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阶段性总结2015109

时间:2019-05-13 01:21: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小学数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阶段性总结2015109》,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小学数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阶段性总结2015109》。

第一篇:《在小学数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阶段性总结2015109

《在小学数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阶段性总结

2015.10.9 市五小

席占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探索、创新、发展。实施新课程标准,就要让学生学会问问题、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这不但能产生思维的动力,而且决定思维发展的方向。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显得十分重要。由此我们制定了《在小学数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的课题,经市教研员田淑珍老师严格的审定和细心的指导,终于经过了区教研室审批准予立项。自从完成课题的立项以后,我们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

一、重新确定课题人员的组成

首先,我们确定研究人员将以前不适合的人员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进行调整。原定于课题组的成员由于人员调动,或者已经参加了别的课题组,所以经沟通,人员进行了变动:

将王瑞琳(五小校长)

周建华(市级骨干教师)

徐帅(市级骨干培养对象)刘志芳(四小教研组长)粱学琴(市级骨干教师)乔月红(市级骨干教师)纳入课题组。同时将五小三年级组作为课题组工作室。

第二、确定课题组人员分工

课题组长席占银负责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方案,撰写阶段性总结、结题报告;王瑞林校长负责课题的整体规划落实,为课题研究提供保障。

周建华主任负责指导课题研究,把握课题研究方向,不断督促课题组完成各阶段的任务。

刘志芳,乔月红老师负责收集整理课题组老师公开课、论文案例、辅导学生及外出学习等各项材料。

徐帅老师负责课题会议记录,将课题每次数学活动记录和签到表装盒。梁学琴负责收集课题的相关资料和课题开展的后勤保障。

徐帅,刘志芳 两位老师负责每学年的问卷调查(共2次)。调查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会问(学生方面);数学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老师方面)。

最后将统计到的数据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报告形式递交给课题组长,课题组长据此召开课题组会议,调整修正研究思路和策略。

课题组其余成员参与课题调查、研究、分析工作;积极开展研讨、观摩课等数学活动。具体总结如下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未来教育的需要《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在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课程改革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开口”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教师要创造提问的情境,让学生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提问。

《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还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科技与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物质条件丰厚的同时,学生的惰性思想逐见端倪,习惯了一味地接受知识,课堂上被动地等待老师的提问质疑,而且在回答问题时还要力求遵循老师的提问意图和思路,这不仅抑制了学生对发现问题的兴趣,还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学习缺乏思考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师教学缺乏灵活性和开放性。

学生的学习需要 现在的常态课堂中“教师问,学生答”的机械固守的教学现象特别明显,经常遇到学生提不出问题的尴尬境界。冷静的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的学生问题意识严重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造就创新人才的根本途径。一个人善于动脑,善于思考,就会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前提,解决问题是学生探究的动因和目的,学生如果不能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不能进行有意义的探究活动。

为了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勇于质疑的数学思维品质,我们课题组教师经过反复磋商,最终将《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与研究》选定为我们研究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1、目前小学数学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方面的存在的成因是什么?

2、如何培养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方面的兴趣?

3、如何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

4、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目前小学数学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方面的现况成因。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也促进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更好地服务以后的教学,以及推广和他人借鉴。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很多教育专家都非常主张通过问题意识让学生来掌握新知识,获得新知识,并学会学习,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果。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教学”就是由教师提出要求解决或研究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矛盾,产生疑惑,明确探索的目标或中心,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发现法教学”能够充分地体现学生认识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兴趣、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各种具体方法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在国内,江苏洋思中学通过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带着问题进课堂,课堂充满了活力。

国外,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基础教育领域,提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环境,激发学生独立探索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与习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问题教学法”要求教学应转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应从“做”中学,学生所学的应该是未来社会“实用”的知识。

但国外的教育经验不能都适合于国情,国内的经验不能都适合于每一个学校,有的教学方法只强调某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

当前,已经有一些教育专家开始关注类似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还未能深入下去。国内课程改革还处探索阶段,有关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缺乏普遍性和具体有效的操作途径,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具有相当的前瞻性。

五、核心概念的界定

1、问题意识

是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实现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2、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

数学问题意识是基于问题意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它是指教师把小学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 中,使小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培养小学数学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具有问题意识表现为是让学生想问、敢问、会问、善问。“想问”是指学生面对疑问主观上有想获取解决的心理需求;“敢问”是学生敢于把自己的疑问表达出来;“会问”是指学生不盲目地提问题,提问时有明确的指向性;“善问”是指学生能自觉地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满数学课堂,并通过对已有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形成新知。就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而言,“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

六、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归纳有关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理论、案例,为课题研究准备充分的专业知识、基础。

2.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前后,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形式,记录原始数据,为开展课题研究、评价课题研究成效提供定量分析数据。善于总结,善于改进,在总结中提高,在提高中创新,充分发挥“问题意识”在教学中的能量。

3.行动研究法。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出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方法策略。创设浓郁氛围,形成教学风格,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畅所欲言,并有所发现,提高问题能力。

4.经验总结法:通过对数学教材和课堂教学实际的研究,总结出教学内容中问题和问题情境的类型;加强学习,每位教师每月摘抄2篇有关文章,学习别人及师傅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每周互相听课。每两月写一篇论文。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研究,在理论层面上总结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经验。

5.叙事研究法:教师及时反思课题研究工作,形成书面材料,可以是课例的分析介绍和教学案例、教学叙事,也可以是课题研究心得体会等。

二、本本阶段课题的研究情况及收获

1.对传统教育、传统观念进行反思

(1)传统的教学,是“去问题教学”。所谓学问,贵在能问,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不耻下问”,教师教学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学也非常重视学生要多问。经常听到教师下课前问学生“都听懂了吗?还有问题吗?”显然这种问题是指学生对教师传授的地方是否理解,这种问的目的是让学生没有问题走出教室,有人把这种教育称为“去问题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下走出教室的学生也就没有了问题,他们不再有问题意识了。

(2)调查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薄弱。原因是:一是怕回答错了或觉得提问题是无知识的表现,怕受到嘲笑和指责;二是老师所有的问题都有标准答案,久而久之的被动听课使学生问题意识淡化。

(3)错误观点是知识越多,问题越少。正确的观点是知识就像圆,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也越多;知识越多,提出的问题才越有深度。

(4)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第一类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第二类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第一类情况学生是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没有呈现出来,处于潜在状态。第二类学生因教与学的多种因素,不善于思考,思维惰性大,问题意识弱或没有。故第一类有问题意识,需要教师激发。第二类问题意识较弱,重在教师培养。

2,我们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研究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方面,让学生敢问

(1)如何创设宽松的氛围,进行了研讨和实践,提升了学生的敢问意识(2)如何开放提问的时空进行了研讨和实践提升了学生的敢问意识(3)如何尊重学生的劳动进行了研讨和实践提升了学生的敢问意识 另一方面,让学生会问

(1)如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了研讨和实践,提升了学生的会问意识

(2)如何精心设计问题情景,进行了研讨和实践,提升了学生的会问意识(3)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进行了研讨和实践提升了学生的会问意识

四、后期的工作

1、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明确研究的方向和步骤。进一步增强课题研究重要性认识,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研讨反思提升,确立研究方法。

2、让学生善问方面我们还要继续探究(1)如何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2)如何让学生在研究中发现问题(3)如何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

按照课题方案进行调查问卷走访,查找原因,撰写分析报告。

3、学习讨论定期开展研究活动,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反思,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个人校本研修 : 芶 睿

一、问题的提出

有效组织学生课堂提问,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有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有两点:

1、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学生的注意力涣散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一个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学习受阻时,教师点拨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并帮助探究,因势利导,使他们从新振奋起来,继续探究。设计适当的问题,给能提出有效问题的学生时间和成功的机会,这样就能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生生、生师讨论并回答,是一种交流,是一个认知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融恰师生感情,更好地推动学生主动学习,都有极大益处。

2、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思考问题往往会不全面,或者在学习新知识时,不善于循序渐进,全面把握住要点。如果教师能不断启发,引导、追问、质疑、概括、小结,那么学生就会比较全面、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新知识,提高创新能力,所以说学生的课堂提问做为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有着不可估量的教学价值。因此我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当前学生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于提问存在的错误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结合相关研究,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观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的意识;将课堂为载体,从教师的行为,学生的行为,师生共同行为三方面来研究教师为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而创设问题情境的一般操作模式,总结学生在课堂中提出有数学价值问题的类型和途径;我将从数学课堂提问的情境、提问的特点、提问的过程、学生提问的心理状态以及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等方面,总结出学生提问的方法技巧和策略。

二、完成研究的保障条件

坚持“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理念为指导思想,结合自己所教学的班级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1)加强学习新课程理念,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基本功,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及时总结经验,使自己尽快成长。

(3)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观看名师、专家讲座,课堂实录、积极参加听课和评课活动。把提高自己的上课和评课的水平落到实处,使自己快速成长。

(4)改进教学方式,树立质量意识,善于写教学随笔和教后反思,及时积累材料,总结得失,常写教学论文或心得体会。以保证本课题的顺利完成。

三、问题意识调查及竞争能力分析

1、调查和分析常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现状。通过调查和访问,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提问题的现状以及调查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存在问题,结合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教师的教学情况,为研究课题做好准备。为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初步掌握提问题的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可以从创设课堂民主氛围、问题情境等方面分析。同时从保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深入研究,以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良好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数学课上,有问题敢问。

2、学生提问环境的研究。

学生敢不敢提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为学生创造的提问环境尤为重要。教师首先要微笑面对学生,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才能消除课堂上学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足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变学答为学问。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质量如何,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教师还要认真倾听,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这样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和满足感,从而引发学生敢于大胆思考,大胆提问。

3、有效问题情境的研究。

现代心理学家表明: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究。有探究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认知冲突”,把学生列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也就是认知冲突——探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产生疑问并大胆提出问题。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和时间,以保证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有时间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并能积极提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学生提问的方法技巧和提问策略的研究。

问题是开启思维的金钥匙,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边活动的主题,也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的基本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掌握、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使学生逐步学会抓住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在实践活动中提出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很重要。在教学中,老师除了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外,还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技巧,引导学生积极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授人于鱼,只供一时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乐问,教师必须“教以渔。”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有所发现逐步学会抓住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和知识要点,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提出富有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并学会用自己的独特见解大胆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再次鼓励学生再次发现新的问题,并以问题为中心,大胆提出并探究新问题,从而实现“无疑——生疑——释疑——质疑——生疑”的良性循环,使学生善思、敢问、会问、善问、乐问,提出有效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研究实施方案及途径

1、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根据实验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实验研究,探究出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和策略。

(2)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和后期采用问卷、观察、个人访谈等形式进行调查搜集资料,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分析数据。

(3)经验总结法。通过对数学教材和课堂教学实际的研究,总结出教学内容中问题和问题情境的类型,写出研究过程中的得失。同时研究者要加强学习新课程理念和专家的经验总结论文,互相听课和评课,及时向教学能手和名师、专家学习和请教。以提高自己的研究、分析、总结能力。(4)叙事研究法。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及时反思课题研究工作善于写反思总结,形成书面材料,对照比较,找出得失,为后面的研究做好铺垫,也可以对课例、教学案例、教学故事进行分析介绍,还可以写出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

2、途径

我将围绕以上方法,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研究:(1)围绕标题,广泛学习有关教学理论。目标确定后立即着手,广泛阅读各种教育教学杂志、教学课例、教学故事、听专家讲座并进行交流。制定研究计划,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

(2)加强学习新教材教法和教学知识,认真分析学生在课堂中提问意识的现状,从根本上去认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从实际教学中去探究课题,研究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和策略。我计划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调查、搜集、和分析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所存在的问题,同时进行教学知识的学习,确保从根本上去认识和研究本课题。研讨学习并总结出现阶段我们的教学中学生提问时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引导学生提出有数学价值的问题的有效策略和有关理论知识。

(3)采用多种途径学习和研究。通过阅读新课程教法、教育书籍、教育刊物、网络学习、咨询专家、听名师优质课例集体交流评析等,搜集整理有关课题研究方面的知识、经验,以用于指导我顺利进行实践研究。同时还采用集体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形式,每周两次自主学习并进行总结,做到有学习内容有学习笔记,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学习,由集体评议总结出有较强实效性的知识以供大家共同学习。(4)依托课例进行实践研究,分析现状,找准根源,把握方向。为了分析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数学课堂中学生提问的有效性,我计划每月至少有4节教学听课评课活动,主要从教师给学生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否好、学生提问的数量要少而精、提问的难易要适度、提问要切中要害、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等几个方面入手对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同时,还会经常深入同事的课堂听课取经,观察课堂中学生的提问技巧、学生们的提问能力,从中吸取有用的经验和教训,并经常和同事们一起探讨如何让学生的提问更深入、更有针对性的方法技巧和策略。

(5)学习策略,指导实践。教师要重视学生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研究引导学生提问的类型、情境、语言表达、侯答、理答等策略和技巧,实现学生课堂提问的最大优化。在一系列的研究后,努力为学生创设提问情境,将所研究运用到教学中,依策略和方法的指导进行教学实践,在课堂上大胆实践,引导学生提问,检验此次研究成果,并再做修改。问题意识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它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中,使学生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个体积极思维,不断生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提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教师与学生传递思想,情感的纽带,是沟通师生认知活动的桥梁。问题能将教师的意图传递给学生,又能及时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学生能否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大胆提出有数学价值的问题,并主动地、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为学生的提问创设的问题情境好,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

2014年3月

第三篇: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研究阶段性小结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研究》阶段小结

李文兵

我组从2012年承担了课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我们完成了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工作。在第一阶段中,我们对目前学生问题意识现状作了一定的调查研究,建立了课题实验设想,并撰写了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第二阶段,我们对课题方案作了修改,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基本的培训,教研组安排了研究子课题并写出了实验方案,开展了初步的实验工作。之后,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实践活动,包括教研组为单位的三课课活动、优质课竞赛、评课和其他研究活动,期末进行阶段性小结,并注重了资料的收集工作。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分享思想、见识,知识、情感,过程、方法,求得新发现的共同发展过程。对教学而言,它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意味着课堂气氛的和谐、合作意义的建构。它不仅是知识的单向传递,更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不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凸现学生主体性及创造性的过程。在研究实践中,我们强调了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过程的要素。形成了下面的一致认识。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气氛。为问题意识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的是要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空间,与学生平等交流,使教师具有“亲和力”,使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有效参与,使学生很好地发现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要公平地对待班级

中的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爱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思维,点燃每一个学生的问题之火。

二、精心设计问题情景。问题情景的创设,实质上是创设一种以激趣为前提,以思考为核心,以获得知识并形成创造个性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抓住学生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动学生的创造思维,驱使学生去回忆、想象和创造。

1、运用电教创设情景。在教学活动中可采用电教吸引学生注意力,寓抽象的事物于新奇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使学生主动地自发地参与教学活动。

2、借助图片创设情境。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离学生生活较远难于用语言讲清楚的内容。这时要利用形象的图片来渲染情景。栩栩如生的画面,易唤起学生的创造激情,学生易在激情中发现问题。

3、精设导语创设情境。精心设计导语,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使学生受到新异的刺激,对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同样至关重要。

4、师生良好的心理场也是情景创设的有效手段。教师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及学生轻松愉快的心理,也是极好的人文情景,同样能极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改变课堂教学方法。要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为师生共同讨论、合作探究的过程。理科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寻找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分析问题,在动手实践中学会探究问题。当学生还未养成提出问题意识的习惯或者所学知识较难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先进行讨论,在小组内提问题。另外,教师要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模仿教师的提问。提问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发现问题的方法后,可以在教学中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独立质疑,自我展示。另外,教师要采用抓典型、树榜样的办法,通过开展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评比活动,在学生中形成良好风气,使学生由被动提问逐步转向主动提问,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课题研究成效:通过研究,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学生的问题意识有了增强,发现问题的能力有了提高,学习成绩有了提高。通过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学会了课题研究的的基本方法,取得令人可喜的阶段性成果。课题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课题研究由前阶段较为宽泛的教学实践,到后阶段深入研究、形成十分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是一个难点;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不得不考虑的升学压力以及课题研究相对专业、未必能立竿见影的因素是研究的又一个难点;教科队伍发展的不平衡性,一些教师的观念、能力、手段滞后是研究的第三个难点。最后阶段,我们设想选择其中操作性强、对教学质量提高作用大的子课题进行研究,以更好地发挥出课题研究的服务功能。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曲靖市陆良县小百户镇中坝小学

季绍云

[内容提要]:

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需要创造型人才,而创造型人才需要强烈的问题意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问题意识的表现形式,教师要营造氛围,教给方法,提供机会,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积极主动地学习。

[关键词]:问题意识

数学教学

敢问

会问

善问

问题意识是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没有问题的数学是枯燥的,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而有趣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努力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营造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其实是学生思维的教学。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有了思考才能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所疑,才会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可见,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问。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引发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进而促进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充分尊重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当教师站在讲台上的时候,要时刻不忘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笑容可掬,让学生感到和蔼可亲,千万不要盛气凌人,使学生望而生畏。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允许学生重答,答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再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发言,因为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的见解,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对于学生萌发的各种问题,甚至是不切主题的异想天开的问题,教师都应该认真倾听,并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笑容,肯定的手势,悉心的诱导,发自内心的鼓励性语言,饱含赞许的深情的目光等,在宽松融洽的氛围里,给予积极的肯定,热情的鼓励。有了这种民主氛围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积极开动脑筋,不惟书,不惟师,有十足的勇气发问,有百倍的信心探究,做到敢想敢问;老师才能善待学生的独特解法,容忍学生的“出格”想 法,使学生的灵感和创造得到发展。有位老师教学完“十几减9”新课准备总结算法时,突然有位学生发问:“老师,15-9,5不够减9,我是反着减(倒着减),就是先用9-5=4,再用10-4=6,所以15-9=6,这样算可以吗?”老师在备课中并没有把这种情况考虑到,一下子愣了。很快,这位老师异常激动,抚摸着这位学生的头,大加表扬了他敢于提问,发表问题独到之见的勇气,并当即师生一起探讨,最后,达到共识,发现了这种算法不但合理,而且很有独创性。有了教 学的民主,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学生质疑的勇气,而且保护了学生创新的火种。

二、教给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是让学生停留在“敢问”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叫学问?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因此,如何让学生学会怎样提问,问到要害处,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基本方法,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1、可从哪些方面提出数学问题 ⑴在知识的“来龙”上提问

如果某个知识是在什么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或派生出来的,或者与什么旧知识有相关但又搞不清的,那就在此提问。如学习“千米的认识”时,就可提出“千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换算的”等问题。

⑵在知识的“为什么”上提问

如果对某个问题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不是那样,还搞不清或说不出来,就可据此提问。例如:a、某一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就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涵的拓展上提问。b、一种计算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就在算理上下功夫提问。c、某一应用题应该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列式的依据是什么?有没有别的解法或更好的解法?就抓住主要问题提问。

⑶在知识的“归纳或分类”上提问

如果对知识不会归纳整理,弄不清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而把知识看成一盘散沙似的孤立个体,可就此提问。如学习“约数和倍数”时,对除尽、整除、约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等概念分不清,可以通过提问理清概念。

⑷在知识的“去脉”上提问

如果学习了某个知识以后,却不了解它的作用,也可以提问,并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有创见地问。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不知道它的作用,可以提出为什么要学它,是否同化简分数及分数的计算有关等问题。再如,学习“三角形不变形、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时,可以提出为什么它们具有这种特性?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所知道例子有哪些?

2、引导学会提出问题的方法 ⑴观察法

对客观事物和现象,在其自然的条件下,按照客观事物本身内在的联系和实际情况,提出问题。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长方体实物拿出来,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自主提问:a、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b、长方体有多少条棱?c、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⑵追问法

当接触到一个问题或者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后,可以顺着其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究底继续发问。其表现形式一般是“为什么„„?”例如,在教“比的意义”,说比的后项不能是0时,学生追问为什么,并提出球赛时为什么经常出现1:0、4:0、5:0„„?教师除讲清道理外,对追问学生应大加表扬。

⑶类比法

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性质的相关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来。例如,学习“9的乘法口诀”时,便可以联系“

8、7的乘法口诀”提出问题;9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怎样推出9的乘法口诀?前后各句口诀之间有什么规律?„„

三、提供机会,培养学生善于提问

爱因斯坦说过:“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以求解决问题的形式,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发表看法,提出问题。并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重视给每个教学环节留着适当空白,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积极引导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孕育问题意识,捕捉“问的契机”,不但敢问,会问,而且善问。

1、学生对课题提问。

课题是教材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善于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认识量角器时,让学生自己观察量角器,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想学什么知识?”通过观察思考,学生举手如林,有的说:“为什么量角器要制成半圆形的呢?”“为什么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呢?”“内外两个刻度各有什么用处?”“只有一个刻度会不会比有两个刻度更方便度量呢?”“为什么要有中心的一点呢?”„„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也就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就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2、学生对教材提问。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知识的载体。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许多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与发展,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只要认真思考就能产生许多问题。教师要针对教材中结语语言精炼,叙述严谨,科学性强的特点,引导学生透过平凡的数学字眼,诱发新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教材中处处都闪烁着问题的火花。例如,教学“分数化成百分数”时,请学生研读结语:分数化成百分数,一般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化成百分数,除不尽的一般保留三位小数。再请学生提出问题,结果有的学生问:“这里有两个‘一般’,它们的‘一般’之外指的是什么?该怎样呢?”经学生这样质疑推敲,深谙弦外之音,体现思维灵活性。再如,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里有道习题:做同一种零件,王师傅2小时做15个,李师傅3小时做20个。谁做得快一些?(化成带分数再比较)。教学时,在学生依题意解决问题之后,让学生对此题提问,有学生发问:“为什么要化成带分数后再比较,不化成带分数就不 能比较了吗?”学生能够这样质疑更是难得,不惟书,敢于挑战权威,体现思维的批判性。可见,引导学生对教材提问,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3、学生对解法提问。

目前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还是只看解答结果的正误,很少考虑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忽视了对解题思考过程优劣的评价,相对制约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要鼓励学生积极对常规解法进行质疑、评价,拓宽思路,以寻求独特、新颖的方法。例如,在四年级“一般应用题”练习课教学中,让学生解答这样一道题:某工厂加工一批服装,原来每天加工60件,需要6天完工。现在要想提前一天完工,平均每天要比原来多加工多少件?多数学生的解法是60×6÷(6-1)-60=12(件)。评价后,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解法:有没有更好的解法呢?好在哪里?是怎样想的?最后请两名解法与众不同的学生展示解题的过程:60÷5=12(件),并交流解题思路。同一个问题,让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体现思维灵活性和独创性。

4、学生对教师提问。

学生认为老师说的都是对的。其实“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教育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能简单地接受和信奉,而应持批判和审慎的质疑态度,时时处处能主动探索和发现,不惟师、不惟上。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时,教师有意出示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各1个,通过实验演示,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以后,让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有个学生提出:老师你是怎么想到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做实验,为什么不用其他的圆柱与圆锥呢?在这位同学的启发下,课堂气氛活跃,许多同学又提出如下问题:老师,既不等底又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它们的体积是不是也存在三分之一的关系呢?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和圆柱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这些问题引起全班同学的激烈争论,在争 论中教师再拿出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几组圆柱和圆锥教具,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验证以上这些情况是否有可能存在三分之一的关系。这种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教学情境,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心态,又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充分发挥。

5、学生对学生提问。

每节课我都注意留些时间让学生互相提问,让学生争当小老师考考对方,可采用分组竞争、争夺“智慧星”、争当“数学小博士”、“聪明小一休”等多种游戏活动。实践证明,学生对学生的提问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在小结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考考对方,不少学生积极发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又是怎样推导出来的?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为什么是长加宽的和再乘2?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为什么是边长乘4等等,学生所提的问题都一一被其他同学答出。有的学生进一步提问:能不能利用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能不能利用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推出五边形、六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这些问题提出后,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课后去讨论。这样,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和热情。

6、学生对生活提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就在学生身边,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努力训练学生成为“善于提问者”。教学中要注意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在学生掌握了圆心、直径、半径以及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这些知识后,让学生联系生活提问,并尝试解决问题。学生提出了“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井盖为什么是圆的?”“锅为什么是圆的?”“VCD光盘为什么是圆的?”“运动场上跑道的两端为什么是半圆形的?”等实际问题。学生在经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深化了所学知识,而且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有问题,才会有思维;有问题,才会有求异;有问题,才会有创新。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让问题充满课堂,把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是教师教会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朱建伟、詹红英:问题意识是怎萎缩的[J]。北京教育,2002(5): 第42~43页。

3、严育洪:在新课程理念下怎样教学数学[J]。江苏教育,2002(3B):第25~26页。

4、孙明金: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索[J]。福建教育,2003(12A):第47页。

5、余红:浅谈质疑能力的培养[J]。福建教学研究,2004(6):第40页。

6、方凤:浅谈问题教学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J]。福建教学研究,2004(12):第11页。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知识经济的日益发展,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迫切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陶行知先生曾经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学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益处。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学生问题意识严重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法仍然盛行,因而使学生养成了等待老师向他们提问,向他们质疑的习惯,而且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还要去力求遵循老师的提问意图和思路,这不仅抑制了学生对发现问题的兴趣,而且影响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冷静的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教师讲概念、讲例题、讲答案,一直讲到“学生没有问题走出教室”。我们培养出来的都是“解题能手”“考试强手”,却与诺贝尔无缘。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提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每位教师都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概念界定和研究目标

(一)概念界定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问题意识是基于问题意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它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中,使学生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实现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产生的一

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研究与培养,解决学生上课只听讲,不会思考,不会提问的现状。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使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3、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研究内容

1、如何让学生学会质疑。

2、如何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如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

4、在课堂教学活动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归纳有关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理论、案例,为课题研究准备充分的专业知识、基础。

(2)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前后,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形式,记录原始数据,为研究的开展,结果的评估提供有效的参考和证据。

(3)观察法:通过对学生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改变的观察,来确定是否取得预期效果。

(4)经验总结法:在每一阶段结束的时候,都要利用已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归纳总结,为下一步课题的总结奠定基础。

五、研究步骤

(一)研究准备阶段(2011、11—2012、1)

主要工作:

1、选题、申请立项;

2、构建课题实验思路,研究目标与内容;

3、进行与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4、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2、2—2012、5)

1、按照课题方案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反思,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

研究活动分成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研究如何让学生学会质疑(二个月时间),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知道有不明白的地方就提出来,有不同的想法就说出来,要敢于质疑。低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爱问“为什么”,教师要抓住这一教学契机,适当引导、激励,让学生学会质疑;第二阶段是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二个月时间),这一阶段其实也是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遇到问题要多想一想“为什么”,形成有“疑”必“问”的习惯;

第三阶段是研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二个月时间),这一阶段要研究如何提高学生提问题的质量,不要让学生误认为为提问题而提问题,如何提有价值的问题。

3、注意积累、收集研究过程中的原始材料,把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体会、个案记录下来,供以后参考、交流。

(三)研究总结阶段(2012、6)

1、收集材料,健全、整理材料。

2、撰写结题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3、申请专家予以鉴定,形成实验成果、推广。

六、研究成果

实验研究目标全部到位,提供课题研究报告,课题优质课与课题实验有关的论文和学生材料记录,给有关专家组按既定的实验目标、方案,进行鉴定验收后加以推广。

下载《在小学数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阶段性总结2015109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小学数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阶段性总结2015109.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研究总结(最终版)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研究总结 目前数学教学存在这样一种倾向,既学生总是被要求去解答由教师或他人所提出的问题,而很少有机会自己提出问题,并予以解决,教育......

    在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宿迁市沭阳县华冲实验小学荣利 内容摘要: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和发展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的几点体会罗旧小学周福刚 摘要 :未来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的教育必须从小就向学生灌输竞争思想,使竞争意识与儿童的成长同步进行......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题研究计划

    教研课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主持人:柳方雷 教研目的:教师做点拨和指导工作,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负责完成的工作,同时包括多方面的活动和训练,尤其注重鼓励学生发展下列品质与能......

    浅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浅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喻加燕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就要求学生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长期以来学生都被动学......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堂好课,课堂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问题是启发思考的源泉,问题是组织教学的纽带与归宿,问题意识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石。学生问题意识的......

    小学科学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之我见

    小学科学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之我见 摘 要:新的课程理念强调,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到科学知识,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因此,科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把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当作一项重要......

    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研究方案 随着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己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