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学

时间:2019-05-15 13:28: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环境经济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环境经济学》。

第一篇:环境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论文 退耕还林工程的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班级:农林经济管理2班 学号:2008204120

32退耕还林工程的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摘要: 退耕还林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实现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本文将对退耕还林工程提出一些问题,并提出政策性建议,统筹处理好相关利益关系,落实配套保障措施的政策建议,为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和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退耕还林 生态环境 农民保障 社会效益

正文: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生态建设中涉及面最广、工序最复杂、群众参与度最高的林业工程,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发计、财政、林业、农业、水利等相关部门,关系到千家万户,实行谁退耕、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退耕还林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实现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全国累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范围涉及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279个县、1.24亿农民。目前,“退耕还林”已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使用频率极高,概括来讲“退耕还林”就是将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容易造成沙化的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作,根据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因地制宜的进行造林种草,顺从自然选择,恢复其原有适宜的植被覆盖。国家实行退耕还林资金和粮食补贴制度,国家按照核定的退耕地还林面积,在一定期限内无偿向退耕还林者提供适当的补助粮食、种苗造林费和现金补助。2010年9月,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吹风会上,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办公室副主任吴礼军表示,1999—2009年,全国累计实施退耕还林任务4.15亿亩,中央总投入将达4300多亿元,退耕还林补助约占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0%。退耕还林工程中,中央总投入将达4300多亿元,其中到2009年底中央已投入2332亿元,2010—2021年中央还将继续投入2000多亿元。退耕还林工程能否改善工程所直接涉及的人口以及外部社区的净福利等问题仍然值得考虑。而这样庞大的林业工程下,国家政府和人民必定面临巨大的挑战,它不仅关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农民民生问题也亟待解决,本文中就工程生态可持续性问题、工程投资效率问题、工程社会成本与效益问题进行论述。

一、生态可持续性问题:开展退耕还林工程能否促使土地得到可持续利用依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①退耕计划与实际存在脱节现象。植树造林具有很强的季节性,计划下达的早晚直接影响农民的各项生产活动和退耕地的作业设计。目前,国家在安排年度计划时,存在临时性、滞后性、迟效性、仓促性等问题,造成计划与实际的脱节现象,难以得到持续。②配套措施方面缺乏科技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退耕还林中,科技也要现行。而在目前工程进展中,存在科技支撑薄弱、科技服务不到位现象,严重制约了退耕还林工程整体质量的提高。③基层林业单位工作任务中,经费不足难以持续。虽然国家提供了一部分工程的前期工作费和科技支撑费,但不足以补偿这部分的实际支出。国家规定检查验收、种

苗及粮食调运、钱粮兑现等费用由地方财政承担,这增加了地方财政负担,退耕任务越是重的地区,地方财政负担也越大。④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的持续发展。一是退耕还林产权转让市场建设落后,林地和林木的继承、转让、租赁、入股、拍卖、抵押等跟不上实际发展的需要,市场化程度还很低。二是国家规定退耕土地的承包经营期限可延长到70年,到期后可以继续依法承包,但却没有与林地流转有关的配套法规。三是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国家政策不稳定,林业产权不明晰,农民对林业财产安全感差,在经营中看不到获利希望,因而投资和管护持续困难。四是农民对林木的经营权和采伐权收到严格限制。这些规定从退耕还林本身来看没什么问题,但从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效益来看,却不能保持可持续性。

二、工程投资效率问题:①树种规划不科学。在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兼顾农民增收和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原则下,各地大面积种植了生态经济兼用的树种,但这些兼用林中,同一地方的品种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树种上,且种植面积非常大,树种雷同现象较为严重。这种投资方式带来的效率显然是不满意的,果子成熟具有季节性,产品的销路成为突出问题。②生态林管护不到位。随着退耕面积的不断扩大,林木管护问题越来越引起各界的关注。由于林木自然属性,如果看护不周,一旦发生森林三大公害,退耕还林的成果很可能毁于一旦。③退耕与还林存在分离现象,财政资金效率低。退耕与还林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退耕是还林的前提和基础,还林是退耕的目的和根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而我国目前的退耕补助政策只是激发了广大农民的退耕热情,还没有真正的形成还林的激励和农户投资林业的长期激励,因而形成“退耕有余而还林不足”的现状,没有完全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目的,造成财政资金低效率。同时,退耕还林工程缺乏自我“造血”功能,补助政策一旦停止,反弹的可能性就增大。因此我国目前的退耕还林工程的激励机制需要尽快做出必要的调整。

三、工程社会成本与效益问题:①各利益群体追求目标不一致,存在一定差距。由于退耕还林是公共产品,存在典型外部性经济特征,导致资源不能被有效单位配置,这就决定了退耕还林工程是政府干涉的一项政策。而中央政府要生态效益,地方政府要经济发展,农民要生存的多重目标,这三者的利益冲突导致了成本与收益间的不平衡问题。②退耕还林工程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只有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们才能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农民有调整产业结构的强烈愿望和热情,但是由于资金、技术、产品销售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只能小规模经营,很难形成规模效益和产业化优势。如果产业结构不能得到合理调整,从传统产业模式中走出来的农民没有新的致富机会,经济依然落后,不能真正富裕起来,那么生态环境即使获得一时的恢复,也会再次遭到破坏。③解放出来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单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减少了农业人口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使部分农民从世代耕种的土地上解放出来。但解放出来的部分劳动力目前还不能迅速得到安置,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低并且随时面临失业的工作,处于“半就业”状态,就业结构单一。而当前有退耕还林任务时,农村劳动力闲暇时间较少,而无退耕还林任务后,从事林业的劳动时间大部分会成为闲暇时间,部分农民在农闲时还不知道做什么、如何做,急需引导。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分流,不但造成劳动力资源的严重浪费,也会对社会秩序构成严重的挑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知道退耕还林工程各个环节都有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给出以下建议。

一、调整退耕还林政策及相关配套政策:①完善工程建设中的总体规划。当前应在工程总体规划基础上制定各个年度计划,不能随意安排或增减工程任务,避免工程建设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形成相应配套的计划体系。同时,对已有的工程建设总体规划进行再调整、再完善、再提高,使规划建设的目标更切合实际,工程布局更为合理,年度实施计划切实可行,使工程任务的下达规范化、制度化、正规化、消除滞后性。同时,政府各部门要协调利益关系,建立共同参与决策的综合决策机制,建立计划工作的纵向和横向协调机制,并将工程计划的生态效益目标、经济和社会效益目标纳入政绩考核标准中,以使退耕还林工程能够扎扎实实的进行下去,保证工程的可持续性。②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紧紧围绕生态环境建设,在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区域布局,分步实施原则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编制本地区的退耕还林规划。要将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区列为退耕还林的重点区域,把恢复生态放在首位。规划任务量的确定既要考虑客观要求,又要量力而行。由于我国退耕还林工程范围涉及25个省区市,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差异都相对较大,很难采取统一的标准,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注重时效的原则,争取将国家资金投入达到最大效率。③调整补助年限,虽然现有补助年限基本可以补偿退耕农户的损失,但8年后补助停止,经济林是否会给农户带来经济效益还不是定数,如果政府停发补助,而经济林没有带来预想经济效益,那么农民收入则会出现下降,可能有复耕现象发生,那么退耕还林工程就面临危险。建议适当延长部分地区经济林和生态林的补助年限。④完善林业产权政策。退耕还林工程是国家通过政策引导,让农民改变土地利用方式,而想要将这种成果保存下去,就必须明晰产权。首先建议落实林权,保证退耕农户的利益;其次可以延长土地使用权并允许转让和继承;最后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合理流转。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人们参与退耕还林和进行管护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林业建设步入良性循环。⑤完善投资政策,国家加大退耕还林工程费用的投入,同时完善现有林业投资方式,并运用多方筹资措施。增加种子苗木非,保证工程采用优良苗种,保证造林质量;提高前期工作费用的比率,严格筹划,保证种苗成活率;对每年检查验收费用进行专项安排,避免变相支出;增加工程中科技投入项目的费用,开展林业科研、人员培训、科技推广工作。关于林业投资方式,一是要增加退耕还林部门的补贴,减轻地方财政压力,调动林业部门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积极性。二是中央政府可以通过转移支付对地方财政因退耕还林造成的损失给予适当弥补。三是建立健全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强化投资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在筹措资金时,可以在工程实施运作中引入市场机制,改变单

一、传统的投资结构模式,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争取使退耕还林工程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积极引导退耕农民市场化意识,建立完善得市场化体系,明确谁开发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将闲散资金用于林业生产投入。以国家投资为主导,企业和农民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引进外资和社会集资等方式,多层次、开发式的退耕还林工程投资体系。

二、统筹处理相关利益关系: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具体实施中必须统筹处理好各项利益关系,这样才能发挥工程得最佳效益,实现预期目标。①严格控制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地标准,权衡粮食耕地关系。我国是人口大国,把一部分耕地转化为林地必然会对粮食生产有不利影响,因此退耕还林应优先安排在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低、生态区位重要的地区,以坡耕地和风蚀严重沙化的耕地为主。决不可将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还林的范围。

②协调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退耕还林工程的首要目标是控制和减轻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优化国土利用结构,因此生态效益是主要效益。其次工程目标还在于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内需,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在保证实现生态效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发挥经济效益,让农民得到实惠。而社会效益则是最长远的目标,因此要在充分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提高农民经济效益并兼顾社会效益。③开展退耕还林方式和经营模式的创新。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依据各地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退耕还林。对于造林面积较大、造林难度较大的荒山荒地,可以采取个体承包、合伙造林、联营造林、股份制造林等多种方式。④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各级林业部门要同新闻单位密切配合,展示强大的宣传攻势,通过宣传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和理解实施退耕还林的重大意义,了解国家和自治区采取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三、落实配套保障措施。退耕还林工程是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子系统,因此要把落实配套保障措施放到与退耕还林工程同等重要的地位来考虑,不断完善工程支撑的政策和措施。①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结合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积极实施农村配套改革政策,全方位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引导农民观念变革,克服传统消极文化的影响,树立现代文化观念。②多渠道、多途径、全方位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各级政府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为农民就业服务的信息网络平台,减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和风险性。加快农民科技培训,尽快使农民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提高就业的科技含量。③加强配套工程建设,以便为退耕还林工程提供基础支持。退耕区的交通、通讯、科技服务等基础设施要加强。同时,加强农田基础建设,提高粮食单产,保证林木的充足水分。④做好种苗生产和供应工作。各地要根据退耕还林任务对树种、苗木的要求,超前做好种苗生产和供应工作。要进一步加快种苗生产基础建设,建立以现有国有苗辅为主体的种苗供应体系,确保为退耕还林提供数量足够、品种对路的优质种苗。⑤制定和落实科技支撑保障措施。各地要全面总结和认真筛选、组装、配套一批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适用技术、建设模式,并加大推广应用力度。要组织科研人员对建设中遇到的技术难点进行科技攻关,同时,组织动员广大技术人员深入生产建设一线,搞好技术指导、技术服务和质量监督检查。要建立健全技术培训制度,提高工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农牧民的整体素质。

国家对退耕还林实行省级政府负全责和地方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各级政府都要采取有力措施,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任务和责任,并把工程建设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的重要内容。实施退耕还林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各地在认真贯彻国家方针政策的同时,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有利于实施退耕还林,有利于调动群众积极性,有利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政策、措施和办法。

参考书目:

① 高岚.《农林经济管理研究进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② 朱永杰.《中国加入WTO后的林业对外政策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③ 杜娟.《林业多层经营管理/农村经济发展与经营管理丛书》.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④ 王晓龙.《退耕还林:私人承包与政府规制》 2004

⑤ 王瑛.《投资项目社会评价方法》 2003

⑥ 包建华、唐代旭、陈本林 《四川省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报告》 2001 ⑦ 陈建成、徐锦涛、田明华.《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 2006 ⑧ 刘晓光 《论林业与公共财政的关系及几本框架的构建》 2006

⑨ 付娟 《收入分解研究方法评述》 2008

⑩ 郭婵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支持政策调整研究》 2006

第二篇:环境经济学

环境经济政策现状与发展建议

目前 ,在很多国家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仍然是命令控制型 环境政策。但是该政策的实施需要庞大的执行队伍和高额的执行成本。为了降低环境政策的执行成本 ,同时获得理想的环境效果 ,许多国家在环境管理的实践中,更加注重运用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手段。因此就形成了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和手段 ,即”环境经济政策”。

环境经济政策具有两种基本功能—行为激励和资金配置。行为激励功能表现为通过经济手段,借助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外部不经济的环境费用内部化,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原有的经济刺激模式,纠正其破坏环境的行为。资金配置功能包括依据法律、行政授权,实现和聚敛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资金的重新分配及资金的使用。

当前.国际上较为常用的环境经济政策包括:排污收费、产品收税(如对高硫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嫩料或一次性电池收税)、环境税、排污权文易、环境损害保险金等。我国正在执行的环境经济政策主要有排污收费政策、投资鼓励政策(如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投资禁止和限制政策(国家禁止发展项目表)、财政和税收政策(如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政策,资源综合利用政策以及排污权交易、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试点等。1我国坏境经济政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环境经济政策虽然种类较多.但真正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并发挥显著效果的政策仍然有限。有些环境经济政策由于没有配套的措施,并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同时还缺乏一些重要政策,如区城生态补偿机制、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等。

1.1排污收费

排污收费是我国环境管理中最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其目的是以经济激励的手段,使排污者通过各项措施减少排污和遵守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污收费制度在促进国内企业治理污染和削减污染物排放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排污收费制度的执行,在客观上也为补充环境管理经费不足.加强环境管理部门《包括监测、监察、环境教育与培训等能力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但是,排污收费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排污收资的标准过低,激励作用有限

理论上,排污费的收费标准应当等于排污所造成的边际损害成本,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污染减排,并为企业怡理污染提供经济激励。但在实践中,我国的排污收费水平一般都无法达到这个效益水平.甚至远远低于污染物的平均削减成本.这样不仅无法激励企业改善环境的行为,甚至还会导致地方环保部门和排污企业之间相互博弈,最后形成“协议”收费,以致丧失了排污费应有的政策功能。

自国内开始施行新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后,排污收费制度有了一定的改进,如将过去的超标收费改为排污收费和超标罚款,单因子浓度收费

改为多因子总量收费等.但是,在实际执行中仍然存在收费标准过低的问题,企业超标排污的罚款成本仍远低于企业的治污成本,排污费并没有真正起到对企业环境治理的经济激励作用。

(2)引发了环境管理资金不足的问题

环境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有效的环境管理必须建立在环境监测、监理监察、科研和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因此,有效的环境管理客观上需要有充足的经费保障。在《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实施前,可以将一定比例的排污费直接返还给地方环保部门,以弥补环境管理资金的不足。在该条例实施后,排污收费执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所有排污费都须上缴财政,而环保部门自身建设所需的环保事业经费则纳人了同级财政。但在实践中,由于地方财政的原因,同级财政特别是基层往往无法满足环保部门的需求,这使得一些地方的环保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所以,就目前国家经济发展和环境管理的实际情况分析,排污收费制度的改革又引发了新的矛盾和问题,突出的一点就是环境管理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得不到解决。

1.2排污权交易

(1)排污总童的确定成为难题

构建排污权交易体系必须以实现污染总量控制为前提。因此,科学、准确地测算出一个控制区域的最大污染物排放允许且,是进行整个排污权交易的首要问题。而这一问题的研究在我国尚处于初始阶段。同时,由于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造成了经济增长与污染总量控制的尖锐矛盾,使得排污总量的确定成为排污权交易的难点。个别地区总量控制的底线不断被突破,使得整个排污权交易体系变得非常脆弱。

(2)排污权初始分配存在阵碍

排污总量确定后,如何公平公正地分配给企业是一个争论的热点。目前新建和已建污染企业之间排污权初始分配不平衡。已建的污染企业,排污总量指标分配是无偿的,而实行排污权交易制度,即意味着新建企业的排放总量指标分配需有偿取得,这对于新建企业则显得十分不公平,政府也会因此损失财政收人,排污总量指标有偿分配,是通过拍卖方式还是政府定价方式也值得研究,前者可能会导致大企业进行市场操纵,后者存在不能及时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弊端。甚至有些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排污权而通过非正常渠道,占有过多的排污指标。这样,都打击了准备减少排污企业的积极性。

(3)排污权交易市场不规范

我国乡镇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布零散,但其造成的工业污染在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盘中占到或超过半数。但国内目前尚未建立起成熟的排污权交易市场机制,这一基本国情就决定了我国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基础信息费用过高,环境保护部门监测与执行费用也会过高。另外,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为限制竞争对手的发展,一些有富余排污指标的企业不肯出售自己的节余排污权,或者漫天要价,造成了排污权的浪费,扰乱了排污交易秩序

(4)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一些地方政府误认为限制排污就等于限制生产,出于对本地经济利益的考虑,往往默许一些企业偷偷增加排污量。此外,在一些跨市、跨省的排污权交易中,计划卖出方的地方有关部门强行介人交易过程,禁正把排污权指标转让给其他地区,要求只能在本地区内进行排污指标交易.这种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限制了排污权的交易,使得排污权交易市场不能有效运作。

1.3绿色国民经济核算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了“研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工作要求。而在实践中要真正建立科学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还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

(1)理论问题

绿色GDP通常是指在GDP的基础上,扣除经济发展所引起的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等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等)损失的代价后的余额。但绿色GDP的可行性,国内外在理论上尚有较大争议。

(2)数据采集

现有的资源和环境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渠道尚不健全.而且两种核算资料的基础和搜集渠道也不同。GDP核算有企业的会计和记录作基础,统计部门直接搜集,就可得到宏观的核算基础资料,资源环境的核算资料.主要靠政府主管部门广泛设立检侧站点,形成网络.然后进行测量,以取得原始数据。但有些资料难以全面采集,有些数据的采集成本又很高。

(3)如何确定资滋耗减成本和环境报失的价格

对资源和环境的损失计算出价值JR,不仅要有实物盈,关键还据要确定一个价格。但资源和环境大多无法从市场价格中寻找参照,要确定其价格就成为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所以确定资源和环境的价格不但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也是开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障碍。

2环境经济政策的发展建议

(1)进一步改革排污收资制度,提高收份标准

国务院《决定》提出要“全面实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收费标准要达到保本微利水平,凡收费不到位的地方.当地财政要对运曾成本给予补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这为排污收费制度改革指出了方向。针对上述有关排污收费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离该政策的实施效力,建议按照排污收费标准不低于污染直接治理成本的原则,重新调整排污收费标准,逐步使排污费真正能够满足治理和消除污染的要求,彻底解决“违法成本低,的问题。同时,针对所收排污费“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为解决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环境执法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国家和各级财政应尽快建立环境保护财政预算科目,提高环境保护公共财政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

(2)开征产品环境税,建立环境保护基金

借鉴国外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经验和我国环境保护的实际需求,建议对于一些在生产或使用过程中对环境危害较大的产品征收产品环境税,如高硫煤、一次性产品等。根据我国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实施情况,逐步推进环境税建设。同时,应加快环境保护专项基金的建设.将征收的各种环境税统一纳人环境保护基金进行管理,并将其用于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及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等重点领城。

(3)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决定》提出“要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中央和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应考虑生态补偿因素,国家和地方可分别开展生态补偿试点。’这为实施生态补偿提供了主要的政策依据。从建立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和保证落实“保护者收益、破坏者恢复、收益者付费,的生态补偿原则出发,建议国家应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明确对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国家购买的资任,明确区域生态保护的收益地区应向保护生态的地区提供补偿的原则,并利用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资金、专项收费、区域之间以及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协议

补偿等方式实施生态补偿。

(4)进一步开展排污权交易的实践

国务院《决定》指出:“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可实行二氧化硫等排污权交易。这是国家首次确立了排污权交易的政策依据。当前,一些地区已经开展了关于排污权交易的实践,江苏省环保厅和经贸委2002年联合制定了《江苏省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排放控制配额分配方案》和《江苏省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如江苏省太仓市太仓港环保发电有限公司和南京市下关发电厂之间的二级化硫排污权异地交易,以及江苏省南通市泰尔特染整有限公司与来亚点毛巾织染有限公司之间污水排放总量的交易等。创建排污交易市场,进一步推进排污权交易的实施,重点是推进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和交易,解决电厂等大型然煤企业的二氧化硫污染防治问题。

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上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交易,树立良好的环境大国形象。3结语

环境问题是经济活动的结果,并且将会影响未来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科学的环境经济政策可以鼓励创新活动,提高生产率,特别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有利的支撑和保证。

第三篇:环境经济学名词解释

环境经济学名词解释

1.效用价值论:所谓效用是指物品或劳务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效用价值论则是从物品满足人欲望的能力或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里评价角度来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

2.外部性:是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它指一种消费或生产活动对其他消费或生产活动产生不反映在市场价格中的直接效应。(也就是说,当某一个体的生产或消费决策无意识地影响到其他个体的效用或生产可能性,并且产生影响的一方,又不对被影响方进行补偿或收益时,便产生了所谓的外部效果,或简称外部性。)

3.企业环境成本:企业因履行环境保护责任,为降低生产经营的产品或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环境负荷;或执行国家环保政策法规而在一定时期内,采取一系列环境保护活动所发生的旨在取得环保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可货币化计量的各种耗费,内容包括降低污染物排放、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与处置、绿色采购、环境管理、支援社会环保活动及环境损害方面的成本。

4.费用--效益分析:按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出发,分析某一项目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净贡献的大小,包括对就业、收入分配、外汇及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5.环境污染治理费用:是指生产或生活方面的原因造成环境污染后,为了对环境进行治理和消除污染而投入的资源的总和。

6.人力资本法:就是估算环境质量变化造成的健康损失成本,或者说是通过人体健康评估环境价值。

7.意愿调查评估法:是通过调查,推导出人们对环境资源的假象变化的价值估计的评价。

8.科斯定理:如果交易费用为零,无论权利如何界定,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和自愿协商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如果交易费用不为零,就可以通过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和经济组织形式的优化选择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而无需抛弃市场机制。

9.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吸收大气中的长波和红外辐射,从而使地球温度变暖的现象。

10.绿色贸易壁垒:是指以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健康或安全,保护生态或环境为由而采取的直接或间接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措施。

11.循环经济:是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增长目的、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和环境为物质基础,充分满足人类物质财富需求,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高效协调的经济形态。

12.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原理,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把生物系统、环境系统和人工系统结合起来,建立高效益、多功能的农业生态系统,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都高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生态工业:在不破坏基本生态进程的前提下,促进工业在长期内给社会和经济利益做出贡献的工业化模式。

第四篇:环境经济学论文

厦门PX项目的若干思考

2008946119 施正泼

厦门市海沧PX项目,是2006年厦门市引进的一项总投资额108亿元人民币的对二甲苯化工项目,该项目号称厦门“有史以来最大工业项目”,选址于厦门市海沧台商投资区,投产后每年的工业产值可达800亿元人民币。该项目于2006年11月开工,原计划2008年投产。但距离人口密集区过近,有环境污染之险。从2004年2月国务院批准立项,到2007年3月105名政协委员建议项目迁址,厦门PX事件进入公众视野,6月1日市民集体抵制PX项目,及至厦门市政府宣布暂停工程,PX事件的进展牵动着公众眼球;从二次环评、公众投票,到最后迁址,地方政府与公民百姓,从博弈到妥协,再到充分合作,留下了政府和民众互动的经典范例。

关键字:厦门PX项目 公众监督 环境与经济增长 当前与长远 效率与质量

2007年12月5日,厦门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完成对海沧南部地区功能定位与空间布局的环评,并于12月13、14日,召开有106名市民代表参加的座谈会,超85%的代表反对PX项目继续兴建。2007年12月16日,福建省政府召开专项会议决定迁建该项目。

获悉环保部消息后,赵玉芬院士对本报记者表示:“看来项目已离开厦门,与厦门无关了。”她并重申当初主张:不反对项目落地,但不宜放在厦门。PX项目能给厦门甚至福建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惊人的,但是良性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的,PX项目可以落地,要选择远离人群,远离城市的郊区,并做好防卫措施的前提下实施。从所周知,厦门是个旅游城市,是个宜居典范,如果项目落户在厦门海沧区,那对厦门城市造成的环境破坏是显而易见的,厦门还有上百万人民大众,PX项目光水源污染就威胁到了百姓的正常生活。当然,平心而论,PX项目虽然在厦门不适合,但我相信如果有合适的地方,还是可以建的,因为国家发展需要它。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一直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问题。在这方面,人们已经做了大量实证分析和理论探索。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和后期阶段,两者矛盾稍小一些,因为在早期阶段经济规模小、环境容量大,在后期阶段经济实力强、治理力度大,这两种情况下,环境与经济都容易相处,统一性大于对立性。而在这两个阶段之间的中间阶段,环境压力大而经济实力没有达到足够强,环境与经济的矛盾最突出,两者处在相持或双双受阻的困境之中,对立性大于统一性。厦门PX项目中更多的人是站在环境保护的角度上看问题的,因为人们不能牺牲环境去换取经济的高速增长。我们因追求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这个提法点明了环境保护不但不是经济发展的妨碍因素,相反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因素,从而更新了我们过去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难以兼得的传统认识。“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这个提法把“两型”社会建设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直接联系起来,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深长。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个论述呢?

我认为,这个提法实际上点明了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一种独特作用,即环境保护不但不是经济发展的妨碍因素,相反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因素,从而更新了我们过去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难以兼得的传统认识,把环境保护提到了一个更加积极、更加有为和更加主动的地位。

2006年初,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其中第五条规定:“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过程中,……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公开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征求公众意见。但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除外。”

可是,厦门PX项目的环评是在2005年完成的,腾龙芳烃(厦门)有限公司有理由拒绝公众要求其公开环评报告的要求。厦门最大的环保非政府组织“厦门绿十字”的负责人马天南曾多次试图向厦门市环保局索要环评报告未果。有意思的是,许多厦门市民曾要求“厦门绿十字”出面组织6月1日的市民“散步”,被马天南拒绝。“我觉得现在民众最需要的是知情权。”马天南对记者说,“没有知情权,谈何发言权和监督权?我一直希望民间环保组织同政府合作,这样才能了解真相,因此我对上街游行的做法采取了„三不‟的政策,就是不支持,不反对,不组织。” 在环评报告不能公开、公开了大家也看不懂的情况下,公众监督如何可能?环评报告是否应该公开?

诚然,当下中国的言论空间是在不断扩展之中,不受批评的公共事务,其范围正在逐步收缩。但与此对应的另一种趋势,则抵消了言论逐步开放带来的正面效应。“不怕举报,就怕登报”,曾经是比较流行的官场心态。那时舆论初起,从来无须面对舆论的部分官员,真的遭遇舆论狙击往往难于应对,舆论压力那时往往能起一些作用。舆论一时间的凯歌行进,不免在社会认知上放大了舆论的能量。我们不免估计过高,似乎舆论真是制胜法宝。

现在终于看明白,这不过是我们的浪漫幻觉。经过反复博弈,权力对舆论的不适症状逐渐消失。权力与舆论关系的新阶段,一个更为复杂的阶段,自此发端了。厦门PX事件正是在这个角度,有着标本意义。对厦门PX项目,还需要讲什么大道理吗?所谓以人为本,所谓科学发展观,所谓权力制约,所谓舆论监督,无论在民间话语中,还是在官方文本中,难道不是早就讲得很透彻了吗?而厦门PX事件,与这些主流理念背道而驰,应该说是确凿无疑的。

为了解决和控制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政府必须重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规划环评项目中,政府应该统筹考虑,避免功能区的冲突。同时,政府还应该重视规划程序。PX项目完成了一切审批手续,因为学者的一份提案,再加上近万名厦门市民的抗议而缓建。近万名厦门市民走上街头散步,以无声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反对PX项目的态度。对于民众这种理性的表达自己意愿的方式,应予以认可,这是民众环保意识的觉醒,是对环保要求的合理表达。政府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制定城市规划时,要从暗箱走向“阳光”,充分尊重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

最好我再来谈谈在新形势下要处理好把关与服务、当前和长远、效率和质量、宏观和微观的四大关系。

把关与服务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把关与服务的根本目的都是要维护好开放型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不断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提高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度,保护农林生产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严格把关与热情服务关系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需要各级领导具备对国家负责和维护地方发展的统筹能力。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就要有明确的方向和总体的规划,更要有矢志不渝和艰苦奋斗的执着精神。统筹整体利益,同时兼顾局部利益;统筹长远利益,同时兼顾当前利益;既要总揽全局,又要重点突破。立足当前的发展形势,但不局限于当前,要在当前发展的同时,千方百计增强发展后劲,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最终实现发展的长期稳定和不断加速。

现在竞争是非常激烈的,现在企业的竞争主要是效率和成本上的竞争。那如何做到生产效率又高产品质量又好呢?其实想要做到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就需要企业不断的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率了成本自然会有所降低。生产率是衡量一个企业的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重要尺度,即在材料、劳动力和生产设施等方面花费相同的成本,能够生产多少产品。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是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当然环境增长的质量与其效率也是相对而言的。

宏观与微观的环境发展是辨证统一的整体,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在宏观上应坚持实施促进经济增长长期战略和积极的政策,努力处理好地方政府与中央结构的关系,协调好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点,把经济增长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在微观上,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环境增长理念,出实招,求实效,从一项项具体政策措施的落实上抓起,从一个个特殊的项目对象做起,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有利环境。

参考文献:

[1]厦门二甲苯项目起落[N].中国环境报,2007-06-08.[2]李艳芳.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信息公开制度[J].江海学刊,2004,(1).[3]邵继红.健全中国环境法中的公众参与制度[J].统计与决策,2002,(3):30.[4]中新网--《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 [5]南方周末—厦门PX专栏

第五篇:环境经济学

环境公正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本章主要从环境风险成本的公正角度分析环境污染。所谓公正包括横向公正和纵向公正,横向公正是指对同等收入的人净效益相等,纵向公正是指不同收入群体得到的净效益与其收入成比例。

那么环境风险是否公正呢?

首先我们研究危险废弃物选址问题,许多调查发现危险废弃物的选址多集中在低收入地区,我们分别考虑处理设施所有者和接纳该设施的社区各自的动机。处理设施所有者希望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会寻求成本较低的地点,所以低成本土地是很有吸引力的,另外地点带来的风险应尽可能低。接纳社区的打算在于获得的收益要高出付出的成本,首先他们希望废弃物处理周边的居民是安全的,同时也希望因为要承担风险而获得足够多的补偿,包括资金补偿、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等。那为什么废弃物选址多集中在低收入地区呢?首先低收入区土地成本较低,而且其对风险赔偿金要求的也较低,因此对于处理设施所有者是很大的诱惑。而一旦危险废弃物设施进入一个社区,由于迁移和对周边房地产价值的负面影响,该社区的人员组成可能变得收入更低,而更多的低收入家庭受到地土地租金价格的吸引会聚集到此,因此该社区最终成为低收入聚居区。然而,究竟是危险废弃物设施的进入导致了低收入社区形成还是低收入社区吸引了危险废弃物进入,这个问题一直受到众多经济学家的争论。总的来收,低收入人群由于风险认知低,同时存在一定非自愿性,其聚居区更容易成为危险废弃物的选择,但也有环境公正的成功案例,有的研究发现,存在有的危险废弃物处理地所在的社区,其平均居民收入显著高于该省平均水平,而且失业率很低,这与处理设施带来的潜在工作计划有关。所以,环境公正的关键还是在于公众参与,这也是处理设施成功选址的关键因素。为了取得环境公正,一种政策方法是对接纳危险废弃物处理设施的社区采取补偿。原则上,应该确保不仅是成本,而且效益都是对当地地区产生的。另外,让那些产生废弃物的人支付赔偿将使其造成的环境风险的成本内部化。

污染物的控制是有成本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全部成本都是由工业承担的,成本可能以提高价格的方式向前传递给消费者,以减少工作岗位或降低工资的方式向后传递给工人,或是以降低资本投资回报率的方式直接传递给企业所有者。在寻求环境公正的道路上,不论是效率还是可持续原则对于确保环境公正都是不充分的,追求效率能使得净效益最大化,但效率本身并不关心谁得到这些净效益,可持续性保护了子孙后代的利益,但在子孙后代和当代人间成本和效益的分配方面并没有发挥作用。尽管已有的政策并不是公正的,但是我们还是有可能实现更有效率的政策,在控制固定源污染重,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更多采用费用有效的政策是我们迈向正确方向的一步。赋权于低收入和少数族裔的社区,同时提供给他们更好的信息和更多参与方式的决策程序,会带来显著的变化。

下载环境经济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环境经济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环境经济学—绿色GDP

    绿色GDP 摘要:通过对绿色GDP及其核算方式的理论发展研究和国内外的实践,来分析我国绿色GDP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绿色GDP ;理论发展和实践;核算体系;公众......

    《环境经济学》 复习习题

    1、简述环境经济学的实际运用方向和发展趋势。方向:a.经济手段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b.评估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 趋势:理论创新趋势,方法论创新趋势,问题导向趋势,多科学......

    环境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1.在使用相同资源的条件下,日本可生产30辆汽车或40台计算机,美国可生产40辆汽车或50台计算机,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D ) A 日本在汽车生产上有比较优势 B 美国在计算机生......

    资源环境经济学(最终5篇)

    资源: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条重要体现;4.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素之间的组合关系在时间结构、他生产上可行的配置,使得该经的环境里,使种群增长率降低的补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件......

    旅游经济学——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研究

    旅游经济发展中的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浅析 【文章摘要】发展旅游业,必然会对旅游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近些年的旅游业发展实践表明,曾被誉为“无......

    环境资源经济学作业(5篇范例)

    1、举例说明科斯定理 2、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污染控制应当遵循哪种思路 3、假设有两个工厂,甲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MC=0.5W,乙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MC=W,假定两工厂的总准许排污......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外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研究的积极成果,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环境经济学论文-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摘要: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尤其是我们国家,经济在近几十年内迅速崛起,应经成为世界上GDP增长速度最快的的国家,2009年我国的GDP更是高居世界第三位!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