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认识和举措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认识和举措
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社会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不断发展,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即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良好的人格结构,并充分融合了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人才。如何培养这种高素质人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地理就是一门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综合性学科,新时代的人才观为地理教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展开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如何通过课堂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创新意识的激发
1、教师变“教:者为“导”者,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动机。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师尽可能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为他们提供充分表现的机会,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地理新课标的“案例”教学为教师角色转换提供了广阔空间。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对案例层层分析,渐次诱导,逐步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地理原理与规律。如分析“青藏高原的农牧业”和“三江平原的种植业”两幅图,从景观差异中,引导学生得出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并通过对四个农业地域类型个案的分析,充分论证区位选择的思想和一般规律。通过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在发现问题和解诀问题中得到充分的发挥,极大的激发了创新热情。
2、教师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地理学科涉及面广,许多的地理现象、原理、规律,受学生阋历和知识储备的限制,往往缺乏感性认识,使教材变得枯燥乏味。教师在教学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适当的语速,简明的体态进行描述,使学生心领神会。如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讲述气候的垂直变比;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形容我国西北部气温日变化剧烈的特色。此外,为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教学中教师还应尽量借用直观教具或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地理课图文并茂、声情融会、视听并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清和创新意识。
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创设“问题情景”,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实现创造性的关键,所谓较高的创造性,就是指有极强的问题意识、能将已学过的知识作为方法和手段探索未知知识。因此,教师应深入发掘教材潜在因素,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应用各种措施进行诱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对比、情景,悬念、矛盾冲突、试验操作、自学质疑等氛围中,确实感到困惑,产生疑问,并积极思维提出自己新的认识,而这种新认识的提出便是学生的创新能力了。
如在“黄赤交角”的教学中,可将问题设计如下: ①.图上点、线、面等基本图意与分析。
②.假如黄赤交角变大,地球上有哪些现象会发生改变,如何变?(可考察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③.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地球上有哪些现象会发生改变,如何变?如果黄赤交角消失了,地球哪些现象也会消失? ④.黄赤交角消失了,还有季风气候吗?苏州自然环境怎么变? 教学中,教师可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拾阶而上,形成全新的思维模式。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现自主创新
当前高考的“综合能力测试”,就是要求学生在答题时,根据题中所提供的资料、数据、信息,调集头脑中储备的有关信息作出解答,没有“标准答案”可背。此时,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他们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提供了坚实的根基。为此,教师在编排教学内容时应尽量有弹性,将教学空间更多地留给学生,由学生自学、提问,老师疏导重点,突破难点。教师还可多创设些开放性和发展性的问题,迫使学生克服固有的依赖和盲从,跳出旧有的知识框架,养成独立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为鼓励学生的大胆质疑,教师一定要高度注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尽力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自信。即使学生提出错误观点或反对意见,教师也要耐山听取,细心诱导,共同讨论,不应武断的立即否定。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就养成了勤于思考、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3、重视地图,培养学生基本的地理思维能力
地图是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信息载体,是地理教学中个不可缺少的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学生的读图分析及绘图能力能直接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基础技能(尤其是图表技能)的培养,应对每一幅图从不同的角度、方位、起因、后果、发展等诸方面去挖掘,培养学生辨别各种地图、表格所蕴含的地理信息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解释、说明相关地理事物的异同。
4、理论联系实际,深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地理学应用性很强,可直接为生产建设服务而做出有效的贡献。所以授课时教师一定要做到把教材与社会热点及地理为国家所作的贡献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强地理的时代气息,开拓学生的视野。如21世纪我国西部的大开发,“十五”计划中的资源能源跨地区调动,苏南产业转移等。还应多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多看“新闻联播”和“人与自然”等栏目,多读报,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涉及环境、资源、人口、发展等重大事件和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给与足够的关注。如讲述能源时可让学生从能源、政治、经济、人权及全球战略等方面分折美国插手中东问题的原因及实质;讲全球气候变暖、南极出现臭氧空洞时,让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危害,找出具体地解决办法,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深层次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此外,还可把课堂教学延伸到校外广阔的社会空间,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写出研究报告。如:江苏沿江滩涂的发展状况调查;家庭电气化的环境效益研究;学校垃圾量的研究报告;还可让学生收集学校旁边越来溪的水样本,进行成分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提出整改措施。由于这些实践活动与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积极性高,许多解决办法具有实用价值,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地理的价值和乐趣。
三、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学生的创新人格
现行高考体制使教师和学生都过分注重考试,片面追求成绩及名次,这显然已不合时代的要求。为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很多老师一改原来的“题海战”,取消测试,很少布置作业,使教育陷入盲目,教学质量大为下滑。不可否认,应试教育确实压制了学生的部分创造力,但有效地考核机制,可帮助教师全面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有效的教学计划,并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个别辅导。而当今社会充满竞争和挑战,激烈竞争的社会大环境,中学教育身处其中,无法忽视它的存在。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连自己的成绩和水平都无法正视,今后很难适应社会,更不用说去面对创新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
当然教师在设立竞争机制时,可试着淡化绝对的分数与名次,根据实际状况帮助学生设定―个或几个竞争对象,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给孩子更多的鼓励,使他们充分建立自信,积极参与竞争。教师也可将学生分成相当的小组,组内合作、组间竞争,使学生学会在合作与竞争中逐步提高自己,形成诚实善良、积极进取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在面对竞争时多几分沉着和自信。
姓名:卞海燕
电话:0512—67074211 邮编:215104 地址:苏州市吴中区吴中大道圣陶路1号
第二篇: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是当前教育界极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学活动的迫切任务。本文结合幼教特点,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1、激发兴趣,提高创新意识。
2、学会观察,丰富感性知识经验和技能。
3、鼓励质疑,开发创新的潜能。
【关键字】学生;创新能力;教学
【正文】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创新是一个名族的灵魂;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在创造人才培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陶行知先生指出,“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凡是具有正常智力的学生都具有创造潜能,并且这种潜能可以通过实施创造教育得以更好的开发。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呢?现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激发兴趣,提高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 兴趣是儿童乐于学习、积极创造的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做任何一件事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去观察、去积极探索新事物。陶先生还说过,一个人创造的兴趣越浓,创造力就越能发挥。小学生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充满新奇幻想、光怪陆离的世界,他们喜欢问问想想,经常向大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像“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刮风时为什么会呜呜作响?”,“早晨的太阳为什么从东方升起来?”等等。其实多问就是儿童思维主动
性的表现,是其求知欲的萌芽。“发明大王”爱迪生从小喜欢刨根问底,有时问得别人无话可答,他还要问:“你为什么不知道?”可见,他的巨大创造力就是从这种寻求根究的精神中迸发出来的。因此我们老师必须发现并尊重小学生的各种发问,保护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对他们提出的各种发问,应尽量不厌其烦的予以形象、准确、浅近的回答,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让孩子们悟出其中的道理,那是更好。另外,还要让他们形成创造思维的习惯。
(事例分析):在一次思维训练活动中: 老师问:“小皮球掉进洞里怎么办?” 孩子说:“用小手掏出来。”
老师又问:“洞很深,小手掏不到怎么办?” 孩子说:“用夹子或其他工具夹出来。” 老师又为难他们说:“洞是弯的,夹不到。”
孩子动了动脑筋说:“向洞里灌水,皮球就浮上来了。” 老师还是不放过继续问:“洞是漏水的,水一灌下去就流走了,怎么办?”
孩子们这下被难住了,这时有个孩子就说:“这个皮球我不要了,再买一个。”
当然这个孩子的回答不能说正确,但从求异思维来看,他的回答非常好,因为他突破了问题的情境,换了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我们就要有意识的训练幼儿学会灵活改变思维的角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久而久之,使孩子们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意识,甚至成为习惯。
二、学会观察,丰富感性知识经验和技能。
心理学家早已指明:“想象力是人脑中对已有事物的表象进行加工改组,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即一个人事物表象越丰富,提供想象的材料也就越充足。反之,表象贫乏,想象力就会受到局限,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培养儿童创新实践能力,除有意点拨、启迪之外,还得为他们创设必要的、充分活动的机会和环境,使其吸取丰富的感性知识,储备丰富的表象。所以说经验的积累是创造首要条件,而观察又是丰富知识、技能最好的途径。
观察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人只有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才能正确的认识客观的事物,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比如课外活动是丰富小学生生活经验、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为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孩子在这种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自主地发展。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展其内在之创造力。”因此,有必要把孩子们带到大自然的怀抱中,让他们留心观察千变万化的自然景物,带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让他们看到人们是怎样劳动和创造的,从而大量的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激发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探索、创造的欲望,并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新的意向,训练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而
知识、技能是进行创造的必要条件。新的设想不是凭空而来的,只有当“新、旧知识相互延伸、碰撞,进而优化组合”时,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使故知发生转化,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事例分析):我在组织学生自编《母鸭带小鸭》的律动时,我先让学生认识鸭子的三态(形态、动态、神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律动的创编。很多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感受展开想象,从自身兴趣出发,把鸭子的不同特征揉合到即兴表演中。有的学生表现小鸭在水里游、有的表现用嘴整理羽毛、有的表现小鸭在陆地上一摇一摆的走路。可见,知识的积累是创新的前提。虽然知识越多并不意味着创新越多,但是却为创新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这就要求成人在平时一定要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打好创新的根基,并鼓励幼儿多动脑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来活跃孩子的思路,进而出现创新的可能。
三、鼓励质疑,开发创新的潜能。
陶先生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他认为,有了疑难,就是成功的一半,疑难是创造之师,是学生追求真理、创造的内驱力,有了它,教师勿庸频挥教鞭,学生仍自进不息。可见,质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动力源泉。因此,教师应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把问题蕴含于有结构的材料中,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发现问题,鼓励学生不盲从,不迷信书本权威,敢于质疑。
(事例分析):在美术活动《手指印画》中,我先不讲手指印画 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观察作品,猜一猜这幅作品是用什么方法画出来的,并让动手尝试自己的想法,再讲一讲你是怎样画的。有一位学生提出:“用棉签画。”课堂上有的觉得是,有的幼儿觉得不是。此时,我没有学生直接给予否定,而是在听取了孩子的发言后,首先肯定了他的画法有新意,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实验:对于他的这种画法,你有什么意见?马上就有学生站起来质疑:“用棉签画,点子小,而且点子上没有‘花纹’?”这时又有的学生提出:“是不是用纸球画?”“是不是用手指画的?”教师最后也请学生一一尝试了,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孩子学习的热情。幼儿从有疑到敢问,从敢问到敢想,是积极思维、创新求知的表现。可见,质疑、设疑能有意识地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参考书目:
1、刘以林主编 《实用素质教育指导丛书》——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与技巧 华语教学出版社
2、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
《陶行知全集》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年
行之杯征文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太和县城关镇第六小学
张 丽
2016年6月
第三篇:在陶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泥”激趣
以“陶”创新
——以陶艺教学开拓学生创新思维的初探
内容摘要:
关键词:陶艺
培养
创新思维
在知识暴涨的二十一世纪,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在科技的带动下迅猛的发展。社会要求的人才,已不仅仅是对知识、技能的要求,而是要求具有更深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就我们基础教育而言,更应努力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回顾中国的教育历史,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核心思想就是创新,他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创造。当今,我国素质教育的含义已作了很明确的完整的界定,就是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为重点,培养“四有”新人。学校在日益重视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不断的探索,从各学科出发,把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摆在的重要的位子。
什么是创新意识?有人认为:创新意识是人们革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意识,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现矛盾、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从而不断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等。创新意识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创新激情、创新思维、科技素质。创新激情决定了创新的产生,创新思维决定了创新的成功和水平,科技素质则是创新的基础。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我认为: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就是让他们主动的参与学习、积极的思考,产生新的认识,最终形成创造新事物的意识。陶行知曾说过:“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根据我多年的陶艺教学经验和探索,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下我是如何在陶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优化教材,激发创新的意识。
一场好看的电影,必有一个让你难以忘怀的情境。我们的陶艺课堂教学就好比是导演在编导一场电影。我想要吸引我们的观众——学生,教师就必须设计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老师正确的利用教材和使用教材。当学生进入教师设计的情境中时,他们便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参与学习、才能不断的创新。如果离开了教师的引导,就好比是让一群呀呀学语的婴儿,去欣赏一场交响音乐会一样。就会失去教育的意义,就更谈不上创新意识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得技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复杂认训活动。培养学生兴趣是推动这种复杂的认识活动的重要动力”。针对我校陶艺教学的实际情况,我通过探索,在陶艺课中尝试了多种巧妙激趣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
比如,我在上《海洋生物》一课时,如果根据教材的安排则是要求通过绘画的方法来表象海洋生物。可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陶艺的方法进行制作。我事先让学生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彩色卡纸和各种废旧材料,学生还以为我准备给他们上一节一般的手工制作课而已。可我把他们带到了布满陶艺作品的陶艺教室,学生看着琳琅满目的奇特作品,心里是蠢蠢欲动。我便安定好学生的座位后,就播放一段海洋生物的vcd录像。我说:“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小丑鱼”。有的学生说:“是珊瑚礁”等等。我就适时地拿出了我捏制好的海洋鱼类的陶艺作品(毛胚)展示在学生面前,请学生比一比老师的这些陶艺作品与刚才看到的录像中的鱼类有些什么区别?此时的学生会发挥其所有的记忆力,回想刚才的录像片断。当学生回答说:“鱼的色彩不一样是”。我就请同学进行小组讨论,来帮助老师想一个比较容易的办法,把这些灰蒙蒙的陶土鱼变成色彩绚丽的热带鱼。有的学生说:“可以涂颜色„„”这时我就卖弄起关子来,我说:“你们想不想老师马上变给你们看?”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我就把实现准备好的彩色卡纸剪成的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拿了出来。我一边把这些图形插到刚才的陶土鱼上,一边说:“圆的插在鱼眼上、三角形插在鱼鳞上、背上插个倒三角、尾巴连上小长条。”学生看的是津津有味,为我这个神奇的举动默默称赞。这时他们的兴趣个个高涨,我就顺势将学生的目光集中在自己所带来的材料上,让学生通过自己所代的材料来为你的热带鱼进行装饰。接下来是学生个个表现积极,人人参与自己小组的制作。本节课充分调动起了学习的兴趣,通过原本的两个美术内容—陶艺和纸艺进行了结合,在直观的感受中,使学生在原有的陶艺基础上得到了一次奇特的创新。当然,最后的作品充满着学生无穷的创意。
二、引导想象,诱发创新的意识。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虽然不是个画家但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永远不可能进行创新,而对于小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就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好比是一艘艘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都需要灯塔为他们指明航向一样。实际情况是:学生基本上对陶艺都十分的感兴趣,可是他们最初的学习只是当成一件“玩偶”而已,制作出的作品往往缺少生机、千变一律,没有明确的目的,也不知道什么样的陶艺作品才是成功的。所以在陶艺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例如,我在教学生用泥条盘制法(泥条盘制法就是把陶泥搓成相等粗细的泥条后,盘制成各种器物。)来制作陶艺时,我就这样来引导学生的。我先用课件展示的方法,向学生阐述了泥条盘制法的基本制作方法。为了使学生的作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我就让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说一说你准备如何制作?这是学生已经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纷纷围绕着如何做一个外观精美的作品而绞尽脑汁,可是他们却忘记了我们用的材料是柔软的陶泥,随时都有塌陷的可能。我就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材料,不破坏外观的情况下如何使你的作品更牢固。他们的方法可多了;有的学生利用牙签固定泥条、有的学生用细竹子制作出一些支架、有的学生用陶泥在塑料瓶外面包上一层便成了一个坚固的瓶身、有的学生在器物的内部涂上了一层坚固的泥块„„通过我手把手的引导,最后没有一个学生的作品因为泥条塌陷而毁坏,使这些具有丰富创造力的作品一一呈现在大家面前,让学生得到了成功的快乐!
要在陶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不能忘记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泯灭学生的个性,千人一面,是创新的大忌。因为陶艺制作不同于一般的绘画,它除了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以外,它要求学生有敏锐的空间感和灵巧的双手。比如,我在教学生用陶土制作人物肖像时,一般的学生只是把陶土粘贴在人物的脸上,用这样的方法来制作五官。而哪部份具有个性的学生,他们会考虑人物的头与衣着的关系、他们会用陶泥,把人物从头到脚进行整体的装饰。我就引导他们可以加入一些人物的动作,用夸张的方法表示人物的表情,等等。使得这部份学生的作品生机勃勃,充分体现出他们独特的创新意识,同时通过这部份学生的影响力,不断带动起整个班级同学的创新意识。
总之,只要教师根据陶艺教学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潜心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恰到好处地为学生大胆创新提供催化与导向,陶艺活动便会成为学生的又一块乐土!
第四篇: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江泽明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日渐端倪的今天更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靠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实现。因此,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要求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该如何培养呢?下面我就从以下两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和谐的教学环境是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驰骋想象,敢于表达,勇于创新的首要条件。怎样才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呢?俗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对好学生在给予表扬的同时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争取更上一层楼;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应多给予鼓励和帮助,使他们树立自信心。用亲切温和的语言,善意、真诚的微笑,让每个学生多感受到教师的信任与期望,从而更加信任教师,产生学习的动力。如:在课堂上有的学生很积极的举手发言,但他答得很不准确,我便和蔼地说:“你很勇敢,很积极,但想得不够全面,不太贴切,在想想好吗?”如果答不出来就礼貌地对他说:“没关系,咱们再听听其他同学是怎么说的!”如果回答正确,我就毫不吝啬地对他说:“你真棒,你真行,回答得可真好!”之类的鼓励语。
二、教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授之以鱼,只供一日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是创新的前提。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轻结论,重过程,教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参与学习,在课堂中发挥主体作用。例如,我在教学“观察物体”时,在课前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了各种立体图形的实物,课上,让同学们分组选取自己喜欢的实物进行观察,说一说从不同的角度分别看到了什么?请各小组派代表到前面边演示边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接着,把具体实物抽象为立体图形,再让学生进行观察„„这样,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通过一系列活动,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积极主动进入学习状态,并自主探究、理解、掌握知识。
总之,教师只有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勇于创新,敢于探索,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学生才能锻炼成为富有独创性、想象能力、乐于创新、不怕失败、敢于标新立异、善于发明创造的人,就一定能够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把学生培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第五篇: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国对新世纪的中学生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发展”的素质要求中,其核心是新时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了当今教育的首要任务。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认真领会数学新课程标准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数学发展的历史、数学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特别是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都应让其发表。敢于否定所谓“权威”的定论,要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民主、宽松、和谐、平等、充满信任的氛围会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时的心理自由,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新活动空间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提供可能。
例如在“众数、中位数”的教学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某车间为了改变管理松散的状况,准备采取每天任务定额,超产有奖的措施提高工作效率,下面是该车间15名工人过去一天中各自装备机器的数量(单位:台)6、7、7、8、8、8、8、9、10、10、13、14、16、16、17,管理者应确定每人标准日产量为多少台最好?有人说用平均数,有人说用众数,也有人说用中位数。这时候让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老师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利用这一情境,不但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扎实、牢固,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占有足够的时间,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多角度、多方面地探索新知,并且亲身经历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在问题解决的同时,思维得到了创新,获得了发展,促成其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
四、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的智力已接近成熟,是智力最敏感最活跃的时期,教师应通过传授知识及创造型活动,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掘学生创造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或不要)设置唯一的答案,特别是主观题,力求一题多解,一题多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既会正向思维,又会逆向思维。鼓励学生对每一个问题“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鼓励学生要在没有树木的地方,栽下一片新绿;要在没有道路的地方,踩出一条大道;要在没有河流的地方,掘出一条清泉。
现代创造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仅仅是每个人所展现的形态、程度、质量不同而巳。只要广大教师努力学习,及时把握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充分挖掘创新素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定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徐亚芳江苏通州市纱场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