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科书对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研究第二阶段总结

时间:2019-05-15 01:09: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教科书对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研究第二阶段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教科书对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研究第二阶段总结》。

第一篇:小学数学教科书对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研究第二阶段总结

《小学数学教科书对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研究》

第二阶段总结

通过为期五个月的认真总结反思,课题组顺利完成了本阶段的各项工作任务,准确掌握我校教师在利用教科书开展教学活动和学生利用教科书进行数学小学等方面情况及现状,获取真实、具体、全面的研究素材,现就阶段的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理论学习方面

二、课题实施方面

1、全面把握我校教师的课改理念,通过问卷的方式全面了解学校数学教师对高效课堂模式下教育教学理论了的理解和掌握使用情况。

2、再次深入了解全校中高年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现状,重点调查了学生使用教科书的学习习惯和使用教科书自学能力情况。课题组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并对问卷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3、利用学校教研会和课题研讨专题会,课题组成员的通过讨论、座谈,定期交流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看法感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4、定期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活动,通过备课组成员教师“共同备课——同课异构——集中观摩——评价诊断——一课三上”的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5、组织课题组教师外出参与学区教研活动,开阔视野,提高理论水平。四月份参与了区教研室组织的“县功镇小学数学学科专题调研活动”。

6、四月份课题组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数学薄弱学科精准诊断”研讨活动,结合课题项目,从教师、学生两个方面下手,对教师对课标的把握和理解、对教材的定位和处理、对教法的选定和驾驭、对学情的认知和分析、对课堂的操作和掌控进行了细致调研;对学生的学习价值、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撰写了调研报告,为学校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强化后期教育教学管理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三、我们的收获

(一)教师要充分把握课程标准,熟练理解教科书。在教育教学过程努力创设生活情景、渗透学法、关注过程,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通常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要方式,在客观上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课堂中几乎看不到猜想、实验、观察、归纳、推断等学生的实践探究过程。在新课标下,教师应该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学生才有强烈的求知欲,才会寻找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才会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兴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1、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乐学

合理创设情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维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熟练把握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合理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导入新课,能有效地开发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

2、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学。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要有目的培养学生从不会看书到会看书,从不会操作到会操作,从不会思考到会思考,从不会说到会说„„这一过程必须引导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完成。所以教师应该在课标的理念指引下,在熟练把握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力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做到: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

3、关注学习过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课程改革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所以教师应该在课标的理念指引下,在熟练把握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课堂上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过程。即使探究的成果十分幼稚,甚至未获成功,只要经历独立研究,对探究的态度和方法、乐趣和艰辛有所感悟、体验,就会激发了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会让学生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二)教师在驾驭课堂时,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发展思维、开放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共同探究,把封闭型的课堂教学转向开放型。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模式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因而,教师不再是传递、训导、教育,而是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多是在积极发言中,共同探究中开展的活动。

1、创设悬念,激发探究学习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应该在课标的理念指引下,在熟练把握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知识思考,作出解释、阐述。

2、开放课堂,营造探究学习的环境

开放课堂,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所以教师应该在课标的理念指引下,在熟练把握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习者积极参与,自觉探究,在参与中表现。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课内外和谐街接。更重要的是要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3、开放思维,找到探索知识的来源

操作是思维的起点,认知的来源,也是认识事物的开端。学生用学具进行操作性学习,是多种感官参与的学习活动,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形成鲜明的表象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在课标的理念指引下,在熟练把握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即在实践操作中,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来获得有关的数学知识。

四、努力方向

课题研究中,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实验过程中也存在着许许多多不足之处,因此,提出如下努力方向:

1、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改水平。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将继续加强科研能力的修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改水平,使课题实验顺利进行。

(1)严格要求,勇压担子。要求青年教师把压力变为动力,努力钻研业务,苦练基本功,提高自身素质。

(2)加强培训,促进群体。鼓励教师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不断完善自己,并将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多让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参观、研讨,开阔眼界,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并在校领导的支持下邀请教育行家来校讲座、听课、教研,使全体老师都能爱益,使课题实验更有利地开展。

2、探索实验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实验方案。学校课题是当前教学改革中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改革之一,在实验中仍会出现些没有预测到的问题,我们将及时发现、探讨实验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实验方案,使课题实验扎扎实实地进行下去。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努力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育实践,积极倡导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就会在自主探索的学习中享受到浓浓的乐趣,蕴藏着的无限创造潜能就会尽情地释放,我们的课题实验目标将更为充分地体现出来。

县功镇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

二〇一六年四月三十日

第二篇:让学生体验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体验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课程不仅注重教学内容和要求,更要重视课程的学习过程,还要休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应用的过程。加强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更能提高效率,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一、在情境教学中让学生想体验,会感受,想学习。

在教学中,我时刻注重创设情境,不但重视导入课程,更注重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细心观察,感悟,从中发现探究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在教《年月日》一课时,注重导入和启发,可以提出今天是几几年几月几日?简单明了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之中,为了更深入学习,可以提出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都知道哪些?激发兴趣,既让学生探究知识,更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数苹果》一课中,让学生动起来,真正让学生体验,调动学习积极性,认识知识形成过程,体验,感受数学的乐趣,进而在愉快中学习。

二、在合作,交流中尝试,探究数学知识。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开展经常性的实践活动,创设氛围,提倡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创设互动氛围,充分让学生进行体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想象,进行创建性思维,更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剪图形,让学生动手,亲身操作,尝试体验,领悟知识过程,这样有利于探索合作学习班机会,用更多时间让学生投入实践活动,从中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在教学中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优势,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体,老师是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学生是学习的探索交流,和发现者,让学生动手,手脑并用,感官体验,可以把抽象的知识灵活化,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加之亲自观察。发现,概括和总结,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调动了积极性,培养了能力,注重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在《数苹果》一课中,不但注重苹果图形,又重视分组计数办法,通过思维,理解优化教学环境,感悟新的教学理念。

四、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创新学习。

学好数学的正确方法是自身的创造和升华。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的发现和创造,形成新知识不仅让学生掌握数学规律,而且从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加之兴趣,思维活跃,有利于创新学习如在教学能被2,5或3整除的数时,充分发挥的自主精神,让学生注意在自然数中找出一个数,试试看哪些能被2、5整除。学生反反复复列举,学生体验到数学的规律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伴随着情感,兴趣上升,思维的敏捷,创设情境,提高学习效果。

五、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体验应用数学。

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从现有知识出发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而学习和理解掌握数学,把掌握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体会到生活中时时有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价值。在课堂中,如:教学认识长度单位时,注意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注意生活中的应用。亲自看一看,量一量,认一认,让学生去做,讨论,谈体会,说做法。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既要注重40分钟的课堂教学,又要注重社会实践活动,拓展知识,增长知识。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真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所以老师要深入学生的心里,与其获取知识的经历,与学生共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学生共同体验学习的乐趣。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我们只有坚持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改革创新,改革教学方法,从兴趣,乐学,好学为突破口,逐步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主动学习,发散性思维培养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就一定能获得成功。只要我们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建立科学空间观念,就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质量。

第三篇:指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有效策略的探究心得体会

指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有效策略的探究心得体会

中卫六小 路帆

《数学课程标准》不仅强调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获得,更强调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创新能力。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真正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呢?下面就几个具体的《找规律》的课例来谈谈我的认识。

一、在自主学习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有探究的欲望,当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学生的活动愈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就越能反映学生的个性,越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索,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比如教学《找规律(周期规律)》时,教者在挂图出示盆花是两盆一组,每组依次是蓝花、红花之后,问:如果照这样摆下去,从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充分展现。结果有的学生想出了单数是蓝花,双数是红花,15是单数,所以也是蓝花;有的学生用文字代替盆花:蓝红蓝红蓝红„„;有的学生画出了不同的图形:○△○△○△„„;有的学生用拼音的首字母表示lhlhlh„„;也有学生通过思考得出了计算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惊喜的发现自己也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和发现者!也就在这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对题目中的数学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归纳,从而逐步建构知识。

二、在动手实践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自己去发现,去创造新的知识。依据上述理论和小学数学学科的具体特点,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设置一定的情景,使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和交流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获得新经验、新知识。由于操作总是在动态中进行的,符合儿童好奇爱动的特点,也符合儿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为此要积极创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通过让学生拼一拼、摸一摸、画一画、说一说、议一议等活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取新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如教学《找规律(搭配规律)》时,教者创设情境:老师到商店挑礼物。看到了3个可爱的木偶娃娃,旁边有2顶漂亮的帽子,老师决定买一个木偶娃娃再配一顶帽子,一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选配方法呢?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还是从实践入手。每张桌子上都有一个信封,信封里有2顶帽子和3个木偶娃娃的图片,请拿出来,摆在桌上,一人动手搭配,一人认真记录,研究一下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学生在自己动手搭配的过程中发现,其实要想准确无误的得出结果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可以先拿第一个木偶娃娃,可以搭配2顶帽子;再拿第二个木偶娃娃,再搭配2顶帽子;最后拿第三个木偶娃娃,还可以与2顶帽子搭配,这样就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那就是说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不重复不遗漏的搭配,还能得出这个6,其实就是3×2所得。学生在自己动手搭配的过程中发现了有序搭配的注意点,得出了有序搭配的种数就是把两种搭配物体的数量相乘。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之后,对于搭配方法的种数就理解得比较透彻了,即使在一段时间后,他对所学知识遗忘了,但他知道这个结论的形成过程,只要稍稍加以操作,或画图,或摆学具,都能很快想到解决的办法。如果仅仅记住了一个公式,一旦遗忘,便无从想起。

三、在实践运用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无论知识还是技能都必须到生活中去实践,去运用才能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所以,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从学生平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达到拓展教材范围、活化教材内容这一目的。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如教学《找规律(间隔规律)》时,教师让学生找身边的这样的规律,学生找到了手,五个手指头中间有四个空挡,两边的事物比中间的多1;拱桥的桥桩的个数比中间拱洞的个数多1;电线杆的根数比广告牌的块数多1;此外还有栏杆、窗帘、梳子、学生队伍等等,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一定会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学生会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积极的学习体验,使他们深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富有成效的活动,形成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四篇:(小学教学设计 数学)让学生亲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亲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教师进修学校 林爱村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70-74.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老师最近购买了一套新房(课件出示),同学们想去参观吗?请认真观察新房的客厅:你们看到了什么?(电视机的屏幕、沙发、茶几„„)

师:还看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正方形、圆形、长方形„„)(课件动态演示,在物体与图形的面上扫描一遍。)师:你们看,这些面的大小是什么呢?(面积)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知识。(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创设让学生参观老师新房客厅的生活情境,出示与面积密切相关的物体和图形的表面,并利用课件动态的演示,让学生对面积概念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又带给学生美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充分感知,理解面积概念。1.指一指,感受物体的表面。

师:请一名学生上台指一指: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在什么地方?(学生指,教师引导)

师:像这些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2.比一比,完善面积的概念。

比较3组图形的大小。同时出示3组图形:(1)面积差别大的一组;(2)封闭与不封闭图形的一组;(3)需要探究的一组。(两个长方形用肉眼无法观察出谁大谁小的)

比较第1组图形:一个大长方形和一个小圆形。引导学生用观察法比较判断,并说明理由。

比较第2组图形:一个封闭的正方形和一个不封闭的图形。

引导学生认识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是不能进行比较大小的,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面积。(板书:封闭图形。)

小结:面积可以指物体表面的大小,也可以指封闭图形的大小,所以老师在中间加上一个“或”字。现在谁能完整地说一说什么是面积?(指几名生归纳概括)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生齐读概念)

[设计意图:利用课堂上现有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亲历了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由直观到抽象,从而进一步完善面积的概念。]

三、合作探究,掌握面积单位。

1、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师:你们知道的面积单位有哪些?(课件出示3个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小组合作。

师:每小组自主选取1个面积单位研究。比赛一下:哪一组学得又快又好?(2)小组汇报探究结果。

生1:我们组是探究1平立厘米的。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它的边长是1厘米。

师在黑板上贴出:1平方厘米的图片,并板书:边长1厘米。

师:请大家从学具袋中找出1平方厘米观察。生活中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物体有哪些?(小纽扣、小楷本的方格、指甲盖„„)

生2:我们组是探究1平方分米的。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分米,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1平方分米的图片,板书:边长是1分米。

师:在生活中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的物体有哪些?(开关底座的表面积、粉笔盒正面的面积、手掌面积„„)

师:请大家从学具袋中拿出1平方分米与自己的手掌比一比。(让学生近距离感知1平方分米的实际大小)

师:用1平方分米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师:如果用1平方分米去量黑板的面积,你们感觉如何呢?那么有没有更 大的面积单位吗?(平方米)师:1平方米到底有多大呢?

生3:出示面积是1平方米的白纸(老师课前为学生准备的),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它的边长是1米。(老师把1平方米白纸贴在黑板上,板书:边长1米)。在生活中,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的物体有:我家的方桌、我家电视机的屏幕、小地毯„„

师: 1平方米的地毯有多大呢?猜一猜:在它上面能站多少个人?(学生实际站一站)

师: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3平方米)投影仪的屏幕呢?(2平方米)

师小结:刚才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认识了3个常用的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那么你们能不能用这些面积单位来解

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呢?

[设计意图:本环节老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但掌握了3个常用的面积单位,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回归生活,巩固延伸

课件出示老师的新房,让学生继续观察:

1.填一填:下面物体的面积应填上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小孩的卧室)。

挂钟的面积大约是4()。书桌的面积大约是80()。窗户的面积大约是3()。

2.估一估:下面物体的面积大约是多少?(老师的卧室)床面的面积大约是()平方米。

电脑屏幕的面积大约是()平方分米。

3.判一判:下面的面积单位用得合适吗?请把不合适的改过来。(老师的厨房)

一块地板砖的面积大约是4平方米。开关按钮的面积大约是10平方分米。厨房的面积大约是6平方厘米。

4、说一说:参观了老师的新房,你们能用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说一句话吗?(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本环节练习的设计,让学生又回到参观老师的新房,通过填一填、估一估、判一判、说一说等活动,既做到前后呼应,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全课小结,巩固新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

老师调整黑板上张贴的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图片,由并列改为重叠。让学生直观感受3个常用面积单位的大小。

师:测量比较小的物体一般用什么面积单位?(平方厘米或平方分米)测量比较大的物体一般用什么面积单位?(平方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通过对比3个常用的面积单位,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3个常用面积单位的大小,突出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知道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经常运用到的。]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合作交流实践研究第二阶段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合作交流的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第二阶段总结

第三小学刘会银 自课题开题以来,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投身到课题研究中去,为了提高理论水平,加深对合作交流学习有效性的理解,借助常规研修课、校公开课等教研活动,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对小学数学课堂合作交流的实践研究进行了初步探索,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一、深化理论学习,提高理性认识

我们认为推动教师观念的改变,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需要学习。为了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运用与实践不流于形式,我们坚持将不断的学习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中。通过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在全面进行课题研究中,我们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文章,定期组织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交流有关实施研究情况和问题,并组织一些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观摩活动,及时总结,在总结中,推广成功做法,修改存在的问题,重新完善方案,课题成员每人都要做好总结,并撰写专题教学论文。整个活动中参加课题研究人员都能积极参与研讨,自觉学习有关《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文章,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撰写组织合作学习体会和存在的问题。除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还经常召集数学学科教师对照案例进行探讨。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分析研讨,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小组合作学习走向深入。

二、强化调研评估,促进合作交流

通过汇报课例、听课、参与活动、现状调查座谈讨论等形式检查、指导课题研究的实施,并以此作为过程性评估的依据。要求教师汲取经验教训,总结得失,进行反思,促进合作。每学期每个课题组成员都上了一节研究公开教学课,还撰写了一篇以上研究心得。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尤其是在我们进行了深刻反思之后,我们研究组全体成员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1、明确了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是一种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协助、师生之间共同探讨学习知识的学习方法,它改变了学生以往单调、枯燥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从而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了人际关系,也有利于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同时,由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也相应发生了改变,这就使得教师在吸收新知,课堂教学的设计上均会投入相当多的心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真正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

2、了解了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合作交流学习的成功与否,与老师的引导和参与是分不开的。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在此,教师不是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这些角色具体表现为:

3、小组成员的组成有了更科学的分配

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即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4人组成,其中一名是优等生,一名是差生,二名是中等生。这样异质分组的最大好处在于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让每个人的价值作用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才能发挥出团队学习的最大成效。但异质分组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低分生由于不能高质量的参与而变得消极,聪明爱炫耀的学生也是消极的,因为他们认为同伴太差而不想总是给同伴解释。如果有时能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不同适当进行一些同质分组,学生的合作效果会更好。比如学习任务较开放,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结论,这时就可采用同质分组,这样更利于发挥积极性,更利于交流。

4、掌握了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应用时机

合作学习不是专用来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应该用于解决知识的难点。对有疑难的问题,本课的重难点,教师在适当引导后,让学生去合作交流、探索,运用集体的智慧去攻克难关。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是有效合作的重要保证。

三、研究成果的自我评价

经过全体成员的努力,我们实验教师都认为实施“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学习的效果比原来要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主要表现在:

1、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

2、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合作小组的异质性决定了学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可以使学生在交往中产生心理相容,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对集体的形成和巩固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在上交作业时,规定每个小组只交一份共同完成的作业。在共同完成这一份作业时,学生需要互相讨论、争辩,取长补短,集中小组成员的智慧。由于讨论与作业同步进行,差生可随时提出问题,小组成员可以及时地解决,带动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作业,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通过集体完成作业,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加强了相互之间“荣辱与共”的关系。

3、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高科技时代是人才的竞争,没有竞争,时代不会向前发展。虽然合作学习,强调学生间的合作,但并不排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只是合作学习中体现的竞争取代了学生为了获得承认和评级而进行的竞争。因为只有学生具备较深层次的集体主义观念,竞争成功的可能性才更大。经常的、合理的评价,可使学生的竞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

4、培养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小组合作学习,增加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小组、小组与小组、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学生获得的表现机会要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多得多。在合作学习中,师生间的关系不再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只管倾听的传统模式,而是师生间平等交流与互动的新模式。教师更多的是一个顾问和指导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提供了一种师生互动的新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师生间能够平等对话与交流,真正体现教学的民主。

四、研究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1、学习时间内学习内容难以完成。学生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教师不能充分考虑、估计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多种变化;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手段丰富,给教师驾驭课堂带来了困难。

2、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对教材重点内容编排意图的理解和设计

是影响合作学习非常重要的因素。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及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并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一但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发言汇报时间不够时,就匆忙结束合作学习,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实际上这是教师没有完全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和重点,没有很好地设计怎样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没有向学生说清楚合作的要求和目的是什么。

3、评价和奖赏重整体、轻个体。我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有评价标准,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我们都知道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它是为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教师应想一想怎样才能处理好小组合作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

4、合作价值不大的学习任务。小组学习任务通常根据教材、教参来设计。若既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兴趣和需要,也不考虑合作学习的特点,结果往往是:学生对任务缺乏兴趣和准备,合作学习积极性不强,一些原本只通过简单讲授就可以让学生获得的一般性知识技能,偏偏要花时间、费力气,在小组内反复讨论交流。

5、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不能停留在形式上

近来,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有的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后四人马上聚在一起,满教室嗡嗡声,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动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这种几分钟的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不能想当然地认为,组建了合作小组后,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简单的议论,就会出现合作的效应。小组合作还需遵守一定的规则,比如小组内应该有分工:领导者、记录者、联络者、检查者等,而且应该轮流担任,增进角色的互赖性,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6、关注每个学生的有效参与

合作交流学习不允许任何学生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出工不出力”,“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都是不行的。同学之间的积极的相互依赖意味着大家在彼此合作、相互启发中共同学习,而不是消极地依靠某个学生或某一部分学生解决全组问题,而另一些人在小组掩护下逃避责任。为了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小

组合作学习,教师应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决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演变成“好学生讲,差学生听”的小组模式。

这样的问题该如何有效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尽量避免负面影响的滋长,发挥合作学习对教学工作的积极作用,这是我们在下阶段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继续研究和探讨的。

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认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白己的心灵去感悟,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迎接数学教育的新时代!

下载小学数学教科书对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研究第二阶段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教科书对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研究第二阶段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