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路货物运输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时间:2019-05-15 01:17: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公路货物运输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公路货物运输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第一篇:我国公路货物运输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山东职业学院毕业论文

题 目: 我国公路货物运输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系部:管理系

专业:物流管理 学号: 班级: 指导老师: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经济体制的改革下我国公路货物运输形式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已经率先迈出了第一步,由传统的物流模式向现代化的模式过渡,但是在这期间我们取得了不少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同时我们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在缠绕着我们,也是公路运输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不合理运输的表现如:公路货运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协调;货运装备的结构和技术不能适应公路运输要求;企业的运行模式和发展模式与现在物流运输条件下不协调;运输管理水平和能力与市场发展要求不协调;货物运输的信息化程度及匹配到有用的信息能力与现代物流运输不协调;运输管理体制与货运现代化发展不协调,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一直在束缚着我国现在的物流发展,因此就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围绕我们现在当下的中国国情,结合我国的社会结构及状况,提出企业应该向柔性和刚性结合,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快速发展客货运,开展物流服务;转变经营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开展业务流程的整体链条;在管理中运行工程的思想,推行产销一体化的“生态营销管理”,将管理更上一层。关键词: 物流 运输 企业 管理

目录

一、绪论

(一)引言

(二)国内现在的物流基本情况

二、公路货物运输的现状

(一)公路运输的发展及当下现状

(二)物流体系下现代和传统区别

(三)当代社会下各大物流企业结构及管理方向

三、公路货物运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路货运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协调

(二)货运装备的结构和技术不能适应公路运输要求

(三)运输管理水平和能力与市场发展要求不协调

(四)货物运输的信息化程度及匹配到有用的信息能力与现代物流运输不协调

(五)运输管理体制与货运现代化发展不协调

四、针对货物运输存在的问题对策

(一)大力发展新型货物运输的组织方式;加快货运车型结构;促进货物运输企业向物流服务商转型

(二)提高货运的装备水平,提高专业化水平;鼓励物流运输企业发展不同运输能力车辆结构;规范市场秩序,积极营造运力结构调整的良好环境;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及装备水平,提高网络化,组织化的是内在动力

(三)建立了一个全球性的物流链使产品的供应路线最优化,并设立全球物流网络上的集成订货一交货系统;选择好的配送中心位置

(四)建立公路货运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宏观调的角度实现公路货物运运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高度重视自身信誉

(五)完善和加强货运行业及市场管理,以软环境的提升,引导和规范化使得道路货运市场持续健全发展

五、结论

公路运输是我国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其特点是机动灵活,适应性强;可实现门到门的服务;在中短途运输中速度较快,具有原始投资少,资金周转快等特点,同时既是独立的运输体系,又是港口机场重要的集散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公路运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国在公路建设上还要继续加强管理,公路建设的发展和目标也要同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为我国的经济繁荣做出重大的贡献。

一、绪论

(一)引言

萌芽期:20世纪80年代以前-计划经济体制;物流引入期:20世纪80年初期-90年代初期,发展成长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90年代末期;全面发展期: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之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物流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在国际上,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被誉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1.物流平台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流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是和一般的单项系统工程比较,现代物流是规模更大(按照经济影响力,现代物流规模大约是国民经济的1/5),覆盖面更广(覆盖全国乃至国际)、涉及领域更多(全部生活、生产领域)、涉及度更深(国民经济的微观、中观、宏观全方位)的特殊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之中,物流平台是起支撑和承载物流运作那种基础作用的系统工程。有了这种支撑客承载,再有科学、技术、教育、政治的基础力量打造的坚实基础,再依靠现代物流企业的运作,这是一个国家现代物流的完整构架。可以肯定地说,这几个方面都是现代物流系统工程中不可或缺和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2.物流平台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现为国民经济基础。在国民经济中,物流平台的直接作用是支持现代物流的运作,而现代物流的运作都是服务于国民经济各个产业,所以在这个运作的背后,支持的是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运行。这就是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表现。这有一点必须要指出的是,物流平台不仅仅是对物流的运行起到承载和支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支持人的流动平台的一部分,或者是物流和人的流动共用的平台。所以,对于旅游、文化、政治等活动也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

(二)国外当代物流情况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物流现在还是处于一个初期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是1企业物流仍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也已初露端倪2专业化物流企业开始涌现,多样化物流服务有一定程度的发展3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发展出具规模4物流产业发展正在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国外的物流公司的,整体的物流状态是非常积极的,已经形成了一个专业化的体系建设,既有高效的管理层次,又有专业的技术支持。以美国为例:美国物流业发展水平很高,物流业发展环境优良,物流基础设施与自然资源条件良好,供应链和物流运作管理协同高效,第三方物流运营管理水平先进,客户关系良好,物流管理研究注重方法应用与数据分析,物流教育培训体系比较完善。美国物流模式强调“整体化的物流管理系统”,以整体利益为重,冲破按部门分管的体制,从整体进行统一规划管理。美国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平台下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专业化物流企业的积极配合,促进了美国物流运作效率的高效化和物流成本的最优化。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二、公路货物运输现状

(一)公路运输的发展及当下现状

数据统计2009年,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了386.08万公里,截止2010年底,全国总里程突破了400万公里,达到了400.82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了14.74万公里,“十一五”期间新增66.30万公里。高速公路更加完善,全国高速公路达到了7.41万公里,一跃居世界第二位,“十二五”期间我国公路网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公路总里程达到了450万公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路运输业快速发展,加上我国公路网的不断扩建,全国贯通了比较完善的公路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路运输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最大限度的占领市场,公路运输行业出现了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另外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公路运输行业还未成型,但经过20年的发展,当前的公路运输行业又呈现出了运输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模式。辽宁省和山东省已实现了省会到地市全部由高速公路连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高速公路网络也正在形成。随着高速公路里程的不断延伸,规模效益逐步发挥,人们切身感受到高速公路带来的时间、空间观念的变化,在山东、辽宁、广东、江

苏等地,省会到地市当天可以往返,这在过去难以想象。我国高速公路持续快速发展,使公路基础设施总体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随着京沪、京沈、京石太、沪宁合、沪杭甬等一批长距离、跨省区的高速公路相继贯通,我国主要公路运输通道交通紧张状况得到明显缓解,长期存在的运输能力紧张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公路运输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近年来,通过政策引导和企业兼并重组,全国公路运输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以资产为纽带,企业兼并、重组和改制步伐加快,涌现出一批诸如中远物流、中外运等大型运输企业,集约化、规模化、网络化经营水平和市场集中度明显提高。初步形成大型专业集团主导行业发展方向的市场格局;各地采取有效措施,不断优化车型结构,提升运输装备水平。运输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2006年全国货运车辆公路交通安全事故发生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财产损失,都与往年相比下降了不少。在公路运输市场管理方面,加强了行业监管和社会监督,市场秩序得到明显好转,守法诚信经营的意识明显增强,违法违规行为明显减少,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正在逐步形成。公路运输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在公路运输信息化建设方面,各地普遍实行了政务公开,推广应用了公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卫星全球定位和导航系统、行车记录仪、联网售票系统等先进设备,加快普及了联网售票、电子屏幕显示、货运信息配载和汽车维修、综合性能检测等电子技术,有效提高了公路运输行业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从总体上主要表现在:全国公路网络和运输站场的总体数量和结构,还不能满足运输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公路运输站场的发展仍然落后于公路建设;公路运输的车辆、组织和经营结构仍欠合理;营运车辆空驶率高,能耗高,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低;城乡交通一体化的进程比较缓慢,城乡客运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公路运输的管理和经营水平、信息化建设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加强。公路运输稳定性依旧不够。虽然道路运输业的集约化程度有所提高,但市场主体依然处于多、小、散、弱状态,缺少处于主导地位的大而强的企业。同时还面临铁路提速、城际轨道建设、燃油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运输市场还不够规范,市场主体集中度比较低。从全国看,非法运输屡禁不止,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止。车辆超限超载还未从源头上得到彻底治理。运输市场中地区封锁现象依然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仍时有发生,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任务仍很艰巨。运政队伍建设和规范执法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另外,还存在公路建设基础薄弱,收费不规范,办事效率低下,系统不完善,司机职业化程度非常低,管理人才、市场人才的缺乏等诸多问题。

(二)物流体系下现代物流和传统物流区别

传统物流一般指的是产品出场后的包装,运输,装卸,仓储,而现代物流是指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集成式管理,为了就是尽可能的降低物流总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现代物流的特点有反应快速化,功能集成化,服务系列化,作业规范化,物流目标系统化,手段现代化,组织网络化,物流经营市场化,信息电子化。传统物流和现代物流的区别大致以下几点:1传统物流只提供简单的位移,现代物流则提供增值服务2传统物流是被动服务,现代物流是主动服务3传统物流实行人工控制,现代物流实施信息管理4传统物流无统一服务标准,现代物流实施标准化服务5传统物流侧重点到点或者是线到线服务,现代物流构建全球服务网络6传统物流是单一的环节管理,现代物流是整体系统化。现代物流是根据最经济的费用完成物体的位移,从而获得最大的利益空间。

(三)当代社会下各大物流企业结构及管理方向

一般中小企业多采用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也叫生产区域制,或直线参谋式,这种结构是将企业管理结构和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直线领导机构和人员,另一类是职能机构和人员。管理方向上 依靠信息技术的发展,以服务作为物流信息化的核心,围绕提供客户服务水平来改造物流管理模式与运作流程,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以电子商务为手段,开创现代物流管理新模式。供应链的概念是精细原理与供应链结合,是对精细物流的进一步发展。精细管理为减少浪费、降低成本、缩短操作周期、提供强化的客户价值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提供了一种伟大的方法,在生产过程已经取得就巨大的成功。精细供应链的基本计划方法是设定企业目标,部门目标,操作目标,明确现有绩效与目标值的差别认定,制定达到预期目标的时间框架和要求。精细供应链的建立五个步骤:选择工具、确定原则,制定战略,明确价值,领先方法的适应性实施策略。它要求在精细供应链环境中创造产出文化,建立环境要素,最大限度避免非产出行为。精细供应链与6 西格玛的结合,又在创造新的概念。

三、公路货物运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路货运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协调 由于现代物流信息的不对称,社会物品流通环节增加,导致了现代的中国货物周转量在不断地急剧增加,这样的同时也相应的增加了无效的物流作业,从而增加了成本。物流总额是指第一次进入全社会物流系统的货物总价值,远高于社会物品总价值的物流总额不是一个好现象,它表明物品流通环节多,倒运次数多,物品价值被重复计算,它更代表了社会物流效率低下。

(二)货运装备的结构和技术不能适应公路运输要求

公路货运发展在于提高专业化水平,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不管发展,各条货运线的开设,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公路网遍布全国,但现代市场的不成熟的市场环境扰乱了运力结构调整的内在调理,长期的超载及“大车小标”的不规范的经营行为扭曲了货运市场的信号,从而扰乱了货运市场的内在调理。主要有车型结构不合理;信息化程度低;运力布局不合理;低集中度延缓技术更新;低集中度造成运力浪费。

(三)运输管理水平和能力与市场发展要求不协调

当前运输受市场环境的影响比较大,然而运输成本的因素最容易引起运输中的重视。单一的数量、规模、速度型、及资源利用的粗放型。企业物流进行的根本目标就是通过在采购、销售过程中有效地掌握物流、信息流去满足客户的需求,也就是在最合适的时间、最合适的地点提供给客户需要的产品。今天的商业环境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客户的期望值正在日益提高。为适应这种变化,企业的物流工作必须进行革新,创建出一种适合企业发展、让客户满意的物流运输合理化系统。

(四)货物运输的信息化程度及匹配到有用的信息能力与现代物流运输不协调

1.市场环境的混乱 配套的市内小型货车配送却不健全,许多中小企业没有自己的货物运输工具,常常租用个体货运车。一些非法营运的个人,并没有取得相应的物流运输资质也“乘虚而入”,抢占市场。

2市场竞争激烈,目前进入我国外企不断增多,尽管这些外企只能通过合资企业来涉足运输方面的能力,但是外企凭借先进的经验及技术开启了大型物流活动,他们将其中的业务压价后转包出去,从而直接获取利益,对我们在获取利润的同时压榨了一部分。

3市场缺乏有效地管理监督机制,体系建设不全,导致整个市场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

(五)运输管理体制与货运现代化发展不协调

1货运市场经营业户的规模比较小,经营服务的功能比较单一,缺乏大型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

2货运市场资源过于分散,缺乏有效地机制推进道路货运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其直接后果是行业内资源浪费严重,增加了行业内的整体运作难度。

3货运市场缺乏行业协调自律和引导,现有占市场绝大多数的个体货运业户经营缺乏规模效益,易于诱发市场的无序竞争,零散个体户受到的经济利益的驱动,甚至进行垄断货源的违规操作,损害了货主的财产安全,导致整个行业信用水平和协作水平下降,经营风险增加。

4货运市场的信息化进程加快,已经初步形成了运友,南环配载,香山物流等几个区域性的信息平台,但由于信息系统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比较低,导致现代货运信息化技术推广比较慢。

四、针对货物运输存在的问题对策

(一)针对公路货运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协调问题的对策

1.大力发展新型货物运输的组织方式。大力发展各种运输方式,新活的农场品,高附加值的货物等直达运输,加快发展甩挂运输,联运运输,定班定线运输,厢式运输和汽车列车运输,集装箱运输,保鲜或者冷链运输。支持零担,快运,货物代理,城市配送以及班线客运为依托的小件快运等经营业务的网络延伸,鼓励有条件的道路运输企业向多式联运经营企业转型,建立全程性,无缝隙,连续性经营组织和管理体系。

2加快货运车型结构。按照现在的要求积极推进车辆的大型化,厢式化,专业化,鼓励发展集装箱式,冷鲜式等新型作业结构化,不断改进车辆的结构化,做到管理一体化。

3促进货物运输企业向物流服务商转型。促进货物运输企业和加工,生产企业的合作与联盟,拓展物流一体化的物流和供应链集成等高附加价值的物流链。

(二)针对货运装备的结构和技术不能适应公路运输要求问题的对策

1.在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下改善和提高货运的装备水平,提高专业化水平,向物流全过程服务,优化货物运输车辆结构为重点,要加快发展大型货物运输车辆及中小型车辆的双向发展。

2.鼓励物流运输企业发展中长途运输车辆,其中有重型车辆,重型厢式货物,重型专用车辆,短途配送车辆发展环保,低油耗配送,安全的中小型厢型配送车辆。

3.规范市场秩序,积极营造运力结构调整的良好环境,通过扫清运力结构的障碍,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使市场价格正确反应供求关系。

4.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及装备水平,提高网络化,组织化的是内在动力。

(三)针对运输管理水平和能力与市场发展要求不协调问题的对策

重点是将销售、配送、生产和采购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公司的目标。即将客户的满意程序提高到100%,同时将库存量再减少50%。为了这一目标,将进一步扩展和强化物流网络,同时建立了一个全球性的物流链使产品的供应路线最优化,并设立全球物流网络上的集成订货一交货系统,从原材料采购到交货给最终客户的整个路径上实现物流和信息流一体化,这样客户就能以最低的价格得到高质量的服务,从而对企业更加满意。基于这种思想,物流工作合理化革新在配送选址、实物运输、现场作业和信息系统四个方面去进行物流革新。1.配送选址新措施为了提高配送中心的效率和质量,企业将其划分为产地配送中心和销地配送中心。前者用于原材料的补充,后者用于存货的调整。对每个职能部门都确定了最优工序,配送中心的数量被减少、规模得以最优化,便于向客户提供最佳的服务。

2.实物运输革新措施为了及时地交货给零售商,配送中心考虑货物数量和运输所需时间的基础上确定出合理的运输路线。同时,一个高效的调拨系统也被开发出来,这方面的革新加强了支持销售的能力。

3.现场作业革新措施为使进出工厂的货物更方便快捷地流动,公司建立了一个交货点查询管理系统,可以查询货物的进出库频率,高效地配置资源。4.信息系统新措施公司在局域网环境下建立了一个通讯网络,并开发了一个客户服务器系统,公司集成系统(SAPR)的三分之一将投入物流中使用。由于将生产配送和销售一体化,整个系统中不同的职能部门将能达到信息共享。客户如有涉及物流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实行订单跟踪系统得到回答。

(四)针对货物运输的信息化程度及匹配到有用的信息能力与现代物流运输不协调对策

1针对货物市场的信息的不对称现象,建立公路货运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公路货运市场的信息交流,以完善公路货运市场的基本功能方法来实现公路货运市场机制的完善,从完善市场机制的角度实现公路货运的合理配置。

2针对政府及管理部门获取数据难以及缺乏辅助决策的计算机软件的问题,建立信息统计系统和决策系统,通过对各种大量数据的统计和分析预测,实现帮助管理人员进行各种分析的辅助决策功能,从加强宏观调的角度实现公路货物运运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3高度重视自身信誉。在电子商务时代,商物分流现象表现得非常明显:商家和消费者的交易活动在网上完成,而物流活动则是在网下进行。如果一个物流中心不能准时地根据商家和用户的要求完成物流活动,或者不能按照客户的要求完成任务,那么它就会在商家和消费者中丧失信誉,在下一次交易活动中他们就不会选择该物流中心,而是去选择其他物流中心,或者选择其他方式来完成自己的物流活动。为了避免这种客户流失的现象,现代物流中心必须高度重视自身的信誉。这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

(五)针对运输管理体制与货运现代化发展不协调对策

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已发展现代货运业和现代物流业为目标,在逐步完善硬件设施环境下的同时,并需要通过制度和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和加强货运行业及市场管理,以软环境的提升,引导和规范化使得道路货运市场持续健全发展,为此政府部门还要加强调控职能,利用政府的职能调控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和利益关系;发挥监督职能,监督货运市场的市场经营行为,交易行为,竞争行为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保证市场环境的正常运行;服务职能下包括信息服务、咨询服务、仲裁服务、培训服务。和受理控诉服务等。通过服务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高行业管理调控和监督市场效率。

五、结论

公路运输是我国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其特点是机动灵活,适应性强;可实现门到门的服务;在中短途运输中速度较快,具有原始投资少,资金周转快等特点,同时既是独立的运输体系,又是港口机场重要的集散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公路运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国在公路建设上还要继续加强管理,公路建设的发展和目标也要同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为我国的经济繁荣做出重大的贡献。把握供应链,提升核心竞争力,供应链是物流管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的扩展。制造业企业、物流企业都应重视供应链。供应链取代物流,不仅是理论的发展,更是时代的变革。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掌握供应链技术,才能在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开展广泛合作,扩大中国物流的国际影响,博鳌深圳物流大会,将成为中国目前为止规模最高、影响最大的物流大会,得到了国际物流界的广泛参与。中国物流继续扩大物流国际合作,承办更多高水平的物流大会,引入更多的物流企业和机构,建立物流对外合作网络,扩大中国物流的国际影响。

第二篇: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07 经济学 3 班 张婷婷 3207004233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 20 世纪 80 年代沿海发展战略、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90 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 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 发展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大城市为中心、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我国区域经济按 地理位置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从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深 圳、湛江等整个海岸线为快速发展的经济区域;第二层次是从哈尔滨、沈阳、石家庄、太原、郑州、武汉、合肥、南昌、长沙等内陆属于发展较慢的经济区域;第三层次是西部地区为发 展落后的经济区域。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1、从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看 经过 20 多年的高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已进人工业化的起飞阶段,走在全国前列。市 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并在 WTO 规则下迅速与国际市场接轨。国民经济以年均 10%--11% 的速度增长,超过全国平均 2 个以上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 65%以上,人均 GDP 达 1700 美元。这一地区形成 3 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圈和都市圈,即以广州、深圳和珠 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 海经济区,这三个区域相继创造出区域发展的奇迹。今年以来,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更 是高速赛跑,比翼齐飞,成为我国的制造业中心,占全国经济的权重愈来愈大。

2、从西部大开发取得的进展看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 4 年里,国债投资及其带动的投资达 7000 亿元人民币,五大标 志性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两线工程进展顺利。东部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资加快了西进步伐。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 业都出现可喜发展的势头。各省市区内的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水利、县乡道路、农村电 网改造等基础设施推进很快。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3、从东北经济发展新机遇看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的出台,给解决东北问题带来了一次新机遇。东北地区制造业 的基础优势和巨大潜力,是东部沿海地区所不具备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现已进入实质性 操作阶段,政策和操作方法都与西部开

发不同,采取直接面对一个个企业的政策和方法,核 心内容是用高新技術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技术,用市场化的先进管理取代传统管理模 式,所需资金采取多渠道筹集方式,包括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

4、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地 向东部地区流动,但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尽管国家在前几 年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西部地区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发展仍较缓慢。三大地带经济 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东部地区已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充分,产业结构升级迅速,制造业、服务业和外贸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西部经济增长 主要靠基础建设投资拉动,国有资本仍占主要地位,外资、民间资本不足,制造业、服务业 发展不快,投资效益不高。因此,东西部之间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 仍在继续扩大。以西部的 GDP 增长速度为 1 相比较,1998 年东西部比为 1.43:1,2002 年

扩大为 1.57:1。人均 GDP,2002 年西部约 600 美元,东部则为 1700 美元,东部约为西部 的 3 倍。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 目标进退维谷。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 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出来了。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 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 差异。东南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 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 实。

2、中部经济有“凹陷”之忧。自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 90 年代末西部大 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 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 梯度效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 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

3、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一是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 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尤甚。二

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三是 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加速扩大的地带间经济发展差距,加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 地区地方政府“兴地富民”的客观压力,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在项目投资上置全局性资源浪 费、生产能力过剩而不顾,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建设,从而导致地区产业结 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这不仅抑制了地区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丧失了地区分工效益和规模 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4、地方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 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如区域间为争夺紧俏资源而 展开的资源大战;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互相实行资源、技术、人才、商品 的垄断和封锁等来保护本地区的利益。不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 自由流动,而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难以形成。目前,各地区进一步扩张面临的共同障碍,是行政体制 分割,各自为政,行政性区际关系替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难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经济 融合。

5、不发达地区的造血功能不足。对不发达地区而言,其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沿 海发达地区,优惠政策也没有绝对的优势,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不发达地区产 业结构落后,缺乏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人才缺乏,科研经费不足,使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 展雪上加霜。

6、“资源换增长”模式普遍存在。很多地方政府用土地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作为促使 本地经济发展和 GDP 增长的最优选择,这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最普遍的问题。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宏观调控,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从我国目前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情况来看,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市场发育还不充分,各地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差 距很大,全国统一的市场尚未形成。所以政府应通过转变自身职能,促进市场发育,为区域 经济发展创造比较宽松的市场环境。同时,还应通过制定适当的区域经济政策,防止市场机 制的自发作用导致地区差距讲一步扩大。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实现共同富 裕的目标,政府通过必要的投资倾斜和政策倾斜,加强不发达地区的智力投资,扶持落后地 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宏观调控措施,达到各个经

第三篇: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粮食安全问题现如今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因为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本文基于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保证粮食的种植面积、解决农业缺水问题、加强农业科技水平等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粮食安全;问题;对策

所谓粮食安全,是指在保证国家遭遇各种灾害和战事时有足够应对储备的前提下,在使国家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的前提下,国家具有持续保障所有国民能及时买得到、买得起、价格基本平稳的符合国民习俗要求的、符合食品安全的、符合国民健康营养标准所需要的粮食。

一、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1粮食安全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基本。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没有粮食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那就更谈不上经济的发展。

2粮食安全是国家和政治安全的保障。农业的发展水平制约着社会的发展水平,影响着国家政治安稳状况。一国的自立能力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粮食的生产、农业的发展。如果农副产品不能保持自给,过多依赖进口,必将受制于人。一旦国际政局变化,势必陷入被动,甚至危及国家安全。

3粮食安全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条件。只有在解决好温饱问题,人民穿衣吃饭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粮食安全就是社会稳定,人民安定团结的必要条件。

二、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

1农业生产环境质量下降,农产品产量严重受制。受非农建设用地及生态退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农业耕地尤其是优质肥沃的耕地数量逐年有不同程度减少。而且,我国耕地面积分布极不平衡,62%的耕地分布在水资源不足全国20%的淮河流域及以北地区,水资源充足的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耕地仅占38%。耕地面积的缩减再加上水资源的短缺使得农业生产环境破坏,农业产量受到消极影响。

2经济复苏导致粮食消费量大幅增加。随着全球经济复苏,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全国人口数量的持续上升,必然对我国粮食安全带来极大挑战。同时我国gdp增长和居民收入提高,民众有能力消费更多的粮食和食用植物油。对肉蛋奶鱼等动物蛋白食品消费量快速增长,从而导致消耗更多的饲料粮。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口的不断增多,与绿色革命要求的粮食产量放缓会形成一定程度反差,这也是个重大挑战。

3农业组装配套技术不到位,财政投入不足。我国农业组装配套技术不到位,粗放耕作,掠夺经营的增长方式仍然存在,导致农业产量低,综合效益不显著。农技推广处于瘫痪半瘫痪的状态,新的农业技术和科研成果推广就难以到位,影响了粮食安全。

4农民科技素质低,进口依赖度提高。目前,我国广大农村依然沿袭着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形成的传统、分散的生产模式,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很低,农业生产基本靠天吃饭,也因此造成粮食生产科技附加值较低。特别是前几年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农民负担重,农村青壮年大量流入城市务工经商,在家务农者多为老叟和妇女,导致土地抛荒,粗放耕作,广种薄收。由于劳动者素质差,干群生态经济意识弱,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粮食产量难以持续提高。

三、保证我国粮食安全要有强有力措施 1保证粮食的种植面积。耕地面积的保障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因此,必须始终把耕地保护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保证现在人均约1.3亩耕地。同时,要采取措施应对城市化过程中对耕地的蚕食,限制现有土地性质的转换,要严格执行基本农田制度,确保农业用地的用途。2解决农业缺水问题。水是生物的生命线,有水才有粮。我国粮食增长缓慢,生态环境恶化,很重要的原因是水资源短缺和利用不合理,因此,对缺水问题,要从根本出发,找准源头实实在在进行解决。要在搞好“南水北调”的同时,加速“大西线”垮地区调水工程(即引黄调水工程)的规划与实施,才能彻底解决我国大西北的缺水问题。

3加强农业科技水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谈不上现代化的农业。发达国家农业贡献率70%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而我国目前只有40%左右。因此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要以点带面,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完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调动农民学科学、用科技的积极性,不断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确保粮食的增产增收。

4完善农业保险与粮食安全保障机制。农业属于特殊产业,因为农业与自然天气的关系紧密相关,各种天灾会造成农业的巨大损失。因此就需要市场经济体制下完善的农业保险对其进行保障。同时要根据丰年、歉年的区域粮食生产情况,逐步建立粮食生产、需求、储备、市场动态及突发事件跟踪的监测预警分析制度,从而确保随时有粮可用。

第四篇:我国服务业存在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我国服务业存在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班级:经1109 学号:20111246 姓名:邢艳春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加汹涌的背景下,世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以金融及信息革命全球化发展为特征的科学技术革新浪潮正在推动世界服务的加速发展。如今服务业占各国经济比重越来越大。当然中国也在此行列之中,接下来我们将分析中国的服务业,以及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决策。

服务业是指利用设备、工具、场所、信息或技能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业务。作为市场经济的产业基础,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包括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味浓服务业、社区服务业、旅游服务业、中介服务业、房地产服务业、文化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公共服务业、教育服务业、餐饮服务业等等。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与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反应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优势。现代服务业是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而发展起来的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具有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依赖度低、污染排放低等特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我国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的转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是技术含量有待提高。我国服务业总体技术含量不高,劳动生产率较低,科技对服务业的贡献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制约着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我国所提供的产品和信息服务基本处于产业链低端,经济效益很低,而且我国在服务业领域研发投入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是人才短缺问题凸显。我国虽然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服务人才的短缺、尤其是结构性短缺一直制约着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四是融资困难亟待改善。大多数服务企业由于规模小、信用低以及缺乏足够的抵押品等原因,很难从银行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贷款。在需要大量资金的现代服务行业如节能服务业,融资困难一直是制约行业发展的最大难题。五是规模品牌有待提升。规模偏小、品牌效应差也是制约着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服务外包领域,企业规模越大、品牌效应越高,越容易获得订单。我国大多数服务外包企业虽然发展迅速,但由于规模偏小、品牌效应不大,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难以获得较大的订单。

对于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的解决对策:

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抓手,努力提高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水平。当前,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主体,生产性服务业由于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仅科技含量高,而且在技术、管理、经营等方面的创新也引领世界潮流。金融危机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速了我国东部到中西部的产业转移,既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又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提高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提出了要求。要充分利用金融危机提供的有利时机,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抓手,在东部沿海地区围绕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求,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研发、文化创意、供应链管理等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生产性服务业;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对服务于产业转移的生产性服务业如物流、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进行支持,以提高现代服务业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

以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业为契机,加快建立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现代服务业人才的缺乏,既有总量上的,也有结构上的;总体看来,我国外包服务业人才的缺乏更多是总量上的不足。据介绍,金融危机中大量软件服务企业所需要的是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中级软件人员,对高、中、低人才的需求结构呈现出“橄榄型”的特征,而目前我国院校培养模式却无法适用这种需求。因此,应以此次金融危机所形成的强大的市场需求为契机,首先在软件和服务外包相关专业,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并逐步扩展到其它现代服务业领域,最终形成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契机,加快形成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融资模式。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反经济周期和逆势而上的特点,并能够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为加快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通过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基金解决文化创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如北京市通过设立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对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担保的公司进行政策扶持,很好地解决了文化创意产业融资难的问题。二是抓紧时间研究解决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所存在的问题,尽快形成较为成熟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模式。三是积极发展针对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化担保公司,以减少银行的风险和放贷的积极性,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融资模式。

以优化服务和政策环境为推手,提升我国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和品牌。当前,为充分利用金融危机提供的有利时机,扩大我国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和品牌。一要鼓励并支持现代服务企业,尤其是服务外包企业、文化创意企业、软件服务业等之间开展以市场为中心、以产权为基础的多种多样的并购,特别是鼓励开展国际并购,较快地形成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超过万人以上的现代服务企业。二要积极鼓励现代服务企业开拓国际客户资源。三要进一步完善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软硬件环境,包括国内服务业务外国企业禁入、外汇管制过于严格等问题。四要尽快出台鼓励国内政府、机构、公司外包非核心业务的税收、收费、信息保密和资格认定等政策,为现代服务企业提供更多的业务资源。

综上所诉:虽然我国的服务业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是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我国的服务业市场已经被视为经济发展中的最后一块蛋糕。我国强有力的政策扶持是我国服务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相信在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过程中,我国的服务业将会发展的越来越好,逐步迈入到发达国家的行列。

第五篇:我国戒毒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我国30多年的禁毒、戒毒工作,产生了许多方法、模式,尽管我国现有各种戒毒模式都在以各自的运作方式治疗和帮助药物依赖者,然而,多年实践发现,这些戒毒模式尚有以下问题:复吸率高,回归社会难,强制、医学手段与社会心理康复未能形成有效的整合,社区资源未充分利用与重视,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以下简称《禁毒法》)的颁布实行,标志着我国禁毒工作从此进入了依法全面推进禁毒、戒毒新的历史阶段,对推动我国禁毒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利用《禁毒法》颁布带来的契机,推动我国禁毒、戒毒事业的发展,我们需要对既往的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并探讨《禁毒法》颁布前后戒毒模式的变化,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应对办法。

一、我国《禁毒法》颁布前的戒毒模式

我国《禁毒法》颁布前的戒毒模式包括强制戒毒、劳教戒毒和自愿戒毒。

1.强制戒毒:强制戒毒由公安机关主管。强制戒毒对吸毒人员进行集中封闭式管理,在一定的治疗时间后实现生理脱毒,达到降低毒品需求的目的。因而强制戒毒既是一个对吸毒者进行有效控制的过程,也是控制社会不安定因素的极佳措施。但是,由于对强制戒毒人员大多都采用准监所式的管理模式,强制戒毒人员社会支持受限,从而对其回归社会造成极大影响。同时,强制戒毒时间一般较短,最长不超过1年,只能使戒毒人员生理脱毒,不能完成完整的戒毒过程。此外,专业人员、设备、经费等资源的缺乏都是强制戒毒的缺陷。总的来说,强制戒毒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今,强制戒毒已不再是国际上主要的戒毒模式,在芬兰和挪威,强制戒毒于20世纪90年代就被取消。最近,联合国各机构呼吁各国关闭强制性拘禁戒毒和康复中心,并在社区中开展自愿的、知证的、基于权利的健康和社会服务,.

2.劳教戒毒:劳教戒毒工作由司法行政机关主管。劳教戒毒是我国目前相对有效的戒毒形式。劳教戒毒时间为1-3年,不仅有利于戒毒者的生理康复,也有利于进行心理矫治。另外,劳教戒毒对戒毒人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再就业培训,使劳教戒毒人员戒毒成功率提高,戒毒效果相对较好。但劳教戒毒也存在“重惩罚、轻戒毒”的弊端,存在着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的缺乏,以及由于心理干预专业人员身份及场合的特殊性,使心理干预效果受到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对整个劳教的合法性有着较大的争议。

3.自愿戒毒:自愿戒毒的管理大部分以医院化的规范医疗为主,有较强的医疗技术和设备。虽然自愿戒毒所大多采取封闭的病房管理模式,相比强制戒毒者,人身自由限制较少,生活待遇较好,但由于自愿戒毒所是以盈利为目的,给戒毒者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致使大部分戒毒者没有条件进行自愿戒毒。此外,自愿戒毒只能使吸毒者生理脱毒,而不能达到心理康复和回归社会,自愿戒毒的法律依据不够,对自愿戒毒人员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由此造成很多自愿戒毒所无法控制毒源,戒毒成功率大打折扣。

以上戒毒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由于吸毒带来的各种问题,但共同的挑战是:绝大多数强制和劳教戒毒所都投入低,自愿戒毒所的投入几乎为零;人力资源匮乏的困扰,缺乏热心、耐心和专心从事戒毒工作的专业人员,因而,戒毒治疗大多停留在脱毒治疗阶段,社会康复治疗多数停留在说教阶段,自愿戒毒受利益驱动,多数管理不良,治疗机构一味追求短期效果,重医械,轻康复,治疗缺乏针对性,不重视个体不同情况与需求;戒毒资源未能充分整合,戒毒工作几乎完全由公安机关和司法部门承担,社区没有充分参与到戒毒康复工作中,戒毒人员从戒毒所返回社区后几乎没有后续跟进。

二、《禁毒法》下的戒毒模式

《禁毒法》颁布后,我国戒毒体系发生了重构。《禁毒法》新设置了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赋予了社区戒毒重要地位,凸显了自愿戒毒的重要作用,并且将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统一为强制隔离戒毒。

1.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是一种新型戒毒模式,是构建和谐社会在禁毒领域的体现。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单元,通过基层群众组织对吸毒人员展开戒毒治疗、康复训练、技能培训等措施,最终使吸毒人员回归社会的过程。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处于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中,较少限制人身自由,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戒毒工作理念;加之家庭的支持和关怀,使吸毒人员感到自身价值的存在,戒毒的依从性较高。另外,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是一个调动公民共同参与的戒毒措施,对毒品的预防宣传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2.强制隔离戒毒:据《禁毒法》第31条,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教育和挽救吸毒人员。国家对吸毒人员由严惩改为帮助,这就决定了强制隔离戒毒的根本目的是戒除毒瘾,而不是对吸毒人员的惩罚。这是强制隔离戒毒与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最大的不同之处。此理念在2011年6月26日公布实施的《戒毒条例》中也得到了强调。

3.自愿戒毒:《禁毒法》赋予了自愿戒毒措施的合法地位,对自愿戒毒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给予了较为充分的估计和应对。根据自愿戒毒实际进行的需要,禁毒法还赋予了自愿戒毒医疗机构对戒毒人员的身体、物品检查和采取必要的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权。因此,《禁毒法》在促进自愿戒毒为我国禁毒事业作更大贡献的同时,又极力减少自愿戒毒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公共卫生的角度看,《禁毒法》的重要意义在于:(1)明确了政府各部门的责任,并提出“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这对提高全国人民的禁毒意识有很大的帮助,从而对吸毒的预防产生重大影响。(2)《禁毒法》规定对待吸毒人员以“帮助、教育和挽救”的基本原则,承认吸毒者的“患者”身份,采用“生理+心理+行为+家庭”的综合矫治方法使戒毒更加科学化。社区戒毒的设立使得吸毒者戒毒时能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并得到亲朋好友的支持,强制隔离戒毒中,其目的也由原来对吸毒人员的惩罚而改为戒除毒瘾,这对吸毒者合法权益的保证起到了重要作用,将提高戒毒的成功率。(3)《禁毒法》规定:“禁毒工作实行预防为主,并将毒品宣传教育放于总则之后,规定了各部门的禁毒宣传义务。这对人们了解毒品危害,阻止吸毒人群的扩大将会起到积极作用。(4)《禁毒法》赋予降低危害等积极干预措施以法律地位,如使“美沙酮维持治疗、提供清洁针具合法化”。

三、新形势下我国戒毒存在的问题

1.对药物滥用和药物滥用者的负性态度:在大多数的政府文件中,药物滥用和卖淫、赌博,被称为“丑恶的社会现象”。大多数人认为药物滥用是坏习惯、人格问题或道德败坏,而不认为是一种疾病。不管是外行还是专业人员,均认为惩罚应该是治疗药物滥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吸毒者咎由自取,应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在我们的调查中,即使是从事药物成瘾治疗的专业人士,也不认为药物滥用是一种脑的疾病。因此,目前我国对吸毒者进行惩罚的制度仍然存在并不奇怪。

2.法规和制度方面的落实、衔接问题:我国现行的法规和制度还不完善,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对吸毒人员的监督管控力量薄弱。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的执行主体为戒毒人员户籍所在地或现居住地的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实际执行主体为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指定的社区组织,即居委会和村委会。虽然我国的社区组织(居委会、村委会)结构很完善,但管理权力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实际上主要是靠戒毒人员的自觉性来进行行为控制。另外,各种戒毒措施之间如何衔接,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设置、管理和经费、执行机关都未明确规定,诊断评估方法尚未确定,戒毒制度与社区矫治制度未能有效结合等,都会使《禁毒法》的执行效果削弱,达不到预期效果。

3.戒毒资源不足且未能充分整合:戒毒机构分别隶属于公安、司法、医疗等部门,各部门间竞争资源,不能优势互补,不能形成合力。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违法者”和“患者”间的认同混乱,对治疗效果缺乏科学的评估标准等因素,都成为了为毒品依赖者提供适宜的、以循证为基础的、权利平等治疗的障碍。戒毒机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落实不到位,自愿戒毒机构因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不可避免地要对利润进行追求,这直接和间接影响到了戒毒的公益性。在戒毒者回到社区后,由于专业人员、场地、经费的限制,使他们缺乏科学全面的后续照顾,在心理上得不到正确的指导,生活来源无法落实,加上稽延性戒断症状、社会歧视与偏见等使得戒毒的努力功亏一篑。

4.专业人员和戒毒设施缺乏:无论是强制还是自愿戒毒机构,以及社区戒毒,都需要大量的、经过系统培训的专业人员。但我国对参与戒毒工作的人员培训不足,在吸毒成瘾治疗机构中的医生只有50%接受过戒毒相关培训,超过2/3的医生的戒毒经验少于3年。同时,由于戒毒设施的缺乏,各种戒毒措施不到位,容易导致疗效较差。合成毒品所致的精神病性症状是目前戒毒领域一个新的问题,因而戒毒机构急需招募更多的精神卫生人员参与治疗与康复工作,开展有关药物成瘾精神专科知识的培训课程和项目。药瘾者共存的精神疾病应该得到及时的治疗,因为药物成瘾和精神疾病常常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如果从事药物成瘾治疗和评估的是精神科医生,将十分有利。在药物成瘾治疗领域引进更多的精神科医生和精神卫生人员是十分必要的。

5.戒毒学科发展较弱且相关研究缺乏:药物依赖在国际发达国家已发展成独立的学科,拥有许多高水平的科研与学术机构,政府投入较大,戒毒相关研究比较先进。我国戒毒工作以强制隔离戒毒为主,相关学术研究及医疗戒毒专业机构缺乏,更注重管理及经验探索,对我国戒毒模式与方法缺乏系统的临床研究与评估。

四、对策

1.消除歧视与偏见:最重要的就是改变公众和专业人员对药物滥用和成瘾的态度。只有公众了解了药物成瘾的性质,才能公正地对待药瘾者;只有专业人员熟悉本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才能为药瘾者提供有效的治疗。媒体对改变公众对药物滥用和药瘾者负性态度可起到很大的作用。

2.完善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颁布更多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法律法规,使社区和其他戒毒基层部门的工作能顺利开展。卫生部门应该会同公安、司法部门尽快制定包括生理和心理指标的科学合法的诊断评估标准。将合成毒品尽早进行科学的划分和管理,对成瘾行为进行预防和治疗。

3.强化社区工作:社区既是戒毒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戒毒工作的终端,良好的后续照顾工作十分重要。目前的“无毒社区”和“重点整治”工作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需要各级禁毒办尽快督促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落实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专项经费及禁毒社工人员编制,并将当地的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工作与自愿戒毒、强制隔离戒毒进行资源整合,使社区戒毒和后续照顾做到科学、专业。

4.培训更多的专业人员:我们需要一大批的专业人员,他们能理解吸毒者的痛苦与需求,相信只要能用科学和专业的方法和技能给予戒毒者指导,并身体力行给予戒毒者希望,就为成功的治疗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应培训更多的专业人员,使他们能掌握医学、社会心理康复方法,有的放矢解决吸毒者的问题。

5.戒毒康复人员的参与,推进戒毒工作社会化:国际国内经验已经证明,戒毒康复人员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治疗程序中是戒毒成功的关键。各级政府要积极鼓励社会团体、社区组织、同伴教育骨干参与到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的社会服务工作中,积极探索向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购买相关服务的机制和办法。治疗机构应对这些志愿人员进行技术指导、能力培训和工作督导,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6.重视戒毒学科发展,加强相关研究:要提高我国戒毒工作水平,需要重视我国戒毒学科发展,提升相关研究水平,加强对戒毒专业研究及临床专业机构的投入,对我国戒毒工作中的难点与重点进行相关研究与攻关,探索具有循证基础的戒毒模式与方法,大力推广科学戒毒模式。

7.整合资源,探索新型的戒毒模式:我们应该对过去二十多年的禁毒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在各级禁毒委的领导下,科学设计,联合攻关,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禁毒戒毒策略和成功的禁毒戒毒模式。这种模式应该强调公安、司法机关与医务工作者的通力合作,充分利用他们各自在戒毒治疗中的作用,并将医疗干预与心理康复纳入整个戒毒过程中,实现治疗方案的个体化、动态化和最优化。强化与社区的联系与社区帮教,使戒毒成为一个整体,这样有助于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最大程度提高治疗效果,达到保持操守,维持社会安定的目的。基于上述理念,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的支持下,以戒毒机构和社区资源间的“无缝连接”为基础,联合公安、司法、民政、医务工作者及社区力量,对长沙、上海、昆明3个城市的6个社区的海洛因依赖康复者进行了为期2年的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干预,把脱毒、防复吸、回归社会、监督管理、社会帮教等连接为一个整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8:增加政府和社会的投入:禁毒、戒毒是一项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社会公益事业。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加大对戒毒的投入,特别是康复、回归社会的投入,以减少对社会的危害和公共资源的占用。

总之,禁毒、戒毒是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科学的决策与强有力的组织是戒毒成功的关键和保证。

下载我国公路货物运输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公路货物运输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今年 我们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学习中,沈一中老师给我们讲了题为‘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形势为题’为主题的讲座。 在这篇讲座中,沈老师给我们讲......

    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一、提出问题 个人所得税1799年首创于英国,是指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一种税。随着经济的发展,该税种所占地位越来越显著。随着我国社会主义......

    我国连锁企业所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连锁企业所存在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 本文对国内连锁企业的发展所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连锁企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面对很......

    我国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资本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初具规模,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大规模的资金和活力,成为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强有力......

    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巴塞尔协议III))出台后,商业银行的定位也有了新的变化,其功能不再是原来简单的金融服务和信用中介,而是风险管理。因此可以说,风险......

    我国安全生产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安全生产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安全生产的现状 ***、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完善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我国行政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行政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txt-两个人同时犯了错,站出来承担的那一方叫宽容,另一方欠下的债,早晚都要还。-不爱就不爱,别他妈的说我们合不来。行政监督面临的难题及其对......

    我国公路经营权转让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传统的单纯依靠财政资金、交通规费和信贷资金的筹资模式已无法支撑新世纪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不断拓展筹资渠道,积极吸引社会资金的参与。在目前的条件下,公路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