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草原法题库
《草原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于()开始施行。A.1985年6月18日 B.1985年10月1日 C.2002年12月28日 D.2003年3月1日 2.确认草原权属适用()。
A.《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
3.任何单位和个人享有对违反草原法律法规、破坏草原的行为进行()的权利。
A.监督、检举和控告 B.监督、控告和报复 C.监督、打击和处罚 D.控告、检举和处罚
4.依法确定给全民所有制单位和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国有草原,由()。A.县级草原监理机构登记,核发使用权证,确认草原使用权 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核发使用权证,确认草原使用权 C.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核发所有权证,确认草原所有权 D.县级以上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登记,核发使用权证,确认草原使用权 5.在草原承包经营期内对个别草原承包经营者承包使用的草原进行调整的,必须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牧)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以上村(牧)民代表同意。
A.三分之一 B.三分之二 C.二分之一 D.四分之一 6.草原承包者转让草原承包经营权应当经()同意。A.承包方 B.草原监理部门 C.发包方 D.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7.草原承包经营权的转让,承包方与受让方在转让合同中约定的转让期限()。
A.不得超过原承包合同剩余的期限 B.可以超过原承包合同剩余的期限 C.与原承包合同的期限一样 D.以上三个都不是 8.新草品种必须经()审定。
A.国务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门 B.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 C.国家草品种检测中心 D.全国草原资源调查委员会
9.进行矿藏开采和工程建设,应当不占或少占草原,确需征用或者使用草原的,必须经()审核同意。
A.县级人民政府 B.县级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C.省级人民政府 D.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 10.因建设征用或者使用草原的,应当交纳()。
A.草原管理费 B.草原植被恢复费 C.草原使用费 D.草原建设费 11.临时占用草原的期限不得超过()。A.半年 B.一年 C.二年 D.三年
12.在草原上修建直接为草原保护和畜牧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需要使用草原的,由()批准。
A.乡级人民政府 B.县级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 D.省级人民政府
13.对水土流失严重、有沙化趋势、需要改善生态环境的已垦草原,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
A.退牧还草 B.退耕还草 C.禁牧休牧 D.划区轮牧
14.对严重退化、沙化、盐碱化、石漠化的草原和生态脆弱区的草原,实行()制度。
A.以草定畜 B.舍饲圈养 C.禁牧、休牧 D.划区轮牧
15.在草原上从事采土、采砂、采石等作业活动,应当报()批准。A.乡级人民政府 B.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C.县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 D.省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 16.在草原上种植牧草或者饲料作物,应当符合()。A.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 B.环境保护规划 C.水土保持规划 D.草原功能分区规划
17.草原监督检查人员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应当向被检查单位和个人出示()。
A.身份证 B.执法证件 C.工作证 D.其他证件
18.非法开垦草原,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植被,没收非法财物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的罚款。
A.一倍以上三倍以下 B.一倍以上五倍以下 C.一倍以上七倍以下 D.一倍以上十倍以下
19.违反规定擅自在草原上开展经营性旅游活动,破坏草原植被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植被,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并处草原被破坏前3年平均产值()的罚款;给草原所有者或者使用者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A.三倍以上六倍以下 B.三倍以上十二倍以下 C.六倍以上十二倍以下 D.六倍以上二十倍以下 20.草原载畜量标准由()制定并公布。
A.县级人民政府 B.省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 C.省级人民政府 D.农业部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依法改变草原权属的,应当办理草原权属变更登记。()
2、草原所有权、使用权的争议,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3、遇到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需要临时调剂使用草原的,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由双方协商解决。()
4、草原植被恢复费专款专用,由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用于草原监督管理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
5、除抢险救灾和牧民搬迁的机动车辆外,禁止其他机动车辆离开道路在草原上行使,破坏草原植被。()
6、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草原载畜量标准或者核定草原载畜量时,不用听取草原使用者和承包经营者的意见。()
7、临时占用草原或修建直接为草原保护和畜牧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需要使用草原的申请,经审核审批同意后,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以口头形式通知申请人。()
8、有关单位和个人对草原监督检查人员的监督检查工作应当给予支持、配合,不得拒绝或者阻碍草原监督检查人员依法执行职务。()
9、牲畜饲养量超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草原载畜量标准的纠正或者处罚措施,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
10、未经批准,擅自改变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三、问答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所称草原是指什么?
2、天然草原包括哪些?
3、人工草地包括哪些?
4、哪个部门主管全国草原监理工作?
5、草原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可以按照什么原则依法转让?
7、草原承包经营权转让的受让方必须具有什么条件?
8、在草原权属争议解决前,不得做出哪些行为?
9、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应当与什么相衔接?
10、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在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安排资金,用于草原保护、利用的哪些方面?
11、《草原法》规定,因建设征用或者使用草原的,应当交纳什么费用?
12、国家对草原实行什么制度?
13、牧区的草原承包经营者在利用草原资源时,应实行什么制度?
14、国家提倡在哪些地区实行牲畜圈养?
15、因建设征收、征用集体所有的草原的,应当依照哪部法律的规定给予补偿?
四、简答题
1、国家对草原开发利用的总体方针?
2、编制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遵循什么原则?
3、国务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按照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有关规定在什么地区建立草原自然保护区?
4、草原监督检查人员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什么措施?
5、国家实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哪些草原应当划为基本草原,实施严格管理?
第二篇: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第五十五条 除抢险救灾和牧民搬迁的机动车辆外,禁止机动车辆离开道路在草原上行驶,破坏草原植被;因从事地质勘探、科学考察等活动确需离开道路在草原上行驶的,应当向县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提交行驶区域和行驶路线方案,经确认后执行。
第六十五条 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使用草原,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退还非法使用的草原,对违反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擅自将草原改为建设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使用的草原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草原植被,并处草原被非法使用前三年平均产值六倍以上十二倍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六条 非法开垦草原,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植被,没收非法财物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给草原所有者或者使用者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十八条 未经批准或者未按照规定的时间、区域和采挖方式在草原上进行采土、采砂、采石等活动的,由县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植被,没收非法财物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并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给草原所有者或者使用者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七十条 非抢险救灾和牧民搬迁的机动车辆离开道路在草原上行驶或者从事地质勘探、科学考察等活动未按照确认的行驶区域和行驶路线在草原上行驶,破坏草原植被的,由县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植被,可以并处草原被破坏前三年平均产值三倍以上九倍以下的罚款;给草原所有者或者使用者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七十一条 在临时占用的草原上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依法强制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临时占用草原,占用期届满,用地单位不予恢复草原植被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限期恢复;逾期不恢复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代为恢复,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
第二十六条 在草原上进行勘探、钻井、修筑地上地下工程等需要临时占用草原的,草原占用者应当根据草原权属,征得草原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单位以及草原承包经营者的同意,报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按照规定的时间、区域和作业方式进行。占用期满,占用者应当恢复草原植被,并及时退还。
临时占用草原的单位,应当按照被占用草原前五年平均饲养牲畜价值和年产经济植物价值之和,并按占用时限给予草原承包经营者一次性补偿;未承包经营的草原给予拥有草原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单位补偿。
临时占用草原的期限不得超过两年,不得在临时占用的草原上修建永久性建筑物和构筑物。
第二十七条 在草原上修建直接为草原保护和畜牧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需要使用草原十亩以下的,由旗县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十亩以上一百亩以下的,由盟行政公署、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一百亩以上的由自治区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内蒙古自治区基本草原保护条例》 第三章 保护与利用
第十五条 禁止在基本草原上实施下列行为:
(一)开垦基本草原;
(二)擅自改变基本草原用途;
(三)毁坏围栏、人畜饮水设施等草原建设保护设施;
(四)擅自钻井提取工业用水;
(五)挖鱼塘、挖沟渠、铲草皮、挖草炭等破坏草原植被的行为;
(六)建造坟墓;
(七)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倾倒排放固体、液体、气体废物和生活垃圾或者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粉尘污染、放射性污染、电磁波辐射污染;
(八)其他破坏基本草原的行为。
第十九条 在基本草原上进行勘探、钻井、修筑地上地下工程、采土、采砂、采石、开采矿产资源等作业活动临时占用基本草原不足2公顷的,由旗县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2公顷以上不足30公顷的,由盟行政公署、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30公顷以上的,由自治区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临时占用基本草原的期限不得超过二年,并不得在临时占用的基本草原上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在临时占用的基本草原上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或者临时占用期满未拆除临时性建筑物、构筑物的,由旗县级以上草原监督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依法强制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第三篇:《草原法》讲解(新)
《草原法》讲解
洮南市草原工作站
一、草原的概念、作用和现状
谈起草原,常使人想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动人景象。但是从科学上到底什么是草原呢?常常由于人们的学科不同,各自有不同的认识。《草原法》所称草原是指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天然草原包括草地、草山和草坡;人工草地包括改良草地和退耕还草地,不包括城镇草地。”这就非常明确界定了草原的概念。
我国是草原资源大国,天然草原近4亿公顷(60亿亩,约为耕地的3倍),占国土总面积的41.7%。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和宁夏等省、自治区,草原总面积仅次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占有草原面积只有0.33公顷,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草原不仅仅是畜牧业的重要生产资料,又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我国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抵御沙漠的前哨阵地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都发源于草原区,上中游都流经草原区。我国西部地区草原面积占绿色植被总面积的79%,西北地区已达到85%,青海、西藏等省区都在90%以上。据科学研究表明,草原一旦被破坏,水土流失将大量增加。因此,加强西部生态建设的主体 任务就是加强草原保护和建设。同时,西部大部分地区降水量都比较少,中科院联合全国有关专家共同编写的《中国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对策建议书》中明确提出,在年降水量350毫米以下的地区只宜种草。因此,在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时,退耕还草是科学和有效的恢复植被的措施。
我国草原大都分布在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草原畜牧业是广大牧民基本生产方式和重要生活内容。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不仅关系到这些地区少数民族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经济的发展,更直接关系到这些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我们洮南市草原总面积232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167万亩。全市草原可分为四类九组十型。一是山地草原类;二是平原草甸草原类;三是低洼草甸类;四是沼泽草甸类。属于典型农牧交错带地区,西北部为草山草坡,中部为洮、蛟两河冲积的平原草甸,南部多沙、碱化草原。但是从我市目前草原现状上看,全市现有草原总面积约为100万亩,剩余130多万亩草原都已处于“已垦草原”状态之中,都已经改变草原用途了。而且草原“三化”呈逐年上增状态,我市草原已经不再是“风吹草低见牛羊”时代的草原,我市草原到了不得不管理、整治的时候了。
二、《草原法》的产生和发展及新《草原法》颁布实施 的战略意义
(一)《草原法》的产生和发展
《草原法》是调整有关草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即有关草原的法律制度。法律制度主要是和草原所有权相联系的。草原的所有权是一种土地所有权。在以游牧经济为主的奴隶制社会里,草原是部落公有的,由部落首领或奴隶主掌握着草原所有权。在以种植农业经济为主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草原成为可供统治者开垦的荒地,演变为奴隶主和地主阶级掌握所有权的井田、官田和私田。在资本主义社会,草原和其他土地一样都成了商品,资本家通过购买或者租赁,就可以取得草原所有权或使用权,以经营牧场或用于其他用途。
牧场经济的生产力水平,当然远远超过了游牧经济,也超过了封建社会种植为主的农业经济。这种新的生产力要求废除封建社会土地所有权的束缚。因此,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草原和其他土地一样都变成了商品,可以自由购买或租赁,通过货币这个一切权利中的权利,牧场主掌握了草原所有权和使用权,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草原所有权的法律形式,它保证了草原做为牧场经济需要的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旧中国的草原所有权,保持着奴隶制和封建制等几种社会所具有的法律形式,大部分是王公贵族、寺院的领地,少 部分为属于部落公有或牧主所有,牧民则承受着沉重的剥削。
草原的法律制度,又不限于所有权制度,还有关于开垦草原与保护草原的法律规定。翻开中国的历史,几乎历朝历代都在垦荒种粮,从商鞅变法时鼓励垦荒,“殖谷即农”,到以后的“屯田戌边”。明朝和清朝,为了和居住草原的民族盟好,曾采取过限制垦荒的措施。但到了清朝后期,则专门设制了垦荒的机构,开始时小规模的招民认垦,后来为了交付庚子赔款,制定了大规模官办垦务的办法,滥垦了不少草原。长期居住在草原上的少数民族,有着朴素的保护草原的法律规定。
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沿革,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的草原立法,已趋于更加完备。包括有关草原保护、管理和利用,草地建设和改良,林间草地的放牧管理,牧草种子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令。
(二)新中国的草原法律制度——《草原法》 在新中国诞生前夕,1947年5月,我国四大牧区之一的内蒙古,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的自治区,在牧区的民主改革中废除了封建特权,实行了“自由放牧,增畜保畜”,“保护牧场,禁止开垦”等一系列方针、政策,使自治区的草原牧业获得了迅速的恢复发展。
但是,人民公社化使从事草原畜牧业生产的经济组织和 牧民对作为基本生产资料的草原,长期处于责、权、利分离的状态,造成了滥垦、滥牧、滥占等吃草原“大锅饭”的现象。据1975年资料记载,当时全国草原的退化(包括沙化、碱化)面积共计七亿六千多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22.89%。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忽视牧区、半农半牧区的特点,盲目开垦破坏草原,约有1亿多亩。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在拨乱反正和调整国民经济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首先,在农村进行了改革,实行了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接着在草原牧区也实行了承包责任制,解决吃草原“大锅饭”的问题和进行相应的改革。我国草原法的起草工作从这一年便开始了。
1982年我国公布了新宪法,第一次明确了我国草原在自然资源中的地位。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公布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了我国经济“是公有制的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准则需要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经过全国草原工作者7年的努力工作,198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就是在上述背景下诞生了。这是我国第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专门的《草原法》。
在《草原法》颁布施行的前后,全国有十一个省、自治区制定颁布了本地草原管理条例或《草原法》实施细则。农 业部也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办法和规定,从此我国草原工作走上了法制管理的轨道。
我国第一部《草原法》的实施,对依法加强草原的保护、建设和管理利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原《草原法》二十三条规定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和满足我国草原保护、建设和管理的需要。
2002年8月23日—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对《草原法》(修订草案)进行了第一次审议和讨论。共有三十位委员对修改草案提出了意见。而后,全国人大组织工作组,又赴有关省、自治区进行调研和征求意见,对《草原法》(修订草案)进行充实和补充,修改后的《草原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02年12月28日修订通过。江泽民主席发布了第八十二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公布,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
(三)新修订的《草原法》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 这次新修订的《草原法》,认真总结了17年来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草原规划、保护、建设和管理利用等方面的法律制度,特别是法律承包、基本草原保护和草畜平衡制度的建立,适应了新形势下草原生态建设和畜牧业发展 的需要,更有利于调动农牧民保护和管理利用草原的积极性,实现了草原永续利用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新修订的《草原法》是草原管理的基本法律,是广大从事草原规划、保护、建设、利用和管理活动人员的行为规范,是各级政府及各级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和草原监理机构进行草原监督管理的法律依据,是打击草原违法行为的法律武器。新修订的《草原法》对草原的规划、保护、建设、利用和管理作出了更明确的规定,从而为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发展现代化草原畜牧业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证。新《草原法》的出台,必将对加快草原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草原地区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草原法》的主要内容及解决的问题
新修订的《草原法》共有九章75条,其中第一章为总则,第二章草原权属,第三章规划,第四章建设,第五章利用,第六章保护,第七章监督检查,第八章法律责任,第九章附则。与原《草原法》相比,新修订的《草原法》章节结构更加清晰、合理,内容上更加充实、全面,各项规定也更加明确、具体,增强了可操作性。概括起来,新《草原法》主要在以下六方面进行了修改、补充和完善:
(一)关于草原权属
草原属于国家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除外。国 家所有的草原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包括抵押、抵债、倒卖等)非法转让草原。如果违反此规定,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草原,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象这们违法案件逐年增多。2003年安定镇友谊村为了偿还本村刘凤双的债务,经市人民法院调解的情况下,将本村四社东侧10公顷退耕还草地以抵债方式按机动地形式承包给刘凤双,抵偿刘凤双108000.00元债务。我们立案查处后立即终止了友谊村非法转让草原的行为,没收友谊村的违法所得108000.00元并处三倍罚款,并且市政府收回了该村这10公顷草原使用权。
“国家所有的草原,可以依法确定给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经济组织等使用。使用草原的单位,应当履行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的义务。”我市草原使用权除被市政府依法收回三块草原使用权以外,全部归各行政村所使用。“依法确定给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经济组织等使用的国家所有的草原,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核发使用权证,确认草原使用权。”我们2002年开始至如今已对部分草场核发了草原使用权证,目前我们正在进行草原普查,普查完毕将要对所有草原核发草原使用权证书。
(二)关于草原的承包经营与承包经营权的转让 我国80年代实行草原承包以来的实践证明,实行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将人、畜、草基本生产要素统一于家庭经营之中,有利于调动广大牧民保护和建设草原的积极性。为了进一步稳定党在牧区的政策、完善草原家庭承包制,保证草原承包经营权的稳定,减少草原承包纠纷,规范草原承包工作,新《草原法》对草原承包的主体、承包经营期内进行调整的原则和条件、承包合同的主要内容、承包双方的权力和义务等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同时,为了规范对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新《草原法》还明确规定了草原承包经营权转让的原则、转让的条件等内容。
(三)、关于草原建设
长期以来,对草原重利用、轻建设的问题比较突出,对草原只求索取,忽视建设的现象十分普遍。尽管近几年国家对草原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草原建设速度不断加快,但由于我国草原面积大,历史欠帐多,投入仍明显不足,草原建设速度仍然赶不上草原退化的速度。因此,新《草原法》对草原建设作了四个方面的规定:一是规定了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增加对草原建设的投入,并按照谁建设、谁使用、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草原;二是规定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支持草原水利设施建设、改善人畜用水条件、加强草种基地建设、做好防火准备工作、安 排草原改良、人工种草和草种生产资金等方面的职责;三是规定国家鼓励与支持人工草地建设、天然草原改良和饲草饲料基地建设,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支持、鼓励和引导农牧民开展草原围栏、饲草饲料储备、牲畜圈舍、牧民定居点等生产生活设施的建设;四是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退化、沙化、盐碱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的草原组织专项治理,并规定大规模的草原综合治理列入国家国土整治计划。
(四)、关于草原利用
目前,我国草原利用中普遍存在着利用方式不合理、超载过牧严重、草原利用失衡等问题。同时,非牧业建设征占用草原的审批也存在着管理不规范、不严格的问题,征占用草原逐渐增多。为了使草原得到合理的利用,新《草原法》规定,草原承包经营者应当合理利用草原,采取措施保持草畜平衡;实行划区轮牧,均衡利用草原;提倡牲畜舍饲圈养,减轻天然草原的压力;割草场和野生草种基地实行轮割轮采。为了规范非牧业建设征占用草原和临时占用草原的管理,新《草原法》规定了建设征占用草原、在草原上修建直接为草原保护和畜牧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及临时占用草原的必需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审核和审批程序,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都按非法使用草原论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 依据职权责令退还非法使用的草原,限期拆除在非法使用草原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草原植被,并处草原被非法使用前三年平均产值六倍以上十二倍以下的罚款。
(五)、关于草原保护
针对目前我国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问题,新《草原法》强化了对草原的保护,规定了基本草原保护制度、草畜平衡制度、禁止开垦草原制度、禁牧和休牧制度等草原保护制度。特别是在禁止开垦草原制度中,加大了处罚力度,其第六十六条规定“非法开垦草原,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植被,没收非法财物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给草原所有者或者使用者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同时,禁止在生态恶化或者生态脆弱的草原上采挖野生植物,在草原上采土、采砂、采石等作业活动的管理,在草原上种植牧草或者饲料作物的监督管理,在草原上开展经营性旅游活动的管理,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此外,为加强草原防火和草原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新《草原法》还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切实做好草原火灾的防扑工作和草原鼠、虫病害及毒害草防治的组织管理工作。
(六)关于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 目前,乱采滥挖草原野生植物、非法开垦草原以及其他各种破坏草原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不仅对草原生态造成恶劣影响,而且直接影响到草原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牧民的切身利益。而原《草原法》对法律责任规定得比较原则,对各种破坏草原的违法行为处罚的力度不够,缺乏可操作性。针对这一问题,新《草原法》在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方面作了较大的补充和完善,明确规定县级以上畜牧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和监督检查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工作,并对监督检查工作做了规范。同时,对各种应当给予处罚的违法行为,作出了明确的处罚规定,增加了处罚的种类,加大了处罚力度,并注意了与刑法的衔接。
四、草原保护建设和实施草原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退化草原已成为沙尘暴、水土流失的主要根源 目前,我国90%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其中严重退化草原近1.8亿公顷。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累计开垦了1930万公顷草原,其中有一半已经撂荒成为沙地。据全国农业区划办公室遥感调查,1986—1996年10年间,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甘肃四省区的35个县开垦了174万公顷草原,其中近一半被撂荒沙化。由于开垦撂荒,草原退化、沙化,植被覆盖度降低,裸露地表增加,致使沙尘暴、扬沙与浮尘天气频繁发生,已成为我国最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例如2000年13次袭击北京的沙尘暴和扬尘天气,其沙 源大都来自蒙古中部干旱荒漠草原区和河北坝上的半干旱草原区。同时,由于草原植被覆盖度下降,蒸发量增加,草原涵水功能减弱,致使水土流失加剧。据监测,1999年西部草原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230万公顷,来自草原的泥沙已占长江宜昌站泥沙量的35%。
(二)由于人口增加,生产方式落后,草原超载和过度利用日益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牧区人口成倍增长,使北方干旱草原地区人口密度达到11.2人/平方公里,是国际公认的干旱草原区生态容量的2.24倍。受人口急剧膨胀的影响,加之草原牧区生产方式落后,草原牲畜数量急增。从5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内蒙古牲畜增长2.6倍,新疆增长1.84倍,青海增长1.56倍,甘肃增长1.72倍。草原长期超载过牧,使草原得不到休养生息,牧草生产力和覆盖度下降,土壤结构遭到破坏,草原退化速度加快。目前,我国退化草原的面积每年以200万公顷的速度扩张,天然草原面积每年减少约65—70万公顷。草原质量不断下降,20世纪90年代与20世纪60年代初比较,北方天然草原产草量下降了30%—50%,载畜能力大大降低。近年来,受经济利益驱动,滥挖、滥采、滥割(简称“三滥”)草原药用与经济植物,在草原非法采矿、淘金活动,使草原植被破坏雪上加霜,水土流失与冲刷加剧,草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部分地区草原已经到了 难以自我修复的程度。
我国草原牧区自然灾害频繁,危害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内蒙古、新疆、青海等省(区)的牧区共发生大、中雪灾60多次,重大旱灾26次,每年受灾面积约500万公顷以上,近40年来,因灾死亡牲畜2亿(头)只以上,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300亿元。近几年来,我国西北部地区每年春季都发生沙尘暴,1993年5月,特大沙尘暴席卷西北大部分地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大约10亿元左右。我国北方和西部牧区草原鼠虫害十分严重,每年鼠虫害发生面积都在2000万公顷以上。防治面积仅占鼠虫害发生面积的16%,青海高原鼠害严重的地方每公顷草原害鼠达1000—2000只。草原虫害发生也日趋严重,以往很少甚至不发生蝗灾的草原也遭到了蝗灾的袭击。近几年,北方草原持续干旱,给牧区畜牧业造成了严重损失。据2001年内蒙古自治区调查,由于草原退化,加上连续几年的旱情,草原上大风和沙尘暴肆虐,千里草原一片枯黄。地方财政困难,牧民多年的积蓄已经耗尽,许多牧民靠贷款维持生产、生活。“三无户”、“特困户”和“返贫户”大量增加。
(三)草原保护建设速度严重滞后
近年来,国家对草原生态环境建设投资有所增加,但由于草原面积大,历史欠账太多,投资严重不足。1978—1999年,中央累计投资草原建设资金仅21亿元,平均每年每亩 不到2分钱。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草原的投资力度,2000—2002年国家共投入中央财政债券资金20亿元,但平均每年每亩也仅0.1元钱。牧区大多处于边远贫困地区,经济落后,地方财政和广大牧民南拿不出更多的钱来搞草原生态建设,全国几十年累计保留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原的面积仅占草原总面积的3%。草原长期处于超负荷的严重“透支”状态。草原生态环境仍然是局部改善,总体恶化,远不足以抑制草原急速的退化的趋势,急需建立国家对草原生态环境建设的稳定、有效的投入保障机制。
(四)现行草原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式下草原保护管理的需要
现行草原法制定于1985年,受当时认识和立法条件上的限制,一共只有比较原则的23条规定,实践中出现的前述一些问题在现行草原法中都缺乏有针对性的法律规范,已明显不能适应当前草原保护、管理和建设的需要,以及改革和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此外,现行草原法规定的法律责任也比较原则,对破坏草原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
(五)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依然存在,草原行政执法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目前,一些地方领导和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受利益驱使,只顾短期利益,对草原资源和草原生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违法乱占、滥垦草原、超载放牧等现象仍很严重。草原监理部门是国家保护、管理草原的主要力量,承担制止乱开滥垦草原、乱采滥挖草原野生植物,进行草畜平衡核定、草原承包合同管理等工作。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足、经费缺乏、手段落后,草原监督管理工作薄弱,各种侵占和破坏草原的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草原管理人员依法行政时遭围攻甚至致伤事件时有发生。
五、发展草地畜牧业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草业发展的形势是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也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好时期。《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贯彻与实施、退耕还草政策的不断完善与落实、种植业结构调整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三元结构”的实施等,都为草业生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尤其是我国加入WTO 以来,优质畜产品国内市场的大量增加和出口贸易的蓬勃发展,有力带动了对草业的需求。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对草产品的大量进口,为我国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良好机遇。
根据《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要把西部“三化”草原列入生态省建设重点,2001—2005年建设基本草场和治理“三化”草场各300万亩,退耕还林还草150万亩,2006—2015年将有更大步伐。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省的草业企业也发展很快,省畜禽总公司草业公司、农科院吉农草 业、大安、宏日、绿源等草业企业都有较快的发展。
草业是一项新型的产业,国内起步较早的北京顺义、昌平、通州已形成了数万亩集中连片的苜蓿基地;河北沦州地区的黄骅市正在实施小麦、苜蓿和经济作物三三制的“三元结构”;山东的无棣、东营已形成相当规模的苜蓿草产品出口基地,沈阳大丰草业公司,在法库、康平建立了的10万亩的苜蓿基地,产品全部销往韩国,尚不能满足要求。西北和华北地区的许多省区,苜蓿种植面积正在不断扩大,草产品加工向尝试和广度发展。
我省草业的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具有较大的优势。生态省建设规划的启动,把草业发展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日程。西部盐碱地治理投资达1.6亿元,治理面积近300万亩。中部农区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种植苜蓿恢复地力,已成为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共识。国内外市场对草产品的大量需求,我省又具有对日、韩出口的地域优势。特别是我省畜牧饲养业的蓬勃发展,禁牧舍饲和打造精品牧业,都需要草业做为坚强后盾。因此,我省草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草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组织协调,而且更需要周密的计划调度、资金投入、技术集成和市场营销多部门的协作,才能取得较理想的“三个效益”,所以草业的发展还任重道远。
第四篇:陕西省实施草原法办法
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办法
(1994年11月5日陕西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2009年7月24日陕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修订)
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 告[十一届]第二十一号 《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办法》已于2009年7月24日经陕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9年7月24日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草原权属 第三章草原规划与建设 第四章草种管理 第五章草原征占用 第六章草原保护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草原规划、保护、建设、利用和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草原,是指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天然草原包括草地、草山和草坡;人工草地包括改良草地和退耕还草地,不包括城镇草地。
第四条 本省对草原实行科学规划、全面保护、重点建设、合理利用、严格管理的方针。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草原的保护、建设和利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草原保护、建设和管理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落实本行政区域内草原保护、建设和利用的工作措施,根据需要确定专职或者兼职管理人员。第六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榆林、延安以及渭北等草原建设保护重点区域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当地畜牧业发展。
第七条 省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草原监督管理工作。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草原监督管理工作。
省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和草原建设保护重点区域设区的市、县(市、区)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设立草原监督管理机构,负责草原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查处违反草原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应当组织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部门,开展草原科学技术的研究、引进、试验及其推广工作。第二章 草原权属
第九条 依法确定给全民所有制单位和集体经济组织等使用的国家所有的草原,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核发《草原使用权证》,确认草原使用权。
未确定使用权的国家所有的草原,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并负责保护管理。
集体所有的草原,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核发《草原所有权证》,确认草原所有权。
改变草原权属的,应当到原登记机关办理草原权属变更登记手续。
《草原所有权证》和《草原使用权证》由省人民政府统一印制。
第十条 依法登记的草原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第十一条 在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批准规划范围内完成退耕还草的,经县级以上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核实登记后,依法履行土地用途变更手续,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核发草原权属证书。第十二条 集体所有的草原或者依法确定给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国家所有的草原,可以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家庭或者联户承包经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法平等享有草原承包经营权。
依法确定给全民所有制单位使用的草原,可以由单位统一经营,也可以由职工承包经营。
第十三条 草原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五十年。承包经营草原,发包方应当与承包方签订书面承包合同,草原承包合同的示范文本由省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在草原承包期内,不得擅自对承包经营者使用的草原进行调整。因自然灾害严重毁损等特殊情况,个别确需适当调整的,必须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集体所有的草原或者依法确定给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国家所有的草原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经营的,必须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四条 草原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转让。草原承包经营权转让须经发包方同意,承包方与受让方在合同中约定的转让期限不得超过原承包合同的剩余期限。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受让优先权。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转让草原承包经营权。
草原承包经营权转让的受让方应当履行保护、建设和按照承包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草原的义务。第三章 草原规划与建设
第十五条 省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全省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设区的市、县(市、区)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据上一级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结合当地实际,编制本行政区域的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经征求上一级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经批准的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确需调整或者修改时,应当按照原批准程序重新报批。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每五年进行一次草原生态以及基本状况调查,并建立草原资源档案和数据库;草原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应当配合调查,并提供真实信息。
县级以上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草原调查结果和国家草原等级评定标准,对草原进行评等定级。
第十七条 省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统计部门制定草原统计办法。县级以上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统计部门对草原的面积、等级、产草量、载畜量等进行统计,定期发布草原统计资料。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草原生态监测网,对草原的面积、等级、植被构成、生产能力、自然灾害、生物灾害等草原基本状况实行动态监测,为本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提供动态监测和预警信息。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接到预警信息后,应当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和控制措施。
第十九条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增加草原建设的投入,加强饲草饲料基地、草原围栏、飞播草场、饮水和灌溉设施等建设,逐步形成草原畜牧业生产基地。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扶持单位和个人新建、改建、扩建牲畜棚圈、饲草饲料储备等生产设施,改良退化草原,提高草地生产能力。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进行草原防灾物资储备和防灾设施建设,确保草原防火、鼠虫害等防治需要。
第四章 草种管理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草种生产、加工、检疫、检验的监督管理,采取多种形式扶持草种基地建设,鼓励和支持繁育、选育、引进、推广适合本地条件的优良草品种。第二十三条 禁止采集或者采挖国家重点保护的天然草种质资源。确因科学研究等特殊情况需要采集或者采挖的,应当经省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四条 从境外引进的草种质资源,应当依法进行检疫。对首次引进的草种,应当进行隔离试种和风险评估,经确认安全后方可使用。
第二十五条 新草品种未经国家审定通过的,不得发布广告,不得经营和推广。
第二十六条 主要草种的商品生产和草种的经营实行许可制度。
《草种生产许可证》和《草种经营许可证》的申请、审批程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第二十七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无证生产和经营草种;禁止伪造、变造、买卖、租借《草种生产许可证》和《草种经营许可证》。
第二十八条 草种应当按照有关植物检疫的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检疫;未经检疫的草种不得进行生产和经营。草种的生产者、经营者应当对其草种的质量负责。禁止生产和经营假、劣草种。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草种质量的监督检查,定期对草种质量抽检。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草种质量检验机构对草种质量进行检验;承担草种质量检验的机构应当具备相应资质。第三十条 草种生产者、经营者或者使用者发现有病虫害的草种,应当及时报告当地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第五章 草原征占用
第三十一条 因矿藏开采和工程建设需要征收、征用或者使用草原的,必须经省级以上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依照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征收、征用或者使用草原超过七十公顷的,报国务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征收、征用或者使用草原七十公顷以下的,由省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
第三十二条 因建设征收、征用集体所有的草原的,应当足额支付草原补偿费和安臵补助费等费用。草原补偿费为该草原被征收、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倍;安臵补助费为该草原被征收、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因建设使用国家所有的草原的,应当依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对草原承包经营者给予补偿。
依照本条前款的规定,支付草原补偿费和安臵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臵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臵补助费,但是草原补偿费和安臵补助费的总和不能超过该草原被征收、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被征收、征用或者使用草原内的原有生产、生活设施,由征收、征用或者使用单位作价补偿或者易地重建。第三十三条 建设征收、征用或者使用草原的,应当缴纳草原植被恢复费。草原植被恢复费按照不低于同类土地相同面积草原建设所需费用缴纳。草原植被恢复费专项用于草原建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
第三十四条 需要临时占用草原的,按照下列规定的权限审核:
(一)临时占用草原三十公顷以上的,由省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
(二)临时占用草原五公顷以上不足三十公顷的,由设区的市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
(三)临时占用草原不足五公顷的,由县级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
临时占用草原不得超过两年,不得在临时占用的草原上修建永久性的 建筑物、构筑物;占用期满,用地单位必须恢复草原植被,并及时退还。
第三十五条 临时占用草原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与草原所有者、使用者或者承包经营者签订补偿协议。
第三十六条 在草原上修建直接为保护草原和畜牧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确需使用草原的,依照下列规定的权限办理:
(一)使用草原七十公顷以上的,报国务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二)使用草原二十公顷以上不足七十公顷的,由省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三)使用草原五公顷以上不足二十公顷的,由设区的市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四)使用草原不足五公顷的,由县级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六章 草原保护
第三十七条 基本草原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划定,统一设立保护标志,并予以公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基本草原的性质和用途。第三十八条 本省退化、沙化、水土流失严重、退耕还草地以及生态脆弱的草原实行禁牧。县级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划定禁牧区,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县级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有利于草原生态恢复和草原再生的需要,可以划定草原休牧区、轮牧区,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社会公告。
第三十九条 草原使用者或者承包经营者实行牲畜舍饲圈养。
在实行轮牧的范围和时间内,由县级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核定草原载畜量。草原使用者或者承包经营者不得超过核定的载畜量放牧。省、设区的市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草畜平衡的指导和监督检查。
第四十条 禁止开垦草原。对有沙化趋势、需要改善生态环境的已垦草原,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草;对水土流失严重,已造成沙化、盐碱化和荒漠化的已垦草原,应当限期退耕还草。
第四十一条 未经县级以上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草原上从事挖药材、搂发菜、勘探等活动。
第四十二条 禁止向草原倾倒垃圾、废渣或者排放油、污水以及其他破坏草原植被的有害物质。
第四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用于草原建设的围栏、引水工程和草原保护标志等设施。
第四十四条 在草原上开展经营性旅游活动,应当经县级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方可办理有关手续。经营性草原旅游活动不得破坏草原植被和污染草原环境。
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做好草原鼠害、病虫害和毒害草的监测预警、调查以及防治工作,组织研究和推广科学防治的办法。
禁止在草原上使用剧毒、高残留以及可能导致二次中毒的农药。
第四十六条 草原防火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部门、单位领导负责制。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落实草原防火责任制,制定草原火灾扑救预案,完善草原火情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健全草原防火机构,配臵草原灭火设备,在重点防火地区建立草原灭火队伍,切实做好草原火灾的预防和扑救工作。
每年十月一日至次年五月三十一日为全省草原防火期,在防火期内严格实行野外用火管制。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草原火灾发生规律确定具体防火期。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和其他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按照其规定执行。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未经批准采集、采挖国家重点保护的天然草种质资源的,由县级以上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草种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九条第二款规定,超过核定的载畜量放牧的,由县级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按照下列规定进行处罚:
(一)超载不足百分之三十的,每个超载羊单位处十元罚款;
(二)超载百分之三十以上不足百分之五十的,每个超载羊单位处二十元罚款;
(三)超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每个超载羊单位处三十元罚款。
第五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未经县级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擅自在草原上从事挖药材、搂发菜等活动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向草原倾倒垃圾、废渣或排放油、污水以及其他破坏草原植被的有害物质的,由县级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清理和恢复草原植被,对单位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四十三条规定,破坏用于草原建设的围栏、引水工程和草原保护标志等设施的,由县级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修复,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三条 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和本条例的规定,对单位处三万元以上、对个人处五千元以上的罚款,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第五十四条 阻挠、妨碍草原监理执法,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
第五十五条 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及其他国家机关有关工作人员在草原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由行政监察机关或者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草原法实施细则
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细则
(1989年11月1日青海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根据2001年3月31日青海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细则》的决定修正,自2001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草原的保护、管理和建设,合理利用草原,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省内牧区、半农半牧区的草原和农区的草山、草坡及疏林草地、灌丛草地。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农牧)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草原管理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草原管理工作。
国营农、林、牧、渔场和部队农牧场所属范围内的草原,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监督下,依照本细则的规定,自行管理和建设。
第二章草原所有权、使用权
第四条全省草原属于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草原、草山、草坡除外。全民所有的草原,可以依法固定给全民所有制单位或者集体所有制单位长期使用。全民所有制单位使用的草原固定到场;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的草原,夏秋草场可以固定到村(牧)民委员会,冬春草场可以固定到牧业合作社。可以由联户或个人承包从事畜牧业生产。
第五条全民所有制单位使用的草原,依据原划定的界线及有关协议,按隶属关系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使用权。集体所有制单位长期固定使用的全民所有的草原和集体所有的草原、草山、草坡,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所有权或者使用权。草原权属有争议的,按本细则第八条规定明确权属后,再核发证书。
使用跨县的草原,由所在州人民政府或行署核发草原使用证;使用跨州(地、市)的草原,由省人民政府核发草原使用证。
草原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六条草原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规定转让。依法改变草原使用权的,必须向原发证机关办理权属变更手续,更换证书。
第七条依法使用草原的单位和个人,有保护、管理、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接受草原监理和草原科学研究等活动的义务和责任。
第八条草原权属发生争议时,有协议或裁决的,按协议或裁决执行。没有协议的,可根据现状,参照历史(主要是解放后的历史),由争议的双方本着互谅互让,、有利团结的精神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双方可将各自的依据和解决方案报请上一级人民政府处理。
(一)个人之间、个人与村(社)、村(社)与村(社)之间的草原争议,由乡(镇)人民政府处理;
(二)乡与乡、乡与县属单位之间的草原争议,由县级人民政府处理;
(三)县与县、县与州属单位之间的草原争议,由州(地、市)人民政府处理;
(四)州与州、州与省属单位之间的草原争议,由省人民政府处理;
(五)与毗邻省(区)或与中央所属单位之间的草原争议,由省人民政府负责协商解决或报请国务院处理。
在草原权属争议未解决以前,争议双方应脱离接触,任何一方不得以任何借口扩大事态,破坏草原和草原设施。
如果一方当事人对草原争议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通知之日起1个月内,向人民法 1
院起诉。
第九条国家建设和地方建设需要使用集体长期固定使用的全民所有的草原,或者征用集体所有的草原、草山、草坡,参照《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由用地单位支付草原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
(一)草原的补偿费,为该草原被征用前3年平均每亩年产值(产草量价值和畜牧业产值之和)的4—6倍。
(二)安置补助费为该草原被征用前3年平均每亩年产值(产草量价值和畜牧业产值之和)的3—5倍。
(三)对被使用、征用草原内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设施,由用地单位按使用年限折旧作价补偿或易地建设,其他草原建设投入也应适当补偿。
国家建设在民族自治地方使用或征用草原,应当按照《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利益,作出有利于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建设的安排。
第十条国家建设和地方建设临时使用草原,用地单位应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办理申报手续,并按批准使用的草原面积,以该草原被使用前3年平均每亩年产值(产草量价值和畜牧业产值之和)逐年给予补偿。使用期满,用地单位应当恢复草原植被。对不能恢复植被的,应按该草原使用前3年平均每亩年产值的3—4倍予以补偿。
第三章草原的保护
第十一条禁止开垦和破坏草原,严格保护草原植被。
第十二条在草原上割灌木、挖药材、采沙石、采金等,必须征得草原使用者和乡(镇)人民政府同意,经县草原主管部门批准,缴纳草原补偿费,办理许可证后,方可在指定时间和区域内进行。
禁止在荒漠、半荒漠草原和沙漠区、水土流失区砍挖灌木及其他固沙植物。
禁止在草原上挖草皮、掘壕沟、烧草灰。
第十三条地质勘探、开采矿藏、修筑铁路和公路等使用和征用草原,应在批准的范围内进行。作业完毕,对临时占用的草原由用地单位负责做好土地平整,恢复植被。
第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采取措施,防治草原病虫鼠害,灭除毒草,保护捕食鼠虫的益鸟益兽。
第十五条保护草原生态环境,防治草原环境污染。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草原及其水域排放有害的废水、废渣、废气。
由牲畜传染病或寄生虫病造成草原污染的,草原监理部门应立即采取措施,组织有关单位做好清理消毒工作,净化草原。
第十六条禁止在草原自然保护区和旅游区砍挖、采集植物,以及其他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的活动。
第十七条对草原上的围栏、水利工程、药浴池等生产性设施和国家设立的各种标志要严加保护,不得毁坏。
由国家投资、集体筹资建设的草原设施,应固定给草原使用单位或个人使用、管理和维护。第十八条机动车辆在草原上行驶,应当注意保护草原植被。有固定路线的,不得离开固定路线行驶。
第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草原防火工作,建立防火组织,健全防火制度,落实防火责任制,严防火灾发生。
每年10月1日至翌年5月31日为草原防火期。防火期间,严格执行野外用火规定。对一切可能引起火灾的活动要严加管制。
发生草原火灾,各级人民政府应迅速组织力量扑灭,及时查明火灾原因和损失情况,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第四章草原的建设和利用
第二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将沙化、退化、碱化和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的草原纳入国土整治规划,专列经费,组织实施治理。
第二十一条贯彻立草为业,草业先行的方针,鼓励集体和个人投资建设草原。国家扶持的草原建设资金应列入地方预算,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作它用。
第二十二条县级人民政府作好草原的围栏育草、牧草改良、饲草基地、水利设施和定居点、道路等建设的统一规划,乡(镇)人民政府或村(牧)民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要重视牧草种子基地建设,做好优良牧草种子的繁育检验、检疫和供应工作。
第二十四条合理利用草原,坚持以草定畜。各县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草原和年产草量确定合理的牲畜饲养量,保持畜草平衡,防止利用过度造成草原退化。
使用草原的单位和个人,应划定季节放牧区和割草区,建立轮牧制度。
在疏林草地和灌丛草地,严格遵守林业管理的有关规定,允许实行林牧结合,割草或放牧。第二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草原科学研究工作,提高草原科学技术水平。草原科研单位和草原工作站应密切配合、研究推广草原保护、建设和利用的科学方法,提高草原的生产能力。
第二十六条实行以草养草、有偿使用的原则。草原使用者应缴纳草原管理费,由乡(镇)人民政府统收,按比例缴县草原监理部门,用于草原管理和建设。
第五章草原监理
第二十七条牧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健全草原管理监督机构。牧区乡、国营牧场应适当配备草原监理人员,业务上受县草原管理监督机构的领导。第二十八条草原监理部门的职责:
(一)监督、检查《草原法》和本细则的贯彻执行。
(二)受同级人民政府委托,办理草原使用权登记、造册和发证工作,协助办理使用或者征用草原等事宜。
(三)会同有关部门编制草原开发利用的综合规划,根据草场资源和牧草贮量,确定各类草场的适宜载畜量。
(四)对草原的管理、保护、建设和利用,进行指导和监督。
(五)决定和执行行政处罚。
(六)办理其他有关草原监理事宜。
第二十九条草原监理专用的指挥旗、车辆标记、证章和证件由省畜牧厅统一制作。
第六章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条模范贯彻《草原法》和本细则的单位或个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在草原资源考察、总体规划、草原改良、牧草贮量、虫鼠害预测预报等基础科技研究方面成绩显著的;
(二)建立人工草场,提高抗灾保畜能力成绩突出的;
(三)防治草原病虫鼠害、清除毒草、防火、灭火成绩显著的;
(四)合理利用草原,坚持以草定畜,成绩突出的;
(五)封山育草、草田轮作、农牧结合成绩突出的;
(六)治理草原沙化、碱化、退化、水土流失,建立良性生态环境成绩显著的;
(七)推广应用草原建设新科学新技术成绩显著的;
(八)热爱草原事业,长期从事草原工作,在草原管理和监理工作岗位上做出显著成绩的;
(九)对违反《草原法》和本细则的行为敢于制止、斗争事迹突出的。
第三十一条草原所有权和使用权受到侵犯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县级以上草原主管部门处理。受理部门有权责令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赔偿损失。被侵权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三十二条违反《草原法》和本细则规定的,由草原监理部门或乡(镇)人民政府按下列规定给予处罚。
(一)凡开垦草原的,除责令限期恢复植被外,按实垦亩数,每亩处以开垦前年产值10倍的罚款:
(二)未经批准在草原上砍挖灌木、滥挖药材和其他固沙植物,以及采沙、采石、采金、采土等,致使草原植被遭受破坏的,除责令恢复植被、赔偿损失外,并处以50元—200元的罚款;
(三)擅自在草原上挖草皮、掘壕沟等,除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收取草原补偿费外,每亩罚款100元—300元;
(四)对破坏草原围栏、水利工程和药浴池等生产、生活设施的,除赔偿损失外,并处以50元—500元的罚款;
(五)排废造成环境污染的,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有关规定处理;
(六)机动车辆在草原上违反规定行驶破坏草原的,除赔偿损失外,并处以20元—100元的罚款;
(七)在草原防火期内,违反野外用火规定的,处以10元—50元的罚款。引起草原火灾的,按有关规定处理;
(八)非法转让草原的,没收其非法所得,并对双方当事人处以非法所得50%—100%的罚款;
(九)不按规定期限缴纳草原补偿费、安置补助费、草原管理费的,除责令限期补交外,并加收50‰的滞纳金。
依照本条规定收取的罚款上交地方财政,用于草原管理和建设。
第三十三条违反《草原法》和本细则规定,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第三十四条拒绝、阻碍草原管理、监理人员依法执行公务,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三十五条草原管理、监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草原法》和本细则的规定,或者有玩忽职守和其他违法行为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视其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罚;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三十六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行政处罚决定通知之日起1个月内,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起诉又不履行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七条本细则所规定的草原补偿费、草原管理费收费标准和管理办法由省有关部门确定。
第三十八条本细则的具体应用问题由省畜牧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九条本细则自1990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