矿的开采而言,其开采技术本身必须建立在复杂的地质条件基础上,以最大程度的促进煤矿的发展。因此,必须对矿井地质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以确保煤矿开采的安全可靠性和经济合理性。
2.煤矿井下矿井地质问题
由于目前煤矿井下矿井地质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对煤矿井下矿井地质问题的研究刻不容缓,以下分别论述。
第一,勘查工作的执行不到位问题。进行煤矿的井下矿井地质勘查活动,主要将岩性空间的分布、水文以及瓦斯地质、煤层厚度以及地质的构造等问题处理得当,目前很多煤矿进行井下矿井地质工作勘查的时候,没有掌握充分的地质资料,对于开采以及勘查的各种条件尚未明确,具有比较大的盲目性,丢煤事故也比较容易发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第二,本身的地质条件比较复杂。部分煤矿地势以及地表的高度差很小,无隔水层,很难进行开采,因此,煤矿钻出的孔质量不合格,不方便进行地面的封孔,探放水后才能进行采掘。部分由于井田范围不达标,产生各种积水问题。
第三,塌陷问题严重。部分煤矿由于进行采矿的时间比较长,采矿的强度也比较大,极其容易造成严重的积水、塌陷问题。部分煤矿倾角很小,地势也相对平坦,尽管目前塌陷程度比较小,但又加剧趋势。
第四,水环境的问题。首先,随着煤矿区井下采矿的日益增多,很多含水层被抽干了,水位也逐渐见底。其次,逐渐扩大的采矿量还直接造成了倒塌问题,加剧了采矿地区的旱情。最后,由于采矿的一些污水没有很好的处理,影响了矿区附近居民的正常饮水。
第五,监测以及监督的力度不够。首先,没有对煤矿井下矿井地质条件本身存在复杂性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分析。其次,很多不合格的煤矿井下矿井仍然进行煤矿井下矿井地质工作,国家的进入门槛低,该行业良莠不齐。最后,很多地质灾害现象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监测。除此之外,还存在老窑以及断层透水、塌陷问题、冒顶问题、瓦斯爆炸以及瓦斯中毒问题。
3.改进煤矿井下矿井地质问题的措施
针对目前煤矿井下矿井地质问题,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
第一,为了改进煤矿井下矿井地质问题,要加大勘查工作的执行力度。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煤矿的井下矿井地质勘查各项活动,在确保具有完全的地质资料并且具备完全的勘查条件情况下,实地进行考察,才实施煤矿井下矿井地质活动,防止不安全事故发生。
第二,为了改进煤矿井下矿井地质问题,要减少水环境问题产生。首先,要封孔并且隔开含水层,防止水质交换。其次,合理化采矿方法,选择合理的方案进行开采,防止水污染。再者,尽量使得矿井的涌水量不要太大。采用的技术包括截流和堵水的技术,防止矿井涌水量过大。
第三,为了改进煤矿井下矿井地质问题,要防止塌陷问题加深。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对开采量、开采时间、开采强度选择适合的最大最小值,局限好开采上下限,防止部分煤矿由于开采时间过长、强度过大等情况造成的积水、塌陷问题,对于目前没有塌陷情况,或者塌陷情况较小的煤矿,要加大保护力度。
第四,为了改进煤矿井下矿井地质问题,要完善好煤矿井下矿井地质的图纸以及台帐,要了解好煤矿井下涌水量资料、水质成果、含水层的分布以及井下突水点等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对地质的图纸以及台帐进行调整以及补充,保证一年进行一次大的整改。
第五,为了改进煤矿井下矿井地质问题,要加大监测以及监督力度。一方面,由于目前本身煤矿井下矿井地质条件本身存在复杂性,因此,要监测并调查好相应的环境地质问题,做出适当的分析,尽量将开采对环境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矿井的监管,严格取缔不合格的煤矿井下矿井,提高进入煤矿井下矿井行业的门槛,缩小开采范围以及数量,对煤矿井下矿井的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和管理,发现不正常现象,及时制止。
第六,为了改进煤矿井下矿井地质问题,要实行煤矿井下矿井。责任保护制,谁污染了煤矿井下矿井地质环境,就应该有相关的负责人进行环境问题的治理,谁从煤矿井下矿井地质工作中有所得益,就要进行相应的防治工作。从而促使企业按照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相关要求进行煤矿井下矿井地质工作,维护环境和谐,保持环境的良性发展。
第七,为了改进煤矿井下矿井地质问题,要处理好开采阶段的问题。首先,保证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才进行基坑开挖。其次,采用矸石充填的方式,综合进行开采,保护煤柱。最后,要封堵好导水通道,减小充水。最后要利用煤矸石进行塌陷坑的填充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等。
第八,为了改进煤矿井下矿井地质问题,要注重闭坑问题。要通过帷幕注浆一些积水量相对多的闭坑矿井,使得含水层被切断,减小污染,对后期塌陷位置进行复垦,重建矿区系统。
4.结论
综上所述,要加大勘查工作的执行力度,采取减少水环境问题措施,防止塌陷问题加深,完善好煤矿井下矿井地质的图纸以及台帐,加大监测以及监督力度,行煤矿井下矿井责任保护制,处理好开采阶段以及闭坑阶段的问题,才能更好的保证煤矿井下矿井地质工作的进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健,张斌成,王国柱.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煤炭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地质与环境地质问题研究[J].中国煤炭地质,2009,21(9):64-68.[2]郝启勇,高志军,曹学江,隋建红.白岩脚煤矿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及防治对策[J].山东国土资源,2011,27(10):26-30.[3]王鹏.煤矿井下矿井地质相关问题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8:91.[4]朱久恒.矿井地质勘查的特点及技术手段[J].科技创业家,2012,24:136.
第二篇:矿井地质工作总结
地质工作总结
一、地质工作是围绕搞好矿井安全生产,立足服务生产一线。并注重煤矿标准化建设,在矿领导和公司技术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加强科学管理为核心,以提高工作质量为依托,圆满的完成了一年的工作计划和上级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起到了煤矿 “地质”的作用。为我矿圆满完成任务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地质工作为满足矿井生产设计和生产开拓的需要,按期完成和提交: 1.完成丁村煤矿“10402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的编制。2.完成丁村煤矿“管子道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的编制。3.完成丁村煤矿“风桥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的编制。4.完成丁村煤矿“10401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的编制。5.完成丁村煤矿“专用回风道掘进地质说明书”的编制。6.协助完成了丁村煤矿”井下所有巷道的工程测量。
7.完善了“丁村煤矿”的煤层露头线、三线(探水线)(积水线)(警戒线)、风氧化带的上图。半年来,并根据矿井生产经营计划安排工作面掘进头进行综合分析。下发地质月预报、临时预报,坚持了有疑必探,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探后采。完成煤岩巷的超前预报工作及设计和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保证了不误揭煤不误揭断层,消除了瓦斯突出。编制了与之相应的地质及水文地质预报,为井巷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科学和地质依据。
水文地质工作提交和编制了周分析、月预报、季度预报及《水患排查及处理方案》和《2011水患排查》及《矿井防治水计划》。按时对地表水观测及矿井涌水量的观测,编制矿井涌水量与相关曲线图。按照质量标准化标准,对矿井地质构造素描卡及断层观测记录卡和井下地质钻孔成果台帐不断进行更新完善,本着干标准活这个原则,对各类矿井地质图件进行了不断的修改和补充。使之能更好地服务于生产设计的需要,使质量标准化工作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半年来,我们为了更好的执行《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矿防治水条例》,杜绝水害事故,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保证安全生产,为我矿采掘的接替赢得了时间。在完成各类矿井地质水文地质工作的同时,重点抓地质水文、地质预测、预报工作。我们根据生产采掘头面的安排和布置,做到了施工地点有月预报、季度预报、预报和地质工作计划,各个头面均进行预报,做到对水情水害有周分析、月预报、季度预报及月、季总结,解除水情水害对矿井的威胁,能够较好地指导矿井安全生产,消灭了各种安全隐患事故的发生。
二、存在问题
1、地质人员配备不足,对本矿地质资料掌握不全面、水文地质观测有些地方较简单,今后应及时收集及时改正,加强改进以上地质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2、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养成会分析,井下纪录严密认真,上井后及时上图,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三、明年工作计划。1、2012年工作重点,在10401、10402工作面施工,应侧重工作面在煤巷开拓中的地质资料,以及时收集分析上图工作,更好的服务生产一线。
2、重点抓好工作面超前钻探工作,对10401、10402的生产勘探钻孔的布置,能有效的查明采区的地质构造及煤层赋存情况。3、2012年的规划中要坚持做好水文地质工作,特别是10401、10402工作面的水文地质工作,加强对C4煤层地质构造及顶底板的疏放工作;更好的查明水文地质条件,为更好的服务于我矿的开拓工作。4、2012年一水平的10401、10402工作面地质条件较复杂,断层、裂隙普遍发育、10401工作面是我矿2012年的接替主力工作面,由于10401开拓施工时获取的地质资料较少,为了更好的服务生产,我们地质工作是重点抓好超前钻探工作,并将获得的资料及时上图整理、分析,使其能更准确更科学地为工作面回采提供较详细的地质资料。
5、注重加强理论学习,努力钻研业务,向老师和领导学习、取经,使个人的工作能力,更快更扎实应用于工作中,做到能独立发现和解决矿井地质、水文地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能更好的指导服务矿井生产,为煤炭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丁村煤矿生产技术科
王爱方 2011-12-9
第三篇:几十年矿井地质工作经验总结
矿井地质工作 一:前言: 1.为了更好的贯彻矿井地质规程,提高矿井地质工作程度,根据我局实际情况,对某些地质工作内容说明如
下.2.矿井地质人员的基本职责:系统、准确、全面收集和研究煤系地层、地质构造、煤层、煤质资料及其变
化规律,查明影响生产的各种地质因素,进行矿井地质勘探、观测、编录、综合分析和储量管理,及时提
供各种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达到满足采掘工程的合理布局、日常生产的合理安排、煤炭资源的合理开
采的需要,并对影响生产的地质因素致力作出预测,提出处理措施和建议.二.矿井地质资料的收集: 1.各类观测点描述内容要求:(1)煤层点:(A)煤厚(巷道不能揭露煤层全厚时,每100m要有一个探煤厚点)、产状.(B)煤层结构(分层厚、夹石岩性及厚度、坚硬程度、与煤分层接触关系等).(C)煤层顶底板特征(包括其与煤层接触关系:明显、过渡、冲蚀接触;伪顶、直接顶、老顶和伪底、直接底等的名称、分层厚度、岩性特征、裂隙发育情形及其与煤层接触关系.也应收集其物理
力学性质数据)(D)煤的结构: 条带状结构:(宽:>5mm;中:3~5mm;细:1~3mm;线理状:<1mm).煤的组成部分交互成条带状,向
一个方向延伸,常见于中变质的烟煤,褐煤和无烟煤中不明显.木质结构:煤的外表具有植物木质组织的结构,褐煤中常见,有时也见于低变质的烟煤.透镜状结构:镜煤、丝炭或粘土矿物、黄铁矿透镜体散布在暗煤或亮煤中,半暗型煤、暗淡
型煤中常见.纤维状结构:煤具有一向延长的细长纤维状,疏松多孔,为丝炭所特有的结构.叶片状结构:煤的断面表现为许多薄片,这是某些残植煤所具有的结构,如角质残植煤.粒状结构:煤表面粗糙,由煤中散布的大量稳定组分(如孢子)或矿物所造成,常见于某些半暗
型或暗淡型煤.均一状结构:煤的组成部分较单纯,均匀.多见于镜煤、腐泥煤、腐植腐泥煤、和某些无烟煤.线理状结构:镜煤、丝炭或粘土矿物等常以小于1mm的线理断续分布在煤层各部分,呈线理状
结构,半暗型煤中常见.(E)煤层的后期改造特征:描述构造煤的类型,如: 碎裂煤:煤被密集的相互交叉的裂隙切割成碎块,这些碎块保持着尖棱角状,相互之间没有大
的位移,仅在一些剪性裂隙面表面上煤被磨成细粉.碎粒煤:煤以碎成粒状,由于在运动中颗粒间相互磨擦,大部分颗粒失去了棱角并重新压紧,其
粒径在1mm以上.糜棱煤:煤已被碎成细粒状并被重新压紧.其主要粒级在1mm以下,有时煤粒磨得很细,相当于
岩石的粉砂级.是在强烈形变和发生塑性流动情况下造成的,常见流动构造,如长条形
颗粒的定向排列.煤层赋存状况.全部构造变动标志: 揉皱构造:由煤的条带形成的强烈的小褶皱.可称为“揉皱煤”.这种煤的原生条带仍清晰可见, 鳞片状构造:煤破碎再压紧并呈片理化的状态.可称为“鳞片煤”.其颗粒可以呈碎粒状或糜棱
状,鳞片煤常分布于断层附近,亦可顺煤层分布,且其鳞片方向往往斜穿煤的层理.镜面和揉皱镜面:呈镜面状的擦光面.由于构造煤经历过塑性流动,所以镜面往往被揉皱,而反
映塑性流动的“流层”也都是以磨光镜面相隔.(F)按平均光泽划分的宏观煤岩类型: 光亮型:光泽最强,主要由亮煤和镜煤组成,可夹有暗煤和丝炭的透镜体或薄层.一般条带结构不
明显,近似均一结构,内生裂隙发育,脆度较大,常具贝壳状和眼球状断口.半亮型:光泽较强,主要由亮煤与夹于其中的镜煤、暗煤、丝炭等薄层或透镜体交互而成,条带结
构明显,常具棱角状或参差状断口,性脆.半暗型:光泽较弱,主要由暗煤、亮煤、丝炭的条带或透镜体互层构成,有时比较均匀,只夹一些
镜煤的细线理.比较坚硬,断口呈参差状,条带状结构明显,内生裂隙不发育.暗淡型:光泽暗淡,主要由暗煤组成,可夹有镜煤和丝炭的透镜体线理,常呈粒状、均一状、线理
状结构,多为块状构造.坚硬韧性大,内生裂隙不发育,常为棱角状或参差状断口.*.与同变质程度的镜煤比.(G)宏观煤岩成分:? 镜煤:煤中颜色最深,深黑,光泽强,结构均一,内生裂隙发育(内生裂隙常具眼球状特征),贝壳状
断口,脆度仅次于丝炭,易碎成棱角状的立方体或多面体小块.镜煤的颜色、庠蟆⒛谏? 隙数目均随变质程度作有规律变化.在煤层中常呈透镜状或条带状,有时以线理状存在于亮
煤和暗煤之中,与其它煤岩类型的界线明显.亮煤:光泽较强,较脆,易碎,内生裂隙较发育,比重较小,有时也具贝壳状断口,均一程度较镜煤差
,表面隐约可见微细层理,在煤层中常组成较厚的分层或呈透镜状出现.暗煤:暗黑,光泽暗淡,致密坚硬,韧性较大,一般层理不清晰,有时为粒状结构,断面粗糙,断口不
规则或平坦,在煤层中常以较厚的分层出现或单独成层.丝炭:象木炭,疏松多孔,性脆易碎,易染指,暗黑,丝绢光泽,纤维状结构.在煤层中多呈扁平体或
透镜体断续出现.要确定煤岩分层厚.(H)煤的物理性质: 颜色: 断口:指煤受外力打击后呈凸凹不平的表面,常见的有: 阶梯状断口:是由两组以上的裂隙面相交而成,形似阶梯,在条带状烟煤中常见.贝壳状断口:形如贝壳,为均匀煤的特征,在腐泥煤、光亮煤、无烟煤中常见.棱角状断口:是由几个破碎面相交而成,呈棱角状,不均一的亮煤中常见.参差状断口:煤的表面凸凹不平.眼球状断口:在煤的裂隙面上常有圆形或椭圆形的表面,形似眼球,见于均一而脆度较大的
镜煤中.粒状断口: 硬度、脆度、韧性: 光泽:指煤的表面的反光能力.包括沥青光泽、油脂光泽、玻璃光泽、金属光泽、似金属光泽、金刚光泽.内生裂隙、外生裂隙{延续长度、产状、密度、裂隙性质(开口的、充满矿物的、充满煤屑或岩
屑的、挤得很紧闭的)}.(I)煤层中所含结核与包裹体的成分、形状、大小、坚硬程度及分布特征等.(J)观测点控制程度以反映清楚煤层赋存状态与巷道关系为准(起码要用经纬仪点控制煤底与巷道
顶底交点,测量巷高、煤厚、产状).(K)当有古河床冲刷时,必需观测冲刷标志,判明冲刷类型,推断冲刷变薄带方向和范围.(L)当出现煤层变薄和分叉、尖灭时,要重点观测煤层结构、煤质、煤和围岩的接触关系、围岩岩
性特征.要确定煤厚变化原因,预测变薄带方向和范围、刹杀呓纭⒎趾锨缦?(M)煤层含水性:干燥(无水)、潮(滴水)、湿(淋水)、含水(涌水).(2)断层点:(A)性质(包括力学性质鉴定)、地层断距或落差、产状(包括两盘煤岩层产状)、两盘煤岩层描述及
层位、含水性.(B)断层面特征: 平直的、舒缓波状的、锯齿状的、粗糙的、平滑的、闭合的、张开的,面上擦痕的密度、深度
、长度及其侧伏角、倾伏向,面上的正反阶步及磨擦镜面.(C)断层带: 宽度、构成形式、充填胶结情况、构造岩的类型、分布特征及力学性质、碎裂物的成分、大小
、排列和胶结情况,片状矿物和构造透镜体的分布方向、充填胶结特点.(D)裂隙带: 宽度、裂隙密度、分组方向、被裂隙分割的煤岩块体的大小、形状.(E)断层两盘伴生、派生构造: 牵引、导脉、煤岩层厚度变化、牵引挤压小褶皱、羽状节理、派生旋扭构造、入字型小断层.(F)断层与褶曲、与裂隙、与断层的相互关系,断层之间的相互切割、截止关系,组合特点等.(3)砂岩点:(A)名称、产状、分层厚度、岩性、颜色(继承色、原生色、次生色)及成因、矿物或碎屑成分及百分含量
硬度:抗外力程度,分: 坚硬:用地质锤敲击,仅岩石受力表面受破坏,而岩石一般不破碎.半坚硬:用地质锤敲击不易碎.松软:用地质锤敲击,易碎或变形.断口、解理、裂隙,同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及其分布,? 结核:指成分、结构和颜色与围岩有明显差别的团块状矿物集合体.描述其成分、大小、与岩层 面的关系,内部结构等.从成因上可把结核分为同生结核、成岩结核、后生结核.包裹体:指陆源沉积物堆积时,由于水流冲刷而包裹在沉积物中的泥质岩、粉砂岩、煤或炭质泥
岩的碎块,其特点是未经分选和磨圆.描述其成分、大小和形态.分选(好:主要粒级百分含量>75%;中等:主要粒级百分含量75~50%;差:主要粒级百分含量
<50%).圆度(棱角状:颗粒具有尖锐的棱角;次圆状或次棱角状:颗粒的棱角已被磨蚀;圆状:颗粒的棱角已被全部磨圆).球度.结构:(a: 砾状结构:颗粒直径>2mm.b:粗砂状结构:颗粒直径2~0.5mm c:中砂状结构:颗粒直径0.5~0.25mm.d:细砂状结构:颗粒直径0.25~0.1mm.e:粗粉砂状结构:颗粒直径0.1~0.05mm.f:细粉砂状结构:颗粒直径0.05~0.01mm.)构造(层理构造、层面构造、结核、缝合线等)填隙物质:a:砾岩的填隙物质包括充填物和胶结物.充填物:指粒径<2mm的陆源碎屑物质.胶结物:指化学及胶体成因的、起胶结作用的物质.b:砂岩填隙物资包括杂基和胶结物.杂基:粒度<0.0315mm的非化学沉淀颗粒.其性质和含量可作为搬运介质流动因素
(介质的粘度和密度)的标志.按成因和形态分为: 原杂基:弱固结岩石中未结晶的粘土质点及细粉砂.正杂基:重结晶的碎屑质点或原杂基.假杂基:指软弱的碎屑颗粒因受挤压而形成类似杂基充填的物质.非杂基:为成岩交代作用或次生渗滤的粉砂或粘土物质.c:胶结类型:指胶结物的分布状况及胶结物与碎屑颗粒之间的关系.基底胶结:胶结物含量多,颗粒互不接触,呈游离状;孔隙胶结:胶结物含量较少,充填于颗粒之间的孔隙之中,颗粒与颗粒之间
有点接触;接触胶结:胶结物很少,只是在颗粒接触处才有胶结物.d:胶结物成分:肉眼观察可根据胶结物颜色、岩石硬度、固结程度及加酸反应来初步
判定.粘土质:土状,硬度小,水可泡软,并稍具粘性,胶结疏松,常有泥土味,粘土质
易变成绢云母、绿泥石、甚至黑云母.硅质:白色,致密状,硬度>小刀,重结晶时与碎屑界线不清,岩石坚硬,多为玉
髓、石英.铁质:岩石多被染成黄褐、褐红色、黄色,比重大.碳酸岩质:白色、淡黄.硬度<小刀,5%的HCI点上,剧烈起泡,为方解石;不起泡
或粉末起泡为白云石.岩层接触关系、碎屑颗粒大小、磨圆.次生变化.(B)对于层理: 类型:a:均匀层理:是指用肉眼辩认不出层内纹理和其它定向排列的均匀岩层.b:水平纹理:是指在粉砂或更细的沉积物中,由弱水动力条件形成的,细层水平、连续或不
连续的,厚度一般为几毫米的层理.c:水平互层层理:指不同成分的沉积层交互形成的水平或近水平层理,细层厚一般为数厘米.互层近于等厚或不等厚.d:平行层理:是指在砂质和比砂质更粗的沉积物中,由强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细层、层系
相互平行的水平或近水平层理.e:爬升波痕纹理:是指在砂质沉积物中,由于水流波痕或波痕向前迁移并同时向上生长所形
成的一系列相互叠置的波痕纹理.f:波状层理:在砂质和泥的供应、沉积和保存都较为有利,强、弱水动力条件交替的情况下
形成.其特点是砂层与泥层呈交替的波状连续层.g:透镜状层理:在水动力条件较弱,泥的供应、沉积和保存比砂更有利的情况下形成,其特
点是砂质沉积物呈透镜体被包在泥质沉积物中,这些透镜体在空间上呈连续? 分布.h:斜波状层理:细层多为同向倾斜,倾角较小,相互间近于平行,延伸不远,有时零星分布.层
系为波状或断续波状,厚度小,层系间界线不明显.常是在介质运动强度较弱
且作定向流动下形成的.一般多见于河漫滩的洪水期.g:缟状层理:纹层交替出现的水平层理,细层在1mm左右.多出现在深湖相,粘土或粉砂物里.h:韵律层理:指由成分、结构或颜色等略有不同、厚度一般<5mm的纹层交互所形成的层理, 实际上是极薄的水平互层层理.其特征是不同成分的纹层在垂向上呈韵律式交
替出现.i:递变层理:是以粒度递变为特征,而且层理面基本上相互平行,没有交切现象, 话阄弈诓? 细层,与下部地层总是呈明显接触.单个递变层的厚度变化较大,有的仅数毫米
,一般为几厘米到数十厘米,个别可达1m以上.如果递变层理从下到上,颗粒由
粗变细,可称为正向递变层理,反之称反向递变层理.j;脉状层理:在水动力条件较强,砂的供应、沉积和保存比泥更有利的条件下形成,其特征
是泥质沉积物呈脉状分布在砂质沉积物中.泥质脉状体的形状各种各样:孤立
的、分叉状的、断续波状的、分叉波状的等等.k:变形层理:指沉积物沉积的同时或以后,固结或成岩以前发生的变形构造,亦即沉积物还 在塑性状态下所发生的变形.它不包括固结成岩后因构造变动而产生的变形, 以及因化学作用而引起的次生变化.l:大型槽状交错层理: m:大型板状交错层理: n:大型楔状交错层理: o:羽状交错层理:是涨潮流形成的前积层与退潮流形成的前积层交互而成,或其它具有周期
性反向水流的环境中形成.在剖面上层系互相叠置,相邻层系的细层倾向相反,相差
180度(±10度),呈羽毛状或人字形,层系间常夹有薄的水平泥质层,一般出现在潮间
带的下部及潮汐通道中.p:小型交错层理: q:小型槽状交错层理: r:斜层理:细层与层面呈角度相交,层系面平行层面.分急流型和缓流型.*:交错层理:凡细层与层系成角度相交或层系界线彼此相交者,为之.分大型和小型: 大型交错层理:凡层系厚度>5cm的为~.小型交错层理:凡层系厚度<5cm的为~.还可按层系厚分为:小型<3cm、中型3~10cm、大型10~200cm、特大型>200cm 根据层系的形状分为板状、槽状、楔形、羽状等.描述:要注意对细层和层系的描述,并尽可能的了解其成因.对细层:a:内部颗粒的分选性,清晰成度,成分和结构有无渐变特征.b:厚度(mm为单位)及其均匀性.c:形态:平面,曲面.断面形态:直线、简单弯曲、S形、波状、复杂弯曲形.d:与层面的关系:平行的
斜交的:锐角相交,切线相交.角度大小(指缓的或陡的).e:细层间的关系:平行的,收敛的.f:细层间的界线的连续性与清晰程度.对层系和层系组:a:相邻关系:平行的,交错的.b:层系的方向:同向,异向.c:之间的界线的清晰程度 d:厚度.(4)粘土岩:(A)颜色,名称.(B)物理性质:硬度、断口、滑腻程度、粘舌性、水泡软的难易程度、膨胀性、可塑性、固结程度.(C)结构(a: 粉砂质泥质结构:粘土含量>50%,粉砂含量25~50% b: 砂质泥质结构:粘土含量>50%,砂含量25~50% c: 泥质结构:粘土含量>95%,粉砂和砂含量<5% d: 鲕状泥质结构:泥质鲕粒直径<2mm e: 豆状泥质结构:泥质豆状直径>2mm f: 粒状和角粒状泥质结构结构:由形状不规则的泥质砾或角砾组成其直径>2mm的砾.? g 页理:)、(D)构造:劈理,层理(页理)及其显著程度.(E)生物化石:种类、数量、保存完整程度、分布等.(F)混入物:首先注意有无碎屑物质,可用手指搓捻或用牙咬的感觉来判断,有无其它矿物,如方解石
或其它碳酸岩矿物,注意加酸是否有起泡现象.(5)褶曲:(A)确定褶曲名称、轴的位置、延展方向、延伸长度及是否倾伏、倾伏方向、倾伏角的大小.(B)枢纽的位置、倾伏向和倾伏角.(C)两翼煤岩层和褶曲枢纽、轴面的产状要素,在褶曲的转折端要加密观测(要达到接近实际的反映
出转折端特点.(D)与煤厚变化、煤层结构、顶板破碎等的关系.(E)描述褶曲的形态特点,确定褶曲的宽度、幅度和形态分类类型,有条件时确定褶曲的成因类型,较
准确的确定褶曲的起伏大小,疏密程度.(F)观察层面构造:层间擦痕、虚脱、节理、劈理、岩层挤压厚度变化、拖拉褶曲等.(G)与断层、节理的关系及褶曲群的组合特征.(6)构造裂隙:(A)裂隙组发育方向、发育程度(单位长度裂隙条数(条数/每米),单位面积裂隙条数及总长度(条数/ 每平方厘米).(B)被裂隙组分割的煤岩块的大小和形状.(C)裂隙面形态、宽度、充填成分和充填程度.(D)确定裂隙性质、与断层、褶曲的关系.(7)岩浆岩:(A)颜色、名称、结晶程度、矿物成分、结构构造、产状和形态、侵入层位、厚度及延展范围、对
煤厚煤质的影响(变质分带宽度、变质程度)、侵入体与断裂的关系.2.常见矿物鉴定特征:(1).石英:三方、六方晶系,晶体呈柱状及锥状,集合体为粒状、块状.颜色: 无色,乳白色,也可呈灰白烟
色、紫黑等色.玻璃光泽(断口呈油脂光泽).无解理,断口贝壳状.硬度7(大于小刀).比重
2.5~2.8,质纯者2.65.(2).正长石:单斜晶系.晶体呈短柱状或厚板状.颜色肉红,褐黄或浅黄色.玻璃光泽.解理平行,{001}, {010}完全,两组解理交角90度.硬度6~6.5.比重2.54~2.57.(3).斜长石:三斜晶系,晶体呈板状、粒状.颜色白~灰白色,也有浅蓝、浅绿、肉红色.玻璃光泽.解
理平行{001},{010}完全,两组解理交角86度.硬度6~6.5.比重2.6~2.76.晶面或解理面上可见
细而平行的双晶纹.(4).方解石:三方晶系,晶体呈菱面体状.集合体为晶蔟状、粒状、鲕状、钟乳状及块状等.颜色白色,也
有浅黄、浅红、紫、褐、黑等色.玻璃光泽.解理平行{1010}完全.硬度3.比重2.6~2.9.性脆,透明~半透明,遇冷的稀盐酸反映微弱,加热则明显.(5).菱铁矿:三方晶系,晶体呈菱面体状.集合体为粒状、土状、致密块状、鲕状、结核状.颜色灰白、黄褐、深褐、黑色.玻璃光泽.解理11{1010}完全.硬度3.5~4.5.比重3.7~4.性脆,透~半
透明,遇冷稀盐酸缓慢起泡,且常产生黄绿色氯化铁(FeCl3)的沉淀.(6).白云母:单斜晶系.颜色无色、白、浅黄、浅灰、浅绿、浅褐色.玻璃光泽(解理面珍珠光泽).解理{平行{001}极完全.硬度2~3.比重2.76~3.1.透明或半透明,薄片具弹性.(7).黑云母:单斜晶系.颜色黑、深褐色.玻璃光泽(解理面珍珠光泽).解理平行{001}极完全.硬
度2.5~3.比重3.02~3.12.薄片具弹性.(8).绿泥石:单斜晶系.颜色浅绿~暗绿色.玻璃光泽(解理面珍珠光泽).解理{001}完全.硬度2~2.5 比重2.6~2.85.薄片具挠性.(9).辉石:单斜晶系,晶体呈短柱状,横断面为近等八边形,集合体为粒状.颜色暗绿~黑色,浅绿或褐色.玻璃光泽.解理{110}完全,斜方辉石中{110}^{110}=92度,单斜辉石{110}^{110}=87度.硬度5~6 比重3.1~3.6(10).角闪石:单斜晶系.颜色暗绿~黑色.玻璃光泽.解理{110}完全,组解理夹角区主大和124度.硬度5~6.比重2.9~3.55(11).黄铁矿:等轴晶系,晶体呈立方体,五角十二面体,八面体,晶面上有晶纹.集合体为粒状、致密块状
,结核状、团块状或透镜体等.颜色淡黄色,铜黄色.强金属光泽.无解理.断口参差状、贝壳状.硬度6~6.5(大于小刀).比重4.9~5.2.不透明,性脆,溶于硝酸和热硫酸.(12).赤铁矿:三方晶系,晶体呈板状.集合体为片状、鳞片状、鲕状、肾状、块状、粉末状.颜色铁黑~ 钢灰色,隐晶质的集合体为暗红色.金属~半金属光泽、土状光泽.无解理.有菱面体裂开.硬? 度5.5~6.比重5~5.3,土状者则降低.不透明,性脆,微溶于酸.(13).磁铁矿:等轴晶系,晶体呈八面体或菱形12面体.集合体为粒状、致密块状.颜色铁黑色.半金属
~金属光泽.无解理,有时具{111}裂开.硬度5.5~6.比重4.9~5.2.不透明,性脆,具强磁性,可
溶于酸.3.矿物相对硬度: 1~10分别为: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钢石(滑石方萤磷、长
英黄刚金)4.几种岩石判别方法: 细砂岩 粉砂岩 粘土岩
结构: 不均匀 不均匀 均匀
断面: 粗糙感 有砂感 滑感
牙咬: 粗砂感 细砂感 无砂感
粒度: 见砂粒 粒不清 不见粒 5.观测要求:(1).资料收集的基本要求:要满足设计、开拓、开采的需要,达到能指导生产正常进行,满足综合分析和致
力预测的需要,对一切沉积建造特征、煤系聚煤特征、后期改造特征观测描述.(2).单帮素描要求: a:凡地质条件变化不大,已描石门50m范围以外的,>50m的穿层巷道及井筒、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的一切
穿层巷道,均应进行单帮素描.<50m的石门只作岩性柱状.b:对煤层、煤层顶底板、构造、标志层、层理、岩性等要重点观测,必要 ?可采集标本,进行专门研
究描述.c:现场观测时,重点内容要作素描图.d:在现场资料收集后2天内作完该巷道描述段的单帮素描图,在作图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下井,重新
观测,采取补救措施.e:对于煤层厚度或煤层结构变化大,用点观测不足以反映其变化特点时,要作素描图反映.f:很少穿层或沿同一层掘进的巷道,一般每50m编录一个柱状,当构造复杂或穿层多时,要进行单帮素描.(3).对于掘进巷道,要及时收集煤岩层、构造、工程地质问题及巷道的支护方式、施工中采取的安全技术
措施,资料整理在阶段性综合分析成果本中.(4).有条件的要系统收集相旋回分析资料,分析资料装订在阶段性综合分析成果本中.(5).煤厚观测点间距按地质规程执行,但对巷道端点或煤层临近可采边界附近则必需有煤层观测点.(6).在一个工作面范围内至少要有4个煤层观测点同时收集和上全煤层伪顶伪底岩性、厚度,当煤层有特
殊顶底板(如软岩层)时,观测点要加密.6.岩石的分层:(1).凡厚度>0.5m的不同岩层应单独分层.(2).具有特殊意义的标志层、煤层顶底板、有益矿层等,厚度虽<0.5m,亦应单独分层.(3).当两种岩石厚度均<0.5m,且交互出现时,采用“互层”一词.薄煤层、凝灰岩等具标志层意义的不受此
限制,煤层顶底板则需适当细分,伪顶、伪底可单独分层.(4).岩层单层厚:巨厚层>2m 厚层2~0.5m 中厚层0.5~0.1m 薄层状0.1~0.01m 微层状0.01~0.003m 页片状(页理)<0.003m 7.关于构造:(1).断层分类:(A).根据断层走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的关系分: 纵断层:断层走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基本平行.横断层:断层走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基本直交.斜断层:断层走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斜交.(B).根据断层走向与地层产状的关系分: 走向断层:断层走向平行地层走向.倾向断层:断层走向平行地层倾向.斜交断层:断层走向斜交地层走向.顺层断层:断层产状与地层产状近似,断层面与岩层面大体平行.(C).根据断层两盘岩块相对移动的方式分: 正断层:上盘下移,下盘上移.冲断层:上盘上移,断层面倾角>45度.逆掩断层:上盘上移,断层面倾角在25~45度之间.辗掩断层:上盘以低角 ?<25度)沿波状起伏的断层面作远距离的逆掩移动,又称推覆构造、辗掩构造? 或拉铺构造.平移断层:两盘水平错移.平移-正断层;平移-逆断层;正-平移断层;逆-平移断层:侧伏角>80度属正(或逆)断层;侧伏角<10度属
平移断层;侧伏角45~80度之间属平移-正(或逆)断层;侧伏角在10~45度之间属正(或逆)-平移
断层.枢纽断层:上下盘以一点(枢纽点)为中心,旋转运动,枢纽点一侧下降,一侧上升.捩转断层:枢纽点位于断层一端,两盘以该点为中心旋转运动.(D).根据视错动分类: 正断层:从形式上看,断层上盘的地层(在各个方向上的剖面上看)下移.逆断层:从形式上看,断层上盘的地层(在各个方向上的剖面上看)上移.(E).按剖面上的组合形态分: 阶梯状断层:是一系列产状大致相同的正断层的组合,其上盘向同一方向依次下降,形似阶梯.地堑和地垒:地堑是指有两条或两条以上走向大致平行的断层之间,有共同的下降盘;地垒则指由两
条或以上走向大致平行的断层之间,有共同上升盘.一般为正断层系的组合,也有逆断层系的组 合.叠瓦状断层:一系列产状大致相同的逆断层的组合,其上盘向同一方向依次上推,形似叠瓦.(F).按平面上的组合形态分: 环型断层:由若干条产状不同的断层在平面上呈环型展布,大多为正断层系.放射型断层:由若干条产状不同的断层在平面上呈放射状展布.旋扭断层:由若干条断层在平面呈弧形分布,一端收敛,另一端撒开,形如扫帚,也称帚状构造.平列式断层:由若干条断层在平面上呈平行排列.边幕式断层:由若干条断层平行斜列,首尾错接,形如舞台边幕.可分为左形和右形系列.转换断层:平移断层在其端点转换为走向不同的正断层或逆断层.(G).按断层落差分: 大型断层:落差>30m,影响井田划分和水平划分.中型断层:落差3~30m,影响采区划分和采区中巷道的布置.小型断层:落差<3m,影响巷道掘进和回采.(2)关于断层断距的说明:现在断层断距的用法极其混乱,我们建议采用下列概念:(A)断层面上的断距: a.真断距:断层面上两盘实际错移距离,即断层两盘同一地质界线延断层面错开滑动的实际位移长度.b.走向真断距:指真断距在断层走向线上的分量.c.倾向真断距:指真断距在断层倾斜线上的分量.(B)垂直断层走向剖面上的断距: a.斜距:指垂直断层走向的剖面上,断层两盘对映地质界线点之间的距离.b.落差:斜距的垂直分量.c.平错:斜距的水平分量.(C)垂直地层走向剖面上的断距: a.垂直地层断距:指垂直地层走向剖面上,两盘对映地质界线间的法向(垂直)距离.b.铅垂地层断距:指垂直地层走向剖面上,两盘对映地质界线间的在铅垂方向上的距离.任何剖面上
都不变.c.水平地层断距:指垂直地层走向剖面上,两盘对映地质界线间的水平距离.(D)注意:在任意直立剖面上(除以上所述剖面),有视斜距、视落差、视平错、视垂直地层断距、视水平
地层断距.考虑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确定的断层断距是铅垂地层断距,井下一般多实测了视地层断距(因
剖面方向不垂直地层走向),运用煤岩层对比确定的又都是垂直地层断距,所以,在矿井地质综合编录
中最好用铅垂地层断距或垂直地层断距.(3).关于断层面上的一些构造现象:(A).擦痕:断层面上条纹状沟槽,一端粗而深,一端细而浅.其方向指示对盘移动方向.(B).镜面:硬脆岩石中,断层面强烈挤压磨擦而成的光滑面,光亮似镜,表面常形成一层硅质、铁质、炭
质或碳酸岩质的薄膜.(C).正阶步:与擦痕垂直的小陡坡,剖面上呈不对称的缓波状曲线,缓坡至陡坡方向,或陡坡的倾向指示
对盘的运动方向.(D).反阶步:与擦痕垂直的小陡坎,剖面上缓坡与陡坡成非圆滑曲线连续过渡,而呈开口,折线相连接形
态,陡坡至缓坡方向指示对盘移动方向.(4).关于断层带中的构造岩:?(A).张性角砾岩:角砾大小不一,棱角明显,无定向排列现象.角砾成分较复杂,胶结物多系外源物质,胶
结物有时环绕角砾沉淀,形成角砾外壳.常见于张性正断层带.(B).压碎角砾岩:棱角不明显,角砾有时呈菱形透镜体状,称构造透镜体;胶结物多为细碎粉状物质,局部
具定向排列.大多发育在压性、压扭性断层带,逆断层平面上构造透镜体平行断层走向,剖面
上呈与断层带斜交的雁行排列,与断层的锐交角指示对盘运动方向.平移断层构造透镜体在平
面上呈雁行排列.(C).破裂 ?破裂但无显著位移.(D).碎裂岩:岩石遭受挤压或扭错而成的碎粒胶结而成,大多发育在挤压扭搓强烈的逆断层或平移断层
带中.(E).糜棱岩:是由于岩石遭受强烈挤压、碾磨和错动,使原岩矿物大部分已粒化,成为粒度较为均匀而
细小,肉眼难于辩认的碎屑或粉末,呈糜棱结构、眼球状构造,或夹有条带状结构或流动构
造及较大的、长轴呈定向排列的砾石,大多发育在挤压破碎带.(F).片理化岩:岩石碎块经强烈压碎和显著重结晶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片状构造的动力变质岩.(G)千糜岩:岩石经强烈压碎、塑性变形后,由重结晶作用形成的粒度与糜棱岩相当、构造与千枚岩相似
的构造岩.(H).断层泥:原岩在挤压或扭错作用下,在断裂带中形成的粒径较细、含泥较多的物质.(I).构造透镜体:两盘错动时,两组剪断面包围着的岩块,随着断裂继续活动,其棱角被磨掉而周围带有
擦痕.透镜体排列有一定方向,其长轴方向与仰冲断裂面走向一致,与平移断裂面倾向方向一
致.(5).关于断层两侧附近的伴生、派生小构造:(A).牵引褶皱:断层两侧岩层受错动磨擦而产生塑性拖曳和拉伸,形成弧形弯曲.弧形凸起方向指示本盘
的运动方向.其轴面与断层面基本平行.(B).次生褶皱:轴面与主断面斜交,锐角指向对盘移动方向.(C).羽状张节理:与断层面的锐交角指示本盘的运动方向.(D).羽状剪节理:与断层面的锐交角指示对盘的运动方向.(E).拖褶曲:位于平移断层一侧,其枢纽与断层锐交角指示对盘运动方向.(6).关于结构面力学性质:力学鉴定主要依据断层面特征、构造岩特征、断层带附近矿物特征、旁侧派生
低序次构造特征、断层带充填的岩(矿)脉特征、群体排列组合特征.(A)断裂的力学性质可归纳如下: a.断裂只有剪性和张性两种,没有直接压出来的断裂.b.凡是剪切断裂(仰冲、俯冲或平移),必然有两组共生.c.纯张性断层,张裂面走向垂直于主张应力,平行主压应力.d.仰冲断裂可以由水平压应力、剖面上的水平力偶或垂向力偶形成;俯冲断裂可以由水平张应力、剖面上的水平力偶形成;平移断裂可以由水平压应力、张应力及水平力偶形成.(B).同期形成的断裂与褶皱的关系: a.仰冲断裂与直立背斜共生.b.仰冲断裂与其后形成的俯冲断裂和歪斜褶皱共生.c.低角度的仰冲断裂与平卧褶皱共生.d.背斜与其两翼向相反方向倾斜的俯冲断裂共生.e.背斜与其顶部张开断裂共生.f.断裂附近常伴生许多小型褶皱.(C).同期形成的断裂间的关系: 主干断裂与次生断裂成因联系的力学分析有二: 第一:断裂面上有正压力作用,由正压力与断裂活动产生的剪应力的合力产生.产生两组扭裂面
和一组张裂面.其中一组剪裂面1与主干断裂面F以小锐角相交(交角α为30度±),此锐角
指向本盘运动方向;另一组剪裂面2与主干断裂面F以大锐角相交(β为65度±),此锐角
指向对盘滑动方向;一组张裂面3与主断面F以锐角γ相交,锐角指向本盘滑动方向.第二:断面上无正应力,只有剪应力,用纯剪作用解析.产生一组剪裂面1与主干断裂面F以小锐
角相交(α<25度),此锐角指向本盘滑动方向;另一组剪裂面2与主干断裂面以大锐角相交
(β>30度),锐角指向对盘滑动方向;张裂面则与主干断裂面以锐角相交,此锐角指向本盘
滑动方向.(D)结构面:构造变动的结果是在建造中留下了一系列变动踪迹(构造形迹),这些构造现象(无论是节理
劈理、断层还是褶曲等)都有一定的力学含义,因此,各种构造形迹都是进行力学分析的基
本素材,所以用一个简化的面或曲面来表示各种力学性质的构造形迹,这就是结构面.这些面有的是客观存在的,有的是人为设想的.可分为:? a.分划性结构面:是破裂面.如断层、解理等(实在的).b.标志性结构面:只具有几何意义,并不存在一个实在的面.如褶曲轴面.地质力学把具有相同力学含义的结构面分为一类,不管它是分划性的还是标志性的.(E)结构面力学性质分类: a.压性结构面:简称挤压面.其走向与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垂直.如单式或复式褶曲轴面,多数逆断层
或逆掩断层,剖面上X型节理(压性节理面)及X型破劈理面等.b.张性结构面:简称张裂面.其走向与最大主张应力方向垂直.如一部分正断层,张节理(纵节理、横
节理)面,张裂口等.c.扭(剪)性结构面:简称剪裂面, 侵苯佑纱考艋蜓沽罢帕Σ募粲απ纬傻?它们都是成对出
现.如X型平移断层,平面上X型节理、破劈理等.*以上三类合称单性结构面.d.压扭性结构面:是压扭合力形成.如一部分斜冲断层、一部分褶皱等.*注意:先压后扭或先扭后压的复性结构面不要与此相混.e.张扭性结构面:是同时受张力和扭力形成.如一部分斜落正断层 *以上二类合称复性结构面.(F)压性断裂面特征: a.断裂面延走向和倾向均呈舒缓波状,尤其走向显著,倾角较缓,<45度居多.b.断裂面及断裂带:!:断裂面光滑,面上常见大片擦痕、磨擦镜面和阶步,封闭性好,两盘紧密贴合,不含水,不透水.!:断层带内常出现断层角砾岩、断层泥和糜棱岩.角砾岩具有压碎结构,角砾较细,胶结紧密.!!:断层带内塑性岩石遭受挤压作用,使片、柱及板状矿物(如云母、滑石、绿泥石等)沿挤压面
定向排列,构成片理、叶理.!!:大规模的挤压破碎带内常有构造透镜体,它是断层带内较坚硬的岩石在挤压过程中被压长, 经细颈作用后呈串珠状或断开的菱形透镜体.环绕着透镜体,片理和叶理十分发育.透镜体的表
面上有大量不同方向的擦痕.一系列的透镜体长轴垂直于挤压方向,且其上常见压性、张性、扭性的小裂纹.c.一侧或两侧有时有派生构造.如牵引、导脉、羽裂、入字型分支(如压扭或张扭性分支断裂,牵引
褶皱轴面)、小褶皱(上盘为背斜,下盘为向斜)、片理、旋扭构造(压扭或张扭性帚状构造,汽
油桶状构造等)、多字型构造(两条平行断层间出现的压扭或张扭性分支断裂).d.压性断层往往成群出现,密集成带,在平面上具有分支在合,尖灭再现特征;在剖面上则具有尖灭侧
现特征,常见迭瓦式构造.断裂间相互平行,并伴有一系列挤压紧密褶皱呈带状分布.地层直立
、倒转、冲断层、逆掩断层、辗掩断层.e.结构面有分带性,从中心向外:断层泥砾带(压碎岩);挤压片理带(或劈理化);构造透镜体(压磨岩)带;密集裂隙带(压裂岩);劈面,片、柱状矿物定向排列晶面平行断层面.f.可以有各种动力变质现象,应力矿物,变质带.g.断裂带中有岩脉时,平面上走向有变化,呈舒缓波状,具有膨缩相间尖灭再现特点;在剖面上也呈波
状侵位,脉体透镜状、扁豆状,产状较陡部分脉体变窄,较缓部分脉体变宽.脉壁呈舒波状,光滑
,常见上冲擦痕;脉内常见透镜状,长轴平行于脉壁的俘虏体.(G)张性断裂面的主要特征: a.破裂面的形状不规则,有时呈锯齿状或犬牙交错,参差不齐,时宽时窄.面粗糙不平.倾角较陡,一般
>60度,面封闭性差,甚至有裂缝(0.5~10cm),即含水又透水.b.很少出现擦痕,有稀疏擦痕时也与断层走向垂直.c.平行的张裂面往往形成张裂带,单一裂面往往延伸不远即尖灭,常常断续出现;剖面上产状较陡,经
常组成阶梯式、地垒、地堑构造,有时剖面上呈楔形.d.断层带两侧岩石较完整,裂面中常出现角砾岩带,棱角状,大小悬殊,分布杂乱,散乱无定向,质地疏
松,有时被钙、铁、SiO2所胶结.裂面往往绕砾石、结核而过.e.尾端变化,呈树枝状及杏核状结环.f.断层两侧地层产状较完整,常见的旁侧构造是牵引褶曲(上盘向斜,下盘背斜),有时也可见入字型
构造(压扭或张扭分支断裂组成),多字型构造(两条平行断层之间出现压扭性或张扭性分支断
裂组成),旋扭构造(压扭或张扭性帚状构造).井下见反牵引则是先张后压两次运动的结果.g.岩脉在平面上走向多变,反复曲折,形态复杂,延伸短,常见追踪现象;在剖面上宽窄不一,多变,且
参差状.脉壁粗糙不平,脉内常见棱角状,杂乱的俘虏体.(H)扭性断裂面的主要特征: a.产状稳定,断层面平直光滑,紧闭,有时呈巨大镜面,面象刀切的一样,常将砾石整齐切割,错移.面
封闭性较好,富水性介于压、张面之间.倾角一般条扭70~80度.? b.断层带内岩石辗磨得很细,可形成糜棱岩、搓碎岩(常以簿层贴附在面上)、角砾岩.c.水平擦痕、阶步、磨擦镜面常见,有时有硅质、钙质等动力变质薄膜,也出现一些绿泥石、绿帘石
或镜铁矿等动力变质矿物.d.平行的扭裂面常成群出现,形成扭裂带,其宽窄、长短变化不一,两侧扭裂面相互交切,将岩石切割
成板状或X型、菱形.平面上延伸稳定,常呈尖灭侧现的雁行状排列,并常与另一组共轭扭断裂
组成棋盘格式构造.剖面上产状陡立.e.使两盘岩层错开.f.旁侧的地层较完整(特别在剖面上),常见的派生构造主要表现在平面上.一侧扭性或张性的羽状节
理或入字形分支、帚状构造、旋扭构造(砥柱或旋涡直立)、旁侧牵引褶曲等旁侧构造发育.g.尾端变化,有折尾、菱形结环.h.共轭扭裂面或称X形节理,每一条扭节理是由许多紧密衔接的斜列的小型节理组成.对着挤压应力
方向,小节理依次向内斜列.i.充填脉体在平面上延伸稳定,厚度稳定,形状简单,产状变化小,具有尖灭侧现特征;剖面上产状陡
立,变化小;脉壁平直光滑,单脉延伸较长,水平擦痕发育.j.剪切共轭特点:!:两组对角等分线平行挤压应力或平行张应力.!:互相切割,互相截接,基本同时形成.!!:一组左型扭动,一组右型扭动.(I)压扭性断裂面的主要特征: a.局部地段表现出平直光滑,大范围内表现出舒缓波状.b.裂面中充填的脉体宽窄变化小,延伸长度较大.各体多呈长扁豆状.c.面上可见上盘断块斜冲的擦痕和阶步.次生结构面与主干断裂面交线和擦痕方向垂直.有时发育
断层泥,构造透镜体或片理化带,并其走向和倾向与主要压扭面的走向和倾向不一致,在平面
上与主压扭面有较小交角.断裂带中有糜棱岩及由破碎角砾组成的角砾岩带,角砾长轴斜交主
面.d.旁侧有时出现低序次的褶皱(轴线斜向)和断裂.e.断裂带中透镜体多呈菱形,片理斜列与主面走向的交角大.(J)张扭性断裂面的主要特征: a.裂面是不对称的一边长,一边短的锯齿状,有时比较平滑,两侧岩石有的被拉开,有的被切断.b.擦痕与断层走向斜交,指示上盘下滑.c.有时出现派生歪斜褶皱(轴面与主断面交线和上盘斜落的方向垂直)和断裂,但均指示上盘斜落.d.断裂带中常夹角砾岩,角砾大小不一,但定向排列,长轴斜交主断面.e.有时断裂面成群出现,群体呈斜列形式.单体走向与群体走向交角较大,雁列重复,重复长度也较
大.(K)压性与压扭性褶皱的主要区别: a.压性:轴线多直线状,极少弯曲,轴面较平直或是弯曲面,两翼岩层走向大体平行轴线,枢纽水平或
高低起伏,层间擦痕与枢纽近于垂直,层间拖曳褶曲的枢纽与主枢纽近于平行,轴面流劈理及
压扁的矿物颗粒、砾石最大扁平面与轴面平行,伴生的冲断层为压性,走向与轴线平行,一组
横张断层.阶步与枢纽平行,褶皱群各褶曲轴平行,背向斜相间,平行分布.核部常有虚脱现象
,两翼挤压变薄.b.压扭性:轴线多半弧形或S形,枢纽常起伏不平,两翼在一端张开宽缓,另一端收敛尖灭.层间擦痕
和拖曳褶曲的枢纽轴与褶曲枢纽轴斜交(显示出层面斜向上滑),与轴线平行的冲断层为斜冲
断层,与之垂直的横张断层为斜落张扭性断层,两翼岩层、轴面走向弧形弯转.褶皱群体组合
形态常为斜列式或一向收敛,一向撒开.(7).关于节理:岩层中受力形成的有规律排列的裂隙.裂隙两壁有微小的滑动或相对离开,前者称剪节理,后
者称张节理.(A).剪节理的特征: a.节理面常很光滑,有时有擦痕,擦痕方向指示对盘运动方向.b.节理面常成群而有规律的出现,有时平直有时呈弧形.但均很整齐.其延伸长度和深度有时小到几
厘米,有时大到几米,甚至达到百米以上;间距从几厘米到几米,甚至更大,若更加密集则称为破
劈理.c.节理面往往呈不同方向的两组共轭,互相交切,将岩体切割成菱形、方形或长方形的块体.d.节理面两壁一般紧闭.(B).张节理的特征: a.节理面粗糙,弯弯曲曲,显示出拉开的迹象.? b.延节理面经常出现裂口,无擦痕.c.节理面均延伸不远即尖灭.(8).关于劈理:岩层受力形成很微细的、定向裂纹,或具有次生的片状矿物的叶理.沿着这些裂纹或叶理岩石 容易劈开.(A)破劈理:很细微的、定向的、密集的裂纹或较平滑的平面,平面间距可以小到一毫米的几分之一.可以是断裂引起的剪切面;可以是褶皱岩层相对滑动所引起的剪切面;可以是直接由挤压产
生的剪切面.(B)板劈理:由绢云母、绿泥石等片状矿物平行排列而成的次生叶理.一是在褶皱两翼被弹脆性较大的岩层所夹的塑性较大的岩层中出现.这是由于层间滑动引起的
压应力使片状矿物转到与压应力垂直方向或新生片状矿物垂直于压应力;二是出现在片状泥质
岩或板岩中,是直接由压应力使片状矿物转到垂直于压应力方向或新生片状矿物垂直于压应力
方向;三是在断裂的一侧或两侧板理面与断裂面相交,其锐角指向对盘运动方向.(9).片理:是变质岩的一种特有构造.是由矿物的定向排列,特别是片状或板状矿物以其最大平面的平行排列 而形成的.二.综合分析内容:要不断地发现问题,研究认识地质规律,并用以正确的指导生产,把分散的、点滴的地质现象连
贯起来,挖掘其内在地质规律.1.研究煤系地层的层序、沉积特征及其变化规律.2.研究煤层结构、厚度、赋存状况、煤质和煤层顶底板变化的原因和规律.3.研究矿井中小构造的组合特征、形成机制、展布规律和预测方法.4.研究煤系地层中岩浆岩活动的规律,侵入体的特征和分布规律及其对煤层煤质的影响.5.研究煤矿生产中工程地质条件(包括煤层顶底板条件、地温、地压、掘进巷道围岩条件)及其安全技术措
施.有条件的可进工程地质分区的研究.(1).什么岩性,采用什么支护形式及密度;软岩、破碎带、裂隙带采取那些技术措施施工和支护.(2).伪底、伪顶、直接顶岩性、厚度的调查,要根据实际资料作等厚线图和岩性分布图并及时修改.(3).采场顶板活动与地质条件的关系.岩性、煤厚、直接顶厚、节理裂隙发育程度与初次跨落步距大小的
关系;与顶板周期来压的关系;与顶板管理方法的关系.6.综采地质条件的研究.(1).综采与断层落差的关系:综采可以过多大的断层;采用什么方式过断层?(2).综采与断层走向的关系:与工作面交角多大为益?不同交角时对工作面推进有什么影响?(3).综采与断层力学性质、破碎带的关系.(4).综采与褶曲的幅度、紧密程度、形态特征的关系.(5).综采与煤层倾角的关系,走向采和倾斜采各怎样?(6).综采与顶底板岩性、岩石力学性质的关系.(7).综采支架选型与围岩岩性的关系.(8).综采与煤层结构、煤的硬度的关系.(9).综采与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的关系.(10).综采与解理、裂隙的关系.7.研究矿井水文地质问题及其安全生产问题.8.研究煤矿生产中新出现的地质问题的规律及其对生产的影响.9.沉积环境、相旋回、聚煤规律、煤质分析.(1)几种沉积相特征: 河流相:多阶性是河流相沉积物独有的特征.河床砂岩相: 岩性:以各种粒度的砂岩为主,有时夹有砾岩;成分较复杂,可形成长石砂岩和岩屑砂岩,但以石英砂
岩常见;结构:常是碎屑圆度低、分选差,粒度的韵律性分选明显;层理:斜层理发育,倾角较大,多为平行同向斜层理及收敛状同向斜层理,交错层理只在垂直水流方向
上可见,韵律层理为其特征;生物化石:一般无动物化石,在砂岩下部可有硅化木化石,并常见植物杆和茎的印痕;结核及包体:底部常有煤的碎屑.冲刷面:底部常有程度不同的冲刷面,但常常是比较清楚的,其上含有下伏岩层的砾石.产状、横向及纵向变化:岩体一般呈透镜状,可有分枝、分叉现象,厚度和横向及纵向变化较大.相的组合及共生:常过渡为河漫滩砂岩和粉砂岩相以及三角洲砂岩和粉砂岩相.在含煤建造中的分布:常见,特别是陆相含煤建造中.河漫滩砂岩和粉砂岩相:? 岩性:砂岩是细粒的.成分:通常是由细砂岩和粉砂岩的薄层与含有腐植质和植物根的夹层组成的互层.层理:洪水型层理.生物化石:一般无动物化石,可含植物碎屑.相的组合及共生:向下过渡为河床砂岩相,其上常过渡为湖泊砂岩和粉砂岩相.滨湖三角洲和滨湖砂岩粉砂岩相: 成分和结构:成分、圆度和分选度一般介于河流和滨海(浅海)砂岩和粉砂岩相之间.层理:出现同向斜层理,常有波状、斜波状、水平层理,在滨湖三角洲砂岩相中有交错层理, 生物化石:含有淡水动物化石,有时保存很好.植物碎片常见.包体:砂岩中可形成粉砂岩或粘土岩的同生包体.冲刷面:在滨湖三角洲砂岩相的底部,有时有不太明显的冲刷面.产状、横向及纵向变化:厚度一般较大,其相变常介于河成及海成砂岩及粉砂岩之间.相的组合及共生:常与沼泽砂岩和粉砂岩相、河漫滩砂岩和粉砂岩相共生.含煤建造中的分布:在各类含煤建造中都有分布,特别是陆相含煤建造中常见.浅湖砂岩、粉砂岩相: 层理:水平、波状、斜波状层理均有.生物化石:粉砂岩中时常含有丰富的、保存完整的植物叶、茎化石及其印痕,平行层理分布.成分和结构、产状、横向及纵向变化、相的组合及共生、在含煤建造中的分布同于滨湖三角洲.深湖粉砂岩相: 层理:黑色.块状构造及页理均发育.结核:有时含菱铁矿结核.成分和结构、生物化石、产状、横向及纵向变化、相的组合及共生、在含煤建造中的分布均与滨
湖三角洲相同.闭流沼泽砂岩和粉砂岩相: 岩性:主要由细砂岩和粗粉砂岩组成.层理:不明显,常呈 樽? 生物化石:有时含有数量不多的植物细茎或碎屑.结核:可含数量不多的黄铁矿及菱铁矿结核.相的组合及共生:其下常为湖泊砂岩和粉砂岩相,其上则出现泥炭沼泽相.在含煤建造中的分布:本相为几乎所有类型含煤建造的必要组成部分,但在少数以海相为主的含煤建
造中可能缺失.“团粒构造”为其典型特征,常形成煤层顶板.充水沼泽粉砂岩相: 岩性:主要为粘土质粉砂岩.成分:常含炭质.层理:常有平行层理分布的炭化的植物化石或碎屑.相的组合及共生:其下为泥炭沼泽相,其上可过渡为湖泊砂岩和粉砂岩相,或直接为河流沉积所代替.结核、在含煤地层中的分布与闭流沼泽砂岩和粉砂岩相相同.常形成煤层顶板.浅湖粘土岩相: 岩性:常含粉砂.成分:矿物成分以高岭石、水云母为主.层理:水平层理发育,也有波状、斜波状层理.生物化石:淡水动物化石较常见,植物化石分布较广,常是一些植物碎屑,有时植物叶、茎化石大量
富集,平行层面分布、保存完整.产状、横向及纵向变化:层厚由一米左右至数十公里,横向及纵向变化均较河流沉积稳定.相的组合及共生:浅湖相粘土岩和深湖相粘土岩为彼此过渡关系,此外,湖泊粘土岩相常和沼泽粘土
岩相密切共生.在含煤建造中的分布:广泛,陆相含煤建造中要比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中的分布要广.深湖粘土岩相: 岩性:页岩,砂质页岩及泥岩均有.成分:矿物成分同浅湖相粘土岩,可行成腐泥沉积.层理:多呈块状构造,有时出现细微水平层理.生物化石:可见植物碎屑,但数量不多,淡水动物化石一般较多.结核:可含菱铁矿结核及透镜体.? 产状、横向及纵向变化、相的组合及共生、在含煤建造中的分布均与浅湖粘土岩相相同.由于腐质泥及有时细分散硫化铁微粒的存在,岩石常呈深色至黑色.闭流沼泽粘土岩相: 岩性:主要为粘土岩.成分:矿物成分主要为高岭石和水云母.层理:不明显,常呈块状,有时有不清晰的水平层理.生物化石:有时含有数量不多的植物细茎或碎屑.结核:含菱铁矿和黄铁矿结核及透镜体.产状、横向及纵向变化:通常不如湖泊粘土岩相的厚度大,分布范围广.相的组合及共生:其下常为湖泊粘土岩相,其上出现泥炭沼泽相(煤层).在含煤建造中的分布:几乎是所有含煤建造的必要组成部分,但在少数以海相为主的含煤建造中,可
能缺失.“团粒构造”为典型特征,常形成煤层底板.充水沼泽粘土岩相: 岩性:主要为炭质页岩.层理:常具有发育良好的页理.生物化石:常有较多量的炭化植物的叶茎,平行层面分布,保存较好,也有炭化植物碎屑.相的组合及共生:其下为泥炭沼泽相,其上可过渡为湖泊粘土岩相,或直接为冲积相所代替.成分、结核、产状、横向及纵向变化、在含煤建造中的分布均与闭流沼泽粘土岩相相同.常形成煤层顶板.(2).原生沉积构造序列:指一系列相互有联系的原生沉积构造在垂向上的规律性组合.这是由于沉积环境
随时间的变化而使它们在垂向上重叠起来的结果.原生沉积构造的形成,严格的受沉积环境因素的控制,保存在沉积物中的原生沉积构造可作为解释
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但有多解性.当我们利用保存在地层剖面中的原生沉积构造序列,而不是用各别
的沉积构造来解释沉积环境时,就可以避免多解性,从而提高解释的准确性.瓦以尔特相律:只有横向上相邻的相或相区才能在垂向上重叠起来.所以我们可根据反映这些变化
的原生沉积构造序列或组合来解释沉积环境.蛇曲河流原生沉积构造序列及环境解释 ┌─────┬──┬────────┬──────────────┬────────┬─────┐
│ │ 段 │ 代表性的原生 │ 共生的沉积构造 │ 一般岩性 │ 环境解释│
│ │ │ 沉积构造 │ │ │ │ │ ├──┼────────┼──────────────┼────────┼─────┤
│ │ │ │ 爬升波痕纹理,旋卷层理,干 │ 泥岩,粉砂岩 │ │
│ │ │ │ 裂,植物根痕,潜穴,钙质和 │ │ 洪 │
│ │ │ │ 铁质结核.│ │ │
│ │ │ 均匀层理和水 │ │ │ │
│ │ │平纹理.│ │ │ 泛 │
│ │ 6 │ │ │ │ │
│ │ │ │ │ │平│
│ │ │ │ │ │ │
│ │ │ │ │ │ 原 │
│ │ │ │ │ │ │
│ │ │ │ │ │ │
│ ├──┼────────┼──────────────┼────────┼─────┤
│ │5 │ 波状层理和水 │ 小波痕层理,透镜状层理,爬 │ 粉砂岩,粉 │ 天然堤 │
│ │ │平纹理.│ 升波痕纹理,干裂,植物根痕 │ 砂质泥岩.│ │
│ ├──┼────────┼──────────────┼────────┼─────┤
│ │ │ │ │ │ │
│ │ │ 小波痕层理和 │ │ │ │
│ │4 │ │ │ 粉砂岩 │ │
│ │ │ 爬升波痕纹理 │ │ │ │
│ │ │ │ │ │ │
│ ├──┼────────┼──────────────┼────────┤ │ │ │ │ │ │ │ 曲 │
│ │ │ │平行层理 │ │
│姪?
│
│
│ │ │ 流 │
│ │ 3 │ │ │ │ │
│ │ │ 大波痕层理 │ │ 中、细砂岩 │ 砂 │
│ │ │ │ │ │ │
│ │ │ │ │ │ 坝 │
│ │ │ │ │ │ │
│ ├──┼────────┼──────────────┼────────┤ │
│ │ │ │ │ │ │
│ │2 │平行层理 │ 剥离线理 │ 砂岩 │ │
│ │ │ │ │ │ │
│ ├──┼────────┼──────────────┼────────┼─────┤
│ │ │ │ │ │ │
│ │1 │ 均匀层理 │ 叠瓦状构造,底面为冲刷面.│ 含泥粒砂岩, │河床滞留 │
│ │ │ │ │ 砾状砂岩 │沉积.│
└─────┴──┴────────┴──────────────┴────────┴─────┘
辨状河沉积的原生构造序列及其环境解释
┌─────┬─┬───────┬──────────────┬────────┬─────┐
│ │段│ 代表性的原│ 共生的沉积构造 │ 一般岩性 │ 环境解释 │
│ ├─┼───────┼──────────────┼────────┼─────┤
│
│
│
│
│ │ │ │ │ │ │ 旋卷层理,爬升波痕纹理,干 │ 泥质份砂岩, │ 洪 │
│ │ │ │ 裂,植物根痕.│ 粉砂质泥岩.│ │
│
│4 │
水平纹理和│
│ │ 泛 │
│
│
│
均匀层理.│
│ │ │
│
│
│
│
│ │平│
│
│
│
│
│ │ │
│
│
│
│
│ │ 原 │
│
│
│
│
│ │ │
│ ├─┼───────┼──────────────┼────────┼─────┤
│ │ │ │ 爬升波痕纹理,水平纹理.│ 中、细砂岩 │ │
│
│
│
│
│ │ │
│
│3 │
小波痕层理│
│ │ │
│
│
│
│
│ │ 河 │
│
│
│
│
│ │ │
│ ├─┼───────┼──────────────┼────────┤ │
│ │ │ │ 单组大型板状交错层理,逆行 │ 砂岩,砂砾 │ 心 │
│ │ │ │ 砂丘交错层理,复活面.│ 岩.│ │
│
│
│
│
│ │ │
│
│
│
│
│ │ │
│
│
│
│
│ │ 砂 │
│
│2 │
大波痕层理│
│ │ │
│
│
│
│
│ │ │ │
│
│
│
│ │ 坝 │
│
│
│
│
│ │ │
│ ├─┼───────┼──────────────┼────────┼─────┤
│
│
│
│
│ │ │
│ │1 │ 均匀层理 │ 叠瓦状构造,底面为冲刷面.│ 砂砾岩 │ 河床滞留 │
│
│
│
│
│ │ 沉积.│
└─────┴─┴───────┴──────────────┴────────┴─────┘
(3)旋回:旋回结构指含煤岩系垂直剖面上观察到的一套共生相或岩相的多次有规律交替或组合,前者称为
相旋回;后者称为岩性旋回.旋回结构主要反映了地壳运动的一定的规律性.对煤层、地层对比十分有意义.划分旋回:以海退或覆水变浅为起点,海侵或覆水变深结束为终点.煤层位于旋回中部,便于把煤层与其
形成前后的沉积物联系起来,有利于在一个旋回中对煤层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 一般习惯于以一层砂岩(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侵蚀的特征)作为旋回的底界.10.采勘对比.三.地形地质图或基岩地质图:综合反映地质构造和地表情况.1.比例尺:1:2000~1:5000,井田面积>40平方公里或图长>2m,比例尺可用1:10000.2.经纬线、指北针、矿井边界线、井筒(要注记名称、地表标高、井底标高)及所有公共巷道(包括主采层采
掘巷道)、各巷道的名称及重点经纬仪点和其高程,保安煤柱线.3.钻孔(注记孔号、地表高、见煤孔涂黑)、槽、井探工程、小窑及其采掘巷道.4.地层分布范围、代号、接触关系,断层线、标志层、煤层落头及层号、褶曲轴线、火成岩分布范围及代号 ?岩层产状.5.地形、地物或地质资料有变化时,应填绘修改.6.勘探剖面线.四.煤系地层综合柱状图:反映煤系岩性及含煤特征.1.比例尺:1:200~1:500 2.地层名称(界、系、统(群)、组、段)、层序、厚度、岩性、含水性.3.煤层层位、名称、煤厚(两极厚度和平均厚度).4.地层接触关系.5.煤、岩性和古生物描述.6.煤厚、层间距、地层厚度均注最大、最小和一般厚度.7.当资料发生大的变化时应补充修改.五.地质剖面图: 1.比例尺:1:1000~1:2000 2.剖面名称、水平高程线及注记、剖面线方向、1~2条经纬线(座标准线)、煤柱线.3.剖面切过的地形地物.4.剖面切过的全部钻孔及附近的投影钻孔、槽、井探.钻孔孔号、孔口标高、终孔标高、见煤底板标高、煤
厚与夹石层厚、钻孔上岩性符号.5.井巷工程,全部巷道、采空区及小窑.6.地层分界线,煤层、标志层、断层、褶曲轴及其名称编号及其它标注、岩浆侵入体及含水性.7.煤层风、氧化带界线.8.钻孔必须上岩性符号.9.井田边界线、采区边界线、保安煤柱线、开采水平标高线.10.每年填绘修改一次.六.煤(岩)层对比图: 1.比例尺:1:200~1:500 2.对比基线及岩性.3.煤层厚度及底板高程.4.穿层巷道实测柱状.5.煤层、标志层名称及底板连线.6.标志层不明显、对比不可靠的矿井,新老钻孔全部参与对比;对比简单的矿井,钻孔可酌情选用,测井曲线
可不附.7.编制生产报告时修改补充一次.七.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图: 1.比例尺:1:2000~1:5000 2.经纬线、指北针、井田边界线剖、剖面线、主要保护对象及其煤柱线.3.井巷工程及高程、采空区、小窑范围,各采掘工程名称.4.穿过本煤层的全部钻孔及巷道所见煤厚的真厚及小柱状(厚度过大时可放在图边或图外),煤层底板高程、煤质资料及煤种界线.5.煤层露头、风氧化带界限、煤层可采边界线、尖灭线、分叉与合并线、平衡表外边界、零点边界、采空
区、注销区、损失区等.6.煤层底板等高线、断层及编号、倾角及落差、褶曲轴、火成岩、冲蚀区、侵蚀区等.7.储量分级线、块段界线、块段插点注记.8.所需的临区地质资料.9.采空区应注记开采时间,厚煤层开采分层数.10.倾角超过60度的急倾斜应加绘立面投影图计算储量.11.每年填绘修改一次.娨?资料收集
矿井地质工作原始记录本: 统一编号(最好按矿、井、采区编号),有使用起止日期,有目录、记录时间、地点、位置草图(观测点要
用经纬仪点控制)、有上接下转、观测人、素描图(在图上对分类内容编号,标注尺寸,描述内容按编号记录),描述内容完整、全面、术语确切、图文结合,使用结束后存档.二.资料整理编录: 1.钻孔综合成果台帐:(1).要有孔口座标、标高、钻孔所取得的各个标志层、煤层、断层等有关数据及涌水层位、水量、水压、水质煤质资料.(2).有钻探、物探和最终采用成果.(3).有封孔情况,孔斜换算后成果.2.大中型构造台帐:(1).`_@D`大中型构造台帐`=@E` 双鸭山矿务局
矿
井(区)第 页 第 页
┌─┬──┬─────┬─┬─┬─┬──────┬──────────┬─────┬──────┐
│ │ 断 │ 产 │ │地│走│ 构造岩 │ │ │ │
│序│ 层 │ 状 │性│层│向│、│ 两翼产状、旁侧构造 │ │ 确定依据 │
│ │ 编 ├──┬──┤ │断│长│ 断层带 │ │ 位 置 │ │
│号│ 号 │ 倾 │ 倾 │质│距│度│、│ 及裂隙情况.│ │ 及可靠性 │
│ │ │ 向 │ 角 │ │M │M │ 面情况 │ │ │ │
├─┼──┼──┼──┼─┼─┼─┼──────┼──────────┼─────┼──────┤
│ │ │ │ │ │ │ │ │ │ │ │
└─┴──┴──┴──┴─┴─┴─┴──────┴──────────┴─────┴──────┘
填表人: 审核人: 最后一次修改日期: 说明:台帐最前面加一页,说明矿、井、采区面积及其断层条数、长度、分组及其交叉、切错、截止情况,褶
曲的数量、方向、宽度、幅度、相临轴距、形态类型;岩浆岩产状、方向及分组数量、密度、对煤岩
层的影响程度、形状.(2).位置指那个井,那个采区,与那组构造平行,相对距离多少.3.石门见煤点台帐:(1)`_@D`石门见煤点台帐`=@E` 双鸭山矿务局
矿
井(区)第 页
┌─┬─┬────┬───┬──┬─┬────┬────────────────────────┐ │序│煤│
│煤层结│煤层│产│观测日期│
描 述 │
│
│层│见煤位置│构示意│厚度│
├────┤ │
│号│号│ │ 图 │ M │状│整理日期│包括:煤层顶底板、煤岩成分及类型、若干物理性质等)│
├─┼─┼────┼───┼──┼─┼────┼────────────────────────┤
│
│
│
│
│
│
│
│ │
└─┴─┴────┴───┴──┴─┴────┴────────────────────────┘
观测者: 绘制者: 审核者:(2).位置用图表示.4.煤层观测成果台帐:(1).`_@D`煤层观测成果台帐`=@E` 双鸭山矿务局
矿
井(区)第 页
┌─┬─┬──┬──┬──┬────┬──────┬────┬──┬──────────────┐
│煤│柱│层厚│ 产 │观测│观测日期│观测点控制情│整理日期│整理│ 描 述 │
│层│状│(M)│ 状 │ 人 │年.月.日│
况示意图
│年.月.日│ 人 │ │
├─┼─┼──┼──┼──┼────┼──────┼────┼──┼──────────────┤
│ │ │ │ │ │ │ │ │ │ │
└─┴─┴──┴──┴──┴────┴──────┴────┴──┴──────────────┘
(2).把有描述内容的煤层观测成果编录在此台帐中,对只测量煤厚和产状的煤层观测点资料
可放在地质资料图中.一般说,一个片盘要有4个(或以上)点按要求观测描述,如果变化大则加密观测点
.这4个观测点要按上下巷选点,使点的分布在此面积中达到较均匀,有代表性.5.典型地质构造卡片:(1).`_@D`典型地质构造卡片`=@E` 双鸭山矿务局
矿
井(区)第 页姪癌ぉぉぉぉぉ些ぉぉぉぉぉぉぉぉぉぉぉぉぉぉぉぉぉぉ些ぉぉぉぉ些ぉぉぉぉぉぉぉぉぉぉぉぉぉぉぉぉぉ? │
地
点
│
│断层编号│ │
├─────┼──────────────────┼─┬──┼─────────────────┤ │ 控制说明 │
│产│倾向│ │
├─────┼──────────────────┤ ├──┼─────────────────┤
│记录本依据│
│状│倾角│ │
├─────┼──────────────────┼─┴──┼─────────────────┤
│ 断层性质 │ │地层断距│ 垂直 M;铅垂 M │
├─────┴──────────────────┼────┴─────────────────┤
│
倾向:
倾向:
│ │
│断层两侧煤岩层产状: 上盘────;下盘 ────│水文地质情况: │
│
倾角:
倾角:
│ │
├────────────────────────┼─────┬────────────────┤
│断层点: 经距
纬距
标高
│破碎带宽度│ │
├─┬──────────────────────┴─────┴────────────────┤ │描│ │ │
│ │ │述│ │
├─┼────────────────────────────────┬────────────┤
│ │ 比例尺: 1:50 │平面位置示意图 │
│素│ │ │
│ │ │ │
│描│ │ │
│ │ │ │
│图│ │ │ │ │ │ │
└─┴────────────────────────────────┴────────────┘
观测者: 描绘者: 观测日期: 年 月 日 整理日期: 年 月 日
(2).对一切有特殊意义的、有指导性的、有研究价值的构造现象(包括旁侧小构造及其它一些小构造),沉积
构造(如层理)等内容,都应做素描图.(3).素描图要较确切、较真实地反映这些地质现象的特点.(4).要加强责任心,不厌其烦地观测素描好,写出有说服力的分析说明.(5).要有该地质现象的平面位置及控制情况示意图.(6).要有实见点坐标,不能几个断层建一张卡片.6.石门岩性描述卡片:(1).`_@D`石门岩性描述卡片`=@E` 地点:
描述日期:
整理日期: 比例尺: ┌────┬─┬─┬─┬─┬────┬─────────────────────────────┐
│
│序│层│累│标│
│ │
│岩性柱状│ │厚│厚│志│岩石名称│ 岩 性 描 述 │
│
│号│ M│ M│层│
│ │
├──┬─┼─┼─┼─┼─┼────┼─────────────────────────────┤
│
│
│
│
│
│
│
│ │
└──┴─┴─┴─┴─┴─┴────┴─────────────────────────────┘
观测者:
编制者:
审核者: 第 页
(2).有位置示意图,层序按由上向下排列.对煤层、标志层要重点描述,尤其要阐述其煤岩层对比意义.当二
者较薄,按比例柱状中反映较困难时,柱状可适当拉长.7.地质日常工作图:可以采用采掘工程平面图,保存时间和方式根据需要自定.8.说明:(1).要及时,井下观测资料当天整理,最迟不超过两天,以便对某些细微情节进行回忆和思索,有利于系统整
理,防止丢漏和差错,保证实见资料完整准确.(2).要求以上各卡片图面美观清洁,字迹工整,及时上墨,并注意线条均匀圆滑,地质符号正确并符合图例的统一
规定.(3).要及时、准确的将收集的地质资料填绘到各种相关的图上,保证及时、正确指导生产和安全生产.三.资料提供:? *:在提供地质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及后期成果,要实事求是的反映现有研究程度,说
明尚存在的问题.如果发现原提供资料与新收集的资料有出入时应及时反映,避免出现错误.1.采区地质说明书: 文字部分:(1).采区位置、范围、四临关系、井上下对照关系以及已有勘探钻孔的情况.(2).相邻采区实见地质、水文地质情况概述.(3).地质构造:区内煤岩层产状及变化规律,断层与褶皱的特征,分布范围、密度、影响带宽度和对它们
的现有控制程度,它们将给本采区开拓、开采带来的影响.对节理、裂隙按不同分区特征预测其对生产的影响.(4).煤层:区内各可采煤层的厚度、结构、可采范围及其变化规律,特别是对最上一个可采煤层可采性的预测.(5).煤层顶底板及各煤层间距:分层叙述各煤层顶底板岩性、厚度、含水性及其物理力学性质.重点说明
各煤层群(组)之间的间距和岩性变化关系.对煤层特殊顶底板要重点研究其厚度、硬度、节理、裂
隙等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变化,与生产关系.以便设计部门考虑分组或联合开采的可能性和选择较合理的开拓层位.(6).预测区内可能存在的岩浆侵入体产状、形态、对煤层的破坏,古河床冲刷等情况.(7).水文地质:阐明本采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有无突水的可能性,对防水煤岩柱和探放水等的要求,并预测
采区的最大涌水量和正常涌水量.(8).煤质:各煤层煤种、发热量、挥发分、灰分等.煤的工业用途.(9).储量:分层、分煤种、分煤厚、分倾角、分级别统计.(10).针对存在的地质、水文地质问题提出注意事项和建议.图纸部分:(1).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图.1:2000(2).采区地质剖面图.1:2000(3).采区煤岩层综合柱状图.1:200 2.回采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1).平面图: 经纬线,指北针,井巷工程,予掘工程,巷道名称.导线点及注记、标高,煤层底板等高线及注记,实测煤层产
状及煤厚柱状,储量计算注记(算量边界包括阶段煤柱损失和地质损失),算量采用点编号,取平均值算煤厚.断层编号,注记按图例,断煤交线和走向线不能混用,预测断层和实见断层要区别开,断层符号不能画 诙厦? 交线上,平面图等高线要与剖面图相符,剖面线全上,并注明起止点.要反映清楚上下左右临区情况.上全钻
孔并按规定注记.煤层露头以下的第一个工作面,断煤交线要画至煤层露头,落差>5m断层的断煤交线用双线
,<5m的断层用单线表示断层位置及延展变化,断层大小不能用断煤交线的粗细来表示.要画出褶曲轴及注记
其幅度、两翼倾角,比例尺一般为1:2000.圈出地表塌陷边界,上全地表建筑,河流、水沟、铁路、高压线.注明巷道积水及老空积水.绘出地形等高线、基岩面等高线、砂层等厚线、底粘土等厚线.本工作面涉及到
的各种技术边界线.图签:编制者、审核者、科长、总工程师、编制日期、比例尺、编号.(2).剖面图: 水平高程线,剖面线方向、1~2条经纬线,煤柱线.剖面切过的所有地形地物.剖面切过的全部钻孔及附近的投
影钻孔、槽、井探、全部巷道、采空区.要注明巷道名称及标高,钻孔见煤深度及煤厚,要反映剖面中各煤层
采掘活动情况.上全地层分界线(整合、假整合、不整合),煤层、标志层、断层、褶曲轴及其代号,注明地层
符号,断层要延至基岩面和基底,要按剖面方向换算伪倾角,要注记断层产状及落差,要画三带并注记三带数
据.要画出煤层风氧化带界线.上全煤柱线.当采深<250m时,剖面要作至地表;当采深>250m时,剖面的上部范围要达到煤层顶板以上25倍采高,并同时
用断开表示方法作出从基岩面起至地表,包括地形地物的剖面,下部范围要足20m.(3).柱状图: 反映煤层底板(至少>3m)至顶板(至少>15m)中间岩性,注明层厚、累厚、岩性及描述、煤层结构、比例尺.(4).文字说明:(A).概况:工作面位置,范围,与临区及地表关系;临区写明上下左右开采情况及积水情况,地表性质(包括建
筑物、铁路、河流等),地表标高,开采深度等.(B).构造:煤层产状及其变化情况,断层条数,倾向,倾角,落差,延展变化及对工作面的影响,破碎带宽度,破
碎程度,含水性,顶板裂隙、节理发育情况及影响,预测断层延展方向、延展距离、落差变化(在掘进地
质说明书中指出找煤方向),褶曲的位置及形态,火成岩活动情况.(C).推断工作面内岩浆侵入体、河流冲刷带等的位置、范围及对回采的影响.(D).煤层及煤质:煤层厚度、结构及变化,对煤和煤层的若干描述内容,说明煤质指标.?(E).煤层顶底板:直接顶、伪顶有无及其岩性、厚度、离层性、物理力学性质等变化情况,底板岩性、厚度
及变化.底板膨胀性.(F).储量:<15度时用平面积;>15度时用斜面积计算储量.说明煤厚、倾角、容重等参数采用值的依据,采用
煤厚点编号.算出工业煤量、可采煤量、阶段煤柱量、地损量及其它可预见损失量.(G).水文地质: a: 煤系上覆含水层情况,含水层性质、结构、岩性、水位标高、水柱厚、水文地质参数(k和q).b: 工作面上覆煤岩层结构,隔水层情况,地表水、含水层、工作面相互水力联系,各种涌水通道(导水构
造、钻孔等)对涌水大小的控制程度.c: 钻孔、老空、巷道等积水对工作面的影响及处理措施.d: 覆岩破坏的基本特征、分布形态及其与水体、含水层的相互关系,阐明留设防水、防砂、防塌煤岩
柱的尺寸及计算依据,说明采深、基岩面标高、含水砂层厚、底粘土厚、水柱(包括残余水柱)、三
带数据,说明防水煤岩柱足否,有无突水危险.e: 预计涌水量,指出矿井排水能力适应否及解决途径.f:提出防排水建议及安全措施.(H).工作面尚存在的地质、水文地质等问题和对今后地质工作的有关建议.(5).在工作面生产中,要对说明书中阐述的各种问题跟踪观测,并对说明书及时填绘(一般每月集中填绘三次,填
绘煤厚、产状、顶底板岩性、厚度、构造、裂隙等),研究变化趋势,及时修改,与现场兑现,及时预报.(6).作好采后总结,总结中对储量增减量及原因(如容重、煤厚、煤层倾角变化),构造变化规律(如断层落差变
化梯度,断层与煤厚、工作面生产的关系等),煤层稳定性,煤层顶底板情况,一些工程地质问题简结(如裂隙
、解理的密度、方向、大小、出水情况及其与采面交角大小对回采的影响等)等可总结出规律的,原则上要
加以说明,回采结束后30天内,总结出各种规律,作出采后总结完整资料,存档.3.回采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 文字部分:(1).工作面的范围和与临区及地表的关系.(2).区内煤岩层产状、地质构造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工作面的影响,预测断层落差、掘进找煤方向以及褶
皱的位置和形态.(3).本工作面实见煤厚、煤层结构并预测其变化情况.(4).煤层顶底板(包括伪顶、直接顶、伪底、直接底)的岩性、厚度、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变化情况.(5).本工作面的水文地质条件,有无突水的危险性,主要含水层和主要导水构造与本工作面的关系等.对
防水煤岩柱、探放水等措施提出具体建议,并预计本工作面的最大涌水量.(6).岩浆岩侵入对本工作面煤层可能造成的破坏情况.(7).储量.(8).地质、水文地质工作中尚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工作中的注意事项.附图:(1).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图.1:2000或1:1000(2).有代表性的工作面地质剖面图或局部地质构造图.1:2000或1:1000(3).煤层上>15m,煤层下>3~6m的煤岩层柱状图.1:200 说明:(1).对说明书要随工作面掘进及时填绘、修改,工作面掘进结束后作出总结,工作面掘出15天内依据此说
明书编制出回采工作面回采说明书.(2).对说明书中提出的尚存问题及时收集资料并展开研究,尽早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应用于工作中.4.大巷掘进地质说明书: 文字说明:(1).大巷的位置、设计标高、设计目的.(2).大巷经过的煤岩层层位、岩性、厚度及其物理力学性质.(3).大巷经过的所有地质构造的特征及其对巷道施工的可能影响,尤其要注意断层破碎带、裂隙带、褶
曲对煤岩层稳定性、完整性的影响等工程地质问题及建议.(4).大巷涉及的水文地质情况及安全技术措施.(5).预测大巷掘进中的地质、水文地质问题.附图:(1).大巷位置平面图.图中填全实见地质资料及煤层底板等高线.(2).大巷剖面图.要重点上全大巷经过的层位资料,岩性、构造资料及工程地质情况,反映清楚巷道临近
的地质、水文地质情况.(3).岩性柱状图.1:200 说明:? 要随着巷道施工填绘修改说明书.5.日常提供的地质资料: 四.综合分析图件:要求:保证精度、内容齐全、符号准确、整洁美观.1.煤系地层综合柱状图:是新老地层正常层序的综合代表,煤岩层沉积环境、古地理变迁的综合反映,是鉴别
和对比解决各种地层构造的依据.(1).界、系、统、群、组、段、层组及最大、最小、一般厚度.(2).岩性柱状:据层组的厚度和岩性变化,按一定的比例尺和统一图例绘制.分层要既有概况性,又有代表性
,应能综合反映本层组在矿井的横向变化、接触关系、岩浆活动及层位.(3).岩性描述:采用统一的地质术语,反映各层组岩性、结构特征及其在垂向和水平方向上的主要变化,动植
物化石,对煤层和标志层要作重点描述.(4).地层单元要着色,不应以岩性着色.不能用最大煤厚绘图.2.地形地质图:实见断层一定要按各层同一断层在基岩面的出露位置的连线上图(即要区别断层线与断煤交线),煤层露头以下用基岩面等高线和断层面等高线的交点连断层线.褶曲轴要按轴面上推至基岩面上图.地层符号要上全,地层接触关系要按图例画.主要井巷工程要有点号和底板高.3.勘探线和绞车道剖面图:要有准线(变向点两侧注记方向),平面、剖面对应钻孔不允许有误差,剖面中等高线
要精确,斜孔要按孔斜 计算成果上图.断层间煤层要注记层号,断层不超过基岩面.地层符号全.巷道全(包括煤巷及层间岩巷)4.石门岩性对比图:要有各柱状平面位置示意图,各可采煤层和有编号的薄煤层都作连线对比,有对比意义的标
志层要编号.对比层位最好从城子河组顶到煤系基底.对比基线的层位要严格一致,并放在全区发育的主采层上.要注意把各层段有特殊结构和构造的泥岩、砂岩、凝灰岩、薄和厚煤层及它们的组合特征确立为
标志层.5.地质资料图:(1).要满足精度要求,整洁,字迹工整,一律采用仿宋字.(2).标志层用柱状加控制情况反映.(3).煤层以>200mm和发育较稳定为界限上图,煤层产状、煤厚小柱状(包括顶底板岩性)上全.(4).要正确地、精确地反映煤岩别.(5).大中断层要编号,实见断层产状、落差、褶曲轴、岩浆岩揭露点无遗漏.(6).冲刷变薄带要有实见点和其连线.(7).井巷工程及经纬仪点(包括点号和巷道底板高)、采面.6.井巷素描图:(石门、岩石上下山素描图;岩石大巷素描图;主要煤巷素描图;井巷素描图)(1).对构造形态和特征要达到能真实地再现客观实际.对非实见的构造形态和煤岩层分界线用虚线表示出
来.(2).观测时必需分段按附近导线点实施控制,煤岩层产状必需实测真实产状和素描方向倾角两种或换算.7.勘探工程实际材料图:(1).孔号、孔口和终孔标高、终孔层位、各煤层采用成果、地层厚度及界面标高.(2).井下钻孔孔位、孔深、见煤成果、座标.五.日常综合分析成果: 1.地质预报:(1).根据情况编制各种平面图、剖面图、柱状图等图件.(2).必要时编写文字说明.(3).预报内容:岩性、水文地质、构造、煤岩层层位、煤厚变化、工程地质条件等.要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
和处理技术措施.(4).预报中要有时间、接受人、处理情况、总结、备注等内容.(5).正常情况下,每月要对采掘活动范围内的构造情况、煤厚变化情况、煤层顶底板岩性、厚度、力学性质
、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及其向临区、预测区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一次分析,根据采掘工作面的实际需要
提出必要的预报.对特殊情况不受时间限制.2.阶段性综合分析成果本:充分利用各种资料编制各种平面图、剖面图,并配合一些素描图和柱状图等其它图
件综合分析某一地质问题.(1).对主要巷道要在施工前作预想剖面图,并在巷道掘进中随时收集填绘修改岩性、层位、标志层、构造、产状、煤层(包括薄煤层)、工程地质因素等资料,通过剖面对相应问题进行研究,得出结论,指导生产.巷道掘进结束2天内,正式成图,装订在阶段性综合分析成果本中.要利用此剖面图开展地质预报.(2).要对如下问题开展综合分析,其成果装订在阶段性综合分析成果本中.a:煤厚变化趋势.(煤厚等值线图)b:煤层伪顶、伪底及软岩顶底板厚度变化趋势.(特殊顶底板等值线图、岩性变化分区图、岩相分布图)? c:断层落差变化梯度.(d:确定煤层分合区界线图.e:煤层顶底板裂隙统计资料.f:构造发育区各构造的连接、对比、切割、截止关系及其与煤层赋存关系.g:煤层冲刷平面图.h:日常工作中解决生产中提出的各种地质问题的分析资料.i:沉积、聚煤规律研究.(煤系、层段等厚线图、砂泥岩厚度比率等值线图、基底古地形趋势图、砂体
形态图、层间距等值线图、含煤层数图、含煤总厚等值线图、).六.储量管理: 1.矿井储量计算图:(1).图面内容: 断层要注记编号、产状、落差.严禁把断层走向线与断煤交线混用,<10m且>60度的断层可
用单线表示断煤交线,否则用双线表示.断煤交线不允许超过煤层露头,上下煤层断煤交线要按断层倾
角平移,不能交叉.一定要在断煤交线上区别出正、逆断层,逆断层下盘断煤交线用虚线,等高线被覆
盖的部分亦用虚线,断煤交线要反映清楚断层交切、截止后其落差变化,断空带一定用剖面投点,其位
置、宽度与剖面一致,线间断层上下盘断煤交线如无断层倾角或落差变化要平行.要上全实见煤厚,储
量级别着色.矿、井界、采区界、井巷工程(包括其名称和底板高)、各类煤柱线(包括其名称)上全.小煤窑采掘活动上全.煤层等高线上下层要平行,协调,反映的褶曲要一致(不协调褶曲除外).上下层
钻孔、公用井巷工程、方格网要完全重叠.等高线及注记不允许有遗露.分级线、块段分界箭头及采
用实见煤厚点上全,各种延线在接幅图上不能断开或错位.(2).每年要进行一次储量升级工作:要根据钻、巷、物探对煤层和构造的控制程度和研究程度,对块段储量
进行升级,开拓量如不是高级量,原则上可升为高级量.(3).储量块段的标注数字要与基础块段表一致,并每年按实际动用资料修改一次.(4).每年经审批的各种类别的储量变动要按类别、时间、批准文号上图,不准遗漏.(5).要把有代表性的煤质资料填绘到采样位置.(6).反映各种计量分界线两侧的资料要上全.2.采区储量计算图(与损失量图合一): 3.基础块段表:(1).每年根据动用情况随着年末编报37表时修改一次.(2).块段储量分原始量和当年保有量两部分.当年保有量作为分子用铅笔填写在分子上,年末报表时修改一
次;原始量作为分母用钢笔填写在分母上,重新提交矿井地质报告时修改一次.4.储量动态表(37表):(1).每年按上级要求重新编报一次.(2).要根据当年采掘、生产勘探等工程对煤层和构造的控制提高研究程度,从而及时进行各种储量变动(一
般局每年审查一次),保证当年发生当年进表.(3).36与37表相关数字一定要一致,两个表上报前要认真对照检查.(4).要本着进表有依据,出表有理由的原则进行储量变动.5.储量增减、转出、转入、注销台帐:(1).因为煤层变薄而转出时,一要按实际煤厚与原块段煤厚的差算出原块段多计算了的表内储量而进行注销
;二要按实际煤厚算出表外量而进行转外.因为煤层增厚而转入时,一是要将原块段表外量全部转入表内量;二是因增厚而增加的储量要按储量增
加处理.(2).对动用块段要进行储量核实,进行储量增减,如果动用面积超过了原块段面积的一半以上,还要核实修改
原块段储量计算参数,如有变化,要及时修改并同时修改块段储量.(3).储量变动: A.补勘引起的储量增减.即经过系统的补勘工程证实而引起的储量增减.按照补勘报告的批文填表.B.采勘对比引起的储量增减.指采后总结时,已开采区域内的实测动用量与原地质报告比较,其计算参数
发生变化引起的储量增减.此增减属正常增减,不用审批.C.井界变动引起的储量增减.指由于调整矿、井界而引起的储量增减.D.划出:经局及以上各级管理部门批准,划给本企业外开采的储量.E.重算引起的储量增减.指年末储量核实而引起的储量增减.包括:(a).计算错误:年末储量核实时,各计算参数无变化,仅仅是由于计算统计错误引起的储量增减.(b).计算参数(煤厚、倾角、容重)改变引起的储量增减.即经过采掘工程证实,某储量块段的计算参
数发生变化,按新参数重新计算,使储量增减.F.小窑影响:指小煤窑破坏了的或分割零乱而无法利用的储量.? G.注销:经采掘工程证实,原可采储量块段的煤厚或灰分达不到表内储量的标准也达不到表外储量的标
准,这部分储量进行注销.其中也包括原可采而现证实无煤.H.转出:经采掘工程证实,原可采储量块段的煤厚或灰分达不到表内储量的标准,但可达到表外储量的 标准,这部分储量进行转外处理.但同时应有注销.I.转入:经采掘工程证实,原表内储量块段的煤厚和灰分均达到了表内储量的标准,这部分表外储量可
转入表内.但同时有储量增加.J.储量增加:原无煤区经过采掘工程证实有煤且可采而增加储量.6.小煤井采损台帐: 七.地质报告的编制: 八.矿井地质条件分类: 1.地质构造复杂程度:(1).断层的复杂程度: 第一类:大中型断层很少.大中型断层:勘探精查报告提供大中型断层落差>10m以上,生产揭露断层落差>5m以上.井田内,每平方公里≤1条,长度<800m.第二类:大中型断层不多.在1~2.5条/Km`+`2`!@E`,长度<2000m/Km`+`2`!@E`.第三类:大中型断层很多,在2.5~5条/Km`+`2`!@E`,长度2000~4000m/Km`+`2`!@E`,对采区的划分和正常布置有较大影响.第四类:大中型断层多,>5条/Km`+`2`!@E`,长度>4000m/Km`+`2`!@E`,断层切割交叉,对采区划分和布置有严重影响.(2).褶曲的复杂程度:依据其形状、幅度、紧密程度划分.第一类:地层产状单一,很少有波状起伏,对采区的划分无影响.第二类:地层产状变化不大,有少量的宽缓褶曲存在,对采区的正常划分影响不大.第三类:地层产状变化较大,褶皱比较发育,有一定数量的紧密褶皱存在,对采区划分有一定影响.在褶
曲轴两翼岩层较破碎,其破碎宽度达50~100m,对巷道施工和回采有一定影响.第四系:地层产状变化大,紧密褶皱发育,且影响采区划分.褶曲轴两翼破碎宽度>100m,对巷道掘进和回
采影响很大.(3).岩浆岩侵入对煤层的影响:主要根据侵入体的形状是否规则、侵入范围大小、对煤层的破坏程度划分.第一类:没有或很少受岩浆岩侵入的影响.第二类:仅局部地段受岩浆岩的破坏影响,其规模不大,一般为岩墙、岩脉或小型岩盘, 巫幢冉霞虻ズ? 规则,对煤层影响不大,对采区划分和布置影响不大.第三类:岩浆岩侵入范围比较大,侵入体数量比较多,形状不规则,岩浆侵入破坏一个主要可采层面积在
30%以下,岩墙较发育,但规则,对采区划分和布置影响比较严重,影响正常开采.第四系:侵入体数量多,且形状不规则,岩墙、岩脉数量多,对煤层破坏严重,几个主要可采煤层侵入面积
占一半以上,严重影响采区划分和布置.2.煤层的稳定程度:分四类:稳定、较稳定、不稳定和极不稳定.以各煤层能利用储量占全矿能利用储量的百分 数来确定稳定程度.(见规程4页表1)(1).可采性指数(Km),煤厚变异系数(r),各层都要参与计算;不同厚度煤层稳定性的主辅指标按规程3页表2 进行.(2).选点要均匀.采空区的煤层点是参考数据不参加评定;未揭露区的中、深部只使用钻孔成果的甲、乙级
层点数据,丙级点不使用;其构造异常点必须剔除;因岩浆岩侵入而产生的煤厚及结构变化点,已参加岩
浆岩影响评定者不得重复拿入评定,评定范围的局部不可采点要纳入评定;孤立可采的小范围不参与评
定;钻孔密度太大,且造成选点明显不均匀的点可适当剔除.(3).对有两个夹石层以上的复杂结构煤层,其储量占整个煤层保有储量一半以上者;薄煤层有夹石一层厚度
在0.2m以上,其储量占整个煤层保有储量一半以上者;中厚煤层厚度在1.3~2.0m,有一层夹石,其厚度在
0.3m以上,储量占整个煤层保有储量一半以上者;中厚煤层,厚度在2.0~3.5m,有一层夹石厚度在0.4m以
上,影响采全高和分层开采的,这些类型的各煤层原定类是一、二级的可在高定一级,参加全矿井煤层
稳定性评定.3.矿井地质条件分类评定是在各煤层的表内外计量面积以内进行.根据构造和煤层发育特点,可以分区,也可以
跨越井区边界分区评定,然后进行整个煤层评定.构造类型的评定,如果可采层少,层间距小,可在一个层
上评定;如果可采层多,且层间距大,则可分成层组,在其各层组的主要可采层上进行,然后总体评定;应
对采空、开拓和准备区揭露的小断层情况统计分析定类,依照已经掌握的构造发育规律数据预测中深部
.当矿井范围内仅有岩墙,岩脉,且条数很多,发育规则,但影响采区内正常合理布置时,可以把它作为小
断层条数参与综合评定.4.其它开采地质条件,评定煤层顶底板的完整性及倾角对开采的影响程度按规程表1进行;煤层瓦斯含量、匚? 按通风部门提供的鉴定结果定类;其余则根据具体情况来定.当其它开采地质条件的类别高于地质构造? 和煤层稳定程度两者中最高类别,成为矿井正常生产的主要矛盾时,可结合我局具体情况(评定矿井类
别时),适当升一级.5.分类的文字说明和图纸,按“规程编写说明的补充”和煤炭部草拟的“生产矿井地质条件分类报告遍写提纲”要
求进行.分类所选取的各煤厚点和构造点,必需在图上注明,作为分类依据的各种地质现象(因素)必需在
图上反映清楚,基础数据必需齐全准确.分类报告必须经矿总工程师组织审查,并由矿务局审定后报东煤
公司批准.九.建井地质工作: 1.建井地质资料准备:(1).原地质报告内容: 储量计算图、勘探线剖面图、地形地质图、综合水文地质图、钻孔柱状图、文字说明书、物探补勘资
料、(2).矿井设计图、井检孔资料(主井、副井、风井)(3).主要巷道预想剖面图(包含在掘进地质说明书中).(主井、付井、-250、-
325、-500石门、回风上山、轨道上山.2.施工中地质工作:按地质规程及时观测、编录、综合分析、并及时填绘修改相应图件.(1).有地质原始记录本,按地质规程规定内容进行观测,观测点用经纬仪点控制.(2).对大巷掘进地质说明书所述内容跟踪观测,并及时填绘,及时修改.(3).在工作面掘进前作出回采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14层、16层片盘),并随着工作面巷道的掘进及时填
绘修改.(4).编录主要石门单帮素描剖面图、井筒单帮素描剖面图,回风、轨道上山、主、付井、-250石门、-320 石门、-500石门.(素描图中要反映出水点位置、最大涌水量和对应的时间)(5).投产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同时作地质资料图、构造图、储量计算图)(14层、16层)(随着地质资料
收集及时填绘修改),图上包括井巷工程、煤层柱状、产状、断层、褶曲、火成岩等地质内容.(6).暗斜井绞车道剖面图、采区上下山剖面图、31、32、33、34、35、36勘探线剖面图.(7).典型地质构造素描卡片.(8).煤层、标志层观测成果台帐.包括:煤层观测成果:半或全煤巷道可选择有代表性的点按规程进行详细观测描述,一般情况下,对一个
工作面的范围至少要有2个点均匀的分布在工作面上下巷道.其余只测量煤层厚度和结构及产状
的观测资料(一般每50~100m一个观测点,当煤层变化大时要适当加密,当其变化特别大时,要进行
单帮素描)填绘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石门见煤点、标志层观测成果.(9).石门岩性柱状描述卡片.(10).建井期间施工的钻孔(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孔)、水源井成果及柱状图。(11).矿井涌水量观测成果台帐(分井、分区、分巷道).(出水点涌水量>30m/h亦作为一个观测站上帐).(11).气象台帐.(12).井巷出水点观测成果台帐.(13).矿井充水性图(内容按规程要求).(14).矿井涌水量与降雨量、巷道总长度相关曲线图(分主井、风井区);重点巷道(-250、-320、-500石门
、回风及轨道上山)涌水量与大巷长度相关曲线图.3.建井地质报告:(1).投产移交时同时移交.(2).移交的资料: 建井期间收集编录的上述资料和图纸帐卡,进行了开拓布置的煤层储量计算图(14层、16层首采区部
分,东自F4断层,西至36线0.7可采边界线;北起煤层落头,南止F9断层)和勘探线剖面图.报告文字说明书(按地质规程编写).十.划分非经济可采储量的补充说明: 按照东煤公司的征求意见稿,本次要正确合理的划分非经济可采储量,但是,其标准没有 具体展开,执行中比较困难,经局研究,结合文件精神和我局实际情况说明如下:(一).关于经营标准: 1.经营标准是划定非经济可采储量的前提,技术标准是划定非经济可采储量基础.二者
均成立即为非经济可采储量.即首先按技术标准划分各种储量块段,然后,计算其盈亏
状况,若亏损,则划定为非经济可采储量.2.成本以94年所在井口的目标成本为基础,煤价按93年1~8月实际商品煤价上调20%作为
94年的采用数.94年后的成本、煤价每年按10%递增.3.高灰、高硫暂不考虑(指在经营标准中).4.以井为单位,填表5,分汇成矿计(统计时间从94年起至矿井报废).(二).技术标准: 1.采用的图纸为1:5000的矿井储量计算图.2.要在图上圈定符合各种技术标准的储量块段分界线,用黄色圈框.并注记编号、类别、块段储量,同时上全划分类别时所采用的地质资料(包括推断资料),标明岩巷、煤巷、和其总长度及其按正常开采掘进回采时间.在划定的这些储量块段上进行各种表格中
内容的统计.3.关于煤质指标的说明.(1).标准:煤层分层煤样灰分>40%;原煤灰分>45%;洗后商品煤灰分>40%或35~40%,但
回收率<60%;其中: 回收率×洗后商品煤售价<原煤吨煤成本+吨煤洗煤加工费(2).在确定灰分为40%的等值线时,线两侧必需有尽可能密的化验资料.(3).采用煤层分层煤样的灰分数据时,取全厚包括夹矸灰分的数据(煤和夹矸分别取
样,分别测定,加权平均计算).生产区以下的按照煤分层厚和夹矸厚与生产区化验数据的均值类推.亦可用矸厚
与煤厚的比率与灰分的相关曲线类推.(4).填表1 4.最低可采厚度指标的说明.(1).先确定构造的简单与复杂.按照矿井地质规程分类.规程中的1~2类暂定位简单;3~4类暂定为复杂.(2).在储量图上圈出构造简单区最低可采煤厚和复杂区<1.0m厚的等厚线.(3).填表1 5.地质构造复杂区指标的说明.(1).概念:受断层、火成岩、冲刷带交切,平面积被分割成<10000平方米的小煤层块段
,且全部掘进率>400m/万吨;岩巷掘进率>120m/万吨;开拓掘进总费用>原煤直接
成本40%填表2(2).参与划分的构造的说明:断层:薄煤层H>1/3采高;中厚和厚煤层H>1/2采高的;火成岩、冲刷带全部参与划分.(3).填表2 6.自然灾害严重指标的说明.(1).主要是要计算由于灾害的影响投入总量与产出总量的盈亏额,并结合安全无保障
来综合评价.安全问题填在表中备注栏.(2).填表3和7 7.“三下”压煤指标的说明.(1).“三下”概念:建下、水下、铁下的不能正常开采的煤量叫~.其中可分为两部分, 一是保留在“三下”不能回采而永久损失的煤量,这部分是永久煤柱,不在本次划 分之内.二是要采取一定技术措施才能开采(技术上可能,经济上合理)的,即37表中计算 可采量的部分,这是本次划分要考虑的.(2).按“三下”采煤规程规定确定压煤量.(3).填表4(三).其它一些问题的说明.1.以上指标如有交叉,不要重复统计,但要综合考虑其对生产和成本的影响.2.只开采经济可采储量对非经济可采储量带来的影响填表5.3.用全部基础表汇成<<矿井、水平、采区块段非经济可采储量调查表>>.纵向格式与37 表一致.表中第6栏的统计方法其说明不正确,应该是用5栏的数扣除所有永久煤柱、历来未开
采的急倾斜或构造复杂区或因开采技术条件未解决而未动用的大块煤量、各种挂帐
煤及93年动用量(包括各种储量变动).(对上述不实的可采储量要在图上表示出来并
汇成表).4.对延深水平要搞好预测,按照现生产水平的条件与延深水平类比来确定经营标准.5.注意以上各项技术指标都要和经营指标联系起来,由于技术指标而导致亏损,即技术
指标落实到经济帐上.6.如果上述表格有不包括的内容或不能正确反映的某些特殊情况,可以另行制定表格统
计或写文字说明.7.各矿上报时间:12月8日.一式两份(图表),上报前,要经矿总工程师审核同意,铂报表
第四篇:矿井地质实习报告
矿井地质实习报告
姓 名:许晟纲
班 级:地质工程2010-2 学 号: 实习地点:新景公司 实习时间:2011.12.10-12.30
2011年 12 月30日
第一章 概况
第一节 目的和任务
认识实习是专业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
1、学习实习矿井工程技术人员及工人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崇高品德,培养学生为祖国的煤炭事业而奋斗终身的精神。
2、建立学生对煤矿整体及一通三防系统的感性认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任务:
1、了解矿井地面生产及辅助系统的布局及其功能。
2、了解矿井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包括:
1)矿井地理位置、交通情况、地形特征、气候条件等;
2)矿井煤系地层特征,主采煤层赋存情况,顶底板岩性,地质构造; 3)矿井水文地质情况、矿井瓦斯等级、煤层自燃倾向。
3、了解矿井开拓开采概况。包括:
1)矿井开拓:井筒位置及数目、水平划分、大巷布置、采区划分; 2)矿井开采:采区巷道布置、阶段划分、采煤方法、顶板管理方法等; 3)巷道掘进方法及生产工艺。
第二节 位置和交通
盘城岭井田位于左权县辽阳镇后窑峪村,距县城1.5KM,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32015~1132227,北纬370508~370720。井田南北长约km,东西宽约km。面积为8.042km.井田北东部为鑫顺煤业(原殷家庄煤矿),西部为神火集团高家 庄探矿区,东部、南部均无矿井。
盘城岭井田位于左权县城北1.5km处,其间有公路相通。距井田南界约2km有阳(泉)—黎(城)公路,在井田南界1km外有太(谷)—邢(台)公路。阳(泉)—涉(县)铁路在井田以东通过。北距阳泉130km,东距邢台120km,南东距邯郸155km,西距榆社45km,区内交通较为方便。
第三节 自然地理
井田位于太行山西麓,属中低山侵蚀区,基岩大片裸露,切割较强烈,沟底发育,地形复杂。地势总体趋势是东北高,西南低,最高点位于井田东北山顶,海拔1342.0m,最低点位于井田西南角的王家河河床,海拔1125.0m,最大相对高差为216.90m。
本区属海河流域清漳河水系,距井田南界约1km为清漳河西源,由北西向南东流经左权县城南。在左权县南东约40km处与从北往南留的清漳河东源流入清漳河主流。清漳河平均流量1970m3/s,井田东部有后窑峪河由北向南流过,2 雨季水量较大,平时水量微小,属季节性河流。其它河沟,如井田西部的七里河、王家河只在雨季才有水由北向南流入清漳河西源。
井田位于太行山区,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干旱多西北风,夏季温和多雨多东南风,秋季天高气爽。据气象局提供的资料,最高气温为35.6(1981年),最低气温—25(1984年),年平均气温7.5.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内,年降水量最多可达550~600毫米。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84.4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708.7毫米。多年平均无霜期为159天。最大冻土深度为90厘米,一般从头年10月开始,到第二年4月解冻。
本地区历史上未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据历史记载,明嘉靖、清道光年间曾发生过次有感地震,但都是邻区发生地震波及到本地区。建国后,据记载曾发生过35次地震,其中大于4级的4次,大于3级的7次,小于3级的24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将本地区划分为七级基本烈度带。
第二章 勘查与矿井地质工作
1954年地质部213队在昔阳—襄垣一带开展过普查找矿工作。其中包括地质填图、小窑调查以及槽探工程等。地形底图系1914年陆军测量局测绘的1:50000地形图,精度很差,地物精度误差达800~1500米。
1958年4~9月,山西煤管局地质勘探局119队在地质部213队普查找煤的基础上,进行了包括本井田在内的昔阳—左权地质普查工作。同年12月提交了普查报告。1962年经山西煤管局地质勘探局复审,定位不合格。并以决议书011号不予批准,注销储量。该项工作在井田内施工了80钻孔,因当时条件有限,没有测井资料,而且太原组15号煤层情况不明。
1960年至1961年119队利用其大跃进中施测的1:10000地形图做底图在左权县城至李阳间进行了1:10000地质填图。填图方法不明,观测成果、小窑调查等无资料查考,地质界限紊乱,加之底图降级使用,地质成果不宜采用。
1988年晋中市煤田地质勘探队在井田东南部施工了B—1钻探煤钻孔,目的在于了解4号煤层,终孔层位于山西组底部,孔深352米。
1998年4月15日至1999年8月13日晋中煤田地质勘探队对井田进行了精查,在井田内施工了6个钻孔,工程量达3136.36米。在钻探施工过程中相应完成了1:5000地质填图8km2,三维地震勘探0.35km2和精查勘探设计中所拟定的物探测井、生产矿井调查、采样测试、水文地质等工作。
2010年4月至今山西地宝能源有限公司在井田内施工3个钻孔,其中地质孔2个,水文孔1个,目前正在施工中。
第三章 矿井地质
第一节 区域地质情况
井田位于紫会向斜东翼南部,出露地层由东向西,由老到新有二叠系下统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地表大部分被第四系覆盖。基本构造形态 为一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一般8~10·,局部达15·以上,未见落差5m以上的断层。
第二节 含水层与隔水层分布
一、主要含水层
井田内的含水层,根据邻区资料,沿用其划分方法,由老到新分数如下:
1、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组 井田内松散岩层主要是第四系地层,分布于山顶、山坡、沟谷中,不整合于各时代底层之上。分布于山坡、山顶的中更新统离石黄土和上更新统马兰黄土,细颗粒,补给条件差,一般含水微弱。位于由间沟谷及七里河、王家河、后窑峪河等河沟沿岸的第四系冲积层,含水层性以卵、砾石和沙层为主,冲积层厚0~25m。基底一般为砂、泥岩,补给条件优越,地下水水量丰富。井田外的左权电厂、化肥厂及庄则村的供水井成井时均自流。化肥厂2号井单位涌水量2.2L/s.m,电厂2号井自流量30.8m3/h,水质为SO4HCO3-----CA.MG型,矿化度小于1g/L。
2、碎屑岩类裂隙含水层组
碎屑岩类裂隙含水层组包括石盒子组砂岩含水层和山西组煤系地层砂岩含水层。
⑴石盒子组砂岩裂隙含水层
包括下石盒子组下段K8砂岩含水层,上段底部K9砂岩含水层,以及上石盒子组下段底界砂岩(K10)含水层。这三层含水层均表现为厚度较大,岩性为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由于含水层仅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且分布面积有限,个别地区甚至由于地势高使含水层变为不含水透气层,故总的来讲,该组含水层富水性较弱,差异性也较大,径流条件差,循环不畅。
⑵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
主要为山西组中上部和底部两层砂岩含水层,岩性为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上部砂岩(2号煤层顶板)含水层连续性较好,为2号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但因补给条件差,含水性不强。山西组与太原组分界K7砂岩含水层,厚10.85~19.71m,平均厚14.90m,厚度大,含水层比较稳定,连续性好。但裂隙不太发育,冲洗液消耗量补打,富水性不强。
3、碎屑岩类、碳酸盐类裂隙岩溶含水层组 ⑴15号煤层顶板砂岩含水层
15号煤层顶板为厚15.0m左右的中细粒砂岩,全井田稳定,连续性好,为15号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与K2、K3、K4石灰岩含水层有密切水力联系,对15号煤层开采有较大影响。
⑵石灰岩含水层
太原组中段有三层石灰岩含水层,分别是K2石灰岩(俗称四节石)、K3石灰岩(钱石)、K4石灰岩(猴石)。其中K2、K4石灰岩连续好,K3石灰岩在井田内大部分相变成为中粗沙粒岩。K2石灰岩在井田内广泛分布,厚6.93~10.30m,平均厚8.38m,裂隙较发育,富水性不均一。井田内3-2号钻孔冲洗液消耗量最大达10.51 m3/h。其它钻孔一般不超过0.50 m3/h。
K3石灰岩只在1-2号孔和2-1号孔内见及,厚2.5m左右。其它钻孔见厚4.70~11.90m的粗粒砂岩。石灰岩裂隙发育。此套岩层冲液消耗量不大。K4石灰岩厚1.60~4.52m,平均厚3.56m,裂隙较发育,被方解石脉充填。冲洗液消耗量不大。
对15号煤层而言,15号煤层顶板砂岩、K2、K3、K4石灰岩四个含水层组成一大的含水层组,都是15号煤层直接和间接充水含水层,虽其富水性较弱,但开采15号煤层时,必定向巷道内充水,发生涌水现象。据盘城岭煤矿提供,日涌水量为400m3/d。
(3)碳酸盐类岩溶裂隙含苞欲水层组
系指中奥陶纺石灰岩含水层。本次施工的6个钻孔,探奥灰最大厚度才66.42m(3—2)号孔。据周边勘探资料和井田以东地表出露地层了解,岩性为灰岩、泥灰岩、白云岩等,溶隙、溶孔和蜂窝状溶洞等比较发育,富水性好,且有泉群排泄。据县水资源办公室资料,龙窑寺泉地面标高1460m,泉流量42t/h(11.71L/S),随季节变化而有所增减。
二、主要隔水层
井田内各含水层之间均有良好的不透水层隔离,含水层之间无明显的水力联系。因此,除上述几层主要含水层外,即可视为相对隔水层。
第三节 构造
井田内地质构造醋酸形态为走向东北北东,偌向北西的单斜构造,岩层倾角一般8—10。构造类型简单。区内没有小的褶曲,也没有较大的断层,根据地震勘探资料,井田内小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在井田先期开采地段共查明落差3—5m断层9条,落差1——3m断层13条。由于断层规模小,对煤层开采及水文地质条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井田内3—1号钻孔周围有一直径为19070M的陷落柱。另外,在15号煤层开采中也见有规模不等的小型环状陷落。此类陷落柱,均为基底陷落,K2以上地层完整,仅对15号煤造成破坏,因15号煤层底板标高590—1030m,而区域奥灰水位在900m左右,将会使15号煤层及部分2号煤层开采的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化。
鉴于上述,当煤层开采至断层或陷落柱附近时,要注意其破碎带富水情况,避免困之导水或破碎带赋水造成危害。
第四章 煤层煤质
矿井核定生产能力为90万吨/年,矿井批准开采4”、15”煤层两层煤,4”煤层平均厚度1.59m,为特低硫-低中灰-中灰,高发热值瘦煤;90万吨技改工程开采15”煤层,平均厚度6m,为和低硫-低灰-低中灰,高发热值贫煤,为理想工业用煤,主要热销于河北山东一带。
4号煤层水文地质特征基本是亦为2号煤层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对矿井的影响,据煤矿提供,矿井涌水量为每日400立方米。15号煤层水文地质特征基本为15号煤层顶板砂岩及石灰岩裂隙含水层对矿井的影响,现为基建矿井,据煤矿提供矿井涌水量为每日400立方米。
第五章 矿井冲水
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补给水量将呈增加的趋势。1、2号煤层:其直接冲水层位2号煤层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由于煤层的开采而产生的塌陷裂隙,局部可受K8砂岩裂隙含水层的影响。但该两个含水层的含水性均较弱,对矿井冲水不会产生较大威胁。
井田内2号煤层大部分处于中奥陶含水层区域水位标高以下。2号煤层最低标高为747m,与中奥陶含水层区域水位标高932.9m,相差186m左右。2号煤层底板至中奥陶顶板夜班间距为190m左右,正常情况下,一般不受影响。如因断层、陷落柱等构造沟通或使其间距缩小,可能引起中奥陶含水层进入巷道,对此应引起注意。
老窑古空区或井田内关停矿井,也是2号煤层开采时的充水因素之一。据周边煤矿资料,在开采中,古空区突然来水,且水量较大,并发生淹井事故。
2、15号煤层:其直接充水含水层为煤层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和K2石灰岩裂隙岩溶含水层。由于煤层开采产生的塌陷裂隙,视裂隙塌陷高度可受上覆其它含水层的影响。另外,15号煤层在井田内几乎全部处于中奥陶统含水层区域水位下,而煤层底板距中奥陶统顶界一般为32m,最薄处约23m。岩性为半坚硬岩石,因此,在隔水层底板薄弱处及因构造沟通时、中奥陶统石灰岩含水层对本煤组开采会构成威胁,应予以重视。
奥陶系石灰岩含水层在井田西部水压大的情况下,有可能发生顶托补给。井田西部15号煤层底板标高最低为595m,承压水头科可高达340m,在具有导水构造(断层、陷落柱)的情况下,往往会发生顶托突水淹井事故,造成灾害。
所以,15号煤层的充水因素是复杂的,开采时,一定要采取预防措施、疏排矿坑涌水,以免淹没巷道。
第六章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及防治水工作建议
4号煤层为井田内可采煤层之一,其直接充水含水层为4号煤层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狙邻区资料,其直接充水含水层和间接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均较弱,单位涌水量均远小于0.1L/s.m。靠近河谷涌水量稍大。本井田南部靠近清漳河西源,井田内患有后窑峪河、王家河、七里河等几节性河流;井田西部煤层底板低于奥灰水位(左权县医院水井水位村高932.90m)0~183m,均构成2号煤层开采时滴水的不利因素。但由于区内构造简单,尚未发现有破坏2号煤层的陷落柱、断层等导水构造。而且2号煤层距奥灰顶界地层厚190m左右。其间有多层隔水层。因此,其水文地质类型仍属简单类型,即为二类一型。
15号煤层为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其直接充水含水层为太原组K2~K4石灰岩裂隙岩溶含水层和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据周边勘探区水文资料,太原组含水层的含水性也很若。但由于下伏中奥陶统溶裂隙含水层的含水性较强,水头较高,15号煤层底板标高为590~1030m,绝大部分煤层低于奥灰水位(932.90m)0~343.0m,而且据地震勘探资料该煤层1~5m的小断层接近或直接接触煤层,使水文地质条件趋向复杂。对于低于奥灰水位的15号煤层,02岩溶水水压增大,在井巷开掘中,当水压超过坑道隔水板时,即可出现底鼓、底板开裂等变形现象,造成突水事故。所以,15号煤层的水文地质类型应该为三类二型。
第七章 实习心得
为期一周的地质实习很快的就结束了,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培养了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对地质科学的热爱和兴趣,而且还在实习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地质知识的了解,尤其是工程地质学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理解,从之前的感性认识升华为如今的理性认识,这种质的飞跃,应该归功于实践的作用。
这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地质学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地质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知识从感性认训升华到了理性认识,从抽象变得具体起来,我学习到了很多书上没有的东西,了解了工程地质对实际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在这里深深的感谢老师在的认真指导。在实习中学会了一定的观察地质地貌的方法要领和细节。例如,出外实习要对考察对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注意研究的方法,一些考察的细节,充分认识到地质地貌考察的必要性和艰苦性,激发了我们自己考察地理和各地典型地质 地貌的兴趣。同时,懂得和组成员合作的重要性。这些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此外,在此次实习中我在导师身上学了不少的东西。体会最深的就是做事要认真、不能懈怠,更不能放弃,爬鼓山时,在导师的激励下,我坚持下来了,所以要铭记:做事要认真,即使不喜欢的,也要努力去做,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让自己造福于人类!
第五篇:矿井地质实习报告
矿井地质实习报告范文
姓 名:xiexiebang
班 级:地质工程2010-
2学 号:
实习地点:新景公司
实习时间:20xx.12.10-12.30
20xx年 12 月30日
第一章 概况
第一节 目的和任务
认识实习是专业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
1、学习实习矿井工程技术人员及工人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崇高品德,培养学生为祖国的煤炭事业而奋斗终身的精神。
2、建立学生对煤矿整体及一通三防系统的感性认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任务:
1、了解矿井地面生产及辅助系统的布局及其功能。
2、了解矿井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包括:
1)矿井地理位置、交通情况、地形特征、气候条件等;
2)矿井煤系地层特征,主采煤层赋存情况,顶底板岩性,地质构造;
3)矿井水文地质情况、矿井瓦斯等级、煤层自燃倾向。
3、了解矿井开拓开采概况。包括:
1)矿井开拓:井筒位置及数目、水平划分、大巷布置、采区划分;
2)矿井开采:采区巷道布置、阶段划分、采煤方法、顶板管理方法等;
3)巷道掘进方法及生产工艺。
第二节 位置和交通
盘城岭井田位于左权县辽阳镇后窑峪村,距县城1.5KM,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32015~1132227,北纬370508~370720。井田南北长约km,东西宽约km。面积为8.042km.井田北东部为鑫顺煤业(原殷家庄煤矿),西部为神火集团高家
庄探矿区,东部、南部均无矿井。
盘城岭井田位于左权县城北1.5km处,其间有公路相通。距井田南界约2km有阳(泉)—黎(城)公路,在井田南界1km外有太(谷)—邢(台)公路。阳(泉)—涉(县)铁路在井田以东通过。北距阳泉130km,东距邢台120km,南东距邯郸155km,西距榆社45km,区内交通较为方便。
第三节 自然地理
井田位于太行山西麓,属中低山侵蚀区,基岩大片裸露,切割较强烈,沟底发育,地形复杂。地势总体趋势是东北高,西南低,最高点位于井田东北山顶,海拔1342.0m,最低点位于井田西南角的王家河河床,海拔1125.0m,最大相对高差为216.90m。
本区属海河流域清漳河水系,距井田南界约1km为清漳河西源,由北西向南东流经左权县城南。在左权县南东约40km处与从北往南留的清漳河东源流入清漳河主流。清漳河平均流量1970m3/s,井田东部有后窑峪河由北向南流过,雨季水量较大,平时水量微小,属季节性河流。其它河沟,如井田西部的七里河、王家河只在雨季才有水由北向南流入清漳河西源。
井田位于太行山区,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干旱多西北风,夏季温和多雨多东南风,秋季天高气爽。据气象局提供的资料,最高气温为35.6(1981年),最低气温—25(1984年),年平均气温7.5.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内,年降水量最多可达550~600毫米。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84.4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708.7毫米。多年平均无霜期为159天。最大冻土深度为90厘米,一般从头年10月开始,到第二年4月解冻。
本地区历史上未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据历史记载,明嘉靖、清道光年间曾发生过次有感地震,但都是邻区发生地震波及到本地区。建国后,据记载曾发生过35次地震,其中大于4级的4次,大于3级的7次,小于3级的24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将本地区划分为七级基本烈度带。
第二章 勘查与矿井地质工作
1954年地质部213队在昔阳—襄垣一带开展过普查找矿工作。其中包括地质填图、小窑调查以及槽探工程等。地形底图系1914年陆军测量局测绘的1:50000地形图,精度很差,地物精度误差达800~1500米。
1958年4~9月,山西煤管局地质勘探局119队在地质部213队普查找煤的基础上,进行了包括本井田在内的昔阳—左权地质普查工作。同年12月提交了普查报告。1962年经山西煤管局地质勘探局复审,定位不合格。并以决议书011号不予批准,注销储量。该项工作在井田内施工了80钻孔,因当时条件有限,没有测井资料,而且太原组15号煤层情况不明。
1960年至1961年119队利用其大跃进中施测的1:10000地形图做底图在左权县城至李阳间进行了1:10000地质填图。填图方法不明,观测成果、小窑调查等无资料查考,地质界限紊乱,加之底图降级使用,地质成果不宜采用。
1988年晋中市煤田地质勘探队在井田东南部施工了B—1钻探煤钻孔,目的在于了解4号煤层,终孔层位于山西组底部,孔深352米。
1998年4月15日至1999年8月13日晋中煤田地质勘探队对井田进行了精查,在井田内施工了6个钻孔,工程量达3136.36米。在钻探施工过程中相应完成了1:5000地质填图8km2,三维地震勘探0.35km2和精查勘探设计中所拟定的物探测井、生产矿井调查、采样测试、水文地质等工作。
2010年4月至今山西地宝能源有限公司在井田内施工3个钻孔,其中地质孔2个,水文孔1个,目前正在施工中。
第三章 矿井地质
第一节 区域地质情况
井田位于紫会向斜东翼南部,出露地层由东向西,由老到新有二叠系下统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地表大部分被第四系覆盖。基本构造形态为一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一般8~10·,局部达15·以上,未见落差5m以上的断层。
第二节 含水层与隔水层分布
一、主要含水层
井田内的含水层,根据邻区资料,沿用其划分方法,由老到新分数如下:
1、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组
井田内松散岩层主要是第四系地层,分布于山顶、山坡、沟谷中,不整合于各时代底层之上。分布于山坡、山顶的中更新统离石黄土和上更新统马兰黄土,细颗粒,补给条件差,一般含水微弱。位于由间沟谷及七里河、王家河、后窑峪河等河沟沿岸的第四系冲积层,含水层性以卵、砾石和沙层为主,冲积层厚0~25m。基底一般为砂、泥岩,补给条件优越,地下水水量丰富。井田外的左权电厂、化肥厂及庄则村的供水井成井时均自流。化肥厂2号井单位涌水量2.2L/s.m,电厂2号井自流量30.8m3/h,水质为SO4HCO3-----CA.MG型,矿化度小于1g/L。
所以,15号煤层的充水因素是复杂的,开采时,一定要采取预防措施、疏排矿坑涌水,以免淹没巷道。
第六章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及防治水工作建议
4号煤层为井田内可采煤层之一,其直接充水含水层为4号煤层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狙邻区资料,其直接充水含水层和间接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均较弱,单位涌水量均远小于0.1L/s.m。靠近河谷涌水量稍大。本井田南部靠近清漳河西源,井田内患有后窑峪河、王家河、七里河等几节性河流;井田西部煤层底板低于奥灰水位(左权县医院水井水位村高932.90m)0~183m,均构成2号煤层开采时滴水的不利因素。但由于区内构造简单,尚未发现有破坏2号煤层的陷落柱、断层等导水构造。而且2号煤层距奥灰顶界地层厚190m左右。其间有多层隔水层。因此,其水文地质类型仍属简单类型,即为二类一型。
15号煤层为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其直接充水含水层为太原组K2~K4石灰岩裂隙岩溶含水层和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据周边勘探区水文资料,太原组含水层的含水性也很若。但由于下伏中奥陶统溶裂隙含水层的含水性较强,水头较高,15号煤层底板标高为590~1030m,绝大部分煤层低于奥灰水位(932.90m)0~343.0m,而且据地震勘探资料该煤层1~5m的小断层接近或直接接触煤层,使水文地质条件趋向复杂。对于低于奥灰水位的15号煤层,02岩溶水水压增大,在井巷开掘中,当水压超过坑道隔水板时,即可出现底鼓、底板开裂等变形现象,造成突水事故。所以,15号煤层的水文地质类型应该为三类二型。
第七章 实习心得
为期一周的地质实习很快的就结束了,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培养了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对地质科学的热爱和兴趣,而且还在实习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地质知识的了解,尤其是工程地质学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理解,从之前的感性认识升华为如今的理性认识,这种质的飞跃,应该归功于实践的作用。
这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地质学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地质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知识从感性认训升华到了理性认识,从抽象变得具体起来,我学习到了很多书上没有的东西,了解了工程地质对实际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在这里深深的感谢老师在的认真指导。在实习中学会了一定的观察地质地貌的方法要领和细节。例如,出外实习要对考察对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注意研究的方法,一些考察的细节,充分认识到地质地貌考察的必要性和艰苦性,激发了我们自己考察地理和各地典型地质地貌的兴趣。同时,懂得和组成员合作的重要性。这些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此外,在此次实习中我在导师身上学了不少的东西。体会最深的就是做事要认真、不能懈怠,更不能放弃,爬鼓山时,在导师的激励下,我坚持下来了,所以要铭记:做事要认真,即使不喜欢的,也要努力去做,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让自己造福于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