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高级审计师复习资料——财政部分
2012高级审计师复习资料——财政部分
一、公共财政的内涵、特征;我国公共财政建设的主要内容;我国公共财政建设的未来取向
答:
1、公共财政的概念可以概括为:通过开展收支活动,集中并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政府履行应有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一种经济社会活动。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一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主要目标和工作重心,这要求财政应服务社会和谐、共同富裕、科学发展等国家目标;二是以提供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方式;三是以公民权利平等、政治权力制衡为前提的规范的公共选择;四是以现意义的公共性、透明度、完整性、事前确定、严格执行为基本管理运行机制,规范政府行为,贯彻公众意愿和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
2、我国公共财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公政财政体系主要包括公共财政收入体系、公共财政支出 体系、公共财政预算体系、公共财政政策体系、公共财政责权配置规则体系、公共财政制度体系、公共财政管理体系、公共财政投融资体系和公共财政监督体系等内容;
公共财政建设包括: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收付改革、收支两条线改革、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绩效管理改革、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改革。
3、我国公共财政建设的未来取向:(1)改进、完善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改革的 主要内容包括:合理调整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理顺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以更有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以房地产税、资源税等充实地方税体系,适当壮大地方税收收入,提高地方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完善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改进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加快发展健全规范的中央、省两级自上而下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及必要的“对口支援”等形式的横向转移支付,加快研究建立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完善企业所得税税源总分制度,有效解决法人所得税制度下税源跨省市转移问题。(2)进一步推进公共财政的“民生”导向和“创新”导向改革,提高共公财政服务未来发展的能力。改进和优化收入分配、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构建有利于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财产税制度框架;构建有利于低收入群体,弱势群体、“三农”的社会保障体系。(3)建立现代预算管理制度。大力推行预算管理的科学化、法治化、民主化、精细化,以创新机制和提升绩效。改革内容主要有:第一,规范预算分配机制,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编制水平;第二,通过进一步严格预算调整和加强结余资金管理来深化预算执行改革;第三,全面推进部门综合财政预算改革,强化预算约束;第四,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体系,规范公共采购行为;第五,全面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落实全各监督机制;第六,积极引进绩效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第七,进一步推进金财工程建设,以现代信息技术提高预算透明度和管理水平。(4)推动财政“扁平化”改革,进一步理清政府间事权和职责。积极推进财政扁平化改革,增强分税制体制的稳定性和内在协调性,逐步实现“一级政权,一线事权,一级财权,一级税革,一级预算,一级产权,一级举债权”。最后,公共财政建设必须得到其他方面
改革的配合与协调。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困难;财税制度安排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制度安排。
答: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困难:(1)资源性产品价格失真造成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表现为:土地、能源、资本的要素发育滞后,价格形成机制过多地受到行政的干预;资源性产品价格偏低,价格构成不合理,相关补偿机制几乎没有建立;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特征,资源压力和环境恶化趋势难以遏制。(2)片面追求速度的政绩考核体系造成经济发展失衡。长期以来,对GDP的绝对值和增长速度的崇拜,造就了干部官员以GDP增长和形象工程为工作目标,这不符合可持续全面发展的要求。(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重大的利益关系调整。(4)产业结构层次低以及科技创新不强制约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财税制度安排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义 :(1)财税制度安排是破解体制和机制难题的关键推进器。一方面要合理划分各级地方的事权和财力,使地方政府不再通过拼命提高GDP增速来提高财政收入和保障财政支出;另一方面,要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政府的收支行为都应公开、透明,接受人大和公众监督,使地方政府不再具有随意建设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财力。(2)财税改革方向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密相连。主要是:经济均衡发展的财税改革;节能环保与生态建设的财税激励;创新机制的财税支持;民生、福利改进的财税配套。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制度安排设计:(1)扩内需、稳外需的财税制度安排。一是鼓励和支持扩内需。财政政策调整中,以存量收入和流量收入划分的绝对低收入人群,可通过财政保底的办法“直接给钱”,增加其收入规模,通过收入分配的增加来拉动需求,同时还应注意社会保障的配套,避免直补资金进入预防性储蓄和风险性保障领域,而非直接进入消费领域。调整所得税、增值税扩围和消费税阶段性累退办法,增强消费预期和拉动消费行为;对高收入人群采取阶段性消费税累进的办法,在鼓励消费的同时加强征管。二是稳外需。未来一段时期外需相对偏软的情况下,需继续维持出口退税政策和加工贸易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
(2)建立健全支持和鼓励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财政支出机制和税收制度。一是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提供必要的贴息、信用担保等支持改进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二是为部门、企业建设科技实验室、中试基地等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并积极发展产业基金和以政策性扶持为导向的风险创业基金的母基金;三是通过实施政府支持性采购政策,扶持自主知识产权的市场化应用和创新型企业发展;四是制度、改进和完善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一系列税收政策。(3)完善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税费制度。一是改革和完善探矿权和采矿权的价税费制度,全面实行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完善矿业权价格形成机制。二是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并改进其税率设计。三是研究促进现有税制的“绿化”和开征新的环保税,探索该体系内的碳税等。(4)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收入合理分配的财税制度。一是继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全体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在对医疗、社保、基础教育、住房等基本民生托底事项有统一制度安排的基础上,进而追求基本公共服务在不同区域,在人以民人均使用价值形态上,逐渐趋于大体一致,切实保障社会公众,特别是低收入阶层的基本公共生活需求,提高低中收入阶层的收入水不和消费能力;二是构建收入分配的宏微观制度安排,完善以税收为主的收入再分配制度。完善促进国民收入与社会财富合理分配的宏观政策和制度,消除不合理垄断,健全社会保障。
三、财政支出结构的内涵;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改革措施;
答:
(一)财政支出结构的内涵:财政支出结构是指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量的比例及相互间的比例关系。财政支出结构不仅反映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以及政府职能和公共政策的重点,更是国家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政策工具。
(二)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1994年到2005年期间我国各项财政支出所占一般预算财政支出的比重排序如下: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行政管理费、其他支出、国防费。多年来经济建设费的占比持续下降,国防费占比缓慢下降,基本平稳。社会文教费占比平稳上升,同期行政管理费的占比则上升较快。随着公共财政目标的提出,尤其是2006年以来,结合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我国进一步加大了公共服务、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尤其是加大了对义务教育、公共卫生、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初步改变了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
(三)优化我国财个体户支出结构的改革措施 :(1)从科学发角度来看,我国财政支出结构改革,一要稳步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和生产流通环节;二要加大对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等环节的投入,以促进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是通过支出政策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财政支出体制。
(2)从建立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改革,一要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科学确定财政支出的范围和结构,缩减用于行政管理的政府投资与消费支出,加大以对民生为主的社会建设的财政投入;二是要按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进一步扩大财政策支出的覆盖范围,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城乡各地。通过财政支出约构,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加大中央财政对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的补助力度,切实改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三是考虑到社会转型期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现实,继续完善有利于社会弱势群体的财政投入机制,通过加强对教育、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投入,为弱势人群向上流动创造条件。
(3)从平衡财政职能和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角度,我国政府应当更多地关注再分配问题,相应收缩购买性支出、扩大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并使财政支出向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倾斜。在处理投资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关系时,一方面要控制并调减投资性支出的规模,另一方面要注意投资性支出要有保有压。严格控制公共资本流向一般竞争性领域和行政事业部门的基本建设,保证社会对基本公共设施的投入需求。在消费性支出上,从严控制行政性公共消费,突出预算保证重点,使有限的资金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与就业、“三农、”、自主创新、环境保护等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与民生有关的支出上。
(4)从我国既定财力约束角度来看,必须注意突出财政政策的实施重点,确立财政支出的目标人群和重点投向。从原则上界定哪些社会群众(如老年人、失业者)、哪些事项(如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应作为重点支出对象,通过扩大何种类别的支出(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环境保护支出、科技支出等)或相应缩减何种类别的支出(如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固定资产投资支出)来达到目标。
四、政府收入体系的现状、我国政府收入存在的问题、我国政府收入体系的改革目标。答:
(一)政府收入体系的现状(内涵):政府收入是指政府为了满足实现其职能的需要,主要依据国家权力,参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而占有的一部分社会产品或社会产品价值。从目前情况看,我国政府收入形式具有多样化、复杂化的特征。按照预算管理模式,中国现行的政府收入分为一般预算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和一般预算非税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含土地出让收入)、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收入、未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收入四类;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通常被称为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收入。
(二)目前我国政府收入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推进预算公开透明,实现社会公众对政府收支进行有效监督的要求相比,我国现行的政府收入统计和预算管理体系还有较大差距。具体来说,目前我国政府收入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收入与政府资产负责统计不匹配;(2)非税收入比重偏高,社会保障收入比重较低;(3)地方政府收入结构不合理,隐性债务风险较大;(4)政府收入中专款专用的收入比重偏高;(5)国有资本、国有资产(资源)收入有待加强;(6)政府各项收入的预算管理模式有待完善。
(三)我国政府收入的改革目标:在十一五时期政府收支分类、非税收入管理及部门预算等改革的基础上,未来我国政府收入改革的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完善政府收支统计体系;(2)稳定宏观税负,调整政府收入结构;(3)完善政府收入的分类预算管理制度。
四、政府非税收入的概念;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的具体内容;加强我国非税收入管理的措施 答:
(一)政府非税收入的概念: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和政府债务收入以外的财政收入,是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和准公共服务取得的财政资金。
(二)目前我国政府非税收的具体内容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彩票公益金、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以及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等。
(三)加强我国非税收入管理的措施;加强政府非税收入预算管理,有助于政府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收入预算管理,促进非税收入的不断规范。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非税收入的综合预算,增强非税收入统筹管理能力;(2)执行收支“脱钩”,逐步建立非税收入分类预算管理;(3)加强法律法规监管力度,强化非税收入预算约束。
五、我国税收制度的现实格局;我国税收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我国税收制度改革的任务; 答:
(一)目前我国税收制度的现实格局:经过1994年的税制改革和近年来的逐步完善,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税收制度。目前,我国税收制度共设有19种税,按照其经济性质和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是流转税,具体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第二类是所得税,具体包括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第三类是资源税,具体包括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第四类是财产税,具体包括房产税、车船税;第五类是行为税,具体包括契税、印花税、车辆购置税、耕地占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烟叶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船舶吨税。其中,关税和船舶吨税由海关征收,进口环节的增值税、消费税由海关部门代征,其他税种主要由税务机关征收。
(二)我国税收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以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和开征房产税并结束财产保有层面的无税状态为突破口,构建起适合中国国情的直接税体系。以此为基础,逐步增加直接税并相应减少间接税在整个税收收入中的比重,最终实现直接税与间接税的均衡布局。从而,建立起一个融收入与调节、稳定功能于一身的“功能齐全”的税制体系。
(三)我国税收制度改革的任务;一是进一步完善增值税。稳步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行业和地区范围。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将部分大量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产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二是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逐步增大综合计征的分量,加速奠定实行综合计征的基础。三是开征房产税,适时扩大房产税试点范围,推进房地产税制改革;四是全面深化资源税改革,扩大从价证征范围。推进环境保护税相关立法工作;五是逐步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塑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建立快捷的电算系统,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
五,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主要问题,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基本目标;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措施; 答:
(一)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主要问题:现行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是分类所得税制。名义上是一个税种,实质上分作11个征税项目: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凭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等。对上述不同征税所得项目,采取的是不同的计征办法、适用的是不同的税率表格。这样的税制安排格局,其优点是便于征管,可以从源征税,代扣代缴,有助于防范偷漏税,但它也有一个重大的缺陷,这就是不利于其除组织收入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功能的发挥——调节收入分配差距。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
(三)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措施;要在个人所得税改革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不能满足于“小步微调”,还得下大决心,着眼于做“大手术”。这就是:瞄准“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目标,采取实质性的举措,尽快增大综合计征的分量,加速奠定实行综合计征的基础。具体而言,除一部分以个人存款利息所得为代表的特殊收入项目继续实行分类所得税制之外,将其余的收入统统纳入综合所得税制的覆盖范围。以此为契机,在整体上构建一个适应有效调节收入分配差距需要的现代个人所得税制格局。
围绕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几乎所有的问题,还是要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的框架
内加以解决。未来围绕个人所得税改革问题的争论,似有转换到聚焦点的必要——从提高“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转换到“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的实现”上,从而形成一股加快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的强大的社会力量。
六、我国政府预算管理的基本格局;全口径预算的概念与目标;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的必要性;实现全口径预算管理制度的政策建议
答:
(一)我国政府预算管理的基本格局由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其他预算组成。公共财政预算指的是一般预算,它是财政部门最常见的预算形式,划分为中央政府预算和地方政府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根据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为了支持某项事业发展,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无偿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它是政府预算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
(二)全口径预算的概念与目标:全口径预算管理的基本含义就是所有的政府收入支出都应纳入预算管理体系,其最终目标应该定位于最高权力机构可以对政府所有的财政资金收支行为进行立法控制,因此,全口径预算管理的框架应该是一个将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等所有类型的财政资金收支都纳入统一管理体系的制度框架。
(三)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的必要性:尽管我国预算制度的改革在不断推进,但是我国当前的预算管理尚未脱离传统预算管理模式的束缚,大量政府性收入未列入预算管理的范围,这相悖于预算管理的综合性原则。第一,对预算管理目标的理解存在偏差;第二立法机关对预算的控制不到位;第三预算权分散于各部门;第四,预算编制内容没有涵盖所有财政性资金;第五,预算编制方法的科学性需要加强。
(四)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制度的政策建议:
1、强化预算法律体系的法律效力,明确预算权力的配置方案。对现有的预算法律进行修订,明确不同类型预算模式下的预算权力的配置。
2、不断完善预算编制内容,细化预算科目。建立以部门为反映主体的预算科目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完善政府收支科目,建立按部门、经济性质和功能为衡量标准的政府收支指标体系。运用标准收支测算法来进行收入和支出预算的编制。
3、在现在改革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预算的行政控制。以目前正在推进的部门预算改革为中心,结合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政府采购制度建设和收支两条线改革,逐步缩小未纳入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的政府性收支项目的数量,进一步强化预算的行政控制,实现行政机构内部财权的集中统一。
4、进一步严格预算执行,增强预算约束力。以《预算法》为基本准则,强化各级政府的预算执行能力,维护预算执行的严肃性。按照预算权配置的要求,推进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相分离,改变现有的财政部门既负责编制预算又负责执行预算的格局,并优化财政部门内部机构职能的分工,将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日常业务分离,由不同职能部门来负责完成。
5、提高财政透明度,完善政府财政报告体系。应该以落实社会公众和立法机构
对政府收支的知情权为目标,建立规范的政府财政报告体系,全成反映政府各部门的财政状况和收支活动结果,全方位披露政府部门各个方面、各种类型的资金收支活动信息,以保证社会公众对政府履行公共职能情况和成本费用的充分了解。
6、增强对政府收支各环节的控制,实现对政府的监督和问责。应该从事前、事中和事后各个环节建立预算管理的行政控制和立法控制。其中事前控制应该着重对政府各部门收支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和审议;事中控制是政府财政主管部门和立法机关能够对政府部门在执行预算中的变更及时和有效在预算控制;事后控制主要是审计部门对预算收支进行审计监督,以确保审计结果可以对政府进行监督和问责。
七、部门预算的概念;部门预算与功能预算的主要区别,编制部门预算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答:
(一)部门预算的概念: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及其行使职能的需要,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经过财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立法机关依法批准的,涵盖部门各项收支的综合财政收支计划。
(二)部门预算与功能预算的主要区别;(1)预算编制的分类基本不同。功能预算是将预算按支出功能分类,分别测算,最后汇总形成按支出功能分别列示的总体预算。部门预算则是将预算按部门或单位分解,部门或单位将涉及本部门或单位的所有按功能分类的资金统一编入部门预算,财政部门将各部门的预算审核汇总后,形成按部门列示的中央部门预算,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传统的按功能列示的中央财政总体预算。(2)预算涵盖的范围不同。功能预算的编制范围仅限于财政预算内资金收支预算,没有涵盖部门依据国家法律组织的基金收支预算、预算外资金收支预算和其他资金收支预算。部门预算的编制范围则涵盖了预算部门的全部收支,既包括一般收支预算,又包括基金收支预算,在一般收支预算中,既包括财政预算内资金收支,又包括预算外资金收支和其他收支。(3)预算管理的侧重点不同。功能预算侧重于财政收入、支出结构分析和财政宏观情况分析,强调预算分配的计划性,有利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财政调控政策的实施。部门预算则侧重于反映细化的某一部门的全部收支情况,强调部门行使职能过程中各项预算的全过程管理,突出预算的事前控制作用,实现了预算向微观管理层次的延伸。(4)预算管理的方式不同。功能预算是一个部门不同功能的经费在财政和各部门均分别由不同的机构进行管理,在财政部门是一个机构管理若干部门同一性质的经费,同一部门的不同功能的经费预算分别由不同的主管机构审核和批复;部门预算则是一个部门不同功能的经费在财政和部门均由同一机构管理,在财政是一个机构管理一个部门的所有经费,同一部门所有经费的预算全部由一个机构审核和批复。(5)预算编制的方式不同。功能预算编制过程是自上而下,即由财政部门根据政府目标的需要,先确定财政总体收支规模和支出构成,由财政部把按功能分类的预算控制指标分解给部门,主管部门代基层单位编制预算,层层代编。部门预算编制过程是自下而上,即从基层编起,逐级审核汇总,最后由财政部门审核汇总形成财政总体预算。
(6)预算的细化分类不同。功能预算是将预算按功能细化。部门预算则是以部门为基础,对部门内的各项资金再按功能、按预算科目把各项支出内容细化分解到具体支出项目。(7)部门预算以“零基法”代替了“基数加增长”的传统预算编制方法,使得预算收支指标更为科学合理;同时,部门预算实行预算周期制,预算编制时间更加充分。
(三)编制部门预算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市场经济要求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政府财政预算所具有的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职能,主要是调节市场配置的不足或弥补市场配置的缺陷,将有限的财政资源配置到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为此,要求政府预算支出走向公开、公正、透明,克服预算支出分配中的不规范和扭曲行为。部门的编制正是适应了市场经济这一要求而提出和实施的。
1、有利于规范政府、财政和部门支出行为。传统的预算管理体制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部门的支出来自不同的渠道,不利于统筹安排。按照预算管理改革新要求,实行部门预算后,部门所有收入都编入一本预算中,构成本部门的一个完整的预算。财政部门主要是制定各项支出定额标准,审核重点支出的保障程度,将资金一次性规范、透明地分配到单位和具体项目。政府追加预算和运用预备费要经过严格的审查程序,并接受来自多方面的监督,不得多头批钱、随意突破预算。
2、有利于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提高预算透明度。长期以来预算编制缺乏具体性,提交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预算只有几页,内行人说不清,外行人看不懂,为了应付不断出现的追加支出,财政层层留有机动财力,这种状况不利于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实行部门预算后,部门的各种收支都编入预算,公开透明,各种支出详细地列示清楚,使部门各方面的支出有限制,有标准,财政通过审查预算执行情况就可以弄清部门支出有无违规违法行为,才能真正将财政监督延伸到各个方面。
3、编制部门预算是贯彻预算法的要求。预算法第四条规定:中央政府预算由中央各部门预算组成,但是,多年来财政部报送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查的预算草案一直是按收入类别和支出功能分类编报的,虽然符合预算法第十九的规定,但没有达到预算法第四条的要求。即没有将中央预算细化到部门,而是在全国人大批准预算草案后经过一段时间协商,才将预算再分配给中央有关部门。
4、编制部门预算有利于强化预算观念和约束,提高预算管理水平。由于现行预算编制较粗,预算管理也比较粗放,随意性大,追加追减的情况时有发生。推行部门预算编制改革,采用零基预算,实行定员定额,区别轻重缓急,科学规范安排财政支出,能够从源头上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对重点支出项目的资金保障程度。部门预算编制完成后经各级人大批准后产生法律效力,成为部门支出的依据,非经法律程序不得调整和变更。这就使部门支出在严格的法律指导下进行,使每一笔支出都严格按预算支出,部门资金的使用明明白白,真正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和法制化,客观上促进各级领导增强预算法制观念,提高预算管理水平,通过实行预算的项目管理,可以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5、编制部门也是为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依法治理”方针,实现依法理财的客观要求。从近几年审计情况来看,一些单位之所以出现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一些人之所以在廉洁问题上栽了跟头,除了自身原因外,很大程度上还是管理制度不够科学、不够健全。实行预算编制改革,通过统筹预算内外资金,细化编制,制定部门支出标准和定额,统一帐户管理,能够从源头上把好资金管理关口,从制度上有效防止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八、政府采购一般可采用的方式:公开招标采购、邀请招标采购、竞争性谈判采购、询价采购、单一来源采购。询价采购适用于合同价值较低、价格弹性不大的标准化货物或劳务的采购;单一来源采购:特定供应商、原采购项目的事续服务、必须与原供应商续约、从残疾人或慈善机构采购。
八、国库现金管理的概念;国库现金管理的作用;国库现金管理的职能;
答:
(一)国库现金管理是政府财政国库部门对其现金收支及相关过程的管理,一般又简称为政府现金管理或国库现金管理。国库现金是指财政部门尚未支付而暂时闲置在国库单一帐户的财政资金。国库现金管理是指在确保国库现金支出需要的前提下,以实现国库闲置现金余额最小化而投资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系列财政资金管理活动,是财政国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提高国库资金运用效率和降低融资成本,保持国库现金流量的均衡,满足收支付的需要。国库现金管理的对象主要包括库存现金、活期存款和与现金等价的短期流动金融资产。
(二)国库现金管理的作用:
1、控制政府借债数量。首先,规范高效的国库现金管理既可以保证国库及时支付,又可以减少大量资金闲置,有利于提高国库资金使用效率,控制财政支出增长和债务增长。其次,国库现金管理可以使一部分中长期国债被短期国债或其他融资方式替代,从而减少政府债务余额和利息支出,降低年度借债净规模。
2、降低借债成本。一方面,发展规范的国库现金管理可以减少市场利率波动和提高市场流动性,为市场提供示范和基准,提升市场参与者的信心,降低国债发行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国库现金管理动作,国库闲置现金要以实现投资收益,从而冲抵部分国债发生成本;
3、提高国库管理整体水平。将资金时间价值、现金流和资产负债管理等现代财务管理概念引入国库管理中,有利于加速国库管理卫星通信的现代化建设,促进国库内部机构设置、运动机制和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合理化、提升效率水平。
4、促进国内金融市场发展。国库现金管理不仅将部分财政资金纳入市场运作,增加国内金融市场的广度。推进全社会资金的统一有效配置,而且能为市场提供权威示范,促进金融市场创新,增加金融市场深度和层次,成熟和发达的国库现金运作成为一国金融市场发达程序的重要标志。
5、提升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机制。规范的国库现金管理还包含财政与中央银行政策协调机制的提升。通过国库现金管理运作,可进一步改进财政部与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运行方面的沟通与协调,促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进而提高财政货币政策调控的完整性和灵活有效性。
(三)国库现金管理的职能;一是优化资源配置;二是稳定经济。(重点看例题)
九、当前我国政府会计的现状、缺陷及改革
答:
(一)当前我国政府会计的现状:政府会计指核算和监督政府资金运动的会计系统。我国政府会计这一概念目前的官方名称为预算会计。我国的预算会计已经形成了以《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主体框架的“一则三制”的格局。预算会计体系中的各个子系统正在不断地与政府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以及政府非税收入等方面的改革相融合,基本完成了向政府会计过渡的准备工作。
(二)我国政府会计的缺陷:
1、从名称上看,预算会计不仅不能反映出政府会计的本质特征与内容,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建立政府会计的一系列相关概念体系,从而不利于全面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
2、与运行环境的脱节。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自1998年实施以来,其运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央政府以加强和规范财政管理为中心,在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改革预算编制方法、细化预算编制内容、实行零基预算和部门预算、逐步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积极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等。这些改革的实施使预算会计制度在核算内容上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原来的核算内容和核算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变化,迫切需要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3、具体的几点表现:一是预算会计的核算内容无法反映政府财政管理工作的全貌;二是预算会计体系的划分不尽合理;三是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不能真实完整地核算和反映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后出的新业务;四是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不能为编制部门和实行“零基预算”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五是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政府债务;六是政府会计信息不能提供完整的反映政府财务状况的财务会计报告。
(三)政府会计改革:政府会计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更为良好的政府会计制度与体系,我国政府会计在未来几年将会在会计目标和体系、概念框架、会计核算的确认基础等方面有所改进,从而与我国初具规模的政府采购、部门预算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1、政府会计目标方面的改进:提高政府的财政透明度;全面反映在政府的受托责任;提供有助于使用者进行决策的信息。
2、政府会计概念框架方面的改进:政府会计框架可以本着系统性、中立性、继承性、超前性等原则建立,应当包括政府会计主体、会计基础、会计要素以及财务报告体系等内容。
3、政府会计核算在确认基础方面的改进。权责发生制是使用者评价政府财政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必要手段,对于我国政府会计的改革来说,一下子把确认基础定位于完全的权责发生制是不明智的,中短期应当采用循序渐进式的改革实施“修正的收付实现制”,此后逐步由“温和的权责发生制”“中度的权责发生制”向终极目标迈进。
4、政府会计在要素方面改进;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将预算会计的核算对象
划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类;这种分类给政府会计核算和信息报告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影响到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月报)的科学性。
5、政府会计将逐步向基金会计转变。
九、财政支出绩效分析的内涵、意义、方法:
答:
(一)财政支出绩效分析的内涵:是依据一些指标体系,借助于一定的分析工具,对财政支出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制度,其核心是强调财政支出管理中的目标与结果及其结果有效性的关系,本质是对政府行为进行内部控制,并通过这种内部控制,保障政府目标的实现,提高政府运动效率,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二)财政支出绩效分析的意义:财政支出绩效分析在我国财政管理和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主面:一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二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公共决策科学化;三是建立廉洁高效政府,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财政支出绩效分析的方法: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宏观的角度,就整体的财政支出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影响进行分析;二是从微观的角度,就某一项目或方案的财政支出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影响进行分析,与之相对应,前者使用的是机会成本分析法,后都使用的则主要是成本—效益分析法,除了这两种主要方法之外,最低费用选择法、公共定价法等是对财政支出绩效分析的基本方法。
十、我国地方债务融资的现状,对经济的影响以及规范地方债务管理的对策:
答:
(一)我国地方债务融资的现状:
1、虽然名义上地方不能发债,但在实际运行中,地方政府债务以及政府性债务种类不少,规模也不小,从种类上看,既有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又有外国政府贷款,还有大量以企业债形式存在的政府性债务。
2、四省市试点自行发债。财政部2011年10月20日正式印发《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允许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
3、从债务余额的结构来看,地方债务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一是从地方政府债务的级次来看,大部分地方政府债务是市级政府形成的,二是从地方政府债务的举借主体来说,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成为比重最大的举借主体;三是从地方政府债务的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占主要方面;
4、现有地方政府债务情况透明度不高。预算法对地方政府发债作了限制,但地方政府为了绕过法律与国务院的约束,采取了种种规避的做法,台通过下属公司或者成立相关公司举债,如承诺还款形成的各类债务,如各类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再如事实上形成的公共支出欠款。
(二)我国地方债务融资对经济影响:
1、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仍依赖于政府的投入和拉动,但我国地方财政困难由来已久,能够直接用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财政资金相当有
限,举债成为各级地方政府为本地经济发展筹集资金的一个共同选择。地方政府举债虽承担了很大的风险,但弥补了建设资金的不足,加速了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2、大规模地方政府债务的存在对地方经济也会产生较大的负面效应。第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会导致民间实际可支配资本规模缩小,再加上地方债务资金并未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项目,有相当一部分被用于竞争性领域、发放托欠工资以及借新债还旧债,从而导致“挤出效应”。第二,由于受融资或者是提供债务融资担保,严重侵犯了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干扰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从而也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第三,规模过大的地方政府债务的偿还是地方机动财力难以解决的,往往会挤占其他预算资金用于还债,必然会影响到财政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资金投入,导致地方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三)规范地方债务管理的对策:
1、健全地方债务的统计与披露体系。地方债务分散于各级政府以及政府的各个部门,为了摸清地方债务的情况,增加地方债务的透明度,应该建立一套具有统一口径的债务统计体系,这将成为一项地方债务管理中的重要工作。
2、明确地方债的用途。地方政府在进行债务融资时,应该明确债务的使用方向。完善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的各项基础设施,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点。因此,我国地方政府应该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地方债务的主要用途,借助市场的力量,以较少的资金带动更多的项目;
3、建立地方债务的硬预算约束机制。在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过程中,应该建立一套预算管理体系框架约束地方债务融资规模和使用方向,保证地方政府的有效融资,避免地方债务风险的显性化。
4、采取措施化解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针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较大的现实状况,应该及时建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预警与约束机制,对地方政府平台的资产分布情况进行摸底,并根据地方政府平台的项目建设情况,相应制定再融资的规模限度,设置合理的负债比率,禁止“多头担保,多头融资”行为的发生。
十一、社会保障的职能、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现状以及完善对策:
答:
(一)社会保障的职能:是指社会保障包括其各个子系统及其具体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发挥出来的实际效能和作用。社会制度的职能主要有:稳定职能、调节职能、促进发展职能、互助职能。
(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
1、我国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结构现状: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1)确立了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体系。(2)确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低水平和广覆盖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明确效益好的企业和单位还可以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3)失业保险制度从无到有,为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和再就业提供了基本保障。(4)许多地区开展了工伤保险和女工生育保险;(5)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事业得到不断调整和改革。(6)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社
会保险的行政管理实现了统一管理,同时初步建立起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与基金管理分开的运行机制。
2、我国农村初会保障制度体系结构现状。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农村社会救济制度、农村优扶安置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四个方面。
(三)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对策:我国已初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体系尚不完善,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比较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处在探索阶段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势在必行。
1、进一步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制度。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应从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部分集体企业职工扩大到全体城镇各类企业及其职工,为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创造条件,同时改革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制度,努力实现城镇企业和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的逐步统一。
2、进一步深化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失业保险制度改革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之一,也是解决当前国有经济问题、促进整个社会稳定至为关键的一项措施,如拓宽失业保险的范围,根据权益与义务相对等的原则确定受益对象,合理确定失业救济的发放标准和期限等。
3、进一步推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其目标是逐步建立起医疗费用由多方筹集,统分结合,既能保证职工基本医疗,又有利于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科学有效的医疗保障管理机制。
4、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低收入的、生活贫困的居民给予一定的补助,使其能够有一个最低的生活保障,这是政府需要承担的一项重要职责。
5、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养老保险制度,增加财政投入,建立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出资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并探索建立老年保障制度,努力将未纳入社会养老保险的老年人口纳入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农村人口医疗卫生和健康保障水平,并继续探索和完善筹资机制,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能力。
另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财政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财政在宏观调控、资金保证、财务管理和监督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财政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建设作用。
第二篇:高级审计师考试财政理论部分模拟试题
审计师培训 http://edu.21cn.com/kcnet2030/高级审计师考试财政理论部分模拟试题
1、试述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内涵、现状以及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改革措施。(p118-119)
2、试述我国政府收入体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目标。(p123-124)
3、试述我国政府预算管理的基本格局、全口径预算管理的概念与目标、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的必要性和实现全口径预算管理制度的政策建议。(p140-141)
4、试述财政支出绩效分析的内涵、意义、方法。(p164-165)
5、试述财政政策的目标与类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与配合模式、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的财政政策走向。(p186)
第三篇:高级审计师考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部分模拟试题
审计师培训 http://edu.21cn.com/kcnet2030/
高级审计师考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部分模拟试题
1、试述“十二五”期间如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发展。(p60-61)
2、试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手段和我国近期宏观经济政策应采取的主要措施。(p69-70)
3、试述我国区域非均衡发展的表现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p87-8)
4、试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涵以及加快贴近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p96)
5、试述经济全球化内涵与特征以及为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或另题:试述跨国资本流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p102-103)
第四篇:高级审计师考试重点汇总--财政全解
科目一
财政A类(共7题)
A1我国公共财政建设
P139例一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于财政定位和功能的新表述
我国建设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建设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领域
(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于财政定位和功能的新表述
党的十八届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定》同时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决定》首次将财政的定位从原来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提升到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上,首次提出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匹配的现代财政制度,标志着对于财政定位及其功能的理论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
(二)我国建设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尚不到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预算管理制度完整性、有效性、科学性和透明度不够; 2)税收制度不适应经济发展改革转型的新形势;
3)中央与地方事权责任划分不清晰、不合理、不规范; 4)财政收入中低速增长和支出刚性增长矛盾加剧。
2、建设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设现代财政制度,1)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迫切需要; 2)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3)是建立健全现代国家治理结构,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三)当前建设现代财政制度的重点领域
1、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
2、完善税收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
3、建立事权和责任相适应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理顺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关系和收入划分。
A2 我国政府收入体系
P154例一
我国政府收入体系的内涵
我国政府收入体系的现状
目前我国政府收入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收入体系的改革目标
(一)我国政府收入体系的内涵
政府收入是指政府为了满足实现其职能的需要,主要依据国家权力,参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而占有的一部分社会产品或社会产品价值。政府收入体系研究面临问题:政府的范围、政府收入的分类、不同类型政府收入的特征及其适用的管理模式。有关政府收入的科目包括: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六类。其中非税收入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其他收入七款。
(二)我国政府收入体系的现状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政府收入形式具有多样化、复杂化的特征。
按照预算管理模式,中国现行的政府收入分为一般预算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和一般预算非税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含土地出让收人)、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非税收入、未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政府部门收入五类。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通常被称为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收入。
(三)目前我国政府收入体系存在的问题
与推进预算公开透明,实现社会公众对政府收支进行有效监督的要求相比,我国现行的政府收入统计和预算管理体系还有较大的差距。具体来说,目前我国政府收入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收入与政府资产负债统计不匹配。
2、非税收入比重偏高,社会保障收入比重较低。
3、地方政府收入结构不合理,隐性债务风险较大。
4、政府收入中专款专用的收入比重偏高。
5、国有资本、国有资产(资源)收入有待加强。
6、政府各项收入的预算管理模式有待完善。
(四)我国政府收入体系的改革目标
在“十一五”时期政府收支分类、非税收入管理及部门预算等改革的基础上,未来我国政府收入体系改革的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完善政府收支统计体系。
2、稳定宏观税负,调整政府收入结构。
3、完善政府收入的分类预算管理制度。
A3 我国税收制度
P160例一
目前我国税收制度的现实格局
我国税收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
我国税收制度改革的任务(前瞻、措施)
(一)目前我国税收制度的现实格局
经过1994年的税制改革和近年来的逐步完善,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税收制度。目前,我国税收制度共设有19种税,按照其经济性质和作用大致可分为五类。
第一类:流转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
第二类:所得税,包括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第三类:资源税,包括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第四类:财产税,包括房产税、车船税;
第五类:行为税,包括契税、印花税、车辆购置税、耕地占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烟叶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暂停征收)、船舶吨税。其中,关税和船舶吨税由海关征收,进口环节的增值税、消费税由海关部门代征,其他税种主要由税务机关征收。
(二)我国税收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
新一轮税收改革的总体目标定位于:以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和开征房产税并结束财产保有层面的无税状态为突破口,构建起适合中国国情的直接税体系。以此为基础,逐步增加直接税并相应减少间接税在整个税收收入中的比重,最终实现直接税与间接税的均衡布局。从而,建立起 一个融收入与调节、稳定功能于一身的“功能齐全”的税制体系。
(三)我国税收制度改革的任务
1、进一步完善增值税
①进一步推进“营改增”改革。
当前正在推进的“营改增”改革,在降低企业税负、消除市场扭曲、促进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还应继续推进,最终目标是让增值税完全替代营业税,从而在整个商品和服务流转环节统一征收增值税。
②全面“转型”。
鉴于当前经济形势仍离不开积极财政政策的支撑,企业又面临着自主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强大压力,很有必要在既有“转型”改革的基础上,启动增值税的全面“转型”——将房屋、建筑物投资纳入抵扣范围,从而实行完全意义上的消费型增值税。
③配套动作,破解相关难题。
营业税并入增值税需要为地方政府寻找并设计好新的主体税种,相应调整其他税种,重新构建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增值税由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税收收入中75%为中央财政,25为地方收入。)
2、实施“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逐步增大综合计征的分量,加速奠定实行综合计征的基础。
3、开征房产税。
适时扩大房产税试点范围,推进房地产税制改革。采取税收手段调节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贫富差距。
4、完善资源环境税制度。
①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②合理确定和调整资源税的税率;③完善资源税计征方式,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或从价与从量相结合的征收方式;④建立配套的减免税和加征措施。
5、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①文明对价:塑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培养纳税人权利义务意识,保护纳税人权益。建立服务型税务机关,为广大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服务;
②必要条件:建立快捷的电算系统。完善申报程序服务系统,建立信息共享系统,建立纳税人权益保护系统;
③法制保障: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强化税收立法,提高法律级次。强化税收执法监督,保证各项税收政策、法律法规正确贯彻执行到位。加强协调配合,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
A4 部门预算
P175例一
部门预算的概念
部门预算与功能预算的主要区别
编制部门预算的意义和重要性
部门预算与预算其他领域改革的关系
一、部门预算的概念
部门预算是微观意义的政府组织的收支计划。它具体是指“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及其行使职能的需要,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经过财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立法机关依法批准的,涵盖部门各项收支的综合财政收支计划”。
二、部门预算与功能预算的主要区别
部门预算与传统的功能预算相比,有以下一些特征:
(1)预算编制的分类基础不同。
功能预算是将预算按支出功能分类,分别测算,最后汇总形成按支出功能分别列示的总体预算。部门预算则是将预算按部门或单位分解,部门或单位将涉及本部门或单位的所有按功能分类的资金统一编 入部门预算。
(2)预算涵盖的范围不同。
功能预算的编制范围仅限于财政预算内资金收支预算。部门预算的编制范围则涵盖了预算部门的全部收支。
(3)预算管理的侧重点不同。
功能预算侧重于财政收入、支出结构分析和财政宏观情况分析,强调预算分配的计划性,有利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财政调控政策的实施,部门预算则侧重于反映细化的某一部门的全部收支情况,实现了预算向微观管理层次的延伸。
(4)预算管理的方式不同。
功能预算是一个部门不同功能的经费在财政和各部门均分别由不同的机构进行管理;部门预算则是一个部门不同功能的经费在财政和部门均由同一机构管理。
(5)预算编制的方式不同。
功能预算编制过程是自上而下,即由财政部门根据政府目标的需要,先确定财政总体收支规模和支出构成,由财政部把按功能分类的预算控制指标分解给部门,主管部门代基层单位编制预算,层层代编。部门预算编制过程是自下而上,即从基层编起,逐级审核汇总,最后由财政部门审核汇总形成财政总体预算。
(6)预算的细化分类不同。
功能预算是将预算按功能细化。部门预算则是以部门为基础,对部门内的各项资金再按功能、按预算科目把各项支出内容细化分解到具体支出项目。
(7)部门预算以“零基法”代替了“基数加增长”的传统预算编制方法,使得预算收支指标更为科学合理;同时,部门预算实行预算周期制,预算编制时间更加充分。
三、编制部门预算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市场经济要求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政府财政预算所具有的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职能,主要是调节市场资源配置的不足或弥补市场配置的缺陷,将有限的财政资源配置到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为此,要求政府预算支出走向公开、公正、透明,克服预算支出分配中的不规范和扭曲行为。部门预算的编制正是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这一要求而提出和实施的。
1、有利于规范政府、财政和部门支出行为。
2、有利于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提高预算的透明度。
3、编制部门预算是贯彻预算法的要求。预算法第四条规定:“中央政府预算由中央各部门预算组成”。但是,多年来财政部报送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查的预算草案一直是按收入类别和支出功能分类编报的,虽然符合预算法第十九条的规定,但没有达到预算法第四条的要求。即没有将中央预算细化到部门,而是在全国人大批准预算草案后,经过一段时间协商,才将预算再分配给中央有关部门。
4、编制部门预算有利于强化预算观念和约束,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5、编制部门预算也是为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依法治国”方针,实现依法理财的客观要求。
四、部门预算与预算其他领域改革的关系
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的三项核心内容: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
1、部门预算是基础
实行部门预算,就是要细化预算,从改革预算编制的体系分类和预算科目着手,重新按定员定额确定人员经费,重新按支出标准确定公务经费。
2、集中收付是手段
由集中支付机关根据批复的部门预算按实际支出的时间和金额从国库统一支付。解决了由于资金分配交叉造成难以整体控制的问题,克服财政资金被部门挤占和挪用的问题,保证预算资金的及时、足额支付;也有利于对部门预算执行的监督和政府采购制度的执行。
3、政府采购是保证
(1)全过程管理和监督预算单位对财政资金的使用,压缩不合理支出;(2)将原来由各单位自行分散的采购活动合成规模优势,通过法定的集中采购方式,充分运用竞争机制,好中选优,大幅度节约财政资金;
(3)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极大地增强了采购过程的透明度,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同时,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
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是三项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改革。实行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可以解决财政管理中长期存在的预算编制粗放、资金分配权分散、透明度不高以及挤占、挪用财政资金等问题,为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制定、下达和执行政府采购计划奠定了基础。而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可以为财政支出管理和部门预算管理创造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管理模式,实施政府采购后的采购价格、预算单位设备配置等信息也为细化部门预算、制定部门支出标准创造了条件。
A5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与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
P191 政府会计改革的目标
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概念
我国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意义 当前推进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措施
(一)政府会计改革的目标
政府会计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更为良好的政府会计制度与体系。
1、目标方面的改进
政府会计目标是支付会计体系提供信息所要达到的目的。应包括:
(1)基本目标—提高政府的财政透明度;
(2)重要目标—全面反映政府受托责任;
(3)最高目标—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信息。
2、概念框架方面的改进
应建立起政府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的政府会计概念框架。
政府会计框架可以本着系统性、中立性、继承性、超前性等原则建立,应该包括政府会计主体、会计基础、会计要素及财务报告体系等内容。
3、核算确认方面的改进 循序渐进的改革:
修正的收付实现制——温和的权责发生制——中度的权责发生制——终极目标
(二)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概念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是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新方向,也是成功推进和完成新一轮财政改革任务的必然要求。
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是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基础,按编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报告内容一般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等政府财务报表及其解释,财政经济状况分析等。
(三)我国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意义
1、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创新性制度。
2、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是廓清政府与市场界限,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必然要求。
3、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是推进政府更好地履行受托责任的有效手段。
4、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信息基础。
5、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是实现财政管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推手。
(四)当前推进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措施
1、制定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编制方案;
2、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规范和操作指南;
3、扎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A6 我国财政政策
P219例一
财政政策的目标与类型(财政政策的基本问题)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与配合模式
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的财政政策走向
(一)财政政策的目标与类型
1、财政政策的目标
所谓财政政策的目标,是指通过财政政策的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或者所要产生的效果。
政府财政政策的目标概括为三个方面: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
2、财政政策的类型
财政政策的要旨,是把预算盈余和赤字作为调节器来刺激或抑制社会总需求,从而求得经济的稳定发展。
(1)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是指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相应采取变动政府支出和税收措施,以消除经济波动,谋求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的任务是,要么旨在扩大总需求以反经济衰退,执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要么旨在抑制总需求以反通货膨胀,执行紧缩性财政政策。
(2)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所谓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就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周期性变化,一些政府支出和税收自动发生增减变化,从而对经济的波动发挥自动抵消的作用。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与配合模式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的必要性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两个重要手段,但两者在调控机制和侧重点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具体调控中,政府有必要加强两大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密切配合,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
(1)财政政策侧重于结构调节,货币政策侧重于总量调节。
(2)财政政策侧重于调节收入分配,货币政策侧重于保持币值稳定。
(3)财政政策对治理通货紧缩作用明显,货币政策对治理通货膨胀作用明显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模式
(1)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
也称为双扩张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运用增支减税的政策措施,在货币政策方面则是采用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措施,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调低再贴现率,或在金融市场上买入有价证券、投放货币。
适用于:双扩张政策搭配模式主要适用于经济严重萧条的情况,可以强有力地作用于社会总需求扩大,从而促进经济复苏。(不宜长期使用)
(2)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配合使用。
也称为双紧缩政策。主要适用于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
在财政政策方面要运用减支增税的政策措施,而在货币政策措施方面则是着力减少货币供应量,其政策效应是严格控制社会总需求,促使经济回落。
适用于:通货膨胀严重情况,不宜长期使用。
(3)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
在财政政策方面增支减税,而在货币政策方面减少货币供应量。
适用于:一般而言,在经济增长减缓以至于停滞而通货膨胀压力又很大的情况下,或者经济结构失 调与严重通货膨胀并存的情况下,这种政策模式能够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自特点,作用互补,更好地实现宏观经济调节的目标。
(4)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配合使用。
突出特点是,在采取减支增税的同时,采用旨在扩大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措施。
适用于:财政赤字较大与总需求不足并存的情况,同样可以产生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优势互补的政策效果。
(5)中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
也称为“双稳健”模式。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致力于保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或增量平衡;在货币政策措施方面,则力图保证货币供应量或利率的稳定。
适用于:社会总供给基本均衡、经济运行比较平稳而经济结构调整成为主要任务的情况。
(三)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的财政政策走向
1、实施财政政策的外部环境变化
第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财政政策的国家协调难度增大;
第二,经济与社会转型要求财政政策更加注重就业与经济增长目标;
第三,对民生领域的支持对财政政策提出了更高要求。
2、我国财政政策的走向和发展趋势
(1)加快建立财政政策的相机抉择机制。第一,让公众参与到财政政策决策过程;
第二,确立我国财政政策规则,健全财政制度,为财政政策实施提供坚实基础。(2)财政政策融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中。第一,鼓励和支持扩大内需。第二,稳定外部需求;
第三,积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投资的效率水平;
第四,规范各级政府债务管理,积极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平台风险。
(3)全面推进税制改革。从税收角度完善制度,以扩大内需、稳增长、调结构。
未来大的方向是转变税制结构,不断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尽快实施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增加个人所得税在全部税收中的比重。完善财产税制度,推广居民住房房产税制度。同时,实施结构性减税,促进企业扩大投资,缩小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A7 地方债务(蒋老师A类)
P207例二
我国地方债务融资的现状
我国地方债务融资对经济的影响
规范地方债务管理的对策 地方债务融资产生的原因 规范地方债务管理的对策
(一)我国地方债务融资的现状
1、虽然名义上地方政府不能发债,但在实际运行中,地方政府债务以及政府性债务种类不少,规模也不小。从种类上看,既有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又有外国政府贷款,还有大量以企业债形式存在的政府性债务。审计署2011年6月27日公布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2011年第35号)显示,我国2012年、2013年仍为地方债务到期的高峰期,2012年、2013年地方债务到期额度分别为18402亿元、12195亿元。
2、四省市试点自行发债。
财政部《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允许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自行发债是指试点省(市)在国务院批准的发债规模限额内,自行组织发行本省(市)政府债券的发债机制。2011年,试点省(市)政府债券由财政部代办还本付息。各试点省(市)可自行组织承销团,具体发债定价机制由试点省(市)确定。由于仍是财政部代为还本付息,实质变动不大,财政部此次试点只是跨了半步,改革到地方政府“自行发债”,预计今后在积累经验并完善制度后将改革到地方政府“自主发债”
3、从债务余额的结构来看,地方债务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一是从地方政府债务的级次来看,大部分地方政府债务是市级政府形成的;二是从地方政府债务的举借主体来说,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成为比重最大的举借主体;三是从地方政府债务的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占主要方面。
4、现有地方政府债务情况透明度不高。
预算法对地方政府发债作了限制,但地方政府为了绕过法律与国务院的约束。采取了种种规避的做法,如通过下属公司或者成立相关项目公司举债,如承诺还款形成的各类债务,如各类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再如事实上形成的公共支出欠款,等等。
(二)我国地方债务融资对经济的影响
1、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仍依赖于政府的投入和拉动,但我国地方财政困难由来已久,能够直接用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财政资金相当有限,举债成为各级地方政府为本地经济发展筹集资金的一个共同选择。地方政府举债虽承担了很大的风险,但弥补了建设资金的不足,加速了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2、大规模地方政府债务的存在对地方经济也会产生较大的负面效应。
第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会导致民间实际可支配资本规模缩小,再加上地方债务资金并未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项目,有相当一部分被用于竞争性领域、发放拖欠工资以及借新债还旧债,从而导致“挤出效应”。
第二,由于受融资功能所限,一些地方政府还经常运用行政手段要求所属企业和单位为其融资或者是提供债务融资担保,严重侵犯了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干扰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从而也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第三,规模过大的地方政府债务的偿还是地方机动财力难以解决的,往往会挤占其他预算资金用于还债,必然会影响到财政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资金投入,导致地方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三)地方债务融资的现状
1、现有地方债务绝对规模较大,但财政风险处于可控范围之内;
2、从债务余额的结构来看,地方债务呈多元化的特点;
(1)从地方债务的级次来看,大部分地方政府债务是市级政府形成的;
(2)从地方债务的举债主体来看,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成为比重最大的举债主;(3)从地方债务的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的债务余额占主要方面;
3、从地方债务产生的年限来看,我国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最早发生在1979年,此后开始陆续举债。
(四)地方债务融资产生的原因
1、转型期政府刚性支出;
2、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3、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制度;
4、地方债务融资的管理制度。
(五)规范地方债务管理的对策
1、建立健全地方债务统计与披露体系。
2、明确地方债务用途。
3、建立地方债务的硬预算约束机制。
4、采取措施化解地方投融资平台风险。
财政B类(共4题)
B1财政支出结构
P148例一(2014年修改例题)
财政支出结构的内涵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
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改革措施
B2国库现金管理
P186例二
国库现金管理的概念 国库现金管理的作用 国库现金管理的职能 国库现金管理的意义
B3财政支出绩效分析
P196例二
财政支出绩效分析的内涵 财政支出绩效分析的目标 财政支出绩效分析的意义 财政支出绩效分析的方法
B4人口老龄化
P210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社会保障体系碎片化
社会保障项目的激励机制涉及及实际执行均存在严重问题 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第五篇:高级审计师考试题型
审计师培训 http://edu.21cn.com/kcnet2030/高级审计师考试题型
考试题型:考试题型均为主观性试题,无任何客观性试题。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的考试题型仅简答题和论述题两种;审计理论与案例分析的考试题型包括简答题和5个审计案例。审计案例以财务审计为依托,侧重于审计技术方法的运用,难度适中。只是所有案例是依据的国家审计准则,而不是独立审计准则。主要的差别在于程序上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