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房产税的不足与措施5篇

时间:2019-05-15 01:25: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行房产税的不足与措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行房产税的不足与措施》。

第一篇:现行房产税的不足与措施

我国现行房产税的不足与措施

房产税是一个传统税种,它是以房屋为征税对象,即以房屋形态表现的财产,按房屋的计税余值或租金收入为计税依据向产权所有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我多现行房产税制是根据1986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设立的,已经实行了二十多年,在调节经济发展、均衡社会财富、加强房屋管理及提高使用效率、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它毕竟是在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初始阶段建立起来的,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的色彩,因此,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房地产市场的繁荣,现行房产税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陷。对现行房产税制度进行改革,使其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现行房产税制存在的主要不足

(一)现行房产税课税范围过于狭窄,而免税范围过于宽泛

根据1986年《暂行条例》的规定,我国房产税制对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的营业性住房征收,而把广大农村的所有房产都排除在外。该税制设计的初衷是对经济较发达、纳税能力较强的对象征收,考虑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这一规定在当时的背景下无疑是合理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的步伐加快,农村城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与城市的差异已不是很明显。农村的房产规模急剧扩大,大批高级公寓、别墅等经营性住房出现,如果仍然按照现有规定不对这部分房产征税,将是我国房产税收收入的一大损失。

另外,我国房产税把国家机关、军队、政府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宗教寺庙公园、个人所有非营业用等用房列为免税的对象,在当前的背景下,范围过于宽泛。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大批企业用房出现,同时在城市,个人购房比重逐年上升,高收入者甚至拥有多套住房。国家对这部分房产放弃征税,不仅有损财政收入,而且使税收的杠杆作用难以发挥,不利于国家对收入进行调节分配。

(二)税收政策内外有别,显失公平

我国现行房产采取“内外有别,两套税制并存”的政策。根据规定,对内资企业和个人按照1986年暂行条例的规定征税,而对外资企业和涉外人员要按照1951年颁布的《城市房地产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征收,并且只对房产征税,不对地产征税。即使是同一种税,计税时也有较大的差别,外资企业和涉外人员缴纳的房产税全部按照房产原值扣除80%后按照1.2%的税率征收。而对于内资纳税人在缴纳房产税时要按照区分房产的用途,如果用于出租,则需要区分公房与私房,公房税率高。同时还对外资企业实行了全面的所得税优惠政策,这直接导致了内外资企业税收负担轻重不同,使内外资企业很难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这不利于对税收进行征收管理,也不符合税收的公平原则。

(三)房产税计税依据缺乏合理性,税率不统一

根据房产税暂行条例的规定,房产税的缴纳要根据房产余值或租金收入来计算。一方面,按照房产余值来计税虽然比较稳定,但是不够合理。房产与之一般体现的是房屋的历史成本价值,但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房产也大幅度增值,房产余值难以体现房屋真正的市场价值。同时,按照常理先建成的房产成本要低于后建成的房产,按照房产余值的计算依据,势必会发生税负的转移,使两块原本市场价值相当的房产因历史成本的不同而承担不同的税负,这违反公平原则,一定程度上也阻止了房产的交易。

另一方面,按照房屋租金来计税也是不够科学的,租金是根据租赁市场的价格来确定的,与房产余值差距很大,其税负远远大于按房产余值计税。同时,房屋的租金收入目前已经列入营业税的课税范围内,租赁形式的多样化也使得租金难以确定,这就为部分纳税人偷逃税提供了便利。

(四)房地产税费制度混乱,费大于税的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我国房地产业面对的税费项目与日俱增,而且收费项目总数远大于征税项目总数,有调查显示,仅从房地产开发环节的收费项目上看,就多达几十项,其中有些是经过中央和省级相关部门批准的合理收费,但其中也不乏违规收费。

房地产业费大于税的现象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后果,严重阻碍了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开发商将费用直接转嫁到消费者升上,提高了房价,加重了消费者的负担,严重扭曲了房产的真实价值;其次,严重影响了房产交易市场的繁荣,一方面开发商手中大量商品房积压,另一方面消费者们因为房价过高而买不起房,这种畸形现象在目前的房产市场中非常普遍,同时也是房地产开发商和消费者对政府行为的规范性和稳定性产生质疑,极大的限制了房地产业得正常扩张;最后,严重抑制了税收调节作用的发挥,在我国当地产业涉及的税收是地方税,地方政府完全可以利用税收手段来控制房地产业的发展走势,但是由于费大于税,而且收费是由多个部门来完成的,政府就无法通过税收来完成调控。

二、我国改革房产税的具体措施

(一)坚持“宽税基、少税种、低税率”的税收政策

在课税范围方面实行宽税基,即把公共、宗教、慈善等机构的不动产列为免税项目。而对其他所有的不动产,无论是营业用房还是非营业用房,都征收房产税。少税种,是指开征不动产税,其他房产税种比较少。这样,不仅有利于税务机关的征收管理,而且有效的避免了重复征税问题,保护了纳税人的利益。低税率,是指对大多数税种设置的税率一般比较低,总体税收负担水平也比较低。

(二)对内对外实行统一的税收制度,遵循国民待遇原则

取消现行房产税实行两套税制的规定,不再区分纳税人的国际和企业的资金来源,实行统一税制。具体来说,这需要统一税种,不在分别征收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城市房地产税,设置统一的房地产税。

(三)把房产的评估价值作为征收房产税的依据

把房产的评估价值作为征收房产税的依据,这样是比较公正客观的,同时便于对税收实行统一的征收管理,也有利的保障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使其不会因为房屋的增值而承担财政收入的损失。

(四)侧重在房产的保有环节征税,清理收费项目

目前我国房产税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房产开发流通环节设置了多个税种,但在保有环节课税比较少,税负较轻。这样的做法导致了房产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助长了偷税漏税之风。若房屋在保有环节增值,政府也不能参不增值部分的再分配,市政府无法对收入进行调节分配,拉大了贫富差距。因此,我国房产税应当重点在保有环节征收,以促进房产的流动。

同时,我国缺少统一的税法,房产税只是以暂行条例作为依据的,立法层次较低,全国人大及常务委员会应当加快制定税法的进度,一遍税收机关有法可依,加大征管力度。同时,我国的税权过度集中在中央,不能体现房产税是地方税的特点,中央应当适当分权,满足房产税的区域性特点,更有效地对房产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总之,我国现行房产税制存在种种缺陷,我们需要扬长避短,市房产税发挥在增加地方收入、调节收入和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应有的作用。

第二篇:不足与改进措施

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措施:

一、重视学生,忽视老师。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在很多老师眼里这些就是新课改的表现形式,似乎无之就无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课堂热闹非凡:分组讨论、学生演讲、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使我们眼花缭乱。教师忙于追求一个个异彩纷呈的“自主形式”,忙于在课堂上营造一种 “热烈、活跃”的气氛,这些看似让课堂有了盎然生机,而实质上是一种“牧羊式”的教学。比如在一节课上,老师只是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然后一声令下“开始”,学生就分成六个小组开始讨论起来,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老师又一声“停”,学生马上安静下来,接着由几个学生展示讨论成果,而其余学生则无可奈何地被边缘化了。这种教学,片面夸大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事实上,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不仅仅体现在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形式上,更体现在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善于从老师的讲授中汲取知识并加以提炼,概括使之为己作用的能力上。很多学生,要他在下面讲,他是很积极的,但要他去倾听别人的意见的时候,往往是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甚至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认为自己所说的才是对的,没必要去听别人讲,老师没点到我发言,我就没事做。因此,发挥学生创造力的同时,兼顾教师的引导传授作用,无疑是新课改教学的当务之急。

改进措施: 影响教学质量因素很多,教师是其中决定性的因素——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能左右其它因素的因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个领导者。他的领导不以地位,而以他的“好学”的气质、充盈的知识、成熟的经验和对学生的真挚的爱。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几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教师本人应有求知的热忱,具体表现在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孜孜不倦地钻研教材,善用教材,教学时还要随时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得学生就可以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

2、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①教学生使用学习的工具。

②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尽量让学生用“发现法”学习。

二、轻效果,重形式,学生合作学习有效性差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明显特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教师有意识的把这种学习方式引入到自己的课堂当中,但还存在很多问题:

1、教师提供的问题没有合作学习的价值,学生自主学习就可以解决,但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合作。

2、为合作而合作,什么样的课、什么样的问题都合作。

3、有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看起来在争论,场面非常活跃,其实偏离了主题。

4、合作学习成了优生表演的舞台,学困生被撇在一边,无人过问,成为合作学习的牺牲品。

改进措施:

1、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别人,要认真聆听别人的发言;要教育学生成功的合作学习既要有统一的学习目标,又要心中有他人,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多为他人、集体着想;要教育学生要对自己的表现有信心,不自卑,要主动参与学习。这些思想品德教育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很重要保证,也是合作学习的目标之一。

2、精心设计设计问题、认真准备教具,尽量减少干扰因素。合作学习的内容要精心设计,太简单了,没有合作的必要,太难了学生解决不了。教具也要认真准备,尽量减少教具学具的缺点,使它们能真正帮助学生学习。

3、做到科学分组。在分组时,应尽量做到科学合理,可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争取小组间的零差距,做到每个小组的实力相当;二是组内成员的异质互补,就是将有各种特长的学生放到一个组内,让他们取长补短,尽量做到最佳组合。

三、学困生关注不够,学习方法不当。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自主学习能力差,课堂效益低,集中表现在优生对学习内容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互相制约,教师无法科学配置讲授与练习的时间,无形浪费了课程资源。改进措施:

1、教师要下力气研究不同程度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心理发育水平,对不同学生完成任务的难度和所需的时间应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在教学目标确定上要指定从易到难的具体要求,在施教中多进行铺垫引导,降低难度,让学生顺利实现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

2、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在数学课中教给学生多种学习方法,比如尝试练习法、学具操作法、推理判断法、分析综合法等,先从一种基本的方法入手锻炼学生的能力,然后大胆尝试其他好的学习方法,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个别交流,认真指导。在课上和课后,老师和学生能有个别交流,特别是对于落后的学生,了解他的学习困难,进行指导,从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在有效学习当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四、课堂提问不讲究艺术

课堂提问局限于部分同学参与。老师提了问题,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积极举手发言,可是有的老师一节课总是叫学习好的或前排的同学回答问题,课堂活动仅局限于固定的几位同学,没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坐在后排的同学,尽管一次次把手举得很高,但却得不到老师的“关照”,这些同学完全没有表现的机会。于是,这些被老师冷落的同学在一次一次的失望中产生了消极情绪,手越举越低,最后干脆不举手了。

改进措施: 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力争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积极参与课堂。

五、小组活动安排不合理

1、小组成员搭配不合理

有的老师分活动小组,只是按座位或大小个就近分组,这样可能造成有的小组全是好学生、有的小组全是较差的学生,这样就达不到先进带动后进、好生帮助差生的良好效果。

2、小组角色分工太固定

有的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我发现每个小组当中小组长、代言人、记录员等总是固定的一个人,这样,有些学生总也没有锻炼的机会,造成学生的不均衡发展。

改进措施:

1、制定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考核评价制度

分数固然能看出一个学生对这些应试科目掌握的程度,但这并不表示考试分数低的同学就没有出息。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差,但或许他口才好,或许字写得棒,或许有强烈的团队意识。例如有一篇文章报道,有一位大学的高材生去外企工作,由于缺乏与人合作的团队意识,表现为自私、缺乏奉献精神,而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又有好多用不上,最后被老板解雇。这说明,分数高低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多方面才能和品质。有的高材生一贯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扬,到了工作实践中,却因一点点挫折而失去信心,甚至走上绝路。而有的在学校被老师贬得一无是处的所谓的“差生”,因一直受到老师家长的冷落和渺视,对人间的苦辣酸甜早已适应,到了工作岗位却能经得住各种恶劣环境的考验,并对人情世故有所适应,工作得心应手。所以考查一个人不应只以考试分数定高低,应该从多角度去考核评价一个人。

2、老师要精心设计需要讨论的内容

课堂上需要讨论的内容最好是开放性、有争议的话题。例如:有一位老师在教《编号码》一课,老师布置任务要求给全校学生编号码,存入电脑,这样,在电脑中随便调出一个学生的档案就能查出他在哪个年级,哪个班,性别是男是女,年龄多大,那么这样编号码有几种编法,哪个编法最好,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

六、重视电脑,忽视人脑。

新课标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教学内容,加强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因此很多老师认为,新课标就是大量使用多媒体。有的老师设计的课件中,包装华丽,时而插入一段音乐,时而演示卡通动画,使数学课成了多媒体功能展览,这样喧宾夺主的行为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干扰了课堂教学,不利于调动学生思考所学内容的积极性,违背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当学生看到这些课件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哇”的一声,但我相信他们肯定不是被课件里的数学知识所吸引,而是里面的华丽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制作数学CAI课件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不应当过分追求画面的虚饰和所谓的技术含量,而忽视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于多媒体教学。例如,在教学空间与图形这类知识的时候,只用三角板、粉笔、剪刀、纸,就可以体现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等图形的本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思考和模仿老师是如何将这些图形很好的画出来的,这样比计算机更简洁、快捷,更易于接受。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其中,并在实践中感悟、思考、加深理解,比单纯的视觉接纳效果好得多。

改进措施:

利用电脑来配合我们的教学很重要,关键是要用好,用对。课件的演示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来理解知识的重难点。去掉课件里的那里华丽的装饰,依然能上出一节出色的课,而且数学味更弄。如,数学特级教师张齐华老师上过的《圆的认识》,这节课张老师在全国拿过一等奖,当时他做的课件可以说是非常的华丽,里面充满了美丽的画面,并配合着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去感受生活中的圆。后来就有人质疑这节课不属于数学元素的东西太多,如果去掉那些华丽的外表,还能上好这节课吗?张老师后来也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就重新思考,把那些不属于数学的元素全部去掉,只留下“数字”、“点”和“线条”,没有了华丽的外表,这节课更加成功,向老师、学生展示了纯数学的美,学生学起来更加的投入,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所以,课件要起到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去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不是用音乐,用美丽的画面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去分散学生对本质的理解。

七、重视表扬,忽视批评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大家都开始注重“赏识教育”,认为实施新课改就不能批评学生,对学生只是一味的表扬。记得有一次外出听课,不管题目的难易,只要答对了题目,老师就会要学生拍着有节奏的掌声,并说着“棒棒,你真棒”,或“你真聪明”“你回答的可真好”等等,甚至一些非常简单的题目答对后,都不忘进行表扬。凡事都有一个“度”,表扬也不例外,过分的褒奖有时会适得其反,不仅缺乏激励性,还有可能回误导学生。其实新课改强调尊重、赏识,其实质是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相信学生的发展能力,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并不是让我们的批评、惩罚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消失。适当的批评不仅不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认识到今后改如何改正,认清前方的路。因此,在发现学生的问题时,不应有所顾虑,应该以一种直接而真诚的方式表达出来,以便学生及早发现自身不足并加以改正。表扬与批评都应该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其共有的作用。没有激励的教育,是刻板的、没有动力的教育;没有惩戒的教育,是虚伪的、不负责任的教育。只有在不断完善与激励中,才能实现教育的有效性,才能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提供最大程度的帮助和促进。

改进措施:

批评学生也要有一定的方法,不能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1、对于有惰性、依赖心的学生,宜用触动式批评法。即批评时措词较尖锐,语调较激烈;但绝不能挖苦讽刺、肆意辱骂。

2、对于自尊心较强的学生,宜采用渐进式批评法。即批评时对所犯的错误不和盘托出,而是逐步传达出批评信息,使学生逐步适应,逐步接受,这种方式不至于一下子谈崩。

3、对于盲目性大、自我觉悟性差,但易于感化的学生,宜用参照式批评法。即借助他人的经验教训,运用对比的方式烘托出批评的内容,使被批评者感受到客观上的某种压力,促其自我反省。

4、对于脾气暴躁、性格倔犟、容易激动的学生,宜用商讨式批评法。即以商讨的方式,平心静气地使其在一种友好的气氛中自然接受批评意见。

5、对于善于思考、性格内向、各方面比较成熟的学生宜用发问式批评法。即将批评的信息,以提问的方式传递给他们,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意识到,并加以注意。

以上是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在学习的过程中,所感所想。总之,面对新课改,我们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于以前旧的教学手段,不能一味的抛弃和遗忘,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都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去探索、归纳总结出适合自己教学特点的方法和手段。让我们为祖国的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篇:评述现行个人所得税的不足及完善措施

评述现行个人所得税的不足及完善措施

一、现行个人所得税制概述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于1994年1月1日起实施。这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实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及先富带动共富的方针政策,导致个人收入的分配的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这迫切需要对原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修订,以拓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面,使个所得税开始走向社会,不再仅限于个体工商户、各种明星及外籍人员等高收入者。

针对我国日益扩大的个人收入分配的差距,为了缓和人民对收入分配的不满,现行个人所得税主要功能在于调节社会公平程度,通过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为了统一税政、公平税负、规范税制,修订后的税法统一了内外两套税制,但受国内条件的限制,现行税制实行的是分类所得税制,并对不同所得适用不同的税率,如工资薪金所得适用九级超额累所得税,对经营所得、承包租赁得适用五级累进税率,而对其他收入则适用不同的比例税率。在纳税申报上,税法确立了代扣代缴制度。

受我国经济形势的影响,1999年我国再次修订个人所得税法,决定对储蓄存款利息征税,这在理论上是符合税收公平原则的,既可增加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收入,有助于其收入地位的提高,以又可刺激我国低糜的消费潮、扩大内需。从实施后的效果来看,还是令人满意的。

二、现行个人所得税制运行状况及问题分析

从表一中的数据我们可知,个人所得税收入近几年来稳定增长。一些资料表明个人所得税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也得到了更好发挥。同时,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税制设计上的缺陷和征管中的漏洞。我将着重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实行分类所得税制,税负不公平。我认为目前我国的分类课征的办法,按纳税人全年各项应税所得分别计征,就税制来说就是不合理的,不同类所得税率不同,计税方法也不同,而且费用扣除也不太合理,导致不同类所得税负担率不同,难以体现公平征税、合理负担的税收原则。

2税率繁多而复杂,增加征收成本。税率设计是个人所得税发挥调节功能的核心。现行个人所得税制的税率种类繁多而且复杂,既有累进税率,又有比例税率。累进税率中又分九级和五级两种,分别按月和按年计征。如此复杂的税率设计既增加征收成本,又容易造成偷漏税的现象,没有达到合理调节收入的目标。

3申报不实,征管不平不高,偷漏税严重。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所得税是以代扣代缴义务人的纳税申报为主,但其中仍存在纳税申报不真实,申报没有明细表,甚至瞒报和不报等现象。受我国税务人员素质及技术条件的限制,征管方式仍很落后,这客观上为纳税义务人偷漏税创造了条件。

三、关于完善我国现行所得税制的设想

无须赘述,不论从国内现行所得税制的运行状况来看,还是通过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比较得知,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存在种种不足和缺陷,必须进行修改和完善,为此,我拟提出以下设想。

(一)税制设计的完善

1. 尽快放弃采用分类所得税课税模式,实行综合所得税课税模式。考虑到我国,的国情,近期的较佳选择为过渡的分类综合所得税课税模式。对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经营收入等经常性收入实行综合申报,并规定以为课征期,而对其他非经常性所得实行分类征收。

2. 逐步扩大税基,减少扣除项目,使个人所得税真正从“少数人的税”变为“多数人的税”,这是完善个人所得税的一项重要内容。

3. 调整税率。依据前述的分类综合所得税课税模式,可仍实行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我认为,对综合所得实行统一的累进税率,所得级距可适当缩小,为增强调节重点,可设5%、20%、35%、50%四档税率;对利息、红利所得等其他非经常性所得则采用25%的比例税率。

(二)征管方式的改进

1. 实行法人支付个人收入申报和个人收入申报相结合的双向申报制。为加强对个人收入的有效监控,可实行法人和自然人的全国统一编码制和实名制,进一步强化对代扣代缴单位的管理以及明确个人收入申报中的法律责任。

2. 加快金融机构和税务系统的电脑网络化管理步伐,税务部门应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与合作。为解决个人收入隐性化的难题,我国已于2000年4月1日实行了储蓄真名制,我们还应研究试行个人财产登记制等制度。

3. 建立一些全国性的计算机数据处理中心,使对个人的收入资料的处理与稽核实现专门化和现代化。

4. 健全我国的税务代理制,这可适当弥补我国当前税务部门落后征管方式的不足。

5. 贯彻“依法治税”的方针,加大对偷漏个人所得税行为的处罚力度,以强化公民的主动纳税意识。同时修改个人所得税法,减少税法上的漏洞,增强税法的可执行性。

(三)面对个人收入来源多元化的思考

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公民个人收入来源也日益多元化,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此做专门的探讨。我认为税务机关在征管改革中,还应该强化对个人收入的管理,实行个人收入账号,推行个人支票制度。税务机关通过银行建立起个人收入台账,全国微机联网,这样税务机关就可以了解到每个人的收支情况,并能正确判定其是否缴纳足额的个人所得税。此外,还应加强对实物收入的管理,可采取实物付出单位申报为主,个人自行申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控制。鉴于我国税务机关的信息化程度不高的现实,可以在沿海一些市场化、信息化程度高的城市先进行试点,再逐步推向全国。

四、对我国今后个人所得税发展方向的预测及政策建议

经过对个人所得税在我国发展的预测,关于政策的选择,我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调整我国的税制结构,逐步提高个人所得税占各项税收的比重。2. 随着个人所得税收入地位的提高,应将个人所得税的征管权收归中央,使个人所得税成为中央的一个主体税种,而不应下放到地方。

3. 积极研究与策划建立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辅之以遗产税、赠与税和社会保障税等财产税种的税收调节体系。

第四篇:撤销权现行法律规定和法律不足

撤销权现行法律规定和法律不足

论文摘要:

随着《合同法》的颁布施行,立法者将几种主要的撤销权制度统编于《合同法》中,撤销权制度才逐渐趋于完善.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合同法》关于撤销权的规定仍比较原则或存在欠缺。其行使的条件复杂多变,在司法实践中难以操作,造成理论上的争议和适用法律的困惑。

笔者试图以《合同法》关于撤销权的规定为切入点,并结合民法学的基本理论,对撤销权在理论和实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认真分析和研究善意相对人撤销权、合同撤销权、债权人撤销权、赠与人撤销权的定义、成立的条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建议等问题,本文拟对上述有关问题作初步的探讨。以期望更好的理解、掌握合同法关于撤销权的规定。

关键词:善意相对人撤销权、合同撤销权、债权人撤销权、赠与人撤销权

一、我国关于撤销权的历史

撤销权制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合同保全制度:它对维护债权人的利益,保障交易安全,进而对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撤销权制度最早起源于罗马法,在罗马法中称为废罢诉权。由于它是由罗马法学家保列斯新创设的概念,所以又称为保列斯诉权。在我国合同法上有善意相对人撤销权、合同撤销权、债权人撤销权、赠与人撤销权四种撤销权。

二、善意相对人的撤销权

(一)、善意相对人撤销权,是指合同的善意相对人在法定代理人或者被代理人对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无代理权人所订立的合同追认之前,有权撤销自己所作的意思表示。按照台同法的基本原理,主体合格是合同生效的必再条件之

一。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代理权人订立的合同,由于缔约人的主体资格存在一定的瑕疵,因此其订立后能否生效尚不确定,一般须经法定代理人或者被代理人追认才能生效。这类合同称为效力待定的舍同。《合同法》第47条、第四十八条做了相应的具体规定。

(二)、善意相对人撤销权成立的条件该撤销权的成立应当符合如下条件;

(1)、相对人须为善意。所谓善意,即不知情。是指合同的一方在订立合同时不知道对方主体资格存在一定的瑕疵。

(2)、该撤销权只存在于合同被追认之前。效力待定的合同经追认可以成立,实际上是法定代理人和善意相对人对合同的条款在不同时间的同意。如果在追人之后还拥有撤销权的话,会对主体资格有瑕疵的一方造成不公平,同时成立合同的随意撤销也不符合合同法鼓励交易的基本原则。

(3)、撤销权的行使应当采取通知的方式。善意相对人要撤销已经成立的合同,必须明确通知对方。通知一经到达对方就发生撤销合同的效力

(三)、合同法关于善意相对人撤销权的立法不足主要是对以下几点未作明确规定:

(1)、《台同法》未对规定双方对合同撤销权存在与否发生争议是做出规定。笔者认为,有关各方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提出撤销或者确认台同效力的请求,由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依法作出裁决。这个可以类推与我国合同法中关于合同解除的规定。相对人对于与其订立合同的缔约人不具有独立订立合同的资

格这一事实应当负举证责任。

(2)、合同法规定,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或者被代理人对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无代理权人所订立的合同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对于除诉期限的计算学界存在不同看法。笔者认为该期间应当从相对人作出催告的意思表示后算起,这样比较合同法的立法精神。

(3)、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原代理权人订立的合同被撤销后,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对于善意相对人由此受到的损失,对方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笔者认为应由其法定代理人负责赔偿;对方是无代理权人的,应由行为人负责赔偿。

三、可撤销合同当事人的撤销权

(一)、可撤销台同当事人撤销权产生的原因可撤销合同当事人撤销权,是指因意思表示不真实,有关当事人有权请求变更或者撤销该合同。根据《舍同法》

第54条的规定,因重大误解订立的音同、在订立时显失公平的合同,以及一方以戢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误解方或者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上述合同的效力取决于误解方或者受损害方,这充分体现了台同自愿原则的要求。

(二)可撤销合同当事人撤销权成立的条件可撤销合同当事人撤销权的成立应当具备如下条件:

(1)、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不真实。如果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虽不真实但并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则应将此种合同作为可撤销合同。

(2)、合同的履行可能给一方当事人造成较大的损害。这违背了合同的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对此,误解方或者受损害方有权提出撤销。

(3)、向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提出撤销请求。这类合同的撤销权由误解方或者受损害方行使,其他人无权主张撤销该台同。撤销权人行使撤销权时须向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提出请求,而不能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三)、笔者认为《合同法》关于合同撤销权的规定过于简单,应分别对几种情形加以限制,进一步保护无过错一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及交易的安全。

1、对于因重大误解而订立的合同,如果误解方主观上有过错,应一分为二来看,而我国立法未作区分,应将误解方有重大过失的严格区分开来。误解方主观上有过失的,有权撤销,但其对此有重大过失者,不得撤销。至于在表意人因误解做出了意思表示之后,另一方当事人明知对方已经发生了误解并利用这种误解订立合同,则不影响重大误解的构成,误解方享有撤销权。

2.对于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合同,应给显失公平下个明确的界定,避免当事人以此为借口逃避承担交易风险,这样才能保证交易的安全、稳定。

3、对于在实践中的撤销权人直接向对方提出变更或者撤销合同的要求,对方也表示同意,并达成了相应的协议的情况,合同法应予以肯定。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合同自愿的原则,应承认其变更或者撤销合同的效力。但如果双方为此发生纠纷.则必须经人己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依法作出处理。

四、债权人的撤销权

(一)、债权人撤销权产生的原因债权人撤销权,是指当债务人的行为严重损害债权人利益时,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所实施的行为。根据《合同法》第74条的规定可以看出债权人的撤销权是针对债务人不正当处分财产的积极行为设立的,其目的在使债务人的财产恢复到处分前的状态,在实践中,债务人放弃对第三人的债权、无偿或者低价转让财产的情况时有发生,从而对债权人的利益造成严重威胁。对于债务人的不正当行为,债极人可依法请求撤销。

(二)、债权人撤销权成立的条件债权人撤销权的成立应具备如下条什:

(1)、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存在着有效的合同关系。这是债权人撤销权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2)、债务人实施了不正当处分其财产的行为。债务人的财产是其履行债务的物质基础,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都会造成其财产的减少或者完全丧失,属于不正当的行为,因而债权人可以请求将其撤销。

(3)、在债务人低价转让财产时受让人须有过错。在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时,不管受益人或者受让人在主观上是否有过错,债权人均可以行使撤销权.因为这对于受益人或者受让人的利益并无损害,_只是使其失去了不应得到的利益。但当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时,受让人必须有过错,即是知道该情形的,债权人才能行使撤销权。这一条件是为了保护受让人的合法权益而设定的。

(4)、给债权人的利益造成严重损害。如果债务人虽然实施了不正当处分财产的行为,但并不影响其清偿债务的能力,则债权人完全没有必要也不能行使撤销权。

(三)、不足与建议

(1)、《合同法》将“放弃债权”划归于债权人撤销权的调整范围,笔者认为是不合适的。

1、针对的对象不一致。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是债务人的单方行为;而债权人撤销权是以撤销债务人与第三人之间的行为为内容,应针对的是债务人与第三人间的双方行为。

2、划分的着眼点不同。“放弃到期债权”针对的都是责任财产应增加而未增加的情况;而债权人撤销权制度的着眼点是关注债务人减少其责任财产的伤害害行为。

3、对债权是否“到期”问题,代位权要求债权人应在履行期限届满后才可行使;而撤销权则不要求必须履行期届满。但在《合同法》第74条明确表述为“放弃到期债权”,这与债权的撤销权的要求不同。应将代位权与债权人撤销权重新分工,回归其本来面目。

(2)、债权人撤销权的适用范围太小。债务人减少责任财产不当行为的方式方法很多,我国《合同法》第74条仅以列举式的方式规定了“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债务人无偿转让财产”、“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三种行为时债权人可行使撤销权,使债权人撤销权的调整范围极大地缩小了,显然无法涵盖现实生活中大量诈害债权人债权的行为。对此,笔者认为对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原因的表现形式应作出一个原则性规定。

(3)当事人的诉讼地位

《合同法》对撤销权受益方的诉讼地位未做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4条规定:“债权人依照合同法第74条的规定提起撤销权诉讼时只以债务人为被告的,未将受益人或者受让人列为第三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该受益人或者受让人为第三人。”由此可见,最高院将撤销之诉的被告限于债务人,至于受让人或受益人,则只能作为撤销之诉的第三人。但是,该“第三人”是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还是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司法解释未加以明确。

笔者认为应将其理解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理由在于,对于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为避免有干涉其自由行使权利的之嫌,法院不宜依职权追加。该规定认为原告在起诉时未将受益人列为第三人的,法院可以追加其为第三人。由此看来,此时的受益人或受让人应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4)、确立优先受偿规则

目前我国还是否定撤销权权人有优先受偿权的权利。但笔者认为“优先受偿规则”有以下好处:

第一,在撤销权制度中确立“优先受偿规则”,能发挥债权人的积极性。效仿代位权有助于维护债权人撤销债务人恶意减少责任财产行为的积极性。反之,由于积极与不积极一个效果,会出现债权人之间相互观望,推诿,谁也不会甘冒经济风险花费时间、精力去主动行使撤销权。

第二,“不告不理”是民事诉讼法的重要原则之一,应当尊重每一个公民的这项选择权利。

五、赠与合同

(一)、我国《合同法》第186条规定,“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规定。”

(二)、赠与合同的成立条件

第一,赠与人撤销赠与必须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如果赠与财产的权利已经转移,赠与人不得撤销赠与。

第二,赠与人撤销的赠与应是不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这类合同的撤销会破坏社会风俗。

第三,赠与人撤销赠与,仅限于没有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

(三)、不足及建议

(1)由于《合同法》对赠与人任意撤销权的行使范围、期限等均无限制和规定,将导致除合同法186条第2款以外的赠与合同,不问情由均可被任意撤销,从而使受赠人对赠与人之故意或重大过失而致使赠与财产毁损、灭失时,实际上得不到损害赔偿,使其在大多数情况下形同虚设。

(2)由于对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权的行使毫无限制,使得受赠人不仅在前述情况下无损害赔偿请求权,而且使得受赠人在为接受赠与而作了必要准备以后,因赠与人行使任意撤销权而使其遭受的损失。由于赠与人任意撤销权为法律赋予之权利,其行为可以排除违法性,从而使得受赠人的这种损失无法得到补偿。如这样显然对受赠人是不公平的。

因此,合同法应该要相对平衡双方当事人的利益。任意撤销权是违背这一立法初衷的,其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

六、小结

合同撤销权的现行法律规定尽管有很多不足,但大体上还是保障了当事人的利益,随着法律的的发展,通过相关法律的修正和司法解释的出台,会弥补现行合同法中的法律不足的。

参考文献:

[1]赵江勇.浅谈赠与合同的撤销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2]胡康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杜.1999.

[3]郭明瑞.债权人的撤销权.中国民法案倒与学理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4]壬利民,崔建远.合同法新论.北京:中朋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5]杨立新主编.合同法释解与适用[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第五篇:现行财务报告的不足和改进

现行财务报告的不足和改进

一、财务报告目标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进行任何学科的研究工作,都必须首先明确学科的研究范围和目标。会计人员必须首先研究会计目标。会计目标明确了,才能够确定会计应该收集哪些会计数据,以及如何加工和处理这些数据,从而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从会计的历史发展过程看,会计信息需要的范围是在不断扩大的。只有明确了会计目标即财务报告目标,才能评价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从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财务报告体系。

(一)财务报告目标分析 1.经济责任观

经济责任观是早期财务报告目标的主导观点。经营管理责任,意味着责任和义务。根据这一观点,管理人员是受所有者委托,对其一部分财务资源进行管理和使用的经营者。在这种情况下,财务报告主要是为受委托人提供借以提供管理人员保管职能及其履行情况的手段,是一种控制机制,为委托人控制和约束的服务。

随着股份制的出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更加明显和深刻,使公司成为许多既有共同利益又有矛盾的集团的组合体。其中最主要的有两个:以所有者为代表的投资者和以经营者为代表的管理阶层。由于股东分散在社会的各个阶层,不可能亲自参加企业的日常管理,但是他们又需要有关企业的信息,以便作出购买和持有的决策。两权的分离促进了企业对外财务报告的发展。

这时,管理当局的直接和主要责任是一种受托财产和财务的责任。也就是说,只拥有财产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的财产代理人的责任。企业经理实际上就是其他人的财务代理人,他们具有高层的决策自由并且赢得所有者的信任。委托人赋予他们高度的信任和决策权,他们不仅应当对委托人交给他们的财产负责,而且有责任关心不直接参与经营管理的委托人的利益。也就是,作为企业的经营者,除了保管在他们控制的财产外,还有责任从事经营管理,并且向有关人士报告经营状况。委托人则不仅希望受托人象保护自有财产一样保护受托财产,而且希望他们象关心自身利益那样去关心这些资产的有效运行。

全力以赴加速资本周转是企业管理当局份内的责任,委托人把资产交给他们是为了更有效地使用资产,而不是仅仅为了保全资产。企业资产是有待于运用的资源,管理当局只有把资产转化成经营成本,资产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管理当局应力图根据资产的特性有效的运用资产,进而将资产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随着社会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日益社会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受托责任不仅仅局限于管理人员和股东及债权人的关系,管理人员还应当对所有相 第1页 关的社会利益集团承担某种程度的责任。这些相关社会集团和企业存在着直接的利益关系。比如,工人与企业之间提供的就业机会和报酬,顾客与企业提供的产品或劳务,政府与企业交纳的税金,投资者与企业提供的利息(股利)和资金投资的安全的保障等等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管理当局担当着间接的社会责任。”①

目前,经济管理责任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较广泛的概念,它要求把企业的经济资源,义务以及引起资源与义务变化的交易与事项都必须加以记录和说明。企业管理人员不但要向委托人,而且要向政府,员工和顾客等报告对其资源的管理情况与结果。

报告责任和受托责任有时被用来替代经济管理责任的概念。这一名称之所以受到广泛的运用是因为经济管理责任及其应用都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不同的含义有不同的用途。“狭义的经济管理责任,包括对资源利用的效益和经营效率情况的报告。广义的经济管理责任包括了对经营管理人员业绩的报告和企业社会责任的报告。”②

2.决策有用观

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财务报告的目的是反映管理人员对委托人委托资产的管理情况。这种报告目标起源于英国的封建制度,在这一体制下,不动产业主把其不动产交给管家(或管理人员)管理。这种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对业主权的维持。如果发现管家的业绩和行为不能够令人满意,业主的合理选择是撤换不称职的管家,而不是把不动产卖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体系的日益完善,投资者能够轻易的把其商业性投资转化为现金,因此,在现代社会里,投资者在发现管理人员业绩不佳时,可以拥有另一个同样的合理选择,即把其商业性投资(即股票和债券,类似于原先的不动产)卖掉。如果投资者还想持有证券时,有权要求管理人员负有管理资产的责任。投资者决定不在维持其现有的所有权,可以考虑转让其产权。

在以反映经济管理责任为目标的情况下,财务报告只要能够客观和公允的反映管理人员的历史性业绩,就能够满足委托人经营决策上的需要。委托人关注的是原有的管理人员是否称职,其他管理人员是否能够更有效地管理其不动产。但是现代公司里的股东有条件寻求解决另一个问题的备选方案:在不同的企业投资是否能够获得风险相同但报酬较高的结果。财产所有权不在被假设为稳定的,因此,投资者不但需要了解管理人员的历史业绩而且还需要预测企业的前景。就后面这个需求来说,以经济管理责任为目标的财务报告显然难以满足要求。此外,以经济管理责任为目标的财务报告是为企业实现的委托人或其他利益集团服务的,这些集团与企业有着现实的或者直接的利益关系,他们使用财务报告的目的在于评估管理人员的历史业绩(对所受委托资源的经营管理情况),评估他们自己在企业的经济利益,以便作出是否继续参与企业活动的决策,以经济管理责任为目标的采取报告能够基本上满足这些使用者的需要。从另一方面看,现代公司财务报告的使用者还包括那些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或者其他的社会集团。这些使 第2页 用者更关注的是企业的发展前景,因为他们所做的决策主要涉及是否把自己的有限资源投入企业的问题。在现代社会里,这些潜在投资者集团的决策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企业也有必要为他们提供一些预测企业未来前景的信息。许多国家证券法的基本思想就是以使用者为导向的。比如,美国的证券法就笼统的指出,潜在的投资者和现在的股东同样拥有获得公司信息的权利。管理人员有责任避免对这两类集团采取任何歧视行为。

因此,财务报告的目标由经济管理责任向以使用者决策需要为导向的演变是对所有权特征变化的反映,是证券市场高度发展,投资者可以随意增减变化的必然要求。经济管理责任以信息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为中心,而决策有用观则以信息使用者为中心,但不管采用什么结构,使用者决策信息需要在构建财务报告目标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会计环境变化趋势

1.会计信息使用者多元化

经济管理责任观最初是经营者向企业委托人报告,决策有用观是向现在的以及潜在的投资者及其债权人提供决策信息,呈现出会计信息使用者逐渐多元化和社会化的趋势。

2.会计信息社会化

会计信息在经济管理责任观下,只是向委托人报告财产的保管责任,而在决策有用观目标下,则是向现在的以及潜在的投资者及债权人提供信息。会计信息的社会只能从比较简单的经济管理责任观关系的考察,发展到比较复杂的经济利益分配关系的协调,进而发展到优化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

3.会计信息需要范围的不断扩大

会计报表最初仅向委托人提供,说明企业资产的保管和使用情况。在这个阶段,独资和合伙企业的会计记录通常是保密的,不向外界公布的。当公司形式的企业组织出现以后,由于公司只承担有限责任,所以公司的债券人也同样关心公司的财务状况,会计报表不仅需要向委托人和企业管理人员提供,而且还需要向债权人提供,随着公司规模和拥有资源的不断扩大,为数众多的公司股东不可能直接行使企业管理职权,于是通过正式公布的会计报表向广大股东汇报经营管理情况就变的非常重要了。

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还密切关系到企业职工生活福利的改善,企业纳税义务的履行,环境污染的治理等等情况,这是政府主管机关和社会公众所关心的,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均要求在企业的财务报告中予以反映。

4.报告体系的不断扩充

“财务报表的编制标志着交易数据的分类和浓缩程序已经达到高潮,它们是为了向人们清晰的传递有关部门企业的经营活动信息的一种总结。”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3页 企业经营活动日趋复杂,其所提供信息的涉及范围越来越大越广泛,知识财务报告体系日益扩充。财务报告已发展为不仅包含财务信息,而且包含大量的非财务信息的报告,报告体系从结构到内容,都体现出不断扩充的趋势。

二、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

(一)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对会计假设的挑战

佩顿在其1922年所著的《会计理论》一书中指出:“现代会计不但需要在许多场合运用估计和判断,而且,整个结构是建立在一系列的一般假设的基础上,换句话说,要有一些基本前提的假定支持会计人员对价值,成本和收益等作出特定结论。否则,这些结论将难以成立。”④可见,会计假设就是人们对会计系统所处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一种公式或约定。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传统的会计假设不可避免的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1.社会主体假设

18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机械化大生产促使工厂制度普遍建立,企业从而独立于业主的家庭之外。同时,工业革命对资本的大量需求也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出现。因此,建立一个独立的会计系统显得日益重要,以便独立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客观的反映委托代理关系所涉及的各种经济利益关系,这就形成了会计主体假设。但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合并浪潮愈演愈烈,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会计假设也逐步显现出局限性。

(1)兼并浪潮产生了具有网络结构的企业经济关系

过去100年中,引起企业组织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因素当数企业合并。企业合并不仅使企业突破了传物理意义上的空间范围,也突破了传统会计的主题概念。从产权关系看,合并浪潮中不断的兼并行为使企业之间的控制结构异常复杂,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是股东直接持有,而通过关联企业之间的间接持有或相互持有。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套用独立企业假设下所形成的会计规则是否仍然恰当,便不得不使人们产生怀疑。

(2)技术浪潮的作用下形成了具有网络特征的企业联盟

在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驱动下,当个别企业由于自身资金和技术力量还不足以用来加快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更新换代,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时,便会与其他公司建立伙伴关系或联合体。这种联合体一般是指两个以上公司就某一新产品的联合开发达成协议,共同挖掘使用资源--技术力量,研究设置,制造工艺等,研究开发一家公司不能单独设计制造的产品,并共同承担新产品的开发费用,分享技术和市场。

企业之间的合并或联合的不断增加,使得公司的发展呈现出日益全球化的趋势。“尤其在运输业,计算机技术和电子通讯行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具有潜力的,摆脱了束缚的经济架构”,这些超越国界的企业组织,复杂的产权关系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网络同盟,对于这样一来一个具有网络特征的企业同盟,已难以用现有的会计主体假设来正确 第4页 衡量。

合并报表的合并主体取代个别会计主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合并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冲击,但是另一方面,也造成会计信息所代表的经济涵义日益令人费解,并对有效的财务报告分析带来许多不便。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其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改进企业报告》中指出:“分布报告,对于确定和分析多种业务的企业的机会和风险,是一个可靠而有力的工具。”⑤ “现行的GAAP和SEC的报告要求试图与已经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企业结构和功能的急速变化保持同步,但如果不知如何应付这些未来发展,那么,我们也就很开始实施这一计划。”⑥ 因此,解决这个问题,将会成为传统会计寻求发展的突破口。

2.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的产生源于工业革命。由于企业长期资产的增多,就迫使业主在组建企业时必须放弃短期冒险和投机的念头,而树立长期经营的观念。另外,工业革命所产生的企业拥有的大部分资产大多都具有实物形态,而构成这些实物形态的主体通常都是具有一定价值的自然资源,技术因素和人工成本占的比例很小。这些有形资产在一定时间内具有较强的经营能力,并且也可以合理的估计这些资产的物理寿命。这在客观上降低了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使持续经营假设成为可能发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竞争的日趋激烈,会计主体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加大。宏观上,以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为核心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使各个国家越来越成为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统一体。世界各国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领域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一个国家发生的政治经济事件甚至会对其他国家的经济产生影响。因而,投资者在做决策时,不仅要考虑本国和本地区的相关因素的影响,还要考虑到其他国家,甚至世界范围内的相关因素的影响。微观上,技术进步、金融工具的创新等等的影响,企业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巨大变化。产品和生产设备的有效使用时间大大缩短,企业原有的市场份额或者竞争优势在短时间内消失。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随时都有被清算和终止的可能,而兼并浪潮的迭起更增加了单个会计主体失去持续经营的可能。另外,在网络条件下的临时组织--网络公司和虚拟公司的产生,也对持续经营假设提出了挑战。由于持续经营的不确定因素,历史成本计价的缺陷日益显现,出现了会计计量向现行市价或公允价值的转变的趋势。

3.会计分期假设

在工业革命到来之前,人们在冒险活动结束之后,就进行清算确定收益,但是,“当企业的生命经过多次冒险活动而连续存下来时,直到清算才编制财务报表就不大实际了”。⑦因而,从此企业逐步倾向于持续经营,出现了会计分期问题。

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因素:

(1)信息成本

第5页 出于对信息生产和揭示成本与其潜在效益进行对比的考虑,人们需要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寻求信息生产成本与揭示成本之间的某种平衡。

(2)利益分配

会计信息是企业各方面利益关系人进行利益分配的基础。因此,企业应当在什么时候揭示信息与人们意图在什么时候进行财富分配的传统观念往往具有较密切的关系。以年为基本单位来划分会计期间逐渐成为一种惯例而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

(3)风险控制

在以有形的资源为支撑的工业社会中,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是有限的,是由自然资源的有效性决定的。这样一来,更短的分期在风险控制上也失去了意义。

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使得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都无力控制局面,一个单一的企业更难以其自身的力量来左右其未来发展运行的轨迹,再加上技术进步因素,更加剧了经营的不确定性因素。所以,企业经营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往往是时时刻刻都存在的。太长的会计分期不利于反映企业的适时风险,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投资者对信息及时性加强,人们对财务报告提出了及时性,甚至是实时性的要求,主张以实时报告取代定期报告制度。

4.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是会计系统产出所遵循的尺度的约定。在工业社会中,由于企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其绝大部分投入和产出都是通过市场来交换的。这为会计系统选择以货币作为交易和事项的主要计量尺度提供了可能。于是,以交易价格为基础的货币尺度是一种主观尺度,且货币尺度随着市场交易的变化而变化是它的固有属性,但是,以此为基础建立的会计假设确是以币值不变为前提的,这就会引起在通货膨胀下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另外,货币计量假设的前提是会计必须将所揭示事项的信息首先以货币进行度量,而现实中的企业却并非所有盈利因素均可以货币予以客观的计量。其结果就可能有两种情况:将难以货币化的因素勉强予以货币化,从而扭曲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放弃不能或者难以量化的盈利能力因素,从而降低会计的有用性。这种屈从于会计假设而放弃反映经济真实的做法限制了传统会计的发展空间和潜力。⑧

改变目前会计对货币计量的严重依附,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这对货币计量假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技术进步与无形资产对传统会计的挑战 1.会计信息与企业价值

由于“技术对竞争的重要性,并不取决于这种技术的科学价值或它在物质产品中的显著程度”⑨企业的技术优势往往决定于其他同类技术的相对先进程度,因而,技术的 第6页 价值难以准确的计量。传统会计按历史成本法只能对技术的可辨认成本进行确认计量,致使其往往成为企业最廉价的资产。由于技术总是以无形的方式渗透于企业的各类生产要素和生产活动中,当企业持续经营时,也许价值不菲,但当企业破产清算时,也许就一文不值了,导致传统会计所传递的信息无法表达企业竞争优势和面临的技术风险。因此。这引起人们对技术价值评估的诸多争议。争论的焦点在于以稳健原则为导向的传统会计中,技术价值不予确认或者被低估,使传统会计的信息逐步失去其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

美国证券委员会委员沃尔曼也说出了这种担心,指出“有相当大数量的资产被历史成本会计低估了,不仅如此,我们整个资产分类并没有被完全确认。并且问题还在变的越来越糟糕。尤其是次级分类的资产--那些至今未被确认的资产—它们以最快的速度在增长,而且成为我们新企业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近年来的服务企业正在成为我们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分--智力财力和人力资--却不能在这些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找到。”⑩

2.技术因素和企业风险

技术因素是指企业较之其他企业拥有更加先进的技术。但是,由于任何先进技术的出现,都必然在社会中引起模仿,因为未能获得潜在利润的企业也想得到它,企业的发展主要决定于其拥有的技术优势时,它便成为“各种技术的一个集合体。技术包含于企业的每一个价值活动中,而技术变革实际上对任何活动都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竞争。”○11因此一旦企业失去了技术优势,它也失去了竞争优势。“由于企业的技术优势是相对的,技术优势往往成为企业主观难以控制的因素,成为企业发展的双刃剑,增加了企业未来经营的不确定性。”○12但是,从现行财务报告上,企业技术优势的获取与失去,都难以在报告中得到恰当的计量和报告。

三、对现行财务报告的改进

(一)改进财务报告的内容 1.财务报告量的改进

扩大会计确认的范围,拓展采取报告信息披露内容。首先应从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然后对每项信息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对于收益高于成本的信息予以披露,摒弃成本高于收益的信息,再将其愿意披露的信息反馈给使用者,双方经过反复的协调、平衡,最终确定信息披露的范围。

要扩大会计确认的范围,就必须突破现有的会计确认的标准,甚至有必要突破会计基本准则的限制、会计主体的限制等等。现行会计的标准大致类似于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发表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提出的四项标准---可计量性,可定义性、相关性和可靠性。这是现代财务会计核算系统得以运行的有力保障,“凡同时符合标准的信息被确认为相应的会计要素并纳入财务报表中,不能满足上述标准的则被拒之财务报表之外。” 第7页 ○13

近些年来,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暴露出传统会计确认标准的局限性,突破传统的会计确认标准是大势所趋。会计确认标准的选择应建立在为使用者提供更为严重有用的信息上,即一类信息是否为企业财务披露的一部分,而不是该项目是否在财务报表中予以确认。因此,有必要把单一标准扩展成为多种标准的会计确认标准体系,使得所确认的信息形成不同的层次,然后对不同层次的信息区别对待。具体分析如下:

标准一,现有确认标准。满足现有确认标准的项目必然是企业最相关、最可靠的信息,因此,该标准所确认的信息构成了财务报告最核心的部分--财务报表。

标准二,将同时满足可计量性、可定义性、相关性的信息,但是可能存在可靠性问题的信息确认进入财务报告。这类信息大致包括:研究开发费用,广告支出,品牌和企业长期积累的无形资产等。按照现行会计惯例,研究开发费用,广告支出发生时即作为当期费用处理,事实上这些项目通常会形成资产,为企业到来预期的未来利益。由于企业不断的对来自于研究开发和广告方面的利润进行评估,从而表明这些活动所带来的未来利益是可计量的,但因为它们的未来预期价值很难准确的确定,支出的耗用过程通常和其他的资产使用交织在一起,所以将这些支出作为资产确认的主要困难在于其可靠性。企业长期积累的无形资产同样由于信息的不可靠性,现行会计惯例没有把其作为资产项目进行确认,但是,等到完全可靠再确认时有关部门的信息已经过时,而相关性也就不存在了。我们可以将这一层次的要素确认为相关的财务报表。

标准三,将满足可计量性,相关性标准,但是不符合要素定义标准、可靠性的项目确认进财务报告。其最具代表性的是风险计量实践,现在,企业关注的焦点是风险管理,风险灵敏度分析必然和财务报告的使用者相关。同样的,尽管还不能完全排除怀疑的成分,但是风险测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可计量性和可靠性的标准,尤其当企业在这方面获得很多经验时,情况更是这样。将这类信息单独反映可以向市场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还可以有助于更好的描述完全符合现行确认标准项目的特征。前瞻性信息也属于这一类型。这类信息有必要确认进入财务报告。

标准四,将只具有相关性的信息确认进财务报告。这类信息存在可计量性、可定义性、可靠性等问题。包括不符合财务报表要素定义的标准,同时又不能可靠计量的项目,如企业持续经营的价值、企业的智力资本、企业训练有素的劳动力价值、企业经营对环境的影响和企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耗费等等。这些项目不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如企业训练有素的劳动力,即使企业在其训练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但其熟练的技能归本人所有,并不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对这些项目的估计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而且也许只存在于某一特定的行业而不具有普遍性。

这样,突破了会计确认标准的约束,财务报告所容纳的信息增大,财务报告就实现 第8页 了“增容”。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组织形式复杂化,组织结构呈现一种网络结构,会计主体这一假设也会越来越模糊,所以,企业的财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在传统的会计主体范围内。

2.财务报告量的改进的具体建议

目前财务报告受到的最多最猛烈的批评就是它的相关性。现行财务报告只关注过去而不注意未来,只重视货币性信息而忽视非货币性信息,只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结果不能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等等弊端,正日益影响着财务报告的相关性。“财务报告存在的基础之一就是决策有用性,即为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利益集团提供有用的信息。”○14如果财务报告无法对这些集团提供有用的信息,那么财务报告存在的合理性就必然受到质疑。对改进现行财务报告信息披露范围的具体建议如下:

(1)重视对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收益和风险信息的披露

随着金融创新,比如期货、期权之类没有没有实际交易而仅是未来经济利益的权利或义务的衍生工具的种类日益繁杂,这类衍生金融工具可能会引起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的剧烈变化。如果不对这些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进行披露,很有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使用者在投资和信贷方面的决策的失误。

(2)注重对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逐步来临,将信息披露重点放在存货、机器设备等实物资产上的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日益暴露,这主要表现在实物性资产价值量的大小与企业创造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减弱,甚至与企业现行时间价值之间的相关性也减少。而掌握了知识的人在主体中所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大,因此有必要在财务报告中披露有关人力资源的信息。

(3)加强对企业全面收益信息的披露

西方国家自80年代起就开始在财务会计准则中不断要求对传统的金融工具用公允价值计量,而对衍生金融工具这类待履行的合约,由于在签约时尚未有实际交易产生,因此,一直未在财务报表中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而是在表外加以披露。但是,随着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加剧,传统财务报表和无法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及其变化加以反映,财务报表信息引起了误导,因此人民呼吁改进财务报告,将衍生金融工具由表外纳入表内。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就规定,每年对投资资产进行重估价,根据环境的变化,对固定资产进行重估价。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也带来了一个问题,既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利得和损失该如何报告的问题。由于传统的收益是以实现或可实现为确认标准的,而公允价值的变动产生的利得和损失,尚未实际发生,因而一般都绕过收益表,直接进入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部分。这样,既影响了财务业绩信息的明晰性,也不符合损益满计观。因此,有必要在收益表中反映企业的全面的收益。

第9页(4)应重视对公司未来价值趋势预测信息的披露

按一般观念,财务报告的相关性具有重要意义,传统财务报告本身的设计,也试图做到这一点,在经济环境不显著的情况下,人们可以简单的用反映企业过去经营结果,以及行为的因果联系的财务报告,去推理企业的未来,但在经济环境剧烈变换的条件下,人们以不可能直接用过去的财务报告去推理企业的未来,这就导致财务报告的相关性降低。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是向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企业未来价值趋势的预测信息。

(5)应重视企业对环境影响的信息披露

企业既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环境的主要污染者,它与环境存在着密切关系。环境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可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环境本身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二是因环境而引起的社会原因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了解环境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影响状况的信息对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和其他与企业相关的利益集团来讲均有重要意义。首先,生存这是关系到一个企业是否能够持续经营的问题,如一个企业不能持续经营,那么,基于持续经营基础上的会计信息就毫无意义;其次,了解因环境因素而产生的或有负债、治理污染的成本、资本价值的贬值和其他环境风险损失等影响企业发展方面的信息,有利于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等做出的正确抉择。现在财务会计忽视了对这方面信息的披露,已经不适应环保要求的提高,措施日益严格的社会经济形式的要求,因此,披露企业环境影响方面的信息应该作为改进财务报告的内容之一。

(6)披露企业消耗自然资源的情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对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有了深刻的了解,相应的对财富的认识也有了提高,将财富的范围从人造财富扩大到人造财富和自然财富之和。”○15企业是人造财富的生产者,又是自然财富的最大消耗者,一个企业对社会财富的增长有无贡献,决定于它所创造的人造财富是否能够弥补所消耗的自然自然资源。显然,现在只计算投资者投入资本盈亏的财务报告,并不能提供这方面的信息。因此有必要对它进行改进。

(二)财务报告质的改进

确定了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范围,改进了信息的确认时间,就需要对进入会计系统的信息进行适当的计量,使其披露在质上得到改进。影响财务报告质的因素主要有,会计的确认基础、计量等。

1.重新定义会计报表要素

1989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财务报表编报框架》的公告中,提出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必须包括两个条件:第一,与该项目有关的任何未来经济利益极有可能将流出或者流入该企业;第二,该项目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的被计量。传统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是对过去交易或事项结果的确认,尽管着眼点在未来,但或关注和要确认的信息却 第10页 是历史信息。所以,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来反映会计要素的具体数额,与传统会计要素定义互相匹配。

传统会计要素定义强调了三点,第一,会计要素起源于过去的交易;第二,未来经济利益流出或流入的方向确定;第三,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的金额确定。但是在现代会计环境下,一些重要的交易于事项并不能满足或者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衍生金融工具。首先,大多数衍生金融工具合约所规定的主要经济业务的履行,其立足点是将来而非过去,过去发生的只是数量极少的承诺费,而占主导地位的合约标的都在将来发生。其次,未来经济利益或资源的流出或流入方向很难确定,某项经济资源既可能是流入也可能是流出。最后,衍生金融工具的成本和公允市价无法真实的计量。比如自创商誉、人力资源等都不完全符合传统会计要素的定义。如果将这些交易和事项排除在报表之外,即使采用附注或补充报表的形式,也不能充分揭示此类与决策高度相关的信息。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出发,此类会计信息应该被会计报表确认。

所以,对财务报表要素从新定义的要求就自然的产生了。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便是在这种要求下进行并取得一定发展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第48号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中提出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初始确认的两条标准,第一,与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的所有风险和报酬,已经实质上转移到了本企业;第二,企业所或取的金融资产的成本或公允价值,或所承担的金融负债的金额,必须可以可靠的予以计量。

虽然的上述两条标准中,未直接提出可定义性,但是,由于其界定的前提是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所以可以认为,实际上隐含了可定义性这一标准。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关于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定义的本身,就是对现行会计理论中关于资产和负债定义的一种突破,认为金融资产不仅指现金和对另一个企业的所有权工具,而且还包括从另一个企业收取现金或另一项金融资产的合同性权利;金融负债则是指向另一个企业交付现金或另一项金融资产的合同性义务以及在潜在不利的条件下,与另一个企业交换金融工具的合同性义务。很明显,这两个定义已经突破了资产和负债是“过去交易的结果”这一现行的会计观点。

当然,对会计报表要素的重新定义意味着对会计理论和方法的根本性变革,“这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而且会受到成本效益原则的极大限制,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大量表外事项的会计确认和计量需要,终究会促进这一进程的最终完成。”○16

2.变革传统的确认基础---权责发生制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迁,作为会计确认基础的权责发生制也应该随之改变。改进权责发生制实质上就是拓宽会计确认时间,改进实现原则。由于实现原则的制约,权责发生制的实现的限制。“资产计价方面,商誉代表企业一种超额盈利能力,在购买或合并之前已经存在,按照权责发生制应当确认,在实现原则下,只有出售时才予以确认;在损益确定方面,企业资产涨价,却难以在报表中确认;持产利得和损失成为会计处理的一 第11页 个难题。因此,实现原则提供了一个非常狭隘的经营成果观,将自然增值排除在损益范围内。”○17因此,改革传统的实现原则,以所售资产在所有权上的重要资产或报酬是否已经转移,作为会计确认的时间,使财务报告反映的信息更具有相关性。

3.改进传统会计确认的步骤

实行三重确认,第一重确认就是,现行理论中的初始确认;第二重确认是对已进入簿记系统的会计数据变动影响加以识别断定,解决变动结果的会计记录问题;第三重指在报表中揭示问题,即现行确认理论中的再确认。

4.拓展计量范围

“信息技术的产生使信息处理和传递的速度大大加快效率提高,成本降低,使得对复杂计量模式应用成为可能”;○18人员素质的提高,计量经验的积累,会计力量的扩展,使得人们能够对以往粗糙的计量方法加以修正,使其和人们决策目的差距日益缩小。在这种前提下,扩大会计计量对象范围、多种计量属性并存、计量特征更加具有相关性成为了可能。

5.重新定位谨慎性原则

“稳健性原则要求少计或不计可能的收入,多计可能的损失和费用,这就使确认偏离了客观、公正、中立的立场。”○19主观判断的偏向必然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甚至可能成为企业操作利润、玩弄数字的工具。比如,企业在业绩好时,过度使用稳健性原则,多记可能的损失,多提准备,即使可能性很大的收益也不确认,隐瞒其真实的利润,为业绩差时虚增利润做准备。

(三)改进财务报告的形式

在改革现行财务报告的内容的基础上,将财务报告所要披露的新内容进行有效的排列、组合、加工,不断创新财务报告的形式以便信息披露能够更有效的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1.改革传统财务报告的核心--财务报表

使用者使用财务报表的信息主要是为了决策。现行财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都是一个汇总数,这种数据既包括企业正常经营下,而且包括非正常经营下的财务状况,营运成果和现金流量等,就不便于使用者对其进行加工、分析和决策。因此,可以对现行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各自划分为两部分--正常情况和异常情况,但是还是在一张表中反映。异常情况只是偶然现象,使用者在利用报表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决策时,就可以忽略这部分,有利于决策的准确性。

2.改进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的格式

由于会计计量的改进,历史成本占统治地位的局面结束了,出现了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情况,在选择多种计量属性对各个报表要素进行计量时,应该选取最合适的计量对象的计量属性。

第12页 现金流量表的兴起说明使用者对现金流量的普遍关注。然而使用者关注的是预期的现金流量,可是当前的现金流量表仍只反映过去的现金流量情况,使用者要获取未来现金流量的信息仍需要以本期的现金流量为基础。为了便于根据本期的现金流量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还是有必要将现金流量划分为核心与非核心两部分。

3.改进现行利润表的格式

现在对收益有两种观点: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前者认为是应该由会计主体某一其间的收入同费用相互配比得到的,后者认为收益是由会计主体某一会计期间期末净资产与期初净资产的差额确定。理论上两种方法确认的收益应该是相等的,两种观点是从企业价值运动的两个侧面来确定企业收益的。但是,实务上,二者确定的收益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别。主要原因是前者强调收益的确定必须遵循历史成本原则和稳健性原则,而后者则不主张历史成本核算,主要强调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因而,差别就由此而产生了。良好的业绩报告应该表现经济真实,凡是属于本钱交易的影响,无论其是否实现,都应该在发生时予以确认。而且不应该人为的调节收益,达到一种平衡的效果。

4.图象式财务报告

相对于纯粹的文字化的信息揭示来说,“表式的信息可以以有限的资源提供更大的信息量,而且使用者的阅读也会边的一目了然,”○20但是图象化信息相对于表示信息来说,也许更具有简明易懂和直观明了的特点。

第13页

注释:

①陈少华,“财务报告管制论”,《广西会计》,1995,第7期 ②张代重,《国有资本营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P121 ③迈克尔.波特著,《竞争优势》,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1992,P51 ④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2 月第一版,P57 ⑤娄尔行译,《论财务会计概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P102 ⑥Steve MH.Wallman,The Future of Account and Diaclosure in An Evolving World:the Need for Dramatic Change,Accounting Horizon,Sep.1995 ⑦迈克尔·查特菲乐德著《会计思想史》,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年,P138 ⑧薛云奎著,《会计大趋势---一种系统分析方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⑨迈克尔.波特著,《竞争优势》,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1992,P171 ⑩Steve MH.Wallman,The Future of Account and Diaclosure in An Evolving World:the Need for Dramatic Change,Accounting Horizon,Sep.1995 ○11迈克尔.波特著,《竞争优势》,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1992,P172 ○12柳卸林著,《技术创新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P138 ○13[美]AICPA,《论财务会计概念》,娄尔行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14吴中春,“试论财务报告基本理论在当代的发展”,《经济师》,2004,02 ○15朱晶,“试论未来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当代审计》,2003,05 ○16张国柱,“论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天津商学院学报》,2003,06 ○17张铁滨,“浅谈对虚假报告的对策”,《北方经贸》,2003,11 ○18张海鸿,“论企业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山西财税》,2003,11 ○19王桂梅,“财务报告应改进的八个方面”,《黑龙江财会》,2003,09 ○20朱印书,“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缺陷及其改进”,《宁夏社会科学》,2003,05

第14页

参 考 文 献 陈今池:《现代会计理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3月第一版。林志军、黄世忠等译:《会计理论结构》,[美]A.C.利特尔顿著,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年8月版。娄尔行译:《论财务会计概论》,[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9月第一版。

4葛家澍:“基本会计准则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研究》,1997年第10期。5李心合:“现代会计发展的五大趋势”《当代财经》,1997年第10期。

6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一版。7 汤云为、钱逢胜:《会计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一版。8葛家澍教授从教50周年论文集:《财务会计理论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第一版。

9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法制司编:《企业会计准则及指南

(一)》,中国审计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1998年4月第一版。

11陈少华:《企业财务报告理论与实务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12李相国:《国际财务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6年4月第一版。13孙雪梅《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决策方法新探》,商业研究,1998年第7期

14现代西葛家澍、林志军:《方财务会计理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一版。15达尔·尼夫:《知识经济》,樊春良、冷民等译,珠海出版社,1998年 16迈克尔·查特菲乐德著《会计思想史》,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年 17张代重,《国有资本营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18 Steve MH.Wallman, The Future of Account and Diaclosure in An Evolving World:the Need for Dramatic Change, Accounting Horizon, Sep.1995 19 Vemon kam, Accounting Theory, John Wilev&Sons,1990 20 ASB, statement of Principle for Financial Reporting,1999 第15页

下载现行房产税的不足与措施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行房产税的不足与措施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我国现行民事再审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论我国现行民事再审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贝斯特李)李宽 摘要:我国现行民事再审制度存在申诉与申请再审未明确区分,检察院和法院启动再审程序违背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再审审级不合......

    数学教学工作不足与改进措施

    数学教学工作不足与改进措施 2011~2012学年一年(1)班张彩霞我们带着初秋的凉意,轻轻踏入我们的学校——仓山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第一小学,转眼一瞬间,猛然回首,已经足足一个学年......

    多媒体教学的不足与改进措施

    多媒体教学的不足与改进措施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

    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与改进措施

    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与改进措施 范文一: 来到XXX之后,在工作中有很多不足,今天想了想,拿出来,也找出了很多改正措施,希望对自己能有所帮助: 不足: 1、对学生的课上行为习惯纠正不及时。......

    工作中不足及改进措施

    1、工作责任心不足主要是思想上的问题。要改变自己的思想,在思想上有足够的认识。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工作,工作要达到什么目的,仔细分析自己工作责任心不足的原因。找出原因后,......

    自身不足及改进措施

    自身不足及改进措施 来到企划部的四个月的时间里,结合自身的岗位职责,感觉到自身还存在很大的不足,现将自身的不组和改进的措施进行总结,具体如下: 岗位职责一:全面负责企业内部各......

    党章学习不足改措施

    党章学习不足改措施 篇一:“党章学习月”个人对照检查与整改措施对照检查与整改措施 大队组织开展的“党章学习月”教育活动,是加强党组织建设和提高党员思想觉悟的一项重大......

    收获与不足

    收获 一、立志是人生的起跑点,反映着一个人的理想、胸怀、情趣和价值观。在准确地对自己和环境做出了评估之后,我们可以确定适合自己、有实现可能的职业发展目标。 二、面对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