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证明题格式
证明题格式把已知的作为条件 因为(已知的内容)因为条件得出的结论 所以(因为已知知道的东西)顺顺顺 最后就会得出 题目所要求的 东西了 谢谢 数学我的强项 1 当 xx 时,满足。是以xx为条件,做出答案。2 试探究。。。。是以。。。。。为条件,做出答案 【需要证的】
∵【从题目已知条件找】(已知)∴【从上一步推结论】(定理)„„(写上你所找的已知条件然后推出结论进行证明,最好“∴”后面都标上所根据的定理)∴【最终所证明的】
就是不知道怎么区分这两种证明格式: 1 当 时,满足。并证明
回答时好像要把该满足的内容当做条件证明 2 试探究。。。。同上
怎么回答时就要自己在草稿本上算出当 时,然后把它作为条件 得到满足 的结论 2 1 当 xx 时,满足。是以xx为条件,做出答案。2 试探究。。。。是以。。。。。为条件,做出答案 3 把已知的作为条件 因为(已知的内容)因为条件得出的结论 所以(因为已知知道的东西)顺顺顺 最后就会得出 题目所要求的 东西了 谢谢 数学我的强项 尽管问我吧 谢谢..............4 格式就按照你的想法写就行。要说的是,不少证明题是可以“骗分”的。假如有一道题是要求证某三角形的形状,你知道是等边三角形,到不会算,那你就可以利用等边三角形的特性,随便写。多多益善,只要不是错的。老师改卷时一般先看结果,结果对的话,只要过程没有很明显毛病就会得到大部分分数。就是是被看出是错的,因为你写的特性没错。老师也不会给你零分。
试论推理格式与数学证明方法孙宗明摘要本文以命题真值代数的基本知识为依据,阐述五种主要的数学证明方法:演绎法、完全归纳法、反证法、半反证法、数学归纳法。关键词推理,推理格式,数学证明本文假定熟知命题真值代数的基本知识.本文所使用的符号是标准的,见【川.1 1 当 xx 时,满足。是以xx为条件,做出答案。2 试探究。。。。是以。。。。。为条件,做出答案 3 把已知的作为条件 因为(已知的内容)因为条件得出的结论 所以(因为已知知道的东西)顺顺顺 最后就会得出 题目所要求的 东西了 谢谢 数学我的强项 1 当 xx 时,满足。是以xx为条件,做出答案。2 试探究。。。。是以。。。。。
第二篇:平行四边形证明题
1如图,已知D是△ABC的边AB上一点,CE∥AB,DE交AC于点O,且OA=OC.求证:四边形ADCE是平行四边形.
2、如图,F、C是线段AD上的两点,AB∥DE,BC∥EF,AF=DC,连接AE、BD,求证:四边形ABDE是平行四边形.
3、如图,点A、F、C、D在同一直线上,点B和点E分别在直线AD的两侧,且AB=DE,∠A=∠D,AF=DC.求证:四边形BCEF是平行四边形.
4、如图,E、F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上的两点,AE=CF.求证:四边形DEBF是平行四边形.
5如图,已知□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直线EF经过点O,且分别交AB,CD于点E,F.求证: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
6、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AE⊥BC,CF⊥AD,垂足分别是E、F.求证:△ABE≌△CDF.
7、已知ABCD是平行四边形,用尺规分别作出△BAC与△DAC共公边AC上的高BE、DF.求证:BE=DF.
8、如图,在▱ABCD中,点E是DC的中点,连接AE,并延长交BC的延长线于点F.
(1)求证:△ADE和△CEF的面积相等
(2)若AB=2AD,试说明AF恰好是∠BAD的平分线
9、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F是对角线AC上两点,且AE=CF.试说明:∠EBF=∠FDE.
10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AB=4,P是线段AD上的动点,PE⊥AC于点E,PF⊥BD于点F,则PE+PF的值为()
11、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EF⊥AB于点F,求证:AD=CF.
12、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点E在对角线AC上,点F在边BC上,连接BE、DF,DF交对角线AC于点G,且DE=DG.(1)求证:AE=CG;(2)试判断BE和DF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13、如图,点B、C、E是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CEFG都是正方形,连接BG、DE.求证:BG=DE;
14、已知:P是正方形ABCD对角线BD上一点,PE⊥DC,PF⊥BC,E、F分别为垂足. 求证:AP=EF.
15、如图,AC是菱形ABCD的对角线,点E,F分别在AB,AD上,AE=AF.求证:CE=CF.
15、如图,四边形ABCD是矩形,直线L垂直分线段AC,垂足为O,直线L分别于线段AD,CB的延长线交于点E,F,证明四边形AFCE是菱形.
16、如图,E、F是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上两点,AE=CF,DF∥BE,DF=BE.(1)求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2)若AC平分∠BAD,求证:▱ABCD为菱形.
17、如图所示,在菱形ABCD中,∠BAD=120°,AB=4. 求:(1)对角线AC,BD的长;(2)菱形ABCD的面积.
18、如图,四边形ABCD是矩形,点E是边AD的中点.求证:EB=EC.
19、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AOB=60°,AB=3,求BD的长.
20、在矩形ABCD中,已知AB=2,BC=4,对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D、AC于点E、O,连接CE,求CE的长.
21、已知:矩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O,∠BOC=120°,AC=4cm,求矩形ABCD的周长.
第三篇:平行线证明题
一次函数的应用 专题练习题
1.已知:如图,∠C=∠1,∠2和∠D互余,BE⊥FD于点G.求证:AB∥CD.
2.如图,四边形ABCD中,点M、N分别在AB、BC上,将△BMN沿MN翻折,得△FMN,若MF∥AD,FN∥DC,求∠B的度数
3.如图,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BE∥DF,∠A=∠F,AB=FD.求证:AE=FC.
4.如图,△ABC中,∠BAC=90°,∠ABC=∠ACB,∠BDC=∠BCD,∠1=∠2,求∠3的度数.
5.如图,△ABC中,D,E,F分别为三边BC,BA,AC上的点,∠B=∠DEB,∠C=∠DFC.若∠A=70°,求∠EDF的度数.
6.如图所示,已知∠1+∠2=180°,∠3=∠B,试判断∠AED与∠C的大小关系,并对结论进行说理.
7.【问题】如图①,在△ABC中,BE平分∠ABC,CE平分∠ACB,若∠A=80°,则∠BEC= ;若∠A=n°,则∠BEC= .
【探究】
(1)如图②,在△ABC中,BD,BE三等分∠ABC,CD,CE三等分∠ACB.若∠A=n°,则∠BEC= ;(2)如图③,O是∠ABC与外角∠ACD的平分线BO和CO的交点,试分析∠BOC和∠A有怎样的关系?请
说明理由;
(3)如图④,O是外角∠DBC与外角∠BCE的平分线BO和CO的交点,则∠BOC与∠A有怎样的关系?(只写结论,不需证明)
第四篇:数列证明题
1、已知数列an满足a1=1,an13an1.(Ⅰ)证明an1是等比数列,并求an的通项公式;
2
2数列{an}满足a1=1,a2=2,an+2=2an+1-an+2.(1)设bn=an+1-an,证明{bn}是等差数列;(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
3、数列an满足a11,nan1(n1)ann(n1),nN*.(Ⅰ)证明:数列是等差数列;
n
4、已知首项都是1的两个数列,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满足.(1)令
5、设各项为正数的数列an的前n和为Sn,且Sn满足.Sn2(n2n3)Sn3(n2n)0,nN*
(1)求a1的值;(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第五篇:高等数学证明题
正文: 不等式是中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解题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思想方法。在中学证明不等式一般有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判别法,放缩法,数学归纳法,利用二项式定理和变量代换法等等,其中包含了很多的技巧,从而证明的难度也比较大,下面就利用高等数学知识进行不等式的证明,从中也可看出不等式的证明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利用函数的单调性证明不等式,首先引入下面的定理: 定理1:设有两个函数f(x)与g(x),满足:(1)在闭区间[a,b]上连续;
(2)在开区间(a,b)内可导有f'(x)>g'(x)(或 f'(x)
证明:设f(x)=ex-1,g(x)=x 并且知:f(x),g(x)在[0,∞)连续,并在(0,∞)可导 有:f'(x)=ex >g'(x)=1(当x>0)并有 :f'(0)=e0=1 g'(0)=1 即:f'(0)=g'(0)所以根据定理1有:f(x)>g(x)即:ex-1>x 这样通过高等数学中的导数和函数的基本性质就可以证明。
另外,也可以将不等式转化成:ex-x-1>0,证明方法同上(略)。如果不等式中的次数较高,形式也比较复杂,这可能需要多次转化,才能达到目标,通过下面的例子不难看出这一点。
例2:设a>ln2-1为任一常数,求证:当x>0时,有x2-2ax+1
e4所以:g(x)在x=ln2时为极值点,且为极小值。这样只要说明:g(ln2)>0即可。又因:2-2ln2+2a>0(当a>ln2-1时)所以:在0
f(b)f(a)成立。
ba例3:证明:| sinb-sina | ≤| b-a | 分析:我们知道| sinx | ≤1, | cosx |≤1 ,而a,b我们可以假设其中一个为较大者,则a,b可组成一个区间。再分析sinx函数在该区间内的性质可知符合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条件,从而可以得以证明。证明:若a=b,则等号成立。
若a≠b,不妨设a<b.设f(x)=sinx 则f '(x)=cosx 则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知,存在一点ξ∈(a,b)使得: f '(ξ)= cosξ= 又因为:|cosξ|≤1 所以 | sinb-sina| ≤| b-a | 从上面的定理和证明中,我们不难发现在遇到形如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形式的不等式证明时,可用此定理,使得证明得以简化,其中我们应灵活地利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各种变形进行不等式的证明。利用定积分的有关知识进行不等式的证明
在不等式的证明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不等式是求和的形式,这里我们可以利用定积分的定义或是利用积分的关的性质使问题得以解决,下面的分析不难发现这一点。例4:对任意正整数n>1 3n1123n<()n +()n +()n +…… +()n < 2 2n2nnnn123n分析:不等式中()n +()n +()n +…… +()n 的形式比较复杂,nnnnsinbsina
ba求证:但从中可看出它是一些有相同特性的分式的和。设f(x)=xn(其中x= ,,……,)可看出:x∈(0,1)则不等式的和为0xndx,从下图可看出: 根据函数的凸凹性和定积分的定义可证此题。11n2n3nnn证明:设f(x)=xn , x∈(0,1)因为n≥2,可知f(x)为单调递增的 凹函数,(如上图所示)则有:
1n1n1)]< 0xndx= nn1123n1n1所以:()n +()n +()n +…… +()<
nnnnn1123n1所以:()n +()n +()n +…… +()n < +1< 2 nnnnn11011n1nn1nn又因为: [()n +()n +()n +……+()+()+()n ] > 2nnnnnn= [()n +()n +()n +…… +(1n2n3nn0xndx
n1nn1nn)+()n-()n > nn2nn1n1123n所以:+<()n +()n +()n +…… +()n
n12nnnn3n1123n即: <()n +()n +()n +…… +()n < 2 2n2nnnn1所以[()n +()n +()n +…… +(1n2n3n在上面的证明中,我们利用了定积分的定义以及函数的的一些性质。上面的几个例子中都利用了函数,由此可见函数在不等式的证明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函数的构造和对函数的分析,其中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利用了高等数学中的导数的知识使问题简化,其次本文利用高等数学中的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进行不等式的证明,使得具有符合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形式的不等式证明得以简化,再次通过定积分的定义进行不等式的证明,以上的问题表明高等数学在不等式的证明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优势,我们还需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参考文献:
[1]《高初数学结合讲义 》 首都师范大学张海山教师 [2]《数学分析讲义》 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