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正安二中综合实践总结正确认识高中课改中的素质教育
正确认识高中课改中的素质教育
正安县第二中学 冯建红
一、考试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
考试是教育评价的基本手段,有两个基本功能:一个是在学习结束时检查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对学习者进行区分或筛选,这种考试称为终结性评价;一个是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了解个人的学习优点和缺点,以便反馈,同时可以帮助教师诊断自己教学的成败得失,以利改进,这称之为形成性评价。无论是考试的筛选功能还是诊断功能,在现阶段都是必要的。通过考试进行筛选虽然不是完美的方法,但到目前为止依然是较好的和公平的方法。把素质教育误认为非考试教育,甚至把素质教育与考试对立起来,非此即彼,是把素质教育大大窄化了。当然,素质教育有对现有的考试制度、考试内容、考试目的、考试形式等进行深刻变革的要求。在考试制度上,最迫切需要的是改革高考制度,改革全国统一的考试,改变一次性考试,实现考试制度的多元化和多次化;在考试内容上,在注重知识考查的同时,特别需要加强综合能力的考查;在考试的目的上,需要将考试的重点从终结性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使考试主要服务于改善教育过程;在考试形式上,需要注意将标准性考试与开放性考试结合起来,使考试成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舞台而不是消磨创造性的活动。
二、知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在教育的各项工作中,由于掌握知识的情况是最容易测量的,所以在评定学生成绩时,往往最终是以知识甚至是以书本上的知识为主要测量内容,并以知识掌握的程度作为评判的标准。这是传统教育以教材为纽带、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升学竞争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这样的结果一是放松了学生发展的其他重要任务.一是形成了教与学的被动的死板的关系。所以素质教育倡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主动的、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但是,素质教育绝不是不要或忽视知识教育,在科学急速发展、科技竞争愈演愈烈的形势下,知识教育、理性教育始终应是教育的基础。素质教育不可能不重视知识和理性教育。当然,素质教育的知识观并不等同于以往的知识教育,它把在知识和理性教育的过程中,教和学的革命作为自己的深层任务。如果学校教育在知识和理性教育中不能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不重新确立师生关系和授受方式,素质教育也是不能真正贯彻的。
三、课外活动只是素质教育方式之一 把素质教育局限于课外活动,以为搞点琴棋书画就是素质教育,“课堂外搞素质教育,课堂内搞应试教育”是这种错误观点的典型表现。如果我们明确了素质教育不仅不忽视而且非常强调知识与理性教育,不仅不反对考试而且非常重视考试的运用和改革。不仅不反对升学而且非常重视升学的准备,那么,就自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课堂内不仅要搞素质教育,而且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匍学生学习、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场所,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保证。我国目前的课堂教学既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又是最迫切需要改革的环节。课堂教学能否充满活力、充满生机,能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教学改革成功的根本标志。许多教育改革的口号呼来唤去,可是要真正落实到课堂中去却是不容易的。正因为如此,素质教育的思想能否落实,能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最终依赖课堂教学的改革。
四、升学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片面追求升学率是我国以及亚洲许多国家的痼疾之一。素质教育提出的一个直接针对对象就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主要的就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但是升学教育与片面追求升学率绝不是一回事。基础教育有两大基本任务,一是为升人高一级学校做准备,一是为就业做准备,二者不可偏废。作为普通基础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教育,以升学为主要任务是毫无疑义的。尽管不能升人高一级学校的学生在这样的教育中有所损失和牺牲,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可能完全改变这种状况,而且通过升学培养和选拔人才是社会进步很有效的动力。由于有些人将素质教育误认为非升学教育,所以产生了“小学搞素质教育,中学搞应试教育”的怪现象。殊不知,年龄越大、年级越高,素质教育的内容越丰富、任务越繁重、意义也越重大。
第二篇:兵团二中数学组高中课改总结
兵团二中数学组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总结
兵团二中数学组
虞建友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我对这三年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总结,那就是:一份成果、两点心得、三个反思。
一份成果:
导学案教学模式,是我们兵团二中探索新课程教学,不断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一份重要成果,因为收获的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这种教学模式形成过程收获的种种。下面我就说说这种种收获。
首先谈谈导学案教学模式对我们班兵团二中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的帮助。
一个新的教学模式的形成,是需要一个愿意改革的环境的,兵团二中作为兵团样本学科的样本学校,对新课程改革有决心、有信心。领导支持,全体教职工积极配合。才使得新课程改革在兵二顺利进行。
为了能使导学案既能发挥指导学生自学的作用,又能帮助教师准备教学,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导学案的编制必须要凝结全备课组集体的智慧完成才行。
每周四一次的备课组活动,每月一次的教研组活动都能正常、有效地进行中,都在围绕探讨新课程教学和新课程高考备考中顺利开展。通过老、中年教师带青年教师,师徒结队互帮互助等形式,使得教研组、备课组气氛融洽,教研氛围浓厚。一个小小的导学案,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更给兵团二中数学组注入了一管新鲜血液,使整个数学组都有了生气,围绕一个课题,可以争论的很激烈,但是大家又都拿出自己最真的东西,共享自己的资源、心得体会。我觉得导学案的最大优点是资源共享。每个人在教学中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可取之处,当然也有不足,这时就可以通过导学案了解他人对教材的处理,从而取长补短。尤其是对年轻老师来说,更是难得的快速掌握教材,学习宝贵经验的机会。对数学组后备教师的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由于我校是数学是兵团新课程的样本学科,再加上我们实践的导学案模式,以及新疆各学校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新课改等原因,我校这三年多次开展面向全市、全兵团的研讨课、展示课、观摩课。
2008年9月-11月,吐鲁番地区中学、石河子一中、二中、铁三中、五家渠学校等多次来我校听课、交流。其中谭佐银、冯建华、耿梁燕、虞建友、杨丽五位老师都上了备课组内的公开课,分校季跃先、赵咏梅、赵娟丽三位老师也在备课组上了公开课。在学校和市教研中心的组织下,乌鲁木齐教研月活动在我校进行,有杨丽和虞建友两位老师上了两节市级公开课。
12月中旬,谭佐银老师带《向量的减法及几何意义》的课去和丰上指导课。
2009年4月9日下午,我校数学教研组面向乌鲁木齐市数学教师推出两节新课程公开课。本次活动乌鲁木齐市各个中学数学老师约百余人积极参与。由高一备课组杨丽老师上了《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谭佐银老师上了《直线和平面的平行、平面和平面平行的性质》。这两节课都是使用导学案来授课的。导学案教学模式,是我校高一年级在新课程教学中摸索出来的新的教学模式。虞建友老师代表高一数学备课组做了《关于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的报告,向全市高一数学老师介绍了我校高一数学组近一年来使用导学案的心得和体会。
2010年4月17日,我校高一数学组按照样本学科三年规划的计划,组织所辖各师局的老师在兵团二中五楼学术厅举行了“新课程观摩课”。参加数学样本学科展示课的教师有兵二的刘晓春、杨丽老师、五家渠高级中学的郭丽教师、农13师红星中学的李仕芳老师。
2011年4月,我校举行了“骨干教师展示课”,“初高中新课程同类课观摩”,“青葵杯青年教师技能大赛”等系列活动。谭佐银、张丽娟、刘素艳三位老师上了展示课,其中谭佐银老师讲的是高三复习课《几何证明选讲》、张丽娟老师讲的是《组合与组合数》、刘素艳老师讲的是《线面平行的判定》。
通过这一系列的公开课,使我们数学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他们在各种活动汲取营养,总结经验,锻炼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了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对新课程的驾驭能力,教师队伍成长速度之快,是历年之最。我们数学组也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教研组、优秀备课组。
其次,再谈谈导学案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帮助。今年兵团二中高考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重点率再次提高,尤其是平行班重点率大幅提高,有的班甚至达到90%。总结时,大家感触最深的是导学案的使用,让我们教学中真正做到了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这不再是一个口号,而是真正做到了。因为我们的导学案设计的时候就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了当时我校四个层次的学生,既重视基础,有兼顾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课后的巩固练习,通过分层设计,既照顾了优秀学生,有照顾了学困生,真正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一部分,从而保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最终坚持到高考,取得满意的成绩。
导学案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指导学生预习的学案,认真坚持使用它提前预习的学生会逐渐养成自学的能力,即使以后的学习中没有导学案,学生也能快速找出课本中的主要内容、重难点。今年教师节我收到的祝福和感谢短信、空间留言中,有学生说“感谢您对我们自学的要求,大学就靠自学,老师讲得很快,必须自己预习”,还有学生说:“我们高数老师就是个中文系的,把书上的文字念一遍就完了,根本不解释,一节课就念二十几页,还带着方言,不过我已经自学到他前面了,你放心,不会给你丢脸的”。
我们针对导学案的使用,做过两次全年级反馈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来看,第二次问卷调查中喜欢用导学案的学生明显增加,占到全年级的78%,这说明学生高二就已经学会预习和自学了。
再次,谈谈道学案对教学的帮助。新课程实施不久,很多老师觉得课时不够,而我们数学组却没有明显感觉。因为使用导学案后,课堂容量增加,这是导学案最明显的特征。平时用小黑板或投影所包含的容量,远远不如导学案呈现的丰富。
最后,我想说一套好的学案,通过每个年级的使用不断修正,最后以符合自己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电子文本保存下来,对以后的教学是一种很好的借鉴。我校已经印刷了必修1和4的导学案,而我们年级组在今年的教学中,继续使用着,因为新一轮的教学中,我们感觉没有导学案,一节课上的又累,学生听得又迷糊。
两点心得:
1、课程内容次序的调整
将数学5中不等式的线性规划内容安排在数学2的直线方程之后。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学生理解“斜率”的概念的基础上更好地认识线性规划的区域。也能更好地理解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对解决线性规划问题很有帮助。另外,在学习数学2的立体几何内容后,将数学4中平面向量的内容类比到空间向量,“提前”讲了数学选修2-1中的空间向量内容,这样做使分科后的文科生在高考中多掌握一种解立体几何问题的方法。
2、选修4系列的大胆尝试
在选修4系列的学习上,乌鲁木齐市教研室指导的是文科选修4-1,理科选修4-4和4-5。我校在教学中也是如此安排的,但是在经历了几次模拟考试之后,根据试卷选修试题的特点,文、理科生都将选修4-
1、4-
4、4-5都学了,但是我校并没有占用正式的课时,由于高
一、高二的导学案学习模式的培养,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于是,我们要求学生自学,文科自学4-
4、4-5,理科自学4-1。然后写出该模块的总结,做到对该模块基本知识的了解,教师在讲解模拟题时将解题方法渗透。争取做到“多面开花”,让学生在选作的3题中保证至少一道能完整得分。
三个反思:
首先要声明的是,这三个反思是我个人的思考,不代表我们数学组。
1、关于必修模块的教学顺序
我校按乌鲁木齐市教研室的要求,使用的是人教A版教材。该教材必修分五个模块,分别是必修1至必修5。在2008年9月在石河子大学的新课程培训中,我们就思考过学习顺序是1-2-3-4-5还是1-4-5-2-3。后来按照乌鲁木齐市教研室统一安排确定为1-4-5-2-3的顺序。
确定为这个顺序的理由如下:第一,数学
1、数学
2、数学
4、数学5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传统的教学内容,与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相同,教师们都比较熟悉,教学上驾轻就熟;第二,数学3的内容(算法、概率统计初步)相对独立,可在任何学段讲授;数学3中新增加的教学内容比较多,放在后面,给教师熟悉这个模块的新增内容留有相对较长的时间和空间;第三,在学完数学5中的“线性规划”后再学数学3的“几何概型”内容效果更好。
在教学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第一,在数学5中讲解“线性规划”时出现了“斜率”的概念、解三角形中出现了空间图形,而此前的教学中没有这个内容,必需补充。在解析几何知识不充分的情况下讲向量的坐标运算,三角函数的定义等等,也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第二,在数学1的“二分法”教学中已经渗透了算法的思想,在数学
4、数学5的教学内容中就有更多的内容突出了算法的思想,例如平面向量、数列、一元二次不等式、线性规划等等,多次用到和给出程序框图,一些例题和习题不好使用,给教学带来不便;第三,最后讲数学3时,教材中又没有数学
4、数学5中内容的算法例题、习题,教师必需自己寻找或者编拟这些材料,否则那些丰富的内容就浪费了,教学也会有些单调,也不符合突出算法思想的教学理念;第四,数学
1、数学
2、数学
4、数学5的教学内容历来都是高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的热点,内容多、要求高、难度大的知识过于集中,高中一年级学生的负担可想而知,后面的一个学期又略显得轻松;第五,按照这个顺序教学,要求学校和教师有一定的校本教研的能力,有一定的补充、改编和调整教材的能力,相应需要增加一些教学研究的力度。
一轮课改之后,再次思考1-4-5-2-3顺序的好坏时,又有了新的想法:
首先,1-4-5-2-3的顺序的确让老师们驾轻就熟,但是恰恰是这样的顺序,使得很多老师在教学时又回到了传统数学的教法上,忽略了课标的要求,按照自己以往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来教,不知不觉的就“挖深”了,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使得原本就紧张的新课程课时更加不足
其次、前四个模块是高考中的主体知识,在高中一年级就要全部学完,而且是直接拔到高考难度,学生的学习困难可想而知,使很多学生对原本就认为枯燥、困难的数学产生极大的抵触,造成很多学生学习的结果都是“夹生饭”。而高二的第一学期学数学3时,有相对轻松,等5个模块学完,学生几乎忘记了前面所学的内容。如果用1-2-3-4-5的顺序是不是就会更好呢?由于没有实践过,不敢在此妄言。但是我想编者编排1-2-3-4-5-的顺序也有他的道理,或许按这个顺序上,对所有老师都一样,受传统数学的教学的干扰小些,不会急于将要求直接拔高到高考要求,真正贯彻新课程“螺旋上升”思想。亦或这样的学习张弛有度,松紧结合,会让学生学的不太痛苦,不会丧失对数学的兴趣。到底哪个更好,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再次,现在细细想想高一一年所学的必修4个模块,函数、立体几何、概率、直线和圆等内容,相对于数列、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不等式等,与初中知识最为接近,衔接或许会更好,算法虽然新,但是难度并不大,我认为在高二学习必修5,效果会比在高一下学期学好。
2、关于“授渔”和“授鱼”
关于这两个词的讨论,多次出现在各类研讨会上,但是我还是忍不住再次思考,尤其是最近看到新闻上说北大数学系的新生因为大学数学学不好上吊的事,更让我再次思考这二者的关系。我个人认为,我们所有老师都不是单一的教“打鱼的技能”或者“只管给鱼吃”。都是二者兼有的。所不同的是二者所占比列不同。只教“打鱼技术”会饿死学生,在教学中就是学生能听懂课,会思考,但是做题就错。只给学生“鱼吃”的,会造成学生离开老师就“饿死”,在现实中就是学生上了大学不会学习了。以至于很多学生调侃说“高数就是一棵大树,上面挂满了学生”。我认为高
一、高二应该教会学生学习多于让学生照葫芦画瓢的做题。高三时让学生按模式化、套路化、规范化解题多于教学生各种高明技巧。我们不仅仅要培养应试的学生,更要为学生今后的学习负责,活到老,学到了,可见学会学习多么重要。
3、关于“螺旋上升”
前面提到,新课程内容安排始终是螺旋上升的,而我们的教学却“不敢”让它螺旋,使得我们在高
一、高二的学习中就不自觉的加大了难度,或者直接就上升到高考难度,我想的是,我们如果真的敢放手,就讲课本中的知识,等着这些留在以后螺旋上升,是不是会让新课程变得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好又轻松?而我们为什么不敢呢?是学校的各项评价量化标准束缚?是高考指挥棒的作用?是各种率的要求?改变教学理念仅仅是老师的事吗?以上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总之,新课程实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索、研究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独立思考、交流探讨、学习研究,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前进。发现问题、反思教学、总结经验教训,是我们的根本任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将由肤浅的、稚嫩的学习,逐步走向深刻的、成熟的学习,教师也会在使用新教材的同时,逐步走向成熟。
以上就是我们兵团二中数学组对本校这三年高中数学新课改的总结与反思,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第三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改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改总结
在2008-2009学年中,我校认真贯彻市教育局、教研室以及学校综合实践课程计划的有关精神,坚定不移地依照新课程理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向深入,努力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着重培养既有底气又有灵气且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现代中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我校做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样本校,为此,我们采取的策略是: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前一阶段我们在学生评价工作和校本课程方面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认可。我校的综合实践教师们在参与中学到了许多新的理念及教学方式。教师从意识上重视起了这门课程,实施课程的能力从无到有,从初步体验到有所感悟。学生在一次次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并培养了兴趣。综合实践活动在我校学生的主体参与中深入开展。
为了把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深入地开展下去,本学期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一、体制健全与保障完善
首先,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与实施小组,制定了学习和研究计划,并按计划开展了多次学习与研讨活动,进一步强化了课程理念,明确了课程实施方向、组织形式,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
其次,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在此过程中不断对综合实践活动内容重新作了调整。并结合学校特色、周边环境特点和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相关理论,随时修正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实施方案,经过科任的教师实践与修改,使之趋于科学、合理,更能贴近学生、贴近教师、贴近学校。
第三,我们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一些实践活动,需要得到社会、家长的支持与合作。为此,我们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使社会及家长也充分认识到: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十分必要和及时,为此,我们营造了课程实施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四,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教师的角色把握,要求教师首先是与学生一样,是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其次才是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得以转变,必须是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实践活动过程的切身体验,而且,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应呈多样性,如个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共同探究、班级集体探究等。综合实践课教师以“学生发展性评价”为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指导学生有创造性的使用“评价手册”。注意运用“自评”、“他评”、“集体评”、“再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及时对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知识、水平、能力、成果、情感、态度等)进行恰当的评价,并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成果一起存入学生的课程材料袋,使之更趋向于现代化、个性化。
二、具体实践活动 在高一第一、二学期,我们主要大规模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两方面的内容,社区服务由主要集中在寒暑假学生在父母的监督下经行,现在把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总结如下:
(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高一年级的社会实践活动首先安排的是军训,具体时间是开学的第一周,共7天;军训地点:巩义五中校园内;参训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通过7天的全封闭式军训,学生掌握了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增强了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观念;吃苦耐劳和艰苦朴素的作风有一定提升,强化了组织性、纪律性;初步培养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激发其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意志、毅力、品质都得到磨练和增强。在学校秋季运动会上,高一年级学生以整齐的队列,高昂的士气,赢得了全校师生的喝彩!
其次,在学科方面,我校地老师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生物老师刘婷带领学生采集各种植物,并利用课余时间制成标本,在生物教师刘婷、李华旭老师指导下,修剪校园花草,并查阅资料,为每一种植物制作了说明书,校园植物就有30余种,我校中心花园也变成了生物园地。地理教师刘海军、王中良,先后带领学生到小关矿山和老庙山采集铁质岩、大理岩、沉积岩等各种矿石,返回后,由师生共同查阅资料,整理归类。语文学科举办课本话剧表演,英语举办演讲赛,体音美举办风筝比赛等等。
再次,在素质教育方面,为让灾区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2008年10月28日,在全校开展了“送温暖、献爱心”——向汶川地震灾区捐赠过冬衣被活动,全校师生积极踊跃参与捐赠活动为汶川地震灾区群众捐赠过冬衣物2198件。2009年3月21日,为响应巩义团市委的号召,在校党支部、校团委的组织下,巩义五中的学子们组成了一个30人的青年志愿者队伍,去小关镇南岭村帮贫助困。为当地贫困家庭送去了衣物,为其子女送去了学习用品。这些活动都激励着我们的学生。
最后,我校有丰富的社团活动,如英语角、校报编辑部、广播站、黑板报编辑组、团委会、学生会等等。这些都是学生们社会实践的最佳场所。
(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我校本着“稳打稳扎、结合实际、有的放矢”的原则,一步步开展社研究性学习。首先我们就研究性学习的一些通识性知识经行了培训并考试。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新事物,对教师的培训成为这个课程能否成功开展的关键,我校利用周四年级会,对教师进行如何确立科研课题的培训,在此基础上向教师介绍其它学校选题的情况。同时针对目前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这种现状,我校首先利用研究性学习这个平台,通过讲座,指导学生谈自己的人生发展规划,在高一年级建立学生“目标责任制”,落实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必选课题。为了有效实施,我们采取了如下做法:
第一:教师培训。在教师自己研究的基础上,下发了研究性学习培训材料,对教师进行了“研究性学习含义、目标、内容、与其它课堂教学和探究活动的不同”等方面的培训,重点介绍了第一个课题的实施。
第二:学生培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了开题辅导,让学生利用寒假研究自我,分析社会,初步确定研究方向,并对相应课题进行分析。研读培训教材,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就培训内容经行考核。
在此培训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尝试研究课题,课题采取在“教师推荐和学生自主发现申报课题”中选择,年级根据学生申报情况进行微调。安排指导老师对学生的研究全程跟踪指导,基本上完成了本学期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贴近生活的课题,如高中生对于网络交友现象的调查;中学生的饮食与健康;电脑使用与健康;常用洗衣粉的利与弊;关于中学生日常生活消费情况调查与分析;中学生课外阅读;中学生视力情况调查与近视眼的预防;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电脑使用与健康关系;单亲家庭对子女成长的影响等,这些都对我校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促进。
总之,我校将依照新的课改理念,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国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思考与今后的打算
回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引起了我们的几点思考:
1、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过程中,如果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独立自主地选择并确定研究主题,则会影响课程实施与管理的有序性,影响学生研究的深度和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如果是教师为学生预先选择并设定研究主题,则又将遏制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从而影响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如何使两者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2、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明确区别于传统的“兴趣课”、“游戏课”、“玩耍课”等,我们如何使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加强“实践”体验,真正使教师和学生“活动”起来,将要作出进一步的思考与实践。
3、对于课程的管理与评价,如何做到科学、有效、持续,需要我们的思考和实践,逐步建立并完善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与评价体系。
4、活动研究的深度、广度,教师如何把握?
5、如何调动学生全员参与面,特别是一些有困难的学生?如何把评价工作做得公正、全面?操作起来简单可行?这都是我们今后要解决的问题。
6、针随着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存在的问题也渐渐凸现:(1)教师对该课程从理念上还未真正把握,感觉还是有些虚幻。没有现成的教材体系和指导体系,学习不够。(2)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该课程实施还未匹配,该课程实施需要全方位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在实践操作中教师觉得无从着手,业务素质不够;(3)现有的对教师评价体系仍强调学科教学质量,该课程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窘境,重视不够,付出多回报少;(4)由于是一门开放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活动的真正开展需要相配套的物力、财力,而这方面学校有时很难提供,教师个人很少能独立解决,保障不够;(5)学生与家长由于受社会传统教育和学校教育宣传上的影响,仍觉得考分最重要,活动开展意识不强,应该完成的任务不主动,不及时,质量不高,准备不够。
对以上现状,在新学期中我校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工作:
1、转变观念,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必须让教师的教育思想进行一次深刻的革命,要让教师站在未来人才的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来认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关键,教师的作用是有效的指导,要大胆地让学生去闯,失败了也是一种体验、一种收获,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科学态度和科学规范,体现与人合作和分享成果的乐趣。通过设立新课程论坛,举办学习沙龙,开展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研讨活动,让教师深入新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注重发挥教师群体力量,倡导教师之间的合作,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智囊团”。根据农村中学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2-3位教师分别指导,让教师和学生在活动中一起学习。
2、拓展外部环境,营造有利于教学的氛围。学校将积极主动与周边单位及相关行业进行联系,探求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有利氛围。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学校、教育部门的事,而应当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全社会人人有责,我们要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下一代,为孩子们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另外,学校将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教学工作检查的重点,以此推动综合实践的改革的不断深入。
3、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办法。综合实践活动不像其他学科一样可以用考试来测定,它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不仅允许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表现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而且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重视学生的过程而不在于结论。它是以形成性、发展性的评价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具体评价的操作中,我校将采用以下方法:
1、“档案袋评定”: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设计的方案、提出的问题、搜集到的资料、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以资料卡的形式存入档案袋。
2、“多元化评定”: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及时给予他们鼓励,促使他们更积极、更主动的实践。此外,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小组互评甚至邀请家长一同参与评价,建立这种开放式的多元评价体系,将使评价更加科学,更加全面,更加真实。
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之路任重道远,但是我们有信心让它成为新课程中一颗闪亮的“明星”。
第四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改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改总结
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两年半,我校做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样本校,为此,我们采取的策略是: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前一阶段我们在学生评价工作和校本课程方面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认可。我校的综合实践教师们在参与中学到了许多新的理念及教学方式。为了把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深入地开展下去,本学期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一、实践方面
首先,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与实施小组,制定了学习和研究计划,并按计划开展了多次学习与研讨活动,进一步强化了课程理念,明确了课程实施方向、组织形式,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其基本理念包蕴着三种教育思想的融合,即综合教育的思想、实践教育的思想、主体教育的思想的有机融合。结合课本内容及学校政教处、少先队大队部的工作,对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重新作了调整。本学期拟对“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校园万花筒”、“书海踏浪”、“果味飘香”、“多民族大家庭”、“购物讲价”、“吃的文化”这些主题进行研究。
其次,经过前一阶段的实践研究,老师们对主题的开发,研究的方式方法有了更多的认识,学习中更关注学生的喜好、个性、原有知识层面。本学期我们拟以五年级综合实践小组为龙头,带动其他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研究走到评价阶段,目前正在讨论,拟定出一个能突出我校特点、个性化的综合实践学生成长记录册,以便能更好的指导检查学生的实践活动。
在对一、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结合学校特色、周边环境特点和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相关理论,制定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二年级的活动实施方案,经过科任的教师实践与修改,使之趋于科学、合理,更能贴近学生、贴近教师、贴近学校。
第三,我们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一些实践活动,需要得到社会、家长的支持与合作。为此,我们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使社会及家长也充分认识到: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十分必要和及时,为此,我们营造了课程实施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四,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教师的角色把握,要求教师首先是与学生一样,是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其次才是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得以转变,必须是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实践活动过程的切身体验,而且,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应呈多样性,如个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共同探究、班级集体探究等。配合全市课改样本校的调研工作,我们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用好我们的成长记录册这一方面上。我校三、四、五年级的综合实践课教师以“学生发展性评价”为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指导学生有创造性的使用“小学生综合实践评价手册”。注意运用“自评”、“他评”、“集体评”、“再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及时对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知识、水平、能力、成果、情感、态度等)进行恰当的评价,并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成果一起存入学生的课程材料袋。通过使用手册与未使用手册两种班级的实验对比,我们发现,手册非常适用于中年级,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对高年级同学用评价手册已显示不出太大的激励作用,对高年级同学的活动评价是否可以考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电脑进行,使之更趋向于现代化、个性化,在这方面还有待研究。
二、思考
回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引起了我们的几点思考:
1、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过程中,如果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独立自主地选择并确定研究主题,则会影响课程实施与管理的有序性,影响学生研究的深度和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如果是教师为学生预先选择并设定研究主题,则又将遏制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从而影响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如何使两者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2、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明确区别于传统的“兴趣课”、“自然课”、“制作课”等,我们如何使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加强“实践”体验,真正使教师和学生“活动”起来,将要作出进一步的思考与实践。
3、对于课程的管理与评价,如何做到科学、有效、持续,需要我们的思考和实践,逐步建立并完善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与评价体系。
4、活动研究的深度、广度,教师如何把握?
5、如何调动学生全员参与面,特别是一些有困难的学生?如何把评价工作做得公正、全面?操作起来简单可行?这都是我们今后要解决的问题。
第五篇:综合实践与课改
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改革的“推进器”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因自己身份的权威性顺理成章地具有了知识上的权威,学生理所当然地成为知识的接受者。而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全盘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方法。但是在目前,与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相比较,教师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变革明显滞后。而综合实践活动课因其自身固有的特点,在课改的大潮中,成为了中小学课程改革强有力的“推进器”。
一、推进师生角色的转换
1、教师角色的变化。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因为教学形式着重体现在“实践活动”上,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的地位自然就发生了变化,教师对学习内容失去了传统教学中的权威,不再是课堂的垄断者,而是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教师甚至必须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习的合作者,教学才可能取得成功。
2、学生地位的变化。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要想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教师的主导地位可以不变,但必须充分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的真正发挥。传统的教学,一节课是教师一个人展示的舞台,有时也能把教学任务强行“灌”给学生而实现相应的知识目标,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则行不通了。教师只有通过科学的设计,把教学内容和任务大胆、科学地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给他们提供一个广阔的“学习”舞台,让他们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师生关系的变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教师不再是站在讲台前的那个知识的“搬运工”了,而是走到了学生中间,真正平等地和学生在一起活动,这种教学方式创造了一种宽容性的课堂氛围。因为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不可支配因素,活动并不能保证每次都能一蹴而就,这样教师也就需要比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出一份耐心和宽容。这种耐心和宽容,可以在一次次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一种民主、尊重、信任、理解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显示自己的才华,从而让他们感受到自我的价值,在学生阶段就有一种能主宰自己与社会的人生体验,为将来走向社会积累经验。
二、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1、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很大程度上充当着“知识容器”的角色,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注定了学生就算是想直接接收也没知识可以直接接收,一切知识都要来源于自己的实践与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一般都与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也只有在此基础上,他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视学习场所为自己社会生活的缩影,从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己的智慧和生活经验,去自主地探索和学习。这样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使学生内在的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从而在活动中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在创造中获取成功的快乐!
2、在活动中张扬个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创设的教学情境和氛围、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和实践、创新的机会,还增强了自尊与自信。当然,每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与安排,都应该符合综合性学习的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合作精神和研究能力。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掌握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一种积极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同于以往的学习方式,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课堂过多地被教师占领,教师长期一成不变甚至是死板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对学习失去兴趣。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才华和能力的机会,自我价值得以体现,从而一次又一次得到“我能行”的心理暗示和自我认同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个性就会得到充分的张扬!
3、在反思中巩固提高。
学生的实践活动并不是每个人、每一次都能成功,但要完成每节课的学习任务,每名学生就必须至少要有一次成功的体验,这就要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和活动结束后认真进行反思。自己为什么会失败?成功与失败的活动过程有什么不同?今后的活动怎样操作才会提高成功率?这样的反思比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解错了题后的反思会来得更主动一些,甚至很多时候不需要教师的要求与提醒。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会养成课后反思的习惯,这种习惯将会保证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思维更加缜密,行动更加严谨。学生的能力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知识也会在反思中得到一次又一次的强化与巩固。
三、推进教学内容的拓展
1、从书本拓展到社会
多年以来的传统教学都是在课堂上传授内容,以书本知识为主,学生大多只是思想上的接受,而很少进行实践操作,所以我们的教育培养出了太多的“高分低能儿”。而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提高实践能力。它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生活。这种课程和教学方式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天地及展示的空间,他们通过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或方式,自主组织人员,搜集信息,展开活动,获得资料,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够锻炼学生各种实际生活能力,为自己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由封闭拓展为开放。
文本课程只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综合实践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体验课程,这种课程,体现的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课程改革告诉我们: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体会者。综合实践活动课将教学知识从封闭拓展为开放,知识的多元性和思维的发散性要求教师要有开放的思想和民主的精神,要善于挖掘教材,对知识的理解与方法的选择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选择最适合自己及学生特点的教学素材,既能运用课程,也能实现课程的创生。
3、从传授拓展为相长
过去,教师的工作责任就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教师工作应该是一个不断创造和超越以及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过程。教师的创造和超越从何而来呢?教师除了要不断学习,具备随时更新知识的能力和适应并改变学生的能力外,综合实践活动课也给教师的自我创造和超越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平台。教学中我们虽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依然不能忽视。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学生在自主学习或展示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时教师就要善于从学生和课堂的实际出发,走到学生当中去,与学生一起研究、学习、成长,在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教师的自身素质也会得以提高。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因其民主、自省和开放的特征,能充分展示学生的智慧结晶,令本应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大有收获,这种双向融合的过程也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对文本课程的有力补充,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
一、教条的教学模式,给沉闷、闭塞的课堂带来了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来培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品性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既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体会和思考,也必将更有力地推动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