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推进区属国有企业规范内部控制
关于推进区属国有企业规范内部控制 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财政部、审计署、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财会[2008]7号)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国资发改革[2006]108号)精神,扎实推进区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以下简称企业)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根据企业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企业规范、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规范企业内部控制、促进企业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为重点,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依据,以《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为参照,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企业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切实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二)总体目标
通过推进企业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使各企业基本建立比较完善、规范、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
(三)工作原则
1、分步推进的原则。采取分步骤、分阶段的方式逐步推进,具体分为学习培训、自查、整改、重点检查等四个阶段。
2、分类实施的原则。年底前基本完成企业内部控制的规范工作,全 面风险管理工作普遍得到加强。
3、逐步完善的原则。企业应在自查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明确的整改计划,能完善的要及时完善,不能及时整改的应提出完成整改的明确时限,不断加以完善。
4、务求实效的原则。扎实抓好每个环节,确保不走过场,基本解决企业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使企业内部控制明显规范,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明显加强。
二、组织领导
经区政府批准,由区财政局、区审计局、区经贸局等部门联合成立“厦门市思明区推进区属国有企业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区领导小组),以加强对推进企业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研究、部署、指导和督促工作的顺利开展。
区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林南河(区财政局副局长,主持工作)副组长:陈金应(区审计局局长)
汪荣南(区经贸局局长)
黄正洪(区财政局副局长)
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区财政局,办公室主任由黄正洪同志兼任,成员由区财政局、区审计局、区经贸局派人参加。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推进企业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的具体工作。办公室日常事务由区财政局资产科承担。
三、工作范围及检查内容
(一)工作范围
本次推进企业内部控制、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范围包括区财政局 2 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公司及其下属全资、控股公司。
(二)工作方式
本次工作以企业自查整改为主,区领导小组组织重点检查、督促企业整改为辅。四家区属国有公司及其下属控股公司为重点检查对象。
(三)检查内容
主要检查企业参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规范企业内部控制的情况,以及参照《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情况。主要的检查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内部环境的基本情况。企业是否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企业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的机构设置及运作情况。企业内部机构设置是否符合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职责权限是否明确,内部管理手册是否完善。有否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在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文化建设和法制建设等方面的情况。
2、企业开展风险评估工作情况。有否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和业务拓展情况,收集风险信息,进行风险识别和分析,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有否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或突发事件,有否制定应急预案。(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情况,包括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内容。)
3、企业控制风险的措施是否完善,相关制度是否健全,实际运作是否有效。具体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方面控制措施的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
4、企业内部控制信息与沟通情况。企业有否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重要信息的传递是否及时。反舞弊机制、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的建设情况。
5、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情况。企业有否制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有否开展日常监督检查和专项监督检查工作。企业有否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中相关记录或者资料是否完整。
四、工作步骤
本项工作从文件下发之日开始至2009年12月31日结束,对企业的重点检查在12月31日前完成。具体工作均按学习培训、自查、整改、重点检查等步聚分阶段开展。在各个阶段,企业除抓好阶段性工作任务外,应将“边学习、边自查、边整改”的原则贯穿于整个工作过程。
(一)学习培训阶段
(2009年5月20日-6月20日)
各企业成立自查工作(指导)小组,并自行组织学习培训活动,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于6月上中旬组织开展专题培训班,对企业领导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项培训。与此同时,企业自查工作(指导)小组制定自查工作方案(包括对下属企业开展督促检查的工作方案)。各企业应及时将工作方案报送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自查阶段
(2009年6月21日-8月31日)
企业自查工作(指导)小组根据企业自查工作方案对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情况开展全面自查,并指导下属企业开展自查,分析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现状,重点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整改的措施。
(三)整改阶段
(2009年9月1日-11月30日)
企业对自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整改,并对下属企业开展检查督促工作。企业整改后,应对企业(含下属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自我评价报告。企业可聘请符合条件的中介机构对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
各企业应及时将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自我评价报告或由中介机构出具的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审计报告报送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重点检查阶段
(2009年12月1日-12月31日)
区领导小组组织检查小组分别对各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情况实地开展检查,重点检查企业及下属子企业大额资金使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业务的内部控制情况,以及企业及下属子企业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或突发事件的管理情况,尤其是高风险领域的风险管理情况。在重点检查过程中,若检查小组发现企业仍存在问题,企业应根据检查小组的反馈意见作进一步整改。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由于本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企业要充分认识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及时成立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自查工作(指导)小组,抽调工作人员,全力以赴,按计划抓好学习培训、自查、整改和重点检查等事宜,及时指导和督促下属企业开展学习培训、自查和整改工作,并组织力量对下属企业开展重点检查,确保按计划、5 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
(二)周密部署,讲求实效
各企业要认真制定自查工作方案(包括对下属企业开展督促检查的工作方案),对整个工作统筹考虑,进行周密部署和具体安排。要明确各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和各项具体工作的责任人,按序时进度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确保整个工作不走过场,取得明显效果。
(三)切实整改,保证质量
企业要对照有关规定进行排查,深入查找企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真分析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明确完成整改的时限,努力整改到位。
(四)积极配合,扎实推进
各企业应积极配合检查小组开展工作,及时向检查小组提供自查工作方案、自我评价报告或审计报告,以及相关制度等材料,配合检查小组做好重点检查工作,并根据检查小组在检查过程中提出的整改意见,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工作作进一步完善。
第二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以财会〔2012〕21号 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该《规范》分总则、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附则6章65条,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
第三条 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第四条 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第五条 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
(二)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
(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第六条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
第七条 单位应当根据本规范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具体工作包括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并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执行。[2]
第二章
第二章 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 第八条 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
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重估。
第九条 单位开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应当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单位领导担任组长。
经济活动风险评估结果应当形成书面报告并及时提交单位领导 班子,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依据。第十条 单位进行单位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一)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情况。包括是否确定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是否建立单位各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沟通协调和联动 机制。
(二)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情况。包括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是否实现有效分离;权责是否对等;是否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内部监督等机制。
(三)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包括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 执行是否有效。
(四)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情况。包括是否建立工作人员的培训、评价、轮岗等机制;工作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格和能力。
(五)财务信息的编报情况。包括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账务处理;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六)其他情况。
第十一条 单位进行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一)预算管理情况。包括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单位内部各部门间沟通协调是否充分,预算编制与资产配置是否相结合、与具体工作是否相对应;是否按照批复的额度和开支范围执行预算,进度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无预算、超预算支出等问题;决算编报是否真实、完整、准确、及时。
(二)收支管理情况。包括收入是否实现归口管理,是否按照规定及时向财会部门提供收入的有关凭据,是否按照规定保管和使用印章和票据等;发生支出事项时是否按照规定审核各类凭据的真实性、合法性,是否存在使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的情形。
(三)政府采购管理情况。包括是否按照预算和计划组织政府采购业务;是否按照规定组织政府采购活动和执行验收程序;是否按照规定保存政府采购业务相关档案。
(四)资产管理情况。包括是否实现资产归口管理并明确使用责任;是否定期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对账实不符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理;是否按照规定处置资产。
(五)建设项目管理情况。包括是否按照概算投资;是否严格履行审核审批程序;是否建立有效的招投标控制机制;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套取建设项目资金的情形;是否按照规定保存建设项目相关档案并及时办理移交手续。
(六)合同管理情况。包括是否实现合同归口管理;是否明确应签订合同的经济活动范围和条件;是否有效监控合同履行情况,是否建立合同纠纷协调机制。
(七)其他情况。
第十二条 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一般包括:
(一)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
(二)内部授权审批控制。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
(三)归口管理。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采取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并确定牵头部门或牵头人员等方式,对有关经济活动实行统一管理。
(四)预算控制。强化对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使预算管理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五)财产保护控制。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机制,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六)会计控制。建立健全本单位财会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机构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处理程序。
(七)单据控制。要求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经济活动业务流程,在内部管理制度中明确界定各项经济活动所涉及的表单和票据,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按照规定填制、审核、归档、保管单据。
(八)信息内部公开。建立健全经济活动相关信息内部公开制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信息内部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和程序。[2]
第三章
第三章 单位层面内部控制
第十三条 单位应当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内部控制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同时,应当充分发挥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政府采购、基建、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第十四条 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应当相互分离。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
重大经济事项的内部决策,应当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重大经济事项的认定标准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和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第十五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岗 位职责及分工,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单位应当实行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轮岗制度,明确轮岗周期。不具备轮岗条件的单位应当采取专项审计等控制措施。
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主要包括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经济活动的关键岗位。
第十六条 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资格和能力。
单位应当加强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第十七条 单位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建立会计机构,配备具有相应资格和能力的会计人员。单位应当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第十八条 单位应当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对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归口管理,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流程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保护信息安全。[2] 第四章
第四章 业务层面内部控制
第一节
第一节 预算业务控制
第十九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评价等预算内部管理制度。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评价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二十条 单位的预算编制应当做到程序规范、方法科学、编制及时、内容完整、项目细化、数据准确。
(一)单位应当正确把握预算编制有关政策,确保预算编制相关人员及时全面掌握相关规定。
(二)单位应当建立内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产管理、基建管理、人事管理等部门或岗位的沟通协调机制,按照规定进行项目评审,确保预算编制部门及时取得和有效运用与预算编制相关的信息,根据工作计划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第二十一条 单位应当根据内设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对按照法定程序批复的预算在单位内部进行指标分解、审批下达,规范内部预算 追加调整程序,发挥预算对经济活动的管控作用。第二十二条 单位应当根据批复的预算安排各项收支,确保预算严格有效执行。
单位应当建立预算执行分析机制。定期通报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第二十三条 单位应当加强决算管理,确保决算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加强决算分析工作,强化决算分析结果运用,建立健全单位预算与决算相互反映、相互促进的机制。
第二十四条 单位应当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第二节
第二节 收入业务控制
第二十五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收入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收款、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第二十六条 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由财会部门归口管理并进行会计核算,严禁设立账外账。业务部门应当在涉及收入的合同协议签订后及时将合同等有关材料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依据,确保各项收入应收尽收,及时入账。财会部门应当定期检查收入金额是否与合同约定相符;对应收未收项目应当查明情况,明确责任主体,落实催收责任。第二十七条 有政府非税收入收缴职能的单位,应当按照规定项 目和标准征收政府非税收入,按照规定开具财政票据,做到收缴分离、票款一致,并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挪用或者私分。
第二十八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票据管理制度。财政票据、发票等各类票据的申领、启用、核销、销毁均应履行规定手续。单位应当按照规定设置票据专管员,建立票据台账,做好票据的保管和序时登记工作。票据应当按照顺序号使用,不得拆本使用,做好废旧票据管理。负责保管票据的人员要配置单独的保险柜等保管设备,并做到人走柜锁。
单位不得违反规定转让、出借、代开、买卖财政票据、发票等票据,不得擅自扩大票据适用范围。第二十九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支出内部管理制度,确定单位经济活动的各项支出标准,明确支出报销流程,按照规定办理支出事项。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支出申请和内部审批、付款审批和付款执行、业务经办和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第三十条 单位应当按照支出业务的类型,明确内部审批、审核、支付、核算和归档等支出各关键岗位的职责权限。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的,应当严格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一)加强支出审批控制。明确支出的内部审批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审批人应当在授权范围内审批,不得越权审批。
(二)加强支出审核控制。全面审核各类单据。重点审核单据来源是否合法,内容是否真实、完整,使用是否准确,是否符合预算,审批手续是否齐全。
支出凭证应当附反映支出明细内容的原始单据,并由经办人员签字或盖章,超出规定标准的支出事项应由经办人员说明原因并附审批依据,确保与经济业务事项相符。
(三)加强支付控制。明确报销业务流程,按照规定办理资金支付手续。签发的支付凭证应当进行登记。使用公务卡结算的,应当按照公务卡使用和管理有关规定办理业务。
(四)加强支出的核算和归档控制。由财会部门根据支出凭证及时准确登记账簿;与支出业务相关的合同等材料应当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的依据。
第三十一条 根据国家规定可以举借债务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债务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债务管理岗位的职责权限,不得由一人办理债务业务的全过程。大额债务的举借和偿还属于重大经济事项,应当进行充分论证,并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单位应当做好债务的会计核算和档案保管工作。加强债务的对账和检查控制,定期与债权人核对债务余额,进行债务清理,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
第三节
第三节 政府采购业务控制
第三十二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管理、政府采购活动管理、验收管理等政府采购内部管理制度。
第三十三条 单位应当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政府采购需求制定与内部审批、招标文件准备与复核、合同签订与验收、验收与保管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三十四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业务预算与计划的管理。建立预算编制、政府采购和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之间的沟通协调机 制。根据本单位实际需求和相关标准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按照已批复 的预算安排政府采购计划。第三十五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管理。对政府采购活动实施归口管理,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建立政府采购、资产管理、财 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或岗位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申请的内部审核,按照规定选择政府采购方式、发布政府采购信息。对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变更政府采购方式等事项应当加强内部审核,严格履行审批手续。第三十六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项目验收的管理。根据规定的验收制度和政府采购文件,由指定部门或专人对所购物品的品 种、规格、数量、质量和其他相关内容进行验收,并出具验收证明。
第三十七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业务质疑投诉答复的管理。指定牵头部门负责、相关部门参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政府采购业务质疑投诉答复工作。
第三十八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业务的记录控制。妥善保管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各类批复文件、招标文件、投标文件、评标文件、合同文本、验收证明等政府采购业务相关资料。定期对政府采购业务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并在内部进行通报。
第三十九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涉密政府采购项目安全保密的管理。对于涉密政府采购项目,单位应当与相关供应商或采购中介机构签订保密协议或者在合同中设定保密条款。
第三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字体:大 中 小
一、单项选择题
1.本规范,第一章介绍了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的适用范围、基本定义、主要目标及建立内控的原则,并明确()对内控的责任。A.单位负责人 B.出纳 C.市场总监 D.财务总监 【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A A B C D 2.内部控制的()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A.目标 B.方法 C.手段 D.定义
【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A A B C D 3.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进行一次。A.每天 B.每月 C.每年 D.每世纪 【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C A B C D 4.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采取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并确定牵头部门或牵头人员等方式,对有关经济活动实行统一管理。这称为()。A.归口管理 B.内部管理 C.宏观管理 D.单位管理 【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A A B C D 5.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编制赤字预算。A.不得 B.可以
C.有时候可以 D.领导允许时可以 【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A A B C D 6.事业单位()是指事业单位根据预算执行结果编制的报告。A.预算 B.决算 C.概算 D.统计
【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B A B C D 7.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编制决算,由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审批。A.出纳 B.采购人员 C.财政部门 D.销售部门 【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C A B C D 8.建设项目已实际投入使用但超时限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单位应当根据对建设项目的实际投资暂估入账,转作相关()管理。A.资产 B.负债
C.所有者权益 D.净资产 【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A A B C D 9.合同发生纠纷的,单位应当在规定时效内与对方()。A.协商谈判 B.暴力解决 C.诉讼仲裁 D.保持沉默 【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A A B C D 10.经批准的投资概算是工程投资的最高限额,如有调整,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报经批准。A.个人 B.领导 C.组织 D.国家
【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D A B C D 11.通过()派出机构对行政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和评价。A.人民代表大会 B.国务院
C.各级人民政府 D.审计署 【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通过国务院派出机构对行政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和评价。A B C D 12.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的原则不包括()。A.全面性原则 B.重要性原则 C.制衡性原则 D.规范性原则 【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A B C D 13.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不包括()。A.信息内部公开
B.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C.成本控制
D.内部授权审批控制 【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一般包括: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内部公开。A B C D 14.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A.淘汰法 B.民主表决 C.技术咨询 D.归类法 【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A B C D 15.下列情形中,不违背货币资金“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控制原则的是()。A.由出纳人员兼任会计档案保管工作 B.由出纳人员保管签发支票所需全部印章
C.由出纳人员兼任收入总账和明细账的登记工作 D.由出纳人员兼任固定资产明细账的登记工作 【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出纳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严禁一人保管收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A B C D 16.单位应当实行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明确轮岗周期。A.轮岗制度
B.不相容岗位分离 C.授权审批制度 D.监督制度 【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单位应当实行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轮岗制度,明确轮岗周期。A B C D 17.向上一级预算单位申报预算,且没有下级预算单位的行政单位,为()。A.一级预算单位 B.二级预算单位 C.基层预算单位 D.三级预算单位 【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向上一级预算单位申报预算,且没有下级预算单位的行政单位,为基层预算单位。A B C D 18.单位应当按照(),明确内部审批、审核、支付、核算和归档等支出各关键岗位的职责权限。A.支出业务的金额 B.支出业务的类型 C.支出业务的部门 D.支出业务的形式 【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单位应当按照支出业务的类型,明确内部审批、审核、支付、核算和归档等支出各关键岗位的职责权限。A B C D 19.()是工程投资的最高限额,如有调整,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经批准。A.初步确定的投资额 B.提请的投资额 C.上一年的投资额 D.经批准的投资概算 【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经批准的投资概算是工程投资的最高限额,如有调整,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经批准。A B C D 20.单位应全面审核各类单据。重点审核(),内容是否真实、完整,使用是否准确,是否符合预算,审批手续是否齐全。A.单据来源是否合法 B.单据格式是否正确 C.单据保存是否合规 D.单据填制是否清楚 【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全面审核各类单据。重点审核单据来源是否合法,内容是否真实、完整,使用是否准确,是否符合预算,审批手续是否齐全。A B C D
二、多项选择题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适用的范围包括()。A.各级党的机关 B.人大机关 C.政协机关
D.各民主党派机关 【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ABCD A B C D 2.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的原则包括()。A.全面性原则 B.重要性原则 C.制衡性原则 D.适应性原则 【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ABCD A B C D 3.单位进行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A.预算管理情况 B.收支管理情况 C.政府采购管理情况 D.资产管理情况 【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ABCD A B C D 4.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包括()。A.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B.内部授权审批控制 C.归口管理 D.预算控制 【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ABCD A B C D 5.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主要包括(A.预算业务管理 B.收支业务管理 C.政府采购业务管理 D.合同管理 【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ABCD A B C D 6.行政单位预算包括()。A.收入预算 B.支出预算 C.高层预算 D.基层预算 【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AB A B C D 7.事业单位收入包括()。A.财政补助收入 B.事业收入 C.上级补助收入 D.附属单位上缴收入)。【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ABCD A B C D 8.事业单位支出包括()。A.事业支出 B.经营支出
C.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D.上缴上级支出 【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ABCD A B C D 9.单位应当加强对建设项目档案的管理。做好相关文件、材料的(A.收集 B.整理 C.归档 D.保管
【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ABCD A B C D 10.事业单位应当依法接受()的监督。A.主管部门 B.财政部门 C.审计部门 D.无关部门 【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ABC A B C D 11.企业通过()方面强调如何开展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A.议事决策制度
B.会计制度及信息系统 C.资产控制 D.岗位任职资格 【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工作。正确答案:ABD 答案解析:通过介绍议事决策制度、单位关键岗位责任制、轮岗制度、岗位任职资格、会计制度及信息系统等方面,强调如何开展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A B C D 12.单位应当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政府采购需求制定与内部审批、()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A.招标文件准备与复核 B.合同签订与验收 C.验收与保管 D.授权与审核 【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单位应当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政府采购需求制定与内部审批、招标文件准备与复核、合同签订与验收、验收与保管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A B C D 13.建立资产(),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A.合同管理制度 B.日常管理制度 C.定期清查机制 D.预算管理制度 【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BC 答案解析: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机制,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A B C D 14.单位可以指定()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盘点库存现金。A.登记总账的会计人员 B.出纳
C.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人员 D.登记应收账款明细账的人员 【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AD 答案解析:单位应指定不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会计人员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盘点库存现金。A B C D 15.单位进行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方面。A.预算管理 B.人力资源管理 C.合同管理 D.建设项目管理 【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ACD 答案解析:单位进行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方面: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以及合同管理和其他情况。A B C D 16.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概预算、竣工决算报告等应当由()进行审核,出具评审意见。A.单位领导人员 B.单位的编制人员
C.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 D.单位内部的规划、技术、财会、法律等相关工作人员 【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CD 答案解析: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概预算、竣工决算报告等应当由单位内部的规划、技术、财会、法律等相关工作人员或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审核,出具评审意见。A B C D 17.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预算管理办法。A.不定额补助 B.核定收支
C.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 D.超支不补 【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BCD 答案解析: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A B C D 18.内部控制的目标是(),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A.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 B.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C.评估企业体系是否运行有效、适宜、持续改进 D.资产安全 【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ACD 答案解析: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A B C D 19.按照预算管理权限,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分为()。A.基层预算单位 B.二级预算单位 C.一级预算单位 D.主管预算单位 【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按照预算管理权限,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分为一级预算单位、二级预算单位、基层预算单位。A B C D 20.行政单位编制预算,应当综合考虑()因素。A.资产占有和使用情况
B.以前结转和结余情况
C.以前工作计划和相应支出需求 D.以前预算执行情况 【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ABD 答案解析:行政单位编制预算,应当综合考虑下列因素:工作计划和相应支出需求;以前预算执行情况;以前结转和结余情况;资产占有和使用情况;其他因素。A B C D
三、判断题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对 对 错 2.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这体现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原则。()【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对 对 错
3.经济活动风险评估结果应当形成书面报告并及时提交单位领导班子,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依据。()【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对 对 错
4.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对 对 错
5.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资格和能力。()【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对 对 错
6.事业单位预算是指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的财务收支计划。()【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对 对 错
7.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对 对 错
8.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评价等预算内部管理制度。()【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对 对 错
9.事业单位应当加强支出的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对 对 错
10.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内部管理制度。()【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对 对 错
11.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错
答案解析: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对 错
12.单位应当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内部控制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对 对 错
13.预算在执行中原则上不予调整。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预算的,行政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程序报送审批。()【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对 对 错 14.企业应定期对政府采购业务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并在内部进行通报。()【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对 对 错
15.单位对外投资,应当由单位全体人员决定。()【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错
答案解析:单位对外投资,应当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对 错
16.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对 对 错
17.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重估。()【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错
答案解析: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
对 错
18.单位开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应当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单位领导担任组长。()【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错 对 错
19.《内控规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错 答案解析:《内控规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对 错
20.重大经济事项的认定标准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和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错 对 错
第四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
2013-12-4 16:02:04
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为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2012年11月,财政部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以下简称《内控规范》),要求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为确保《内控规范》全面有效实施,我局在2013年 11月26日-28日召开了全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动员会议,吴孔军副局长要求各单位深刻理解,认真执行《内控规范》,并请来专家对内控规范进行详细解读。
附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
财 务 科
2013年12月3日
附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
第三条 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第四条 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 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第五条 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
(二)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
(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第六条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
第七条 单位应当根据本规范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具体工作包括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 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 理制度并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执行。第二章 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
第八条 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
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重估。
第九条 单位开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应当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单位领导担任组长。
经济活动风险评估结果应当形成书面报告并及时提交单位领导班子,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依据。
第十条 单位进行单位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一)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情况。包括是否确定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是否建立单位各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沟通协调和联动机制。
(二)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情况。包括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是否实现有效分离;权责是否对等;是否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内部监督等机制。
(三)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包括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
(四)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情况。包括是否建立工作人员的培训、评价、轮岗等机制;工作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格和能力。
(五)财务信息的编报情况。包括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账务处理;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六)其他情况。
第十一条 单位进行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一)预算管理情况。包括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单位内部各部门间沟通协调是否充分,预算编制与资产配置是否相结合、与具体工作是否相对应;是否按照批复的额度和开支范围执行预算,进度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无预算、超预算支出等问题;决算编报是否真实、完整、准确、及时。
(二)收支管理情况。包括收入是否实现归口管理,是否按照规定及时向财会部门提供收入的有关凭据,是否按照规定保管和使用印章和票据等;发生支出事项时是否按照规定审核各类凭据的真实性、合法性,是否存在使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的情形。
(三)政府采购管理情况。包括是否按照预算和计划组织政府采购业务;是否按照规定组织政府采购活动和执行验收程序;是否按照规定保存政府采购业务相关档案。
(四)资产管理情况。包括是否实现资产归口管理并明确使用责任;是否定期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对账实不符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理;是否按照规定处置资产。
(五)建设项目管理情况。包括是否按照概算投资;是否严格履行审核审批程序;是否建立有效的招投标控制机制;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套取建设项目资金的情形;是否按照规定保存建设项目相关档案并及时办理移交手续。
(六)合同管理情况。包括是否实现合同归口管理;是否明确应签订合同的经济活动范围和条件;是否有效监控合同履行情况,是否建立合同纠纷协调机制。
(七)其他情况。
第十二条 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一般包括:
(一)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
(二)内部授权审批控制。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
(三)归口管理。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采取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并确定牵头部门或牵头人员等方式,对有关经济活动实行统一管理。
(四)预算控制。强化对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使预算管理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五)财产保护控制。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机制,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六)会计控制。建立健全本单位财会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机构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处理程序。
(七)单据控制。要求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经济活动业务流程,在内部管理制度中明确界定各项经济活动所涉及的表单和 票据,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按照规定填制、审核、归档、保管单据。
(八)信息内部公开。建立健全经济活动相关信息内部公开制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信息内部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和程序。第三章 单位层面内部控制
第十三条 单位应当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内部控制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同时,应当充分发挥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政府采购、基建、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第十四条 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应当相互分离。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 决策机制。
重大经济事项的内部决策,应当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重大经济事项的认定标准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和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第十五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单位应当实行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轮岗制度,明确轮岗周期。不具备轮岗条件的单位应当采取专项审计等控制措施。
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主要包括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 经济活动的关键岗位。
第十六条 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资格和能力。
单位应当加强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第十七条 单位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建立会计机构,配备具有相应资格和能力的会计人员。单位应当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第十八条 单位应当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对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归口管理,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流程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保护信息安全。第四章 业务层面内部控制 第一节 预算业务控制
第十九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评价等预算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评价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二十条 单位的预算编制应当做到程序规范、方法科学、编制及时、内容完整、项目细化、数据准确。
(一)单位应当正确把握预算编制有关政策,确保预算编制相关人员及时全面掌握相关规定。
(二)单位应当建立内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产管理、基建管理、人事管理等部门或岗位的沟通协调机制,按照规定进行项目评审,确保预算编制部门及时取得和有效运用与预算编制相关的信息,根据工作计划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第二十一条 单位应当根据内设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对按照法定程序批复的预算在单位内部进行指标分解、审批下达,规范内部预算追加调整程序,发挥预算对经济活动的管控作用。
第二十二条 单位应当根据批复的预算安排各项收支,确保预算严格有效执行。
单位应当建立预算执行分析机制。定期通报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第二十三条 单位应当加强决算管理,确保决算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加强决算分析工作,强化决算分析结果运用,建立健全单位预算与决算相互反映、相互促进的机制。
第二十四条 单位应当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第二节 收支业务控制
第二十五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收入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收款、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二十六条 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由财会部门归口管理并进行会计核算,严禁设立账外账。
业务部门应当在涉及收入的合同协议签订后及时将合同等有关材料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依据,确保各项收入应收尽收,及时入账。财会部门应当定期检查收入金额是否与合同约定相符;对应收 未收项目应当查明情况,明确责任主体,落实催收责任。
第二十七条 有政府非税收入收缴职能的单位,应当按照规定项目和标准征收政府非税收入,按照规定开具财政票据,做到收缴分离、票款一致,并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挪用或者私分。
第二十八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票据管理制度。财政票据、发票 等各类票据的申领、启用、核销、销毁均应履行规定手续。单位应当按照规定设置票据专管员,建立票据台账,做好票据的保管和序时登记工作。票据应当按照顺序号使用,不得拆本使用,做好废旧票据管理。负责保管票据的人员要配置单独的保险柜等保管设备,并做到人走柜锁。
单位不得违反规定转让、出借、代开、买卖财政票据、发票等票据,不得擅自扩大票据适用范围。
第二十九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支出内部管理制度,确定单位经济活动的各项支出标准,明确支出报销流程,按照规定办理支出事项。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支出申请和内部审批、付款审批和付款执行、业务经办和会计核算等不相容 岗位相互分离。
第三十条 单位应当按照支出业务的类型,明确内部审批、审核、支付、核算和归档等支出各关键岗位的职责权限。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应当严格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一)加强支出审批控制。明确支出的内部审批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审批人应当在授权范围内审批,不得越权审批。
(二)加强支出审核控制。全面审核各类单据。重点审核单据来源是否合法,内容是否真实、完整,使用是否准确,是否符合预算,审批手续是否齐全。
支出凭证应当附反映支出明细内容的原始单据,并由经办人员签字或盖章,超出规定标准的支出事项应由经办人员说明原因并附审批依据,确保与经济业务事项相符。
(三)加强支付控制。明确报销业务流程,按照规定办理资金支付手续。签发的支付凭证应当进行登记。使用公务卡结算的,应当按照公务卡使用和管理有关规定办理业务。
(四)加强支出的核算和归档控制。由财会部门根据支出凭证及时准确登记账簿;与支出业务相关的合同等材料应当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的依据。
第三十一条 根据国家规定可以举借债务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债务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债务管理岗位的职责权限,不得由一人办理债务业务的全过程。大额债务的举借和偿还属于重大经济事项,应当进行充分论证,并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单位应当做好债务的会计核算和档案保管工作。加强债务的对账和检查控制,定期与债权人核对债务余额,进行债务清理,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第三节 政府采购业务控制
第三十二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管理、政府采购活动管理、验收管理等政府采购内部管理制度。
第三十三条 单位应当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政府采购需求制定与内部审批、招标文件准备与复核、合同签订与验收、验收与保管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三十四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业务预算与计划的管理。建立预算编制、政府采购和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根据本单位实际需求和相关标准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按照已批复的预算安排政府采购计划。
第三十五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管理。对政府采购活动实施归口管理,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建立政府采购、资产管理、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或岗位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申请的内部审核,按照规定选择政府采购方式、发布政府采购信息。对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变更政府采购方式等事项应当加强内部审核,严格履行审批手续。
第三十六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项目验收的管理。根据规定的验收制度和政府采购文件,由指定部门或专人对所购物品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和其他相关内容进行验收,并出具验收证明。
第三十七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业务质疑投诉答复的管理。指定牵头部门负责、相关部门参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政府采购业务质疑投诉答复工作。
第三十八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业务的记录控制。妥善保管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各类批复文件、招标文件、投标文件、评标文件、合同文本、验收证明等政府采购业务相关资料。定期对政府采 购业务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并在内部进行通报。
第三十九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涉密政府采购项目安全保密的管理。对于涉密政府采购项目,单位应当与相关供应商或采购中介机构签订保密协议或者在合同中设定保密条款。第四节 资产控制
第四十条 单位应当对资产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资产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
第四十一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货币资金管理岗位责任制,合理设置岗位,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一)出纳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二)严禁一人保管收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财务专用章应当由专人保管,个人名章应当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保管。负责保管印章的人员要配置单独的保管设备,并做到人走柜锁。
(三)按照规定应当由有关负责人签字或盖章的,应当严格履行签字或盖章手续。
第四十二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银行账户的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开立、变更和撤销银行账户。
第四十三条 单位应当加强货币资金的核查控制。指定不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会计人员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盘点库存现金,核对银行存款余额,抽查银行对账单、银行日记账及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核对是否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对调节不符、可能存在重大问题的未达账 项应当及时查明原因,并按照相关规定处理。
第四十四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强化对配置、使用和处置等关键环节的 管控。
(一)对资产实施归口管理。明确资产使用和保管责任人,落实资产使用人在资产管理中的责任。贵重资产、危险资产、有保密等特殊要求的资产,应当指定专人保管、专人使用,并规定严格的接触限制条件和审批程序。
(二)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明确资产的调剂、租借、对外投资、处置的程序、审批权限和责任。
(三)建立资产台账,加强资产的实物管理。单位应当定期清查盘点资产,确保账实相符。财会、资产管理、资产使用等部门或岗位应当定期对账,发现不符的,应当及时查明原因,并按照相关规定处理。
(四)建立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做好资产的统计、报告、分析工作,实现对资产的动态管理。
第四十五条 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对对外投资的管理。
(一)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对外投资的可行性研究与评估、对外投资决策与执行、对外投资处置的审批与执行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二)单位对外投资,应当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三)加强对投资项目的追踪管理,及时、全面、准确地记录对外投资的价值变动和投资收益情况。
(四)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在对外投资中出现重大决策失误、未履行集体决策程序和不按规定执行对外投资业务的部门及人员,应当追究相应的责任。第五节 建设项目控制
第四十六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内部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项目建议和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决策、概预算编制与审核、项目实施与价款支付、竣工决算与竣工审计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四十七条 单位应当建立与建设项目相关的议事决策机制,严禁任何个人单独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决策过程及各方面意见应当形成书面文件,与相关资料一同妥善归档保管。
第四十八条 单位应当建立与建设项目相关的审核机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概预算、竣工决算报告等应当由单位内部的 规划、技术、财会、法律等相关工作人员或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审核,出具评审意见。
第四十九条 单位应当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建设项目招标工作,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
单位应当采取签订保密协议、限制接触等必要措施,确保标底编制、评标等工作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
第五十条 单位应当按照审批单位下达的投资计划和预算对建设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和超批复内容使用资金。财会部门应当加强与建设项目承建单位的沟通,准确掌握建设进度,加强价款支付审核,按照规定办理价款结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建设项目,单位应当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相关规定支付资金。
第五十一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建设项目档案的管理。做好相关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工作。
第五十二条 经批准的投资概算是工程投资的最高限额,如有调整,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经批准。
单位建设项目工程洽商和设计变更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履行相应的审批程序。
第五十三条 建设项目竣工后,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限及时办理竣工决算,组织竣工决算审计,并根据批复的竣工决算和有关规定办理建设项目档案和资产移交等工作。
建设项目已实际投入使用但超时限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单位应当根据对建设项目的实际投资暂估入账,转作相关资产管理。第六节 合同控制
第五十四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合同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合同的授权审批和签署权限,妥善保管和使用合同专用章,严禁未经授权擅自以单位名义对外签订合同,严禁违规签订担保、投资和借贷合同。
单位应当对合同实施归口管理,建立财会部门与合同归口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实现合同管理与预算管理、收支管理相结合。
第五十五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合同订立的管理,明确合同订立的范围和条件。对于影响重大、涉及较高专业技术或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应当组织法律、技术、财会等工作人员参与谈判,必要时可聘请外部专家参与相关工作。谈判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和参与谈判人员的主要意见,应当予以记录并妥善保管。
第五十六条 单位应当对合同履行情况实施有效监控。合同履行过程中,因对方或单位自身原因导致可能无法按时履行的,应当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单位应当建立合同履行监督审查制度。对合同履行中签订补充合同,或变更、解除合同等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审查。
第五十七条 财会部门应当根据合同履行情况办理价款结算和进行账务处理。未按照合同条款履约的,财会部门应当在付款之前向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
第五十八条 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合同登记的管理,定期对合同进行统计、分类和归档,详细登记合同的订立、履行和变更情况,实行对合同的全过程管理。与单位经济活动相关的合同应当同时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的依据。
单位应当加强合同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未经批准,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合同订立与履行过程中涉及的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或商业秘密。
第五十九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合同纠纷的管理。合同发生纠纷的,单位应当在规定时效内与对方协商谈判。合同纠纷协商一致的,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协议;合同纠纷经协商无法解决的,经办人员应向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并根据合同约定选择仲裁或诉讼方式解决。第五章 评价与监督
第六十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或岗位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定内部监督的程序和要求,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
内部监督应当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保持相对独立。
第六十一条 内部审计部门或岗位应当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以及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等,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六十二条 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内部监督检查的方法、范围和频率。
第六十三条 单位负责人应当指定专门部门或专人负责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出具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第六十四条 国务院财政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对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针对性地提出检查意见和建议,并督促单位进行整改。
国务院审计机关及其派出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审计机关对单位进行审计时,应当调查了解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的有效性,揭示相关内部控制的缺陷,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处理意见和建议,并督促单位进行整改。第六章 附 则
第六十五条 本规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
一、单项选择题 2.3.4.5.6.7.8.9.《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总则没有规范(实施时间)。
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
根据《柯勒会计辞典》,能够提供有效的组织和经营,并防止错误和其他非法业务发生的业务流程设计是指(内部牵制)。
根据政府采购业务控制,下列行为可以不分离的是(财产保管与维护)。根据支出内部管理制度,下列行为可以不分离的是(会计核算和编制报表)。经济犯罪的共同特点是(罪犯所在单位的内部控制比较薄弱,甚至根本没有)。
某学校针对预算控制,成立了由校财经领导小组、计财处、二级学院(部门)构成的决策、管理和执行三位一体的预算组织机构,该项机构设置体现了(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深交所内部控制体系的主旨就在于(事事处处体现制衡)。提交委主任办公会,实行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11.微利经济时代需要内部控制,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微利经济时代特征的是(供小于求)。
12.下列各项流程处理存在控制缺陷的是(子公司为达到融资和完成考核指标等目的,采用虚计收入、少计费用、不良资产挂账等手段进行利润虚增。)。1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内部控制特点的是(惩处)。
1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内部控制关键岗位的是(单位采购业务管理)。1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方法的是(信息沟通)。
16.下列各项中关于资产的内部控制制度符合规定的是(加强对银行账户的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开立、变更和撤销银行账户)。
17.下列各项中属于经营活动所面临的内部风险的是(战略风险)。
18.下列关于深交委内部控制体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对于专业性强的重大事项,实行专家论证与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体现了决策执行相分离的制约机制)。
19.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共八章五十六条,不包括(分则)。20.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建立和实施的原则不包括(具体性原则)。2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适用于(人民团体)。
22.在COSO企业内部控制框架中起到支柱作用的是(信息沟通)。
23.在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中,贷款审批环节的关键控制点不包括(未按独立公正原则审批)。
24.二、判断题
25.《规范》第六章“附则”允许县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在财政部制定发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总体原则基础上制定实施细则,以满足行业管理的特定需求。(错误)
26.COSO委员会在《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实施的,为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规的遵循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错误)
27.单位开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应当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会计主任担任组长。(错误)
28.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票据管理制度,财政票据、发票等各类票据的申领、启用、核销、销毁均应履行规定手续。(正确)10.深交委“双会制”的公务处理程序是指(由例行的处务会提出问题,分管领导按权限审批,重大事项29.单位应当建立与建设项目相关的议事决策机制,严禁任何个人单独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正确)30.风险管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是一种必然。(正确)31.根据深交委成功的内控案例得知,信息技术手段在内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确)
32.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出纳人员不得获取银行对账单、编制银行余额调节表。(正确)
33.合同纠纷经协商无法解决的,经办人员应向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并由本级人民政府判决。(错误)34.目前,我国的政府采购普遍有内控存在漏洞、采购中心过于集权、预算形同虚设、缺乏内外监督等问题。(正确)
35.内部牵制的主要特点是以任何个人或部门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力的方式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每项业务通过正常发挥其他个人或部门的功能进行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正确)36.全面性原则是指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正确)
37.深交委的三个手册体现了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错误)
38.深交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形,积极主动地实施内部控制,最终建立起“以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资金管控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体系。(正确)
39.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应当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保持相对独立。(正确)40.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的就是防治财务舞弊和遏制经济犯罪。(错误)
4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制定能够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促进加强和规范内部控制,进而遏制腐败现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等。(正确)
42.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正确)
43.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起一个完美的、不存在缺陷的内部控制体系。(错误)
44.行政事业单位在组织结构、职责范围、机构设置、人员任用、经济活动等方面均要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的规定,《规范》对行政事业单位各项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