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荣辱观念

时间:2019-05-15 10:50: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牢固树立荣辱观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牢固树立荣辱观念》。

第一篇:牢固树立荣辱观念

牢固树立荣辱观念 积极构建和谐校园

民勤县西渠中学 李发明 段开平

[摘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中指出:“当前,社会风气总体来说是好的,青少年 主流是积极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致使有些青少年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美丑不分,这就迫切地需要我们在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迫切地需要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荣辱观念,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诚信缺失 腐败蔓延 未成年人 荣辱观念 加强德育 迫在眉睫 优化德育环境 廉洁自律 为人师表 点滴做起 促新风尚

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体现在德智体美的各个方面,是一个人看待自己行为和评价他人行为的基本准则,也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一个人只有知荣辱,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但人的荣辱羞耻不是与生俱来的,是要通过后天教

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来逐步形成的.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给予他们正确的荣辱观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对于他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既高度概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特点,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胡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高度概括,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在本质上与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要求是相统一的。

倡导‚以热爱祖国为荣,以背离祖国为耻‛就是要求我们学校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他们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把祖国利益放在年第一位。

倡导‚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就是要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教育,从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些与《党章》中规定的中国共产党的尊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相一致。

倡导‚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就是要求学校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引导广大中小学生高举科学旗帜,用科学武装大脑,努力学习,勤思好学,乐于探究,养

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倡导‚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就是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引导广大中小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实践,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切莫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倡导‚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就是要求我们在学校的教育中进一步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小学生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学会合作,关注弱势群体,共同进步。

倡导‚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就是要求青少年从小进行诚信教育,引导广大小学生说真话、做实事、待人真诚、交友以信,不弄虚作假。

倡导‚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就是要求学校对青少年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知法、守法、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和公共秩序。

倡导‚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就是要求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引导广大小学生不畏艰辛、不怕困难、勤俭节约、乐观向上、健康成长。

胡书记倡导的‚八荣八耻‛,高度概括了人的做人准则,这就是需要我们在全社会唱响主旋律。‚八荣八耻‛明确划分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必须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荣辱

观既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明确了任务和要求,又鞭策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

二、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当前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迫切要求。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中指出:‚当前,社会风气总体来说是好的,青少年的主流是积极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致使有些青少年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美丑不分,这就迫切地需要我们在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迫切地需要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荣辱观念,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胡总书记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抓住了当前治理工作的要害,抓住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也抓住了学校教育的根本。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人连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都分不清,能说我们的学校教育成功吗?

三、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渗透并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1.廉洁自律、净化校园

学校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载体。它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让每一个校园文化活动都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体现道德教育的意义。学校通过黑板报、画廊、校园之声等媒介来宣传‚八荣八耻‛。学校组织师生一起进行‚牢记八荣八耻‛的签名活动。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引导广大青少年崇尚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另外,学校还要建设价值导向鲜明的校风、班风、学风,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一进校门就能从老师和同学身上感受到激励、尊重与友爱,从团队活动中感受到和谐与温暖,从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另外,要净化校园这片沃土,需要校长、老师廉洁自律,坚决制止乱收费、乱订资料、乱办班等腐败行为。因为这样做直接伤害着学生及家长的感情。为此,学校要实行校务公开、政务公开、财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不搞暗箱操作,增强学校的透明度,规范办学行为。这样,家长放心,社会满意,学生的诚信意识也得以培养。

2.率先垂范、为人师表

市场经济的浪潮波及到校园,激发了一些老师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损人利己思想,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和其他丑恶现象。所以,当务之急需要优化德育环境,为学生的德育教育营造一种氛围。首先教师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学生主要活动空间和交往范围都在学校,他们既接受知识又受到学校的熏陶。特别是教师的言谈举止,道德行为,让学生耳濡目染,对他们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荣辱观养成的好与坏。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具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品质;诚信正直,高尚纯洁的心灵;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理念;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态度;慈爱宽容,廉洁奉公的品格;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作风,才能担当起培养四有新人的重任。

3.充实课堂、丰富生活

学校要不断充实课堂,丰富学校生活,对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1)要不间断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用科学理论武装人,用正确舆论引导人,用高尚情操塑造人,用优秀作品鼓舞人,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把个人命运前途同祖国的命运前途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反对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倾向和行为。要充分利用政治课、升降旗仪式、共青团入团宣誓、班会、‘七〃一’、‘八〃一’、‘十〃一’等节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拿民族英雄文天祥、岳飞、黄继光、董存瑞等英雄事迹来感染学生、激发爱国热情。

(2)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让他们从小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3)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进行养成教育,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通过这些丰富的教育活动,学生一定能够体会到何谓荣,何谓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也一定能够深入人心。同时,我们也意识到,思想的改造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然而,我们有信心,只要我们积极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我们的德育工作一定会达到理想的效果,校园新风尚一定会由树变成森林。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不光要表现在意识上,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行动中,我们要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日常工作生活结合起来,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试看将来,知荣耻、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必将在神州大地逐步形成。

参考书目:

1《人民教育》中教育部副部长 陈小娅的发言;

2《求是》杂志; 3《党的建设》刊物; 4《武威教育》刊物;

第二篇: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编辑:admin 时间:2008-7-15 15:33:00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观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正式提出,并做出了明确部署,这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由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相对落后和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紧缺、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我国耕地、淡水、能源、铁矿石等重要战略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到1/3;水、土壤、大气等污染严重,主要污染指数已居世界前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等等。这种状况决定了我们必须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力争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实现既定发展目标。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解决好以下两个基本问题:第一,要解决好资源短缺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当前,我国一些主要资源的进口依存度正在逐步提高,有些资源已超过50%,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把资源供给问题的解决完全寄托于国际市场将面临很大的风险。一是无法获得稳定的资源来源。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着资源供应紧张的问题,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加紧对一些重要资源的争夺。在日益激烈的资源争夺战中,完全依托于国际市场很难保证资源的长期稳定供应。二是资源获取方式不合理。我国对国际资源的利用,基本上都是从国际市场上直接购买,资源的获取受国际价格的波动影响很大,如果石油等重要的资源价格普遍大幅上涨,将对中国经济运行安全产生很大影响。三是庞大的资源进口受运输能力的影响巨大,一旦遇有紧急情况,关键时期的资源运输问题很难得到解决。综上所述,中国资源安全问题的解决必须立足于国内。第二,要解决好环境污染使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以占世界15%的人口消耗了世界60%的能源和40%的矿产资源,可以说这是建立在对能源和资源高投入、高消耗基础上的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但中国不能按照这种模式实现工业化。因为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结构较差,别的国家能够发展到人均8000美元到10000美元时解决环境问题,但我们在人均2000美元时环境危机已提前来到。因此,我们必须走出一条边发展边治理的新路,而建设生态文明是这种新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道,构成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政治保障、精神支撑和生态条件。但当前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却引发了大量社会问题,影响和谐社会建设。一是导致大量的环境纠纷。目前全国每年发生几万起资源环境纠纷,每年以30%的速度在递增,有些纠纷还导致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和谐社会建设。二是引发了严重的人体健康问题。目前,水污染使农村3亿多人口喝不到符合标准的干净水,空气污染使城市4亿多人口呼吸不到符合标准的新鲜空气,每年有1500万人因此患上各种呼吸道疾病,而像甘肃的血铅中毒等事件更是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影响社会稳定。三是引发环境公平问题。如:城乡不公平、区域不公平、人群不公平等,环境不公必然促成社会不公,影响和谐社会建设。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有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营造良好国际发展环境的需要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高达70%左右,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但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却对营造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带来了较大影响。一是能源、资源问题成为了当今“中国威胁论”的主要由来之一。西方国家认为,中国如果仍然走西方国家曾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的老路,必将对世界资源和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他们推断,中国必然会插手全球资源开发,为保护资源能源通道必然会发展国防力量,特别是海军,必然会卷入一些地区的政治问题,这便是“中国威胁论”的主要由来之一。因此,对中国来说,实现“和平崛起”还不够,必须实现“绿色和平崛起”。二是中国环境问题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如:韩国、日本认为他们国家的沙尘暴主要来源于蒙古和中国,而落在他们头上的酸雨50%来源于中国,东南亚一些国家认为我国在上游修水电站破坏了他们的生态,俄罗斯、马来西亚、印尼认为我们的造纸业毁坏了他们的原始森林,美国则认为我们10年内会成为他们西海岸的主要污染源。世界各国普遍关心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在二氧化碳排放上,美国现在是世界第一,我国是第二,但如果我国不改变目前的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5年内我们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虽然这些说法或名不副实,或夸大其辞,但也提醒我们,不能成为国际环境问题的众矢之的。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树立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赢得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

综上所述,必须在全党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全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生态条件。

作者:张 艳

来源:《吉林日报》

第三篇: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

苗 勇

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首次确立了依法治国的纲领。1999年宪法修正案又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努力,法制建设在中国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毋庸讳言,在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国家里,企望用五十多年的时间,尤其是我国的法制建设真正发轫于七十年代末,在这短短的时期内,就建立起先进发达的法治社会,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罢了。在当今,权大于法、以言代法,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等悖于法治精神的言行,每每发生。这些不良现象,严重阻碍了法制建设的进程。此类问题的产生,不仅有体制上的根源,更存在着观念上的原因。在相当多公民的头脑中,包括一些党政领导干部,视法律为驭民之工具,无视法律的崇高地位,法律对己有利时便用,无益时就不执行。媒体报道:四川某县一位负责人,当检察机关准备逮捕他手下一位贪污、受贿的干将时,这位“大人”竟自恃“权威”,号令检察官:不经我批准,不准逮捕。后又百般阻扰,结果自己也因犯妨害公务罪而锒铛入狱。此类毫无法治观念的官员,在现实生活中,恐不少见。为了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笔者深感到,在我们的社会里,应大力倡导“法律至上”的观念,确立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果在公民中,尤其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牢固树立了这一观念,中国的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将日趋完善发达,中国的前途将更加辉煌灿烂。正如江泽民同志于1996年2月8日在听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王家福讲授的《关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后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一个重要任务是要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是 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公民自觉守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和自身权益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法律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依法治国的进程。”①因此,在当今,强调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意义十分重大。而要树立起这一观念,首先必须认清提出这样一个论断的事实、法律及理论的根据。

1、没有法律至上的观念,也就不可能有法治社会可言,这是历史的 深刻教训。1949年2月,新中国成立前夕,我们就彻底废除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法律体系。但是由于我们党对法治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更多倡导的是人治思想,因此,在“破”的同时,并未真正重视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工作。当时,党内外普遍认为,法律是政治的工具、阶级斗争的武器。当感到有用时,就重视法律的制定。当认为价值不大时,就将其弃之一旁。建国不久,国家领导人感到国家的政治体制亟需法律来加以确定,便于1954年9月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但从1957年开始至1976年,由于所谓阶级斗争的需要,党和国家由开始轻视法治发展到彻底抛弃法治,法律虚无主义盛行。十年浩劫,《宪法》名存实亡,公检法被砸烂了。大搞群众办案、群众专政,酿成了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建设的悲剧,更是法制建设的悲剧。据1980年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江华所作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谈到复查纠正文革中冤假错案透露的数字,“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共判处刑事案件120余万多件。到1980年6月底,各级法院已复查113万件(其中,反革命案件27万件,普通刑事案件86万多件)。改判纠正了冤假错案25万多件,涉及当事人约26.7万多人。反革命案件中冤假错案比例约占64%,有些地区达70%——80%。普通刑事案件中冤假错案比例占9%。在改判纠正的反革命案件中,包括因刘少奇同志冤案受株连被判刑的案件2.6万多件,涉及2.8万多人。②这种肆意践踏法治的历史,固然有深刻的的社会历史原因,但与国家领导人及广大人民群众视法律为手中的工具,轻视法律的观念,是密不可分的。可见,没有法律至上的观念,也就不可能有法治社会的存在。

2、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也就是维护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法律至上与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仅不相矛盾,而是高度统一的。一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明确规定了四项基本原则,要加强 党的领导。《宪法》充分肯定了党的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战胜许多艰难险阻而取得的。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宪法是母法,任何其他法律都不得与之相抵触。因此,树立法律至上的观点,也就是坚持了党的领导,这是显而易见的。二是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而法律也是在党的领导下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集中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是与党的性质是一致的。1979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发布了一个保证法律实施的文件,即《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其中说:“国家法律是党领导制定的,司法机关是党领导建立的,任何人不尊重法律和司法机关,首先就是损害党的领导和威信。”关于确立法律至上地位与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关系问题,十五大政治报告做了科学的说明:“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

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对此,法学博士郝铁川讲得好:“依法治国意味着人民通过法定的民主程序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执政地位的确认、对党的执政权利的新的配置。”③所以,我们说,要加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就必须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第2页),忠实于法律,便是忠实于党,便是充分实践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违背法律,便是违背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便是对党的一种背叛行为。

3、法律至上的观念,也是《宪法》和《中国共产党章程》所确立的。宪法在序言中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原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第五条又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背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在这里,宪法明确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因为任何组织和个人没有法外特权,必然是以法前平等为必要条件的。而法律至上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逻辑结论。党章在总纲中表明:“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党本身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因此,党的章程明确要求全体党员必须是守法的模范,党没有一丝一毫的超越法律之外的特权。可见,法律至上,是由国家根本大法和党的最高章程所确定的。

4、法是人民意志、利益的体现,法律至上也就是人民利益至上,法律至上是形式,人民 利益至上是内容。我国的法律,都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国家权力机关所制定的,其内容是反映了人民的长远、整体利益,是为了维护人们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秩序的。法律只是反映人民利益的一种形式。尊重法律,便是尊重人民利益;维护法律,便是维护人民利益;亵渎法律,便是亵渎人民利益 ;损害法律,便是损害人民利益。对此,董必武同志指出:“我们国家法制是人民意志的表现,所以,违反国家法制,就是违背人民意志。列宁在论到签署土地社会化法令时曾指出:‘大多数人的意志,对我们来说,永远是必须执行的,违背这种意志就等于背叛革命’列宁这段话,对我们有极深刻的教育意义。”④因此,树立法律至上观念,便是树立了人民利益至上的观念。一个践踏法律的人,是从来不会把人民利益放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上的。

5、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才能有效地控制和约束权力,才能真正建立法治社会。众所周知,现代法治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一切公共权力都受法律的控制和约束。郝铁川说:“法治与人治的分水岭,根本不在于是不是由人制定、靠人实施,而是权大还是法大。具体说,当法律与掌权者的个人意志发生冲突时,是法最终控制、支配个人意志,还是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若是前者,那就是法治;若是后者,那就是人治。因此,人治与法治的根本区别,通俗说来,就是能不能管住‘一把手’。能管住一把手的,就是法治,管不住一把手的,就是人治。”又说:“中国法治的关键是:管住‘一把手’!绝不允许任何一个不受制约的权力的存在!”⑤之所以要用法律来制约权力,是因为权力具有特殊性和人格化的特点,任何一种权力都是要有人去实施的,而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和感情,权力往往会被使用不当和滥用。西方政治学公认:权力有绝对腐败的趋势,而没有制约的权力绝对腐败。而法律,是治吏、约束权利的最好方法。如果我们不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以权压法,用权弄法,那么,权力也就根本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制约,就必然会被滥用,社会就无法治可言。因此,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用法律来制约权力,才能使公权真正为老百姓服务,才能建设真正的法治社会。

英国著名法官丹宁在他的判词中说,“对这块土地上的每一位臣民来说,不管他多么有权有势,我都要用上托马斯 富勒300年前的一句话:‘你决不是那么高贵,法律在你之上……’”⑥一位学者说得好:“法治秩序的确立必须要满足如下的条件:必须以建立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上的,体现了社会公平与正义原则的 法律制度为载体,必须 以法律至上权威为核心。”⑦在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我们每一位公民、尤其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第2页)。作为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我们的检察官们,更要牢固树立这一法治精神。因为,我们肩负着维护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重任。我们如果没有法律至上的观念,没有为捍卫法律尊严而勇于拼搏乃至献出自己一切的大无畏的气概,我们也就不配做一名检察官。一名优秀的检察官无不是把法律奉为圭臬、视法律为“上帝”的法的忠实的奴仆和忠诚的卫士。

注:

①《中国共产党中央法制讲座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公室编,法律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107页。

②《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文件汇编》,第2—3页。

③郝铁川著:《法治随想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175页。

④《马克思主义法学论著选读》,司法部法学教材编部编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版,第217页。

⑤郝铁川文,《法治的关键:管住“一把手”》,1999年7月21日《检察日报》。

⑥丹宁著:《法律的界碑》扉页,中国法律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⑦江启疆著:《法治——中国市场经济的独特视角》,群众出版社1997年版,第46页。

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第2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四篇:牢固树立安全生产六大正确观念

牢固树立安全生产六大正确观念

安全生产存在于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成为生产活动、经济运行的前提条件。它在许多重大生产经营决策中起着核心作用,是现代企业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更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稳定、经济运行质量的象征。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一、安全第一的哲学观

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安全工作与其他工作相比,必须放在第一的位置,具体体现在:

1、在思想认识上,安全高于其他工作;

2、在组织机构上,安全部门的权威大于其他部门;

3、在资金安排上,安全经费计划和执行程度重于其他资金;

4、在知识更新上,安全教育优先于其他知识培训和学习;

5、在管理举措上,情感投入多于其他管理举措;

6、在检查考核上,严于其他检查考核工作;

7、当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发生矛盾时,安全优先。安全生产在企业各项工作中,既是生产经营目标,又是所有工作的基础,是众多第一(质量第一、信誉第一、效益第一)中的第一。只有建立了安全第一的哲学观,才能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才能保持警钟长鸣,达到安全事故为零的目标。

二、预防为主的科学观

安全的本质含义应该包括预知、预测、分析危险和限制、控制、消除危险两个方面。无数事实说明,对危险茫然无知、没有预防和控制危险能力的“安全”是盲目、虚假的安全。仅凭人们自我感觉的“安全”是不可靠的安全。

只有采取现代先进的管理方式,变单一的就安全管安全为综合安全管理;变事后处理为事前防范;变事故管理为隐患管理;变管理对象为管理动力;变静态被动管理为动态主动管理,才能实现工厂的长治久安。

在引起事故发生的各种原因中,技术、教育和管理原因是三种最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事故防范的“三E”原则,也称“三E”对策。

1、技术对策

对设备、设施和操作进行计划、设计、检修和保养时,要从安全角度考虑应采取的措施,它与安全工程中的安全对策相辅相成,不可分割。项目开始前,要认真研究和分析可能会有哪些潜在危险、推测发生各种潜在危险的可能性,并从技术上提出防止这些危险性的出现和控制危险的方法。通过班前会或检修准备会认真地进行布置和落实。

2、教育对策

通过家庭、实际工作过程和社会的传授与培训,掌握安全知识和正确的作业方法,对在职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事故防范等教育,对职员和新进职员实施严格的三级安全教育、日常安全教育及特种作业的培训教育。内容包括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等。

3、管理对策

针对管理缺陷,加强控制手段,对生产过程中的各项管理工作实行有效控制,提高管理水平,认真评价生产、检修计划、工艺技术的合理性;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政策、法规,制订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规程;正确指导、及时组织现场安全检查并督促整改等等,均属管理对策范畴。安全法规是保障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由于生产科技的进步或新工艺的出现,企业必须立即制订相应的管理措施,而法规的修改往往不能及时跟上。

在上述三种对策中,应把技术对策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创造控制事故的客观条件。正确的对策是以事故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为对象,在通过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一旦对策确定后,必须尽快实施。

三、安全就是效益的经济观

安全事故的频发已成为我国职工死亡的头号杀手,我国每天各类事故造成300多人丧生,每年造成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数以千亿计,超过两个三峡工程的投入,这还不包括近14万人的生命价值。

安全就是效益。只有实现安全生产,才能减少事故带来的经济、信誉损失和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职员才有安全感;才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信誉;才能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项好的安全方案可以降低事故成本、误工成本和补充员工成本,提高职员的生产率。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会将用在安全上的钱,也就是避免损失的投入,看成是一种投资,而

不是开支。否则,他领导的工厂(公司)或部门,就会连最起码的生产秩序和效益都得不到保证,并经常受到事故的严重困扰,这样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良好的公众形象,延误竞争时间,最终失去竞争力。

四、以人为本的情感观

职员的健康和安全在现代管理理论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企业注意对职员的技能培训和报酬激励,对职员的情绪和意愿关心不够,导致员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地发挥。

安全管理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但最核心的一点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尊重。我们要树立这样的理念:每位职员都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都是各自岗位上的生产技术人才、安全管理人才,一个好的企业管理人员最重要的任务是要用他的权力、威信、专长和影响力来帮助职员成功,并协调好资源,充分发挥企业团队的力量攻克难关。

关心职员就是关心企业的发展,关心职员就要从关注职员的安全健康着手。从企业长远利益出发,以间接的方式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生产率,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五、安全管理的基础观

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坚固的基础,就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工业革命,就没有现代文明生活。同样,安全生产离不开管理这个基础。

现代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因为一次小的失误或失控,一个微小的缺陷而引起一场灾难。

美国从多起航天事故中吸取教训,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安全保证体系,对安全系统工程及整体评价体系重新进行研究,并修正和完善了部分标准。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是一套系统化、程序化,同时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科学管理体系。其核心是通过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形成一种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机制,从而达到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良好状态,与事后处理、忽略治本的管理方式绝然不同。

实践证明,这种体系不仅有助于改善企业的安全管理,降低职业安全健康风险,从长远来看还可以减少企业在事故处理上的投入,不仅可以强化组织的安全管理,达到保护职工安全和健康的目的;也有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因此,科学、先进的安全管理体系将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无法估量的价值。

六、安全教育的优先观

国际劳工组织指出,如果有可能实施正确的安全培训和严格的预防措施,每年能挽救60万人的生命。全世界每天有3000多名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丧生,每分中死亡2人。许多资料显示,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70—80%。美国安全工程研究部门经过长期大量的研究,证明事故的发生存在着“88:10:2”的规律,即100起事故中,有88起纯属人为,有10起是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只有2起是目前人们难以预防的意外事故。由此可见,要控制事故的发生,关键是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

安全生产真正的管理体现在生产、运行的全过程,体现在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关联者身上。这是由于当代事故发生的随机性、突发性和关联性决定的。所以,责任心、安全知识和专业水平往往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大型现代化企业第一线作业人员、指挥者的安全素质和专业水平,决定着企业的命运。这就是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优先的道理。

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人们常常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急起来不要,导致事故层出不穷,周而复始地犯着同样的错误。

人死不能复生,人命关天。我们不能亲身经历了一次次事故,一场场灾难后才能增强安全意识。

只有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观,才能有合理、准确的安全组织和管理行为,最终实现安全生产奋斗目标。

第五篇:信用社深化改革要牢固树立九个观念

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 4

信用社深化改革要牢固树立九个观念

始于2003年6月,以减轻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并在此基础上明晰产权为主要目的的农信社改革,在近3年来的时间内已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是长期困扰农村信用社的风险、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农村信用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影响了其支农服务作用的发挥。笔者认为,作为继续深化改革的主体和对象的农信社,必须牢固树立九个观念。

一、树立发展观念

从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来看,影响改革进程的主要难题在于资产质量较差、历史包袱沉重、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手段落后、管理基础薄弱。而资产质量较差、历史包袱沉重已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最大障碍,甚至直接威胁到农村信用社生存,这是农村信用社改革面对的最现实的问题。因此,牢固树立发展第一的理念,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提示我们一种复杂问题的处理方法:坚持发展至上,一切管理行为必须服从于发展需要。

二、树立崛起观念

(一)思崛起,要善于抢抓机遇。农信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级政府、监管部门、社会各界对农信社给予了高度关注。农信社要在各级党政的大力支持下,以落实政策为契机,做大负债业务;全面拓宽创收渠道,做强中间业务;大力清收不良贷款,做活资产业务;积极开拓城区市场,做优城区业务;切实加快联网速度,抓好网络建设,提高科技水平和整体竞争实力。

(二)思崛起,要善于应对挑战。虽然大部分农村信用社均面临着扭亏增盈的任务压力,面临金融同业日新月异的竞争压力,面临广大职工群众要求改善生存环境的需求压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农村信用社改革到了背水一战的时候。但也正好到了最有爆发力的时候。应对挑战,就是要认清形势,认真总结自身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发扬优势,弥补不足。

(三)崛起是一个奋斗目标,也是一个奋斗过程。农村信用社应该明确自身的业务特点和优势所在,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必须坚定不移地立足“三个定位”:一是定位“农民自己的银行”。以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己任,在加大信用村镇创建力度,强化发放农户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的基础上,注重从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出发,积极转变经营观念、开拓经营思路、改善信贷服务、强化信贷营销,将信贷资金向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倾斜,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支农工作水平。二是定位“社区市民的银行”。根据服务对象多为市区居民的新情况,适时采取巩固农村、发展城郊、渗透城区的战略,以市区为中心、农村和郊区为两头,实施“抓中间带两头”,坚持“以城兴农、以城养农”,走农村包围城市的信贷创新之路。要确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纽带”的工作思路,细分市区客户市场,确定战略客户、合作伙伴、一般客户和潜在客户,重点抓好客户的营销工作。坚持以服务创品牌,以服务树形象,更新服务观念,创新服务手段,针对不同市民不同的金融需求,为市民提供信贷超市和信贷套餐服务,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资金需求。三是定位“民营企业的银行”。针对私营企业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中的“特色企业”、“拳头产品”的实际,在有效满足“三农”发展资金的基础上,要以支持民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为突破口,培植农信社新的效益增长点。应明确将科技含量高、市场销路好、信用程度优的私营企业作为信贷倾斜的主角,支持其从“小而全、小而粗、小而散”的粗放型经营阶段向集约化、规模化、效益化方向发展,促使其不断上规模、上档次,争品牌、创效益,推动其成为当地的龙头企业、骨干企业。

三、树立持续观念

持续发展其本质是又快又好地发展。忽冷忽热、剧烈震荡的发展不可持续。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着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经营方式粗放,业务增长都是通过扩大贷款规模来实现;管理方式粗放,在经营理念、创新意识、服务方式、科技手段方面与商业银行相比有较大差距;增长方式粗放,利润增长过多依赖新投放贷款的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比率低。因此,农信社当务之急是要将规模和效益,速度和质量有机结合,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二者不可偏废。

四、树立创新观念

(一)机制创新。一是健全法人治理机制。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适合农村信用社特点并与现代企业制度接轨的法人治理结构。一方面,在清产核资基础上明晰现有产权,通过规范增资扩股构建新的产权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股东(社员)、理事会和经理人员的监督制衡关系。当前最重要的是要根据股东和社员的特点分类提出股东和社员代表产生办法,让重要的企业法人成为社员代表,职工股东可依靠工会机制产生代表,对于占比为绝大多数的农民社员,可通过基层组织或建立乡村信用协会等方式确定代表,从而组成作为农村信用社权力机构的社员代表大会。同时根据股权大小吸收一定比例法人股东加入理事会。二是落实责任机制。要通过实行定员、定岗、定责,将每个机构承担的职能,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并建立起一种长期性、动态性调整和优化的机制,使每个员工该做什么、应达到什么标准、怎样干得最好,都有明确的标准。同时对边缘业务岗位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使职责形成合力,避免出现责任重复和责任真空,杜绝管理上的“灰色区域”。三是完善内控机制。注重借鉴现代股份制银行的科学管理理念、管理规则,积极推进管理创新,着力建立一种与现代金融企业内控机制接轨而又适合农村信用社特点的风险内控体系,包括内控制度体系、内控组织责任体系、内控监督保障体系三大体系,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机制。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坚持“绩效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根据岗位职责,建立起量化的业绩考核标准,形成“当期绩效决定薪酬、长期绩效决定升迁”的激励机制,并综合运用物质的、精神的等多种激励杠杆,包括绩效工资、奖金、晋级、提职、荣誉、表扬、鼓励、休假、外出考察、培训机会、参与决策、选配助手、改善工作条件等,重奖贡献突出员工,同时运用有效的约束机制,惩罚不作为者,使激励机制产生明显的正向反应,使员工按照企业价值取向积极作为。五是强化监督机制。管理监督不到位特别是对高管人员监督乏力,最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影响执行力。要致力于建立所有者、决策者、经营者、监督者相互制约的监督管理体系。包括完善的法人治理机制、完善的内控制度、行业管理、党的纪律、外部监管等。

(二)管理创新。可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和上市公司规范治理要求,积极创新运作,成立三个专职委员会:一是提名和薪酬委员会,负责拟定理事和高级管理层成员的选任程序和标准,初步审核其任职资格和条件,拟定理事、监事和高级管理层成员的薪酬方案并监督实施。主任委员由具备金融、法律专业素质,能为信用社发展出谋划策,履行应有职责的独立理事担任,以切实发挥独立理事的独立性。二是风险管理和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负责对高级管理层在信贷、市场、操作等方面的风险控制情况进行监督,对联社风险状况进行定期评估,提出完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意见;负责制订关联交易的有关制度,并对重大关联交易进行审批。主任委员由专职理事担任,直接对理事会负责,确保风险管理和关联交易控制的职责履行到位。三是审计委员会,负责拟定监事会审计项目方案,审议监督联社重大规章制度的制定,审议财务会计报告和经营成果,稽核监督理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职责履行情况,审议稽核理事会重大决策。审计委员会委员和主任委员通过选举由非职工担任,确保审计工作独立性和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观念创新。思想有多远,行动就会有多远。要紧跟国家经济金融发展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经营思路,与时俱进。

五、树立协调观念

认真把握好八个重大关系:一是自上而下的行业管理、风险控制与自下而上的民主决策、股东监督的关系。既要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提高宏观管理的效率,又要充分尊重法人单位的自主权。二是坚持为农方向、社区定位与多领域伸展、全方位开拓的关系。既要坚持战略定位,不断巩固和发展现有优势,同时又不放弃其它能够促进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机会。三是依靠各级党政部门的支持与有效避免不当干预的关系。要积极发展政府支持、重视,而又有效益、风险小的信贷项目,最大限度地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同时又要坚持商业化经营、企业化自主运作,有效地抵制不当干预。四是鼓励创新、大胆开拓与努力规避风险的关系。五是化解历史包袱、清收不良贷款与努力加快发展、优化增量的关系。始终坚持通过有效发展来解决历史难题。六是大胆地推进改革、加强管理与维护稳定的关系。既要脱胎换骨地改造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全面加强各项管理,又要确保经营稳定、业务发展,实现平稳过渡。七是贯彻党管干部的原则与遵循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规律的关系。通过党对干部的定期培养和监督,通过了解民意、考核政绩的严格程序,为社员代表大会、股东(理事)会议作出合理用人决策提供建议,而不是取代依法程序。八是实现政策目标和重视社会效益与追求自身盈利性目标的关系。坚持商业化经营、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的一致。

六、树立人本观念

(一)提高全员素质。通过制定教育培训制度,实施全员教育培训计划,重点围绕高管人员任职资格培训、各类专业培训、各类岗位从业资格培训以及新员工培训等方面展开系统培训,形成自学与培训、基础培训与案例教育、内部管理人员讲课与外部专家学者讲座相结合的培训方法体系,使每个员工都能循序渐进地接受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梯次培训。为提高培训效果,可依托银监部门或省联社或大专院校,借鉴国际上大中型企业组建商学院的成功理念,专门设立全国性或省辖农村信用社商学院,以规范行业内部员工培训的内容、师资、教材、案例和培训管理等,使培训途径和方式方法更加有效,建立起把农村信用社打造成学习型组织、创新性团队的内在机制。

(二)加强干部管理。在干部管理使用上,要坚持靠得住、能干事、善共事这个根本标准,致力于构建一个良好的干部培养、评价、考察、竞争激励机制,真正把靠得住、想干事、会干事、多干事、能干成事的优秀人员选拔、推荐到农村信用社的各级领导岗位,使其有干事创业的舞台;致力于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让各类人才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形成一种既有个人心情舒畅、又有统一意志的工作氛围和人文环境,培养一大批在各个层级能够体会农村信用社战略思路,具有敬业精神和创新勇气,能够身体力行地贯彻各项规章制度,弘扬农村信用社企业精神的干部。如全面进行干部考核考查,对县级联社高管人员进行了适度异地交流,规范进行离任审计,同时引进竞争机制,通过竞聘产生高管人员。

(三)规范员工管理。着手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并与市场接轨、充满公平竞争的用工制度,形成充满竞争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长效机制,实行全员聘用制;建立员工等级制度,根据职位、贡献与责任,建立若干等级、若干档次,规范员工职业生涯和升迁通道;建立法人单位、班子和员工绩效考核办法,使法人单位薪酬总收入与其当期业务发展、经营效益和风险状况挂钩,并制定合理的效益和风险调节办法,从而彻底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形成竞争的动力与压力;建立员工流动机制,面向社会竞聘、招聘,引进高素质人才,推行员工制度改革,实行末位淘汰,以优化队伍结构;建立员工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使员工理解企业战略和管理决策,并身体力行,提高执行力。

七、树立和谐观念

(一)构建和谐法人治理结构。一是构建法人治理组织平台。第一,明确“三长”职责权限:理事长是农村信用社法人代表,行使重大事项的最高决策权;主任全面负责农村信用社的日常经营管理,行使经营管理权;监事长全面监督理事会和主任室的职责履行情况,行使监督权。第二,经理层(主任、副主任)在理事会赋予的经营权限内,着重规范运行体系。理事会对经理层建立任期目标考核奖惩机制,在授权范围内,主任对分管主任、机关部门、基层网点进行转授权。第三,处理好监事会与理事会、经理层及各职能部门的关系,二者既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更是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关系,“三长”须相互协作、协调一致,共同防范风险。第四,充分发挥理事与监事的作用,实现规范法人治理到边到位。发挥非员工理事、监事在业务拓展、行风监督和外部形象树立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五,突出党委领导的核心力量。在干部管理工作中将党管干部的原则和法人治理的要求有机结合,发挥党委的核心作用。二是构建法人治理控制平台。在明确制衡机制的基础上,一切以业务发展为中心,一切从工作的角度出发,建立“三长”联席会议制度,注重“三长”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协调,以明确的职责和规范的机制形成“三长”之间“相互制衡、协调运转”的法人治理结构目标。三是构建法人治理管理平台。强化民主管理,赋予社员代表对理事的提名权、议案的提议权、业务经营的监督权等。经常采取提(议)案的形式,征求对各项工作的意见,确保经营和管理置于有效监督之下。

(二)构建和谐敬业忠信企业文化。发挥职工代表大会、党、工、青、妇等应有的作用,形成人人都来参与信用社管理,人人都来关心信用社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并体现农信社特点的现代企业文化体系。

八、树立兴农观念

要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扎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是做大做强小额农贷品牌,促进农民脱贫致富。二是加大信贷投入,支持农业化经营.三是是支持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创业,促进打工经济发展。四是深入创建农村信用工程,培育文明乡风民风。五是发展代管农村资金业务,促进农村科学民主管理。六是创新支农服务方式,不断提高支农服务水平。

九、树立改革观念

(一)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一是改革股权设置。根据股本金来源和归属设置自然人股、法人股,以此分别设定资格股和投资股两种股权。二是改革股权比例。防止因股权过于集中而造成大股东控制,也有效避免因股权过于分散而削弱各方参与经营与管理的积极性。三是改革股东构成。按照股权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原则,加大法人股增扩力度,提高法人股比重,适当扩大民营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的入股面和入股金额,确保股权相对集中。合理规范股权结构,重点吸收有一定政治素质、社会形象好、信誉佳、善经营管理的种养业大户、农民经纪人和农村企业、私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入股。四是改革股金处置。对原有股金不足起点金额的,采取退、补、增股三种形式,规范股金转让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努力达到转让者、经营者和接收者三方信息对称,并从严规范退股手续。

(二)推进人事管理改革。一是县(市)联社领导干部选拔要逐步向社会公开选聘。二是对中层干部建立选拔任用、业绩考核、违规处罚、末位淘汰等动态管理机制。把好“入口”,疏通“出口”。三是按照“精简、效能、安全”的原则,县(市)联社机关要整合定编,根据编制定岗位,依据岗位定职责。四是打破员工“铁身份”,逐步将职工“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

(三)推进工资分配改革。要探索建立新型的人事用工制度和体现激励功能的薪酬分配制度,加快“员工队伍优化、岗位竞争规范、劳动分配科学”的进程,要打破陈规,按照“员工有岗位之分,无身份之别”的工资分配指导思想,克服分配平均主义、“大锅饭”,推行结构工资制,拉开岗位工资系数差距,制定切实可行的分配方案和岗位系数,并将个人收入与单位经营效益和工作业绩挂钩,按劳分配。逐级考核兑现,实行待遇能高能低。同时对效益工资按照“多贡献、多创利、多收入”原则,根据员工贡献大小考核发放工资,拉开社与社之间、社内员工之间、普通员工和干部之间的收入差距,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工作开展。

(四)推进风险控制机制改革。一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在内控组织体系上重点建设好前台监督、内部控制、内部稽核的风险内部控制监督队伍,构筑前台监控、中台监督和后台评价的“三位一体”的内部控制体系,尽可能将各类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依据国家有关金融法规和辖内农村信用社实际,制定和完善内控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工作在制度的约束下有序开展。三是重点围绕如何落实岗位责任和风险问责这个核心,建立透明的决策和管理程序。明确领导层、管理层和业务经营等各个环节中“谁的责任、谁来监督、出了问题谁负责”,确保制度落实过程中“有章可循,违章必究,有人去究,奖罚同步”。加大内审工作的奖惩力度,重点考核所查问题的数量,按检查出的问题数量予以奖励,对应查出而未查出的问题的责任人予以处罚。

(五)推进网点布局和授权授信改革。按照“服务、安全、效能”的原则,在确保做好服务“三农”,有效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对机构网点按集约化经营要求进行调整。一是对业务量达不到保本点,短期扭亏无望的基层社予以撤并;二是对部分信用社予以相应的调整和降格;三是对经济总量较大、发展较快、金融服务需求迫切的地区增设网点。根据基层社规模、效益、人员素质、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分类分级核算,进行科学合理的授权授信。对基层社实行相对独立核算,将经营效益、不良资产盘活、存款增长、内控制度执行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指标进行量化,将考核结果与员工的收入直接挂钩。

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 4

下载牢固树立荣辱观念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牢固树立荣辱观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这是我党执......

    树立正确荣辱观念争做文明大学1

    树立正确荣辱观念争做文明大学生 朋友们,我们之所以为“人”,有别于其它动物,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我们知晓荣辱,因为我们有思想,我们能够明白何以为荣,何以为耻,从而决定什么话......

    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观念(合集五篇)

    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观念 时间:2012年02月22日 08时35分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杨 新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我要评论 胡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牢......

    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牢固树立正确群众观念》

    免费分享创新 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牢固树立正确群众观念》 敬爱的党组织: 牢固地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念应当立足于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在党的群众工作观念的方面......

    牢固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优秀范文5篇)

    牢固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做好新时期教育工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几千年前古人尚有这样的认识, 而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难道没有这样的思想观念吗?新时期,......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牢固树立三个观念

    文章标题: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牢固树立三个观念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根本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告诫我们:“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

    检察院荣辱观念演讲稿

    检察院荣辱观念演讲稿 检察院荣辱观念演讲稿2007-02-23 19:41:47检察院荣辱观念演讲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你们好! 很高兴今天我能站在这里,代表反贪局侦查二处参加这次演讲活动......

    检察院荣辱观念演讲稿

    检察院荣辱观念演讲稿检察院荣辱观念演讲稿各位领导、同志们:你们好!很高兴今天我能站在这里,代表反贪局侦查二处参加这次演讲活动,和各位高手过招,共同畅想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