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进工作方式,零距离走访
改进方式,零距离走访 赢得信任,增进情感
行政机关是国家政策的具体执行者,与人民群众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应该主动的俯下身去服务群众。在日常工作中,改进工作方式和作风,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赢得群众信任,增进与群众的情感。对于如何改进工作方式,我有以下体会:
一、采用不同的工作方式
我们走访的对象,是一个群体,拥有纵向的年龄分布,和横向的职业跨度,故反映的问题和需求可谓是方方面面。这就需要我们在走访中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服务不同的群众要用不同方式。比如,跟老年人交谈要注意多关心她们生活上的需求,多与他们谈心。很多老人的子女常年外出打工,精神上的孤独往往比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更加难以解决,这时候耐心的倾听他们聊些家常理短可能更好,这样也自然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增进与他们的情感。对于年轻人而言,由于他们性格和工作时间,应该开门见山,直接表明来意更能受他们欢迎。
二、形成合力,共同走访
群众反映的问题多种多样,有些问题并不是我们的职能范围内能解决,因此实施各部门协调联动,综合执法工作机制,即各部门在基层宣传工作中,发放、宣传兄弟单位政策、活动、资料,将相关服务措施全面的宣传到基层;同时有针对性开展与本单位相关的各项惠民工作。深入群众生活,增进群众感情。
三、畅通网络服务。构建为民服务大互联体系 我们帮扶群众,不应仅限于捐米面粮油、节假日走访探望的传统模式。当前步入信息时代,我们应该增加联络措施,健全互通机制。用更有效、更科学的手段,丰富为民服务大互联体系。
很多百姓,关于生活中的细琐食物不愿、不便、也不能及时反映到社区或走访帮扶干部这里,因此必须增加灵活的信息互通渠道,增加与基层留守群众、子女、社区进行网络互动,例如短信互动、微博互动,开展非面对面的,经常性、随时行的服务活动,会更好的体民意、察民需、给群众更贴心的关怀,起到更好的服务基层效果。
四、走访建立长效机制
走访要建立机制,要着眼于“便捷、长期”联系。要想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呼声,走访群众活动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不能上级布置集中走访时就走访,不布置时就不走访,临时抱佛脚是不管用的。要善于把集中走访与日常走访结合起来,把定期走访与不定期走访结合起来,把走访群众与及时有效地解决群众问题结合起来。要搞好常态化“大走访”活动
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自觉把群众满意作为下基层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才能解决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切实把下基层办成群众满意工程,让为民服务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要服务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前提是必须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从思想上、行动上彻底抛弃学生的工作方法。
总之,应多向群众问计问策,听取群众对政府走访工作,以及对本单位行政工作的看法,多征求建议。尤其是自己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太多的生活和工作经验,更要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群众中去,让自己更快的成长,更好的为民服务。
第二篇:端正态度,改进工作方式
端正工作的态度,改进工作方式
质监处 樊世广
关于端正工作态度,改进工作方式有以下几点看法:
1.树立主人翁意识,克服多干多错,少干少错,多干事不如少干事的消极无为思想。我们都是质监站的一员,海军质量监督事业需要在站党委和处支部的领导下,通过我们大家踏踏实实的工作,一丝不苟的落实,来发展和建设好质监站。我们应该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工作,而不是遇到挫折和困难就忘记了工作的责任和义务,丧失工作热情和进取心。
2.多理解站党委的决策,处支部的决定。单位在做一个决策,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我们是质监站的一员,个人目标和单位目标一致时,个人才能在单位中得到更好发展。只有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使集体利益得到保障时,单位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个人才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一旦接到工作任务,不管是困难还还是容易,亦或个人有什么想法,都应该高高兴兴地接受,把重心放在如何把工作做好,完成好上。3.是提高工作效率。工作在展开前,自己先要有个大体的想法,提前做好准备,熟悉图纸,查阅相关图集和规范,最好能做一个计划,强化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高工作效率。这说起来容易,做却不一定能坚持,这需经常对照检查。4.积累经验,不断总结。也就是经常说的,好的继续发扬,不对的总结改进。有那么一句格言“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借口”。工作中出现错误,或者没有做好,最应该做的是找找没有做好的原因,怎么去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好。5.多学习。学习其实也是积累经验,第四点是自己归纳总结。知识是前人经验积累的归纳总结。我们通过学习,把前人或别人的经验知识借鉴过来。掌握越多的知识,能更快更多的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更快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第三篇:适应形势变化 改进工作方式
文章标题:适应形势变化 改进工作方式
适应形势变化 改进工作方式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文化不断变革的今天,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和工作环境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要十分重视和研究这种变化,不断改进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并取得最佳效果。
一要关注工作
对象和工作环境发生的新变化
首先,要关注“四个多样性”带来的新变化。随首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和经济生活中出现了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而且,这种多样化的趋势还在发展。它带来的结果是,人们获得社会利益的渠道更为广泛和多样,人们对自身行为方式的选择更为自由,原有的各种社会行政组织对人们社会活动的约束力不断弱化,越来越多的人由过去的企业单位管理变成直接由社会管理。
其次,要关注网络传播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新变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因特网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又一新的传播媒体。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即时性等特点,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更为广阔的空间、更为灵活方法的同时,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从为有过的挑战,由于网络扩大了受众接受信息的自主权,使得我们对舆论导向的控制力明显减弱,这就给我们用正确、先进的思想引导人带来了新的困难。
再次,要关注企业出现的贫困群体的思想状况。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由于利益的再调整和再分配,出现了一些下岗职工、困难职工。近年来,企业许多矛盾和焦点问题,就集中在这些群体中。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一再强调,要弘扬务真求实的作风,切实解决各种困难群体的生活。思想政治工作在这方面更是责无旁贷。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和工作环境发生的新变化,对思想政治工作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难得的机遇。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针这种变化,更新方式方法,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二、改变单纯依靠说教的方式,把说理教育和事实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说理教育过去是今后仍将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但不是惟一的方法。“用事实来说话”的教育应当是一种更重要的方法。因为事实最有说服力。事实,既是职工思想形成的基础,又是检验思想、道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试金石。现在职工群众认识事物的显著特点,就是注重事实,厌恶空洞的说教。因些,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努力做到事理相符,讲理符实。
进行说理教育,必须做到事理相符。讲道理要从实际出发,据实讲解,实事求是,使所讲的道理符合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让职工群众一听就觉得讲的道理实在,事就是这个事,理就是这个理,可靠可信。用事实进行教育,关键的是办事合理,即严格按照道理办事,拿出与道理相一致的事实让教育对象看。这也是邓小平同志一贯强调的“拿实事来说话”。重要的是领导者、教育者要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合理的新事实让职工群众看。领导者、教育者自己的行动就是摆在群众面前的事实,只有首先用自己讲的道理来指导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使行为的结果同所讲的道理相符合,职工群众才会觉得领导者、教育者是真正相信这些道理的,进而也才会相信这些道理是可信、可行的。领导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为职工群众用科学道理指导行动树立起一个好样子,创造一个好环境,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更有说服力。
三、改变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实行双向、多项交流式
目前,职工群众思维特点,就是民主意识、平等意识、自主意识增强了,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明显增加了。随着社会信息传播渠道 和外部影响因素的增多,他们不愿意象过去那样在封闭的环境中简单地盲从于上级的说教号召,而是遇事会进行一番独立的思考,进而形成自己的见解;他们不愿再单纯处于被别人教育的地位,而是希望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交换意见,希望自己的合理想法能够得到别人的重视、认可和尊敬。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改变过去那种“我讲你听”的单纯灌输方式,实行双项或多项交流的教育方式。
进行双向或多项的交流,除了要给教育对象提供说的机会和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外,还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把理论灌输和启发引导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尽可能地了解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对职工思想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通过对外部影响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帮助职工提高辨别能力,学会自觉吸收积极影响,抵御消极影响。二是要把外部灌输与内部发掘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发掘和调动职工思想中原有的积极因素,及时予以肯定、支持、鼓励和吸取。因为职工在接受教育时头脑中并不是真空,而是已经有许多相关的思想认识,其中包含着许多积极而合理的成份和创造性的见解,发掘和吸收这些积极合理的成份,既有利于用职工的先进思想教育职工,又可以弥补由于教育者自身认识和知识的空白,使自己的思想更加
文章标题:适应形势变化 改进工作方式
适应形势变化 改进工作方式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文化不断变革的今天,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和工作环境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要十分重视和研究这种变化,不断改进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并取得最佳效果。
一要关注工作对象和工作环境发生的新变化
首先,要关注“四个多样性”带来的新变化。随首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和经济生活中出现了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而且,这种多样化的趋势还在发展。它带来的结果是,人们获得社会利益的渠道更为广泛和多样,人们对自身行为方式的选择更为自由,原有的各种社会行政组织对人们社会活动的约束力不断弱化,越来越多的人由过去的企业单位管理变成直接由社会管理。
其次,要关注网络传播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新变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因特网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又一新的传播媒体。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即时性等特点,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更为广阔的空间、更为灵活方法的同时,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从为有过的挑战,由于网络扩大了受众接受信息的自主权,使得我们对舆论导向的控制力明显减弱,这就给我们用正确、先进的思想引导人带来了新的困难。
再次,要关注企业出现的贫困群体的思想状况。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由于利益的再调整和再分配,出现了一些下岗职工、困难职工。近年来,企业许多矛盾和焦点问题,就集中在这些群体中。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一再强调,要弘扬务真求实的作风,切实解决各种困难群体的生活。思想政治工作在这方面更是责无旁贷。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和工作环境发生的新变化,对思想政治工作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难得的机遇。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针这种变化,更新方式方法,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二、改变单纯依靠说教的方式,把说理教育和事实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说理教育过去是今后仍将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但不是惟一的方法。“用事实来说话”的教育应当是一种更重要的方法。因为事实最有说服力。事实,既是职工思想形成的基础,又是检验思想、道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试金石。现在职工群众认识事物的显著特点,就是注重事实,厌恶空洞的说教。因些,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努力做到事理相符,讲理符实。
进行说理教育,必须做到事理相符。讲道理要从实际出发,据实讲解,实事求是,使所讲的道理符合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让职工群众一听就觉得讲的道理实在,事就是这个事,理就是这个理,可靠可信。用事实进行教育,关键的是办事合理,即严格按照道理办事,拿出与道理相一致的事实让教育对象看。这也是邓小平同志一贯强调的“拿实事来说话”。重要的是领导者、教育者要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合理的新事实让职工群众看。领导者、教育者自己的行动就是摆在群众面前的事实,只有首先用自己讲的道理来指导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使行为的结果同所讲的道理相符合,职工群众才会觉得领导者、教育者是真正相信这些道理的,进而也才会相信这些道理是可信、可行的。领导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为职工群众用科学道理指导行动树立起一个好样子,创造一个好环境,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更有说服力。
三、改变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实行双向、多项交流式
目前,职工群众思维特点,就是民主意识、平等意识、自主意识增强了,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明显增加了。随着社会信息传播渠道 和外部影响因素的增多,他们不愿意象过去那样在封闭的环境中简单地盲从于上级的说教号召,而是遇事会进行一番独立的思考,进而形成自己的见解;他们不愿再单纯处于被别人教育的地位,而是希望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交换意见,希望自己的合理想法能够得到别人的重视、认可和尊敬。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改变过去那种“我讲你听”的单纯灌输方式,实行双项或多项交流的教育方式。
进行双向或多项的交流,除了要给教育对象提供说的机会和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外,还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把理论灌输和启发引导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尽可能地了解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对职工思想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通过对外部影响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帮助职工提高辨别能力,学会自觉吸收积极影响,抵御消极影响。二是要把外部灌输与内部发掘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发掘和调动职工思想中原有的积极因素,及时予以肯定、支持、鼓励和吸取。因为职工在接受教育时头脑中并不是真空,而是已经有许多相关的思想认识,其中包含着许多积极而合理的成份和创造性的见解,发掘和吸收这些积极合理的成份,既有利于用职工的先进思想教育职工,又可以弥补由于教育者自身认识和知识的空白,使自己的思想更加[page_break]接近实际,接近生活,接近群众,从而增强教育的说服力。还可以使教育对象产生受尊重之感,真心地接受教育,“人民群众中蕴藏着丰富而实际的教育资源”的论断,就包含着这个意思。
《适应形势变化 改进工作方式》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适应形势变化 改进工作方式。
第四篇:纪委书记谈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效
一要提高统筹协调的能力,善于“弹好钢琴”。现在,个别单位有一种现象,就是领导忙、下属怨、问题多、效率低。分析原因,不是领导没有事业心、责任感,而是方法不对路,没有“弹好钢琴”。一个乡镇、一个单位、一个村,工作千头万绪,但总有个轻重缓急,有个重点一般。事先定好计划,工作责任到人,平时搞好统筹,就能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学会“弹钢琴”,就要注意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左右不协调,工作难以开展;前后不连贯,同样会影响工作的效果。当领导、作决策决不能一时一个主意,更不能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学会“弹钢琴”,就要科学分工,合理授权,调动起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让大家都动起来。竹高数尺不倒,因为有节;千军万马不乱,因为有序。领导干部尤其是各级一把手,一定要知人善任,做到扬长避短,人尽其才,把自己从琐碎的事务堆里解脱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想大事、谋全局,抓重点任务和关键问题。否则,事必躬亲,顾了吹顾不了打,大事抓不住,小事也往往办不好。
二要锤炼抓住关键的本领,致于成果成效。要走活一盘棋,必须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集中精力抓重点、抓关键、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没有重点就没有突破。因为一个地方的人力、财力都有限,什么也抓很可能什么也抓不好。比较可行的办法,是用重点带一般。找不到重点,抓不住关键,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必然分散精力,事倍功半。抓重点就要善于抓具体。把重点工作分解成若干具体任务、具体工程和项目,一件事一件事地重点落实。一年办好几件事,几年下来,就会收到明显成效。
三要发挥典型带动的作用,勇于创新实践。没有典型就没有水平。不论是思想政治工作还是经济建设,典型带动的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任何一个好的产业,都是一些有经济头脑、敢闯敢干的人,率先趟出了路子,做出了样子,其他人跟着学、比着干,一带十、十带百,逐步形成规模的。现在,我们的许多工作推进得还不够快,一些优势非常明显的产业迟迟发展不起来、形不成气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叫得响、过得硬、推得开、说服力和带动力强的典型。大量事实证明,工作方法不同,效果截然不同,用典型说话、让典型引导和带动,比行政命令强得多、管用得多。
四要增强联系群众的观念,勤于听取民声。很多群众反映,现在交通、通讯条件越来越好了,干部到普通群众家里的时候却少了。如果干部群众相互摸不透心思,话说不到一块,心想不到一块,必然导致干群关系不顺,各种矛盾和问题都可能发生。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多到基层走走,多到老百姓的家里看看,多同普通工人、农民,尤其是贫困群众交心交友,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愿望,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只要干群之间的墙推倒了,交流沟通的渠道畅通了,有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再难的事也不难,改革就顺、发展就快、稳定就有保证。
五要注重机制制度的建立,巧于方式方法。处理问题要注意技巧,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最看重实际利益,市场机制的实质就是利益机制,利益杠杆用好了,往往百试百灵。新农村建设的难点是如何发动群众。现在,“逼”的办法不管用了,“治”的办法不能用了,空口说白话更没人听,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用现实利益激发群众的兴奋点。我们搞城镇建设也是一样。搞城镇建设,需要筹集资金,需要拆迁改造,自然涉及到众多群众的利益,市场机制用好了,用活了,建设资金不用愁,拆迁改造也不难办;利益杠杆用不好,就可能赔钱搭上吆喝。市场机制和利益杠杆问题涉及到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涉及到每个部门、单位的各项工作,需要广大干部认真研究。
六要坚持依法办事的原则,严于法律法规。现在是法制社会,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人们的法制观念越来越强,这就要求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认真学法,真正知法,严格依法办事。处理问题尤其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一定要有充分的法律依据,决不能滥用职权、随意决策,甚至以权代法、以罚代法
七要加大责任追究的力度,敢于严肃处理。现在,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绪很多,任务很重,压力也很大,哪一个方面、哪一个环节上落实不得力、不到位,都可能影响整体工作的开展和社会大局的稳定。因此,每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在抓落实上多花心思、多下功夫,确保上级和区委、区政府的各项决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抓落实就要明确任务、明确责任,哪件事由谁负责,什么时候干完,干到什么程度,出了事承担什么责任,都要钉是钉、铆是铆,砸实砸死。抓落实就要加强调度、强化督查,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切实保证时间进度和质量标准。抓落实就要说话算数、重奖重罚,对不落实的事一定要抓住不放,对不落实的人一定要严肃处理。对负责任、干得好、政绩突出的,就要让他们政治上得荣誉、经济上有实惠。
第五篇:法院工作方式
1.合议制法院审判案件,实行合议制。合议制的形式是合议庭。合议庭是由审判人员集体审判案件的组织形式,合议庭的组成因案件审级不同而有所不同。合议庭必须由3人以上的单数组成。合议庭审判长由院长或者庭长指定的审判员担任,合议庭成员权利平等。合议庭对案件的评议和判决,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除合议庭之外,在少数情况下亦采用独任庭形式。独任庭是由审判员一人审判案件的组织形式,一般只限于基层法院审判第一审简单民事案件和自诉及轻微刑事案件时适用。2.两审终审制法院审判案件,就审判程序而言是两审终审制,就法院体系而言是四级两审制。两审终审制,就是一起案件经过两级法院审判终结审判的制度。也就是说,地方各级法院对于按照审判管辖权的规定对由它审判的第一审(初审)案件做出判决或裁定以后,若当事人不服,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若同级的检察院不服,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上一级法院提起抗诉。上一级法院有权受理针对下一级法院第一审判决或裁定不服的上诉或抗诉,有权经过对第二审案件的审理,改变或维持第一审法院的判决或裁定。这时,上级法院的第二审判决、裁定,就是终审判决、裁定,当事人不得上诉。具体来说,如果基层法院为初审法院,那么中级法院便是终审法院;如果对中级法院的第一审判决不服,则上诉到高级法院,这时高级法院的判决就是最终的;对高级法院的第一审判决不服,则上诉到最高法院,最高法院就是终审法院。但最高法院是最高审级,其第一审和第二审的判决或裁定都是终审的。因此,尽管存在四级法院,但对具体的诉讼来说,其所能发动的审判只有两次。由于大量的诉讼分布在基层法院和中级法院,对一个具体的诉讼——特别是经济案件和民事诉讼来说,两审终审制往往会终结在中级法院或高级法院。3.审判委员会《法院组织法》规定各级法院设立审判委员会。审判委员会的任务是总结审判经验,讨论重大的或者疑难的案件和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问题。审判委员会通常由院长、副院长、某些庭长以及资深法官组成。审判委员会是法院审判工作的最高权力机构,法院所处理的重要案件大多要经过该委员会讨论决定,甚至有某些案件,审判委员会的讨论和决定发生在合议庭开庭审判之前。地方各级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由院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最高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由最高法院院长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各级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由院长主持,本级检察院检察长可以列席。审判委员会内部实行民主集中制。
4.案件审批制度各级法院不仅设立审判委员会,而且在各个审判庭还设有庭务会议。庭务会议在职能上类似于审判委员会,实际上负责在本审判庭范围内提出对案件的判决决定。庭务会议与审判委员会一样拥有对案件的实际裁判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