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5 01:03: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中学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中学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第一篇:农村中学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中学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探微

摘要:为了使学校体育能够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教育部体卫艺司在认真总结多年来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教育大纲。作为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师,我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人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清,场馆不足,器材缺乏,学习负担过重„„通过对本地区周边学校的调查,发现许多问题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根据新的教育大纲的要求,学校体育课程必须改革:转变观念,学校体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强师资培训,强化组织管理;充分利用资源,搞好场馆建设,完善体育器材。

关键词 :

农村中学体育

现状

课改

健康第一

我是一位体育教师,奋斗在第一线的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师,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重要教育任务。为了使学校体育能够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教育部体卫艺司在认真总结多年来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教育大纲。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深入,农村中学的体育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现状却还是令人担忧:人们对体育锻炼的作用认识不清;经济落后导致场馆不足,器材缺乏;学习负担过重„„这些问题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因而需要我们仔细研究存在的问题,探讨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

一、现状

1、认识态度与动机

笔者认为还有不少人对体育教育的目的认识模糊。学校重视不够,管理落实不到位;由于受城乡差别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不重视。绝大多数男生和少数女生喜欢上体育课,但可以看出,学生们似乎都有较为正确的主观认识和积极的态度,但动机呢?是为了好玩或缓解学习压力,还没有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2、次数时间与形式

运动时间、次数严重不足,锻炼形式单一。《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普

通中小学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课外活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在我所在地区的学校中,两操作为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农村中学开展早操率达95%,开展课间操率则较低。我曾对学生锻炼时间做过统计:他们周锻炼大多为每星期一至两节体育课,每天的早操、午操,时间每星期大约为三小时左右。形式是以班级或学校为单位的集体活动,当然也有少数学生用课余时间锻炼自己喜欢的项目,但时间不长。

3、场馆器材与项目

体育设施是学生锻炼的物质基础,就本地区而言,场馆与器材严重不足,学校体育设施无法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学生参加的项目很少,主要是田径中的跑、投、跳,篮球、乒乓球和羽毛球,基本再无其他项目。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参加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而放弃体育锻炼。

二、问题

1、体育课改出现的新问题

新的教育大纲突出强调在学校体育课程建设中,要充分注重学生活动内容的自主性选择和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为了落实大纲精神,在新学期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我将过去教学由教师引领的部分内容改为学生自主选择,这一“自主”却带来了一连串新的问题。第一、在一堂课中,学生要各自为战,去玩自己喜爱的项目;第二、一些带有娱乐性的项目倍受青睐,而一些要有吃苦精神的项目却无人问津;第三、课堂纪律和时间教师不好把握。更重要的是,学校现有的教学设施和器材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在与学生交流中了解到,造成学生选择内容分布不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第一、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知识层次的提高,学生已不再满足传统的体育活动方法;第二、思想活跃,追求新知识。通过自己的优势项目来表现出自己的能力,展示个人的价值;第三、厌恶复杂的技术和套路。如果大部分时间用于对活动技术和套路的记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厌恶体育课;第四、怕苦怕累的思想严重,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没有主动性、积极性。

2、传统体育课程的旧观念

从体育进入学校课堂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的教学观念,曾经历了几次变革,但是,无论是竞技运动的教学观念,增强体质的教学观念,快乐体育的教学观念,终身体育的教学观念,还是体育能力的教学观念等,都没有将体育教学观念定位于对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这一健康的“三健”之上,所以,就出现了竞技运动教学观念下的教学内容竞技化,教学手段的训练化,增强体质教学观念下过分强调技术化,快乐体育教学观念下的“自由化”,终身体育教学观念下的精神“贯输化”,体育能力教学观念下的运动技术能力的“简单化”。上述体育教学观念,在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中,都不同程度的发挥过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和学术争鸣也都产生过深远影响。但是,这些教育思想都不同程度的曲解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功能,以至于造成本应以学生为本的学校体育教育,变为一切都要适应一些竞技运动项目的技术要求和训练方法,使学校体育成了竞技运动训练的下一级单位,而违背了学校体育教育的主体。

翻阅多年来的体育教科书,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问题:第一、中小学体育教材内容大致相同。如:小学有前滚翻,中学有,可能大学也有;小学有短跑,中学有,大学仍然不可少;篮球也是小学、中学、大学都有的项目等等。这种几十年不变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有所厌恶;第二、教育的本质发生了变化,更有甚至将竞技项目的内容和竞赛规则,不做任何修改的搬到学校教学课堂中去,把学校体育变成了单一的竞技运动,而缺少带有游戏性质的运动项目;第三、陈旧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发挥。我们体育教师要求学生严格按动作技术要求去练习,“照葫芦画瓢”的教学方式没有改变,如此的教学方式和要求,怎能培养学生兴趣,由此可见,学校体育为什么不能成为广大学生喜爱的学科了。

三、对策

1、转变体育教育观念:

(1)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使学校体育教育一切为了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学校教育承担着培养新世纪的“四有”新人的重任,而新世界是竞争的时代,在应对激烈竞争和紧张工作及快节奏的生活过程中,需要具备健康的身体,心理及较强的社会能力,这种促进全体学生健康的新观念,不再仅仅是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与技能,而是把“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实到学校体育教学中去。

(2)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长期以来,学校通过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努力全面发展每一个学生,就必须改变过去的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全体学生,建立新型的课堂师生关系,重点突出学生的个体地位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新型课堂上的体育教师,已不再是过去的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得学什么;而是,学生要学什么,教师就得教什么。不是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而是要求我们教师要有一井水,甚至更多,所以广大的体育教师就更有压力和危机感。怎么办?首先,要上一级领导重视,加大在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其次是体育教师自身在本职工作中要认真落实新型课堂教学,不断加强业务水平训练,努力提高自我能力;第三,可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培训方式。

3、加强场馆建设和完善器材

体育教学和学生练习都离不开场地与器材,据笔者所知,本地区的场地与器材严重不足。如何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加强体育场馆建设和器材添加。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教学资源并作出科学的安排,本着一场多用、一场多能,充分提高体育场馆和器材的使用率。

4、加强体育教学组织管理

加强体育教学组织管理,是保证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要科学制定体育课教学计划,注重体育教学内容,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使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在规范、有序、高效的状态下健康发展。

总之,“一切为了孩子”。我衷心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兰自立、赵克《我国部分省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季浏、胡增荤编著《体育教育展望》

3、邓星华、杨文轩《“健康第一”的理论论据与学校体育的新使命》

第二篇: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1

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周集中心校 朱家亮

一、学校体育现状

我所在的学校是六安市霍邱县周集中心学校,是一所乡镇中学,专职体育教师3人,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学校教学文件只有简单的实施方案或教学大纲而已,根本就没有学年,学期甚至单元教学计划。没有计划教学目标就更加模糊不清,老师编写教案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或为了评职称而补写教案。在体育课开课率上,能够保持正常开课,但一般每周开课节数只有两节,这与国家规定的开课节数相差很远。根据调查还显示,一旦有雨雪天气、毕业班上课、或其他学科补课欲占用体育课时,学校的体育课就不上了。这种现象说明学校对体育教学管理不严,而且存在重智轻体的思想。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大部分只是选择少量田赛和径赛项目来发展学生体育技能。教学内容突出单纯定量和定性考核标准,迫使学生把精力放在应付考试上,出现了考什么练什么的现象,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方法上,讲解、示范、联系成为永不改变的灌输模式,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应该运用较好的教学仪器设备,提高教学兴趣。在教学环节上,教师是主宰,一切都有教师控制,学生只能听从指挥和召唤,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没有互动和交流,使学生缺少思考,讨论,探索和实践的机会。很少有教学评价工作,即使进行评价工作也无非是通过考试来检查学生“学”的结果,根本就没有体现学生“学”的方法、质量、更没有体现“教”的方法、质量和效果。在体育课组织形式上,都是按自然班授课,或者是让学生随意练习,教师适当组织指导。受班级人数过多和场地器材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干脆就采用“放羊式”教学,课堂上往往只有少数几个人在参加体育活动,多数学生就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聊天,有的索性就到教室里读书学习。《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普通中校学,每周安排3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1h的体育活动(含体育课)。我校以早操和运动会为主要内容,每天上午出一次早操,在开展运动会方面,学校每年开展一次秋季运动会。在课间体育活动内容选择上很是单一,课间体育活动以眼保健操为内容。场地器材严重缺乏,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没有体育馆,这就造成了学生在下雨天无法正常上体育课和进行课外活动;二是学校只有跑道周长为200米的操场,一块篮球场设在操场中间;同时,现有器材中有不少陈旧、破损、其中不乏保管不善,修理不及时等人为因素。一方面器材匮乏,一方面人为浪费,令人心痛。也给正常的体育教学埋下了安全隐患。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忽视学校体育的功能

“望子成龙”心切,为考取高一级学校取得铁饭碗为目标,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不重视。这些陈旧的观念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新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智育第一”、“分数第一”、“升学第一”。社会上很多家长,一方面崇拜像邓亚萍这样的体育明星,另一方面却不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认为搞体育“出息不大”或“没出息”。由于受这种观念的制约,给学校体育的决策、管理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阻力,因此很难发挥学校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作用。

(二)体育观念的落后

体育学科的教学特点是:有德育、智育、美育、身体锻炼与增强体质的教育功能,其他学科只能具备前三方面的功能,不具备后一个功能。体育具有多功能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不少人,包括相当一部分领导者,认为体育就是跳跳蹦蹦、玩玩乐乐,而没有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观念的滞后,极大地阻碍了六安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三)学校体育管理制度不完善

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体系没有形成,体育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规划中没有充分体现。组织机构流于形式,对于体育教师、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建设、体育教学等的要求仍处于目标模糊和“放羊式”的管理方式,缺乏宏观目标和微观管理意识。

(四)办学条件差,办学经费极其紧张

学校由于经费紧张甚至负债运行,根本无能力完善体育设施,增添体育器材。这不仅无法保证进行正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令人担心的是在体育教学中还存在许多安全隐患,为了尽量避免学生在学校出现意外事故,学校宁可放弃体育课。

(五)不重视教学质量和评价标准

体育教学质量的优劣、水平的高低,很少有人过问。有些学校领导和教师以及家长认为学生体育成绩不及格、不达标和不优秀而不会影响升学,也就不重视体育教育了。在初中升高中施行加试体育考试这期间,引起了大家的一些重视,但经历一两年后,学校开始在考试中,千方百计或多或少的帮文化课成绩好的学生作弊,制造假体育成绩。

(六)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体育教师缺乏激励机制

对工作表现好、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不能及时地给子奖励和宣传;对工作不负责任、完不成教学任务的教师缺少必要的处罚,加之体育教师本身就存在着职称评定难、评优难等诸多因素,因而难以调动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上述种种因素,决定了我校的体育不被重视,始终处于次要地位;甚至被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这种现象在短时间内恐怕是难以得到全面纠正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特别是农村中学体育工作,切实提高认识,把体育放到与德育、智育同等重要的位置。

三、解决的办法及对策

(一)加强对体育价值的舆论宣传

通过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宣传,提高全社会公民体育意识,使每个农村中学真正了解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体育教育与训练,促进人体结构和肌肉完美发展,增强体质,促进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情感、情操和审美观念,从而培养社会的合格人才。各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同社会各界人士和家长密切联系,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多侧面不断地宣传体育的各种功能和社会化价值,加速推进体育社会化的进程,培养全体公民积极参与的意识。

(二)提高各级领导的认识

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使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充分认识学校体育的价值具有终身效益。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战略的“五育”同步发展。真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对体育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是解决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蓬勃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加强对学校体育具有社会功能价值意义的教育,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心理定势,几十年以后,他们将分布在社会的各条战线和作了家长,这对增强整个社会意识的作用较大。

(三)加强监督职能: 1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对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要“曝光”。2群众对领导重视体育的态度及落实的措施进行评价。

3学校体育工作列入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依据国家学校体育工作“条列”赏罚分

明。

4体育列入学校全面工作的评估条件

克服单纯比升学评价学校的不良倾向,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规章制度建设,使农村学校体育逐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不断发现和培养乡村、联中体育工作的先进典型,树立榜样,使得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5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1)动员中学生积极报考体育院校,不断充实教育队伍,增加数量,提高质量,继续后备力量。

(2)提高农村体育工作者的工资待遇。特别是在边远农村、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待遇一定要优于都市教育工作人员,以此作为奖励农村体育教师。

(3)建立县、乡、村三级辅导站,定时定点辅导,建立乡村联系站制度,努力提高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4)加强专职、兼职体育教师们的专业理论及相邻学科的能力,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思想境界,提高文化素质,掌握体育专业理论及相邻学科的立体结构,能从各个学科体系中,吸取自己所需的东西,融化到体育工作的实践中去,使教学和业余训练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5)关心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生活,稳定教师队伍,正确对待教师的待遇、地位、荣誉,调动体育教师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工作。6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注意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

农村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较差,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校领导不重视体育,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落后,缺少教育资金投入。扭转这种现状,改善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条件,应采取多渠道的措施筹集资金。首先,应最大限度地增加体育教育资金投入,购买体育器材和兴建体育场地。在这里可以采取依靠上级拨款和学校自筹资金相结合的形式。其次,争取社会的捐赠,即在社会上号召人们关心学校体育、支持学校体育。第三,自力更生,自制部分器材。在目前体育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各农村中学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号召教师和学生自制部分器材,以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另外,对农村中学体育事业的发展,政府应加大必要的资金投入,科学规划,专人负责,多人监督,改善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条件,改善教师,学生的健身环境,缓解束缚体育事业发展的客观条件。

7加强农村中学体育课程改革

农村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任务艰巨。现存的课堂教学不规范,教学内容单调,课外活动不稳定,缺乏组织性,导致学生对体育认识不足,锻炼意识淡漠,给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和困难。要扭转此局面,必须加强对体育课程的改革,规范课堂教学,充实教学内容,完善课外活动的组织,改善对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8走“自力更生”之路

各校要重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发挥体育隐蔽课程的物质环境要素与精神环境要素的功能,例如六安市农村中学有些地处山区可以利用本校的地形、地物、地貌,把房前屋后的空地等改造成学校体育理想的场地和设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热情,使体育课真正成为集健身、娱乐为一体,实现体育教育的多重目标。

综上所述,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由于受到场地、器材、师资、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内外结合,充分确立学校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观念,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增加农村中学体育经费投入,改善体育场地设备落后状况,加强监督智能及舆论宣传,才能改变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三篇:江西省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江西省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区体育伴随 着社区服务工作领域的扩大和社区工作重要性的提高而不 断增强。人们开始更多地认识到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保障 自身生理机能良好状态,还可以缓解社会快速发展、竞争日 益激烈所产生的心理疾患,社区体育成为了人们生活方式中 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为全面了解江西省社区体育发展现 状,使之健康快速发展,我们对江西省社区体育进行了为时 两年的系统调研,并提出发展对策。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南昌、九江、景德镇、萍乡、新余、鹰潭、赣洲、宜春、上饶、吉安、抚洲等11个城市中33个社区的18岁以上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群体。

(二)研究方法

查阅了近5^-10年来有关江西省社区经济、人口、文化 方面的统计资料30余册,及相关研究成果、论文40余篇。

根据研究需要,设计了两种调查问卷,分别对社区居民 和城市体育局群体科进行调查,调查前问卷请有关专家作了 效度检验,结果符合研究要求,问卷信度检验采用“再测法” 进行,相关系数为R},.=0.92,P<0.O1,呈高度相关水平。

二、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江西省社区体育人口及社区体育活动组织形式

关于体育人口,调查的要求是按照1997年国家体育总 局确定的标准,即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不低于3次,每次的活 动时间不少于30 min,且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强度者(表1)0

统计结果显示,江西省社区体育人口为社区总人口的 28.60%。

根据调查,江西省社区体育组织的形式有4种:1J有专 人负责,有一定活动经费,有活动的街道办事处一级的社区 体育组织(办事处以下的社区体育指导员以兼职为主);2)分 布在社区各处的晨晚练习辅导站点(辅导员、组织者都以业余和自发为主);3)营业性健身场所(俱乐部、协会);4)无组

织的自发形式。在所调查的33个社区中,有4个社区是以第 一种形式为主,占调查社区的12.12%,有14个社区是以分 布于各处的晨晚练习辅导站点为主,占被调查社区的42.4200,以营业性体育健身场所(协会俱乐部)为主的有2个,占被调查的6.0600;无组织自发形式的13个,占被调查社区 的39.39。

表1江西省杜区体育人口调查统计一览表

(二)江西省社区体育人口的性别、年龄、职业分布情况

在调查的33个社区3 210名居民中,体育人口为918人 表2江西省杜区体,人口性别、年龄、职业分布情况一览裹(%)

从表z中看到,江西省社区体育人口的性别分布是男性 占体育人口的54.41 0 o.女性占45.59%;年龄分布为马鞍

型,即两头高,中间低,特别是60岁以上的居民,占社区体育 人C}的41.10 %.职业分布情况是企业职工为53.02环,自谋 职业者(这里指个体工商户、打工族等)为18.97 0 o,知识分子 为15.03 0 0,公务员为12.98%。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体 工商户和打工族在城市买房逐渐增多,这些人在城市社区中 的体育活动基本上处于自发和无组织状态,必须引起政府部 门重视。

(三)江西省社区居民的体育意识与体育锻炼目的

关于体育意识,选取了居民对体育报道比赛的关注程度和对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了解程度两个指标(表

3、表4)e

江西省社区居民对体育报道比赛的关注程度一览表 总体态度 不同年龄(岁)(%)不同职业 主动 被动 随意 不关注 35.64 15.25 41.15 7.97

表3

不同性别

男女

39.51 25.23 13.50 13.54 41.54 48.66 5.45 12.57 18^30 38.23 18.34 39.91

3.52 31^45 31.25 15.10 44.70

8.95 46^-60 28.80 13.76 46.18 11.25 60以上公务员知识分子企业职工自谋职业者

44.28

40.85

34.96

30.25

36.51 13.79

16.34

12.70

16.21

15.75 33.81

38.71

41.72

41.19

42.98

8.16

4.11

10.63

12.35

4.77 表4江西省杜区居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了解程度一览表(%)总体态度 不同性别 不同年龄(岁)不同职业 男

18^30 31^-45 46^60 60以上会务员知识分子企业职工自谋职业者 5.03 28.99 42.58 23.43 62 33 2382 7.2835韶 10 56 2310 9.30 3129 78 47 2549 乐28 4223 69 67 2331 7.28 3726 全面了解 知遗 部分了解 不知道 8.25 30.60 35.30 25.85 10.32 34.25 37.23 18.20 26 10.30 32.50 9.23 32.67 31.52 26.58 11.25 34.52 32.16 22.07 女一80195 一一

从性别上来分析,男性的体育意识和对体育的关注程度 要高于女性,从年龄结构上体育意识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 情况。对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了解程度随着年龄的增 长,了解程度要差一些。从不同职业上来分析,体育意识:公 务员、自谋职业者较高,企业职工较差;对《全民健身计划纲 要》的了解程度知识分子最高,依次是公务员、企业职工和自 谋职业者。

关于江西省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目的调查,我们采用 多项选择的方法进行(表5)0 表5江西省杜区居民参加体育钮炼目的多项选择统计一览表(%)

从调查统计的情况来看,江西省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目 的呈现多元化趋势,为了健康、消遣娱乐为主要动因,调整情 绪和社会交流等心理需要也占有较大比重。从不同性别来分 析,女性为了减肥美容的中选择频率也较高。不同年龄对健 康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60岁以上的老年人对健康最重视,其次是青年人、中年人的健康意识较差。从职业上来分析.自 谋职业者对健康最重视。

(四)江西省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场地和项目选择

关于江西省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分不同职业 进行统计,因调查的对象是18岁以上的社区居民,大学在校 生归人了知识分子一栏里(表6)0 表6江西省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银炼场地选择情况统计一览表

从调查统计的情况来分析,江西省社区居民主要的体育 锻炼场所是非正规的公共活动场所,这对居民体育锻炼的科 学有效性是有影响的,特别是社区的体育设施和场地都比较 缺乏,必须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关于体育锻炼项目选择,由于受到体育锻炼设施等客观因 素的影响,社区居民锻炼以徒手、简单易行的项目为主(表7)。

表7江西省杜区居民体,钮炼项目选择情况统计一览表

(五)江西省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雄炼时间和活动形式

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从居民的年龄结构上来分析:各年 龄阶段都以每周固定时间锻炼和有空才锻炼没空不锻炼的 选择频率最高,江西省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时间的不确定 性和无规律情况应引起重视,加以正确引导。从职业上来分 析,情况也基本吻合(表8)0

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选择无论从年龄结构和职业类别上来 分析,喜欢个人独自锻炼,跟朋友同事一起锻炼的选择频率都较 高,愿和家人一起锻炼也有较高的选择频率,参加社区协会俱乐 部活动的选择频率都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江西省社区体

育活动的设施和组织都存在较大差距,有待改进。

(六)江西省社区体育活动经费投入及居民消费取向

1996-1999年,江西省对社区体育的总投人每年约320 万元,在全国排倒数第6位。2000-2003年,每年的总投人为 40。万元左右,纵向比较总经费投人有较大增长,但增长的幅 度和人均占有经费在全国只能排在倒数第3位。其差距仍然 较大,必须广开财源,增加投人,特别是要运作好体育彩票的 销售和管理工作。

关于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总体水平和兄弟省(市)相比较低,以家庭为单位全年体育消费在10。元以下的占 11.88 %.100元~200元的占总数的58.25%.200^-300元 的占13.50% , 300元以上的占18.37。调查显示,对经营性 体育娱乐场(馆)门票,居民目前只能承受较低价格,能承受1 ^-3元的占44.35%,4^-5元的占26.6700,6^8元的占

15.4700,9^10元的占8.21%,10元以上的占5.30 0 o,居民 到经营性活动场所去参加活动的次数还十分有限。

三、影响江西省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一)影响江西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为了解江西省社区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我们根据访谈 结果整理出意见较集中的8个影响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表 9)。

(二)江西省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对策

1.理顺管理体制

目前,江西省社区体育的管理体制存在政社不分的现 象,导致社区管理组织(居委会)和基层政府(街道办事处)在 社区体育织织上“都在管,都不管”的局面。社区体育要健康 运行,长足发展,必须明确界定政府与社区居民委员会在社 区体育管理中的职责,首先要从管理体制上的“政社分离”人 手,进行制度创新,转变街道办事处作为社区建设和管理主 体的观念,把社区体育的具体组织管理明确归由居委会,基 层政府发挥指导、协调作用。

街道社区体协要尽快解决体育干事的兼职过多问题,现 在70%以上的管理干部兼职3项以上.难以为社区体育投人 更多精力,必须尽快在街道办配专职干事,使他们有足够的 时间精力协调,服务于管区内的社区体育工作。

2.加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和建设

目前,在住宅小区的建设中,虽然一些开发商为了提高 小区建设品位,建立了部分体育场地和设施,但政府没有明 确规定,开发商可建可不建,质量面积都不确定。政府必须尽 快地制订有关规定,按小区住宅面积和计划居住人数建设体 育活动场地和设施。各居委会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动脑筋、想办法、挖掘潜力,对社区范围内的学校、企业及其他事业单 位的体育场(馆)设施进行登记造册,利用场(馆)设施的空闲 时间进行统一调配使用,多方协同养护.提高使用效率。

对社区投人建设的场地设施要注意经济实用。目前,一 些小区里有部分身体练习器械很漂亮,器械也有趣味性,但 实用性不强。许多器械好看却无健身实效,缺乏具有强化体 能、体质的体育器械。许多现代体育器械无须花多少钱,但锻 炼身体效果却非常好,如单杠、双杠、肋木、固定杠铃组等。另 外,还可以在住宅小区内部分道路上规划体育特色道路,画 上几条跑道,这样既可起到宣传作用,又可进行练习,开展社 区体育活动。

3.筹集管理好社区体育活动经费

在筹集社区体育活动经费上,一定要广开财源,争取多 方投人。就目前江西省社区体育的发展而言,经费短缺严重 制约着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体彩的销售量也小,与东部沿 海及我国发达地区相比,社区体育发展的经济支持明显不 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体育的发展。

在现阶段,首先,政府在制订小区规划时,对体育场地设 施应有明确要求,开发商在卖房子前,一定要落实体育场地 设施的位置,必须和商品房一起建设,否则不许开盘出售。其 次,政府可作一些诱导性投人,借诱导性投人调动更大的社 区资源对体育的投人,形成社区成员积极参加,有钱出钱,有力 出力的良好氛围。同时,引人市场机制,依托体育产业,引导居民 有偿锻炼,将社区体育产业发展和社区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在为 社区体育创造外部环境的同时,也为社区体育更好地开展积累 资金,增加投人。

广开财源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要加强社区体育经费的 管理,例如体彩资金的使用管理等。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 上,使社区体育的经费发挥最大效益。

4.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社区居民的体育活动意识

加强社区体育宣传力度,基层政府和社区居委会可通过 体育咨询,讲座、橱窗、计算机网络等形式积极宣传国家的体 育法规文件,还可以作一些体育科学知识的宣传,把体育健 身的理论、方法介绍给社区居民,使社区居民了解体育活动 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尽可能地使一些体育科普知识人人皆 知,家喻户晓,提高社区居民的体育科学水平与参与意识,正 确理解身体健康的概念,认清身体的亚健康状态,引导居民

(下转第82页)

'1A月,IV少嘴j 自觉抵制和克服不良生活习惯,提高人们对身体健康重要性 的认识,积极投人到科学、健康、有效的健身运动中去。

5.完善社区体育组织建设

目前,晨、晚练习点是社区体育活动的一大特色,社区晨 晚练习点的规模以30^-100人为主,占社区体育活动总人数 的50%以上,而参加的人群以离退休的老年人为主。如何组 织好现有社区体育自发团体,引导它们发展壮大,是各级政 府基层组织和社区居委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增加专职 和兼职管理人员,加强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满足社区体育活 动需要。在暂时不能一步到位的情况下,聘请社区内的一些 体育教师或有体育专长的居民担任指导员,或联系附近的体 育院校师生义务支援,解决目前社区体育人才短缺问题。地的欠缺,必须引起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

3.社区居民的体育项目选择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有利 于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时间选择较固定,但锻炼的随意性 较大,锻炼的形式以个人、家庭与朋友同事在一起为主,对组 织工作提出很高要求,必须认真研究,妥善解决。

4.江西省社区体育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缺乏场地设施、经费及领导的重视程度。必须制订相关政策,广开财源,理顺 管理体制,促进社区体育发展。

四、结论

1.目前,江西省社区体育的组织有4种形式,即:1)基层 政府和居委会组织形式;2)分布在社区的人群协会和单项协 会组织;3)分布在社区各处自发的晨晚练习点;4)社区内、外 的营业性场所。社区体育人口为总人口的28.6000,人口年龄 分布情况为两头高、中间低的马鞍型。

2.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前3位是:为了健 康、消遣娱乐和调整情绪。主要锻炼地点是公园广场、公路、树林间及自家庭院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区体育场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00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M].北京:北京海

洋出版社,2000.35-67.[1」张发强.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J].体育科学,lsss.19(1):4-8.[1」吕树庭,李志强,刘江南,等.广州市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研究[J].体育科学,1997,17(6):16-20.[1〕刘宝仁,李长贵.试析我国东西部地区全民健身现状及发展对策

CJ].中国体育科技,2000,36(6):12-15.[1〕吴秋林,茹飞霞.华东区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现状调查[J].中国体

育科技,2003,39(3):25-26.[1〕常乃军,王岗.山西省中型城市老年人开展健康活动的现状调查

CJ].中国体育科技,2000,36(6):16-20.

第四篇:安阳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安阳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陈汇文

(安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安阳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 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安阳市;社区体育;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08)05-0146.03

l1.1

安阳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分析 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情况 1.3社区居民健身场所状况

当前安阳市的社区处于初级阶段,由于受体育场地设施条件的限制,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的非正规性,区域性特点明显。调查结果显示(如表l所示):安阳市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主要集中在住宅小区附近的街头巷尾活动场地(35.2%),就近的公园(25.2%),广场(31.1%),公共体育场所(5.3%),单位体育场地(3.2%)等地方。安阳市社区场地严重匮乏,难以满足需要,在体育器材方面,近年来,虽然安阳市体育局利用发行“体育彩票”后的收益返还资金.在全市范围内一些主要社区的锻炼空地上修建成“全民健身场所”。此外.各社区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每年都拨出经费用于修建体育健身场地和添置体育健身器材。但是这还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表l:安阳市社区居民健身场所状况统计 公共体 地点 育场所 百分比(%)5.3 25.2 31.1

安阳市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以街道社区体协为主,其它区域性体协为辅,其基层化的特点十分突出。街道社区体协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以辖区单位和居委会为参加单位。共同组成的街道社区体协,实施着街道的文化和体育双重组织管理职能,为安阳市实现群众体育普遍化、生活化提供了一定的组织保证。社区体育也逐步成为群众体育活动的重要形式。经访谈获知,安阳市社区体育组织受安阳市体育局群体处、各区文体局、城市街道的文化体育工作站、居民委以及体总安阳分会的单项体育协会领导。全市有一定规模的健身点(如贞元广场、红旗广场、三角湖公园广场等),已经形成了以街道为龙头。以辖区各单位为依托,就地、就近、就便开展体育活动格局,有效地促进了街道社区体育的发展。1.2社区体育活动指导情况 目前,社区体育活动的管理者,以兼职为主,体育指导者,以义务为主。据调查结果显示:管理者和指导者,年龄偏大,女性多于男性,学历偏低;社会体育指导员屈指可数,基本都是无级别。可见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太少。调查中还发现,从事指导者仅部分受过专业培训,而基本上都是无证指导,未受培训的占72%。有的指导者只参加培训,获得了等级证书,但未从事指导工作,有的还在寻找适合自己的指导工作。这种等级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有待进一步完善。[收稿日期】2008.06-25 公园 广场 单位体育场地 3.2 街头巷尾 35.2

1.4社区体育的经费情况

资金问题是影响社区体育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调查结果表明(如表2所示),目前安阳市社区体育活动的经费来源渠道有三个方面:一是辖区单位的集资、赞助,占48.2%,这是主要的经费来源,这种经费主要用于健身器材和健身服装的购置,有些单位直接给器材和服装。二是街道拨款,占30.1%.这种经费主要用于政府要求开展的 第5期陈汇文:安阳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147 各种竞赛等。三是会员费,占22.7%,这种经费主 要用于外出搞表演活动等。

表2:安阳市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的经费来源 选项百分比(%)排序 街道拨款 30.12 辖区单位出资 12.94

。各种赞助款35.31 会员费 22.7 3 2

安阳市社区体育存在的问题 2.1社区体育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安阳市社区体育的组织形式比较单一,还没有形成网络化的管理体系。社区体育还处在“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因而社区体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问题难以解决。这主要是由于政府体育职能、社区管理部门在进行城市社区体育建设时,在管理体制上,多年来形成了政府直接管理、具体操作、包办代替社区体育的局面;在管理模式上,社区体育活动主要由街道社区体协等体育组织承担,大量经常性的社区体育活动则主要由晨、晚练习点等自发性的社区体育组织来完成;在运行机制上,政府体育职能部门、社区管理部门主要以行政手段来推动,政府部门成了社区体育的决策主体、组织主体甚至参与主体,而社区居民只是被动地参加由“官方”组织的“大型”体育活动,充当了“官办”社区体育活动的陪衬。2.2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短缺.经费不足

近几年,安阳市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都有很大改善,居民收入也大幅度提高,但是安阳市社区居民在

体育消费方面投入的却很少,“花钱买健康,花钱买体育娱乐”的新观念还未被居民广泛接受。体育消费观念淡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安阳市社区居民在体育方面的消费,再加上社区体育经费没有固定的来源渠道,体育活动组织经费十分短缺,直接限制了社区体育的开展。虽然安阳市加大了对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和资金投入,但是这种投入远远达不到实际需求,社区体育人口中仍有大量的人在非体育场所内参加锻炼,特别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所占比例较大的广大学校的体

育场地设施的对外开放率依然很低,多数仍然处于“隐藏”之中,这不但与国家的政策相违背,也使得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处于一种分离状态,不利

于真正发挥学校体育的作用和优势。2.3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数量不足 目前安阳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文化程度偏低,学习过体育专业的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更低,兼职和离退休人员的比例较大,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称号占的比例也很低,“缺乏技术指导”已成为影响群众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社区体育指导员在数量上与社会体育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结构上有一定问题,层次较低;从质量上看,与社区需求也有一定差距。调查显示,社区体育的管理者大部分身兼多职,工作内容多而杂,很难在社区体育工作上投入很多精力,体育专家很少,缺乏开展体育活动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更缺乏社区体育活动的整体策划和社区体育活动的战略性研究。2.4社区体育活动宣传力度不够

社区体育是一种全新的体育形态,完全不同于我们已经习惯了的体育形式,安阳市社会体育起步较晚,人们对社区体育内涵的认识还较模糊。社区体育作为今后群众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仍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有些人仅看到社区体育健身的本质功能,而对增强社区意识、增进社区“两个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功能认识不足,调查中也反映出社区体育被普遍认为是老年人颐养晚年的休闲方式。要做到为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体育健康意识、动机及行为,使社区居民具备科学健身的理念,营造出全社会关心和支持社区体育的风气,激励和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到体育健身的队伍中来,形成人人参与社区体育的现实任重 而道远。

3安阳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对策 3.1加强政府监管,理顺管理机制

安阳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应建立市、区、街三级行政主导体制。在三级行政主导体制中,对市一级的行政主导,主要体现在政策导向、行政立法、计划控制、组织宣传,从宏观层次上把握社区体育的发展;区一级的行政主导,主要体现在中层次的操作性管理上,对街道社区体育给予具体的行政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街一级的行政主导,主要体现在对街道社区体育运作的微观组织管理上,应当把具有多元化社会职能的社区体育建设贯穿于社会基层的改革中。在管理中各级管理部门要各司其职,避免造成管理中的缺位、越位、错位的现象,逐步形成上有宏观领导.中有中观管理,下有

第2/4页

148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拒

微观操作的街、区、市社区体育三位一体的发展格 局。3.2

想。转变观念,积极创新,是不断适应新时期群体工作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健身要求的需要。为此,政府或社区体育的管理者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广大居民的健康意识和社区体育的参与意识。3.5社区体育与学区体育结合起来开展

所谓“学区体育”是指以一所或几所相对集中的学校为中心划分地区范围,以学校为主要体育活动场所,以学区内居民为主要对象,通过有效利用学校设施开展社区体育活动,把社区体育与学区体育结合起来开展。安阳市应该尝试要把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工作纳入管理轨道,为保障学校体育长久的对外开放,社区应在资金上积极扶持,在管理上配合学校,社区可以将部分全民健身专项资金投入到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当中,在开展社区体育的同时加快学校体育的建设,以实现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协调发展。

多方筹集资金.合理开发与利用设施。重组在社区体育设施方面:社区体育基础设施资 社区体育资源

源的开发,资源的合理配置,应当充分利用其周边各类社区体育资源,可多个社区合建小型场馆,或者各建几种设施和场地,进行产业化运作,以俱乐部的形式吸收会员;也可与厂矿、企事业单位、学校合建或分建,通过出租和租赁体育基础设施达到资源共享,政府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在社区经费方面:社区体育经费的筹措上要走多元化道路。首先.政府部门应逐年增加对体育事业的经费投入,体育行政部门要对社区体育经费逐年有所增加。其次,依靠社会力量,拓宽经费来源。充分发挥社区体育的无形资源来吸引资金。这样才能形成政府投入,社区经营。社区居民积极相应的格局,促使安阳社区体育健康、快速发展。3.3加强社区体育指导员的管理和培训

在对安阳市社区体育指导员的管理中要根据现实而定,具体的来讲,安阳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应纳人到社区体育的管理中。建立和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条例、法规,提倡义务指导,规范有偿服务。对专业知识缺乏,但热衷于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人员要加强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对具有社会体育指导工作资格的兼职人员,应把其每年在社区体育服务的时间计人一定的工作量并与各种考核、评优结合起来,使全民健身计划逐步走上良性轨道。3.4加大社区体育的宣传力度 4结论

从安阳市社区体育的现实情况和社会、经济背景及发展趋势来看,政府和社会各界如能主动地研究发展的对策,并积极落实,无疑必将推动安阳市社区体育的快速发展。【参考文献】

[1]饶远.诚实社区体育发展对策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 学报,2005,(4).

【2】徐宏.贵州省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1).

【3]谢彬.江西省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武汉 体育学院学报,2005,(6).

[4]徐建国.苏州市社区体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苏州 职业女学学报,2005,(4).

要实现安阳市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破除落后的传统观念.实现社区体育与自然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和教育、文化事业协调发展的思

[5]李现武.我国社区体育活动现状与发展模式研究[J].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PresentSituationofAnyangCommunitySports

DevelopmentandCountermeasureResearch

第五篇: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题目: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众多金融机构中发展历史较长、机构网点较多、服务面积较广、具有鲜明特色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对农村信用社发展能力进行系统研究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一是“三农”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农村信用社持续经营;二是农村信用社发展能力的提高是持续经营的基本要求;三是农村信用社作为支农的基础力量,只有注重发展能力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经营风险,解决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低效运行状态,才能加强和改善服务,达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四是现代农村金融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需要农村信用社实行综合发展能力建设。本文主要从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浅谈的研究,并且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找到根本原因,进而做出对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切实可行的对策。本文主要有七大结构,主要为:一.目录; 二.对农村性用社的浅谈。其中有农村信用社的三大目标(合作制目标、经营制目标、“三农”目标);三.浅谈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现状;四.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和发展的思路;五.管理体制及监管模式的确立问题;六.结束语;七.参考文献。

关键字: 农村 信用社 合作制 改革 目标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浅谈.........................................1

1.1 合作制目标..................................................1

1.2 经营制目标..................................................21.3 “三农”目标.................................................2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特点...........................................32.1 以资金互相合作为基础........................................3

2.2 以资金为媒介实行成员间的联合................................3

2.3 既包含精神和道德的因素,又不是慈善机构......................3

2.4 不以单纯的赢利为目的........................................3

2.5 以民主的方式进行管理........................................3

2.6 以灵活的方式进行经营........................................4

浅谈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现状......................................43.1 农村金融体制现状............................................4

3.2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4

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应予关注的问题..............................5 4.1 进一步明确信用社改革的目标..................................5 4.2 管理体制及监管模式的确立确题„„„„„„„„„„„„„„„..5 4.3 信用社改革应采取分策„„„„„„„„„„„„„„„„„„„..6 4.4 对信用社的扶持和经营限制应予权衡............................6

4.5 地方政府承担职责应以储蓄保险体系的建立为前提................6

4.6 应逐步扩大贷款利率自由化改革的试验..........................7 4.7 信用社改革与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相配套..........................7

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和发展的思路………………………………………….7

5.1 产权改革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首要环节…………………………………..7

5.2 对农村性用合作社的政策支持应加大力度………………………………..7

5.3 实施人才战略和科技兴社战略……………………………………………..7 6

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建议和研究对策………………………………….8

6.1 注重人员的选拔及对员工的激励机制…………………………………….8 6.2 巩固镇农村信用社与社员(客户)之间的密切关系……………………….8

6.3 加快不良贷款消化吸收…………………………………………………….9

6.4 整治农村信用环境,增强贷款诚信保障………………………………….9 结束语

农村信用合作社浅谈 1.1 合作制目标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财富明显分化,一些弱势群体事实上难以获得商业金融的眷顾,如果他们能够志愿加入合作金融组织,实现互助自救,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农民中的大多数无疑属于弱势群体,他们所需的资金融通,很难从政策金融机构、商业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获得,只能依靠民间借贷。农村信用社本应担此重任,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作用,农村信用社不恰当地充当了“官办银行”的角色。在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之后,农村信用社由人民银行实施监管和行业管理,农村信用社的独立法人地位也未能得到有效体现,原本应该属于民营银行的农村信用社,蜕变成了被动执行人民银行各项政策的附属机构,比如它们需要负责落实收编农村合作基金会、城市信用社,推行信用镇、信用村、小额农贷等政策。

挑战合作金融存在的一个普遍观点是:金融业具有风险集中并延期爆发的行业特征,不适宜由受教育程度不高、对金融业知之甚少的农民通过一人一票的方式行使管理权力。问题的关键不在农民的素质高低,而在农民一人一票的选举是否受到他人不恰当的干预,比如:来自宗族的或者基层政府官员的干预。

事实上,实行合作制将使股权结构更加分散、服务对象相对固定、经营目标更加清晰、民主管理更加深化,合作制的组织形式不可能构成金融企业管理混乱的理由。改革开放20多年来,企业制度改革的实践表明:企业依靠所谓的“精英管制”只能维系一段时间,只有建立在私有产权和民主监督基础上的法人管理机制才能确保企业的存续经营。金融业作为风险集中的行业,需要特别的法规和独立的机关进行监管,但这并不能说明金融业不能沿用现代企业的多种组织形式,包括股份制和合作制。

由于合作制企业具有股权分散、进出自由、一人一票、主要为社员服务和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等特征,相对于股份制企业而言,合作制企业需要更严格的法律监管。合作制企业需要通过既类似又有别于《公司法》的专门立法来加以规范,特别要对下列问题给予清晰的法律界定:合作制企业是否只限于自然人出资入股?是否应该通过限制个人出资比例来保证其股权分散?进出自由(如《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第十九条)导致合作制企业资本流失又如何保证存续经营?一人一票又如何吸引人们更多地出资入股?由于合作制的经营宗旨,从本质上看不是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组织,而是半企业、半事业,带有一定慈善性质的弱势群体自救组织。因此,国家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比如,美国的信用合作社就是由独立于银行体系的专门立法、监管机构、保险机构、清算体系实施监管和服务,享受一切税收豁免,董事及部分经理人员由不在信用社计取报酬的志愿人士担任。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应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基础和国家管理体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把农村信用社改革定位为“恢复”合作制,显然脱离了现实情况。因地制宜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可以有两种出路:一是将大部分农村信用社根据自愿原则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如:县域)联合改建为合作制的合作银行;二是在农村城市化地区,将经营管理达到相当水平的农村信用社改建为股份制的民营银行。

1.2经营制目标

农村信用社作为集体所有制的合作金融组织,在执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服从宏观调控大局要求的前提下,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农村信用社实行经营目标责任制的指导思想是:在服从国家宏观调控和严格执行国家金融政策的前提下,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以业务经营为中心,以利润为目标,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努力开拓业务,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大力增收节支,不断提高经营效益,以切实增强信用社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农村信用社实行经营目标责任制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要在农业银行领导下,由县(市)联社统一组织实施,并充分发挥信用社民主管理组织的作用。信用社经营目标责任制的各项指标要分解落实到社内各职能部门和岗位,切实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作为法定代表人的信用社主任和作为共同经营承包人的信用社职工,其责、权、利应有明确区分。各项经营指标的确立与考核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切合实际的原则,严禁弄虚作假;必须打破分配上的“大锅饭”,切实将责、权、利挂起钩来,按劳分配,奖优罚劣,落实各项考核奖惩措施,真正做到经营成果与经济利益挂钩,达到预定的经营责任制目标。1.3 “三农”目标

农村信用社的存在是以能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前提的。有利于农户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的金融需求的满足,是应当赋予农村信用社的基本功能。农村信用社作为支农的主力军,无论怎么进行改革,都应当有利于实现上述功能。只要是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都是信用社发展的可行方向。例如,实现产权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甚至其它战略投资者愿意进入农村信用社,如商业银行的入股、收购兼并等,只要能改善信用社的经营绩效,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都不失为一种好的形式。在农村贫困地区,现存的信用社组织形式如果不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可突破现有的各种形式,进行有益的探索。因此,改革不能在现有的机构与组织既定的前提下推行,首先要确定其功能,然后据此考虑来设置或建立可以最好地行使这些功能的机构与组织。构造农村信用社改革后的制度框架,主要和首要考虑的应该是其功能作用,而不是其“出身”。民间借贷和合作基金会,从制度安排的角度来说,不是正规的安排,特别是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和监管保证,风险性大。但从功能角度来说,其生命力恰恰在于替代了正规金融制度安排所欠缺的功能。一方面要求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制度安排,必须首要考虑功能因素,特别是通过改革要能够提供目前被非正规制度安排金融所替代的功能供给;另一方面,把正规安排之外的金融行为,通过引导和规范纳入到正式制度安排中来,扬其功而避其险,这是考虑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制度安排应当具备的视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中,难免会产生各种矛盾和问题,甚至在短期内会影响经济的发展与稳定,我们必须坚持农村信用社支持和服务“三农”的制度特征,并通过相应的制度约束,保证其功能实现。这些制度特征和约束至少应当包括:(1)是立 2 足于农村社区的金融组织;(2)这个组织的功能是聚集农村、农民和农户的资金,并通过金融手段在“三农”发展中进行配置;(3)这个组织应当使农民贷款尽可能地方便,并有内在动力自觉并不可选择地在“三农”中寻求资金出路;(4)这是个能够自动进化的、开放的和动态的制度安排,随着各地“三农”需求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组织结构和功能方向;(5)这个组织体系应当具备自我风险控制能力,并受相应必须的监管约束。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特点

2.1 以资金互相合作为基础

农村信用社产生和起源的基础理社员的股金,股金的筹集是人们出于相互资助的动机,用群体的资金合力,资助其成员克服经济困难,促进成员及其所处社区的经济和社会进步。这种合作,既能有效抵制高利贷剥削,又能以优惠、灵活的方式为成员提供服务,是受群众欢迎的金融形式。

2.2 以资金为媒介实行成员间的联合

农村信用社是市场经济里中小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联合,其中成员的联合是主体,资金的联合是客体。在内部管理上以人为本,实行“一人一票”的民主管理,作为社员代表的个人(含团体社员的法人代表)在信用社是平等的,资金的数量失去了特权,成员联合的本质则是体现了人的联合。

2.3既包含精神和道德的因素,又不是慈善机构

农村信用社讲究互助合作,讲究民主意识和集体主义,因而具有一定的精神和道德因素。其吸收社员要求忠实可靠、正直勤勉、恪守信用。作为信用机构和金融企业,农村信用社还必须坚持在服务中实现效益。2.4不以单纯的赢利为目的

农村信用社的首要任务是为社员服务,不是单纯为赚取利润而存在。同时为了不断地满足社员日益增加的服务需求,农村信用社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必要的盈利是实现更好地为社员服务的必要前提。2.5以民主的方式进行管理

农村信用社按照章程和管理规定,由社员入股设立,实行民主管理,社员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并设理事会、监事会等民主管理组织,受社员代表大会的委托开展民主管理,实行对重大事项按照“一人一票”制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由理事会聘任主任管理日常社务,并推行社务公开,接受社员监督。2.6以灵活的方式进行经营

农村信用社因其性质的不同,一般在经营上享有一定的灵活性,具体的灵活性因国情域情不同而有所不同。浅谈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现状

3.1 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

金融体制改革,明确了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方向,即建立制度下的国有商业银行,以盈利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基于这一改革取向,各国有商业银行纷纷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不约而同地大量撤并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分支机构与营业网点,同时逐步向城市收缩并上收贷款权限。作为长期以来农村地区最重要金融机构的农业银行,在其他国有商业银行撤出农村金融市场后,非但没能填补网点与业务上的空白,相反也紧随其后收缩农村金融市场。更为重要的是,不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利润最大化和资源配置有效性原则的约束下都不愿将资金投入期限长、见效慢、风险高的农业项目,直接导致了金融机构对农业信贷投入的逐年减弱。据调查,1995-2004年各家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贷款余额占全国贷款余额的比例由11.27%下降到3.1%。农村信用社则由于资金实力和服务水平所限,以及不良资产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村资金需求,资金缺口呈现出愈来愈大之势,“贷款难”的问题目前在农村极为普遍,银行、信用社能提供的贷款只占农村贷款客观需求量的30%以下。为此,有70%以上的农户是依靠民间借贷来解决资金需求的,有的乡镇企业因向金融部门借贷无门,也转向社会集资和民间借贷。

3.2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

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资本的不足将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陷入不良循环的境况。因此,农村地区后续经济实力不强,将使农业的产业态势逐渐弱化。更严重的是,农业和乡镇企业作为消化农村劳动力以及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业和部门,一旦失去发展的源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难度将大大增强,不但影响和谐社会的建立,而且危及社会的长治久安。长期以来,金融资源不断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导致金融空洞化。金融资源的匮乏必然影响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影响农村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的难度将加大。具体表现在:(1)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整体弱化。县以下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快速萎缩。农村资金向城市逆向流动,导致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农村金融服务整体上不能满足“三农”的要求。过去农村的融资渠道有四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合作基金会等多个渠道,现在多数地区对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贷款基本上只剩农村信用社这一渠道。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影响农村资金的整体供应。而民间金融长期被排斥在体制之外,现行农村金融具有明显的金融抑制特征。长期以来,民间金融作为非正式金融,不能见光,只能在“地下”活动。(2)农村金融机构功能定位不明确。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服务体系单一,信贷资金供给不足。国有商业银行县域的分支机构主要以吸收存款为主,从农村吸收的资金更多地投向回报高的产业和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功能和性质不够明晰,支农服务水平不高,对重点农户和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支持不 4 到位。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其业务范围相对较窄,机构设置较单一,难以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抵押难,担保难,分散风险的机制不健全。金融监管部门对防范和打击高利贷、地下钱庄比较重视,但对如何组织和引导民间借贷为“三农”服务重视不够。农村金融机构撤并继续延伸,一些偏远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出现了“真空”,问题十分突出。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是一个服务于城市化的制度安排,没有充分体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思路。(3)竞争性的金融制度安排扭曲了农村金融的本来面目,无法解决困扰农村金融市场的四大问题。将民间金融排斥在外的竞争性金融体系,无法克服农村金融市场固有的四大难题,结果很可能是将灰色金融推向黑色金融。这四大难题分别是: 信息不对称问题。调查表明,由于缺乏有效的财务报表和数据资料作为,农村放款人通常需要与农户进行较长时间交往才能采集足够的信息,用于判断是否提供信贷。由于贷款规模微小,正规金融机构极度缺乏有关农村客户特点及活动的私人信息,无法承担信息采集的时间和成本;

抵押物的问题。银行不愿接受农村客户提供的抵押品(没有房产证的房屋、小企业厂房设施、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等),而且双方在估价上差距甚大,这些物品在正规金融看来价值不大。即使银行接受了这些抵押品,也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抵押品拍卖市场去处理。

特质性风险与成本问题。正规金融机构很难了解与应对农村生产活动中面临的各类风险、社会风险和市场风险,相对于较小的贷款本金而言,他们的信贷成本太高,高到难以用利率提高后的风险溢价去弥补(因为受到监管机构规定利率上限的限制)。

非生产性借贷问题。农村借贷尤其是小额的农户借款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满足日常生活之需,这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生产性用途是相悖的。而竞争性金融体系将民间金融排斥在体制之外,无法适应农村金融市场的固有特性,间接助长了“潜行于地下”的农村灰色金融(合理不合法,对社会有益)的发展,隐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尤其当民间金融与地下经济和不恰当的行政干预紧密结合时,情况尤其危险,随时都可能向黑色金融(不合理也不合法,对社会有害)转化。不仅使国家税收大量流失,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受到干扰,更深层次地说,是对整个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的严峻挑战。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应予关注的问题

4.1 进一步明确信用社改革的目标

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逐步满足多样化的农村金融需求是信用社改革 的根本目标,而暂时解决信用社的经营困难,处理目前的累计亏损和不良资产 只应是阶段性目标。由于地区的差异,强调统一的管理模式或必须是什么样的 所有制形式,显然不是一种符合实际的改革思路

4.2 管理体制及监管模式的确立问题和信用社的监管体制如何设置,是改革中的一大难题

建立全国统一的联社 管理体制是一种集聚风险的制度设计。继续保持 3.8 万家产权独立的信用社由 中央银行监管并负责业务管理、指导也不现实。既然设立全国联社体制存在障碍,中央银行集中担负监管和业务管理又面 临各种实际困难,那么地方政府承担信

用社经营管理和部分监管责任显然就成 了信用社改革的题中之义。如何建立地方金融管理 及监管体系,确立中央与地 方即统一又分散、各负其责的金融监管体系,又不仅仅只是信用社改革所能够 解决的问题,这将涉及整个银行业监管体系的改革及银行业自身如何重组的问 题。比如国有商业银行是否拆分和如何拆分、中小型银行的发展、现有地方商 业银行的管理和监管问题、储蓄保险制度的建立等等。“地方金融”已经成为我们经济生活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适时地 提出地方金融管理与监管体系建设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 容。地方政府不仅对辖区内的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守土有责”,建立地方 金融管理和监管体系也体现了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的改革方针。因此,信用社 的地方管理问题并不是简单的下放管理和监管权限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整个银 行业的改革战略和制度创新的问题。

4.3 信用社改革应采取分散决策

近来,不少改革建议都提出了要求地方政府承担管理信用社责任的问题。但是如果信用社改革始终采取中央制定统一方案,地方政府负责实施的模式,显然不符合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分散风险应该与分散决策相结合,只是分 散风险而不分散决策,难以真正达到风险分散的目的。

4.4 对信用社的扶持和经营限制应予权衡

政府对于未来信用社的经营是否要给予政策扶持,各个方面的意见分歧较 大。一些同志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金融机构应该处于同等的竞争地位,政府不应予以扶持。我们同意信用社在机制改革完善之后应该具备可持续发展 的能力。但是,信用社在目前的经营活动中还受到各种限制。比如监管的时候 完全依照商业银行的法规进行管理,但在业务开展方面却又无法享有一般商业 银行的待遇。像金融工具应用的限制、只能给农户农业生产贷款的经营范围的 限制等。一些行政事业机构下发文件明确规定不允许其基层机构将资金存于信 用社,也不允许委托信用社进行代管、代收、代付等业务。此外,信用社地处 乡村地区,经营活动具有金额小、活动半径大、经营成本高的特点,而信用社 的资金来源中个人储蓄一般要占到 60-70%或者更高,因此其资金成本也高于其 他的商业银行。地方政府要负担起信用社未来的管理和监管责任,一个基本的前提是:过 去的不良资产和累积亏损如何解决。中央政府必须对当前信用社近4000 亿元的 累积亏损和呆坏帐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地方政府才具备改革信用社、建立新 的管理和监管体系的基础。现有的改革方案中对此已经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比如通过中央财政逐年补贴、给予税收优惠、中央银行给予再贷款等等手段都 应是值得考虑的。在实施过程中还应依据各省市自治区的实际情况分步实施,可以采取对不同的改革模式、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政策和不同的扶 持措施。除了上述的限制和信用社自身利益的经营特点,未来政府是否对信用 社给予政策扶持还取决于其产权制度如何重构、如何定性、管理体制如何设置 等问题。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如果不对信用社经营进行补贴,那么在监管和经营管理方面就应取消其已经设定的各种限制,并应根据其特殊的经营环境给 予更为灵活的利率决定条件及储蓄动员的空间。如果鉴于部分地区信用社的实 际状况而必须对其经营活动进行一定限制,那么政府就应该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否则,这些限制会成为一些信用社的借口,使其不愿意为农村经济发展提 供优质、有效的服务。否则将会影响信用社动员资源为“三农”服务的积极性,使其在竞争中失去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4.5 地方政府承担职责应以储蓄保险体系的建立为前提 与地方金融管理体系建设相配合的一条重要措施是: 应尽快建立多层次存款保险制度和金融风险防范基金,以降低和分散中央银行(其实是中央财政)所担负的银行机构的全部风险。

4.6应逐步扩大贷款利率自由化改革的试验

在改革试验过程中应允许并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参与贷款利率自由化的试验,只要国有商业 银行愿意参与到对农户和农业生产的贷款之中,也允许其利率依据资 金供求状况浮动。4.7信用社改革与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相配套

就目前农村发展的金融需求来看,仅仅是信用社还难以独立支撑。满足农 村经济发展的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需要多样化的服务供给组织。因此,认为只 要解决了农村信用社的问题,农村金融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是一种过于简单的 政策思路。况且,信用社问题的彻底解决还将受到整个银行业和监管体系改革 的影响。

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和发展的思路

5.1 权改革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首节

只要农村信用社存在产权不明晰的问题,则无论采取何种组织形式,其法人治理 结构扭曲的现状都难以得到真正改变,经营困难的局面就不可能有根本性的扭转。因 此,产权改革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首要环节。要改革产权制度,使农村信用社产权明晰,必须做到:(1)理顺股权结构。对农村信用社长期遗留下来的每股几元、几十 元的股金进行妥善核算量化,并按照法人运作的标准重新明确并落实出资者的权利和 义务。(2)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农村信用社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确保出资者的所有权得到明确,股东权利得到全面保证,防止经营者 滥用权力,并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责、权、利相一致,通过改革,使农村信用社真正 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

5.2 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支持力度

农村信用社目前沉重的历史包袱大多是由国家政策制度安排、地方政府干预以及 信用社自身经营管理不善等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也应因 地制宜,要对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进行认真鉴定,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中央和地 方财政按比例补偿的政策。其次,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对农信社发放的“三农”贷款 应免征营业税,对贫困地区的农信社免征所得税,从而降低其经营风险,提高竞争能 力。第三,适当降低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适当降低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 备金率、扩大其贷款规模也是农村信用社增加收入的一个来源。但是应当注意到,准 备金的减少意味着风险的增大,所以在降低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一定要掌 握适度的标准。第四,加大再贷款支农力度。人民银行的支农再贷款,要适应农产品 生产周期,允许跨使用。当农村遭受自然灾害时,允许延期归还,从实质上体现 中央银行对农信社的扶持。第五,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农村金融的垄断局面,开展多 种形式的互助组织。允许农信社跨乡镇经营,扩大竞争面,并允许不同区域的农信社 跨区域兼并收购,实现优化组合。5.3 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和科技兴社战略

由于多种原因,农村信用社的职工素质和电子化程度都较低,是影响农信社发展 壮大的一个重要

因素。因此农信社应以人为本,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和人才工程,加强 信用社员工的现代金融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将各种优秀人才吸收到农信社队伍中 来,提高农信社职工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村信用社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积极 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信社结算和联行业务的电子化进程,增强竞争能力。

6针对镇农村信用社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6.1 制定人员培训计划,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1)人员选拔与培训

人作为提供服务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服务质量的优劣,影响着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与国有商业银行职工相比,信用社职工队伍从总体上缺乏专业理论知识,素质较低将影响其业务发展。因此,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有一支业务素质高、思想过硬的职工队伍,这是信用社业务发展的基础。具体来说,笔者认为镇农村信用社应该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以“德才兼备”为标准招考、选调、聘用人员,严把进人关。注重从高等院校选用人才,并逐步调整信用社的文化结构,提高大专以上学历比重。二是信用社主要领导的任免,应改变由主管部门任命制为聘任制,竞争上岗,强化约束机制。三是加强目前信用社在职人员的培训。首先要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化知识补习,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其次要采取在职培训、脱产学习等多种形式,加强业务和技术学习,努力造就一批既懂宏观调控,又懂微观经济分析,既懂经济管理,又懂金融立法的现代化金融人才,为信用社业务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多样化的激励机制

农村信用社在某种意义上作为一种企业而言最终的竞争力来自员工,在“以人为本”的经营时代,只有不断开发出新的激励模式,才能够带动农村信用社员工在经营中不断创新。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入手:第一,利用分配机制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要使员工充分认识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在实施过程中要深入细致,始终坚持以效益为目标,责任、风险、利益相一致,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第二,用工作自主激励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经营者知道自己的岗位职责和权利,在工作中赋予他们一定的决策权,用工作本身来激励经营者,通过参与工作目标的制定,自主制定自己的工作计划、方案等,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6.2 巩固镇农村信用社与社员(客户)之间的密切关系

(1)转变经营方式,调整经营策略。农村信用社在坚持“三农”服务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在经营管理上尽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注重支持数量型转向支持规模效益型;二是从资产负债结构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三是从资金分散使用、粗放经营向资金集中投放、集约经营转变。从目前情况看,农村信用社资金投向的重点应为:一是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因为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途径,是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二是以支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大力支持农村市场流通体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三是支持特色农产品商品建设,尤其要重点支持专业村、专业镇产业市场以及农副产品龙

头企业的生产经营。在确定重点时,要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应根据自身实际和特点,确定符合自身发展的主攻方向,实现信贷投向定位的微观化、科学化。

(2)转变信贷方式,推广小额贷款业务。要深入调查,抓住当前新的经济增长点,找准信贷投入的最佳切入点,寻找贷款对象、培育和扩展信贷投放空间。同时,要转变信贷观念,改变只片面强调保全信贷资产而惧贷、惜贷的现象。对万元以下小额贷款要放宽条件,简化手续,特别是对信誉好,无拖欠贷款记录的农户,可采取信用贷款方式;对农户大额贷款,在确保信贷资产真正用于支农的前提下,采取质押、抵押、联保等不同方式。同时,要认真研究新的、更有效的信贷投入方式和资产保全方式,适当扩大贷款范围。加大新增贷款投入,以增量带动存量。一是实行农户贷款证,简化贷款手续。通过对农户贷款最高限额的合理界定,落实农村信用社对农户的贷款授信,密切信用社与农民的联系,最终形成一批以分层次授信为主体的优质客户群体。二是推行农户联保,解决担保难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信用村”建设活动,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三是实施小额贷款上柜工程,把储蓄所升格为分社,方便农户借贷需要,达到贷款、存款的同步服务。四是推行客户经理制度,使客户经理成为联接农民与信用社的桥梁和纽带。五是继续加强对“三农”的支持。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三农”的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任何的金融机构所不能代替的。现在国家逐步取消了农业税,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所需的资金量也在不断上升。鉴于农民的贷款回收率很高,我们可以结合实际,简化手续,增加信贷投入,从而真正的达到支持“三农”发展的目的。

6.3 加快不良贷款消化吸收

(1)自身逐步消化历史包袱。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大多是历年的陈旧贷款。对这种贷款要采取逐步消化的方针,坚持不懈的落实,在必要时还要争取行政部门及其他部门的配合,争取早日把这部分贷款收回来。

(2)积极做好央行不良贷款置换工作。央行不良贷款置换工作就是为了减轻信用社的历史包袱,以“花钱买机制”的办法来促进信用社逐步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信用社应抓住这难得的机遇,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信用社自身的发展,以达到洋行的要求。同时加强自身信贷管理工作,加大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加大贷后调查力度,信贷员要联系实际,深入调查建立详细信贷档案,并采取一厂一策、一户一方、区别对待、重点消化,降低不良贷款发生率,尽早实现不良贷款置换。

(3)加大对置换后的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除了按正规手续走账外,还派专人把原始借据专门专夹保管,以防丢失和损坏;另外对专夹保管的借据,一一列出清单分给包片信贷员让他们做到置换不死账;最重要的还要信贷员通过下发催收通知书、起诉、抵贷等方法进行处置,真正使置换的不良贷款没有置于账外。联社对于置换的不良贷款也进行了考核,加大清收力度,从而争取使不良贷款的比例达到央行票据置换考核标准。报告期不良贷款比例与基期相比降幅不低于50%;或报告期不良贷款比例不高于5%。这样从根本上使信用社摆脱不良贷款的制约,向良性发展。

6.4 整治农村信用环境,增强贷款诚信保障。

加强农村信用环境的建设,培养农民的信用意识,提高农民的信用观念,改变农民对农村信用社的负面看法,有利于农村信用社业务的进一步拓展。一方面要重视制度性变迁,信用社可以充分利用或借鉴人民银行新发展的征信管理系统,将农户的借贷信息录入征信

系统,出台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另一方面也不可忽视非制度性变迁,积极进行政策的宣传教育,使诚信还贷的观念深入人心。而改变农户的信用观念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金融部门、法律部门、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同时在宣传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农户贷款进行商业化管理,逐步培养农户的信用意识。

总 结

近年来,随着金融制度改革的深入,我国农村信用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已经成为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导力量。然而,在农村信用社长期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种体 制内外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提高竞争力和快速发展的瓶颈。这些问题主要有支农力 度弱、网络资源不足、新业务发展平台尚未建立,治理结构残缺、工作人员素质较低等。只有通过明确信用社的性质及产权治理结构,明确规定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方向、经营宗旨,建立新的体制框架,培养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等措施,对农村信用社体制进行 改革,才能使其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岑溪市支行课题组.关注农村信用社贷款投向“城镇化”趋向[J].广西金融研究.2006.9.[2] 董卫国.城区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思考[J].吉林金融研究.2003年第6期

[3] 吴一民.对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西安金融.2002年第11期

[4] 何晓梅.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思考[J].甘肃农业.2006年第8期

[5] 鄢华贵.解决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的对策思路[J].咨询与决策.2003.8 [6] 史金奎.农村信用社道德建设的途径[J].黑龙江金融.2006.9 [7] 丛正.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浅析[J].农村财政与金融.2004.5 [8] 罗恩平.农村信用社农户信贷行为影响因素及政策选择[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6.9 [9] 唐笑冬.当前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备金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5期

[10] 张明霞.中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2006年第9期 [11]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http://www.xiexiebang.com/ [12] 周小川.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路[J].《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8期 [13] 杨羽飞、粱山.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J].《金融研究》.2005年第3期

[14] 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研究的进展[J].《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15] 罗和平.省级农村信用社联社的设计存在弊端[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5年第4期

[16]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J].《金融研究》.2005年第2期

下载农村中学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中学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水利发展研究现状及对策

    水利发展研究现状及对策摘要介绍了水利发展的研究现状,探讨了水利发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以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发展研究;现状;问题;对策水利发......

    林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林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此文系本人代写,稿费未付,携稿潜逃,强烈谴责欺骗行为,必有恶报应 【摘要】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森林资源是林业产业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

    博白县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精选五篇)

    玉林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博白县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 BoBaiXian rural middle school sports teaching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院 系 专 业 学 生 班......

    农村中小学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中小学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实验方案 主研单位:平昌县云台小学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因此,阅读教学的重点是:第一、懂得如何教学生阅读,即阅读教学方......

    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06农村区域发展1班060102013谢翔摘要: 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想,旨在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三农问......

    农村中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农村中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赵翠莲 摘要: 中学音乐教学是整个音乐教学的提高发展阶段,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中学必修课之一。音乐教学对于中学生智力的开发,情操......

    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及对策

    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建设教育强县的必然要求。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一体化的责......

    元阳县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精选)

    元阳县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钱艳涵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元阳县农村小学体育教育是一次新的挑战,其中更是蕴藏着无限的机遇,作为边疆贫困地区农村小学一线的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