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津市煤炭经营使用监督管理规定》解读
《天津市煤炭经营使用监督管理规定》解读
文章来源:天津市政府法制办
第一条 为了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规范煤炭经营、使用和管理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解读】本条是关于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据的规定。
大气环境质量事关广大群众的健康和福祉,是重大民生问题。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源资源消耗持续增加,大气污染形势日益严峻。2013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及其实施细则提出,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要经过五年努力,空气质量明显好转,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美丽天津建设也对改善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尽快落实国务院要求,促进美丽天津建设,有必要对造成大气污染的三大成因之一燃煤污染做出严格控制和治理。
本次立法主要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关于煤炭经营的相关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防治燃煤产生的大气污染的相关内容。同时参考了国家发改委《煤炭经营监管办法》,以及其他省市煤炭经营使用的相关立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煤炭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规定。
【解读】本条是关于适用范围的规定。
防治燃煤污染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次立法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全面治理的思路,从经营和使用两个环节同时加强监管。煤炭经营,是煤炭经营企业购买、运输、装卸、储存、加工、出售煤炭的过程。煤炭使用,是用煤单位购买、运输、装卸、储存、加工、燃烧煤炭,以及排放大气污染物的过程。本《规定》的适用范围不包含使用煤炭的自然人和个体工商户。
第三条 煤炭经营使用监督管理应当坚持总量控制、合理布局、严管煤质、排放达标、节约用煤、强化监管的原则。
【解读】本条是关于煤炭经营使用监管原则的规定。
总量控制、合理布局要求做好经营性煤炭堆场和民用煤配送网点的规划、布局工作,通过科学规划和整合提升,减少随意设置带来的环境隐患。
严管煤质有两个体现,一是根据我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需要修订我市煤炭地方标准,提升标准适用范围、可操作性和技术指标先进性;二是把好销售和使用两个环节的煤炭质量关,对不符合我市标准的煤炭,一律不得销售和使用。
排放达标主要针对用煤单位,要求其通过购买并燃烧符合我市标准的煤炭,安装并正常使用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等措施,确保向环境中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浓度不超过国家和本市规定的标准,排放量不超过国家和本市规定的标准。
节约用煤主要是要求用煤单位加大清洁生产力度,减少煤炭使用量,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燃煤污染。
强化监管要求相关监管部门狠抓责任落实,加强日常监管,加强执法检查,严肃处理违法行为。
第四条 各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市大气污染防治的要求,统筹做好本辖区的煤炭经营使用监督管理工作,对大气环境质量负责,使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
【解读】本条是关于区县政府责任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三条规定各级地方政府对本辖区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制定规划,采取措施,使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根据这一规定,各区县政府应当履行好大气环境治理的属地管理责任,通过成立煤炭质量监督检查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完善例会、信息、执法检查等工作机制,统筹研究好监管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协调、督促、推动辖区内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五条 市和区县商务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煤炭经营的监督管理工作。
市和区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用煤单位炉前煤的污染物含量、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使用和储煤场地扬尘的监督管理工作。
市经济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及区县工业经济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清洁生产促进工作,会同相关部门督促企业节约用煤。
市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制定本市煤炭经营使用地方质量标准。市和区县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依职能负责对煤炭检验机构进行监督管理。
市和区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不符合本市煤炭经营使用地方质量标准的煤炭及其制品的销售实施监督管理。
发展改革、公安、交通等有关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煤炭经营使用监督管理工作。
【解读】本条是关于煤炭经营使用监管部门及其监管职责的规定。
我市煤炭经营监管工作经历了由原市计划委员会负责到市商委再到市商务委负责的转变过程。2013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国家发改委令第25号)取消了煤炭经营资格许可,但是从市商务委的主要职责来看,其仍然是我市煤炭经营的行业管理部门,必须对煤炭经营承担起监管职责。实际工作中,商务部门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强化煤炭经营市场监管:严格执行我市煤炭地方标准;加大优质煤和洗净煤供应;严抓煤炭储存场环境保护措施;建设完善洁净煤能源供应网络;严厉打击销售劣质煤行为。此外,市商务委还应督促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法》和《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对环保部门负责统一监督管理大气污染防治,以及《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第二十条第二款“环保部门负责对炉前在用煤的污染物含量实施监督管理”的规定,结合我市管理实际,确定环保部门承担三项监管职责,即用煤单位进炉前的煤炭污染物含量是否符合我市煤炭地方标准,用煤单位脱硫、脱硝、除尘等大气污染防治设施是否建设齐全并正常使用,煤炭经营企业和用煤单位的储煤场地是否依规定密闭或者采取防风抑尘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市经济和信息化部门和区县工业经济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责主要是组织、协调、指导用煤单位开展清洁生产,督促其节约用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市质监局负责组织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商务委、市工商局、市环保局和市供热办等单位共同制定我市煤炭地方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质监部门对煤炭检验机构的认证活动进行监管,对其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的行为依法处理。
根据《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第二十条“工商部门对本市建成区内低硫优质煤的销售实施监督管理”,和第四十八条“销售不符合国家和本市低硫优质煤质量标准的煤炭及其制品的处罚”,确定工商部门的监管职责主要是对不符合我市地方标准的煤炭及其制品的销售进行检查和处理。
发展改革部门、公安、交通等部门依职责有参与制定煤炭地方标准、消减煤炭消费总量、提高排污成本,制止暴力抗拒执法,查处运输不合格煤炭等义务。
第六条 本市相关行业协会应当加强对煤炭经营企业的自律管理,协助煤炭经营监督管理部门做好工作。
【解读】本条是关于煤炭行业协会的规定。
我市煤炭行业协会在煤炭经营信息统计、行业自律、组织会员签署经营优质煤承诺书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本条目的在于进一步明确行业协会相关作用,以有效推进我市煤炭经营行业的自律。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按照商务、环保、工商等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向其举报。受理部门应当及时处理,为举报人保密。
【解读】本条是关于举报权利的规定。
治理燃煤污染需要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监督。公众的举报权与相关部门的受理义务相对应,受理举报的部门必须履行保密义务,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利。根据第五条规定的监管职责,对煤炭经营企业的违法行为向商务部门举报,对用煤单位的违法行为以及储煤场地扬尘问题向环保部门举报,对销售不符合我市标准的煤炭及其制品的行为向工商部门举报。本条虽未明确列出质监、工业经济等部门,但向其举报监管职责范围内的违法事项,如煤炭检验机构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用煤单位违反节能和清洁生产法律法规的行为,质监、工业经济部门也应当受理。
第二章 煤炭经营
第八条 市商务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市城乡规划,结合本市环境保护的要求,制定本市经营性煤炭堆场(以下简称堆场)和民用煤配送网点的布局和总量控制计划。
【解读】本条是关于经营性煤炭堆场和民用煤配送网点的规划和布局的规定。
为有效控制经营性煤炭堆场总量,合理配置煤炭配送网点,市商务委有责任根据本市城乡规划,结合本市环境保护的要求,对全市经营性煤炭堆场和民用煤配送网点作出量化规定,科学建立一、二级经营网络。今后,我市将形成外环线内无经营性煤炭堆场,滨海新区、环城四区和远郊区县共分布16个经营性煤炭堆场,有民用煤需求的乡镇配建民用煤配送网点的总体布局。
第九条 煤炭经营企业所存煤炭应当集中存放在堆场。
禁止在本市外环线以内设置堆场。
堆场和民用煤配送网点应当按照布局要求进行设置,并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解读】本条是关于煤炭集中存放的规定。
本条有三层意思。第一,要求所有煤炭经营企业所存储的煤炭集中存放在经营性煤炭堆场,以减少扬尘污染。考虑到煤炭交易可以在任何场所甚至互联网上进行,本条不对煤炭交易行为作出类似限定。第二,为加强中心城区环境保护,在外环线以内区域禁止设置经营性煤炭堆场,但不限制民用煤配送网点和用煤单位储煤场地的设置。这么规定首先是考虑到外环线以内的部分乡镇有民用煤需要;其次,外环线以内仍存在大量燃煤供热站,对其使用的储煤场地不能脱离实际地要求设在外环线以外。第三,经营性煤炭堆场和民用煤配送网点的设置应当符合我市规划布局,不得随意设置。
第十条 煤炭经营企业应当保证煤炭质量,确保供应本市的煤炭符合本市煤炭经营使用地方质量标准。
采用直供方式的用煤单位,应当确保采购的煤炭符合本市煤炭经营使用地方质量标准。
购销煤炭双方订立的合同,应当具有煤炭质量条款,并符合本市煤炭经营使用地方质量标准。
【解读】本条是关于煤炭质量的规定。
本条对煤炭购销环节的煤质做了规定。我市没有煤炭生产企业,煤炭购销活动存在三种情形:第一,我市煤炭经营企业与我市用煤单位签订煤炭购销合同。第二,我市用煤单位不经过中间环节,直接与外地煤炭生产企业签订煤炭购销合同,即采用直供方式购煤。第三,我市煤炭经营企业与外省市、外国购买者签订煤炭购销合同。前两种情形下,我市是煤炭终端消费地,燃煤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直接影响我市大气环境质量,必须对煤质作出限制。第三种情形下,不能强制要求煤质符合我市地方标准,因此本次立法不加以规范。
《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禁止向本市建成区内的单位和个人销售不符合低硫优质煤质量标准的煤炭及其制品。禁止任何单位在本市建成区内使用不符合低硫优质煤质量标准的煤炭及其制品。本次立法遵循了《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的要求,但采用更灵活的引导方式,要求煤炭经营企业、用煤单位采取明确合同质量条款等措施确保煤质符合我市地方标准。质量条款,应当包括质量标准、质量检验报告、质量争议和质量问题处理等内容。
第十一条 煤炭经营企业应当建立煤炭购销台账,载明煤炭购销数量、购销渠道及煤炭检验报告,并保留两年。
【解读】本条是关于煤炭购销台帐的规定。
本条规定目的在于通过建立煤炭购销台账,形成有效的监管信息和煤炭质量追溯体系,强化对煤炭经营企业的监管。要求保留台帐,是为了便于事后确认交易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有“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因此台帐的保留期限确定为两年。为确保煤质检验的真实性,煤炭检验报告必须由取得计量认证的煤炭检验机构出具。
第十二条 煤炭经营企业和用煤单位运输、装卸、储存、加工煤炭,应当符合本市环境保护要求,采取防护措施,防止自燃和煤粉尘污染。
【解读】本条是关于运输、装卸、储存、加工煤炭的防护措施的要求。
运输、装卸、储存和加工煤炭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粉尘污染。为了防止污染,根据《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应当要求煤炭经营企业和用煤单位从事运输、装卸、储存和加工煤炭的活动时,采取防护措施,如采取喷淋、围挡、遮盖、密闭措施等,有效防止扬尘和煤炭自燃、撒漏。
第十三条 堆场的经营者应当对其储煤场地采用防风抑尘网(墙)同时配套苫盖、喷淋设施,有条件的应当采取密闭措施。民用煤配送网点的储煤场地应当采取密闭措施。
【解读】本条是关于煤炭经营企业储煤场地的环保要求。
我市经营性煤炭堆场的储煤场地大部分面积较大,最大的可达200多万平米,技术上难以实现全密闭,因此对这类储煤场地采用防风抑尘网(墙)同时配套苫盖、喷淋设施即可。对一些可以实行全密闭的经营性煤炭堆场储煤场地,要求其采取更严格的环保措施,彻底杜绝煤粉尘污染。
我市民用煤配送网点的储煤场地面积相对较小。按照环保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住建部、国家能源局《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环发【2013】104号)第14条第三款“到2017年底,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基本建立以县(区)为单位的全密闭配煤中心”的要求,民用煤配送网点的储煤场应当采取全密闭措施,降低环境污染。
第三章 煤炭使用
第十四条 用煤单位应当使用符合本市煤炭经营使用地方质量标准的煤炭。
用煤单位应当建立用煤台账,明确用煤量、用煤来源、煤质及煤炭检验报告,并保留两年。
【解读】本条是关于用煤单位使用煤炭的规定。
根据《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禁止任何单位在本市建成区内使用不符合低硫优质煤质量标准的煤炭及其制品”的规定,对用煤单位提出了煤质必须符合我市《工业和民用煤质量标准》的要求。为督促企业落实这一要求,建立了用煤台帐制度。台账应包括用煤量、用煤来源、煤质及煤炭检验报告等内容,并妥善保存两年,以备执法部门检查。环保部门通过检查各单位的用煤台账,强化对用煤企业煤质的监管,督促企业主动采购、使用符合环保要求的煤炭。
第十五条 用煤单位排放大气污染物,应当符合国家和本市环境保护标准,并不得超过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指标。
【解读】本条是关于用煤单位排放大气污染物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十三条规定,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其污染物排放浓度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第十五条第三款规定,有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按照核定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和许可证规定的排放条件排放污染物。根据以上规定,用煤单位的燃煤设施所排放的各类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必须符合国家和本市的排放标准,排放总量必须符合本市各主要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相关要求。对于超标排放的企业,环保部门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要求排污企业限期治理,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六条 用煤单位必须安装烟气净化装置或者采取其他防护措施,并保证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使用。
拆除、关闭或者闲置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的,应当事先报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解读】本条是关于用煤单位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的规定。
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十二条对排污单位大气污染排放设施的规定,结合燃煤污染带来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烟粉尘、挥发性有机物等问题,明确排污单位有安装烟气净化装置或者采取其他防护措施,并保证大气污染防治设施正常使用的义务。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不正常使用”污染物处理设施违法认定和处罚的意见》(环发【2003】177号),正常使用大气污染防治设施不能存在以下情形:不使用;使用但不经防治设施排放;短期或者长期停止使用;违反操作规程和运行条件使用;不及时或不按规程检修致使防治设施不能正常发挥作用;非紧急情况开启应急排放阀门等。
根据《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第十二条,拆除、关闭或者闲置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的,必须提前向所在地的区、县环保部门申报,说明企业名称、污染物处理设施及能力,拆除或者闲置理由。区、县环保部门接到申报后,对污染物排放能够达到规定要求的,在二十日内予以批准。
第十七条 钢铁、电力、石化、供热、建材等重点行业用煤单位的储煤场地应当采取密闭措施。其他用煤单位的储煤场地应当采用防风抑尘网(墙)同时配套苫盖、喷淋及监控设施。
【解读】本条是关于用煤单位储煤场地扬尘控制措施的规定。
钢铁、电力、石化、供热、建材等重点行业用煤单位的用煤量占我市工业用煤量的90%以上。控制住重点行业用煤单位的储煤场地扬尘,对治理我市煤粉尘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求重点行业用煤单位的储煤场采取密闭措施。这一规定考虑到了用煤单位的储煤场地面积不会过大的现状,具备现实可操作性。对非重点行业用煤单位的储煤场,不做密闭要求,只需采用防风抑尘网(墙)同时配套苫盖、喷淋及监控设施即可。
第十八条 对年综合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用煤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规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用煤单位,应当将审核结果在本地区主要媒体上公布,接受公众监督,但涉及商业秘密的除外。
【解读】本条是关于用煤单位清洁生产的规定。
按照《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16号),清洁生产审核是按照一定程序,对生产和服务过程进行调查和诊断,找出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原因,提出减少有毒有害物料的使用、产生,降低能耗、物耗以及废物产生的方案,进而选定技术经济及环境可行的清洁生产方案的过程。清洁生产审核实行以企业为主体,企业自愿审核与国家强制审核相结合的原则。
《天津市清洁生产促进条例》第十三条明确,年综合耗能在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应当自工业经济部门、环保部门公布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名单起两个月内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在一年内完成,并将清洁生产审核报告分别报送工业经济部门和环保部门。工业经济部门会同环保部门组织专家对清洁生产审核报告进行评估,并对清洁生产审核情况进行验收。不按照要求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或者虽经审核但不如实报告审核结果的,由工业经济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 市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发展改革、商务、环境保护等监督管理部门确定煤炭经营使用地方质量标准,并向社会公布。
【解读】本条是关于煤炭质量地方标准的规定。
我市1999年发布过《低硫优质煤》和《固硫型煤》两个地方标准。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用煤结构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这两个标准已不能完全满足我市对煤炭质量控制的需求,急需制定新的地方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3号)第八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制定地方标准。第九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分工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包括承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下达的草拟地方标准的任务。结合以上规定,确定由市质监局会同市发改委、市商务委、市环保局共同确定我市煤炭地方标准。
第二十条 商务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堆场、煤炭经营企业、民用煤配送网点的动态管理,加强日常监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对用煤单位炉前煤的污染物含量,污染物的处理设施、污染物排放情况开展检查,对储煤场地的扬尘进行检查,发现违法行为及时依法予以处理。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不符合本市煤炭经营使用地方质量标准的煤炭及其制品的销售进行检查,发现违法销售的及时依法予以处理。
【解读】本条是关于主要监管部门日常监管的规定。
本条结合本规定第五条确定的部门职责,进一步明确商务、环保、工商三个主要监管部门的日常监管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取消煤炭经营资格许可后,商务部门应当积极创新监管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通过整合提升经营性煤炭堆场、集中治理煤炭经营企业不入场存放煤炭、安排专人检查场内煤炭、建立煤炭经营管理档案、由市煤炭行业协会出具年度经营状况评价意见、定期开展与相关部门的联合执法等手段和措施,严控流通中的煤炭质量和煤粉尘污染。
环保部门应当加大对储煤场地和用煤单位的执法检查力度。发现储煤场地没有按规定采取防风抑尘或密闭措施,对周边环境造成扬尘污染,用煤单位没有按我市标准选用煤炭,没有安装并正常使用大气污染物防治设施,违反国家和我市规定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应当立即依法处理。
工商部门的日常监管工作主要是加强销售领域煤炭质量的执法和处罚,坚决杜绝掺杂掺假、以次充好、销售不符合我市标准的煤炭的行为。
第二十一条 商务、环境保护、工商等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检查时,有权检查堆场、煤炭经营企业、民用煤配送网点或者用煤单位执行煤炭法律、法规的情况,查阅台账等有关资料,进入现场进行检查。堆场、煤炭经营企业、民用煤配送网点或者用煤单位应当予以配合。
【解读】本条是关于执法检查的规定。
为保证煤炭经营使用监督检查工作顺利开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第五十七条对监督检查权的规定,明确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现场检查、查阅台帐等检查权力。被监督检查单位应当提供真实的资料和情况,允许执法人员进入工作现场检查,积极配合监督检查工作。对拒绝、阻挠执法人员依法履行监管职责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的规定,将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的规定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对煤炭经营使用的监督、检查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解读】本条是关于监督检查经费的规定。
为确保煤炭经营使用日常监管落实到位,参考《煤炭经营监管办法》(国家发改委令第25号)第二十二条的规定,明确煤炭经营使用监督检查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
第二十三条 煤炭监督管理相关部门应当共享共用管理信息,及时通报堆场、煤炭经营企业、民用煤配送网点或者用煤单位的有关情况。
【解读】本条是关于监管信息共享共用的规定。
为确保监管工作无遗漏、无死角,要求监管部门之间建立管理信息共享共用制度,通过定期召开煤炭质量监督检查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信息通报、信息联网等措施,及时掌握经营性煤炭堆场、煤炭经营企业、民用煤配送网点或者用煤单位的有关情况。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 不符合本市堆场和民用煤配送网点的布局和总量控制计划,未取得营业执照擅自设置堆场和民用煤配送网点的,由商务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取缔。
【解读】本条是关于擅自设置经营性煤炭堆场和民用煤配送网点的处罚规定。
本条是对违反本规定第九条第三款的处罚。为严格制止不按有关布局和总量控制计划随意设置的行为,本条做出相应处罚规定,由商务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国务院令第370号)予以取缔。
《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四条第一款明确列出了各种无照经营行为,第二项即为无须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即可取得营业执照而未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无照经营行为。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对于无照经营行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触犯刑律的,依照刑法关于非法经营罪、重大责任事故罪、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危险物品肇事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并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无照经营行为规模较大、社会危害严重的,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无照经营行为危害人体健康、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威胁公共安全、破坏环境资源的,没收专门用于从事无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材料、产品(商品)等财物,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五条 煤炭经营企业所存煤炭不集中存放在堆场的,由商务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可处3万元以下罚款。
【解读】本条是关于煤炭经营企业不集中存放煤炭的处罚规定。
本条是对违反本规定第九条第一款的处罚。为确保全市煤炭经营企业集中储存煤炭的规定执行到位,规定煤炭经营企业所存煤炭不集中存放在堆场的,由商务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可处3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 煤炭经营企业未依照本规定建立煤炭购销台账,并保留两年的,由商务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处1万元以下罚款。
【解读】本条是关于煤炭经营企业不按规定建立煤炭购销台帐的规定。
本条是对违反本规定第十一条的处罚。未依照本规定建立煤炭购销台帐包括四种情形:第一,没有建立煤炭购销台帐;第二,有煤炭购销台帐但是记载内容不全面,未同时载明购销数量、购销渠道和煤炭检验报告;第三,有煤炭购销台帐但是记载内容与经营事实不符;第四,有煤炭购销台帐但是未保留两年。
第二十七条 堆场、煤炭经营企业、民用煤配送网点或者用煤单位违反国家和本市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用煤单位未依照本规定建立用煤台账,并保留两年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处1万元以下罚款。
【解读】本条是关于煤炭经营企业、用煤单位违法环保法律、法规要求的处罚规定。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已经明确的不正常使用大气污染物处理设施,未采取防燃防尘措施存放煤炭,未采取有效污染防治措施向大气排放粉尘,超标排放,排放含有硫化物气体的石油炼制、合成氨生产、煤气和燃煤焦化以及有色金属冶炼的企业不建设配套脱硫装置或者未采取其他脱硫措施等违法行为处罚,本条不一一列举,环保部门直接依据法律、法规执法即可。
对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用煤单位未建立用煤台账并保留两年的违法行为,本条明确处罚内容。
第二十八条 销售不符合本市煤炭经营使用地方质量标准的煤炭及其制品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销售,限期改正,可处3万元以下罚款。
【解读】本条是关于销售不符合我市标准的煤炭的处罚。
本条是对违反本规定第十条第一款的处罚。为管住煤炭销售质量,对销售不符合我市标准的煤炭的行为做出责令停止销售,限期改正,可处3万元以下罚款的处罚规定。
第二十九条 煤炭监督管理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其主要负责人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利用职务从事或者参与煤炭经营的;
(二)在煤炭监督管理工作中有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行为的。
【解读】本条是关于监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责任的规定。
为督促监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好监管职责,防止以权谋私、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不正当履行职务的行为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第六十八条对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为行政责任的规定,明确我市相关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存在以上违法行为时,应当承担的处分和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条 本规定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河北省煤炭经营监督管理实施细则
河北省煤炭经营监督管理实施细则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河北省煤炭经营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的《河北省煤炭经营监督管理实施细则》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二○○六年三月二十三日
河北省煤炭经营监督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煤炭经营的监督管理,规范和维护煤炭市场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煤炭经营监管办法》及国家其他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煤炭经营活动,应当遵守本细则。第三条 本细则所称煤炭经营,是指从事原煤及其洗选加工产品的批发、零售及民用型煤的加工经销等活动。
第四条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是省人民政府的煤炭经营资格审查部门,负责本省行政区域内煤炭经营的监督管理工作。
设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的主管煤炭经营管理的部门(以下简称煤炭经营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煤炭经营的监督管理工作。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税务和物价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做好煤炭经营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第五条 省煤炭经营资格审查部门和设区市、县(市、区)煤炭经营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本省有关规定以及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控制总量、优化结构、竞争有序、保障供给”的原则,制定并适时调整本级的煤炭经营企业合理布局和总量调控规划,报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章 煤炭经营资格申报条件 第六条 设立煤炭经营企业,必须取得煤炭经营资格证,并持煤炭经营资格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注册,取得营业执照。
未取得煤炭经营资格证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予颁发经营范围包括煤炭经营的营业执照。第七条 以煤炭为燃料或者原料从事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炼焦等非煤产品生产的终端用户购进煤炭,以及依法取得煤炭生产许可证的煤矿企业销售本企业生产、加工的煤炭,不实行煤炭经营资格审查。
依法取得煤炭生产许可证的煤矿企业经营其他企业生产、加工的煤炭,应当经过煤炭经营资格审查,取得煤炭经营资格证。
第八条 煤炭批发经营企业向省煤炭经营资格审查部门申请煤炭经营资格审查,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注册资金在500万元以上;
(二)有固定的经营场所;
(三)有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的储煤场地,独立拥有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场内装卸和运输机械设备;
(四)有符合国家标准的煤炭计量设备,独立拥有符合国家标准并能够对煤炭的硫、水份、发热量、挥发份、灰份等指标进行质量检验的设备,能够正常使用;
(五)符合环境保护以及本省煤炭经营企业合理布局和总量调控规划的要求;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九条 煤炭零售经营企业向省煤炭经营资格审查部门申请煤炭经营资格审查,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注册资金在200万元以上;
(二)有固定的经营场所;
(三)有1500平方米以上面积的储煤场地和必要的场内装卸和运输设备;
(四)有符合国家标准的煤炭计量设备,独立拥有符合国家标准并能够对煤炭的硫、发热量等指标进行质量检验的设备,能够正常使用;
(五)符合环境保护以及本省煤炭经营企业合理布局和总量调控规划的要求;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条 民用型煤加工销售企业向省煤炭经营资格审查部门申请煤炭经营资格审查,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注册资金在30万元以上;
(二)有固定的经营场所;
(三)有800平方米以上面积的储煤场地和必要的场内装卸和运输设备;
(四)独立拥有符合国家标准的煤炭计量衡器和民用型煤加工设备;
(五)符合环境保护以及本省煤炭经营企业合理布局和总量调控规划的要求;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一条 煤炭经营企业依法应当向国家煤炭经营资格审查部门申请进行煤炭经营资格审查的,应当具备有关法律和国家煤炭经营资格审查部门规定的条件。第十二条 申请进行煤炭经营资格审查,应当填报《煤炭经营资格审查申请表》(见附表1),并提交下列材料(需提供复印件的,原件由初审单位核实):
(一)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或者企业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
(二)煤炭经营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原件;
(三)企业章程原件;
(四)注册资金证明及法定验资机构出具的资信证明原件;
(五)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身份证明复印件;
(六)固定的经营场所证明;
(七)企业自有储煤场地证明(使用权证)或者租赁、联营场地的合同证明(包括场地面积、储煤能力和场地设施),或者港口货运部门同意通过港口中转的煤炭经营企业单堆、单放、租用装卸场地的证明;
(八)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装卸、运输、计量、质量检验和煤炭加工设备的证明(与企业名称和股东姓名相符的购买装卸、运输、计量、质量检验和煤炭加工设备的原始发票、合格证);
(九)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第三章 煤炭经营资格审查程序
第十三条 煤炭经营资格的申请人在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的,应当向省煤炭经营资格审查部门申请进行煤炭经营资格审查;在设区市和县(市、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的,应当向设区市煤炭经营主管部门申请进行煤炭经营资格审查。第十四条 设区市煤炭经营主管部门接到申请人提交的材料后,应当按规定进行初审。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应当指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核查。对材料不齐全或者不规范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设区市煤炭经营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完成初审工作,签署初审意见,并填写《煤炭批发经营企业煤炭经营资格初审汇总表》(见附表2)、《煤炭零售经营企业煤炭经营资格初审汇总表》(见附表3)或《民用型煤加工企业煤炭经营资格初审汇总表》(见附表4),与申请人提供的基础材料一 并报省煤炭经营资格审查部门审查。第十五条 省煤炭经营资格审查部门受理申请材料后,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工作。20个工作日内不能完成的,经本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对审查合格的企业,通过公开发行的报刊、网络等媒体向社会公告,并自作出批准 决定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煤炭经营资格证送达申请人。对不具备条件的,应当作出不予批准的决定,并说明理由。第十六条 煤炭经营资格证的有效期为3年。期满需要延续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30日前向原煤炭经营资格审查部门申请办理延续手续,并按照本细则第十二条的规定提供相关材料。
第十七条 煤炭经营企业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填写《煤炭经营资格证内容变更申请表》(见附表5),向原煤炭经营资格审查部门申请办理变更手续。第十八条 煤炭经营企业终止的,应当向原煤炭经营资格审查部门申请办理煤炭经营资格注销手续。
第十九条 煤炭经营资格证由国家煤炭经营资格审查部门统一 印制,国家或者省煤炭经营资格审查部门发放,设一个正本和一个副本,作为煤炭经营企业从事煤炭经营活动的合法凭证。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煤炭经营资格证不得伪造、买卖、出租、转借或以其他任何形式转让。第二十条 由省煤炭经营资格审查部门负责核发的煤炭经营资格证,应当根据企业的经营方式分别标明“批发”、“零售”或“民用型煤加工销售”的字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据此在核定经营范围时予以注明。第四章 煤炭经营
第二十一条 煤炭经营企业应当依法从事煤炭经营活动,保证煤炭质量,提高服务水平,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二条 从事煤炭经营,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由买卖双方签订煤炭买卖合同。
煤炭买卖合同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一)出卖人和买受人的名称和住所;
(二)数量;
(三)品种、规格、质量;
(四)价格;
(五)交货方式;
(六)发出地点(站、港)和到达地点(站、港);
(七)履行期限;
(八)货款及运杂费的结算方式,买卖双方的开户银行、账号、纳税登记号;
(九)违约责任;
(十)解决争议的方法;
(十一)买卖双方约定的其他条款。第二十三条 煤炭买卖合同签订后,买卖双方必须全面履行合同,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因特殊原因需要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应当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办理,否则应承担违约责任。
第二十四条 需由运输企业承运的煤炭,煤矿企业、煤炭经营企业或者煤炭用户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与运输企业签订煤炭运输合同。第二十五条 煤炭运输合同生效后,合同双方必须全面履行合同。煤矿企业或者煤炭经营企业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发运质量合格、计量准确的煤炭;运输企业应当 按照合同的约定承运,并将承运的不同质量的煤炭分装、分堆;煤炭用户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接卸煤炭。不履行合同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第二十六条 煤炭发运时承运、托运双方的交接和到站(港)后收货人对煤炭质量、数量的验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七条 煤炭经营应当取消不合理的中间环节。提倡有条件的煤矿企业直销。鼓励大型煤矿企业与耗煤量大的企业签订中长期直销合同。
第二十八条 鼓励集中建立大型煤炭交易市场;提倡有条件的煤炭经营企业实行代理配送。第二十九条 煤炭经营企业经营民用型煤,应当保证质量,方便群众,稳定供应。民用型煤应当推行集中粉碎,定点成型,统一配送,连锁经营。
第三十条 煤炭经营企业经营的煤炭含硫指标应当符合国家和本省有关环境保护的要求。鼓励使用洁净煤,推广动力配煤、工业型煤,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第三十一条 煤矿企业和煤炭经营企业应当依法经营,公平竞争。在煤炭经营活动中,禁止下列行为:
(一)煤炭经营企业未取得煤炭经营资格证擅自从事煤炭经营活动;
(二)煤矿企业未取得煤炭生产许可证擅自销售煤炭产品;
(三)采取掺杂使假、以次充好、数量短缺等欺诈手段;
(四)垄断经营;
(五)违反国家和本省有关煤炭价格管理的规定,哄抬煤价或者低价倾销;
(六)违反国家和本省有关税收的规定,偷漏税款;
(七)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行为。第三十二条 从事煤炭运输的车站、港口及其他运输企业不得利用其掌握的运力参与煤炭经营。
第三十三条 禁止行政机关设立煤炭供应的中间环节和额外加收费用。行政机关不得开办煤炭经营企业或者从事、参与煤炭经营活动。
第三十四条 禁止经营无煤炭生产许可证的煤矿企业生产、加工的煤炭产品。禁止经营无煤炭经营资格的煤炭经营企业的煤炭产品。禁止向无煤炭经营资格证的煤炭经营企业销售煤炭产品。
第三十五条 煤矿企业和煤炭经营企业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煤炭产品质量管理的规定,保证煤炭产品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用户对煤炭产品质量有特殊要求的,由买卖双方在煤炭买卖合同中约定。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六条 省煤炭经营资格审查部门和设区市、县(市、区)煤炭经营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对煤炭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并会同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税务和物价等有关部门依法查处煤炭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第三十七条 省煤炭经营资格审查部门和设区市、县(市、区)煤炭经营主管部门进行监督检查时,有权向煤炭经营企业或者煤炭用户了解执行煤炭法律、法规的有关情况,查阅有关资料,进入现场进行检查。煤炭经营企业和煤炭用户应当提供方便。
第三十八条 省煤炭经营资格审查部门和设区市、县(市、区)煤炭经营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在二人以上,并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执法证件。
第三十九条 省煤炭经营资格审查部门和设区市、县(市、区)煤炭经营主管部门实施资格审查和日常监督管理所需的经费,应当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第六章 罚
则 第四十条 煤矿企业和煤炭经营企业在煤炭经营活动中违反本细则以及国家其他有关规定的,由煤炭经营资格审查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予以行政处罚。
第四十一条 煤炭经营资格审查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二条 本细则自2006年4月1日起施行。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原省煤炭工业局、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原省煤炭市场管理办公室于2000年10月8日印发的《河北省煤炭经营资格审批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第三篇:《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解读
《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解读
建设部第166号令《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于2008年1月28日正式发布,并于2008年6月1日起施行。《规定》对于进一步明确建设主管部门行使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管职责,遏制国内建筑工程工地起重机械事故频发的势头有着重要作用。
建筑起重机械是工程施工最重要的机械设备,也是专业技术、安全可靠要求高的机械设备。建筑起重机械是施工的常规武器,同时它又是事故的高发区。2007年发生的几起恶性建筑起重机械事故引起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也迅速催生了建设部第166号文件《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从2000年——2008年4月,媒体曝光的120起建筑起重机械安全责任事故的统计来看:建筑起重机械事故呈群死群伤特征。120起事故死亡总人数232人,平均每起约2人;租赁使用单位74起占59%,安装单位42起占35%,制造厂家4起占3.5%;现场作业人员违章操作事故96起占80%。主要问题集中在:无证上岗;超负荷使用;违规安装拆卸;基础不符合要求;附着不规范;自行加工起重机结构;安全技术方案错误;载货升降机违规载人等。起重设备原因造成事故18起占15%,问题集中在主要结构严重锈蚀、主要结构裂纹;连接螺栓松动;销轴脱落;钢丝绳断裂;安全装置损坏等。显而易见,《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的发布和实施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可以相信,《规定》对遏制国内建筑工程工地起重机械事故频发的势头有着重要意义。因为《规定》明确了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的责任主体是建设单位、施工总承包单位、租赁单位、安装单位、使用单位、监理单位以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并且明确具体地规定了各责任主体的安全职责。这样一来,各责任主体的安全职责自然会定位到其内部各安全责任人,形成各负其责、风险共担的局面。另外,《规定》通过起重机械备案、安装拆卸备案、使用登记三项制度把设备产权、设备安拆和设备使用纳入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监管体系之内,如果实施动态监管,非法产品、国家明令淘汰或者禁止使用的产品、超过制造厂家规定的使用年限的产品很难流进建筑施工现场,无资质的安装队伍、挂靠的安装队伍、无证的上岗人员也很难流进建筑施工现场,这对于排查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有重要意义。
《规定》第二条对建筑起重机械的范畴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建筑起重机械是指纳入特种设备目录,在房屋建筑工地和市政工程工地安装、拆卸、使用的起重机械。特种设备目录由国家质检总局2004年公布,在“建筑起重机械”界定范围内的有,塔式起重机、施工升降机、物料提升机、流动式起重机、桅杆起重机、缆索起重机、门式起重机、桥式起重机、电动葫芦、高处作业吊篮。其主要特点表现在,建筑施工环境和条件复杂多变、庞大金属结构和起重物的高势能大空间运动、起重机械特殊的结构形式和多机构组合运动、多工种多环节协同作业,使起重作业的安全问题尤其突出,特别是在城市中施工的大型起重机,事故极易破坏公共安全。
建筑起重机械近年事故频发,其事故和事故隐患主要在进入施工现场前(产权单位内)、安装拆除过程中、使用过程中。按《规定》,建筑起重机械安全最重要的责任主体是租赁单位、安装单位、使用单位,是这些掌握产权、专业技术、专业人员并提供服务的专业公司。专业公司服务质量对于建筑起重机械安全是至关重要。
《规定》之所以强调专业,是因为建筑起重机械是“特种设备”,管理和操作者是“特种作业人员”,有其行业特殊性。在建筑业内,涉及到建筑起重机械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是非常多的,包括设计制造、安装使用、维修保养、质量安全、检验试验等上百个,《规定》的实施是强化标准和法律法规的实施。
《规定》对检验检测机构的描述为:建筑起重机械在验收前应当经有相应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检验合格。检验检测机构和检验检测人员对检验检测结果、鉴定结论依法承担法律责任。这里说的“监督检验”不是所谓“委托检验”,“监督检验”是由国家质量监督总局核准的检验检测机构实施。实际上,“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检验”是建筑起重机械很重要的一道安全屏障,检验检测机构也是《规定》中很重要的安全责任主体。建筑起重机械在投入使用前必须通过检验检测这个环节,如果说按《规定》第十四条,安装单位的“自检”侧重于对“安装质量”的检验,那么专业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督检验”则是对安装在特定施工现场的建筑起重机械安全性的“总体评价”,包括其与环境的关系、结构的可靠性、安装质量等。换言之,一旦“总体评价”有误,让《规定》第七条所明确的“达不到安全技术标准规定的”建筑起重机械混进施工现场,后果不堪设想。
《规定》第二十条规定,禁止擅自在建筑起重机械上安装非原制造厂制造的标准节和附着装置。这如何理解与执行?
标准节是塔机、施工升降机等建筑起重机械的主要结构。一般来说,不同制造厂、不同型号的设备其标准节载荷、结构和联结一般不同,不能互换;如果制造厂塔身采用“等强度设计”,塔身不同位置“标准节”强度不同。此类“标准节”结构和联结不同,不能互换。但现在不少制造厂塔机塔身采用“组合模块设计”,即同一型号的标准节满足同一类构造,起重能力介于一定范围各个型号的塔机使用。比如川建生产的L68B1标准节可安装在该厂H3/36B、C7022、C7030、C6024型号塔机使用,这有利于提高标准节使用效率。还有一种情况,不同制造厂的相同型号标准节是否能够互换?只要采用相同的设计原则、使用相同的制造图纸、相同的使用条件,可以互换。比如在国内使用量很大的F0/23B标准节,引进一套技术,在几个工厂批量生产,互换也有利于提高标准节使用效率。非原制造厂是指“无此类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单位,这类标准节不能保证制造质量,当然不能安装使用。
就塔机而言,附着装置的含义为:将附着式塔式起重机的塔身按一定间隔距离的要求,锚固于建筑物或基础上的支承件系统。附着装置由附着框、附着杆、预埋件和连接件组成。附着框是由制造厂配套生产,其设计制造依据是附着框的载荷,不同载荷附着框的结构不同,当然不能随意互换、不能擅自加工。附着杆和预埋件一般情况下制造厂不配套,如果附着杆的平面和立面布置符合制造厂要求、载荷明确,产权单位可以根据制造厂技术要求加工。
《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特种作业人员应当经建设主管部门考核,并发证上岗。在施工现场,不合格的特种作业人员是重大危险源。目前建筑起重机械《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证出多门,假证泛滥,给施工现场带来很大危害。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培训应统一标准、统一培训机构、统一考核发证。除按培训大纲要求理论基础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很重要,必须要提供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实际操作培训和实际操作实习,严把实际操作考核关。此外,专业技术人员、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建筑起重机械专业培训不能忽视。中国建筑业协会机械管理与租赁分会已提出《建筑施工(租赁)企业机械专业人员培训考核管理办法》(草案),并邀请有关专家编制了《建筑起重机械技术与安全》培训大纲。相信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下,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能够取得实效,并通过合格的特种作业人员自身的职业素质预防事故。
由以前的多为指导性文件,《规定》的出台转变成了强制性文件,愿我国的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管能进一步步入正轨。
第四篇:天津市房屋安全使用管理规定
天津市房屋安全使用管理规定
【地区】天津市
【失效日期】
【颁布单位】 天津市人民政府
【颁布日期】2000.05.12
【时效性】有效
【实施日期】2000.05.12
【正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房屋安全使用管理,保障居住和使用安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城镇范围内已建成使用的房屋所有人、使用人、经营管理人和相关人,均应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房屋安全使用管理应当贯彻依法使用、定期检查、防治结合、确保安全的原则。
第四条
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是本市房屋安全使用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
区、县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房屋安全使用的具体管理工作,业务上接受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
规划、建设、市容、公安、工商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房屋安全使用管理工作。
第二章
一般规定
第五条
房屋所有人、经营管理人和保管自修房屋的使用人,应当定期对房屋进行查勘,发现损坏及时维修,保障房屋建筑结构安全和设备设施的正常使用。
第六条
房屋维修应当文明施工,减少或者防止施工噪音和环境污染。房屋使用人和相邻人应当给予配合,不得借故阻挠。
第七条
在房屋建筑上设置高耸物、搁置物或者悬挂物的,应当取得房屋所有人或者房屋经营管理人的同意,并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其中属于拆改房屋结构、明显加大房屋荷载的,应当报经区、县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经房屋安全鉴定机构鉴定符合安全条件后,方可设置。涉及市容、规划管理的,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八条
在房屋建筑上安装公共设施、高耸物、搁置物或者悬挂物的,应当按照有关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不得影响房屋结构安全,并应当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维修。
修缮、改建或者拆除房屋时,其公共设施、高耸物、搁置物或者悬挂物的管理人,应当主动配合,及时自行处理,不得借故阻挠。
第九条
禁止从事下列影响房屋安全的行为:
(一)在屋顶、露台搭建房屋建筑;
(二)在屋顶堆放物品或者在阳台、平台、露台超荷载堆放物品;
(三)在房屋外墙搭建阳台或者利用房屋挑檐搭建各类建筑设施;
(四)倚墙堆放有损墙体的物品;
(五)在住宅房屋内存放经营性酸、碱、易燃、易爆等腐蚀性、危险性物品;
(六)在住宅房屋内安装动力、压力性设备;
(七)其他危害房屋安全的行为。
第十条
房屋使用人应当按照房屋建筑设计用途合理使用房屋,不得随意改变房屋的使用性质。确需改变使用性质的,应当征得房屋所有人或者经营管理人的同意,并报经市或者区、县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涉及市容、规划管理的,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章
房屋装饰装修
第十一条
房屋装饰装修,应当保证房屋的整体性、抗震性、耐久性和结构安全,并符合规划、抗震、消防、市容、环境卫生等方面的规定,不得因装饰装修影响房屋使用安全。
第十二条
危险房屋不得装饰装修。
严重损坏的房屋一般不得装饰装修。确需装饰装修的,应当先进行房屋安全鉴定,并采取修缮加固措施、达到居住和使用安全条件后,方可进行装饰装修。
第十三条
房屋使用人对房屋的装饰装修,不得影响房屋以及共用设备设施的修缮。
第十四条
装饰装修住宅房屋时,禁止从事下列行为:
(一)拆改房屋的基础、墙体、梁、柱、楼板等承重结构;
(二)拆改上、下水主管或者改变地漏的位置;
(三)在混凝土楼板上或者底面剔槽埋管、凿孔;
(四)在楼板、阳台、露台超荷载铺设地面材料,在室内增设分隔墙体;
(五)在外檐墙体上拆窗改门、增设门窗。
第十五条
住宅房屋装饰装修涉及拆改室内连接阳台墙体和非承重墙体的,非住宅房屋装饰装修涉及拆改房屋结构、拆窗改门、增设门窗、明显加大房屋荷载的,应当向下列房屋经营管理人申报:
(一)实行物业管理的,向物业管理企业申报;
(二)未实行物业管理的公有房屋,向房屋产权单位申报;
(三)已售出的公有住房和商品房未实行物业管理的,向售房单位申报;
(四)其他房屋,向房屋所在地的区、县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管理单位申报。
房屋经营管理人接到申报后,应当对装饰装修项目进行现场查勘、审核,并在接到申报后三日内出具意见书。申请人应当持由房屋经营管理人出具的意见书,向房屋所在地的区、县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区、县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受理申请后,应当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二日内向申请人核发房屋安全鉴定通知书。申请人持房屋安全鉴定通知书向房屋安全鉴定机构申请房屋安全鉴定,经鉴定符合规定的,二日内由区、县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核发批准书。对不符合规定的,区、县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十六条
房屋经营管理人应当对房屋装饰装修进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对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应当责令限期整改。
第十七条
房屋经营管理人应当对所管理的房屋加强巡查,受理投诉,并及时处理。
第四章
房屋安全鉴定
第十八条
房屋安全鉴定机构资格应当经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认定,并使用房屋安全鉴定专用章和由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的鉴定文书。
第十九条
房屋安全鉴定人员应当由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岗位培训,并经审查合格,取得房屋安全鉴定人员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房屋安全鉴定工作。
第二十条
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对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和房屋安全鉴定人员实行年审制度。年审不合格的,取消其房屋安全鉴定资格。
第二十一条
原有房屋改为公共娱乐场所的,经营者在开业前应当向房屋安全鉴定机构申请房屋安全鉴定。经鉴定符合安全条件的,方准开业;不符合安全条件的,不得开业。
第二十二条
因发生自然灾害或者爆炸、火灾等事故危及房屋安全的,房屋所有人应当及时向房屋安全鉴定机构申请房屋安全鉴定,符合安全条件的,方可继续使用。
第二十三条
兴建大型建筑或者有桩基、地下室建设项目的,应当在开工前向房屋安全鉴定机构申请对施工区相邻房屋进行房屋安全鉴定,并按照规定采取安全保护措施。
第二十四条
依照本规定第七条、第十五条第三款进行房屋安全鉴定的,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应当凭区、县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房屋安全鉴定通知书进行鉴定工作。
第二十五条
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国家及本市有关规定、规范和标准进行房屋查勘、检测、鉴定,出具鉴定报告。
对特殊复杂的鉴定项目,鉴定机构可以聘请有关专业人员或者邀请有关部门派员参与鉴定。
第二十六条
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受理鉴定申请后,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调查摸清房屋的历史和现状;
(二)现场查勘、测试、记录各种数据和状况;
(三)检测验算,整理技术资料;
(四)全面分析,论证定性,作出综合判断;
(五)出具房屋安全鉴定报告。
第二十七条
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应当在受理房屋安全鉴定申请或者收到房屋安全鉴定通知书后5日内进行现场查勘。查勘完毕后,一般项目应当在10日内出具房屋安全鉴定报告;结构复杂、鉴定难度较大的以及需要延期观察的项目,可适当延长期限,但最长不得超过1年,并应当及时通知申请人。按照有关规定需要长期观察的项目除外。
第二十八条
进行房屋安全鉴定,应当有两名以上鉴定人员参加。鉴定人员进行现场查勘时应当出示房屋安全鉴定人员资格证书。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阻挠鉴定人员进行正常的房屋安全鉴定工作。
第二十九条
申请房屋安全鉴定应当交纳鉴定费。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收取鉴定费。
第三十条
房屋所有人和使用人对房屋安全性能均可提出房屋安全鉴定申请。经鉴定为危险房屋的,鉴定费由所有人承担;经鉴定为非危险房屋的,鉴定费由申请人承担。
第三十一条
经鉴定为危险房屋的,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应当及时通知申请人,并将鉴定报告副本转给房屋所在地的区、县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
第五章
危险房屋治理
第三十二条
危险房屋应当经过房屋安全鉴定机构查勘鉴定,予以确认。
第三十三条
经鉴定为危险房屋的,房屋所有人应当及时采取措施解除危险,并视房屋危险程度不同,按照下列情况处理:
(一)处理使用。适用于采取适当安全技术措施后,可解除危险的房屋。
(二)观察使用。适用于采取适当安全技术措施后,尚能短期使用但需继续观察的房屋。
(三)停止使用。适用于无修缮价值,暂时不便拆除,又不危及相邻建筑或者影响他人安全的房屋。
(四)立即拆除。适用于整体危险已无修缮价值,且危及相邻建筑或者影响他人安全的房屋。
第三十四条
异产毗连房屋经鉴定为危险房屋的,由占房屋建筑面积最多的所有人负责组织解除危险,所需费用由各所有人共同筹集,具体分摊比例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五条
产权不清或者所有人下落不明的危险房屋,由房屋使用人负责出资解除危险。
第三十六条
危险房屋解除危险时,需要使用人暂时迁出的,使用人应当及时迁出。拒不迁出的予以强制迁出,由此产生的后果,由使用人承担。
第三十七条
房屋倒塌的,房屋所有人、经营管理人和使用人应当立即组织抢险,并及时报告房屋所在地的区、县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人员帮助排除危险。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规定第七条,未经区、县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擅自设置属于拆改房屋结构、明显加大房屋荷载的高耸物、搁置物或者悬挂物的,由区、县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补办手续,其中经房屋安全鉴定不符合安全条件的,责令其恢复原状。逾期仍不补办手续的,除责令其恢复原状外,对非经营性的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对经营性的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其中有违法所得的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规定第八条,安装公共设施、高耸物、搁置物或者悬挂物影响房屋结构安全的,由区、县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其限期修复损坏的房屋结构。对非经营性的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对经营性的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其中有违法所得的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
违反本规定第九条的,由区、县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拆除或者清理;逾期仍不拆除或者清理的,由区、县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单位强行拆除、清理。对非经营性的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对经营性的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条,擅自改变房屋使用性质的,由市或者区、县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其限期恢复原房屋使用性质。对非经营性的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对经营性的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其中有违法所得的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二条进行装饰装修的,由区、县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修缮加固。逾期仍不修缮加固的,对非经营性的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对经营性的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其中有违法所得的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四条进行装饰装修的,由区、县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其限期恢复原状,并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其中违反第(一)和第(五)项规定的,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五条进行装饰装修的,由区、县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其限期补办手续,属于住宅房屋装饰装修的,处以500元以下的罚款;属于非住宅房屋装饰装修的,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仍不补办手续的,除责令其恢复原状外,属于住宅房屋装饰装修的,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属于非住宅房屋装饰装修的,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五条
房屋经营管理人违反本规定第十五条第二款、第十六条、第十七条,不履行房屋经营管理职责的,由区、县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未进行房屋安全鉴定的,由区、县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其限期进行房屋安全鉴定。对非经营性的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对经营性的处以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其中有违法所得的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规定第三十三条,房屋所有人未采取措施解除危险的,由区、县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其限期解除危险;逾期仍不采取解除危险措施的,区、县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有权采取强制措施,由此发生的费用由房屋所有人承担。
第四十八条
依照本规定有关责任人应当恢复房屋原状、限期修复损坏的房屋结构或者修缮加固房屋而拒不执行的,以及修缮恢复后达不到质量要求的,由区、县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施工,所发生的费用由责任人承担。
第四十九条
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未按本规定从事房屋安全鉴定工作的,由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其限期整改;逾期仍不整改的,取消其房屋安全鉴定资格,并可对鉴定人员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对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条
区、县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违反本规定第十五条第三款,对符合条件或者规定的装饰装修申请,未按期核发或者拒不核发房屋安全鉴定通知书或者批准书的,对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一条
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房屋安全使用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二条
本规定所称房屋装饰装修,是指为使房屋的内外空间达到一定的环境质量要求,使用装饰装修材料对房屋外表和内部进行修饰处理的活动。
本规定所称房屋安全鉴定,是指对房屋的完好与损坏程度和使用状况的安全进行查勘、检测、鉴别和判定的活动。
本规定所称危险房屋,是指结构已经严重损坏或者承重构件已属危险构件,随时有可能丧失结构稳定和承载能力,不能保证居住和使用安全的房屋。
第五十三条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和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房屋安全使用管理工作,依照本规定实施。
第五十四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本规定施行前已颁布的有关规定与本规定有抵触的,以本规定为准。
第五篇: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分类分级监督管理规定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印发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分类分级监
督管理规定的通知
食药监械监〔2015〕158号
2015年08月17日发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为提高医疗器械经营监管的科学化水平,明确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0号)和《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8号),总局组织制定了《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分类分级监督管理规定》,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2015年8月17日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分类分级监督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提高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监督管理科学化水平,明确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提升监管效能,保证公众用械安全,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及《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等,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中的分类分级监督管理,是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医疗器械的风险程度、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业态、质量管理水平和遵守法规的情况,结合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及产品投诉状况等因素,将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分为不同的类别,并按照属地监管的原则,实施分级动态管理的活动。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分类分级监督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第四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指导和检查全国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分类分级监督管理工作。
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编制本省的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监督检查计划,并监督实施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分类分级监督管理工作。
设区的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结合实际确定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监管级别,明确监管重点,规定检查频次和覆盖率,并组织实施。
县(区)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分类分级监督管理的具体工作。
第二章 经营企业的分类分级
第五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根据经营环节产品的特殊储运要求和监督抽验、不良事件监测、风险监测、召回等情况,以及质量投诉多、社会关注度高的产品,制定公布《医疗器械经营环节重点监管目录及现场检查重点内容》。
第六条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分为三个监管级别。
三级监管为风险最高级别的监管,主要是对医疗器械经营环节重点监管目录涉及的经营企业,为其他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提供贮存、配送服务的经营企业,上存在行政处罚且整改不到位和存在不良信用记录的经营企业进行的监管。
二级监管为风险一般级别的监管,主要是对除三级监管外的经营第二、三类医疗器械的批发企业进行的监管。
一级监管为风险较低级别的监管,主要是对除二、三级监管外的其他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进行的监管。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涉及多个监管级别的,按最高级别对其进行监管。
第七条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监管级别确定工作按进行并向社会公布,对于企业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或新增经营业态等特殊情况可即时确定并调整企业监管级别。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确定的级别进行相应的监督管理。
第三章 监管措施
第八条 地方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督促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按照《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保障经营过程中产品的质量安全,防止发生重大医疗器械质量事故。
第九条 地方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监管级别,制定监督计划,综合运用全项目检查、飞行检查、跟踪检查和监督抽验等多种形式强化监督管理。
第十条 设区的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结合监管实际,依据确定的监管级别,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监督检查频次和覆盖率,原则要求如下:
(一)实施三级监管的经营企业,设区的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每年检查不少于一次,角膜接触镜类和计划生育类产品各地可根据监管需要确定检查频次。对整改企业跟踪检查覆盖率要达到100%,直至企业整改到位。
(二)实施二级监管的经营企业,县(区)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每两年检查不少于一次。对整改企业跟踪检查覆盖率要达到100%,直至企业整改到位。
(三)实施一级监管的经营企业,县(区)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有关要求,随机抽取本行政区域内30%以上的企业进行监督检查,3年内达到全覆盖。
第十一条 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每年随机抽取本行政区域内一定比例的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二条 对于经营企业发生重大质量事故,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组织检查,并同时上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一般质量事故由设区的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检查。
第十三条 地方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于监管中发现的共性问题、突出问题或企业质量管理薄弱环节,要结合本行政区域的监管实际,制定加强监管的措施并组织实施。涉及重大问题的,应当及时向上一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十四条 地方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主动向社会公开监督检查的结果、对企业经营的产品开展抽验的结果、查处的意见等监管信息,合格的、不合格的企业都要公开。
第十五条 设区的市级及以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分类分级监督管理档案。监督管理档案应当包括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和备案、监督检查、监督抽验、不良事件监测、产品召回、处罚情况和投诉举报等信息,同时应当录入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监管信息系统并定期更新,确保相关信息及时、准确。
第十六条 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采取措施,对下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开展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分类分级监督管理工作进行督查,落实监管责任。对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的,可以通报当地政府。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七条 地方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实施的监督检查主要包括全项目检查、飞行检查、跟踪检查等。
全项目检查是指按照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逐条开展的检查。
本规定飞行检查是指针对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开展的不预先告知的监督检查。
跟踪检查是指对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有关问题的整改措施与整改效果的复核性检查。
第十八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