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时间:2019-05-15 10:47: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第一篇: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我省“三化协调”发展之路应该如何走?

出处: 责任编辑: 时间:2011-02-23 [大 中 小]

本报记者 王妍

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原经济区‛成为全省上下最热的一个话题。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举措,也促成了中原经济区在被提出后短短一年时间里就被正式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三化协调‛发展是必走之路

2011年1月26日,当人们正欣喜地准备迎接农历新年时,更大的喜讯从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传来,‚中原经济区‛被正式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欣慰的同时,一些专家学者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忧。在去年的一次省市领导与专家学者的座谈会上,某市一位领导表示了自己的疑问,中原经济区到底应该怎么建?如果走‚三化协调‛之路,怎样才能做到‚协调‛?

对此,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耿明斋说:‚建设中原经济区,并且要上升为国家战略,首先必须明确河南在全国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国家想让河南做什么;其次要明确,河南要做和必须做的是什么。‛

从全国的视角看,去年7月12日,胡锦涛到河南考察,走进田间地头察看秋粮长势。今年1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赴田间,调研河南抗旱工作……国家领导人的频频关注,无不显示着河南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重要责任。而就河南省而言,如何让一亿人民富裕起来,由传统农业大省迈向‚三化协调‛的现代农业强省,破解经济发展瓶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不能丢,让全省人民富裕起来的目标不能放、中原经济区建设任务更不能忘,而这一系列的问题只有走‚三化协调‛ 发展之路才能解决。

‚三化协调‛必须同步推进

被并称为‚三化‛的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三个方面;而‚协调‛有两层意思,一是同步推进,二是相互促进。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也在给工业发展提供空间、环境,同时也在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反之,推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又给城镇化提供助力和支撑。这三个方面不是一个谁先谁后的关系,而是一个同步推进的问题。

就此,耿明斋说,基于我省的现实情况来看,首先要用城镇化引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我们知道,工业的发展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工业用地;二是公共服务体系。就土地而言,国家对城市工业用地的管理越来越严格,但是工业要发展,必须

要有一定的工业建设用地,规划工业建设工地,必须加大城市建设。这也表明,要发展工业,首先要发展城市。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也很重要。新乡市某乡镇企业的老板对记者说,现在企业发展最大的问题是留不住人才。为什么留不住人才呢?因为工厂附近没有电影院、没有美容院、没有大商场,没有优质的教育服务、医疗服务。年轻人要选择生活和发展空间,他会更看重企业所在的城市。

而完备的基础设施和优质的社会服务,是要靠城市来提供。城镇化对工业化的引领作用不言而喻。农业的现代化更是如此。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农业规模经营,其实现的途径就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让农民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因此,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

与此同时,工业吸纳就业、聚集人口、创造财富,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规模经营下的农业现代化为城市提供劳动力,从而支撑城市的发展。

‚‘三化协调’具体到一个市或一个县,就是首先要做好城市规划,通过谋划城市发展工业,吸纳农民就业,实现农业现代化。‛面对地市领导的困惑,耿明斋的回答简要而清晰。

‚三化协调‛发展须解开土地症结

每一场改革都会伴随着阵痛,‚三化协调‛ 在实施过程中也并不尽如设想中的美好。土地资源配置的争夺,是‚三化‛之间最大的矛盾。

‚失地农民‛,这个以往对农民兄弟来讲陌生的词汇,目前已成部分农民的代名词。像所有处在改革发展进程中的省份一样,在河南,这个‚部分‛所代表的数字越来越大。在2011年年初召开的河南‚两会‛上,‚失地农民‛的权益与生活保障问题被不少代表热议。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怎样在不减少农业用地的情况下,保证工业项目、城市发展用地,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解开土地症结,‘三化’就能协调发展了。‛长年研究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变化的耿明斋一语中的。

工业发展要用地,城镇建设也要用地,但耕地红线如何保?粮食安全如何保?在失去千百年来所依赖的‚命根子‛之后,农民的生存和生活问题如何保?这些都是我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对于城镇化,一些地方官员的理解还停留在建多少高楼,修多少路,盖多少厂房上。其实,这些都是城镇化的表象。其本质是什么呢?是农民进城。‛省社会科学院的一位研究员对记者说。

‚农民进城现在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要进得来,二是要出得去。‛这位研究员说,‚在户籍问题上,农民迁移自由不能有障碍。同时,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也要均等化,要给予其相对完备的社会保障。第二是要出得去,现在的确有一部分农民不愿意从农村出去,他们舍不得在农村的固有利益,比如宅基地、承包地等。所以,在推动农民进城上,一定要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采取措施。现在有一个变通的办法——确权。比如,老张家有三分宅基地,政府发个证,证明使用权是他的。确权之后,再进行流动、转让,农民们安心地进城。‛

‚从政府官员到专家学者,大家都在探索如何破解这个问题,无论如何,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不能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省政府的一位干部说。

高体健:中原经济区要探索走出一条三化协调发展的道路

www.xiexiebang.com 2010-10-27 11:45:54 进入商城 进入论坛

据河南日报消息,在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建设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粮食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道路,试点已经成功,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应尽早纳入国家战略,着力加快实施。

把中原经济区建成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巩固提升农业基础地位,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有利于促进节约集约集聚发展,推动形成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模式;有利于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更好地实施促进中部崛起和国家区域总体发展战略;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农”问题既是制约“三化”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三化”长期不协调发展的后果。因此,必须用改革与发展的办法,在创新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的基础上,把推进“三化”协调发展与解决“三农”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在逐步解决“三农”问题的同时,更好地推进“三化”协调发展;在加快推进“三化”协调发展进程中更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

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途径。必须坚持城乡统筹、产城融合,规划先行、三规合一,改革创新、因地制宜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加快构建现代城乡体系;着力推动产城互动,实现产城融合发展;推动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使进城农民享受城市文明成果;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努力走一条大中城市与小城镇、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动力与支撑。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壮大战略支撑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着力增强产业集聚区承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积极优化企业结构;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构建结构优化、合力强大、优势持久的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体系。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发展现代农业上取得新成效。加强农业基础设

施建设,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扎实推进国家粮食战略工程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建设,扎实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同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在与卫辉市、唐庄镇负责同志座谈时,吴天君指出,唐庄镇在“三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要围绕建设全市“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加强工作:城镇化要围绕完善镇区、社区公共服务,加强就业服务管理,提升就业水平,走出一条不以农民放弃土地享受市民生活待遇,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工业化要加强产业集聚区硬件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狠抓项目的落地、建设;农业现代化要在已有的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基础上,加强谋划,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以城镇化促进“三化”协调发展

——市政府《关于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实施意见》解读

来源:驻马店新闻网 网络编辑:宋东风 发布时间:10年11月03日08:11:11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会议精神,加快我市城镇化进程,2010年10月13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动员大会,出台了《关于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实施意见》。

一、《实施意见》出台依据

——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会议精神。今年9月7日,省政府组织召开了全省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会议。会议要求各地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重要意义,明确今后几年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目标任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三化”协调发展。

——我市城镇化水平落后。近年来,我市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镇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但是,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制约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2009年,全市城镇化率29.5%,分别低于全国、全省17.1和8.2个百分点。(见表1)

表1

2006-2009年全国、全省、全市城镇化率对比表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性。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明确目标,创新思路,抓住机遇,务实工作,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为实现驻马店平安崛起提供强大支撑。

二、《实施意见》主要内容

《实施意见》共6个方面26条。主要内容:

1.推进城镇化的总体要求。2.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3.加强城镇建设和管理。4.强化城镇发展产业支撑。5.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6.强化城镇化工作机制。

三、加快城镇化——促进“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

——基本思路。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实现“三化”在更高水平上协调发展。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和前提,大力发展工业,能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积累城市发展财富、技术、人才,有效带动城镇化。同时,加快城镇化必然为二、三产业发展带来更大空间,促进产城融合,实现产城互动。工业化和城镇化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共同带动农业现代化,从而实现“三化”协调发展。

城镇化是破解“三化”死结的金钥匙。在推进“三化”发展过程中,空间问题成了目前发展的突出矛盾,工业化需要空间,农业现代化发展也需要空间,城镇发展本身就是空间不断拓展的过程。如何解决空间短缺和空间需求强度大这一矛盾?只能从提升空间使用效率上寻求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新型城镇化。因为农民向城镇转移,人均居住和生活用地空间将会减少,从而腾出工业项目落地的空间。同时,农民进城也腾出了农业用地空间,可以使留下来的农户扩大种植面积,实现规模经营和农业的现代化。

——指导思想。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规划为引领、以项目为抓手、以产业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以民生为根本,推动全市城镇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城镇与乡村共同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全面开放、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城乡互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四、发展目标——勾画全市城镇建设的美好蓝图 ——2012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5%以上。

《意见》提出:根据全省统一安排,实施好城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今后3年,全市城镇化率年均增长2.0个百分点,达到35%以上;2015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100万,县城人口规模达到25万,中心镇人口规模达到1万~2万。

城镇化发展成就:2006年以来,全国城镇化率分别增长1.0、0.8、0.9个百分点,河南省城镇化率分别增长1.8、1.7、1.7个百分点,我市城镇化率分别增长了5.3、1.8、1.8个百分点,均高于全国、全省同年增长速度,从表1可以看出我市城镇化率逐年上升趋势较为显著。

发展目标科学合理:将今后3年发展目标确定为年均增长2.0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发展目标1.7个百分点),是基于市委、市政府站在新的历史转折点上,紧紧抓住全省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机遇,结合我市城镇化发展仍然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实际,通过实地调研并分别召开了各有关单位参加的城镇化建设座谈会、市委常委会进行反复研究论证,审时度势、科学合理地制定出到2015年我市中心城区人口达到100万,县城人口达到25万,中心镇人口达到1万-~2万的发展目标。

——2015年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意见》提出:到2015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

到2015年,省政府提出的城镇化率达到48%,依照人口自然生长率,我市人口将达到900万左右,将有400多万人居住在城镇,根据生态环境和人文居住不超过1万人/平方公里的最佳人口密度,制定出10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和25平方公里9个县城建成区面积的发展目标,是与我市2015年的城镇化率的发展目标相互对应的。

五、中心城区建设和户籍改革——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龙头和切入点 ——突出中心城区建设发挥龙头带动效应。

《意见》提出:加快推进“三区两县一体化”建设,扩大中心城区规模;打通驿城大道,连接五大产业集聚区打造“工业长廊”,升级改造107国道,培育第三产业带;治理 “四河”、改造“四路”,加快打通城区主干道和建设高铁客运站建设,拉大城市框架,提升总体经济实力,强化中心城区的龙头带动作用。

表2

2009年中心城区、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对比表

近年来,随着市级行政新区的北迁,驿城区行政新区的西迁,经济开发区和工业集聚区的建立以及驿城大道等城区主干道的建成,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发展逐步加快,辐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相继获得了“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潜力的20个中国城市”、“全国城市竞争力十佳案例城市”、“中国最具发展潜力金融生态城市”、“河南省省级卫生城市”、“河南省省级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

目前我省郑州等6个城市新区总体规划已获得省政府批准,南阳、安阳等几个城市新区规划正在申报。我市有关部门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驻马店新区的申报工作,新区主体范围包括市工业集聚区、驿城区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经济开发区以及驿城区、遂平县的部分乡镇,规划面积为近200平方公里。随着中心城区的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市带县、县带镇、城镇带农村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这种带动作用更多地表现为市场的方式、经济的力量、无形的影响。以中心城区来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提供了场所,二是为县城的规划建设管理提供了示范,三是为小城镇和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把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作为加快城镇化的切入点。《意见》提出: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原则上放开中心城区、县城乡镇全部放开户籍限制,凡在中心城区、县城或乡镇所在地有合法稳定住所、具备基本生活保证的农民,申请者本人、配偶及未达婚龄的子女、双方父母均可在城镇登记户口,可享受城镇居民的一切待遇;农民进城后在农村享有的各项政策不变,允许其每年自愿选择城镇社保或农村社保。这是根据省里要求,结合我市平舆县吸引农民进城的经验做法提出的。

通过这一政策的制定,降低了农民进入城镇的门槛,有效解决了农民进城落户的实际问题:一是简化农民进城落户条件,二是农民进城可享受城镇居民享受的一切待遇,三是农民进城后在农村享有的各种政策保持不变,将进一步加快了农民进城的步伐。如平舆县通过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兴办城镇教育、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短短5年时间,县城建成区面积由7.2平方公里扩展到14.9平方公里,县城人口由7万增加到15万,实现了县城面积、常住人口翻一番,城镇化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

六、产业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强大后盾 ——发展工业提供强力支撑。

《意见》提出:充分认识传统农区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尤其是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对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意义,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新型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实现产城融合,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产业支撑。

目前,我市工业经济规模小、水平低,发展缓慢,制约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制约了城填的带动辐射能力,影响了城镇化发展进程。破解城镇化发展难题,就要大力发展工业,以工业的发展带动城镇化。发展工业要重点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筛选一批重点投资项目,推进重点企业与国有大型企业的战略合作。如河南华润电力投资76亿元的古城二期扩建、国电驻马店投资50亿元的2×60万千瓦机组等投资超10亿元项目,前景和发展潜力都非常好。继续做好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好发展投融资中心、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土地储备中心三个平台,解决好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投资、中小企业融资、项目建设用地三大难题。中心城区要重点发展医药、能源和煤化工、机械装备制造、轻纺、农产品加工、建材等六大支柱产业,县里要培育扶持2~3个支柱产业。

——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繁荣。服务业发展重点:

1.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

2.提升改造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3.发展文化旅游业。

——搞活房地产业为城镇化建设注入活力。

房地产业是城镇化的推进器。进程农民需要住房,新增城镇人口需要住房,而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的真正转移就是农民要在城镇有固定的工作和有地方住。规范发展城镇房地产业,改善房地产开发结构,有序开发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搞高中低多种档次的商品房,建立多种保障机制有机结合的城乡住房保障制度,加快廉租房、城镇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建设,满足不同收入水平群体的居住需求,为进城农民安居乐业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以稳定的工作、优美的居住环境、优质的教育水平等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加快向城镇转移。

七、创新机制--加快城镇化建设的着力点 ——科学规划彰显城镇发展特色。

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决定着城镇建设的方向。注重城市发展形象,塑造城市特色已经成为城市发展规划中一个倍受注目的课题,目前中心城区和部分县已邀请国内知名规划设计院在编制城镇发展总体规划。在城镇规划中要树立紧凑、复合发展理念,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充分体现工业、服务业、现代农业三次产业复合,经济、生态、宜居三大功能共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对内可以增加市民的认同感、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市民素质,增强凝聚力;对外可以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有利于提高知名度,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在城镇建设中,应注重研究自身特色,发掘潜力,突出自己的主体色调,培育自己的代表作品,凸现城镇的个性与特色,避免城镇建设走入“千城一面”、缺乏特色的怪圈。

——打破制约城镇建设“瓶颈”: 1.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2.构建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

3.创新经营与融资联动机制。4.探索建立“以商补公”机制。——保障城镇化建设用地需求: 1.构建节约集约用地机制。

2.探索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机制。——提高城镇化建设工作效率: 1.创新行政管理体制。2.建立联席办公会议制度。3.出台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严格考核奖惩。

把城镇化工作列入“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城乡建设计划。市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组织市直有关部门,参考省里考核体系、结合我市实际,制定考核办法,对各县区城镇化和城乡建设工作进行评价和考核。建立城乡建设财政激励机制,每年对先进县区、乡镇(街道)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

(执笔:王俊林

李志毅)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

———三论学习贯彻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精神

作者:本报评论员 新闻来源:许昌网 点击数:448 更新时间:2010-12-17 8:43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就指出:“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乡村城镇化的历史。”省委、省政府也强调,在中原经济区发展中,要以新型城镇化带动“三化”协调发展。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更是明确提出,要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战略重点,坚持走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新型城镇化,到底新在何处?专家解释,与传统提法比较,新型城镇化不仅重视数量规模的增加,更强调文化、公共服务等质量内涵的全面提升;不仅依靠

中心城市带动,更强调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过去“重城轻乡”、“城乡分治”,现在则强调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化”协调发展,为何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答案是明确的:新型城镇化是破解“三化”死结的金钥匙。在推进“三化”发展过程中,空间问题成了目前发展的突出矛盾,工业化需要空间,农业现代化发展也需要空间,城镇发展本身就是空间不断拓展的过程。

如何解决空间短缺和空间需求强度大这一矛盾?只能从提升空间使用效率上寻求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新型城镇化。因为农民向城镇转移,人均居住和生活用地空间将会减少,从而腾出工业项目落地的空间。同时,农民进城也腾出了农业用地空间,可以使留下来的农户扩大种植面积,实现规模经营和农业的现代化。可以说,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抓好新型城镇化就抓住了“三化” 协调发展的“牛鼻子”。

就当前的许昌而言,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路在何方?

第一,要着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提出,要把加快新型城镇化作为新一轮发展的战略重点、中心任务和重要引擎,确保“十二五”末城镇化率在50%以上,把许昌打造成对接郑州、辐射豫南、联动周边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要坚持规划引领,创新规划理念,推进城镇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和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五规合一”,促进城乡规划有机融合,健全完善规划体系;要完善城镇功能,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抓好以铁路、公路和许昌航空客货枢纽港为重点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打造区域交通枢纽;要推动竞相发展,引导各县市组团进一步明确定位,积极推进,比翼齐飞,竞相发展;要促进城乡统筹,坚持加快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融合,积极推进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和社会管理一体化的新格局,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和繁荣;要强化城乡管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为抓手,带动创建工作巩固提升,营造更加宜居、宜商、宜业、宜游的生活环境。

第二,要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和前提,大力发展工业,能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积累城市发展财富、技术、人才,有效带动城镇化。同时,加快城镇化必然为二、三产业发展带来更大空间,促进产城融合,实现产城互动。工业化和城镇化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共同带动农业现代化,从而实现“三化”协调发展。所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意义重大。在全市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要按照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要求,围绕构建以高端、高质、高效产业为引领,主导特色产业为支撑,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的现代工业体系,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主导、特色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区提升工程,加快建设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的产业集聚区;突出抓好中原电气谷建设,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电力装备制造业基地。

第三,要着力发展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具有必须依靠科技、装备、资本和改革创新来推动发展,必须与其它相关产业关联发展等特点。因此,在工作定位上,发展现代农业就要突破“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市场的意识、科技的支撑、产业的思路”,来推进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要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切实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个百万”工程(到2015年,建成100万亩的高产粮食生产基地、100万亩的优质蔬菜生产加工基地、100万亩的名优花木和中药材基地)落到实处;大力发展畜牧业,奋力实现到2015年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突破50%的目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规范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快农村制度创新,在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和农村产权制度、金融制度、集体林权制度、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第二篇:实施城镇化是加快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路径

实施城镇化是加快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路径

新华网贵州频道1月12日电 1月11日,贵州全省城镇化推进大会在贵阳召开。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在会上指出,加快推进城镇化是解决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慢”的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路径,是“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重要载体和支撑。栗战书在会上强调,要充分认识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需要来看,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伴生体、“双胞胎”,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轮子,两者互为依托、互为促进。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市场和空间保障。贵州工业化不发达而城镇化发展水平又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城镇化是解决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慢”的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路径,是“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重要载体和支撑。

栗战书说,贵州未来最具潜力的发展动力在城镇化,最雄厚的内需潜力也在城镇化,抓城镇化就抓住了投资拉动的助推器、抓住了加速发展的牛鼻子。从做好“三农”工作和扶贫开发的需要来看,贵州贫穷,表现在农村,根子在城市,根本出路在城镇化。适度合理科学地建设一批中小城镇,不仅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集中度,而且可以较快缩小城乡贫富差距。贵州农村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基本上不可能就地致富,只有走出大山,进入城镇,寻求到就业,才是根本出路。我们加快城镇化建设,目前主要不是解决城市人口拥挤问题,而是解决农民下山、进城进镇问题,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这一点,是贵州的特性,也是我们抓城镇化的根本着眼点。我们要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目标,必须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上找出路。从发展条件和趋势来看,贵州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基础条件进一步增强、推进城镇化的思路更加清晰、城镇化和工业化进入了加速发展期,必须乘势而上,奋力推进城镇化发展。

栗战书强调,要从省情实际出发,大胆探索,积极稳妥,统筹推进,努力走出一条贵州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当前,推进贵州城镇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三点:

一是一定要注重促进城乡特别是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毫不动摇地把带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放在城镇建设的首要位置,这个大方向什么时候都不能偏离;

二是一定要让基础设施、社会资源、公共服务向乡镇覆盖,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三是一定要配套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公共公益事业,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现代文明和先进文化,得到更多的实惠。

新华网贵州频道1月12日电 1月11日,贵州全省城镇化推进大会在贵阳召开。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坚定不移地推进城镇化,充分发挥城镇化“一头连着工业化,一头连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双向带动作用和重要节点作用,努力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助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栗战书在会上作重要讲话。栗战书强调,要充分认识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需要来看,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伴生体、“双胞胎”,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轮子,两者互为依托、互为促进。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市场和空间保障。贵州工业化不发达而城镇化发展水平又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城镇化是解决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慢”的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路径,是“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重要载体和支撑。贵州未来最具潜力的发展动力在城镇化,最雄厚的内需潜力也在城镇化,抓城镇化就抓住了投资拉动的助推器、抓住了加速发展的牛鼻子。从做好“三农”工作和扶贫开发的需要来看,贵州贫穷,表现在农村,根子在城市,根本出路在城镇化。适度合理科学地建设一批中小城镇,不仅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集中度,而且可以较快缩小城乡贫富差距。贵州农村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基本上不可能就地致富,只有走出大山,进入城镇,寻求到就业,才是根本出路。我们加快城镇化建设,目前主要不是解决城市人口拥挤问题,而是解决农民下山、进城进镇问题,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这一点,是贵州的特性,也是我们抓城镇化的根本着眼点。我们要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目标,必须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上找出路。从发展条件和趋势来看,贵州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基础条件进一步增强、推进城镇化的思路更加清晰、城镇化和工业化进入了加速发展期,必须乘势而上,奋力推进城镇化发展。

栗战书强调,要从省情实际出发,大胆探索,积极稳妥,统筹推进,努力走出一条贵州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当前,推进贵州城镇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三点:

一是一定要注重促进城乡特别是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毫不动摇地把带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放在城镇建设的首要位置,这个大方向什么时候都不能偏离;二是一定要让基础设施、社会资源、公共服务向乡镇覆盖,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三是一定要配套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公共公益事业,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现代文明和先进文化,得到更多的实惠。

关于全面推进贵州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左定超

城镇化是一项系统的、综合性的、庞大的、艰巨的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宏伟工程,城镇化进程的快慢、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象征。人类的城镇化进程,从经济角度看,是不断追求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过程和结果;从人文角度看,是追求现代文明的过程和结果。而城镇化本身又是一个集规划、建设、管理、经营以及与农村协调发展于一身的复杂过程。贵州作为欠开发、欠发达的省份,当城镇化率达到现在的将近30%,即将进入加速城镇化的阶段之时,如何加快推进贵州的城镇化建设,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城镇,彰显城镇的历史、文化、灵魂和气

质,最大限度地使城镇化更好地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服务、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更加富有活力和发展潜力,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现将近期在调研考察城镇化建设中形成的一些感想从五个方面赘述如下,供读者批评。

一、要深刻理解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近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省城镇化进程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2008年,城镇化率为29.11%,但在全国还属靠后。我省贫穷虽然表现在农村,但根源在城市,原因就是城镇化率太低,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反哺和带动作用不够。只有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发展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农民人口,只有管理好、经营好、发展好城镇,增强城镇反哺“三农”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二)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是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实现投资、出口与消费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冲击,根源在于我国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出口及投资拉动,消费需求不足,而广大低收入的农村人口,对于消费需求不旺盛,正是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通过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广大人民的收入水平,才有可能真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模式。

(三)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是增强我省经济整体竞争力,建设高素质、高技能、专业化产业工人的迫切需要。增强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既要有先进的技术装备,更要培育适应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素质、高技能、专业化产业工人。而这一切,都必须依靠城镇化来推动,通过城镇化,使更多农民进入城镇及产业,通过加强培训和教育,使他们成为增强我国我省经济整体竞争能力的人力资本,从而把人口大省转变为人力资源大省。

二、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推进城镇化,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做到科学规划和建设

城镇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通过科学的规划调控,切实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综合协调。因此,在城镇规划建设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规划和建设,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牢固树立新观念。

(一)统筹城乡发展。城镇化的基础动力是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目前我省城镇化还处在缓慢发展向快速发展的过渡阶段,“以城带乡”犹如“小马拉大车”,因此规划建设中必须坚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使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相互促进,加大社会保障、户籍制度等方面改革,彻底消除进城农民工生活、就业、就医、就学等方面的壁垒,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在这次调研中,我们发现遵义市、毕节地区、黔东南州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都能较好地把城乡发展统筹考虑,并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值得巩固、提高、推广。

(二)统筹区域发展。任何一个地区、城镇都不是孤立的个体,与本地区的中小城镇、周边地市州的城市、全省乃至全国都会有联系,在规划中,必须将自身置于更大区域的农业、工业以及产业环境中加以统筹看待。在毕节实验区的规划建设中,他们并未将试验区作为孤立的个体看待,而是放到全省、全国的范围来规划,并充分发挥试验区川、滇、黔的结合点这个优势,努力在发展中将自身建成三省的交通物流枢纽点。

(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过程中,我们在规划产业支撑的同时,还要综合考虑文化教育、交通运输、电子信息、金融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全方位的支持。

(四)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贵州作为以山地为主的省份,基本上没有中原地区那种非常开阔的平地作为城市发展的支点,如何在城镇化过程中做好环境保护、利用并开发自然环境及原始风貌;做好城市水源的保障和保护、地质灾害防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等,都需要统筹考虑。

(五)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城镇化过程中,我们的眼光也得放得更加长远,以国际化的视角来对城市进行规划,尤其是那些能进入国际视野的城市更应如此,把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统筹起来,作为我省发展城市的大市场加以考虑。

三、探索“五个结合”规划建设城镇

贵州省具有多元共生,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古朴浓郁的民俗民风;时代久远、丰赡广博的的历史遗迹;瑰丽奇特、风光秀美的自然景观;还有国家及我省大开发、大建设中的大动脉。必须做到把这些有利因素与城市规划建设结合起来,并使它们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建设具有贵州特色与个性的美丽城镇。

(一)探索城镇规划建设与少数民族风情的结合。我省有苗、布依、侗、土家、彝等18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8.9%,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总面积的55.5%,有着多姿多彩、古朴浓郁的民俗民风,多民族的大杂居、小聚集形成了多元共生而又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些因素在城镇规划建设中加以完好保存并使之发扬光大,既能把民族民间文化弘扬开来,又能推进具有我省特色和个性的城镇建设。

(二)探索城镇规划建设与历史文化的结合。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一地、一山、一水、一石、一洞因一诗、一篇文章、一个民间传说而名噪天下,吸引无数中外游客的事例数不胜数。贵州是历史上夜郎古国与夜郎文化的主要区域,有不少地方留有夜郎文化遗迹;红七军、红八军、红三军、红六军团先后开展过革命活动、建立红色政权,尤其是遵义会议,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红色历史文化。还有,很多老城名胜古迹多、文化底蕴深厚,这些作为我省的文化积淀,理应在旧城改造中得到保护,在城镇化过程中得到体现和表达,在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得到弘扬和传承。

(三)探索城镇规划建设与旅游开发的结合。我省属于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区,有着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雨热同季等特点,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旅游资源富集,在各个不同的城镇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和旅游景点的结合,充分考虑挖掘新的旅游点和城镇的结合,形成一个城乡旅游集群。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很多重庆中老年人到桐梓县避暑休闲,每年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常住桐梓,这些就是因为我省所具有的舒适宜人的气候特征。如此舒适宜人的气候,以及因为喀斯特地貌发育,使得我省具有瑰丽奇特、风光秀美的自然景观,这些优势在我省城镇化进程中应该充分保护并开发。

(四)探索城镇规划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农村的事情,同时也是城乡一体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黔北民居的新农村和城镇建设,把城镇规划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产生了良好的互动,对提高整体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探索城镇规划建设与交通大动脉的结合。当前国家推出的扩大内需的方针,对于拉动我省的交通大动脉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省委省政府扎实推进大交通建设,近年内将形成公路、铁路、航空快捷通往全国以及一些国家的大交通,构建全方位多功能的交通网络。应把城镇规划建设与交通大动脉建设结合起来,充分考虑交通要道的辐射作用,超前构思、超前规划,依托大交通把城镇产业发展考虑进去,增强城镇的发展动力,提升城镇功能。

四、把握“五个原则”规划建设城镇

(一)把握不占或少占良田好土的原则。我省属于山地多、平地少,人口多、人均耕地不足的省份,虽然国家对土地使用有占补平衡的规定,但是要实现占补土地质量相当是很难的,如果大量占用良田好土用于城市建设,长此下去,是对不起子孙后代的。因此城市化建设中,应该做到尽量不占或少占良田好土,更多的开发利用荒山野地,依山不遮山、傍水不掩水,充分变不足为优势,使之成为城镇三维立体空间协调整合的天然支撑。

(二)把握高水平规划的原则。城镇化进程中,规划应放在首位考虑。不论是从当前的人力、物力、财力看,还是从城镇的长远发展来说,规划都是最大的节约和最权威的建设指导。一个城镇规划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这个城市品位和她未来发展的潜力。因此,城镇规划中,要认真分析城镇人口及环境容量,宜大必大,宜小必小的原则要坚持,力避建空城,建挤城和堵城。应坚持民主化和科学化,尊重专家,尊重群众,尊重历史,尊重现实,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引入新理念,运用新方法,创新新内容,彻底解决规划跟着项目走的现象,用国际化的眼光高水平编制城镇规划。

(三)把握高标准设计的原则。在城镇化进程中,各建筑主体、功能主体的设计,应该融贯古今风格,在彰显民族特色的同时,以当今世界的最高标准来加以设计,形成高低错落、疏密有致、色彩协调、节点突出、风格各异的城市作品。使之始终能走在历史中,历久弥新,不至让人过几年就有这个城镇落伍感觉。

(四)把握明确重点、功能齐全、高质量建设的原则。在城镇建设中,各级都要明确自己的重点,如省重点抓省会城市和三个省辖市,市州地抓所在地城市,县抓县城,这个重点不抓住,就会缺失影响带动作用。我们知道,一个功能不齐全的城镇,是一个不完整的城镇,一个不完整的城镇,是市民幸福指数不高的城镇(如电灯常熄,水常停,路面破损,排污系统不畅等等);一个建设质量不高的城镇,是对纳税人、对市民不负责任的城镇,甚至是对市民生命安全不负责任的城镇。基于城镇功能和建设工程质量有如此重要性,在城镇的规划建设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城镇各种功能,必须具有完整的基础设施,并高度重视每一个项目的工程质量,确保每一个建设项目都严格按照规划、设计、质量等要求进行建设,使功能齐全质量安全的城镇造福于市民。

(五)把握高效率管理经营的原则。一个城镇的生命力在于她的运行作为,人气旺,经济活跃,有项目落地,有人来,有人住,住得下的城镇,才能算得上一个有所作为的城镇。管理主要是卫生、秩序、安全,要持之以恒管好就必须建立长效机制。而经营好一座城镇,需要高度的智慧,要把城镇的人力要素、资本要素、生产要素等站在国际、国内大环境中做最有效率的配置,使他们发挥最大的作用,拉动经济全方位发展,从而为提高人民的福祉贡献出最大的力量,这是经营管理城镇需要把握好的原则。

五、思考城市的“五大要素”对提升城市品位的作用

一是城市的灵魂。一个有灵魂的城市,才是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城市。如延安宝塔、乐山大佛、遵义会址,都是这些城市灵魂的所在,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彰显和传承城市的灵魂,对于提升一个城市的品位非常重要。我们在规划建设中,对于新城要结合城镇的历史底蕴,充分考虑其灵魂,对于老城要找出灵魂、张扬灵魂。二是城市的气质。我们深入体会,每一个城市都有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气质,如北京的恢宏、深圳的青春、苏州的经典、西双版纳的浪漫,这些气质都是一个城市耐人品读之处,城市规划建设中如何把我省城市的钟灵毓秀或者其他气质表现出来就非常值得考虑了。三是城市的雕塑。城市的雕塑往往就是城市的象征,如兰州的黄河母亲、广州五羊、三亚的鹿回头,这些雕塑将这个城市展现在世人眼中,也就成了这个城市给世人的记忆。四是城市的诗情画意、锦绣文章。如武昌有毛主席的诗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千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泰安有孔子名句“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些诗情画意、锦绣文章能在我们的城市中表现出来,这个城市就算是文化底蕴深厚、激励来者的城市了。五是生活环境、精神状态。我们在规划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建什么样生活环境和精神状态的城市,满足市民生活需求。如成都搓麻将、品茶休闲,重庆麻辣火爆,北京没完没了的仕途和多元文化等等。有的休闲,有的进取,各不相同,但都抒写着自身的精神状态,我省城镇化建设当中如何优化生活环境与精神状态是值得深思。用战略家的思维和与时俱进的眼光,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一个个有风情、有文化、有个性、有历史、有故事鲜活水灵灵的城市。高水平管理和经营城市,通过发展城市经济拉动经济社会实现历史性跨越。

第三篇:经济社会发展

伯乡4村“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开展的三年规划及2014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重点: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围绕社会稳定,长治久安,以经济提高促进宗教和谐,以转变作风拉近干群关系,促进民族团结,积极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力推伯乡社会经济发展上台阶。

二、指导思想

以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同志在莎车县卡群乡调研“三民”活动时的讲话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地委、市委“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的各项决策,严格落实“九大任务”,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全力维护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基础。

三、总体目标

通过三年的努力,使我村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明显增强,村阵地的堡垒作用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村民的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明显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宗教充分和谐,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绩,力促村生活习惯卫生,环境整洁,管理民主,力促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所提高,达到村党支部“有人办事,有钱办事”。

四、2014工作目标计划

修缮村阵地的基础设施,加强村阵地堡垒实力。开展宣讲培训,提高村领导班子的政治素养、经营管理能力。发掘优秀青

年,充实党员队伍。开展法制教育、政策宣传、技能培训,提高村民法律意识和创富能力。开展“四下乡”活动,做好帮扶工作,做好帮耕工作,服务群众,凝聚民心,促进民族团结。召集宗教人士及信教群众,举办宣讲会,治理非法宗教活动。协调解决村集体土地问题,引导村民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完成村前一组至六组4KM的道路硬化工作,改善村容村貌。开展驻村干部双语学习。

五、2014年工作措施

围绕基层组织建设、改变工作作风方面

1、积极培养选拔村级后备干部,有意识地将那些思想素质好、发展能力强、群众信得过、踏实干事且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中青年村民选进村“两委”班子,提高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组织好村小组干部和村民代表的选举,配齐配强村小组干部,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后备人才的培养。

2、壮大党员队伍,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吸纳优秀致富能手加入党组织。做好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展,开展远程教育,争取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重点抓好 “三培两带”致富工程,目前我村共有致富能手、科技示范户75人,力争今年发展党员1-2名。

3、进一步配套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种植果蔬。开展远程教育和宣讲活动,扩充农家书屋建设,增加政治、农业经济类书籍,每月举办学习讨论会。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邀请市文工团下乡宣传编排文艺节目。

4、在村务公开栏,同时以公开栏、入户宣传等形式及时公

开村情村务,严格落实村务公开、一事一议制度,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力争将村务决策、村干部补贴、集体财务收支、计生指标、发包、工程投标、宅基地分配、五保救济发放等内容每季度向村民定期公开

围绕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宗教和谐、社会稳定工作方面

5、按照市委组织部三民办“三民”工作方案在5月前完成入户走访和宣传教育工作,建立每户家庭及其成员基本情况台账,“一户一册”梳理分类,将发现的问题在村里协调解决。

6、开展技能培训,积极组织村里中青年参加市、乡组织的各种技能培训、创富培训。倡导科技兴农,推广农业机械化。

7、开展法制宣传和民族团结教育。5月份结合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协调乡司法所调派优秀干部下村,集中村民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和“五观”教育,强化村民法制意识和维稳意识,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充分发挥乡司法所、村调委会、治保会矛盾排查组织作用,把矛盾解决在初始和萌芽状态。在6个小组核心处设立法制宣传栏。

8、开展对辍学儿童家庭的劝导工作,在6月30日前完成由乡教育办上报的4村辍学小学生13名,中学生10名的家访工作,扎实开展工作组成员一帮一,“结亲戚、交朋友”活动,保证每月走访一次,尽力解决帮扶对象生活上的困难。

9、发放宣传单、利用学习宣讲日、建立宣传栏等方式宣传强农惠农政策、民族团结先进事迹。

围绕推动民生工程建设、整治村容村貌方面

10、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积极整治村容村貌,做到村委会

有专人负责,每季度开展对各村民小组督导检查评比工作,对整治工作落实好的小组及时进行表彰,对差的进行处罚。大力引导村民建沼气池,全村有条件的农户提倡建有沼气池。搞好庭院经济,提升经济和环境。做好路旁水渠清理工作。

11、加强村集体资产管理。经工作组与村党支部协商,征得乡党委支持,力争在2014年完成对前任书记以不合理低价承包出去的62亩土地的变更工作,重新定价再予以发包,进一步挖掘增加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潜力。优化林果种植结构,提升品质,促进农民增收。

12、开展双语学习。采取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成立“双语”学习小组,每周一天“双语”日,“每天一句话,3个单词”,做好学习笔记,学习时间以不超过2小时为宜,可适当以趣味性活动来确保参学对象兴趣和学习效率。学习内容以日常工作,贴近生活的词汇、语句为主,争取年末住村干部能达到用双语进行基本日常交流。

伯什克然木乡叶汗里4村

“三民”活动工作组

2014年4月2日

第四篇: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可以这样说:项目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是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千斤顶”,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发动机”,是增加发展后劲的“聚合器”。项目的建设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而项目库的建设则是项目建设工作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基础。2009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为了克服金融危机影响,顺利实施“二次创业”发展规划,加快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抓好项目建设尤为重要。因此,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加强项目库建设。

一、项目库建设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项目在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巨大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在上项目过程中,不仅要有一批在建项目,一批拟建项目,还要有一批通过策划、筹备和包装,足以引起上级重视、资金支持和吸引投资商的储备项目,为今后上项目、争资金、引投资集聚充足的能量,这就是项目库建设。

抓好项目库建设,通过对全县现有在建项目、拟建项目、储备项目等进行收录入库、汇总分析以及优化整合、策划包装等,就可掌握全县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分析研究存在问题及原因,采取有效推进措施,从而实现对项目建设工作的有效管理,进而达到促进项目建设强势推进、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抓好项目库建设有利于向上申报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支持 项目的储备是申报项目、争取资金的前提,没有项目,就使项目申报成为“无源之水”、“无米之炊”。近年来,国家、自治区在确定项目的投向后,往往要求在很短时间内就要把项目报上去。因此,保证一定水准的项目储备,对抢抓国家、自治区政策机遇,扩大投资,培育经济发展后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去年第四季度,中央新增1000亿投资,县发改局在接到项目申报通知要求后,在短短的2天内即组织水利、卫生、计生、教育、文体、林业、畜牧水产等124个项目申报。由于材料扎实,工作及时,我县获得了上级资金2341万元的支持,实施38个项目。如果没有平时的项目储备,没有项目库的建设,整个项目申报工作就会非常被动。

(三)抓好项目库建设有利于招商引资

“抓招商就是抓发展”,招商引资的最终目的是使项目落户柳城,发展壮大,促进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而抓好项目库的建设也是招商引资的基础工作。我们除了以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外,更重要的是结合本地的资源、交通、土地、环境等优势,提出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优质项目,通过优化整合、策划包装,编制形成工业、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招商引资项目库,这样在招商引资中才有吸引力、有竞争力,才能提高招商成效。

四、切实加强项目库建设,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充分认识项目库建设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项目库建设工作

发展战略要靠规划来落实,实施规划要靠项目来支撑。下大力气建设好项目库,是实施我县“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迫切需要,是实现柳城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是一项关系我县发展的全局性、基础性任务。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表明,固定资产的投入对经济的增长作用十分显著,这也要求我们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而通过投资项目储备库建设,发现更多、更好的项目,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用项目拉动全县经济快速增长,优化资源配置,对确保我县经济超常规发展,实现“富民强县”目标是十分必要的。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建立项目库的重大意义,把抓好项目库建设工作作为当前经济工作中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尽一切努力做好筹划和筛选项目工作。要动员各方力量,广泛征集项目,论证项目,参与项目库建设,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态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合力,全力推进项目库建设。

(二)强化管理,加大投入,有力支持项目库建设

工作项目库建设首先要解决三大支持问题。一要解决工具支持,必要的办公场所、设备、信息和交通工具是项目库建设的基础条件。二要解决费用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落实项目库建设等前期工作经费是建设项目库的前提条件。三要解决人力资源支持。要有一批相对独立的人马专心开展项目工作,如柳州市,在发改委专门设立项目促进中心,新安排了20个事业编制,鹿寨县则由一名政府办副主任兼任项目办主任,强化项目管理工作。因此,选择充实一批肯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人员是做好项目库建设的必要条件。我们也必须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完善项目库建设机制,理顺关系,协调各方,有力推进项目库建设工作。

(三)全面提升项目库建设质量水平

首先是规范有序建立项目库,努力增加项目储备。各部门、各单位要坚持按照县设立总项目库,乡(镇)、经济管理区和主管部门设分项目库,企事业单位设子项目库的要求,建立三级项目建设储备库,实行常年筛选、滚动储备。各级项目储备库又按目录库、简介库、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库三个层次相应建立;每个层次应按续建、新开工、拟建、储备项目四种类型顺序建库。

其次要突出重点建立项目库。项目库的建设必须结合国家产业政策,面向国内外市场,围绕落实柳城作为柳州市一小时经济圈卫星城和柳州人居后花园的定位,按照“工业立县、富民强县”的总体发展思路以及落实我县“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角度来筹划提出项目,努力筹划一批能够振奋人心、上档次上水平的项目。从我县实际出发,在继续抓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包装和建设的同时,建议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加快项目库建设:一是围绕支柱产业提出项目。要通过加快项目开发,把我县制糖、化冶、茧丝绸三大支柱产业做大做强。二是围绕工业结构调整优化提出项目。要根据我县提出的机械零部件加工、新材料新能源、农副产品加工、五金机械加工、生物制药等五大新兴特色产业找项目,以柳州打造全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生产基地为契机,发展柳州汽车零部件和五金机械,大力发展生物能源建设,积极发展铟、超微粉体、镁合金、钛合金、白碳黑等新型材料以及新型墙体材料、装饰材料等新兴产业项目,促使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是围绕工业集中区功能定位提出项目。工业集中区是项目落户的载体,具有较强的项目和产业承载能力。因此,我们要围绕我县河西、沙埔、六塘等主要工业区,突出园区特色,打造园区品牌,根据其功能定位提出项目。河西工业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食品、茧丝绸深加工、轻纺、服装、制药、新型材料、精细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行业;沙埔工业区重点发展电子机械、汽配、铸造、小五金及工业配件等产业;六塘工业区化工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重点发展化工、冶炼等产业,打造化工工业园。四是围绕优势资源开发项目。我县的农副产品、矿产(白云石)、旅游、中药材以及国有土地等资源较为丰富,具有较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搞好这些资源的开发,是全县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为此,要从优势资源开发着眼包装项目。

再次,切实提高入库项目的质量和水平。建立高质量的项目库,对项目的选择要从我县比较优势出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产业发展方向,超前考虑市场需求,尽量做到能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发展后劲,培育扩大财源,推动我县经济发展。要严格把关,坚决不让低水平的项目、污染严重的项目入库。为此,一是项目初选后,要组织土地、环保等部门和有关专家,对项目的可行性、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空间选址和生态影响等进行论证,确保入库项目能达到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的要求;二是要集约利用能源、水、土地等自然资源,坚持较高的环境标准,构建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三是要建立健全储备库项目质量评估制度,对储备项目逐项进行综合绩效评价。

最后,要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高质量项目库的建设,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向上申报、争取项目资金,而项目之争,其实就是项目前期工作之争。只有扎实做好有关的项目前期工作,才能提高项目质量,才能赢得“项目之争”。这些方面我们必须向柳江、鹿寨等先进县学习,这些县每年均由县财政安排几十甚至上百万元专门用于项目前期工作,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经过几年滚动,项目储备充足,项目竞争实力增强,得以实施的重大项目逐年增多。

第五篇:城镇化-经济20130810

城镇化 —科学布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生态文明

户籍制度改革--以户籍制度改革为核心

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征用与城市拆迁

防止城市病—城镇化区别于城市化

一概念

城镇化: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夸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政策背景

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三目的意义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投资与出口后劲不足等问题,而内需不足在短时间内又无法快速提振。投资、消费结构已经接近“临界点”的判断已经基本形成共识,寻找新的驱动,调整投资结构已经迫在眉睫。传统城镇化模式积累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城镇化转型刻不容缓。

新型城镇化

一存在问题

1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

2户籍人口城镇化速度慢于常住人口城镇化速度

二产生原因

1新型城镇化的逻辑主线与路径。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扩大内需是调结构的首要任务→最大的内需在城镇化。

2新型城镇化强调消费升级和城市智能化。未来的城镇化进展中不再是钢筋水泥式的“城市化”,更强调消费结构升级、信息化城市、智能化城市。

3城镇化将成调结构、经济再平衡平台。李克强强调将城镇化与其他配套改革联系起来,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挥城镇化综合效应,释放内需巨大潜力。4新型城镇化强调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统筹。

四应对策略

1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

2加快改革户籍制度

3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户籍制度改革

一应对策略

1扩大户籍制度改革范围,进一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2以土地制度改革为重点,给农业转移人口吃定心丸

3以产业为支撑,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4以统筹安排为思路,分层分批地进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土地改革

一应对策略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

1)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2)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城镇化进程

1)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缩小行政性征地的范围,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图市场

2)允许农村集体宅基地的使用权自由转让、抵押和出租

3)允许有条件的农村由农民自主推进城镇化

城市病

一表现

1人口膨胀

2交通堵塞

3环境恶化

4住房紧张

5就业困难

„„

二应对策略

1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境,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

2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

3树立以人为本、城市治理的理念—管理型转变为服务型

4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体系

下载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副司长 张天佐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力中最具有活力的要素,农业机械化历来是衡量农业发展水平、反映农......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农业方面:立足于促进农民增收,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稳步推进“特色种植业、水生蔬菜产业、畜禽产业、水产业、特色农业旅游”五大产......

    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发展

    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在县第十一届三次党代会结束时的讲话中共绥阳县委书记袁竞(2009年12月28日)各位代表,同志们:县十一届第三次党代会在全体代表的共同努......

    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

    六十年风雨兼程 六十年成就辉煌 日期:2009-9-2 六十年风雨兼程 六十年成就辉煌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十大变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

    温州经济社会发展

    温州经济社会发展:回顾与展望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受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温州的经济运行出现了小幅波动,有效控制了民间借贷危机引发的社会问题。经济......

    2013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最终版)

    2013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报告还制定了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

    学前儿童双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信息时代的到来

    学前儿童双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日益加快和国际间交往的日趋频繁,一个以汉、英两种语言为媒介的双语教育正在我......

    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

    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2001—2010这十年,对于共和国来说,是新世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更是科技创新能力大幅跃升的关键时期。从“加快科技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