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结题报告_3

时间:2019-05-14 06:11: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结题报告_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结题报告_3》。

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结题报告_3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研究 结题报告

黄甫学校

赵佳

一、课题的选题背景: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己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我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而教育却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产生新问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很少有学生提问,即便是问,也只是问某一道现成的题目,而不能或不善提出真正有质量的问题。并且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掌握了数学知识就具备了数学能力。对知识的过分关注,也使自己在教学中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忽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应是学生学习数学必须掌握的能力,以至于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仍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在提问这一具体环节上,师生的参与普遍失衡,而且是年级越高,现象越严重。而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意识,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要求。所以我特选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这一课题进行研究,目的在于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的研究意义

小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都很强烈。但是往往在课堂上主动发言的学生总是那么寥寥无几,多数学生在等待别人的回答。自己却力不从心,无从着手。所以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想法。教师就要鼓励学生能主动参与,没提出一个问题,都要对学生以肯定的回答。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三、课题研究目标:

1、科研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2、育人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希望通过研究能够让孩子经历想问——敢问——会问——善问的过程。旨在“让学生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都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3、工作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培养自己的科研意识,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水平,使自己成为学习型的教师。

四、课题研究内容:

1、创造优良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

学生天性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语文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个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对学生自己发现而的提出问题进行鼓励。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

2、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

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以及适宜的环境和气氛,而且还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情景,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问题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教学状态,才能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

要做到这点,在课堂教学的问题设置上要体现“五度”、“五要”:“五度”一是难度,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活动,让他们“跳一跳、摘挑子”;二是跨度,问题的设置要有主次、轻重之分。注意问题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的前后衔接;三是坡度,问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四是密度,问题的设置应疏密有问,有一定的停顿时问,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五是广度,问题的设置,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还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面向全体学生。“五要”一要简洁明确,问题设置要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二要讲求过程,不仅要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还要知道答案是怎么来的,明白获得结论的过程,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三要体现阶段性,在教学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应根据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问题设置;四要有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五要注意时机,问题的设置要得当,把握好时机,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3、采用延迟判断的方法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不过早做出评价,使学生意见得到充分发表,把判断与评价分开;对于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通过启发式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完成解答。在课堂上,我们老师的指导与讲解,力争较少叙述事实,较多提出探索性问题,较少给出现成答案,着力引发学生的独立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在解题中标新立异、另辟蹊径、不墨守成规,在教学中,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4、通过及时得到鼓励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教学中,我们要及时肯定学生对的、好的地方并给予鼓励。当学生不敢提问时要及时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当学生敢于提问时要及时鼓励他们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很多问题时要及时鼓励他们选择关键问题;当学生选中关键问题时要及时鼓励他们从课文和课外去搜集材料解答问题;当学生取得解决问题的成功时要由衷地和他们共享成功的喜悦。在提问和答问的过程中要严禁过早评价,要使问题教学得以充分展开。

五、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归纳有关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理论、案例,为课题研究准备充分的专业知识、基础。

(2)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前后,通过问卷调查记录原始数据,为研究的开展,结果的评估提供有效的参考和证据。(3)观察法:通过对学生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改变的观察,来确定是否取得预期效果。

(4)经验总结法:在每一阶段结束的时候,都要利用已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归纳总结,为下一步课题的总结奠定基础。

六、研究策略与实施步骤:

(一)研究策略

1.从社会学的观点讲,学生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认知冲突与情感价值观念的冲突。教师要善于找准触发点,在教学中,应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质疑精神,激发学生对问题、现象保持一种敏感与好奇心,通过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

2.多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教学中,要对学生的提问或回答持正确的态度,让学生获取探究的成果,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进一步引出另一些问题。3.心理安全与自由是激活学生问题意识的两个基本条件,教师民主宽容的态度是实现这两个条件的前提。课堂上要营造探究问题的宽松、自由环境,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大胆质疑,对学生的进步加以鼓励,给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以支持,让课堂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广阔天空。

4.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天生,需要唤起和培养。为此,我们既要让学生为解决“不知”而问,更要让学生为求得“新知”而问。课堂上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一旦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就成了学生的内在需要,成为他们自我发展的过程。

5、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分成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习惯养成阶段;第二阶段是问题意识形成阶段;第三阶段是自觉探究问题阶段。具体做法是将分阶段的做法逐渐转变为学生自觉自动化的学习方式,成为学生的良好习惯,大力表扬敢于发表并坚持自己意见的学生,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参与、大胆质疑、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创造思维能力,成为创新型人才。

(二)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4.09——2014.10)(1)申报课题。

(2)搜集文献资料,加强理论学习和经验积累。(3)撰写课题实施方案,明确研究任务。2.实施阶段

(一)((2014.10——2014.11)(1)研究其策略。(2)积累材料,攥写论文。(3)进一步研究,完善,发展。

3.实施阶段

(二)(2014.11——2014.12)

通过对教学设计的精心预设、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探索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的教学研究。认真地记录发生在自己教学中的问题案例,进入探索实践研究状态。逐步实施。

4.总结阶段(2014.12——2015.01)

(1)分析研究过程,收集、整理研究中积累的资料。

(2)课题经验汇报、总结。(3)攥写结题报告。

七、研究成果分析:

通过研究本课题,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迈出了从敢问到会问的关键一步,并逐步向善问逐渐发展,提出的问题已经能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具有一定深度和独特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呈现多样性,课堂质疑问难的触角延伸到课外。几乎每一节课学生都会有几个问题来“考考老师”,去“问问书本”,去拜访“网络”。而且从课一开始到课末,学生冒出自己的问题,提出问题或质疑已经是学生和教师习以为常的活动。实验表明,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方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转变观念,发展自己。

1、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学习一般人认为比较枯燥乏味,但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进行积极思考,并充分锻炼了自己能力,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因此,学生的内驱力提高了,学习积极性随之提高。结果表明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明显进步。

2、学生的问题质量有明显提高

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从较随意地问问题逐步发展到问题的数学味越来越浓厚了,问题的针对性也变得明确了。

3、学生质疑探究能力增强

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随着主体参与探究学习的过程越来越强烈。他们中有部分“敢为天下先”,解决问题时有了与众不同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结论、新表达方式、新操作程序。在小组的共同合作中,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学生能更好地回顾与分析问题解决的过程,并大胆地表述出来,他们经常会问:这种方法正确吗?有没有其他方法?这种方法还能解决其他问题吗?在“问”中学生学会了用数学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能数学化地思考回答问题。两年多来学生基本能按照以下流程获得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发现问题(生疑)→提出问题(质疑)→讨论问题(议疑)→分析问题(析疑)→再提出问题(再质疑)。实验后,学生探究质疑能力得到增强。

4、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

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能力提高了,学生不满足原有的教师教,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学习方式,变得学习非常主动,课堂上呈现着“带着问题走向教材,带着问题走向老师”的新气象。而且这种学习品质会迁移到其他学科。如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养成的想问、敢问的大胆品质直接影响到语文等学科,他们所获得的质疑问难品质将带他们走向一个个成功。

5、先进的教学观念真正落实到课堂中,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化。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我们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的一个切入口,课题组成员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发生了深刻地变化,教师再也不满足把学生仅仅培养成一名解题的高手,课堂教学过程从直线性的变成曲线的、块状的、多元的„„教师提问的水平同样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那种零碎的、一问一答式的问题变成了整体的、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思维空间较大的问题。实验前后教师的教学观念有非常显著差异,实验后教师提问水平明显强于实验前。

6、教师的业务水平大幅提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我们教师把先进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的一个切入口,课题组成员通过半年多的课题研究,自身的理论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实验后教师的提问水平明显强于实验前,教师的业务水平也随之大幅度提高。

八、存在问题我们在总结课题实验成果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主观和客观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还有待加强,通过课题研究,反思我们的老师要向研究型的老师转变,才能与时俱进。

2、教师的教学观念还要转变。在研究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仍然在穿新鞋走老路,既想改变教学方式,又怕影响教学质量,怕学生的过多提问影响教学进度,导致课堂改革举步维艰,新理念、新教材、旧教法的现象依然存在。

3、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很薄弱,全体的教师和学生都应对“问题意识”提高重视,课题研究虽然结题,但研究还要继续。通过研究发现,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问题的水平差异很大,如何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做到敢问、会问、善问,是我们老师一直面临的挑战。

总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问意识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教师也通过学生的提问,更好的掌握学生的知识薄弱地方,及时给予他们帮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在本次课题研究实验中,我们还有很多不够成熟、不够完善的地方,但我们有信心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使我们的教育科研之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结题报告 通海学校 张军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知识经济的日益发展,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迫切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

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学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益处。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学生问题意识严 重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冷静的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是以老师讲授 为主,教师讲概念、讲例题、讲答案,一直讲到“学生没有问题走出教室”

。我们培养出来的都是“解题能手”“考试强手”,却与诺贝尔无缘。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提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每位教师都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实验的意义: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的数学是 枯燥的数学,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而有趣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不断提 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之上的。可是走进小学课堂,除了一些研究课、公开 课、示范课以外,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也都还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都是听——练习——再现老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 的状态,课堂上每个学生提问和被提问的次数明显减少,学生的问题意识薄弱。再加上现在的孩子懒惰心理强,竞争意识淡薄,对学习缺少兴趣,不爱发言,长 此以往,有的学生养成了不爱思考、不爱提问的坏习惯,学习劲头不足,不利于 学生的数学学习。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生方 式,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逐步提高学生问题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课题组提出“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概念界定: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问题意识是基于问题意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它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中,使学生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实现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三、课题研究目标:

我们把本课题研究的目标确定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主线,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变数学课堂上学生不认真听讲,不善于思考交流、不会提问题的现状,使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具体表现:

1、学生目标

敢问:即学生自己有了想法、问题、建议等后,要有胆量把这些问题抛出 来,勇于发表自己见解,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

会问: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萌发猜想;并能综合运用自身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系统分析、整理、归纳,理解信息,能广泛收集各种信息,从各种信息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善问: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学习状况,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寻找方式方法,能积极进行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拘泥于接受答案,善于质疑问难,善于自我反思,敢于向老师的答案挑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并有其深度。

2、教师目标

(1)善于学习,具备宽广的视野和创新学习能力,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做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老师。

(2)善于启疑,提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学习背景,学习情境应与学生心理、生理相协调,具有新奇性、启发性、趣味性。体现教学始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发展于问题。

(3)教师要有热忱的工作态度,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善于从多种问题中筛选实质性问题,对学生敢于提问的品质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培养和助长学生“自信、独立、机敏”等人格特征,尊重学生不寻常的言行,避免有危害性的批评,以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育人目标:

(1)通过研究,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通过研究,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实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通过研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

四、课题研究内容:

1、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学会质疑。

2、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指导学生如何结合数学学习内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解决学生提问题质量不高,问题范围过大或过小的现状,使学生不但敢问,还要善问。

五、可借鉴的理论和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在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课程改革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开口”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教师要创造提问的情境,让学生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提问。

国内外教育专家、学者都非常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一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我国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则是更为精辟,他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更生动形象,他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美国教育家杜威在30年代对“探究”或“反省性思维”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问题激活创造性”的心理过程。问题的结局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50年代的研究表明,难易适中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足以激励学生向下一阶段发展。

六、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归纳有关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理论、案例,为课题研究准备充分的专业知识、基础。

(2)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前后,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形式,记录原始数据,为研究的开展,结果的评估提供有效的参考和证据。

(3)观察法:通过对学生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改变的观察,来确定是否取得预期效果。

(4)经验总结法:在每一阶段结束的时候,都要利用已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归纳总结,为下一步课题的总结奠定基础。

七、研究策略与实施步骤:

(一)研究策略

1.从社会学的观点讲,学生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认知冲突与情感价值观念的冲突。教师要善于找准触发点,在教学中,应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质疑精神,激发学生对问题、现象保持一种敏感与好奇心,通过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

2.多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教学中,要对学生的提问或回答持正确的态度,让学生获取探究的成果,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进一步引出另一些问题。

3.心理安全与自由是激活学生问题意识的两个基本条件,教师民主宽容的态度是实现这两个条件的前提。课堂上要营造探究问题的宽松、自由环境,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大胆质疑,对学生的进步加以鼓励,给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以支持,让课堂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广阔天空。

4.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天生,需要唤起和培养。为此,我们既要让学生为解决“不知”而问,更要让学生为求得“新知”而问。课堂上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一旦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就成了学生的内在需要,成为他们自我发展的过程。

5、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分成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习惯养成阶段(二个月时间); 第二阶段是问题意识形成阶段(二个月时间); 第三阶段是自觉探究问题阶段(二个月时间)。具体做法是将分阶段的做法逐渐转变为学生自觉自动化的学习方式,成为学生的良好习惯,大力表扬敢于发表并坚持自己意见的学生,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参与、大胆质疑、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创造思维能力,成为创新型人才。

(二)实施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2011、11—2012、1)

主要工作:

(1)选题、申请立项;

(2)构建课题实验思路,研究目标与内容;

(3)进行与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4)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

2、研究实施阶段(2012、2—2012、5)

(1)按照课题方案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反思,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 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注意积累、收集研 究过程中的原始材料,把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体会、个案记录下来,供以后参考、交流。

3、研究总结阶段(2012、6)

(1)收集材料,健全、整理材料。

(2)撰写结题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3)申请专家予以鉴定,形成实验成果、推广。

八、研究成果分析:

本课题实施半年多以来,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迈出了从敢问到会问的关键一步,并逐步向善问逐渐发展,提出的问题已经能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具有一定深度和独特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呈现多样性,课堂质疑问难的触角延伸到课外。几乎每一节课学生都会有几个问题来“考考老师”,去“问问书本”,去拜访“网络”。而且从课伊始到课末,学生冒出自己的问题,提出问题或质疑已经是学生和教师习以为常的活动。实验表明,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方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转变观念,发展自己。

1、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学习一般人认为比较枯燥乏味,但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进行积极思考,并充分锻炼了自己能力,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因此,学生的内驱力提高了,学习积极性随之提高。研究前后,我们对实验班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检验,我们以每个学生在课堂上举手次数的多少为标准,(举手次数少于2次为积极性缺乏,举手次数在3次到5次为积极性一般,6到9次为积极性较强,9次以上为积极性强。)对统计结果进行了汇总对比,实验前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非常显著差异,实验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于实验前。结果表明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明显进步。

2、学生的问题质量有明显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从较随意地问问题逐步发展到问题的数学味越来越浓厚了,问题的针对性也变得明确了。

3、学生质疑探究能力增强

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随着主体参与探究学习的过程越来越强烈。他们中有部分“敢为天下先”,解决问题时有了与众不同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结论、新表 达方式、新操作程序。在小组的共同合作中,学生通过互相交流,85%的学生能 更好地回顾与分析问题解决的过程,并大胆地表述出来,他们经常会问:这种方 法正确吗?有没有其他方法?这种方法还能解决其他问题吗?在“问”中学生学会了用数学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能数学化地思考回答问题。两年多来学生基本能按照以下流程获得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

发现问题(生疑)→提出问题(质疑)→讨论问题(议疑)→分析问题(析疑)→再提出问题(再质疑)。实验后,学生探究质疑能力得到增强。

4、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能力提高了,学生不满足原有的教师教,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学习方式,变得学习非常主动,课堂上呈现着“带着问题走向教材,带着问题走向老师”的新气象。而且这种学习品质会迁移到其他学科。如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养成的想问、敢问的大胆品质直接影响到语文等学科,他们所获得的质疑问难品质将带他们走向一个个成功。

5、先进的教学观念真正落实到课堂中,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化。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我们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的一个切入口,课题组成员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发生了深刻地变化,教师再也不满足把学生仅仅培养成一名解题的高手,课堂教学过程从直线性的变成曲线的、块状的、多元的„„教师提问的水平同样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那种零碎的、一问一答式的问题变成了整体的、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思维空间较大的问题。实验前后教师的教学观念有非常显著差异,实验后教师提问水平明显强于实验前。

6、教师的业务水平大幅提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我们教师把先进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的一个切入 口,课题组成员通过半年多的课题研究,自身的理论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在课 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实验后教师的提问水平明显强于实验前,教师的业务水平也随之大幅度提高。

九、存在问题我们在总结课题实验成果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主观和客观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还有待加强,通过课题研究,反思我们的老师要向 研究型的老师转变,才能与时俱进。

2、教师的教学观念还要转变。在研究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仍然在穿新鞋走老路,既想改变教学方式,又怕影响教学质量,怕学生的过多提问影响教学进度,导致课堂改革举步维艰,新理念、新教材、旧教法的现象依然存在。

3、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很薄弱,全体的教师和学生都应对“问题意识”提高重视,课题研究虽然结题,但研究还要继续。通过研究发现,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问题的水平差异很大,如何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做到敢问、会问、善问,是我们老师一直面临的挑战。

总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问意识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教师也通过学生的提问,更好的掌握学生的知识薄弱地方,及时给予他们帮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在本次课题研究实验中,我们还有很多不够成熟、不够完善的地方,但我们有信心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使我们的教育科研之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第三篇:三合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三合中心校 冯丽君 2017年12月20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爱因斯坦曾提出:“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专门书诗《每事问》:“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认识。从一定意义上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与发展、发明与创新的逻辑起点和推动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新。

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问题意识的严重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冷静地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教师讲概念、讲例题、讲答案。一直讲到“学生没有问题走出教室”。整个教学过程机械、沉闷、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师生问、学生问的互动与交流,缺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学生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更谈不上对现实情景提出自己的问题;我们的一些优质课、观摩课中教师预设的问题过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太少。即使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也往往是肤浅的、无探究价值的。更有教师把提问作为惩治那些不注意听讲、思想开小差的学生的措施。另一方面,学生回答错误或是问得不好,就可能受到批评和嘲笑。如此不但不能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使学生产生厌恶、烦燥。就出现了学生对老师的提问的兴趣越来越小,出现无疑可问、不敢问、不知怎样问、没机会问的局面。一个习惯接受现成答案而不能产生问题的学生,何来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它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是每位教师都值得探讨的课题。既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能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课题。

二、课题简介

1.鼓励学生“敢问”

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问。由疑引发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进而促进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

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充分尊重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允许学生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再想;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发表意见。对于学生萌发的各种问题,或是学生提出的不着边际或不切主题、奇思异想的问题,教师应以和蔼的态度积极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启发学生开动脑筋,不迷信教材、教师,敢于发表个人见解,阐述个人评价意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习惯。

2.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只有主动地学习,才会善于发现问题,也只有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是创造地学习,否则学生永远是一个被动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组织学生找出规律的材料,便于学生探索、实践、发现问题。

3.使学生“善问”。

小学生正处于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未不能”的认知状态中。由于没有掌握好找问题、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课堂上学生往往不知从哪里入手提问,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即便是提出的问题多但质量不高。因此,要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提问方法的指导,促使学生提问能力的提高。

4.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反思,让学生“好问”。

所谓反思,就是通过批判、推断、概括、抽象化思维活

动,将新知识在头脑中进一步完善、丰富和系统化。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不断反思,不断进行数学思考的能力。

按照“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教师要有反思教学的意识,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课题实验成员

课题实验校及班级:三合中心小学校一至六年级。

课题实验负责人:冯丽君

课题实验研究人:巴秀丽、康健、冯丽君、惠艳云、陈绘颖、廉丽静、朱丽君、张化兰、宋春凤、刘晓燕、卢秉瑞、田耕、龙慧勇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及目的意义。

1.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我认为以下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是支撑本课题的理论:

(1)杜威的教育理论

就哲学而言,哲学强调由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向对人的内部世界的探索以及对人自身命运和价值的思考。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描绘了他的教育观点,他认为学校应该是大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在这一社会中,课堂教学应该是真实生活的问题解决的实验室。他鼓励教师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并帮助他们探索重要的社会的和智力的问题。杜威的门徒克伯屈认为,学校学习中应该把儿童分成小组,并让他们去进行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设计和选择。主体教育论要求把教

学活动看成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活动,然而一切创造“始于问题”,这就很明显地看出杜威的教育哲学和现代教学为我们的课题提供了哲学基础。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其中之一是帮助学习者做好在不确定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准备。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数学课程标准》最突出的一个亮点就是突出了“过程性目标”要学生“经历、体验、探索”。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让学生主动探索的切入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问题的质量,让问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并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才能真正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适应经济时代和未来社会的需要。

2.课题的研究意义

(1)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

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使他们敢问、会问、善问,逐步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解决学生上课会听讲,不会提问题的现状,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2)教师能够善于学习,具备更加宽广的视野和创新学习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同时不断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课题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的方法

1.课题的主要内容

(1)小学生在不同学段(中、高)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培养小学生善于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策略。

(3)逐步建立形成“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促进主动发展”教学模式。

2.课题的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出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方法途径。

(2)经验总结法。通过对数学教材和课堂教学实际的研究,总结出教学内容中问题和问题情境的类型;通过实验

结果的分析研究,在理论层面上总结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经验。

(3)叙事研究法。教师及时反思课题研究工作,形成书面材料,可以是教育案例,个案分析,也可以是课题研究心得体会等。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效果

我的课题经过了近两年的研究,参考多种相关文献资料,并吸取多方面的教育教学经验深入实施于课堂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现总结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爱”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巧妙设障质疑把学生置身于研究数学问题的氛围之中,能诱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创设情境,依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积极、主动、创新地学数学。

1.创设趣味式情境,使学生“趣”中“问”

问题情境趣味化,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情感因素、认知内需,为学生提供新颖有趣的情境,激活探究欲望、唤起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

2.创设动态情境,使学生“动”中“问”

问题情境动态化,就是在数学中根据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能力水平,巧妙设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表演,使静态的问题动态化,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设冲突式情境,使学生“悱”中“问”

学生已有知识与未知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可以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探索愿望。在课堂上,我大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意识中激化矛盾,在问题情境中产生了对新知识的需求,并在兴趣的激励下,通过探索去掌握新知识。

(二)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会提问题

常言道:授人一鱼不如授人一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学生想问、好问,更应该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教师首先要作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我们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师的提问应在发现问题的方法上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方法可循,培养学生会提问的能力。

1.教师应向学生示范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使学生能在实现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找准知识生长点,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从教师的提问中学到质疑方法,提出与本节知识密切相关问题,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问重点、难点、疑点。

比如在学习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我先提问学生:你们现在已学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能否把梯形转化成平行

四边形求出面积?也就是把未知转化成已知,提示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来得到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学生中就进行这样的提问:教材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把未知转化成了已知,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其他已学过的图形呢?于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相互讨论,学生还真自己发现了梯形不但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还可以转化成三角形、长方形等等。通过教师的示范提问,让学生能在实现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不但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而且更深刻地认识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从而真正地会提问。

2.教师应向学生示范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找问题

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就能发现处处有问题。发现和提出富有思考性及涉及本质的提问。对自己不懂的或似懂非懂的知识进行提问;对自己以为值得怀疑的事物进行提问;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独特见解。

如:在学习相遇行程问题应用题时,师:刚才我们一起复习了行程问题中有关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和路程间的关系,通过复习,大家有什么想法或进一步想了解什么问题?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

识不清楚的地方找问题。

生1:我从一个物体想到了两个物体运动。两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和路程间又有什么关系?

生2:我从一个物体想到了三个物体运动。三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和路程间又有什么关系?

师:你们联想得真好!那么,你们能举例说说生活中有哪些是两个物体运动或有更多物体的运动吗?这里学生发现和提出了富有思考性及涉及本质的提问。

鼓励学生质疑,既深化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会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找问题的能力。我们就是要善于利用儿童的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七、课题的反思和建议

虽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实施中取得了一些成果,得到广大学生和教师的认同,但同时也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由于教育个体性的差异,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能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会有明显积极的效应,对于接受能力中上水平的学生来说效果相对显著,但对于差生来说效果并不是很显著,在他们身上,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研究。

所以,如何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教学,克服两极分化,如何让所有学生,即全班同学整齐划一地进步,是值得我们继

续深入研究的问题。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八、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师》2005.11.2、《数学教学通讯》2004.1.3、《小学青年教师》2005.5.4、《小学数学教学》2004.12.5、《数学新课程标准》、《教育研究方法导论》、郭根富主编,新课程教材教法(小学数学)、《小学数学研究》,《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标准》。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知识经济的日益发展,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迫切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陶行知先生曾经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学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益处。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学生问题意识严重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法仍然盛行,因而使学生养成了等待老师向他们提问,向他们质疑的习惯,而且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还要去力求遵循老师的提问意图和思路,这不仅抑制了学生对发现问题的兴趣,而且影响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冷静的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教师讲概念、讲例题、讲答案,一直讲到“学生没有问题走出教室”。我们培养出来的都是“解题能手”“考试强手”,却与诺贝尔无缘。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提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每位教师都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概念界定和研究目标

(一)概念界定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问题意识是基于问题意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它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中,使学生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实现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产生的一

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研究与培养,解决学生上课只听讲,不会思考,不会提问的现状。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使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3、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研究内容

1、如何让学生学会质疑。

2、如何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如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

4、在课堂教学活动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归纳有关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理论、案例,为课题研究准备充分的专业知识、基础。

(2)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前后,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形式,记录原始数据,为研究的开展,结果的评估提供有效的参考和证据。

(3)观察法:通过对学生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改变的观察,来确定是否取得预期效果。

(4)经验总结法:在每一阶段结束的时候,都要利用已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归纳总结,为下一步课题的总结奠定基础。

五、研究步骤

(一)研究准备阶段(2011、11—2012、1)

主要工作:

1、选题、申请立项;

2、构建课题实验思路,研究目标与内容;

3、进行与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4、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2、2—2012、5)

1、按照课题方案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反思,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

研究活动分成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研究如何让学生学会质疑(二个月时间),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知道有不明白的地方就提出来,有不同的想法就说出来,要敢于质疑。低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爱问“为什么”,教师要抓住这一教学契机,适当引导、激励,让学生学会质疑;第二阶段是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二个月时间),这一阶段其实也是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遇到问题要多想一想“为什么”,形成有“疑”必“问”的习惯;

第三阶段是研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二个月时间),这一阶段要研究如何提高学生提问题的质量,不要让学生误认为为提问题而提问题,如何提有价值的问题。

3、注意积累、收集研究过程中的原始材料,把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体会、个案记录下来,供以后参考、交流。

(三)研究总结阶段(2012、6)

1、收集材料,健全、整理材料。

2、撰写结题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3、申请专家予以鉴定,形成实验成果、推广。

六、研究成果

实验研究目标全部到位,提供课题研究报告,课题优质课与课题实验有关的论文和学生材料记录,给有关专家组按既定的实验目标、方案,进行鉴定验收后加以推广。

第五篇:《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总是和问题连接在一起的,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现在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首先是提不出问题,其次是不敢提出问题,三是不善于提出问题,四是没有机会提出问题。在我国,随着社会发展,知识型人才将逐渐被创新型人才所取代。如何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和环境,在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促进优质教育的实施,实现素质教育提出的全面、全体和个性发展的学生培养目标,这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严峻挑战,也是广大社会民众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时代性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确立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研究。

三、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所谓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情境中。而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就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情景创设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此课题的研究,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方法论为基础,以教育学、心理学、有关新课程理论方面的专著为指导,着重依据三个理论。

1、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而是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2、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

3、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四、研究目标

1、让教师全面接受教育教学新理念,养成在教学中合理创设问题情景,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紧密结合的意识和习惯

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对课堂教学起着调控作用,首先要从内心全面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并大胆放开手脚去实践新的教学理念。

2、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课堂教学的导入对调动学生学习新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这堂课的教学效益,因此,教师在教学前,要善于捕捉学生身边的事例中的数学问题,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真实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数学,在实践中学习数学,在猜测中学习数学,在探究中学习数学,在合作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研究、实验,初步构建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

课题论证、调查、理论,学习形成研究方案;成立组织机构,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整理我校以前研究成果;立项、搞好课题宣传。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全体课题组成员采用多种方式和形式进行大量的个案研究和资料的积累,进行了课题研究的中期研究汇报,通过上课、作讲座、交流等形式进行了汇报,并邀请专家进

行指导。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课题组成员根据前一段收集的个案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整理,进行总结,形成一定的模式。撰写结题报告,召开成果汇报会。

(二)、研究内容:

我们根据研究的任务和目标,结合数学课程的特点,确定课题研究的内容分成三个方面:一是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二是开发与利用情景的,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三是提高学生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六、课题研究对象

本实验把整个小学教学分为三个阶段:低(一、二)年级阶段、中(三、四)年级阶段、高(五、六)年级阶段。在每个阶段进行同一子课题,但目标分层的实验。全校的班级及数学教师都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

七、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近几年来有关的文献资料、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归纳比较,筛选出有效的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所借鉴。

2、过程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加强对变量的研究,不断改进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质量。

3、行动研究法。即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其主要环节包括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

4、实验研究法:通过对实验因素和无关因素的控制,探索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施原则、方法和途径,应用课程资源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调研、测试、开座谈会等手段。理解发现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实验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八、课题研究的措施

(一)建立完备的课题研究机制。

机制的完善是课题研究顺利实施的制度保障。

1、成立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2、建立了教科研制度。

3、课题研究直接纳入年终考核。对年终按各自的研究成效分配酬劳。当然,在发挥教师间相互竞争、自主研究功能的同时,我们又通过专设的集体成果奖,激发教师的团队精神,发挥他们群体自主研究的作用。

(二)加大专题理论学习的力度。

1、倡导自学。教师工作是一项个体性很强的工作。各个人工作的时间和重心都不相同。因此,自学永远是教师汲取理论营养的最佳方式。我校每个办公室都配备了一台电脑,教师可以随时上网查阅资料,阅览室全天外开放,教师可以自主学习;学期中我们不定期进行生活化课题研究碰头会,理论知识更新交流会,实现教师间理论资源的共享;每位教师每学期理论学习笔记每学期不少于5000余字。

2、组织进修。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进行学习。每个学期至少请教研室主任进行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情境教学指导,不定时的请地区教研员来我校指导课题的研究,还其他兄弟学校建立了校际互助教学进行交流探讨,用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化课题研究。每学期至少去外地培训学习,参加观摩名师讲课还与他们现场互动,解决了教学中的一些困惑。以此来开阔教师们的教科研视野。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性。

1、收集音像资料资源:

学校注重开发录像带、光盘等音像资料。如录制生活中的一些场景作为与学习内容相适应的问题情境,录制数学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录制数学家的生平或故事,录制教学案例供教师讨论。

(1)开发和利用教学光盘、CAI课件、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2)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学生认知、引导学生探究、促进教学反馈。

2、利用互联网络资源:

学校倡导教师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成为数学课程的资源。网络资源的开发突破了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时空的局限;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模拟实验,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

3、利用校园网,加大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为加大学校的信息化进程,最大化的发挥各种资源的效能,使资料能得到共享。我校积极组织教师上传资料,优秀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等。同时,在网上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促进了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

(四)、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研究中,我们坚持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寻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如在进行二年级(上册)“统计—生日”教学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课件出示)生日蛋糕、生日蜡烛、鲜花,同时配有生日歌的音乐。当画面一出现,全班同学“哇,蛋糕、蜡烛”,接着就情不自禁的拍着小手跟着音乐唱起了“生日歌”。轻柔的音乐,优美的画面,将学生带

进了一个趣味性很浓的“过生日”的生活情境中,以情促知,创设了情知互动的愉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不仅想把自己的生日时间告诉同学,同时也想知道全班同学的生日时间,这样自然而然的就进入了今天的课题。而在五年级《圆的认识》一课中,老师制作了一个有关圆发展历史的课件,为学生展示了几千年来古人的聪明才智,为更好的探究圆的有关知识奠定了基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儿童化、生活化数学教学情景,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身边有许多的数学问题等待我们去探索去研究。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形成了课堂教学崭新的模式

通过几个学期的不断探索,我们确立了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参与兴趣,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借助多媒体,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具有真实性和趣味性的情境,巧妙的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

(2)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数学知识都是互相联系的,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延伸、提高,所以,新课程提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给数学找个“原形”,把生活常识提炼为数学,促进知识的迁移,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3)抽象成数学模型。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逐步建立模型。(4)解决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练习,巩固知识,强化提高。

(二)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研究》课题的探究促进了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1、教师教的方式变了。现在的课堂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方式。变成了教师引导点拨,运用“讨论”,“探究”,“图解”,“情境”,“发现”等方法促使学生自主练习。在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三个方面都有了一定变化。

2、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1)增强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数学生活化教学使学生把生活中的信息与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对生活中信息地收集与处理,把信息转化成数学问题,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整个过程中,数学问题也将随着提供信息的不同而灵活变化,正是这一循环、滚动的方式使学生信息量大增,处理能力不断增强。

(2)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并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实践者。数学生活化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鼓励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学生就是在教师的引导辅助下,通过操作实验、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观察、分析、判断等思维品质得到了发展,同时提高了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

把书本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巧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所掌握的知识,减轻了学生的死记硬背和大量单一的练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减少了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为学生学习数学打开了一条探索知识奥秘的途径与方法,使他们感到数学是真真切切存在于生活中,而有效地积累生活经验则有益于帮助他们打开知识的大门。

3、课件案例积累方面。课题组的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了电教教案,制作了大量的教学课件,质量愈来愈高,且在课堂教学中能恰倒好处地运用电教媒体。使用自制课件,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连原来一些上课坐不住、开小差的学生也十分投入,争取发言。利用多媒体上课的效果辐射到其他学科,全校掀起了教师自己制作紧扣课本、拓宽知识面的教学课件和争上电教课的热潮。

十、课题研究后的体会与反思

1、自身素质 面临挑战

课题研究对教师来讲要求较高,教师要具备丰厚的文化知识、课堂的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引导能力等,更重要的是教师实施课题的感悟能力。我校领导虽然已经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但还有个别教师的科研热情、水平不高,平时的上课还不尽人意,在推门听课中我们依然发现个别教师照本宣科,压抑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感觉不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就在生活中,这是本课题深化研究中应给予继续努力的方面。

2、教学模式不是永远不变的

教学模式是具有时空性的,它只体现出一特定时期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理念的更新,旧制教学模式将不断淘汰,新的教学模式将不断呈现。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探究,推陈出新,不断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3、建立多元化的目标评价体系

对于学生的评价,我们需要多元化的评价。学生在完成认知目标的同时,也追求情感领域目标的均衡。因为对学生而言,认知目标的实现需要有强烈的心理需要,需要有勇于探究 的态度,需要有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需要有人际交往的技能,需要对自己调查的资料和他人有恰当的评价。这些非认知品质对联系生活实际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构建多元化的目标评价体系,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十一、研究成果

在教学探究中不少教师获益匪浅。不少教师不断的进行课题实验将自己的感想撰写成了论文或者是成功的经验,主要有:

1、全国“创新杯”赛课一等奖 《组合图形的面积》 执教:林桂平

2、全国“创新杯”说课比赛一等奖 《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说课:杨琳

3、“闽浙两省数学课堂教学交流活动” 《乘法分配律》 执教:杨琳

4、福安市“问题解决观摩研讨会” 《轴对称图形》 执教:徐颖

5、福安市“问题解决观摩研讨会” 《解决问题的策略》 执教:陈建

6、福安市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 《观察物体》 执教:陈建 7:福安市“问题解决观摩研讨会” 《数据的分段整理》 执教:徐颖

8、《有效应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表于《福建教育》 作者:占月琴

9、《也让“数学阅读之花”奇香四溢》收入“福建省问题解决课题研究观摩研讨会”汇编 作者:陈建

10、《以“说”促“思”,发展学生的思维》收入“福建省问题解决课题研究观摩研讨会”汇编 作者:杨琳

11、《让多媒体走进数学课堂》收入宁德市论文汇编 作者:林桂平

12、《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收入宁德市论文汇编 作者:吴廷清

13、《浅谈如何推进素质教育》发表于《数理报社》全国相约名师聚焦课堂组委会 作者:杨琳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结题报告_3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结题报告_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