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年高级审计师复习指南-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部分
第一部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1、传统计划经济体制(1)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2)传统计划经济模式面临的困境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特点(3)社会主义 根本制度的基础在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4)为什么不能搞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5)积极发展混合制所有制经济是今后完 善基本经济制度的着力点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1)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2)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4)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必然性
2、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演变及其特征(1)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之争(2)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比较(3)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过程(4)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加强法制建设
3、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1)充分认识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重点的重要意义(2)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夯实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3)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4)加快转变职能,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水平(5)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6)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7)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8)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9)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10)加强法制建设,为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所有制结构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1)所有制和所有制结构的基本内涵(2)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制结构的演变(3)我国所有制结构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
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实现形式(1)社会主义公有制(2)正确认识公有制经济(3)正确认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4)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3、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发展状况与存在问题(1)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状况(2)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3)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的机遇与挑战(4)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分配方式(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按劳分配(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多种分配形式(3)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4)收入分配中的公平和效率关系(5)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
2、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3、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五、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1、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分析(1)国有企业产权特征(2)国有企业产权受损的来源
2、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改革的基本思路(1)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2)沿着产权明晰化的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3)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战略(4)深入国有资本布局战略性调整
3、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路径(1)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推动国家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3)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
1、我国市场体系的基本构成(1)现代市场体系的含义和特征(2)我国市场体系的构成和分类(3)完善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2、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1)市场机制及其内涵(2)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和最新发展(3)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涵和实践意义。(4)从制度上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3、规范市场秩序的基本思路(1)市场秩序市场规则与市场行为规范(2)规范市场秩序的基本思路
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1)完善市场体系最重要的是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2)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使价格正确反映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3)打破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逐步构建平等开放的竞争格局(4)积极完善以资本市场为核心的要素市场体系建设(5)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6)加强市场体系的法制建设,逐步使市场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
七、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1、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知识(1)宏观经济运行(2)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3)总价格水平(4)宏观经济管理及其特征
2、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构成及其平衡(1)社会总需求(2)社会总供给(3)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4)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
3、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1)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的内涵(2)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管理
1、政府与市场的关系(1)市场失灵(2)政府干预(3)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的合理界定(4)全面认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关系
2、政府职能转换与宏观调控方式转换(1)政府的职能和作用(2)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3)转变政府宏观调控方式
3、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选择与手段选择(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2)宏观经济政策手段(3)宏观经济手段选择的原则(4)宏观经济政策手段选择的注意事项。(5)健全我国宏观调控体系
4、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
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含义
(1)GDP GNP 含义(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3)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条件与路径(1)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与条件(3)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4、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1)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中国化(2)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问题(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4)科学发展观鱼五大发展理念(5)科学发展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进程
1、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1)农业的作用(2)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向-推进农业现代化(3)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4)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区域经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2)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具体表现(3)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
3、城镇化进程与中国的经济发展(1)城镇化的内涵(2)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特点(3)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工作重点(4)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十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结构调整
1、二元经济结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基本内涵(2)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3)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措施(4)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2、新型工业化道路(1)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2)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总体目标、原则要求和改革点(3)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4)中国制造2025
3、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产业政策选择(1)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2)中国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要性(3)促进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产业政策
4、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转型升级(1)认识新常态(2)适应新常态(3)引领新常态(4)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5、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3)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正确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4)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
十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对外经济关系
1、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以及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1)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和特征(2)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3)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形成的挑战
2、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与实践(1)对外开放的基本内涵(2)我国实施对外开放的客观依据(3)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3、跨国资本流动与中国经济发展(1)跨国资本输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2)跨国资本流入对我国经济的影响(3)人民币国际化
4、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1)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2)构建全方位新格局的重要举措----一带一路(3)在改革创新中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第二部分 财政
一、我国现代财政制度建设
1、财政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定位(1)现代财政制度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2)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1)1994年税制和分税制改革(2)公共财政建设的概念、特征、以及目前已进行的8项财政制度建设
3、推进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重点与难点(1)政府职能转变尚存在难度(2)国家财力还不能有效服务政府履行职能(3)适合中国国家治理的需要的公共选择机制尚未建立。
4、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未来取向(1)改进预算管理制度(2)完善税收制度(3)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财税制度安排
1、经济发展新常态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1)经济增长换挡期的传统竞争优势逐渐减弱(2)经济结构需要再平衡(3)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尚未形成有效支撑(4)发展中需要防范经济风险逐步增加
2、财税制度安排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1)财税制度安排是破解体制和机制难题的关键推进器(2)财税改革方向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密相连(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制度安排
3、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财税制度安排设计
三、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
1、财政支出规模、结构的概念与衡量
2、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的现状与问题
3、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改革
四、我国的政府收入体系
1、政府收入体系的内涵(含非税收入的概念、内容、改革重点)
2、我国政府收入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3、我国政府收入体系的改革目标与主要思路
五、我国的税收制度
1、我国税收制度的现实格局(含18种税的具体内容)
2、我国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
3、我国税收制度的改革思路
六、我国的预算管理改革
1、预算的基本概念
2、我国政府预算管理的基本格局(4本预算的具体概念)
3、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
4、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目标与主要思路(含全口径预算)
七、部门预算
1、部门预算的内涵、概念、特征
2、我国部门预算的改革进程
3、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基本思路
八、国库管理与政府采购等改革
1、我国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含义、基本内容
2、我国国库现金管理的现状与改革(1)国库现金管理的概念(2)国库现金管理的职能(3)国库现金管理的作用(4)实施国库现金管理的重大意义(5)国库现金管理的改革实践。
3、我国的政府采购改革(1)内涵和现状(2)改革的深化
4、我国的“收支两条线”改革(1)含义和做法(2)演变进程(3)管理制度的意义
5、我国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1)概念(2)演进(3)意义(4)基本分类(5)改革的未来
九、政府会计与预算绩效管理
1、我国政府会计的现状与问题(1)政府会计和预算会计(2)当前的预算会计及其体系(3)政府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2、我国政府会计改革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1)政府会计目标方面的改进(2)政府会计概念框架方面的改进(3)政府会计核算在确认基础方面的改进(4)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
3、预算绩效管理的内涵与方法(1)预算绩效管理的发展历程(2)预算绩效管理的内涵(3)意义(4)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方法
十、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
1、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现状与问题
2、分税制管理体制的完善方向与对策
3、转移支付制度改革(1)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内容(2)存在的问题(3)改革方向
4、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改革与规范化(1)政府性债务总体情况及近年来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情况(2)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改革的方向和措施(3)当前推进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改革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十一、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1、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与作用
2、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3、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4、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与主要思路
十二、我国的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的基本问题(目标、类型)
2、财政政策的运行机制(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货币政策概述、必要性、)
4、我国财政政策的取向与特点
第三部分 金融
一、金融学理论
1、金融学的基本体系(1)货币经济学(2)金融经济学(3)国际金融学
2、金融学的研究重点(1)货币基础理论(2)信用理论(3)利率理论(4)资产定价理论(5)公司金融理论(6)结构金融理论
(7)微观市场结构理论(8)行为金融学(9)金融工程(10)国际收支调节理论(11)汇率理论(12)开放经济下的宏观调控
3、利率水平决定理论的内涵、(1)利率总水平的决定(2)利率的风险结构(3)利率期限结构
4、资产定价理论的主要类型
5、汇率与汇率理论、汇率制度的基本类别
二、银行业
1、商业银行的性质和业务经营特点(1)性质(2)职能(3)主要业务(4)经营原则
2、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
3、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发展状况
4、政策性银行的改革与发展
三、证券期货业
1、证券业机构的主要类型(1)证券经营机构(2)证券投资咨询机构(3)证券结算登记机构(4)证券金融公司(5)相关事务所
2、证券、期货交易所的主要作用
3、基金业的主要参与主体、(1)基金当事人(2)基金市场服务机构(3)基金监管机构和自律组织
4、证券行业、期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四、保险业
1、保险的特点与作用
2、保险公司的种类与特点(1)保险股份公司(2)相互保险公司(3)非公司化的保险组织
3、保险中介机构的类型与特点
4、保险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五、其他金融机构
1、信托公司的概念、发展历程、改革方向
2、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概念、发展历程、改革方向
3、金融租赁业的概念、发展历程、改革方向
4、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发展状况
六、货币市场
1、货币市场的构成(包含同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短期国债市场、回购协议市场)
3、货币市场运行机制、包含同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短期国债市场、回购协议市场的运行机制
4、货币市场工具的定价(1)拆借利率的确定(2)票据利率的确定(3)短期国债利率的确定(4)回购利率的确定
5、我国货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1)基本状况(2)主要存在的问题(3)发展前景
七、债券市场
1、债券市场格局与功能定位
2、债券市场结构与工具
3、债券市场发行定价机制与交易机制
4、债券市场风险管理机制
5、我国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
八、股票市场
1、股票的概念与股票价值、价格
2、股票的发行与交易机制
3、股票市场参与者的类型与作用
4、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
九、衍生品市场
1、基本概念及功能特征
2、衍生品市场结构及发展状况
3、我国衍生品市场的主要问题和监管
十、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
1、中央银行的职能
2、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
3、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4、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和完善
十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
1、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
2、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问题
3、利率市场化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4、我国金融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与存在问题
5、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含义、利弊、实现的途径
6、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创新和挑战
十二、金融监管体制
1、金融监管的改革与基本理论(1)金融监管的基本理论(2)金融监管体系与监管理念(3)金融监管的改革历程与发展方向
2、分行业的监管状况及特点(包含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其他金融机构监管)
3、宏观审慎管理的概念及内涵
4、我国实现宏观审慎的政策建议。
5、影子银行的内涵及监管
6、我国金融的法制化建设
2、货币市场的参与主体(1)同业拆借市场的参与主体(2)票据市场的参与主体(3)短期国债市场的参与者(4)回购协议市场的参与者
第四部分 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
一、财务会计的基础理论
1、财务报告目标(包含财务报告目标的重要作用、财务报告目标定位)
2、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3、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4、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5、财务报告
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1、会计准则从国际协调到国际趋同的发展路径
2、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发展历程
3、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程序
4、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和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
5、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路径及其后果
三、企业合并与合并财务报表
1、长期股权投资的确认与计量
2、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3、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4、合并财务报表
四、租赁会计
1、租赁的含义及其分类
2、经营租赁的会计处理
3、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
五、所得税会计
1、所得税会计概述(1)资产负债表法与损益表债务法的异同(2)所得税会计的核算程序
2、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及暂时性差异
3、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
4、所得税费用的确认与计量
六、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
1、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要素(包含资产负债表要素、基金收支情况表要素)
2、行政单位会计体系和特点
3、事业单位会计体系和特点
七、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
1、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2、财务管理的假设
3、财务管理的目标
八、企业全面预算管理
1、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
2、全面预算管理模式
3、预算控制的形式
九、价值评估
1、企业价值评估概述(基本内容、方法分类)
2、资本成本估算(股权资本成本 债务资本成本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3、企业价值评估模型(自由现金流量 价值评估模型)
十、企业业绩评价
1、业绩评价概述(定义、类别、作用、系统)
2、基于财务报表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
3、基于战略的企业业绩评价系统
十一、企业并购财务管理
1、并购的动因和效应
2、企业并购估价
3、企业并购筹资
4、并购防御战略
十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
1、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特征
2、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
3、企业集团筹资管理的重点
4、企业集团投资管理的重点
5、内部转移价格的概念和形式
第一部分 审计理论
一、审计理论研究的意义与原则
1、研究审计理论的意义
2、审计的概念体系与理论结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
4、指导审计理论研究的基本原则
二、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1、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2、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动因
3、审计的本质(受托责任论 免疫系统论)
三、审计环境及其对审计的影响
1、政治环境对审计的影响
2、经济环境对审计的影响
3、法律环境对审计的影响
4、文化环境对审计的影响(例题,信息化审计)
四、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
1、国家审计组织与人员(职业要求和职业道德)
2、内部审计组织与人员
3、社会审计组织与人员 例题:我国组织体系的构成、特征; 我国审计双重领导体制的含义 独立性原则
五、审计准则
1、审计准则的重要意义
2、审计准则的内容
3、审计准则的协调
六、审计目标
1、审计目标的内涵
2、总体审计目标与具体审计目标
3、审计目标在审计项目中的指导作用
七、审计程序
1、审计程序的内涵
2、不同类型审计的程序差异
3、通用审计程序
4、审计程序的设计
八、审计证据和评价标准
1、审计证据的作用
2、审计证据的质量特征
3、审计证据的类别
4、审计取证模式
5、审计评价标准
九、审计报告
1、审计报告的作用和种类
2、审计报告的编制要求
3、审计报告的内容
十、绩效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
1、绩效审计的含义和特征
2、绩效审计的程序与方法
3、专项审计调查的含义
4、专项审计调查的分类
十一、资源环境审计
1、资源环境审计与可持续发展
2、资源环境审计的目标和内容
3、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目标和内容
十二、经济责仸审计
1、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2、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和作用
3、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和内容
4、领导干部应承担责任的类型及其界定
十三、跟踪审计
1、跟踪审计的概念和特点
2、建设项目跟踪审计
3、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
4、跟踪审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十四、审计信息化
1、审计信息化的内涵
2、审计信息化的目标
3、审计信息化的基本内容
4、审计信息化的未来发展(发展目标 发展路径)
十五、审计管理
审计资源管理、审计质量管理、审计成果管理
第二篇:2014审计师《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考试大纲
2014审计师《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考试大纲
科目一 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
本科目主要考查作为高级审计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财政、金融、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诸方面的理论及相关经济政策的理解掌握、分析判断和综合运用能力。
本科目设置一种题型——综合分析题,重点考查运用有关经济理论和政策对问题进行理解、分析、判断、处理、评价和综合的能力。
本科目所考查的知识范围如下:
第一部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
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的基本特征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所有制结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实现形式
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发展状况与存在问题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分配方式
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原因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五、国有企业改革与公司治理结构创新
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分析
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改革的基本思路
公司治理结构的含义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思路与制度设计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
我国市场体系的基本构成强化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规范市场秩序的基本思路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
七、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知识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构成及其平衡
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管理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职能转换与宏观调控方式转换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选择与手段选择
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含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条件与路径 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
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进程 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城镇化进程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十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结构调整 二元经济结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新型工业化道路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产业政策选择
十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对外经济关系 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与实践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以及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跨国资本流动与中国经济发展 我国当前的对外贸易与利用外资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 财政
一、我国的公共财政建设 公共财政的内涵 公共财政建设的主要内容 推进公共财政建设的重点与难点 公共财政建设的未来取向
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税制度安排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困难 财税制度安排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制度安排设计
三、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 财政支出规模的概念与衡量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的现状 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改革
四、我国的政府收入体系 政府收入体系的内涵 我国政府收入体系的现状 我国政府收入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收入体系的改革目标
五、我国的税收制度 我国税收制度的现实格局 我国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税收制度的改革目标
我国税收制度的改革前瞻
六、我国的预算管理改革
预算的基本概念
我国政府预算管理的基本格局
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
全口径预算管理改革
七、部门预算
部门预算的内涵
我国部门预算的改革进程
部门预算与预算其他领域改革的关系
八、国库管理与政府采购等改革
我国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我国国库现金管理的现状与改革
我国的政府采购改革
我国的“收支两条线”改革
我国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九、政府会计与财政支出绩效
我国政府会计的现状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会计的改革前瞻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涵与意义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方法
十、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现状与问题
分税制管理体制的完善方向与对策
转移支付制度改革
“省直管县”改革
地方债务管理制度改革与规范化
十一、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与职能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
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与模式
十二、我国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基本问题
财政政策的操作机制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财政政策的走向
[NextPage]
第三部分 金融
一、金融学理论
金融学的基本体系
金融学的研究重点
利率水平决定理论的内涵
资产定价理论的主要类型 汇率制度的基本类别
二、银行业 商业银行的性质和业务经营特点 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 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发展状况 政策性银行的改革与发展
三、证券期货业 证券业机构的主要类型 证券、期货交易所的主要作用 基金业的主要参与主体 证券期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四、保险业 保险的特点与作用 保险公司的种类与特点 保险中介机构的类型与特点 保险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五、其他金融机构 信托公司的发展历程及改革方向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发展历程与改革方向 金融租赁公司的发展历程与改革方向 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发展状况
六、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的构成 货币市场的参与主体 货币市场运行机制 货币市场工具的定价 我国货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七、债券市场 债券市场格局与功能定位 债券市场结构与工具 债券市场发行定价机制与交易机制 债券市场风险管理机制 我国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
八、股票市场 股票的概念与股票价值、价格 股票的发行与交易机制 股票市场参与者的类型与作用 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
九、衍生品市场 基本概念及功能特征 衍生品市场结构及发展状况 我国衍生品市场的主要问题和监管
十、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的职能
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和完善
十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
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
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问题
利率市场化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我国金融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与存在问题
人民币国际化
十二、金融监管体制
金融监管的改革与基本理论
分行业的监管状况及特点
宏观审慎管理的概念及内涵
我国实施宏观审慎的政策建议
影子银行的内涵及监管
[NextPage]
第四部分 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
一、财务会计的基础理论
财务报告目标
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财务报告
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会计准则从国际协调到国际趋同的发展路径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发展历程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程序
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和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路径及其后果
三、企业合并与合并财务报表
长期股权投资的确认与计量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合并财务报表
四、租赁会计
租赁的含义及其分类
经营租赁的会计处理
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
五、所得税会计
所得税会计概述
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及暂时性差异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
所得税费用的确认与计量
六、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 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要素 行政单位会计体系和特点 事业单位会计体系和特点
七、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 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财务管理的假设 财务管理的目标
八、企业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 全面预算管理模式 全面预算控制的形式
九、价值评估 企业价值评估概述 资本成本估算 企业价值评估模型
十、企业业绩评价 业绩评价概述 基于财务报表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 基于战略的企业业绩评价系统
十一、企业并购财务管理 并购的动因和效应 企业并购估价 企业并购筹资 管理层收购
十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特征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 企业集团筹资管理的重点 企业集团投资管理的重点 内部转移价格的概念和形式
第三篇:2014高级审计师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知识考点:公债
审计师培训 http://edu.21cn.com/kcnet2030/2014高级审计师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知识考点:公债
政府债务收入也称公债——指政府以债务人身份,凭借政府信誉,采用信用方式取得公共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1.公债包括中央债和地方债。
国债——由中央,第二掌财政政策分析政府发行并承担最终清偿责任的公债叫国债。地方债——由地方政府发行并承担最终清偿责任的公债叫地方债。
在现代社会中,公债以其有偿性、自愿性、灵活性等基本特征以及其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节货币流通和经济运行等诸多独特功能,成为政府筹集资金、调控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中华考试网
2.公债偿还时间的不同分类公债不同于税收,是政府运用信用形式筹集财政资金的特殊形式。
根据公债偿还时间的不同,可分为短期债、中期债和长期债三种形式。短期债多通过出售国库券取得,主要进入短期资金市场(货币市场),利率较低,期限一般为3个月、6个月和1年三种。中长期债一般通过发行中长期债券取得,期限1年以上5年以下的为中期债券,5年以上的为长期债券。中长期债券的利率因时间长风险大而较高。
3.公债的作用
作为一种财政信用形式,公债最初是用来弥补财政赤字的,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公债已成为调节货币供求、协调财政与会融关系的重要政策手段。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公债收入(即公债的利息)不征税。因而发行公债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民间部门的投资或消费资金减少,从而对民间部门的投资或消费起调节作用,即所谓的“挤出效应”。
第四篇:2014高级审计师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知识考点:税收
审计师培训 http://edu.21cn.com/kcnet2030/2014高级审计师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知识考点:税收
税收——国家为实现其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依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取得公共财政收入的一种规范形式。
税收是政府财政收入中的最主要部分,一般占经常性公共财政收入的90%以上。
(一)税收种类税收根据征税对象,税收可分为——流转税(货物与劳务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行为税五类。
1.流转税是对流通中商品和劳务买卖的总额征税。增值税是流转税的主要税种之一。
2.所得税是对个人和公司的所得征税。在西方国家的税收中,所得税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所得税税率的变动对社会经济活动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3.财产税是对不动产或房地产即对土地和地上建筑物等所征收的税。
4.资源税是以开发、生产的矿产资源和盐为征税对象的税收。
5.行为税是以纳税人的特定行为为征税对象的税收。
财政收入政策主要是通过各种所得税、增值税和其他税种的设置、税率的变化来影响总需求,调节宏观经济。
(二)税收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大特征。
这三个特征使税收调节具有权威性。
(三)税收的调节作用税收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宏观税率确定、税负分配、税收优惠和税收处罚体现出来。
1.宏观税率——指的是总的税收水平,就是总税额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当一国把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基本来源,宏观税率就成为衡量财力集中与分散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宏观税率高意味着政府集中掌握财力的能力高,反之则低。
2.税负的分配宏观税率确定后,税负的分配就显得十分重要。税负分配,一方面是由政府部门来进行,主要是通过税种选择和制定不同的税率来实现;另一方面是通过市场活动来进行,主要是通过税负转嫁的形式体现出来。税负转嫁的结果,使纳税人名义税负与实际税负不相同。
3.税收优惠与处罚税收的优惠性措施包括许多方面,比如减税、免税以及建立保税区等。税收的处罚性措施包括罚款、征收滞纳金等。
第五篇: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指南第六章
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 名词解释:
1、按劳分配: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的理论概括。按劳分配是社会主
义公有制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关系和社会主义阶段 劳动的社会性质。其实质就是以劳动为尺度进行收入的分配,劳动者取得的收入与其提供的劳 动量成比例。
2、微观收入分配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过程被分为微观收入分配和宏观
收入调节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的。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和分配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企业 取得收入的多少,既取决于其单个产品生产上是否符合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标准,也取决于该部门生产总量是否符合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标准。
3、宏观收入分配过程:是建立在微观收入分配过程基础上并独立于这一分配过程的在再分配
过程。它要考虑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的平衡和社会整体、长远发展需要,对不同部门、不同领
域、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进行调节,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4、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是指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
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弥补市场失灵、促进社会公平的重
要制度安排,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5、社会保障: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为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
有特殊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一般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等组成。
二、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
按劳分配是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的理论概括。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关系和社会这样阶段劳动的社
会性质。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是归社会所有的,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是平等 的,劳动成为支配生产资料和获得社会产品的唯一根据。劳动者所创造的产品在做了各项社会 扣除之后,必须以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因此,按劳分配是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分
配原则,是对各种剥削制度的否定。
在马克思所设想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中,是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的,因而劳动者的
个人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转化为社会劳动,而是作为直接的社会劳动存在着,因而可
以直接以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生产条件分配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如何? 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收入分配方式并存是由我国
现阶段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客观生产条件的
多种所有制形式,相应要求多种分配方式与此相适应。
从主观生产条件看,在任何生产中,劳动力始终是生产的一个要素,但劳动力以何种形式参与
生产,直接影响收入分配的结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情况并没有
完全消除,这种情况下,依然存在按资分配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
仅存在着建立在劳动力商品等价交换基础上的收入分配方式,而且存在着建立在劳动者等量劳
动相交换基础上的分配方式,并且两种方式交织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此外,还存在
生产的物质条件和劳动力条件都由个人直接占有和控制的情况。生产条件分配还有一个生产条件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问题。市场机制把生产条件的分配
与收入的分配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分配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和资产都有了自己的价格,在这 种情况下,要素所有者和资产所有者以要素价格形式参与收入分配,从而导致收入分配的多样 化。
3、如何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收入分配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收入分配关系上的一个体现,按生产要素分配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
1.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收入分配的劳动标准与所有权标准相结合。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中通行的分配原则,其实质就是以劳动为尺度进行收入的分配,劳动者
取得的收入与其提供的劳动量成比例。按要素分配中通行的则是所有权标准,要素所有者依据 其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入分配,显然,这种情况下的收入分配就是以所有权为标准,在
要素所有者之间进行的分配。
2.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与按要素分配的实现形式相结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种生产条件的分配都要通过市场来进行,要素价格的决定
与收入的分配联系在一起,因此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都要借助于价格机制来实现。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使得社会成员能够通过提供劳动和
物质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不仅有助于调动劳动者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促进劳动的
积累和资本积累,而且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有效合理利用,__________促进其使用效率的提高。
三、论述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微观收入分配与宏观收入分配有何不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过程被分为微观收入分配和宏观收入调节两个相对独立的 过程。
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按
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和分配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取得收入的多少,既取决于其单
个产品生产上是否符合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标准,也取决于该部门生产总量
是否符合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标准。
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资源配置过程与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一过程中,任何
人要参与收入分配都必须以提供生产过程需要的要素为前提,因此,通常情况下企业按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取得的收入要在要素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在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条件下,社会扣
除和按劳分配要通过企业的分配来实现,也就是说企业按社会必要劳动标准获得的收入在作了
必要的扣除后,才能在不同劳动者之间进行按劳分配。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劳动者取得的收入
多少不仅取决于个人劳动的情况,而且取决于企业联合劳动效率的高低:企业联合劳动的效率 越高,企业按社会必要劳动标准获得的收入越多,劳动者个人获得的收入相应就越多;反之,劳动者获得的个人收入就越少。
宏观收入分配过程是建立在微观收入分配过程基础上并独立于这一分配过程的在再分配过程。
在微观收入分配基础上进行的宏观收入调节要考虑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的平衡和社会整体、长
远发展需要,对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进行调节,促进社会
公平和社会和谐。
微观收入分配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的,市场机制特有的功能有助于强化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有助于调动各种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但是,市场机制存在缺陷,靠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调节
和平衡各方利益关系,不能维护社会公平。宏观收入分配的调节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通过税收等形式把高收入的一部分转移到
国家手里;另一方面,通过国家预算支出保障非生产领域发展的需要,利用转移性支付和社会
保障制度等为低收入者提供收入保障。
为有效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政府应按均等化原则,提供公共服务(概念)。
2、如何理解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的公平? 公平有初次分配中的公平和再分配中的公平之分。初次分配中的公平与生产条件的分配相联 系,并由生产条件的分配所决定。再分配中的公平与社会各方面利益的平衡相联系。我国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既要重视再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也要重视初次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的 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条件能否在双重意义上公平分配是能否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
决定性因素。我国收入分配的不公,主要根源于生产条件分配的不公。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在
缺乏规范制度约束下实现市场化分离和经济性分离,造成了客观生产条件进而收入在社会成员 之间分配的不公,主观生产条件的拥有者在不享有统一权利和国民待遇的条件下走向市场,其
劳动力具有不同的价值或价格,主客观生产条件由于市场分割和制度障碍而难以在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之间进行均衡分配,进而加剧了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之间、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
分配的不公。因此,解决我国收入差距过大和收入分配__________不公,必须构建收入公平分配的微观基
础,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生产条件分配不公的问题。
第一,规范制度,强化约束,防止市场化分离中各种代理人控制公有生产条件进而控制公有剩 余。
第二,统一制度安排,实行统一国民待遇。为此,应在户籍管理等各个领域取消对农民的歧视 性制度规定。
第三,取消市场分割,促进生产条件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均衡分配。首先要打破垄断,消除部门
间进入障碍;其次要消除与主观生产条件相联系的身份制、等级制,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最后要完善市场体系,促进各种要素合理流动和配置。
第四,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增加对他们人力资本的投资,改善他们的收入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