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功只是一种选择
成功只是一种选择
创业是需要有很多准备工作并有步骤的,并不是想到就做就可以成功的,很多人不注意创业方式的选择,认为自己只要有好的想法就可以成功,其实不是这样,看看有可能导致你创业失败的几种方式吧。
容易导致创业失败的几种方式:
1.喜欢找借口
这是很多自己如何创业者尤其是初期创业的人普遍存在的一种现状,很多人认为创业就是一种体现自我价值成为富翁的一种方式,很多人创业不再是为了改善自我的现状,而是为了虚荣,认为创业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当然在失败的时候也会选择很多的借口和理由为自己开脱,这是没必要的,只有自己不找借口的时候你才可能成功创业。
2.不重视顾客
顾客是你的上帝,有的人喜欢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行事,认为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顾客只是需要根据你的想法来改变,这是大错特错的,要知道你是依靠顾客来生存的,你应该设身处地的去站在顾客的角度去思考,要了解顾客需要什么,而不是让顾客跟着你转,要知道你的竞争对手还有很多,不要不重视你的顾客。
3.恶性竞争
在创业好项目队伍扩大的今天,市场的无序竞争也开始增加,对于很多创业者来说都是没有职业道德的,因为顾客会拿你的产品与其他的同类产品进行价格和质量的比较,因此也会引发一些创业者的错误思维,他们会诋毁竞争对手,这是恶性竞争的一种方式,其实是得不偿失的,当你诋毁对手的时候,顾客也开始对你失去了信任度。
第二篇:英语只是一种工具
2009年年中开始准备GRE、TOEFL,背了一遍GRE单词之后,有幸听了周纯老师关于学习英语的讲座。
他并没有像其他“英语专家”一样大谈各类五颜六色的学习方法,而是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讲:“虽然我搞了一辈子外语,但我却劝你们学理工科的不要把太多时间放在学英语上。中国未来需要的高技术人才肯定从你们当中出,你们把1/3甚至一半的时间用来学外语,在专业课上不就比外国理工科的学生落后了吗?
但我不是否认英语的重要性,而是说对你们理工科学生来讲,英语是个工具,不是学问。学习使用工具是有方法的,不能像学习一门学问一样钻研,而是要使用、再使用。”(大意如此)
听了周老师一席话以后,我反复思考“英语当成工具而不是学问”这句话。思考的结果是把之前买的所有英语考试的资料全都卖了,因为这些考试书(单词书、阅读、作文、听力等等)无一不是把英语当成一门学问,还如临大敌地总结各类经验、技巧,美之名曰战略、战术。但一位普渡大学ME的美国学生讲:“很多GRE 单词我不认识,也不知道什么考试技巧,但我毫无准备地去考,也能考得比你们高。”这又何解呢?
后来我干脆再也不再上各类论坛,再也不理什么“x经”,更不消说在网上下载某著名辅导班的视频,或是花大钱去上这些辅导班了。
但我并没有停止学习英语。我开始专注于专业研究,大量阅读英语的论文和写论文;看国外大牛们的博客、网站;参加学校和网上的各种英文讲座、课程、研讨会;也曾花1000+块钱买我最喜欢的数学游戏专家Martin Gardner的原版书来读;甚至厚者脸皮去给在交大读MBA的职场中人当过收费口语老师(同时还学到了他们的职场经验);还曾跑去一个国际夏令营,给日本朋友做过中英口译,与波多黎各、加拿大的朋友们“侃大山”;后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为了熟悉各国口音,专门找印度、葡萄牙、意大利、日本、西班牙、法国等国的与会者讨论问题;我甚至跑到过五星级宾馆装外国人,吓得服务人员连忙把英语最好的叫出来招待我。这些,在我看来,才算是把英语当作工具来学。
而且事实证明,这样学习英语是轻松且有效的。2010年6月要考GRE的时候,英语已经“荒废”了半年多了,但硬者头皮上考场竟然考了1400+;我一下子有了信心,干脆完全不理英语了。2010年11月考TOEFL,我只是在考前花2小时熟悉了一下考试软件,也考了100+;一下子考上瘾了,心想把IELTS也考了吧。找了几个BBC Documentary熟悉了一下英式口音,两周后(11月底)就去考了,考了7.5;
之间还参加过外研社英语演讲比赛,我为了挑战自己的恐惧与紧张,故意不做任何准备就上,全靠现场发挥。结果3分钟之内大家笑声不断,讲完评委老师们都乐了,说你这哪里是Speech,压根就是Random Talk啊。并问我:“你知道我们的下一轮比赛是要上电视的,如果让你进下一轮,你会不会做一个正式的演讲。”但当时忙着赶一篇国际会议论文,就说:“让不让进下一轮随你们,做什么演讲随我。”结果可想而知。但我很满意了,因为我挑战自己的恐惧与紧张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自此,再也不怕英文演讲了。
说到这里,我不禁又想到了我学习英语的历史。
高中时,迷上了柯南〃道尔、狄更斯的小说与莎士比亚的戏剧、十四行诗,且觉读原版方有趣味,完全不理一个它们不适合英语初学者的说法。后来参加全国中学生英语竞赛,竟轻松过初赛、复赛,得了个全市第1,全省前5。连我自己都觉得纳闷:为什么我的英语竞赛成绩比高考成绩还好?
大学时迷上了“娱乐数学Recreational Mathematics”,连专业课都荒废了2年,更不消说英语了。我记得自己在考四级、六级及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的时候,在开考前仍
拿着Martin Gardner的数学游戏书在读,环顾四周大家或拿着英语书、或拿着小纸片加紧复习,还有的闭目养神深呼吸,觉得自己实在是“大逆不道”。现在想想感到离谱的是,我在听听力的空隙在思考着考前看的书里面的数学问题。结果四级530+,六级580+,两次全国大学生竞赛一等奖。并不高,但我很满意。
考研复习时,我决定完全不复习英语,只是在闲时像背诗一样摇头晃脑地读诵新概念上的课文。在考场上还在试验听力左耳听与右耳听的效果优劣,做阅读时练习影像记忆(即试着像照片一样记忆),作文在考场上现场构思,故意不按流行的结构写(花了一个多小时)。结果70+,不高,但我也很满意。
研究生分级考试,我感觉这个考试不太重要,干脆把试卷翻转过来做阅读,听力时试验闭上眼睛,整个听完之后再做题,结果导致没时间写作文,只是匆匆写了几句话(句句是肺腑之言)。结果竟然是A+,至今不知为何,难道是因为改卷老师看“模板作文”看腻了,冷不丁地出现了我这一个只有几句话的作文,也看不出有啥结构(我自己的都不知道),感叹终于有学生不受“模板作文”的毒害了?
回想这么多年学习英语与考试经历,我很欣慰,因为虽然这些考试都很重要,但我以“玩耍”的态度对待它们,结果却也不差。而且每当回忆这些记忆片断时,总是不自觉地扬起嘴角:我的人生原来这么有意思。
在如今,学习英语是避不开的。不仅要有英语交流的实力,还要有通过各类考试的能力。但如果不是英语专业,就不要把英语当成学问来学,而要当成工具,愈用愈熟练。谁规定的通过英语考试,或是参加英语竞赛、演讲比赛一定要准备?别太认真,永远不要让英语进入你的噩梦。在考场上和考题、改卷的人开开玩笑,也未尝不可。
最后用一个故事说明英语其实不是那么重要。知道一个学生,高中没考上,去中专学厨师。20岁左右在国际厨艺比赛获大奖,现在上海某五星级酒店做首席。他不懂英语,但处处受人尊重,经常被邀出国,而随从翻译是上海外国语毕业的优等生。
第三篇:《成功,是一种选择》升旗仪式讲话稿范文
老师、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发言的题目是《成功,是一种选择》
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选择了怎样的行为,你也就选择了怎样的结果。人之所以成功,不是上天的恩赐,不是机缘的巧合,也不是所谓的小聪明,而是我们的一种选择,是想法决定了我们的做法,是做法决定了我们的结果。失败是一种选择,成功也是一种选择。为了迎接期中考试,为了实现期中目标,获得阶段成功,同学们选择了勤奋学习。课堂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发言;认真作业,排疑解惑,有错必究,课后及时梳理归纳总结,表现出了优秀的学习品质。我们的校园因为同学们的努力而更加美丽。每一个阶段的终点也是下一个阶段的新起点,为了获得更大的成功,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赢得更为精彩的人生,请选择优秀,让优秀成为你通向成功的一种选择。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如果我们常常习惯性地进行阅读,阅读一本本优秀的书籍、一个个优秀的人生,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一种习惯;
如果我们常常习惯性地进行思考,思考哲理,思考人生,那么,思考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如果我们习惯性地认真做事,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将每一件简单的事都认真做好,那么,认真就会成为一种习惯;
如果习惯性地真诚与友好对待每一个人,包括你的敌人或你鄙视的人,那么真诚友好就会成为一种习惯;
如果习惯性地欣赏与赞美每一个人,将赞美的阳光大方地送与每一个与你有过交往的人,那么欣赏赞美就会成为一种习惯;
如果我们习惯性地进行创新,在创新中使我们得到发展与超越,那么,创新就会成为一种习惯„„„„
如果所有的行动都优秀了,优秀就成为了一种习惯!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成功的道路千万条,成功的方法也数不清,成功的要素无数多,但成功的关键可简单地归结于一点:习惯的力量。“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其实很小,但这很小的差异却能造成了惊人的差异。”很小的差异是习惯,很大的差异是人生结果。我们每个人之所以会处于目前的位置,完全是因为自己的选择。
同学们,为了健康卓越地成长,请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让完美成为一种追求,让专注成为一种标尺,让行动成为一种品质吧。
成功是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做与不该做的事情。生活的犒赏不会出现在旅途的起点,往往出现在旅程的终点。也许我们不知道要走多远才能到达目的地。走到999步时我可能仍在迷雾中摸索前行,然而成功就在下一步。如果我不继续往下走,我永远也不会知道成功离我有多近。成功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后的那一份坚持。你选择了坚持,就选择了成功!
送同学们一句凡人语录:当别人沉睡时,我已清醒;当别人清醒时,我已行动;当别人行动时,我已成功!同学们!让我们追求优秀,选择成功吧!
谢谢大家!
第四篇:有时,爱只是一种情怀
有时,爱只是一种情怀
有一种情怀,在你的生命里诞生,走过青春,做过年少,便再也抹不去,也许直到你生活完结。你自己固执地把它定义为爱情,但它却深深的植根于友情或亲情的温床上。是的,无论怎样,你们还是朋友,你们只是朋友。这友情抹不掉了。
有那么一段时间,你吃不下,睡不香,失魂落魄。却还是在朋友面前强颜欢笑,你不想被看穿心底,不想这思念公共化。于是,你平常的生活无辜多出些许煎熬。对,就是这煎熬才让你寝食难安。于是,你便将心底的问候传送给那个人,很朦胧,朦胧到懵懂。你却希望那个收到问候的人从这近乎呓语的言语中读懂你的心思。每每被问候的人不懂或不懂装懂的时候,你还要淡淡的说一句:只是问候。然后,各忙各的。或许,作为朋友,这是让人感动的举措,你让朋友知道了还有人在关心她或他。然而你却再也感动不了自己。这深爱中的人啊,何时你才能找到所谓的自我?
春夏秋冬的轮回,岁月的年轮雕刻出你日复一日的生活。谁都一样,在这波澜不惊的日子里只是履行生活的义务。至于其他的,我们有太多的时候都不去思考了。曾有这么一天,你发现,自己不再甘于这平淡。你发现无论别人要怎样的生活,你却不知不觉的在心底生出一个方向,这个方向竟然是关于那个人的,和那个人幸福有关的。每次想要放弃的时候,你都这样鼓励自己:这是在为两个人的幸福奋斗呢。要的是为了让那个人生活的更好。你要让那个人了解你目前的所作所为,目的当然还是旁击侧敲。然而那个人却这样看待你的行为:你怎么那么有劲头?我羡慕你。别无其他。也是,你想让那个人懂得什么?你总是这么含蓄。然而,那个人这样无关痛痒的话几乎让你失去生活下去的信心。
有时候,你扪心自问:其实你们需要的是不是只要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安静的,幸福的。回答是肯定的。你也发现原来这个愿望是个简单的问题,但现实总残酷的将你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这个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哲学极端曾让无数生活的先哲先你一步感到生活的无奈。
是啊,简单多好。你只要你们的小小的幸福。
多少年了,总有许多时候,你依然忘不掉那些场面:你们第一次见面,第一次彼此会心的微笑,第一次一起吃饭,第一次吵架--这些事情即使在许多年后在你复杂的见不到头绪的生活里仍然可以占据一席之地,时隐时现,让你躲在岁月的幕后偷偷的感动。于是,你有理由固执地认为这就是爱情!偶尔浮现的这些事情在你日渐无奈的生活里凭空生出感动,生出激情。于是,你也想问问那个人是否还记得这些事?是否还记得那年夏天,小城的黄昏,还有那座小灯塔?是否还记得那被人们惊起的鸽群?这些是你生命的财富。但是,你始终没有问出来。只是一遍又一遍的在心底重温。一个人走在异乡的落日里,你也总能幻想出那个小城的一切。可惜,异乡并非只是一个孤独的乡,还有孤独的你,孤独的落日,所有都是孤独的影子。不过,这孤独有时会被那美丽的记忆打败,带着你寻找生活的出路。于是,你依然生活在,孤独的生活在孤独的异乡。
孤独,它一旦走进一个人的世界,便总让人有不安的时候。所以,你还是尽力的融入另外一些人的世界,毕竟这个世界上怀着孤独生活的人并不少见。情窦再次被打开的时候,你竟然从心底掠起这样的想法--那个人这些年也是生活在他乡,也是一个人,也并不见得有多么舒心。也会有孤独的世界孤独的影子。所以,你在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里竟莫名其妙的感伤起来,同时惭愧自己的背叛--对爱情的背叛。也惭愧自己在这喧嚣中败下阵来。你总是发现,这么些年来那个人的生活依然如故,依然从容,于是这如故与此从容成了你生命里的痛。你发现,你开始不懂那个人,不懂爱情。你开始怀疑自己固执的关于爱的幻想是不是真实的。因为你曾发誓要给那个人幸福。但是,那个人幸福的走在路上的时候,那幸福却不是你给的。与你无关。
于是,你告诉自己,收起狂躁的心,耐心的生活。看着那个人幸福,然后在自己该幸福的时候幸福起来。然而,更多的时候,你还是被这骗人的生活牵绊着,不忍放下一丝一毫。是生活欺骗了你,还是你蒙蔽了自己的双眼。这是一个难以论证的命题。
在孤独寂寞的日子里,你又开始想念一个记忆,一个还未发生的记忆:还是那个古典的小城,你们牵着手,穿越一条又一条街道,脸上洋溢着幸福的满足--你发现,生活里写满电影故事的影子。
你发现,爱情有时只是一种情怀。这情怀走过岁月却不见苍老--
第五篇:成为富人是一种选择励志成功故事
关于财富与人的话题有人提出过这样的一个假说:在一个系统内,初始状态有富人也有穷人。然后,我们让系统内的所有财富重新平均分配给系统内的每一个人,结果会怎样?可以想象得到,只要一个小时以后这样的平均就会被打破。比如:有人拿着分到的钱去下馆子,而有的人用分到的钱去开馆子,一个小时之后,财富就又不平均了。一年以后,也许会长一点,五年以后,原来的富人还会是富人,原来的穷人还会是穷人,又回到了初始的状态。
经济学理论最大的特点是不能够做一个完全条件下的模拟试验,但我们身边的每个人和每件事又都在不完全条件下做着检验。上述的假说永远只能够是假说,但我们身边点点滴滴的事例都告诉我们这个假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个假说告诉我们一个人最终是贫穷还是富裕不是运气,也不是所谓的机遇,而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的选择。如果你选择了富人的生活方式,选择了富人的价值体系,你就会成为富人。所以,有人说富人是有基因的,也就是说一个人会不会成为有钱人是天生的。这其实有一定道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往往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形成。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也是这个道理。
那么富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是怎样的?
我们还可以再提出一个假说:在一个完全公平合理的社会中,一个人拥有的财富的多少恰恰代表了他对社会的贡献的多少。
这个假说也是容易理解的,比如一个人工作了一个月,获得了10000元收入。在公平合理的条件下,这10000元的收入是他工作的报酬,也就是他在过去的一个月中对社会做出了10000元的贡献。所以一个人赚钱的过程是向社会做贡献的过程。在这个月中他又消费了5000元。一个人消费的过程其实是向社会索取的过程。收入减去消费是他的结余,而结余恰恰是他对社会的净贡献。所以一个人积累的财富正好是其对社会做的净贡献。
富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是多元化的,但他们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和本质的特点。我们认为选择成为富人意味着你选择了这样的生活:
生活更加自律。上述假说告诉我们富人意味着付出更多、索取更少。一个人拥有的财富等于他获得的减去他支出的。一个不懂得控制自己欲望的人,一个在生活上缺少自律的人,他对社会的索取就会失去控制,他的支出也将会失去控制,那么再多的财富也会挥霍一空。
承受更大的风险。投资学告诉我们收益与风险成正比。承担风险是创造财富的基本要素。要成为富人必须创造更多的财富,而要创造出超过常人的财富必须承担超过常人的风险。承担风险的同时也意味着要承受更大的生命的磨难。
承担更大的责任。电影《蜘蛛侠》中蜘蛛侠的伯父告诉他:能力越大意味着责任越大。现代社会财富其实意味着社会资源,拥有更多的财富意味着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也就意味着有更大的责任。所以一个人拥有的财富越多也就意味着其对社会的责任越大。
对于选择成为富人的人,你应该明白,选择成为富人绝不意味你一定会更加开心,也不意味你一定会更加幸福或者更加荣耀。而是意味着你将付出更多,承受更多,承担更多。
如果你享受这样的生活,那么你就选择成为富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