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查提纲
自查提纲
(通用版)
自查期间,企业应严格按照税法规定对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自查。自查工作应涵盖企业生产经营涉及的全部税种。主要税种的自查提纲如下:
一、增值税
(一)进项税额
1.用于抵扣进项税额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是否真实合法:是否有开票单位与收款单位不一致或票面所记载货物与实际入库货物不一致的发票用于抵扣。
2.用于抵扣进项的运费发票是否真实合法:是否有与购进和销售货物无关的运费申报抵扣进项税额;是否有以购进固定资产发生的运费或销售免纳增值税的固定资产发生的运费抵扣进项税额;是否有以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业发票和国际货物运输发票抵扣进项;是否存在以开票方与承运方不一致的运输发票抵扣进项;是否存在以项目填写不齐全的运输发票抵扣进项税额等情况。
3.是否存在未按规定开具农产品收购统一发票申报抵扣进项税额的情况,具体包括:向经销农产品的单位和个人收购农产品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扩大农产品范围,把非免税农产品(如方木、枕木、道木、锯材等)开具成免税农产品(如原木);虚开农产品收购统一发票(虚开数量、单价,抵扣税款)。4.用于抵扣进项税额的废旧物资发票是否真实合法。5.用于抵扣进项税额的海关完税凭证是否真实合法。6.是否存在购进固定资产申报抵扣进项税额的情况。7.是否存在购进材料、电、汽等货物用于在建工程、集体福利等非应税项目等未按规定转出进项税额的情况。
8.发生退货或取得折让是否按规定作进项税额转出。9.用于非应税项目和免税项目、非正常损失的货物是否按规定作进项税额转出。
10.是否存在将返利挂入其他应付款、其他应收款等往来帐或冲减营业费用,而不作进项税额转出的情况。
(二)销项税额
1.销售收入是否完整及时入账:是否存在以货易货交易未记收入的情况;是否存在以货抵债收入未记收入的情况;是否存在销售产品不开发票,取得的收入不按规定入账的情况;是否存在销售收入长期挂帐不转收入的情况;是否存在将收取的销售款项,先支付费用(如购货方的回扣、推销奖、营业费用、委托代销商品的手续费等),再将余款入账作收入的情况。
2.是否存在视同销售行为、未按规定计提销项税额的情况: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如用于内设的食堂、宾馆、医院、托儿所、学校、俱乐部、家属社区等部门,不计或少计应税收入;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用于投资、分配、无偿捐助等,不计或少计应税收入。3.是否存在开具不符合规定的红字发票冲减应税收入的情况:发生销货退回、销售折扣或折让,开具的红字发票和账务处理是否符合税法规定。
4.是否存在购进的材料、水、电、汽等货物用于对外销售、投资、分配及无偿赠送,不计或少计应税收入的情况:收取外单位或个人水、电、汽等费用,不计、少计收入或冲减费用;将外购的材料改变用途,对外销售、投资、分配及无偿赠送等未按视同销售的规定计税。
5.向购货方收取的各种价外费用(例如手续费、补贴、集资费、返还利润、奖励费、违约金、运输装卸费等等)是否按规定纳税。
6.设有两个以上的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到其他机构(不在同一县市)用于销售,是否作销售处理。
7.对逾期未收回的包装物押金是否按规定计提销项税额。
8.是否有应缴纳增值税项目的业务按营业税缴纳。9.增值税混合销售行为是否依法纳税:对增值税税法规定应视同销售征税的行为是否按规定纳税;从事货物运输业务的单位和个人,发生销售货物并负责运输所售货物的混合销售行为,是否按规定缴纳增值税。
10.兼营的非应税劳务的纳税人,是否按规定分别核算货物或应税劳务和非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对不分别核算或者不能准确核算的,是否按增值税的规定一并缴纳增值税。11.按照增值税税法规定应征收增值税的代购货物、代理进口货物的行为,是否缴纳了增值税。
12.免税货物是否依法核算:增值税纳税人免征增值税的货物或应税劳务,是否符合税法的有关规定;有无擅自扩大免税范围的问题;军队、军工系统的增值税纳税人,其免税的企业、货物和劳务范围是否符合税法的规定;福利、校办企业其免税的企业、货物和劳务范围是否符合税法的规定;兼营免税项目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其免税额、不予抵扣的进项税额计算是否准确?
二、营业税
重点检查是否存在以下问题:
(一)营业收入是否完整及时入账 1.现金收入不按规定入账。
2.不给客户开具发票,相应的收入不按规定入账。3.收入长期挂帐不转收入。
4.向客户收取的价外收费未依法纳税。5.以劳务、资产抵债未并入收入记税。
6.不按《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的时间确认收入,递延纳税义务。
(二)关联企业间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价格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申报纳税时不做调整。
(三)按税法规定负有营业税扣缴义务而未依法履行扣缴税款。
(四)兼营不同税率的业务时,高税率业务适用低税率。
三、企业所得税
自查各项应税收入是否全部按税法规定缴税,各项成本费用是否按照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的规定税前列支。具体自查项目应至少涵盖以下问题:
(一)收入方面
1.企业资产评估增值是否并入应纳税所得额。2.企业从境外被投资企业取得的所得是否未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税计税。
3.持有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份(限售股),在解禁之后出售股份取得的收入是否未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4.企业取得的各种收入是否存在未按所得税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计税的问题。
5.是否存在利用往来账户延迟实现应税收入或调整企业利润。
6.取得非货币性资产收入或权益是否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7.是否存在视同销售行为未作纳税调整。
8.是否存在各种减免流转税及各项补贴、收到政府奖励,未按规定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9.是否存在接受捐赠的货币及非货币资产,未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10.是否存在企业分回的投资收益,未按地区差补缴企业所得税。
(二)成本费用方面
1.是否存在利用虚开发票或虚列人工费等虚增成本。2.是否存在使用不符合税法规定的发票及凭证,列支成本费用。
3.是否存在将资本性支出一次计入成本费用:在成本费用中一次性列支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物品未作纳税调整;达到无形资产标准的管理系统软件,在营业费用中一次性列支,未进行纳税调整。
4.内资企业的工资费用是否按计税工资的标准计算扣除;是否存在工效挂钩的工资基数不报税务机关备案确认,提取数大于实发数。
5.是否存在计提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超过计税标准,未进行纳税调整。
6.是否存在计提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职工住房公积金超过计税标准,未进行纳税调整。
是否存在计提的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年金等超过计税标准,未进行纳税调整。
7.是否存在擅自改变成本计价方法,调节利润。8.是否存在超标准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计提折旧时固定资产残值率低于税法规定的残值率或电子类设备折旧年限与税收规定有差异的,未进行纳税调整;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年限与税收规定有差异的部分,是否进行了纳税调整。9.是否存在超标准列支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和广告费。
10.是否存在擅自扩大技术开发费用的列支范围,享受税收优惠。
11.专项基金是否按照规定提取和使用。
12.是否存在企业之间支付的管理费、企业内营业机构之间支付的租金和特许权使用费进行税前扣除。
13.是否存在扩大计提范围,多计提不符合规定的准备金,未进行纳税调整。
14.是否存在从非金融机构借款利息支出超过按照金融机构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未进行纳税调整。
15.企业从关联方借款金额超过注册资金50%的,超过部分的利息支出是否在税前扣除。
16.是否存在已作损失处理的资产,部分或全部收回的,未作纳税调整;是否存在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损失有补偿的部分,未作纳税调整。
17.是否存在开办费摊销期限与税法不一致的,未进行纳税调整。
18.是否存在不符合条件或超过标准的公益救济性捐赠,未进行纳税调整。
19.是否存在支付给总机构的管理费无批复文件,或不按批准的比例和数额扣除,或提取后不上交的,未进行纳税调整。
20.是否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视同经营性租赁,多摊费用,未作纳税调整。
(三)关联交易方面
是否存在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而减少应纳税所得额的,未作纳税调整。
四、个人所得税
自查企业以各种形式向职工发放的工薪收入是否依法扣缴个人所得税,重点自查项目如下: 1.为职工建立的年金;
2.为职工购买的各种商业保险;
3.超标准为职工支付的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 4.超标准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
5.以报销发票形式向职工支付的各种个人收入; 6.车改补贴、通信补贴。如果所在省制定了免税补贴标准(税前扣除标准)的,在标准限额内的部分可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在标准外以发票方式为职工报销费用的,计入当月个人收入征税;未明确税前扣除标准的,应合理确定补贴中因私用形成的个人收入部分,扣缴个人所得税;
7.为职工所有的房产支付的暖气费、物业费; 8.股票期权收入。实行员工股票期权计划的,员工在行权时获得的差价收益,是否按工薪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9.以非货币形式发放的个人收入是否扣缴个人所得税。
五、印花税 1.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增加,未按规定缴纳印花税。2.与关联企业之间签定包购包销合同,是否足额缴纳印花税。
3.框架性合同未记载金额,未先按5元贴花,以后实际结算时再按实际发生数贴花,少申报缴纳印花税。
4.缴纳印花税时适用的税目税率错误,如:把租赁合同混作购销合同,造成少申报缴纳印花税。
5.计算租赁合同印花时,未按合同总金额申报纳税,而是按年租金的金额申报,少申报缴纳印花税。
6.签定其它应税合同是否按规定缴纳印花税,如转让产权协议。
六、土地使用税
1.申报的计税土地面积是否准确。
2.同一企业处在不同地段的适用单位税额是否准确。3.土地等级调整后,纳税申报时是否及时作相应调整。
七、车船税
当年新购入的车辆未缴纳车船税
第二篇:工业企业自查提纲
工业企业自查提纲
自查期间,企业应严格按照税法规定对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自查。自查工作应涵盖企业生产经营涉及的地方税收全部税种,自查提纲如下:
一、营业税
应重点自查以下几个方面:
1、增值税生产性劳务征收范围之外的营业税应纳税劳务未足额纳税;
2、以不动产、无形资产投资入股,不参与被投资企业的利润分配,不共担投资风险,其取得的实物或其他补偿收入是否已按“租赁业”申报营业税;
3、将房产、土地等不动产或无形资产抵债转让给其他单位或被法院拍卖的房产,是否已视同销售不动产或转让无形资产申报纳税;
4、企业以所拥有的土地、房屋以及其他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对外出租所取得的收入是否已足额申报纳税;
5、与关联企业之间存在固定资产的有偿使用,是否已按“租赁业”申报营业税;
6、按税法规定负有营业税扣缴义务而未依法履行扣缴税款。
二、企业所得税
自查各项应税收入是否全部按税法规定缴税,2007及以前的各项成本费用是否按照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的 规定税前列支,2008各项成本费用是否按照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税前列支,具体自查项目应至少涵盖以下问题:
(一)收入总额
自查涉及的帐户主要有:产品销售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固定资产清理、费用类帐户(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制造费用等)、权益类帐户(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往来类帐户(应收帐款、其他应收款、应付帐款、其他应付款)。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自查方法:
1、销售折扣不符和规定,冲减销售收入;
2、纳税人进行有奖销售的奖品支出和支付给购货方的回扣、手续费等直接冲减销售收入;
3、收取的价外费用记入资金类帐户或结算类帐户;
4、随同产品出售的逾期未退回的包装物押金未记入销售收入;
5、以旧换新,不记或少记销售额;
6、将生产成本变为加工产品,少记销售额;
7、以物换物或以物支付加工费、修理费等以差价入帐,少记销售收入;
8、代销货物入帐金额不实,少记销售收入;
9、纳税人以货物投资漏计销售收入;
10、纳税人以货物分利漏计销售收入;
11、纳税人无偿赠送货物漏计销售收入;
12、将自产或委托加工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工程项目、集体福利及个人消费,不记销售收入(2007年前);将自产或委托加工货物用于市场推广、交际应酬、股息分配、对外捐赠等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
13、出租包装物收入、挂往来账或转入税后利润;
14、转移、减少固定资产出售收入;
15、固定资产清理净收益转入税后利润,减少当期损益;
16、将构成收入总额的款项挂在往来账户或权益类帐户中。
(二)扣除项目金额
扣除项目金额的自查主要包括:材料物资的自查、生产费用分配的自查、销售成本的自查、费用自查、资产自查、营业外支出的自查、销售税金及附加的自查等。
第一:材料物资的自查
材料物资购入的自查:目的在于核实购入材料物资成本的真实、准确,进而确定对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的影响。采用的自查方法主要为审核法。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购入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用料记入外购材料;
2、外购材料数量入账不实、人为调节库存原材料;
3、外购材料成本直接挤入期间费用;
4、虚假购料,人为加大库存、生产耗用材料成本;
5、材料估价入账不作冲销、虚增材料成本;
6、固定资产混作低值易耗品入账;
7、少计加工自制材料过程中发生的人工工资和制造费用,挤占了产品成本;
8、巧立名目加大自制材料成本;
9、委托加工材料发生的有关费用直接记入生产成本或期间费用,减少加工成本;
10、以余料、副产品、下脚料作价抵负加工费,既不作销售处理,也不调整冲减加工材料成本;
11、委托加工材料直接销售,既不记收入,又转嫁加工材料成本;
12、投资转入材料成本的计价不正确,造成收入材料成本失真;
13、采用计划价核算材料成本的企业,材料成本节约差异长期挂帐,多记库存材料成本,加大了产品耗料的生产成本;
材料物资发出的自查:材料物资发出的自查重点在于核实计入产品成本和对外销售的材料物资成本是否准确。要结合各种计算进行自查。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己领未用的余料未从领料数量中扣除,增大生产成本;
2、材料盘盈长期挂账、材料盘亏未经批准擅自转账处理;
3、非生产领用材料成本混入生产领用材料成本,加大生产成本;
4、非生产用料与生产用料计价不一致,人为调整二者的耗料成本;
5、采用一次摊销法摊销低值易耗品时,扩大摊销范围造成成本费用不均衡;
6、采用分期摊销法摊销低值易耗品时,固定资产错按低值易耗品入账处理;
7、采用分期摊销法摊销低值易耗品时,为调节利润,不按期均衡摊销低值易耗品;
8、采用分期摊销法摊销低值易耗品时,不结转材料成本差异,人为调节利润;
9、采用五、五摊销法在领用时,不按50%摊销,一次性记入成本或费用;
10、生产领用包装物,不结转“生产成本”,直接冲减销售收入;
11、擅自改变出租、出借包装物摊销办法,扩大摊销额;
12、期末库存材料实际结存数量大于账面结存数量,造成账实不符;
13、期末库存材料实际结存数量小于账面结存数量,造成账实不符。
第二、生产费用分配的自查
生产成本的自查重点在于核实产品生产成本是否正确,涉及的帐户主要有: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自查方法:
1、生产费用分配时,利用变换分配标准,人为调整各产品应承担的费用成本;
2、分配生产费用时,分配率计算不正确,分配给各产品的生产费用与应负担的生产费用不相符;
3、人为地改变各产品的分配标准,违反受益标准,造成费用分配失真;
4、人为地改变生产工时和定额工时分配标准,造成工资、福利分配失真;
5、未按规定进行工资分配加大成本费用少计当期利润;
6、为提高或加大辅助生产成本,多分配辅助生产成本;
7、擅自扩大提高制造费用开支范围、标准,随意扩大分配金额;
8、故意隐瞒、少盘在产品数量;
9、完工产品成本和期末在产品成本的计算分配,采用定额成本法时,定额成本不准、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计算错误;
10、采用约当产量法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和期未在产品成本时,完工程度计算错误导致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错误。
第三、销售成本的自查
对产品销售数量的自查,一是应参照发出材料数量的自查;二是通过账、表、票核对法进行自查,通过核对“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明细账、“产成品发出和销售汇总表”、及“增值税专用发票”存根联、“普通发票”存根联等,看是否存在少记收入,多转成本的现象;三是对产成品核算制度不健全的企业,可通过核对“产成品库布盘存表”与“产成品”明细账 6 结存数量、结存成本以及与实地盘点相结合为依据,用“以存计销”的倒挤方法进行自查。
对产成品结转销售成本的自查,一是按不同会计核算规定,参照结转发出材料成本的自查进行,二是要结合前面己介绍的期末库存材料的自查方法,特别是对期末库存产品奇异现象及奇异数字的分析。
第四、资产、费用及其他的自查
1、与购入的固定资产有关的费用,直接记入期间费用;
2、“在建工程”的支出挤入有关成本、费用科目;
3、超期使用已提足折旧或提前报废未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继续计提折旧;
4、将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5、当月新增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6、人为扩大、缩小折旧年限,造成计提折旧不实;
7、任意扩大净残值率比例,造成计提折旧不实;
8、外购的无形资产按买价入账,将手续费和资本性支出直接计入期间费用,减少当期利润;
9、缩短摊销期限,加大摊销额,或将无形资产的摊销混作递延资产摊销;
10、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未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11、实际发放的工资总额超过该企业计税标准工资总额;
12、、扩大 列支范围,列支非本企业人员的工资,企业职工人数不真实;
13、多计提“应付福利费”,08年未使用“应付福利费”余额,继续计提“应付福利费”;
14、工会经费及职工教育经费提取金额不正确;
15、应由“工会经费”及“职工教育经费”开支的支出项目列入有关成本、费用账户;
16、开办费的开支超过规定的开支范围;
17、擅自缩短开办费摊销期限,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18、随意列支坏账损失;
19、不按本年应提数额扣除期初坏账准备余额作为本年实提坏账准备额,多提坏账准备金;
20、己转销又收回的坏账,未冲减原转销额;
21、突破限额列支业务招待费;
22、将不属于业务招待的支出列入管理费用;
23、超支或非法业务招待挤入其它成本费用;
24、将推销产品时赠送的礼品、酬金、回扣等列入销售费用;
25、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入使用前的利息支出计入了“财务费用”;
26、将非金融机构的高利率利息支出列入财务费用;
27、应计入长期待摊费用的支出项目,一次全额记入期间费用;
28、随意扩大、缩小摊销额,利用待摊费用调节成本、利润;
29、随意提取预提费用,人为调节利润;
30、年末“预提费用”贷方余额继续挂账,不冲减有关费用,减少本年利润;
31、结转转让无形资产成本时,不按摊余价值,而按原始价值结转,多结转无形资产成本,减少其他业务利润;
32、应在“营业外支出”账户核算,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允许扣除的项目没有进行税收调整;
33、将不属于营业外支出范围的开支,如固定资产的购建支出、材料采购费用、办公费等,记入了“营业外支出”账户;
34、收到投资收益记入往来账户、盈余公积、资本公积等账户或私设“小金库”挪作他用,以及期未不将“投资收益”转入“本年利润”,少记当期收入的情况;
35、不按规定从亏损的次年起连续计算弥补期限,而是任意选择五年作为弥补亏损的期限或用超过五年的应纳税所得额弥补亏损;
36、投资方企业从联营企业分回税后利润用于弥补亏损 的,弥补亏损后的余额不按规定进行计算补税,或者将税后利润还原成税前利润进行弥补,造成虚弥补;
37、纳税人在计算境外所得抵扣限额时,计算不正确,采用分国分项方法计算或者不分国不分项计算,使抵扣限额计算不正确;
38、纳税人将税法规定的两档优惠税率作为超额累进税率对待,造成应纳税额计算错误;
39、对查出以前少计收益,多计费用的情况下,不贷记“以前损益调整”,或是期未不向“本年利润”结转;
40、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长期挂帐,不结转营业外收入。
三、个人所得税
自查企业以各种形式向职工发放的工薪收入是否依法扣缴个人所得税,重点自查项目如下:
1、为职工建立的年金;
2、为职工购买的各种商业保险;
3、超标准为职工支付的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
4、超标准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
5、以报销发票形式向职工支付的各种个人收入;
6、车改补贴、通信补贴。如果所在省制定了免税补贴标准(税前扣除标准)的,在标准限额内的部分可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在标准外以发票方式为职工报销费用的,计入当月个人收入征税;未明确税前扣除标准的,应合理确定补贴中因私用形成的个人收入部分,扣缴个人所得税;
7、为职工所有的房产支付的暖气费、物业费;
8、股票期权收入。实行员工股票期权计划的,员工在行权时获得的差价收益,是否按工薪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9、以非货币形式发放的个人收入是否扣缴个人所得税。
四、印花税
应重点自查以下项目:
1、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增加,未按规定缴纳印花税。
2、与关联企业之间签定包购包销合同,是否足额缴纳印花税。
3、框架性合同未记载金额,未先按5元贴花,以后实 10 际结算时再按实际发生数贴花,少申报缴纳印花税。
4、缴纳印花税时适用的税目税率错误,如:把租赁合同混作购销合同,造成少申报缴纳印花税。
5、计算租赁合同印花时,未按合同总金额申报纳税,而是按年租金的金额申报,少申报缴纳印花税。
6、签订其它应税合同是否按规定缴纳印花税,如转让产权协议。
五、房产税
重点自查房产税计税依据申报是否准确:
1、计算缴纳房产税时,将办公楼原值申报房产税,未将消防设备、电梯、中央空调等房屋附属设备、配套设施一并作价计入房屋原值,少缴房产税。
2、部分房产在购置、装修等更新改造过程中,对房产价值有调整的未按调整后的金额重新计算,造成少缴纳房产税。
3、已经交付使用的房屋在建工程,长期不结转固定资产,不申报缴纳房产税。
4、将出租房产视同自用房产,少缴房产税。
5、取得房产租赁、转租收入,未按规定足额申报纳税。
六、土地使用税 应重点自查以下项目:
1、申报的计税土地面积是否准确。
2、同一企业处在不同地段的适用单位税额是否准确。
3、土地等级调整后,纳税申报时是否及时作相应调整。
七、车船税
重点自查当年新购入的车辆未缴纳车船税。
第三篇:师德 自查提纲
为纠正教师利用职务便利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不正 之风,特作如下规定:
一、严禁以任何方式索要或接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有 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财物。
二、严禁参加由学生及家长安排的可能影响考试、考核评价的宴 请。
三、严禁参加由学生及家长安排支付费用的旅游、健身休闲等娱 乐活动。
四、严禁让学生及家长支付或报销应由教师个人或亲属承担的费 用。
五、严禁通过向学生推销图书、报刊、生活用品、社会保险等商 业服务获取回扣。
六、严禁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其他行为。
三、个人是否存在触碰教育部“六条红线”的行为? 《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教师 [2015]5 号)
一、严禁中小学校组织、要求学生参加有偿补课;
二、严禁中小学校与校外培训机构联合进行有偿补课;
三、严禁中小学校为校外培训机构有偿补课提供教育教学设施或 学生信息;
四、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组织、推荐和诱导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偿 补课;
五、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参加校外培训机构或由其他教师、家长、家长委员会等组织的有偿补课;
六、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为校外培训机构和他人介绍生源、提供 相关信息。
兼职兼课的;
(六)组织或者参与针对学生的经营性活动,或者强制学生订购 教辅资料、报刊等谋取利益的;
(七)索要或者违反规定收受家长、学生财物的;
(八)在招生考试、考核评价、职称评审、教育科研中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的;
(九)在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管理、评价中不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产生明显负面影响的;
(十)因玩忽职守,造成学校师生安全事故的;
(十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突发事件时,不履行保护学生人身 安全职责的;
(十二)其他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 果的。__
第四篇:企业自查提纲
企业自查提纲
(一)、自查对象
增值税税负低于以下标准的企业:金属制品业1.7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8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4%;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5.72%;石油加工及炼焦业1.5%。
(二)、自查
本次自查为2006(5—8月)税款缴纳情况,有涉及税收违法行为的,应追溯到以前。
(三)、自查内容
(1)、增值税
①、进项税额检查。
一、是否存在非应税业务抵扣进项税额的问题。
二、申报抵扣进项税额的抵扣凭证,是否符合规定。
三、是否存在多计进项税额、少作进项税额转出的问题。
四、是否有非正常损失计算了进项税额。
五、有无擅自扩大进项税额抵扣范围的问题。
六、是否存在大量现金收入、背书转让等付款方式,结算是否真实,是否有真实的货物交易。
七、取得多张连号增值税专用发票(包括电脑版专用发票)的企业,其业务是否真实,是否存在接收虚开专用发票的问题。
八、取得运输发票的运输业务是否真实,与销售购进货物的名称、数量是否匹配、吻合;有无取得虚开、代开运输发票抵扣税款的问题。
②、销项税额检查。重点检查销项税额是否及时足额申报纳税,是否存在隐瞒增值税应税收入的问题。
一、价外费用及视同销售行为是否按规定计提缴纳增值税,销货退回或折让的处理是否符合规定。
二、是否存在“以物易物”、“以物抵债”行为,是否按规定正确核算销项税额。
三、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结算关系是否真实,是否存在虚开或代开的问题。
开发区国税局2006、10、8
第五篇:税务自查提纲
附件1:
2012年税收专项和发票检查
自查提纲
一、专项检查自查提纲
(一)地方各税
1、营业税
重点检查是否存在以下问题:
(1)营业收入是否完整及时入账。
A.现金收入不按规定入账。
B.不给客户开具发票,相应的收入不按规定入账。
C.收入长期挂帐不转收入。
D.向客户收取的价外收费未依法纳税。
E.以劳务、资产抵债未并入收入记税。
F.不按《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的时间确认收入,递延纳税义务。
(2)关联企业间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价格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申报纳税时不做调整。
(3)按税法规定负有营业税扣缴义务而未依法履行扣缴税款。
(4)兼营不同税率的业务时,高税率业务适用低税率。
(5)企业自2011年2月1日起的营业收入是否均缴纳地方教育附加,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自2010年12月1 1
日起的营业收入是否均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
2、企业所得税
各项应税收入是否全部按税法规定缴税,各项成本费用是否按照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的规定税前列支。具体自查项目应至少涵盖以下问题:
(1)收入方面。
A.企业资产评估增值是否并入应纳税所得额。
B.企业从境外被投资企业取得的所得是否未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税计税。
C.持有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份(限售股),在解禁之后出售股份取得的收入是否未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D.企业取得的各种收入是否存在未按所得税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计税的问题。
E.是否存在利用往来账户延迟实现应税收入或调整企业利润。
F.取得非货币性资产收入或权益是否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G.是否存在视同销售行为未作纳税调整。
H.是否存在各种减免流转税及各项补贴、收到政府奖励,未按规定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I.是否存在接受捐赠的货币及非货币资产,未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J.是否存在企业分回的投资收益,未按地区税率差补缴企业所得税。
(2)成本费用方面。
A.是否存在利用虚开发票或虚列人工费等虚增成本。
B.是否存在使用不符合税法规定的发票及凭证,列支成本费用。
C.是否存在将资本性支出一次计入成本费用:在成本费用中一次性列支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物品未作纳税调整;达到无形资产标准的管理系统软件,在营业费用中一次性列支,未进行纳税调整。
D.内资企业的工资费用是否按计税工资的标准计算扣除;是否存在工效挂钩的工资基数不报税务机关备案确认,提取数大于实发数。
E.是否存在计提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超过计税标准,未进行纳税调整。
F.是否存在计提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职工住房公积金超过计税标准,未进行纳税调整。
是否存在计提的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年金等超过计税标准,未进行纳税调整。
G.是否存在擅自改变成本计价方法,调节利润。
H.是否存在超标准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计提折旧时固定资产残值率低于税法规定的残值率或电子类设备折旧年限与税收规定有差异的,未进行纳税调整;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年限与税收规定有差异的部分,是否进行了纳税调整。
I.是否存在超标准列支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和广
告费,未进行纳税调整。
J.是否存在擅自扩大技术开发费用的列支范围,享受税收优惠。
K.专项基金是否按照规定提取和使用。
L.是否存在企业之间支付的管理费、企业内营业机构之间支付的租金和特许权使用费进行税前扣除。
M.是否存在扩大计提范围,多计提不符合规定的准备金,未进行纳税调整。
N.是否存在从非金融机构借款利息支出超过按照金融机构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未进行纳税调整。
O.企业从关联方借款金额超过注册资金50%的,超过部分的利息支出是否在税前扣除。
P.是否存在已作损失处理的资产,部分或全部收回的,未作纳税调整;是否存在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损失有补偿的部分,未作纳税调整。
Q.是否存在开办费摊销期限与税法不一致的,未进行纳税调整。
R.是否存在不符合条件或超过标准的公益救济性捐赠,未进行纳税调整。
S.是否存在支付给总机构的管理费无批复文件,或不按批准的比例和数额扣除,或提取后不上交的,未进行纳税调整。
T.是否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视同经营性租赁,多摊费用,未作纳税调整。
(3)关联交易方面。
是否存在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而减少应纳税所得额的,未作纳税调整。
3、个人所得税
企业自2011年9月1日起的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起征点标准是否提高到3500元,以各种形式向职工发放的工薪收入是否依法扣缴个人所得税,重点自查项目如下:
(1)为职工建立的年金。
(2)为职工购买的各种商业保险。
(3)超标准为职工支付的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
(4)超标准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
(5)以报销发票形式向职工支付的各种个人收入。
(6)车改补贴、通信补贴。如果所在省制定了免税补贴标准(税前扣除标准)的,在标准限额内的部分可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在标准外以发票方式为职工报销费用的,计入当月个人收入征税;未明确税前扣除标准的,应合理确定补贴中因私用形成的个人收入部分,扣缴个人所得税。
(7)为职工所有的房产支付的暖气费、物业费。
(8)股票期权收入。实行员工股票期权计划的,员工在行权时获得的差价收益,是否按工薪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9)以非货币形式发放的个人收入是否扣缴个人所得税。
(10)企业促销展业向个人赠送的礼品是否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二)股权转让涉税事项
1、企业实施股权转让,是否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登记手续。
2、纳税人溢价转让股权的,所得税是否申报入库:个人股东是否由代扣代缴单位按20%税率申报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转让方企业取得的股权转让所得,是否并入企业当期损益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
3、纳税人平价、折价转让股权的,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独立交易原则、合理性经济原则,是否计税依据明显偏低且无正当理由。
二、发票检查自查提纲
对开具金额较大、涉嫌虚假等发票,要进行逐笔查验对比,其中:对服务业、广告业发票金额超过10万元的,建筑业发票超过30万元的,商业发票等其他发票超过50万元,必须逐笔查证。对企业列支项目为“会议费”、“餐费”、“办公用品”、“佣金”和各类手续费等的发票,要通过对资金、货物等流向和发票信息的审核分析,逐笔进行查验对比,重点检查其业务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