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教育心理学》第一章到第四章笔记
教师资格证备考复习
《教育心理学》知识精要
说明:本精要根据《教育心理学》大纲编写,作为同学们复习的主要知识线索,达到快速记忆的目的,祝同学们考出好成绩!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概念。2.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3.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识记)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
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1)五要素
①学生—— 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理解)学与教相互作用
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P6)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理解)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识记)(P9-12)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 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
第二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识记)心理发展
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二、(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少年期
时间阶段:
11、12岁—
14、15岁,初中阶段
特点:①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 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④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⑤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
⑥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⑦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2、青年初期
时间阶段:
14、15岁—
17、18岁,高中阶段 特点:①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
②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 ③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
④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⑤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一)(识记)学习准备
1、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2、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3、教育含义: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动态)
(二)(识记)关键期
1、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动物身上存在 “印刻”)
2、定义: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如: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
3、教育含义: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理解)1、代表人物:皮亚杰
2、内容:①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②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③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㈠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特点: 感觉和动作分化;后期思维开始萌芽 ㈡前运算阶段(2—7岁)
特点: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思维特征: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性;不可逆。
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特点:思维可逆,能进行逻辑推理;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㈣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特点: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思维灵活。
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理解)①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②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 ③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 关于最近发展区(识记)提出者:维果斯基(前苏联)定义: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教育意义:
1、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2、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
(了解)定义: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人格的发展阶段:(理解和评价)
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及其教育意义(见书P20-21)
2、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识记和理解)①家庭教养模式;②学校教育;③同辈群体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识记和理解)
1、定义: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2、组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3、发展阶段:
①生理自我(1岁末开始,3岁左右基本成熟)
②社会自我(3岁以后至少年期成熟)
③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理解)
认知过程: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了解)
(一)认知方式差异:
1、定义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识记)
2、认知差异表现:
①场独立与场依存;
提出者:威特金
场独立性的人对事物的知觉和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常根据自己的内部参照,独立进行分析判断;场依存性的人较多地依赖外在参照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②沉思型与冲动型;
学生对问题解答的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所谓沉思型是指对问题的解答速度较慢但错误较少的类型;所谓冲动型是指对问题解答速度较快但错误较多的一种类型
③辐合型与发散型:提出者:吉尔福德(美国)
(二)智力差异(理解)
1、智力反映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而且这种聪明程度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所测定的分数(智商IQ)来衡量;
2、智商呈常态分布,即:全人口中,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者均为少数,多数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3、智力量表:
斯坦福-比纳量表(比率智商)
韦克斯勒量表(离差智商)4、智力差异表现:(见书P27)个体差异 群体差异
(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如何因材施教)P27 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定义: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2、差异表现
① 性格特征差异
(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
② 性格类型差异
(外倾性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3、教育含义:
性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
(一)学习的心理实质(理解)1、概念:广义的学习是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识记)
这一定义说明:
①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②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③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
(二)人类学习和学生的学习
1、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本质的区别:(了解)①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②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 ;
③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我国心理学家对人的学习的定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变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2、学生的学习:(识记)
①定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②学习内容: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二、学习的一般分类(P32-33)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识记)
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 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 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 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识记)
①智力技能;②认知策略;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 3、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识记)
①知识的学习;②技能的学习;③行为规范的学习第二节 联结学习理论(P34-43)
一、理论要点:
1、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 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2、强化起重要作用;
3、个体学到的是习惯,是反复练习和强化的结果;4、习惯形成后,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二、代表学说: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1、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2、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3、提出三个学习规律,即: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①效果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伴随着满意的结果而增强,伴随着烦恼的结果而减弱。②练习律是指任何联结,练习运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而不练习则会使联结力量减弱。③准备律是指当学习者有准备时,联结实现就感到满意,联结不实现则感到烦恼,学习者不准备实现而实际联结实现时也会感到烦恼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P37)基本规律:(理解)
1、获得与消退 2、刺激泛化与分化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P39)基本规律:(理解)
1、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定义理解)2、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消退;惩罚(定义理解)3、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P40)
(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P41)1、理论要点(了解)
2、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理解)
信息流
控制结构:期望事项(学习动机)执行控制(认知策略)3、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
一、理论要点(了解)
1、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
2、学习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
3、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
二、代表学说:(理解)
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苛勒的完形-顿悟说(P43-44)㈠基本内容: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㈡对完形派学习理论的评价:
1、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对反对当时行为主义学习论的机械性和片面性具有重要意义;
2、完形派在肯定顿悟的同时,否定试误的作用,是片面的。
(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认知—发现说)(P45-47)1、布鲁纳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理解)3、教师应如何做(P47)
(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学习分类:
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从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又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2、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P48-49)(1)意义学习的实质:
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实质性的联系即指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非人为的联系是指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内在联系而非任意的联想或联系。(2)意义学习的条件:
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和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
① 客观条件: 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
② 主观条件
a、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
b、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c、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3)意义学习的目的
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3、接受学习的实质和技术(P49-50)
(1)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2)接受学习的心理过程:首先在认知结构中找到能同化新知识的有关观念,然后找到新知识与起固定点作用的观念的相同点;最后找到新旧知识的不同点,从而清晰的区别新旧概念,并在思维活动中融会贯通,使知识不断系统化。
(3)影响因素: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 关于“先行组织者”技术(识记)
①定义: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②目的: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③评价:接受学习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组织者”技术对促进知识的学习和保持很有价值,教师应灵活地运用这一技术。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P51-53)
1、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2、基本观点:(理解)
※ 知识观 ※ 学习观 ※ 学生观 第四章 学习动机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P54-58)
一、动机及其功能
1、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2、功能:激活、指向、强化
二、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1.学习动机的定义和基本成分(识记)
定义: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两个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学习期待(P55-56)2.学习需要与内驱力:(识记)(1)学习需要的含义
(2)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成就动机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3.学习期待与诱因:(识记)
(1)学习期待的含义
(2)诱因的含义
(3)两者的关系
三、学习动机的种类:
1.(按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分)
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2.(按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按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分)
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
三、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惟一条件。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强化理论(了解)
1、提出者: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
2、观点: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
3、评价:该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二、需要层次理论(理解、应用)
1、提出者: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
2、观点: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 关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两方面含义: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
3、教育意义: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三、成就动机理论(理解)
1、提出者:阿特金森
2、观点:(P61)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分两类:力求成功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3、教育意义:
四、成败归因理论
1、提出者:维纳(美国心理学家)
2、观点:(P61-62)(1)三维度:
①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②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③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2)六因素:
①能力高低;②努力程度;③任务难易;④运气(机遇)好坏;⑤身心状态;⑥外界环境
3、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
五、自我效能理论
1、提出者:班杜拉
2、观点:(P62-63)
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 替代强化 自我强化
期待:结果期待、效能期待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P63-65)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二篇:从教育心理学到舞蹈教学
从教育心理学到舞蹈教学
--浅谈“教师期望效应”对学习舞蹈的作用
舞蹈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艺术。它那漫长而崎岖的史程告诉人们,舞蹈不仅是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更是理论性很强的艺术,从舞蹈学的理论学科来看,它需要舞者投注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他需要有从内心支柱的心理发展中开拓新的舞蹈领域,这就需要舞蹈教育工作者从学生学习舞蹈的心理变化中出发,真正的让学习舞蹈的效果发挥到最大,我认为在舞蹈教育中教师期望效应会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所谓“教师期望效应”就是罗森塔尔效应,也可以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一所小学里各随机选了三个班,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给了教师一份名单,通知教师说:这些儿童将来大有发展前途。实际上这份名单上的学生是随机抽取的,并没有所谓的“预测未来发展”测验,那是做样子的。八个月后,这些心理学家回来,又对这些学生进行智能测验,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确实进步了,教师也给了他们很好评语,实验取得了奇效。
罗森塔尔认为,因为教师接受了“权威谎言的暗示”,对这些“优秀”学生,有了很高的期望,教师把这种期望表现在了行为和态度上,学生感受到了,于是学习成绩进步了。从心里学的角度分析,这一研究证实了教师对学生期望可以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根据这一研究成果可以推断在舞蹈教学中这种作用也是一样的。因此在舞蹈的教学中在“教师期望效应”的应用中应了解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学生是能动体,是人的属性。学生是人,这是毋庸置疑的、人所共知的命题。但是在教育的实际活动中,却常常出现忽视学生是人的属性的情况。1.学生是一个能动体,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意味着他具有自身独立的人格,他有自己的需要、愿望和尊严,这一切都应当得到正当的满足和需要。2.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这是因为人有能动的创造力,有智慧能劳动,具有创造价值物的积极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应当珍视学生作为人的价值,不能任意损伤他们。
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具有其自身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这也就是说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对于发展中的人来说,在青少年、儿童身上所展现的各种特征都还处于在变化之中,趋向于逐渐成熟的过程,并不是已经到达的顶峰和终极。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的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他们身上潜藏着各方面发展的极大可能。他们身心、行为上所出现的缺点错误,都有较大纠正的可能性。
教师期望效应的功能性、教育性: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1.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学习舞蹈中学生也应具备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在舞蹈中才会更深的体会理解,真实抒发自我情感,自然的呼吸,流畅的肢体语言,动作的连贯,身体最伸展的表现都与学生的心理准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心理准备表现在信心、紧张程度、斗志等方面。如果充满信心,镇定自若,斗志旺盛,意志坚强,就会顺利实现迁移。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到心理的培养,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舞蹈技术类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养成对问题认真对待,根据问题的特点采取具体解决方法的习惯,这就是学生良好心理准备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2.培养学生新的舞蹈意识观念。所谓新的舞蹈意识的观念是一种开放意识。而这种意识的培养就关系到教师期望效应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开放的舞蹈意识大大的扩展了我们的视野,活泼了我们的思想,强调舞蹈创作的主题精神,让学生在学习的舞蹈的过程中有自主创新的意识,在舞蹈学习的表现上有新的思维,来更丰富舞蹈表现力,增强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心理影响和暗示。3.开发学生在舞蹈学习中的想象空间。一种开放意识,使舞蹈从过去的那种线性思想和单一模式框架中解放出来,激发思想的增值。教师期望作用的心理介入加强了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给予学生的也是无限的想象空间。
在教师期望效应的运用中影响学生舞蹈的学习和心理的成熟,对舞蹈教师的心理品质也有一定的要求:
一.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对舞蹈教育的培养也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热爱,他们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他们勤奋工作在工作中表现出的高尚的品质,都会给学生以有力的影响。
二.意志坚强,善于支配感情。这是舞蹈教育工作实践所造就的舞蹈教师心理特征。培养一个健康全面发展的舞者非一朝一夕,教师必须在意志上表现出目的性、果断性、一贯性和坚持性,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和感情。才可能达到要求。
三.思维灵活,善于表达,客观分析。教师的性质是智力活动,而要做到“期望”的传达,在传达的过程中丰富的语言能力是关键。当教师向学生传递对其的期望时,语言的表达是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这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利用最直观的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予学生一种画面感,使其较快的接受。因此也需要教学中从各个角度,依据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加以巧妙的处理。
三.观察敏锐,善于了解学生。在舞蹈教学中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观察力,看的出学生在学业上和道德品质方面的各种征兆。教师应具备一定的预见性,这也是教师期望所需教师的角色心理。
在了解学生的本质属性,具备了作为舞蹈教师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后,才能够更好的发挥“教师的期望效应”的作用。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学习中更好的理解学习舞蹈中的心理发展特征,抓住学习中重要的要点,不断给予学生“即将绽放的花儿”的这种心理暗示,更要注意给予那些有可能被“遗忘的花儿”一定的关注,使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都同步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在舞蹈教学中想要达到较高的教学成果教师的期望应该做到最大化和公平化。怎样做到最大化和公平化我认为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利用教师对班级的期望,使学生加强对自己班级的期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奖励和惩罚等不同手段以增进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成就感为主要目标,久之就会形成良好的班级环境,学生自然会对自身的提高有一定的自我要求,但是我这里讲到的手段问题主要是以奖励为主,惩罚为辅(惩罚主要就是批评教育),惩罚的目的虽在制止学生的不规范行为,但常会伤害学生心理,留下障碍,受罚者也易怨恨施罚的教师。而且单凭惩罚,只能告诫是非,并不能增强学生的表现,我认为舞蹈这门艺术只要发自内心的喜欢和表达才会更多的产生美感,当表扬学生时他会很清楚的记得和认可自己的成绩,因此表扬远比批评要更深刻,表扬中更会起到较好的效果,从而达到的顺从心理会在教学的过程中更易被学生接受,无论年龄大小。激励始终会开发学生的开创能力,但是也应注意适当使用。过度的迷信奖励作用,最后也会使学生产生“耐奖性”,而相应的批评与奖励的结合会起到更好的效果。例如我在实习期间,针对一个班级有意识的一次实验中就验证了我的这种想法,当学校的很多老师告诉我,我所要接的这个班是舞蹈考级班里最差的,学习舞蹈中最不记得舞蹈动作的一个班,于是上课时我不断的向他们传达我的期望和对他们的赞赏,在一个月后我发现他们班的进步和学习新舞蹈的进程比其他班级还要好些,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明显感觉他们对学习新舞蹈或动作时表现中极高的积极性,在学会后满足的成就感会表露在脸上,同时在也增强了舞蹈中的表现力。
二、利用教师对个别学生的期望效应,发展和修正学生的共同行为标准。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个别差异性,因此在舞蹈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有些学生并不是天生热爱舞蹈或者说具有舞蹈灵性的,我认为在对这类学生中“善意的欺骗”会起到好的作用,但是要做到公平化才会避免学生产生不好的心理状态,如果是有些学生需要多加注意才可以提高成绩的应该注意方式不要让其他同学认为是在特殊关照某一个学生。
第三,利用教师期望效应影响学生在学习舞蹈中新的观念。1.本着最大开发学生的舞蹈兴趣的原则。无论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会有怎样的成绩都是在有着浓厚的舞蹈兴趣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舞蹈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本着最大程度上开发学生学习舞蹈兴趣的原则上进行的。利用教师期望效应的作用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愉悦,和对学习舞蹈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成就感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心理干预告诉学生舞蹈者是美的,在把美带给别人的同时更要留给自己,让学生感受到舞蹈的学习并非是机械化的进行,让舞蹈学习本身的枯燥减小的最小。
2.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舞蹈中的个体意识的自由性:这里讲的自由性是指引导学生在舞蹈中的自主创作意识。在教师期望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具有大胆思维状态,不束缚,在学生的眼里老师是最大的支撑,你给他一个无限的空间学生自然会大胆的往前,舞蹈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艺术。西方现代舞蹈意识就大大的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活泼了我们的思想,这样的舞蹈观念在舞蹈艺术方法上使我们从过去的那种线性思想和单一模式框架中解放出来。我认为学生是具有可创造性的,吧这种意识传递给他们,思想的解放会使他们对舞蹈艺术有更新的认识,他们所具有的创造性是不可估量的,或许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想法创造中另一种舞蹈形式也是有可能的。教师期望效应的功能性、教育性: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1.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学习舞蹈中学生也应具备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在舞蹈中才会更深的体会理解,真实抒发自我情感,自然的呼吸,流畅的肢体语言,动作的连贯,身体最伸展的表现都与学生的心理准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心理准备表现在信心、紧张程度、斗志等方面。如果充满信心,镇定自若,斗志旺盛,意志坚强,就会顺利实现迁移。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到心理的培养,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舞蹈技术类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养成对问题认真对待,根据问题的特点采取具体解决方法的习惯,这就是学生良好心理准备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2.培养学生新的舞蹈意识观念。所谓新的舞蹈意识的观念是一种开放意识。而这种意识的培养就关系到教师期望效应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开放的舞蹈意识大大的扩展了我们的视野,活泼了我们的思想,强调舞蹈创作的主题精神,让学生在学习的舞蹈的过程中有自主创新的意识,在舞蹈学习的表现上有新的思维,来更丰富舞蹈表现力,增强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心理影响和暗示。3.开发学生在舞蹈学习中的想象空间。一种开放意识,使舞蹈从过去的那种线性思想和单一模式框架中解放出来,激发思想的增值。教师期望作用的心理介入加强了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给予学生的也是无限的想象空间。
随着这种内部因素的变化和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使之逐步脱离教师的指导和影响,从事独立积极学习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能够教会学生有坚强的意志力,坚毅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不仅会使他们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具备较强的自主接受能力,更好的学习舞蹈,对他们做人做事都有一定的帮助。
第三篇:心理笔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什么事心理健康
一、健康及其标准
1、健康:二战期间,上世纪40年代世界贸易组织(WTO)提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摆脱虚脱的状态。
也就是说,生理健康(生理无重大疾病就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较强的社会适应。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心理现象是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表现形式。
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即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意志。
个性心理:自我意识;个性倾向;个性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大脑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反应过程,是心理现象的动态形式。
个性心理是指一个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反应过程,是心理现象的静态形式。
心理健康的含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表现的健康。
狭义:无心理问题。
广义:高效持续满意的心理状态。
两层含义:①无心理疾病;②具有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①智力正常;②情绪健康;③意志健全;④人格完整;⑤自我评价正确;⑥人际关系和谐;⑦社会适应正常;⑧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年龄特征。
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①个体原因;②学校教育原因;③社会原因;④家庭原因。心理康宁——一般心理问题(心理的亚健康状态,又称心理困扰)——心理障碍(神经症性心理障碍······)——精神疾病。
1.3心理健康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
心理健康——大学生成才发展的必备条件
一、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心理健康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功发展的需要。
二、1、不良情绪易于引发生理疾病。
2、现代社会要求人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3变革社会要求人才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一、正确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① 对自我进行积极调整
② 分认识自己与接纳自己:学会多方面、多途径了解自己;与人比较的标准要适当;有
适当的抱负水平。
③ 进行积极地人际交往:对他人期望不要过高;不要处处与人竞争;学会和不同的人
和睦相处。
④ 学会管理和调整情绪:A建立理性的认识和方式B合理的规划目标C学会以适当的方式宣泄D培养自己的各种兴趣爱好,多参见有益活动
⑤ 培养个人的自立能力
⑥ 适应角色的要求
三、寻求心理帮助:
1正确认识心理咨询
2心理困扰人人有
3在发达国家,主动的寻求心理咨询是一件很普遍的事
4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
四、学会做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专题二积极适应与发展
适应与发展是大学生健康生活的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成功人生的需要
适应是心理健康的一项最基本的标志
从一种环境进入了另一种环境都需要适应
积极的适应就是发展,面对当今我国剧烈变革的社会,竞争激烈
适应是一个人通过不断调整自身,使其个人需要能够在环境中得到满足的过程,适应是自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良好生存状态
人与环境的适应通过两种途径实现:
①人自身做出改变
②环境改变
人的发展:人生的发展,即人的身心随着时间的推进不断变化的过程
人的心理发展:伴随着人的身体发育成熟,人对自我的认识,情感,能力和社会性等方面获得完善成长的过程,它是一个人整个一生中行为和心理的发展过程。
影响发展的主观因素:一是人的个性特点,二是积极主动精神,三是心理活动,四是环境 发展是积极的适应
积极的适应:个体在客观环境中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与环境的不适应行为,增强个体在环境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使自身得到发展
消极的适应:是人与环境的消极互动过程,个体认同,适应了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压抑了自身的积极因素以及自身的潜能,违背了人的心理发展方向
潜能发挥的重要条件是个人实践,个人在具体环境中能动的活动,将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个性中的积极因素统一在自己能动的实践活动中,人就获得积极适应大学生适应于发展的任务和要求:学会做人,做事,与人相处,学习
大学生适应不良的原因:1理想与现实落差引起的失落感:A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B期望过高C取法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奋斗目标
2自豪感与自卑感的矛盾
3轻松感与紧迫感的矛盾
4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新生适应不良的心理调适:
1认识新环境
2适应新环境(A适应生活环境(从生活方式看,从生活习惯看,从生活范围看)B适应学习环境
C适应人际环境
D适应社会环境)
第三章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
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自我意识
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
个性心理等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等
自我认识:一个人对于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与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
和对待自己的统一,它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
1、自我认识: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
自我意识
2、自我体验(自我的态度):自尊、自爱、自信、自卑、优越感和责任感
3、自我控制:自律、自乏、自控、自励等
自我意识生理自我:对自己身体和心理状况的认识和评价
心理自我:对自己心理和个性特征的认识与评价
社会自我: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作用、地位
自我意识特征:
1、客观性
2、矛盾性
3、形象性
4、独特性
5、倾向性
1、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的功能
对自我健康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决定自我意识的性质
自我意识功能
2、自我情绪体验的功能
具体表现:自尊心的功能;自信心的功能;自我控制的功能。
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因素:
①社会经济地位②社会文化环境③家庭④角色扮演⑤他人评价⑥参照群体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① 第一阶段:“自我”分化,即少年期
② 第二阶段:“自我”矛盾,“自我”混乱(“I”与“me”发生矛盾,导致“自我”萎偏)③ 第三阶段:“自我”同一
“自我”通过三个途径达到同一:
① 积极改造现实的“自我”,接近理想的“自我”;
② 降低理想“自我”的标准,改善现实“自我”;
③ 放弃理想“自我”的标准,自暴自弃迁就现实“自我”。
“自我”同一的两个重要条件:
1.能正确的认识自己;
2.有较强的自控能力。
行为服从自己的主导目标时,是“自我”同一的标志。
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① 自我评价趋于稳定和成熟;
② 自我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
③ 强烈关系自己的个性与容貌;
④ 道德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调适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
①主观的我与社会的我产生的矛盾;
②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的矛盾;
③自尊与他人认同的矛盾;
④自立于依附他人的矛盾;
⑤自尊、自立于逆反的矛盾,主要表现为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①营造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②加强自我意识的修养
三、自我评价
①涵义: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主体是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自我评价发展的一般规律:
评价他人的行为→评价自己的行为→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
意义:一个人如果能够正确地如实地认识自己,就能正确地对待和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与他人的关系,有利于自己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进行自我教育与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自我评价:1.社会比较:社会比较是通过将自己与他人比较获得有关自我重要信息的过程
2.自我评价指通过能提供自己能力或品质的准确信息的任务来检验自己的自我观念的过程
大学生自我评价特点:1.全面性 2.客观性 3.主动性 4.矛盾性
大学生自我评价偏差:
1.过高的自我评价,表现为自负,原因:(1)对自我的理想化;(2)缺乏社会
实践经验;(3)社会暗示,社会对青年过高的期望
2.过低的自我评价,表现为自卑,原因:(1)对自我的贬抑;(2)过分比较;
(3)外界暗示
自我评价偏差的心理调适:
1.反省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来评价自我2.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评价自己
3.与他人比较来认识自己
4.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借实践成果鼓励自我一、个性概述
个性:现代心理学把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独特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的特点:
1.社会性与生物性的统一
2.差异性与共同性的统一
3.独立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4.可变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5.客观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个性的结构包括:1.个性倾向性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与心理过程的关系:个性通过心理过程的形成与发展,并在心理过程中表现:个性影响和制约心理过程的进行
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
需要: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个内心状态,是
机体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1.需要是现实要求的反映
2.需要是个人的一种主观状态
需要的种类:1.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人类需要层次是波浪式发展的二、动机:概念:是发动和维持活动的个性倾向性(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外部动力),是活动的动力和方向
产生基础:需要条件:需要和刺激
三、兴趣:是一个人努力趋向某种客观所表现出的积极的个性倾向
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兴趣对象即需要对象,是需要的表现形式
四、理想:指人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信念: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定不移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 信念的强度取决于主体的信任程度
第四篇:教育笔记
我们教师应该做的„„
新华区胜利街小学张卫红
耐心等待,给孩子足够的时间。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后进了,是因为以前的学习问题如雪球越滚越大,日积月累形成的,那么化雪过程当然也需要一个时间。在快节奏工作的时代,对我们教师来说,耐心确实是一道考验我们素质的关卡。特别是对待后进生,我们更应该沉下心来与他们共同对付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才有可能让后进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树立起信心,转化他们才有可能性。
耐心指导,给孩子搭梯建桥。指导需要时间,所以对工作繁忙的我们来说又是一个挑战。很多时候,说实话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班额太大,需要我们照顾的学生太多,每天批阅、订正、上课占去了很多时间,而真正花在后进生上的时间很少,多数时候,都是一带而过。其实要让后进生真正得到进步,必须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给他们开小灶。所以今后我在辅导后进生的时间安排上一定要充分。
对学生要有耐心。首先就要对他们有信心。知识的积累,思想意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好学生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需要树立信心。有的教师面对学生总是唉声叹气,却不知自己已经放弃了成功。成功,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构成的。转化后进生,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对后进生没有了信心,失去了兴趣,也就失去了耐心。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无疑是致命的错误。对学生没有耐心,失去耐心就等于失败,因此,耐心需要树立信心,需要坚定的信念。
其次要有责任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阳光下最纯洁、最伟大的、最光荣的职业,这是世人对我们的尊重,同时也是给我们的一种压力和责任。倘若一个教师的工作不负责任,对学生没有负责任,也就很难做到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
爱,成就了他的教育事业
新华区胜利街小学张卫红
霍懋征这个名字在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知晓度较高,但对她的个人经历尚了解不全。我通过阅读她83岁那年站在人民大会堂所做的报告又有了新的认识。整个报告约3500个字左右,篇幅不长,但她朴实的言语却留给我很多的启示。她用“光荣、艰巨、幸福”6个字高度概括出自己从教一生的体会。43年从北京大学数理系毕业的她毅然地选择做小学教师,期间又放弃了心爱的数学,改教语文,理由是她当时认为,语文更有利于育人,教会学生做人。“激励、赏识、参与、期待”是她总结出的育人方法。她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也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真诚的、无私的、广泛的、一视同仁的。她常常把更多的爱倾注在那些后进生身上,倾注在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
从教60年,从没有丢掉一个学生,从没有对学生发过一次火,从没有惩罚过一个学生,从没有向一个学生家长告过状。这可能让我们在坐的青年教师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与此同时,她的出色教学引起了全国小语界的普遍关注。56年她被评选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而我们万万想不到在上述那么多的“没有”背后,她居然一次次地经受着失去亲人、骨肉分离的痛苦。62年二女儿病亡,66年儿子无辜地被红卫兵用刀扎死。她经历被误解而受到非人虐待的磨难,经历过严重疾病的折磨。但这没有摧跨她的意志,没有改变她从事小学教育的选择,没有改变她对学生们的爱。在我们看来,这番话更多的可能性是小说的作者为了使自己的故事编得更加曲折动人而造,但现实的回答却真是真实地摆在霍老师的面前。
现在,84岁的她,离开了教学一线,但还时刻都在关注着祖国的教育事业。3500字的报告实实在在、真真切切,正是一位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她始终是大家前行的一个标杆。霍懋征老师的事业,是用爱成就的。
理由一,没有对这个职业的真爱,她不可能做出这种选择
“小学教师”,是霍老师心目中最圣洁的职业,不然,她不会在大学教师和小学教师中依然选择了后者,更不会在这样一个“点”上一干就是60年!霍老师取得成绩后,不断有机会可以让她离开小学教师的岗位,给她以更大的发展空
间。但霍老师一直都没有为之所动,始终把自己标定在最初的选择上。仅此一点,就足以令人敬佩。我们用“矢志不渝”来形容,用“真爱”来解释,也许最为确切。
理由二:真爱才能真干,真干才有成功
半个多世纪以来,霍老师不但接受了共和国历次教育改革的实验任务,而且交出了一份份闪光的答卷:五级分制的经验推广,汉语拼音方案教学的过渡实验,语文讲读法的教学模式等等,她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益趟出一条新路„„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霍老师的教育特就体现为坚持从正面鼓励孩子进步。她说:“小学老师是孩子们的蒙师。要让蒙童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老师的任务就是要为孩子们治愚启蒙,教他们逐渐学会不犯错误。”在当时以阶级出身来划分人的阶段,她做到对高干子弟和普通市民的孩子一视同仁。
理由三:56岁开始的新辉煌
56岁,在我们的理解当中,应该好好地在家享清福。但是她始终是一位勤奋尽职的小学教师——一位顶风冒雨骑着自行车上下班,也骑着自行车去人民大会堂参加会议的普通老师。为了不脱离教学一线,霍老师担任了副校长的工作。校长考虑到她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建议她兼任一个班的数学课。因为这是她的本行,轻车熟路,不至于过分劳累,可霍老师坚持兼任语文。
理由四:没有句号,只有永远的明天
霍老师退下来后依然不休息,反而不断给自己加码:她说,她还要做三件事:一是送教上门,应邀到西部贫困山区学校做义务讲学;二是教育科研,参与“霍懋征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研究”课题组的工作;三是指导培训,对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指导。
“真爱才能真干,真干才有成功!”她把整个身心都奉献给了可爱的教育事业,令我震撼,引用霍老师的话鼓励自己:人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需要总结和反思;今天需要创造;明天需要憧憬。三天中,最重要的是今天,把握了今天,明天就更有希望了。
关于文本的解读
新华区胜利街小学张卫红
一、上好一节课有三个关键:
1、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
2、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
3、机动灵活的教学实施
首先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是上好一堂课基础和关键,只有在正确解读文本的 基础上才有好的教学设计,才有好的教学实施。
那么如何正确深入的解读文本呢,一位专家提出了五点建议:
一、用放松的心态阅读
他借用了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在《谈美》的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他说人生是一道风景,我们要慢慢地欣赏,慢慢地品味。读书更是一道风景,优秀作品值得我们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暂时忘却教师的身份、教学的任务,以一个普通读者的放松心态来欣赏作品,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这是一种非功利的阅读,是一种以感性为主的阅读。这种阅读是文学作品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最能打动自己的是什么地方,产生的第一感觉。一句话,就是我们在阅读文本时是一种非功利的阅读。
二、细读文本,潜心会文
他借用了苏轼“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和叶圣陶《语文教学 二十韵》20页中的“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频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作者斯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一字未宜乎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和津”
他建议我们细读文本,潜心会文就是
1、要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要体悟 作者的心境
3、推敲词语和句式。
三、创造性的解读文本
他借用了[美〕哈罗德•布鲁姆一切阅读皆误读。他又借用鲁迅的话:《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都知道的,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作者姑且
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我们所说的文学作品的“意义”,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层面:一是作者意义,即作者欲在作品中表达的主观意图;二是文本意义,即在具体的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语词意义;三是读者意义,即读者通过阅读所领悟到的实际意义。这三个层面,既互相依存,但又有差异。因为文本往往不能完全传达作家直观意图,因此文本意义和作者意义就有距离。读者通过文本来理解作者意义肯定存在差异。正如《去年的树》同样一篇文章,在文本价值取向上浙教版把握在诚信,而上海则把握在环境保护。所以我们思考:我们能不能还原作者本意?答案是我们很难把握作者本意。思考2:我们有没有必要还原作者本意?答案是: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指出:文本作者的意图是当代人不可能“客观”地完全再现的,文本的“原义”也是不可能完全恢复的。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时间间距”是不可能克服的,也是不应当克服的。理解是从文本中接受有意义的东西,并把它们“解释”成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所以,理解文本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读书为我所用,从文本中读出我要用的地方,我们要忠于文本,又可能要创造文本。如《给予树》这个文本,乐于助人不应该是唯一的文本解读,因为这个主题在二年级已有,为什么三年级还要教呢,他认为不单单要讲金吉亚的乐于助人,而且更重要的是从金吉亚这样做容易吗?他们的家境并不宽裕。她将用一把泡泡糖面对亲人,但她为什么还这样做?告诉学生“奉献爱心,常常要做出抉择。”
四、面对儿童,我们要深入浅出
他又借用了叶圣陶的“翻箱倒筴容易,画龙点睛难。”尽管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可以非常深刻和独特,但时刻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法。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子,或牵引他们向前。好的教学贵在深入浅出,符合儿童的认识水平。如《一夜的工作》设计思路,看周总理怎样审阅一个文件?看周总理怎样审阅一夜的文件?周总理一个晚上要画多少个圆圈?看周总理一生怎样工作。
又如我们熟悉的《小音乐家扬科》一位老师的结语:
扬科,你一个人走,委屈吗?孤独吗?天堂里也有音乐吗?天堂里有你喜欢的小提琴吗?
五、作品语言魅力的追寻
文字是语言艺术。叶圣陶说: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了,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如果人文精神无限扩张,语言文字就失去了魅力,语文课就非语文化,没语言化。最后,这位专家指出教学文本的解读任务是:
1、把握文本的主要去向,读出自己独到的感觉
2、琢磨文本语言特点和表达方法
3、思考文本的价值,认知价值和发展语言价值。
4、孩子在学这篇文章有什么困难,深入浅出帮助学生去阅读文本。
我想应该这样教语文:实实在在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从从容容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
第五篇:教育笔记
转移注意力
手和手相牵是人类友好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成年人如此,幼儿亦如此。
平时的户外活动前,孩子们总争先恐后地跑向我,抢着和我牵手。先前,我总是微笑地迎向他们,尽量满足他们的愿望。可我只有两只手,无论如何也拉不了那么多孩子的手。于是我说:“其实呀,小朋友和小朋友互相牵起手来,力量可大了,来,不信我们来玩一个松树和拍树的游戏。”孩子们一听说游戏,注意力分散,不再和我争着拉手,而是一个个拉起手来。当我说:“狂风来啦。”孩子们的手拉的紧紧的,一点也不松开。游戏玩地很开心,孩子们早已忘记了要争着拉老师手的这件事,也不再为没被老师拉手而生气、失望。其实,每件事都是这样,争执不下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转移对方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