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司法鉴定引发上访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时间:2019-05-15 01:54: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司法鉴定引发上访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司法鉴定引发上访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第一篇:浅谈司法鉴定引发上访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司法鉴定引发上访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2014-10-28 14:15:33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邱国怀

【摘要】

司法鉴定是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和专门知识解决司法过程中查明案件事实时涉及到的专门性问题的活动。其意义在于鉴定人利用自己的专门知识或经验对案件事实或其他证据所含信息的解读,借助于此种通道将普通人难以理解的专门性问题转化为大众化的知识,使法官藉此来发现案件事实,提高其认定案件事实的能力,从而达到发现事实真相的目的。如何加强司法鉴定工作的规范管理,妥善有效预防和化解司法鉴定活动中出现的矛盾纠纷,成为摆在司法行政机关面前一项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如何正确处理好司法鉴定活动中出现的矛盾纠纷上访问题,成为司法行政机关当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仅围绕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以作抛砖之用。

【关键词】司法鉴定上访;成因分析;对策建议

司法鉴定上访是当事人对司法鉴定机构的鉴定不服,向司法行政机关及相关部门反映其诉求的一种行为,是上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双方当事人对鉴定结论一方不利的,双方当事人对鉴定结论都不满意的,当事人对多次鉴定不满意的,当事人对鉴定人不按照程序鉴定的,当事人对检材不满意的等等。虽不同于一般的司法行政管理工作,但也需牵涉司法行政机关大量的人力和精力。从实践看,办理司法鉴定上访案件难度较大,稍把握不好,矛盾激化,当事人便会采取过激行为,会造成诸多不良的社会影响。近年来,各级司法行政机关都十分重视司法鉴定上访案件处理及信访工作,并逐年加大力度,司法鉴定上访案件逐年下降,尤其是司法鉴定上访案件中长期上访、重复上访等难点案件在近年来大多得到了彻底解决,也逐步树立了司法鉴定权威。但也有一些上访老户,不停访、访不停,已超出了正常的上访范围,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这些现象的存在,已对司法鉴定权威地位形成了挑战,如何应对正是本文的思考所在。

一、司法行政机关面对司法鉴定上访的困境

(一)形成司法行政机关的困境。是当事人为什么要针对司法鉴定上访?当然不都是因为当事人大脑不正常,而是因为由于各种原因,当事人不大相信司法鉴定机构的鉴定过程是公正的。这里面可能有人为原因,也可能有其他的原因,但更多是由于制度上的原因。目前,针对司法鉴定的上访频繁发生,对整个司法鉴定公信力带来巨大的损害。司法鉴定结论作为诉讼证据之一,不仅在司法机关认定事实、适用法律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对其他证据起着证明作用。正因为司法鉴定在诉讼活动中的举足轻重作用,双方当事人均认为司法鉴定结论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一份对已有利的司法鉴定结论,可以使自己免受刑事处罚或比较轻的刑事处罚及经济上的损失。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当事人便片面强调一切与已有利的事实和鉴定标准以及鉴定检测手段,缺乏对客观事实、鉴定标准的整体认识,甚至在自己根本不掌握专业知识的情况,凭着自己的直觉和理解,不顾客观事实而片面强调某些貌似正确的东西。由于这种认识上的误差,一旦司法鉴定结论对其不利,当事人便容易出现认识上的偏差,产生情绪上的激动,甚至怀疑司法的公正性,从而采取种种过激的方式上访。尤其是向司法行政机关之外的党政机关上访,把司法行政机关陷入了尴尬与困境。

(二)上访制度存在的优点与缺陷。信访制度存在虽然有一定优点,但是信访制度存在缺陷不容忽视。实事求是的讲,从我国信访制度的本意来说出发点显然是好的,制定信访制度的初衷就是让利益受到损害的人民群众多一个说话和解决问题的地方,同时也是加强国家机关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一种方式,在接待信访投诉的现实工作中,主要是上访投诉当事人认为自己的权益遭受损害寻求救济的一种渠道。虽然向上访投诉当事人提供救济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信访制度本身也存在许多内在缺陷,信访投诉当事人一般所控告的对象多为政府机关,上访投诉当事人为寻求救济,一般都倾向于越级投诉上访。然而接访的上级政府机关通常又没有向上访投诉当事人直接提供救济的渠道,因而,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做法只是把当事人信访转回到当事人控诉的那一级政府处理,因此,导致问题很难得到有效解决。于是,当事人重复不停地上访,便出现了大规模接访和截访,从而把行政机关陷入了尴尬与困境。

二、司法鉴定上访案件产生的原因

司法鉴定上访案件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当事人的法律意识增强,维护自身权益意识提高,对司法鉴定给其造成的利益损失不满,因此,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形成司法鉴定上访投诉案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当事人对司法鉴定程序不理解,因为司法鉴定人在进行鉴定的过程中,有时候需要对被鉴定人进行身体状况检查,所以和被鉴定人进行有必要的接触,由于投诉当事人认为被鉴定人与鉴定人员有接触,误认为鉴定人员作出的鉴定必然对被鉴定人有利;二是司法鉴定实体上产生偏差;三是司法鉴定结果没有满足当事人的要求,有的当事人申请司法鉴定是想达到自己认为应该达到的目的,说到底就是要将自己的利益扩大化,一旦鉴定结果没有达到目的,便进行上访投诉;四是由于多次鉴定结果不一样,导致当事人对鉴定的公正性产生质疑,进行上访投诉;五是当事人对鉴定结论一方不利的,由于鉴定结论对一方不利的,不利的一方当事人就心怀不满,进行上访投诉;六是当事人对检材不满意的;七是双方当事人对鉴定结果不满意,进行投诉上访;八是司法鉴定人自身的原因,由于司法鉴定人的业务能力和素质良莠不齐,其鉴定技术和法律知识的欠缺,作出了不正确或者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鉴定结论,导致当事人上访投诉;八是鉴定人没有按照鉴定程序进行鉴定,当事人因此提出其鉴定结果公正性的疑问,导致当事人上访投诉;还有的鉴定人在接待过程不会与当事人进行沟通,服务态度差等等,同样导致当事人上访投诉。

三、当前司法鉴定上访案件的特点

在司法鉴定活动中,因为司法鉴定结论是否真实、合法、客观、公正直接关系到公检法在侦察、起诉、审判和执行的任何一个环节,对当事人权益的实现起作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参与诉讼活动的双方当事人,在自己权益受到侵害时均会从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到当事人认为能解决问题的有关部门进行上访投诉。因此,司法鉴定引发的上访也会随之而来。由此不难看出因司法鉴定引发的上访具体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涉及上访投诉问题的复杂性。我国司法鉴定早期只是局限于法医学方面和刑事技术方面的一些鉴定,涉及的范围多为刑事案件方面的鉴定,涉及面不大,也比较单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法律的不断完善,司法鉴定从比较单一的刑事鉴定,发展到科学技术含量高而且涉及面广的司法鉴定项目,由于当事人都要从司法鉴定和诉讼活动中实现当事人的利益,很自然地就会出现一些分歧,进行投诉上访使问题复杂化。

(二)当事人投诉上访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在受理鉴定的非正常上访者中,绝大多数上访者在他们上访的初期都可在其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些具体的诱发性因素,如感觉其利益受到侵害,或认为受到不公正对待,或感到名誉受到影响等,在初期,由于他们不满足于司法行政部门的解决方案或答复而走上漫漫上访路。在接受的非正常上访者中,明显感觉到他们所提出的要求具有脱离现实的倾向。虽然有相当一些上访人员的上访目的、要求似乎很明确,但其要求明显不符合现实情况,远远超出了政策所允许的范围,也大大超出了司法行政部门可以解决的范畴。虽在接访时反复沟通,但其要求通常不可变通,从而逐渐演变为非正常上访。有些非正常上访者的上访目的、要求明显带有偏激性的成份,有的甚至有妄想症的可能,其上访行为受偏激性思维的影响,因而根本无法通过正常的接访、解决其诉求而让其息访。

(三)司法鉴定上访投诉的范围不断扩大。法鉴定上访投诉的范围不断扩大,上访投诉的要求不断攀升,处理难度加大,许多问题超出了司法行政管理机关解决问题的范围与能力。过去司法鉴定投诉上访问题多集中在对司法鉴定涉及刑事方面结果不服,要求重新鉴定。近年来司法鉴定上访投诉,不仅涉及司法鉴定业务的全过程,而且还有不少涉及已超出司法行政管理机构职权范围的问题,单纯依靠司法行政管理机关很难解决。

(四)上访时间的不确定性与不间断性。因司法鉴定引发的上访问题,往往与诉讼过程中当事人权利实现的程度密切相关,因而呈现出时间上的不确定性与持续性的特点。治安或刑事案件侦察阶段涉及司法鉴定引发的上访,往往带有不确定性的特点。但是,重伤害刑事案件或标的额较大的民事案件因司法鉴定而引发的上访,则往往呈现出持续性的特点。

(五)上访人员认识上的误差性及情绪上的偏激性。司法鉴定结论作为诉讼法证据之一,不仅在司法机关认定事实、适用法律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对其他证据起着证明作用。正因为司法鉴定在诉讼活动中的举足轻重作用,双方当事人均认为司法鉴定结论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一份对已有利的司法鉴定结论,可以使自己免受刑事处罚或比较轻的刑事处罚及经济上的损失。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当事人便片面强调一切与已有利的事实和鉴定标准以及鉴定检测手段,缺乏对客观事实、鉴定标准的整体认识,甚至在自己根本不掌握专业知识的情况,凭着自己的直觉和理解,不顾客观事实而片面强调某些貌似正确的东西。由于这种认识上的误差,一旦司法鉴定结论对其不利,当事人便容易出现认识上的偏差,产生情绪上的激动,甚至怀疑司法的公正性,从而采取种种过激的方式上访。

四、司法鉴定上访案件中难点案件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是司法行政管理机关对司法鉴定上访案件的处理,存在对司法鉴定人员和司法鉴定机构的处理优柔寡断,尽管司法行政管理机关对上访案件很重视,但是处理上不及时,处理方法简单而且处理措施不得力,导致上访案件成为难点案件。

二是在接待过程中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行政管理机关有的工作人员不注意工作方法,态度简单,不是积极主动解决和解答当事人上访投诉的问题,而是消积应付,由此,当事人对鉴定的结果更有疑问,对鉴定的公正性产生质疑,导致上访案件成为难点案件。

三是由于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行政管理机关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加上个别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在接待上访投诉当事人过程中,不能及时解答上访投诉当事人所提出的问题,虽然鉴定结果没有问题,但是在接待人员多次无法全面客观进行解答的情况下,让当事人产生错误的判断,认为自己的上访很有道理,从正常的上访投诉升级成为无法解决的无理缠访,导致上访案件成为难点案件。

四是有的上访投诉当事人不尊重客观事实,在认识上产生偏差对司法鉴定的形成作出不客观和不切合实际的错误看法,同时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在接待过程中很难沟通,也无法和不可能解决其不合理的要求,导致上访案件成为难点案件。

五、解决司法行政机关司法鉴定上访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是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司法鉴定信访投诉工作协调机制。司法鉴定投诉信访的人员不确定,往往周期长,问题复杂,上访人情绪激烈。司法行政机关处理信访问题是离不开当地党委、人大和政府的领导、监督和支持。要通过向党委、政府请示报告制度,争取党委的正确领导,充分理解和最大支持;通过横向沟通制度,加强与政法系统各部门之间的密切联系,形成信访工作合力,加大对上访对象的协调息访力度。做到有事及时联系沟通,敏感时期保持24小时联络畅通;通过与基层党委、政府的信息交流制度,加强与乡、镇、村、居委会等基层组织联系,发挥基层组织“离得近、消息灵、信得过”等地缘、属缘、亲缘优势,协助司法行政机关做好息诉息访工作。既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护上访投诉人的合法权益,也要维护司法行政机关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是要依法规范处理信访投诉。要建立一套司法鉴定信访投诉案件的流程管理制度。既要规范处理流程。按照司法部颁布的《司法鉴定执业活动投诉处理办法》的要求,制定处理投诉相应的工作流程及司法行政机关受理、处理司法鉴定投诉的规范化文书样本。同时,建立信访投诉工作流程管理,对信访投诉工作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保证信访投诉渠道的畅通和行之有效的处理信访投诉办法。司法鉴定信访投诉工作主要环节有:接待、登记、受理,分流、审查、调查,处理、反馈和统计,要对这九个环节实行动态跟踪管理,限定各个环节的工作时间,按照《司法鉴定执业活动投诉处理办法》的要求司法行政机关收到投诉材料之日起七日内作出是否受理决定,应当在受理之日起六十日内办结,从而保证一般信访投诉案件能当场答复的一律当场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在规定的期限内给予答复和处理。

三是要有“客观公正进行司法鉴定,依法进行司法鉴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指导思想。从源头上治理信访投诉。要大力提高司法鉴定人员水平,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进行司法鉴定,落实鉴定前指导和鉴定后答疑制度,避免当事人因司法鉴定不公或对司法鉴定文书不理解而引发上访投诉。

四是加强司法鉴定所的管理和司法鉴定人员的业务培训学习。在司法鉴定工作中,存在司法鉴定所的负责人根本不懂得司法鉴定的程序和规则,对整个司法鉴定业务和管理流程是门外汉。因此,司法行政管理机关要花大力气加强对司法鉴定机构的管理,并且对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进行必要的学习,提升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的整体素质。

五是建立和完善上访投诉处理机制。司法鉴定信访投诉应结合司法行政机关司法鉴定信访投诉实际情况,着力疏通信访投诉渠道。要注重加强与信访投诉人联系,主动收集信访投诉案件信息,对一些老上访投诉人和矛盾易激化的上访投诉人,要主动上门,认真听司法鉴定上访投诉人的意见和要求,收取有关材料,摸清情况,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采取得力措施平息上访投诉,最大限度地把信访投诉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除了以上几点外,还应加强司法行政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和素质教育学习,提升处理上访投诉的能力,切实可行地解决好上访投诉工作。还应实行分管领导和单位负责人负责制,避免分管领导和部门单位负责人不支持或者不重视上访投诉工作,从而达到杜绝官僚主义的工作作风,为司法鉴定上访投诉工作良性循环奠定基础。

【结束语】

司法鉴定的使命是为诉讼提供科学、可靠的鉴定结论,为此,司法鉴定机构必须遵循中立、公正、具备较高的鉴定能力、高效、人性的基本理念,提高司法鉴定质量。为完成司法鉴定的使命与实现其理念,从而在科学真理与市场利益之间进行恰当的平衡,司法鉴定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要将妥善处理好信访投诉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实效性,不断加强司法鉴定的依法管理,提高司法鉴定公信力。进一步发挥司法行政机关信访投诉工作的特有功能与作用,建立规范、高效、权威的信访投诉工作新机制,改进和加强信访投诉工作。维护法律的尊严,履行好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责,更好地树立司法行政机关形象。

(作者单位:武汉市司法局)参考资料

王羚 司法鉴定引发上访的原因 佚名 人民法院涉法信访问题

卢建军 司法鉴定结论使用中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第二篇:探讨上访的成因及对策

探讨上访的成因及对策

近年来,上访问题有增无减,上访者有进省的,进京的。上访者中各色人物都有,各种问题都有。上访问题是各级领导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最劳心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单位和领导者的声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单位的经济发展。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以保持相对稳定,经过调研,笔者谈点不成熟的看法,同大家商榷。

一、上访的成因。

上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上访者的心态也是复杂多变的。上访者的心态导致了上访结果的发生,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干部行政违法,损害了群众利益,导致了上访事件的发生。

在现实的工作中,个别干部主观主义色彩太浓厚,办事凭想当然,不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问群众愿意不愿意,行政命令似的,叫群众干什么或不干什么?不按客观规律,自然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主观臆断的下结论,作指示,严重损害了群众的利益。还有的干部在工作中,不按行政法规办事,自己说了算,一手遮天,把群众的得失抛在脑后,这样的结果,没有不上访的。

2、法律裁判不公,导致了上访。

现在涉法上访的案件不少,当事人主要的反映是裁判不公。

一是办案人员在认定事实上有出入,证据采信不合理;二是在办案程序不公,有的办案人员违反程序办案;三是适用法律不正确。因而导致了裁判结果与当事人的诉讼请求的差异,由此引起上访。

3、案件执行不力,导致上访。

殊不知,现在案件执行特别难,不少上访者是因案件判决了,得不到执行,或执行不到位,引起的上访。一是当事人诉讼前或诉讼中没有财产保全措施,官司胜诉后,被执行人没有执行能力,拿不回钱来;二是虽有财产保全,由于办案人员疏忽,造成财产被转移、灭失等,而无法执行;三是由于地方保护的干扰或个别被执行人的地方势力的影响,办案人员不敢采取强制措施,使当事人的案件得不到有效执行,因而引起上访。

4、违法办案引起的上访。

在现实,真正违法办案的几乎没有,但也不能排除,极个别办案人员,由于思想不正,职业道德意识差,受腐朽思想的影响,办人情案,关系案,直接损害了一方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导致的上访。

5、土地发包中的合同违约,引起上访。

土地发包和承包问题,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近年来由于土地承包纠纷引发的案件逐年上升,上访的时有发生,典型的是过去的开发性家庭农场主。由于当时的土地开发、经营、利费税上缴等,都是有国家、垦区、农场的政策扶持,大部分农场主或土地承包者靠优惠政策挣了钱。后来政策发生变化,合同应及时调整或变更。但由于这方面的工作做的不细,不到位,手续不健全,造成土地承包中的合同违约,引起上访。

6、房屋拆迁、补偿资金不到位引发上访。

近年来,各地都在搞开发热,修路、建楼、搞小城镇建设,形象工程建设、涉及到很多动迁户,有时往往是农场或主管单位一纸文件,就要求群众拆迁,群众很不满意。主要是资金不到位,一是补偿的资金太少,同开发商售楼的价格差距太大;二是补偿金不能一步到位;三是不能合理安排拆迁户拆迁后的去处,有的拆迁户,原是门市房,拆迁后断了生活来源,引发上访发生。

7、一些基层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引发上访。

现实社会纷繁复杂,各种矛盾和焦点不断涌现,在老问题没有解决时,新问题又来了。农场接触群众最直接,矛盾也最多,如老干部问题,老职工问题,工资问题,职工应付款问题,医疗保险、社会保险,教育收费,职工下岗等等,这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如得不到及时合理的解决,最能引起集团或群体上访。

总之上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访者有自已的缘由,有自已的目的,不访是相对的,上访是绝对的。

二、解决的办法及对策。

1、多教育干部和执法者,依法行政,严格执法。

应经常组织行政干部和执法人员学习法律法规,懂得依法行政和按法律程序办案,在处理群众问题时,不违法,同时还应加强对干部和执法人员的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公正办案,为民服务的意识,使之减少或避免引起上访事件的发生。

2、做好上访人员的思想工作,保持稳定,让上访人员息访。

各级领导干部和执法者,凡涉及到上访人员来访,都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认真听取他们的诉说,做好记录,能解决的问题当场解决,解决不了的给一个答复的期限。千万不要推诿,不要烦,更不能说,你这事我管不了,你愿去哪儿访就去哪儿访吧!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一定要做好上访人员的思想稳定工作,让他们就地息诉或息访。

3、实行属地管辖、专人包案。

所谓属地管辖是指,上访人员的户籍在哪个单位或上访人员是哪个场的就由哪个场负责,由最初的办案人员或最初的办事人员把上访人员包管下来,专门负责解决上访人员的问题。必须责任到人,限期解决问题,严格控制上访人员越级上访。

4、对上访者既要做工作,又不要大开方便的绿灯,有关部门要协调配合,既不鼓动,又不强行阻止,多作劝导工作。

现在上访人员都摸透了各级领导干部的心理,怕访,怕上级领导施加的压力,于是这些上访者专门找总局党委开扩大会议期间,省和中央开“两会”期间去上访,给下面造成压力。一些上访者公开说“爱哭的孩子有奶吃”。我们的各级领导不要怕访,不要回避矛盾,要面对现实问题,主要做好上访者的思想疏导和劝导工作,一定要防止个别人鼓动上访者或者为上访者大开方便之门。殊不知,有的上访者是有理的,而有的是无理缠访的,要分清情况,不要单方面听上访者一面之词,多做调研,不要枉下结论,也不要强行阻止上访者,要以理服人。

5、对上访者的问题,该解决的按法律法规一定解决,达到他们的要求,不该解决的,超出原则范围的也不要拿钱买平安。

现在中国的法律已经很健全了,上访者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法律程序得到解决,没必要去上访。造成目前这种局面,上访者往往有3种心理,一是怕走法律程序花诉讼费;二是怕事情得不到解决;三是他们的事情如按法律程序办,没有合法有效的证据,即使有证据,诉讼时效已过,未必能打赢官司,因此只好走上访,在上面“五马长枪”的一闹,上面重视了,给基层造成了压力,本身有的问题不该解决的,为了稳定,也解决了。殊不知,有的上访者的问题,都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年限长,事情复杂,代有连带性,该解决的不要拖延,按规定办;不该解决的,也不要花大钱搞稳定。如果你今天给他解决了100元,他明天会要你1000元,暂时的平安,可能造成长久的后患。花钱买稳定,会起到鼓动怂恿上访的结果。

6、以开证会的方式,解决上访问题,办法最有效。对上访者的问题,一定要疏理好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由有关部门牵头召开听证会,让各界代表,权威人士参加,让上访者及上访者信得过的人一同参加,把上访者的问题摆出来,由大家来明辩是非,解决问题,可当场在听证会上达成各种协议,签字划押,使问题得到解决。

7、对那些不按信访条例办事的无理上访者,按法律法规办。

上访使有的人尝到了甜头,他成了上访专业户,但这是个别的。大部分的上访户是有怨屈的,他们有的问题不通过上访是得不到解决的。只是这其中有的属于无理搅三分的,沾边就赖的情况。经作工作不听劝阻的,继续缠访闹事的,严重影响社会公共秩序的,要 5

按治安处罚条例办,实行拘留或收容,刹一刹组织上访、串访、无理上访者的歪风,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上访问题是个严肃问题,也是事关全局的问题,在当前稳定压倒一切的情况下,各级领导千万不要忽视这个问题,一定要下决心办实事,解决好上访问题,使垦区的各行业在健康有序和谐的环境中发展。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第三篇:关于涉法上访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关于涉法上访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时期,各种利益关系相互交替,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新的规则体系尚未健全,涉法上访案件呈逐年上升势头,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所谓涉法上访,是指那些在已经或应当被司法机关受理或者是案件判决生效后,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对于司法机关的作为与不作为所提出的申诉、控告和投诉,或者是寻求法律程序之外的请愿活动。

一、形成涉法上访问题的原因

形成涉法上访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因素、人为因素和历史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原因。

1、不服法院的裁判

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群众不断增强的维权意识与正确选择合法解决途径之间的矛盾。随着群众法律意识的提高,维权意识的增强,大部分人能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但也有少数人不选择合法途径解决问题,从而引发涉法涉诉上访问题。二是矛盾解决方式的变化与人们的法律意识提升不同步。行政职能的转变和依法行政水平的提高,过去很多通过行政手段解决的事,现在由法律来调整。解决方式变了,但人们的法制观念的转变还跟不上,仍习惯于凡事找政府,所以,只要对法院的判决不服,就上访找政府机关及领导,把最终解决矛盾的希望寄托于政府部门。有的新问题虽然可以立案,但法院无法进行实体审理。有些群众认为在政府部门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法院就能讨到说法,对法院的期望值甚高,一旦法院不能满足愿望,就层层上访,增加法院的工作压力。近年来,随着土地的大面积征用,也造成土地补偿费、安置费、青苗费纠纷增多。其中多数反映村民委员会内部分配不公。而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在全体村民表态的情况下做出的分配,法院无法干涉,故此类纠纷如由法院受理难度较大。由于现行的申诉、再审法律制度未对当事人申诉规定次数、级别、时间、地域,故这种“四不限”的申诉制度一方面给法院审判工作带来很大压力,另一方面也助长了当事人的盲目信访,加之法院内部不恰当的制度或做法又导致新的信访产生。三是政法干警在办案过程中出现的瑕疵也是导致当事人不服判决的又一个重要原因。个别案件办理中注重实体公正,而忽视了程序公正,尽管是少数现象,同样影响了司法公正;调解工作不到位,法律宣传工作做得不够,一判了之、“煮夹生饭”的现象也是当事人不服判决的又一因素,导致当事人上访。四是执法人员主观上的原因。有些执法人员由于业务水平欠缺,导致案件质量不高;或者在办案、执行过程中方法简单、态度粗暴;或者工作责任心不强,说服教育、劝导疏通不够引发信访。

2、办案效率不高和执行难

法律对案件审理时限作出了具体规定,但由于少数办案人员司法为民的宗旨观念不强,业务素质不高,案件办理过程中执行法定审限不严格,案件久拖不决,增加了当事人诉累,提高了诉讼成本,使当事人对政法部门产生不信任或抵触情绪,有些当事人通过上访来引起政法和政府机关的重视,达到其目的。特别是有些案件因为执行难,执行风险告知工作宣传不够,当事人利益得不到保护而引起上访。

3、层层批转现象

社会稳定是工作大局,为了稳定而采取一切措施去确保稳定,往往带来的效果是相反的。同时,在一些机关仍然实行领导批办、层层转办制度。这种信访接待制度从时效上看,拖延了办案期限,浪费了上访人员的时间;从效果上看,由于领导转办和层层批办,往往失去了制约和有效监督,批办的过程常常是有头无尾,给上访人员造成一种办事拖拉、官僚作风严重的不良影响,增强了涉法上访人员的不稳定情绪,不利于矛盾化解。

4、制约上访做法

为了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各乡镇街办都成立了矛盾纠纷调处办公室等组织,建立了一系列的工作制度和领导机构,有些政法部门的领导还挂钩基层民调工作,为基层培训民调干部,基层民调工作为社会稳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少数当事人就是利用党政机关和政法部门全力以赴保稳定的这种心理,故意选择在重要节假日或“两会”期间上访,引起各级领导重视,达到个人目的。现在各级政府机关、执法部门对进京赴省上访的当事人,不管有理无理,都派人去接,还好言相劝,向无理上访者妥协、让步,使上访者认为只要上访就能解决一些问题和得到好处,因此,有的当事人就以进京上访、赴省城上访相威胁,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有的过分重视信访、上访,形成“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怪圈,使得当事人寄予信访、上访的希望远远高于其他解决问题的方式。

5、上访人方面的原因

一是有的上访当事人文化水平低,不理解或片面理解法律规定,加上工作人员在办案过程和法律文书中说理不够,使当事人对法院公正裁判产生怀疑和曲解,又不能接受接待人员的答复和解释,长期无理缠诉。二是不顾案件实际情况,在利己思想或投机心理的驱使下,向对方当事人或法院提出许多不切实际的要求,在得不到满足后便走上缠访之路。三是偶然上访过程中获得了不当利益、尝到了甜头的上访人,便屡生是非以上访为业,长期脱离生产劳动,甚至成为其他上访人员的“顾问”。四是政府部门的集中接访,为上访人相互串联、互传经验、相互鼓励提携提供了机会,使得抱着试试看心理的上访人态度更加坚定,让本来不难解决的问题复杂化。五是一些当事人因长期上访,受到社会冷落,同时对司法机关抱有对立情绪,思维方式扭曲,人格变异,到期产生精神障碍,使得上访漫无目的。

二、解决涉法上访问题的对策

涉法信访特别是缠访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政法部门形象的大事,也是困扰各级党政机关、司法机关、影响社会稳定的老大难问题,研究、总结涉法缠访案件已势在必行,现就近年来涉法信访案件的成因及对策作综合分析,并探求解决办法。

1、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是不断强化信访工作,通过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从每一次接待、每一起案件入手,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维护国家长治久安。要确立信访工作“四有四无”目标,即“有信必复,有访必答,有诉必理,有事必办;无重复上访、无越级上访、无集体上访、无信访积案。”坚持做到了“天天是接待日,人人是接访员”,让每位当事人人要回去,事要解决。首先明确职责,分工负责。对上级转办的信访件,实时督查办理,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二是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深入做好群众工作,建立健全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千方百计地减少矛盾、解决矛盾,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从源头上减少矛盾,减少社会对抗。要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做工作,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竭尽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要依法律、按政策办事,把解决矛盾纠纷纳入法制化轨道,引导群众正确看待利益调整,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要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要严格落实责任制,把解决矛盾纠纷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地区、部门、单位和人员。要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切实提高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和水平。真正担负起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

2、工作上树立“五心”。即:热心、诚心、细心、耐心、公心。“热心”,表现为信访工作人员应热衷于做信访工作,对待当事人要热情。热心地接待当事人,向当事人热心提醒阐明有关法律规定,通过自己热情的举止拉近与当事人的距离。使得当事人误解而来,理解而去;戒备而来,轻松而走;怨愤而来,满意而走。“诚心”,就是要诚心对待当事人,从当事人的角度出发,帮助他们找出矛盾症结,分清各自责任,权衡利弊,从而找出开展信访工作的切入点,诚心诚意地进行面对面或背对背解决信访问题。“细心”,就是要结合当事人的年龄、性别、学历、职业、家庭环境,细心观察当事人的言谈举止,分析其性格特征,了解其心理活动,把握时机,有的放矢地做信访工作。如果当事人双方文化程度较高,对相关法律知识有所了解,一般应采取“面对面”解释方式,就是与双方当事人一起谈,开诚布公的讲,心平气和的讲,条分缕析的讲,设身处地的讲,使双方明确各自的法律责任,从而息访;有的当事人文化程度较低,情绪激动,容易采取过激行为,就采取“分别谈”的方式进行调解,避免由于情绪激动,导致场面失控;有的就采取电话调解和信函调解的方式,从亲情、事理、法律的角度,促使其息访。“耐心”,就是要耐心听取当事人的陈述。信访工作做得好的首先应是一名耐心的听众,也只有耐心的听取当事人诉说,才能发现问题的本质,找出矛盾的根源,也才能找到解决纠纷的最好的办法。如果没有耐心,尤其是对情绪激动的当事人,棘手的问题不耐烦,信访工作就很难做好,可能导致缠诉、越级上访。“公心”,就是说要时刻保持一颗公心,不偏不倚,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在信访过程中,固然需要以情动人,需要讲事实,摆道理,需要方法和技巧,但必须坚守法律的底线,信访员的公心就是依法办事。不管当事人是什么身份、地位,不管当事人有什么背景、关系,都要廉洁奉公,按照法律办事。

3、切实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调节社会人群相互关系的规范,但二者又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功能。法律作为一种刚性的社会规范,带有强制性和权威性,它的主要作用是惩恶。道德作为一种柔性的社会规范,是靠社会的风俗习惯,社会舆论,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它的主要作用是扬善。概括的讲:法治治身,德治治心;法治治近,德治治远;法治禁恶于已然之后,德治禁恶于将然之前。正因如此,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共同构成了两大基本的治国方略。农村基层组织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农民教育的意义,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普法工作力度,提高普法质量,同时要教育农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他们打工经商要有职业道德,在公共场所要遵守社会公德,在家庭中要讲究家庭美德。从而不断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提高他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4、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首先,要进一步发挥村级人民调解组织化解矛盾纠纷和涉法上访问题的作用。经常深入村,深入户,认真排查摸底,分析当前涉法上访问题发展变化特征,探索新形势调解的方法和手段,建立快速反应纠纷信息网络和调控预防工作机制,尽量使涉法上访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其次,要加强司法所、基层人民政府处理涉法上访问题的力度。应充分发挥其职能,积极参与,主动介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调处涉法上访问题要做到严格依法解决矛盾纠纷,不以权压人,以势欺人,禁止违法处理。第三,要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建立健全对人民内部矛盾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调处机制,及时处理纠纷。如:由综治牵头,公安、司法、民政、国土等有关部门组成,每月召开一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联席会,分析本地区、本单位的治安形势,及时排查、发现有苗头和倾向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预案,实行挂牌督办,专人负责,定时办结。

5、加大普法力度。要加强对村民的政策法规教育,扩大普法的广度、深度,采取各种宣传方式,如广播、电视讲话、法律讲座、学生带法回家、公批公判大会、文艺汇演等喜闻乐见方式,在农村中深入开展普及法律知识,特别注重普及与农民生活、生产相关的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宣传遵法和如何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等知识,还应大力推广村务公开,增强透明度,动员广大村民积极参与村务管理,使干群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信任,减少干群间的纠纷。同时,广泛开展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引导群众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加强文化道德和修养,做到遇事冷静对待,互相谦让,共同参与处理。

6、加强制度建设。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和各项配套建设,努力做到知情在先,工作在前,防患未然。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坚决防止因政策不当、工作不力引发影响社会动荡、政局不稳定的社会矛盾和涉法上访问题;要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各级负责,归口调处”的工作制度,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和涉法上访问题的责任和任务落实到部门、单位、人头加强调处矛盾的督办力度。另外,对基层政法部门配备的人员,要时常组织参加政治法律知识轮训,挑选政治素质高,思想过得硬,爱岗敬业,责任心强的优秀人员,真正做到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求

第四篇:涉法上访案件的成因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法院日益成为解决社会矛盾的渠道,法院受理的各类案件日益增多,诉讼主体呈多元化趋势,有的案情复杂、矛盾容易激化,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有的当事人对人民法院的判决不服,不是按照法律程序进行上诉或者申诉,而采取到进省、进京上访,有的甚至缠访不休。这些上访事件的存在,既增加了上

访当事人的经济、精神负担,也严重影响了国家机关正常的工作秩序,既有损法院的形象,也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更损害了司法权威。

一、涉法上访的特点广义上的涉法上访,包括涉及到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与法律相关的各类上访,狭义的仅指涉及到法院的上访。本文从狭义的角度进行讨论。当前涉法上访呈现出一些特点,主要表现在:⒈涉法上访的数量不断上升。在各类上访案件中,涉及到与人民法院各类裁判有关的上访居高不下,有的甚至达到30。其中不少当事人越级上访,有的一上访就到北京,以期问题迅速解决。有的反复上访、重复上访,有的到多个机关、部门上访,有的互相结合形成上访团体,息诉难度大。⒉上访的对性明显增强。法院所面临的社会矛盾总体来说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它的对抗性色彩却越来越明显。有的当事人在上访中采取闹事的方式以期引起注意,如长期纠缠、冲击机关、阻碍交通等,有的打横幅、竖标语、呼口号,有的身穿“冤”字白衣在机关门口喊冤纠缠,拦截领导车辆;有的直接采用暴力手段,如爆炸、投毒、毁容、自杀或他杀。⒊群体性涉法上访增多。一些案件由于涉及的不是个别人的利益而带有明显的群体性。如破产企业职工安置问题、农村集体诉讼问题、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群体性事件往往具有较大的社会破坏性,影响生产生活秩序、法院乃至行政机关的工作秩序,有的还会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有的还聘请律师、寻求媒体支持,把经济问题政治化。

二、涉法上访的成因造成涉法上访不断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表现在:⒈社会治理方式的变化。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法院在解决矛盾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过去有很多通过行政手段解决的事,现在逐步由法律手段来调整。法院处理的纠纷、矛盾越多,产生上访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之所以涉法上访的绝对总量在上升,就在于法院处理的案件、矛盾比以前多了。涉法上访中,许多其实并不是法院的问题,只是矛盾最后到了法院。相反,过去主要通过行政途径解决纠纷,涉法上访当然也就较少。⒉法治观念尚未植根。人们的思想观念尚未完全转移到法治轨道上来,遇事找政府仍然习惯做法。加上行政权的扩张,司法权威不足,既判力得不到尊重,客观上也助长了一些通过上访来解决问题。上访就其实质来讲,是当事人之间矛盾的体现。由于现行的司法权威尚未得到足够的尊重,解决问题的渠道并不通畅,就导致人们更多选择上访作为解决问题的对策。⒊社会利益调整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每项改革措施的推行,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比如在企业改制、破产的过程中,有一些企业在出售、产权转让、破产的过程中,对原有职工的安置工作未能妥善解决,或者拖欠职工工资、养老金、劳动保险、医疗保险费用等,引发职工群体上访。其他如征地拆迁安置问题、农村土地调整、村组债务等问题,在法院受理的相关案件中,都容易产生上访。⒋法院没有正确处理好裁判与调解的关系。在推进审判方式改革中一味强调提高当庭宣判率,重判轻调,认为只有当庭宣判才规范,才符合“公正与效率”要求;调解是过时做法,不符合现代司法理念,未能建立和完善激励调解工作的有效机制。忽视了依法调解同样可以实现公正与高效,成功调解更能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⒌法官司法为民的意识不强。特别是对一些婚姻、赡养、相邻关系、人身损害赔偿、借贷、合伙、土地承包等纠纷,只要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能判则判,“不服上诉去”,缺少耐心,怕麻烦,不愿意做过细的调解工作,导致一些案件“官了民不了”,有的甚至激化了矛盾。同时,一些执行案件久拖不执,特别是“涉府”、“涉村”案件执行难问题仍未解决,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⒍当事人诉讼能力较低。基层人民法院面临的绝大部分当事人是农民群众,文化水平低,观念较落后,法律意识薄弱,对法院审判方式改革不能适应和理解,特别是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更不适应,尽管基层法院采取多种方法宣传法律、指导诉讼、履行释明义务,但是当事人仍觉得取证难、举证难、打官司难。加上当事人缺乏必要的证据意识、诉讼风险意识,稍有不满,就会上访。当事人对上访存在错误认识,寄于过高希望,也是造成上访的重要原因。有的案件由于客观原因没有执行到位,这本属于正常的诉讼风险,但当事人却把责任归咎于法院。也有的案件本身处理正确,但当事人认为其权益未得到保护,于是反复上访,要求推翻原裁判文书。有的上访当事人本来是有理上访,却提出许多无理要

第五篇:涉法上访案件的成因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法院日益成为解决社会矛盾的渠道,法院受理的各类案件日益增多,诉讼主体呈多元化趋势,有的案情复杂、矛盾容易激化,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有的当事人对人民法院的判决不服,不是按照法律程序进行上诉或者申诉,而采取到进省、进京上访,有的甚至缠访不休。这些上访事件的存在,既增加了上访当事人的经济、精神负担,也严重影响了国家机关正常的工作秩序,既有损法院的形象,也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更损害了司法权威。

一、涉法上访的特点广义上的涉法上访,包括涉及到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与法律相关的各类上访,狭义的仅指涉及到法院的上访。本文从狭义的角度进行讨论。当前涉法上访呈现出一些特点,主要表现在:⒈涉法上访的数量不断上升。在各类上访案件中,涉及到与人民法院各类裁判有关的上访居高不下,有的甚至达到30%。其中不少当事人越级上访,有的一上访就到北京,以期问题迅速解决。有的反复上访、重复上访,有的到多个机关、部门上访,有的互相结合形成上访团体,息诉难度大。⒉上访的对性明显增强。法院所面临的社会矛盾总体来说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它的对抗性色彩却越来越明显。有的当事人在上访中采取~的方式以期引起注意,如长期纠缠、冲击机关、阻碍交通等,有的打横幅、竖标语、呼口号,有的身穿“冤”字白衣在机关门口喊冤纠缠,拦截领导车辆;有的直接采用暴力手段,如爆炸、投毒、毁容、自杀或他杀。⒊群体性涉法上访增多。一些案件由于涉及的不是个别人的利益而带有明显的群体性。如破产企业职工安置问题、农村集体诉讼问题、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群体性事件往往具有较大的社会破坏性,影响生产生活秩序、法院乃至行政机关的工作秩序,有的还会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有的还聘请律师、寻求媒体支持,把经济问题政治化。

二、涉法上访的成因造成涉法上访不断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表现在:⒈社会治理方式的变化。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法院在解决矛盾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过去有很多通过行政手段解决的事,现在逐步由法律手段来调整。法院处理的纠纷、矛盾越多,产生上访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之所以涉法上访的绝对总量在上升,就在于法院处理的案件、矛盾比以前多了。涉法上访中,许多其实并不是法院的问题,只是矛盾最后到了法院。相反,过去主要通过行政途径解决纠纷,涉法上访当然也就较少。⒉法治观念尚未植根。人们的思想观念尚未完全转移到法治轨道上来,遇事找政府仍然习惯做法。加上行政权的扩张,司法权威不足,既判力得不到尊重,客观上也助长了一些通过上访来解决问题。上访就其实质来讲,是当事人之间矛盾的体现。由于现行的司法权威尚未得到足够的尊重,解决问题的渠道并不通畅,就导致人们更多选择上访作为解决问题的对策。⒊社会利益调整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每项改革措施的推行,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比如在企业改制、破产的过程中,有一些企业在出售、产权转让、破产的过程中,对原有职工的安置工作未能妥善解决,或者拖欠职工工资、养老金、劳动保险、医疗保险费用等,引发职工群体上访。其他如征地拆迁安置问题、农村土地调整、村组债务等问题,在法院受理的相关案件中,都容易产生上访。⒋法院没有正确处理好裁判与调解的关系。在推进审判方式改革中一味强调提高当庭宣判率,重判轻调,认为只有当庭宣判才规范,才符合“公正与效率”要求;调解是过时做法,不符合现代司法理念,未能建立和完善激励调解工作的有效机制。忽视了依法调解同样可以实现公正与高效,成功调解更能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⒌法官司法为民的意识不强。特别是对一些婚姻、赡养、相邻关系、人身损害赔偿、借贷、合伙、土地承包等纠纷,只要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能判则判,“不服上诉去”,缺少耐心,怕麻烦,不愿意做过细的调解工作,导致一些案件“官了民不了”,有的甚至激化了矛盾。同时,一些执行案件久拖不执,特别是“涉府”、“涉村”案件执行难问题仍未解决,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⒍当事人诉讼能力较低。基层人民法院面临的绝大部分当事人是农民群众,文化水平低,观念较落后,法律意识薄弱,对法院审判方式改革不能适应和理解,特别是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更不适应,尽管基层法院采取多种方法宣传法律、指导诉讼、履行释明义务,但是当事人仍觉得取证难、举证难、打官司难。加上当事人缺乏必要的证据意识、诉讼风险意识,稍有不满,就会上访。当事人对上访存在错误认识,寄于过高希望,也是造成上访的重要原因。有的案件由于客观原因没有执行到位,这本属于正常的诉讼风险,但当事人却把责任归咎于法院。也有的案件本身处理正确,但当事人认为其权益未得到保护,于是反复上访,要求推翻原裁判文书。有的上访当事人本来是有理上访,却提出许多无理要求。⒎法院接处访存在推、拖现象。当事人对法院的判决不服,采取上访的方法为自己讨说法,在接处这样的上访问题时,法院认为对判决不服应当按法律程序处理,又不上诉、申诉而到处上访,错不在法院,是当事人自身原因造成的,一审法院不好处理;另一方面,上级法院接待这样的上访,常常一转了之,仍交给下级法院处理;还有的答复复查的,往往几个月都没有回音,导致当事人上访不休。⒏一些法官的业务水平不高。在审判工作中,有的法院对案件事实认定不清、案件定性把握不准,有的还违反程序,有的案件质量不高,这些极易引发当事人的不满情绪,导致上访。⒐信访处理机制不完善。在上访群众中有的是有理上访,也有的是无理上访,错误地认为,“地方党委政府都怕上访,不管有理无理,反正跑跑,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而事实上也是如此,有些地方由于害怕进京去省上访,不是依法处理信访问题,对无理缠访的人也不敢处理,害怕造成不好影响,一味妥协迁就,使得无理上访人尝到些甜头,掌握其心理,动辄以上访相要挟;对涉诉上访人以同样方法处理,有的地方还以此考核、评价法院,使法院陷入被动局面。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要减少涉诉上访,解决涉诉上访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法院除了坚持党的领导,积极主动争取地方党政和人大的支持外,还需从以下方面狠下功夫。第一,树立司法为民思想,确保公正司法。人民法院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法院工作,牢固确立正确的审判工作方向,坚持司法为民的根本宗旨,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要大力加强法官的四项教育,即:“公正与效率”主题教育、“司法为民”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法官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法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休养;着力抓好“公正司法树形象”活动,加强作风建设,切实转变审判作风,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从思想上解决“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问题,认真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司法为民的各项措施,依法保护人民群众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主题,加强法官职业化建设,坚持公开审判、公正办案,努力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紧紧依靠党委的领导、人大的支持,社会各界的理解,着力攻克执行难关,加大执行力度,提高案件的执结率;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塑造良好司法形象,提升司法公信度,增强司法权威。第二,强化调解工作,加大诉讼调解力度。基层人民法院尤其是人民法庭的法官一定要增强调解意识,把调解作为减少涉诉上访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诉讼调解定纷止争、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认真分析研究调解与裁判的关系,正确理解调解自愿原则和调解内容合法原则的基本内涵,积极探索调解工作新机制,变重判轻调为调判并重。加大调解力度,讲究调解艺术,提高调解的成功率。建立和完善激励调解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提高调解率,保证调解结案的案件占办结案件的60%以上。同时,要建立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工作的衔接机制,认真履行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职责,与司法行政机关配合,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钝化矛盾,促进社会关系稳定,减少申诉、上访,也减轻法院执行的压力,实现公平正义的目的。第三,加大法律宣传力度,坚持以案释法。宣传法律是法院的基本职责之一,要持之以恒地采取多种方法宣传法律,通过散发宣传材料、举办法律讲座、提司法建议、公开法律文书、公开审判等等,让群众学法、懂法、守法,特别是要善于运用典型的案例宣传相关法律,对一些常用的法律,如民诉法、民事诉讼证据规定、刑法、婚姻法、合同法、担保法和处理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等相关司法解释,结合审判实例教育当事人,让当事人了解法院为什么这样判处,其法律依据是什么,从而明白自己的主张和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的要求,从中学到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遵守法律、按法办事的自觉性。第四,加强对法官的培训,努力提高业务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主法制建设步伐的加快,对法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民法院要保证司法公正,必须不断提高法官的职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在当前,要着力抓好法官“四个方面”能力的提高。一是提高诉讼调解能力。积极探索调解方法和调解艺术,不断丰富和完善调解经验,提高诉讼调解率。二是提高驾驭庭审能力。加强学习、实践,多开观摩、示范庭,庭审中把握重心、明确焦点、查清事实、引导举证质证、大胆认证、掌握庭审节奏,提高开庭成功率。三是提高适用法律能力。法官必须加强法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搞清立法本意,正确适用法律,把案件办成铁案。四是提高法律文书写作能力。作为一名法官要写好法律文书,必须有较高的法律专业水平、写作基础知识水平以及必要的政治理论水平、综合的社会知识和实践经验,还要有责任心。有的上访人员就因为法律文书中错字、表述不清而不服上访。法院必须加强对法官这方面能力的培训。第五,明确责任,建立大信访格局。涉诉上访案件增多不仅影响法院形象、损害司法权威,而且牵扯法院精力,法院领导必须正视这一问题,加强向党委、人大的汇报,多与有关方面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对法院工作的支持,坚决杜绝因工作处置不当而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把解决涉诉信访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创新机制,长效管理。以立案庭为接处信访职能部门,建立接待、登记、处理等一系例规范的工作制度;一把手院长负总责,分管院长具体抓,建立信访工作责任机制,明确责任,分级管理、层层抓落实,在全院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建立信访工作考核激励机制,纳入岗位目标责任管理,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确保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信访率降到最低。第六,完善信访法制建设。目前,调整信访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法院在处理信访时,也是参照xx的《信访条例》执行。上访是公民的一项权利,但任何权利的行使都不是无限制、无制约的。由于法律不完善,导致对无理纠缠的当事人法院也往往束手无策,甚至只能息事宁人。这在客观上也助长了一些当事人以上访为手段进行要挟。因此,对上访的行为要引导到法治轨道上来,即使是有理上访的,也要按程序办事。对无理上访,扰乱、冲击国家机关正常的工作秩序的,应当依法进行处理。

下载浅谈司法鉴定引发上访问题的成因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司法鉴定引发上访问题的成因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伤害案件引发信访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谈伤害案件引发信访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投稿部门:邵阳 投稿人:刘海燕 文章来源:绥宁县公安局 发布时间:2011-01-24 15:28 访问次数: 294 次 ------------------ 民主法制、安定有......

    群众集体上访的现状、成因及对策(5篇)

    根据《XX市委办公厅关于开展群众集访问题专题调研的通知》精神,结合XX实际,现对我市群众集访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汇报如下:一、群众集访的基本情况(一)群众集访的主要数据情况 今......

    涉诉上访的成因及对策(精选五篇)

    近年来,法院系统涉诉上访案事件呈逐年增多趋势,有些案件当事人在案件审理中,或案件审理后,多次到上级法院或有关党政机关上访,有的甚至采取公开静座、威慑、滞留不归、自杀等形式......

    我院涉法上访案件的成因及对策

    近日,我院对接待涉法上访工作进行分析总结,针对涉法上访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我们认为应引起高度重视,并提出相应措施。[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xiexie......

    我院涉法上访案件的成因及对策

    近日,我院对接待涉法上访工作进行分析总结,针对涉法上访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我们认为应引起高度重视,并提出相应措施。[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xiexie......

    浅谈农民工上访讨薪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农民工上访讨薪的成因及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后奥运时期建设全面展开,建筑工地和农民工大量增加,建筑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一......

    学生问题成因及对策[定稿]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成因及对策初探 摘 要:了解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查找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提高农村家长素质,提高农村家庭教育水平,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汨罗市罗城学校彭恩德李江 摘要:本文认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入手,深刻探讨其成因。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对学生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