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惠州市城市扬尘管理办法综述
惠州市城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加强扬尘污染控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市区城市规划区和各县城城市规划区内扬尘污染的防治与管理活动。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扬尘污染,是指在建设工程施工(包括房屋建筑、道路与管线、市政公用设施、港口建设等)、房屋拆除、采石取土、物料运输与堆放、混凝土搅拌站、公共场所和道路保洁、养护绿化等活动中以及因泥地裸露产生粉尘颗粒物对周边环境和大气造成的污染。
本办法所称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是指煤炭、砂石、灰土、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等易产生粉尘颗粒物的物料。
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工作。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负责本辖区内的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工作。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保部门)负责对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负责码头、堆场、露天仓库及混凝土搅拌站作业扬尘污染防治的管理工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国土部门)负责采石取土场作业扬尘污染防治的管理工作。
房产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房管部门)负责房屋拆除作业扬尘污染防治的管理工作。
住房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住建部门)负责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的管理工作。
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公用事业部门)负责市政工程施工和市政公用设施维修、改造活动等扬尘污染防治的管理工作。
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城管执法部门)负责余泥渣土等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运输管理工作。根据《惠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暂行规定》中规定的职责分工,协助相关部门开展扬尘污染管理,行使相关的行政处罚及监督检查、行政强制职能。
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交通部门)负责公路、港口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的管理工作。
水务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水务部门)负责水利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的管理工作。
市容环卫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卫部门)负责主要公共场所及道路的清扫保洁及洒水降尘的管理工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绿化部门)负责对政府投资的城市公共绿地等实施裸地绿化工作及其绿化和养护作业扬尘污染防治工作;负责对其他单位或个人绿化和养护作业扬尘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各县(区)人民政府、大亚湾开发区管委会、仲恺高新区管委会按照管理权限负责所属行政区域内各类扬尘污染防治的管理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负责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第五条 环保部门应当建立扬尘污染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对扬尘污染的监测监控,定期公布扬尘污染状况的环境信息。
第六条 建设单位依法向环保部门提交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应当包括对可能产生扬尘污染建设项目的扬尘污染防治方案。
第七条 建设单位应当将防治扬尘污染的费用列入工程概预算,并在与施工单位签订的施工承发包合同中明确施工单位对可能产生扬尘污染建设项目的扬尘污染防治责任。施工单位应当制定具体的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报建设许可部门备案,方案编制必须符合《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HJT393-2007)》相关要求。
第八条 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或别墅区的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扬尘污染的,建设单位应当委托相关专业机构依据扬尘污染防治方案对施工单位实施监督。第九条 建设工程施工应当符合下列扬尘污染防治要求:
(一)施工工地周围应当设置连续、密闭的围挡。在本市主要路段和市容景观道路及机场、码头、车站广场设置围挡,其高度不得低于2.5米。在其他路段设置围挡的,其高度不得低于1.8米。
(二)施工期间,应当对工地建筑结构脚手架外侧设置密目式安全网(不低于每10cm×10cm=100cm2的面积上,有2000个以上网目),达到防尘效果。应当设置保洁责任区(一般设在施工工地周围20米范围内),对保洁责任区周围环境进行保洁。
(三)施工工地地面、车行道路应当进行硬化等降尘处理;施工期间,应在物料、渣土、垃圾运输车辆的出口内侧设置洗车平台,车辆驶离工地前,应在洗车平台清洗轮胎及车身,不得带泥上路。工地出口处铺装道路上可见粘带泥土不得超过10米,并应及时清扫冲洗。不得使用空气压缩机等易产生扬尘的设备清理车辆、设备和物料的尘埃。
(四)遇到干燥、易起尘的土方工程作业时,应辅以洒水压尘,尽量缩短起尘操作时间。遇到四级或四级以上大风天气,应停止土方作业,同时作业处覆以防尘网。
(五)对工程材料、砂石、土方等易产生扬尘的物料应当密闭处理。若在工地内堆放,应当采取覆盖防尘网或者防尘布,配合定期喷洒粉尘抑制剂、洒水等措施,防止风蚀起尘;在建筑物、构筑物上运送散装物料、建筑垃圾和渣土的,应当采用密闭方式清运,禁止高空抛掷、扬撒;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等在48小时内未能清运的,应当在施工工地内设置临时堆放场,临时堆放场应当采取围挡、遮盖等防尘措施。
(六)需使用混凝土的,应当使用预拌混凝土或者进行密闭搅拌并采取相应的扬尘防治措施,严禁现场露天搅拌;在进行产生大量泥浆的施工作业时,应当配备相应的泥浆池、泥浆沟,做到泥浆不外溢,废浆应当采用密封式罐车外运。
(七)气象部门发布建筑施工扬尘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应当停止土石方挖掘、爆破、房屋拆除等作业。
(八)闲置3个月以上的施工工地,建设单位应当对其裸露泥地进行临时绿化或者铺装。
第十条 道路与管线工程施工,除符合本办法第九条的规定外,还应当符合下列扬尘污染防治要求:
(一)施工机械在挖土、装土、堆土、路面切割、破碎等作业时,应当采取洒水、喷雾等措施防止扬尘污染。
(二)对已回填后的沟槽,应当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防止扬尘污染。
(三)使用风钻挖掘地面或者清扫施工现场时,应当向地面洒水。第十一条 拆除房屋或者其他建筑物、构筑物时,除符合本办法第九条规定外,施工单位还应当对被拆除物进行洒水或者喷淋;但采取洒水或者喷淋措施可能导致危及施工安全的除外。
第十二条 采石取土场作业,除符合本办法第九条第(三)、(七)项的规定外,还应当符合下列扬尘污染防治要求:
(一)废石、废渣、剥离的泥土应当堆放到专门存放地,并采取围挡、防尘网等措施。
(二)对于遭破坏的植被、生态环境要做到边开采、边恢复。第十三条 堆放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的码头、堆场和露天仓库,应当符合下列扬尘污染防治要求:
(一)码头、堆场和露天仓库的地面应当进行硬化处理。
(二)采用混凝土围墙或者天棚的储库,库内应配备喷淋或者其他抑尘设施。
(三)采用密闭输送设备作业的,应当在装料、卸料处配备吸尘、喷淋等防尘设施,并保持防尘设施的正常使用。堆场露天装卸作业时,应当采取洒水等抑尘措施。
(四)临时性的废弃物堆场,应当设置围挡、防尘网等;长期存在的废弃物堆场,应当构筑围墙或者在废弃物堆场表面种植植物。
(五)划分料区和道路界限,及时清除散落的物料,保持道路整洁,并及时清洗。
现有堆放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的码头、堆场、露天仓库不符合前款规定要求的,其所有者或管理者应当在本办法实施后6个月内,按照前款的规定进行改造。
第十四条 运输砂石、灰土、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等易产生扬尘污染物料的车辆应当符合下列防尘要求:
(一)运输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用密闭化车辆运输,并保证车厢密闭完整、不留缝隙。不具备密闭化运输条件的,应当委托符合密闭化运输要求的单位或个人承运。
(二)运输单位和个人应当加强对车辆机械密闭装置的维护,确保设备正常使用,装载物不得超过车厢挡板高度,运输途中的物料不得沿途泄漏、散落或者飞扬。
(三)运输车辆应当在除泥、冲洗干净后方可驶出作业场所;
(四)运输车辆应当持环卫部门和交警部门核发的准运证与通行证;运输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车辆不符合密闭化运输要求的,环卫部门和交警部门不予办理相关证件。运输车辆应按环卫部门和交警部门核发的准运证与通行证核准的运输时间、路线行驶。
第十五条 进行绿化和养护作业应当符合下列防尘要求:
(一)气象部门发布建筑施工扬尘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应当停止平整土地、换土、原土过筛等作业。
(二)栽植行道树,所挖树穴在48小时内不能栽植的,对树穴和栽种土应当采取覆盖等扬尘污染防治措施。行道树栽植后,应当当天完成余土及其他物料清运,不能完成清运的,应当进行遮盖。
(三)3000平方米以上的成片绿化建设作业,在绿化用地周围设置不低于1.8米的硬质密闭围挡,在施工工地内设置车辆清洗设施以及配套的排水、泥浆沉淀设施,运输车辆应当除泥、冲洗干净后方可驶出施工工地。
第十六条
混凝土搅拌站应当符合下列防尘要求:
(一)建立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定区域、定岗位、定职责、定操作流程,落实专人负责扬尘污染防治工作。
(二)粉料仓上料口必须采用密闭性良好的接口装置,加强对粉料仓收尘装置的维护保养,切实起到收尘作用。
(三)必须对混凝土搅拌站物料堆放场采取建设密闭或半密闭罩棚、挡风墙等永久性防尘措施;场外临时堆存的砂子、石子要采用防尘网和防尘布覆盖。
(四)混凝土搅拌站出入口及场区地面必须硬化,并且有专人负责清扫洒水、保洁,确保不产生扬尘。出入口必须设置车轮冲洗设施,保证车辆出入不带泥上路。
(五)装卸物料的操作区域必须设置喷淋装置,确保物料在装卸过程中不产生扬尘。
(六)设置罐车专用清洗设施和砂石分离机,污水浆通过沉淀池沉淀处理后重复使用。
(七)罐车要安装防止水泥浆撒漏的接料装置,保持车体整洁,净车上路。
第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九条、第十条规定,施工单位未按要求采取扬尘污染防治措施的,由住建(城管执法)、交通、水务等相关管理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八条规定责令限期改正,可处5000元罚款,造成较严重后果的,处2万元罚款;拒不改正的,相关管理部门可依法责令其停工整顿。
第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施工单位未按要求采取扬尘污染防治措施的,由房管(城管执法)执法、国土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八条规定责令限期改正,可处5000元罚款,造成较严重后果的,处2万元罚款;拒不改正的,可依法责令其停工整顿。
第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码头、堆场、露天仓库未按要求采取扬尘污染防治措施的,由环保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八条规定责令限期改正,可处5000元罚款,造成较严重后果的,处2万元罚款;拒不改正的,处5万元罚款。
第二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运输车辆未按要求采取扬尘污染防治措施的,由城管执法部门根据相关规定依法处理。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绿化和养护作业单位未按要求采取扬尘污染防治措施的,由绿化部门(城管执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八条规定责令改正,可处5000元罚款;拒不改正的,处2万元罚款。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混凝土搅拌站未按要求采取扬尘污染防治措施的,由环境部门根据有关规定依法处理。
第二十三条 市政府可以组织相关管理部门对各县(区)及各职能部门落实本办法的情况进行督查督办,被检查者应当如实反映情况。
第二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产生扬尘污染的行为进行举报。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接受公众对扬尘污染的举报和投诉,并根据职责分工及时处理。
第二十五条 相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
第二篇:惠州市学校食堂管理办法
惠州市学校食堂管理办法
为加强学校(含民办学校)食堂管理,确保饮食安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和《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监督办法》的规定和要求制定本办法。
一、学校食堂的管理与监督
学校食堂管理必须坚持实行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督查、卫生行政部门监督指导、学校具体实施的原则,按照“规范、安全、卫生、舒适、满意”的基本要求,坚持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广大师生服务的宗旨,加强管理,确保师生饮食安全。
卫生行政部门根据《食品卫生法》等有关法规的规定,加强对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的卫生监督,严格执行卫生许可证的发放标准,对卫生质量不稳定和不具备卫生条件的学校食堂一律不予发证。对食堂采购、贮存、加工、销售中容易造成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患的重要环节应重点进行监督指导。
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所辖学校食品卫生工作的行政管理,并将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作为对学校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工作考核。要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定期深入学校食堂进行业务指导和检查督促,有计划地组织对所属学校食堂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卫生知识、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的培训。
学校应明确校长是学校食品卫生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建立主管校 长负责制,并配备专职或兼职食品卫生管理人员。建立健全《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食品采购制度》、《员工挂牌上岗制度》、《质量评议制度》、《领导值班制度》及《岗位责任制度》等规章制度,并在用餐场所公示,接受用餐者的监督。学校食堂必须取得卫生行政部门发放的卫生许可证,凡未取得卫生许可证的不得开办学校食堂;学校要积极主动接受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卫生监督。学校应当对学生加强饮食卫生教育,进行科学引导,劝阻学生不买街头无照(证)商贩出售的盒饭及食品,不食用可疑食物。
学校应当成立有主管领导、炊管人员、学生代表组成的监管小组,对食堂饭菜的数量、质量、卫生、价格、服务等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检查结果要实行日公布、周小结、月评比制度。通过召开座谈会、设立意见箱、校长信箱、发放测评表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师生及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对检查、反映的问题要及时反馈,限期整改,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要令其停业整顿。
学校食堂应建立严格的安全防卫措施,严禁非食堂工作人员随意进入学校食堂的食品加工操作间及食品原料存放间,严防投毒事件的发生,确保学生用餐的卫生与安全。
学校食堂实行承包经营时,必须把食品卫生、安全、质量、价格作为承包合同的重要指标,明确责任,严格管理。
二、食堂建设及设备的配置要求
学校新建、扩建、改建师生食堂,其选址和设计应当符合卫生要求,食堂应当保持内外环境整洁,与有毒、有害场所保持规定的距离; 食堂的结构布局应当合理,必须有相对独立的食品原料存放间、食品加工操作间、食品出售场所及用餐场所。食堂加工操作间最小使用面积不小于10平方米;墙壁应有1.5米以上的瓷砖或其他防水、防潮、可清洗的材料制成的墙裙;地面应由防水、防滑、无毒、易清洗的材料建造,具有一定坡度,易于清洗与排水;学校食堂应当有餐饮具专用洗刷、消毒池等清洗设施。食堂用餐场所应设置供用餐者洗手、洗餐具的自来水装置,并配有专用冷藏、消毒设备。应当有相应的消毒、更衣、盥洗、采光、照明、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洗涤、污水排放、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施。其设计审查和工程验收必须有卫生行政部门参加。
三、食堂餐饮用具的卫生要求
学校食堂餐饮具使用前必须清洗、消毒,餐饮具所使用的洗涤、消毒剂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未经消毒的餐饮具不得使用。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餐饮具。消毒后的餐饮具必须存放在餐饮具专用保洁柜内。已消毒和未消毒的餐饮具应分开存放,餐饮具贮存柜上应有明显标记。餐饮具保洁柜应当定期清洗,保持洁净。对刀、墩、板、桶、盆、筐、抹布等用具做到定位存放,用后洗净,保持清洁。
四、食品采购、贮存的卫生要求
要严格把好食品采购关。食堂采购人员必须到持有卫生许可证的经营单位采购食品,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索证;对食品采购场所,要相对固定,特别对米、面、油等大宗食品,应面向社会,多方考察,公开招标,定点采购,确保质量。禁止采购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以及超过保质期限或不符合食品标签规定的定型包装食品等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和要求的食品。
食品贮存应当分类、分架,离地存放,定期检查,及时处理变质或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食品贮存场所禁止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物品。用于保存食品的冷藏设备,必须贴有标志,生食品、半成品和熟食品应分柜存放。
五、食品加工的卫生要求
食堂炊事人员必须采用新鲜洁净的原料制作食品,不得使用腐烂变质和感官性状异常的原料加工食品。
加工食品必须做到熟透,需要熟制加工的大块食品,其中心温度不低于70℃。加工后的熟制品应当与食品原料或半成品分开存放,半成品应当与食品原料分开存放,防止交叉污染。食品不得接触有毒物、不洁物。不得向学生出售腐烂变质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物。学校食堂不得制售冷荤凉菜。食品在烹饪后至出售前一般不超过2小时,若超过2小时存放的,应当在高于60℃或低于10℃的条件下存放。食堂剩余食品必须冷藏,冷藏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在确认未变质的情况下,必须经高温加热后,方可继续出售。
六、食堂从业人员的卫生要求
食堂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必须明确有关食品卫生的基本要求,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新参加工作和临时参加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都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疾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者,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采购、加工、销售等工作。食堂从业人员及集体餐分餐人员在出现咳嗽、腹泻、发热、呕吐等有碍于食品卫生的病症时,应立即离开工作岗位,待查明病因、排除有碍食品卫生的病症或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
食堂从业人员应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必须做到: 工作前、处理食品原料后、便后用肥皂及流动清水洗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之前应洗手消毒;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并把头发置于帽内;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戴戒指加工食品;不得在食品加工和销售场所内吸烟。
学校要加强对食堂从业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对聘用和承包经营者要作为学校职工统一管理,定期组织食堂从业人员学习食品卫生知识、烹饪专业知识、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进行思想教育,提高食堂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促使其自觉遵守法规、制度,牢固树立服务观念,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七、安全责任
学校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建立健全食物中毒或者其他食源性疾患的报告制度,发生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事故应及时报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对玩忽职守、疏于管理,造成学生食物中毒或者其他食源性疾患的学校和相关责任人,以及造成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患后,隐瞒实情不上报的学校和相关责任人,由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给予通报批评或行政处分。造成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后果特别严重的,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二○○六年九月十八日
第三篇:山东省设区城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山东省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草案送审稿)
第一条 为了防治扬尘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扬尘污染防治与管理活动。本办法所称扬尘污染,是指在建设工程施工、建筑物拆除、道路保洁、物料运输与堆存、采石取土、养护绿化等活动产生的松散颗粒物质对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纳入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建立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交通运输、水利、林业、价格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扬尘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交通运输、水利、林业、价格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扬尘污染防治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防治扬尘污染的义务,有权对造成扬尘污染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举报。
建立扬尘污染投诉和举报制度。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等部门应当设立投诉和举报电话,受理对扬尘污染的投诉和举报,依法及时作出处理。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交通运输、水利、林业等部门制定扬尘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报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扬尘污染环境监测制度,建立扬尘污染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对大气颗粒物浓度和道路积尘负荷的监测监控,定期公布扬尘污染状况的环境信息。
第八条 可能产生扬尘污染的单位,应当制定扬尘污染防治责任制度和防治措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承发包合同,应当明确施工单位的扬尘污染防治责任,将扬尘污染防治费用列入工程预算。
第九条 建设单位报批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包括扬尘污染防治内容。
对可能产生扬尘污染、未取得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的建设项目,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予核发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第十条 建设项目监理单位应当将扬尘污染防治纳入工程监理细则,对施工扬尘污染防治进行监理。
监理单位对发现的扬尘污染行为,应当要求施工单位立即改正,并及时报告建设单位及相关管理部门。
第十一条 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建立扬尘污染防治责任制,采取遮盖、围挡、密闭、喷洒、冲洗、绿化等防尘措施,施工工地地面、车行道路应当进行硬化处理,保持施工场所和周围环境的清洁。
管线和道路施工除符合前款规定外,还应当对回填的沟槽,采取洒水、遮盖等措施,防止扬尘污染。
禁止工程施工单位从高处向下倾倒或者抛洒各类散装物料和建筑垃圾。
第十二条 道路保洁应当遵守下列防尘规定:
(一)城市主要道路应当使用高压清洗车等机械化清扫冲刷方式;
(二)采用人工方式清扫道路的,应当符合市容环境卫生作业规范;
(三)路面破损的,应当采取防尘措施,及时修复;
(四)下水道的清疏污泥应当立即清运,不得在道路上堆积。第十三条 在城镇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应当保持车容整洁,不得带泥带灰上路。
运输砂石、渣土、土方、垃圾等物料的车辆应当采取蓬盖、密闭等措施,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因物料遗撒或者泄漏而产生扬尘污染。
第十四条 物料堆存应当遵守下列防尘规定:
(一)堆场的场坪、路面应当进行硬化处理,并保持路面整洁;
(二)堆场周边应当配备相应的防风与围挡设施;大型堆场应当配置车辆清洗专用设施;
(三)对堆场物料应当根据物料类别采取相应的遮盖、喷淋、围挡等防风抑尘措施;
(四)露天装卸物料应当采取洒水、喷淋等抑尘措施;密闭输送物料应当在装料、卸料处配备吸尘、喷淋等防尘设施。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落实绿化责任制,根据本地实际,加强城区绿化,防治城市扬尘污染和土壤风蚀影响。
第十六条 城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扬尘污染防治的需要,划定禁止从事砂石、石灰石开采和加工等易产生扬尘污染活动的区域。
第十七条 对产生扬尘污染的企业,实行扬尘排污收费制度。具体办法由省价格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八条 对产生扬尘污染的企业,实行绿色信贷制度。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向人民银行提供产生扬尘污染企业的环境违法信息;人民银行应当将企业的环境违法信息录入企业征信系统,作为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依据。
第十九条 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城市扬尘污染防治考核评价制度,将城市扬尘污染防治作为对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大气环境保护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定期公布考核评价结果。
第二十条 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交通运输、水利、林业等部门应当加强对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检查,及时查处违法行为。
被检查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与检查内容相关的资料,不得隐瞒;不得拒绝或者阻挠有关监督管理人员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工程施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住房城乡建设或者当地政府指定的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2万元以下罚款;逾期未改正的,可以责令其停工整顿。
(一)未建立扬尘污染防治责任制的;
(二)未采取遮盖、围挡、密闭、喷洒、冲洗、绿化等防尘措施的;
(三)对施工工地地面、车行道路未进行硬化处理的;
(四)管线和道路施工未对回填的沟槽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的。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工程施工单位从高处向下倾倒或抛洒各类散装物料和建筑垃圾的,由住房城乡建设或者当地政府指定的行政主管部门责令立即改正,处2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道路保洁作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或当地政府指定的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改正,并处2万元以下罚款。
(一)城市主要道路未使用高压清洗车等机械化清扫冲刷方式的;
(二)采用人工方式清扫道路不符合市容环境卫生作业规范的;
(三)对破损路面未采取防尘措施并及时修复的;
(四)对下水道的清疏污泥未立即清运并在道路上堆积的。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运送砂石、渣土、垃圾等物料的车辆未采取蓬盖、密闭等有效防尘措施的,由住房城乡建设、城市
管理或当地政府指定的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处2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2万元以下罚款;对造成严重后果的,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一)堆场的场坪、路面未进行硬化处理并保持路面整洁的;
(二)堆场周边未配备相应的防风与围挡设施的;
(三)大型堆场未配置车辆清洗专用设施的;
(四)对堆场物料未根据物料类别采取相应的遮盖、喷淋、围挡等防风抑尘措施的;
(五)露天装卸物料未采取洒水、喷淋等抑尘措施的;
(六)密闭输送物料未在装料、卸料处配备吸尘、喷淋等防尘设施的。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在禁止区域内从事砂石、石灰石开采和加工等易产生扬尘污染活动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处3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七条 拒绝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本办法规定行使监督管理权的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或者在接受监督检查时弄虚作假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本办法规定行使监督管理权的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 政府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人员在扬尘污染防治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2年 月 日起施行。
第四篇:《浙江省城市建筑工地扬尘管理办法》(公示稿)范文
浙江省城市建筑工地扬尘管理办法
(公示稿)
第一条(制定目的和依据)为切实加强城市扬尘控制,促进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和概念定义)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城市建筑工程扬尘污染防治与管理活动。
城市建筑工程扬尘污染,是指在城镇范围内建设工程新建、扩建、改建和建筑物、构筑物的修缮、拆除等活动产生的细小颗粒漂浮物对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
第三条(适用范围)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参与城市建筑工程建设的各方责任主体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建设单位责任)
建设单位对建筑工程扬尘治理工作负总责。建设单位应组织协调施工、监理、渣土清运等单位成立建筑施工扬尘专项治理领导机构,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职责,积极做好扬尘治理工作。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应明确施工单位扬尘治理责任,工程预算必须包含施工扬尘防治费用内容。第五条(监理单位责任)
监理单位应当将扬尘治理纳入工程监理规划,对发现存在扬尘污染行为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拒不整改的,应当及时向建设单位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六条(施工单位责任)
施工单位对建筑工地扬尘治理工作负主体责任。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施工现场扬尘控制责任制度和规章制度,认真落实建筑施工现场各项扬尘控制措施,保证扬尘控制措施费用的投入。
第七条(资金保障)
建筑工程的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不得作为竞争性费用,必须专项用于安全防护和文明施工的相关措施中。
施工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确保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专款专用。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对各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费用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应对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执行情况进行监管。
第八条(施工单位责任)
建筑工程、拆除工程、市政设施、道路挖掘施工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施工组织设计中,必须制定包括施工现场扬尘治理的文明施工专项方案,并指定专人负责落实。
(二)工程项目部必须制定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政府发布重污染预警时,立即启动应急响应。
(三)施工工地工程概况标志牌必须公布投诉举报电话,举报电话应包括施工企业电话和主管部门电话。
(四)在建工程施工现场必须封闭围挡施工,严禁围挡不严或敞开式施工。
(五)工程开工前,施工现场出入口及场内主要道路必须硬化,其余场地必须绿化或固化。
(六)施工现场出入口必须配备车辆冲洗设施,并落实冲洗制度,加强雨天土石方运输管理,严禁车辆带泥出场。
(七)施工现场集中堆放的土方必须覆盖或绿化,严禁裸露。
(八)施工现场运送土方、渣土的车辆必须封闭或遮盖,严禁沿路遗漏或抛撒。
(九)施工现场必须设置固定垃圾存放点,垃圾应分类集中堆放并覆盖,及时清运,严禁焚烧、下埋和随意丢弃。
(十)施工现场的水泥及其它粉尘类建筑材料必须密闭存放或覆盖,严禁露天放置。
(十一)施工现场必须建立洒水清扫制度或雾化降尘措施,并有专人负责。
(十二)施工层建筑垃圾必须采用封闭方式及时清运,严禁凌空抛掷。
(十三)拆除工程必须采用围挡隔离,并采取洒水降尘或雾化降尘措施,旧料、废砖、渣土等废弃物应及时覆盖或 清运,严禁敞开式拆除。拆除完工后,应对空旷的场地必须绿化、覆盖或固化,防止风吹产生扬尘。风力达到6级及以上时,应停止拆除施工。
(十四)对暂不开发的场地及停工满1个月以上建筑工程,建设单位应对工地内的裸露地面采取绿化,网、膜覆盖等措施,防止扬尘污染。
(十五)在禁止现场搅拌区域内新开工建设的建设工程必须使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现场搅拌的除外。
第九条(技术推广)
鼓励、支持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研究开发绿色环保施工技术,使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努力控制施工扬尘对大气造成的污染。
大力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推广应用预制构配件,减少工地现场散装水泥使用和砂石等建筑材料的露天堆储,切实降低工地扬尘污染。
第十条(主管部门监管责任)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将城市建筑工地扬尘污染纳入日常监管范围,强化监督管理,将施工现场的扬尘控制情况和评优创杯、绿色工地创建等工作相结合,建立对扬尘污染违法违规企业的长效制约机制。
各级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应当把建筑施工现场扬尘控制纳入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监督内容,依法查处违法违 规行为和相关责任主体。
第十一条(施工单位违规法律责任)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管理部门对违反本办法的单位和个人,责令其停止违规行为,限期改正,情节严重应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施工单位因扬尘污染受行政处罚的,作为不良行为记录纳入“浙江省建设市场行政监察管理信息系统”,并在浙江建设信息港予以公示。
工程项目因扬尘控制问题被通报批评的,不得参加各级建筑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评选。
第十二条(生效时间)本规定自2014年
月
日起施行。
第五篇:惠州市城市低收入家庭租赁住房货币补贴管理办法
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城镇低收入家庭租赁住房货币补贴管理办法(试行)
(送审稿)
第一条 为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保障城镇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需要,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7‟24号)、《廉租住房保障办法》(第162号)、《印发广东省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创新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12‟12号)、《印发惠州市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惠府办„2012‟29号)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辖区内低收入家庭租赁住房货币补贴(以下简称租赁住房补贴)的管理,适用本办法。本辖区内是指本区全部行政区域内(包含东江、惠南产业园,陈江、惠环街道,潼侨镇、沥林镇、潼湖镇)。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租赁住房补贴,是指城镇低收入家庭从市场上租赁住房,由政府对符合条件的承租申请人发放补贴,租赁住房货币补贴仅限于低收入家庭在本辖区内租赁的住房。
第四条 租赁住房补贴坚持“建房市场化、租房自主化、补贴货币化、运作规范化”原则,实行市场化运作。
第五条 区住房保障主管部门负责全区租赁住房补贴的管理工作,各园区、各镇(街道)和区直属各单位工会负责对申请人的资格进行审核、协助租户到市场上承租房屋、接受申请人申请租赁住房补贴咨询工作。区财政、社会事务、总工会、税务、科技创新和住房公积金管理等部门按照本部门职责分工,负责租赁住房补贴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 租赁住房补贴资金来源,主要包括:
(一)上级补助资金;
(二)区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
(三)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中按规定提取的租赁住房补贴资金;
(四)土地出让收益中按规定提取的租赁住房补贴资金;
(五)社会捐赠的资金及其他渠道筹集的资金。
租赁住房补贴资金实行实行专项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
第七条 住房困难家庭享受的租赁住房补贴主要用于解决本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已租用公租房的家庭不享受租赁住房补贴。
第八条 每户租赁住房补贴保障面积为建筑面积人均15平方米,每户租赁住房补贴最高保障面积不得超过60平方米(含60平方米)。享受租赁住房补贴的家庭,可以根据居住需要自主选择承租的住房。
第九条 租赁住房补贴按住房市场平均租金的50%发放,市场平均租金由区科技创新局牵头组织区住建、财政部门制定,并定期向社会公布。
第十条 房屋租赁价格、面积超过补贴保障标准的,超出部分由承租人承担。申请人有私有住房的,在保障面积中扣除私有住房面积。
第十一条 租赁住房补贴按每个季度发放一次,发放公式为:租赁住房补贴(元/季)=(每月市场平均租金* 50%)* 每户家庭人数*15m(超过60m按60m计算)*3个月
第十二条 申请租赁住房补贴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本辖区范围内城镇常住居民户口且实际居住在城镇的家庭;
(二)无房或现住房建筑面积低于人均15平方米(含15平面米)的住房困难家庭;
(三)上家庭可支配收入符合低收入标准的。
第十三条 低收入标准由区社会事务局牵头组织区科技创新局、区财政局、区总工会等相关部门每年确定一次,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四条 申请租赁住房补贴的程序:
(一)申请。申请人向所在单位主管部门或居委会提交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1.户口簿、身份证及复印件;2.申请人及配偶所在单位或居委会出具的现住房情况证明;3.申请人及配偶所在单位或区社会事务、税务部门提供的上收入证明。
(二)受理。经单位主管部门或居委会审查符合条件的进行公示,公示期限为7日。公示无异议的,由单位主管部门或居委会填写《仲恺高新区城镇低收入家庭租赁住房补贴申请审批表》和《仲恺高新区申请城镇低收入租赁住房补贴家庭收入证明核定表》,并将公示证明连同本条
(一)项所列证明材料报区住房保障主管部门。
(三)审核。报区住房保障主管部门会同社会事务、总工会、财政等部门对提供的材料进行审核,并通过查档取证、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家庭的收入、人口和住房状况进行调查。
经审核符合条件的,区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在区门户网站上予以公示,公示期限为15日。公示无异议的,确定为租赁住房补贴对象。由区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向申请人颁发《城镇低收入家庭租赁住房补贴许可证》。对于已登记的、申请租赁住房补贴的家庭,由区住房保障主管部门按照规定条件由低到高排序,分批解决。经区社会事务等部门认定的由于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抚养人、优抚对象、重度残疾等原因造成困难的家庭可优先予以解决。
(四)补贴发放。区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凭《城镇低收入家庭租赁住房补贴许可证》,与申请人签订租赁住房补贴协议,发放租赁住房补贴。
租赁住房补贴资金由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区财政部门核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直接支付到低收入家庭。
第十五条
区住房保障主管部门会同社会事务、总工会及各镇(街道)等相关部门对享受租赁住房补贴的家庭状况每年复核一次,根据复核结果对享受租赁住房补贴家庭的资格、额度等进行及时调整,并书面告知当事人。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取消租赁住房补贴资格并停止发放租赁补贴:
(一)购置了私有住房,且住房建筑面积超过人均15平方米的;
(二)家庭可支配收入超出低收入家庭标准的;
(三)因家庭人数减少或住房面积增加,人均住房面积超出规定住房面积标准的;
(四)擅自改变房屋用途的;
(五)将承租的租赁住房转借、转租的;
(六)连续六个月以上未在租赁住房居住的。
(七)骗取租赁住房补贴的,责令其如数退还,并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第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在租赁住房补贴管理工作中利用职务之便,收受他人财物或者其他好处的,弄虚作假或对已批准的租赁住房补贴家庭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或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