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时,爱只是一种情怀
有时,爱只是一种情怀
有一种情怀,在你的生命里诞生,走过青春,做过年少,便再也抹不去,也许直到你生活完结。你自己固执地把它定义为爱情,但它却深深的植根于友情或亲情的温床上。是的,无论怎样,你们还是朋友,你们只是朋友。这友情抹不掉了。
有那么一段时间,你吃不下,睡不香,失魂落魄。却还是在朋友面前强颜欢笑,你不想被看穿心底,不想这思念公共化。于是,你平常的生活无辜多出些许煎熬。对,就是这煎熬才让你寝食难安。于是,你便将心底的问候传送给那个人,很朦胧,朦胧到懵懂。你却希望那个收到问候的人从这近乎呓语的言语中读懂你的心思。每每被问候的人不懂或不懂装懂的时候,你还要淡淡的说一句:只是问候。然后,各忙各的。或许,作为朋友,这是让人感动的举措,你让朋友知道了还有人在关心她或他。然而你却再也感动不了自己。这深爱中的人啊,何时你才能找到所谓的自我?
春夏秋冬的轮回,岁月的年轮雕刻出你日复一日的生活。谁都一样,在这波澜不惊的日子里只是履行生活的义务。至于其他的,我们有太多的时候都不去思考了。曾有这么一天,你发现,自己不再甘于这平淡。你发现无论别人要怎样的生活,你却不知不觉的在心底生出一个方向,这个方向竟然是关于那个人的,和那个人幸福有关的。每次想要放弃的时候,你都这样鼓励自己:这是在为两个人的幸福奋斗呢。要的是为了让那个人生活的更好。你要让那个人了解你目前的所作所为,目的当然还是旁击侧敲。然而那个人却这样看待你的行为:你怎么那么有劲头?我羡慕你。别无其他。也是,你想让那个人懂得什么?你总是这么含蓄。然而,那个人这样无关痛痒的话几乎让你失去生活下去的信心。
有时候,你扪心自问:其实你们需要的是不是只要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安静的,幸福的。回答是肯定的。你也发现原来这个愿望是个简单的问题,但现实总残酷的将你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这个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哲学极端曾让无数生活的先哲先你一步感到生活的无奈。
是啊,简单多好。你只要你们的小小的幸福。
多少年了,总有许多时候,你依然忘不掉那些场面:你们第一次见面,第一次彼此会心的微笑,第一次一起吃饭,第一次吵架--这些事情即使在许多年后在你复杂的见不到头绪的生活里仍然可以占据一席之地,时隐时现,让你躲在岁月的幕后偷偷的感动。于是,你有理由固执地认为这就是爱情!偶尔浮现的这些事情在你日渐无奈的生活里凭空生出感动,生出激情。于是,你也想问问那个人是否还记得这些事?是否还记得那年夏天,小城的黄昏,还有那座小灯塔?是否还记得那被人们惊起的鸽群?这些是你生命的财富。但是,你始终没有问出来。只是一遍又一遍的在心底重温。一个人走在异乡的落日里,你也总能幻想出那个小城的一切。可惜,异乡并非只是一个孤独的乡,还有孤独的你,孤独的落日,所有都是孤独的影子。不过,这孤独有时会被那美丽的记忆打败,带着你寻找生活的出路。于是,你依然生活在,孤独的生活在孤独的异乡。
孤独,它一旦走进一个人的世界,便总让人有不安的时候。所以,你还是尽力的融入另外一些人的世界,毕竟这个世界上怀着孤独生活的人并不少见。情窦再次被打开的时候,你竟然从心底掠起这样的想法--那个人这些年也是生活在他乡,也是一个人,也并不见得有多么舒心。也会有孤独的世界孤独的影子。所以,你在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里竟莫名其妙的感伤起来,同时惭愧自己的背叛--对爱情的背叛。也惭愧自己在这喧嚣中败下阵来。你总是发现,这么些年来那个人的生活依然如故,依然从容,于是这如故与此从容成了你生命里的痛。你发现,你开始不懂那个人,不懂爱情。你开始怀疑自己固执的关于爱的幻想是不是真实的。因为你曾发誓要给那个人幸福。但是,那个人幸福的走在路上的时候,那幸福却不是你给的。与你无关。
于是,你告诉自己,收起狂躁的心,耐心的生活。看着那个人幸福,然后在自己该幸福的时候幸福起来。然而,更多的时候,你还是被这骗人的生活牵绊着,不忍放下一丝一毫。是生活欺骗了你,还是你蒙蔽了自己的双眼。这是一个难以论证的命题。
在孤独寂寞的日子里,你又开始想念一个记忆,一个还未发生的记忆:还是那个古典的小城,你们牵着手,穿越一条又一条街道,脸上洋溢着幸福的满足--你发现,生活里写满电影故事的影子。
你发现,爱情有时只是一种情怀。这情怀走过岁月却不见苍老--
第二篇:其实,伤感只是一种淡淡的情怀
其实,伤感只是一种淡淡的情怀
黑夜总是给人无尽的情思,总会在悠扬的歌声中迸发出淡淡的灵感。
喜欢一个人独自在这黑夜里品读忧伤的文字,喜欢了细细品读一本淡雅如水的文章,让自己在那温暖、饱含深情的文字中游荡,滋生自己千丝万缕的情思。慢慢的开始伤感了,开始了文字漫长的旅行。
其实,伤感不是因为忧伤,忧伤的人未必伤感,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已经习惯了伤感的伴随。习惯了用伤感来诠释人生路上的无奈。
伤感只是因为太过感性。感性的人喜欢在黑夜徘徊,因为黑夜的静谧可以放肆的演绎忧伤,这是一种孤独而又凄凉的习惯;感性的人喜欢听着悲伤的音乐,因为那旋律正是内心的呈现,这是一种独有的释怀;感性的人总是会在风起云涌时,四季交替时,淡淡的宣泄着自己情怀。
岁月总是在我们的指尖悄然走过,只是沧桑了我们的容颜,或多或少让些许往事藏留了心间,而伊人早已冷了面容。总有些事情撕扯着脆弱的心,在光阴中破碎成片,独自把玩着曾经。
总感觉我终究逃脱不了伤感的束缚,我只是一个在黑夜中释放的妖精,静静的在黑夜里,绽放着自己的美丽,我只是低到尘埃一朵花,卑微的宣泄自己的情感。
我想,伤感只不过是一种淡淡的情怀,无关他人他事,单单如此。伤感依然尽情的蔓延着,依然那样浅浅淡淡。
第三篇:有时,爱也是一种伤害(1600字)作文
精选作文:有时,爱也是一种伤害(1600字)作文
爱与溺爱的区分我想应该在与理智和盲目区别。在我们的一生中,也许会得到无数的爱,爱可来自各个方面。同样我们也会把自己的爱毫无保留的奉献给我们爱的人,爱也是无疆界的。
爱会使人的思想境界升华,爱可融化冰封的心灵。爱也会唤醒和启迪意识的形成,更都会起到无形的作用&& 溺爱是在无形中形成的,现在很多父母把爱已经转换成了溺爱,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就有独生子女的出现特别是80后的年轻人。他们都是在优越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如今80后的年轻人都即将进入了30岁,他们之中有很多人都已经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80后的他们恋爱和结婚多数人都是在父母的资助下购建了自己的安乐窝。做父母的宁愿自己受苦受累,顶债借债也为孩子铸造幸福,父母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他们的子女身上。可是有一部分80后的年轻人,都认为向父母索取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事。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当霸主的习惯。独生子女的头衔和光环一直在笼罩他们,家庭条件的优越和溺爱换来是是孤僻,霸道,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只讲究个性等等&& 现在部分80后他们子女也出生了,又一代人的优越家庭条件,给了祖辈不是关怀和赡养。更谈不上伺候家中的老人,老人只有当奴役的份。老人成了带着工资的保姆和勤杂工。家中的老人变成了孙子&& 想想也别怪做儿媳妇的,因为她们同样也是独生子女,和儿子一样在家里霸道惯了说一不二,在娘家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她们都是父母伺候着,宠着,惯着。目中无人成了习惯。结婚后要求她们打理好家务照顾孩子丈夫和赡养公公,婆婆那可能吗?
真的不可能,是完全不可能!是溺爱造成的悲哀,是溺爱种下了溺爱的毒种子,溺爱把部分人性变的扭曲和贪婪,自私自利&&溺爱纯粹是毒药。
如何教育好下一代人,应该从理智出发。社会和家庭影响教育都非常重要。
您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不是溺爱的毒果子,从现在开始努力的去培养他们独立,自立,别在当他们附属品和依赖的拐杖。您需要自己解放自己。应该叫孩子在实践中去体验失败和挫折,家长永远是家长不能代替和包揽孩子的一生。要叫子女学会溶入社会,应该教育孩子首先学会尊重社会和他人。
社会是多员化的,培养孩子的目的做家长的应该明确。您的目的是想把孩子培养成有用的人材而不是废物。什么样的沃土和种子就会生长什么样的苗。今天您种下的就是您将来自己收获的。
溺爱是人生中的大敌,是毒药&& 父母与子女有着割舍不断的血缘关系,子女是父母生命的一种延续。舐犊情深,为子女着想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人人都可以理解的事情。唐代诗人罗隐有两句赠友诗: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他推崇的是为国家大计要不惜肝胆涂地,却万万不要为子孙谋家财。
林则徐写有一幅对联: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意思说,如果子孙后代像我这么廉洁,留钱给他干什么,他本来就很贤慧和聪明,我把钱和财产留给他反而损害了他奋斗的意志。子孙不如我,那留钱给他,反而使他好逸恶劳,坐吃山空。留的钱越多,他就越是胡作非为,越是增加其过错。
古代圣贤都能如此深明大义,以超凡的胸襟对待子女问题。难道我们连这一点都不明白吗?对子女过度地溺爱,就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
爱与溺爱,一字之差,实际上它们的区别就在于,用理性的方式去爱是真正的爱,而完全用情感的爱去爱就是溺爱。用理性去爱,那么你就应该知道如何去正确的实现你的爱,如果仅仅用情感去爱,那么你就只能在溺爱中迷失方向。
一位年纪并不大的母亲认为美国人真没人情,你看那《北京人在纽约》,那个姑妈把王启明他们塞哪住了?破地下室!那儿又脏又乱的,那哪是人住的地儿?还有你看那姑妈的德性,扔给王启明他们几百块钱,还说是借他们的,那哪是人干的呀!别人大老远跑到你美国来,你怎么也得首先请外甥女、外甥女婿找个好饭店好好撮一顿吧。真没劲!
这位年纪并不大的母亲说完立刻搂着她那大约十多岁模样的孩子,细声柔语的说到:乖,妈可不会这样,怎么能这样对待自己的心肝宝贝呢。妈要让你好好读书,今后咱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好让你姥姥、姥爷你妈你爸脸上都有光彩!心肝,妈什么事儿都不会让你干,你只要读好书就行了,没钱花了,乖你就说,妈再苦再累也会满足你要求的,因为妈妈爱你&& 此刻我关注着眼前这样一个画面:一个满面红光、嘴里不停地嚼着零食的少年和一个年纪不大但却显得苍老的母亲,他们共同完成了中国现代家庭教育史上一次神圣的演讲。我相信这位母亲代表了当今中国绝大多数父母亲现有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与此同时,在那位母亲神圣而又自豪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已经瘟疫般地进入了几乎中国的每一个家庭。
有时候,爱也是一种伤害&&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到市场里帮妈妈买菜时,看到了这样一幕:一位阿姨带着孩子来买菜,孩子哭着闹着要阿姨给他买糖吃。阿姨摇了摇头,只见这个五六岁的小妹妹干脆一下子坐到了地上,哇哇大哭起来,一边使劲的摇着头,一边用手擦着那泉涌般的泪水,两只羊角辫来回的甩来甩去,大声哭喊:我就要吃糖,就要吃糖!阿姨见状,立即跑过去,扶起孩子,拍了拍孩子身上的灰尘,用手轻轻的为孩子擦着眼泪,心疼地说:宝贝不哭,妈妈给你买糖吃&&说这便抱起孩子,向糖果店走去。
像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许多孩子都被家长视为掌上名珠,拿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但是,对孩子过分的溺爱,只会把孩子引入歧途。这就好比温室中的花朵,他虽然非常舒适,可到了野外,就会变得不堪一击。而生长在大自然中的花朵,经历了风吹雨打,开得越来越灿烂,生命力也越来越顽强。
我想告诉全世界的父母:有时候,爱也是一种害,让孩子吸收大自然的阳光,还孩子一片蔚蓝的天空吧!
自古以来,就有慈母败子的说法,所谓慈母败子指一种过分的爱,也就是溺爱。从字面上看,溺爱‘的溺指过分,埋没。过分的疼爱孩子会给他们带来伤害。
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对夫妇住在1个荒岛上,住在1个破木屋里。一天,飞来了一群美丽的天鹅,夫妇非常高兴,热情的款待了他们。不知不觉,冬天来临,湖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夫妇舍不得天鹅,便让他们留下来,让它们在自己的木屋里度过寒冷的冬天。过了好几年,天鹅还是住在夫妇家里,忘记了自己要去南方。又过了几年,夫妇离开了小岛。结果,那一年冬天,湖面也结了冰,天鹅因为过多的依赖夫妇,而忘记了自己的生活习性,冻死在了这个小岛上。
天鹅的死怪谁呢?怪夫妇。他们当初对天鹅过于疼爱,太热情了,所以造成了天鹅的死亡。这就是溺爱。我不明白,家长为什么要溺爱自己的孩子呢?不能让他们在蓝天下好好锻炼锻炼么?现在,基本每个家庭都有溺爱的现象,在家里,我们都是掌上明珠,小皇帝,小公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从来也不去想一想独立自主,做什么事情也很有依赖心,这也有大部分原因怪家长。不是你们溺爱孩子,孩子会那样么?你们太宠爱自己的孩子了!你们太过的去爱孩子了!溺爱给孩子带来的只是悔恨与对家长的憎恨,难道你们想让孩子对你们恨么?爱,能让人在悲伤时得到安慰,在寂寞时开心。
无处不在,关心是爱,照顾是爱,你一个个不经意的举动都可能是爱。爱,像一杯咖啡,有甜有苦;爱像一束阳光,照耀着你的心房;爱,像一杯香茗,拥有他便拥有了幽香与淡远;爱像一束鲜花,散发出浓郁的芳香,但不能去过分的爱,否则,爱也会害了你!有时,爱也是一种伤害!安徽合肥包河区前进小学六年级:娄丽君 篇一: 有时候,爱也是一种伤害
有时候,爱也是一种伤害
爱,有很多种,如关爱、疼爱、溺爱等等,我觉得有一种爱非常不好,那就是溺爱,这种爱带来的是伤害。
那是一个阳光柔和的下午,我到市场上帮妈妈去买火锅底料,看到了这样一幕:一位阿姨带着孩子来买菜,孩子哭着闹着要阿姨给她买糖吃。阿姨坚决地摇了摇头,只见这个五六岁的小妹妹干脆一下子坐到了地上,哇哇大哭起来,一边使劲的摇着头,一边用手擦着那泉涌般的泪水,头上两只小辫来回的甩来甩去,大声哭喊着:“我要吃糖,我就要吃糖嘛!”阿姨见状,立即跑过去,扶起孩子,拍了拍孩子身上的灰尘,用手轻轻的为孩子擦去泪水,心疼地说:“宝贝不哭,妈妈给你买糖吃??”说罢,便抱起小女孩,向商店走去。”
像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许多孩子都被家长当作手中明月,视为掌上名珠,父母则小心翼翼的呵护他们,这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可是,这样对孩子过分的溺爱,只会把孩子引入歧途。这就好比野外生长的花朵,经历了风吹雨打,才会开得越来越灿烂,生命力也越来越顽强。而温室中的花朵,他虽然非常舒适,可到了野外,就会变得不堪一击。
在这里我只想奉劝天下的父母一定不要逆爱自己的孩子,这样不紧给自己的孩子带来未来的迷途,还会给父母们带来遗憾。有时候,爱也是一种伤害,让孩子吸收大自然的阳光,还孩子一片蔚蓝的天空吧!
学 校:博乐市逸夫小学
姓 名:葛志强
指导教师:牟宗丽
联系电话:***
篇二:爱,有时候也是一种伤害
爱,有时候也是一种伤害
爱是什么?有人说爱是一缕阳光,给人以温暖;也有人说爱是一泓清泉,给人以希望;还有人说爱是一场甘霖,给人以信心。我想说,爱有时也是一种伤害。
一个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孩,被家人及周围人的关爱所浇灌,凡事以自我为中心,遇到一点事情就大发雷霆,恨不得全世界都绕着他一个人转。父母也是倾其所有将其捧在手里含在嘴里,生怕其受一点委屈。在这种爱的环境下,他却未必茁壮成长。难道不是吗?瞧吧,是谁在考试失利时大哭大闹,一个劲地说没发活了;又是谁在同学不小心的触碰后大打出手、破口大骂;甚至还有那谁一步步地走进那罪恶的深渊??是谁呢?是那些被长辈溺爱在温室里的花朵。这些花朵,阳光灿烂时貌似长得很好,可是一旦遇到狂风暴雨就萎靡不振,奄奄一息了。缺少野草那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韧劲。而这些就是爱造成的。
都是爱惹的错,确切的说都是溺爱惹的祸,天下所有的长辈们,当你们用爱为你们的孩子筑起墙堡时,请适当地留一些爱,不要让爱毁了孩子一声,拒绝溺爱、还原自立,因为,爱有时也是一种伤害。
五年级:蝴蝶谷主
篇三:有时候,爱也是一种伤害
有时候,爱也是一种伤害
放学回到家,只有妈妈一个人在家,跟妈妈打了招呼便直接回了自己的房间。妈,你翻我东西了没?我拿着日记本走进厨房,心里满满的愤怒!妈妈回头看着我的脸色和我手中的日记本,明白了一切,妈妈转过头去,继续炒菜,昨天你们杨老师说,你最近表现有些反常,妈妈只是关心你才看你日记的。我或许是被妈妈的话激怒了,没有再说一句话,走进卧室,把门摔得很大声。晚饭,妈妈叫我我没有理会,在房间里生闷气。不大会儿,妈妈轻轻的推开门,站在我身后,我顿时恼了,转过身,一手打掉她手中端着的牛奶。啪。
你烦不烦啊?不要总是到我房里来好不好?整天围着我转干嘛?妈妈看着地上被我打翻的牛奶,眼里噙满了泪水。我不禁有些后悔,但说出去的话,怎么能那么轻易的收回来呢?
妈妈不动声色的把地上的碎玻璃扫进垃圾桶,拉上门,出去了。
门掩上的瞬间,我也忍不住哭了,我心里根本不想顶撞妈妈的,可是在那种情况下,情绪已经战胜了理智。使劲把自己摔在床上,赌气似的把日记本撕个粉碎。
我明白,他是出于爱我,可是她怎么就不明白我已经长大了,向往自由了,我不希望自己整日被当作小孩子一样照顾,我有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秘密,也有不想被人知道的事情,可是他们都不考虑一下我的感受,我是真的长大了啊!夜深人静,我在练习本上写下:妈妈,女儿想告诉你,有时候,爱也是一种伤害!
九中高一:张慧
篇四: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单元作文:爱,有时也会是一种伤害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单元作文:爱,有时也会是一种伤害 长者对幼者,父母对儿女,孩子们对小动物,总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保护的欲望。这是因为他们有爱。爱一样东西才会去保护,让它生活得更好。殊不知,有时保护也是一种伤害。
国家为了保护濒临灭绝的野生物种,修建了接近大自然条件的野生动物园,让那些野生动物免受自然的严酷考验和人的伤害。这本应是一件好事啊,可结果呢,我们看到了什么?一群狮子面对自己的午餐一头活生生的黑牛竟不知进攻,反而被吓得连连后退,不能不让人为其感到悲哀。在原始丛林中,即使是几只未成年的幼狮也能击倒壮牛,分而食之,这到底是因为怎样的原因呢? 野生动物园中的狮子习惯了人类的保护,根本不晓得自己的先辈们也曾在自然界中为生存而拼搏,它们已经丧失了攻击对手和保卫自己的能力,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保护造成的伤害啊!
许多父母出于对子女的爱,为保护其免受伤害,筑造起花儿的温室,遮挡外界的雨打风吹。从孩子成长的路上不难看出,这也是一种伤害。孩子在温室中学会了什么?也许学到了很多书本上的知识,也许掌握了一两门艺术技能,可他们往往没学到最重要的一门学问如何生存。成长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各种突发状况,父母不会永远跟在身边,学会保护自己,在社会中更好的生存才是一辈子的财富。急于保护孩子的父母们,不妨试着松开你们的手,让他们自己迈出人生的每一步,摔了跤才知道什么是痛,绊倒了才知道什么样的路不能走,不要让你们的保护束缚了他们的翅膀,阻碍了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地方飞去。年幼的孩子们,也许你家笼中的小鸟生活得很快乐,那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周围木栏的保护,不愿再做另外一只小鸟,你的世界不是一只鸟笼,而是整片天空。
狮子只有在丛林中才是那充满野性的兽中之王,驯养过的只是充当着一种活生生的教具,告诉后来的人,世上曾存在这种动物。我们人呢,难道也要舍弃真实的人的身份,在被充满爱心的保护之箭所射伤后变成另外一种教具吗?
第四篇:《有时,索取也是一种爱》读后感[定稿]
《有时,索取也是一种爱》读后感
最近,单位举办读书活动,我翻阅了文雪梅女士的《一路花开》散文集,该书的每个篇章的每篇文章,都以身边的事情为例,以真切而生动的情感,带给我们质朴而温暖的感受。在这样一个新媒体高度渗透的时代,大家每天刷微博,翻朋友圈,看碎片的信息,读大量的鸡汤文,能够遇到这样一本直击心灵,倍感温暖的美文集,实在是难能可贵,宁我受益匪浅。书中的八个专辑,九十九篇文章,都非常令人难忘,其中有一篇《有时,索取也是一种爱》,以不寻常的写作视角,深深打动了我。原来我们都以为,爱不都是无私奉献吗,索取不是贪婪的象征吗,可作者却从独到的角度阐述了亲情之爱。
该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刘青青和弟弟回到了老家,母亲带着姐弟俩去葡萄园里摘葡萄。弟弟看到葡萄非常惊喜,觉得非常好吃,可刘青青却丝毫不感兴趣,还说自己不爱吃。懂事的弟弟佯装说姐夫也爱吃,缓解了尴尬的气氛,并给姐姐解释说父母的一片苦心,接受也是一种认可。刘青青想起了自己和弟弟刚参加工作时母亲对他们的种种照顾,买零食、蒸包子等等……这时,她明白了,儿女有时向父母索取,父母们就这样无怨无悔的付出中幸福着。后来,刘青青也对母亲说葡萄真甜,让多摘点,母亲高兴地答应了,白发随风而舞。
看了这篇文章,我的心像被什么击中一样,感觉自己就是文中的刘青青。当我们还没有自力更生的能力,成天就是“妈,我想吃鸡蛋饼”,“爸,我的文具盒坏了,要买个新的了”,这时的爸爸妈妈都会连连点头:“好的好的,还有什么其他需要的?”被满足的我们心里自然美滋滋的。等到我们长大了,能够自力更生,不在依赖他们的时候,父母对于我们好像变成了一种“负担”.“女儿啊,明天周六你回来吃饭不?我给你做你最爱吃的糖醋排骨!”“哎呀妈,明天我没时间了,我约了小丽去逛街!”“那周日回来吧,你都两个星期没回家了!”“后天我也没时间,对了,我最近减肥,不吃肉了!我还忙,先挂了啊!”当嘟嘟的忙音想起的时候,这边的自己继续忙碌着,是否能体会到母亲在电话那头的浓浓的落寞?
记得小时候,我们都会经常象个小尾巴一样黏在爸爸妈妈的身后,甩都甩不走。当我们越飞越高,越走越远,却似乎忘了在我们的身后,始终有双殷切的眼睛充满着期盼,盼着孩子长大,远走高飞;长大又盼着孩子能够常回家看看。当一句句不耐烦的“我不需要了”“我已经不爱吃了”“路上不好带,你留着自己吃吧”,将父母越推越远,是否还记得自己曾经对他们的无比依赖?
我记得有一次,从父母家吃完饭准备回家的时候,妈妈准备了很多自己做的香肠要给我带着。我一看,便不高兴的说:“你不知道现在吃这种腌制食品是不健康的吗?还做这么多,谁吃啊,我不要,自己留着吧!”我到现在都忘不了的是当时母亲的眼神,由满怀欣喜瞬间暗淡了下来,语气里已经有掩饰不住的失望:“这个是我专门按照你的口味调的,广式的……”我明显的感觉到母亲失落,心头一紧:“好吧,这次我拿着,以后不要再做了!”妈妈的眼神瞬间又明亮了,立刻开心的象个孩子:“好的好的,以后不搞了!”其实我知道,来年,她还是会做的……
我记得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就认为,当人的基本需求生存,安全等被满足以后,人更需要的是认可和尊重的满足。现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吃饱穿暖已经不是主要问题了,()这就使被认可变得尤其重要。特别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更是需要被认可的。怎样让他们体会到自己是被需要的呢?正如文雪梅女士所说“索取”.适当的索取一些东西或者是寻求一些帮助等。例如,现在有时候,我自己故意在做饭的时间给妈妈打个电话:“妈,你上次炒里脊是不是先炸了一下?”“妈,这面和的怎么老有疙瘩啊?你都怎么搞的?”每当这个时候,电话那头妈妈一点都不觉得麻烦,开心的象个孩子:“我跟你说啊,你要先这样,在那样……”就像回到我小时候,给我做饭一样开心!
是啊,随着我们一天天的长大,成家,父母却一天天的老去,孩子一个个离开了身边。年迈的父母本身由于与社会接触少了,更应该被需要,我们大声的向父母说出自己的要求,让他们感受到你还是像孩子般的需要他,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并没有被遗忘,仍然是我们所需要和深爱的,不要忘了,父母对于子女,永远都不会累,索取也是一种爱。愿每个家庭都都在索取与付出中幸福快乐着!
最后,主办单位局工会也希望获奖的女职工再接再厉,以此次读书征文活动为契机,大力弘扬良好家风,培育家国情怀,用心“品味书香、感悟人生”,用笔“引领生活、激励成长”,建设幸福家庭,创造幸福生活,争做幸福女性,以积极阳光的心态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文字供稿:销售分公司卢笑咏
第五篇:一种情怀(范文)
一种情怀,一点感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我力图创造出一种融哲学的理趣、散文的韵致和宗教的情怀于一体的表述风格。因此,我更愿意用‘心’来写一点文字,让读者读出启迪之外的一点激动,一点推动,一点感动;读出一种情怀,一种心境,一种胸襟,一种器局,读出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来。”这是肖川先生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封面上的一段话。这本书是肖川历时10年写就的译本教育随笔,书中收录了6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等。它对教育中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历上的阐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从而收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孔窥豹、洞幽察微的效果。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广大读者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
“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著”„„那一个个直抵人心的话题,说出了我们的心理话。书中许多经典的表述,让人感到思想力量的强大。其中“教育就是服务”这是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短短六个字其实就在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为学生服务,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当我们站在三尺讲台上,传业授道解惑之时,是否洞察到了每一位学生的需要。教育并不单单只是知识的传递,人的知、情、意、行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教师要将自身的真实展现来感染身边的学生。简单地说,你要学生有爱,教师先得爱学生;你要学生有容人之量,教师先得对学生宽容;你让学生懂得帮助他人,教师就得给予学生更多的温暖。当孩子从身边你的身上感受到温暖、真诚、仁慈、宽容的时候,他的心中也开始对人性的光明有所了解和感悟,俗话说:“近朱者赤”应该也适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处吧。从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肖川博士对教育思考的深刻性,从他的言论中透露着对教育的人性化追求。是的,我们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但我们又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这一点。知识的灌输往往过重地成了主角,而缺少了对孩子个性的培养。正如书中序中写到的“教育的任务首先
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尽力去挖掘学生身上“真、善、美”的本质。.“学会等待,意味着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意味着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学会分享,首先意味着学会倾听,学会走进学生的世界,学会用学生的眼光看待世界。学会宽容,尊重多样性、珍视个性,从多种角度看待事物,习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学会选择,是一个更加文明、人道、合理的时代人们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学会合作,因为合作需要善于沟通的品质和能力,需要有理智的判断而后成熟的热情,需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和推己及人的胸怀。学会创新,意味着教师能够不断地探索以便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这是其中的一篇随笔《教师的学习与成长》中的一段话,书中提到了教师需要做到的“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六个学会”虽只有少少的二十四个字作为概括,但却包含了对教师耐心、宽容、责任、为人、处事等素质的众多要求,这也成为了我们衡量自己的专业成长是否成熟的标尺,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了这些素质,人类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教育是一个人文的世界,书中提到“良好的教育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范与责罚。”我认为两者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前者的教育目标更长远,看重的是学生今后的成长的道路;后者也许只看到眼前利益,只为了学生的成绩好一点。这样只求眼前分数的教学是永远也不会是最有效的教学。许多的教育学者都指出教育的真谛在于爱,教育的目标是在于人的发展。我想,在这本书中给予了我们更多的是教育理念和思想,让我们在工作之余对自己的实践作一点思考,只有有了思考,才会有进步,才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