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论文1浅谈班主任工作应以“勤”为本
浅谈班主任工作应以“勤”为本
【摘要】凡是当过班主任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要想当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就要做到“勤”字当头。班主任工作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有自尊心的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而要了解和研究学生,坚持以“勤”为本,班主任就能耳聪目明,处理问题就能恰当适中。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 勤 学生
问题
班级
凡是当过班主任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要想当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就要做到“勤”字当头。班主任工作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有自尊心的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而要了解和研究学生,坚持以“勤”为本,班主任就能耳聪目明,处理问题就能恰当适中。
一、勤了解
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了解学生,就有可能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有的放失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如果班主任对学生的家庭及教育情况和基本特点做到了如指掌,对每个学生能施行不同的教育方法,那么做好班主任工作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中学生的年龄处于一个精力旺盛,活泼好动,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信息接受和反馈特别快的年龄阶段,稍微不注意管教引导,有可能一个三好学生就变成了一个学困生,所以,班主任要通过家访,平时的观察,谈心,去了解学生,对学生有什么需求,有什么难处,能及时制定有效的管理,引导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达到科学的教育效果。
二、勤跟班
我觉得要真正做好班主任工作,作为班主任应该尽可能地早到校,勤跟班,勤观察,经常深入到学生的学习、课余生活中去,与他们广泛的接触。进班后,通过观察,更全面更及时地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状况,及早发现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中的问题,并帮助困难学生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适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引导、解决;同时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长处,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并对其加以肯定,增强他们的信心,加强对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解除学习上的思想包袱,为营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勤说
只有勤于说,才能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应当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才能做到令行禁止。当然也要做到有针对性,要言之有物,不讲毫无意义的废话和空话。班主任的教育是想,所要传递的信息全靠口头语音灌输给学生。找学生谈心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只要做到能和学生滚在一起,打成一片,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世界,使学生信任你,这样班级也好管理。
三、勤于建设班级文化。
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教室内的有限空间,制定班规,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浓厚学习生活氛围,以其感染和影响学生。
班主任可以通过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定出严明的纪律。因为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有纪律约束的。学生需要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才能有保证。因此,我接班的第一天起,先制订出非常细致的班规,让学生认识到,这个新班主任是比较严格的,不同以往的班主任。正式开学后,在第一个班会课,在班会上详细讲解、宣读,要求学生同意的举手通过,然后表决。当有学生第一个违反了班规时,我就严格地按照班规的具体条款,对违纪的学生进行奖罚分明的处理。之后,班上很快就会形成守纪律光荣,违反纪律可耻的风气,学生的学习氛围也非常好,班级的成绩不错。
四、和各科任教师联系要勤
班主任应当经常主动与科任教师联系,了解所掌握的信息和情况,接受其提出的良好意见和建议,在各科任教师之间做到“中介与调解”的作用,针对某些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拖拉、任务不落实等现象,对学生给予适当的引导,纠正学生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整改方法,同时,对学生普遍反映的教师上课中存在的问题积极与科任教师反映,与科任教师一起达成共识,采取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方式,实现教学效率 的最大化。
总之,班主任工作必须坚持以“勤”为本,只有勤奋了,努力了,班主任的威望才能树立起来,良好的班风才能建立起来,学会也才能做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学生的思想素质、行为、学习能力及成绩等就能产生良心效应,从而达到科学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2、《当代教育》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3、《班主任之友》班主任之友杂志社
第二篇: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
王荣鑫,宿豫区来龙初级中学 223851 ***
语文如何教才能效率高,学生怎样学才能收获大,这是自新课改以来探索很多的问题。这样‚论‛那样‚法‛也实在不少。至于效果,当然也还是有的。说实在的,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成绩的同时,也还有相当多的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能力比较差,写字潦草,错别字多,词汇贫乏,说话和作文词不达意,语句不通等现象还比较普遍,已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前不久的《中国青年报》《文汇报》也报道说‚大学生的母语水平堪忧‛!再一次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敲响了警钟。
笔者认为,要想改变这些不如意的现状,在语文教学方面应加强阅读训练,应以读为主。
一、读,是语文教学之宗。
语文教学改革已经几年,学法、教法都在变。但是,正如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语文教学的‚宗‛是什么?我们认为是这样两个字:读书。众所周知,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依托,是知识与能力的生长点。打球要有球感,唱歌要有乐感,学习语文也有个语感的问题。有了语感才有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直觉能力。而语感的形成,又必须靠多读典范作品来实现。阅读得多,对语言的感受性、领悟力就强。不 让学生多读书,只凭老师无休止地讲,填鸭似地硬塞,必然是事倍功半。这样的教学方式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必将被我们抛弃。
二、读,语文教学基本方法。
‚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教法,是我国几千年语文教学的精华所在。私塾教学一般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背熟《三字经》《千家诗》《幼学琼林》《四书》等,在有了大量的语言积累基础上,老师才‚开讲‛。所谓开讲也并非我们今天所常见的讲段落大意,讲中心思想,讲写作特点,讲时代背景等,而是对语言材料作些点评,哪个字妙,哪句话好,哪段精彩,老师三言两语点示出来,再引导学生吟咏、体味。老师的讲,完全属对语言的具体使用的讲,根本不是脱离语言环境的讲大道理、讲空理论。那种外科手术式的从字词句到修逻,条条块块,方方面面,皮毛骨肉各各解剖开来分析的办法,在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是根本没有的,因为那种条分缕析的‚科学‛化了的分析,并不适合我们汉语言的实际。汉语的传统教学法是重感受、重领悟、重积累、重运用,是不大讲所谓‚讲解‛‚分析‛的。
学习语文必须重视阅读,从人们所熟知的一些格言名句里也可以得到印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选》烂,秀才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卷,下笔如有神‛;‚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 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这些古人治学写作几十年的经验之谈,无一不强调‚读‛字。现代有一些著名作家,如鲁迅、茅盾、巴金等,对传统的古典文学作品例如《古文观止》《红楼梦》、唐诗宋词,无不熟读、背诵爱过若干篇章。多读文章,熟读文章,典范文章还要读背一些,当然要花时间费心力,是件苦事。可是,一旦你把功夫用上了,在这里投了资,则今后无论是说话还是作文,只要稍加思考就会有许多词语、句子涌来,左右逢源,任你取舍调配。古人说的‚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卷二),正是这个意思。当代著名杂文家林放打了一个比方说,烂熟几百篇好文章在肚子里生了‚根‛,就好比打仗时有了几百子弟兵在身边一样,随意驱遣,受用不尽。
三、读,是学生学习的好方法。
读书读书,总在读才行。认认真真地读,精心和文本对话,本身就是一种扎扎实实的学习方法。学习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文字运用的纯熟度,主要靠熟读和多练。有些文章,它的好处、妙处,分析不出来,讲解也难深透,只能靠反复地、有感情地诵读吟咏,然后才能悠然有所意会。古典诗词、现代新诗自不必说,必须将大部分时间用来诵读品尝。一些看似浅显通畅的现代白话文,也还是要靠多读才行,读多了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感受到什么叫‚言已尽而 意无穷‛。比如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开头几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作者的思想感情,看起来十分明白浅显,是在惋惜时间之一去不复返,但是,无论老师如何讲,学生也难以有多么真切深刻的见解。作者的感情,只有当一个人怅恨事业无成,痛惜时光流逝,不愿年华虚度,还想有所作为时,再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几句时,才能真正体会到,并油然而生无限的遐想、感叹。再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的第四、五部分,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反复诵读,再联系上下文去体会理解。其中有一段话:‚原来如此!……‛仅四个字、两个标点。学生只有反复诵读吟咏,老师再稍加点拨启发,才能真正体会出其中深刻的内涵:它有鲁迅先对学青年横遭虐杀的巨大震惊和无比悲痛,也有对反动当局血腥暴行的极度愤慨和辛辣鞭笞,还有对斗争教训的冷静回顾和深刻反思。像这样的语言文字包容量很大的文章,含义很丰富、很微妙、很深刻的文章,离开了教学主体学生的读,简直只能学到皮毛!而且,学生错别字多,不也说明了他们书读得少,是凭想当然在写字吗?如果经常读书,字形多次在头脑中显现,哪会写错别字呢?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教学中的一大任务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让学生‘潜心会本文’。‛‚所谓阅读 总得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学语文重在语文实践,重在训练。而‚读‛又是最基本的实践,最有效的训练。我们应该变多余的分析讲解为扎实认真的读书训练,引导学生抓紧小学、中学这段记忆原黄金时期,多读课本、读熟课文,精粹典范之作(或段落)还要尽理要求学生背诵。只有这样下死功夫,才能让学生行之有效地积累语言材料,学习语言规律,让他们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只有以读为本,教学才能效率高,学生学才能收获大。5
作者简介
王荣鑫,男,1963年9月出生,中学语文一级教师,宿迁市语文学科带头人。主持省级课题《初中创新作文训练的研究》已结题。有十余篇教学论文在省、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第三篇:初中班主任工作论文
心灵沟通,从哪里起步
——班主任了解初中生心理特征杂谈
钦南区犀牛脚中学苏政昌
摘要:探究民族地区初中生心理特征及发展倾向,对班主任工作极其重要,班主任作为心理学工作者,心理研究工作从逆造自身形象做起,勤劳、敬业、为人师表,取得学生的信赖,才能容易与学生勾通。当代初中生受时代的影响,受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不良的心理现象及倾向需教育工作者及时了解,理解、尊重“新型”青少年的性格、兴趣等心理现象,适当引导,消除“代沟”。
关键词:心理研究班主任工作接触了解理解尊重心灵勾通
想当初,“马家爵事件”引发了教育界对青少年学生心理研究的热潮,一时间,成绩与分数的获取已不再是教育教学的惟一任务。加强教育工作者与青少年之间的心灵沟通,已成当务之急,了解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及变化的趋势,及时获取他们在成长与发育过程中诱发的心理信息,既是为了防止社会悲剧的重演,更是为了诱导当代青少年健康发展,成社会有用之人。
初中生心理研究,对许多心理专家来说,早已不是新鲜事物,各项研究成果可说是多如牛毛,各种理论已纷纷形成、建立,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导航。然而,对于民族地区,特别是农村乡镇,许多教育工作者尚认为初中生心理分析研究当作是专家的任务,把这项工作看得过于神秘,没有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也没有整理自己的工作材料,当然也就没有自己的理论。因此,在农村、乡镇特别是民族地区,这片领域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
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学班主任,每天与学生接触最多,研究学生心理特征及发展倾向应该比任何专家都有优势,也可以说,每一位班主任都是一名心理学工作者,不一定要具备高深的理论及拥有权威的资料。
关键是平时是否注意收集事例、材料,许多活生生的事例就是进行学生心理探究的好素材,是检验前人理论的好标准,是建立新的理论观念、体系的前提,比许多专家的什么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等什么的都更有效、更实际。那么,班主任了解当代中学生,探究学生心理,应该从哪里起步?
如果不接触学生,不深入到学生当中,没有大量的事实材料,我认为没有一个心理专家能建立一种客观实际的理论体系。
要了解学生,必须先得到学生的信服,就必须用事实向学生证明,你是一位勤劳、敬业的老师。这里所说的勤劳、敬业,并不等同于日夜静坐于工作室里查阅资料、研究资料,而是要尽可能地深入到学生当中,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心理学工作者的第一步工作。
班主任工作方式,有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成功的工作模式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诸葛亮式的,也就是班上事务,事无巨细,全亲身到位指导、处理、完成,与学生打成一片,这种班主任很辛苦;另一种是司马懿式的,也就是放手学生发挥积极能动性,班主任幕后操作,非常轻松、省力。现在大多数教育工作者非常推崇后者,认为那是一种全新的、有效的教育模式。
这里暂不对比讨论两种模式的利敝,但需指出的是,无论何种模式,如果离开了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和多让学生了解,都算不是成功的模式。因为当代教育中,师生最需要心灵上的沟通。
如何获得心灵上的沟通?
早上,其他科任教师还在酣睡的时候,班主任已早早到了教室,与学生在一起,接受学生的询问,解决学生的疑难,或主动询问学习情况,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或趁这个时候与个别学生说几句心里话,如果你能把谈话内容的关键记录下来,你的收获肯定不小。
放学了,不要急着收拾教具与学生地起挤下楼梯,如果你能留在后面,微笑地看着学生离去,你身边会有一些学生围上来跟你谈论问题,要么反映同学中的纪律问题,要么反映宿舍的设备问题,反正,学生有接近老师谈话的愿望,你应借这个时机满足他们的心理,这样,作为班主任的,不但有机了解,也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亲近、可敬,如果单单遵守那“上课来下课去的”原则,你就没有享受到与学生在一起的乐趣与幸福。
学生生病了,你最好不要单单给学生签一张批条同意外出看医生,你最好亲自带他们到医院,完成检查取药等工作,回来时嘱咐他们别忘了服药,问题严重的情况下,在家人到场之前,你最好像亲人一样陪在身边,那时,学生自然把你当作亲人,而不单是一位老师、班主任了,如果你认为学生太多,这种工作太辛苦会影响其他工作或休息,而让班干或其他同学代替,那就放弃了无数次接触学生的机会,这并不是为了讨好学生,而是实实在在的关爱,没有关爱,就没有心灵上的沟通。
劳动课、活动课,、做游戏,班主任最好能像学生一样投身到学生当中,不但要指挥劳动,提出劳动安全措施,也应该找一样硬朗的工具,走在学生前面,流汗给学生看看,学生才会愉快地与自己的老师一起流汗,享受体力劳动带来的乐趣,之中,可担心皮鞋被子弄脏,领带、西服被弄皱,应明白,学生对班主任的隽比西服更重要。这属于“双向沟通”的一种方式,可增进相互了解与建立良好关系。①
以上这些偏离主题了吗?没有!。这就是中学生心理探究工作的第一步,只是第一步,如果哪位心理教育专家会认为这些做法与心理研究是风马牛不相及,那就不对了。没有这些经历,没有这些准备,有什么资格让学生对老师说出心理话?
即使学生知道自己的班主任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老师,但若缺少这样的工作模式,那学生也只会在心底里佩服,并不会与之接近,更不会把心理话向班主任诉说。“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职业工作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与其他职业的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学生。而学生“向师性”的特征,也决定了学生乐于接受教师教诲,希望等到教师的关注和鼓励,希望与老师进行心理沟通。②
这些都是我多年做班主任的工作经历,也让我认识到,师生之间并没有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大事发生,每天所发生的就是那么多的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就在这众多的小事中建立起来了,并逐步得到加深,学生对班主任有敬佩感,感受班主任的敬业、勤劳、亲近、关爱,当然会形成一种信赖,没有这种感受,师生沟通就是一句空话。学生永远不会对一位自己并佩服的老师说真话、心里话的。
由于多年来在班主任工作中遵循这种模式,因此,每一届学生均愿意接近我,喜欢跟我谈他们的心里话,包括他们最不想为人知的家庭隐私及自身隐私,这些成功的经历都让我感受到当教师的幸福感,也体会到做一名心理学工作者的成功的自豪。同时,也让学生在枯燥的校园生活里找到了心理倾诉的“知音”。我相信,他们同样感到幸福。即使是其他班的同学,也逐渐对我表示出好感与尊敬。我认为,这些都是由于平时在履行班主任职责时的所作所为,足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敬业、慈爱、为人师表,凭这点,学生予以肯定、尊敬。
心灵沟通的第二步,应是学会理解和尊重。
尊重和理解,也需“学会”吗?一点不错,这也是一门学问。
理解,包括理解学生的性格、情感、兴趣爱好,学生有某方面的偏爱、兴趣、有与从不同的性格,作为班主任的要给予适当的尊重甚至宽容。那种单纯依靠纪律条纲的训斥、批评、效果是甚微的。
曾有一位男生,原在其他班就读,课堂上与老师产生矛盾,居然操起凳子砸伤了老师的手臂,其班主任及各科任都认为他“太恶劣”,“打的是一位老实、善良的老师,怎么下得了手?”都对他非常反感、讨厌。迫于压力,领导及家长都要求让其转入我班。我接受他后,与他谈话:“我猜你肯定不会无故打老师的,肯定是老师有不对的地方吧。”“是呀。”“按照我对你的了解,你绝对不是先动手的。”“对呀对呀,他先用书拍我的。”他显得有点感动。“拍哪里了?” “肩膀。”“当时痛不痛,说实在话。”犹豫一会:“不很痛。”“既然不痛,那为什么会发火打老师?”不答。我根据他的长相、性格,分析了他打人的动机,原来,他是一个非常要面子的同学,成绩不好,但长相不错,心里总想着在女同学面前表现一番。
那次上课打瞌睡,老师用书拍了他一下,他对老师瞪眼,老师看不惯,再拍,他觉得丢了面子,于是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我说出我的猜测后,他非常感动,说我理解他,我又趁机跟他说了尊重老师、容忍老师的重要性,他表示接受。此后,即使毕业升学了,他都一直挂念我这位班主任。
如果当初那位老师理解他的性格,稍微容忍一下,又哪里出现一个在大家眼中“大逆不道”的学生呢?搞得惊动家长、领导,弄得大家对他咬牙切齿的,真遗憾。幸亏他没有失学。
千万别过于担心理解学生、容忍学生会娇惯了学生,理解、尊重不等于放纵,绝大部分学生(极少数除外,但尚未发现)都会因此而感动,别把当代学生看作另类。其实,象上面所说例子,并不少见,在老师过于严厉的斥责或打骂下,有许多虽然不会与老师拳脚相向,但内心的怨恨却会造成无形的伤害,后果更严重。青少年处于身体与思想发育阶段,特别容易冲动,为了面子,有时候不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而事情过后,往往都会后悔,但有时后悔了也不想明说出来,要加以引导,相互沟通,他才会诚心诚意地认错,对以后的学习也大有帮助了。
而对于当代一部分学生,则确实存在着极强的对抗、逆反心理。有些教师恨铁不成钢,对这类学生抱厌弃态度,说夸张一点即把学生当了“敌人”,当然,这类学生心目中的老师也一样是“敌人”,“凡是敌人主张的,我们就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赞成。”这种心理现象可从许多日常事例中看出:不得染头发,学生认为因为老师不懂美;不得唱流行情歌,学生认为老师太老土,跟不上时代;不得谈恋爱,学生认为老师不懂其中情感;不得玩游戏,学生认为那是因为老师不懂玩游戏……学校所禁止的,他们不但要去碰,而且心目中总会认为老师不该管这些,认为自己所做的是正确的。
都说理解万岁,青少年更需要理解与尊重。针对上述现象,如果不从道理、心理上去开导,而单靠纪律条文的禁止,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也证明如此。如果老师能先从性格、兴趣、社会风气等几方面去了解行为动机,理解学生行为的根源,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而在心理上,学生总对老师设防,没有适当的办法,学生如何会跟你沟通?
我班上曾从城里转来一位学生,本来成绩非常优秀,人也聪明,但常逃学去玩网络游戏。他家长说为了让他死了那份心,特让他转到乡镇来,我听了暗笑:乡镇的网吧更多,且全部脱离管理的,只要有钱,刚出生的婴儿都可以进去上网。本地有句古话“走鬼走入庙(想避看鬼,却跑进庙里)”再碰上我这个特殊的班主任,他有好结果吗?我首先了解到他“中毒”已深,已成高手,之后跟他谈话,跟他谈游戏的乐趣,谈玩游戏的刺激,他变谈得眉飞色舞,我跟他说游戏可以培养智力,打游戏的人都是聪明的,他更高兴,我把他引入了“埋伏圈”,继续跟他举例子,美国军方就以电子竞技训练士兵,称霸世界;广东曾有位高考状元就是游戏高手。他竟对我非常感激,说
我真会理解人,而以前的老师总说他狗改不了吃屎,一世没出息。一段时间后,火候已到,我问他还玩不玩游戏,他老实跟我说背着家人偷偷去,有时还玩通宵。我告诉他,周末想玩就玩,跟家人说一声,但要控制时间,要学会控制自己,控制电脑,别让自己成为电脑的奴隶。之后,我说通了他家长,给他一定的自由,还建议给他买一台电脑,他家长终于改变了以前的观念,不再死死管住他了。而他,也好像得到了解脱,平时学习,周末想玩游戏就玩,不再提心吊胆了。而他的成绩总能保持班上前三名。
其实,这也算得上“欲擒故纵”,他玩到那个“境界”,你纵使操坏心,十头牛也休想拉他回头。应理解他的兴趣,尊重他的娱乐,再给予正确引导,这样,他反而不会痴迷了。以前他渴望着玩游戏而不得,处于痛苦之中,哪有心思上课。现在,玩游戏已接近自由,已不用放在心上了,课堂上,他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智力,又让我尝到了心理研究工作的成功感。
毋须太多的例子,多年的班主任经历告诉我们,学生的情感、兴趣需要老师的理解,尊重,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一昧地放纵。班主任必须左手拿大棒,右手拿馅饼,对症下药,对于大部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能禁则禁,这类似“镇压”,简单干脆。但对于特殊情况,你反过来支持他们,师生之间有了共同话题,心理上得到勾通,学生会还予感激,仿佛找到了“知音”,这样,班主任就融入了学生当中,学生接纳了,班主任的角色也就成了“卧底”,学生心理从戒备到信赖,消除了对抗、逆反心理,这样,你可以做到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班主任工作可以由被动变为主动了。
那时,心灵的勾通已成为现实,消除“代沟”不再是空话。
参考文献:
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心理学》(1999)
②四川大学出版社《心理学》(2004)
第四篇:初中班主任工作论文-班主任论文
初中班主任工作论文
(一)班主任是一所学校里全面负责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级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班主任是凝聚一个班级学风、教风、班风的指向标和可靠力量。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也有人说:班主任是学校里最苦的岗位,起得最早,睡得最晚。尤其是初三的班主任面临着升学的压力,更加辛苦。笔者担任班主任工作多年,感触良多,有几分疲惫,也有几许收获,咀嚼过失败的苦涩,也品尝过成功的甘甜,经历了一次次酸甜苦辣的心灵历程,笔者认为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光荣而又神圣的工作,也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笔者认为作为班主任,要明白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并将会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在工作中笔者一直遵循“严要求,高标准”的工作准则。现根据多年班主任工作实践,笔者谈谈当班主任的一些经验和体会,以求方家指教。
一、班主任必须重视班委班风建设
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中毕业班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打工的选择,是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笔者认为要建设一个好的班级,就必须培养好的班风,这个班的成绩才能稳步上升。而好的班风,离不开一批优秀的班干部,所以每接一个新班级,笔者第一件事情就是精心培养、组织一批优秀的班干部,并要求班干部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有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如果班上有什么异常情况,要在第一时间报告给班主任。笔者对一个新班要做的第二件事是建立班级口号、班规、班级誓言、目标等。今年笔者所教班级的口号是“班级是我家,建好班级靠大家”,班级目标是“超越梦想,放飞希望,勇争第一”。班级誓言是:父母过去的辛酸,我们已无法改变,我们要努力奋斗,孜孜不倦,让父母体味未来的甘甜,让微笑写满父母疲惫的脸庞,让骄傲挂在教师欣慰的脸上,让希望围绕在我们的身旁,让未来因拼搏更加辉煌,洒下汗水,定有丰硕成果,能力拼搏,定有金色收获。我自信、我自强、我成功,这就是我们的庄严承诺!我们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改变人生!笔者做的第三件事是评出每周一星,即每个星期就学习、纪律、卫生、成绩、写校园稿等各个方面突出的同学用积分的形式显现出来,谁的积分最高,谁就是班上的每周之星。每周周末给予奖励,并在后面的每周之星专栏上贴上红五星,写上大名,让全班同学向他(她)学习。当然,也有例外,譬如:篮球周,运动会周,元旦艺术节周,评出打篮球最好的一个成员,运动会最突出的一个成员,艺术节表现最好的一个同学等。评选“每周之星”的目的是尽量发现每个同学的闪光点,并对他们的行为和优秀表现加以肯定和奖励,以激发他们在前进路上昂扬的斗志。
二、班主任要主动与任课教师加强联系
作为班主任要及时地和任课教师联系,要兼顾班上的各门功课,及时了解班内的学习情况,针对某些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拖拉,基础知识较薄弱的问题和现象,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并与任课教师一道及时解决问题。笔者组织了互帮互学的活动,让学习上好生带动学困生,如针对作业拖拉现象较为严重的情况,笔者指派几个认真负责的学生,对有严重拖拉现象的学生进行一对一检查,查找拖拉的原因,找到解决拖拉问题的途径,让他们帮助这些同学及时把作业完成等。可能有些方法不够妥当,以致效果不够理想。但笔者会继续努力和任课教师互相配合,形成合力,把班级管理得有条不紊。
三、班主任要把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作为班级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班主任工作中,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做得成功与否,决定着班风能否最终好转。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笔者的原则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一般不用“武力征服”,“武力征服”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笔者始终认为,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作为初中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多从情感上打动他们。批评他们大多数不在公开场合进行,时时保护他们的自尊,使他们明白老师是尊重他们的,并对他们进行细心、耐心的教育,从不间断的鼓励。笔者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用教师的诚心终有一天要打动他们。班主任在平时要对学生多进行一些自理、自立、自强的培养,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因势利导,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以点带面促使学生全面进步。
四、班主任要经常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坚持家访
家访是班主任获得第一手育人资料的重要途径。通过与学生、家长交流,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学习环境,学生个性,在家表现和家长的希望、要求等,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笔者经常性地进行定期家访,对于后进生更是家访多次,在家访中指导家长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有的家长只知道溺爱孩子,而有的家长对孩子责罚过度。为了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笔者利用空余时间充分进行家访,或者请家长到学校,或通过电话、网络等多种渠道与家长沟通,共同探讨教育工作,笔者并且非常重视每学期的家长会,会前会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把一学期的工作计划、工作安排向家长汇报,求得家长配合,对进步明显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对退步幅度较大的学生,和家长共同分析原因,制定措施,使他们迎头赶上。通过家长会,使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明确了从哪些方面配合学校教育孩子,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五、班主任的亲和力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关键
平时笔者主动深入班级,多与学生接触,细心观察学生的行为和思想状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课间经常到班里转转,看看学生在干什么。发现打闹的,及时进行制止,并给予批评教育。同时,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我还准备了一本班级留言册。每星期给学生写一段话。学生有什么看法、想法、建议也可以写在上面,也可以直接告诉老师。笔者欣喜地发现,经过努力与学生的关系拉得更近了,笔者写给他们的开学寄语,教师节的祝福,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期望。
总之,班主任工作中不能缺少爱。爱是尊重、爱是宽容、爱是责任。教师用汗水播种希望,学生才会用青春超越梦想。笔者发现,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投入的情感深一些,给予的关爱多一些,学生便会对教师的理解多一些,亲近多一些,同时对学习的兴趣就会浓一些。作为班主任,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到班级管理工作中,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学生倾注更多的关爱和热情,学生不但学业成绩会获得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学生在为人方面,定会收获更多惊喜。
初中班主任工作论文
(二)德育课程建设是个尚需深入研究的课题。作者针对传统德育课程的缺陷,比较中外德育课程的得与失,提出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这一新的课程体系由认识性德育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体制意义上的德育课程、气氛意义上的德育课程、隐性的认识性德育课程和隐性的活动性德育课程组成。
在培养与促进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的德育中,各种教育因素(体智德美劳各育)、各种教育力量(家庭、学校、社会)、各种教育影响(经济、社会、政治与文化)以及各种教育形式(活动教学、学科教育与环境中的体制和气氛的教育作用)是各成系统并各以整体的形式发挥其全息整体教育作用的;同时,各个系统又是以特定方式构成一个更大的整体对学生发生综合性的教育作用的。因此,我们认为,要从四个方面考虑德育课程的改革问题:1.根据系统论与全息论关于整体系统与全息联系的观点,我们提出以体立德、以智启德、以美冶德等方法与途径;2.实施家庭、学校与社会全息对应的整体教育与整体德育;3.发挥全面参与社会整体生活(经济、政治与文化生活)的德育作用;4.建立由两类正规的、显性的课程与四类非正规的、隐性的课程组成的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即认识性德育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体制意义上的德育“课程”与气氛意义上的德育“课程”以及前两类德育课程中“隐性的”或“潜藏的”德育“课程”。
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的第一个组成部分是认识性德育课程。认识性德育课程也称理论性德育课程,它是通过有关思想、政治与道德的知识、观念与理论的学习与教学(育)去促进学生道德认识、道德观念与道德理想甚至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这种认识性德育课程与传统的德育课程相类似,或者说是从这些课程“原型”中脱胎而来的。但是,无论在目的与任务、内容与途径(或组织形式)、过程或规律、原则与方法乃至效果的测试与评定等方面,这种认识性德育课程与传统的知识性德育课程有着很大的不同。
从欧美国家德育课程发展史看,从学校教师、校长对学生进行的比较零碎的劝诫、说教、讲演,到《圣经》学习、公民课、社会课、道德哲学、哲学研究、道德科学等比较系统化、理论化的德育课程,都属于从知识、理论角度入手培养学生道德品性的知识性德育课程。这种传统的知识性德育课程及其具体的实施方法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直在欧美学校中普遍存在着,也正是从那时起,由于社会的变化与发展等因素才受到人们的批评与否定。当时,从理论角度对这种“传统品格教育”提出批评的主要是杜威。在《道德教育原理》等论着中,杜威批评“传统品格教育”中直接讲授道德规范或美德知识的方法与方式实质上是将道德教育变成了“特定的问答教学”,“关于道德的功课”,因而是不合理的,也是无效的。
对于欧美学校中传统德育课程的性质与效果作出科学的否定性评价与批判的是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在本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哈桑与梅领导的“品格教育研究会”对当时的德育——“品格教育”进行了科学研究并得出了否定的结论。这一研究发现:人们在口头上主张诚实是道德的价值,但与他们的实际行动毫无本质关系,一些要欺骗的人在口头上会与不欺骗的人一样或者更激烈地反对欺骗;教师在班级内认为的诚实的人数与实验测量出来的人数不相符。
这一科学角度的研究与前述社会变化、理论家批评等因素结合在一起,不仅证明了传统德育课程,特别是知识性德育课程的不合理性与无效性或低效性,而且直接导致或加剧了传统德育课程在学校中的被否定与消失。
从中国德育工作的最近几十年历史与现状看,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方式与方法基本上有如下三类:1.名称不一的各种“正规”德育课程,如公民课、大学生修养、法律基础课、思想品德课、中共-党史或中国革命史(及国际共运史)、政治理论课以及各种集会与活动中的道德谈话。我们将这一类课程称作“知识性的”或“理论性的”德育课程;2.课外与校外各种班、团活动及其它校内外德育活动。我们将这一类称作“活动性的”或“实践性的”德育“课程”;3.“各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即有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的德育作用。这种德育体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过其积极作用,而且现在仍在发挥作用。但是,从具体的分析看,这种德育课程体系一方面表现出繁多、过量而效果不好,另一方面却存在着不完整、在应该予以重视的地方没有给予注意的问题,例如,上述第三类德育因素或德育“课程”经常因为它是隐蔽的或无形的而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第二类各种旨在德育的活动在多数情形中常常会变成各种单纯的道德行为“训练”的活动,从而在实际上效果不大。至于第一类各种“知识性的”或“理论性的”德育课程,可以从三个方面看。第一,在这种德育课程中,被用来教给学生的是被编成各种形式的教材或教科书和学习资料中的“有关道德的”知识(KnowledgeaboutMorali-ty)或“道德方面的”观念(IdealsaboutMorality),它们是伦理学与道德学或道德社会学中的知识内容或观念体系,是非道德的(Unmoral)知识与观念,而不是道德与道德教育意义上或范围内的“道德知识”(MoralKnowledge)与“道德观念”(Moralldeals)。对于前者的教育与学习在本质上只是一种智育范围内伦理学的知识性教育与学习,只是一种“特定的问答教学”或“关于道德的功课”;而对于后者的教育与学习,只要其正确合理,就是一种真正的德育意义与范围内的教育与学习,它将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真正能影响与指导其实际道德行为的那种道德认识、道德信念或信仰。第二,在学校的这一类德育课程中,存在脱离学生实际情况与发展水平、接受愿望的现象。第三,知识性德育课程的内容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缺乏自身的稳定性、逻辑性与科学性。
总之,这种“知识性德育课程”或“理论性德育课程”,因为其“道德功课”的性质与一定程度的“空洞说教”的缺点,在其对学生的实际影响或“教育”作用上,从积极方面看,能让学生们“学会”或“知道”一些“非道德的”知识或观念,即“有关道德的”知识或“道德方面的”观念,但是,在形成真正的道德认识、道德信念、道德理想、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习惯方面就收效甚微了。
第五篇:以勤为本,勇于创新——班主任经验交流会
以勤为本,踏实创新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作为一名中年教师,做班主任工作有些年了,时间越长,我越来越感到班主任工作的不容易,班主任工作的责任重大。真可以说是数十年如一日,心存敬畏,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对于班主任工作,我一直有这样一个理念:班级即家庭,班主任即是家长。班主任有责任管理、照顾好孩子们,学生也有责任从各方面维护班级荣誉。我向我的学生们提出一个口号: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家,我们大家爱护她!记得学校开校会时,学校领导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记在了本子上,也记在了心里: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跟着一个什么样的老师上学,你就努力去做那样的老师。朴实的话语,深刻的内涵,值得我们深思,作为教师,在知识水平、教学技能方面有差异是正常的,但是,我们对待学生,对待工作的责任是没有差异的,我们都应该为了成为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好老师而努力,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几十个孩子,几十个家庭,也许因为我们的努力就可以改变这些孩子的命运,进而改变他们的家庭。
对于班级管理,我一直有这样一个目标,打造书香班级。也许和我本人喜欢读书有关系吧,我也希望我的学生从小喜欢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我想这必将是一生受益的好习惯。读书,能提升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样也能减少学生的打闹活动。为此,我一直鼓励学生把自己家里的课外书带到班级里和同学
分享。去年,我教二年级时,课外书摆满了教室前面的两张课桌,目前一年级学生小,但也在慢慢推进。
对于班级管理措施,我主要从班级工作的两个主要因素班主任和学生两方面做起,做好。
一.作为班主任要勤一些,尤其低年级班主任更是如此。在这里,打一个不是很贴切的比方,城市街头有一些警察的卡通画,有一些警用巡逻车,这样有些想干坏事的人看到了就会打消念头。同样,作为班主任经常出现在学生的视野里,本来想打闹的同学会及时住手,有些同学更会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示给老师,比如读书、学习等,久而久之,好习惯会慢慢养成。在课余我会经常到走廊、教室里走走,观察一下班级的纪律、卫生等,还有,我班的学生作业基本上不放在办公室,我会在教室里利用课余时间面批,这样,既能使学生及时改正错误,也使学生会更自觉的遵守纪律。同时作为搭班科任教师李娜敬业爱岗,也很好地融入到班级工作中,她组织并安排学生早晨、中午按时领着学生读书,效果很好。
二. 作为学生要有事做。我一直很信奉魏书生老师的管理理念: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今天的管是为了明天的不管。学生为什么打闹,是因为自律性差,是因为无事可做。为此,我一步步的分解班级的工作,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先给调皮的同学找活干,再慢慢的做到每人都有工作,比如负责领读的,负责整理讲桌的,负责讲台的,负责擦窗台的,负责整理图书的,负责倒垃圾的等,当然,由于学生年龄小,有些工作还不能全放手。
作为我们学校,班级多,班主任管理方法各异,这也为我们相互学习提供了机会,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以勤为本,踏实创新,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