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高粱家族》书评
浅评《红高粱家族》:敢
文/犬儒
写关于莫言作品的书评时,我感觉就像班门弄斧,故文中浅显之处,还望读者指点。先前有看过《檀香刑》,但因个人事忙,来不及写后感,如今读过《红高粱家族》,对莫言作品有更深刻了解,于是兴起写评。《檀香刑》思想深沉,写的是旧时代里中华民族对生命之火泯灭的偏执行径,也是我们民族文化对死的光耀的极端迷恋,在此略过。
《红高粱家族》主要由现代的“我”追述父亲(即少年时代余豆官)和爷爷(余占鳌)在抗战时期的风火。我以文中几句来作梗概:
“„„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地感到种的退化。”(P4)
“在思维的漩涡里,我惶恐地发现,我在远离故乡的十年里所熟悉的那些美丽的眼睛,多半都安装在玲珑精致的家兔头颅上,无穷的欲望使这些眼睛像山楂果一样鲜红欲滴,并带着点点黑斑。我甚至认为,通过比较和对照,在某种意义上证明了两种不同人种。大家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在进化着,各自奔向自己的价值系统里确定的完美境界。我害怕自己的眼睛里也生出那种聪明伶俐之气,我害怕自己的最怕也重复着别人从别人的书本上抄过来的语言,我害怕自己成为一本畅销的《读者文摘。》”(P349~P350)
“这时,围绕着二奶奶坟墓的已经是从海南岛交配回来的杂种高粱了。这时,郁郁葱葱覆盖着高密东北乡黑色的土地的也是杂种高粱了。我反复讴歌赞美的、红得像血海一样的红高粱已被革命的洪水冲激得荡然无存,替代它们的是这种秸矮、茎粗、叶子密集、通体沾满白色粉霜、穗子像狗尾巴一样长的杂种高粱了。它们产量高、味道苦涩,造成了无数人便秘。那时候故乡人除了支部书记以上的干部外,所有的百姓都面如锈铁。”(P350)
“可怜的、孱弱的、猜忌的、偏执的、被毒酒迷幻了灵魂的孩子,你到墨水河里去浸泡三天三夜——记住,一天也不能多,一天也不能少,洗净了你的肉体和灵魂,你就会到你的世界里去。在白马山之阳,墨水河之阴,还有一株纯种的红高粱,你要不惜一切努力找到它。你高举着它去闯荡你的荆棘丛生、虎狼横行的世界,它是你的护身符,也是我们家族的光荣的图腾和我们高密东北乡传统精神的象征!”(P351)
之所以摘抄以上数段,盖我觉得这是作者写作的动因,也是全文最暴露主题的句段。《红高粱家族》与同时期的其他书有同径,皆承接着抗日时期的大背景,但主要内容并不讲述抗日事迹,而是时下的小人物生活,尔后本能地将之与当代的中华民族相比,表达出这一代人共有的精神迷茫。
在文风方面,我认为莫言在作品中带着东北人的豪迈和狂野,但又有描写景色时的华丽锦绣,更有反词的娴熟运用(如秽物使以美词、净物运于丑词,我称之为“反词”,当然这是一种先锋小说特征,下文详探),仿佛这部作品是一鼎汉字熔炉。
而该作品,又是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好范文。我曾读过一些国外先锋小说,它们过于激进,以至于完全颠倒了小说的本质(如《二十二条军规》和《裸体午餐》),莫言作品在激进的先锋小说与中国经典文学之间取了一个无可挑剔的平衡。
下面我以先锋小说的特征浅论《红高粱家族》的优处:
首先,意识流。全文以“我”为讲述者,涵盖顺、插、倒三叙,往往前文稍有提起的情节,在后文将会详略道来,像“我”就在读者面前,先挑一些讲,再渐讲各路发展事件,后捻激动人心之事,临末补遗,通读全文,方能连贯出一条完整的剧情。
承上,荒诞小说。作品中“伏击狗道”和“二奶奶发颠”等事件,都带着荒诞意味,环境上,红高粱、墨水河、村子的某些细节也体现出奇幻气息,而人物更浓,主要为余占鳌的“七点梅花枪”及其所作为,在此不赘述,由读者细寻罢。
从而,元叙述。虽是“我”作为全文的第一人称讲述,但着笔之处,又超越“我”的范围,到了阐释性元叙述(但更多的又混合互文性元叙述和戏仿性元叙述)的地步。就是说,“我”是价值观的承担者,又是故事的全知全能视角,更是作者与作品的矛盾存在。
然后,碎片化写作与拼接手法的运用。尽管此作中的碎片化不明显,但依然带有这种文风,譬如(讲述记录的、政治式的、小说的)文体界限互洽,行文里高雅与低俗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文化现象没有界限而出现在文中(又即“反词”运用),拼接手法主要体现为每段剧情的割裂、打乱时空讲述而重新排列,这相当考验作者抽离自我作为读者去重新获得阅读体验的鉴赏水平。
接之,反讽。这里主要是作者对小说中某些人物的反讽,其表现是象征性、委婉的,如杂种红高粱、狗、黄鼠狼等错位借代,以及两党人物对战争的表现,黑眼的铁板会,故事情节的本身,也有对某些思想或精神反讽。
继者,变形与魔幻。变形是人物的普遍表现,而后现代变形在于作品是反英雄的,“我”甚至是反文化的。这种变形本身存在着反讽的意义,魔幻色彩上,作品也更倾向于环境的魔幻,人物和剧情则相对真实、可循,行文上更忠于文学,并没有作出极端的变形。这两方面,莫言选择了较为保守的风格。
其次,错位与陌生化。从“反词”和结构的“拼接”,我们可以得出错位特征,错位着重于表达叙述者的意识错乱,这本身就构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精神状态,即是说,读者从中必须陌生化出来,既要阅读作品的故事,又要品读在讲述一切的“我”。
最后,凝视与仿像写作。这是先锋小说表达主题的模式。凝视是通过镜像批判审视,但其中有幻象和变形又是强制性地,凝视文字内容,它基本上是描写表达的,实际是阐释自我;仿像依赖的是价值的结构规律,它是作者虚构的读者的复制品(与陌生化雷同,但又相悖),使读者不自觉代入,惧怕而抽身,再反思自我。
一连串下来,急促且肤浅,恐怕不尽我所表达。
在20世纪末,那一代作家既从“伤痕”和“反思”中寻找出路,又学习和反抗着外来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冲击。他们当中有为数不多的作家直到今天笔耕不辍,早年体现的孤独、饥饿、思想禁锢、集体癫狂,让他们有了伟大作家的强壮体魄„„
而今时代辉煌了,我们这一代的作家所穿的衣服总是干净的,吃饱睡足,干什么都有辉煌灯光和浓郁香气,说实话,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地感到种的退化。
这个复杂缤纷的时代,我们每一样东西都多姿妖娆,但根子里,却遗失了人性的勇气和意念,不敢当“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畏惧自己爆发式的骄傲的放荡不羁的轻狂,宁愿在复制粘贴中可有可无地死去。我所能领略的,大概就是这主题吧。
第二篇:名著推荐——《红高粱家族》
名著推荐——《红高粱家族》
就在不久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大陆第一人——莫言先生,现在风靡全国。其作品从最初的每部十几元涨到现在的每部三十几元,真类似“洛阳纸贵”之状,足见诺奖引发的魅力。笔者有幸用18元买到了莫先生的《红高粱家族》。书皮绿色,黄色书札上书“2012诺贝尔文学奖获得主——莫言”字样。
这部书是莫言十一篇长篇中的一篇,语言精美,风趣耐读,当然更多的还是充满了严肃的对历史的理性解读。小说通过第一人称“我”的叙述,展现了抗日战争年代“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上演的一幕幕轰轰烈烈的英勇悲壮的舞剧。“我”的家族里的先辈们,一方面奋起抗击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一方面发生着让子孙后代相形见拙的传奇爱情。书中洋溢着莫言独有的丰富饱满的想象力,令人叹服的感觉描写,并以汪洋恣肆之笔全力张扬着中华民族的旺盛生命力,堪称当代文学中划时代的精品。
他虽然是一部以抗战时期为背景,描写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以往抗战题材的小说给人的感觉都是正义与邪恶的强烈对比,塑造的是几乎完美的正义的爱国英雄。而《红高粱家族》中塑造的那些抗战英雄却是正义与邪恶的化身,他们是一群独特的,特属于红高粱的英雄,有着鲜活的生命与人性。
本书获得2001年第二届“冯牧文学奖”。“军旅文学创作奖”;其中的《红高粱》作为单篇小说,获得1987年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在《亚洲周刊》评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排行榜上位列第十八名;进入英美学界重要期刊《今日世界文学》评选的七十五年来全世界四十部杰作排行榜,系位列此榜单的唯一一部中文小说。
所以,在我们唏嘘这位大文豪无尽的才华之时,也该饱读这样一部豪著,流恋于文学和故事的广茅天际中!
第三篇:读《红高粱家族》有感
读《红高粱家族》有感
作者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我才知道他的作品。《红高粱家族》是莫言早期的作品,经过张艺谋用电影艺术手法表现之后,不但捧红了巩俐,也让人知道了原本不为人知的高密东北乡,还让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也顺风顺水地红了一把。悠悠知道有莫言这么一名作家,也就是在那时,从张艺谋的电影开始。直至现在莫言获奖,才激起悠悠阅读的念头。从民间视角对正史颠覆、解构,是《红高粱家族》的主旨特征。从民间立场上看,《红高粱家族》着重写了抗日战争史,并对正史予以解构。“历史是人写的,英雄是人造的”,这是莫言民间历史观的真实写照。
小说情节由两条线索交织而成:一是民间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的起因和过程;二是余占鳌与戴凤莲在抗战前的爱情故事。在第一条线索中,作者突破的传统历史军事小说的写作套路,在这里,抗日的主力既不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也不是国民党领导的军队,而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一支土匪军队。小说脱离历史书的立场,从民间生活方式的直接铺陈中重新构筑了全新而又实在的历史场景,从不同的角度,或许是更加真实的角度去诠释那个年代的一些事情,演绎了以土匪和酒家女子间的姻缘为核心的民间抗日故事。以生命的辉煌——高密东北乡人任情豪放的壮丽生活图景,表现了民族生命意志的强大和不可战胜。《红高粱》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小说中的“我爷爷”和“我奶奶”几乎失却了抗战故事中救世主的形象,他们只是有情有欲的凡夫俗子,杀死日本鬼子也只为的是报已“私仇”。艺术创作的一个广阔舞台,民族危亡中的苦难与拯救为艺术创作留下了充分的施展空间。《红高梁》通过“我爷爷”和“我奶奶”最原始的爱情,洗净了积压在中国农民身上的数千年的封建尘土,释放出埋藏在尘土之下残存的生命之火,表达出对人性与本能的极度推崇。
因此,崇尚生命的强力、赞美个性生命的伟大是该书的主题。在这里,莫言引出了一个关于“原始生命力”的主题。这一主题首先可以通过其所描写的野生的“红高粱”这一富于血性、刚勇、饱满意志力的象征寓意的意象而得以确立。这些野生的、蓬勃的“红高粱”,既是农民们赖于生存的物质食粮,又是他们生存活动的现实空间。小说中三次对高粱的渲染都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生命的整一性。当我奶奶泪水满面、仰天躺在我爷爷踩踏出来的圣坛上时,《红高粱》上一连出现了四个叠化的狂舞的高潮。在这里,高粱地是生命诞生的见证。而在日本人强迫百姓踩踏高粱的中,又感到生命被摧残的震撼。《红高粱》结尾,我爷爷与我爹泥塑般立于血红的阳光里,面对那高速流动的高梁的画面,我们内心唤起的是一种对生命的自信和对热烈悲壮的生命的礼赞。他们在高粱地里野合和打埋伏。这里是人性和暴力、生命和死亡的聚合地。“红高粱”蓬勃的野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北方中国农民的生命力的象征。《红高粱家族》是莫言的一部影响甚大的作品,他在本书中通过“我”的叙述。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我”的家族里的先辈们一方面奋起抗击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一方面发生着另后代相形见绌的传奇爱情故事。书中洋溢着莫言对暴力的丰富饱满的想象力和另人折服的感觉描写。无论故事的情节气氛是华丽炫目、荒诞无稽还是鬼灵精怪,他那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澎湃辗转的辞锋总是叫人惊叹不已。而他那赤裸裸的毫无保留性的暴力描写,却总能给人一种窒息的压迫感。同时莫言的这种暴力奇观也往往以身体暴力为中心。如“肚子着了阳光,胀到极点,便迸然炸裂,华丽的肠子像花朵一样溢出来”。这是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来写这一瞬间“奇景”的。当然瞬间的爆发需要长久的积累,那就是被浸泡在水中的尸体经过长时间的烈日曝晒,肚子胀到了极点,也就蓄积了强大的力量,使爆炸在一瞬间收到了完美的效果。肚子的爆炸并不是缓慢进行的,而是迸然炸裂,然后散发着腐臭气息的肠子却如姣好美艳的花朵一样溢出来,这种比喻谁能联想到?将腐烂丑陋的事物与美好温柔的事物相联系,反而形成了反面的达到颠峰的刺激效果,从而将人的精神联想推到了极点,使人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场景。
《红高粱家族》中最触目惊心的莫过于活剥罗汉大爷的暴力场景。莫言对此仿佛有种享受式的痴迷,甚至可以说是达到了变态的程度。他对整个场景的书写可谓是巨细无遗——无论是描述整个过程的宏观流程,还是每一个部位的微观审视。比如他述及罗汉大爷的那两只被割掉的耳朵的状态时,他就不无暴力地指出“父亲看到罗汉大爷的两只耳朵在磁盘里活泼地跳动,打地磁盘丁冬丁冬响”。而最血腥的剥皮场面,莫言的描写可谓是完全不顾读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他只是一味地发泄自己的兴奋之情,而这种兴奋的高潮也是他的癫狂状态。不得不说,在这方面莫言有点类似于19世纪西方备受争议的作家萨德。两者都是极度地倾向于暴力描写,为了将这暴力描写到狂欢的程度,他们可谓是倾其精力,用尽了各种手段和办法。他们都是一只从黑暗处伸过来的手,打开了被藏匿了许久的潘多拉的盒子,于是各种丑陋、阴暗、龌龊的事物都纷纷逃将出来,跑入了活着人群中。而从根本上来说,他们这种暴力倾向也从根本上反映了民间世界与生俱来的粗鄙的文化形态。对于莫言来说,他对这种民间粗鄙的文化形态不加选择的表现方式,也会愈加显示出低俗趣味的性质,而当这种描写一旦失去了某种理念的支撑,那么它就会很自然地堕落成作者感官上的自我放纵。而幸运的是,作者尚有民间理念的支撑,那就是抗日情感。在此场景中,正是对暴力的如此宣泄式呈现才会激起亲历者、旁观者(包括读者)对日本侵略中国、草荐人命的残暴方式的痛恨,同时在小说内部也推动了不同力量抗日激情的勃发和实践。所以,单纯地判断并定性莫言对暴力的变态迷恋也是有失公允的。
《红高粱家族》是暴力与性爱的结合体,而在性爱描写中也搀杂了莫言那充满原始味的粗野、狂放的暴力文风。小说中著名的“野合”场景是具有些许朴素的浪漫色彩的。“风平,浪静,一道道炽目的潮湿阳光,在高粱缝隙里交叉扫射。”但在此之余“野合”也同时彰显出其中扑面而来的肉欲气息。在这场民间式的云雨中,在男女二人的相互欲望期待中也游走着浓郁的暴力色彩:余占鳌的“粗暴”和“刚劲”引发了奶奶“尖刻而锐利的痛楚和幸福”,肉体的狂欢、暴力、勃发、对话就这样风风火火地展开了。
莫言在《红高粱家族》中的暴力书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可谓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暴力话语言的独特品格,他的暴力书写开拓了另类的书写模式和叙事风格,而从中所产生的巨大弹性空间也为其在逻辑创作上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情境。莫言经常对现代文明都市的丑陋与卑鄙、龌龊表示愤慨,他认为这是一种退化,而他必须对此进行纠正。但问题在于,他反击和拯救退化的手段正是暴力书写,而他的暴力书写在为这种退化注入阳刚之气的同时,却也形成了纷纷扰扰的叙述暴力。他那不可遏抑的文字在令人振奋之余,却也有冗长和絮叨之感,他那无节制的言辞同时也反映了他背后的深层空虚。当他用他那刺激的暴力呈现出奇异美感时,也惟有他那饱满的艺术理想能够作为一种支撑,去体现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关怀。红高粱家族》是莫言的一部影响甚大的作品,他在本书中通过“我”的叙述。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我”的家族里的先辈们一方面奋起抗击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一方面发生着另后代相形见绌的传奇爱情故事。书中洋溢着莫言对暴力的丰富饱满的想象力和另人折服的感觉描写。无论故事的情节气氛是华丽炫目、荒诞无稽还是鬼灵精怪,他那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澎湃辗转的辞锋总是叫人惊叹不已。而他那赤裸裸的毫无保留性的暴力描写,却总能给人一种窒息的压迫感。同时莫言的这种暴力奇观也往往以身体暴力为中心。如“肚子着了阳光,胀到极点,便迸然炸裂,华丽的肠子像花朵一样溢出来”。这是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来写这一瞬间“奇景”的。当然瞬间的爆发需要长久的积累,那就是被浸泡在水中的尸体经过长时间的烈日曝晒,肚子胀到了极点,也就蓄积了强大的力量,使爆炸在一瞬间收到了完美的效果。肚子的爆炸并不是缓慢进行的,而是迸然炸裂,然后散发着腐臭气息的肠子却如姣好美艳的花朵一样溢出来,这种比喻谁能联想到?将腐烂丑陋的事物与美好温柔的事物相联系,反而形成了反面的达到颠峰的刺激效果,从而将人的精神联想推到了极点,使人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场景。
第四篇:读《红高粱家族》有感
强悍的红高粱
——读《红高粱家族》有感
原创: 李昊
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洸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这是高密东北乡,红高梁生长的地方,莫言生长的地方。
初读《红高梁家族》,就对第一章第一节的一句话疑惑不解,作者说:“我终于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这是一个怎样的矛盾集合体? 这其中到底有什么葛蔓纠结而使作者用如此之多完全对立的词汇形容这个地方?
红高粱家族
读罢全文,好像悟到了些什么。作者是以自己鲜活的记忆为笔锋,将自己的爱恨情仇书写在了这片生命力盎然的土地上。或许有些血腥,或许有些野蛮,或许还有些肮脏和狂放不羁,但这都是作者内心压抑的最最纯粹的情感的宣泄。他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那样的温文尔雅优美含蓄,他敢于直面人世间的一切,以犀利的目光撕破“文明”的画皮,直白的描写暴力和残忍,展现血淋淋的真实。是他对东北乡的复杂而真切的感情,造就了这样一篇传奇。“魔幻现实主义”大概也就是说的这个吧!
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贯穿全篇的插叙和倒叙,几条线索混在一起同时展开,故事的时间凌乱难以理解,但适应之后静下心来慢慢回味其实还有千头万绪可琢磨。画面的切换变得流畅,冗杂的故事如抽丝剥茧般层层分离,又同时有着一个共同的主题:生命力。
和红高粱一起生长,作者笔下的人物自然就有着火红的高果般鲜明的性格:挺拔、坚韧、强悍、生气蓬勃,其至还有些粗放。同样是抗日,高粱地里的主角却是不像正面人物的土匪、流浪汉、残疾人这些“乌合之众”,对他们战斗的描写虽然只有抽象的文字,但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丝毫不亚于荧屏上一眼看穿的图像。他们的满腔热血透过笔墨震撼心灵,将那鲜血淋漓的场景在脑海中放映。即使面临枪林弹雨,即使没有像样的武器,依然英勇无畏,顽强抵抗。他们或许并没有什么先进的思想,没有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或许仅仅只是一种本能,是那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的支撑,只为保护自己的家,和自己土地上的红高粱。作者毫无保留地描绘战争的阴暗,刺激着我们因国产抗战片的影响而变的有些麻木的神经,将我们带人那个昏暗年代的真实的战场。
转眼间,时光流逝。在和平年代,作者再次来到东北乡,却发现,他反复讴歌赞美的、红得像血海一样的红高粱已被革命的洪水冲激得荡然无存,他只能站在杂种高粱的严密阵营中,思念着不复存在的瑰丽场景:八月深秋,天高气爽,遍野高粱红成洸洋的血海。当时间的洪流夹杂着无数记忆滚滚而去,我们是否也该思考留下些什么,不要让所有的一切都失了本真。
丑陋的杂种高粱空有高粱的名称,却没有高粱挺拔的高杆、辉煌的颜色,以及灵魂和风度。作为高密东北乡传统精神的象征,那唯一一株纯种的红高粱最终将走向灭亡还是重新染红这片大地,我们不得而知。只希望有更多像莫言一样寻根的人,保留下那最初的,顽强挺拔的民族精神。
(本文荣获《五月》征文比赛三等奖)
第五篇:《红高粱》书评
《红高粱》之遵从本心
人人都向往随心所欲,却终究不得其法。殊不知,敢做不只是一种勇气,闯出的天地更令人得到自由和解脱。最难的不是能否成功,而是能否遵从本心,随心之所想,情随感动。《红高粱》描写了一个封建家庭女子反抗束缚,追求自由、解放的故事。这种激昂、反抗的精神贯穿全文,是一种全新追求幸福的观念,赞颂了以戴凤莲为代表的内心守护者的形象。
艳红的高粱穗子,独特甘醇的高粱酒,丰厚高产的黑土地,孕育了这样一群英雄的儿女。故事从一个旁观者“我”的角度开始讲述自己爷爷奶奶的故事,客观而明了。动荡的年代,不安的心,不一样的情结,不一样的气概。在抗日战争时期这样一个极度**的年代,命运和社会束缚了多少人的自由,而他们是无畏的,勇敢地从自己的束缚中走了出来。
她叫戴凤莲,花一样的容貌,火一样的性格。她十六岁时爹爹就因为一头骡子把她嫁给了一个麻风病人。而天无绝人之路,上天让他遇到了轿夫余占鳌。余占鳌杀了他麻风病人的丈夫和公公,为她开辟了一条新路。于是她成了单家的东家,在刘罗汉的帮助下把家业做大,余占鳌也正式成为她的情人。面对入侵的日本鬼子,她勇敢地承担下一份责任,让余占鳌配合政府保卫家园,并最后死在了她心心念念的那片红高粱地里。
她在未出阁时也想过自己有一个识文解字、眉清目秀、知冷知热的丈夫。她的父亲却为了自己能得到一头骡子把她卖给麻风病人做媳妇,这无疑是将她推入火坑,但幸运的是它和余占鳌相爱了,虽然他们的爱不合礼数,不能被世俗所接受,但他们真的相爱了。正如她所想的,上天没有告诉我什么是贞洁,什么是正道,我只能按照我自己的想法去办。什么是贞洁?贞洁和正道就是顺从地接受这一切为父亲换回一头骡子吗?她爱幸福,也努力为自己的幸福拼出了一片天地。生活就是这样,跨不出这一步就永远看不到门外的风景。人的束缚太多,或亲人,或伦理常规,无法放手一搏从而完全遵从自己的内心。但她不一样,爱恨情仇,黑白分明。在那个封建残余的年代里,女子本就是一个惹人非议的群体,更何况是死了丈夫的女人?但她敢冒世俗之大不韪,与卖她的父母决裂,与情人光明正大地在一起,敢于面对并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是怎样的激情才能让她如此勇敢决绝的摆脱枷锁,为自己做主。
他们从小就生活在高粱地里,没见过多大的世面,也和其他的农民一样淳朴、善良,不一样的只有家庭和命运。他们没有多大的理想,只知道自己该活得舒心,应该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但她无疑是聪明的,认曹县长为干爹,让垂涎于她或她家产的人都却步,能够在不违背自己心愿的同时保护好自己。不同于常人的处事风格,也不一定就是错的。生活是活给自己的,自己才清楚自己的感情。每个人所追求的东西都不同,自然也会有不同的抉择。香气馥郁、甘饴回味的高粱酒也如同人,只有拥有不同于常人的东西才会有特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铁打的牙关钢铸的骨头,通天的大路九千九百九十九···”。通天的大路如此多,而选择是最关键的。或许他们的做事很野蛮,很粗鲁,为现代人所不能接受,但他们始终有一腔热血为自己的生命沸腾。铁打的牙关钢铸的骨头,高粱地里的儿女是浓烈的,敢爱敢恨,一如那馥郁浓烈的高粱酒。余占鳌,杀了与母亲暗合的和尚离家出走,与抬的新娘子在高粱地里野合,杀了自己女人所谓的丈夫和公公,正式成为他的情人。刘罗汉,在自己的女东家家里帮忙并维持家业,在被日本人抓去时果断逃走,骡子不肯走时不惜劈死,被凌刀剐死时大义凛然。黑土地的高粱地里上演着一幕又一幕的神话,满满的红,满满的浓烈。人生一世,不过草木一秋,豁出去一条命,还怕什么?
人生短暂,寿命却或长或短。他们是在用生命去生活,而有人却是用生活来填补生命的空缺。勇敢的人自己创造故事,让故事随自己的意向发展,无为的人则永远生活在别人的故事里感慨自己的人生。激情虽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但起码应该遵从本心,不要让所谓的束缚禁锢了自己的人生。每当想起这些活生生的人物,总能看到大片红高粱红殷殷的穗子,黑色的土地上镶嵌着硕大的红色宝石,说不出的震撼和心动。红高粱,或许是寻根文化的代表,代表着高密东北乡粗犷震撼的乡土文化。蓬勃的生命力,激昂向上的生活态度是这本书的基调。其中虽然不乏杀戮、血腥、暴力,却是生的真实。
“明心见性,方能知其本心“,只有知道自己想要的,才能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