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共产党宣言与人的全面发展
共产党宣言与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最核心的价值之一,也是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是伴随着其哲学思想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深入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共产主义理论为基础第一次初步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以唯物史观理论为基础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宣言》第二章的末尾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对未来社会本质的高度概括。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不仅获得了经济上的解放,而且获得了政治上和精神上的解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每个人的个性、才能、智慧都能得到自由的发展。恩格斯认为,除了《宣言》中的这段话外,再也找不出合适的话语能够准确地将社会主义或说共产主义社会与一切旧社会区别开来的了。可以这样说,人的自由发展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与一切旧社会的本质区别。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人的自由发展的光辉思想。同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从低级文明走向高级文明、从不完全走向全面发展的动态过程。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形态的角度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经过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三个形态的学说,即原始的人,经
过旧式分工与支配下片面发展的人的曲折历程,最终达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十分丰富。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诸方面的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恩格斯指出: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它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而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人终于成为自己与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这一论述说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类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二是以智力和体力为核心的能力获得了多方面发展,这两者是相互统一的,人只有得到了自由,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反过来,只有获得了全面的发展,人才会获得自由。
二、宣言中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在宣言中,马克思鲜明地指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就是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实现途径,又以饱满的热情描绘了人类解放的美好图景,即人的个性得以彻底解放,人的权利得以充分实现的理想境界。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权利能够得以充分实现。因为,在这个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社会财富充足,旧式分工的桎梏被解除,阶级、国家及工农、城乡、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三大差别都被消灭。所以,人们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充分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权利。同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的整体利益是一致的。每个人在发展的同时也为他人创造了发展的条件,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一)消除人的发展的受支配性,恢复劳动和劳动产品为人的特性
宣言中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劳动和劳动产品丧失了为人的特性,成了支配人的发展的客观力量的状况。劳动产品成了一部分人剥削另一部分人的手段,劳动成了创造剥削手段的活动。“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因此,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
(二)消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对抗性,重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人的特性
宣言中批判了“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现代的工人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这些不得不把自己零星出卖的工人,像其他任何货物一样,也是一种商品,所以他们同样地受到竞争的一切变化、市场的一切波动的影响。为了重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人的特性,“宣言“指出: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
(三)消除人的发展的片面性,恢复每个人与一切人自由发展的统一性。
宣言批判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就工人阶级自身而言,人发展成为片面的生产工具,生活没有保障。“对工人阶级来说,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再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了。他们都只是劳动工具,不过因为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
需要不同的费用罢了”。在资产阶级那里,人发展成为受资本家获利逻辑操纵的获利工具。为了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发展的片面性的弊端,马克思在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中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三、现实意义
共产党宣言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共产主义学说理论,而且对当代中国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宣言》提出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命题,概括了未来新时代的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和终极价值,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经典性回答。《宣言》所得出的根本结论,正确地解决了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的“每个人与一切人”的关系及其所包含的诸多矛盾,阐明了代替资本主义旧社会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实质和特征。在这个“联合体”中,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处于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历史的发展与进步、现代科技的发展,充分展现了实现每个人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展示了《宣言》所阐发的未来社会的理想根本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所描绘的虚无缥缈的乌托邦。
从实践上看,我国仍长期社会主义初级阶级。虽然社会主义社会消除了人发生全面异化的基础,但在世界资本逻辑占主导地位的今天,我们很难完全摆脱人在发展当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当前,有相当多的人追求经济活动中的实利原则,并推广到社会生活的各领域中。这些人只重视眼前的
物质利益而忽视了对人自身的精神追求,其结果则对人生的价值产生迷惑,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产生偏差,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产生动摇。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在于偏离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要求,忽视了精神文明的建设。因此,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地指导下,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自觉克服人在发展当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不断推进人的解放发展” 当今世界,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重大时代课题。我国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有着明确的含义,就是要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相通的!而这正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与《共产党宣言》根本结论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体现了《宣言》关于未来社会的核心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科学发展观既是解决当前诸多社会矛盾的思想武器,又是通向未来实现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桥梁。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的内涵与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篇:鞍钢宪法与人的全面发展
鞍钢宪法与人的全面发展
(该文系作者2010年3月14日下午在乌有之乡纪念鞍钢宪法诞生50周年学术
报告会上使用的演讲稿)
郝贵生
鞍钢宪法是1960年毛泽东命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的管理大法,其内容极其丰富。本文把鞍钢宪法放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和毛泽东思想的完整整体系上特别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理解其内容及其实质,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和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学说
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精髓究竟是什么?笔者在多年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中,发现相当多的学者和领导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主要表现在不重视或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人学思想、人的发展理论摆在重要地位。文革及其以前的哲学教材主要讲的就是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社会的结构及其发展规律问题。经济学教材把经济学只讲成经济关系本身的发展及其规律,特别是讲成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发展、货币和利润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讲成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发展。给人的感觉就是经济发展、制度发展都是离开了人的所谓纯客观的发展。1983年哲学理论界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是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很好的一次大讨论。但这次讨论又在一种新的大帽子下夭折。但我始终认为,完全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看作人道主义,不能简单把人道主义与唯心史观划等号。关键是对人道主义中的“人”做何解释,用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学说中的人性思想解释,人道主义就是抽象的唯心史观中的人性理论。但马克思主义在回答世界的本质的同时,也科学地回答了社会的本质,回答了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实践的人,是社会关系的人,是具体历史的人。在阶级社会里主要就是阶级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解释“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的人道主义,是弘扬、高杨作为实践主体的劳动者的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也是人的发展的学说,是劳动者发展的学说。恩格斯就说,唯物史观是现实的人及其发展的科学。
所以我们说,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发展的理论把社会发展区分为外部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外部世界的发展又区分为经济的发展、制度(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发展、文化的发展(自然科学理论和技术、社会科学理论)也就是哲学教科书中说说的社会结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发展。但社会发展中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人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讲到共产主义社会时,不仅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角度讲共产主义的特征,还从人及其发展的角度讲共产主义的特征,即大家所熟悉的“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早期的著作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中晚期的《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反杜林论》、《费尔巴哈论》都有许多类似而深刻的论述。
毛泽东思想中虽没有直接提“人的发展”的概念,但毛泽东一开始走上政治舞台,就特别强调革命队伍中的革命者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民主革命时期最著名的就是延安的整风运动,就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武装全党,努力塑造真正的共产党人。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所写的《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三篇短文就是关于中国共产党人人的发展的理论。民主革命胜利后,毛泽东这方面的论述更多。他的“两个务必”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思想,特别是毛泽东在各条战线树立的一系列英雄模范如大家最熟悉的孟泰、王崇伦、王铁人、陈永贵、雷锋、焦裕禄等无数个先进人物,同时结合反面典型教育全党、全社会。如建国初期的对刘介梅现象的解剖、对张青山、刘子善的批判都教育了全党和整个社会,对促进我们的党的领导成员、普通党员和整个社会人的社会主义觉悟的提高和全面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毛泽东所发动的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文革时期对走资派的批判,绝不是单纯揪出几个人来,而是通过对他们所走的道路的分析解剖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提高其基本素质。毛泽东特别倡导全党“改造我们的学习”,倡导学风的根本转变,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该说毛泽东思想理论中是特别重视人的发展问题的。
二、鞍钢宪法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鞍钢宪法给人的直观感觉是一个企业的管理大法,是制度大法。但从它的基本内容分析,它实际上也是塑造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新人的大法。具体表现在:
第一,它塑造的是坚持政治挂帅的又红又专的全面发展的人
任何一个现代化企业都需要业务过硬的技术人员。不仅技术人员过硬,管理人员、普通个人的业务技术也要过硬。西方管理学、马钢宪法中有这样的要求,鞍钢宪法中也有这样的要求。但鞍钢宪法是社会主义企业的大法,它所塑造的绝不是单纯业务、单纯技术过硬的人员,而是具有政治方向、政治头脑、政治过硬的专业和技术人员。因为鞍钢宪法中最重要的一条内容就是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而无产阶级政治挂帅的主要内容就是政治方向问题、就是为什么人的问题,就是世界观问题。毛泽东这里所讲的政治挂帅直接是针对马钢宪法中的利润挂帅、物质刺激所讲的。这一思想实际上也是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一个核心思想。资本主义经济学的老祖宗亚当·斯密就认为,任何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首先是关心、爱护自己。社会生活之所以有交换活动,就根源于人的自私自利性。人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客观上就会促进企业和社会的进步。这就是理论界所说的“经济人”因此他们认为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的惟一方法、手段就是用物质利益刺激劳动者的积极性、刺激劳动者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和技术能力。原苏联的马钢宪法虽然也是号称社会主义的企业之法,但却把资本主义的依靠物质刺激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方法照搬过来。虽然这种方法不是直接讲人的理论的。但它隐藏的含义就是人是自私的,其结果就是进一步助长人的私有观念。所以这种素质的核心就是个人主义、就是自私自利的人。毛泽东认为,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积极性确实同人们自身的物质利益有关系,但它不仅只是同个人的物质利益有关,也同群体的、阶级的、民族的利益有关。同时,人不仅是一个经济人,也是文化人、政治人。人在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的活动中,必然是在一定的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下进行的,离开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纯粹“经济人”是不存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不仅要求作为共产党人的领导者、管理者树立为大多数人的集体主义观念,也要求普通劳动者、普通工人逐步树立为国家、为民族、为集体献身的观念,努力把集体利益摆在个人利益之上,努力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从来不否定个人正当的物质利益,但马克思主义反对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之上。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塑造人的最重要的内容。孟泰、王崇伦、王铁人等一大批工人阶级的楷模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典型。社会主义企业绝不单纯是纯物质生产的单位和组织,它也是生产和发展人的社会组织。
第二,它塑造的是主人翁意识的主体性的人
一个现代化企业中,谁是企业的真正主人?普通工人在现代化企业中只是被管理者,还是企业的主人?同时,参与企业活动的领导者、技术人员、工人如何具有责任感?是从单纯的从个人出发才有责任感,还是从人民、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才有责任感?在这些问题上,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与西方企业,是有原则区别的。在西方企业中,资产是老板个人的,老板是企业的主人,而技术人员和工人不过是老板的雇佣者,是老板的奴隶,二者是商品买卖关系。而在鞍钢宪法中,社会主义企业是公有制企业,这种经济基础决定了企业领导者与普通工人是权利平等的关系。领导者的责任是因为他代表国家和人民行使对企业的管理,所以就有责任感。而广大技术人员和个人也感到企业是自己的,自己是企业的真正主人。“两参一改三结合”中工人群众参加管理是鞍钢宪法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一条内容决定了工人群众在整个企业运行过程中,绝不是单纯以被管理的奴性意识的地位出现,而是以企业主人的主体性面目出现。普通工人的这种主人翁地位决定了工人群众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意识。他们把工厂企业看作自己的家,工厂企业的兴衰就是自己的兴衰。“爱厂如家”就是当时相当多的工人强烈社会责任感意识的具体表现。当前在国企改革中流行一种所谓“现代企业管理”的特征即“以企业产权制度为核心,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而展开”。实际就是说社会主义公有制产权不清晰,导致各级人员权责不明确,工作主动性不强。只有私有制、只有物质刺激才能调动人们积极性。其背后的理论依据就是亚当·斯密的人的自私观点。这种企业管理大法实际是资本主义的管理大法。我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形成的无产阶级最重要的阶级本性,就是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无产阶级自己,就是大公无私,技术集体主义,就是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这个思想就成为作为无产阶级政治组织的共产党人的个别宗旨。革命时期这样,建设时期也是这样。社会主义企业的劳动者、管理者之所以有责任,最重要的就是无产阶级的本性和党的根本宗旨所绝对的,而绝不是是否产权归自己。而且这种企业的管理制度同社会主义一系列其它组织有其共同特点,领导者是仆人,而不是领导者之上的主人。这是社会主义任何一个组织包括企业能否搞好的最重要条件。南街村之所以成功,最主要的条件就是以王宏斌为班子的领导班子是真正履行“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共产党人。
第三,它塑造的是具有团结协作意识的人
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能够取得胜利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军民鱼水情,就是全党全军的团结。“团结就是力量”是那个时代非常响亮的一首歌曲。按照辩证法质量互变原理中的结构变也会导致质变的原理。同样是个体力量的相加,但最终形成的力量是不同的。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1+1可能大于2,1+1也可能小于2.。对辩证法熟知并运用非常娴熟的毛泽东非常懂得这一原理。如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中最大限度地把不同类型的人的个体力量凝聚为最大的集体力量,是毛泽东认真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鞍钢宪法中强调干部走群众路线还参加劳动,强调工人参加管理,强调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的原则就就是把个体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为最大力量的一种人员组成和合作方式。毛泽东这一思想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一大独创,是唯物辩证法原理和唯物史观原理的具体化。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但从来没有否定杰出人物的重要作用。但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只有结合起来才真正体现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也真正体现杰出人物的重大作用。毛泽东在鞍钢宪法中既强调领导干部的作用,也强调技术人员的作用,更强调工人的作用。但三者不是孤立起作用,是相互学习、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相辅相成的关系。这种管理模式形成的人就是具有团结合作意识的人。不同类型的人的这种结合模式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形成最大的物质力量,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发展的内在的强大动力。第四,它塑造的是肯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学习的人
一个组织、一个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活力究竟是什么?在笔者看来,就是学习。理论要学习,技术要学习;今天要学习,明天也要学习。毛泽东所批示的鞍山市委关于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报告中许多地方特别强调干部、技术人员、工人的学习问题。如要“学习毛主席著作”,各级领导“应抽出时间来学习和务虚,以虚带实。”要在企业“造成‘学、比、赶、帮、超’的热潮。”“还要不断搞文化革命,举办业余文化学校、技术训练班等,迅速培养和壮大科学技术队伍。”毛泽东本人就是终身学习、善于学习的楷模。他对这个报告中强调企业各级人员的学习问题也是非常感兴趣的。他在批示中指出要把这个报告“当作一个学习文件,让干部学习一遍,启发他们的头脑,想一想自己的事情。”其中就包括学习报告中的强调学习的内容。毛泽东1966年“五七”指示中提出要“把军队办成一个大学校”,同时指出:“同样,工人也是这样,以工为主,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也要搞四清,也要参加批判资产阶级。在有条件的地方,也要从事农副业生产,例如大庆油田那样。”毛泽东这里虽然没有像美国学者彼得·圣吉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的概念。但他对鞍山市委报告的批示以及“五·七”指示的内容中,毛泽东已经具有把一个社会组织包括现代化企业办成学习型组织的思想雏形了。
按照唯物史观,人类社会任何活动、任何制度、任何组织都离不开人及其人的发展。同理,人的发展也离不开人的活动、人的组织、人的制度、人的关系。不同的活动、不同的组织、不同的关系、不同的制度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的发展。私有制度必然会培养和助长私有观念的人,公有制度下有助于克服私有观念和培养集体主义观念的人。不平等的经济、管理制度会助长特权思想和奴性意识,反之,公平的分配、管理制度有助于人们的平等观念、责任观念、主人翁意识的形成。因此,鞍钢宪法中的人的发展思想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和管理制度。鞍钢宪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管理大法。没有公有制作基础,就不可能有人的真正的全面发展。同时,鞍钢宪法的具体的管理制度也是保障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鞍钢宪法中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就是在现代化企业中坚持党的领导即“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现代化企业中坚持党委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创。毛泽东在红军时期就主张党支部建在连上。它不仅是个组织形式、组织结构,更重要的是保证党指挥枪这一根本原则。而党指挥枪也绝不是党的干部指挥枪,而是从组织上保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指挥枪。同理,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也不单纯是几个专职但的干部的领导,而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思想路线的领导。
三、鞍钢宪法中的人的发展思想的现实意义 鞍钢宪法是企业管理大法,但鞍钢宪法所包含的一般内容不仅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对社会主义的任何一种社会组织都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同理,鞍钢宪法中的人的发展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1、高度重视人的发展在社会发展特别是现代化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有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口号即发展是硬道理。孤立地讲这句话是对的。但马克思主义一讲发展观,必然讲发展的主体是什么?发展的内容是什么?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发展的依靠力量、动力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而猫论、摸论就是这种发展理论的内容。这些观点是错误的。因此这种发展理论就有极大的片面性,由此导致实践中把社会发展单纯归结为经济的发展和GDP的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党的十七大对此又做了深入阐发。笔者认为,科学发展观思想正是针对把社会发展片面归结为经济的发展、制度的发展,经济发展又归结为GDP的发展提出的,突出强调人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笔者在正式刊物发表的有关论文中指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发展观实际上也是“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发展观,“人的发展”为本的发展观。“人的发展”为核心要比“经济建设为中心”更核心,更中心。我们今天之所以强调人的发展问题,不仅是因为人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中的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我们民族在社会发展进程暴露出许多问题、弊端和缺陷。最主要的就是三点,一是拜倒在权力、金钱面前的奴性意识,二是说一套、做一套的虚伪性意识,三是欺软怕硬、欺善怕恶的窝里斗的内耗性意识。这种落后意识不仅普通群众中存在,干部队伍和知识分子队伍同样存在,而且更为严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拜权主义不仅得不到批判,而且随着国门大开与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思潮结合起来构成了当代中国最腐朽文化内容,形成了大批异化了的畸形人、片面人、单向度的人。中国人的这种素质的落后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瓶颈和桎梏。这是我们今天重视人的发展的最重要的现实依据。“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思想提出已经六、七年了,中央也一再强调学习、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但据笔者观察,各部门、单位的学习贯彻基本上是走过场。把经济特别是GDP发展看作重中之重仍然是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学校则仍然是把规模、金钱、研究生点、项目摆在第一位。“育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完全被抛弃。鞍钢宪法中包含的人的发展思想也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西方一些开明的企业家和学者也开始认识到人的发展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如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他的《第五项修炼》一书中就讲到,一个现代化企业“不能只依靠福特、史隆或华生那样伟大的领导者一夫当关、运筹帷幄和指挥全局”,而是要靠企业全体员工的素质和能力。因此,今天我们研究学习鞍钢宪法一定要结合其中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思想,学习毛泽东思想中的人的发展思想、结合中国人的发展状况,真正把人的发展问题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地位上来。
2、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正确处理政治与业务,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人的发展的首要目标
鞍钢宪法最重要的一条内容就是要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政治挂帅”这一提法这些年被当作“左”的空洞的口号,不讲业务、不讲技术。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政治挂帅”是“挂帅”,是指导思想,是方向,是全局,它不能代替业务、技术、手段、方法、局部,但它可以指导它们。离开无产阶级政治的业务、技术、方法必然要走错方向。生活中这类现象太多了。一个党、一个组织是如次,一个人也是如此。毛泽东在抗战时期为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提写的“三八作风”中第一句话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军队是如此,社会主义各种组织和社会主义各种新人的标准也是如此。近三十年来,那么多的干部走上腐败道路,那么多的知识分子变成了商人、政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治方向的迷失。特别是原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一些领导干部认为,社会主义失败了。中国早晚也要走苏联的路,也要走资本主义道路,不捞白不捞,不贪白不贪。在这些人的头脑中,什么马克思主义、什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都是虚的,只有权、钱、色才是真的。看看我们周围,那些走上犯罪道路的领导干部不都是丧失了政治方向吗?坚持政治挂帅,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坚持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批判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
3、认真改造世界观,努力解决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
人的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世界观的问题。毛泽东早在1957年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和《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指出,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而两种世界观的对立焦点就是为什么人的问题。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是集体主义精神,而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是个人主义。拜权主义和拜金主义就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世界观的突出表现。由于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同时受到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我们队伍中的干部、知识分子包括工人都可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要不要加强人们的世界观改造,要不要努力解决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就成为人的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尽管鞍钢宪法中本身没有直接提世界观改造和为什么人的问题。但“政治挂帅”本身以及对物质刺激、奖金挂帅的批判就包括了这一内容。这里既强调干部的世界观改造(如强调根本参加劳动,毛泽东对此有很多论述),也强调知识分子的世界观改造,也强调工人阶级本身的改造。今天在所谓的企业改革中,一部分公有制企业变成了私有制,也就根本谈不上政治挂帅和世界观改造。那么就是在没有改制的所谓国有企业中,一些企业领导利用权力为自己谋取高额工资,推行物质刺激,变相地也把公有企业变成私有企业了。他们虽然还顶着共产党员的帽子,但灵魂深处已经资产阶级化了。正如毛泽东早在1969年党的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就已经指出:“据我观察,不讲全体,也不讲绝大多数,恐怕是相当大的一个多数的工厂里头,领导权不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在工人群众手里。过去领导工厂的,不是没有好人。有好人,党委书记、副书记、委员,都有好人,支部书记有好人。但是,他是跟着过去刘少奇那种路线走,无非是搞什么物质刺激,利润挂帅,不提倡无产阶级政治,搞什么奖金,等等。”目前国有企业的现状难道不比60年代的工厂现状严重得多吗?
4、人民群众要自觉树立社会主人翁意识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公有制是保障人民群众成为社会主人的经济基础。但仅有这一点不够,还必须有人民群众做社会主人的管理制度。鞍钢宪法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通过干部走群众路线,干部参加劳动和工人参加管理,干部、技术人员三结合,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等保障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的主人,由此最大限度第调动工人群众的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是调动工人群众对干部的批评权、建议权和监督权。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特色的英雄史观的严重影响,干部、技术人员瞧不起工人,与普通工人交往中往往高估自己。而普通工人也瞧不起自己,在与干部和技术人员接触中,往往把自己放在被动的奴性地位。从这个意义上,人的发展理论中就要求人民群众自身要自觉地把自己当作社会的主人、企业的主人。要自觉学会享受自己管理社会、管理国家、管理企业的权利。毛泽东早在1958年《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中谈到劳动者的权利问题。他说:“这里讲到苏联劳动者享受的各种权利时,没有讲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实际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没有这种权利,劳动者的工作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等权利,就没有保证。我们不能够把人民的权利问题,了解为国家只由一部分人管理,人民在这些人的管理下享受劳动、教育、社会保险等等权利。”去年,大家所熟悉的通钢和林钢工人正是依靠国家宪法赋予的主人权利通过斗争维护了国家和广大工人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改革绝不是改制,绝不是单纯地改革分配制度,而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进一步完善三结合的制度,在这大前提下,改革不合理的分配制度。
5、各级领导要努力造就一种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级人员主动性,并努力凝聚为大于各种单个力量机械相加的最大力量 任何一个社会组织都不是单个人机械组织在一起。它自身有不同的结构。结构不同,最后形成的力量也不同。一种结构可能导致人与人交往中相互抵消力量,另一种结构可能导致单个力量凝聚为大于单个力量机械相加的总合。一个领导的社会职能一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下属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二就是如何去凝聚为各个单个力量。制度的本质就是一种人员的结构模式。公有制、党的领导、两参一改三结合就是具体的制度,也是把人结合起来的结构。特别是这里提出的领导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的人员结合和构成方式,绝对是人类管理学方面的首创。它能够保障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人员主动性、创造性,并把各种单个力量凝聚为更大力量。这种三结合方式在文革期间,毛泽东把革命委员会的组成也由三结合(干部、军队人员、群众)组成。其实任何一个社会组织中,都需要努力把不同类型的人内在结合组织在一起。它对于今天的改革事业是有极大的启发作用的。需要指出,任何制度,任何人员结构方式都是形式,没有离开内容的形式。如果仅有表面形式,而不知形式中所包含的实在内容,就会流于形式主义。现实生活中这方面的事例太多了。同时,社会组织中任何形式都是人的形式,因此任何形式都要求形式中的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这种人的素质的重要内容就是现代人的合作意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一书中倡导的现代人才的四个学会之一就是“学会合作”,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依靠他人,学会给他人帮助,学会相互学习。不仅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任何其它社会组织都应该努力培养善于团结他人善于合作的人。
6、努力把各级组织办成学习型组织
鞍钢宪法所勾画出来的现代化企业实际就是一种学习化的企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是近些年来见诸报刊的常用的词汇。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学习型社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之一,党中央又提出把中国共产党建设为学习型政党。这种思想在毛泽东倡导的鞍钢宪法以及“五七”指示中已经有其萌芽和雏形。社会的发展、组织的发展、企业的发展与其组成人员的学习状况成正比的。社会越向前发展,社会的人员应该更加重视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人的素质落后的重要原因是学习的落后。我们民族的学习状况也非常落后。大多数人的学习是不懂学习、不爱学习、不会学习。或者说是缺乏科学的学习理论指导的消极、被动、盲目的状况。人们在学习方面下的功夫极大,但效果甚微。从这个意义上说,改变我们民族的学习状况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特别是教育改革的极其重要的战略任务。当前在学习问题上要着重改变解决六个问题:一是解决学习是什么的问题。大多数人把学习只是理解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这种认识是肤浅的。学习实质是通过获取知识内化为自身素质、能力的人的发展、提高、完善、改造的过程,是使人成为主体并不断提高主体性的过程。二是为什么学。不能单纯只是无论改变个人的生存环境和地位而学习,而应该像周恩来少年时代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把自己的学习紧紧同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进步、人民的幸福联系起来,树立责任学习的学习观念。三是解决学习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要对学习的知识进行筛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人自身的素质、能力的发展而选择知识,而不能如邯郸学步那样,囫囵吞枣全盘接受,甚至排斥正确,接受错误的知识。我们今天学习的文化,最重要的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毛泽东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主义是当代最先进的文化,只有马克思主义文化才能救中国。四是学习对象问题,要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毛泽东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却是幼稚可笑的,包括我。往往是下级水平高于上级,群众高于领导,领导不及普通劳动者,因为他们脱离群众,没有实践经验。不是有人说大学生不等于劳动者吗,我说我自己不及一个劳动者。有些人站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立场,反对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改造。他们就不用改造了?谁都要改造,包括我,包括你们。工人阶级也要在斗争中不断改造自己,不然有些人也要变坏呢。”要在批判资产阶级和错误思潮中学习。五是怎样学习的问题,特别是怎样理解消化知识,把知识真正转化为自身素质、能力的问题,怎样清除头脑中错误的东西和改造自己的问题。六是解决怎样用的问题。学习一切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就是要用知识撞击社会现实,去科学地说明现实,特别是说明现实社会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或者说生活中的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科学与非科学、道德与非道德的对立,以及如何用正确战胜错误、先进战胜落后、科学战胜非科学,道德战胜非道德。最终达到人的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同时,学习型组织不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方式,更要求其组织的人是肯于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人。各级组织的领导应该把培养好提高本组织人员的学习素质提到战略高度上来。
第三篇: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
摘要:科学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都是一种具有现代性的发展观,前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指导思想,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历史任务的重要内容,因此科学发展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上的创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发展;科学发展观;人的全面
正文:
科学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都是一种具有现代性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社会发展的诸多目标之中,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社会的发展最终表现为人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坚持以人为本,与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贯穿科学发展观的主线。
一、科学发展观的人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关键词之一是发展。发展是一种变化,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运动变化是自然界的基本特征。但发展所引发的变化不同于自然界各种 因素之间盲目运动所产生的变化, 发展是人通过有目的的社会生产劳动和实践 活动而产生的,满足人的一定价值需要的变化。在这种意义上,发展往往与进步 相联系,即发展比不发展好。发展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活动的结果,发展是 对人而言的,人以外的存在物只有变化而无发展。从人的生存来看,人的生存不 同于自然无机物的存在和动植物的生存,人以外的其他一切存在物都是自在的, 按照自然界的运动规律自生自灭、生生死死。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作为自然 界的产物从终极意义上也服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但人的独特性在于,人不仅存 在,而且反思存在、创造存在。自然界在人身上开出了美丽的花朵,获得了“自我 意识”,人是一种自为的存在。作为自为的存在,人必须靠发展来求自己的生存,不发展人无以生存。通过发展求生存是人区别于他物的独特存在方式,生存和发展对人来说是一个东西,人要生存就必须发展,而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人的生 存。历史是人在发展的基础上对自我生存反思的结果,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 生存。生存和发展是人的永恒主题,不同时期的人对如何生存(包括生存手段、生 存目的、生存意义等)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并由此形成各个不同 的历史时代。马克思说,历史就是人追求自己目的的活动,人类的生存永远处在 走向人的本质自我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发展观超越传统发展观的要点在于“科 学”。科学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反映,科学的东西应该是正确的、符合实际的,就是实事求是。既然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那么,“科学”的发展就应该是符合 人这个对象的实际。传统发展观的主要问题是以物为本,用经济发展代替社会全 面发展,用单纯的GDP 增长代替人的幸福指数,其结果是违背了发展的初衷,不 符合人生活的实际。之所以要在传统发展观的前面加上科学,是因为我们以前的 发展还不够科学,还有不符合实际的地方。科学发展观要科学,就是要符合人的 实际生存需要。发展是人所引发的行为,并为了人的目的所产生的变化。人是发 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目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改变以前发展过程中背离人的东 西,回到人的实际需要的根本上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谓“以人为本”,胡锦涛同志的界定:“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 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科学发展观与人的自我实现
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的发展是由作为社会的主体的人引发的,也是以人的 自我实现为最终目的。科学发展观致力于改善民生,为人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 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的基础是经济 建设。对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来说,经济是基础,也是人的自我实现的基础,所 以,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人为本是核心,就是关注人的自我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就是按照人的自我需要和发展的本性,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几个方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提高人的生存质量。
三、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在理论、方针方面的集中体现,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指导思想。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历史任务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而且还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说明。一方面,由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本身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因此,它能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同时,科学发展观本身又是在遵循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的基础上吸取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核下才形成、产生和制定的。因此,我们可以说,若没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则科学发展观就没有理一沦的源泉,进而也就不会产生。
另一方面,作为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依据,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又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说明。这是因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贯穿于科学发展观中的主线。因此,我们只有把握了这一主线,才能更好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内涵
(二)科学发展观不仅坚持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而且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现实价值取向和终极价值目标,这就把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首先,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以“以人为本”为其核心和本质的社会发展观.它把发展的内涵由经济推向社会构成和各个方面,把发展同人的关系以及发展手段同发展目的的关系辩证地统一起来,并把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作为基本要求。
其次,科学发展观在抛弃了“人只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工具和手段”的思想下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并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作为发展的目的,把人本身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样就赋予了发展以鲜明的实用和功利的价值,赋予了发展以鲜明的人文价值。
(三)人的全面发展对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人文基础。由于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主体,其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思想解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和舆论先导,同时,人的主体性中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人的人文素质及其他方面素质的提高和优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的主体前提。
其次,人的全面发展对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因为人的素质和能力,人所掌握的知识,拥有的经验都成为影响其文化创造与发展活动的因素,而这些因素的提高又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
最后,人的全面发展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重要作用。因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各种制度的健全和完善,而且取决于社会政治意识的传播程度以及人们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素养、人们的自主意识及权利、义务观念等政治观念或意识的确立。
结束语:
总之,科学发展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上的创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应把二者统一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坚持科学发展观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注释: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出版社,1995.85 陈志尚.人的自由发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87 韩庆祥.马克思开辟的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23
第四篇:文化艺术修养与人的全面发展
论大学生文化艺术修养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东方语学院日语1302班朴银珠学号:0601130227 摘要:时代发展要求当代人,尤其是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文化艺术修养是培养、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必要途径。因此,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建设中,文化艺术修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国际和企业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无疑人才是其竞争的焦点。而人才竞争的焦点则是素质和能力。多年来,社会对于各类人才的综心理素质看中程度愈来愈高。在走向21世纪的今天,人的心理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高低,也成为社会和时代的焦点。因此,大学生应加强自己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文化,艺术,心理
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是先天和后天的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心理素质包括情感,信心,意志力,和韧性等等。从心理学角度讲:心理素质包括情感,信心,意志力,和韧性等等。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心理是人的生理结构特别是大脑结构的特殊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素质具有人类素质的一般特点,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
大学生文化艺术修养应同心理素质教育想结合。充分发挥心理活动的特点。①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②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③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④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⑤;⑥质量与数量的统一;⑦时空性与超时空性的统一。由于人的各种心理现象也具有各自的特点,如感知的直接性与具体性,思维的间接性与概括性,情感的波动性与感染性,意志的目的性与调控性,因此在大学生文化艺术修养培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但是不可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这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半个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日益呈现出交叉综合的发展趋势,各学科、专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现代高科技总是与现代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现代高层次人才如果只拥有比较狭窄的先进专业知识,那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的。不知道往日那些高唱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工科尖子们,在面对今天这样一个局面时,又该作何感想?而近几年在全国各大高校里掀起的综合大学、各科系合并热又说明了什么?北京服装学院在种种压力下仍坚持“艺工结合”的办学思路,既反映了办学者的前瞻性,也是时代要求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前提的必然结果。当然,我们不是说专业知识就不重要,相反,要想把自己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必须要高度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只是,在我国现有对专业知识已高度重视的情况下,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文化艺术修养对我们的影响。
文化艺术修养的重要性
不知道你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尴尬,朋友邀你一起去听交响音乐会,为了不扫兴,也为了不让朋友看出自己“农民”,你欣然决定舍命陪君子。可一到现场不是哈欠连天就是百无聊赖,坐着比站着难受;又或者,同学周末聚会,大家都在兴致勃勃地讨论世纪坛的“达利画展”,争相发表自己对作品的见解、想法,而此时对绘画一无所知的你,只能坐在一旁怅然若失„..时代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一个要求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要加强文化艺术修养。文化艺术修养是一个人达到良好品格、气质、修养、风度的必要途径,主要是 一种后天教育行为,包括绘画、雕塑、书法修养,音乐、舞蹈、戏剧修养,哲学、伦理、道德修养等。它以美育为实施途径,并以人的需要与能力可以而且应该得到全面发展为信念,其基本价值在于:满足和提高人的审美需要,提高人的精神能力,使个体获得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协调发展,使人的生活更美。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一幅画消却多少烦恼,一首诗引发壮志豪情、一曲美妙的音乐足以改变人的一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树人中,树“技”,也就是掌握一两种专业知识,相对容易一些,而树“心”则要困难得多。难就难在培养具有全面文化素质和高尚人生境界的“四有”新人。文化艺术素质是现代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文化艺术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提升、全面解放的必由之路。了解一些文化、历史,特别是了解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努力培养审美欣赏、审美创造的能力,这对于继承中华民族辉煌的文明遗产,追求刚健昂扬、超迈博大的人生境界,涵养丰富健全的个体人格、高尚充沛的审美素养,甚至对于科学的创新、思维的变革、技术的发明都有积极的作用。
为此,教育部还曾提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可见,当今一个人的文化艺术修养是何等的重要!
我们可以说,加强文化艺术修养的现代教育观念,或者可以说是现代美育观念与人的全面发展理想是根本一致的。然而,目前我国教育界却存在着一种不良倾向,即用一种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态度来对待美育。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诸多“高分低能” 现象的产生。只有素质相对全面的人,才可能在今后特定的领域做出较大的专业成绩,才可能去创造和享受美好的生活。文化艺术的缺失,使得比较偏重于科学技术学习的人照样不可能成为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这对我们已不是陌生的教训。不但是广大艺术家,而且大量的科学家、学者、工程师、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等都需要很高的文化与艺术修养。许多事实表明,真正有名望的科学家与学者,他们的成功,和他们所受的良好的文化艺术教育是分不开的。1978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拉索在回答“如何才能造就好的科学家”的问题时说过:“往往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并不在物理范围之内,涉及多方面的学问可以提供广阔的思路,如多看看小说,有空去动物园看看也有好处,可以帮助提高想象力。。。”
可能大家有一种同感,那就是,在社会和人才激烈竞争的今天,为了生存,又由于个人的精力和实践所限,我们不得不全身心投入某一专业领域,必须牺牲与此关系不直接的需要与能力。直白地说,就是文化艺术不能当饭吃。这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的观念的改变,相信不久的将来,文化艺术修养必将成为人才竞争的一个焦点。我们也看到有少数科学家几乎已失去了感受生活和欣赏美的能力与兴趣,最终被沦落为“机器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据科学结果表明,智力的发展常常导致情感、敏感性和个性兴趣的丧失。而文化艺术教育是对人进行情感教育、引发人们创新思维和产生兴趣爱好的重要途径。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人在面对危急时引起的恐惧感,看到丑恶事物时引起的憎恶感,欣赏完美的艺术时所产生的愉悦感,对美好事物产生的爱慕感等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即是情感。
情感,不仅反映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且是人类行为的推动力。情感最有力量推动人们的行动。当我们欣赏一幅幅或壮美或雅静的山水画时,心中会由然而生一种对祖国壮丽山河、对大自然的热爱。因此,我们更加热爱自然而时时刻刻关注和保护环境;因此我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而为自己生为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并时刻激励自己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自己的贡献。当看完罗中立的《父亲》后,我们自然由生出一种爱的温馨和对父亲的思念,也深深理解了父亲的艰辛和操劳,并愧疚于自己作为儿女的不孝,这就是艺术教育对人的善良、爱和亲情等情感的培养,这种教育的效果是其他教育类别所难企及的。
因此,我们必须在发展智育的同时,更加注意加强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
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憧憬美好的未来而忽视了现时人的生存与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不能只是一个美好而遥远的许诺,而应该是一个由今天达到明天的实践过程。我们应该时时铭记,在现实的条件下,努力提高人的生存发展质量。再者,现代化社会的建设者也应该具有丰富的需要和能力,因为使每一个体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恰恰是由具有全面发展和能力的劳动者创造的。
种种事实说明,加强文化艺术修养已成为当今良好心理素质养成漫漫路上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参考文献:《教育心理学》
作者姓名:张公社 周喜华
出版时间:2012-05-11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所属系列:当代教师教育课程系列教材
第五篇: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作者:赵鲁生 董玲玲 姜振帆 张磊 王超
摘要: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增强,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以我们自己的家乡为例,引发了对可持续发展观的思考。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是空想也不是纸上谈兵,人类应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从道德伦理上谈发展,从正确的价值观上谈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家乡、生态环境、措施、和谐
儿时的家乡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小镇。那里有郁葱的树林,清澈的泉水。人们渴了就从山涧里的小溪里舀水喝,而山坡上的野菜也都是可供人们吃食的天然绿色食品。而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的发展,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风景如画的小镇不再有清澈可饮的泉水也没有可食的野菜,取而代之的是层出不穷的高楼大厦,宽敞又冗长的油漆道路。人们日益毁林开荒,郁葱的树林也变成了一座座高傲的工厂。由于水资源污染严重,家家户户也都饮上了大桶纯净水„„
人们的经济增长了,消费水平提高了,但人们也面临日益严重的各种生态问题。资源匮乏、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都早已不是新鲜的词汇。故在20世纪80年代专家们就从环境与自然资源的角度提出了关于人类长期全面发展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战略。
自20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早已深入人心,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的理解仍不尽一致且不透彻,而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尚未达成共识。
我们再将话题转移到我们的家乡上来看,家乡人民的消费水平虽然提高了,但却引发了如此多的生态问题,从科学角度上来讲,家乡的发展模式只能称得上是经济增长而非经济发展,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了。
所以我们理应透彻的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需求又不以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以便子孙后代能够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发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参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人类的存在和全面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而自然环境的稳定,也离不开人类的细心呵护。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必然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现在的大自然已不复从前,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类的足迹的自然,既人化了的自然。
恩格斯也曾指出:“ 当我们深思熟虑的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故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告诉我们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存在的结构性(选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也就意味着,人与自然也是相互联系着的,人类决不能脱离自然而孤立存在。这也告诫我们,人应该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绝不能破坏自然。否则,自然界如果被破坏了,最终受伤害的还是人类。如果是这样,还有什么发展可言呢。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指出: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存在的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方式,即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社会中人与人的一切现实联系的 2
基本方式和途径(选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应理性的对待自然,坚持适度原则,杜绝滥砍滥伐、肆意排污、贪婪的吮吸自然界中各种宝贵的天然资源。人类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理应制定合理的计划,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自然,稳定生态平衡,只有这样,人类才可以得到全面的经济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人类长期全面发展的战略,绝不是空想或纸上谈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类应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付诸实践。所以人类必须克服工业化以来的单纯以经济增长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唯一指标的旧模式,转向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从以物的发展中心转向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这也就是可持续发展观中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从追求一时的经济发展转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这也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马克思早年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针对旧式分工所造成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结合。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已主导现代世界发展方向的今天,人的全面发展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们从体力到智力、从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到科学文化知识及道德修养各个方面的质的提升。
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不能为一时的经济效益而肆意改造或破坏自然环境,应理性的科学的改造和利用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使其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意味着社会的全方位变革,它必将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乃至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也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非常广泛,不断地改变或影响地球的自然环境,已经成为生物生态系统的主导因子。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占主导地位的。而人的主导地位的内涵主要表现为;①人依据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积极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现主体客体化;②人通过实践活动将外在于人的自然内在化,以充实、完善和发展人本身;③人的主体得为的实质在于认识目的,就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而言,人具有目的的价值,自然界具有手段价 3
值。因为就人类而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与有效地处理,都必然以是否符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作为最终的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然而自然界可以独立于人而存在,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和本质。自然界的存在及其规律的“价值”是以人的存在及需要所赋予的。所以人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必须承认自然界的真实存在,要遵循自然规律。自然界的存在规律也是具有其价值的,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为人的生产生活服务,也帮助人类实现其自我价值与自我目的,人的主体地位也确定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性质,确定了人的活动和自然界作用的范围。
故人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及社会诸方面的和谐发展。人是可持续发展的真正目的,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所以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基本手段。人类在为谋利益而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同时,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做好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大自然的各种宝贵资源等一系列措施和手段,真正树立和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子孙后代着想,造福全人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类今天面临的一系列“生态问题”和“环境危机”的原因不能完全归咎于人类的活动,其它生命体和自然物也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人以外的自然物和生命体并不具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和能力。所以,人类就应该自觉地承担起这个责任。为此,人类应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定一系列措施和手段来改善自然环境。
例如,我国西北的环境问题,就可以以“合理安排生态环境建设,制定合理的植被建设布局”来解决。退耕还林还草,鼓励当地群众绿化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当地人民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
而针对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追其根源,水环境污染和过度浪费必然导致了水资源短缺。就水资源污染而言,主要原因为:①工业滥排污,排污量大;②城市污水处理率低;③农业面源污染比重高„针对这些原 4
因,我们理应因地制宜的制定水污染防治经济技术政策:①加大宣传力度,增加群众的节水意识;②对滥排污和排污量大的工厂制定适合的处罚条例;③鼓励研发废水处理与回收利用的技术„„
为了保证生态环境建设的成功,我们理应响应政府的政策与号召,践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从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下一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应深入学习和实践可持续发展观,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把自身的发展与理论的学习结合起来,将其实践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中来。以我个人为例,我所学的专业是环境艺术设计,由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化,我的专业发展趋势也随之变化。人工环境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这也就要求我们设计人设计出来的产品必须以人为本,符合环保要求。当然现在的一些景观设计已经注重了人性化设计和生态化设计,这种思想已经是一个质的飞跃。但这种例子毕竟是少数,我国的大多数景观设计依然没有注重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观念,也就是说我国大部分设计产品没能从功能与物质上的发展转向人的心里和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发展原则,换句话就是没能践行可持续发展观,没有注重“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审美理念。这也就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来完善这个不足,刻苦学好自己的专业,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理论联系实际,设计出具备“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理念的产品,达到个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选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因此,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不仅要有先进科学技术,还要有崇高的道德文化修养,任何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都不能片面地追求物质财富,理应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做一个为了全人类与子孙后代可持续生存和发展而努力工作的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