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针灸总结
头痛(1)外感头痛治法 祛风通络,止痛。以督脉及手太阴经、足少阳穴为主。
主穴 列缺 百会 太阳 风池
配穴 阳明头痛者,加印堂、攒竹、合谷、内庭 ;少阳头痛者,加率谷、外关、足临泣;太阳头痛者,加天柱、后溪、申脉;厥阴头痛者,加四神聪、太冲、内关;风寒头痛者,加风门;风热头痛者,加曲池、大椎;风湿头痛者,加阴陵泉。
(2)内伤头痛①实证治法 疏通经络,清利头窍。以督脉及足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百会 头维 风池
配穴 按头痛部位配穴同上;肝阳上亢者,加太冲、太溪、侠溪;痰浊头痛者,加太阳、丰隆、阴陵泉;瘀血头痛者,加阿是穴、血海、膈俞、内关。
②虚证治法 疏通经络,滋养脑髓。以督脉及足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百会 风池 足三里
配穴 按头痛部位配穴同上;血虚头痛者,加三阴交、肝俞、脾俞;肾虚头痛者,加太溪、肾俞、悬钟。
面痛治法 疏通经络,祛风止痛。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攒竹 四白 下关 地仓 合谷 风池
配穴 眼部痛者,加丝竹空、阳白、外关;上颌部痛者,加颧髎、迎香;下颌部痛者,加承浆、颊车、翳风、内庭;风寒证者,加列缺;风热证者,曲池、尺泽;气血瘀滞者,加太冲、三阴交。
落枕治法 调气活血,舒筋通络。以局部阿是穴及手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落枕穴 阿是穴 肩井 后溪 悬钟
配穴 风寒袭络者,加风池、合谷;气血瘀滞者,加内关及局部阿是穴点刺出血;肩痛者,加肩髃、外关;背痛者,加天宗。
漏肩风治法 通经活络,祛风止痛。以局部阿是穴及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 肩髃 肩髎 肩贞 阿是穴
配穴 手太阳经证者,加后溪;手阳明经证者,加合谷;手少阳经证者,加外关。外邪内侵者,加合谷、风池;气滞血瘀者,加内关、膈俞;气血虚弱者,加足三里、气海。肘劳治法 舒筋通络。以局部阿是穴及手阳明、少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 阿是穴
配穴 手阳明经筋证(网球肘)者,加曲池、肘髎、手三里、合谷;手太阳经筋证(高尔夫球肘)者,加阳谷、小海;手少阳经筋证(学生肘或矿工肘)者,加外关、天井。
腰痛治法 活血通经。以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 腰眼 阿是穴 大肠俞 委中
配穴 寒湿腰痛者,加腰阳关;瘀血腰痛者,加膈俞;肾虚腰痛者,加肾俞、命门、志室。痹证治法 通痹止痛。以病痛局部穴为主,结合循经选穴。
主穴 阿是穴
配穴 行痹者,加膈俞、血海;痛痹者,加肾俞、关元;着痹者,阴陵泉、足三里;热痹者,加大椎、曲池;根据部位循经配穴。第二节 内科病证
中风(1)中经络治法 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以手厥阴、督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内关 水沟 三阴交 极泉 尺泽 委中
配穴 肝阳暴亢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加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加太溪、风池;口角喎斜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便秘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加中极、曲骨、关元。
(2)中脏腑治法 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以手厥阴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 内关 水沟
配穴 闭证加十二井穴、太冲、合谷;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
眩 晕(1)实证治法平肝化痰,定眩。以足少阳、督脉和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 风池 百会 内关 太冲
配穴 肝阳上亢者,加行间、侠溪、太溪;痰湿中阻者,加头维、丰隆、中脘、阴陵泉(2)虚证治法 益气养血,定眩。以足少阳、督脉和背俞穴为主。
主穴 风池 百会 肝俞 肾俞 足三里
配穴 气血两虚者,加气海、脾俞、胃俞;肾精亏虚者,加太溪、悬钟、三阴交。面瘫治法 祛风通络,疏调经筋。治疗以手足阳明和手、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 攒竹 鱼腰 阳白 四白 颧髎 颊车 地仓 合谷 昆仑
配穴 风寒证加风池;风热证加曲池;恢复期加足三里;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鼻唇沟浅加迎香。
痿证治法 祛邪通络,濡养筋脉。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华佗夹脊穴为主。
主穴 上肢:肩髃 曲池 合谷 颈胸部夹脊穴
下肢:髀关 伏兔 足三里 阳陵泉 三阴交 腰部夹脊穴
配穴 肺热伤津加尺泽、肺俞、二间;湿热袭络加阴陵泉、大椎、内庭;脾胃虚弱加太白、中脘、关元;肝肾亏损加太溪、肾俞、肝俞。上肢肌肉萎缩加手阳明经排刺;下肢肌肉萎缩加足阳明经排刺。
痫病(1)发作期治法 醒脑开窍。以手厥阴、督脉及足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 内关 水沟 百会 后溪 涌泉
(2)间歇期治法 豁痰开窍,熄风定痫。以督脉、任脉和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 印堂 鸠尾 间使 太冲 丰隆
配穴 痰火扰神者,加曲池、神门、内庭;风痰闭阻者,加合谷、阴陵泉、风池;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肝肾阴虚者,加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瘀阻脑络者,加膈俞、内关
不寐治法 调理蹻脉,安神利眠。以手厥阴经、督脉穴和八脉交会穴为主。
主穴 照海 申脉 神门 印堂 四神聪
配穴 肝火扰心者,加行间、侠溪;痰热内扰者,加丰隆、内庭、曲池;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肾不交者,加太溪、水泉、心俞、脾俞;心胆气虚者,加丘墟、心俞、内关;脾胃不和者,加太白、公孙、内关、足三里。
郁证治法 调神理气,疏肝解郁。以督脉、手厥阴、手少阴和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 水沟 内关 神门 太冲
配穴 肝气郁结者,加曲泉、膻中、期门;气郁化火者,加行间、侠溪、外关;痰气郁结者,加丰隆、阴陵泉、天突、廉泉;心神惑乱者,加通里、心俞、三阴交、太溪;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肝肾亏虚者,加太溪、三阴交、肝俞、肾俞。心悸治法 调理心气,安神定悸。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 内关 郄门 神门 厥阴俞 巨阙
配穴 心胆虚怯者,加胆俞;心脾两虚者,加脾俞、足三里;阴虚火旺者,加肾俞、太溪;水气凌心者,加膻中、气海;心脉瘀阻者,加膻中、膈俞;善惊者,加大陵;多汗者,加膏肓;烦热者,加劳宫;耳鸣者,加中渚、太溪;浮肿者,加水分、中极。感冒治法 祛风解表。以手太阴、手阳明、督脉穴为主。
主穴 列缺 合谷 大椎 太阳 风池
配穴 风寒感冒者,加风门、肺俞;风热感冒者,加曲池、尺泽、鱼际;鼻塞者,加迎香;体虚感冒者,加足三里;咽喉疼痛者,加少商放血;全身酸楚者,加身柱;挟湿者,加阴陵泉;挟暑者,加委中放血。
咳嗽(1)外感咳嗽治法 疏风解表,宣肺止咳。以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列缺 合谷 肺俞
配穴 风寒者,加风门;风热者,加大椎;咽喉痛者,加少商放血。(2)内伤咳嗽治法 肃肺理气,止咳化痰。以手、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太渊 三阴交 肺俞
配穴 痰湿侵肺者,加丰隆、阴陵泉;肝火灼肺者,加行间;肺阴亏虚者,加膏肓;咯血者,加孔最。
哮喘(1)实证治法 祛邪肃肺,化痰平喘。以手太阴经穴及背俞穴为主。
主穴 列缺 尺泽 膻中 肺俞 定喘
配穴 风寒者,加风门;风热者,加大椎、曲池;痰热者,加丰隆。
(2)虚证治法 补益肺肾,止哮平喘。以相应背俞穴及手太阴、足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 肺俞 膏肓 肾俞 定喘 太渊 太溪 足三里
配穴 肺气虚者,加气海;肾气虚者,加阴谷、关元。
呕吐治法 和胃降逆,理气止呕。以手厥阴、足阳明经穴及募穴为主。
主穴 内关 足三里 中脘
配穴 寒吐者,加上脘、胃俞;热吐者,加合谷,并可用金津、玉液点刺出血;食滞者,加梁门、天枢;痰饮者,加膻中、丰隆;肝气犯胃者,加阳陵泉、太冲;脾胃虚寒者,加脾俞、胃俞;腹胀者,加天枢;肠鸣者,加脾俞、大肠俞;泛酸干呕者,加公孙。
胃痛治法 和胃止痛。以足阳明、手厥阴经穴及募穴为主。
主穴 足三里 内关 中脘
配穴 寒邪犯胃者,加胃俞;饮食停滞者,加下脘、梁门;肝气犯胃者,加太冲;气滞血瘀者,加膈俞;脾胃虚寒者,加气海、关元、脾俞、胃俞;胃阴不足者,加三阴交、内庭。
泄泻(1)急性泄泻治法 除湿导滞,通调腑气。以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天枢 上巨虚 阴陵泉 水分
配穴 寒湿者,加神阙,可配合用灸法;湿热者,加内庭;食滞者,加中脘。
(2)慢性泄泻治法 健脾温肾,固本止泻。以任脉、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神阙 天枢 足三里 公孙
配穴 脾虚者,加脾俞、太白;肝郁者,加太冲;肾虚者,加肾俞、命门。
痢疾治法 清热化湿,通肠导滞。以足阳明、任脉、手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天枢 下脘 关元 上巨虚 合谷
配穴 湿热痢者,加曲池、内庭;寒湿痢者,加中脘、气海;疫毒痢者,加大椎、太冲、十宣放血;噤口痢者,加内关、中脘;休息痢者,加脾俞、肾俞;久痢脱肛者,加百会、长强。
便秘治法 调理肠胃,行滞通便。以足阳明、手少阳经穴为主。
处方 天枢 支沟 水道 归来 丰隆
配穴 热秘者,加合谷、内庭;气秘者,加太冲、中脘;气虚者,加脾俞、气海;血虚者,加足三里、三阴交;阳虚者,加神阙、关元。
阳痿治法 补益肾气。以任脉、足太阴经及背俞穴为主。
主穴 关元 三阴交 肾俞
配穴 肾阳不足者,加命门;肾阴亏虚者,加太溪、复溜;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惊恐伤肾者,加志室、胆俞;湿热下注者,加会阴 阴陵泉;气滞血瘀者,加太冲、血海、膈俞;失眠或多梦者,加内关、神门、心俞;食欲不振者,加中脘、足三里;腰膝酸软者,加命门、阳陵泉。
癃闭治法(1)实证清热利湿,行气活血。以足太阳、足太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 秩边 阴陵泉 三阴交 中极 膀胱俞
配穴 湿热内蕴者,加委阳;邪热壅肺者,加尺泽;肝郁气滞者,加太冲、大敦;瘀血阻滞者,加曲骨、次髎、血海。
(2)虚证治法 温补脾肾,益气启闭。以任脉及背俞穴为主。
主穴 秩边 关元 脾俞 三焦俞 肾俞
配穴 中气不足者,加气海、足三里;肾气亏虚者,加太溪、复溜;无尿意或无力排尿者,加气海、曲骨。
消渴治法 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以背俞穴、足少阴经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胰俞 肺俞 脾俞 肾俞 三阴交 太溪
配穴 上消者,加太渊、少府;中消者,加内庭、地机;下消者,加复溜、太冲。烦渴、口干舌燥者,加廉泉、承浆或金津、玉液;多食善饥者,加合谷、上巨虚、丰隆、中脘;便秘者,加天枢、腹结、阳陵泉、大敦;多尿、盗汗者,加复溜、关元;阴阳两虚者,加关元、命门;合并视物模糊者,加光明、头维、攒竹;头晕者,加上星;上肢疼痛或麻木者,加肩髃、曲池、合谷;下肢疼痛或麻木者,加风市、阴市、阳陵泉、解溪;皮肤瘙痒者,加风池、大椎、曲池、血海、照海。妇儿科病证
月经不调(1)经早治法 清热调经。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关元 三阴交 血海
配穴 实热证者,加太冲或行间;虚热证者,加太溪;气虚证者,加足三里、脾俞;月经过多者,加隐白;腰骶疼痛者,加肾俞、次髎。
(2)经迟治法 温经散寒,和血调经。以任脉、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气海 三阴交 归来
配穴 寒实证者,加足三里;虚寒证者,加命门、腰阳关。
(3)经乱治法 调补肝肾。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关元 三阴交 归来 肝俞
配穴 肝郁者,加期门、太冲;肾虚者,加肾俞、太溪;胸胁胀痛者,加支沟、阳陵泉。
痛经(1)实证治法 行气散寒,通经止痛。以足太阴经穴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 中极 次髎
配穴 寒凝者,加归来;气滞者,加太冲;腹胀者,加天枢、气穴;胁痛者,加阳陵泉、光明;胸闷者,加内关。
(2)虚证治法 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以足太阴经、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 足三里 气海
配穴 气血亏虚者,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加悬钟。
崩漏(1)实证治法 通调冲任,祛邪固经。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关元 公孙 三阴交 隐白
配穴 血热者,加血海;湿热者,加阴陵泉;气郁者,加太冲;血瘀者,加地机。
(2)虚证治法 调补冲任,益气固经。以任脉、足太阴经、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气海 三阴交 足三里
配穴 脾气虚者,加百会、脾俞、胃俞;肾阳虚者,加肾俞、命门;肾阴虚者,加然谷、太溪;盗汗者,加阴郄;失眠者,加神门。绝经前后诸症治法 滋补肝肾,调理冲任。以任脉、足太阴经及背俞穴为主。
主穴 气海 三阴交 肝俞 脾俞 肾俞
配穴 肾阴亏虚者,加太溪、照海;肾阳不足者,加关元、命门;肝阳上亢者,加百会、风池、太冲;痰气郁结者,加中脘、阴陵泉、丰隆;心神不宁者,加通里、神门、心俞。带下病治法 固摄带脉,利湿化浊。以足少阳经、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带脉 中极 白环俞 阴陵泉
配穴 湿热下注者,加水道、次髎;脾气虚者,加气海、足三里、三阴交;肾虚者,加关元、肾俞、照海;阴痒者,加蠡沟、中都、太冲;带下色红者,加间使;腰部酸痛者,加腰眼、小肠俞;纳少便溏者,加中脘、天枢。
缺乳治法 调理气血,疏通乳络。以足阳明经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 乳根 膻中 少泽
配穴 气血不足者,加足三里、脾俞、胃俞;肝气郁结者,加太冲、内关;食少便溏者,加中脘、天枢;失血过多者,加肝俞、膈俞;胸胁胀满者,加期门;胃脘胀满者,加中脘、足三里。
遗尿治法 健脾益气,温肾固摄。以任脉、足太阴经及背俞穴为主。
主穴 关元 中极 膀胱俞 三阴交
配穴 肾阳虚者,加肾俞;脾肺气虚者,加气海、肺俞、足三里;夜梦多者,加百会、神门。皮外骨伤科病证
瘾疹治法 疏风和营。以手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曲池 合谷 血海 膈俞 委中
配穴 风邪侵袭者,加外关、风池;肠胃积热者,加足三里、天枢;湿邪较重者,加阴陵泉、三阴交;血虚风燥者,加足三里、三阴交;呼吸困难者,加天突;恶心呕吐者,加内关。
蛇串疮治法 泄火解毒,清热利湿。以局部取穴为主。
主穴 局部围针 相应夹脊穴
配穴 肝经郁火者,加行间、大敦、阳陵泉;脾经湿热者,加血海、隐白、内庭。痄腮治法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以手少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翳风 颊车 外关 合谷 关冲
配穴 高热者,加大椎、商阳;睾丸肿痛者,加太冲、曲泉;神昏抽搐者,加人中、十宣或十二井。
肠痈主穴 阑尾 天枢 上巨虚 阿是穴
配穴 发热者,加曲池;呕吐者,加内关;便秘者,加腹结。扭 伤治法 祛瘀消肿,通络止痛。以受伤局部腧穴为主。
主穴 腰部:阿是穴 肾俞 腰痛穴 委中
踝部:阿是穴 申脉 丘墟 解溪
膝部:阿是穴 膝眼 膝阳关 梁丘
肩部:阿是穴 肩髃 肩髎 肩贞
肘部:阿是穴 曲池 小海 天井
腕部:阿是穴 阳溪 阳池 阳谷
髀部:阿是穴 环跳 秩边 承扶
配穴 可根据受伤部位的经络所在,配合循经远取,如腰部正中扭伤病在督脉,可远取人中、后溪;腰椎一侧或两侧(紧靠腰椎处)疼痛明显者可取手三里或三间,膝内侧扭伤上取血海、其下取阴陵泉。2 五官科病证
目赤肿痛治法 清泻风热,消肿定痛。以手阳明、足厥阴、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合谷 太冲 风池 睛明 太阳
配穴 风热者,加少商、上星;肝胆火盛者,加行间、侠溪。
耳聋、耳鸣(1)实证治法 清肝泻火,疏通耳窍。以足少阳、手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翳风 听会 侠溪 中渚
配穴 肝胆火盛者,加太冲、丘墟;外感风邪者,加外关、合谷;肾虚者,加肾俞、关元。
(2)虚证治法 益肾养窍;以足少阴、手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 太溪 照海 听宫
配穴 肾气不足者,加肾俞、气海;肝肾亏虚者,加肾俞、肝俞。鼻渊治法 清热宣肺,通利鼻窍。以手太阴、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列缺 合谷 迎香 印堂 风池
配穴 肺经风热者,加少商点刺出血;湿热阻窍者,加曲池、阴陵泉。牙痛治法 通络止痛。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合谷 颊车 下关
配穴 风火牙痛者,加外关、风池;胃火牙痛者,加内庭、二间;阴虚牙痛者,加太溪、行间。
咽喉肿痛(1)实热证治法 清热利咽,消肿止痛。以手太阴、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少商 合谷 尺泽 陷谷 关冲
配穴 外感风热者,加风池、大椎;肺胃实热者,加内庭、鱼际。
(2)阴虚证治法 滋阴降火,养阴清热。以足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 太溪 照海 鱼际
配穴 入夜发热者,加三阴交、复溜。急症
晕厥治法 苏厥醒神。以督脉、手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 水沟 中冲 涌泉 足三里
配穴 虚证者,加灸气海、关元、百会;实证者,加合谷、太冲。
内脏绞痛
(一)心绞痛治法 通阳行气,活血止痛。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 内关 阴郄 膻中
配穴 气滞血瘀者,加血海、太冲;阳气欲脱者,加水沟、百会。
(二)胆绞痛1.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治法 疏肝利胆,行气止痛。以足少阳经穴及俞募穴为主。
主穴 胆囊穴 阳陵泉 胆俞 肝俞 日月 期门
配穴 呕吐者,加内关、足三里;黄疸者,加至阳;发热者,加曲池、大椎。2.胆道蛔虫症治法 解痉利胆,驱蛔止痛。以足少阳经及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胆囊穴 阳陵泉 迎香 四白 鸠尾 日月
配穴 呕吐者,加内关、足三里。
(三)肾绞痛治法 清利湿热,通淋止痛。以背俞穴、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肾俞 三焦俞 关元 阴陵泉 三阴交
配穴 血尿者,加血海、太冲;湿热重者,加委阳、合谷。
五腧穴-肺-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心包-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
心-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
脾-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
肝-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肾-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
大肠-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三焦-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
小肠-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
胃-历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
胆-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
膀胱-至阴足通骨束骨昆仑委中 原络穴-肺-太渊-列缺
大肠-合谷-偏历
心包-大陵-内关
三焦-阳池-外关
心-神门-通里
小肠-腕骨-支正
脾-太白-公孙
胃-冲阳-丰隆
肝-太冲-蠡沟
胆-丘墟-光明
肾-太溪-大钟
膀胱-京骨-飞扬
募穴-肺-中府 大肠-天枢
心包-膻中 三焦-石门
心-巨阙 小肠-关元
肝-期门
胆-日月
脾-章门
胃-中脘
肾-京门 膀胱-中极 八会穴-脏-章门 腑-中脘
气-膻中 血-膈俞
筋-阳陵 脉-太渊
骨-大抒 髓-绝骨 郄穴-肺-孔最
肾-水泉
心包-郄门 胃-梁丘
心-阴郄
胆-外丘
大肠-温溜 膀胱-金门
三焦-会宗 阴维-筑宾
小肠-养老 阳维-阳交
脾-地机
阴跷-交信
肝-中都
阳跷-跗阳 下合穴-小肠-下巨虚 三焦-委阳
大肠-上巨虚 膀胱-委中
胆-阳陵泉
胃-足三里
第二篇:针灸试题总结
历年针灸试题总结
1.手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2.足三阳经在下肢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3.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的分布规律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4.以下哪组经脉不属于表里关系:手少阴心经,手少阳三焦经
5.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 E 手足末端
6.同名的阳经与阳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头面部
7.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心中
8.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目内
9.足太阳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足大趾内端
10.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心中
11.足三阳经的循行规律是:从头走足
12.下列各项中,被称为“一源三歧”的是:任脉,督脉,冲脉
13.被成为“十二经之海”的是:冲脉 14.被成为“阴脉之海”的是 : 任脉
15.十二经之别络穴分出后,走向:相表里的经脉
16.十五络脉指十二经脉之别络,加上 : 任脉络,督脉络,脾之大络
17.下列各项中,论述错误的是 :脾之大络散布于全身
18.以下哪项不属于十二经筋的分布特点 : 行于体表,入于内脏
19.同名的阳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 : 头面部
20.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是: 胸中
21.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的分布规律是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22.足三阴经在内踝8寸以上肢体部的分布规律是 :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23.手三阴的循行走向规律是:从胸走手 24.足三阳经的循行走向规律是 : 从头走
足
25.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的交接部位是 :足大趾外端
26.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的交接部位是 D 足大趾内端
27.被称为“十二经之海”的经脉是 :冲脉 28.被称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 任脉 29.带脉的功能是: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30.冲脉的功能是:涵蓄十二经气血
31.任脉别络的分布是:从鸠尾分出散布与腹部
32.督脉别络的分布是:从长强分出散布与头部
33.以下哪项不是经络的生理作用:蓄积渗灌气血
34.以下哪项不属于《四总穴歌》的内容:胸胁内关谋
35.俞穴总体上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36.有关阿是穴,叙述不正确的是 :只有一个穴位
37.有关奇穴,叙述正确的是:多数对某些病征有特殊的疗效
38.有关阿是穴,叙述不正确的是:多数对某些病征有特殊的疗效
39.除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外,俞穴的住治特点还包括:特殊作用
40.手太阴肺经的主治特点是:肺,喉病 41.手劂阴心包经的主治特点是:心,胃病 42.足阳明经的主治特点是:前头,口齿病,胃肠病
43.足三阳经主治相同的是:眼病,神志病,热病
44.手三阳经主治相同的是:咽喉病,热病 45.足三阴经主治相同的是:前阴病,妇科病
46.手太阴肺经的主治特点是:肺,喉病 47.足少阴肾经的主治特点是: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48.任脉的主治特点是:回阳,固脱,强壮作用
49.督脉的主治特点是:中风,昏迷,热病 头面病
50.属于俞穴特殊作用的是:大锥退热
51.属于俞穴远治作用的是:合谷治疗五官病
52.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的骨度分寸是: 8寸
53.眉间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突下的骨度分寸是:18寸
54.耳后两乳突之间的骨度分寸是:9寸 55.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的骨度分寸是 : 3寸
56.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头内上踝上缘的骨度分寸是: 18寸
57.胫骨内侧踝下方至内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13寸
58.股骨大转子至国横纹的骨度分寸是:19寸
59.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的骨度分寸:9寸 60.肘横纹至腕掌(背)侧横纹的骨度分寸是:12寸
61.腋窝顶点至第11胁游离端(章门)的骨度分寸是: 12 寸
62.横指同身寸法中,以患者何指何处横纹为标准,将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中指中节
63.以脐为标志,脐中即为神劂穴,属于何种俞穴定位法:固定标志定位法
64.胫骨内侧踝下方至内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13寸
65.肘横纹至腕侧横纹的骨度分寸是:12寸 66.两乳头之间的骨度分寸是: 8寸
67.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的骨度 分寸是:9寸
68.前额发角之间的骨度分寸是:9寸
69.前发迹正中至后发迹正中的骨度分寸是: 12寸
70.以腓骨小头为标志,在其前下放凹陷中定阳陵泉,此种取穴方法书:固定标志定位法
71.以立正姿势,手臂自然下垂,其中指端在下肢所触及处为风市,此种取穴方法属:简便取穴法
72.在肘横纹中,二头肌健桡侧凹陷出的俞穴是:尺泽
73.既可治疗咳嗽,气喘,又可治疗头项疾
患的是:列缺
74.治疗肺热咳血的首选穴位是:孔最 75.善于治疗无脉症的俞穴是: 太渊
76.以下哪项不是尺泽穴的之治病证 :齿痛,口眼歪斜
77.治疗咽喉中痛的收选穴是:少商 78.治疗头项痛的首选穴是:列缺
79.位于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出的俞穴是:鱼际
80.位于尺泽穴位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的俞穴是:孔最
81.循行“入下齿中”的经脉是:手阳明大肠经
82.下列俞穴归经不正确的是:内庭属于手阳明大肠经、83.下列俞穴中,治疗高血压首选:曲池 84.经脉循行中,不与目内眦或目歪眦发生联系的是:手阳明大肠经
85.下列哪组是手阳明大肠经的起止穴:商阳,迎香
86.以下哪项不是手阳明大肠经俞穴的 主治病症:胸胁病
87.常用于治疗经闭,滞产的穴位是:合谷 88.常用于治疗瘾疹,累疬的是:曲池
89.常用与治疗经闭,滞产的穴位是:合谷 90.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是B合谷 91.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穴是E 曲池
92.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的经脉上:手阳明大肠经
93.起于目内眦,上额,叫颠的经脉是:足太阳胆经
94.胃的募穴位所属的经脉是:任脉 95.不属于足阳明胃经的俞穴:血海
96.在腹部,距前正中线4寸的经脉是:足太阴脾经
97.位于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的穴位是:梁门
98.在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1寸,胫骨前外2横指处的穴位是:丰隆
99.以下哪项不是足三里穴的主治病症:热病
100.上巨虚位于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 3寸
101.归来穴位于前正中旁开2寸,脐中:4寸
102.强壮保健要穴是: 足三里 103.治疗痰饮病症的要穴是:丰隆 104.中浣穴的定位是: 脐上4寸 105.天枢穴的定位是: 脐中旁开2寸 106.丰隆穴善于治疗:痰饮病症 107.内廷穴位善于治疗:五官热症
108.脾的募穴所属的经脉是:足劂阴肝经 109.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约0.1寸的穴位是:隐白
110.在内踝上8寸处相交叉的经脉是:足太阴脾经与足劂阴肝经
111.在第1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凹陷处的俞穴是:太白
112.下列俞穴中,治疗痛经首选穴是:地机 113.足太阴脾经终止穴是:大包
114.以下哪项不是三阴交穴的主治病症:阳虚诸症
115.善治水湿病症的俞穴是: 阴陵泉 116.善治慢性出血证的俞穴是:隐白
117.治疗月经过多,崩漏的首选穴是:隐白 118.上述俞穴中,治疗痛经首选穴是:地机 119.地机穴位于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经上,阴陵泉穴上: 3寸
120.阳白穴的定位是:目正视,瞳孔直上,眉: 1寸
121.不属于手少阴心经的俞穴是:少泽 122.屈肘,当肘横纹内侧与骨内上踝连经的中点处的俞穴是:少海
123.治疗舌强不语,暴音的首选穴是:通里 124.:阴弘穴位于腕横纹上几寸,尺侧腕屈肌健的桡侧缘: 0.5寸
125.常用于治疗盗汗的是:阴郗
126.下列哪穴是手少阴心经的终止穴:少冲 127.以下哪项不是神门穴的主治病症:呕血,衅血
128.常用于治疗阴痒,阴痛的俞穴是:少府 129.常用于治疗吐血,衅血等血证的俞穴是:阴弘
130.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健的桡侧缘的俞穴是:阴郗
131.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健的桡侧缘的俞穴是:列缺
132.下列何经循行“绕肩胛”
133.属于手太阳小肠经的俞穴是:听宫 134.位于肩胛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当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1/3折点处的俞穴是:天宗
135.以下哪项不是后溪穴的主治病症:累痢 136.手少阴心经除属,络的脏腑外,循行中联络的脏腑还有:肺
137.手太阳小肠经除属,络的脏腑外,循行中联络的脏腑还有:胃
138.治疗癫狂病,首选:后溪
139.治疗目视不明,首选:养老
140.下列何经循行至头顶并入络脑:足太阳膀胱经
141.下列俞穴中,常用与治疗扼逆症的是:攒竹
142.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俞穴是:天柱 143.下列俞穴中,平于第7胸椎棘突下的是:膈俞
144.下列俞穴中,治疗血病首选:膈俞 145.:下列俞穴中,治疗急性吐泻有速效的是:委中
146.申脉穴位于:外踝尖与跟健之间的凹陷处
147.下列俞穴中,治疗痔疾常取:承山 148.大肠俞的定位是: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49.不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俞穴是:大椎 150.心俞穴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51.肝俞穴位于: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52.起于目内眦的经脉是:足太阳膀胱经 153.起于目锐眦的经脉是:便秘 154.次燎穴的主治病症是:痛经 155.委中穴的主治病症是;丹毒
156.上述俞穴中,治疗痔疾常取: 承山 157.上述俞穴中,治疗呃逆症常取: 攒竹 158.屈膝,国窝内侧,当半健肌健与半膜肌之间的俞穴是:阴谷
159下列俞穴中,治疗汗证首选:复溜
160.足少阴肾经在胸部的循行是旁开前正中线:2寸
161.以下哪项不是照海穴的主症:呕吐涎沫,吐舌
162.肾经在循行中,末与以下何脏腑发生联系:心中
163.复流穴位的定位是: 太溪穴位上2寸,164.照海穴位的定位是: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
165.以上俞穴位中,治疗汗证应首选:复流 166.以上俞穴中,治疗神志病应首选:神门 167.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187.“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着是以下那条经脉:足少阳胆经 192.悬钟穴常用于治疗:痴呆中风 193.足临泣常用于治疗:乳痈
194.下列何经循行环阴器:足厥阴肝经 195.太冲穴的定位是;足背,第一、二跖骨节合部之前凹陷中
196.肝经在循行中未与以下何脏腑发生联循中指,出其端的经脉是:手劂阴心包经 168.在肘横纹中,弘二头肌健尺侧凹陷处的俞穴是:曲池
169.下列哪项不是内关的主治病症:遗尿,阳痿
170.下列按个项目不是手劂阴心包经的主治病症:头面部疾患
171.弘门穴的定位是: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健与桡侧腕屈肌健之间
172.内关穴的定位是: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健与桡侧腕屈肌健之间
173.善于治疗心痛,烦闷口疮,口臭的俞穴是:劳宫
174.善于治疗胃痛,呕血,呕吐,暑热病的俞穴是:曲泽
175.下列俞穴中,不属于手少阳三焦经的是:肩贞
176.支沟穴的定位是: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177.丝空竹穴的定位是:眉梢的凹陷处 178.下列哪项不是外关的主治病症:心痛,胸闷
179.中渚穴的定位是:手背,第4,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液门后1寸
180.外关穴的定位是:掌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181.善于治疗侧身痛,便秘的俞穴是: 支沟 182.善于治疗耳鸣,耳鸣,肩肘臂酸痛的俞穴是:中渚
183.以下俞穴中不属于足少阳胆经的是:下关
184.胆经的募穴归属于以下那条经脉:足少阳胆经
185.以下俞穴中不属于足少阳胆经的是:丝竹空
186.针刺环跳的最佳体位是:侧卧位 系:心
197.位于足大指内侧趾甲根角旁约0.1寸的穴位是:隐白
198.位于足大指外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的穴位是:大敦
199.常用于治疗疝气的穴位是:大敦 200.常用于治疗蹦漏的穴位是:隐白
201.下列各项中对百会描述不正确的是:位于前发际正中直上7寸
202.下列俞穴中不属于督脉的俞穴是:承浆 203.下列那项不是大椎穴的主治病症:腹泻痢疾脱肛
204.常用于治疗神志病、热病的经脉是:督脉 205.善于治疗黄疸、胸胁胀满等肝胆疾病的俞穴是:至阳
206.善于治疗目痛、鼻渊等头面部病症的俞穴是:上星
207.善于治疗中风、癫狂病、癔病等内风为患神志病症的俞穴是:风府
208.善于治疗遗精、阳痿、小便频数等肾阳不足病症的俞穴是:命门
209.中脘穴的定位是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210.下列各组俞穴中,相距一寸的是:中极关元
211.下列俞穴中不属于任脉的俞穴是:水沟 212.下列哪相不是关元的主治病症:癫狂病、失眠
213.任脉循行未至以下何处:鼻
214.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上四寸的俞穴是:中脘
215.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三寸的俞穴是:关元
216.善于治疗哮喘、咳嗽、胸痛等肺系病症的俞穴是:膻中
217.善于治疗暴喑、吞咽困难等咽喉口舌病症的俞穴是:廉泉
218.华佗夹脊穴位于后正中线旁开0.5寸:第一胸椎至第三胸椎脊突下两侧
219.胆囊穴的定位是在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直下:2寸
220.阑尾穴位的定位是在小腿前侧上部:当犊鼻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 221.善于治疗小儿疳疾的是:四缝
222.善于治疗昏迷、晕厥、高热的俞穴是:十宣
223.以下那相叙述是错误的:夹脊穴不可以治疗胸腹疾患
224.以下那相不是夹脊穴的治疗病症:虚劳赢瘦
225.位于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直下2寸的俞穴是:胆囊
226.位于小腿前侧上部当犊鼻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的俞穴是:阑尾
227.用于治疗鼻渊、鼻 的俞穴是:印堂 228.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的俞穴是:四神聪 229.取头、项、腰骶部、下肢后侧俞穴宜选那种体位:俯卧位
230.针刺下列俞穴时哪个穴位不适应取仰卧位:肾俞
231.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俞穴的进针方法是:提捏进针法
232.斜刺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的角度为:45度
233.有关哑门穴针刺操作叙述正确的是: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234.八脉交会穴中通于阳维脉的俞穴是:外关
235.八脉交会穴中通于阴跷脉的是:照海 236.八脉交会穴中通于督脉的俞穴是:后溪 237.八脉交会穴中通于冲脉的俞穴是:公孙 针灸学
1.现存最早、较完善的针灸学专著是 《针灸甲乙经》
2.《甲乙经》成书朝代及作者是:晋代—皇甫谧
3.《针灸甲乙经》考证了腧穴349个 4.《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者是 王惟一
5.铸造第一个针灸铜人的朝代是 宋代 6.《针灸大成》的作者是:杨继州
7.继《内经》、《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是:《针灸大成》
8.《十四经发挥》的作者是:滑伯仁 9.考证了361个经穴的医家是:李学川 10.针灸医学传到欧洲是:公元17世纪 12.手三阴经在四肢的排列是 太阴、厥阴、少阴
13.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部位排列是厥阴、太阴、少阴
14.十二经脉的循形走向正确的是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15.阴经与阳经(指表里经)交接的部位在 手足末端
16.阳经与阳经(指同名经)交接部位在 头面部
17.阴经与阴经(指手足三阴经)交接部位 胸中
18.不属于表里络属关系的是手少阳—手少阴
19.奇经八脉循形的特点是:除带脉横向循形外,其余均为纵向循形,纵横交错地循形 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经与经之间无相互交接规律
20.十二经别是指: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形部分
21.十二经筋的循形走向是: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形于体表,不入内脏,结聚于关节、骨骼部
22.经络的作用A.运形气血B.濡养周身 C.抗御外邪D.保卫机体
23.十二经脉中,脾经与心经的交接部位在 心中
24.十二经脉中,肾经与心包经的交接部位在:胸中
25.十二经脉中,肝经与肺经的交接部位在 肺中
26.足三阳经在躯干部的排列是 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27.手三阳经在上肢外侧面的排列顺序是 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
28.足三阴经在上肢内侧面的排列顺序是 肺经、心包经、心经
29.腧穴分为: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 58.足阳明胃经的起止穴是:承泣、厉兑 59.穴位中相距3寸的是:上巨虚—下巨虚 60.足三里穴归属:胃经
30.十四经穴总数为:361个 31.五输穴中以所出为:井 32.五输穴中以所溜为:荥 33.五输穴中以所形为经 34.五输穴中以所注为 输
35.五输穴中以所入为 合
36.十二经的输穴多分布在 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
38.下面的骨度分寸正确的是 前发际至后发际12寸 岐骨至脐中8寸 两乳头之间8寸
两肩胛骨脊柱缘之间6寸 39.本经的募穴是
A.肺—中府B.大肠—天枢 C.膀胱—中极D.肝—期门
40.正确的骨度分寸是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 41.根据骨度分寸法,神阙到中脘穴是:4寸 42.根据骨度分寸,内辅骨下廉至内踝高点为:13寸
43.根据骨度分寸法,肘横纹至腋前横纹为 9寸
45.心经的募穴是:巨阙 46.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的桡侧是:尺泽 47.即是输穴又是原穴,还是八会穴的穴位是:太渊
48.在桡动脉桡侧凹陷处是:太渊
49.手阳明大肠经的起止穴是商阳、迎香 50.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是:合谷 51.属大肠经的穴组是:曲池、手三里、合谷、迎香
52.阳溪穴上3寸是:偏历 53.曲池穴属:大肠经
54.属胃经的穴组是:承泣、厉兑、解溪、足三里
55.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脊外开1横指是 足三里
56.胸正中线旁开4寸是:胃经 57.腹正中线旁开4寸是:脾经 61.足太阴脾经的起止穴是:隐白、大包 62.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是 三阴交
63.阴陵泉是五输穴中的:合穴 64.阴陵泉与地机穴相距:3寸 65.足太阴睥经的络穴是:公孙 66.脾经在腹正中线旁开:4寸 67.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
68.阴郄穴位于:神门穴上0.5寸 69.心经的合穴是”少海
70.归属心经的穴组是:通里、少冲 71.心经的起止穴是:极泉、少冲
72.与目内眦和目外眦均发生联系的经脉是 小肠经
2.六阳经中,除„外,均与目内眦或目外眦发生联系:
A.手太阳
B.手少阳C.手阳明
D.足阳明
E.足少阳答案:C 考点:经脉循形。
分析:手太阳小肠经缺盆部支脉:沿着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手少阳三焦经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颊部,到达目外眦(丝竹空之下),与足少阳胆经相接。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形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着鼻的外侧(承泣)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瞳子髎),上形至额角,下形至耳后(风池),沿颈旁,„。手阳明大肠缺盆部支脉:上走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龈,回绕至上唇,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在鼻孔两侧(迎香)与足阳明胃经相接。可见以上经脉中除手阳明大肠经外都到达目内眦或目外眦。
73.腕骨穴是小肠经的:原穴
74.治疗腰痛的穴组是:委中、后溪 75.治疗乳少的穴位是:少泽 76.听宫穴归属:小肠经
77.属于膀胱经的穴组是承扶、肺输、心输、大肠输
78.肝输穴位于: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79.足小趾外侧端,距趾甲根角旁约0.1寸
是:至阴
80.两肩胛下角平:第7胸椎棘突81.昆仑穴归:膀胱经83.肾输穴旁开1.5寸是:志室 84.腹正中线旁开0.5寸是:肾经 85.脐旁0.5寸的穴位是:肓输 86.太溪穴归:肾经
87.属足少阴,肾经的穴组是:涌泉、肓输 88.照海穴在特定穴中属:八脉交会穴 89.八会穴中的气会穴是:膻中
90.下列穴中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 内关
91.治疗心、胸、胃之疾的八脉交会穴穴组是:公孙—内关
92.心包经的五输穴中的合穴是:曲泽 93.大陵穴归:心包经
94.心包经的起止穴是:天池、中冲 95.手少阳三焦经的穴组是 外关、阳池、支沟、耳门 96.三焦经的下合穴是:委阳 97.阳池穴与支沟穴相距为:3寸 98.有通便作用的穴位是:支沟 99.耳门穴归:三焦经
100.足少阳胆经的募穴是:日月 101.足少阳胆经的合穴是:阳陵泉
102.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的前缘是:绝骨 103.大腿外侧正中,膝中上7寸是:风市 104.足少阳胆经的起止穴位是:瞳子髎、足窍阴
105.既是合穴,又是八会穴的穴位是阳陵泉 106.足厥阴肝经的募穴是:期门
107.足背,第1、第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是:太冲
108.治疗目赤肿痛的穴组是:太阳、合谷、太冲、风池
109.有“四关”穴之称的穴组是合谷、太冲 110.足厥阴肝经的起止穴是:大敦、期门 111.在下列经脉中,起于中焦的经脉是肺经 112.在下列井穴中,具有催乳功用的穴位是 少泽
113.不是八脉交会穴的是中脘
114.是经脉的起止穴组为:会阴、承浆;长强、龈交;隐白、大包;涌泉、输府
115.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是:曲泽
116.捻转补泻法的补法操作的 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 117.捻转补泻法的泻法操作是.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 118.提插补泻法的泻法操作是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 119.提插补泻法的补法操作是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 120.平补平泻法用于不盛不虚证 121.直接灸法分为化脓灸、非化脓灸 122.散刺法为三棱针操作法
123.最早记载“角法”的是《五十二病方》 124.使用电针治疗时,通电时间一般为 5~20分钟
125.操作皮肤针时使用的是 腕力
126.三棱针的操作方法是点刺、挑刺、散刺、刺络127.用输募配穴法治疗小儿遗尿选 中极、膀胱输128.针灸治疗肠痈时以:足阳明经穴为主
129.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治疗咽喉肿痛的首选穴位是:少商130.治疗目内眦,颈项之疾的穴组是:申脉、后溪
131.治疗肺系、喉咙、胸膈之疾的穴组是 列缺、照海132.肺实证,采用“补母泻子法”,应泻:尺泽133.肺虚证,采用“补母泻子法”,应补
:太渊134.肝经实证,采用“补母泻子法”,应泻:形间135.肝经虚证,采用“补母泻子法”,应补:曲泉136.治疗下牙痛,用远部配穴法取合谷137.治疗上牙痛,用远部配穴法取内庭
138.治疗呕吐的基本穴组是内关、足三里、中脘
139.不属于肝气犯胃之胃痛的临床症状是 畏寒喜暖
140.治疗实证癃闭的穴组为三阴交、中极、阴陵泉、膀胱输
141.治疗眩晕之实证以胆经、督脉及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142.胃肠积热之风疹,治法为毫针泻法 143.扭伤的取穴原则,一般采用近部取穴法 144.月经不调,一般分:经早、经迟、经乱
第三篇:针灸意外事故总结
气管损伤
【概述】
气管的解剖位置较特殊,针灸不易造成损伤。气管由软骨、平滑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所组成,即使刺中,一般也不致引起严重后果。但是,操作不当,亦可误伤。特别是如同时伤及周围的血管、神经等,则可极大地抑制呼吸功能,甚至造成窒息死亡。
【损伤原因】
气管损伤的原因大致有下列二种:
一、穴位原因:由于气管的极大部分为胸骨所遮掩,直接能造成针刺损伤的穴位不多。其中,最易发生事故的是天突穴。天突穴位于胸骨上窝凹陷正中(胸骨柄中点上1寸),其左右为胸锁乳突肌,深层为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皮下稍深处有颈静脉弓,再深为甲状腺下静脉,深部为气管。向下在胸骨柄后方有左无名静脉、主动脉弓、无名动脉和左颈动脉。表明天突穴不仅直接与气管有关,周围的血管也十分丰富,且不少是重要血管,稍不谨慎,即易造成事故。另外,扶突穴针刺不当也极易伤及气管或喉腔。
二、操作原因:主要是指天突穴而言。对此,古人早有教训:“天突穴,其下针直横下,不得低(抵)手,即五脏之气伤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²卷四》)。
(一)、针刺方向错误及刺之过深。气管在胸骨上窝处肌层覆盖较浅,直刺过深即可损伤;向左右深刺,易伤及肺组织,尤其是肺气肿病人,更易并发气胸;沿胸骨柄后缘向下平刺深刺,往往误伤主动脉或无名动脉,造成大出血。目前,有些人主张,针天突时先平刺五分,针尖向喉管刺进约1~2分,针柄竖起针尖斜向下方刺入。实践证明,此法也不准确,常可导致喉痉挛。
(二)、手法过重。大幅度地重提猛插,动作粗暴,往往可导致气管及周围组织多处损伤。
(三)、留针过程中,患者剧烈咳嗽或反复作吞咽等动作,可致肌肉猛烈收缩,改变针尖的方向和深度而损及气管。
【临床表现】
因损伤的程度和范围不同,其证候不一。
一、轻症:多系单纯伤及气管所致。咳嗽、胸痛、气急,咳吐带血丝的痰液等。亦可因刺伤喉腔,出现憋气,声音嘶哑、皮下气肿等症。
二、重症:严重伤及气管和周围的血管、神经等组织。涌吐血痰,剧烈咳嗽,呼吸困难,面色苍白,肢冷汗出,全身痉挛,意识不清。如不及时抢救,甚至窒息死亡。
【预防方法】
关键是把握好选穴和操作。
一、选穴:天突穴穴位标志较明确,但须定准,否则将影响操作。其次,对不合作者(如婴儿、畏针者及精神病患者等),或咳嗽,特别是阵发性剧咳者,应暂缓选天突等穴,可改选附近的璇玑、膻中诸穴,或背部腧穴及远道取穴等。
二、操作:据作者和多数医家经验,天突穴进针以弯刺法较为安全,其方法为:先与水平成15°交角平刺,破皮后缓缓送针,至针尖如觉抵触硬物,即为气管。略退0.1~0.2寸,改向下横刺,在胸骨柄后缘和气管前缘之间,慢慢进针。为把握进针方向,可用押手(左手)扶住针体,约刺入1~1.5寸,如得气感不明显,可作小幅度提插捻转,动作宜轻柔,直至有满意针感。如送针过程中,针尖触有坚韧感的组织,且患者感到疼痛;或者留针时,针尾出现有节奏的搏动,都表明已碰到血管,宜将针略略外退至上述现象消失。
留针期间,嘱患者少作吞咽动作,如突然出现咳嗽,应急将针退至皮下,待咳嗽平息,再按上法刺入,如咳嗽不止,宜去肓碓裱ㄎ弧?br /> 穴位注射时,宜采用5号齿科针头,与水平成45°角刺入,缓缓送针至针尖抵及气管,略退0.1~0.2寸后,注入药物,为了避免注射针头误刺入气管,注射药液前,应先回抽一下,看是否有空气抽入,再予略注数滴,观察是否发生咳嗽等现象。因该穴肌层较薄,注入剂量不宜过大,刺激性过强的药物要避免应用,如必须使用时也应加以稀释。
其它如扶突穴等,虽操作上与一般穴位相同,但不宜深刺,所应注意的事项和天突穴相同。
【处理方法】
一、轻度损伤:一般不须特殊处理,可给予适量镇痉止咳药物,配用抗生素以防感染。如出血较多者,辅以止血剂。
二、重度损伤:损伤较重或多处刺伤,特别是伴有周围血管、神经或肺组织损伤,出现呼吸困难及各种并发症时,宜急速转外科处理。对其中呼吸严重困难及分泌物无法排除者,更要考虑作气管切开术。
气胸
【概述】
针刺不当所致的气胸,是最常见的针刺意外之一,在物理性损伤中,它的发生率占首位。在我国古医藉中,对此多有记载。如关于气胸的症状,《素问?刺禁论》指出:“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咳逆。„„剌膺中陷中肺,为咳逆仰息。„„刺腋下胁间内陷,令人咳。”《普济方》也提到:“胸前诸穴不可伤,伤即令人闷到”。气胸如损伤较重或处置不当,常常会引起严重后果。故《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有:“刺五脏„„中肺三日死”之说。我国从1954年[1]首次报道气胸事故发来,迄今已报告一百余例。实际发生数当远不止此。西方国家和日本等,也不断出现这类事故。尽管以轻度气胸多见,但亦有相当部分为中重度气胸,其中包括血气胸和液气胸。另据统计,海内外因气胸而死亡的例数约占总例数的5.4%。表明,即使在现代救治条件之下,其死亡率也并不低。上述情况,应该引起针灸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损伤原因】
针刺意外引起的气胸属外伤性气胸。它的病理过程是毫针针刺过深刺伤或割破肺组织,刺伤肺脏致较大撕裂伤,使肺脏层胸膜和肺泡损伤,气体自破口进入胸膜腔,破口处的肺组织可形成活瓣,吸气时,空气进入胸膜腔;呼气时,空气不能排出,造成腔内积气,胸膜腔负压消失,肺即依其回缩力萎陷,形成气胸。以致胸内压迅速增高而肺受压萎陷。发病情况与自发性气胸类似。
针刺意外引起的气胸,因其损伤程度的轻重,及原有病变等,一般分为闭合性及高压性两类。如裂口不大,肺组织健康者,多为闭合性气胸;如损伤较重,或原有肺气肿等病症者,裂口形成单向性活瓣,即可出现高压性气胸。如刺破血管可以合并血气胸。少数还可形成严重的开放式气胸。
针刺不当为什么会引发气胸,特别是严重的气胸?已经发现,临床上常对某些病人行胸腔穿刺,于下胸部无肺组织处进针时不会引发气胸,但在有肺脏处穿刺时可并发此症,由此看来,此类气胸是由肺损伤而引起的。但小小的针灸针仅仅刺伤肺脏一般不会引起明显气胸。如在剖胸手术中,有时因操作不慎可破肺脏,结果,肺脏漏气现象很快停止,这是由于肺内弹性组织回缩使刺伤处迅速闭合之故。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在针灸所致严重气胸病人的剖胸手术中发现,肺脏的损伤并非只是刺伤,而是有较长的裂口,裂口的形成,可能与针灸针穿入胸腔后,在操作中改变针的方向,更大的可能则是刺入胸腔的针尖与肺表面的关系随呼吸发生了位移而将其划破,因伤口较大,大量气体由此进入胸腔而引起严重气胸。另外,在肺脏已有病变的基础上将其损伤时,则更易发生严重气胸。诸如肺气肿患者,由于其肺泡内压力较大,加之肺组织回缩力差,一旦刺破,则漏气迅速较快,自行愈合也较正常肺组织困难;若患者有肺大皮包,针尖将其刺破时可使其爆裂,此如同用针刺穿气球时可使之爆裂现象,大皮包处可形成一单向活瓣,引发高压性气胸;术中有时发现,胸膜脏层与壁层粘连,粘连带牵拉肺裂口两侧的组织,使裂口张开,气体自由进出胸膜腔,形成开放性气胸[2]。造成气胸的,多是缺乏针灸学和解剖学知识的初学者。其具体原因则有下列几方面。
一、穴位的原因:根据解剖学,在背部第十胸椎以上,侧胸第九肋以上,前胸第七肋以上,以及锁骨上窝、胸骨切迹上缘的穴位,均可因针刺不当而导致气胸。所以,古人有“胸背薄如饼”的说法,告诫不可深刺。
公开报道已发生过气胸的穴位有:天突、定喘、大杼、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膈关、膏肓、肩贞、幽门、神藏、神封、云门、中府、大包、缺盆、期门、颈臂、肩井、曲垣、魂门、辄筋等。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肺和胸膜境界在肺尖部高出胸廓上部第一肋骨以上,而右下侧肺尖更是较高且偏前,坐立时比锁骨内端高出1~3cm。肺下缘浮动度较大,中等呼气时,透视发现,其活动由第六肋软骨前端下缘开始,向外到乳中线处,与第七肋骨上缘相交,最后向内与十一胸椎棘突相平。
所以,在取肩井、缺盆、颈臂等颈肩部穴位时,即使针刺较浅,也可发生气胸。同时胆俞、阳纲等穴,虽然在背部十一椎附近,但当病人作中等度呼吸时,针刺过深也可损伤肺脏。
二、病理原因:肺脏处于病变状态,主要是在发生肺气肿时,肺脏体积增大,肺泡张力增高,不仅易于造成气胸,后果也往往严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涉及穴位增多:肺气肿病人,肺脏过度膨胀,乃至肺下界下移,容积增加可达正常的两倍,横膈下降。此时,针刺胆俞、脾俞三焦俞、肾俞和上腹部之鸠尾、不容、承满等,亦可导致气胸。
(二)、刺道变短:肺气肿病人,胸部肌肉萎缩,并形成桶状胸,致使刺道变短,即使按常规尺寸针刺,往往也会伤肺。
(三)、裂口不易愈合:此类病人,肺泡内压力大,肺组织弹性差,一旦刺破不能马上愈合,裂口形成活瓣,呼气时裂口张开,吸气时裂口关闭,空气只能进入胸膜腔而无法排出,导致胸膜腔压力逐渐增高,患侧肺脏逐步压缩乃至完全萎陷。
(四)、代偿功能差:肺部有病变者,因代偿功能差,可加重气胸的证候。据观察,由于原发病已形成肺心功能障碍者,往往在肺被压缩10~20%时,即可发生生命危险。
三、操作原因
这是最重要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针刺过深:凡在背部第十胸椎、侧胸在第九肋骨、前胸部在第七肋骨以上、以及锁骨上窝、胸骨切迹上缘的穴位(包括肩井),如果针刺过深或方向不正确,就有刺伤肺脏的可能。尤其对一些年老瘦弱,有肺气肿等慢性胸肺疾患的病人,在针刺胸背部应特别小心。首先由于不了解胸部的解剖深度。经测定,前胸壁组织厚度:乳头以上,成人为1.2~1.5cm,儿童为0.7~1.0cm;乳头以下,成人为0.8~1.0cm,儿童为0.5~0.8cm,侧胸壁软组织厚度,成人约0.6~0.8cm,儿童为0.5~0.7cm。表明,前胸壁乳头下较乳头上薄,侧胸壁较前胸壁薄,而儿童则更较成人为薄。如超过上述深度,就有引起气胸的危险。现将对15具成年男尸测定的膀胱经背部诸穴从体表至胸、腹腔后壁的距离,列表如下。表
三、背部腧穴软组织厚度表(cm)穴 名 左
侧 右
侧 穴
名 左
侧 右
侧
大 杼 6.29±1.11 6.01±1.10 关元俞 5.26±0.88 5.93±1.03 风 门 4.99±1.07 5.01±1.04 小肠俞
肺 俞 4.39±0.85 4.30±1.09 膀胱俞
厥阴俞 4.01±0.66 4.05±0.33 附 分 4.61±1.10 4.57±1.15 心 俞 3.67±0.85 3.77±0.72 魄 户 3.52±1.17 3.67±0.01 督 俞 3.54±1.11 3.95±0.86 膏 肓 2.92±0.91 3.06±0.89 膈 俞 3.34±1.73 3.65±0.77 神 堂 2.41±0.71 2.54±0.77 肝 俞 3.40±0.72 3.56±0.58 言意言喜 2.23±0.53 2.11±0.65 胆 俞 3.33±0.64 3.32±0.97 膈 关 2.05±0.47 2.03±0.47 脾 俞 3.36±0.72 3.25±0.39 魂 门 1.98±0.39 1.99±0.33 胃 俞 3.42±1.33 3.41±0.45 阳 纲 2.05±0.36 2.09±0.17 三焦俞 3.31±0.81 3.77±0.81 意 舍 2.27±0.46 2.16±0.36 肾 俞 3.58±0.82 4.11±1.17 胃 仓 2.43±0.64 2.37±0.37 气海俞 4.11±1.10 4.61±1.11 肓 门 2.83±0.92 2.92±0.78 大肠俞 4.03±1.14
志 室 3.27±1.02 3.33±0.95 从上表可以看出,膀胱经背部内侧线自肺俞至肾俞间,外侧线自魄户至志室间的体壁均较薄。而外侧线上的各穴从体表至胸腹腔后壁的距离更较内侧线上的各对应穴要短。故在针刺时要充分考虑到此点。本表与表二在数椐上有一定差别,但大致相似,目的供临床参考。)
其次,未能掌握好进针方向也是是气胸的原因之一。胸背部的穴位一般以斜刺或平刺为宜。为了获得满意的针感和疗效,直剌多难以控制适当的深度。
最后,进针时使用押手,肌肉层因受压变薄,刺道相应变短。另外,胸背部施用温针,也可能因针上加艾炷,熟练程度不够,只注意指端用力,而忽视这一动作也可带动针体刺向深部,造成气胸。
(二)、针具过粗、手法过重:用粗针针刺胸部腧穴不当,可加重气胸症状,导致广泛性皮下气肿和纵膈气肿。本来针剌深度恰当但因行针中大幅度提插捻转超过深度,同样能增加肺部损伤的机会,发生气胸。
(三)、体位不当:在立位或其它不能持久的体位进针,易发生气胸。这是由于体位难以固定,刺入组织内的针体在肌肉的牵拉收缩下也随之活动,损伤及肺。
(四)、针后加罐:如针刺已经伤肺,此时拔罐,常可迅速加重病情。这已为许多单位所报道,我们亦有这方面教训:一老年肺气肿患者,予针膈关穴后,感胸闷不适,即在该穴拔一拔罐(针上加拔火罐)。不久,患者突然昏倒。经诊断为重度气胸,抢救一周始脱险,一月后才痊愈出院。特别是,针后拔罐引发气胸尚可延迟发生,如一男性患者,56岁。患者哮喘已50年,去某医院针灸治疗,在肺俞穴垂宜刺入0.5~1寸,留针拔罐10min。去罐后,针身有所增加。针后病者回家,约3时许,突然心慌、气促、胸背刺痛,大汗淋漓。入院体检:患者呈急性病容,左肺上、中呼吸音消失,左肺俞穴处有0.1~0.2cm大小之新鲜出血痂点,四周压痛。X线检查证明左肺创伤性气胸。治疗:经过输氧抢救,空针抽气,并用养阴润肺、降气平喘的中药调治,住院51天痊愈出院[3]。
四、不能因人而异:患者有胖瘦老幼之别,针刺时如不加区别,用同一深度,也是发生气胸的重要原因。如老年人,胸部肌肉不发达,特别是消瘦的老人,其斜方肌、提肩肌及菱形肌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萎缩。在此类情况下,如常规深度也可伤及肺脏。
【临床表现】
气胸,大多在针刺过程中或针后即可出现证候。亦有在针后半小时至数小时内发作,甚至还有报道在针后24小时始产生典型的气胸症状的,值得注意。根据证状,气胸可分为轻、中、重三种。
一、气胸的症状
(一)、轻度气胸:一般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或有胸闷气憋、刺激性咳嗽、活动时胸部有牵拉样痛。
(二)、中度气胸:胸肋刺痛,胸部胀闷不舒,呼吸困难,持续5267烈的咳嗽,心悸不宁,不能平卧。尚有相应的肩背部、上肢沉痛及活动受限等。
(三)、重度气胸:被针侧胸背部强烈刺痛,疼痛可向同侧的肩及手臂放射或向上腹部放射,并出现呼吸极度困难,四肢厥冷,烦燥出汗,神志昏迷等。如为血气胸,更有呼吸表浅,面容苍白,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危急症状。
二、气胸的体征
轻度气胸,体征不明显。中、重度气胸,呼吸速率加快,心率增加,可有鼻翼扇动。气管及心尖搏动均移向健侧,患侧肋间隙饱满、胸廓膨隆呼吸活动度及语颤减少或消失。叩诊呈过清音或浊鼓音。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健侧呼吸音增强。端坐呼吸,发绀。血气胸,在患侧积液处叩诊呈实音。体检可见患侧呈叩诊过度反响,肺泡呼吸音低或消失,胸壁有皮下积气,严重的有气管移位。胸透或拍片可见气胸和肺组织压缩象。有的患者在针刺当时无明显症状,数小时后才逐渐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胸痛等症。
三、X线检查
气胸部分透亮度增加,无肺纹,肺向肺门收缩,成透明团块,其边缘可见发线状阴影的脏层胸膜。肺萎缩程度可从10~90%不等。如为血气胸,则可见液平面。
X光胸部照片:患侧肺透亮度增高、肺纹理消失7例,并液气胸3例体检时一般可见呼吸急促,呼吸次数增多及心率增快。本组一例双侧气胸可见口唇发绀,鼻翼扇动,三凹征呼吸困难症状。单侧气胸可见患者气管向健侧移位。胸部检查:触诊患侧语颤减弱或消失,叩诊患侧呈鼓音,听诊患侧肺部呼吸音减弱或消失。若左侧中、重度气胸,叩诊左心界消失,听诊心尖区心音遥远。
X线检查,可证实肺萎陷和气胸的存在及其严重程度。不仅可以确定诊断,而且也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曾有学者,对14例气胸患者进行分析如下。症状:其中呼吸困难14例(100%)、胸痛12例(85.7%)、咳嗽8例(57.1%)、晕厥、面色苍白、冷汗淋漓6例(42.8%)、上腹部闪电样疼痛3例(21.4%)、发热(38~39℃)3例(21.4%)。病程1~2天的8例入院时症状明显,其它6例发病症状逐渐减轻。体征:轻微紫绀4例(28.5%)、均为肺压缩60%以上病例。X线:14例均以深吸气相胸片为诊断依据。压缩程度:轻度(压缩<30%=8例,中度(31~50%)3例,重度(>50%)4例。气胸类型;均为闭合型。胸腔积液:少量(肋隔角钝)9例。中量(满肋肌至第二前肋间以下)4例。8例胸水经检验:渗出性3例、脓性3例、血性2例[4]。
表明症状以呼吸困难、胸痛、咳嗽、晕厥多见。X线:所示压缩程度以轻度多见。在遇到这类事故时,为了尽量不耽误救治和减少病人的搬动次数,除非病情复杂,一般根据有毫针直刺深刺史、胸部剧痛、呼吸困难等典型症状,即可确诊。有认为,立即透视并不利于患者,宜待病情稳定后,再作透视。
最后,必须引起强调的是应尽可能避免误诊。其中最易与晕针的症状发生混淆。如某女性患者,59岁。因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咯痰而为之针剌肺俞、定喘穴,针后约15min许,患者诉胸闷、头晕,未引起医者重视。出针后再于背部拔罐,患者渐现呼吸急迫,口唇青紫,以为是晕针所致,遂开窗通气、摇扇送风等,但症情有增无减。才疑为气胸。放射科透视见右肺压缩50%,急送上级医院救治,终因抢救无效而于当天死亡[5]。
另外,有些双侧气胸常被误诊为单侧,如,一例针刺激所致的气胸患者,入院当日下午,门诊胸透仅发现左侧气胸,而右肺膨胀良好。入院后立即施左侧胸腔闭式引流术,术后4h胸透复查左肺膨胀情况时,才发现右侧也有气胸,两肺均压缩30~50%。所以,不仅针刺时要观察病人的情况,针刺后更应观察病人的变化,即使在治疗的开始阶段,也不应放松动态观察曾针刺过的健侧胸部有无气胸发生。
【预防方法】
一、运用叩诊技术:不少针刺意外所致的气胸与肺部处于病理状态有关。因此,对首次对在胸背部施针之患者,应先以叩诊定出肺的下界。对经检查一侧肺部有病变者,则测定其双侧肺下界移动度,并作出记号,再决定取穴和针刺深度。
二、掌握背胸部穴位针刺技巧:临床上,背部腧穴应用频率较高。既要严格掌握进针深度,又要获得效果。据多数医家经验,直刺时不易掌握有效深度,故采用以下方法:在背腧穴外侧约1cm处进针,以与水平成65°角进针,向脊椎方向深刺。直至针尖触及椎体,再略略退出,施行手法。此法不仅安全,得气感也强。以椎体为标志,不必担心深刺入胸腔,且因成65°角刺入,毫针经过该穴时,深度已达2cm以上,相当于背腧穴要求之深度,至脊柱附近又刺中夹脊穴,具有透穴特点,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胸部腧穴,可向肋缘斜刺至骨,微微退出后施行手法,如必须直刺,宜缓缓送针,只进3~5分,针感如不显,不可再深刺,宜在小幅度内提插探寻,提插幅度在1~2mm左右。如仍不明显,宜停针候气,3~5min后再用上法激发针感。
肩井穴发生气胸的频率较高,与其深度较难掌握有关,因肩井穴最近肺尖,该穴区内胸膜壁脏层有纤维小梁,活动范围极小,而右胸膜前界与右肺之间的间隙很小,加上前面提到的胸膜囊的最上部胸膜顶,高出锁骨内侧端以上1~3cm,所以针刺肩井穴,特别是右侧要十分注意,不可过深,并要反复体会手感。针刺时针尖宜向外侧倾斜,以防止内斜而刺破肺尖胸膜。
三、选穴组方宜慎重考虑:初学者尽量少选肩、背、胸部穴位,可以夹脊穴代之,或远道取穴。如患者有肺气肿等病,即使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师,也应慎重取胸,背部腧穴。
四、作好针前准备:应选择平直光洁之针具,如针体弯曲,万一伤肺,易增大裂口。针具宜细,用28~32号毫针。令患者取伏坐位或卧位,嘱其针后不要任意移动。押手宜轻,为避免事故,尽量少用押手。施用温针时,宜一手扶住针体,一手捻装艾炷,防止针体深移。杜绝隔衣进针。如某男性患者,45岁。因背部酸楚板滞而作针刺治疗,取俯卧位隔衬衣进针,取胸1~5夹脊及风门、肺俞、大杼诸穴,针上加艾炷温针,艾炷才点燃不久,患者即诉头晕、胸闷,见呼吸急迫,唇色微紫。急出针,送放射科检查,左肺已压缩40%[5]。另外,一般不要针后加罐,如为肺气肿患者,更要禁止。
五、留针期间注意观察。肩、胸、背部腧穴留针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情况下下不可超过30min。在留针期间医护人员应加强观察,嘱咐病人不可任意改变体位。因为留针时间过长,患者往往难以保持固定的体位。而任意改变体位,可引起针体在穴位内移动,增加发生气胸的可能。曾报道有一门诊病人,在其背部天宗和大杼穴埋针后,由于医护人员疏忽,病人自行外出,2h往返至门诊时发现气胸。
六、重视针后观察:凡针胸背部腧穴的病人,在可能的条件下,应让其在其它诊室休息15~30min后再走,如此类病人于针后数小时乃至十数小时,突然出现胸痛、咳嗽及气急等症状,而又无其它明显原因时,亦应怀疑有气胸可能。
另外,在肩、背、胸部选穴针刺时,如突然发生气急胸病或“虚脱”时,应先想到并发外伤性气胸的问题。有不少患者,进针后立即“晕厥”而被当地医生误为“晕针”。因此,凡是“晕针”患者,必须进一步检查明确气胸问题。对有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和年老身体瘦弱、胸壁较薄者,针刺胸部时要特别注意。
【处理方法】 一、一般治疗
1、安静休息。
2、药物治疗。在观察治疗过程中,为预防胸腔感染,常规使用青霉素40万单位,链霉素0.5g,肌肉注射,每日两次。对有发热及少量胸腔积液者,加大青霉素用量至80万单位,每日两次,肌肉注射。如对青、链霉素过敏者,可使用庆大霉素,肌肉注射,每次8万单位,每日两次。有咳嗽时,给予镇咳药,以防继续漏气。
3、排气减压。凡是患者在针灸后短期内(1~2h)出现明显胸痛、呼吸困难、肺萎缩在20%以上、胸膜腔内呈正压者(或在诊断性试穿时,针栓被气体自然顶出),经观察症状有逐渐加重趋势,均应立即排气。常用方法如下。
1)穿刺排气:操作简便,尤其在病情紧急情况下,可立即排气,在病侧锁骨中线第二肋间,使用人工气胸器穿刺排气。
2)闭式引流排气:多数针刺所致气胸,为单纯性闭合气胸,一般经穿刺排气后,伤口可很快愈合。但也有少数病人穿刺效果不好,如临床症状和X线证实以及胸腔测压表明,穿刺后一度好转后又加重者,则需要进一步作胸腔插管及引流等。
二、据症治疗
1、轻度气胸:患者无明显的气急、发绀针刺后只有伤侧轻度胸部不适,活动后气短,来诊时间已过24h以上,经X线诊断肺萎缩在10~15%以内者,而肺部无肺气肿等病变者,又没有防碍气胸自然吸收的原发病,一般卧床休息5~7天。据症酌给镇咳、止痛剂。为防感染,可考虑适当注射抗生素。一般气体多可自行吸收而愈,但需随时注意观察,以防症状突然加重。如有条件者,可给予病人持续低低流量吸氧或面罩高浓度吸氧。
2、中度气胸:肺萎缩超过15%但小于30%,或伴有肺气肿等病症者,应即令病人卧床休息,保持安静。采用人工气胸器在患侧锁骨中线第二肋间或腋前线第4~5肋间,常规消毒后穿刺排气,每次不必全部排尽,以胸腔内压降至“0”上下为准。无人工气胸器,为应急起见,可在上述部位用50ml消毒空注射器抽气;或用一般穿刺针头在针尾部缚一指套,消毒后,将针头刺入胸腔,然后在指套顶端剪一2~3mm大的小口,以排除气体。
对轻、中度气胸,可试配合腕踝针治疗。取腕部治疗点上
1、上2穴。上1位于尺骨内侧线与尺侧屈腕肌间,上2位于掌长肌腱与桡侧屈腕肌腱之间即内关穴上。上
1、上2穴均在腕横纹上2寸取穴,选好治疗点后,治疗点皮肤与针体常规消毒,用30~32号、1.5寸不锈钢毫针,针体要直,针尖与皮肤呈30°夹角进针,当针尖通过皮肤后,即将针放平,紧贴皮肤表面,沿直线皮下进针到针柄根部,在进针过程中,除针尖通过皮肤时有轻微刺痛外,要求不引起任何不适感,否则需要调整进针方向或深浅度。每日针刺1次,每次留针2h以上,为达到最好效果可延长留针时间达12h。本疗法在进针过程中,患者应无任何感觉效果最好。治疗效果与病变区域的判断、治疗点的选择及进针方向、深浅度的准确有密切关系,否则影响效果。应该强调的是,本疗法进针后,必须立即见效,症状立即减轻或消失,否则即为无效,应马上采取其它排气方法,以免耽误抢救时间,给病人造成生命危险[6]。
3、重症气胸;对胸片示肺被压缩40%以上,且病人症状明显,尤其是高压性气胸,用上法往往只能暂时应急,待症情稳定后,应马上转外科治疗,如采用肋间切开施胸腔封闭式引流术等。由于胸腔内大量积气被引流出,患者常于术后临床 症状有明显改善。随着积气的不断排出,肺可逐渐复张。若胸片显示肺已复张,伤侧肺病呼吸音已恢复,应关闭引流管观察24h后方可拔除引流管。
4、血、液气胸 在采用上述治疗措施的的基础上,配合抽取胸腔积血或积液。如出现休克症状,应配合输血、抗休克治疗。血出不止者,须及时转外科手术止血。应该强调的是,严重和比较严重的气胸属临床急症。针刺不当所致气胸往往是原发病不见好转,反而突出表现气胸为主要矛盾。在这种情 况下,有的家属和病人因惊慌失措,或者有的医务人员缺乏基本救治知识,往往舍近求远将病人从农村送入城市医院。从而增加患者在途中的痛苦,甚至出现生命危险。因为一般患者多系单纯性气胸,故应以当地处理为主。重症气胸必须转院者,在转院之前或转院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胸腔排气。护送的医务人员应携带胸穿用具,以备途中抽气,在紧急情况下可在一般的穿刺针头针尾部缚一指套,消毒后刺入胸腔,用胶布固定在胸壁上,然后将指套顶端剪一2~3mm小孔,解决应急排气,防止途中出现意外。心脏损伤
【概述】
内脏损伤中,针刺损及心脏是后果最为严重的一种。《素问?诊要经终论》有“中心者,环死”之说,环死,指一日内死亡。现代国内有关针刺意外伤及心脏在报道首见于1954年[1],迄今已报道6例,其中5例死亡。国外,无论欧美及日本,均有此类事故发生。特别是日本,还不属罕见。针刺误伤心脏,其发生率虽然并不高,但预后极为不良,故针灸工作者决不可掉以轻心。
【损伤原因】
由于心脏表面光滑,质地坚韧,又处于搏动状态,一般不易伤及。针灸疗法中,刺伤心脏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穴位原因:心脏位置在第二肋至第八肋之间,呈前后略扁的圆锥体,左起左腋中线,右至右锁骨中线。在此体表投影区城内,除前面有胸骨和肋软骨保护,后面有脊柱、食道等,不易受针刺直接损伤外,其余部位的穴位,如刺之不当,均有可能伤及心脏。
(一)、较易导致心脏损伤的部位:双侧的神封、步廊、灵墟,左侧之膺窗、乳根等。鸠尾穴,亦是易于发生事故的穴位。一般而言,以胸部的穴位多见,这是因为心脏前面膨隆,距皮肤表面较近,成人仅约4cm左右。
(二)、可能导致损伤的穴位:双侧之心俞、督俞、膈俞及左侧之期门、言意言喜、膈关等。背部体表距心脏较远,中间又隔肺脏,只有针刺较深时才有可发生,且往往同时损伤肺和心。
二、病理原因:当心脏本身有病时,针刺造成损伤的可能性将大为增加。心脏肥大或心包积液,可使刺道变短,同时在体表投影面积增大,而致可能造成损伤的穴位数目增加。心肌炎,由于心肌出现炎症、变性及坏死等,组织结构常变得非常松弛,这样,针尖便极易损害心肌组织。心包炎,尤其是缩窄性心包炎,心脏脏层和壁层广泛粘连、增厚和钙化,心包腔闭塞成为一个纤维瘢痕组织外壳,表面变得异常粗糙,致使毫针容易刺中。
三、操作原因:(一)、手法不当:1.针刺过深,方向错误。前胸胸壁较薄,离心脏近,深刺则易误中。或在针刺时,押手过重,刺道变短,即使刺得不深,也会造成损伤。有以仅用1.5cm长之毫针,导致右心室破裂死亡者。针刺方向错误,可使得非心脏投影区域内的穴位,如鸠尾等穴内施针时,也会伤及心脏。2.留针时间过长,一旦针刺损伤心脏,由于心脏不断作自主性收缩与舒张,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会促使心壁裂口不断增大,而发生机械性心脏破裂。
(二)、穴内埋针:此系指毫针刺入穴位,因不慎折断于内;或因有意剪断针尾,埋藏于穴内,后者以日本多见。埋针可在体内游走而损伤心脏。这种情况,可发生在埋针后不久,也可隔十数年后出现。往往与埋针部位是否靠近心脏或活动度大小有关。
四、间接原因:比较少见。多发生于有严重心血管疾患的初诊病人,因不了解针灸疗法,过度的紧张、恐惧,导致心脏损伤。如日本一例老年病人,在针刺治疗其胃疾患过程中,突然死亡。剖检证实,为处于动脉硬化状态的主动脉弓破裂,造成心包积血之故。
【临床表现】
针刺损伤心脏,一为刺伤心脏上的主要血管,一为直接刺破心壁。可引起两类病理变化:一类为大出血,不仅易造成出血休克,还因针刺所致的心包裂口较小,心包内积血不易排出,压迫心脏,产生心包填塞现象。如针刺伤及冠状动脉,更可导致心肌缺血和心力衰竭。另一类为心功能损害,多由于刺伤心脏功能结构,致心律失常,心排血量降低,肺水肿,心力衰竭。
主要症状 于针刺损伤后即刻或不久,出现心前区剧烈疼痛,高度气急,紫绀,短暂性昏厥,昏厥发作时可出现四肢抽搐、呼吸暂停等,以至发生休克,甚则心脏骤停。如心包填塞,表现为面色苍白,气急如窒,烦燥不安,脉搏细弱,心音遥远而轻微。X线检查示:心影增大,心包饱满,心搏微弱。
如心功能损害,则见严重心律失常,心悸、胸闷,以至心力衰竭。若为肌肉内断针所致,患者可突然出现心剧痛证候,并迅速进入休克状态。因往往无先兆,且一时查不到原因,容易误诊,须特别引起医者注意。
【预防方法】
一、掌握心脏投影区城穴位分布:不仅要熟悉正常情况下,而且应了解心脏病变时所涉及的穴位。在选择投影区穴位时,宜谨慎精当。
二、严格控制针刺深度和方向:尽管心脏距胸背都有一定距离,但针刺胸背部投影区穴位均应按常规深度,否则易出现事故。还应注意针刺方向,胸部穴,向肋骨缘刺或直刺;背部穴,向脊柱侧斜刺(具体深度及刺法可参考“气胸”节)。鸠尾穴,可因不同的方向和深度而分别损伤心脏和肝脏,刺该穴时,宜针尖略向下直刺,深度不宜超过1寸,以不刺穿腹膜为准,进针时,送针宜慢,手法轻柔,为预防事故发生,必须杜绝隔衣进针。
如一例19岁女性,系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针刺鸠尾穴时,取2寸针在剑突下半寸垂直进针后,再向胸骨正中线平刺1寸,用G6802型治疗仪通电,连接曲池和鸠尾针柄,见鸠尾针跳动明显。数分钟后病人忽尖叫一声,头后仰,眼上翻,呕吐。迅即拔针,见患者口唇已紫绀,呼吸心跳均已停止。经开胸按摩心脏,心跳呼吸先后恢复,但仍持续昏迷。终因肺部严重感染而死亡[2]。
三、密切注意留针情况:胸背部穴位,留针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要超出15min,操作时,不可猛提重插,以捻转为主,配合小幅度提插。留针期间,嘱患者保持原有体位,不可随意变更,呼吸节律宜平稳匀称,如有咳嗽、打喷嚏等,应退针至皮下。一旦见到针尾出现节律摆动,或者针体有与脉搏或呼吸运动相应之往返性刮擦时,则示针尖已和心脏相触,应急速退针。
为了避免损伤心脏或其它事故发生,不要采用穴内断针或埋针法,国内现行的揿针式埋针法,也要慎用。更应防止穴位折针。
【处理方法】
凡出现心脏损伤的临床症状,立即去针,并急送内科抢救。包括绝对卧床,镇静,吸氧,应用强心剂利尿药物,限止水分摄入等,防止心力衰竭。如发生休克,宜抗休克处理。如损伤较重,心脏发生破裂,出血不止,则应马上转送外科,必要时行开胸手术,缝补损伤之心壁清除心包内积血。
心脏损伤,必须争分夺秒,不可延误。有一28岁男性患者,因左胸针刺(按:原文未注明具体穴名)后2h感到胸闷、心慌、全身不适,当时未作任何处理。直至针后10h,患者出现冷汗、口渴、四肢厥冷。测血压为9.3/5.4kpa(70/40mmHg),脉搏已达136次/min,才送医院治疗。结果,急诊入院时心跳已经停止。开胸后,见心包极度膨胀,内有积血约700ml,左心室前壁有3处喷血小洞,经抢救无效而死亡。丧失了救治时机[1]。总之,心脏损伤,势急病重,要求医者不得延误,果断决定,火速处置。胃部损伤
【概述】
胃属于腹部的空腔器管。一般而言,腹部脏器,特别如胃肠招致针刺损伤的机会要少一些。这是由于腹壁肌层较厚,有皮下脂肪、腹肌等。而胃肠等肌性器官本身又有一定收缩能力,当纤细的毫针刺入腹腔时。脏器受到刺激后,会主动收缩,通过蠕动而退让,加之表面光滑,不易刺中,即使较小的刺伤,也可因肌肉收缩而弥合,从而为表现出临床症状。
但是,针刺不当也可以引起胃部的严重损伤,甚至导致胃穿孔性腹膜炎。所以,决不可盲目地根据古人“腹如井”的说法,一味深刺,以免造成不良后果。国内关于针刺意外损伤及胃的首次报道见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当时的南京华东军区医院外科,从1949年6月至1950年10月间,共收治40例腹部穿刺伤的病例,其中因针刺造成损伤的有4例[1]。之后,临床上陆续有一些报道。这些病例,多为外科手术所证实。如有2例腹痛患者,均经针刺腹部穴位(穴名不详)后病情加重求诊。结果发现,其中有1例因针刺不慎导致胄穿孔性腹膜炎,手术时发现胃有4处穿孔;另1例幽门梗阻性腹膜炎,手术时见有渗出、充血、水肿,前壁与大网膜粘连、幽门梗阻等,认为均与针刺伤有关[2]。值得一提的是,临床上尚有报道针刺导致间接胃穿孔。这种上往往发生在胃部有溃疡等病变的患者,属于间接针灸意外事故。尽管有关报道不多,确切原因也不很清楚,但应引起重视。
【损伤原因】
一、穴位原因:鉴于每个人胃的形状和位置不尽相同,在不同的生理或病理状态下,如饱食或胃下垂时,有较大的变化,所以,其体表的投影难以固定。
较易导致损伤的穴位:上脘、中脘、建里、下脘;左侧的承满、梁门、关门等。如中脘穴,可由于从肌肉深层经腹白线入腹膜腔,正对胃小弯中部。另外,足三里穴针刺不当可引起间接性损伤。
二、病理原因:当胃扩张时,胃和十二指肠体积显著增大,胃壁变薄,内压增高,此时针刺腹部穴位,操作不当就有发生胃穿孔、破裂的危险。在慢性胃炎、溃疡或肿瘤的情况下,由于组织结构发生病理变化,针刺亦易造成损伤。同时,也能引起间接损伤。
三、操作原因:
(一)、针体过粗,刺之过深:临床所见,用芒针(一种特制的长针)治疗肠胃病时,发生刺伤胃的事故较多,往往不仅伤及胃的浆膜层、肌层,且可贯穿整个胃壁。
(二)、手法过重,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常常使损伤加重,穿孔部增大及多处穿孔。有一例针刺导致的胃穿孔性腹膜炎,术中发现胃部竟有四处针孔。
【临床表现】
因针刺损伤程度和原有病变情况的不同,可分轻重二症。
一、轻症:一般为针刺损伤轻、穿孔小,而胃本身无器质性病变者。由于胃粘膜较厚且可移动,粘膜能自穿孔处突出,堵住孔口,使胃部内容物不能流入腹腔,即使感染也容易局限化。故在穿孔小,尤其在空腹情况下,腹膜刺激征和全身证状多不明显,仅出现腹部疼痛不适,局部有压痛、恶心、纳差等轻症。
二、重症:胃裂口较大,特别在胃扩张或饱食时损伤,胃内容物大量流出,引起强烈的腹膜刺激症状。加之胃部的血运较为丰富,穿孔时往往伴有出血。包括:剧烈的腹痛、呕吐,呕吐物含血液,腹部压痛明显,腹肌强直(尤以上腹部显著),肠蠕动音消失,肝浊音界消失。严重者,易发生休克。X线检查:膈肌下可积气。实验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15,000~20,000/mm3)。
【预防方法】
一、掌握针刺深度:在胃部投影区的穴位针刺时,要掌握好针刺的深度,首先须体会不同肌肉层次的手感和反应。以胃区任脉线上穴位为例,局部解剖结构为:皮肤,皮下,腹浅筋膜,腹白线(此层主要在任脉线上,组织比较致密,血管神经分布很少),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层(脐以上此层不甚显著)和腹膜壁层。针刺深度应限制在腹膜壁层以上的各组织之中,此时即使未出现针感或针感不强,也只应在腹壁各层间缓慢提插捻转,或停针候气后,再行操作。根据我们体会,腹部针感特点是:当针尖入肌层后,即有沉重之感,略加操作,便现酸胀,如深刺至腹膜壁层,患者即感疼痛,呈向外放射样刺痛。医者手感,如针尖触及一坚韧之膜,不宜再深刺,可轻轻作小幅度提插,略略将针退出0.1寸左右。
二、选择适当针具:在应用普通毫针能奏效的疾病,尽量不要选用芒针或粗针,特别是芒针,针身细而长,如果技术不熟悉,或者病人移动体位,不仅易刺伤胃,且容易发生弯针、滞针以至折针。临床上以28号2寸毫针为宜,过细则不易刺入。
三、保持一定体位:针刺腹部腧穴,以取仰卧位较好,不仅患者能放松腹肌,保持体位,医者亦便于施针,体会针刺深度和感应,正如《针灸大成》所云:“凡针腹上穴,令患人仰卧,使五脏垂直,以免刺患”。
四、谨慎选穴操作:在饮食后(尤其是饱餐后)或急性胃扩张等情况下,尽量少选或不选腹部穴位,对必须选择的穴位,应严格遵守操作常规。在治疗胃溃疡、胃炎等疾病时,腹部穴的针刺手法不可过猛。
【处理方法】
损伤轻,穿孔小,全身情况良好者,可令其卧床休息,注意饮食,必要时针刺足三里、上巨虚等穴,或内服舒肝理气、清热解毒的中药。如因穿孔渗出少量内容物,引起局限性感染者,则根据证候情况,采取禁食、胃肠减压、输液,并据感染程度给予抗菌素。
穿孔大,内容物渗出多,症状明显及全身情况差者,应及早转外科进行手术治疗。包括探查腹腔,对损伤的血管进行结扎和缝合裂口及其他措施等。肝脏损伤
【概述】
关于针刺不当损伤肝脏,早在《素问。刺禁论》就有“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之说。现代临床上,以同时刺伤肝脏和其它内脏的报道较多,单纯伤及肝脏的事故少见。有的针灸书籍,如上海中医学院所编《针灸学》(1974年版)亦曾提及此类损伤。由于肝脏损伤后,常伴严重出血性休克,并因胆汁漏入腹腔而可引起胆汁性腹膜炎和继发性感染,如进行不准确处理,后果严重,故希对此充分重视。
【损伤原因】
肝脏位于右侧膈下和季肋深面,受胸廓和膈肌保护,不容易伤及。毫针刺伤肝脏,与下列原因有关。
一、穴位原因: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实质器官,左右径为25cm。大部分在右上腹部,小部分超越正中线而达左上腹。上界在右锁骨中线平第五肋上缘,下界齐右肋缘,肝脏右叶下缘在上腹中线可达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
较易导致肝脏损伤的穴位:鸠尾、巨阙、上脘、右侧期门、日月、章门等。
二、病理原因:肝脏可因感染或非感染性原因发生肿大,随着肿大程度的增加,其涉及的体表穴位即可增多,针刺中脘、下脘及附近的肾经、胃经的穴位,都有可能伤及。同时肝脏组织比较脆弱,病变时,肝细胞变性,表面粗糙,更易被损伤。特别是肝硬化,由于肝细胞变性、坏死、新生,并伴有弥漫性炎症及结缔组织增生,针刺不当,特别手法较重时,很可能发生破裂。
三、操作原因:上述穴位,针刺过深或方向错误,手法过重,反复提插等,均可伤及。特别是,临床上常有误将因病变而硬化的肝脏当作“痞块”,采取粗针提捣以活血散结等,更易带来严重后果。
【临床表现】
轻症:系指损伤较轻、较单一者。此时肝脏出血往往不多,血肿局限于肝脏被膜之下,多无明显的腹膜刺激症状。表现为肝脏胀痛,或有压痛,胀痛可向背部放散,触诊肝脏可有肿大。重症:损伤较重或多处损伤者,可引起局部组织细胞坏死,甚至肝脏破裂,胆汁溢出及较大量的出血。血液和胆汁流入腹腔,刺激腹膜,出现剧烈的腹痛和右侧腹肌紧张,压痛和反跳痛;刺激膈肌,则有呃逆和右肩牵涉痛。重者呼吸困难,口唇苍白,口渴恶心,烦燥不安,而进入休克状态。叩诊:右腹有浊音和移动性浊音。
X线检查:显示肝阴影扩大、膈肌升高。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都提示进行性贫血。证情复杂时,可采用腹腔穿刺,甚至剖腹探查来加以确诊。
【预防方法】
肝脏位于右侧膈下和季肋深面,受胸廓和膈肌保护,不容易伤及。毫针刺伤肝脏,与下列原因有关。
一、穴位原因: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实质器官,左右径为25cm。大部分在右上腹部,小部分超越正中线而达左上腹。上界在右锁骨中线平第五肋上缘,下界齐右肋缘,肝脏右叶下缘在上腹中线可达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
较易导致肝脏损伤的穴位:鸠尾、巨阙、上脘、右侧期门、日月、章门等。
二、病理原因:肝脏可因感染或非感染性原因发生肿大,随着肿大程度的增加,其涉及的体表穴位即可增多,针刺中脘、下脘及附近的肾经、胃经的穴位,都有可能伤及。同时肝脏组织比较脆弱,病变时,肝细胞变性,表面粗糙,更易被损伤。特别是肝硬化,由于肝细胞变性、坏死、新生,并伴有弥漫性炎症及结缔组织增生,针刺不当,特别手法较重时,很可能发生破裂。
三、操作原因:上述穴位,针刺过深或方向错误,手法过重,反复提插等,均可伤及。特别是,临床上常有误将因病变而硬化的肝脏当作“痞块”,采取粗针提捣以活血散结等,更易带来严重后果。
【处理方法】
一、轻症:采用保守疗法,病人应静卧休息,适当应用止血剂和止痛剂,配合保护肝脏的药物,控制饮食,必要时用抗生素。但应严密观察,如肝脏持续增大或出现进行性贫血,则应转院进一步检查。
二、重症:须立即转外科,如并发休克,宜先进行抗休克治疗,出血猛烈者,可快速输血及止血。待休克好转后,再予以手术治疗,包括切除坏死的肝脏组织,清除腹腔内血块和胆汁,修补缝合伤口,充分止血和可靠的引流。
肝脏损伤的预后与损伤程度和及时准确的治疗的密切有关,故一旦为针刺伤及,必须迅速判断症状的轻重,给予有效的救治。
胆囊穿孔
【概述】
针刺不当,伤及胆腑的文献记载亦首见于《黄帝内经》,指出:“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素问²刺禁论》)。现代国内最早见于1959年[1],迄今共已公开报道10余例。有统计约占针刺意外损伤的1.3%。尽管胆囊所在部位较深,体积较小,表面圆滑而有一定张力,以及前有肝脏等脏器的复盖保护等。但上述资料表明无论古今,此类事故绝非少见,值得针灸工作者警惕。
由于针刺损伤胆囊后,多可引起急腹症,如处理不及时,容易导致严重后果,故尽量避免事故的发生,或者当事故出现之后,及早加以处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损伤原因】
一般而言,针刺不易伤及胆囊,这是因为胆囊所在部位较深,体积较小,表面光滑而有一定张力以及前有肝脏等脏器覆盖等。造成刺伤胆囊的原因约有下列几个:
一、穴位原因:正常胆囊,其形如梨,长约7~9cm,宽2.5~3.5cm。其体表投影位置一般在右侧腹直肌外缘和第九肋软骨交叉处。胆囊的腹膜包裹是不完全的,仅腹面和两侧面由肝包膜反折加以遮盖,其囊底暴露于上述交叉处。
较易导致胆囊损伤的穴位:右侧期门、日月、不容、承满以及上脘、鸠尾等。
二、病理原因:胆道梗阻或胆囊本身所存在的疾病(如结石、炎症、异物、肿瘤等),可引起胆囊内胆汁充盈,不仅可使其体积增大,而且常能使胆囊表面粗糙,缺乏相应的弹性和张力,容易招致针刺破损囊壁。同时,肿大的胆囊,其囊内压力明显增加,一旦刺破后,即可促使胆汁外流,穿孔处不易闭合,从而加重和促进炎症漫延。
其次,肝脏肿大可使胆囊位置下移,胆囊本身病变肿大,都会造成体表投影位置变化,使涉及的穴位增多,如有报道针刺梁门穴导致胆囊体部贯穿性穿孔。
三、操作原因:针刺过深,特别是对胆囊肿大的病人来说,是引起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手法不熟悉,反复的提插捣动,不仅可以刺伤胆囊,还能导致囊壁多处穿孔。选用毫针过粗过长,也会增加胆囊穿孔机会。针刺方向错误,也是原因之一,往往在非胆囊投影区针刺,由于针刺方向不正确而刺破胆囊。
【临床表现】
针刺误伤胆囊,以胆囊穿孔多见。其损伤部位,常见于胆囊底部,亦有刺破胆囊体部;可以是贯通损伤,也可只伤一侧囊壁。胆汁外流引起不同程度的腹膜炎症状。根据患者的体质,胆囊是否有病变、穿孔的大小,胆汁外流程度,临床上分胆囊周围炎、局限性腹膜炎及弥漫性腹膜炎数种,程度上有轻重之别。
一、轻症:可有右上腹痛,并有压痛,可伴恶心、呕吐等。有的在24~26h内不出现症状,故要注意观察。
二、重症:多于针刺后出现症状。表现为右上腹剧烈疼痛,呈持续性并逐渐扩散至全腹,有显著触痛(以右肋下最明显),反跳痛和肌紧张。恶心、呕吐,全身可呈发热、脉速、呼吸浅快等中毒症状。特别是由于胆汁溢入腹腔,强烈刺激腹膜,渗出大量液体,降低循环血量,而易出现低血量休克。腹腔穿刺,多可抽出淡黄色胆液,有助于诊断:白细胞计数上升至1500/mm3以上,中性粒细胞增高。
【预防方法】
一、慎重选穴:针前应了解有无胆囊及肝病史,检查右上腹部,如触及肿大的胆囊,最好不在此范围取穴。如为肝脏肿大,更应了解胆囊的具体位置。凡遇此类情况,对经验不足者来说,以远道取穴或左病右取为宜。
二、注意操作:局部取穴,即使是在肝胆正常的情况下也应轻刺浅刺,不可刺破腹膜。期门、日月等穴,临床上不易得气。我们的体会是,针尖可稍偏向肋骨缘,斜刺至触及骨面,再提插捻转,往往会出现满意的针感,但切忌大幅度乱捣乱插。如为胆囊肿大者,取用局部穴位时,宜选30号毫针,留针时间不可过长(一般为10~15min),并嘱患者保持原来体位,不要随意变动。取针后,可令其在诊室休息30min,以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处理方法】
根据针刺情况、临床证候、炎症范围及全身状态而采取不同治疗方法。
一、轻症:全身状况好,原无胆囊病变者,可采取保守疗法,卧术休息,并应用利气止痛,清热解毒的中药或消炎止痛的西药,必要时,禁食及胃肠减压,以及体液疗法,补充足够的水、糖、电解质及维生素等。
二、重症:一般情况差,全身中毒症状较重,或用非手术疗法不见好转者,均应不失时机转外科施行手术。轻者作缝合修补,严重者则须作胆囊切除。脾脏损伤
【概述】
脾脏是腹部内脏中最易受损伤的器官。《素问²刺禁论》指出:“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针刺意外损伤脾脏的报道首见于1957年[1]。尽管处于正常位置的脾脏其体表投影区域内无经穴分布,但因针刺不当损伤脾脏,造成脾脏破裂出血的报道,并不罕见。
【损伤原因】
一、病理原因:这是针刺误伤脾脏的主要原因。成人正常的脾脏约掌心大,外形似蚕豆。位于左季肋深处,被九、十、十一肋所遮盖。脾周围的腹膜皱襞与附近脏器相连,形成各条韧带,对脾脏起支持和固定作用。由于脾脏在体表投影区无经穴分布,其位置较固定,又为肋骨保护,故在通常情况下,针刺不可能伤及。但脾脏常因某种疾病如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病等而发生肿大,当脾脏体积增大时,向上伸展,抬高膈肌,向下可伸入左上腹。巨大的脾脏有时能达左髂部,甚至进入右腹腔。此类病变脾脏,游动程度低于正常,而脆度明显增加。这时,不仅其邻近的穴位,如左侧的章门、京门、腹哀以及胃上穴等,在针刺时穴可导致损伤,而且涉及到更多的其它腹部穴。且由于肿大的脾脏压迫腹壁,使刺道明显缩短,针刺损伤的机会相应增高。另外,有些医生在不了解病情的情况下,盲目行腹部深刺,治疗“痞块”,也是导致脾脏破裂的原因。
二、操作原因:脾脏是腹腔内最易发生破裂的脏器,稍受外力损伤,即可破裂。脾脏又是造血器官之一,血运极为丰富,故一旦破裂,常造成大出血。因此,过度的深刺,大幅度的运针等,均可造成严重损伤。针刺误中脾脏,如留针时间较长,因脾脏常随膈肌呼吸而上下移动,深入脾脏的毫针部分则使其裂口不断增大,导致脾脏实质内出血加剧。
另外,深针时,如剧烈咳嗽,或因疼痛等原因造成呼吸加深,脾脏随膈肌运动幅度的增大,亦易引起或加重脾脏的破裂。
【临床表现】
因脾脏破裂的程度、范围及出血情况不同,其临床表现证候不一。
轻症: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部分患者仅觉左上腹有不适或胀痛感,或在左上腹触及有压痛的肿块,多位于针刺处。值得注意的是:针刺损伤,毫针造成脾脏的中央型破裂(破在脾实质深部)和被膜下破裂(破在脾实质周边部分)二种不同类型的损伤,但不论何种类型,均可形成张力血肿。刚开始时,病人可没有任何症状,然而,脾脏却仍在出血,张力血肿可继续增大。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积血将突破被膜,形成真性破裂,引致腹腔内大出血,病人往往迅速休克,甚至未及抢救而死亡,这种情况多于受伤后1~2周左右出现,必须提高警惕。
重症:剧烈的腹部疼痛,开始局限于左上腹。随着出血增加,流入腹腔,渐即全腹疼痛,但仍以左上腹最著。血液刺激腹膜,引起腹膜刺激症状:腹肌强直,触痛,反跳痛,并可伴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人因血液刺激膈肌,出现左肩部疼痛。出血较快者,短时间内就表现为:烦躁、口渴、心悸、出冷汗、面色苍白,以至神志淡漠,脉搏细速而微,血压下降而陷入休克。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呈进行性下降,白细胞计数上升。超声检查:可发现腹腔内有积液,脾脏体积增大,尤其对被膜下的脾破裂能及时作出诊断。X线检查:腹部X线透视可见左膈抬高,运动受限等;X线平片示脾影消失或变形。腹腔穿刺,如吸出不凝固血液,结合左上腹有针刺史及其它临床证状,即可诊断为脾破裂。
【预防方法】
一、熟悉脾脏的解剖位置:针刺治疗前,宜先行腹部触诊,了解脾脏是否肿大及肿大的范围。如发生肿大,少选或不选投影区的穴位。
二、慎重操作:在脾脏正常时,如取与脾脏投影区附近的穴位(如章门、京门、梁门、腹哀等),注意不可向脾脏方向斜刺、深刺。脾脏肿大者,更宜用浅刺或横刺法,针尖须保持在肌层中。对有剧烈咳嗽或惧痛的患者,则应避免选投影区及其附近的穴位。如不慎刺入腹腔,针尖触及脾脏被膜,医者手感常有一定阻力,此时即须退针,切不可深刺,或施以提捣之法。留针期间,患者如觉针处出现疼痛不适,也应马上去针,并加强观察。另外,在不明症情的情况下,亦决不可盲目深刺“痞块”。
【处理方法】
一、轻症:无明显临床症状的患者,可静卧休息,并给予止血药物等进行对症治疗。但对此类病人,均须严密观察2~3周,一旦发生内出血,应立即转科处理。
二、重症:绝大部分病人要转外科手术治疗。发生休克者,应首先抗休克,包括快速输血、补液等。由于脾实质甚为脆弱,不宜缝合,修补,故脾脏破裂的诊断一经确定,应施行脾切除术。肠道穿孔 【概述】
关于针灸损及肠道的事故,在古籍中虽然记载不多,但现代发生的并不少见。我国现代最早的因针刺激不当造成肠穿孔的公开报道见于1959年[1],据不完全统计,从二十世纪50年代迄今已报道15例之多。肠道的损伤,虽多不及上述脏器严重,然而也有不少重度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有的甚至因抢救不及而死亡。因此也必须慎重对待,不可掉以轻心。
【损伤原因】
肠道和胃一样,由于表面坚韧光滑,且可自动躲避,不易刺中。万一刺伤肠壁,因针孔细小,也往往能自行闭合,不致发生较严重的后果。导致肠道穿孔及并发急性腹膜炎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穴位原因:肠道在腹部的投影区域较大,涉及的穴位于较多,已发生过的有中脘、关元、气海、天枢及其他脐周穴位。应注意不可深刺,特别在病理的情况下。
二、病理原因:大多数刺误是在肠道病变的情况下发生的,包括肠扭转、肠梗阻及肠道炎症、肿瘤等。此时,或表现为肠管扩张,表面张力增高,蠕动缓慢,在针尖刺激时避让困难;或表现为肠道本身组织充血水肿、变性坏死。此时,深刺腹部穴位,易于损伤肠管,不仅穿孔较大、针孔很难愈合,且易使内容物溢入腹腔,发生急性腹膜炎。如一例男性,28岁。脐周突发阵发性绞痛,伴剧烈呕吐(吐出物为大量黄绿色液休)及肛门停止排便、排气10h,曾在当地行腹部针刺治疗(约扎针5~6次),未见好转,疼痛反而扩散至全腹。后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肠系膜根部顺时针扭转360°。为一肠扭转病例。发现因针刺损伤,致有3处3³3cm2的出血斑,肠管普遍充气。水肿,距十二指肠悬韧带约20cm之肠管上可见3个针眼痕迹[2]。
三、针具原因 :应用火针具或粗针具,极易损伤肠管,尤其在肠道本身有病变的情况下,更为严重,火针针孔,由于系烧灼所伤,多不易自行闭合。而粗长针,尤其是芒针,如针刺不当,可穿过多段肠管造成数处穿孔。如一例盲肠扭转引起肠梗阻的患者,用3~5寸长针在腹部深刺,结果回肠上段、中段发现四处穿孔。
四、操作原因:主要有以下二个原因。
(一)、手法不当:除不适当的深刺外,在腹部穴位,反复使用大幅度提插捻转手法,亦可加重症情,造成肠管多处穿孔。有一例右腹股沟嵌顿疝患者,针刺腹部穴位,于留针期间不断施行手法,导致肠穿孔腹膜炎。手术探查中发现,脓疡部位之肠管,均可见有毫针粗细之穿孔,少则一个,多至数个。
(二)、进针过深:由于受腹部深似井一说的影响,往往不论病人症情如何,一味深剌。是造成肠穿孔的又一原因。如一女性患者,因腹部疼痛八个月,无肛门排气及排便,由当地医生在上腹部剑突下进行针灸,用长3~5寸的长毫针3枚,剌入深度为2/3针长。当日下午4时,原上腹部疼痛转至两下腹部,疼痛加剧并感腹胀。经保守治疗8天,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游离盲肠,并移行至右下腹部,呈逆时针方向扭转320°,盲肠无坏死。小肠普遍扩张,上段回肠可见4³3cm2及2³3cm2之两处坏死穿孔;位置相当于剑突与脐之间,发现中段回肠有两处绿豆大小之圆形穿孔并列,两穿孔相距2cm左右[3]。
【临床表现】
一、轻症:自觉症状不显,或有腹痛,一般不剧烈且较局限,腹膜刺激症状不明显。
但应注意,有时小肠穿孔,尤其是回肠末段穿孔,在伤后早期患者全身情况可能良好,而在数小时之后,会出现显著的腹膜炎症状,患者病情迅速恶化。其次,结肠穿孔,因其内容物较干,含细菌甚多,感染力较小肠为强,但刺激性较小。早期症状往往不显,可是感染的危险性很大。在诊断时,切不可疏忽大意。
二、重症:穿孔较严重或多处穿孔,特别是伴有肠道其它病变者。症状多迅速出现:剧烈腹痛,恶心呕吐,体温增高,腹部压痛明显,反跳痛,腹壁强直,肠鸣音消失。X线检查:腹腔内有多量游离气体(单纯肠道损伤,腹腔内积气很少)。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如损害严重或出血过多,患者则多表现有休克的现象。
【预防方法】
一、慎重选穴:在治疗肠道病变所致的急腹症时,如急性肠梗阻、肠扭转、肠套迭等,应慎选腹部穴位,最好多取远道穴,如足三里、上巨虚等,或背部腧穴。其它肠道病症,组方配穴,亦须斟酌。
二、注意操作:腹部穴位,以2寸左右的28号毫针为宜。火针和芒针不要用于腹部深刺,如用火针,只能用于浅表点刺。某些急腹症必须选用腹部穴位时(如急性肠梗阻用天枢穴、中脘穴等),针刺深度不可超过腹膜壁层。如无把握,可用斜刺、平刺透穴法等。
倘怀疑有针刺损伤及肠道可能,或出现某些早期症状时,应严密观察,并作必要的检查,见微知著,及早防治。
【处理方法】
一、单纯肠道穿孔:一般情况好者,如属轻症,无明显自觉症状者,可令其休息观察,根据情况,给以对症治疗;如穿孔较重,腹部已发生感染,但局限化者,可按腹膜炎非手术疗法,包括禁食、胃肠减压,退热,止痛,抗菌消炎,以及辅以全身疗法,如输液等。对以上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注意症情变化,如有异常,即采取相应措施。
二、严重肠道穿孔(包括多处穿孔):引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或合并肠梗阻、肠扭转等症者,须立即转外科手术处理。包括切除坏死或损伤过重的肠段,进行牢固的缝合等。
第四篇:针灸穴位总结
十二正经
手太阴肺经
中府→少商
主治概要: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和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腧穴(共11穴,左右22穴)
尺泽 孔最 列缺 太渊 鱼际 少商 1.尺泽
合穴
[定位]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 肺系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操作] 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2.孔最
郄穴
[定位] 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 肺系病;肘臂挛痛。
[操作] 直刺0.5~1.2寸。3.列缺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简易取穴法: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食指尖端所压处是穴。[主治] 肺系病;半身不遂,口眼涡科,头痛,项强痛,牙痛等头部病。[操作] 向上斜刺0.5~0.8寸。9.太渊
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定位]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搏动处。[主治] 肺系病;无脉症;腕臂痛。
[操作] 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10.鱼际
荥穴
[定位] 在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主治] 肺系热病;小儿疳疾。[操作] 直刺0.5~0.8寸。
11.少商
井穴
[定位] 在拇指桡侧端,指甲角旁约0.1寸处。
[主治] 肺系热病;癫狂。
[操作] 直刺0.1寸,或点刺出血。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迎香
主治概要:头面五官、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腧穴(共20穴,左右40穴)
合谷 曲池 肩髃 迎香
4.合谷
原穴
[定位]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中点桡侧。简易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等五官病;发热恶寒等外感病,热病无汗或多汗;经闭、滞产。(五官外感多汗经产
[操作] 直刺0.5~1.0寸。11.曲池
合穴
[定位] 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桡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处。
[操作] 直刺0.5~1.0寸。
15.肩髃
[主治] 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瘾疹,瘰疬。
[操作] 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定位] 在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凹陷中。简易取穴法:臂外展或向前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前方的凹陷即是本穴。20.迎香
[定位]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主治] 鼻塞,鼻衄,口喎等局部病;胆道蛔虫症。[操作] 直刺或向上斜刺0.3~0.5寸。足阳明胃经
承泣→厉兑
主治概要: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病证。
腧穴(共45穴,左右90穴)承泣 地仓 颊车 下关 头维 梁门 天枢 梁丘 犊鼻 足三里 条口 丰隆 内庭 厉兑
1.承泣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主治] 眼睑瞤动,迎风流泪,夜盲等目疾;口眼喎斜,面肌痉挛。
[操]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下缘直刺0.5~1.5寸。注意缓慢进针,得气即止,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眶内出血。出针时稍按压。
4.地仓
[定位] 口角向外旁开约0.4寸,上直对瞳孔。[主治] 口眼喎斜,流涎,三叉神经痛。[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颊车穴方向透刺。6.颊车
[操作] 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0寸。可向地仓穴方向透刺。
[定位] 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按之凹陷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主治] 口眼喎斜,齿痛,颊肿,牙关紧闭等局部病。7.下关
[操作] 直刺0.5~1.0寸。留针时不可作张口动作,以免折针。
[定位] 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闭口张,张口闭。[主治] 牙关紧闭,三叉神经痛,齿痛,口眼喎斜等;耳鸣,耳聋。8.头维 [定位] 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处。主治] 头痛,目眩,目痛。[操作]平刺0.5~1.0寸。21.梁门
[定位] 脐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主治] 纳少,呕吐,腹痛等胃病。
[操作] 直刺0.8~1.2寸。过饱者禁针,肝肿大者慎。
25.天枢
大肠募穴
[定位] 脐中旁开2寸处。
[主治] 腹痛,腹胀,痢疾,便秘,腹泻等胃肠病;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病。[操作] 直刺1.0~1.5寸;孕妇不可炙。34.梁丘
郄穴
[操作] 直刺1.0~1.2寸。
[定位] 屈膝,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主治] 急性胃病;膝肿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乳痈,乳痛等乳疾。
35.犊鼻
[定位] 屈膝,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又名外膝眼。[主治] 膝关节肿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等病。[操作] 向后内斜刺0.5~1.0寸。
36.足三里
合穴,胃下合穴
[定位] 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外1横指处。
[主治] 胃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肠病;下肢痿痹证;癫狂等神志病;乳痈、肠痈等外科病;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胃肠外科足三里虚劳神志)
[操作] 直刺1.0~2.0寸。强壮保健常用温炙法。38.条口
[定位] 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处。[主治] 下肢痿痹;肩臂痛;脘腹疼痛。[操作] 直刺1.0~1.5寸。
40.丰隆
络穴
[操作] 直刺1.0~1.5寸。
[定位] 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距胫骨前缘外2横指。[主治] 头痛,眩晕;癫狂;痰饮病症;下肢痿痹;腹胀,便秘。(丰富痰)
44.内庭
荥穴
[定位] 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赤白肉际处。
[操作] 直刺或斜刺0.5~0.8寸。
[主治] 齿痛,咽喉肿痛,鼻衄等五官热病;热病;吐酸,便秘,痢疾,泄泻,等胃肠病;足背肿痛。(五官胃肠热内停)45.厉兑
井穴
[操作] 浅刺0.1寸
[定位] 第2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主治] 齿痛,鼻衄,咽喉肿痛等五官热病;热病;多梦,癫狂等神志病。足太阴脾经
隐白→大包
主治概要: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
腧穴(共21穴,左右42穴)1.隐白
井穴
[定位]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趾甲角旁0.1寸处。
[操作] 浅刺0.1寸。
[主治] 便血,尿血等慢性出血证;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癫狂,多梦;惊风;腹满,暴泻。3.太白
输穴;原穴
[操作] 直刺0.5~0.8寸。
[定位] 足第1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 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等胃病;体重节痛。4.公孙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定位] 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操作] 直刺0.6~1.2寸。
[主治] 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等胃病;心烦失眠,发狂等神志病;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6.三阴交
肝脾肾三经交会穴
[定位] 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操作] 直刺1.0~1.5寸。孕妇禁针。
[主治] 肠鸣,腹胀,泄泻等胃病;月经不调,阴挺,滞产,不孕;阳痿,遗精,遗尿;心悸,失眠,高血压;下肢痿痹。8.地机
郄穴
[定位] 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操作] 直刺1.0~1.5寸。
[主治] 腹痛,泄泻等胃病;崩漏,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病;小便不利,水肿等脾不运化水湿病。
9.阴陵泉
合穴
[定位] 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主治] 腹胀,水肿,小便不利,泄泻,黄疸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膝痛。[操作] 直刺1.0~2.0寸。
10.血海
[定位] 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处。简易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第2至5指向上伸直,拇指呈45°斜置按下,当拇指尖下即是本穴。对侧取法仿此。
[主治] 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妇科病;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
[操作] 直刺1.0~1.5寸。
21.大包
脾之大络
[定位] 在胸胁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主治] 气喘;胁肋痛;全身疼痛;岔气;四肢无力。[操作] 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手少阴心经
极泉→少冲
主治概要:心、胸、神志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腧穴(共9穴,左右18穴)3.少海
合穴
[操作] 直刺0.5~1.0寸。
[定位] 屈肘,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 心痛,癔病;肘臂挛痛,臂麻手颤;头项痛,腋胁痛;瘰疬。5.通里
络穴
[定位] 当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处。
[主治] 心悸,怔忡等心病;暴喑,舌强不语;腕臂痛。[操作] 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留针时,不可作屈腕动作。
7.神门
输穴;原穴 [定位] 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桡侧陷中。
[主治] 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失眠,健忘,癫狂痫等心病神志病;胸胁痛;高血压。
[操作] 直刺0.3~0.5寸。
8.少府
荥穴
[定位] 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所点之处。
[主治] 心悸,胸痛等心胸病;痈疡;阴痒痛;小指拘痛。
[操作] 直刺0.3~0.5寸。
9.少冲
井穴
[定位] 小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处。
[主治] 心悸,心痛,癫狂,昏迷等心病神志病;热病;胸胁痛。
[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听宫
主治概要: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
腧穴(共19穴,左右38穴)
1.少泽
井穴
[定位] 在小指尺侧指甲角旁0.1寸处。
[主治] 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五官病;乳痈,乳少;热病,昏迷等急热病。
[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孕妇慎。
3.后溪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
[定位] 微握拳,在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主治] 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疟疾;癫狂痫;耳聋,目赤。
[操作] 直刺0.5~1.0寸。
6.养老
郄穴
[定位] 微握拳,在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主治] 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疟疾;癫狂痫;耳聋,目赤。
[操作] 直刺0.5~1.0寸。8.小海
合穴
[定位] 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主治] 肘臂疼痛;癫痫。[操作] 直刺0.3~0.5寸。
11.天宗
[定位] 在肩胛骨冈下窝的中央,约当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上1/3折点。[主治] 肩胛疼痛,肩背部损伤;气喘。[操作] 直刺或斜刺0.5~1.0寸。
18.颧髎
[定位] 在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中。
[主治] 口眼呙斜,眼睑閏动,齿痛,三叉神经痛等。[操作] 直刺0.3~0.5寸,斜刺或平刺0.5~1.0寸。
19.听宫
[定位] 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主治] 耳鸣,耳聋,聤耳;齿痛。
[操作] 张口,直刺1.0~1.5寸。留针时保持一定张口姿势。足太阳膀胱经
睛明→至阴
主治概要: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部病证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线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关的脏腑、组织和器官的病证。腧穴(共67穴,左右134穴)
1.睛明
[定位] 目内眦角稍内上0.1寸凹陷处。
[主治] 目赤肿痛,流泪,近视,夜盲,色盲等目疾;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心动过速。
[操作] 嘱患者闭目,医生左手轻推眼球向外固定,右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5~1.0寸(轻捻缓进得气即止),不提插。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禁灸。
2.攒竹
[定位] 在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主治] 头痛,眉棱骨痛;目赤肿痛,目视不明,流泪,眼睑闰动,口眼呙斜,眼睑下垂等目疾;呃逆。[操作] 向眉中或向眼眶内缘平刺或斜刺0.5~0.8寸。禁灸。10.天柱
[定位] 在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哑门穴)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处。[主治] 后头痛,项强,肩背痛等痹症;鼻塞;癫狂病;热病。[操作] 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防伤及延髓。12.风门
[定位] 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 感冒,咳嗽,发热头痛等外感病;项强,胸背痛。[操作] 斜刺0.5~0.8寸。
13.肺俞
肺背俞穴
[定位] 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 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病;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证。[操作] 斜刺0.5~0.8寸。
15.心俞
心背俞穴
[定位] 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 心痛,心悸,失眠,健忘,癫痫等神志病;咳嗽,吐血;盗汗,遗精。[操作] 斜刺0.5~0.8寸。17.膈俞
八会穴之血会
[定位] 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 呕吐,呃逆,气喘,吐血等上逆证;贫血;瘾疹,皮肤瘙痒;潮热,盗汗。[操作] 斜刺0.5~0.8寸。
18.肝俞
肝背俞穴
[定位] 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 黄疸,胁痛等肝胆病;目赤,目视不明,夜盲等目疾;癫狂痫证;背痛。[操作] 斜刺0.5~0.8寸。
19.胆俞
胆背俞穴
[定位] 在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 口苦,胁痛,黄疸等肝胆病;肺痨,潮热。[操作] 斜刺0.5~0.8寸。20.脾俞
脾背俞穴
[定位] 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 腹胀,纳呆,呕吐,腹泻,痢疾,便血,水肿等胃肠病;背痛。[操作] 斜刺0.5~0.8寸。
21.胃俞
胃背俞穴
[定位] 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 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病。[操作] 斜刺0.5~0.8寸。
23.肾俞
肾背俞穴
[定位] 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 阳痿,遗精,早泄,遗尿等生殖泌尿病;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头昏,耳鸣,耳聋,腰背酸痛等肾虚证。[操作] 直刺0.5~1.0寸。
25.大肠俞
大肠背俞穴
[定位] 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 腹胀,腹痛,便秘等胃肠病;腰腿痛。[操作] 直刺0.8~1.2寸。28.膀胱俞
膀胱背俞穴
[定位] 在第2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平第2骶后孔处。
[主治] 遗尿,小便不利等膀胱气化功能失调证;泄泻,便秘;腰骶痛。[操作] 直刺或斜刺0.8~1.2寸。
32.次髎
[定位] 第2骶后孔中,在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连线中点处。
[主治] 遗精;小便不利;疝气;痛经,月经不调,带下等妇科病;腰骶痛,下肢痿痹。[操作] 直刺1.0~1.5寸。
40.委中
合穴;膀胱下合穴
[定位] 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主治] 腰痛,下肢痿痹;腹痛,急性吐泻;遗尿,小便不利;丹毒。[操作] 直刺1.0~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
52.志室
[定位] 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
[主治] 遗精,阳痿等肾虚病;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操作] 直刺0.5~1.0寸。
54.秩边
[定位]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处。
[主治] 腰骶痛,下肢痿痹;便秘,痔疾;小便不利;阴痛。[操作] 直刺1.5~2.0寸。57.承山
[定位] 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主治] 腰腿拘急、疼痛;痔疾,便秘。[操作] 直刺1.0~2.0寸。
58.飞扬
络穴
[定位] 在小腿后面,当外踝后昆仑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处。[主治] 头痛,目眩;腰腿痛;痔瘘。[操作] 直刺1.0~1.5寸。
60.昆仑
经穴
[定位] 在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主治] 后头痛,项强,腰骶痛,足踝痛;癫痫;滞产。[操作] 直刺0.5~0.8寸。孕妇禁用。经期慎用。
62.申脉
八脉交会穴,通阳蹻脉 [定位] 外踝直下缘凹陷中。
[主治] 痫证癫狂,失眠;头痛,眩晕;腰腿酸痛。[操作] 直刺0.3~0.5寸。
67.至阴
井穴
[定位] 在足小趾外侧端,趾甲角旁0.1寸处。[主治] 头痛,目痛;鼻塞,鼻衄;胎位不正,滞产。[操作] 浅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足少阴肾经
涌泉→俞府
主治概要:妇科、前阴病和肾、肺、咽喉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腧穴(共27穴,左右54穴)1.涌泉
井穴 [定位] 在足底(去趾)前1/3处,足趾跖屈时呈凹陷中央。
[主治] 头痛,头昏,失眠;咽喉肿痛,失音,咯血;便秘,小便不利;小儿惊风,癫狂,昏厥;奔豚气;足心热。[操作] 直刺0.5~0.8寸。3.太溪
输穴;原穴
[定位] 在足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 头痛、目眩、失眠、健忘等肾虚证;咽喉肿痛、齿痛、耳鸣、耳聋等五官病;咳嗽、气喘、咯血、胸痛等肺病;消渴、小便频、便秘;月经不调;腰脊痛、下肢厥冷。[操作] 直刺0.5~0.8寸。6.照海
八脉交会穴,通阴蹻脉 [定位] 在足内踝下缘凹陷中。
[主治] 痫证,失眠等精神、神志病;咽干咽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病;小便不利,癃闭;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操作] 直刺0.5~1.0寸。
7.复溜
经穴
[定位] 在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主治] 泄泻,肠鸣;水肿,汗证;下肢痿痹,腰脊强痛。[操作] 直刺0.5~1.0寸。手厥阴心包经
天池→中冲
主治概要: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腧穴(共9穴,左右18穴)3.曲泽
合穴
[定位] 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尺侧缘。
[主治] 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泄泻;暑热病;肘臂挛痛。[操作] 直刺0.8~1.0寸,或点刺出血。
4.郄门
郄穴
[定位] 在尺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处。[主治] 心痛,胸痛;呕血,咳血;癫痫;疔疮。[操作] 直刺0.5~1.0寸;可灸。5.间使
经穴
[定位] 在曲泽与大陵连线上,当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 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热病,疟疾;癫狂痫。[操作] 直刺0.5~1.0寸。
6.内关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
[定位] 在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 心痛,心悸,胸闷;胃痛,呕吐,呃逆;癫痫,失眠;上肢痹痛;眩晕症,如晕车,晕船,耳源性眩晕。[操作] 直刺0.5~1.0寸。
7.大陵
输穴,原穴
[定位] 在腕掌侧横纹正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 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癫狂;桡腕关节疼痛。[操作] 直刺0.3~0.5寸。
8.劳宫
荥穴
[定位] 在掌心,第2、3掌骨之间。简便取穴法:握拳时中指尖下穴。[主治] 心痛,癫狂痫;口疮,口臭;中风昏迷、中暑等急症;鹅掌风。[操作] 直刺0.3~0.5寸。
9.中冲
井穴 [定位] 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主治] 中风昏迷,舌强肿痛,小儿夜啼,中暑,昏厥。[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手少阳三焦经
关冲→丝竹空
主治概要: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腧穴(共23穴,左右46穴)1.关冲
井穴
[定位] 在第4指尺侧端,指甲角旁0.1寸处。[主治] 头痛,目赤,耳聋,喉痹;热病,中暑。[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3.中渚
输穴
[定位] 在手背第4、5掌指关节之间后方凹陷中,液门穴后1寸处。[主治] 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喉痹;热病;手指不能屈伸。[操作] 直刺0.3~0.5寸。
5.外关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
[定位] 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 热病;头痛,颊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瘰疬;胁肋痛;上肢痹痛。
[操作] 直刺0.5~1.0寸。6.支沟
经穴
[定位] 在阳池与肘尖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主治] 耳鸣,耳聋;暴喑;瘰疬;胁肋痛;便秘;热病。[操作] 直刺0.5~1.0寸。
14.肩髎
[定位] 在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平举时,当肩髃穴后约1寸凹陷中。
[主治] 臂痛,肩重不能举。[操作] 直刺1.0~1.5寸。
17.翳风
[定位] 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 耳鸣,耳聋;口眼喎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瘰疬。[操作] 直刺0.5~1.0寸。
23.丝竹空
[定位] 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
[主治] 眼睑闰动,头痛,目赤肿痛;齿痛;癫狂,痫证。[操作]平刺0.3~0.5寸。足少阳胆经
瞳子髎→足窍阴
主治概要: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腧穴(共44穴,左右88穴)1.瞳子髎
[定位] 在目外眦外侧0.5寸,当眶外缘凹陷处。[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目翳,青盲。[操作]平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8.率谷
[定位] 在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处。[主治] 偏头痛,眩晕;小儿急、慢性惊风。[操作]平刺0.5~0.8寸。15.头临泣
[定位] 目直视,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处,神庭与头维中点。[主治] 头痛,目眩,流泪,鼻塞,小儿惊痫。[操作]平刺0.5~0.8寸。
20.风池
[定位] 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凹陷中,与风府穴相平处。
[主治] 癫痫,中风,头痛,眩晕,耳鸣,耳聋;感冒,目赤肿痛,鼻渊,鼻衄;颈项强痛。
[操作] 针尖微下,向患者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本穴深部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角度与深度。
21.肩井
[定位] 肩上,当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处。简易取穴法:左手搭右肩,中指尖下是穴。[主治] 头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难产,乳痈,乳汁不下;瘰疬。[操作] 直刺0.5~0.8寸,深部正当肺尖,不可深刺,孕妇禁针。
24.日月
胆募穴
[定位] 在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
[主治] 呕吐,吞酸,呃逆;胁肋疼痛,黄疸。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
30.环跳
[定位] 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主治] 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风疹。[操作] 直刺2.0~3.0寸。
31.风市
[定位] 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处。简易取穴法: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在大腿外侧中线所点之处。[主治] 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瘙痒。[操作] 直刺1.0~1.5寸。
34.阳陵泉
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定位] 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 胁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脚气。[操作] 直刺l.0~1.5寸。
39.悬钟
八会穴之髓会
[定位] 在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处。
[主治] 项强,胸胁胀痛,下肢痿痹;痴呆,中风。[操作] 直刺0.8~1.0寸。
40.丘墟
原穴
[定位] 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陷中。
[主治] 颈项痛,胸胁痛,外踝痛;足内翻,足下垂;目赤肿痛,目翳等目疾。[操作] 直刺0.5~0.8寸。
41.足临泣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带脉
[定位] 在第4、5跖骨结合部前方,小趾伸肌腱外侧凹陷中。[主治] 目赤肿痛,胁肋疼痛,偏头痛;月经不调,乳痈;瘰疬。[操作] 直刺0.5~0.8寸。
44.足窍阴
井穴
[定位] 在第4趾外侧端,趾甲角旁0.1寸处。[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耳聋,咽喉肿痛;胸胁痛。[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足厥阴肝经
大敦→期门
主治概要: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腧穴(共14穴,左右28穴)1.大敦
井穴
[定位] 在足大趾外侧端,趾甲角旁0.1寸处。
[主治] 疝气,少腹痛;遗尿,癃闭,尿血;月经不调,经闭,崩漏,阴挺;癫痫,善寐。[操作] 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2.行间
荥穴
[定位] 在足背第1、2趾间缝纹端处。
[主治] 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喎等肝经风热头目病;胸胁满痛;阴中痛,疝气;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遗尿,癃闭。[操作] 直刺0.5~0.8寸。3.太冲
输穴;原穴
[定位] 在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凹陷中。
[主治] 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喎;黄疸,胁痛,腹胀,呕逆;遗尿,癃闭;崩漏,月经不调;癫痫,小儿惊风;下肢痿痹。[操作] 直刺0.5~0.8寸。
5.蠡沟
络穴
[定位] 在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中央。
[主治] 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疝气,睾丸肿痛。[操作]平刺0.5~0.8寸。
13.章门
脾募穴;八会穴之脏会 [定位] 在第11肋游离端下方。
[主治] 腹痛,腹胀,泄泻,胁痛;胁痛,黄疸,痞块。[操作] 直刺0.8~1.0寸。
14.期门
肝募穴
[定位] 在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主治] 胸胁胀痛,腹胀,呕吐,乳痈。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奇经八脉督脉
长强→龈交
主治概要: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以及相应的内脏疾病。腧穴(共28穴)3.腰阳关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嵴相平。[主治] 腰骶疼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痿。[操作] 向上斜刺0.5~1.0寸,多用灸法。4.命门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腰脊疼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经闭,不孕;遗精,阳痿,精冷不育,小便频数等肾阳虚;小腹冷痛,腹泻。[操作] 向上斜刺0.5~1.0寸,多用灸法。14.太椎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热病,疟疾,咳嗽,气喘等外感病;癫痫,小儿惊风;项强,脊痛;风疹。[操作] 向上斜刺0.5~1.0寸。15.哑门
[定位] 第1颈椎下,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主治] 暴暗,舌强不语;癫狂痫,癔病;头痛,项强。
[操作] 正坐位,头微前倾,项部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0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伤及延髓。16.风府
[定位] 正坐,头微前倾,后正中线上,入后发际上l寸处。
[主治] 头痛,项强,眩晕,咽喉肿痛,失音等内、外风为患者;癫狂,中风。
[操作] 正坐位,头微前倾,项部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0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伤及延髓。20.百会
[定位] 在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处。简易取穴法:两耳尖连线中点,头顶正中是穴。
[主治] 头痛,眩晕等头面病;癫狂,痴呆,中风,失语,健忘,不寐等神志病;脱肛,泄泻,阴挺,肾下垂等气失固摄下陷证。[操作]平刺0.5~0.8寸。
24.神庭
[定位] 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
[主治] 头痛,眩晕,鼻渊等头面五官病;失眠,癫痫。[操作]平刺0.5~0.8寸。
26.水沟
[定位] 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界处。
[主治] 晕厥,昏迷,中风,中暑,休克等急危重证,为急救要穴之一;癫狂痫;口角喎斜,鼻塞,面肿,齿痛;闪挫腰痛。[操作] 向上斜刺0.3~0.5寸,强刺激;或用指甲按掐。任脉
会阴→承浆
主治概要: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腧穴(共24穴)3.中极
膀胱募穴
[定位] 在下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下4寸处。
[主治] 小便不利,遗尿,癃闭;遗精,阳痿,不育;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不孕。[操作] 直刺1.0~1.5寸。孕妇慎用。
4.关元
小肠募穴
[定位] 在下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处。
[主治] 遗尿,小便频数,尿闭等泌尿系病证;泄泻,痢疾,脱肛,便血等肠腑病;腹痛,遗精等男科病;少腹疼痛,疝气;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中风脱证,虚劳羸瘦等元气虚损证。[操作] 直刺1.0~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
6.气海
肓之原穴
[定位] 在下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下1.5寸处。
[主治] 腹痛,泄泻,便秘等肠腑病;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经闭,崩漏等妇科病;虚脱,形体羸瘦,乏力等气虚证。[操作] 直刺1.0~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
8.神阙
[定位] 在肚脐中央
[主治] 腹痛,泄泻,脱肛等肠腑病;水肿,小便不利;虚脱、中风脱证等元阳暴脱。[操作] 一般不针,多用艾条灸或艾炷隔盐灸。
12.中脘
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定位] 在上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处。
[主治] 胃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泄泻等脾胃病证;黄疸;癫狂,脏躁。
[操作] 直刺1.0~1.5寸。
17.膻中
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定位] 在胸部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处。
[主治] 咳嗽,气喘,胸痛,心悸等胸中气机不畅证;乳少,乳痈等乳疾。
[操作]平刺0.3~0.5寸。23.廉泉
[定位] 在颈前正中线上,喉结上方,当舌骨体上缘中点处。
[主治] 舌下肿痛,舌纵流涎,舌强不语,暴暗,喉痹,吞咽困难。
[操作] 向舌根斜刺0.5~0.8寸。
常用奇穴头颈部穴
1.四神聪
[定位] 在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处共穴
[主治] 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目疾。
[操作]平刺0.5~0.8寸。
2.印堂
[定位] 在两眉头连线中点处。
[主治] 头痛,眩晕;鼻衄,鼻渊;小儿惊风,子痫;痴呆,健忘,失眠等神志病。
[操作] 提捏局部皮肤,平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5.太阳
[定位] 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
[主治] 头痛,目疾,面瘫。
[操作] 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背部穴
1.定喘
[定位] 在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穴)旁开0.5寸处。[主治] 哮喘,咳嗽,肩背痛。[操作] 直刺0.5~0.8寸。2.夹脊
[操作] 直刺0.3~0.5寸,或用梅花针叩刺。
[定位] 在第1胸椎至第5腰椎的各椎棘突下旁开,后正中线0.5寸处,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
[主治] 适应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夹脊穴治上肢和心肺疾病;下胸部夹脊穴治胃肠疾病;腰部夹脊穴治腰、腹和下肢疾病等。3.胃脘下俞
[定位] 在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 胃痛,腹痛,胸胁痛,消渴。[操作] 斜刺0.3~0.5寸。
5.腰眼
[定位] 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凹陷中。
[主治] 腰痛;月经不调,带下;虚劳。
[操作] 直刺1.0~1.5寸。上肢穴
6.外劳宫
[定位] 在手背侧第2、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约0.5寸处。[主治] 落枕,手臂肿痛;脐风。
[操作] 直刺0.5~0.8寸。
7.八邪
[定位] 在手背侧,微握拳,第1至第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穴。
[主治] 手背肿痛,手指麻木,烦热,目痛,毒蛇咬伤,手指关节疾患,头项强痛。
[操作] 斜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
9.十宣
[定位] 在双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处,左右共10穴。
[主治] 昏迷,癫痫,高热,咽喉肿痛,指端麻木,中暑,晕厥,小儿惊厥。
[操作] 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下肢穴
4.膝眼
[定位] 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内侧者为内膝眼,外侧者为外膝眼。
[主治] 膝痛,腿脚重痛,脚气。
[操作] 向膝中斜刺0.5~1.0寸,或透刺对侧膝眼。5.胆囊
[定位] 在阳陵泉穴下2寸处,以压痛敏感点为穴。
[主治] 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1.0~2.0寸。
6.阑尾
[定位] 在足三里穴下约2寸(犊鼻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处,以压痛敏感点为穴。[主治] 急慢性阑尾炎,急慢性肠炎,胃脘痛,消化不良,下肢痿痹,足下垂。
[操作] 直刺1.5~2.0寸。
祝你成功!
第五篇:针灸出科总结
1、肌张力临床表现有哪些及操作?
(1)肌张力增高,1痉挛性增高(折刀样增高)
2、强直性增高(铅管样增高)(2)肌张力降低
2、走罐操作方法是什么?
(1)根据疾病定经络(2)涂抹刮痧油
(3)排痧走罐分轻中重,由轻而快到缓而慢,力度逐渐加重。时间控制在15到20分钟。
3、简述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的临床意义?
1.血沉增快在临床上更为常见,魏氏法不论男女其血沉值达25mm/h时,为轻度增快;达50mm/h时为中度增快;大于50mm/h 则为重度快。
(1)生理性增快:妇女月经血沉略增快,可能与子宫内膜破伤及出血有关,妊娠3个月以上血沉逐渐增快,可达30mm/h或更多,直到分娩后3周,如无并发症则逐渐恢复正常。其增快可能与生理性贫血、纤维蛋白原量逐渐增高、胎盘剥离、产伤等有关。60岁以上的高龄者因血浆纤维原蛋白量逐渐增高等,也常见血沉增快。(2)病理性增快: ①各种炎症
②组织损伤及坏死 ③恶性肿瘤
④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 ⑤贫血
⑥高胆固醇积压症
2.血沉减慢意义较小,可因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及纤维蛋白原含量严重减低所致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脱水血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4、于某,男,64岁,渐发耳鸣伴听力下降1年余,刻下症:双侧耳鸣,伴双侧听力下降,以右侧为甚,纳可,眠差,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细,发病前无明显诱因,平素行动缓慢,健忘,未予系统治疗,腰膝酸软。(写出中医病名诊断,辩证分型,治法,处方,方义及操作方法)
1、椎动脉扭曲实验是指什么及操作?
旋颈试验又称椎动脉扭曲试验:病人坐位,头略后仰,并自动向左、右作旋颈动作。如患者出现头昏、头痛、视力模糊症状,提示为椎动脉型颈椎病。
因为转动头部时椎动脉受到扭曲,加重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头部停止转动,症状亦随即消失。
2、隔姜灸如何操作?
取生姜一块,选新鲜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0.2~0.3厘米厚的姜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其放在穴区,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点燃。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6~9壮,以皮肤局部潮红不起疱为度。灸毕可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肤灼伤,二是更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
3、低血钾临床意义? 通过胃肠道丢失钾过多,如呕吐腹泻,胃肠引流。尿内排出的钾过多,如醛固酮增多症,服用利尿剂。另外碱中毒、低钾饮食、心功能不全、输入无钾液体,也可造成血钾降低。
4、刘某,男,53岁,平素体虚多病,有低血压病史,近日工作忙碌,常感疲乏少力,2小时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目合口张,手撒肢冷,鼻息微,喉中痰鸣,汗出如油,肢体软瘫,四肢厥冷,二便失禁,瞳孔散大,脉微欲绝。(写出中医诊断,证候,治法,取穴,方义)
1、锥体束征有哪些及操作?
1.Babinski征(巴宾斯基征):患者仰卧,下肢伸直,用钝头竹签由后向前轻划足底外侧至小趾根部,再转向拇指侧掌关节处。正常反应为各趾向跖面屈曲,若拇指背伸,其余四趾呈扇形展开,为椎体束受损的体征,见于脑出血,脑肿瘤,脑损伤等。
2.Oppenheim征(奥本海姆征):医生用拇指及食指沿患者胫骨前缘用力由上向下滑压,阳性表现同Babinski征。
3.Gordon征(戈登征):检查时用手以一定力量捏压腓肠肌,阳性表现同Babinski征。4.Chaddock征(查多克征):竹签在外踝下方由后向前划至趾跖关节处为止,阳性表现同Babinski征。
5.Gonda征(冈达征):紧压足外侧两趾向下,数秒钟后突然放松,阳性表现同Babinski征。6.Schaffer征(夏菲征):用拇、示指捏压病人跟腱,出现拇趾背屈为阳性。
7.掌下颌反射:用尖锐物体刺划手掌大鱼际皮肤时,出现同侧下颏部的肌肉反射性收缩。正常人7%出现,当锥体束损伤时出现。
2、温和灸的操作方法是什么?
将艾卷一端点燃,对准应灸腧穴部位或患处,距离皮肤2~3厘米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3、心肌梗死心电图各期表现
早期T波对称高尖,ST段斜型抬高,无病理性P波;急性期T波倒置,ST段斜型抬高,无病理性P波;近期T波倒置变浅,ST段斜恢复基线,无病理性P波;陈旧期T波恢复,多直立,ST段恢复基线,无病理性P波
1、脑膜刺激征是指什么及操作?
①颈强直是脑膜刺激征中重要的客观体征。其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肌强直,尤其是伸肌。头前屈明显受限,即被动屈颈遇到阻力,头侧弯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头旋转运动受限较轻,头后仰无强直表现。见于各种类型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压增高、颈椎疾病等。②Kernig征又称屈腿伸膝试验。患者仰卧位使膝关节屈曲成直角,然后被动使屈曲的小腿伸直,当膝关节不能伸直、出现阻力及疼痛而膝关节形成的角度不到135°时为K征阳性。Kernig征阳性除提示有脑膜刺激征之外,尚提示后根有刺激现象。腰骶神经根病变其疼痛仅限于腰部及患肢,而脑膜刺激征时Kernig征为双侧性,且同等强度疼痛位于胸背部而不局限于腰部及患肢③Brudzinski征。患者仰位平卧前屈其颈时发生双侧髋膝部屈曲,压迫其双侧面颊部引起双上臂外展和肘部屈曲,叩击其耻骨连合时出现双下肢屈曲和内收均为Brudzinski征阳性。
2、中脘穴应采取什么进针?请具体操作。
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直刺0.5~1寸
3、血钾增高的临床意义?
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低醛固酮血症及应用氨苯喋啶、去氧安体舒通等都可造成钾的排出量减少而引起钾的升高。高钾饮食、口服或注射含钾液过多也能使血钾增高。另外,溶血、挤压伤、组织缺氧、胰岛素缺乏、毛地黄中毒均可使血钾升高。
1、痰标本的正确采集方法有哪些?
1. 清晨刷牙漱口,深吸气2~3次,每次用力呼出。2. 从肺部深处咳出3~5ml(约一到二口)3. 将打开盖的痰盒靠近嘴边处收集痰液 4. 拧紧盒盖
2、肌力的分级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