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le环境经济学博士】申请总结(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5 10:10: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Yale环境经济学博士】申请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Yale环境经济学博士】申请总结》。

第一篇:【Yale环境经济学博士】申请总结

【Yale环境经济学博士】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1.申请背景与结果

2008天津市高考理科状元

清华经管经济与金融本科,GPA中上 清华经管经济学硕士,GPA rank: 1/16 TOEFL: 107 GRE: 162+165+4 研二暑期为UCSD老师做各种研究助理,之前为香港城市大学老师、清华经管老师做助研助教

推荐信:UCSD老师+清华经管导师+香港城市大学老师 Offer: Yale FES Berkeley ARE UCSD Econ Duke UPEP PSU Econ(All PhD)

2.总结与感想

1)为何选择申请PhD

1.我对研究与教学都存在兴趣,对环境能源问题有关切。成为相关方向研究性大学的学者、教授,自认是最理想职业

2.对纯粹的传统经济系不太迷恋,直觉上相信交叉学科、方向或许更有前途(econ phd总共只申了:UCSD,michigan,LSE,PSU四家)

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3.觉得自己和大牛们比智商不高,刻苦不够,好在运气还算好

4.如果你对金融更有兴趣,自己又厉害…还是先找个靠谱工作好。工作几年再读书,特别在商学院,远非鲜见

5.如果不愿承担风险or忠诚度不高,还是不要读Econ方向Ph.D

6.如果不是对Econ特别感冒,还非得就要读感觉类似的Ph.D.项目。AccountingMarketing都是远比Econ更好选择

7.有没有研究方向一致的老师很重要

8.老师愿不愿意、有没有时间带学生很重要

9.如果万一研究兴趣发生转变(常见现象),还有没有老师带非常重要

10.同学与师兄师姐能否提供帮助很重要,同学间的讨论往往是真正学习知识的来源

11.学院、学校的学术风格一般重要

12.最后,对PhD来说,毕业后项目(中国人)placement的好坏最重要

2)Ph.D.项目的申请与准备

Recommendation Letter ***

Research(CV/Resume)***

Transcript**-Real Analysis**, Advanced Courses** PS*

GRE & TOEFL*

论外:

Phone Call***

Publication***

Interview

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以上各点,星星越多重要性越高。现今想被最顶尖econ项目录取,除了要有极佳的硬实力(成绩、推荐信等),有没有大牛替你和录取委员会专门打招呼往往是决定结果的胜负手。另外申请econ的硕士及本科生一般很难搞出有意义的publication。建议不要过分花精力——经管的senior老师甚至建议能不写writing sample就不要写writing sample,因为大家写出来的writing sample几乎注定是渣一样,除了暴露自己是学科菜鸡,什么用都没有。Yale FES和Duke UPEP因为和环境学院联系紧密,都是有skype面试的,具体模式比较轻松,并没有太为难面试人(商学院基本都有面试,且部分时候比较tough)。其实感觉可以等拿到面试通知再细致准备。

3)申请准备的几点建议

1.认识你自己***

2.尽早了解各个项目,争取做到如数家珍。(可参考EMJR,各系主页)*

3.学几门编程语言(Stata, Python, R, SAS)**

4.微观实证读懂MHE,尽早上完该上的课,考完该考的试**

5.在本学院(校)跟紧一个靠谱老师**

6.在学界找一个靠谱大(小)牛做助研并争取发展为推荐人***

7.不一定需要写好的论文,但要有创造性的想法,能够提出有趣的研究问题以使学校相信你的潜力**

8.多social,与同学、与老师*

以上个点同样,星星越多重要性越高~

4)世毕盟的帮助

1.对我个人来说确实帮助极大

2.博士申请人如果信息足够充分,时间足够充裕,完全DIY未尝不可

3.但如果想多安点心,或就是对自己的能力不是那么的放心…投靠世毕盟确实有大幅提升申请结果的可能性,相对心里可以略一多点底

4.暑期UCSD的助研如无世毕盟的点播或许自己不会动手去发路人邮件,也就此与最重要的推荐信失之交臂

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5.MIT Econ的PhD学姐是GGU分配给我的一位Mentor,她的指导细致靠谱,还提供帮我模拟面试的建议,个人认为非常有实效。

6.提供文书的基本修改服务

7.面试场所的提供,自习场所的提供

8.可以提供相关项目的在读学生推荐

9.龚老师基本有问必答

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第二篇:博士申请总结

博士申请总结

今年八月,我将前往美国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在杰克逊国际关系学院(The Henry M.Jackso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攻读博士学位,方向为中国政治。

虽然我的背景并不具有代表性,申请过程中的失误也远远多于可分享的成功经验,但还是有必要写一个总结。2014年年初,在网申工作快要结束时,我才读到前南方周末记者,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博士生方可成的ph.D申请心得。我们的背景颇多相似之处,优势和劣势也差不多,他在此文中分析的非常明白。如果早一点看到这篇文章,我应该会适当优化自己的选校和申请策略。因此不管多个人化和片面的总结,总有可能提供一些帮助,甚至对不知道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里的陌生人。更何况,失误本身的价值,并不逊于成功的样本。

关于选校

就博士申请而言,我的选校的不靠谱程度,等于“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方可成总结自己的博士申请选校,是按照赵鼎新的建议,“广种薄收”。而他也很感谢赵鼎新的建议,因为结果完全验证了这一点。就我所知,申请十个以上的项目都很常见,算得上“广种”的基准线;也有申请二十多个的。其中有碰运气的因素,因为你也不知道招生委员会到底看中什么,何况不同学校的招生委员会口味也不同,没有一定准则。

选校是很考验申请者知识储备和眼光的一件事,选校和定位的靠谱程度对申请结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靠谱的选校,要求申请者对自己、和对自己所要研究的学科和主题有着一定的了解:了解学术史的谱系,了解当下的研究前沿,了解自己的研究兴趣。归结到操作化的一点上,就是要知道在你要去的国家,目前有哪些与你兴趣和风格相关的学校和教授,开设可供申请的项目,从中选择十到二十个。在这一点上做的比较好的,要么是国内较好的高校科班出身,长期追踪某一学科的研究动态,训练扎实;或者要么是美本或美硕,占有天然信息优势。对一些非正式渠道传播的消息八卦,例如教授们的人事变迁,他们也有着了解。这些“圈内”信息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远远高于通过正式渠道获得的信息。

反观我自己,基本上可以说处在一个信息盲区。一方面,我是半路出家,改换门庭,基础训练不扎实,也很难找到前辈指导,毕竟不同学科的申请差异较大。另一方面,我没有海外训练的背景,甚至没有交流经历,对美国学界新近的研究成果、在我的兴趣上可供申请的项目、不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方法论倾向、近些年招收中国学生的状况、以及奖学金情况,一概不知。一直到申请结束后等待结果的一两个月里,我才腾出空来在寄托家园人文社科版、Gradcafe上翻阅了大量这样的信息。我才知道我申请的一个项目中我感兴趣的教授即将跳槽到另一个学校,而另一个项目最近好几年没招过中国学生。而在申请之前,我确实没有时间和精力梳理这些散落在讨论帖中的只言片语,而“圈内人”自然容易以相对较小的成本,在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场合获得这些信息。

我一共申请了十二个项目,但其中只有六所是博士项目,剩下一半是保底的硕士项目,因此就博士申请而言,说不上“广种”。其中第一梯队是哈佛和斯坦福的政治学系,都属于竞争异常激烈的top program。斯坦福该系的网页上,说明他们招收的博士生GRE的V/Q部分基本都在95%以上,AW平均分是5.5分。哈佛的政府系(Department of Government)因为裴宜理的研究兴趣和取径(从中国共产党革命史观察当代政治)的缘故,一直是我的dream program。最后拒信里说他们今年收到了500多份申请,但只能录取21个人。

港中文的China Studies program我一直很有好感,截止日期是1月,时间也够。可是后来想法变了,决定去美国,加上网申了十来所,填各种材料,人也疲了,学校要求交一份research proposal,我懒得再写,就把申美国学校的statement of purpose寄过去了,结果杯具了。华盛顿大学的项目是我在寄托家园上看到有人讨论,说他家有着非常好的中国研究传统和师资。我查了一下博士项目截止日期是1月初;教授中有人研究陈云和CCp官僚系统,当代中国政治也有好几个;最重要的是,网页上提供了大量关于这个项目的信息,尤其对选择标准说的很清楚:他们倾向于录取有着明确的研究兴趣和试图解决real-world problems的申请者。当我按照他家的要求改完SOp,回头再看,自己也觉得很有说服力,和其他学校的SOp一笔带过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项目相比,明显strong多了。后来2月28日早晨五点多电话响起来,看到屏幕上显示一个陌生号码下面一行WA-Seattle,也很平静,感觉好像一定会接到这个录取电话似的。

总体来说,我的博士选校是很危险和不靠谱的:光打酱油的就占了一半多,而top program是既需要实力也需要运气的。我的准备还远远不够。选校失误的主要原因在于如前所叙的信息的局限。我的笨拙的选校方法是,在围绕感兴趣的问题所读的英文文献的索引中寻找可能的教授和项目。由于对裴宜理的研究感兴趣,我主要读了她的论文和著作,可惜这个方法太低效,没有找到太多合适的项目。我当时甚至不知道按照US-news的专排来选校。后来想要多申一些项目时,时间上已经来不及,因为博士项目一般截止较硕士项目为早。

虽然没有“广种”,最后还能“薄收”,一方面要感谢运气,另一方面也说明我还是有一些优势。最主要的一点大概是我对自己的认知和定位很清晰。在SOp里,我把自己想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过去曾为此做过什么准备,都串联起来,展现给招生委员会。因为学术训练不足,我主要强调了自己的实践经历和工作经验。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引导我走向博士项目,我需要通过规范化的训练,学习分析它们的方法,解决切身观察、体验到的问题。一个替我改SOp的哈佛女生的评价是:it is very logical。杨老师说读我的SOp给人的感觉是,好像我一开始就想得很清楚,规划的很好,一步一步这么走过来。事实上我完全是磕磕碰碰摸索,只是后来通过思考和表达把它呈现的很清晰。

对于后来的申请者,我在这方面所能分享的失误教训大于成功经验。占有信息非常重要。申请者最好早日留意和积累相关信息,多看国外学术期刊,了解研究动态。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临时抱佛脚是不成的。本专业的要利用本来的优势,尤其是咨询已经出国的师兄师姐。当然,尽信书不如无书,毕竟申请这事,从结果推论过程,未必可靠。可能就跟盲人摸象似的,有人摸到象鼻子,就说重要的是象鼻子,有人摸到象腿,就坚持重要的是象腿。路是自己走的,要有自己的判断。转专业的没这个优势,多方面努力吧。另外一个可行的办法是根据US-news的专排,把自己专业前50的院校和项目梳一遍。这都需要时间和精力,因此选校方面最好是尽早准备和积累。

软硬件:SOp/推荐信/GpA/GT

常常有人问这些指标中哪一项最重要,我自己也为这个问题困扰过。现在,基于我“摸象”的经验和结果,我的结论是SOp是最重要的,因为在GpA、GT和推荐信都不算非常strong、转专业、没有publication的情况下,可能是SOp给了我一线生机。相比GpA和GT这些干巴的数据,SOp是比较“软”而信息丰富的:它集中展现了我的经历,个人体验,和研究兴趣,给了申请者补救短板、展现个性和潜力的机会。

我的本科GpA和硕士GpA都不高,因为在读书阶段,我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从事研究工作,也因此没有好好利用在校时的学术资源。GT分数尚可,但GRE的AW部分才3分,托福的口语部分22分,因此限制了申请一些卡单项的学校。比如波士顿大学对口语要求好像是26;尽管傅士卓的方向和我比较符合,但也没有申,现在想来有点后悔。因为有些学校可能不一定因为单项刷人,会有条件录取,让申请者补考托福。

我只能说,in my case, GpA和GT相对没有那么重要。当然,不管怎么说,高分总比低分好。但是,到了申请的阶段,GpA已经难以改变,GT虽然可以刷分,但是需要付出时间、精力和人民币,其收益却难以保证。譬如,我一共考了两次托福,主要想刷口语分,但两次分数都一样。而那时我还没有开始写SOp和Writing Sample。于是第二次分数出来后我就退考了第三次托福,因为好好准备文书会比单项提高个几分带来更高的边际收益。

至于推荐信,申请结束后我在论坛上看到有人讨论说,top program“基本是靠信进去的”。我无从判断这句话的可靠程度。只能说,能够找到美国学术圈圈内人写推荐信,效果大概要好些。至少在推荐信造假普遍的背景下,美国教授推荐的信用程度总是高一些。我的推荐信是原专业的导师、在报社工作时的两位领导潘总和何总写的。虽然很可惜未能得到未来专业学术领域的评价,但是这三封信无疑对我过去的学习和工作情况何以能胜任未来的研究,作了中肯和有力的推荐。尤其是潘总和何总对我在新闻领域工作的肯定,我相信对我进入一个强调解决real-world problems的项目起过重要作用。在此向我的三位推荐人,特别是潘总和何总表示感谢。

套磁和其他

由于各种原因,我没有进行任何套磁。此前看到差不多的说法,都是博士套磁有用,硕士没有必要。我无从判断,但根据申请结果,硕士确实要比博士申请容易许多。毕竟硕士基本上是自费的,而博士是拿钱的。

在博士的奖学金结果没有出来前,我曾犹豫过是否再读一个硕士项目作为跳板。坦白地说,在留学党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与美本或美硕竞争,我没有优势,也像方可成的文章中那般踌躇:获得浸润在社会的实际运行中的经验,却没有学术性地研究它的训练积累。黎安友在一篇访谈里说“中国来的学者当然知道中国社会,但是缺乏分析这个社会的方法”,大概也是这个意思。但是世间哪得双全法,对我来说,再花两年的时间和几十万去走一个跳板,实在不是一个容易做的决定。所幸后来收到了award letter, 也就不犹豫了。

对于还有时间成本,对未来道路还在摇摆中的申请者来说,申请国外硕士项目应该是很好的跳板,进可攻,退可守,难度也较低,好像也可以申请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如果不想负担经济开支,想本科直接申请博士,可能要付出更多努力优化各项指标才行。

结语

我理解的出国申请是一项充满变数的系统工程。它有一些大致的方向路径,但并没有哪一项指标是板上钉钉的决定性因素,可能一个不曾留意的小小扰动,也会影响全局。即使走过这段历程的过来人,也无法拍着胸脯保证一条康庄大道,或是必胜秘籍。对于那些手持一条象腿就好像洞察了全局的人或说法,最好保持怀疑,因为“没有一个受人尊敬的结论不事先阐述自己的局限的”。

我理解的博士生活和学术研究也是如此--明了自己的努力和贡献永远都是有局限的。正如下面这幅图阐释的那样,数年殚精竭虑或许只能为人类的知识贡献一个小小的突起--这还是最好的结果之一。

尽管如此,它仍然值得我投身其中,满怀趣味、热情和期待。我曾坐在一辆挤得像罐头一样”校车”中,它是一辆核载十多人的旧面包车,却塞进了二十多个农民工子弟小学的学生。去社区家访发现这些家庭因为男孩偏好而普遍超生,尽管支持已有的孩子上学已不容易;这个小学还曾因城市规划被数次强拆。他们是弱势群体和利益受损者,却也是政策的违抗者:宏观的结构和微观的行动者在这里形成一个复杂的纽结。我试图以人类学家的方式接触和观察形形色色的官员:有浑水摸鱼的跑路党,有精明实干者,也有酒色之徒。有“不喝酒人生有什么意义”的,也有为了工作和前途喝到赔上身体的。在某个地方区政府门口我见过一群上访乡民,领导的车开过来,一个干瘦的老太太搬着椅子堵在正中间不让走。两个二十出头的武警小伙一边一个把老太太连人带椅端起来,抬轿子似的抬到边上去了。那一刻在场的所有人都笑了起来--包括小伙子和老太太,也包括我--好像他们的关系是再平常不过的祖孙似的。它颠覆了我对抗争和集体行动的刻板认知。一种文化、一个社会是如此复杂而多维,任何一种诠释、理论和意识形态都不能将其垄断。正是由于有着知识之间的缝隙和断裂点,而填补这些缝隙又能帮助理解和改善我们的生活,智识的探寻和开拓才会不仅有趣,还有意义。如果我的探索能为曾见过、交谈过也试图理解过的那些酒局官场、利益博弈中的人,在困扰他们的某些人类知识尚未到达的昏暗之处,投上一束理性的光,也就足够甚至是奢望了。

第三篇:Harvard, Yale, Berkeley城市设计、建筑学硕士申请总结

Harvard, Yale, Berkeley城市设计、建筑学硕士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清华建筑 GPA: 86.7 TOEFL: 113(26)GRE: 157+168+4.0 申请方向:建筑学 录取结果:

Harvard GSD MAUD;Yale MArch II;Columbia March;Upenn Master of Science in Design(Advanced Architectural Design);WUSTL M.Arch II;UCLA March II;USC March+2;Umich 2-Year March;Berkeley M.Arch

1、前言

忙碌的申请季终于结束啦!总的来说,建筑方向的申请还是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整个过程还是相当愉快的。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也有了很多的收获和感悟。世毕盟的培训师和mentor真的非常用心,我们之间的探讨和交流对我一些想法或灵感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也让我不断思考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我一共申了10所学校,最终收到录取信的有Harvard GSD, Yale, Berkeley, UPenn, Columbia, UMich, UCLA, USC, WUSTL。MIT直接把我干脆地拒了。GSD录取我的项目是MAUD,MARCH II在WAITLIST上。所以比起直录MARCH II方向的同学,可能我作品集的建筑性还有些欠缺,的确值得反思一下。

2、关于选校

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选校、了解学校是一个很好玩的过程,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上各个学校的官网,看它们学生或教师的作品,还有一些课程的设置。很多时候,官网上的DEAN’S LETTER就非常清楚地表达出他们对于申请者的期待是什么。比如GSD就非常强调DIVERSITY和跨学科的交流。官网上的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让你了解不同学校的风格,挑你喜欢的申请。其实,更直观地来说,不同学校的网站的视觉风格也很能够体现不同院校的特点。比如YALE的官网,网页设计很典雅(好像关注点不是很本质)。UCLA的官网首页是一个大机械臂,和很多其他学校一样,它也在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它的SUPRASTUDIO的几个选题很有趣,每个选题都由不同的老师带,尝试做一些不那么建筑的设计项目。

除了从官网上了解学校,还可以通过很多其他的渠道来了解不同学校的风格。比如YALE受STERN院长影响,风格偏古典又非常踏实,这和STERN事务所致力于新古典主义建筑的研究和设计有很大的关系。GSD每年都会出一本GSD PLATFORM的作品集,收录了优秀学生作品,作品中可以看出GSD挺喜欢玩形式,非常重视建筑的剖面;换句话说就是用剖面和平面来思考空间、思考建筑。GSD很多元化。GSD的众多PROGRAM也有利于建筑相关领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至于MIT和PRINCETON这两所学校,了解的并不多,听说很理论。

尽管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风格,但是准备作品集、准备材料不应刻意地去迎合这些风格。最重要的是要发现自己喜欢什么,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然后去了解哪些学校适合自己。这样申请材料能够表现最真实的一面,学校才会被你打动。所以选择学校的同时,学校也在选择你,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3、申请过程

建筑专业申请和其他很多专业申请不同,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建筑申请肯定会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没有什么捷径可走。集中做作品集的那段时间应该每天都泡在教室里,然后找个一起申请的小伙伴共同准备各自的作品集。可以相互鼓励、相互监督,然后给对方的作品集提出意见。这个真的很有效果。不仅如此还需要找一个能够给你挑刺的导师。在院里找一个谈得来的、评价一阵见血的老师能让你不断地反思、进步。比如我在做作品集的那段时间里会不定期的找一个老师,和他一起探讨。他的建议很让我受启发,同时也在他毫不留情的“还是丑”的评价中把设计逐渐改得不那么丑。。除此之外,世毕盟建筑申请的mentor也都非常厉害,在和他们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他们能够对作品本身或作品集的构思提出很中肯的意见,从申请的角度用很专业的眼光进行探讨,更加有针对性。像这样在不断的与各种人交流、自我批判的过程中,申请的材料才能不断地完善。

4、关于英语

我托福成绩是30+29+26+28=113,GRE成绩157+168+4.0。英语成绩在建筑申请的过程中很重要,很多人会觉得建筑院校不怎么看英语,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申请美国硕士需要考GRE和托福,尽管GRE难度高很多,但托福的重要性远远高于GRE,因为托福可以直接反映建筑学习所必需的英语交流能力,有些学校甚至对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托福的成绩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比如耶鲁在申请人数很多的时候会直接淘汰所有口语分低于25分的申请人,口语不达标的话作品集不会被审阅。GSD会强制托福任何一项低于26分的申请者参加英语小学期,而且还会在录取前进行面试。所以,托福可以说是敲门砖。GRE考察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听说耶鲁也非常喜欢GRE verbal部分和写作部分高分的学生,可能verbal 160+或作文4.5+会有一定的优势吧!

5、本科课程成绩

美国建筑申请好像几乎不看课程的成绩,但还是最好不要有挂科的情况出现。以前看过一些文章说有些学校可能会看专业课、设计课的成绩,但和作品集比起来作用微乎其微。

6、关于推荐信

推荐信的重要程度其实我一直不是很确定,但觉得还是要认真对待一下。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要求提交三封推荐信,希望能从不同的角度和环境下了解申请人。比如导师对自己有什么印象,实习的老板对自己有什么印象,在学术领域和实践领域都有哪些特质。所以推荐人一定是要非常了解自己的人。

找推荐人之前,也和世毕盟的培训师交流过,了解了一些注意事项。推荐人一定要找信任的推荐人,而且不要找很多,通常3-4个推荐人就足够为你推荐好几所你想去的学校。我的推荐信有三封找了院里的老师,一封找了美国实习的老板,还特地找了YALE毕业的,因为有些学校还是很看重校友的推荐。但这具体有多大的作用我也不是很清楚。

7、关于作品集

作品集是重中之重,如果英语是敲门砖,那么作品集就是真正决定命运的东西啦。

作品集需要充足的时间准备,而且最好是完整的时间段,有利于思考的连续性。我从挺早就有一个作品集的大概构思,但是脑子里想象了很多,手上倒是什么也没做。作品集正式进入状态是从去年八月底九月开始,一直到12月底,大概三个月的时间。三个月从早到晚集中精力做作品集基本可以保证做得比较完善,但是不能保证每个作品都有时间进行巨大的调整。比如我的作品集一共有5个作品,其中只有两个竞赛作品来得及经过大改动,其他三个在建筑设计上只是做了些微调和细化。

作品集基本不可能一遍就能完成,它是一个不断画图、不断否定、不断修改的过程。好多人都把作品集改了4遍5遍,才会满意。所以一开始不要因为图面太丑而气馁,作品集的初稿看起来都很丑。

在做作品集的时候多看看其他人的优秀作品集也是一个好办法,他们的独特表达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方式都会对你有所启发。强烈推荐som foundation网站里travel fellowship的那些作品集(不是china prize),无论是设计本身还是图面的表达都非常极致。“排版鼻祖”JAMES LENG的作品集也收录在里面。然后大家应该都知道ISSUU也是个很好的网站,里面也可以看到不少很好地作品集。

作品集一般没有明确的页数限制,但申请美国硕士一般做30页左右。但berkeley要求12页以内,GSD要求30页以内。建议放4-6个作品,我放了五个,正好做了30页。

美国的学校对于中国学生通常抱着不一样的期待。国外学生设计有时候很有趣,但是深度不够;而中国学生的作品往往很扎实,完成度非常高。所以在审阅作品集的时候,他们可能更加青睐看到中国学生扎实的建筑功底。工作量的展现在这个时候就很有帮助。由于一些原因,我的作品集在这方面还是有一些欠缺。

我选了一些不同尺度、不同主题的作品,避免产生重复感。比如有的作品可以重点表现建筑构造,有的表现城市,有的表达建筑空间的诗意,有的强调建筑的使用功能等。这样就能够让人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你的设计能力。比如我的作品选择各种尺度都有。第一个作品光的空间重点表达小空间和光的诗意,刻意淡化了场景感。第二个作品佛寺设计尺度大了很多,而且强调空间序列和山谷中的场景感。第三个作品南非城市设计探讨了互联网参与城市设计的可能。第四个系馆设计探讨建筑的实际使用功能。第五个摩天楼设计则是一种大胆的科幻虚构。作品间尽量避免叙述的重复。

先前看到很多人都会给自己的作品集选一个主线,把不同的作品像讲故事一样串起来。但这是在已经选好作品基础之后做的事情,不应该选一个主题然后挑作品往上扣。作品本身的好坏远比作品集的主题重要。基本来说,作品集讲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每个作品又是阐述了这个故事的不同的角度和片段,然后每个作品中的每一页又是一个故事,每一页上的每一张图又是一个故事的片段。这样审阅者在快速浏览时能非常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想法,增加作品集的完整度。

图面表达也非常重要。审阅的老师看每一本作品集的时间非常有限,通常只有5分钟的时间,每页几乎只停留几秒钟。所以每一页都要有重点,而且图面要有震撼力。有些包含重要信息的图,比如剖透视、轴测、底层平面都可以放得很大,甚至通过跨页来加强视觉的冲击。尽管在课程设计中,老师们往往会强调设计概念的重要性,但是在有限的浏览时间内,其实建筑的形式几乎决定了一切。形式美就能够捕获评审的眼球,形式平淡就可能让人失去继续翻阅的动力。

在所有图当中,剖面图最能够表现出建筑的空间关系,所以细致的、精彩的、复杂的大幅剖面最能够吸引眼球,体现建筑的本质。无论是YALE还是GSD都很喜欢大剖面这种表现方式。但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已经有些晚了。除了剖面之外,精彩有趣的平面图也很有帮助。MARCH II 的申请要求已经默认了你在建筑设计上达到了比较专业的水准,而剖面和平面就是最能体现这方面专业能力的图面表达。所以没有好的剖面平面是不行的。

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8、关于PS PERSONAL STATEMENT是对建筑的理解,这是所有文书当中最重要的,一遍写好应该不太可能。写作需要花断断续续一星期时间,但构思需要和作品集一起进行,要几个月。PS和作品集的思想应该相互呼应,在表述你的观点的同时需要用作品集中部分的作品作为论据来支持你的观点。比如你在做哪个设计中是如何思考建筑的,如何影响或塑造你对建筑的理解。除了作品集里部分作品的阐述思考之外,PS还需包括超脱于作品集以外的东西。比如你对建筑的更进一步的理解,但是在作品集中并没有机会实现。

在写PS的过程中,我和世毕盟的mentor也进行过频繁的交流讨论,不断修改文书,能够非常有效地探索并表达出自己脑中曾经闪现但是没有能够充分表述的一些想法,更加全面地让人通过PS的文字了解自己,非常有帮助。

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第四篇:从复旦到Yale, UCSD博士,我的2018申请总结(世毕盟战绩)

从复旦到Yale, UCSD博士,我的2018申请总结(世毕盟战绩)

1、背景

GPA及语言考试 GPA:3.59 Ranking:11/94 TOFEL:100 GRE:V159,Q169,W3

2、申请方向及研究经历

我申请的清一色是PhD项目,大多数是Biomedical与Biology的项目,想做的方向主要为遗传学(当然我也很喜欢别的很多方向)。大二开始在生科院R1老师组实习了两年,大四上在UC San Diego R2老师组实习了半年。大三下学期开始加入了世毕盟(GGU),除了培训师姐姐,我的学术mentor是普林斯顿的生物学博士。我记得在刚刚“对接”完成的那天,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我还在愁暑研/学期科研的事情,当天晚上我们三人马上开了个小会,他们两人的建议像是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之后拿到学期研究也就很顺利了。

3、录取结果

Yale: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Science PhD offer; UCSD:Biomedical Science PhD offer;

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Molecular and Human Genetics PhD offer; Duke:Genetics and Genomics PhD offer; Umass:Biomedical Science PhD offer; 最后决定去UCSD

一、申请过程&文书撰写

我会说申请其实是学生向graduate school展示自我的一个过程;你的竞争力展现的越丰富,越能够吸引到committee,这点会直接体现在文书上。绝大多数学校都会要求提交CV/Resume(你的个人情况),以及PS/SOP(你的个人特点,你为什么想读博士),少数几个学校比如UCB还会要求你提交一个Personal History Statement(你的学术外经历,你为什么与众不同/发展全面)。对于CV来说,一般都会有Education(学业情况)、Research Expereince(研究经历)包括Publication、Honors & Awards(获奖情况);博士申请一般着重于研究经历,个人认为其他诸如社会活动、企业实习等所占比重较低,可根据需求篇幅(1-2页)来进行增减。

在这一般顺序上,如果你有什么特别的闪光点(比如你有一篇Nature :D),可以考虑顺序往前提来做highlight;如果你总GPA不突出,但专业GPA很高,可以在CV中highlight出专业GPA;如果所得奖项级别较高(千分之一等),可以在奖项后面highlight出百分比„„我相信一份好的CV会让committee在想到你的时候,脸上就刻着优秀两个字。但最重要的一点,一切都需要以客观为主。

相比CV而言,PS更为详细,篇幅更长,着重于突出申请人少数几个方面(比如研究上)的特点。PS涵盖的内容因人而异,我的描述包括我的兴趣、独立进行科研的过程、确定研究方向的过程以及选择graduate school的原因。读Graduate school是一个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漫长的过程,学校更希望能够招到充满好奇心、对研究富有热情、有学习能力、能独立探索、持个人观点、不畏挫折的学生;你是否具有这些特点、是否具有其他同样重要的特点,能否通过具体的事例(少说空话大话)表现出来,这些都是PS需要考量的因素。此外有的学校会要求PS限制在单页或固定词数以内,这个时候就需要斟酌各段的作用来进行缩减。

在撰写文书之后,有条件可以让中介或是外国友人帮忙polish一下语言,会让文书看上去更加专业且具有说服力;以我个人的经验的话,GGU在这方面做的非常不错哈,我还记得我交PS和CV给修改的时候已经是蛮晚了(那个时候培训师姐姐已经催过我无数遍了),但是居然当天晚上还有第二天就连夜给出了修改结果!可以说是非常非常赞了。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每个学校都会有自己的文书要求,比如文书title,页眉页脚要求,页数要求,CV里面是否可以写成绩,PS里面是否需要写毕业后规划,感兴趣的faculty等等,如果多个细节没有注意(比较夸张的是有哥们文书交错学校了,想象一下committee发现是别的学校的申请时候的心情)可能会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

还有一份非常非常重要的文书一般会被大家所忽略:推荐信。三封推荐信(绝大多数学校要求三或至少三封,也可以多提交,不超过五封)在申请里面占的比重很大,因为它是由专业人士撰写、对申请者相对客观的综合评价。排序我认为大牛强推 > 一般强推 ≥ 大牛弱推>一般弱推;推荐信的主要内容是:“我(教授)了解该申请者,从某某事情体现出他(你)在科研、学习方面表现非常优秀,我强烈推荐你们录用他。”因此能给大牛教授留下outstanding的印象、拿到好的推荐信对你申请的帮助是无伦比的;如果对你印象还行,推荐信也还是有用的;但如果只有一面之缘甚至谈不上熟悉的话,你要请别人给你写推荐信很难,而且写出来的推荐信没有什么内容,对申请更谈不上什么帮助。真实和具体是推荐信的首要原则。

国外的话推荐系一般会由老师自己负责,但国内很多老师很忙,所以大部分情况下推荐信的草稿是自己写的;我给国内两个老师列出来的都是大纲+事例,具体的文字由他们操刀,因为如果所有内容都是你自己写的话会可信度会降低(感觉台面下很多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graduate school认为来自中国教授的大多数推荐信都不可信,因为代写推荐信的太多了,在国外这是不允许的,所以会说外国教授的推荐信说服力比国内的偏高)。

申请系统里面上传推荐信是需要发送链接到推荐人(教授)的邮箱,由推荐人自己操作的。多亏我在GGU的培训师姐姐的提醒,我大概在提交申请前一个月就联系好了推荐人,告诉他们我要申请哪些学校(据说申请很多学校的话有的老师可能会不愿意提交那么多封推荐信。我的三名推荐人都很给力,所有学校都帮忙到底,而且都很及时提交了),大概什么时候会发送推荐信链接,推荐信需不需要我事先打好大纲等等。在最后申请的时候,因为要等到所有老师都提交完推荐信才算你材料交全,所以早联系,早确定,勤跟踪,不要让推荐信成为你申请里面的限速步骤。我的推荐信来自R1老师、R2老师,还有给我上细胞生物学的C老师(因为平常交集比较多,而且细生当时考的还不错),我的申请结果不错有理由相信他们都给了强推,感恩。大概在七八月份的时候,我就收到了培训师姐姐的一封邮件,里面非常具体地列下了接下来半年各个大事的时间节点,包括找实验室选学校、写PS和CV、推荐信事项等等,让我对整个大的流程有了大致的把握。在这里面尤其想强调的一点就是在写文书上面,培训师姐姐催的非常给力因为我是个拖延症患者,每次遇到这种大事总会不„„想下笔。大概九月份的时候培训师姐姐就已经告诉我们可以写以及怎么写第一份申请文书了;在推荐信联系上也促使我较早去联系好我的推荐人、确定推荐信内容,以至于在申请截止的最后关节,看到身边有些同学还在苦逼地赶时间改文书编推荐信的时候,总会非常感谢培训师哈哈。

二、面试形式与面试内容

据我了解,生物相关的美国博士项目基本上都需要面试;所以从交完申请(大都是12月1日,有的学校会早点,有的学校会更晚截止,切记看清楚)开始,就在艰难地等面试„Yale的CSC Program比较特殊,我之后会单独陈述。第一个面试是UMass,发的格外的早(12月5日),可能和我比较早提交完申请有关。十二月中旬开始其他学校也陆陆续续发面试了,除了UCSD是电话通知以外其他的都是邮件。面试通知的时间和批次以及项目相关,同一个项目可能会发多批面试持续半个多月,同一个学校不同项目会相差比较久发面试。

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我收到面试的时候L还没收到面试(她的面试都是十二月末一月发的),半个月我们都过得提心吊胆的„我收到的都是on campus面试,graduate school会cover差旅费和在面试期间的各种费用(可能和我当时人在美国有关;D一开始收到BCM的Skype面试,但后来和他们讲了人在美国,就switch到了on campus面试)。

On campus面试一般会在周末,周四晚上抵达学校,周五集中面试,部分项目会组织周六会逛学校/城市,参观graduate housing,周六或周日返屋企。大部分学校会提供两个面试时间段供选择。如果有多个学校的面试的话,可以稍微等一等再确认面试时间,保证自己心仪的学校能拿到好的面试时间。UNC当时只给了我一个固定的面试时间,还不允许进行Skype我也是醉了。面试大都是在一月末(UMass在一月最后一周;Harvard的Neuro在一月倒数第二周)到两月份,我没接到三月份的面试;所谓的waiting list也是要面试完才会被划进去的。一般情况下面试完offers会在二月到三月陆陆续续出来,在waiting list里面的话可能更会晚一点。

我第一个面试是UMass,之后其他on campus visit大同小异,都是一个模式:周四晚上到,晚上项目会组织graduate students和interviewees的聚餐;第二天早上有orientation,chair和committee member会介绍一下项目的总体情况(环境、软硬实力、培养方案、津贴),紧接着就是马不停蹄的面试。每个interviewee会有一个host student,最主要的角色就是带你穿梭在各栋楼间找到faculty的办公室面试。

面试前会让你提交想面试的faculty名单,面试官一般会由你想要的faculty + committee成员组成。面试完之后有一个比较正式的晚餐,会有faculty到场;第二天一般是campus visit,poster section,邀请几个老师或学生做lecture,然后结束。少数学校(Duke)会有committee的多人面试,但问的问题和面试faculty的时候基本相同。On campus visit的好处是你能够到学校当地实地考察学校是什么样子的,你是否喜欢这个地方;和graduate student以及faculty面对面谈话,更能了解学校里面的同学老师是什么类型的人。

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On campus面试非常的casual,就和graduate student找老板聊天一样随便,并不会很严肃,面试一般会在他们的办公室内一对一进行。chat的内容因老师而异,但一般寒暄两句,然后依照对方老师的兴趣会详细问你之前的某一个课题。我准备的时候每一个课题都写了短的介绍,包括背景、问题、做法和目前结果,大致讲完时间是3-5mins(但过程中因为会被问很多问题,所以时间比想象的长)。我提前准备好了一份展示的ppt以防万一,但所有面试都是靠在白板/白纸上画illustration(我觉得边写边讲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讲的,并没有用到提前准备的ppt。讲完之后一般角色会反转,faculty开始介绍他们实验室自己的课题,你变成提问的人,一来二去教授可以大概了解你对自己研究的熟悉程度(你需要非常非常熟悉自己的研究,能讲清楚一个故事,师兄师姐做的你只蹭了一点就不要拿出来了)、你对科研的敏锐程度(是否有用心听faculty的介绍,能不能发现关键问题)。有的faculty会问你多个研究课题,有的可能一进门就一个劲介绍自己的研究,有的还会问你graduate school的计划,还有的全程就和你瞎扯闲聊,但总体框架流程大致不变。面试其实不难:放松和沉着是重点;你要是越紧张,faculty就会越喜欢问一些尖锐的问题;要对自己的研究有自信,在你的project上你才是专家;被问到难的问题不要慌,要是一时间想不起来可以请教授再稍做解释:他给的信息越多,和你熟悉的领域重合度就越高,你就越能找到clue来回答。不要害怕教授。我在BCM面试遇到一个爷,他对我做的研究了解根本不多但却自己觉得很懂,我一进门他就开口讲“我觉得你做的XXX没有意义 :)”。最后整场面试都是我在和他argue整个area。我不知道面试结束他有没有学到东西,但至少我知道了要是我过来是千万不能进这种人的实验室的。最后关于面试,带我的一个博后说的有道理:既然学校已经邀请你来面试了,说明你基础能力已经合格,要考量的就只是你的综合能力了。做好准备,轻松上阵,一切都比你想象的容易。

我唯一(accept)的Skype面试是Yale的CSC Program,初试复试都是(因为我人在美国)。CSC的初试是在十月中旬,复试是在十二月初(我是在十一月尾)。接到面试通知的时候很紧张,因为这个算是我的第一个面试嗯„接到之后就和我在GGU的培训师姐姐mentor三个人开了个小会,讨论了个人定位与竞争力、面试内容、面试关键点等等,这些东西可以说最后在初面的时候帮我顺利脱颖而出嗯。学校内的初试是由几个老师联合举行的,内容和on campus面试很接近,问自己做的课题;之后问了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一些committee类型的问题,为什么想来Yale,为什么不留在UCSD,你对Yale的哪些老师感兴趣等。面试结束那天晚上会通知结果,总共选出4个候选人(因为总共有九个高校参加,每个高校4个总共36人,2018年的政策是最后36选20,择优录取不考虑学校)。

复试是Yale的faculty,Koleske(生化和神经背景)还有Hongyu(中国人,计算背景)来面试的,他们两个人都主持了很多年的CSC面试了。面试的内容和初试基本一样;唯一差别应该是初试时老师们是听你讲完整个故事才问问题,复试的时候Koleske会不断打断你问问题(这个可能真的是国内外差异,包括lecture什么的也一样)。面试完Koleske告诉我们一月第一周会出结果,最后收到offer是圣诞节左右。这是当时的第一个offer,起他学校都还没开始面试呢;和L两个人都拿到offer之后心安了很多,之后面试的心理负担也就没那么大了。

最后要感谢一下在申请过程中支持过我的人;除了在申请过程对我有巨大帮助的四个教授外,我的家庭和女朋友都给了我非常大的支持,以及GGU给力的培训师以及mentor,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忙,我不可能做到这么充分的准备,我的申请季也不可能如此顺利。总而言之,申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丰富自身实力的同时要做好安排、注意节点、相互帮助;要记住所有人都会是你坚强的后盾,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畏惧请求别人的帮忙。感谢GGU,帮我圆梦美国博士。

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第五篇:环境经济学

环境经济政策现状与发展建议

目前 ,在很多国家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仍然是命令控制型 环境政策。但是该政策的实施需要庞大的执行队伍和高额的执行成本。为了降低环境政策的执行成本 ,同时获得理想的环境效果 ,许多国家在环境管理的实践中,更加注重运用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手段。因此就形成了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和手段 ,即”环境经济政策”。

环境经济政策具有两种基本功能—行为激励和资金配置。行为激励功能表现为通过经济手段,借助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外部不经济的环境费用内部化,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原有的经济刺激模式,纠正其破坏环境的行为。资金配置功能包括依据法律、行政授权,实现和聚敛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资金的重新分配及资金的使用。

当前.国际上较为常用的环境经济政策包括:排污收费、产品收税(如对高硫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嫩料或一次性电池收税)、环境税、排污权文易、环境损害保险金等。我国正在执行的环境经济政策主要有排污收费政策、投资鼓励政策(如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投资禁止和限制政策(国家禁止发展项目表)、财政和税收政策(如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政策,资源综合利用政策以及排污权交易、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试点等。1我国坏境经济政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环境经济政策虽然种类较多.但真正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并发挥显著效果的政策仍然有限。有些环境经济政策由于没有配套的措施,并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同时还缺乏一些重要政策,如区城生态补偿机制、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等。

1.1排污收费

排污收费是我国环境管理中最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其目的是以经济激励的手段,使排污者通过各项措施减少排污和遵守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污收费制度在促进国内企业治理污染和削减污染物排放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排污收费制度的执行,在客观上也为补充环境管理经费不足.加强环境管理部门《包括监测、监察、环境教育与培训等能力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但是,排污收费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排污收资的标准过低,激励作用有限

理论上,排污费的收费标准应当等于排污所造成的边际损害成本,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污染减排,并为企业怡理污染提供经济激励。但在实践中,我国的排污收费水平一般都无法达到这个效益水平.甚至远远低于污染物的平均削减成本.这样不仅无法激励企业改善环境的行为,甚至还会导致地方环保部门和排污企业之间相互博弈,最后形成“协议”收费,以致丧失了排污费应有的政策功能。

自国内开始施行新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后,排污收费制度有了一定的改进,如将过去的超标收费改为排污收费和超标罚款,单因子浓度收费

改为多因子总量收费等.但是,在实际执行中仍然存在收费标准过低的问题,企业超标排污的罚款成本仍远低于企业的治污成本,排污费并没有真正起到对企业环境治理的经济激励作用。

(2)引发了环境管理资金不足的问题

环境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有效的环境管理必须建立在环境监测、监理监察、科研和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因此,有效的环境管理客观上需要有充足的经费保障。在《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实施前,可以将一定比例的排污费直接返还给地方环保部门,以弥补环境管理资金的不足。在该条例实施后,排污收费执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所有排污费都须上缴财政,而环保部门自身建设所需的环保事业经费则纳人了同级财政。但在实践中,由于地方财政的原因,同级财政特别是基层往往无法满足环保部门的需求,这使得一些地方的环保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所以,就目前国家经济发展和环境管理的实际情况分析,排污收费制度的改革又引发了新的矛盾和问题,突出的一点就是环境管理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得不到解决。

1.2排污权交易

(1)排污总童的确定成为难题

构建排污权交易体系必须以实现污染总量控制为前提。因此,科学、准确地测算出一个控制区域的最大污染物排放允许且,是进行整个排污权交易的首要问题。而这一问题的研究在我国尚处于初始阶段。同时,由于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造成了经济增长与污染总量控制的尖锐矛盾,使得排污总量的确定成为排污权交易的难点。个别地区总量控制的底线不断被突破,使得整个排污权交易体系变得非常脆弱。

(2)排污权初始分配存在阵碍

排污总量确定后,如何公平公正地分配给企业是一个争论的热点。目前新建和已建污染企业之间排污权初始分配不平衡。已建的污染企业,排污总量指标分配是无偿的,而实行排污权交易制度,即意味着新建企业的排放总量指标分配需有偿取得,这对于新建企业则显得十分不公平,政府也会因此损失财政收人,排污总量指标有偿分配,是通过拍卖方式还是政府定价方式也值得研究,前者可能会导致大企业进行市场操纵,后者存在不能及时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弊端。甚至有些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排污权而通过非正常渠道,占有过多的排污指标。这样,都打击了准备减少排污企业的积极性。

(3)排污权交易市场不规范

我国乡镇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布零散,但其造成的工业污染在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盘中占到或超过半数。但国内目前尚未建立起成熟的排污权交易市场机制,这一基本国情就决定了我国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基础信息费用过高,环境保护部门监测与执行费用也会过高。另外,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为限制竞争对手的发展,一些有富余排污指标的企业不肯出售自己的节余排污权,或者漫天要价,造成了排污权的浪费,扰乱了排污交易秩序

(4)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一些地方政府误认为限制排污就等于限制生产,出于对本地经济利益的考虑,往往默许一些企业偷偷增加排污量。此外,在一些跨市、跨省的排污权交易中,计划卖出方的地方有关部门强行介人交易过程,禁正把排污权指标转让给其他地区,要求只能在本地区内进行排污指标交易.这种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限制了排污权的交易,使得排污权交易市场不能有效运作。

1.3绿色国民经济核算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了“研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工作要求。而在实践中要真正建立科学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还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

(1)理论问题

绿色GDP通常是指在GDP的基础上,扣除经济发展所引起的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等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等)损失的代价后的余额。但绿色GDP的可行性,国内外在理论上尚有较大争议。

(2)数据采集

现有的资源和环境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渠道尚不健全.而且两种核算资料的基础和搜集渠道也不同。GDP核算有企业的会计和记录作基础,统计部门直接搜集,就可得到宏观的核算基础资料,资源环境的核算资料.主要靠政府主管部门广泛设立检侧站点,形成网络.然后进行测量,以取得原始数据。但有些资料难以全面采集,有些数据的采集成本又很高。

(3)如何确定资滋耗减成本和环境报失的价格

对资源和环境的损失计算出价值JR,不仅要有实物盈,关键还据要确定一个价格。但资源和环境大多无法从市场价格中寻找参照,要确定其价格就成为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所以确定资源和环境的价格不但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也是开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障碍。

2环境经济政策的发展建议

(1)进一步改革排污收资制度,提高收份标准

国务院《决定》提出要“全面实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收费标准要达到保本微利水平,凡收费不到位的地方.当地财政要对运曾成本给予补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这为排污收费制度改革指出了方向。针对上述有关排污收费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离该政策的实施效力,建议按照排污收费标准不低于污染直接治理成本的原则,重新调整排污收费标准,逐步使排污费真正能够满足治理和消除污染的要求,彻底解决“违法成本低,的问题。同时,针对所收排污费“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为解决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环境执法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国家和各级财政应尽快建立环境保护财政预算科目,提高环境保护公共财政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

(2)开征产品环境税,建立环境保护基金

借鉴国外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经验和我国环境保护的实际需求,建议对于一些在生产或使用过程中对环境危害较大的产品征收产品环境税,如高硫煤、一次性产品等。根据我国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实施情况,逐步推进环境税建设。同时,应加快环境保护专项基金的建设.将征收的各种环境税统一纳人环境保护基金进行管理,并将其用于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及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等重点领城。

(3)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决定》提出“要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中央和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应考虑生态补偿因素,国家和地方可分别开展生态补偿试点。’这为实施生态补偿提供了主要的政策依据。从建立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和保证落实“保护者收益、破坏者恢复、收益者付费,的生态补偿原则出发,建议国家应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明确对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国家购买的资任,明确区域生态保护的收益地区应向保护生态的地区提供补偿的原则,并利用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资金、专项收费、区域之间以及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协议

补偿等方式实施生态补偿。

(4)进一步开展排污权交易的实践

国务院《决定》指出:“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可实行二氧化硫等排污权交易。这是国家首次确立了排污权交易的政策依据。当前,一些地区已经开展了关于排污权交易的实践,江苏省环保厅和经贸委2002年联合制定了《江苏省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排放控制配额分配方案》和《江苏省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如江苏省太仓市太仓港环保发电有限公司和南京市下关发电厂之间的二级化硫排污权异地交易,以及江苏省南通市泰尔特染整有限公司与来亚点毛巾织染有限公司之间污水排放总量的交易等。创建排污交易市场,进一步推进排污权交易的实施,重点是推进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和交易,解决电厂等大型然煤企业的二氧化硫污染防治问题。

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上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交易,树立良好的环境大国形象。3结语

环境问题是经济活动的结果,并且将会影响未来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科学的环境经济政策可以鼓励创新活动,提高生产率,特别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有利的支撑和保证。

下载【Yale环境经济学博士】申请总结(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Yale环境经济学博士】申请总结(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环境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论文 退耕还林工程的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分析班级:农林经济管理2班 学号:200820412032退耕还林工程的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分析摘要: 退耕还林工程是改善生态环......

    经济学博士求职自荐书

    尊敬的领导:您好!悉闻贵单位正在求贤纳良,自荐请缨加盟贵单位。2004年从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后我在福建安特半导体有限公司从事翻译工作近一年,之后考取江西师范大学攻读经济......

    上交医学院学姐MIT, Yale, JHU录取申请总结

    上交医学院学姐MIT, Yale, JHU录取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背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GPA: 3.35/4.0(WES) Paper: 外文SCI 两篇published 中文SCI 一篇 under review Toefl: 104 口......

    布朗大学化学博士申请总结

    布朗大学化学博士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专业:化学 绩点:3.0/4.0 科研:电催化,进组的时机刚好比较巧,遇上前辈在做可以发文章的工作,于是就搭上了顺风车,有两篇文章分别是二作、三作,申......

    美国社会学博士申请总结

    展开导航 2015美国社会学博士申请总结 张跃然|2015-05-16 0421-560 思来想去,我还是决定写了这篇申请总结。其中的目的,一是给自己的本科生涯有个交待,二是因为近年来打算申请......

    杜克大学材料博士申请总结

    杜克大学材料博士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清华材料 GPA:88(强行四舍五入) TOEFL:103 GRE:152+168 科研:勉强算三段吧,没有论文 海外暑期研修:有 Offer:UC Berkeley AS&T PhD, Duke 材料P......

    美国BME博士申请总结

    美国BME博士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GPA:85/100(Ranking 5/25) TOEFL:104(Speaking 24) GRE:V151 + Q168 + AW3.5 科研经历: (1)清华化工系:手术膜......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2006年博士考题

    中央财经大学 06年博士入学考试专业基础课试题 招生专业:财政学、金融学、国际贸易、跨国公司管理、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统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