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关注身边技术问题,有效挖掘教学资源[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10:42: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关注身边技术问题,有效挖掘教学资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关注身边技术问题,有效挖掘教学资源》。

第一篇: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关注身边技术问题,有效挖掘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关注身边技术问题,有效挖掘教学资源

摘要:信息技术教学必须重视技术问题,挖掘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文章提出选择技术问题作为教学资源,必须关注问题的七个特性,并通过一些比较典型的实例展开叙述、论证。特别强调在挖掘教学资源过程中,教师本人解决技术问题、亲历过程所展现的思维活动过程,解决方法的示范性、独特性,让学生从中借鉴、比较,从而改进学习、思考与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应是基于技术的学习。技术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基础教育中的技术教育在保证基础性、共通性的前提下,应允许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灵活结合实践操作问题,把有源之水引入课堂,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技术的学习源于生活实践,服务于生活实践,学生通过对技术问题的“感知、思维、想象”,达到改善学习、促进发展的最终目的。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必须重视技术问题、挖掘技术问题,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从技术问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要求谈一点体会。

一、问题的典型性

在解决信息技术本身的问题时,我们要注意技术探究教

学问题的典型性,鞭辟人里,深入剖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散学生的思维。

例如。兼容性问题就是一个典型性问题。兼容性是指相互适合、适应或相容、互换的特性。在讲解兼容性问题时,教师往往一带而过,没有给予重视或者仅仅只是介绍抽象的概念。其实,兼容性问题是一个经常性的问题,表现形式丰富、复杂,有时比较难判断。

新技术新硬件的出现、新的软件运行环境等等都会导致兼容性的问题。例如。会声会影x2软件在微软最新的win7操作系统中就出现典型的不兼容现象。在选择刻录光盘映像时显示菜单不完整,无法显示“刻录”按钮,所以无法进行进一步的操作。但此现象似乎是用户前面操作失误才导致“刻录”按钮无法显示,后来在vista中测试,才发现原来是该软件版本与win7不兼容引起的。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就是解决兼容性问题。由于故障表现得比较隐蔽,似乎硬件与软件,谁都没问题,谁都可能有问题,解决问题方向难以确定。于是,问题带来了很多迷惑性,也给我们解决问题带来了复杂性。

教师在具体工作环境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因为硬件或软件之间的兼容性问题而导致硬件或软件无法正常工作的现象。虽然兼容现象很常见,但当时的情境在具体教学中难以

再现。如果我们把其中比较典型的问题加以搜集、整理、提炼,就可以直接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利用,而无需在日常教学真正需要时囊中羞涩,捉襟见肘,为所谓问题而创设问题。同时,问题源自教师本人生活实践、生活环境,所以问题情境可能更贴近学生生活,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本人复杂的心理与思维活动,解决方法的取舍、权衡、分析、判断、定位,解决问题的苦恼与喜悦等等,对学生、教学而言,都是一种真实的难得的教学资源。或许有人不以为然,找问题案例,上网一搜,信手拈来,但如果这些案例是教师亲历的问题情境,讲起来会更加深刻、生动。

因此,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实例。必须经过筛选,尽量贴近或与教学目标吻合。让实例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典型性。

在培养学生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上,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小提示,都可能是解决问题的钥匙。因此,典型的问题有助于学生通过归纳、类比提升对同类问题的一般性认识。有助于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二、问题情境的真实性

有意义的学习是真实的。学习具有情境性,也就是说,在问题情境中学习更有利于学习者获得认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因此,建构主义主张营造问题情境,以帮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就

如上面所谈的兼容性,对于软件或硬件。单独来看,都很正常,但在真实情境中,由于要在一起进行工作,兼容性的问题就暴露无遗。所以考察兼容性问题,必须在真实的条件下才是有效的。同理,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看见教师为了讲解某个知识点,采取简化的问题情境。由于问题情境人为地缩略了一些不该缩略的地方,导致问题情境或偏离真实、华而不实,或浅尝辄止、浮光掠影,达不到对问题欲探究的深度与力度。这里所谓的“真实性”,主要是指来源的真实性,不是为问题的创设而创设、不是凭空虚构的问题。某些需要在真实情境中才适宜使用的知识与技能,就如无水之鱼、无本之木,没有生命活力,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知识与技能的有效迁移了。

例如。在文档中实现“查找”与“替换”,有的教师所构建的文本情境却是一首小诗或一两段简单的文字,这种一目了然的情境何须大动干戈,其实直接更改更省事。如果在一个比较复杂的文本情境中,想找出文章中相同关键词出现的次数或对同一词语进行修改,看看谁做得更准、更快,当学生忙于修改与查找时,投影屏幕上教师举手投足间已不费吹灰之力解决了。于是。强烈的反差对比,就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有效快捷地修改文本。

有意义学习更容易发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我们需要在真实的、有用的情境中教授知识和技能,并给学生提供新的、不同的情境练习使用的理念,而不是把它们抽象成规则。让学生记忆再应用到预先设置好的问题中。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利于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对意义的建构,特别是有利于学生完成和深化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可以给学生能力以更大的挑战。带来更丰富的生成,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问题呈现的科学性

问题的呈现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例如,我们要求学生输出从100到200之间所有不能被3整除的数。

for i=100 t0 200 if i mod 3学习了“print”等格式控制方面的知识。但还不能熟练灵活地应用在实际操作中。而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再回过头复习分析理解前面的知识,无疑会进一步内化、升华前面所学知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

当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后,面对看似棘手的问题,提出的要求才有针对性,才能进一步引起学生学习的探究欲望,把灌输给学生的方式转化为学生对学习的一种主

动渴求。

四、问题界定的适度与清晰度

提出问题要考虑教学目标、学生学情和软硬件环境,因此有必要突出问题的重难点、关键点,量力而行,把握问题的疑难点。使它更适合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学生的学习能力。

所谓的适度,应该是设在学生的已知与未知之间的“锚点”,符合学生最邻近发展区域,使学生能通过“支架”逐步攀升,完成对学习意义的建构。

清晰度,则指要尽量避免容易引起学生理解歧义的问题情境。避免不必要的“节外生枝”。在单位时间里,集中精力,探究问题,追求课堂效率的最大化。当然,所谓的避免“节外生枝”,并非指教师仅强调预设,忽视生成,而是指要灵活地根据实际情况。预设与生成并重,在突出健壮主干的前提下。使树冠枝繁叶茂,呈现蓬勃生机。“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在去除婆娑桂叶与求得更多清光的同时,不是把桂树砍死,而是既保证桂树茁壮生长,生机盎然,又让学生享有清朗如水的月光。在问题的“适度”与“清晰度”中取得平衡。

五、问题选择的准确性

不是所有的疑难都能成为教学的问题资源,都让学生去“探究”。要把握问题的准确性,要求教师要有筛选,有判

断。进行充分的备课,而且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不要一遇疑难。就是“问题”。真正的问题资源,应该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与知识,激发学生潜在的探究未知的欲望,建构新的知识。例如,课堂上,在进行excel排序作业时,有一名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为什么我的工作表姓名序列是按姓氏的笔画排序的?”这位教师观察了一下,果然如此,于是自问备课时怎么没有注意到这点,后来想起当时也试着帮忙解决,无奈情急之下也找不到办法,然后,他把这个疑难当做课堂生成的问题资源布置给学生:按小组进行讨论探究解决。实际上。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答案就在“排序选项”里,但由于该教师以前从没使用过。而且备课不充分,造成了误判,还把它当做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难得“资源”,浪费了很多时间。当学生找到了答案后,所谓的问题探究也就圆满解决了。这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做法,就如沙漠之黄沙。会把真正的问题资源掩埋,使学生体会不到艰辛跋涉后成功的喜悦。

六、问题探究的难度与深度

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情况确定问题探究的难度与深度。在一张简单的excel工作表中,或许对十几行数据进行求和、手工输入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但如果对连续几百行数据进行求和填充,问题就渐渐暴露出来了,手工输入显然

太费时间了,太机械了,于是就想到通过拉动公式填充手柄进行自动求和来解决,刚才的问题解决了:当数据达上千行,而且数据不连续(如某些学生因故缺考,没有成绩)、自动填充不能一次到位时。必须分好几次操作(或一次操作,但还要手工剔除因故缺考没成绩的),如果工作表是寥寥几张,可能还感觉不错,操作效率挺高的,如果工作表是几十张、几百张甚至更多呢?刚才怡然自得的神情,可能会乌云密布,痛苦不堪,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此时应该把工作表设为共享,发动大家一起动脑筋。显然,这是典型的土办法,不可行。假如公式汇总列的单元格能根据所引用的单元格进行数据判断,有数据时自动填充。无数据时不填充,那多省事!于是。我们想到了用vba编写代码来解决,一块拦路石又似乎被搬掉了。实际运用时。发现虽然能智能判断、自动求和,但运行效率太低,速度很慢,像蜗牛,无法忍受,问题又来了!于是,我们会想到优化算法,重新编写代码„„最终,问题解决了,成功的喜悦也如潮水般涌来,那种难以名状的激动与自豪、自信体验,就是学生学习的真正源泉,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教师只有亲历问题情境,才会理解个中真味。

也许当我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时,困扰的问题又会接踵而至。编写的代码。如果放在某个工作表后,仅对该工

作表起作用。几十张工作表就要有几十份相同的代码,代码冗余!显然这不是好办法,从代码的可维护性看,也是不合理的。如果把代码放到下面,作用于整个工作簿。烦恼也就解决了。

private sub workbook_sheetselectionchange(by-val sh as object,byval target as range)end sub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问题的出现与问题的解决是一对矛盾。不同的需要。不同的情境。就会面临不同难度、不同深度的问题。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即通过所谓“最近发展区”来确定问题。

七、问题情境的虚拟性

完全再现真实的问题情境,把真实的过程照搬到课堂是不可能的,也没有这个必要。与真实性相对应,具体教学实践中,有必要构建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仿真情境。目前最常见的虚拟机技术,可以为我们学习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带来很大的方便。虚拟机主要包括硬件抽象层虚拟机、操作系统层虚拟机、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plicationprogramming interface)层虚拟机以及编程语言层虚拟机等四类。例如虚拟机软件vmware,virtual pc

的构建可以用于网络知识、各类操作系统的学习、病毒与木马软件的跟踪剖析。java虚拟机方便对java语言的学习,等等。我们不必担心误操作或相应操作会引起严重后果,其实,大量减少真实环境所带来的维护工作、必要的虚拟问题情境,还可以节约大量的硬件、软件及人力资源。

总之,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才是对所学知识实现意义建构的“内因”,学习环境只是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外部条件,是一种“外因”。所有的问题情境创设都应围绕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来设计,注意挖掘身边的问题资源,让学习者学会发现方法的机会,在亲自动手、亲身实践的过程中了解技术、认识技术、亲近技术、活用技术,从而有效迁移知识与技能。

参考文献:

第二篇:如何有效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

如何有效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

一、作为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和能力的培养。

说句实话,现代教师应具备的能力有很多,但我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最基本的,教师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1、终身学习能力。一位教师,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要有自己广博的知识背景,这样,才能与学生保持信息上的对称,才能让学生觉得你这位老师不错,才愿意上你的课,这样,你的教学效果自然而然就会好。而要做到这些,我们教师不仅仅是要了解和掌握学科以内的专业知识,发展状况,更需要了解学科以外学生可能接触到的知识。再说了,现在讲究学科整合,教师不能只掌握单一学科的知识,要求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又要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教师的教育功能。

2、善于获取和积累外部现有教学资源,并对它进行加工处理、推陈创新的能力;

3、时刻关注新闻报道或媒体信息、及时捕捉教学信息,根据教学要求,自制原创试题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能力;

4、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自制教学课件、教学积件用于解决课堂教学过程当中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能力。

5、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资源库应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分类并及时更新;同时还要收藏自己觉得有价值的学科网站。(介绍自己的教学资源库)

二、课堂教学资源的分类、来源及存储。

(一)教学资源的分类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和化学学科特点,我觉得,我们可以对教学资源进行以下分类:

1、根据资源的完整性与否,可分为整体资源和素材资源。比如,我们常说的教学设计、上课课件、中考试题即为整体资源;而如图片、某些为解决某个专项问题的视频、动画即为素材资源。

2、根据我们通常应用的资源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七大类:试题资源;课件、积件资源;教学预设也就是教案资源;论文资源;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资源;新闻报道资源、专业书籍等。

(二)教学资源的来源

教学资源的来源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资源:教案、课件、积件、论文、教学反思、教学案例、课题报告;各省市中考试题,优秀教师试题设计等。

2、身边资源:本市、本县或区里的期末试题或中考模拟试题、学校老师命制的试题。本市、本县、本区举行教案比赛、课件制作比赛、自制教具比赛、论文比赛,这些资源,都要尽量想办法得到,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些资源,参考价值是非常大的,其间包含了很多一线老师教学经验、教育智慧的总结与体现。

3、教师资源:我们常常抱怨教学资源不够丰富,却忘记了就在我们的身边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可以在上课前把自己拿不定主意的问题请教身边的老师。有时知识与情感的共鸣就这样产生,我个人认为这不仅有助于我们的教学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构成。当然,如果有共同的兴趣与爱好,也可以与其他老师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平常教学活动中的听课、评课;专家、专题讲座(如6月份,中考前,省教研室黄建国主任来到吉安,为我们作了“让教育回归自然,让课堂贴近真实”的讲座。)。

4、学生资源:我们在教学前常常会让学生采用各种途径自学,细细想来,这个环节其实不是可有可无的,特别是我们化学,有很多东西可以让学生课外动手、动脑。如果让孩子们在课前去这样做的话,你会发现你的教学效果会好很多,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比如,我们在第十二单元,很多学生对热塑性和热固性塑料,缺乏感性认识,课前可以让学生收集不同的塑料制品,然后指导学生归类,最后进行实验得出。这样,既解决了教学问题,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空间,为今后的生活、考试打下了基础。

5、媒体资源:化学来自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细心观察与对比,你会发现,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有很多与化学相关的东西。如果你能及时发现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了解到化学的重要性,从而让他们认识到,学习化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自然而然,既达到了我们联系生活的创新教学,又达到了我们素质教育的目的,何乐而不为呢?

6、原创资源:随着数码技术产品的普及,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随着我们视野的延伸,其实,在我们自己的工作、生活当中,有很多与我们教学相关的资料可以进行采集,这种采集,既可以是实物、也可以图片、也可以是视频资源等。比如,水污染的现状、空气污染及天气预报的某些指数,这是很容易捕捉到当地相关的教学素材的。

7、教辅资源:广义上的教辅资源,我认为应该包括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教参、各种专业书籍和市面上各种复习资料。现在我们通常说教辅,就是指市面上的各种复习资料。虽然教辅利用不当,会降低教育教学质量:因为它使某些教师的教学方式变形、责任心降低;因为它对“题海战术”助纣为虐,使学生的时间受到更为残酷的剥夺。

但现在我们的教学,事实上已经离不开教辅。所以,我个人认为,关键是我们老师要正确地对待教辅,首先是要精心选择教辅,我个人主要是选择那种试题较少,但比较典型、试题新颖的教辅;其次,在使用教辅的过程当中,我并不要求学生把教辅上的题目全部做,一是因为学生没时间,二是没必要(因为有些试题太难,特别是中考最后阶段,更加要把握好这个度。),所以,我在学生做之前,尽量做到自己先做一遍;最后是对于发现的典型试题,我尽量到网络上搜索然后分类存储下来(不行的话,自己打出来)。

8、教学反思:6月12日,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曹主任对我校全体老师作了“让教学反思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的专题讲座,曹主任重点向我校老师讲解了为什么要进行教学反思,反思什么,如何反思等内容,曹主任以他专业素养的丰富,见多识广的经验,亲历亲为的教学体验,使得整场讲座显得生动有趣,使我校教师受益匪浅。有机会,欢迎大家读读这篇文章。因此,我们老师,要多进行教学反思,要及时把教学反思形成文字保留下来,以便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优化课堂教学。

(三)教学资源的存储

前面我已经说过,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既要有传统(纸质)资源库,又要有电子资源库。但资源库并不是简单的资源堆积,不然的话,资源一多,如果分类、存储不合理,则需要时查找就非常不方便。纸质资源库,我相信各位老师都有,就不展开说,我建议大家经常把平常使用的教辅上发现的典型例题、价值比较大的习题剪贴下来,然后进行归类与整合。电子资源库最大的特点就是使用和修改非常方便,下面向大家介绍我建立电子资源库的过程:我是从03年调入到吉安四中的,04年上半年购买电脑的,自从有电脑,我就开始存储自己积累的一些资源,但06年因为意外,我之前存储的资源,因为硬盘的损坏而损失殆尽,当时很是痛心。也正因为这样,所以,07年下半年,我决定把资源存在于网络当中,因为存在网络当中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随时随地可以使用,也就是07年下半年,我购买了一个空间,开始着手打造自己的网络资源库。现在,我的教学资源实现了三同步:学校电脑、家庭电脑、网络硬盘三个地方的资源自动同步更新(我使用的是美国最先进的网络存储和支持外链技术)。其次,资源的分类,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自己应用的感受,我现在主要是按我们九年级化学十二个单元进行存储,当然,也会建立其它的文件夹。这样,给查找和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三、课堂教学资源的应用。

把课堂教学资源应用于我们的课堂实际,才是我们建立教学资源库的终极目的。我想,最主要的,应该是应用于三方面,一是教案的设计,二是课件的制作,三是教辅资料的编写。下面,我就这三方面来谈谈自己的做法。

首先是教案的设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学设计,现在有的新提法叫教学预设,虽然概念之间略有差别,但大致的意思不会相差很大。教案的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的设计。我们知道,学科总的培养目标必须细化为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通过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的落实和支撑,才能使学科总的课程目标落到实处。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老师教案中所写的教学目标,不是教师自己根据这节课教学内容和学生及学校的实际来设计的,而是从有关材料中抄来的。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的课,无论如何也谈不上是优质的课。教师上每一节课之前,首先必须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希望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得到些什么,经历些什么,体验些什么,发展些什么。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维目标。二是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学习活动、学习方式的设计;三是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准备,包括实验器材、素材、课件等教学资源的准备。

1、我个人认为,只有既符合新课程标准,又切合学生实际的教案,才是好的教案,好的教学设计,一定要体现“三为主原则”,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因此,我们在进行教案设计时,既要考虑到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知识准备和最近发展区两方面),考虑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因为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要我们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同时,我们的教案设计,也一定要有创新性。别人的优秀教学设计,不是不可以用,而是应该知道和注意如何用。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一定要在借鉴别人好的东西的基础上,创新地发展自己的东西,什么叫优质教案?我个人觉得,就是既借鉴了他人的成功经验,又提出了自己创新的设计——当然这种创新必需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实际,才是优质教案(建议备课时多参考几篇别人的优质教案,我觉得,不同的教案,有不同的独特之处,我们自己在斟酌的基础上,选择性地吸收,创造性地发展)。因此,建立自己教案的电子资源库,在教学生成之后,进行反思,进行交流,再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这样,对自己教学的提高,非常有用。在教学设计过程当中,有一环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训练的设计。训练的设计,广义的训练,包括很多,如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等,下面,我跟大家交流的,主要是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既通常所说的,解题能力的训练。学生的习题设计,主要包括下列几方面:课堂练习、课后作业、考试或测试习题。我的学生,相对其他老师所教的学生,相对而言,在学化学上,作业的负担,会少很多,学生也体会到,在九年级,我的化学作业,可能是所有科目中最少的。说句实话,我经常不布置笔写作业的。但我的学生的考试成绩,特别是中考成绩,不会比其他班同等层次学生的成绩差,往往是更好。

这主要是我有大量的习题库,然后从中选择典型的习题或原题呈现、或稍作修改给学生做,尽量避免学生做无用功;我们在选择试题时,一定至少要注意五点:一是与当前的教学进度,教学要求相符;二是注意是否符合课程标准,是否与考试说明相近;三是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四是注意试题的梯度;五是对于重点或必考的知识,我们尽量每次稍作改变进行训练,这样也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尽量少练习那些难题,难题不但可能是做无用功,更重要的是它可能会导致学生不喜欢你这门学科。我在讲解试题时,很多情况下时间主要花在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上,我跟学生讲,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永远的,它不但对我们学习有用,而且对我们今后处理工作与生活之中的很多事情,也一样有用。我相信我们很多老师也是这样做的。

多做原创试题,前面我已经说过,我们一定要关注新闻媒体信息,根据媒体信息,加工处理,把它应用于我们化学教学过程当中。原创试题,也是现代教师必备的一种能力,可能刚刚开始时,你的试题设计不是很好,包括语言的描述上,包括描述的准确性上,包括知识的落脚点上,但如果做得多了,特别是把原创试题让学生做,与同事交流后,你就会慢慢提高的。我2007年、2008年参加省教研室中考前的原创试题征集,评比结果揭晓后,两年都是一等奖。(举例说明如何原创试题)

2、课件的制作: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通常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性教学,多媒体课件对创设问题情景,改善学习环境,拓展课堂互动空间,创新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时效,具有非凡的作用。它具有“美、趣、实、空”四个特点。

(1)课件之“美”。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的画面、文字、音效、动画、色彩与教学内容的高度和谐统一就是美。这种美对于学生,就是学习状态的调整或提升,对于学习环境,就是一种改善与创设,同时,这种美突破了多媒体课件仅仅作为一种解释或演绎工具的窠臼,美本身成了一种知识源。

(2)课件之“趣”。能在教学的最佳时机,以最符合学生注意特点的方式,将学习问题或教学重点情景化就是课件之趣。我们称这种课件之趣为理之趣。

(3)课件之“实”。界面友好,交互便捷而实用;课件的内容和运用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里的课件之实所追求的是单位教学时间内的最大收益。(4)课件之“空”。青山在水中的倒影即为空。倒影不是真实的青山,但倒影拓展了人们对青山想像的空间,拓展了人们对青山的“虚”的把握。

多媒体课件的“美、趣、实、空”是辩证的统一,是一种境界。只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多媒体课件必将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多媒体课件的格式有很多种,但我想,应用最普遍,也最容易上手的,就是powerpoint即PPT课件,下面,我就如何应用PPT制作课件的技能技巧与大家进行交流,我相信,在座的也有很多比我运用得更为熟练的老师,如我讲的过程当中,如有不当的地方或者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欢迎交流。(1)图片的插入:图片的选择(一定要选择清晰的图片);背景、固定大小的图片、点击可以得到放大的图片。

(2)音频、视频的插入:自动播放、点击播放、可控播放。(3)FLASH积件的插入:稍微复杂些。

(4)触发器的制作:如我上学期制作的一个课件片段(5)PPS文件的生成:优点与密码的设置。

(6)文字的出现与消失、链接的技巧、文档的插入、不同幻灯片的切换等。

3、教辅资料的编写: 有条件、有机遇的老师,要争取条件、创造条件进行教辅资料的编写。参与教辅资料的编写,不仅仅是能够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因为在教辅资料的编写过程当中,首先是促使自己对考点、考题有一个新的、系统的认识;其次,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也很有用处,因为熟悉了考点考题,熟悉了考试难易度,就不会把学生带入题海,就不是使用题海战术甚至是题洋战术来解决教学过程当中的问题;就能用最少的时间,最佳的训练效果,取得最好的成绩,无形当中,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达到了自己预设的教育教学效果,何乐不为?(举例说明)。

以上就是我今天与大家交流的内容,不当不妥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更欢迎大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与我联系,和我交流,共同提高,共同为我们吉安的教育,尽自己一份心,出自己一份力。

第三篇:关注教学资源

关注教学资源,发挥农村资源优势,广辟体验活动途径

品德与生活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不论是课程内容还是实施课程的时间与空间,都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因此关注儿童身边的教学资源,便于寻找有效的体验活动途径。

1.亲近土地,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劳动的美德。

农村,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生活在农村的儿童,对农村生活和大自然十分熟悉,对四季的变化体会十分细腻。把农村田间变成儿童可参与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深入果园、田园、林中、溪边,亲身投入拾麦子、掰玉米等实践性课堂中,可使他们在丰富的实践体验活动中感悟美德。

例如我校充分利用教学楼后的学农基地,组织学生亲手种植蔬菜、大豆、玉米,学生在栽秧、点豆、施肥、浇水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同时在收获的过程中,感受到付出的快乐。尽管学生年龄小,干活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菜秧拿折了,土埋深了,拔草时被虫子吓着了,但正是这些令他们惊奇的、高兴的事情的发生,给予了他们一次次欣喜的体验。他们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感受到粒粒借辛苦的真谛!这是课堂上讲授所不能给予的道德认识。

2.亲近邻里,在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中体验真情。

心灵世界的教育不能靠“灌输”,也不能靠“塑造”,只能在实践参与中、在亲情体验中、在自主感悟中,才能获得精神世界的满足。

农村与城市相比,邻里相见更容易关系更和谐,在人与人交流中,体现出淳朴的乡情。因此,在进行“心中有他人”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教学资源,使学生在生活观察中,采访调查中,体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自己亲身经历的“父母不在家,到邻居家等待”“邻居有好吃的拿给自己品尝”“生病了,邻居到家看望”等事例中,挖掘学生的内心体验,以他们与邻居相处获得的快乐为中心,推广辐射到社会生活,使他们知道生活中还有更多的他人存在,人与人相处时,需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样才能更快乐。

3.亲近特产,在为家乡自豪中体验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进行爱家乡教育是重要内容之一。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

一二年级的学生,受年龄特点的制约,他们往往对具体的、感性的、摸的着看的见的事物感兴趣。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爱家乡教育的时候,就可以把“爱”的教育,渗透到学生身边的事物中,特别是能代表家乡的土特产,让学生在调查搜集中了解土特产,在课堂汇报中热爱土特产。因为土特产不仅是家乡推出打造的品牌,同时,土特产也是家乡的象征。例如,青狮潭镇的百香果,大头鱼,九屋的圆子,潭下镇的柑橘都享誉桂林市。课堂中,随着音乐的播放,随着紫樱樱的百香果、黄澄澄的橘子,肥美大头鱼……丰收的柑橘,百香果采摘情景的展示,学生由衷的感到家乡的美。接下来,学生开始汇报自己采访的关于青狮潭的趣事,深深体验到家乡人民的勤劳。这样,由物到人,到生活成长的地域——家乡,情感一步步加深,寓意也逐步深刻。

体验活动教学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通过情境与活动的开展,促进主体在亲历体验感悟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通过体验活动的实施,可使学生在亲自参加实践,手脑并用,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获得有关的体验和认知、情感的发展,在活动体验中感悟做人的道理,提高服务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另外活动教学构建在“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和主体性教育原则的理念上,着重研究教育过程中主体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实现教育的最佳效果。运用体验活动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体验感悟中提升道德认知。

实施体验活动教学策略使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共同生活,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特定情境活动、游戏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体验学习中,自身的道德素质得到发展。在实施体验活动的教学策略中,重要的是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活动情境,挖掘、利用教学条件,关注体验活动过程中生成性的教育资源,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活动气氛;同时,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需要、原有道德认知水平、现实生活经验,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道德认识的提升;另外,还应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不必将道德观点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学生更喜欢参与活动体验学习,通过自身感受来深刻内化、吸收。

第四篇:挖掘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挖掘课程资源 提高课堂含金量

贵峁完小

李绘

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就需要每一位教师对课堂教学做多方面深入地思考和研究。为此,我结合新课程教学探讨一下如何挖掘课程资源,来提高教学效率。

一、活用教材资源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然而,教材毕竟带有普遍性,它不可能兼顾所有的地区、学校及学生。因此,教师要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增减、调整、置换,使教材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运用生活资源

1.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新课程给了教师自己开发、创造教学资源的权利。但是,最丰富的课程资源蕴含在学生的身上。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活生生的课程资源,最需要老师去开发、利用和拓展。如一年级在学习“人民币的认识”时,虽然个别学生已有了一些认识,但大部分学生还很模糊,因此,教师在课前

一、两周就布置学生主动跟父母上市场买东西,观察人民币的面值情况,并试着帮父母算账。有了课前的生活体验,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已潜伏于脑际,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已成“有源之活水”,接下来的数学学习就水到渠成了。2.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教材上的数学问题与生活的联系,用生活中的现象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求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巧用错误资源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良好的数学情感与态度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克服困难和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生学习活动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材料。

四、捕捉生成资源

学生的个性经历和发展水平的差异,会为课堂教学带来各种可能。从生成性资源的角度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一定会产生创新的思维火花,教师如果能有效捕捉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并很好地加以利用,对师生的成长都会有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将起到促进作用。

第五篇:教学设计:关注三类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

毋庸讳言,新课程的整合性是其最根本的特征。那么,语文课程的这种整合性也就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整合。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无非是对教材的一种预设性处理,而这种处理实质上表现为教师对教材、教法和学生三类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还原”出教材中的创造性空间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动态性、生成性的教学,它要求课堂教学不能再忠实地传递教材内容,而应是教材内容的持续性生成与转化、不断建构与提升。因此,教师对于文本知识首先要有系统、透彻的了解,教学中必须严格遵从其规定性,但更重要的是将教材中留有的创造性空间还原出来。

有创造性空间是新教材特有的品质,这表现为以下几点:(1)提示、注释上的简化给学生留下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几套教材的教材提示、注释都充分凸现了少而精,弹性大;有的教材不再编写阅读提示、预习提示;有的教材体现了“四不注”原则──学生可以通过工具书或资料查到的字词不注;学生能根据上下文语境,通过推导或与同学合作研究而弄懂的词语不注;影响教材整体理解的生僻词语不注;较深、较难,而学生目前尚不需要掌握的词语不注。(2)学生自主活动的设计都比较宏观,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自己组织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3)有些实验教材安排了自编单元或自选课文,可以让教师根据需要适当调换、补充、删减、调整,给师生留下了灵活的处理空间。(4)有的实验教材将课后练习题设计为四种类型:一为整体理解,二为词句揣摩,三为感受启发,四为搜求讨论,设计导向上注意了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还原教材留下的这些创造性空间,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进行超文本整合:一是教材中有些选文是节选,教师应争取阅读全文或全书,并旁及其它,以便理清节选部分的来龙去脉;二是与课文有关的材料,诸如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写作意图、典故出处等,争取查阅原始资料,以加深对原文的理解;三是对教材中有争议的问题或有歧义的文字,尽可能多知道些说法,多掌握些资料,以便打开思路,教学中可择善而从;四是教材中的疑难问题,应多方查阅资料,尽可能找出旁证,力求解决;五是对熟悉的经典选文仍作新的探讨等等。

二、谋求因材施教、因文施教、因能施教三种策略的有效整合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法不在多而在精,不在于形成了多少固定模式,“无模之模”方为“至模”。因此说,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将因材施教、因文施教、因能施教三种策略整合贯通,为我所用。

所谓因材施教是指,应根据学生的求知需求、情感需求和发展需求来设计教学。课程改革的实质和目的在于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得以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发展。正是基于此,新课程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新理念。因此,教学设计必须紧紧扣住这一新的指导思想,充分把握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差异,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对于学生需要了解或必须了解那些知识,他们喜欢那种教学方式,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教学中加以体现,据以确定恰当的教学策略。所谓因文施教是指,依据语文教材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文本)而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新教材与传统语文教材相比,具有以下突出特点:一是“文体组元”和“听说读写”有机编排。二是在跨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习方面,新教材的活动设计体现了跨学科综合和应用性、实践性、研究性等现代特点。三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全套教材的始终。可以说,语文教材的这种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特点,决定了其教学策略应该具有灵动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再者,语文教材虽以“文体组元”,但单元中的每篇文章却又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也更充分说明了因文施教的重要性。

所谓因能施教是指,实施教学应最能体现教师的教育思想、最适合教师的自身素质和特长。古人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果从教学的角度来理解,即教学水平的高低,不单在于方法好坏,而更在于运用方法的巧拙,而运用方法的巧拙又在于教师的自身素质和特长。这就要求教师要养成反思的习惯,对自己有个准确的定位:自己的教学优势是什么,缺陷在哪里?一旦认清了自己,就能注意在施教中扬长避短,择善而从。因此,教学中,不管什么“法”,如果不适合自己,就不能勉强。否则,只能是生搬硬套的“学步”。

下载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关注身边技术问题,有效挖掘教学资源[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关注身边技术问题,有效挖掘教学资源[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有效教学论文

    有效教学,让课堂“活”起来 “课堂是什么地方”经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是学习知识的地方”、亦或是“师生成长的地方”。显然这些还不足已满足《新课标》的理念和精......

    有效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的,全面发展教育是有效教学的依据。人的全面发展只有落实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上,才有真正意义的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寻求“并行线”的切点 -----信息技术课堂教与学现象的思考 【摘要】:信息技术课堂教师神采飞扬的讲课,而学生各行其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一直在一条并行线上前行。针对这一现......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我是外语实验学校的一名普通计算机教师,任教这门学科已经7年了,我非常喜欢我的工作和我的学生,为了更好的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我在这里谈一下我的教学,希与......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一、在教学理念上,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在课堂上应以学生为本,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教育带来了发展的动力,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之一。因此,认识知识、信息......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新世纪是信息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显得尤为重要。而信息技术课属于基础文化教育,是以传授信息技术基础知......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今天的学生将是21世纪的主人,电脑的知识与网络技术应该成为他们的基本素质。作为一名教师,该如何把信息技术知识既深入又活泼生动地教给学生,学生又该如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