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强猪肉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

时间:2019-05-15 01:24: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商务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强猪肉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商务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强猪肉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

第一篇:商务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强猪肉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

商务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强猪肉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

2009-09-17 21:09:25| 分类: 部门职责分工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商秩发[2009]437号

猪肉卫生和质量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目前,我国生猪屠宰行业技术管理水平落后,覆盖生猪养殖、屠宰、加工、流通和消费等环节的全过程监管体系尚未形成,对猪肉质量安全构成了较大隐患。为加强监管,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以下简称《动物防疫法》)和《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等法律法规,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规划指导,严格准入门槛

(一)商务部将制定《全国生猪屠宰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3)》,指导各地制定(修订)生猪屠宰企业设置规划。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会同公安、财政、环保、农业、卫生、质检等部门,坚持“合理布局、控制总量、保证质量、适当集中、方便群众”的原则,综合考虑当地生猪养殖规模、交通运输条件、环境承载能力、市场消费需求等因素,抓紧制定(修订)生猪屠宰企业设置规划,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区域布局,避免过度竞争。各地的生猪屠宰企业设置规划要在2009年底前完成,并报商务部备案。

(二)各地商务、财政、环保、农业、卫生、工商、质检等部门,要建立会商机制,严格按照《条例》和商务部制定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规定的条件及相关标准,逐一审核本地生猪屠宰企业,共同提出书面审核意见,对不符合设置规划、达不到规定条件和标准的生猪屠宰企业,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仍未达到标准的,要报请设区市级人民政府取消其定点资格。对边远和交通不便地区的小型屠宰场点设置,各地要制定管理办法,在严格把握卫生、质量安全生产标准及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前提下予以审批。要通过全面审核、严格执行规划和标准,逐步建成符合行业技术管理要求,确保猪肉卫生和质量安全,满足和引导市场消费需求的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生猪屠宰加工、销售体系。

(三)商务部将依据《食品安全法》、《动物防疫法》和《条例》的规定和要求,按照相关屠宰加工、检验、检疫、无害化处理等设备和工艺技术标准以及屠宰规模、质量安全管理状况等条件,制定《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分级管理办法》,对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实行分级管理,鼓励卫生和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强的生猪屠宰企业实行品牌战略,支持生猪屠宰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不断提高肉品安全水平,开展连锁经营和跨区域销售,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各地财政、环保、农业、卫生、工商、质检等部门要严格监管,大力支持,积极配合。

二、切实履行职责,实现全过程监管

(四)财政部门要支持屠宰环节病害猪无害化处理和“放心肉”服务体系建设,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

(五)环境保护部门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等制度,强化污水处理设施等现场环境执法检查,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生猪屠宰企业,依法实行限期治理,限期治理期间责令限制生产、限制排放或者停产整治。

(六)农业部门要加强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等投入品的监管,加大对养殖环节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及滥用兽药行为的查处力度,发现涉嫌构成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严格做好防疫条件审查及产地检疫、屠宰检疫等工作,监督做好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工作,指导生猪养殖场健全完善生猪养殖档案,积极推进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基地及动物标识和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逐步提高规模化养殖的比重。

(七)商务主管部门要会同公安、环保、农业、卫生、工商、质检等部门严厉打击私屠滥宰等不法行为,要监督生猪屠宰企业严格执行入厂检查验收、宰前静养观察、肉品品质检验、无害化处理、肉品冷藏吊挂运输等制度;推行生猪屠宰企业和生猪养殖基地挂钩制度,扩大生猪屠宰企业自养或协议养殖生猪规模;推动生猪屠宰企业完善内部可追溯系统,如实记录从生猪进场到肉品出场全程信息。

(八)卫生部门要会同农业、商务、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组织有关食品安全标准的制(修)订。

(九)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严厉打击销售私宰肉、无检疫及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章猪肉的行为,发现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公安机关;积极推行“场(市场)厂(屠宰厂)挂钩”和猪肉挂牌销售管理制度;监督肉品经营者执行索证索票和台账制度,如实记录肉品来源和流向。

(十)质检部门要监督猪肉制品生产企业严格执行入厂猪肉等原料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坚决打击利用病害肉等不合格猪肉制售肉制品的行为,发现涉嫌构成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

(十一)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监督餐饮服务经营者和各类集体食堂,严格执行采购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妥善保存进货记录、票据等相关信息,确保所使用的猪肉产品来自定点屠宰企业。

三、加强部门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十二)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猪肉卫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部署解决影响猪肉卫生和质量安全的相关问题。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建立相关部门参加的工作协调机制,定期召开会议,切实加强和实现对猪肉产销环节全过程的监管,防止重大事故发生。

(十三)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根据工作需要与相关部门共同合作,建成覆盖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猪肉流通环节的完整信息链条和监测体系。要加强配合,共同做好肉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的建设工作,实现猪肉质量安全责任的全程追溯。

(十四)各地商务、公安、环保、农业、卫生、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从实际出发,积极开展联合执法,及时组织打击私屠滥宰和制售病害肉、注水肉等不法行为的专项整治行动;依法监督生猪屠宰企业按要求配备符合肉品安全生产要求的设施设备;依法监督跨区域销售的生猪屠宰企业按要求配备符合猪肉质量安全要求的冷链运输设备,以及仅限于供应当地市场的小型屠宰场点生猪产品非法流通的行为;加强运输环节监管。坚决查处和纠正各种违法行为,对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篇:九部委关于加强猪肉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

九部委关于加强猪肉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

中国安全网-安全资讯 来源:商务部 2009-9-28 15:25:00

商务部、公安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卫生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关于加强猪肉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

商秩发[2009]437号

猪肉卫生和质量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目前,我国生猪屠宰行业技术管理水平落后,覆盖生猪养殖、屠宰、加工、流通和消费等环节的全过程监管体系

尚未形成,对猪肉质量安全构成了较大隐患。为加强监管,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

防疫法》(以下简称《动物防疫法》)和《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等法律法规,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规划指导,严格准入门槛

(一)商务部将制定《全国生猪屠宰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3)》,指导各地制定(修订)生猪屠宰企业设置规划。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会同公安、财政、环保、农业、卫生、质检等部门,坚持“合理布局、控制总量、保证质量、适当集中、方便群众”的原则,综合考虑当地生猪养殖规模、交通运输条件、环境承载能力、市场消费需求等因素,抓紧制定(修订)生猪屠宰企业设置规划,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区域布局,避免过度竞争。各地的生猪屠宰企业设置规划要在2009年底前完成,并报商务部备案。

(二)各地商务、财政、环保、农业、卫生、工商、质检等部门,要建立会商机制,严格按照《条例》和商务部制定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规定的条件及相关标准,逐一审核本地生猪屠宰企业,共同提出书面审核意见,对不符合设置规划、达不到规定条件和标准的生猪屠宰企业,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仍未达到标准的,要报请设区市级人民

政府取消其定点资格。对边远和交通不便地区的小型屠宰场点设置,各地要制定管理办法,在严格把握卫生、质量安全生产标准及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前提下予以审批。要通过全面审核、严格执行规划和标准,逐步建成符合行业技术管理要求,确保猪肉卫生和质量安全,满足和引导市场消费需求的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生猪屠宰加工、销售体系。

(三)商务部将依据《食品安全法》、《动物防疫法》和《条例》的规定和要求,按照相关屠宰加工、检验、检疫、无害化处理等设备和工艺技术标准以及屠宰规模、质量安

全管理状况等条件,制定《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分级管理办法》,对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实行分级管理,鼓励卫生和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强的生猪屠宰企业实行品牌战略,支持

生猪屠宰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不断提高肉品安全水平,开展连锁经营和跨区域销售,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各地财政、环保、农业、卫生、工商、质检等部门要严格监管,大力支持,积极配合。

二、切实履行职责,实现全过程监管

(四)财政部门要支持屠宰环节病害猪无害化处理和“放心肉”服务体系建设,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

(五)环境保护部门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等制度,强化污水处理设施等现场环境执法检查,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生猪屠宰企业,依法实行限期治理,限期治理期间责令限制生产、限制排放或者停产整治。

(六)农业部门要加强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等投入品的监管,加大对养殖环节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及滥用兽药行为的查处力度,发现涉嫌构成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严格做好防疫条件审查及产地检疫、屠宰检疫等工作,监督做好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工作,指导生猪养殖场健全完善生猪养殖档案,积极推进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基地及动物标识和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逐步提高规模化养殖的比重。

(七)商务主管部门要会同公安、环保、农业、卫生、工商、质检等部门严厉打击私屠滥宰等不法行为,要监督生猪屠宰企业严格执行入厂检查验收、宰前静养观察、肉品品质检验、无害化处理、肉品冷藏吊挂运输等制度;推行生猪屠宰企业和生猪养殖基地挂钩制度,扩大生猪屠宰企业自养或协议养殖生猪规模;推动生猪屠宰企业完善内部可追溯系统,如实记录从生猪进场到肉品出场全程信息。

(八)卫生部门要会同农业、商务、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组织有关食品安全标准的制(修)订。

(九)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严厉打击销售私宰肉、无检疫及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章猪肉的行为,发现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公安机关;积极推行“场(市场)厂(屠宰厂)挂钩”和猪肉挂牌销售管理制度;监督肉品经营者执行索证索票和台账制度,如实记录肉品来源和流向。

(十)质检部门要监督猪肉制品生产企业严格执行入厂猪肉等原料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坚决打击利用病害肉等不合格猪肉制售肉制品的行为,发现涉嫌构成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

(十一)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监督餐饮服务经营者和各类集体食堂,严格执行采购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妥善保存进货记录、票据等相关信息,确保所使用的猪肉产品来自定点屠宰企业。

三、加强部门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十二)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猪肉卫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部署解决影响猪肉卫生和质量安全的相关问题。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建

立相关部门参加的工作协调机制,定期召开会议,切实加强和实现对猪肉产销环节全过程的监管,防止重大事故发生。

(十三)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根据工作需要与相关部门共同合作,建成覆盖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猪肉流通环节的完整信息链条和监测体系。要加强配合,共同做好肉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的建设工作,实现猪肉质量安全责任的全程追溯。

(十四)各地商务、公安、环保、农业、卫生、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从实际出发,积极开展联合执法,及时组织打击私屠滥宰和制售病害肉、注水肉等不法行为的专项整治行动;依法监督生猪屠宰企业按要求配备符合肉品安全生产要求的设施设备;依法监督跨区域销售的生猪屠宰企业按要求配备符合猪肉质量安全要求的冷链运输设备,以及仅限于供应当地市场的小型屠宰场点生猪产品非法流通的行为;加强运输环节监管。坚决查处和纠正各种违法行为,对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〇〇九年八月二十五日

信息来源:商务部 责任编辑:苏立智

第三篇:(25)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安全监管总局等部门关于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安全监管总局等部门关于

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07〕1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安全监管总局、国资委、财政部、公安部、民政部、卫生部、环保总局《关于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二○○七年二月二十八日

关于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安全监管总局 国资委 财政部 公安部

民政部 卫生部 环保总局

企业应急管理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安全生产事故和可能给企业带来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各种外部突发公共事件,以及企业可能给社会带来损害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处置和恢复重建等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企业应急管理,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近年来,我国企业应急管理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但总体上看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安全生产事故频发,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也给企业安全造成多方面影响。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进一步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企业应急管理的工作目标

(一)各级各类生产经营企业在2007年底前全面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建立健全企业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把应急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上下贯通、多方联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企业应急管理机制;建立起训练有素、反应快速、装备齐全、保障有力的企业应急队伍;加强企业危险源监控,实现企业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处置的有机结合;政府有关部门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措施;企业应对事故灾难、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二、健全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

(二)建立健全企业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大型企业要设置或明确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形成企业主要领导全面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群团组织协助配合、相关人员全部参与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矿山、建筑施工企业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运企业(以下简称高危行业企业)要设置或指定应急管理办事机构,配备应急管理人员。其他各类企业也要在企业负责人的领导下组织开展自身应急管理工作。

(三)完善企业应急联动机制。县级人民政府要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内的高危行业企业分布、企业重点危险源、应急队伍、救援基地、应急物资、道路交通等基本情况,加强与企业联系,组织建立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关联单位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形成统一指挥、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协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合力,协调有序地开展应急管理工作。中央企业要加强与其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主动接受安全生产监管,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要及时报告有关情况,发布预警信息。

三、推进预案体系建设和管理

(四)编制完善企业预案。应急预案是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主线。各企业要针对本企业的风险隐患特点,以编制事故灾难应急预案为重点,并根据实际需要编制其他方面的应急预案。预案内容要简明、管用、注重实效,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生产企业要在预案中明确可能发生事故的具体应对措施。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点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较差企业、产生或经营危险废弃物的企业和改革重组改制企业的指导,明确预案编制要求,制订编制指南或预案范本,提高预案质量。

(五)加强企业预案管理。建立企业预案的评估管理、动态管理和备案管理制度。各企业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变动情况,应急预案演练情况,以及企业作业条件、设备状况、产品品种、人员、技术、外部环境等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及时评估和补充修订完善预案。企业应急预案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报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备案,并告知相关单位。备案管理单位要加强对预案内容的审查,实现预案之间的有机衔接。

(六)开展多种形式的预案演练。各企业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地组织开展预案演练工作。高危行业企业要针对生产事故易发环节,每年至少组织开展一次预案演练。要加强对演练情况的总结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应急管理工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企业预案演练的指导,并组织高危行业企业开展联合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四、加强企业应急队伍和基地建设

(七)加强企业专兼职队伍和职工队伍建设。按照专业救援和职工参与相结合、险时救援和平时防范相结合的原则,建设专业队伍为骨干、兼职队伍为辅助、职工队伍为基础的企业应急队伍体系。大中型高危行业企业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建立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小型高危行业企业要建立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并与有关专业应急队伍建立合作、联动机制;其他企业应根据需要指定专职或兼职应急救援人员。对已经建有专兼职消防队的企业,其应急救援队伍应当依托已有的专兼职消防队组建。涉及高危行业的中央企业都要建立起现代化、专业化、高技术水准的救援队伍。各企业要切实抓好应急队伍的训练和管理,加强对职工应急知识、技能的培训。特别是安全生产关键责任岗位的职工,不仅要熟练掌握生产操作技术,更要掌握安全操作规范和安全生产事件的处置方法,增强自救互救和第一时间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签订救援协议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要定期协助协议企业排查事故隐患,熟悉救援环境,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协议企业应予以积极配合和支持。充分发挥专家对企业应急预案编制、应急演练、应急处置等工作的指导作用,提高企业应急管理水平。

(八)加强企业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大型矿山、石化、民航、铁路、水上运输、核工业企业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建设专业特色突出、布局配置合理的应急救援基地,并在做好本企业应急救援工作的同时,参与社会应急救援工作。具备条件的中央企业要率先建立一批管理规范、装备先进适用、信息畅通、处置能力强的区域应急救援基地,承担起一定区域内的重大抢险救灾任务。有关部门要加强与相关地方的沟通,做好救援基地规划布局和组织建设工作,建立有效的全国救援基地信息沟通渠道。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应急救援基地建设的支持,充分发挥救援基地在区域救援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做好隐患排查监管和应急处置工作

(九)开展企业隐患排查监管。各企业要组织力量,重点针对企业生产场所、危险建(构)筑物以及企业周边环境等认真开展隐患排查,全面分析可能造成的灾害及衍生灾害。对查出的隐患及时治理整改,制订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并采取可靠的安全保障措施。对隐患较大的要采取停产、停业整顿或停止使用等措施,防止发生突发事件。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实时监控,并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改革重组改制企业要特别重视矛盾纠纷和其他影响社会安全的隐患的排查化解工作,防范发生群体性事件。有关部门要加强隐患标准的制订、完善工作,加强督促检查。

(十)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工作。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企业应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先期处置,并按照分级标准迅速向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对溢流、井喷、危险化学品泄漏、放射源失控等可能对周边群众和环境产生危害的突发公共事件,企业要在第一时间向地方政府报告有关情况,并及时向可能受到影响的单位、职工、群众发出预警信息。要控制事故发展态势,标明危险区域,组织、协助应急救援队伍和工作人员救助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地方政府要按照相关预案要求,加强对应急处置的指挥领导,组织开展救援和群众疏散工作。有关单位要按照地方政府的统一要求,做好各项救援措施的衔接和配合。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各企业应尽快组织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消除环境污染,并加强事后评估,完善各项措施。

六、强化企业应急管理职责分工和相关政策措施

(十一)明确和落实企业应急管理责任。企业对自身应急管理工作负责,按照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在政府的领导下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安全生产是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按照现有职责分工,进一步加强监管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监督指导有关企业预防和应对其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按照出资人职责,负责督促监管企业落实应急管理方针政策,把监管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纳入考核内容,对监管企业应急预案的制订和落实情况开展检查。各级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负责综合指导、协调企业应急管理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针对不同行业的企业、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等不同类型企业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不同特点,加强对企业应急管理的分类指导。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应急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或奖励,对不履行职责引起事态扩大、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要依法追究责任。

(十二)企业要加大投入力度。企业应急能力建设是企业安全生产和企业长远发展的保障。各企业要加大对应急能力建设的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制约企业应急管理的关键问题,使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要素适应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做到应急管理与企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要切实加大对应急物资的投入,制订应急物资保障方案,重点加强防护用品、救援装备、救援器材的物资储备,做到数量充足、品种齐全、质量可靠。加快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应用,改善企业安全生产条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针对企业应急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加强与有关科研院所的联合攻关。有条件的企业要加强应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配备必要的设备,逐步实现与有关部门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高危行业企业要安排应急专项资金,用于隐患排查整改、危险源监控、应急队伍建设、物资设备购置、应急预案演练、应急知识培训和宣传教育等工作。

(十三)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建立和完善政府应急准备金制度,对处置企业突发公共事件等给予必要支持。进一步落实企业强制性提取安全费用、交纳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提高事故伤亡赔偿标准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征用补偿政策,完善对企业物资合理征用的补偿办法。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应用,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急技术和产品,扶持应急产业发展。建立完善企业应急队伍有偿服务机制,对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参与社会救援的经费支出予以相应补偿,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社会救援。充分发挥保险在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处置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作用,大力推进高危行业企业的意外伤害保险和责任保险制度建设,完善对专职和兼职救护队员的工伤保险制度。

第四篇:粮食部门如何做好2011年的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粮食部门如何做好2011年的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2011年,按照国务院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统一部署,粮食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和抽查,防止不符合粮食卫生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以及指导监督粮食收购企业严格执行粮食收购入库和销售出库检验制度等,为此,粮食部门采取了以下工作措施:一是建立健全和严格落实粮食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二是切实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三是建立粮食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机制。四是大力推进粮食检验监测体系建设。五是进一步健全粮油标准体系。

工作重点是继续抓好粮食收购、市场调控、储备管理、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产业发展和法制建设等。

一是促进了粮食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各级粮食部门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规定,切实转变职能,加强全社会粮食流通监管,认真履行宏观调控、市场和质量监管、粮食流通统计、中央储备粮等政策性粮食监管等职责,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进一步深化粮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实施粮食收购市场准入、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等行政许可事项,初步实现了由主要靠行政手段管理国有粮食企业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全社会粮食流通的转变,依法行政的能力不断增强,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目前,国有粮食企业为主渠道、多元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粮食流通新格局已基本形成。截至2010年底,全国具有粮食收购资格的经营者达8.75万家,其中非国有市场主体约7万家。多元粮食市场主体共同竞争、共同发展,对搞活粮食流通,活跃粮食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有一些市场主体在利益驱动下,采用不正当手段恶性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为规范各类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维护粮食流通秩序,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完善粮食收购市场准入制度。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粮食收购市场形势,国家粮食局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在总结近年来粮食收购市场服务与管理的经验基础上,完善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的相关程序和制度,进一步规范粮食收购资格审核行为,加强对粮食收购市场的监管,加大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切实维护粮食收购秩序。

二是落实粮食经营者最低最高库存量制度。去年,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粮食收购和市场调控的精神,各级粮食部门按照粮食经营者最低最高库存量标准及核定办法,逐户核定了粮食经营者最高库存量,同时还要依法对粮食经营者执行最高库存量标准情况加强核查。三是加强市场服务与监管,依法查处违法违规案件。通过查处涉粮案件,纠正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发现和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各类粮食经营主体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诚实守信经营。

二是规范粮食收购市场秩序,形成方便农民售粮服务体系。要健全新型粮食购销服务网络体系,引导和规范各类粮食市场主体收购行为,指导和督促粮食经营者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强化为农服务意识,着力改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要加强粮食收购资格核查,落实粮食企业最低最高库存量制度,防止和打击无序收购行为,确保粮食收购市场平稳有序,让政府放心,让农民满意。

三是切实加强储备粮管理,夯实稳定粮食市场的物质基础。要依靠制度建设,不断加强储备粮行政管理,完善制度办法,提高储备粮管理能力和水平。要按照“优先保证口粮安全,同时兼顾其他用粮”的原则,优化储备粮品种结构。要根据辖区内人口数量和消费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储备粮规模、品种结构和原粮、成品粮比例,继续充实成品粮油应急储备,保障调控市场和应急供应的需要。

第五篇:(2012.3.16)农业部等九部门重拳出击合力开展农资打假

农业部等九部门重拳出击合力开展农资打假

在春季田间管理深入推进和春耕备耕全面展开的重要时节,近日,农业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纠风办、公安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供销总社九部门联合召开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为搞好春季农业生产、夺取全年农业丰收保驾护航。

2011年,农业部等九部门按照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总体要求,坚持标本兼治、打防结合、属地管理原则,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和非法生产经营违禁农业投入品的行为。据统计,2011年全国农业、工商、质检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233.4万人次,查获假劣农资4.7万余吨,捣毁制假售假窝点155个。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假劣农资案件3000余起,全国检察机关共批捕犯罪嫌疑人83人,全国法院共审结假劣农资案件28件,生效判决31人。2011年农资打假工作共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0.88亿元。随着农资打假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农资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据中消协统计,2011年消费者对农用生产资料投诉数量比上年下降了25.2%。农资质量水平的提升,为实现我国粮食“八连增”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会议上指出,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农业农村经济实现稳中求进、再夺丰收任务繁重,面临发展基数和生产成本高、气候条件和市场变化不确定等诸多挑战,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的形势更加严峻、任务更加艰巨。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清做

好当前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全力以赴,狠抓落实,确保今年治理行动取得实效。

韩长赋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以净化农资市场为主线,以维护农民利益为根本,严厉打击各种制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的违法行为,逐步建立健全农资打假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农资质量和数量,持续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为实现粮食稳产增产、农民较快增收提供基础保障。一要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要在春耕备耕、“三夏”、“三秋”等重要农时,集中力量抓好种子打假、饲料监管、禁用农药查禁等工作。特别是在种子打假方面,继续深入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严厉查处生产经营假劣种子、套牌侵权、无证生产经营、未审先推、包装标签不规范等违法行为。二要加强农资生产源头把关。严格农资产品生产主体资质审查,着重加强证后监管,坚决执行不合格退出机制。强化生产过程检查,督促企业落实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三要强化农资市场整顿。建立农资生产经营主体档案,加强对农资市场和物流配送等环节的监控巡查,开展农资经营企业诚信评价。加大农资抽检力度,健全质量抽检通报制度。四要狠抓假劣农资案件查处。建立假劣农资涉案线索移送机制,采取挂牌督办、集中办案、联合查案等形式严查严管,坚决打击假劣农资制售源头。五要积极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大力推广农资连锁、农资农技“双连锁”等农资经营模式,继续组织开展“放心农资经营示范店”创建活动,加快构建以县级农资监管信息平台为基础的农资监管网络。

下载商务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强猪肉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商务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强猪肉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