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做大国读后感
怎样做大国读后感
什么是大国?怎么样的国家才算大国?相信所有读者在读薛涌这本《怎样做大国》之前对这两个概念都是模糊的,我们往往只会想起美国又或者是其他一些欧洲国家,这些国家在我们的印象中经济发达、政治军事力量雄厚,担得起大国这个称号。然而,中国当前处于一个大国与非大国之间的尴尬地位,中国如何才能成为世界人民心中真正的大国?对于这个问题,作者在这本书中给出了详细的答案。
“中国是否已经是世界大国?从经济总量上看,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不妨看看基本的数据: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算,2008年中国的GDP达到4.4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超过了欧洲第一大经济体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这是作者在《怎样做大国》序章的第一段话,从一开始他就提出了这个观点:从经济上来看中国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大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以极快的速度不断发展,作为一个经济体在国际上也占据着重要的金融地位,然而,仅仅依靠发达的经济就能够称得上大国吗?答案是否定的,在中国发达的经济的背后,隐藏着十三亿人口,庞大的经济总量被十三亿人口均分之后事实上仍然是不乐观的,人均购买力甚至远远比不上一些不起眼的小国家,与此同时,中国也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金融中心,上海、北京等城市虽然繁荣却称不上是国际化的金融中心。因而中国就陷入了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从数据上来看的确是称得上大国的,然而结合现状来看却根本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大国。面对这个尴尬的事实,作者薛涌在之后的写作中,用了大量的文笔来阐释,并从金融、经济、能源、人口、房地产、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首先从金融方面来说,中国要想保持高速发展的经济以支撑中国继续在“大国之路”上前行,就需要依靠自己,在本国的土地上建立自己的国际化金融中心,而不是仅仅依赖国外的投资。我们可以发现,假使我们出国购买当地的物品其标识上许多都会标明“made in China”,可见中国是世界的制造工厂这一事实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依靠低廉的制造生产是远远无法为中国的经济做支撑的,因此中国必须在未来逐渐走出“制造工厂”这条路;在经济方面,不能仅仅只顾及发展经济,如何创造出更大的内需才是经济能够长远发展的基础。国家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必须不遗余力,同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老百姓过的安心过的放心,才能有足够的闲钱去增加消费创造内需,真正意义上为国家创造经济。在能源方面,当前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了21世纪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而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关于能源的争议也从未停止过,一个真正的大国,必须拥有强有力的能源战略,才能在世界众多国家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大国。纵观中国的许多大城市,以北京为例,被戏称为“首堵”的北京,不仅仅是每天的上下班高峰,在平时的时间也是随处可见的处处堵,居民出行苦不堪言,由此可见当下中国私家汽车早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私家车出现,污染也愈发严重,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间接带来了能源的消耗与环境的污染,因此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是日后中国所必须面对的挑战,在日后的发展中,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发展的能源成本,同时做到保护环境,是成为大国所必攻克的难关。在人口方面,目前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正处在人口红利的阶段,较高的劳动人口比例保证了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需求,同时由于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轻,财富积累速度比较快。然而这样的情况并不能长期持续,计划生育所带来的年轻劳动力减少问题逐渐显露端倪。在未来,中国人口政策的目标仍然依旧是要让人口适当地下降,但是必须要避免人口“急刹车”所带来的弊端,做到“提前行动20年”,走渐进型的转型模式,这样在人口下降的同时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人口的急剧老龄化、劳动力的急剧减少。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虽然重要,但现代化的国家竞争中,文化软实力也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韩流”、“美国大片”等轰炸机一般向中国本土文化发起挑战,近段日子以来,随着《来自星星的你》热播,“韩流”更是有大张旗鼓卷土重来之风,面对外来文化的挑战,中国文化如何发挥自身五千年来积累的深厚底蕴优势同时结合现代化的因素发展中国的本土文化,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是中国未来能否立足世界大国地位的重要因素。最后是关于教育方面的问题,近段时间观看了某卫视所热播的一档真人互换节目有感,节目中的山村孩子教育条件往往非常差,也有许多优秀的孩子因为读不起书而就此辍学,这对于国家来说无疑是人才的损失。这些山村里的孩子与城市孩子相比,家中收入不多又缺乏政府的教育支持,与此同时山村里的教育资源也大幅落后于城市,孩子们无法享受到平等的教育资源。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是举足轻重的,为了保证人才的不流失,中国最需要的便是教育平等权,即每个孩子都应当享有同等数额的教育经费,山村里的穷苦家庭更应该获得高重视,投入资金建设学校提供优秀的师资力量来保证他们的学习,为国家输送人才。《怎样做大国》这本书阅读下来,其基本还是围绕着“人”这一核心来阐述,“大国仅是一个背景,一个生活场景。书的核心是人,是中国人的生活。”要想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大国,归根到底所要依靠的还是人民。事实上身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的中国在国际上早已被冠上了大国的名号,在许多中国人民的眼里,中国也早已成为一个实力强大的国家,因而许多人民所拥有的便是“大国心态”,然而从各方面的数据来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在实际意义上还并未有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那样的底气来坐稳大国这个位置,人口庞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依然是困扰中国成为真正大国的因素。大国,大国,不仅要大,更需要是强,这就需要国家在各个方面鼓动人民的积极性,不是紧紧抓着大国这个虚名展现出“大国小民”的姿态,而是应该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放开姿态,以发展中国家的姿态不断去努力、去发展,使人民全都成为“大民”,那么国家自然而然也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国。
第二篇:《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磁涧小学 苗素锋
在当今形势下,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教师?然而好多人都觉得现在当老师太难了,常常内心茫然,手足无措。而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违反课堂纪律,对他们进行教育时,也常常觉得黔驴技穷。读了《怎样做教师》这本书,自感获益非浅。
首先我了解了今天为什么有如此多的老师会感觉教师难当,因为我们的工作方法太简单了,而且多年如一日,变化不大。无非是一边“严管”,一边“奉献爱心”。严管不见效,就用爱心感动,爱心感动不了,就更加严厉地管理,再不管事,只好借家长的手再来“修理”。然而学校管不了的学生往往家长早就失控了,家长还在指望老师把他的孩子教育过来呢!于是没招了。剩下的只有牢骚、无奈和疲惫。然而书中的提供的很多案例都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书中告诫我们:面对新的教育对象,一个个活生生、多变的个体,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有激情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
有的的教师盲目相信师爱的力量,以为教师只要爱学生,一切就好了。针对这种倾向,作者王晓春老师尖锐指出:“很多教师都是这样,想用‘关爱’换来学生的‘感激’。教师一厢情愿地以为,学生一感激,就会改正缺点。可是现在的孩子由于家庭的溺爱,感恩心态越来越淡薄。你想,你关爱再多,能超过家长吗?家长关爱了那么长时间,那么大的力度,都没能使孩子听话。您的爱怎么就那么灵呢?”“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爱不属于专业能力(虽然它对于教师是必须的,非常重要)。……他们缺少的不是爱,而是理智,是智慧,是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可见在这本书里,王老师对案例中老师行为的评价,很现实,没有像其他所谓专家那样高谈论阔,空谈义理,也没有像有些所谓知名教授那样逃避现实,不敢对现实做出评论。而是做到了对现实的披露。
在今天这个知识爆发的年代,做老师越来越难。只有不断的提升和充实自己,同时也要不停的转换角色才能当好教师。
第三篇:《怎样做班主任》读后感
《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读后感
北王绪完小 张丽娟
当我慢慢品味着这本书的时候,我也不停地问自己:我怎样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怎样做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读完这本书,我想我有了答案。我深深地感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不仅要成为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要做学生人格的塑造者。我发现原来仅有良好的工作态度是远远不够的,班主任需要良好的文化修养和一种智慧,一种可以唤醒心灵的智慧。在对待学生的时候,需要我们有更多的耐心,爱心。书中关于怎样爱学生阐述了许多,从中我也收益非浅。
一、爱就是了解。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的深刻了解。这是做好班级管理工作、避免教育盲点、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初接新班,从了解学生家庭开始。父母的年龄、职业、家庭住址、生活状况,做到了如指掌。接着就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以便因材施教。
为了了解学生我每天都和他们在一起,课间和他们一起做游戏,中午休息时和他们说说话,在闲谈过程中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知道了许多:了解了孩子的一切,我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关怀他们。
二、爱就是关怀。
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师爱要全面、公平。全面公平的爱是指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踏实的要爱,内向拘谨的更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同样也要爱。
三、爱就是尊重。
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这就是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信任学生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
四、爱就是责任。
爱学生要深入地爱,爱学生要理智地爱。就是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
生不娇惯、不溺爱。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姑息、不放任。师爱既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又表现出深刻的理智,不仅着眼于学生目前的得失和苦乐,更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前途。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有责任引领他们走进知识的殿堂,学到更多的知识;我有责任引领他们张开理想的风帆,驶向梦中的彼岸;我有责任引领他们插上智慧的翅膀,翱翔在无尽的天空。
班主任工作细致而繁重,我们应该用“爱”去教育每一个孩子,让感动代替制度,让关怀和帮助充满整个班级,我想只有这样班级才是最有凝聚力的集体,只有在工作中充满爱心的班主任才是学生们最乐于接受和拥戴的班主任。
最后用一首诗和大家共勉:
我不去想自己能否成功,既然选择了教育,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做好园丁,既然钟情于学生,就勇敢的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的冷雨寒风,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就只有背影。
我不去想前途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心中有爱,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第四篇:怎样做教师 读后感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书笔记
最近读了《今天怎样做教师》,立刻被它吸引住了:没有枯涩难懂的理论,有的是作者对现代学校教育的独特见解,是娓娓道来的人生哲理,是一本会对读者产生影响的书。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我认为真正的影响就是在偶然的不经意间的阅读过程中自动地产生的,尤其是我们当教师的在听惯了各种各样讲台上、主席台上滔滔不绝的说教后,在难得的清闲之中,对不经意间的一点心灵的萌动,会觉得是那么珍贵。”
想要做一名好教师,不是简简单单的爱学生就可以了。教师的一言一行,具有鲜明的示范性。学生极易照样接受,很少去鉴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叶圣陶曾经指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为人师表首先必须有高尚的人格作保证。教师,作为神圣而光荣的职业,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的重任,理应以自己的高尚人格去塑造自己的学生和自己本身。”
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自身人格修养和素质的提高,要不断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改造,不断进行理论学习,形成自己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健康的人格品位。教师要对学生一生负责,必须重视个人修养,正视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才能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如果言行脱节,说做不一,或者是要求学生这样做,自己却那样做,只能引起学生反感,造成恶劣影响。拥有健康的人格品位,光明磊落,心地善良,诚实正直,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得到敬重,起到榜样作用。身教是教师良好素质的体现。教师的言传身教,能感染、感化学生,形成号召力;教师良好的心理品格、道德水平、敬业精神等,使学生感到可信、可亲,形成凝聚力;教师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率先垂范,才能使学生感到可敬、可佩,形成制约力。
“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人格能够影响人格,只有教师自己有美好的心灵,才能使别人的心灵更美好。
“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必须追求人格的完美。追求人格完美时要做到心中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是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是量自己的短处。”这是中国教师形象代言人、优秀教师于漪在回答“今天怎样做教师”这个问题时所作的回答。
只有教师自己拥有完美的人格,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榜样。作为一名
新教师,我必须准备好这“两把尺子”,时时刻刻把自己与其他教师进行测量,找差距,想办法,改进自己的方方面面。这时给学生的爱才不是笼统的糊涂的爱。
读了《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本书,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著名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这样一段话:“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的微笑而微笑„„”学生美好人生的开始,掌握在我们教师手中。因此,对待每一名学生,都要用自己的爱心去呵护。
热爱学生表现在要尊重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善于发现和发扬学生们的优点,能够接受来自学生的正确意见,对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体罚等。
热爱学生更要表现在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要对学生正确引导,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正确对待学生的不足和错误,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动上的正确引导,使他们能健康、活泼地成长。
教师要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偏爱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偏爱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所谓偏爱,只是给差生关注多一点而已,情感靠近差生一点而已。他们渴望被喜欢、被注意、被关爱。
虽然是很厚的一本书,读一遍要花很长的时间,但是读完一遍还想再读一遍、还想再读一遍„„这本书用了很通俗、很简单的语言让我们明白了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正像萧伯纳说过:“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一个伴侣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方向。”
第五篇:《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作者:青苹果
推荐言论一:“甘为别人当人梯”和“把别人当人梯”是同一种思维方式的两个极端,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平等意识。人有人的尊严而不是工具。
感受:以后不要把“甘当人梯”这句话奉为师德高尚的名言了。老师和学生,都应该是“人”,这“人本意识”告诉我们,平等不仅仅是个概念。
言论二:是不是教师只有牺牲了健康、家庭、亲情这些大家视如珍宝的东西之后,才能获得社会和大众的认可?难道我们兢兢业业的工作不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而只是为了证明教育工作的崇高和伟大吗?„„我们需要的是现代人的师德,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工作方式。怎样活着,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自主权的。千万别摆出一副“纯洁受害者”的样子,说自己不得不这么做。
感受:我最近见过一位优秀教师,朴实又平静,一读报告就看得出对工作驾轻就熟,令人望而生敬意。那领导说:“一年光稿费就3000~5000元,老公的烟、酒钱就有了。”忽然感到这优秀教师当得很悲哀。吃苦耐劳的女性发扬了新社会的“老黄牛精神”,家庭中的无私奉献者,价值的认定让人听了很是泄气。教师有理由“干好工作的同时,还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这是应该的。假如生活中你做不好,那么你也当不好“老师”这个新时代的社会角色。
言论三:教师的生活是封闭的、单调的、线性的、片状而缺乏立体感的、灰色的生活方式。看不见窗外的生活,感受不到社会的变化,与人谈话插不上嘴。除了学校那点事,几乎没有谈资。在社会一般人的眼里,就是书呆子。可是又没有陈景润那样的成就,于是在呆之外,又加了一层自卑——这是一种低效率、低创造性的生活方式。科技含量不高、不断重复自我,而找不到超越自我的感觉。这是教师的悲哀,教育的悲哀。如此生活方式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是无法培养出开放的、生机勃勃的、全面发展的充满创新精神的学生的。
感受:对于我们个人而言,要多研究、多探索,避免重复、低效的劳动,提高工作的科技含量,找寻职业生活的幸福感。让自己生活得身体忙碌但内心轻盈。
转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