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电大最新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文本)
(2011.12.18)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文本)
熊应进: 欢迎同学们参加2011年12月18日的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在线教学活动,请今天参与活动的同学在这个帖子后面跟帖,就期末复习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这样我可以集中的回答大家的问题,也方便后来的同学浏览。谢谢!潘霞:我先报个到。
熊应进:本次期末考试实行的是试卷和答题纸形式,就是所有的试题在试题纸上,另外随试卷下发答题纸,按事先写好的答题顺序进行答题,同学们要注意对照试题上面的题目在答题纸上做答,不用抄写题目和题号,题号已经事先印在答题纸上了。另外,所有的常用公式也将随试卷发给同学们。所以在复习的时候不用背公式了,只需记住公式的应用条件就可以。
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考核包括中央电大统一布置的4次平时作业及各省市电大根据教学要求自行安排的平时作业。形成性考核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30%。按中央电大考试中心的规定,形成性考核成绩不及格者不得参加期末考试。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70%。课程总成绩按百分制记分,60分为合格。张媛媛:老师好,报个道。
熊应进:考试注重基本知识考查和应用能力考查两个方面,在各章的考核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统计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应用分析能力的内容按“了解、理解和掌握、综合应用”三个层次要求。
试题类型:
试题类型大致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两大类。客观性试题包括判断和选择题:(1)判断题:通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对题目作出正确的判断。占全部试题的10%。
(2)单项选择及多项选择:前者是在列出的答案中选一个正确答案,后者是在列出的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这部分内容包括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计算公式的运用等。占全部试题的20%。
主观性试题包括简答、计算题:
(3)简答:考核对基本概念、理论、方法的掌握及应用程度。占全部试题的20%左右。
(4)计算:考核对基本统计方法的掌握程度及综合应用的能力。占全部试题的50%。做计算题要求写出计算公式及主要计算过程。
熊应进:欢迎南京广播电视大学溧水县分校的两位同学(或老师)的参加。谢谢。宋聪琴:老师,我想问下期末复习的内容都包括考试的内容吗?这门课相对也比较难点,尤其是后面的相关分析和指数分析,老师能指点下,计算题占分的比例吗?
俞欢:我也来报到了。
熊应进:前面的帖子里已经告诉大家,计算题的分数占50%。
俞欢:老师能不能发个考试的资料给我们看看啊!这门有点难,我想多看看的题目,有的题自然而然就会做了。
高红丽:这门确实难度不小啊。
熊应进:其实资料就在你们的手中。形考作业册上的所有练习题,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都是复习时可以参考的内容。考试的类型和难度都是参照形考作业册的。
熊应进:南京广播电视大学溧水县分校的同学们,今天是你们上课的日子吗? 俞欢:好的,谢谢老师啊。
王静:老师说今晚会有网上期末复习答疑。
俞欢:今天晚上没有上课,老师让我们上网交流。今天我们没哟上课,老师今天让我们上网交流学习,之后整理发复习资料给我们。
熊应进:看来你们老师还是教学有方啊。先让同学们自己学习整理,然后他再帮助大家整理提高。很好啊。
计算题是同学们最关心的内容,也是考试中分量最重的。复习范围从第三章变量分配数列的编制开始,到第九章动态数列分析,都是计算的复习范围,其中的第六章、第十章不在考核范围。
具体的例题复习以下发的期末复习指导为准,同时参考平时的四次形成性作业中的计算内容和形式,难度将不超过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作业。
计算题的类型包括变量分配数列的编制、平均指标的计算、标准差和系数的计算、抽样估计包括平均数和成数、相关系数和回归方程的建立、指数分析、动态数列分析,都有计算出现,可以跟同学们说,平时的四次形考中出现的计算题型掌握了,应该就没什么大的遗漏。周黎清:老师好!我也来报个到。
李宏娟:统计学看似简单,生活中都常有接触,但现在涉及到理论的东西,挺绕人的。不知道怎样学习才能提高效率。还有书上的知识看时挺容易,书一合就弄不清了,很担心考不过呢!
方银娣:报个到,了解一下考试的情况。
段厥佩:老师还有其他资料不,以前08年的我们能用吗? 熊应进:下面是各章的复习内容:
第一章 统计总论
重点复习以下内容
了解:社会经济统计研究对象的含义。理解:统计的研究方法
理解:统计总体、样本、总体单位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统计标志与标志表现的含义、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的含义及二者的区别;
变异和变量的的含义及两种变量的区分;
统计指标的含义、组成要素及分类;
统计指标与标志的联系与区别;
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的概念、作用及相互关系。
掌握:统计指标的特点及总体、单位、标志、指标之间的关系。第二章 统计调查
了解:统计调查的含义、基本要求。理解: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及主要特征;
统计调查的种类及划分依据。了解:统计调查方案包括的项目;
调查对象的含义; 调查项目的含义;
调查时间和调查时限的含义。
理解: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之间的关系;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相互之间的关系;
掌握统计调查方案的制定。
了解:我国统计调查方法及统计调查方法体系的组成;
定期统计报表的概念及我国统计报表的组成及各种分类; 抽样调查的概念、随机性原则的含义; 重点调查的概念及重点单位的含义。
理解:普查的概念及主要特点、普查的应用意义; 掌握:统计调查方法的运用。
第三章 统计整理
了解:统计整理的含义、内容和步骤。了解:统计分组的含义、统计分组的种类;
单项式分组及组距式分组的形式;
组限(下限和上限)、组中值等的含义。
理解:统计分组的作用、选择分组标志的重要性及基本要求;
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
单项式分组及组距式分组的划分条件及表现形式。
综合应用: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正确地选择分组的标志及组限的两种表现形式,熟练掌握组距、组中值的计算并能根据研究任务和提供的资料进行正确的统计分组(单项式分组或组距式分组)。
了解:分配数列的概念、组成要素;
品质分配数列和变量分配数列、单项式数列和组距式数列的含义; 频数和频率的含义、变量分布的含义及条件。
理解和掌握:分配数列的作用、累计频数及累计频率的计算及作用、次数分配的三种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综合应用:变量分配数列的编制。第四章 综合指标
(一)总量指标
了解:总量指标的含义、分类;
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理解:总量指标的作用;
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的相互关系。
(二)相对指标
了解:相对指标的意义、表现形式、相对指标的种类及各种相对指标的计算公式。理解:相对指标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掌握: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和比较相对指标的不同特点;强度相对指标和其他相对指标的主要区别。
综合应用: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的计算。
(三)平均指标
了解:平均指标的含义及特点; 计算和应用平均指标的基本要求。
理解:平均指标的作用。算术平均数和强度相对数的区别;
简单算术平均数与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关系、影响加权算术平均数大小因素、权数的意义及对算术平均数的影响作用。
掌握:作为算术平均数的变形使用的加权调和平均数与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关系; 综合应用:简单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的计算并能通过计算平均指标分析现象间的依存关系。
(四)变异指标
了解:变异指标的一般概念和种类;变异系数的含义。
理解:变异指标的意义、作用;变异系数的应用意义。
综合应用:根据实际资料计算标准差、标准差系数。第五章 抽样推断
(一)抽样推断的一般概念
了解:抽样推断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二)抽样推断的基本概念
了解:总体和样本、参数和统计量、样本容量和样本个数、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等的含义。
理解:样本与总体的关系;样本指标与全及指标的关系。
掌握:根据样本的观察资料熟练计算样本平均数、样本平均数的方差、样本成数、样本成数的方差等样本指标。
(三)抽样误差
了解:抽样误差的含义、抽样平均误差的含义及定义公式、抽样极限误差的含义及表示、抽样误差的概率度t的含义。
理解:抽样误差和调查误差的不同。注意区分抽样误差、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掌握: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与概率度的相互关系。
掌握以下对应的数量关系:
Z=1 f(Z)=68.27%
Z =2 f(Z)=95.45 %
Z =3 f(Z)=99.73 %
综合应用:在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条件下抽样平均误差(抽样平均数和抽样成数)和抽样极限误差(抽样平均数和抽样成数)的计算方法。
(四)抽样估计的方法
了解:抽样估计的含义及种类、优良估计的三个标准、抽样估计置信度的含义。理解:点估计的基本特点、区间估计的基本特点(必须同时具备估计值、抽样误差范围和概率保证程度三个要素)、置信度与概率度的关系。
综合应用:根据具体资料进行点估计的方法和对总体参数(总体平均数和总体成数)进行区间估计(给定抽样误差范围,求概率保证程度;给定置信度要求,推算抽样极限误差的可能范围)的方法。
第六章 假设检验 本章不作考试要求。第七章 相关分析
(一)相关分析的一般概念
了解:相关分析的含义、相关关系的含义、相关的种类。理解: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的区别与联系。
(二)相关图表
了解:相关表的种类及含义、相关图的含义。
(三)相关系数
了解:相关系数的意义。理解:相关系数的性质。
掌握:计算相关系数的基本公式(简化式)并能熟练计算相关系数。
(四)回归分析
了解:回归分析的含义;
综合应用:简单直线回归方程的建立及求解。
用最小平方法计算a、b参数并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或推算。第八章 指数分析
(一)指数的一般概念
理解:指数的作用、指数的种类;
总指数的两种计算形式。
(二)综合指数
了解:综合指数的含义、指数化指标的含义和同度量因素的含义。理解:综合指数的特点;同度量因素的确定方法。综合应用:编制并计算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三)平均指数
了解:平均指数的含义、平均指数的两种计算形式(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理解:平均指数形式(常用形式)作为综合指数变形的条件;
作为计算总指数的独立形式,平均指数的两个重要特点。综合应用:平均指数公式的建立及计算。第九章 动态数列分析
(一)动态数列
了解:动态数列的含义及构成。
理解: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的含义及区别;
编制动态数列的基本原则及具体要求;
掌握:动态数列两大类分析指标的种类。
(二)现象发展水平指标
了解: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的含义。
理解:总量指标动态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序时平均数)所采用的不同方法(公式); 相对指标动态数列和平均指标动态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序时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公式)。
掌握:动态数列序时平均数的公式及计算。
(三)现象发展速度指标
了解:现象发展的速度指标的种类;
发展速度、增长量、增长速度的含义及计算公式;平均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的含义及计算公式;
理解:下列速度指标之间的关系: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累积增长量和逐期增长量;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掌握: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三个公式及相互关系;
综合应用:根据一个具体的动态数列计算发展速度(定基、环比)、增长量(累积、逐期)、增长速度(定基、环比);
利用各种速度指标之间的关系,计算所需要的速度指标;
根据具体的资料条件,选用适当的公式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或平均增长速度(水平法)。
第十章 统计综合分析与比较
本章不作考试要求。
端义霞:老师一学期下来都不知道学会了什么,考试真的是没法应对,请问老师我们复习都应该看些什么资料掌握些什么知识? 方长萍: 11秋会计专科方长萍来报道。韩莉:报个到,了解一下考试的情况。金云:报到。
郭其婷:11秋会计专科郭其婷报到。杨明凤:先来报个到。
段厥佩:那我们主要是以什么来复习呢,东西好多都看的更不会了。尤小娟:我终于也可以报个道了。
宋聪琴:熊老师,历年来的计算题中是不是必须带科学计算器的呢? 熊应进:考试都是可以带计算器的。什么样的都行,最还是带二次功能的。魏秀兰:老师好。
张中玉:老师我终于进来了,找了好长时间的哦。
端义霞:老师你这一归类就是一本书,估计是越看越糊涂。
熊应进:复习就是一本书的复习啊。归类来看就是概念的理解、计算的掌握和熟练。
崔婷:老师,后面的指数分析这块比较的含糊,怎样理解总量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和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
熊应进:指数分析是统计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因素分析是复习总变动中各个影响因素对总变动现象的影响程度。比如销售额变动中受销售量和销售价格的影响。赵婵:先报个到。
杨明凤:熊老师你好,今天是我们上课的日子,但稍微改一下。赵婵:好多啊。
熊应进:下面再说一遍考试题型及分数比例。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本题共12分)(见平时作业和期末复习指导)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本题共8分,)(见平时作业和期末复习指导)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见平时作业和期末复习指导)
四、简答题复习(每小题10分,共20分)1.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有什么区别? 2.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哪些内容? 3.举例说明如何理解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关系 4.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有何区别?
5.某地区对占该地区工业增加值三分之二的10个企业进行调查,你认为这种调查方式是重点调查还是典型调查?为什么?
6.简述变量分组的种类及应用条件。
7.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运用?
8.简述结构相对指标和比例相对指标有什么不同并举例说明 9.简述抽样推断的概念及特点? 10.抽样误差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1.简述在综合指数计算中对同度量时期的要求 12.简述时点数列与时期数列的区别?
五、计算分析题(本题共50分)
1.根据原始资料编制次数分布表并计算平均指标;指出分组类型、分析考试情况。
2.根据甲乙两市场价格及成交量、成交额资料,计算平均价格,并分析平均价格高低的原因。
3.根据总体单位数、抽样单位数、样本平均数、标准差和概率,进行总体均值和总额的区间估计。
4.成数的区间估计。
5.已知单位成本和产量的原始数据,计算相关系数、建立回归方程并进行回归预测。6.已知基期和报告期的产量、单位成本(或单位价格),计算产量指数和单位成本(或单位价格)指数,并分析产量和单位成本(或单位价格)的变动对总成本(或总产值)的影响。
7.根据给定的各项数据资料,按要求确定直线回归方程并进行回归分析。
8.已知基期和报告期的产量、单位成本,计算产量指数和单位成本指数,并分析产量和单位成本的变动对总成本的影响。
9.已知基期和报告期的销售量、销售价格,计算销售量指数和销售价格指数,并分析销售量和销售价格的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
10.根据已知资料,要求计算各年的逐期增长量及年平均增长量;预计将达到什么水平? 11.已知自然增长资料,要求计算年平均指标和年平均增加数。赵婵:老师还有没?
熊应进:复习内容就是以上的内容了。还希望同学们在此基础上复习,把涉及到的基本概念理解清楚,然后是公式的具体应用,多做题来加强对公式应用的理解。公式本身不要去背,考试的时候会给出公式的。当然是给所有的公式,你自己去选择相应的。吴雅芳:报到!
严莉:我先报个到,计算题我听不懂呀。郭其婷:老师,计算题一共几题啊? 熊应进:计算题一共三道,共50分。
再次提醒同学们:本课考试的答题时限为90分钟。闭卷,可以携带计算工具。张明霞:我也来报个到。老师我们还有其他的复习资料吗
熊应进:复习资料应该有教材、下发的蓝色的期末复习指导、绿色的新编学习指导书和形考作业册。别的不用了。
胡冬:支持,统计学原理还是比较难的。
熊应进:同学们好,今天是统计学原理的在线教学活动时间,欢迎大家参与,主要内容是期末复习的有关要求和复习范围的指导。同时回答同学们的相关问题。潘霞:有人没,今天的讨论是在这个版块么? 熊应进:是在这里。王静:复习范围有哪些啊?
张媛媛:老师,有没有什么复习资料发给我们啊? 方银娣:老师,考试范围能不能再缩小点呢? 熊应进:考试范围也是平时学习中重点掌握的内容。
李宏娟:老师,简述题是根据自己的理解答题,还是照书上的背呀?范围这么广还有都是些专业术语还没理解,要是能带书就好了。
熊应进: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是最好的,不一定完全照书背,把要点说出来就好了。申丽君:相对指标都是用无名数形式表现出来的吗?
熊应进:相对指标一般用无名数表示,但也有用有名数表示的,比如强度相对指标就可以用有名数来表示。
段娅:老师:你好,我是2011春会计专科班段娅。熊应进: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助吗?段娅。王欢:管理会计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一)改善教学效果
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使教师既注重理论教学环节,更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以管理会计案例情节为线索,可使学生自觉进入工作“现场”,充当其中的“角色”,让学生具有“真刀真枪”的实践经历,促使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决策、举一反三,变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索、主动实践的过程。实践证明,这种实用、有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明显地提高了教学的实际效果。比如,笔者在讲授资本投资决策时运用了美国安达公司的案例,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投资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各抒己见,效果相当好。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目前,许多毕业生反映,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出的学生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案例教学,可将企业的管理场景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探寻企业成败得失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比如,笔者在讲授变动成本法时运用了“格兰仕成本管理”的案例;讲授责任会计时,运用了“海尔的SBU战略”,分析其成功的经验;讲授流动资金管理时,运用了“四川长虹的应收账款危机”案例,分析长虹衰败的表面原因以及根本原因。案例教
学深受学生欢迎,有些学生会主动寻找案例进行分析,和老师、同学进行探讨,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
(三)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化发展
案例教学法的精髓不在于让学生强记内容,而是迫使学生开动脑筋,锻炼学生在信息不完全、不确定的条件下独立思考、独立决策的能力。案例教学法采用的每一个案例都是工商企业所遇到的真实问题,案例的最后总是问学生:你说,该怎么办?不经过认真、周密的独立思考,仅仅通过系统、规范的分析技术得到的答案是不现实的。案例教学法不是要求学生寻找正确答案的一种教学方法,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存在的只是可能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对或错,依据的只是个人对企业经营状况的理解和判断。由于案例教学法不重视能否得到正确答案,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可以不断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因其倡导多向性、发散性的思维方式,不求惟一答案,不求聚合效应,从而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
(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采用案例教学法能促使教师深入到管理会计工作中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对搜集的实务资料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整理,选编出适用于教学需要的不同案例,并依据管理会计实际活动的发展变化,及时进行必要的修正和更新。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与此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剖析管理会计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会随之进一步提高。熊应进:同学,你走错课程论坛了。王欢:统计学在工作中的用处有多大?
熊应进:非常大,尤其是后面你专业学习中经常要用到统计分析方法。张华: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的关系如何?
熊应进:调查工作中的具体目标、进行调查工作的单位及上报资料的单位。段厥佩:老师计算原理太复杂了,有些知道公式却不知道用在哪吗办啊?
熊应进:公式的应用在计算分析中很重要。需要先了解公式本身的涵义以及公式时哪一种计算分析方法要用的。比如是平均指标计算还是抽样推断的公式,这倒是需要记住的。段厥佩:我的呢? 熊应进:你的什么?
方长萍:11秋会计专科方长萍来报道了。熊应进:欢迎报到的同学。
段厥佩:老师除了那个蓝本子还有复习资料吗,以前的资料我们可以用吗?
熊应进:应该还有一本绿色封面的新编学习指导书。郭其婷: 11秋会计专科郭其婷报到。熊应进:欢迎。
王彤:什么是时期数和时点数列? 熊应进:这个是概念的了解,看教材吧。
王彤:平均数指标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成为综合指数的变形?
熊应进:这个问题教材上讲的很清楚的,是当资料不满足综合指数公式时,利用变形的公式来计算需要的数据时,作为变形使用。看看教材。
张中玉:统计学感觉好难哦,真担心这次考试了,先好好复习吧,加油。
熊应进:相比其他的课程,是有一些难度,但也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难过。把相关的内容复习好了,平时的四次形考作业都做会,应该是没问题的。平时的形考作业你们都交给老师了?如果复习的时候不发回给你们,建议你们自己留个底作为复习用。
张茂霞:我想问下期末复习的内容都包括考试的内容吗?这门课太难了,尤其是后面的相关分析和指数分析,老师能指点下,计算题占分的比例吗?
熊应进:在前面的复习帖子里已经告诉大家了,计算题占50%,指数和相关分析应该是要考的内容。
高利萍:指数的作用?
熊应进: 1.综合反映复杂现象总体数量上的变动状态;
2.分析现象总体变动中受各个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
3.利用连续编制的指数数列,对复杂现象总体长时间发展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张茂霞:这门课相对比较难,尤其是后面的相关分析和指数分析,老师能指点下? 熊应进:指数分析主要是综合指数的应用和平均指数的互用,具体的可以以平时作业上的例题为准。相关分析其实相对简单,就是记住用公式去计算相关系数和建立回归方程。傅春兰:熊老师,你好!我想问:这一段时间,我们复习重点应放在哪儿?
熊应进:把平时做的四次形考作业再重新过一遍,看看还有那些不会和平时没有注意到的地方。还有就是根据今天给的复习范围把书看一遍。
吴国强:什么是变异系数?什么是位置平均数?什么是相对指标? 熊应进:这几个基本概念你看看教材即可。
今天的在线复习教学活动就到这里。谢谢南京广播电视大学溧水县分校同学们的参与。考试前有什么问题还可以在论坛发帖,我会及时给大家回复的。祝同学们复习顺利,取得考试的好成绩。
第二篇: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第一部分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
(一)考核对象本课程的考核对象是浙江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财经科相关专业的学生。
(二)命题依据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和本课程的考核说明。
考试要求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并具有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据此,本课程的考试着重基本知识考查和应用能力考查两个方面,在各章的考核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统计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应用分析能力的内容按“了解、理解和掌握、综合应用”三个层次要求。
(三)试题类型及结构
试题类型大致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两大类。客观性试题包括填空、判断和选择题:
(1)填空题: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公式的理解和记忆程度及简单的计算和应用。占全部试题10%。
(2)判断题: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对题目作出正确的判断。占全部试题的10%。
(3)单项选择题及多项选择题:前者是在列出的答案中选一个正确答案,后者是在列出的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这部分包括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计算公式的运用等。占全部试题的20%。
主观性试题包括简答、计算题:
(4)简答:考核对基本概念、理论、方法的掌握及应用程度。占全部试题的10%。
(5)计算:考核对基本统计方法的掌握程度及综合应用的能力。占全部试题的50%。做计算题要求写出计算公式及主要计算过程。
考核形式:本课学生过程考核的形式为平时作业、期末考试的形式为闭卷笔试。
(四)答题时限:本课程期末考试的答题时限为120分钟。
(五)其他说明:本课程期末考试可以携带计算工具。
第二部分课程考试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统计总论
(一)统计的研究对象
理解: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具体含义及社会经济统计所研究的数量方面的特点。
(二)统计的研究方法
理解:统计总体、总体单位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统计标志与标志表现的含义、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的含义;统计指标的含义、组成要素及分类。注意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的概念、作用及相互关系。
掌握统计指标的特点及总体、单位、标志、指标之间的关系。根据标志和指标的概念及特点,正确区分统计指标与标志。
(四)国家统计的职能
了解国家统计三职能的含义。
第二章统计调查
(一)统计调查的一般概念
了解:统计调查的含义、基本要求和统计调查按下列标志的分类:总体范围、登记时间的连续性、资料的来源。
理解: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及主要特征。
注意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的划分依据及具体分类。
(二)统计调查方案
了解:统计调查方案包括的项目、调查对象的含义、调查项目的含义、调查时间和调查时限的含义。
理解: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之间的关系;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相互之间的关系;从某个具体统计研究搜集实际资料的需要出发,拟定一个统计调查方案。
(三)统计调查方法
了解:抽样调查的概念、随机性原则的含义、基本组织形式;重点调查的要领及重点单位的含义。
理解:普查的概念;抽样调查的特点、优越性及作用。
第三章统计整理
(一)统计整理的一般概念
了解:统计整理的含义。
(二)统计分组
了解:统计分组的含义、统计分组的种类(按分组的任务和作用分、按分组标志的多少分、按分组标志的性质分)、单项式分组及组距式分组、组限(下限和上限)、组中值等的含义。
理解:统计分组的作用、选择分组标志的重要性及基本要求。
综合应用: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正确地选择分组的标志及组限的两种表现形式,熟练掌握组距、组中值的计算并能根据研究任务和提供的资料进行正确的统计分组(单项式分组或组距式分组)。
(三)分配数列
了解:分配数列的概念、组成要素。品质分配数列和变量分配数列、单项式数列
和组距式数列的含义、频数和频率的含义、变量分布的含义及条件。
综合应用:变量分配数列的编制。
(四)统计表
了解:统计表的概念。
第四章综合指标
(一)总量指标
了解:总量指标的含义、分类(按反映总体的内容不同、按反映时间状况不同、按所用计量单位不同)。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可作一般理解。
理解:总量指标的作用。重点理解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的相互关系并在正确确定总体单位的基础上分辨单位总量和标志总量。
(二)相对指标
了解:相对指标的意义、表现形式、相对指标的种类及各种相对指标的计算公式。理解:相对指标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掌握: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和比较相对指标的不同特点;强度相对指标和其它相对指标的计算。注意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在下列情况时的计算:
(1)当计划任务数以绝对数形式出现时,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的计算及检查其计划执行进度完成情况;
(2)当计划任务数以相对数形式出现时,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的计算。
(三)平均指标
了解:平均指标的含义及特点;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含义;简单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计算和应用平均指标的基本要求。
理解和掌握:平均指标的作用。算术平均数和强度相对数的区别;简单算术平均数与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关系、影响加权算术平均数大小因素、权数的意义及对算术平均数的影响作用;作为算术平均数的变形使用的加权调和平均数与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关系。
综合应用:简单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的计算并能通过计算平均指标分析现象间的依存关系。
(四)变异指标
了解:变异指标的一般概念和种类;变异系数的含义。
理解:变异指标的意义、作用;变异系数的应用意义。
综合应用:根据实际资料计算各种变异指标(标准差、标准差系数)的方法。
第五章抽样推断
(一)抽样推断的一般概念
了解:抽样推断的含义、特点和作用、抽样推断主要内容(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的含义。
(二)抽样推断的基本概念
了解:总体和样本、参数和统计量、样本容量和样本个数、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等到的含义。
理解和掌握:根据一个具体样本的观察资料熟练计算如下样本指标:样本平均数、样本平均数的方差、样本成数、样本成数的方差。
(三)抽样误差
了解:抽样误差的含义、抽样平均误差的含义及定义公式、抽样极限误差的含义及表示、抽样误差的概率度t的含义。
理解:抽样误差和调查误差的不同。注意区分抽样误差、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
掌握: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与概率度的相互关系。
综合应用:在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条件下抽样平均误差(抽样平均数和抽样成数)和抽样极限误差(抽样平均数和抽样成数)的计算方法。
以下对应的数量关系需要熟记
t=1f(t)=68.27%
t=2f(t)=95.45%
t=3f(t)=99.73%
(四)抽样估计的方法
了解:抽样估计的含义及种类、优良估计的三个标准、抽样估计置信度的含义。理解:点估计的基本特点、区间估计的基本特点(必须同时具备估计值、抽样误差范围和概率保证程度三个要素)、置信度与概率度的关系。
综合应用:根据具体资料进行点估计的方法和对总体参数(总体平均数和总体成数)进行区间估计(给定抽样误差范围,求概率保证程度;给定置信度要求,推算抽样极限误差的可能范围)的方法。
(五)抽样组织形式
了解:简单随机抽样、类型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等的含义。
理解:抽样组织形式的特点。
掌握:在简单随机抽样中必要抽样单位数的计算方法。
第六章假设检验
本章不作考试要求。
第七章相关分析
(一)相关分析的一般概念
了解:相关分析的含义、相关关系的含义、相关的种类(按相关程度分、按相关方向分、按相关形式分、按影响因素多少分)。
理解: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的区别与联系。
(二)相关关系
了解:相关系数的意义、相关系数的基本公式。
理解:相关系数的性质、并能熟练掌握计算相关系数的方法。利用相关系数性质判别具体相关系数表明的相关关系。
(三)回归分析
了解:回归分析的含义、回归议程y=a+bx中待定参数a和b的含义、估计标准误差的含义及计算公式。
理解相关与回归的区别和联系。
综合应用:简单直线回归议程的建立及求解。用最小平方法计算a、b参数并利用回归议程进行预测或推算。
第八章指数分析
(一)指数的一般概念
了解:简单现象总体和复杂现象总体的含义、指数的两种理解。
理解:指数的作用、指数的种类(按对象范围分、按指标性质分、按编制任务分)、总指数的两种计算形式。
(二)综合指数
了解:综合指数的含义、指数化指标的含义和同度量因素的含义。
理解:综合指数的特点;同度量因素的确定方法。
综合应用:编制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方法。
(三)平均指数
了解:平均指数的含义、平均指数的两种计算形式(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理解:平均指数形式(常用形式)作为综合指数变形的条件(数量指标的算术平均数以基期总值指标加权;质量指标的调和平均数指数以用计算期总值指标加权);作为计算指数的独立形式,平均指数的两个重要特点。
综合应用:平均指数的两种计算方法。
(四)因素分析
了解:因素分析的含义、因素分析与指数体系的关系、因素分析的内容(相对数和绝对数分析)。
理解:复杂现象总体总量指标变动因素分析的方法并熟练掌握对总量指标变动进行两因素分析(包括相对数分析和绝对数分析)的方法。
第九章动态数列分析
(一)动态数列
了解:动态数列的含义及构成。
理解: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的含义、动态数列分析指标的两大类、编制动态数列的基本原则及具体要求。
掌握: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的特点。
(二)现象发展水平指标
了解: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的含义。
理解和掌握:对总量指标动态数列(时期数列、连续时点数列、间隔相等的时点数列、间隔不等的时点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序时平均数)所采用的不同方法(公式)、对相对指标动态数列和平均指标动态数列计算发展水平(序时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公式)。
(三)现象发展速度指标
了解:现象发展的速度指标的种类(发展速度——定基和环比;增长量——累积和逐期;增长速度——定基和环比、平均增长量;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发展速度、增长速度的含义及计算公式;平均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的含义及计算公式;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方程式法的概念。
理解和掌握:下列速度指标之间的关系: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累积增长量和逐期增长量;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理解: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三个公式;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几何平均法和方程式法的不同特点。
综合应用:根据一个具体的动态数列计算发展速度(定基环比)、增长量(累积、逐期)增长速度(定基、环比);利用各种速度指标之间的关系,计算所需要的速度指标;根据具体的资料条件,选用适当的公式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右平均增长速度(水平法)。
(四)现象变动趋势分析
了解:影响支柱数列变动的四个因素及其含义;测定长期趋势的主要方法的种类;测定季节变动的主要方法(季节比率)。
掌握:利用测定直线趋势的数学模型法(最小平方法)来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注意利用简化公式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第十章统计综合分析与比较
本章不作考试要求。
第三篇:(2011.06.19)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文本)
(2011.06.19)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文本)
谢晓娟:好的,我会来参加!方燕:谢谢熊老师!
我会按时收看的。
周芹:老师:这次复习,有具体的考试实例范围吗?希望有啦
李春玉:谢谢熊老师!
我们会组织收看的。
李华:谢谢老师,我会准时参加的~ 潘国清:谢谢,到时参加
吴艳:我一定要参加
龚莉:谢谢,到时参加
李宏奕:谢谢熊老师!
我们会组织收看的。
熊应进:同学们好,现在是统计学原理期末在线辅导活动时间,欢迎大家参与。请大家提问就在这个帖子后面跟帖,这样好集中回答问题,谢谢。
熊应进:本学期统计学原理的期末考试时间是:2011年7月10日上午11:00-12:30,闭卷,可以携带计算器。
李宏奕:熊老师,好~!
熊应进:本次期末考试实行的是试卷和答题纸形式,就是所有的试题在试题纸上,另外随试卷下发答题纸,按事先写好的答题顺序进行答题,同学们要注意对照试题上面的题目在答题纸上做答,不用抄写题目和题号,题号已经事先印在答题纸上了。另外,所有的常用公式也将随试卷发给同学们。所以在复习的时候不用背公式了,只需记住公式的应用条件就可以。
李宏奕:熊老师,此次期末考是否提供复习范围?谢谢~!
熊应进: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考核包括中央电大统一布置的4次平时作业及各省市电大根据教学要求自行安排的平时作业。形成性考核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30%。按中央电大考试中心的规定,形成性考核成绩不及格者不得参加期末考试。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70%。课程总成绩按百分制记分,60分为合格。
熊应进:本课程的考试注重基本知识考查和应用能力考查两个方面,在各章的考核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统计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应用分析能力的内容按“了解、理解和掌握、综合应用”三个层次要求。
熊应进:试题类型大致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两大类。客观性试题包括判断和选择题:
(1)判断题:通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对题目作出正确的判断。占全部试题的10%。
(2)单项选择及多项选择:前者是在列出的答案中选一个正确答案,后者是在列出的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这部分内容包括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计算公式的运用等。占全部试题的20%。
主观性试题包括简答、计算题:
(3)简答:考核对基本概念、理论、方法的掌握及应用程度。占全部试题的20%左右。
(4)计算:考核对基本统计方法的掌握程度及综合应用的能力。占全部试题的50%。做计算题要求写出计算公式及主要计算过程。
罗月休:熊老师好!我来了,请指导 熊应进:简答题复习范围: 简述如下概念:统计标志和标志表现、品质标志与质量指标?品质标志可否汇总为质量指标?
2.什么是普查?普查和全面统计报表都是全面调查,二者有何区别?说出你所知道的我国近十年来开展的普查的名称(不少于2种)
3.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的关系如何?
4.变量分组为何分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它们的应用条件有何不同?
5.简单说明结构相对指标和比例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6.在什么情况下,应用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计算结果是一致的?
7.简述抽样推断概念及特点
8.回归直线方程中待定参数a、b的含义是什么?
9.简述统计指数的作用及分类
10.什么是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二者相比较有什么特点? 路志乔:熊老师好!
我已经将复习的时间通知学生和辅导教师,希望他们能够积极参加复习活动。
罗月休:简答题复习范围和去年的一样?那计算题呢?
熊应进:计算题复习范围:从第三章变量分配数列的编制开始,到第九章动态数列分析,都是计算的复习范围,其中的第六章、第十章不在考核范围。
具体的例题复习以下发的期末复习指导为准,同时参考平时的四次形成性作业中的计算内容和形式,难度将不超过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作业。
路志乔:统计学原理采取双及格吧
罗月休:能否给一些具体一点的计算题题型?复习指导里的计算题太多了
路志乔:客观题的复习能否以期末复习指导为主?
熊应进:路老师好。统计学原理不是双及格,是30%和70%。
客观题可以以期末复习为主要的复习依据,但只是内容而不是题本身。
熊应进:计算题的类型是从第三章开始,都应该有的。变量分配数列的编制、平均指标的计算、标准差和系数的计算、抽样估计包括平均数和成数、相关系数和回归方程的建立、指数分析、动态数列分析,都有计算出现,可以跟同学们说,平时的四次形考中出现的计算题型掌握了,应该就没什么大的遗漏。
罗月休:谢谢熊老师,罗月休:熊老师,今天好象不是很多人上来哦
熊应进:是啊,不知道是不知道还是有事不能来。专门选在了周日就是想大家会有时间来参加教学活动的。
罗月休:可能这个时间大家忙着做饭吧,也或者还有不少人不知道
路志乔:谢谢熊老师,明白了
熊应进:是啊,不过周日不会这么按点吃饭啊。这次的活动预告也早就挂出去了。但愿是学生们都掌握了学习内容。
罗月休:熊老师,其实这门课程我自己也觉得不好教,特别是概念,要想在面授时能生动也教会学生理解比较难,所以我宁愿讲计算题。罗月休:可不哦,我现在也准备吃饭了呢。习惯了这个钟点吃饭,先挂着,吃完再来看看
熊应进:概念的讲解是有点难度,可以试着用实际例子来解释。
罗月休:熊老师,计算题不再给一些具体题型吗?象去年一样,挂十几题出来,让学生更有重点地去复习
熊应进:其实同学手中都有下发的期末复习的指导小册子,里面的计算题都有的。再挂是不是有点重复了。
罗月休:好了,谢谢,那我们就按照这样复习了,路志乔:谢谢熊老师的具体指导,有很多的收获
熊应进:别客气,应该的。
李艳琴:老师,可不可以把重点掌握的知识点给我们说说?看书时觉得不知道从何下手?
王伟:什么是抽样的估计方法?
徐亮:抽样估计又称为抽样推断,它是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数据推测,即用抽样调查所得到的一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来估计和推算总体的数量特征。抽样估计是对总体进行描述的另一种重要方法。它具有花费小、适用性强、科学性高等特点。因此,国内外在许多领域都广泛地运用抽样推断来搜集和分析统计资料
熊应进:回答正确。
陈芸芸:按反映对象的范围不同分:个体指数、类指数和总指数。
方燕:统计学原理
按反映对象的范围不同分:个体指数、类指数和总指数。
熊应进:对指数的理解。吴中花:请帮我解释一下下面的句子,谢谢!如何认识统计总体和样本?
吴中花:什么是抽样误差? 吴中花: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有那些? 熊应进:这都是教材第五章的内容,建议你查看教材。
熊双红怎样区分结构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
熊应进:用教材上这几个指标的涵义去区分它们。
孙诚:统计学是干什么用的?统计学是什么?
熊应进: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也可以说是你这学期的一门课程。
唐张建:版主好:今天的复习指导有没有呵?2011-6-19,17:00--19:00这个时间段哎?
熊应进:今天的复习指导已经开始了啊。在上面的那个帖子后面跟帖就好了。
唐张建:全面调查包括普查和统计报表。对的,还是全面统计报表?
连续生产的电子管厂,产品质量检验是这样安排的,在一天中,每隔一小时抽取5分钟的产品进行检验,为什么是整群抽样呢?
变量不包括品质标志?
熊应进:全面调查包括普查和统计报表。对的,还是全面统计报表?因为统计报表有专门为某一项调查而上报的;
为什么是整群抽样呢?因为抽的是5分钟内从流水线上走过的所有的产品;
变量指的是可变的数量,所以没有品质标志。姜福英:熊老师您好:黑龙江电大姜福英报道,向您问好!您好,辛苦了!
熊应进:谢谢姜老师的参与,您也辛苦。
姜福英:本学期统计学原理如何复习?请指教。
熊应进:请见前面帖子里提到的内容和要求。
姜福英:熊老师:本次期末复习以上学期用的复习题可以吗?多谢指导
熊应进:从内容上来看是可以的,复习要求与范围是相同的。
姜福英:现在的统计学考试越来越容易了,越来越人性化了,多谢!答题纸的形式很好,评卷老师省了好多事,太好了。
熊应进:这样方便也不容易出错。就是要跟学生强调,别把题号看混了。
姜福英:多谢提醒
姜福英:熊老师:本次考试的题型和分值没变化吧?谢谢您
熊应进:没有变化的。
姜福英:熊老师:刚才您说本次复习参照前面帖子的内容和要求??前面——指的是2010年6月份的吗?
熊应进:2011年6月19日17时00分至19时00分,期末复习指导教学活动 就在你的这帖子的上方啊
姜福英:不好意思,刚才没看全面,这回全看清楚了。
姜福英:多谢熊老师,这样的网上教学活动对于我们来讲很有意义,支持!知道该如何进行我们全省的期末复习指导了,多谢
熊应进:不客气,您看还需要我做点什么吗? 姜福英:清楚了复习的方向,要是计算题再具体点就好了。看熊老师能否方便多透露一些
熊应进:计算题怎么具体?变量分配数列的编制是要考的,并且是和平均指标的计算放在一起的。
加权算术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也是在考试的要求中,再加上标志变异系数的应用,一般第四章的内容也就是这些了。至于相对指标一般都是一些小的计算放在单选中了。
熊应进:抽样估计一般就是区间估计把所有的内容都涵盖在里面了,包括平均数和成数的估计。
熊应进:回归分析也是建立回归方程及推测因变量,唯一的就是出题的资料是原始资料还是总项,好在公式都给出来了,只要会用就行了。
指数就是综合指数的因素分析,计算出综合指数并简单的说明即可。
动态数列就是水平指标的计算和速度指标的计算,这些计算题在学生的平时作业里都有涉及到,应该不难的。
姜福英:多谢熊老师全方位的指导!真心感谢
熊应进:别客气,应该的。要记得提醒同学们带计算器啊。我有时去巡考时经常发现有的同学考试不带计算器,一问说不知道!那么多的数用手算。。
熊应进:2011-06-19今天是统计学原理的期末复习在线实时教学活动。本学期统计学原理的期末考试时间是:2011年7月10日上午11:00-12:30,闭卷,可以携带计算器。
本次期末考试实行的是试卷和答题纸形式,就是所有的试题在试题纸上,另外随试卷下发答题纸,按事先写好的答题顺序进行答题,同学们要注意对照试题上面的题目在答题纸上做答,不用抄写题目和题号,题号已经事先印在答题纸上了。另外,所有的常用公式也将随试卷发给同学们。所以在复习的时候不用背公式了,只需记住公式的应用条件就可以。
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考核包括中央电大统一布置的4次平时作业及各省市电大根据教学要求自行安排的平时作业。形成性考核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30%。按中央电大考试中心的规定,形成性考核成绩不及格者不得参加期末考试。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70%。课程总成绩按百分制记分,60分为合格。
本课程的考试注重基本知识考查和应用能力考查两个方面,在各章的考核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统计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应用分析能力的内容按“了解、理解和掌握、综合应用”三个层次要求。
试题类型大致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两大类。客观性试题包括判断和选择题:
(1)判断题:通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对题目作出正确的判断。占全部试题的10%。
(2)单项选择及多项选择:前者是在列出的答案中选一个正确答案,后者是在列出的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这部分内容包括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计算公式的运用等。占全部试题的20%。
主观性试题包括简答、计算题:
(3)简答:考核对基本概念、理论、方法的掌握及应用程度。占全部试题的20%左右。
(4)计算:考核对基本统计方法的掌握程度及综合应用的能力。占全部试题的50%。做计算题要求写出计算公式及主要计算过程。
熊应进:简答题复习范围: 简述如下概念:统计标志和标志表现、品质标志与质量指标?品质标志可否汇总为质量指标?
2.什么是普查?普查和全面统计报表都是全面调查,二者有何区别?说出你所知道的我国近十年来开展的普查的名称(不少于2种)
3.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的关系如何?
4.变量分组为何分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它们的应用条件有何不同?
5.简单说明结构相对指标和比例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6.在什么情况下,应用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计算结果是一致的?
7.简述抽样推断概念及特点
8.回归直线方程中待定参数a、b的含义是什么?
9.简述统计指数的作用及分类
10.什么是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二者相比较有什么特点? 熊应进:计算题复习范围:从第三章变量分配数列的编制开始,到第九章动态数列分析,都是计算的复习范围,其中的第六章、第十章不在考核范围。
具体的例题复习以下发的期末复习指导为准,同时参考平时的四次形成性作业中的计算内容和形式,难度将不超过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作业。
熊应进:计算题的类型是从第三章开始,都应该有的。变量分配数列的编制、平均指标的计算、标准差和系数的计算、抽样估计包括平均数和成数、相关系数和回归方程的建立、指数分析、动态数列分析,都有计算出现,可以告诉同学们的是,平时的四次形考中出现的计算题型掌握了,应该就没什么大的遗漏。
唐张建:谢谢老师!不必等我试着发,不行就这两天打字出来再请教。
熊应进:没关系,我还有一场别的课程的教学活动,要到九点才结束,你慢慢来。
第四篇:08春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
第一部分 考试方式及考试时间
1.考试时间及题型
单项选择(6题×2分=12分)
多项选择(4题×2分=8分)
判断正误(5题×2分=10分)
简答题(2题×10分=20分)
计算题(3题,5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闭卷考试,可以带计算器。
2.考试成绩:
平时作业和期中测验占30%(中央电大四次作业和期中测验的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70%。把形考的比重加大,强调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而不是把所有的精力放到期末的死记硬背上。形成性考核成绩不及格的学生不得参加本次终结性考试。
3.复习的时候如何利用资料进行复习。
教材是最基本的复习依据。一定要根据教学大纲和考核说明当中所规定的考试的范围认真复习和理解教材的相关内容。然后做学习指导书和作业的题目。大家知道每一种指标的计算公式是固定的,但是出题的形式和类型是有所变化的,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作业篇幅有限,同时考试到大家的实际情况,一些经典的题都是以作业的形式给大家了。大家在复习中会发现总做练习的题练习的数量就不够,这样你反过来在学习指导书中做相应的题目,它有足够的数量的题帮助你练习。最后我们下发的期末复习指导,它分为考核说明和各章的复习题。考核说明规定了你所学的内容当中哪些是属于一般的了解的,哪些是掌握的,哪些是熟练掌握的。这样你就用这这四种复习资料就完全够了。
另外,请大家注意:在试卷的后面我们把所有的课程所涉及的常用公式都附上去了。实际上也是课程进行考试改革的一种尝试。统计学原理课程有它的特殊性,既有概念的理解,也有方法的掌握。学习中更重要的是要求大家掌握方法的应用,而不是死记硬背。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很多时候都是落到指标的计算和分析上。相关公式的记忆不是很关键的,而在于要根据资料和研究目的进行恰当的公式选择。
第1页
在平时的四次作业中每一章重点掌握的公式以名词形式出现,其目的就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同学们对公式本身的建立和应用的理解。
第二部分 各章复习内容
第一章 统计总论
1.统计一词的三种含义
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
3.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4.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总体与总体单位、标志与标志表现、变异与变量、统计指标概念、特点及分类。
5.国家统计的职能 第二章 统计调查
1.统计调查的概念和基本要求
2.统计调查的种类
3.统计调查方案的构成内容
4.统计调查方法: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第三章 统计整理
1.统计整理的概念和方法
2.统计分组的概念、种类
3.统计分组的关键
4.统计分组的方法:品质分组方法、变量分组的方法
5.分配数列的概念、构成及编制方法
变量数列的编制基本步骤为:
第一步:将原始资料按数值大小依次排列。
第二步:确定变量的类型和分组方法(单项式分组或组距分组)。
第三步:确定组数和组距。当组数确定后,组距可计算得到:
第2页
组距 = 全距÷组数 全距 = 最大变量值-最小变量值。
第四步:确定组限。(第一组的下限要小于或等于最小变量值,最后一组的上限要大于最大变量值。)
第五步:汇总出各组的单位数(注意:不同方法确定的组限在汇总单位数时的区别),计算频率,并编制统计表。
间断式确定组限:汇总各组单位数时,按照“上下限均包括在本组内”的原则汇总。
重叠式确定组限:汇总各组单位数时,按照“上组限不在内”的原则汇总。
因为有了“上组限不在内”的原则,实际工作中,对于离散型变量也经常采用重叠式确定组限的方法。
6.统计表的结构和种类
第四章 综合指标
1.总量指标的概念、种类和计量单位
2.相对指标的概念、指标数值的表现形式、相对指标的种类。相对指标包括:
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
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
动态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3.平均指标的概念、作用和种类。
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4.变异指标的概念、作用和种类
全距、平均差、标准差、变异系数 第五章 抽样估计
1.抽样推断的概念、特点、和内容。
2.有关抽样推断的基本概念:总体与样本、参数和统计量 样本容量、样本个数
3.抽样误差的一般概念及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教材P178
4.抽样平均误差的含义及计算:抽样平均数、抽样成数平均误差
第3页
5.抽样极限误差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6.抽样误差概率度的含义及确定方法。
7. 总体参数区间估计的要素及估计方法。
总体参数区间估计必须同时具备估计值、抽样误差范围和概率保证程度三个要素。
总体参数(平均数及成数)区间估计的方法:
抽样推断中有关的内容最后都集中在根据具体资料对总体参数(总体平均数和总体成数)进行区间估计(给定抽样误差范围,求概率保证程度;给定置信度要求,推算抽样极限误差的可能范围)的方法上。在根据资料对总体参数进行区间估计时,首先要对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概率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要清楚,然后是有关区间估计的概念、方法。
8.简单随机抽样重复抽样条件下必要样本单位数的计算。第七章 相关分析
1.相关分析的一般概念、相关关系和函数关系的概念和相关的种类。
2.相关系数的作用、性质和计算方法。
计算相关系数的简化式:教材P276
3.回归分析的概念、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和方程参数a、b的含义。
回归直线方程
式中:y是y的估计值,a代表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b表示直线的斜率,又称为回归系数。回归系数的涵义是,当自变量x每增加一个单位时,因变量y的平均增加值。当b的符号为正时,表示两个变量是正相关,当b的符号为负时,表示两个变量是负相关。a、b都是待定参数,可以用最小平方法求得。
第八章 指数分析
第4页
1.指数的概念、作用和种类。
指数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反映复杂现象总体数量上的变动情况;
(2)分析现象总体变动中受各个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
(3)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在长时间内的发展变化趋势。
2.总指数的作用及编制方法。总指数的编制方法有两种:
综合指数:
数量指标综合指数
综合变动情况及由于数量指标的变化引起的总量指标变化的绝对额。
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综合变动情况及由于质量指标的变化引起的总量指标变化的绝对额。
3.平均指数:
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及由于数量指标的变化引起的总量指标变化的绝对额。
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及由于质量指标的变化引起总量指标变化的绝对额。第九章 动态数列分析
1.动态数列的概念及种类
2.平均发展水平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时期数列
间断时点数列条件下计算的两种情况:
若间断的间隔相等,则采用“首末折半法”计算。
若间断的间隔不等,则应以间隔数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计算。
3.各种速度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速度指标包括:发展速度、增长量、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
发展速度是以相对数的形式表现的动态分析指标,它是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指标对比的结果。说明的是报告期水平是基期水平的百分之几或若干倍。
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
第5页
增长量是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速度分析指标,是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之差。
平均增长量
增长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
第三部分 题型讲解
一、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的复习
在复习时首先对各种题目所涉及到的学科内容有基本的理解和掌握,所以以教材为依据。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的题型、难度、出题的样式可以看学习指导书,那上面所列的所有的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是你复习的参照依据。
二、判断题的复习
判断题的难度及内容可以以中央电大编辑部下发的期末复习指导蓝色小册子、学习指导书及平时作业为复习的范围和样本。
三、简答题的复习
1.简述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2举例说明如何理解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关系
3.简述抽样调查的特点及优越性
4.简述变量分组的种类及应用条件。
5.什么是统计分布?包括哪两个要素?
6.简述结构相对指标和比例相对指标有什么不同并举例说明
7.变异系数的概念及应用条件。
8.抽样误差的概念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
9.简述指数的作用
10.举例说明时期数列与时点数列的特点。
四、计算分析题的复习
要求写出公式和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两位小数。计算参考作业及期末复习指导。
第6页
1.根据所给资料分组并计算出各组的频数和频率,编制次数分布表;根据整理表计算
算术平均数.
2.根据资料计算算术平均数指标、计算变异指标比较平均指标的代表性。
3.采用简单重复抽样的方法计算平均数(成数)的抽样平均误差;根据要求进行平均数(成数)的区间估计。
4.计算相关系数;建立直线回归方程并指出回归系数的含义;利用建立的方程预测因变量的估计值。
5.计算总指数、数量指数及质量指数并同时指出变动绝对值、计算平均数指数。
6.根据资料计算各种发展速度(环比、定基)及平均增长量指标;根据资料利用平均发展速度指标公式计算期末水平。
第7页
第五篇:电大《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
1、(C)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
A
管理
B
神权
C
道德
D
权力
2、儒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BC)。;
A
法治
B德治
C礼治
D
无为而治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B)为思想核心。
A
王道
B
法自然C
无为而治
D
非攻
4、孙中山先生是(A)政治观的代表人物。
A
管理
B
神权
C
道德
D
权力
5、美国政治学家(B)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
A马克斯·韦伯
B
戴维·伊斯顿
C汉密尔顿
D
哈罗得·拉斯韦尔
6、政治学名著《政治学》的作者是(A)
A
亚里士多德B
柏拉图
C苏哥拉底
D
西塞罗7、1880年美国(D)政治研究院的建立被视为现代政治科学建立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
A
华盛顿大学
B
康奈尔大学C哈佛大学D哥伦比亚大学
8、根据(D)的观点,人是一种政治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一种社会集体生活。
A柏拉图
B
西塞罗
C苏哥拉底
D亚里士多德
9、政治学名著《理想国》的作者是(A)
A
柏拉图
B
亚里士多德
C
西塞罗
D
苏哥拉底
10、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ABCD)。
A
经济的集中体现B
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C
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D
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11、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在于(ABCD)。
A
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
B
官本位
C
“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
D
权力本位
12、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A)决定政治权力的分配。
A
经济秩序
B
阶级状况
C
政治力量分布
D
政治秩序
13、中国古代的法家主张,政治之道在于(ABC),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
A
法
B
势
C术
D
变
14、政治学研究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是(B)。
A
制度研究途径
B
权力研究途径
C
政策过程研究途径
D
政治功能研究途径
15、马克思主义创立的(CD)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革命,也为人们科学认识和把握政治的含义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A
阶级分析方法
B
经济分析方法
C
历史唯物主义
D
辩证唯物主义
16、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D)而展开。
A
治臣之道B
治民之术
C
合法性
D
治国之道17、1949年—1978年,中国基本上实施(D)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
A
民粹主义
B
无政府主义
C精英主义D
民众主义18、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C)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
A
民粹主义
B
民族主义
C精英主义
D
民众主义
19、亚里斯多德认为政治的最高形式就是(D)。
A
自由
B
民主
C
法律
D
国家
20、从学科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研究与(D)研究高度结合,因此,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学科。
A
管理
B
文学
C
历史
D
社会伦理
21、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可以概括为(B)。
A
皇权政治学
B伦理政治学C
政治社会学D
政治经济学
22、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B)学说成为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最相匹配的政治意识形态。
A
兵家
B
儒家
C
法家
D
道家
23、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AB)。A
政治哲学研究B
政治科学研究C政治经济研究D
政治法律研究
24、政治研究科学化进程遇到的难题是(ABD)。
A
隐性价值问题
B
价值中立问题
C
经费问题
D
数据问题
25、(C)方案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A
科学主义
B
经验主义
C
现实主义
D
理想主义
26、(A)途径可以把我们引向“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其实质就是“公民自治”的结论。
A
理想主义
B
经验主义C
科学主义
D
多元主义
27、行为主义政治学要求用研究(D)的态度、手段和方法来研究政治现象,由此出发,主张以政治行为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A
经济学
B
生物学
C
社会科学
D
自然科学
28、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他所撰写的(ABCD)等著作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主要代表作。
A《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B
《新民主主义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D《论联合政府》
29、在众多政治设计思路中,具有明显对比性的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方案,二者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根源于人们对(AD)的认识和评价的截然不同。
A
公共权力
B
民主
C
利益
D
人性
30、行为主义政治学着重研究(ABCD)的活动,以期发现政治过程中个人和团体实际行为一致性的范围和性质。
A
政府
B
政党
C
利益集团
D
选民
31、(B)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A
法律
B
利益
C
阶级
D
国家
32、政治权力具有(ABCDE)的特性。
A
权威性
B扩张性
C排他性
D
强制性
E
支配性
33、(D)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
A
组织
B能力素质
C身份资格
D
理论与策略
34、(B)是政治权力的潜在作用方式。
A命令方式
B规范方式
C
说服方式
D
压力方式
35、(B)精辟地论述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A
密尔
B
孟德斯鸠
C
卢梭
D
托克维尔
36、关于权力的来源和基础,西方历史上曾经盛行(A)。
A
君权神授论
B
人民主权论
C
社会契约论
D
天赋人权论
37、我国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主要包括(ABCD)。
A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
申诉和控告C监督权D
批评和建议权
38、就当今世界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主要包括(ACD)。
A
民主权
B
财产权C
生存权D
自由权
39、公民权利首先表现为(A)。
A政治权利B
财产权
C
平等权
D
自由权
40、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D)上。A
财产权
B
平等权C
自由权
D
参政权
41、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实行(C),是确保公民基本民主权利的最基本的途径。
A
直接选举
B
普遍选举C
村民自治
D
监督制约
42、马克思主义认为(D)是凝聚社会力量的核心。
A
集体
B政党
C
民族认同
D
利益
43、八大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本着(ABCD)的方针,实行参政议政,参与民主政治生活。
A
肝胆相照
B
荣辱与共
C
互相监督
D
长期共存
44、从历史的角度看,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AC)。
A
自由权B
社会经济权
C
公民权
D
社团和群体权
45、参政权是指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包括(ABCD)。
A
复决权
B
罢免权
C
创制权
D
选举权
4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AC)是最为基本的社会资源配置机制。
A
政府
B
行业协会
C
市场
D
政党
47、综合现代国家宪法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看,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如下原则要求(ABD)。
A
权力制约原则B
法治原则
C
监督原则
D
人民主权原则
48、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原则中(D)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
A
权力制约原则
B
法治原则
C
监督原则D
人民主权原则
49、议行合一原则是(A)国家政府组织设置的基本原则。
A
社会主义
B
奴隶制
C
资本主义
D
封建制
50、(D)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A
共产党领导制度
B
首长负责制度
C
政治协商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1、下列组织属于邦联制的是(ABD)。
A
欧洲共同体
B
独联体
C
俄罗斯联邦D
东南亚国家联盟
52、为了有效消除执政者的欲望,防止执政偏向,亚里士多德提出了(ABD)等一系列的权力制约方法。
A
限任
B
监督
C
法治
D
选举
53、纵观各国的宪法,以下的(ABCD)体现了法治原则。
A
司法独立
B
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
54、马克思主义认为(A)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A
专制君主制
B
立宪君主制
C
共和制
D
寡头制
55、从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政体形式主要有(ACD)。
A
苏维埃政权形式
B
联邦政权形式
C
巴黎公社政权形式
D
人民代表大会政权形式
56、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AD)的产物。
A
私有制B
社会契约
C
社会共同体
D分工
57、(C)是政府的灵魂。
A
权威性
B
有机组织性C
阶级性
D
公共性
58、(D)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
A
权力制约原则
B
法治原则
C
监督原则
D
人民主权原则
59、作为1787年美国宪法主要起草人的(A)指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不是天使而是人,因而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
A
汉密尔顿
B
华盛顿
C杰斐逊
D
潘恩
60、(B)指出: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国家中法律便应成为国王。
A
杰斐逊
B
潘恩
C
汉密尔顿
D
华盛顿
61、市民社会是在国家权力体系外自发形成的一种自治社会,以其(AD)为特点。
A
制度化
B
平等性
C
组织化
D
独立性
62、政党形成于19世纪初期,它的产生是现代(D)政治发展的产物。
A
二元君主
B君主立宪
C
共和民主
D议会民主63、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第一个国际性的工人阶级政党(D)。
A
第一国际B
社会工人党
C
共产党
D共产主义者同盟
64、共产党组织被认为是(C)政党的典型。
A
核心会议型
B
支部型
C
单位化
D
代表性
6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的民主党派属于(D)。
A
在野党
B
反对党
C
执政党
D
参政党
66、(AD)是多党制的典型。
A
法国
B
美国
C
日本
D
意大利
67、作为社会(或市民社会)构成的主要角色,(CD)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政治现象,是现代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A
公民个人
B
政府
C
社团
D政党
68、西方国家政治社团发挥功能和作用的途径主要有(ABCD)。
A大众传媒
B
立法机关
C
超国家机构
D
政党和议会党团
69、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A)。
A
多党制
B
两党制
C
一党居优制
D
一党制
70、在西方发达国家。社团发挥其作用的非常规方式有(ABCD)。
A
示威抗议
B
政变
C
恐怖活动
D
司法诉讼
71、英国政府一直在(AD)的轮流执掌之下。
A
保守党
B
共和党
C
民主党
D
工党
72、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ABCD)。
A
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
B
组织政府的手段
C
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
D
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
73、两党制以(CD)最为典型。
A
加拿大
B
澳大利亚
C
英国
D
美国
74、西方传统政党最早出现于(B)。
A
德国
B英国
C
法国
D
美国
75、美国政治学家(D)认为,没有自治组织的存在,就不可能实现国家层面上的民主。
A
罗尔斯
B
布坎南
C
亨廷顿
D
达尔
76、社会主义将(D)确定为其宪政规则。
A
司法独立B
三权分立
C
党的领导
D
议行合一
77、针对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危机,有可能出现的政治行动主要是(D)。
A
政治妥协B
政治改良
C
政治革命
D
政治改革
78、(A)认为,处于当代这种深刻的理性多元主义的现实中,指望人们都持某一种综合性教义是不可能的,除非用国家力量来压迫民众。
A
罗尔斯
B
韦伯
C
托克维尔
D
亨廷顿
79、政治合法性的核心观念是人们对(C)的理解。
A
政治妥协B
政治治理
C
政治合作
D
竞争
80、(C)观念意味着政府在治理过程中不是一个权威的身份参与治理,而是与其他团体、公民平等的身份去参与,与它们协商合作,共同治理。
A
善治
B
服务
C
契约
D
平等
81、(A)认为,在确立各种规则时,必须要征得参与者的同意,所谓“同意限定公正”。
A布坎南
B
哈耶克
C
罗尔斯
D
诺齐克
82、最先提出政治合法性概念的是(C)。
A
布丹
B
霍布斯
C
马克斯·韦伯
D
孟德斯鸠
83、治理方法的单一从根本上说是古代治理中缺乏(D)精神的结果。
A
法制
B
法治
C
民主
D
平等协商
84、契约观念的首要条件就是(B),它是人们缔约的起点。
A
公开性
B
自愿
C
责任性
D
一致同意
85、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ABCD)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A
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
B
合作C
伙伴关系D
协商
86、善治提倡有效率的治理,具体而言包括(BCD)。
A
责任性B
制度效率
C
回应性D
管理效率
87、从总体上而言,善治在精神上仍有相统一之处,这种精神就是(AC)。
A
效率精神
B
民主精神C
契约观念
D
法治观念
88、善治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对(CD)认同之上的合作。
A
法律B
平等
C
公共利益
D
市场原则
89、当代政治共识的建立途径更多地是通过(D)的形式来实现的。
A
意识形态B
宣传教育
C
国家强制
D
重叠共识
90、宪政制度于17世纪在(D)确立以来,到今天已经发展形成了稳定和完备的制度体系。
A
美国
B
德国
C
法国
D
英国
91、(A)是使市民社会与国家政治相联系的基本途径。
A
选举
B
监督
C
集会
D
游行
92、(AD)的总统是由直接选举产生的。
A
法国
B
美国
C
德国
D
阿根廷
93、在现代社会中,(B)制度已成为调整国家权力活动的基本途径。
A
弹劾
B
选举
C
监督
D
罢免
94、马克思主义对于(D)问题十分重视,把它作为工人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实现民主的重要标志。
A
政权建设
B
普选
C
人民当家作主D
政治参与
95、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ABD)关系。
A
义务
B
责任
C权力
D
权利
96、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的方法很多,但在民主政治制度中,(B)则是最根本的民主途径。
A
监督
B
选举
C
弹劾
D
罢免
97、政治参与实际上乃是公民行使以(D)为核心的公民权利的过程。
A
咨询权B
知情权
C
罢免权
D
普选权
98、政治参与的作用主要表现在(BCD)。
A
有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B
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
C
有助于促进政治民主发展
D有助于经济发展
99、公民委托出去的只是国家的治权,而始终掌握着国家的主权。因为公民可以利用(ABCD)制约手段监督和影响政府的行为。
A
撤销决定
B
制止行为
C
否决议案D
选举权利
100、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主要有(ABCD)。
A平等选举原则
B
直接选举原则
C
间接选举原则
D
普遍选举原则
101、在现代法治社会,(D)监督已经成为公众参与监督的最重要的形式,也是遏制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力武器。
A
政党
B
社会
C
公民
D
新闻舆论
102、一般来讲,(A)只有在民主社会和宪政国家中才能存在和实现。
A
社会监督
B
政治监督
C
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
D
政府监督
103、(B)是一种对国家管理的最直接、最广泛的监督方式。
A
舆论监督
B公民监督
C
政党监督
D
社会团体监督
104、一般来说,政治参与的制度化要求(CD)。
A
对政治参与权的保护
B
平等的参政权
C
有效的利益整合机制
D
政治参与渠道的通畅
105、舆论监督以其(ABCD)而对政治权力主体具有强大的威慑力,曾经被马克思形象地称为“另一个法庭――社会舆论的法庭”。
A
评价性
B
广泛性
C
及时性
D
公开性
106、(A)为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因此被认为是当代政治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A
《公民文化》
B《政治文化》
C
《政治社会学》
D《政治心理学》
107、“第三条道路”,指的是一种既非资本主义也非社会主义的第三种选择的思想。它与所谓的(AD)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A
新社会民主主义
B
保守主义
C
自由主义
D
后社会主义
108、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D)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出,国家统治=暴力+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
A哈贝马斯
B
伯恩斯坦
C
马佐尼
D
葛兰西
109、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A)。
A代议制
B
民主制
C
法治
D
法制
110、在分类研究中,社会成员如何看待政治生活中不同党派、团体和个人之间的(AC)是区分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A冲突
B
合作
C
竞争
D团结
111、(A)被认为是工业化国家的意识形态,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封建主义走向衰亡、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产物。A自由主义
B
保守主义
C
社会主义
D
无政府主义
112、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把社会主义和(B)看成是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
A
无政府主义
B
自由主义
C
保守主义
D
法西斯主义
113、(A)是西方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
A
自由主义
B
福利社会主义
C
社群主义
D
“第三条道路”
114、现代自由主义以认同和支持(C)为特点。
A
自由贸易
B
自由经济
C
国家干预
D
政府改革115、20世纪现代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是(AB)。
A福利改革
B
经济干预
C
自由经济
D
自由贸易
116、基于个人才能和工作愿望各不相同这样的事实,自由主义并不同意(CD)这样的观念。
A政治平等
B
法律平等
C社会平等
D
收入平等
117、下列关于改良社会主义的观点,表述正确的是(AC)。
A
按照道德原则分配财富
B
按照市场原则分配财富
C
反对暴力革命
D
目标是推翻资本主义
118、怀疑人类的理性能力,使保守主义信奉(D),反对任何宏大的社会设计和改造方案。
A
生态主义
B
无政府主义
C
理想主义
D
实用主义
119、保守思想和观念大体出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它的产生是对以(D)为标志的经济和政治急剧变迁的反动。
A
德国革命
B
美国革命
C
英国革命
D法国革命120、1970年代以后,(C)的产生,使英美保守主义思想受到冲击。
A
生态主义
B
社群主义
C新右派
D
女权主义
121、新右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它的理论具体表述就是(AD)。
A自由经济
B
弱国家
C
干预经济
D强国家
122、在当代,政治发展主要指政治的(A)过程。
A
现代化
B
开明化
C
清明划
D
法制化
123、抽象地看,实现政治稳定的途径包括(AD)。
A
政治制度化
B
法治化
C
民主化
D
减少政治参与
124、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产生的深刻影响是(ABCD)。
A
使国家主权受到一定的制约
B
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
C
对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造成了双重影响
D
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5、(D)是实现政治稳定的根本途径。
A
发展经济
B
共同富裕
C
政治发展
D政治制度化
126、从广义上看,政治文明主要是指公共领域里的(C),它意味着人们之间的普遍合作。
A
政治稳定
B
政治一致
C
政治秩序
D
政治共识
127、(AD)精神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实质。
A
宽容
B
民主
C
法治
D
理性
128、(D)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认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
A
布坎南
B
哈耶克
C
罗尔斯
D
亨廷顿
129、宪政的核心是(D)。
A
形成公民社会
B
依法治国
C
保障自由
D民主政治
130、现代政治文明并不要求宗教、思想和的统一,而要求(D)的合法性得到承认,能够在公民中取得统一。A
国家元首
B
立法机关
C
政党
D
政治秩序
131、政治文明意味着人类合作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它的根本原则就是(ABD)。
A
法制
B
民主
C
平等
D
秩序
132、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来看,推动着全球化的主要动力有(ABCD)。
A
技术革命
B
各国的制度变革
C
文化趋同
D
跨国公司
133、现代政治文明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BCD)。
A
平等原则
B宽容和理性精神
C
自由原则
D
秩序原则
134、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需要(D)。
A
完善人大的选举制度
B
完善人大的罢免制度
C
完善人大的质询制度
D
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135、宪政建设的根本意义在于它的(ABCD)正义。
A
法治
B
形式
C
结果
D
程序
136、现代化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的原因有(ABD)。
A
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
B
政府的执行危机
C
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
D
利益冲突加剧
137、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D)。
A
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B
权力结构的稳定
C
社会稳定
D
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
138、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首要价值在于(B)
A
权威
B
平等
C
自由
D
自治
139、(ACD)是天生的民主派。
A
工人阶级
B
中产阶级
C
资产阶级
D
小资产阶级
140、为了防止政府滥用公权,侵害公民自由权利,代议制民主理论家提出(ACD)等原则,限制公共权力,还主张通过分权与制衡,实现公共权力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
A
有限政府
B
廉洁政府
C
高效政府
D
法治政府
141、目前,现代国家一般都采用(B)民主制。
A
代议制
B
一元
C
直接参与
D
精英
142、民主化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进程是在(A)。
A
19世纪
B
20世纪
C
19世纪末
D
18世纪末
143、多元民主理论认同(B)主义的民主观,但在某些具体问题上持有不同观点。
A
精英
B
代议制
C
传统
D
自由
144、从政府政治体系的角度来说,政治民主化主要表现为(A)的民主化改造。
A
政府职能
B
政府体制
C
政府结构
D
政府管理
145、人们把古希腊(A)的“哲学王”思想看作是精英主义的最早表述。
A
柏拉图
B
亚里士多德
C
西塞罗
D
苏哥拉底
146、民主的限度包括(ABD)。
A
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B
以不干涉政党活动为限度
C
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
D
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
147、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价值在于(B)。
A
权威
B
平等
C
自由
D
自治
148、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ABCD),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
A
工人阶级
B
中产阶级
C
资产阶级
D
小资产阶级
149、第三次民主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政治发展的现实显示,民主的和平转变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是(C)A经济市场化
B
文化世俗化
C
政治文明化
D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
150、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在大多数国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施。在所有不同版本的民主实践中,建立在自由民主理论基础上的(CD)是最通行的制度模式。
A
直接民主
B
间接民主
C
宪政民主
D
人民民主
151、精英民主理论所指的精英是指(ACD)上最优秀的人物,他们是与普通大众相对应的一个群体。
A
文化
B
经济
C
政治
D
道德
二、填空题
1、中国
儒家
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
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3、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4、直到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
5、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
社会价值
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6、亚里士多德把
国家
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7、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
公正,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8、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和
三大结构。
9、政治权利
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10、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
理性经济
人,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11、理想主义
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12、马基雅维利
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13、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价值中立
问题。
14、理论
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15、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
政治延续2000多年。
16、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
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
17、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
霸道。
18、墨子的政治学说以
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19、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
无为而治。
20、行为主义
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21、公民权利
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22、公共权力具有
权威性
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
23、经验事实表明,权利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24、公共利益
是政治共同体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25、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
人民主权
学说。
26、在我国,制度化的政治接触渠道是
信访。
27、政府的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把自己的主张、制度、规则和政策等上升为对普遍的公共利益的诉求。
28、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
价值和利益
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
29、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
公共利益。
30、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
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的主要场所。
31、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
人民、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
32、马克斯·韦伯根据政治权威的建立和运行依据,把国家划分为
传统型权威
国家、个人魅力型权威国家和法理型权威国家。
33、封建地主阶级在进行政治统治时,在统治形式上采取
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34、政府以
法律制度
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
35、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
单一制
和复合制。
36、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
分权原则。
37、专制君主制
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38、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
议行合一原则。
39、政府的权威性
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
40、分权制衡
原则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
41、政治学所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但归根结底,就是
个人、社会、国家三者的关系问题。
42、从中国的历史演变来看,国家
与
社会的高度一体化以及国家权力至高无上是中国政治结构的主要特点。
43、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
工会、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
44、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
选举
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45、美国政治舞台一直由
民主党
和共和党所把持。
46、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
政府权力。
47、政党的产生是现代
议会民主
政治发展的产物。
48、政治社团
提供信息的功能在我国共青团、妇联、工会的作用中发挥得最为突出。
49、一元主义
和全能主义国家被视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模式。
50、在权威主义和极权主义国家,政府官僚集团和
军人集团
往往是政府的重要支持力量。
51、政治秩序
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52、政治秩序最关键的核心是
政治合法性
或者说政治共识的存在。
53、宽容
而理性地妥协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精神。
54、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55、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
权力制约
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
56、宪政
制度是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它强调政治权力的获得以及政治权力的运作必须遵从人们的政治正义观念。
57、政治
合法性危机
主要指政治秩序或体系丧失其合法性的情况。
58、善治
即良好的治理,它是治理所应追求的目标。
59、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
统治。
60、政治合法性
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61、现代意义的政治参与思想是源自于近代民主理论中有关
人民权利的思想。
62、一般说来,专制制度下的人民只能通过
政治斗争
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
63、与古代社会的选举活动相比,近代选举制度在形式上采用
普选制。
64、制约权力
是监督的本质之所在。
65、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
合法方式
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66、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
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67、在我国,参与政治的社团一般称作
人民团体,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
68、我们把人民运用其
民主权利
直接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的监督机制称之为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监督。
69、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
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70、根据
分权制衡
思想,可以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功能划分,在分别执行国家各种权力的各个国家机关之间,建立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
71、政治文化
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72、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
政治社会化
得以传播和沿袭。
73、个人主义
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
74、现代社会科学把
意识形态
当作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75、作为政治理论,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永远目的、国家权威
始终是手段。
76、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
法律下的自由。
77、现代保守主义倡导最大可能的和最小可能的政府管制。
78、顺从型
政治文化往往与独裁政治统治相伴随。
79、第三条道路
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混合的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政治口号。
80、根据马克思的理解,意识形态
指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
81、一般而言,政治发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
政治革命
和政治改革。
82、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经历了国家建设、民主化、福利化
三个阶段。
83、政治
正义观
是政治合法性的最根本的基础,它是人们评价政治体系的标准。
84、政治稳定
是政治发展实现其他目标的前提。
85、政治制度化包括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政治管理的制度化两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86、宪政建设
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
87、宪政
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88、建设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的基础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而宪政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本路径。
89、政治稳定
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90、选举权和
罢免权
是民主得以保障和保存的基础性权利。
91、作为一种制度,民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
公民的意志
作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政治决策以公民的意见为最终依据。
92、民主的基础与前提是倡导
宽容精神
和个人独立。
93、代议制民主
理论是现代民主的主流理论,也是现代通行的民主宪政制度的理论基础。
94、宪法和
个人权利
被看成是民主宪政体制下约束政府权力的根本机制。
95、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
权利制约
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
96、民主化
意味着两个方面的进展:建立现代民主制度,明确公民自由权利,并从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多重角度,为之设立保护屏障。
97、哲学家苏格拉底就被以危害国家安全罪而判处死刑,这一贯被看成是
暴民统治的典型。
98、19世纪,由于
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社会等级观念的淡化以及公民选举权的扩大,民主得到了真正开发的机会,从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实现了从理论向制度的转化。
99、现代民主宪政包含人民的统治和
对人民的保护
两方面的内容。
100、具有现代化和
民主意识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三、名词解释:
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政治学是指研究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3、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4、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5、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
6、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7、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8、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9、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10、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1、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12、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3、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4、政治社团组织就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
15、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6、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17、政党制度就是指由国家法律所确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所形成的关于政党的地位和作用、政党之间相互关系、政党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则或规定。
18、公开性指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必须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
19、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20、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21、政治合法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22、治理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23、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24、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25、选举制度是一个国家通过法律规定的关于选举国家代议机关代表以及国家公职人员的原则、程序和方法等各项制度的总称。
26、政治监督,又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监督,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畴,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27、社会监督,又称之为自下而上的监督,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主要包括政治社团、舆论机构等)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
28、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29、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30、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31、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
32、政治革命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33、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34、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35、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36、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37、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38、民主化就是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民主宪政的过程。
39.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40.权利是指某人或某一群体所享有的从事某种行为的资格或正当性。
41.公共权力指的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行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
42.公民权利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43.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的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44.个人利益是指从公民个人角度出发,基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基础之上,源于人们生理、心理需求的物质及精神需要。
55.团体利益就是出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的人们在维护各自利益的基础上结成的共同利益。
46.比例代表制又称比例选举制,即根据参加竞选的各政党得票多少,按比例分配议席的制度。
47.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它反映了政府的实质和活动的内容。
48.民主的限度就是指民主作为一种制度所适用的有限范围,这一范围可以从民主作为公共生活、作为国家形式和作为多数统治三个角度来加以限定。
49政治情感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形成的自发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政治主体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对政治事件、人物、活动等的好恶、亲疏等心理反应。
50、全球化指人类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全方位的沟通、联系、相互影响的客观历史进程与趋势。
51.一党居优制是指在多党竞争局面下一党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政党制度。
52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的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和信念等等
四、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2、(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A、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B、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C、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3、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3、(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2)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4)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4、从政治学的角度讲什么是权力?如何理解这一含义?
4、(1)从政治学的角度讲,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2)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这一含义:首先,权力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人对人的制约关系,是权力施动者对受动者的制动关系,同时受动者也对施动者和权力过程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次,权力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或者机构对另一个人或者机构的驾驭能力和制约能力;再次,权力是一种工具,权力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是行使权力、执行政策的载体和依托。
5、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代的发展变化?
5、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三代”:
(1)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自由权和公民权;(2)第二代“权利”指社会经济权利;
(3)第三代“权利”指向社团和群体,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权、民族自治权、维持整体环境和经济发展权等。
6、宪政体制下,公民的政治权利包括哪些内容?
6、(1)自由权,各国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自由权利既涉及政治方面,也涉及非政治方面;
(2)平等权,公民平等权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即公民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公民触犯法律时,受到同等的惩罚性对待,公民同等地具有遵守法律的责任。此外,在政治活动中公民资格、机会的平等,尤其是一人一票的权利,也体现着这种政治平等;
(3)民主权,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参政权上。
7、法治原则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7、(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
(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5)司法独立。
8、构成宪法精神的原则统一体是什么?
8、(1)、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2)、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3)、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三大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具体来说人民主权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手段,法治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
9、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权力体系的民主化有何意义?
9、(1)多元的市民社会是“多元民主”的社会载体;
(2)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
(3)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发展的良好基地;
(4)多重组织的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平衡砝码。
10、政党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的特性是什么?
10、(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
(2)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
(3)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
(4)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
1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1、(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还存在着其他8个政党,这些政党都是社会主义政治生活中的合法政党和积极力量;
(2)中国共产党享有公认的领导地位,是执政党,而其他政党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对国家实行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而且对各民主党派实行政治领导。
12、政治社团的特征是什么?
12、(1)政治社团是利益和目标较为单一具体的政治组织;
(2)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按照特定规则形成的政治组织;
(3)政治社团是旨在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政治组织;
(4)政治社团是群众性政治组织。
13、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这一概念具有如下几个要素:13、如何理解治理的含义?
(1)治理的目的是维护一种政治秩序;
(2)治理具有公共性,其对象是公共事务;
(3)治理是一种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14、政治参与的特征是什么?
14、(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15、政治参与的意义有哪些?
15、(1)政治参与促有助于进政治民主发展;
(2)政治参与有助于经济发展,政治参与能够加强政府或执政党推进经济增长政策的力量;
(3)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表达愿望的过程,它有助于使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向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并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福利事业。
16、保守主义如何看待财产私人所有?
16、保守主义把财产私人所有看得至关重要,在它看来:
(1)财产私人所有给人们以安全和抵制政府控制的手段;
(2)它也鼓励人们尊重法律,尊重他人财产;
(3)财产也是人的个性的外化,人们总是用其所有来定义和评价一个人;
(4)财产私人所有会增进人们的权利和责任意识
17、政治革命的特征是什么?
17、(1)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是革命的阶级推翻落后、反动阶级的统治的运动;
(2)政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夺取政权,通过夺取政权来推动政治发展,是政治革命的最重要标志;
(3)政治革命是以政治体系全面的、根本的变革为内容,与旧有的一切政治关系、政治结构和政治观念进行决裂,建立一种全新的政治体系和政治体制;
(4)政治革命往往以暴力为表现形式,通过革命的暴力推翻反动的阶级统治,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
18、政治改革的特征是什么?
18、(1)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的主体,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发动来实现政治改革进程;
(2)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过程,整个变革的过程从属于政治领导层的严格控制,通过量变的过程达到质变的实质;
(3)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从根本上排斥了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4)政治改革从维护和巩固现在政治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限度。
19、宽容和理性精神在政治上的含义是什么?
19、(1)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在思想上,宽容和理性精神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的思想和信仰,对与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的人抱宽容态度。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要求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识;
(2)妥协精神,在实践中,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益冲突中相关的参与人,都必须抱着一种尊重体制,尊重他人利益的妥协精神;
(3)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20、民主的限度是什么?
20、(1)轻视个人权利,容易制造“温和专制”;(2)趋附时尚,可能降低政策水平;
(3)争执不已,可能造成效率损耗。
21、经济发展如何促进政治民主化?
21、(1)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
(2)经济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公民受教育程度提高,自主意识增强,不容易受极端分子的煽动,不盲从政治野心家的蛊惑,这有利于民主政治的成长;
(3)经济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身利益并希望表达出来。公民自我意识和个人权力观念的形成,是要求制度保障其权利的开始。市场经济本身教会公民自立、多元化、宽容以及不要期望过高。这都有助于维持一个民主制度。
22、为什么说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
22、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因为他们:
(1)崇尚自由,反对干涉;(2)主张合作双赢,反对你死我活;
(3)倾向中道温和,反对极端和突变等。他们希望改革权威主义政治,而不是革命推翻这种政治
23、民主可能的具有的缺陷有哪些?
23、(1)民主须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2)民主须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
(3)民主须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24、实现政治合法性存在如下几种途径:
答:(1)建立政治共识。政治共识的统一是政治合法性的根本所在,它是人们在政治合作中对于合作方式以及合作剩余分割的基本观念,也是人们对于政治正义的认识。在政治共识这一问题上,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对于有着不同的观念。在古代,人们不但要求在政治共识上存在统一,还要求整个社会对于世界、宗教、社会的观念获得统一,其建立政治共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意识形态的传播,从而形成一种综合性的教义观念。而在现代,人们在世界、人生、社会等基本问题上存在着深刻的对立,当代政治共识的建立途径更多地是通过重叠共识的形式来实现的,形成一种理性多元主义的现实。因此在当代,只能要求社会共同体中的成员在政治的基本问题上而不是世界观、人生观及其价值观等问题上取得基本的一致;(2)宪政建设。宪政建设是实现政治合法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政治制度合法性的实现方式。对于新的政治体系来说,往往是在政治革命发生以后,用宪法来规定这一体系的各种基本的政治制度。宪政建设的根本意义在于它的程序正义。宪政体制除了要求有一部良好的宪法外,还包括一系列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些制度规定了政治正义的实现方式,维护了政治秩序的稳定,从形式的角度确保政治体系的运行不能违背人们的政治正义观念;(3)提高政治体系的效率。政治体系的效率对于政治合法性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代社会,如果某种政治制度在政治正义观取得优势,在绩效方面却落后于别的备选制度,这也可能会削弱这一政治体系的合法性。提高政治体系的效率,首先就要求政府的职能合理,机构精简,能够符合市场经济对政治体系的要求;其次,在全球化时代,由于各种治理问题的全球化,政治体系还应具有相当的协作精神和适应能力,能够面对全球化时代各种经济社会问题所提出的挑战,实现高效的治理;
25、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答:
(1)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宪政建设的根本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内容十分广泛。但应看到,某些基本权利的细化和实施上仍然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宪政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宪法阶段,而应当在各种普通立法中体现基本权利;
(2)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在人大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对政府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并使之上升到宪法保障的高度。完善人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真正作到“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使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实现政治法律化、制度化,体现出政治文明的内在题旨。另外,完善人大的选举制度、罢免制度和质询制度以及人民代表的构成、职权也是完善人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逐步推广直接选举、差额选举以及竞选人资格的逐步开放、罢免提议条件的逐步放底,是当前扩大人民民主的重要步骤。只有民主权利得以真正确立,公民的自由才可能得到保障,而两者的统一是在宪政的框架下才能实现的;
(3)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而宪政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本路径;
(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政权的组成,参与重大国策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支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也是宪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26、为什么说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
答: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因为他们:(1)崇尚自由,反对干涉;(2)主张合作双赢,反对你死我活;(3)倾向中道温和,反对极端和突变等。他们希望改革权威主义政治,而不是
27、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的建构提出了哪些原则要求?
答;
综合现代国家宪法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看,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如下原则要求:
(1)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首先,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其次,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再次,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最后,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2)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建立、健全权力制约机制是建设现代国家的基本环节。当人民主权原则确立以后,人们却发现无论多么民主的政体都无法做到所有的人都能直接来行使权力,因此必然要求国家权力的所有者与国家权力的委托行使者的相互分离,这样一来主权者如何控制执政者就成为政治设计中的一个现实问题。为了保障国家权力所有者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并使这种保障机制具有足够的权威,确认权力制约机制的根本法也就应运而生。就宪法的基本内容来说,不仅应该首先确认人民主权原则,保障公民权利始终处于核心、主导的地位,而且对国家权力不同部分之间的制约机制也应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权力制约成为宪法对国家组织建构的核心要求之一;(3)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其核心内容是:依法组织和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纵观各国的宪法,在体现法治原则时一般都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就要求国家平等对待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同时任何政治主体,包括国家机关自己,一旦违反法律,必将受到法律规定的惩罚;第三,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也即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权利和自由;第四,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国家机关的构建、改组和解散,都必须依照有关法律的规范和程序,否则,不具有合法性。同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国家机关政治治理以及自身的运作均应依照明确的法律规定,而不是临时的意志来进行;第五,司法独立,要求国家司法机关在整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保持相对独立和超然的地位,以作为对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的基本保障;(4)三大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具体来说人民主权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手段,法治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
28、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主要理论内容是什么?
答;
行为主义政治学本质上是政治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革新,其主要特点体现在;
其一,主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其二,注重政治研究形式和手段的精确化、数量化,因而注重定量研究而抛弃定性研究;
其三,强调以经验分析为核心内容的实证性政治研究,主张政治研究应该是经验性和描述性的;其四,认为政治学研究应该价值中立,以不偏不倚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得到公正的结论;其五,吸收大量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政治现象展开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多个层次的研究,构成了形形色色的政治学说,大大拓宽了政治学研究的领域,形成了诸如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等等大量边缘学科;其六,规定自己的分析任务不在于政治的“应然”,而在于政治的“实然”,因此,在政治现实性上,它表现为从技术角度看,怎样进行统治和权力分配,而不是阐明统治为何是合理的;
29、怎样认识政治研究中理性主义与现实主义观念的差异?
答:(1)在众多政治设计思路中,具有明显对比性的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方案,二者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根源于人们对人性和公共权力的认识和评价的截然不同;
(2)理想主义方案:对人性持乐观主义态度,一般认为人性善,追求公益,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如果有人昧了“良心”,那主要是由于环境不善,或者一时糊涂,跟着别人没有学好。所以,通过改善环境或强化教育,人总会“弃暗投明”,返璞归真。在此基础上,对公共权力也多持肯定性倾向,认为政治权力代表公意,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如果偶尔出现“恶政”或“暴政”,那一定是当政者个人品德出了问题,需要整顿,需要思想教育,加强领导人廉洁自律,以提高其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基于上述认识,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保证选拔最优秀、最可靠、最完美的“德才兼备”者当政。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3)现实主义方案:对人性持悲观主义态度,一般主张性恶论,认为只有饥饿才能使人勤奋,只有法律才能使人为善。人是自私的动物,自利自爱、趋利避害、求福避祸是人的本性。人原本就不是天使,今后也别指望会变好。能做到彼此不伤害就谢天谢地了。在此基础上,对公共权力也多持否定性倾向,认为公共权力本身就是“恶”,用好了能以“恶”制“恶”,用不好就更是变本加厉,雪上加霜。所以,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好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使“好人”不会变“坏”,使哪怕是“坏人”也无法“作恶”。这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30、关于权力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哪些?
答:(1)霍布斯认为权力是行动者与行动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2)罗素认为“权力可以定义为有意努力的产物”(3)马克思,韦伯把权力定义为“在社会交往中一个行为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其他行为者之上的可能性”(4)拉斯韦尔和卡普则认为“权力是施加影响力的特例:这是借助制裁背景拟行政策的行为来影响他人的决策的过程。(5)罗斯金定义权力:首先,权力是一种关系,其次权力是一种能力,权力又
31、西方的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什么?
答;
在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政治社团通过其利益表达活动,在不同程度上维护了本社团成员的利益,而且还从各个方面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生活。首先,它通过在竞选中的活动对政府权力的更迭产生影响。其次,政治社团通过院外活动影响了国家的立法以及行政部门的政策。此外,政治社团通过其利益表达活动还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协调社会各阶级、阶层以及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从而维护正常的政治秩序;
32、我国的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什么?
答:(1)各政治社团在党、政府与本社团群众之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2)各政治社团通过对党和政府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执政党的党风建设和政府的廉政建设;(3)各政治团体通过各种形式的参政议政,对党和国家的政策制定、立法活动产生一定影响。
33、善治的效率精神包括哪几方面的内涵?答:
第一,管理效率,即指管理的成本与效果的比较。在政策执行方面,它有两方面的基本意义,一是管理机构设置合理,管理程序科学,管理活动灵活;二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善治概念与无效的或低效的管理活动格格不入。善治程度越高,管理的有效性也就越高。
第二,制度效率。管理效率主要关注在既定制度模式下,特定管理行为的成本与收益分析。而制度效率则是将两种不同的制度进行比较,分析这两种制度对于经济、社会的影响。制度效率比较的对象十分广泛,善治所关注的,不仅仅是某一特定治理行为本身的效率,更关注某种制度它的影响。善治要求对效率的衡量必须放在大的环境中全盘平衡,综合考虑,从而得出效率高低的评价。第三,回应性。回应性是责任性在效率问题上的体现。它的基本意义是,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做出及时的和负责的反应,在必要时还应当定期地、主动地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回应性越大,善治的程度也就越高。
34、试述政府具有哪些特性?
答:
政府是立法、行政和司法等国家机关的总称。作为履行国家权力的组织和机关,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性:(1)阶级性。政府的阶级性是其赖以建立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所规定的,是国家的阶级性在政府基本特性方面的体现。政府的阶级性决定了它本质上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政府活动是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于社会进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作为政府的本质特征,政府的阶级性对于政府及其活动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并且贯穿在政府的机构构成、制度设置、政策制定、价值倡导和各种实际活动中。就此而言,阶级性是政府的灵魂,统治阶级的性格构成了政府的基本性格;(2)公共性。国家本质上是一种阶级的统治,但是,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统治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往往不得不以形式上的中立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表者的面貌出现,而政府就是实现这种表面上公共性的基本形式;(3)权威性。政府的权威性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一方面,政府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这是国家权力强制性在政府机构方面的具体要求和合法赋予。另一方面,政府又必须得到多数社会成员的认同,只有这样,政府才能有序、有效地进行社会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这是国家权力的政治合法性在政府特性方面的延伸。国家权力特性在政府构成和运行中的这种体现,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了政府的特有的权威性,即政府权力与其所统治和管理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命令——服从关系,只有在这种关系中,政府的职能才能得到实现;
(4)有机组织性。尽管现代政府都形成了严格的职能分工和权力划分,但是就政府机关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言,则构成了严密的有机整体。各政府机关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程序结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共同运行和协调发生作用,以保证统治阶级意志的完整统一的贯彻实行。同时,政府都是以组织的形式而存在和运行的,这些组织由特定的人员、物质和财力等要素按照特定的原则和规则构成,政府的权力依托这些组织机构而得以行使,按照这些组织的原则、规则和程序得以实施;
(5)特定的职能规定性。从总体上来看,政府执行着国家的对内和对外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基本职能,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各个不同的国家的政府的职能在其范围、内容和行使方式等方面,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另一方面,就政府内部的不同机构和部门来看,其职能分工又有其特定的规定性,这些机构和部门按照政府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职能分工、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构成了政府的总的职能。
35、试述社会监督具有哪些功能?答:
社会监督的功能是指社会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的政治生活进行的监控和督察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政治功效和价值。一般来讲,社会监督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功能:(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社会监督是遏制政治生活中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效手段。腐败现象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本质就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使用,产生的危害则是相当严重的,腐败会扰乱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政府的管理效能,损害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影响政府的权威,直至危害社会的稳定以及政权的更迭。而社会监督是一种针对公共权力主体的无所不在的、严密的监控机制,这种机制使得权力主体的用权行为完全处于一种透明化的状态之下,没有滥用权力的条件和机会,从而体现了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严格的社会监督,能有力地促使一切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增强法制观念,依法用权。社会监督不仅具有外在的对权力主体在支配权力过程中各种行为的约束功能,而且还能通过把权力与责任联系在一起,建立起权力主体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权力主体必须承担行使权力的后果与责任,这样也促使了权力主体审慎地运用权力;(2)社会监督的矫正功能。对权力主体的防范不可能天衣无缝,对其的约束也难以保证每一次权力运用都得当。但是社会监督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对不当或越轨的权力行为予以及时的矫正和补救。另外,通过社会监督还可以及时发现国家在管理机构、管理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缺陷,逐步完善整个政治体制的建构;
(3)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由于社会监督对滥用权力的行为及其责任者有要求国家对其进行法律制裁的权力,由此体现了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当出现政治决策失误,决策执行过程中失职,或由于工作中的官僚主义等导致不良的后果时,社会公众有权要求追究发生事故的权力部门或公职人员的政治和法律责任,并进行相应的处理,有利于吸取教训,以儆效尤;
(4)社会监督的保健功能。社会监督的功能不仅在于它对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出现的弊病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的治疗,更重要的是通过全面监督,可以为民主政治的建康发展起到保健的作用。社会监督是推动一国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在一定意义上,一个社会的政治民主水平是与社会监督水平成正比的。社会监督既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有助于民主政治建设;(5)社会监督的教育功能。社会监督不仅能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对监督者也是一种极好的民主教育和训练,通过参与监督,可以提高公民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素质。通过社会监督可以使社会公众的种种意见、批评和不满宣泄出来并要求执政者感知到和做出相应反应,真正体验到宪法所规定的自由民主权利,从而进一步激发公民意识和积极参政热情,也有助于实现政治认同。随着社会监督的有效实现,公民的政治责任感、政治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普遍提高,进而也必然提高自己的行为能力。随着公民监督行为能力的增强,他们也就更愿意参与政治,使自己的监督更有效、更有力度。
36、政治革命不同于其他政治发展方式的特征有哪些?
答;
(1)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是革命的阶级推翻落后、反动阶级的统治的运动;
(2)政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夺取政权,通过夺取政权来推动政治发展,是政治革命的最重要标志;(3)政治革命是以政治体系全面的、根本的变革为内容,与旧有的一切政治关系、政治结构和政治观念进行决裂,建立一种全新的政治体系和政治体制;
(4)政治革命往往以暴力为表现形式,通过革命的暴力推翻反动的阶级统治,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
37、民主化的“三次浪潮“指的是什么?
答:民主对于古希腊,罗马人来说是非常熟悉的。相对于那种古代民主,现代民主不仅是村庄,部落或城邦的民主,它更是民族国家的民主。在西方社会迈向民主的最初推动力发生在17世纪上半叶,到目前为止,政治民主化经历了三次大的浪潮
.第一波民主化起源于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美国大约在1828年开始了第一波的民主化,在以后的数十年中,其他国家也逐渐扩展了选举范围,确立了总理(首相)和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制度。第二波民主化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的占领促进了民主制度在西德、意大利、奥地利、日本和韩国的确立。
第三波民主化浪潮首先出现在南欧。在葡萄牙于1975年结束独裁后的15年间,民主政权在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30个国家取代了威权政权。
38、政治认知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答;
包括政治知觉、政治印象和政治认知判断三个阶段:政治知觉是政治主体对政治认知客体形成的整体概念。政治印象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知觉的基础上对政治客体形成的较为固定的记忆。政治认识判断则是政治主体在前两个过程基础上对认识客体的评价和推论,从而形成的认识对象的综合分析。
39、为什么现代化容易出现不稳定的呢?
答;
(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两种途径产生经济上的分配不公,进而引起政治不稳定。其一,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能创造出比传统社会更为平等的分配方式,但在短时期内,经济发展和增长很容易扩大贫富之间的差距。其二,现代化改变了人们的分配观念。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怀疑一些在传统社会中看来是顺乎自然的分配方式公正性,并且期望能有一种新的公正合理的分配方式出现;(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当现代化加速体制转轨、社会关系调整和生活改善的步伐时,处于变革社会中的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以现代文明为背景的现代政治文化观念逐步传播,在同传统的政治文化观念的交汇与抗争中,传统的政治文化渐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萌生和成长。但是,不同政治文化的冲突和替代决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和实现,传统文化的解体并不意未着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成型,其间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复杂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旧价值观念发生激烈的冲突,并往往引发现实的政治冲突;(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对社会的期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会急剧膨胀,甚至可能带来一场“期望革命”。与此同时,文化变迁使得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新兴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在无法通过制度化途径参与政治的情况下,往往采取暴力的方式来进入政治领域,这对政治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4)政府的执行危机。在后期现代化国家中,由于政府发展的过程往往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政府面对急剧变化的经济社会形势,往往无力进行整合和管理,形成一个“弱政府”。政府的官员也在原有价值观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往往落入腐败的陷阱,这使得政府不稳定的情形更加严峻;(5)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家或者试图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或者试图谋求势力范围,从而干预后期现代化国家的内政,这使得政治不稳定的局势更加复杂。
40、试述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具有哪些结构行特点?答:
(1)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
(2)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大学八目”,这大体上说是对中国政治学理论的最好概括。中国政治学强调正确认识世界,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远大政治理想,小到个人修身养性,中到家庭/单位治理,大到地区和国家发展,治国之道包含天人合一、圣贤政治、等级秩序、家庭伦理、忠孝观念、重民爱民等广泛内容。三纲五常,被视为维持一个等级尊卑关系的稳定和睦的统治秩序的基本原则。因此,中国传统的政治学理论其实就是一个有关华夏文明建设的宏大理论。在这个宏大理论中,“家”的特征明显,且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统治者被设定为一个“大家长”,这个家长要在道德上为全国臣民做出表率;家长要爱臣民,臣民要尊重和服从家长统治;(3)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法、术、势统治术;重农抑商思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人”。
41、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是什么?
答:(1)应该明确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2)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来源,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3)考虑到权力具有制约性和强制性,当面对强大的国家权力,作为原子化个体的公民往往显得十分弱小,很难与之相抗衡,公民权利常常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实现,因此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一般来讲是各种政治社团)、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
(4)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
42、现代西方政治学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有哪些特点?
答;
一是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的政治心理;
二是研究兼顾人的政治心理的潜意识和有意识两个方面,尤其重视人的潜意识和人的政治本能;三是重视围绕着政治权力展开政治研究,因为政治权力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影响力;四是重视心理测验,重视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五是以政治心理研究作为政治行为乃至全部政治学研究的基础。43、试述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答:
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总的来说,政党是现代社会变迁的推动力。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政党是其成员和选民意志和利益的代表者。在整个政治体系结构中,政党是一种利益聚集的机构,也是联系统治者(政府)和被统治者(民众)的桥梁。政党是一个双向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表达渠道。它通过综合、选择和简化等方式,把社会成员的个别需求转化为易于操控的集体性建议和方案。另一方面,它通过自己的组织渠道和对大众的影响力,将自己作为政府执政党的政策和方针传导给社会;(2)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政党是招募精英和培养政治骨干的重要途径。它提供了准备、选择和培养国家各级领导人的重要机制。它像是政府的门卫,控制着个人进入政府的程序。它选拔政治精英,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组织精英的实际政治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政党为政治家提供了培训的场所,为他们提供从事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职业结构;(3)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政党是形成、教育和影响民意的媒介,是政治教育和实现社会化的机构。政党以其意识形态、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影响成员和选民,从而实现成员广泛的社会化。此外,政党通过自己的政策主张和竞选纲领,动员民众。在当代社会,它更是成员或选民的情感依托物。由于政党一贯致力于影响其支持者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支持者支持其政党而甚至不关心某个具体政策和候选人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政党变成了人们记忆和情感寄托的实体;
(4)组织政府的手段。政党协助形成政府,并为政府提供稳定基础。它为政府的两大重要机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创造了合作的基础和机制。在没有赢得政权的时候,政党通过制定自己的政纲、方针、政策和策略,动员党员和群众影响政府政策,监督政府行使权力。在获得政权以后,政党以执政党的身份,组织政府,直接参与国家政策执行过程,支配和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和实际过程。
44、试述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哪些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答;(1)君权神授说:解释权力来源与权力监督的最终力量;
(2)圣贤政治观:一种古代的精英政治理论——君主是圣人,大臣是贤才,民众是愚民;(3)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用家庭伦理观念来规范社会政治秩序,君主是大家长(4)重民养民教民思想:从防民的角度出发,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服从统治。在如何对待臣民的问题上,道家明确提出愚民主张,儒家则强调教民,教民服从,热爱君主,热爱大家庭,热爱等级秩序。中国传统的愚民和教化政策由此而来(5)德刑兼重:儒家重德,法家重刑,统治者兼而用之。依照孔子的说法,乃“宽猛相济”;(6)法、术、势统治术:这是法家的思想,是统治者的必修课;(7)重农抑商思想:中国的思想家认为太富有的人容易为非作歹,商人易于致富,所以要抑制。重农抑商政策使得老百姓中间产生不了强大的力量来同政府相抗衡,消除了来自经济力量的威胁;
(8)天朝大国理想:在中国人的国际政治观念中,中国是世界中心,中华文明是世界之归依;
(9)忠孝观念,三纲五常:主张统治教化从小做起,使人接受服从观念,尊卑观念,习以为常,觉得天经地义。在这样的思想观念中,追求奇装异服不被允许,追求个性化也得不到认同,发明“奇技淫巧”更要受到惩罚;(10)等级制度,即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念:春秋大义,名分制度。每个人在制度结构中有一个恰当的位置,不能有非分之想(11)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这表现在以上各个方面的原则之中,也表现在政治制度的安排之中。清朝的制度可为这些原则的最佳表现,体现在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思想统治、行政监察、民族政策等方面;(12)“汤武革命,应天顺人”:上述各项理论和原则足以保证国家统治的长治久安,但“变故”也是常有的。社会出现重大变数,改朝换代之后,一切都可以重来。
45、西方国家社团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答:(1)游说;由政治社团代表或专职院外说客直接对参与决策的议员和行政官员进行说服工作。(2)决策咨询;政治社团针对政府官员和议员的不同决策提供专门的信息咨询和顾问,从而影响政府公共政策。
(3)社交活动;政治社团针对政府官员和议员,展开公关活动的重要方式是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社交活动
(4)支持竞选;在竞选过程中政治社团通过支持候选人的提名,提供政治捐款,协助选民登记,动员选民参加投票等活动,支持对其表示友好的候选人当选或连任
(5)主导舆论;政治社团利用公众舆论和大众传媒影响政府公共决策人员。(6)非常规方式。政治社团有时候也采用非常规手段或方式实现利益表达,包括合法的方式如司法诉讼、合法示威抗议等,以及非法的方式如政变、恐怖活动以及非法示威抗议等。
46、试述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有哪些?
答:
1)家庭。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途径。儿童时代的经历和影响对一个人一生的政治态度十分重要,而家庭正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在家庭环境中,上一代人通过日常生活把他们对世界、对社会的看法,对政治体系的态度,对政治事件的评价以及他们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政治感情,直接或间接地传授给下一代,使其初步学习和了解外部政治生活。许多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亲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意见影响着子女的态度和意见;积极参与家庭决策的青年人很可能到成年时在政治上也表现非常积极;专制家长式的家庭教育,有助于产生两种人:政治专断者和政治服从者;幼时家庭生活不完满、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成年后可能会成为一种社会反常人;家庭环境的“隔代遗传”可能会塑造一种保守性格;(2)学校。学校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专门化的学习和训练场所,因而,是传播文化的专门机构,是系统化强有力的社会化途径。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一方面通过接受专门的文化知识和系统的政治教育,形成了对政治生活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在与同学和老师的相互关系中,初步体验了社会政治生活;(3)大众传播工具。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工具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在传播政治文化、形成共同的政治意识方面,而且在改造政治文化、引导社会政治方向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大众传播工具实现政治社会化职能主要通过两种方式:(a)通过新闻报导、舆论渲染等方式,吸引社会大众对问题的关注,以增强公众政治认知。(b)在宣传报导中直接宣传某种政治观念、政治价值和政治感情。大众传播工具不仅是信息沟通的桥梁,而且是改造政治文化的工具。一种新政治文化要上升成为社会的主体政治文化,必须通过广泛的大众传播。因此,谁掌握了大众传播工具,谁就拥有了政治文化的领导权(4)社会政治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政治组织,如工会、职业协会、社团、政党、国家机关等,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们通过宣传自己组织的主张和信仰,吸纳新成员,使其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等方式,实现政治文化的传播。在所有的政治组织和机构中,政党是最重要的社会化途径。它通过宣传党的纲领、政策主张,影响社会大众的政治态度;通过发展新成员,使他们在党组织中受到社会化的培训;通过党的各项活动,来实现其成员和拥护者的政治参与;
(5)政治符号。特定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徽、国歌、政治领袖人物的肖像等等,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的传播作用;(6)教会、工作场所和娱乐、职业、文化团体、社区等,也都具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承担着传播政治文化的功能。
47、试述民主化的“三次浪潮“各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答;第一次浪潮:
政治背景:取代绝对君主制和贵族制统治;
内外因关系:西方文化和政治实践的自然演化;
民主化方式:暴力革命。
第二次浪潮:
政治背景:取代法西斯统治,殖民地统治或个人军事独裁统治;
内外因关系:通过外部压力和非殖民化实现;
民主化方式:军事战争。
第三次浪潮:政治背景:取代一党制,军人政体或个人专制统治;
内外因关系:内部民主条件发育成熟的自然结果,证明民主价值超越文化界限,得到世界认同;
民主化方式:妥协,选举:非暴力的和平转变。
五、论述题
1、试评述历史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和古希腊学者们的认识。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而在古希腊,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就是一个“公正”国,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而亚里士多德则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这些都是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的体现。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但是,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2)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无论是中国的“天”还是西方的“上帝”,人们都凭借对它的崇拜来赋予“政治”以合法性,从而定义政治。这种政治观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政治观,因而是不科学的;(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他们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在西方,政治学家马基雅弗利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现代西方诸多思想家,诸如马克斯·韦伯、哈罗得·拉斯韦尔等人就是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的。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4)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是一种管理政治观。在中国,孙中山曾从这一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在西方,也有许多政治学家从管理公共事务来探讨和阐述政治涵义。这一政治观把握了政治公共性和管理性特点,具有容易同政治实践相吻合的特点,容易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它忽视了政治还有统治性的一面;(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由美国政治学家伊斯顿提出,并且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这一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志,但是,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
2、试述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特点.
2、(1)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2)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大学八目”,这大体上说是对中国政治学理论的最好概括。中国政治学强调正确认识世界,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远大政治理想,小到个人修身养性,中到家庭/单位治理,大到地区和国家发展,治国之道包含天人合一、圣贤政治、等级秩序、家庭伦理、忠孝观念、重民爱民等广泛内容。三纲五常,被视为维持一个等级尊卑关系的稳定和睦的统治秩序的基本原则。因此,中国传统的政治学理论其实就是一个有关华夏文明建设的宏大理论。在这个宏大理论中,“家”的特征明显,且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统治者被设定为一个“大家长”,这个家长要在道德上为全国臣民做出表率;家长要爱臣民,臣民要尊重和服从家长统治;(3)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法、术、势统治术;重农抑商思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人”。
3、试述划分“公权”与“私权”的意义是什么?
3、“公权”与“私权”的划分是对“权威”与“自由”关系的界定和确认,其理论和现实意义是:
(1)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如果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时候,就需要对“公权”和“私权”做一个划分,从理论上提供理论依据,从法律上提供法律保障,这就为公共权力机构有效行使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法律准绳。使权力得到有效行使和利用;
(2)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公共权力机构或者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或者出于机构工作人员的私利目的却往往打着保护公共利益的旗号,对公民个人权利进行侵害。如果对“公权”和“私权”进行明确划分,就能从法律上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防止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权利的损害;
(3)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从理论上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限制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并从法律上赋予公共权力效力范围,规定公民权利保护范围,为二者各自的活动界定范围,能够有效防止“公权”超越其界限而产生的对“私权”的侵害;
(4)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够对公共权力有效行使提供保障,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权力的范围有所限制,权力的行使有法可依,并受到约束和监督,权利得到合法保护,这是对社会秩序的基本确认。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划分“公权”与“私权”的界限,使权力得到有效限制、权利得到有效保护,这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4、试述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4、政治权力表现为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力具有如下特性:
(1)权威性。政治权力的行使要得到全体公民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因此,政治权力带有一定的权威性。政治权力的权威性表现在政治权力主体的权威性上。政治权力的权威性还表现在行使政治权力的行为的权威性上。由于政治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反映的是公共意志,受到民意、法律、组织、暴力等支持,所以,其权力行为具有权威性;
(2)支配性。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正由于此,政治权力才成为社会势力展开角逐和斗争的焦点;
(3)强制性。政治权力也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它一般通过严密的组织,以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军事的等多种手段作为备用,奖励和惩罚是它的基本原则。为了实现政治服从,暴力往往是后盾。
(4)扩张性。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而且,有权力的人总是倾向于滥用权力,所以,“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化”;
(5)排他性。政治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倾向于排除其他权力的介入。政治合作和妥协往往是在权力资源和能力不足的时候才有必要和可能。掌握权力的人,一般也不希望其他权力介入而发生影响;所以,专权既是某些政治领袖个性的结果,也是权力的特性使然。
5、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的建构提出了哪些原则要求?
5、综合现代国家宪法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看,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如下原则要求:
(1)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首先,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其次,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再次,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最后,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2)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建立、健全权力制约机制是建设现代国家的基本环节。当人民主权原则确立以后,人们却发现无论多么民主的政体都无法做到所有的人都能直接来行使权力,因此必然要求国家权力的所有者与国家权力的委托行使者的相互分离,这样一来主权者如何控制执政者就成为政治设计中的一个现实问题。为了保障国家权力所有者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并使这种保障机制具有足够的权威,确认权力制约机制的根本法也就应运而生。就宪法的基本内容来说,不仅应该首先确认人民主权原则,保障公民权利始终处于核心、主导的地位,而且对国家权力不同部分之间的制约机制也应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权力制约成为宪法对国家组织建构的核心要求之一;
(3)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其核心内容是:依法组织和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纵观各国的宪法,在体现法治原则时一般都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就要求国家平等对待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同时任何政治主体,包括国家机关自己,一旦违反法律,必将受到法律规定的惩罚;第三,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也即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权利和自由;第四,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国家机关的构建、改组和解散,都必须依照有关法律的规范和程序,否则,不具有合法性。同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国家机关政治治理以及自身的运作均应依照明确的法律规定,而不是临时的意志来进行;第五,司法独立,要求国家司法机关在整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保持相对独立和超然的地位,以作为对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的基本保障;
(4)三大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具体来说人民主权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手段,法治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
6、试述人民主权原则。
6、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1)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人民主权是最后的、固有的和不可剥夺的,它表现为一种人民对主权的所有权,在国家机关与人民的关系中,人民是主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是受托者。这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正是根据这一原则,国家政权机关必须经由公民普选产生和更换这一法定程序,任何非经公民普选而产生的国家机关的更换均被视作非法;
(2)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只有通过人民全体的默契或表示,国家才能获得权力,也只有在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时,权力才能给予国家。因此,权力总是归属于人民,总是服务于人民;
(3)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
(4)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7、试述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7、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总的来说,政党是现代社会变迁的推动力。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政党是其成员和选民意志和利益的代表者。在整个政治体系结构中,政党是一种利益聚集的机构,也是联系统治者(政府)和被统治者(民众)的桥梁。政党是一个双向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表达渠道。它通过综合、选择和简化等方式,把社会成员的个别需求转化为易于操控的集体性建议和方案。另一方面,它通过自己的组织渠道和对大众的影响力,将自己作为政府执政党的政策和方针传导给社会;
(2)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政党是招募精英和培养政治骨干的重要途径。它提供了准备、选择和培养国家各级领导人的重要机制。它像是政府的门卫,控制着个人进入政府的程序。它选拔政治精英,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组织精英的实际政治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政党为政治家提供了培训的场所,为他们提供从事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职业结构;
(3)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政党是形成、教育和影响民意的媒介,是政治教育和实现社会化的机构。政党以其意识形态、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影响成员和选民,从而实现成员广泛的社会化。此外,政党通过自己的政策主张和竞选纲领,动员民众。在当代社会,它更是成员或选民的情感依托物。由于政党一贯致力于影响其支持者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支持者支持其政党而甚至不关心某个具体政策和候选人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政党变成了人们记忆和情感寄托的实体;
(4)组织政府的手段。政党协助形成政府,并为政府提供稳定基础。它为政府的两大重要机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创造了合作的基础和机制。在没有赢得政权的时候,政党通过制定自己的政纲、方针、政策和策略,动员党员和群众影响政府政策,监督政府行使权力。在获得政权以后,政党以执政党的身份,组织政府,直接参与国家政策执行过程,支配和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和实际过程。
8、试述政治社团具有哪些功能?
8、政治社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功能是:
(1)政治社团的象征性功能又被称为表示性功能,政治社团可以为其成员提供种种象征性或表示性的权益;(2)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能够反映和形成其成员共同的政治信念和信仰。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既为维护成员利益提供了理论根据,也为发展和聚集成员,形成共同行动提供了条件;
(3)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能是指政治社团为其成员、行政官员,议员或人民代表以及广大公众提供有关行业、本社团成员以及其他具体问题的信息或资料。政治社团能否有效动员本社团成员和普通民众,能否说服议员或政府官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提供情报的数量和质量;
(4)政治社团的工具性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被其成员用来完成某一具体目标;
(5)政治社团的经济性功能是指社团在帮助成员实现经济利益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政治社团的活动与经济利益紧密相关。在西方国家,大量的政治性利益集团都是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些政治社团的宗旨就是通过组织的力量,运用政治手段来维护和实现其经济利益;
(6)政治社团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可以使其成员通过社团活动学习和获得政治文化和政治技能。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媒介和场所。一方面,其成员通过参加政治社团的活动和社会政治生活,了解政治生活的规则和技能;另一方面,政治社团也以特定的政治价值和政治规范影响其成员。
9、试述政治社团在现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9、(1)政治社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具有象征性功能、意识形态的功能、提供情报的功能、工具性功能、经济性功能以及政治社会化功能等。政治社团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决定了它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在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政治社团通过其利益表达活动,在不同程度上维护了本社团成员的利益,而且还从各个方面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生活。首先,它通过在竞选中的活动对政府权力的更迭产生影响。其次,政治社团通过院外活动影响了国家的立法以及行政部门的政策。此外,政治社团通过其利益表达活动还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协调社会各阶级、阶层以及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从而维护正常的政治秩序;
(3)在中国,各种政治社团也通过利益表达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实现本社团成员的利益要求,同时也从各个方面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生活。首先,各政治社团在党、政府与本社团群众之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它们既向党和政府反映本团体成员的利益要求,使党和政府在制定政策、法律时能最大限度地考虑到各群体的利益要求,又向本社团成员传达党和政府的政策和法律。其次,各政治社团通过对党和政府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执政党的党风建设和政府的廉政建设。最后,各政治团体通过各种形式的参政议政,对党和国家的政策制定、立法活动产生一定影响。
10、试述如何形成一个良好社会?
10、(1)良好社会指的是一种政治秩序处于有序、稳定和连续状态之中的情形,即政治传统中人们常指的人类的理想社会。良好社会包括以下基本因素:A存在着稳定的政治共识,并可以调节人们的政治行为;B政治体系良性运转。稳定的政治共识在社会意识形态上表现为政治秩序的合法性,而政治体系的运转则是依靠治理来实现的;
(2)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应当包括:
A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现代社会是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因而也必然是一个冲突频度大为增加的社会。如果一种利益坚持不肯妥协,必须与对方达到你死我活的结果方肯罢休,这将对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的后果。而良好社会要求对立利益的各方尽可能地理性地思考合作的后果,而不是不顾后果地对一己利益的坚持。如果对立双方都坚持认为自己的目标、原则、要求是绝对正确的、绝对合理的和公正的,并认为对方的一切都是错误的、不合理的,应该全部抛弃的,这样他们往往会不惜任何代价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要求,可以想象其结果只能使矛盾更加尖锐,合作无法达成。因此,在良好社会里,人们抱有一种理性的态度,在承认对方利益的基础上做出让步,使双方各自的要求得到部分满足,从而解决冲突,形成一种文明的秩序。宽容而理性地妥协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精神;
B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稳定性是良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实现稳定性就要求存在一种稳定的利益冲突的解决机制。法治是通过一种制度化的机制来协调不同利益的。制度既是某种特定的利益关系的反映,也是人们追求利益的方式的可能性规定。制度具有全局性。相对于其他手段来说,制度的影响不在于一时一地的事件或利益,而在于长期的整体的规范的作用。作为一种相互冲突的利益的解决制度,法治的根本作用在于让人们自愿地表达其利益,综合各种不同的利益,并以人们的偏好来自愿地做出裁决。在人治的情况下,制度如同虚设,社会治理依统治者的喜怒哀乐为转移,从而造成一种不稳定的局面。而在法治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对制度形成一种稳定的预期,从而有利人们在政治中有序地解决其利益冲突;
C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法治要求权力的运行必须符合规范,这对于利益冲突的意义在于,它规定了解决的边界。而有效的协商机制则有助于确定在大的秩序范围内,将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合作形式。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前者规定了人们讨价还价的外部边界,而后者则提出了讨价还价的内部选择。协商机制并不仅仅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正式的制度,更多意义上它还包括各种非正式的规范,而这涉及到各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因为什么样的协商机制才有效并不是纯粹抽象的理论问题,它关系到参与博弈的行动者对于策略的选择。协商机制需要重视团体的自主性。一个在适当范围内保护自己利益的团体并不意味着与政府的对抗,而是对政府管理功能的一种弥补。它促成在各种利益冲突中得到平等而又合理的解决;
D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政府是建立在政治共识之上的执行国家意志的组织,一个高效而廉洁的政府能够将人们稳定的政治共识付诸现实。从经济管理上看,它可以使国家经济发展保持一个良好的势头;从社会管理上看,它还可以有效缓解和抑制由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是有效防范政治秩序混乱的重要环节。
11、试述“善治”模式具有哪些特征?
11、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它是治理所应追求的目标。善治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一直以来,公共权力中心的唯一性被默认为是一个不可更迭的原则,但是善治理论却使公共权力中心多元化。除了政府之外,各种机构(包括社会的、私人的)只有得到公众的认可,才可以成为公共权力的中心。公共权力不再被政府所垄断,使得政府与其他公共权力中心之间不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是平等合作,依赖互动的新型关系;
(2)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作为政府管理模式的善治与市场、社会自治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社会独立组织等具有许多联系。存在于私人领域和第三领域的治理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们与政府的治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社会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后者包括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性团体,它们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原先由国家承担的责任。国家与社会之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界限便日益变得模糊不清。但这种模糊与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未分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当代社会的模糊说明利益整合和聚合的程度,其前提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发达,而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模糊却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低的情况下发生的;
(3)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与此不同,善治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善治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它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善治组织的产生不是来自于授权,而是来自于协商,是由成员平等协商产生的。组织内部的议事规则、办事程序又经过成员协商约定。决定事项的过程由于通过了彻底的民主协商,成员的意见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具有非常灵活的利益表达机制,能够更好地体现公开、公平和公正;
(4)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统治的典型模式是运用发号施令来达成目标。而善治模式则认为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还存在着其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政府应该运用各种可行的办法来达到公共事务的良好管理。
12、试述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2、古代社会的治理的核心理念是统治,其模式可称为统治模式,它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1)政治色彩浓厚。在古代社会,政治、行政二者合一,以统治为核心理念的政治管理行为是作为政治的附属行为,公共性尚未得到充分自觉。此时的治理基本上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而很少具有公共利益的色彩;
(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神权论大行其道,最高统治者——君主或教皇被认为是神在人间的代表,政府权力来源于神,来源于最高统治者。权力的拥有者和行使者在欺压愚弄人民的同时,居高临下地统治着人民,防止人民起来反抗;
(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在古代社会,国家与社会领域的界限是模糊的,国家和社会高度融合。国家可以随时侵入社会,但社会力量对于政府的参与也往往缺乏制度化的渠道。国家与社会的界限不明导致国家权力的分化程度也比较低,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统揽于政府。政府职能一方面非常广泛,另一方面专业化程度低,这使得治理的效率非常低下;
(4)治理方法单一。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统治为核心理念的治理主要运用酷刑和宣传教化的手段。统治者一方面用残酷的刑罚威慑民众,另一方面用教化的手段用宗教或宗教化的思想禁锢民众。治理方法的单一从根本上说是古代治理中缺乏平等协商精神的结果。
13、试述政治选举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13、(1)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选举是使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联系的基本途径。由于国家权力的行使者只能是少数人,这样就导致了国家权力的所有者与行使者相互分离,并因而形成少数领导者和绝大多数被领导者的相互矛盾。选举制度则为解决这种相互分离和相互矛盾状况提供了根本的途径;
(2)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公民与国家权力行使者的这种委托关系,决定了权力行使者必须向全体公民负责。如果公民撤回对权力行使者的委托,那么权力行使者的存在、延续以及权力行使也就失去了合法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公民可通过民主程序重新选举产生新的符合自己意愿的权力行使者。这就要求权力行使者必须坚持为社会公众服务,时刻牢记对权力所有者负责的思想;
(3)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国家的统治、社会的管理都必须以民意为依归。选举就是形成、表达民意的理想方式。同时,公民通过选举活动的参与,还可以增强民主意识。公民通过参与选举,不仅会对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产生明确的认识,而且还能增强其分析和判断政治现象、政治问题的能力,从而积极地参政、议政;
(4)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经济萧条、通货膨胀、政局不稳、集团利益冲突激烈等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是影响国家政治秩序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的方法很多,但在民主政治制度中,选举则是最根本的民主途径。通过选举,不仅可以使社会公众之间、社会公众与其代表之间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还可以集思广益,对各种政策选择方案进行论证,从而为各种社会问题寻找到合理的能为人们所接受的解决方法。
14、试述社会监督具有哪些功能?
14、社会监督的功能是指社会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的政治生活进行的监控和督察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政治功效和价值。一般来讲,社会监督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功能:
(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社会监督是遏制政治生活中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效手段。腐败现象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本质就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使用,产生的危害则是相当严重的,腐败会扰乱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政府的管理效能,损害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影响政府的权威,直至危害社会的稳定以及政权的更迭。而社会监督是一种针对公共权力主体的无所不在的、严密的监控机制,这种机制使得权力主体的用权行为完全处于一种透明化的状态之下,没有滥用权力的条件和机会,从而体现了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严格的社会监督,能有力地促使一切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增强法制观念,依法用权。社会监督不仅具有外在的对权力主体在支配权力过程中各种行为的约束功能,而且还能通过把权力与责任联系在一起,建立起权力主体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权力主体必须承担行使权力的后果与责任,这样也促使了权力主体审慎地运用权力;
(2)社会监督的矫正功能。对权力主体的防范不可能天衣无缝,对其的约束也难以保证每一次权力运用都得当。但是社会监督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对不当或越轨的权力行为予以及时的矫正和补救。另外,通过社会监督还可以及时发现国家在管理机构、管理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缺陷,逐步完善整个政治体制的建构;
(3)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由于社会监督对滥用权力的行为及其责任者有要求国家对其进行法律制裁的权力,由此体现了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当出现政治决策失误,决策执行过程中失职,或由于工作中的官僚主义等导致不良的后果时,社会公众有权要求追究发生事故的权力部门或公职人员的政治和法律责任,并进行相应的处理,有利于吸取教训,以儆效尤;
(4)社会监督的保健功能。社会监督的功能不仅在于它对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出现的弊病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的治疗,更重要的是通过全面监督,可以为民主政治的建康发展起到保健的作用。社会监督是推动一国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在一定意义上,一个社会的政治民主水平是与社会监督水平成正比的。社会监督既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有助于民主政治建设;
(5)社会监督的教育功能。社会监督不仅能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对监督者也是一种极好的民主教育和训练,通过参与监督,可以提高公民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素质。通过社会监督可以使社会公众的种种意见、批评和不满宣泄出来并要求执政者感知到和做出相应反应,真正体验到宪法所规定的自由民主权利,从而进一步激发公民意识和积极参政热情,也有助于实现政治认同。随着社会监督的有效实现,公民的政治责任感、政治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普遍提高,进而也必然提高自己的行为能力。随着公民监督行为能力的增强,他们也就更愿意参与政治,使自己的监督更有效、更有力度。
15、试述自由主义理论遵循哪些原则?
15、(1)个人主义原则。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它坚信社会生活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是人类个体,而不是社会群体或集体组织。每个个体不仅具有同等的道德意义,而且具有独特的特性。自由的目标就是建立一种社会,使每个个人根据自己的判断尽其所能地去发展自己,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基于上述观点,自由主义确立了一种中立的原则,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机会做出他们自己的道德决定;它认为,人要得到自由的发展,不仅要排除人类活动的一切自然障碍,而且还要尽可能地排斥人为的干涉,而任其个人的本能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
(2)自由原则。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它在正义、平等、权威等价值选项中具有优越性。自由优先原则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相信每个人都能够按其所愿做出自己的行动选择。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法律下的自由”;
(3)理性原则。自由主义坚信,世界具有其理性的结构,凭借人的理性能力和严格审慎的研究,可以揭示这种理性结构。它相信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人能够做出明智的判断,即对个人最为有利的判断。同时,它也鼓励每个独立自由的个体相信进步,相信人类有能力通过争论和交换意见来解决分歧而无需流血和战争;(4)平等原则。自由主义相信平等,认为人生而平等,至少具有同等的道德价值性。这使它对平等权利采取认同态度,特别是对于“法律的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政治平等(一人一票,每票等值)给以大力支持。然而,基于个人才能和工作愿望各不相同这样的事实,自由主义并不同意社会平等或收入平等这样的观念。它更倾向于认可机会平等(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比赛场地),认为那会给每个个人以同样平等的机会去实现他们不平等的潜能;
(5)宽容原则。自由主义还认为,宽容(容忍或允许持不同意见的人说话或行动)不仅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社会强大的手段。它相信,多元主义作为道德、文化和政治多样化的体现,是社会积极健康发展的条件和标志。它确保所有的观点都能够在自由思想的市场上得到检验,从而促进争论和智力的发展。此外,自由主义还倾向于认为,竞争观点和利益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和自然和谐的关系,它往往使各种相互矛盾冲突的观念大打折扣;
(6)同意原则。根据自由主义观点,权威和社会关系应该以同意或意愿为基础。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代议制和民主制。同样,社会组织和机构也是通过追求自我利益的个人自愿协议而形成的。所以,权威,无论是政府的权威,还是社会组织的权威,都来自下面,在任何时候都需要获得合法性基础;
(7)宪政主义原则。尽管自由主义认为政府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保护者,但是,它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具有反对个人自由、实施专制统治的危险。因此,自由主义倡导有限政府。同时认为,实行政府分权,在政府各制度之间实施制衡原则,确立保障个人权利的成文宪法来界定国家和个人的关系等等,是实现有限政府目标的基本途径。
16、保守主义如何看待财产私人所有?
16、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政治社会化就是政治文化的传播过程。那么,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是:
(1)家庭。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途径。儿童时代的经历和影响对一个人一生的政治态度十分重要,而家庭正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在家庭环境中,上一代人通过日常生活把他们对世界、对社会的看法,对政治体系的态度,对政治事件的评价以及他们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政治感情,直接或间接地传授给下一代,使其初步学习和了解外部政治生活。许多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亲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意见影响着子女的态度和意见;积极参与家庭决策的青年人很可能到成年时在政治上也表现非常积极;专制家长式的家庭教育,有助于产生两种人:政治专断者和政治服从者;幼时家庭生活不完满、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成年后可能会成为一种社会反常人;家庭环境的“隔代遗传”可能会塑造一种保守性格;
(2)学校。学校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专门化的学习和训练场所,因而,是传播文化的专门机构,是系统化强有力的社会化途径。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一方面通过接受专门的文化知识和系统的政治教育,形成了对政治生活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在与同学和老师的相互关系中,初步体验了社会政治生活;
(3)大众传播工具。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工具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在传播政治文化、形成共同的政治意识方面,而且在改造政治文化、引导社会政治方向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大众传播工具实现政治社会化职能主要通过两种方式:A通过新闻报导、舆论渲染等方式,吸引社会大众对问题的关注,以增强公众政治认知。B在宣传报导中直接宣传某种政治观念、政治价值和政治感情。大众传播工具不仅是信息沟通的桥梁,而且是改造政治文化的工具。一种新政治文化要上升成为社会的主体政治文化,必须通过广泛的大众传播。因此,谁掌握了大众传播工具,谁就拥有了政治文化的领导权;
(4)社会政治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政治组织,如工会、职业协会、社团、政党、国家机关等,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们通过宣传自己组织的主张和信仰,吸纳新成员,使其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等方式,实现政治文化的传播。在所有的政治组织和机构中,政党是最重要的社会化途径。它通过宣传党的纲领、政策主张,影响社会大众的政治态度;通过发展新成员,使他们在党组织中受到社会化的培训;通过党的各项活动,来实现其成员和拥护者的政治参与;
(5)政治符号。特定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徽、国歌、政治领袖人物的肖像等等,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的传播作用;
(6)教会、工作场所和娱乐、职业、文化团体、社区等,也都具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承担着传播政治文化的功能。
17、试述政治文化的功能。
17、(1)影响社会政治体系。任何社会的政治体系都有着其特定的政治取向模式,这就是政治文化。政治文化赋予政治体系以某种形式的合法性,而这一合法性支持正是政治系统有效运行的心理和观念基础。在传统社会,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正当性的信仰可能来自统治者的血缘世袭或宗教习俗,在这种社会形态中形成的政治文化常常带有明显的依附性特征,这种依附性反过来成为政治系统实现有效统治的基础;而在现代民主体制中,当权者的正当性则主要取决于他们在选举中是否获胜,他们在制定法律过程中是否遵守宪法程序,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形成的政治文化成为该体制进行有效统治的基础。可见,政治文化的性质直接决定着政治统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2)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既然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取向,那么,它必然会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在顺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除了被动地接受政府行动所施加的影响外,并不打算去影响政治过程,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自己只是政治系统的依附者。而在参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能
够获得必要的政治知识和信息,并利用各种机会介入政治事务。在这种政治文化中的公民,往往认为自己可以对政治过程发生某种程度的影响,并能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政治资源参与政治过程。可见,不同政治文化环境下人们的政治行为常常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3)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政治文化环境的改变是政治发展的先导力量。政治变迁和发展总是与一个社会人们在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思想等层面的改变相伴随。政治文化的变革往往预示了社会变革的来临。另外,社会成员政治价值观念以及政治态度的分布,也决定着政治变迁和发展的方向和速率。
18、试述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18、(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两种途径产生经济上的分配不公,进而引起政治不稳定。其一,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能创造出比传统社会更为平等的分配方式,但在短时期内,经济发展和增长很容易扩大贫富之间的差距。其二,现代化改变了人们的分配观念。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怀疑一些在传统社会中看来是顺乎自然的分配方式公正性,并且期望能有一种新的公正合理的分配方式出现;
(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当现代化加速体制转轨、社会关系调整和生活改善的步伐时,处于变革社会中的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以现代文明为背景的现代政治文化观念逐步传播,在同传统的政治文化观念的交汇与抗争中,传统的政治文化渐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萌生和成长。但是,不同政治文化的冲突和替代决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和实现,传统文化的解体并不意未着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成型,其间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复杂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旧价值观念发生激烈的冲突,并往往引发现实的政治冲突;
(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对社会的期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会急剧膨胀,甚至可能带来一场“期望革命”。与此同时,文化变迁使得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新兴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在无法通过制度化途径参与政治的情况下,往往采取暴力的方式来进入政治领域,这对政治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4)政府的执行危机。在后期现代化国家中,由于政府发展的过程往往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政府面对急剧变化的经济社会形势,往往无力进行整合和管理,形成一个“弱政府”。政府的官员也在原有价值观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往往落入腐败的陷阱,这使得政府不稳定的情形更加严峻;
(5)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家或者试图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或者试图谋求势力范围,从而干预后期现代化国家的内政,这使得政治不稳定的局势更加复杂。
19、试述现代政治文明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哪些?
19、(1)秩序原则。政治文明意味着人类合作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它的根本原则就是秩序。这体现在政治上就是法治。作为一种法律价值的秩序,即法律秩序,它是人们行为的稳定的、可以预期的规范。它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法律规范秩序和法律社会秩序。法治是法律规范秩序和法律社会秩序的统一,它构成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
(2)自由原则。自由是政治中的基本价值之一,它体现在政治上有如下几个含义:(a)个人的自由权:包括诸如人身自由、言论自由、通信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等等。需要指出的是,自由权是有限度的,每个人的自由必须以尊重他人的自由为限度。(b)有限政府。自由原则还要求实施有限政府。政府的有限性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方向,而其限度就在于人们的自由权利。政府不得以侵害人们的自由而为其行政的边界;(3)
平等原则。平等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与古代社会的等级形成尖锐的对立。平等原则在政治上有如下两上基本含义:(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民主。平等体现在政治生活中的集体决策时,就是民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利益关系和冲突日益复杂,体现着平等原则的民主是解决利益矛盾和冲突的根本机制。就此而言,民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
(4)
宽容和理性精神。宽容和理性精神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实质。它包含如下内容:A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在思想上,宽容和理性精神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的思想和信仰,对与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的人抱宽容态度。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要求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识。B妥协精神。在实践中,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益冲突中相关的参与人,都必须抱着一种尊重体制,尊重他人利益的妥协精神。只有妥协才有可能取得双方共赢的结果。C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言论和行动责任。这就是一种理性的负责的态度,它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髓。
20、试述我国当代宪政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20、宪政建设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宪政的功能在于将政治文明转化成法律价值使之能够得到程序性保障,它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1)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宪政建设的根本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内容十分广泛。但应看到,某些基本权利的细化和实施上仍然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宪政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宪法阶段,而应当在各种普通立法中体现基本权利;
(2)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在人大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对政府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并使之上升到宪法保障的高度。完善人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真正作到“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使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实现政治法律化、制度化,体现出政治文明的内在题旨。另外,完善人大的选举制度、罢免制度和质询制度以及人民代表的构成、职权也是完善人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逐步推广直接选举、差额选举以及竞选人资格的逐步开放、罢免提议条件的逐步放底,是当前扩大人民民主的重要步骤。只有民主权利得以真正确立,公民的自由才可能得到保障,而两者的统一是在宪政的框架下才能实现的;
(3)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而宪政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本路径;
(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政权的组成,参与重大国策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支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也是宪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21、经济发展如何促进政治民主化?
21、(1)经济市场化。在一个温饱不能保障的国家,在一个政府对社会主要资源即经济资源实行高度控制的国家,在一个连经济自由都无从谈起的国家,保障政治自由的民主宪政不可能得到成长;
(2)文化世俗化。在一个宗教观念主导人们思想,人们总在非理性地寻求和证明自己的“正统”,而把其他持有不同信念的人视为“异教狂徒”的地方,民主不能得到成长。
(3)政治文明化。在一个政治没有得到“驯服”的“自然状态”下,在一个动不动拔刀相见、崇尚武力的国度,民主也不能得到成长;在一个没有“给政治家和反对派以出路”的地方,民主转变也不会通过采用和平手段得到实现;
(4)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精英在政治转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现代化和民主意识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学原理作业一参考答案SupeSite/X-Space官方站3a m
[“Q
X(t5V2^
“以权力制约权力”机制的核心是分权,并使不同权力机构之间形成一种监督与被监督或相互监督的关系。监督者负有监督的权力或职责。这种职责或是专门的,或者兼职的;或是检察的,或是作出处理决定的,或兼而有之。以权力制约权力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一是由一种高级的权力监督低级的权力;二是平行权力层级之间的监督与制约。西方现代立宪政体实行的分权制衡原则就是将政府职能与权力分配给不同部门,并使各部门之间的权力相互平衡和制约。其基本的做法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或不同的人去行使,各部门之间权力大致平衡,互相制约,司法独立并具有某种形式的司法审查权力。西方分权制衡制度是建立在资产阶级民主的基础上,并且强调最高权力的分立与相互制衡。,t5I
z0\
a+e,P4J.u
a0社会主义中国也建立了一套法定监督机制。这其中有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监督,也有审判和检察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行政机关内部还有一套监察系统对其它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的监察。这些监督是我国法律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d
v*h
F
i8v0“以道德制约权力”的机制的涵义是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法使社会或统治阶级对政府官员的要求内化为他们的道德信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培养他们勤政廉政为统治利益或公共利益服务的意识和品质,使他们能够自觉地以内心的道德力量抵制外在的不良诱惑,自觉地严格地要求自己,行使好手中的权力。
&Y0|
y9~!^0与“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机制相比,以道德制约权力的机制侧重于事先的预防,期望将问题解决在可能出现之前。而前者侧重于事后的阻止或惩罚,以使已经出现的问题得到解决。道德的制约机制的作用原理在于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式去培养政府官员内心的道德力量,增强他们抵御外部不良诱惑的能力,从而减少滥用权力的可能性,也就是通过制约灵魂而制约行动。而权力的相互制约机制的作用原理在于,恰当地配置各种权力,使得某一种权力被滥用时便会受到来自另一种权力的抑制,侧重于制约外部的行动。权力的相互制约机制往往形成各种制度,具有制度化的外观,而道德的制约机制有可能形成为若干的制度.权力的相互制约机制表现为以一种刚性的力量对付另一种刚性的力量。而道德的制约机制表现为以一种柔性的力量去驯化一种刚性的力量,它期望实施者具有足够的耐心、春风化雨般的说服技术和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而对于被实施者,这种机制虽然有些硬性的要求,但是更注重提倡和鼓励学习以及进行细致严密的思想教育。这些措施虽然是潜移默化地缓慢地起作用,而效果却可能是巨大和更持久的。
r/b
v6Q1O
H3`9v S
^0 这两种制约机制哪一种更被看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某种人性观的影响。有些人倾向于采取权力的相互制约机制,有些人倾向于采取道德的制约机制,有时道德的制约机制更被看重。现实中这两种机制往往是并存的。
对于政治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机制,可分为以下三种:(1)以权力制约权力、(2)以道德制约权力、(3)以权利制约权力。这三种权力机制存在着不同的内在制约原理。实践中,无论我们建设那一种机制,有关的制度建构只有符合一定的制约原理,才能起到真正的制约作用。无庸讳言,在我国目前,监督机构不可谓不多,有关的制度不可谓不繁复,而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似乎仍然很多。一些曾经当权的腐败分子可以轻松地使一些机构和制度不起作用。这表明这些制度和机构本身可能就在其内在的制约原理上存在问题。我们需要从内在的制约原理入手建设和改革有关的监督与制约制度,以使它们更好地发挥作用。
政治学原理作业二参考答案
个人提纲:按照社会监督五大功能列举
SupeSite/X-Space官方站7i
X
U
c/t$H W F3n联系实际的例子:SupeSite/X-Space官方站9C{*N Y.h%S
z#@ S8f
{
1、诸如报刊、杂志、网络和电视等大众媒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就是扮演的社会监督角色。媒体以调查、报道和评论等舆论形式揭发政府体系中的有些不作为和不法行为,成为了遏制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力武器。比如2003年3月,中国中部湖北省青年孙志刚在南部的广州市因为没有携带任何证件外出,被当地一个公安派出所收容,并被殴打致死。这一事件被新闻媒体曝光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最终,涉案人员全部被依法严惩。此外,这一事件的被曝光也加速了中国政府废除旧有的强制收容制度而改为自愿接受救助的步伐。“孙志刚事件”只是中国众多新闻舆论监督案例中的一个例子。SupeSite/X-Space官方站
g
_*e*b
`
u
m+s2、哈尔滨“宝马撞人事件”,一领导干部的儿媳在与一卖葱的农妇发生争执以后,其驾驶的宝马汽车突然往前冲出,农村妇女被当场撞死,还有12个人受伤。后被新闻媒体曝光,肇事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SupeSite/X-Space官方站
w,n
O
y8M
?5Y$Z3、山东的“市长下跪事件”。山东妇女李玉春因为举报济宁市副市长的劣行,并公布了这个官员下跪的丑态,而备受全国舆论的关注。
小组讨论提纲:
h
Q:n$}
`0Y01、社会监督所具有的功能
\
u
s*N5c
a o2G0(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社会监督不仅具有外在的对权力在支配权力过程中各种行为的约束功能,而且还能通过把权力与责任联系在一起,建立起权力主体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权力主体必须承担行使权力的后果与责任,这样也促使了权力主体审慎地运用权力。
8w7Zw U/w
a
m5}&V0(2)社会监督的矫正功能。一旦用权失误发生,社会监督机制会诉诸于规定的程序及时调整,以减少用权失当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和损失。另外,通过社会监督还可以及时发现国家在管理机构、管理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缺陷,逐步完善整个政治体制的建构。
J;m
l
A
P0(3)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社会监督要求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和救济途径与之相配合,作为它的坚实后盾和可靠保障SupeSite/X-Space官方站
@3_4b&A2z
h
(4)社会监督的保健功能。社会监督作为一种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它形式上是广大社会成员对少数处于执政地位者的权力制约,本质上却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体系的之中利益表达以及对公共利益的一种维护方式。
2、如何发挥社会监督的功能SupeSite/X-Space官方站 if/R
F
r
B @:F6L3b
发挥社会监督功能的途径有三个:(1)公民监督,主要是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人”对“社会公仆”的直接监督。SupeSite/X-Space官方站
S3M
e
a
`
w C
A
k
(2)是舆论监督,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以实现对政治权力运行中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在整个社会监督体系中舆论监督有其独特的优势。
{3P
y+I“m1_;B
_ U J0(3)是社会团体监督,即各种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对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监督,是通过选举、请愿、对话、示威、舆论宣传等形式,构成了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监督。
#E'J7A8w
I5C0政治学原理作业三参考答案
-Z
X7S6O
l)V9o
R,R
o0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
SupeSite/X-Space官方站
d
q
@.z5H
X$\
G3n我们党历来强调,党的干部必须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但是,相当长的时期以来,在许多方面,所谓群众监督只不过是“纸上谈兵“,徒具虚名。一方面,把干部置于群众监督之下没有制度化、法律化,人民群众的监督权没有切实的保证。另一方面,群众的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一些地方,监督者必须看被监督者的脸色行事,你监督你的,他照样干他的,甚至谁监督谁倒霉。因此,要把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真正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关键就在于要把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的权力真正实行起来,保障人民群众有权对搞特权、特殊化,玩忽职守,违法乱纪的干部,依法进行检查、控告、弹劾、撤换、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应有的纪律、法律处分。SupeSite/X-Space官方站7x
J
Q
q
J5w
v
Z B
[
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几十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克服官僚主义,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官僚主义的特点之一,就是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官僚主义最惧怕的也是群众,一旦群众依法对他们进行监督,就惊恐不已。斯大林同志曾经说过:“自下而上的审查,即由群众、由被领导者来审查领导者,指出领导者的错误,指出改正这些错误的办法。这种审查是审查工作人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要克服官僚主义,就必须实行这种自下而上的监督、审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怎样来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过去有种说法,叫做“各级领导要充分保障人民群众进行监督的权力“。让被监督者保障群众的监督权,就像让老鼠保障猫的权利一样,这种保障只能是一触即破的肥皂泡。群众监督必须制度化、法律化。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官僚主义者进行打击报复,另一方面可以防止用无政府主义的手段来对付官僚主义,从而有效地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有效地克服官僚主义。我们深信,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一定会建立和健全监督制度,一定会大大加强监督作用。
M
f
l
N
A*F r p0在工矿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以后,如何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监督作用,是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作为职工群众利益的重要代表,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系中重要的社会政治团体,既是民主监督的积极参与者,又是搞好群众监督的直接组织者,在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中负有重大责任。在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中,各级工会要切实发动和组织职工积极参加民主管理,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民主监督,更好地发挥工会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的作用。SupeSite/X-Space官方站
Q#X-Z;z5O W-]!h%BF
&\
y
|,q)A9s
J6{
o
H
j0政治学原理作业四参考答案SupeSite/X-Space官方站
T
^4V'f:O
一、填空1.公民的意志2.分权制衡3.暴力4.权力5.政治文化6.权力7.工会8.宪政建设
二、选择题1.C 2.D 3.ABCD 4.AB 5.ABD
6..AD 7.D 8.AC 9.CD 10.B
11.D 12.B 13.ABCD 14.ABCD 15.C
16.ACD 17.B 18.B 19.ABD 20.D
三、名词解释
1.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2.公民权利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3.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
4.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四、简答题
1.(1)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要求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识;(3分)(2)妥协精神;(2分)
(3)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井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3分)
2.(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2分)
(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2分)
(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彤n向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2分)(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2分)
3.(1)经济发展创造了、个庞大的中产阶级,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3分)
(2)经济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3分)
(3)经济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身利益并希望表达出来。(2分)
4.(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2分)
(2)法家则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2分)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2分)
(4)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2分)
五、论述题
要点提示:
(1)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
(2)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
(3)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
(4)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