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现代迷信对青少年的危害范文
论现代迷信对青少年的危害
张树华
(呼伦贝尔学院马列部,呼伦贝尔市,021008)
摘要:迷信是对支配个人命运的某些神秘力量的盲目崇拜,它既无严密的组织,也无严格的祭仪程式及固定的礼拜中心,没有完备的理论体系,是对社会具有极大危害性的非理性的一种信仰和活动。“现代迷信”对青少年的毒害极大,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揭露迷信的本质及其危害,弘扬科学精神,自觉地抵制迷信思想的侵蚀,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迷信,青少年,科学精神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深入人心,崇尚科学,重视教育,尊重人才,已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但是,我们也看到,由于种种原因,各种伪科学、五花八门的迷信现象也大有抬头之势,各种邪教、江湖骗子肆意横行,致使一些群众受骗上当。特别是一些封建迷信思想,披上了各种各样的外衣,使一部分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深受其害,严重影响了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坚决反对迷信,揭露迷信的本质及其危害,自觉地抵制迷信思想的侵蚀,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迷信的概念及其类型
1、迷信的概念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迷信的概念有广义的理解,也有狭义的理解。《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迷信的解释为“缺乏理性实质的信仰、准信仰或习俗”,①认为“迷信大致可分为宗教迷信、文化迷信和个人迷信。各宗教都往往积累迷信作为其外围信仰,基督教徒会相信在身处困厄时,随时翻读《圣经》便会获得指引。某事在一人为宗教信仰,在另一人往往就是迷信。一切宗教信仰和习俗,在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看来,全是迷信。文化传统中的迷信有时与宗教迷信分不开,这种迷信种类繁多。几乎所有的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在如何驱邪蒙福,预卜未来,防病禳灾等问题上,都有不合理性的信念,有的是认真的,有的是不大认真的。人们在生活中往往产生个人迷信:学生用某只笔答卷成绩优异,于是他便认为此笔吉祥;赛马师也会相信灰色马可以为他夺魁得标。历史上迷信具有深远的影响,甚至时至重视客观证据的现代,经过叮问,很少人会否认自己有一两件秘密的非理性信仰或迷信。”②很显然,这种对迷信的界定是从广义出发的。从广义上讲,迷信包括宗教,但狭义上的迷信则不包括宗教。我们认为,迷信主要应当从其狭义上来理解,是一种专指非宗教的盲目信仰。
从内涵上看,迷信是人们对支配个人命运的某种神秘力量的非理性盲目崇拜,这一点上与宗教十分相似。但从其形式上看,迷信既没有严密的组织,也没有严格的祭仪程式和固定的礼拜中心;从其理论上看,迷信也没有完备的理论体系;从其社会作用上看,无论过去还是今天,迷信的社会作用都是消极的,多给人们造成了很大的经济和精神危害。由此我们可以对迷信做出如下定义:迷信是对支配个人命运的某些神秘力量的盲目崇拜,它既无严密的组织,也无严格的祭仪程式及固定的礼拜中心,没有完备的理论体系,是对社会具有极大危害性的非理性的一种信仰和活动。③
2、迷信的类型
迷信的形态有巫术迷信、术数迷信、以及个人迷信等。我们在生活中见过的驱神弄鬼就属于巫术迷信;术数迷信指的是运用推演之术,推往测来,预知祸福,趋吉避凶,现代社会生活中仍大有市场的星相、卜卦、算命、看风水等迷信形式,都属此类;个人迷信则是对个人的崇拜。个人迷信不仅表现在对最高统治者的顶礼膜拜,在时下,也表现对影星、歌星、球星等等的极端崇拜。除此之外,迷信还有许多其它的类型,比如在现在许多学生中流行的吉祥物迷信、数字迷信、奇迹迷信等等。
总之,迷信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是哪一种迷信,都是一种非理性的、盲目的信仰,迷信是科学的对立面,迷信对社会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最终是有害而无益的。
二、现代迷信及其危害
迷信思想是一种有神论世界观。我们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彻底的无神论者,他们所创立的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在神灵观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清楚明白地宣称,神的观念只是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异己力量的虚幻反映,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神的存在。然而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今天,形形色色的有神论思想和神秘主义思想并没有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在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封建迷信思想还大量存在,并且还披上了现代的外衣。现代迷信正在危害着我们的生活。特别是我们的青年一代,一方面接受着现代文明的滋养,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有神论和神秘主义的影响。
1、有神论对青少年思想的侵蚀及其表现
近些年许多调查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理想信念及世界观状况令人担忧。2002年3月,《青少年科学世界观教育与研究》被批准列为北京市教育学会“十五”科研规划课题。几年来的调查研究表明,在我国青少年中有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神秘现象,鬼神迷信观念和行为在他们中间很有市场。北京市某中学关于中学生无神论观念调查显示,中学生们对“星座”的接受程度颇高。初中学生有96%接触过星座,78%接受星座的观点。高中学生有93.5%接触过星座,62.5%接受星座的观点。中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各种事件的归因中,有38%的初中学生和47.9%的高中学生认为与运气有很大关系。
另一项调查也发现,学生们对许多神秘现象都有不同程度的信仰。例如,36.11%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有过“求上帝保佑”的做法。不少学生通过看手相算自己的爱情、生命和前途等,他们相信命运的安排,相信测字先生,迷信数字。有43.52%的学生不喜欢“4”或“13”,认为“4”就是“死”,“13”就是“不吉利”,“6”是“顺”,“8”是“发”等等。
另外,当代农村青年的思想状况也令人忧虑。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很不乐观,特别是在贫困落后地区,苍白的精神生活以及窘迫的经济状况折磨着大多数农村青年的身心。谈到信仰问题,这些农村青年中许多人都似懂非懂。当被问到是信神和宗教还是信仰在上小学时老师模糊提到的马克思主义或共产主义时,他们会说,好像神灵更可靠一些。神灵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蒙昧崇拜,不论他们是痛苦忧虑还是高兴快乐的时候,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有神或上天在冥冥之中帮助他或抛弃他。在文化水平低的农村人群中,最容易产生对神秘现象的信仰情感。
2、现代迷信对青少年的危害
值得关注的是,传统的封建迷信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和危害,已经被“高科技”迷信所取代。如果你向一个青少年说“巫医跳大神能治好病”,他一定会说你是在瞎说,然而如果你让他给你讲关于星座的诸多“理论”,他可以给你讲很多你闻所未闻的“新奇”事情,这些在你看来“新奇”的东西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目前一种借助网络等现代化手段进行传播的“现代迷信”已经悄悄渗入青少年的生活中。
中国互联网中心最新统计数字显示:在我国上亿的网民中,24岁以下的青少年占52.9%。这说明,青少年是网络迷信的最大群体,也是最大受害者。一份关于初高中生的调查报告显示,形形色色的“高科技迷信”,正在互联网上大肆泛滥传播。一位中学生说,每到母亲节,聊天室里或者QQ好友就会传来一种消息,要求把一段文字转发给10个以上的亲朋好友,并预言如果不转发,自己的母亲将出意外。一般孩子在收到这种信息后都会转发,不转发心里会不安。
重庆一名初三学生秦某,中考前在网上给自己做了一个测试。“考试运”预测结果说,即使努力了成绩也不会好。于是秦某决定放弃努力,结果中考成绩一落千丈。这类预测在网络上比比皆是,吸引那些缺乏分辨能力并有强烈好奇心的青少年。“现代迷信”对青少年的毒害极大,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优良品质的形成,导致他们对命运的默认,因而会不求进取,失去竞争的勇气与动力,这与中华民族坚强抗争的精神格格不入。迷信同时还会影响青少年文化科学素养的培育,阻碍文化科学知识的吸收,使科学教育的效能大打折扣,从而影响青少年创造能力的形成。
3、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第一,传统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以及家庭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国的封建文化传统根深蒂固,其中封建迷信对人们心态和行为的影响举足轻重。在家庭中,老年人由于受封建文化传统的浸润较深,旧观念、旧积习负载较重,因而比中年人、青年人表现出更多的迷信观念与迷信行为,这是不可避免的,在我国,家长、亲友们的迷信思想和行为一般会通过家庭生活、亲友来往传递给孩子,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
第二,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变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导致各种迷信、伪科学、有神论思想的产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经济制度、分配方式、社会组织制度、人际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和问题。一些地方、一些人理想信念淡薄,拜金主义盛行,社会风气败坏,腐败现象滋生,特别是一些地区个别党政领导干部大搞封建迷信,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不少人精神空虚迷惘,一些人对现实生活不满,对未来失去信心,幻想从神秘主义的信仰中寻求精神寄托,这就为新的有神论和现代迷信的滋生蔓延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这些现象也必然对当代青少年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三,学校教育方面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中小学的“应试教育”,偏重知识教学而忽视思想教育的现象十分严重。很多学校的思想品德课名存实亡。学校及家长对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有神论思想听之任之,有的认为社会上泛滥的鬼神迷信及有神论思想与己无关。尽管学校口头上也说要重视科学世界观的教育,但是在这方面的极端化、口号化、简单化、表面化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对青少年的科学无神论教育事实上没有有效进行。所以,面对社会上和学生中出现的鬼神迷信、伪科学、新有神论以及邪教流毒,教育界的反映就显得有些迟钝和无能为力。第四,在现代社会,迷信现象自身也经过精心改装,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迎合了青少年的好奇心。现代迷信假借科学的旗号,借用科学术语,套用科学概念,利用科学手段,歪曲科学成果,以此来吸引青少年。打开新浪、搜狐、雅虎、腾讯等网站,都有“星座”入口,进去后,就可看到许多关于占卜和解梦之类的预测;在百度上搜索“星座”,可找到相关网页达1600万篇;搜索一下“占卜”,可找到相关网页368万篇;搜索一下“算命”,可找到相关网页约380万篇。网络算命为何会吸引大量的青少年呢?一方面,网络算命内容“丰富”,包括名字解说、人生预测、爱情事业预测、占星奇缘、十二星座解说、北斗星易学书、周公解梦等等;另一方面,网络算命无需求助他人,只要输入姓名、出生的日期和时间等信息,短时间内便能得到结果。青少年正处于好奇心极强的人生阶段,对这些东西难免会感到很有趣。据一项调查显示,66.5%的中学生最初接触网上算命都是“觉得好玩”然后逐渐上瘾的。
四、倡导科学精神,抵制封建迷信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如何开展青少年的无神论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是开展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社会各界都应采取有力措施,对形形色色的迷信糟粕切实加以清除,不能留下管理漏洞。学校、家庭和社会除了要多关心青少年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更要关心他们心智的成长,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科学的人生观,千万不能让青少年靠“现代迷信”来指导前程。要让他们认识到掌握命运的是自己,前途、幸福要靠自己去创造,与手相、面相、属相、生辰八字无任何关联,更不是神赐给的。
首先,要立足于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从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入手,提高青少年对愚昧、迷信、伪科学活动的识别和抵制能力。用健康的、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历史、法律等知识去占领思想阵地,用积极有效的实际工作去化解人们的心理不平衡,用现代科学知识去武装人们的头脑,从而把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提高到一个与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更高的水平。依靠科学来提高社会对迷信的免疫力,要让青年,特别是农村青年,了解科学常识,懂得宇宙起源、人类进化、灾害形成、养生保健等科学道理,真正明白科技知识与财富、幸福健康之间的关系,使青年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宇宙观,建立起科学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
第二,努力提高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受教育程度是影响人的迷信观念与迷信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这种因素的影响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不仅为现代生产、生活所必需,而且也是提高人的精神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必由之路。应当把接受九年义务制教育作为树立科学世界观的一个基本依据,同时以此为起点,着重研究高中特别是大学阶段科学与无神论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树立科学与无神论教育的终生渗透理念,这样才能使科学与无神论的思想在通过教育机制的渗透过程中得到更好的传播。
第三,要关心青少年的心理卫生健康。现代社会竞争激烈,青少年在就业、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在某些阶段产生焦虑心理和对前途的迷茫心理在所难免。从某种意义上说,许多青少年的迷信思想和行为,其实是源自他们认识世界的一种心理需要,而这种认知需求正是现代心理学公认的人类基本需要之一。所以无论迷信者的认识看起来多么荒唐可笑,其实都是其满足这一需要的结果和体现,只不过这种认识形态最终是以虚幻、歪曲等非理性形式表现出来罢了。在现实生活中,对那些特殊群体(学习成绩差、经济条件差、家庭关系异常、或身体原因、性格特别等)的孩子,他们的精神健康与否,更加需要学校教师的直接关注,他们往往更易受到隐性伤害,过早地对社会和自己丧失希望,走上自暴自弃或盲目信仰的道路。学校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理性思维能力以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当我们的青年学生具备了这样的本领之后,在面对一些蛊惑人心的言行及迷信现象时,相信他们会做出正确的抉择。
最后,我们的学校教育方式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摆脱以往宣传教育中的形式主义、枯燥说教和理论脱离实际等现象,面对现代迷信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新特点,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路子、新方法,使之以青少年喜闻乐见或迫切需要的形式出现,这是当前思想理论工作者一个义不容辞的新课题、新任务。
①②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5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849页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5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849页 参见:张传开、陈立新、彭启福著. 《宗教·科学·迷信》,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③参考文献
1、张传开、陈立新、彭启福著. 《宗教·科学·迷信》,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士菊著.《科学无神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
3、王勤著.《非理性的价值及其引导》,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4、朱丽兰等.《科教兴国-----中国迈向21世纪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 郭正谊主编.《扫除用科学语言包装的封建沉渣》,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张树华(1967-----),女,山东日照人,呼伦贝尔学院马列部副研究员,法学硕士。
第二篇: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危害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危害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危害很大,首先,它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学习。游戏网站上总是推出一些吸引人的游戏来引诱我们,一些同学控制不住自己,每天都上网,时间久了,就会上瘾,不能自拔。他们越玩越带劲,都忘了学习,就像吸毒一样,如果不玩就会全身不舒服,感觉缺少了什么,所以网络游戏可以说是“精神毒品”。同时,过渡沉迷游戏会对视力、生活、精神造成损害。有人因为游戏玩输了,就闷闷不乐,精神不振,家长、老师都没有办法。其次,沉迷游戏严重浪费时间。
时间对我们是非常宝贵、重要的,初中阶段是为以后学习打基础的阶段。沉迷玩电脑游戏对我们的学习没有帮助,只会浪费时间。等我们长大了,后悔也来不及了。
作为初中学生,正是学习的好时候,如果你游戏成瘾,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戒掉它:
1.如果你是在家上网,那么,你就给闹钟定时,让它来提醒你。如果你是在网吧,那么,就少交钱,给自己定时。
2.每次上网前,都抱定自己的目的是什么,定下自己的时间。完成这个目的,就下线。并想好另一件要办的事情。
3.自我暗示。当有了玩电脑的念头时,心中默数十个数,或做深呼吸数次,或用橡皮筋弹击手腕,并对自己说“我一定能战胜你”。
4.朋友提醒、监督。找一些坚持不懈认真的同学交朋友,跟他们结成学习互帮对子,让他们每天拉你一块儿复习功课,并且明确告诉他们,当他们遇到你要玩电脑时,他们有权阻止你。这样的话,不仅客观上有人时时给你施加压力不准你玩电脑,而且同学一块儿学习效率会更高,同学互问互答的功课难题,解决后记忆会比自己闷头解题的印象更深,更有效果。
5.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想玩电脑的时候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和同学打球、做些游戏之类的活动,或出去走走,边走边想回去要学哪些科目或者看哪些书。
6.要时刻鼓励自己,进而引发出对学习的兴趣,取得好的成绩后还想努力做得更好,让学习变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第三篇:网吧对青少年的危害
11月5日晚上9点多,杨阿姨的儿子小杨像往常一样,吃完晚饭后和朋友到市区某网吧上网。一个多小时后,50岁的杨阿姨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语气焦急地说:“阿姨,小杨出事了„„”一开始,杨阿姨以为儿子跟人打架了,马上骑着电动车急急忙忙赶往网吧。
七八分钟后,杨阿姨到了网吧,让她想不到的是,儿子坐在网吧倒数第二排的电脑前,脸色发紫,人已经昏厥。据网吧负责人之一的吴老板回忆,小杨是跟三四个朋友一起来的,晚上10点07分上的机,11点不到就出事了。“他们本来在玩游戏,大家有对话的,突然有个人发现小杨不说话了,再一看,他已经不会动了,这才知道出事。”吴老板说,当时网吧只有两个工作人员,一个收银员,一个清洁工,后者马上给另一名负责人打电话,让他赶过来。不久,救护车也抵达网吧,但医生检查过就说:“已经停跳(心脏停止跳动)了。”接着,小杨被送到金华中心医院急救。奇迹没有出现。经诊断,小杨的死因是心机梗塞。
好端端的人,为什么会在网吧玩着游戏就猝死了呢?出现这个悲剧,其实有内因和外因。先说内因:“小杨在2009年曾因心肌梗死抢救,这也为他再次发病埋下了隐患。现在对于心肌梗死的治疗只能解决局部问题,手术后还需长期吃药,并注意自我保护,不过,可能这次出问题的是这根血管,下次就是另一根。”另外,由于小杨长期呆在网吧玩游戏,外因也不可忽视: “网吧空气质量差,长期呆在密闭的环境里缺氧,加上疲劳过度,玩游戏情绪激动,就算普通人也或多或少会不舒服,对于小杨这种有病史的人,就更明显了,会因为心肌供氧不足而心肌梗死。”医生说,有心脏病史的人,一定要按时吃药,注意生活规律,以免出现意外;没有病史的市民,也要养成合理健康的饮食习惯,平时多注意锻炼身体,拒绝烟酒。
第四篇: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
军事夏令营基地 淄博戒网瘾学校 滨州夏令营 莱芜特训学校 济南纳川学校专家提醒,长期沉溺网络对青少年的身心学习危害极大 1.对心理的危害
长时间进行网上交友聊天、网络game,浏览不健康的seqing,baoli等内容,使得未成年人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造成心理焦虑、脾气暴躁、性格扭曲,对其它一切事物失去兴趣;而家长严管时就极易使孩子走向另一个极端,造成亲子关系破裂和fanzui现象的发生。2.对身体的危害
绝大多数上网者,都是全神贯注,长期盯住屏幕,眼睛得不到休息,眼球离屏幕越来越近,导致视力急剧下降;身体长时间坐在屏幕前而得不到活动,尤其是长时间沉湎于极端紧张和刺激的超级游戏中,导致废寝忘食,夜不归宿,进而四肢无力,精神恍惚,直至身体被彻底拖垮。3.对学习的危害
上网的目的一是为了学习电脑、网络和获得知识、信息,二是为了娱乐、释放学习压力,本来对学习是很有益的,但是,由于网上的内容很容易吸引未成年人,而他们的自制力差,一旦着迷,很容易上网成瘾而不能自拔,占用学习时间,进而对学习不感兴趣,荒废学业。
第五篇: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
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
1.意志毅力的消磨和自控能力的下降
网络的过度使用,使青少年对网络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心理。特别是网络游戏中的冒险刺激、网络交友中的轻松自如、网络不健康内容中的新鲜诱惑等,使青少年逐渐产生“网络成瘾症”,而对自己的主体生活--学习,却失去兴趣,缺乏毅力,自控能力下降,学业荒废。2.网络性格“的形成和身体素质的下降
网络性格最大的特征是”孤独、紧张、恐惧、冷漠和非社会化“。对互联网虚拟世界的依恋,人机对话和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容易使人的性格脱离现实社会而产生异化,同时青少年又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期,长时间呆在电脑前的幅射和高度紧张,会损害各种人体机能,导致身体素质下降
举例:年仅14岁小泉从2002年开始就迷恋上网,平时就泡在网吧里,整天痴迷于《传奇》、《星际》等游戏。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泉渐渐不愿上学,也不愿与其他同学来往,甚至还向父亲提出“请家教”的要求以逃避学校的集体生活。此后,小泉就不大愿意与人交流,甚至经常莫名其妙地发脾气,有时显得十分暴躁,小泉本来就沉默寡言,现在成天沉迷于网络游戏中其性格更加孤僻,有时一天都难说上一句话。
3.对周围人事的不信任和紧张的人际关系
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人人都以虚假的身份出现,尽管很多时候,你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或无所顾忌地说你想说的话,但在虚假的身份之下,网络人际关系很少有真实可言,时时充斥着不信任感,人际关系紧张。特别是对于”性格内向“的青少年,网络为其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但也使他们在”网下"变得更加内向和自我闭锁。
4.价值观念的模糊和道德观念的淡化.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好奇心强、自制力弱,极易受到异化思想的冲击。网络既是一个信息的宝库,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各种信息混杂,包罗万象:新奇、叛逆、而又有趣味性,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极易使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倾斜,模糊不清。网络虚拟世界里人际关系的随心所欲,无须承担责任和免遭惩罚的特点,养成了自我中心的习惯,特别是网上暴力、色情、欺诈等,使得迷恋网络的青少年道德素质下降、道德观念淡化。
5.网络安全隐患和网络犯罪现象
网络引发了青少年的安全焦虑。由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育均不成熟、识别是非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极易造成网上隐私失密、网上恐吓、网上欺诈等现象,一旦遇到,往往惶恐不安,无所适从。网络交流的随意性和隐蔽性,又常常使青少年成为受害者。由于青少年极强的好奇心和模仿性,使得很多网络受害者又成为侵略者,网络犯罪不断上升。举例:
2002年5月4日,重庆市渝中区一位14岁的少年为了筹钱上网吧打游戏,伙同两名同伴用砖头砸伤自己相依为命的奶奶,抢走了她身上仅有的38.2元钱。
2002年5月27日,江苏武进横林镇一16岁的中学生施某,为筹网资卖(押)掉家中6辆自行车后遭到母亲数落,便找来菜刀朝母亲头上连砍7刀。
2002年6月15日,北京一职业高中17岁学生孙某,向奶奶索要上网费遭 拒后持菜刀将老人杀死,随后将家中的冰箱、彩电卖掉,换取200元现金。
网络游戏本来是虚拟的,但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的学生小亮却当真,将其游戏中所谓的“对手”马某当场打死。这是发生在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树林召镇超易网吧门前的一桩血案。2005年3月19日晚,达拉特旗第一中学高中生马某来到超易网吧上网,他进入了“反恐精英”网络游戏后,多次将对手击败。当时,小亮也在该网吧玩“反恐精英
”游戏,但他几次都被对手击败。正当他懊恼无处发火时,猛然抬头发现“对手”就与他在同一网吧内。他不禁恼羞成怒,立刻出去叫了两个朋友想教训马某一下,没想到由于三人出手太重,令马某当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