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_语文论文
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一,多媒体作文激发了学生“爱写”的兴趣运用声象媒体,创设良好的习作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能激发学生“爱写”的兴趣。学生突破习作时“无话不说”,“无事可写”的难点,掌握写作技巧,是高级的智力劳动。要让学生在心理上不紧张,不畏难,靠大谈作文意义,重要性之类的抽象道理并不能奏效。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直观,形象,新颖的感染力,可视性强的多媒体调动学生观察,思维,联想等智力因素,已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参与习作为乐事。如:完成“范文引路”环节后对学生说:“为了明年的桔子成熟有更多的人来品尝桔子,我们到桔园观赏观赏,看看桔子有哪些地方惹人喜爱,然后写信向外地的亲朋好友介绍,好吗?”接着显示电脑,随这欢快的乐曲声,屏幕上呈现出一片桔子成熟的丰收景象。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个个目不转睛地望向悬挂在树上的桔子,满筐的桔子,剥了皮的桔子,如临其境,如闻其香,如尝其味,情不自禁地小声议论起来。一个学生说:“桔子成熟时,当你走进桔子园,就能看到一个个桔子沉甸甸地挂在树枝上,阵风吹来,树枝摇呀摇,好像在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来品尝佳果呢!”学生说完,再次显示电脑,选择“桔子”“一个个桔子”“桔肉”等定格镜头,要求学生有顺序地抓住特点观察,描述。学生个个都会仔细看,认真想,大胆说。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当运用多媒体中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让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交替使用,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能很快抓住“事物”的特点,“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又能学会“从整体到部分”,“由外到内”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有话会说”,达到提高单位时间內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率。这种功率,不但能使学生对写作过程和写作结果产生成功的心理体验,而且会对作文产生影响浓厚兴趣。二,多媒体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作文教学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只要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写好文章。即教学生如何摄取有效信息,提高信息输入率和质量,增强作文的感性材料。多媒体在显示中可有意定格,重播再现等功能,可为教学提供观察。在讲评时还可以结合电脑显示将学生作文片断同步播放,供全体学生对照评析,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去观察,体会观察事物的方法,帮助学生再现感知阶段的物象,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飞越。如:以《可爱的猫》,《我家的狗》等动物命题的作文,可选取对形态,动作,睡眠等的描写画面,按照说明顺序,重新组合,并给学生显示,使学生从中了解和细致观察其属性,从各种感觉去体会老师的指导,边组织自己的文章,他们在观察中轻松地完成了作文,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三,多媒体作文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自从多媒体作文进入课堂,课堂便活跃起来,学生在找到写作材料的同时,又了解到课堂以外的“大千世界”,“人物写真”,“风土人情”,“人与自然”,“各地揽胜”,“名山大川”等,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现实生活甚至更远的时代或地方。如:“熊猫”是人们普遍喜欢的动物,可由于生存环境决定它们只能生存在祖国的西南地区,不冷不热,箭竹丛生的地方,这便是我们无缘与熊猫相见的原因。然而,通过多媒体作文,学生不但见到了熊猫,而且还了解到关于熊猫的许多方面的特点。如熊猫的生性孤僻,活动范围小,喜欢在树上活动。繁殖,发育慢,以箭竹为食,有人的灵性,是残存的古动物,更主要是直接观察了熊猫的活动形象。再如“孔子”,“哥白尼”古今中外著名人士,学生对他们的详情了解甚少,可是对媒体作文满足了学生的欲望,他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修业学校:邹正年2002年3月29日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第二篇: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和传统的课堂相比,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它可以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鲜明的表现出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展现了语文教学的内涵,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外延。
首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多种情景,激发了学生兴趣。语文课本身很枯燥,运用多媒体,马上就不一样了。很多老师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好。如《黄河颂》出示黄河的图片,《观舞记》课前让学生欣赏印度的风俗,《俗世奇人》展示一些奇人奇技。这些导课调动了学生的感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其次,运用多媒体,可以突破教学中的一些难点。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习更多的注重学习中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情感的交流,注重以真情感染读者,以形象唤起美感,以意境领悟主旨,以培养语言意识和语文习惯为目标。而多媒体课件里的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极大满足了学生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距离,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如教学《观舞记》、《安塞腰鼓》等一类文章时,尽管文词优美,但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很难将那些优美的描写与语言文字联系在一起,学生眼中只有枯燥的文字符号,因而教学中就更谈不上对孩子们美的熏陶与感染了。课堂上运用课件播放相关的视频了,在配以优美的的画面中,让学生真正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此时,再转入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学生兴趣盎然,就能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
多媒体的运用,使得语文课堂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生机。因其形式新颖,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其形象生动,可增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因其创设情境,可增强教学效果;因其图文并茂、直观性强,可与传统教学相互补充。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不当的现象
1、过多运用多媒体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多媒体教学手段虽然能给我们带来诸多方便和好处,但也并非越多越好。因为它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更是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但有的教师一味地依赖多媒体,有时一节课学生只看到老师在讲台上摆弄多媒体课件,忙着操作键盘和 鼠标,既不深入讲解,也没重难点的板书,从而造成“只见机器不见人,只见画面不见文”的情况,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学生眼睛始终盯着屏幕,这是一种繁琐的单调,是由过去教师“一言堂”的传统的单调走向新的现代化的单调,这样就有些本末倒置了。所以老师的作用不能等同于放映员,多媒体教学也不能陷入华而不实的境地。
2、过多运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会影响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一直以来都是课堂教学所提倡的,这样既有知识的传授、反馈、拓展,又有感情的交流。尤其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更应突出教师以情感、人格魅力等去感召学生,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语言、动作、神态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而多媒体教学中“人”与“机”的交流是缺乏能动的感情交流,学生听的是音箱里的声音,看的是荧屏上的图象。教师忙着操作机器,播放课件,与学生缺乏心灵的沟通,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疏远,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断下降。
3、不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会影响教师对课堂教学变化的灵活调控。检验一位教师是否有经验,从他对课堂灵活性的驾驭能力上可以看出。我们常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无定法,尤其是语文教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千变万化的,一些同学提出比较个性化的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教师有对课堂随机应变的调控能力。而多媒体教学在这一点上有所限制,尤其是老师制作课件时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板书、问题及其答案都事先设计好了,课堂上很难修改,教学过程中教师势必一步步引导学生去理解自己设计好的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发散的思维,埋没了一些有创意的见解,同时也大大牵制了教师的教学,使教师成了课件的“奴隶”。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得使用多媒体,也并不是每节语文课的每个教学环节都得使用多媒体。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如果运用不当,不仅达不到优化教学的目的,还会产生副作用,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利用多媒体上语文课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三、语文教学运用多媒体的应注意的问题
1、多媒体不能取代课本
多媒体是为教学服务的,当教学需要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帮助。课本是本,脱离了这个“本”,多媒体就是空壳。因而,多媒体不能取代课本。只要课本上有的,尽量还是让学生阅读课本。如每课的出处、作者的资料、写作背景等,可让学生自己读一读。
2、多媒体课件不能代替学生的想象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的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件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从这方面入手,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的声音、图像等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也影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如讲何其芳的《秋天》一课,诗句中对农家小院的描绘,正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最佳时机,只有通过读才能品味诗中平实优美的语言,体会诗句所创造的意境。可是因为有了对媒体的图像展示,学生对诗中较为含蓄的描写一目了然,根本用不着去想,也正是因为如此,学生的形象力受到限制,心理学研究已经证实:愈是动脑最多、揣摩最多的地方,学生的印象愈是深刻。所以,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视听、思考、想象相结合,使学生对诗文所表达内容的形象认识转化为抽象思维,有效、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3、多媒体课件不能取代学生的品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个道理人人知晓。教师在课堂上的范读听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声情并茂、图文兼备的课件范读,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稀,以前课堂上那种悦耳的读书声渐渐听不到了。离开了学生自己的读,少了学生自己对文字的揣摩品味,语文课的语文味觉究竟还有多少?古人尚且知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道理,难道我们因为有了多媒体,就把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优良传统全盘否定吗?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感如何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如何品味,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何提高?“操千曲而后晓声”,所以,再先进的多媒体课件,也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品读。
4、多媒体课件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
掌握了多媒体教学的语文教师,洋溢着现代化的潜质和气息,在三尺讲台上尽情地演绎着千变万化,潇洒地展示着自己的风采。教师通过音响传递信息,学生则通过音响获取信息。朗读放录音,板书敲键盘,学生听不到教师的声音,看不到教师手写的字。这些教师认为,在丰富的多媒体课件面前,自己的一切活动都很乏味,因此,他们尽可能地减少自己的讲解,该多说的尽可能地少说,该少说的尽可能地不说。其实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所要传播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字。学生不仅要从课本中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从教师身上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亲其师,信其道”,此时表现得更为直接,这就更需要教师直接或间接地与学生接触、交流。课件只是课件,它不能取代教师,它只不过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工具,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所使用的手段方法。虽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已逐渐成为历史,但并不意味着目前的教学不再需要黑板和粉笔,不再需要教师和学生的接触、交流。所以,在利用多媒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只有心相通,才能做到语相通。
5、多媒体教学不能只搞形式
听过几节语文课,有的教师将整个教学过程都制成了课件,从导课到结果,都通过课件一层一层、一环一环显示出来。整堂课确实做到了大容量、高密度,课件界面也做得很漂亮,交互性也强,但到最后,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究其原因,便发现本来是学生应该逐步讨论、逐步思考的知识点问题,教师却用课件一股脑儿显示出来。这时,吸引学生的并不是教学内容,而是生动的画面、悦耳的音乐。由于画面的不断切换,学生这时注意的是这一幅画与那一幅画的画面有何不同,所配音乐哪个更好听。不但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受到很大限制,从而影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这时的多媒体使用,并没有起到实际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在利用多媒体上课时,大可不必为追求形式而勉强为之,否则,多媒体只会成为“花拳绣腿”。
6、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要合理设计教学容量。以往的课堂教学整节课教师只围绕一两个问题进行讲解。一节课下来,只是得出了课本上就有的几个结论或观点。这样的教学虽然条理清楚,但学生所获甚微。多媒体教学的出现使课堂教学进入另一个极端——教学容量过大,如有位老师在初三语文古诗文的背诵默写复习时,一节课共设计40道题,整堂课学生跟着教师设计的思路回答问题,这样的课看似热闹,但学生对问题缺少深入思考,没有真正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长期下去,学生会认为多媒体教学也不过如此,而丧失对多媒体教学的兴趣。实际上就是忽视了设计适量的教学容量,导致多媒体教学陷入华而不实的境地。
7、尝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
现在各个市区学校,已经推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能够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这调动了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它使学生形成了长久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对于开发学生智力有很大的益处,这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希望各位老师尝试这种教学。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只要我们把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科学地开发和利用多媒体课件,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辅助语文教学的优势,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正确使用媒体,让媒体有效地服务于教学。
谢谢大家!
第三篇: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决定课堂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不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也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在此,我就自身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导入激趣
朱熹曾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兴趣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在学习新课时,有时枯燥的讲解,或者是煽情的演说,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了。而多媒体声像兼备,能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深厚的兴趣,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如学习《元日》这首诗时,我先播放一段新年喜庆的音乐,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想到过新年的情景,而且对爆竹的传统功能——增加节日热闹的气氛自然也就理解了。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引导下,都急切地想知道有关于这首诗的内容,那么也就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课。
2、创设情境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低,知识面窄,空间概念差,再加上缺乏生活经验,一旦碰到陌生的情境,很难理解教学内容。而运用多媒体辅助
教学,就比较容易将抽象的知识通过声音、图画的方式展现出来,并超越时间以及空间的局限,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化无声为有声,化枯燥为生动,引起学生注意,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学习状态。如在学习《西湖》一课时,学生对西湖各景点的地理位置,如文中提到的孤山、小瀛洲等在哪都搞不清楚,又如何能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西湖美景呢?在教学本文时,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首先出示了一张概略图,在图上标明西湖各个景点的位置,这样学生看起来一目了然,并将远眺西湖、近赏西湖以及月光下的西湖美景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同学们看到这么迷人的景色,眼中都闪烁出兴奋的光芒,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加强了教学的生动性,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真正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西湖的清奇秀丽以及“人间仙境”的含义,自然课堂效率就提高了!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1、朗读能力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有效的朗读指导,能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朗读能力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吸引学生融入情景,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不断的练习中熏陶情感,发展智力,增强想象能力和思维
能力,促进智慧的发展。如在学习《槐乡五月》一课时,我先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全屏幕的配乐朗读录像,朗读感情激越,音乐优美动听,画面精美绝伦,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槐乡孩子那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的形象扑面而来,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然后让学生跟着录音进行多种形式的练读,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最后,我通过计算机的录音功能将学生的朗读录下并放给他们听,让他们跟课文录音比一比。通过自评和互评,学生找到了差距,提出改进的方案,再反复练习,反复比较,进步的速度往往是我们老师难以想象的,学生对这篇课文的主旨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领会,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会提高了。
2、创新能力
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有针对性地实施不同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创新的渴望,收获自我发现的体验。传统的课堂教学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有限的,而利用多媒体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生动的、积极的。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的最后一部分时,我借助多媒体,将一幅狼向小羊扑去的画面展示于学生面前,然后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寻求不同的故事结尾。学生的思维之门被打开,有的说就在狼扑向小羊时却倒下了,原来是一位猎人朝狼开了枪;有的说小羊机灵地一闪,躲到了一边,狼却扑了个空,掉到了河里;有的说小羊被狼
吃了,它的爸爸决定复仇,就设计打死了狼„„故事的结尾各不相同。看得出,想象的翅膀已经插到了他们的身上,创新的火花迸发出耀眼夺目的光辉。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化解教学重难点。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学习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由于多媒体课件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1、化难为易,突破重点。
每堂课都有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如通过语言叙述、挂图展示、讲练结合等途径,但效果不是很好。多媒体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让学生通过视听等直观功能,形象地把握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比如学习古诗《枫桥夜泊》时,从诗的题目入手,分析诗的语言,讲解诗句含义,再现诗中形象,并感受诗人的感情,这些光从语言上讲,对于小学生而言,在理解上多多少少会存在一些困难。借助多媒体技术,先配乐朗诵,然后展示一组有关图片,创造一些相关的情景,古诗所描绘出的情景,已用不着我再怎样解释,学生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最后入
境悟情,达到熟读成诵,体会到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可以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会产生锦上添花的效果,能弥补教师言传的不足,突出常规教学中的重点。
2、化文为图,巧解难点。
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化的思维为主,然而有些课文涉及的知识是比较专业、复杂,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理解是较为困难的,即使反复读也难以领会、感悟其中的知识意境。而这些难点往往是关键性的知识,也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障碍。如果难点不突破,学习不仅不能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目标,而且还会降低学习热情。而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掌握。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学生对“设计人字形铁路”极其陌生,所以对“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多了”这一难点百思不得其解。教学中,我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将火车怎样通过“人”字形线路爬上陡坡的过程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真正理解火车是怎样通过“人”字形线路爬上山的。让学生亲眼看到北上的列车到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学生随着演示过程经历了形象性思维,形成了鲜明的表象,难点不攻而破。这时再来朗读,学生就会豁然领悟,从读中感悟到人字形铁路的巧妙之处。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把远的拉近了,把虚的变实了,把难的变易了,从而突破了语言训练的难点,实现了读中感悟。
四、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1、指导写作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话„„”。作文教学的着力点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运用多媒体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诱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助于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如我在指导学生写《秋天的田野》这篇作文时,我首先运用多媒体把这次作文要求出示在屏幕上,和大家一起审题,分析讨论作文的内容及具体要求。让学生明确,这篇作文一是写景,二要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三要写出景物动态美和静态美,四是恰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在学生知道写什么和写的具体要求后,我又帮助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我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观察所见,然后播放了一段秋天田野的录像,让学生按顺序观察画面上的景物,此时,那绚丽的色彩、活动的画面、动人的音响刺激着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写作兴趣。当学生有序地把画面上的景物说完整后,我重点抓住稻田和庄稼地让学生细致观察,抓住稻子和庄稼(大豆、高粱、白菜)的动态、静态特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解决如何写具体的问题。录像反复播放,教师适时指导,多数学生看完录像后,都能绘声绘色地进行描述,他们不再觉得无话可说、无话可写。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视听结合,注意力集中,能够获得更多的感性材料,丰富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技巧。
2、评改作文
叶圣陶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是属于作文的本人,体现了作文教学的改革精神,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表现。传统作文评改主要是老师单方面的活动,学生很少
参与。多数学生看了老师给的分数和评语就了事,这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很不利。在作文讲评课上,运用多媒体,可将学生的优秀作文或好的片段在实物展台上投影出来,供全班同学欣赏借鉴。还可将写得不好的作文投影出来集体评改,同学们七嘴八舌、畅所欲言,师生共同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家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受益匪浅。而被评学生,由于直接地感受到别人的反应,面对面地接受批评、表扬,体味到写作的不足之处与成功的喜悦,心理得到满足,记忆深刻,同时更激发了作文的热情。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既利于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又使学生在评改作文过程中尝到了甜头,产生了浓厚的写作兴趣,学生就愿去钻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活”。
总之,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寻求现代教育技术与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让多媒体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发挥最佳的作用,使语文课更具光彩和魅力。〖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第四篇: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可以打破教师作为唯一知识传授源的格局,提供一种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协同学习的良好环境;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充分调动同学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在情感认知上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可以达到优化语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语文教学; 运用
新世纪的教育是一个从观念、思想到方法、行动都不同的全新教育;而这个全新的教育又将以“教育现代化总揽全局”方能实现。其核心就是必须真正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死读书、读死书的沉闷气氛。在教师的帮助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思想和观念的现代化。然而,由于经济发展、教学设施、教育观念、教师自身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地区在实施教育,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因此,进行多媒体教学,运用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非常形象、直观、生动的学习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造成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便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多媒体教学集“声、色、画、乐”于一体,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以其直观的形象、鲜明的色彩、动态的画面、悦耳的声音,向学生提供了丰富感性的材料,把他们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文,通过播放黄河一泻千里、奔腾不息和黄河儿女腾挪跳跃、激情无限地演绎安塞腰鼓无穷魅力的画面,它带给学生的震撼和冲击远非文字表面详尽细致、极尽技巧的描述和教师费尽心机、巧舌如簧、口生莲花但仍显干巴的讲述所能比拟的。再配以深情并茂的朗读,“安塞腰鼓”那昂扬向上的斗志、不屈不挠的精神就淋漓尽致的呈现了出来。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过程存在着“启而不发”的现象。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创设真实的情境,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可见的图像。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田,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并从具体真实的情境中受到感染,产生情感的共鸣,达到“情自景生”“不启自发”的目的。
如在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因这首词思想感情放纵奔流,同时又透出对于人生悲欢离合而产生的淡淡忧郁。教学中选配了二胡曲《良宵》,乐曲与词的意境融为一体,表现出一代文豪豁达超逸、乐观向上的宽广胸怀。这样既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引起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让学生沉浸在作品的意境中,引起感情共鸣,进而达到理解的目的。激发、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
有些课文给人的感觉往往是干瘪空洞、索然无味,课堂上也很难把文本的一些精髓讲述清楚、明白,诸如说明文类、文言文类、人物传记类等。如果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利用幻灯、投影的图象,来帮助学生思维理解文字内容,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如在教学《苏州园林》一课时,把有关课文内容的幻灯片连续放出,让学生按图片内容划分段落层次,针对图片内容复述课文。这样,在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又如,在讲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时,把徐特立、刘少奇、雷锋、拜伦、贝多芬、巴尔扎克等古今中外的名言,抄在软件上,引进课题上。据此,让学生广开思路,举出自己知道的在困境中出现的人才。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空,现代教育技术给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犹如一座架设在学生和教材之间不可替代的桥梁,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为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总之,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能使事物化静为动、化小为大、化虚为实、化繁为简、由远及近,能直观形象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唤起情感的共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第五篇: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李红 女 大专 黔西县新仁小学 4671200 551505)
摘 要: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90年代以来重视以教学设计为代表的系统方法与媒体技术的结合,促进语文教育的最优化,进入21世纪后,尤其重视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对语文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整合,从而促进语文教育的飞越发展。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 媒体技术 教学设计 教育技术 学习资源整合 引言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应仅仅看作是一种媒体手段,而应当是一种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根本变革,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教学所需要的资料,教师一点鼠标即可获得,声音、图像为课堂营造了一种新的氛围,从获取信息的手段上与传统教学已有明显的不同。
事实上,在古代人类身教口授的教育的活动中,就已经蕴涵了教育技术,但多媒体教育技术是一个概括所有媒体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专门技术,是国际教育界20世纪以来共同研究的结果。
美国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的定义对教育技术的贡献大,它揭示了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阐明了用系统方法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启迪人们从以计算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的技术应用中超脱出来,建构新型的教育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这对传统教育从理论到方法都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语言的出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字、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人类社会文明的里程,计算机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二次飞跃式发展。在18世纪瓦特发明蒸气机之前,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畜牧业、农业社会,人类的教育仅仅对物质资源的利用,工业文明到来之后,人类的教育与对机械力,电力与动力资源的利用紧密联系,计算机出现以后,信息资源的利用已经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震撼,人类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两次巨大的变革浪潮。这两次浪潮都超越了早先的文明和文化,都是以前人所不能想象的生活方式,替代了原来的生活方式。①
整合,即整理融合。系统内各要素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的重组效应,从而使系统发挥出更大的功能,它的核心内涵是打破原有各要素之间的封闭状态,促进各要素之间的优势互补,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早在20世纪初,针对传统把课程和教学分开的二元论,教育哲学家杜威就对课程与教学的总和进行过努力。他认为:“经验并非心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方法和教材之间的联合,而是一种不同力量间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②
目前;媒体技术是现代教学的辅助手段,适时,适度地运用媒体技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沷,但从长远来看,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末来数年内媒体技术将成为现代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育事业必定会发生一番新的难以估计的革命性变化。
1.教学媒体的类型及特点 1.1.教学媒体的类型
媒体,本意是媒介,是使双方发生联系的人或事物。③
教学媒体是运用于教学过程中的介质、载体。媒体可分为单媒体和多媒体。单媒体又可分为基本媒体、衍生媒体、综合媒体。基本媒体有语言、文字、图画;衍生媒体有录音、广播、幻灯、投影、摄影、录像、网页;综合媒体有书籍、报纸、刊物、电影、电视、可视电话、互联网。
多媒体是指用计算机交互地综合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建立逻辑链接,使人和计算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达到自然的对话,形成图、文、声并存于一体的人机界面,以扩大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例如:在一套多媒体,可设置激光投影仪、电脑、电视机、影碟机、声讯系统,并设计好控制软件。
1.2.教学媒体的特点
多媒体的特点是主要表现在信息载体的综合性、交互性、集成性和超媒体。
1.2.1.综合性
具备多媒体功能的计算机,能够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频、视频等多种信息。人类对于信息的接收和产生主要来自眼、耳、口、鼻、手与感觉器官,及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其中视、听、触占了95%的信息量。多媒体技术改变了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单一模式,使人能交互处理多种信息。
1.2.2.交互性
学习者可以与计算机的多种信息媒体进行交互式操作,从而为自己提供更加有效的控制和使用手段。交互可以增加信息的注意力和理解,并延长信息保留的时间。
1.2.3.集成性
以计算机为中心综合处理多种信息媒体,它包括信息媒体的集成和处理这些媒体的集成。信息的多通道统一获取、信息的统一组织和存储,信息的表现合成称之为信息媒体的集成。由于多媒体十分强调人们主动参与,因此也称为交互式多媒体。1959年美国IBM公司研制的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从而宣告人类开始进入计算机应用时代,2.媒体教学的设计和应用
④
念转变,是继课件之后的新一代教学软件,它不只是在技术上把教学资源素材库和多媒体著作平台简单叠加,而是积件库与积件组合的有机结合。
2.1.2.多媒体教学的设计和应用
多媒体CAI课件可分为传统型CAI课件、多媒体型CAI和网络型CAI课件三种。
多媒体CAI课件设计制作的基本步骤是:编制文字脚本,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描述;准备音像素材;进入上机制作过程,绘制程图,编写程序,加进分支程序设计,运行和调试;维护更新及网上发布。在制作多媒体CAL课件时,目前较好的多媒体制作软件有FLASH、Authorware、和3DS MAX、Powerpoint、Frontpage以及方正奥思、洪图、课件大师、几何画板等。此外,还须备有图像方面的软件、声音方面的软件和影像方面的软件。
2.1.2.1.Authorware是由Macromedia公司于1992年推出的多媒体开发工具,它不同于发程序设计语言为基础的传统的开发工具,而是以各种图标以及相应的对话取代了复杂的编程技能,简化了多媒体的开发过程。
2.1.2.2.PowerPoint能够制作出集文字、图形、声音及视频剪辑等多媒体元素于一体的演示文稿。
2.1.2.3.Flash主要的功能是制作动画,运行效果可以控制色彩可以渐变填充,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创设生动的情境,深受师生欢迎。
2.1.2.4.FrontPage和Dreamweaver主要用于网页制作,可以直接边上Internet。
总结
可以这样说,计算机出现后的教育技术,是现代教学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封闭、单向、平面、被动的传统教学环境的全面突破和创新,计算机使用者“获取、分析、加工”等“信息能力”扩充了“读、写、算”的内涵,而计算机本身不断升级的“传递、存储、筛选”等功能又部分替代了原先属于脑的“记忆、选择、纠错”能力,传统教学所固有的“静态”演变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创造型的“动态”,网络与通讯技术则以开放的教学环境把我们带进的一个由“有限”变为“无限”的天地。
⑤2.1.多媒体教学的设计和应用
2.1.1.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利用计算机辅助学生学习的主动系统。它将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以及学生教学情况存储于计算机中,使学生能够形象、直观、轻松地学习。教师在备课时可进行文字编辑排版、图形、图像设计、音乐动画制作及网络通讯等,也可指导学生自行制作。
CAL是一种公开的教学形式。在制作课件时,从内容上应当注意它的科学性、教育性;从技术上应当注意它的交互性和多样性;在制作中就注意它的扩充性和共享性。一般应以学生的学为主体精心构思,创意新颖实用美观。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从学生的学的过程和教材本身的要求出发,把所教知识按以下原则编写:
2.1.1.1.教学知识系统化。无序的知识是不易记忆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就在于知识的系统化。
2.1.1.2.教学内容动态化。根据教材,有的地方需要动画,有的地方需要演示,教师要化繁为简地让CAI动态化,使学生易学乐学。
2.1.1.3.学生学习主体化。编写与制作CAI应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力求避免教师一人表演或“一言堂”。积件是由学生和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自己组合运用的教学信息和教学处理策略库与工作平台。积件是从课件的经验中发展出来的现代教材建设的重要观
参考文献:
[1] [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219 [2]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17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曲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763 [1] 方其佳主编.多媒体CAI课件制作实例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