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冲突和解决

时间:2019-05-14 07:42: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冲突和解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冲突和解决》。

第一篇:社会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冲突和解决

社会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冲突和解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文明的进步,社会分工日益细致。同时,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也会促进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根本标准。“生产力标准”则是“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不断发展的统一。人是否全面发展,也是衡量社会是否进步的重要标准。而社会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存在冲突的。我们要努力解决这个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

首先社会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存在着冲突。这是客观存在,我们不能忽视这个矛盾.不可否认,社会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促进“物”的不断丰富。社会分工,要求每一个人只需完成一个特定的工序,并且重复不断的操作,甚至有些工作人员,到退休为止都只从事一道工序。长时间的操作同样的一道工序,必然可以提高该工作人员在做这道工序的时的熟悉度,从而节省工作时间,在相同的时间内生产更多的合格产品,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之后,全世界范围内的生产社会化以及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原料,人员以及资金等的流动,使得社会分工朝着广度和深度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大部分在岗人员的工作也越来越细致,操作流程普遍减少,可是说,是更加的机械化。甚至是有些工作人员只需将产品从一边放到另一边可。可以说,社会分工朝着广度和深度发展,已经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人类总体历史来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的本质在不断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发展生产力也就是发展人的本质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能更好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全方位的发展,是人的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当今世界,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一个人为了使自己更加有竞争力,都想尽办法将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好,更多的将时间放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上。想过增加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得自己在日益激烈的社会保持优势。由于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每个人从事的工作也日益细化,相应的,每个人要补充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更加细化,学习的范围更加狭小。比如,以前分配一个工人的工作是给帽子套上帽檐并且打扣,那么这个工人必须掌握套帽檐和打扣的知识和技术。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分配给一个工人的工作是给帽子套上帽檐,那么这个工人只需掌握套帽檐的知识和技术即可胜任他的工作,不需要再掌握打扣的技术。那么他为了提高自己的劳动效率,必然会不断增强打扣的技术,不再钻研如何套帽檐至少是不会想办法如何提高套帽檐的效率,因为套帽檐不是自己的工作,就需要掌握这方面的知识。依次类推,越来越细致的社会分工,使得对工作人员的综合性要求减少。也就是说,社会分工会导致工作人员掌握片面的技术和知识。这是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也是因为社会分工的细化,每个人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家都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于是,学习其他方面知识的时间相对就少了,锻炼身体,培养艺术细胞等等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这样,人怎么能全面发展呢,怎么可能全面发展呢,怎么会全面发展呢?!

从这几个角度来讲,社会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存在冲突的。社会分工从一定意义上会导致人的片面发展,阻碍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虽然存在着不可消灭的矛盾冲突,但是并不是不可以解决的。

首先,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讲,当我们在真正步入社会开始工作时,社会分工才开始大规模的影响我们的工作。在我们毕业前,我们没有至少是很少出去从事固定性的工作,也就没有具体的社会分工分配给我们每个人,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利用在校园的足够多的时间,阅读大量书籍,进行体育锻炼,进行艺术方面的熏陶等等,尽可能的提高自己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在校园的这段时间,是我们充分汲取知识,发展自己的最好时间。在这个阶段,我们面临较少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可以积累我们的综合性知识。抓紧在社会分工与自己的全面发展发生较大冲突之前,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尽可能的全面发展。这是解决社会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其次,当我们开始工作后,也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社会分工后,当然,我们为了使自己生存下去,必须加强职业技能,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充实专业技术。但是,我们可以在学习巩固完专业知识后,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多学习,多锻炼········利用一切途径努力发展自己,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同时,在别人在他们的岗位上工作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学习,增加自己的见识和能力。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发展自己。

最后,当我们退休之后,我们更是有了更多的时间。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退休之后,不必再为生计烦恼。更是可以安心学习。只要想发展,任何时候都不晚。就算是老了,退休了,一样可以通过学习,发展自己。

总之,社会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既存在冲突,而这个冲突又可以解决。人类社会正是在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人的全面发展中不断进步的。

第二篇:鞍钢宪法与人的全面发展

鞍钢宪法与人的全面发展

(该文系作者2010年3月14日下午在乌有之乡纪念鞍钢宪法诞生50周年学术

报告会上使用的演讲稿)

郝贵生

鞍钢宪法是1960年毛泽东命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的管理大法,其内容极其丰富。本文把鞍钢宪法放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和毛泽东思想的完整整体系上特别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理解其内容及其实质,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和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学说

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精髓究竟是什么?笔者在多年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中,发现相当多的学者和领导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主要表现在不重视或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人学思想、人的发展理论摆在重要地位。文革及其以前的哲学教材主要讲的就是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社会的结构及其发展规律问题。经济学教材把经济学只讲成经济关系本身的发展及其规律,特别是讲成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发展、货币和利润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讲成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发展。给人的感觉就是经济发展、制度发展都是离开了人的所谓纯客观的发展。1983年哲学理论界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是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很好的一次大讨论。但这次讨论又在一种新的大帽子下夭折。但我始终认为,完全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看作人道主义,不能简单把人道主义与唯心史观划等号。关键是对人道主义中的“人”做何解释,用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学说中的人性思想解释,人道主义就是抽象的唯心史观中的人性理论。但马克思主义在回答世界的本质的同时,也科学地回答了社会的本质,回答了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实践的人,是社会关系的人,是具体历史的人。在阶级社会里主要就是阶级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解释“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的人道主义,是弘扬、高杨作为实践主体的劳动者的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也是人的发展的学说,是劳动者发展的学说。恩格斯就说,唯物史观是现实的人及其发展的科学。

所以我们说,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发展的理论把社会发展区分为外部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外部世界的发展又区分为经济的发展、制度(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发展、文化的发展(自然科学理论和技术、社会科学理论)也就是哲学教科书中说说的社会结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发展。但社会发展中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人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讲到共产主义社会时,不仅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角度讲共产主义的特征,还从人及其发展的角度讲共产主义的特征,即大家所熟悉的“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早期的著作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中晚期的《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反杜林论》、《费尔巴哈论》都有许多类似而深刻的论述。

毛泽东思想中虽没有直接提“人的发展”的概念,但毛泽东一开始走上政治舞台,就特别强调革命队伍中的革命者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民主革命时期最著名的就是延安的整风运动,就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武装全党,努力塑造真正的共产党人。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所写的《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三篇短文就是关于中国共产党人人的发展的理论。民主革命胜利后,毛泽东这方面的论述更多。他的“两个务必”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思想,特别是毛泽东在各条战线树立的一系列英雄模范如大家最熟悉的孟泰、王崇伦、王铁人、陈永贵、雷锋、焦裕禄等无数个先进人物,同时结合反面典型教育全党、全社会。如建国初期的对刘介梅现象的解剖、对张青山、刘子善的批判都教育了全党和整个社会,对促进我们的党的领导成员、普通党员和整个社会人的社会主义觉悟的提高和全面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毛泽东所发动的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文革时期对走资派的批判,绝不是单纯揪出几个人来,而是通过对他们所走的道路的分析解剖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提高其基本素质。毛泽东特别倡导全党“改造我们的学习”,倡导学风的根本转变,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该说毛泽东思想理论中是特别重视人的发展问题的。

二、鞍钢宪法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鞍钢宪法给人的直观感觉是一个企业的管理大法,是制度大法。但从它的基本内容分析,它实际上也是塑造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新人的大法。具体表现在:

第一,它塑造的是坚持政治挂帅的又红又专的全面发展的人

任何一个现代化企业都需要业务过硬的技术人员。不仅技术人员过硬,管理人员、普通个人的业务技术也要过硬。西方管理学、马钢宪法中有这样的要求,鞍钢宪法中也有这样的要求。但鞍钢宪法是社会主义企业的大法,它所塑造的绝不是单纯业务、单纯技术过硬的人员,而是具有政治方向、政治头脑、政治过硬的专业和技术人员。因为鞍钢宪法中最重要的一条内容就是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而无产阶级政治挂帅的主要内容就是政治方向问题、就是为什么人的问题,就是世界观问题。毛泽东这里所讲的政治挂帅直接是针对马钢宪法中的利润挂帅、物质刺激所讲的。这一思想实际上也是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一个核心思想。资本主义经济学的老祖宗亚当·斯密就认为,任何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首先是关心、爱护自己。社会生活之所以有交换活动,就根源于人的自私自利性。人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客观上就会促进企业和社会的进步。这就是理论界所说的“经济人”因此他们认为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的惟一方法、手段就是用物质利益刺激劳动者的积极性、刺激劳动者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和技术能力。原苏联的马钢宪法虽然也是号称社会主义的企业之法,但却把资本主义的依靠物质刺激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方法照搬过来。虽然这种方法不是直接讲人的理论的。但它隐藏的含义就是人是自私的,其结果就是进一步助长人的私有观念。所以这种素质的核心就是个人主义、就是自私自利的人。毛泽东认为,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积极性确实同人们自身的物质利益有关系,但它不仅只是同个人的物质利益有关,也同群体的、阶级的、民族的利益有关。同时,人不仅是一个经济人,也是文化人、政治人。人在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的活动中,必然是在一定的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下进行的,离开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纯粹“经济人”是不存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不仅要求作为共产党人的领导者、管理者树立为大多数人的集体主义观念,也要求普通劳动者、普通工人逐步树立为国家、为民族、为集体献身的观念,努力把集体利益摆在个人利益之上,努力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从来不否定个人正当的物质利益,但马克思主义反对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之上。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塑造人的最重要的内容。孟泰、王崇伦、王铁人等一大批工人阶级的楷模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典型。社会主义企业绝不单纯是纯物质生产的单位和组织,它也是生产和发展人的社会组织。

第二,它塑造的是主人翁意识的主体性的人

一个现代化企业中,谁是企业的真正主人?普通工人在现代化企业中只是被管理者,还是企业的主人?同时,参与企业活动的领导者、技术人员、工人如何具有责任感?是从单纯的从个人出发才有责任感,还是从人民、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才有责任感?在这些问题上,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与西方企业,是有原则区别的。在西方企业中,资产是老板个人的,老板是企业的主人,而技术人员和工人不过是老板的雇佣者,是老板的奴隶,二者是商品买卖关系。而在鞍钢宪法中,社会主义企业是公有制企业,这种经济基础决定了企业领导者与普通工人是权利平等的关系。领导者的责任是因为他代表国家和人民行使对企业的管理,所以就有责任感。而广大技术人员和个人也感到企业是自己的,自己是企业的真正主人。“两参一改三结合”中工人群众参加管理是鞍钢宪法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一条内容决定了工人群众在整个企业运行过程中,绝不是单纯以被管理的奴性意识的地位出现,而是以企业主人的主体性面目出现。普通工人的这种主人翁地位决定了工人群众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意识。他们把工厂企业看作自己的家,工厂企业的兴衰就是自己的兴衰。“爱厂如家”就是当时相当多的工人强烈社会责任感意识的具体表现。当前在国企改革中流行一种所谓“现代企业管理”的特征即“以企业产权制度为核心,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而展开”。实际就是说社会主义公有制产权不清晰,导致各级人员权责不明确,工作主动性不强。只有私有制、只有物质刺激才能调动人们积极性。其背后的理论依据就是亚当·斯密的人的自私观点。这种企业管理大法实际是资本主义的管理大法。我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形成的无产阶级最重要的阶级本性,就是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无产阶级自己,就是大公无私,技术集体主义,就是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这个思想就成为作为无产阶级政治组织的共产党人的个别宗旨。革命时期这样,建设时期也是这样。社会主义企业的劳动者、管理者之所以有责任,最重要的就是无产阶级的本性和党的根本宗旨所绝对的,而绝不是是否产权归自己。而且这种企业的管理制度同社会主义一系列其它组织有其共同特点,领导者是仆人,而不是领导者之上的主人。这是社会主义任何一个组织包括企业能否搞好的最重要条件。南街村之所以成功,最主要的条件就是以王宏斌为班子的领导班子是真正履行“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共产党人。

第三,它塑造的是具有团结协作意识的人

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能够取得胜利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军民鱼水情,就是全党全军的团结。“团结就是力量”是那个时代非常响亮的一首歌曲。按照辩证法质量互变原理中的结构变也会导致质变的原理。同样是个体力量的相加,但最终形成的力量是不同的。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1+1可能大于2,1+1也可能小于2.。对辩证法熟知并运用非常娴熟的毛泽东非常懂得这一原理。如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中最大限度地把不同类型的人的个体力量凝聚为最大的集体力量,是毛泽东认真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鞍钢宪法中强调干部走群众路线还参加劳动,强调工人参加管理,强调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的原则就就是把个体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为最大力量的一种人员组成和合作方式。毛泽东这一思想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一大独创,是唯物辩证法原理和唯物史观原理的具体化。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但从来没有否定杰出人物的重要作用。但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只有结合起来才真正体现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也真正体现杰出人物的重大作用。毛泽东在鞍钢宪法中既强调领导干部的作用,也强调技术人员的作用,更强调工人的作用。但三者不是孤立起作用,是相互学习、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相辅相成的关系。这种管理模式形成的人就是具有团结合作意识的人。不同类型的人的这种结合模式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形成最大的物质力量,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发展的内在的强大动力。第四,它塑造的是肯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学习的人

一个组织、一个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活力究竟是什么?在笔者看来,就是学习。理论要学习,技术要学习;今天要学习,明天也要学习。毛泽东所批示的鞍山市委关于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报告中许多地方特别强调干部、技术人员、工人的学习问题。如要“学习毛主席著作”,各级领导“应抽出时间来学习和务虚,以虚带实。”要在企业“造成‘学、比、赶、帮、超’的热潮。”“还要不断搞文化革命,举办业余文化学校、技术训练班等,迅速培养和壮大科学技术队伍。”毛泽东本人就是终身学习、善于学习的楷模。他对这个报告中强调企业各级人员的学习问题也是非常感兴趣的。他在批示中指出要把这个报告“当作一个学习文件,让干部学习一遍,启发他们的头脑,想一想自己的事情。”其中就包括学习报告中的强调学习的内容。毛泽东1966年“五七”指示中提出要“把军队办成一个大学校”,同时指出:“同样,工人也是这样,以工为主,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也要搞四清,也要参加批判资产阶级。在有条件的地方,也要从事农副业生产,例如大庆油田那样。”毛泽东这里虽然没有像美国学者彼得·圣吉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的概念。但他对鞍山市委报告的批示以及“五·七”指示的内容中,毛泽东已经具有把一个社会组织包括现代化企业办成学习型组织的思想雏形了。

按照唯物史观,人类社会任何活动、任何制度、任何组织都离不开人及其人的发展。同理,人的发展也离不开人的活动、人的组织、人的制度、人的关系。不同的活动、不同的组织、不同的关系、不同的制度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的发展。私有制度必然会培养和助长私有观念的人,公有制度下有助于克服私有观念和培养集体主义观念的人。不平等的经济、管理制度会助长特权思想和奴性意识,反之,公平的分配、管理制度有助于人们的平等观念、责任观念、主人翁意识的形成。因此,鞍钢宪法中的人的发展思想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和管理制度。鞍钢宪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管理大法。没有公有制作基础,就不可能有人的真正的全面发展。同时,鞍钢宪法的具体的管理制度也是保障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鞍钢宪法中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就是在现代化企业中坚持党的领导即“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现代化企业中坚持党委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创。毛泽东在红军时期就主张党支部建在连上。它不仅是个组织形式、组织结构,更重要的是保证党指挥枪这一根本原则。而党指挥枪也绝不是党的干部指挥枪,而是从组织上保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指挥枪。同理,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也不单纯是几个专职但的干部的领导,而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思想路线的领导。

三、鞍钢宪法中的人的发展思想的现实意义 鞍钢宪法是企业管理大法,但鞍钢宪法所包含的一般内容不仅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对社会主义的任何一种社会组织都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同理,鞍钢宪法中的人的发展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1、高度重视人的发展在社会发展特别是现代化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有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口号即发展是硬道理。孤立地讲这句话是对的。但马克思主义一讲发展观,必然讲发展的主体是什么?发展的内容是什么?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发展的依靠力量、动力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而猫论、摸论就是这种发展理论的内容。这些观点是错误的。因此这种发展理论就有极大的片面性,由此导致实践中把社会发展单纯归结为经济的发展和GDP的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党的十七大对此又做了深入阐发。笔者认为,科学发展观思想正是针对把社会发展片面归结为经济的发展、制度的发展,经济发展又归结为GDP的发展提出的,突出强调人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笔者在正式刊物发表的有关论文中指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发展观实际上也是“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发展观,“人的发展”为本的发展观。“人的发展”为核心要比“经济建设为中心”更核心,更中心。我们今天之所以强调人的发展问题,不仅是因为人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中的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我们民族在社会发展进程暴露出许多问题、弊端和缺陷。最主要的就是三点,一是拜倒在权力、金钱面前的奴性意识,二是说一套、做一套的虚伪性意识,三是欺软怕硬、欺善怕恶的窝里斗的内耗性意识。这种落后意识不仅普通群众中存在,干部队伍和知识分子队伍同样存在,而且更为严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拜权主义不仅得不到批判,而且随着国门大开与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思潮结合起来构成了当代中国最腐朽文化内容,形成了大批异化了的畸形人、片面人、单向度的人。中国人的这种素质的落后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瓶颈和桎梏。这是我们今天重视人的发展的最重要的现实依据。“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思想提出已经六、七年了,中央也一再强调学习、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但据笔者观察,各部门、单位的学习贯彻基本上是走过场。把经济特别是GDP发展看作重中之重仍然是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学校则仍然是把规模、金钱、研究生点、项目摆在第一位。“育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完全被抛弃。鞍钢宪法中包含的人的发展思想也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西方一些开明的企业家和学者也开始认识到人的发展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如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他的《第五项修炼》一书中就讲到,一个现代化企业“不能只依靠福特、史隆或华生那样伟大的领导者一夫当关、运筹帷幄和指挥全局”,而是要靠企业全体员工的素质和能力。因此,今天我们研究学习鞍钢宪法一定要结合其中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思想,学习毛泽东思想中的人的发展思想、结合中国人的发展状况,真正把人的发展问题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地位上来。

2、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正确处理政治与业务,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人的发展的首要目标

鞍钢宪法最重要的一条内容就是要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政治挂帅”这一提法这些年被当作“左”的空洞的口号,不讲业务、不讲技术。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政治挂帅”是“挂帅”,是指导思想,是方向,是全局,它不能代替业务、技术、手段、方法、局部,但它可以指导它们。离开无产阶级政治的业务、技术、方法必然要走错方向。生活中这类现象太多了。一个党、一个组织是如次,一个人也是如此。毛泽东在抗战时期为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提写的“三八作风”中第一句话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军队是如此,社会主义各种组织和社会主义各种新人的标准也是如此。近三十年来,那么多的干部走上腐败道路,那么多的知识分子变成了商人、政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治方向的迷失。特别是原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一些领导干部认为,社会主义失败了。中国早晚也要走苏联的路,也要走资本主义道路,不捞白不捞,不贪白不贪。在这些人的头脑中,什么马克思主义、什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都是虚的,只有权、钱、色才是真的。看看我们周围,那些走上犯罪道路的领导干部不都是丧失了政治方向吗?坚持政治挂帅,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坚持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批判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

3、认真改造世界观,努力解决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

人的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世界观的问题。毛泽东早在1957年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和《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指出,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而两种世界观的对立焦点就是为什么人的问题。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是集体主义精神,而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是个人主义。拜权主义和拜金主义就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世界观的突出表现。由于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同时受到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我们队伍中的干部、知识分子包括工人都可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要不要加强人们的世界观改造,要不要努力解决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就成为人的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尽管鞍钢宪法中本身没有直接提世界观改造和为什么人的问题。但“政治挂帅”本身以及对物质刺激、奖金挂帅的批判就包括了这一内容。这里既强调干部的世界观改造(如强调根本参加劳动,毛泽东对此有很多论述),也强调知识分子的世界观改造,也强调工人阶级本身的改造。今天在所谓的企业改革中,一部分公有制企业变成了私有制,也就根本谈不上政治挂帅和世界观改造。那么就是在没有改制的所谓国有企业中,一些企业领导利用权力为自己谋取高额工资,推行物质刺激,变相地也把公有企业变成私有企业了。他们虽然还顶着共产党员的帽子,但灵魂深处已经资产阶级化了。正如毛泽东早在1969年党的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就已经指出:“据我观察,不讲全体,也不讲绝大多数,恐怕是相当大的一个多数的工厂里头,领导权不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在工人群众手里。过去领导工厂的,不是没有好人。有好人,党委书记、副书记、委员,都有好人,支部书记有好人。但是,他是跟着过去刘少奇那种路线走,无非是搞什么物质刺激,利润挂帅,不提倡无产阶级政治,搞什么奖金,等等。”目前国有企业的现状难道不比60年代的工厂现状严重得多吗?

4、人民群众要自觉树立社会主人翁意识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公有制是保障人民群众成为社会主人的经济基础。但仅有这一点不够,还必须有人民群众做社会主人的管理制度。鞍钢宪法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通过干部走群众路线,干部参加劳动和工人参加管理,干部、技术人员三结合,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等保障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的主人,由此最大限度第调动工人群众的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是调动工人群众对干部的批评权、建议权和监督权。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特色的英雄史观的严重影响,干部、技术人员瞧不起工人,与普通工人交往中往往高估自己。而普通工人也瞧不起自己,在与干部和技术人员接触中,往往把自己放在被动的奴性地位。从这个意义上,人的发展理论中就要求人民群众自身要自觉地把自己当作社会的主人、企业的主人。要自觉学会享受自己管理社会、管理国家、管理企业的权利。毛泽东早在1958年《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中谈到劳动者的权利问题。他说:“这里讲到苏联劳动者享受的各种权利时,没有讲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实际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没有这种权利,劳动者的工作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等权利,就没有保证。我们不能够把人民的权利问题,了解为国家只由一部分人管理,人民在这些人的管理下享受劳动、教育、社会保险等等权利。”去年,大家所熟悉的通钢和林钢工人正是依靠国家宪法赋予的主人权利通过斗争维护了国家和广大工人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改革绝不是改制,绝不是单纯地改革分配制度,而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进一步完善三结合的制度,在这大前提下,改革不合理的分配制度。

5、各级领导要努力造就一种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级人员主动性,并努力凝聚为大于各种单个力量机械相加的最大力量 任何一个社会组织都不是单个人机械组织在一起。它自身有不同的结构。结构不同,最后形成的力量也不同。一种结构可能导致人与人交往中相互抵消力量,另一种结构可能导致单个力量凝聚为大于单个力量机械相加的总合。一个领导的社会职能一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下属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二就是如何去凝聚为各个单个力量。制度的本质就是一种人员的结构模式。公有制、党的领导、两参一改三结合就是具体的制度,也是把人结合起来的结构。特别是这里提出的领导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的人员结合和构成方式,绝对是人类管理学方面的首创。它能够保障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人员主动性、创造性,并把各种单个力量凝聚为更大力量。这种三结合方式在文革期间,毛泽东把革命委员会的组成也由三结合(干部、军队人员、群众)组成。其实任何一个社会组织中,都需要努力把不同类型的人内在结合组织在一起。它对于今天的改革事业是有极大的启发作用的。需要指出,任何制度,任何人员结构方式都是形式,没有离开内容的形式。如果仅有表面形式,而不知形式中所包含的实在内容,就会流于形式主义。现实生活中这方面的事例太多了。同时,社会组织中任何形式都是人的形式,因此任何形式都要求形式中的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这种人的素质的重要内容就是现代人的合作意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一书中倡导的现代人才的四个学会之一就是“学会合作”,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依靠他人,学会给他人帮助,学会相互学习。不仅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任何其它社会组织都应该努力培养善于团结他人善于合作的人。

6、努力把各级组织办成学习型组织

鞍钢宪法所勾画出来的现代化企业实际就是一种学习化的企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是近些年来见诸报刊的常用的词汇。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学习型社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之一,党中央又提出把中国共产党建设为学习型政党。这种思想在毛泽东倡导的鞍钢宪法以及“五七”指示中已经有其萌芽和雏形。社会的发展、组织的发展、企业的发展与其组成人员的学习状况成正比的。社会越向前发展,社会的人员应该更加重视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人的素质落后的重要原因是学习的落后。我们民族的学习状况也非常落后。大多数人的学习是不懂学习、不爱学习、不会学习。或者说是缺乏科学的学习理论指导的消极、被动、盲目的状况。人们在学习方面下的功夫极大,但效果甚微。从这个意义上说,改变我们民族的学习状况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特别是教育改革的极其重要的战略任务。当前在学习问题上要着重改变解决六个问题:一是解决学习是什么的问题。大多数人把学习只是理解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这种认识是肤浅的。学习实质是通过获取知识内化为自身素质、能力的人的发展、提高、完善、改造的过程,是使人成为主体并不断提高主体性的过程。二是为什么学。不能单纯只是无论改变个人的生存环境和地位而学习,而应该像周恩来少年时代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把自己的学习紧紧同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进步、人民的幸福联系起来,树立责任学习的学习观念。三是解决学习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要对学习的知识进行筛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人自身的素质、能力的发展而选择知识,而不能如邯郸学步那样,囫囵吞枣全盘接受,甚至排斥正确,接受错误的知识。我们今天学习的文化,最重要的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毛泽东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主义是当代最先进的文化,只有马克思主义文化才能救中国。四是学习对象问题,要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毛泽东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却是幼稚可笑的,包括我。往往是下级水平高于上级,群众高于领导,领导不及普通劳动者,因为他们脱离群众,没有实践经验。不是有人说大学生不等于劳动者吗,我说我自己不及一个劳动者。有些人站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立场,反对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改造。他们就不用改造了?谁都要改造,包括我,包括你们。工人阶级也要在斗争中不断改造自己,不然有些人也要变坏呢。”要在批判资产阶级和错误思潮中学习。五是怎样学习的问题,特别是怎样理解消化知识,把知识真正转化为自身素质、能力的问题,怎样清除头脑中错误的东西和改造自己的问题。六是解决怎样用的问题。学习一切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就是要用知识撞击社会现实,去科学地说明现实,特别是说明现实社会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或者说生活中的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科学与非科学、道德与非道德的对立,以及如何用正确战胜错误、先进战胜落后、科学战胜非科学,道德战胜非道德。最终达到人的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同时,学习型组织不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方式,更要求其组织的人是肯于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人。各级组织的领导应该把培养好提高本组织人员的学习素质提到战略高度上来。

第三篇:共产党宣言与人的全面发展

共产党宣言与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最核心的价值之一,也是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是伴随着其哲学思想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深入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共产主义理论为基础第一次初步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以唯物史观理论为基础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宣言》第二章的末尾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对未来社会本质的高度概括。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不仅获得了经济上的解放,而且获得了政治上和精神上的解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每个人的个性、才能、智慧都能得到自由的发展。恩格斯认为,除了《宣言》中的这段话外,再也找不出合适的话语能够准确地将社会主义或说共产主义社会与一切旧社会区别开来的了。可以这样说,人的自由发展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与一切旧社会的本质区别。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人的自由发展的光辉思想。同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从低级文明走向高级文明、从不完全走向全面发展的动态过程。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形态的角度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经过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三个形态的学说,即原始的人,经

过旧式分工与支配下片面发展的人的曲折历程,最终达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十分丰富。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诸方面的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恩格斯指出: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它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而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人终于成为自己与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这一论述说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类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二是以智力和体力为核心的能力获得了多方面发展,这两者是相互统一的,人只有得到了自由,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反过来,只有获得了全面的发展,人才会获得自由。

二、宣言中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在宣言中,马克思鲜明地指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就是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实现途径,又以饱满的热情描绘了人类解放的美好图景,即人的个性得以彻底解放,人的权利得以充分实现的理想境界。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权利能够得以充分实现。因为,在这个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社会财富充足,旧式分工的桎梏被解除,阶级、国家及工农、城乡、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三大差别都被消灭。所以,人们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充分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权利。同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的整体利益是一致的。每个人在发展的同时也为他人创造了发展的条件,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一)消除人的发展的受支配性,恢复劳动和劳动产品为人的特性

宣言中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劳动和劳动产品丧失了为人的特性,成了支配人的发展的客观力量的状况。劳动产品成了一部分人剥削另一部分人的手段,劳动成了创造剥削手段的活动。“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因此,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

(二)消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对抗性,重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人的特性

宣言中批判了“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现代的工人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这些不得不把自己零星出卖的工人,像其他任何货物一样,也是一种商品,所以他们同样地受到竞争的一切变化、市场的一切波动的影响。为了重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人的特性,“宣言“指出: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

(三)消除人的发展的片面性,恢复每个人与一切人自由发展的统一性。

宣言批判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就工人阶级自身而言,人发展成为片面的生产工具,生活没有保障。“对工人阶级来说,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再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了。他们都只是劳动工具,不过因为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

需要不同的费用罢了”。在资产阶级那里,人发展成为受资本家获利逻辑操纵的获利工具。为了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发展的片面性的弊端,马克思在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中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三、现实意义

共产党宣言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共产主义学说理论,而且对当代中国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宣言》提出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命题,概括了未来新时代的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和终极价值,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经典性回答。《宣言》所得出的根本结论,正确地解决了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的“每个人与一切人”的关系及其所包含的诸多矛盾,阐明了代替资本主义旧社会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实质和特征。在这个“联合体”中,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处于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历史的发展与进步、现代科技的发展,充分展现了实现每个人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展示了《宣言》所阐发的未来社会的理想根本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所描绘的虚无缥缈的乌托邦。

从实践上看,我国仍长期社会主义初级阶级。虽然社会主义社会消除了人发生全面异化的基础,但在世界资本逻辑占主导地位的今天,我们很难完全摆脱人在发展当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当前,有相当多的人追求经济活动中的实利原则,并推广到社会生活的各领域中。这些人只重视眼前的

物质利益而忽视了对人自身的精神追求,其结果则对人生的价值产生迷惑,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产生偏差,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产生动摇。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在于偏离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要求,忽视了精神文明的建设。因此,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地指导下,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自觉克服人在发展当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不断推进人的解放发展” 当今世界,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重大时代课题。我国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有着明确的含义,就是要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相通的!而这正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与《共产党宣言》根本结论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体现了《宣言》关于未来社会的核心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科学发展观既是解决当前诸多社会矛盾的思想武器,又是通向未来实现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桥梁。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的内涵与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篇: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作者:赵鲁生 董玲玲 姜振帆 张磊 王超

摘要: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增强,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以我们自己的家乡为例,引发了对可持续发展观的思考。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是空想也不是纸上谈兵,人类应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从道德伦理上谈发展,从正确的价值观上谈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家乡、生态环境、措施、和谐

儿时的家乡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小镇。那里有郁葱的树林,清澈的泉水。人们渴了就从山涧里的小溪里舀水喝,而山坡上的野菜也都是可供人们吃食的天然绿色食品。而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的发展,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风景如画的小镇不再有清澈可饮的泉水也没有可食的野菜,取而代之的是层出不穷的高楼大厦,宽敞又冗长的油漆道路。人们日益毁林开荒,郁葱的树林也变成了一座座高傲的工厂。由于水资源污染严重,家家户户也都饮上了大桶纯净水„„

人们的经济增长了,消费水平提高了,但人们也面临日益严重的各种生态问题。资源匮乏、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都早已不是新鲜的词汇。故在20世纪80年代专家们就从环境与自然资源的角度提出了关于人类长期全面发展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战略。

自20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早已深入人心,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的理解仍不尽一致且不透彻,而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尚未达成共识。

我们再将话题转移到我们的家乡上来看,家乡人民的消费水平虽然提高了,但却引发了如此多的生态问题,从科学角度上来讲,家乡的发展模式只能称得上是经济增长而非经济发展,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了。

所以我们理应透彻的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需求又不以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以便子孙后代能够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发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参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人类的存在和全面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而自然环境的稳定,也离不开人类的细心呵护。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必然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现在的大自然已不复从前,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类的足迹的自然,既人化了的自然。

恩格斯也曾指出:“ 当我们深思熟虑的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故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告诉我们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存在的结构性(选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也就意味着,人与自然也是相互联系着的,人类决不能脱离自然而孤立存在。这也告诫我们,人应该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绝不能破坏自然。否则,自然界如果被破坏了,最终受伤害的还是人类。如果是这样,还有什么发展可言呢。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指出: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存在的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方式,即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社会中人与人的一切现实联系的 2

基本方式和途径(选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应理性的对待自然,坚持适度原则,杜绝滥砍滥伐、肆意排污、贪婪的吮吸自然界中各种宝贵的天然资源。人类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理应制定合理的计划,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自然,稳定生态平衡,只有这样,人类才可以得到全面的经济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人类长期全面发展的战略,绝不是空想或纸上谈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类应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付诸实践。所以人类必须克服工业化以来的单纯以经济增长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唯一指标的旧模式,转向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从以物的发展中心转向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这也就是可持续发展观中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从追求一时的经济发展转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这也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马克思早年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针对旧式分工所造成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结合。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已主导现代世界发展方向的今天,人的全面发展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们从体力到智力、从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到科学文化知识及道德修养各个方面的质的提升。

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不能为一时的经济效益而肆意改造或破坏自然环境,应理性的科学的改造和利用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使其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意味着社会的全方位变革,它必将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乃至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也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非常广泛,不断地改变或影响地球的自然环境,已经成为生物生态系统的主导因子。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占主导地位的。而人的主导地位的内涵主要表现为;①人依据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积极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现主体客体化;②人通过实践活动将外在于人的自然内在化,以充实、完善和发展人本身;③人的主体得为的实质在于认识目的,就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而言,人具有目的的价值,自然界具有手段价 3

值。因为就人类而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与有效地处理,都必然以是否符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作为最终的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然而自然界可以独立于人而存在,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和本质。自然界的存在及其规律的“价值”是以人的存在及需要所赋予的。所以人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必须承认自然界的真实存在,要遵循自然规律。自然界的存在规律也是具有其价值的,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为人的生产生活服务,也帮助人类实现其自我价值与自我目的,人的主体地位也确定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性质,确定了人的活动和自然界作用的范围。

故人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及社会诸方面的和谐发展。人是可持续发展的真正目的,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所以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基本手段。人类在为谋利益而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同时,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做好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大自然的各种宝贵资源等一系列措施和手段,真正树立和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子孙后代着想,造福全人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类今天面临的一系列“生态问题”和“环境危机”的原因不能完全归咎于人类的活动,其它生命体和自然物也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人以外的自然物和生命体并不具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和能力。所以,人类就应该自觉地承担起这个责任。为此,人类应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定一系列措施和手段来改善自然环境。

例如,我国西北的环境问题,就可以以“合理安排生态环境建设,制定合理的植被建设布局”来解决。退耕还林还草,鼓励当地群众绿化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当地人民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

而针对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追其根源,水环境污染和过度浪费必然导致了水资源短缺。就水资源污染而言,主要原因为:①工业滥排污,排污量大;②城市污水处理率低;③农业面源污染比重高„针对这些原 4

因,我们理应因地制宜的制定水污染防治经济技术政策:①加大宣传力度,增加群众的节水意识;②对滥排污和排污量大的工厂制定适合的处罚条例;③鼓励研发废水处理与回收利用的技术„„

为了保证生态环境建设的成功,我们理应响应政府的政策与号召,践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从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下一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应深入学习和实践可持续发展观,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把自身的发展与理论的学习结合起来,将其实践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中来。以我个人为例,我所学的专业是环境艺术设计,由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化,我的专业发展趋势也随之变化。人工环境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这也就要求我们设计人设计出来的产品必须以人为本,符合环保要求。当然现在的一些景观设计已经注重了人性化设计和生态化设计,这种思想已经是一个质的飞跃。但这种例子毕竟是少数,我国的大多数景观设计依然没有注重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观念,也就是说我国大部分设计产品没能从功能与物质上的发展转向人的心里和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发展原则,换句话就是没能践行可持续发展观,没有注重“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审美理念。这也就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来完善这个不足,刻苦学好自己的专业,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理论联系实际,设计出具备“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理念的产品,达到个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选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因此,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不仅要有先进科学技术,还要有崇高的道德文化修养,任何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都不能片面地追求物质财富,理应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做一个为了全人类与子孙后代可持续生存和发展而努力工作的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五篇:媒介素养与人的全面发展

媒介素养与人的全面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正如 在《娱乐至死》里提出的那样: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知。媒介不仅仅使人们获得了信息,更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在二十一世纪,人们朝着大众媒介时代更深的前进,对于种种生活中须臾不离的媒介工具,应该有更清醒的认识。一方面,媒介多元化发展,网络兴起,四通八达的社交工具使我们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愈来愈发达的媒介给了我们每人千里眼,顺风耳,和一个扩音筒。如果我们愿意,每个人都有十五秒钟闻名全球。可是,另一方面,媒介给了我们更灵敏的双耳和眼睛的同时,也用爆炸式的信息开始了一轮轮轰炸,我们就像颠簸在信息的海洋上,是扬帆远航还是被风暴卷走溺毙,全看我们自己有没有超高的媒介素养。

关键词:大众传媒

媒介素养

政治民主

经济

文化

一,人类的传媒历史

自从有历史以来,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经历了4种方式:原始传播方式、手抄传播方式、印刷传播方式、电子传播方式。

在书写工具以及文字尚未发展完全的时候,人们没有办法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那些在特定距离之外的人,也就是说,在原始的传播环境下,当传播媒介只限于口耳相传的时,人们对社会的大部分认知来源于自己周边的那些人。而认知的内容也只限于所能接触的生产资料。信息的持久性和传播宽度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媒介对于人的塑造力也只在微乎其微的程度,人类社会更多表现的还是当传播方式尚未发展健全的蒙昧和混沌。

然后,就像上帝吩咐说要有光一样,文字出现了,人类走出了蒙昧时代(虽然这时我们离清醒还远得很)。亚里士多德说过,文字就像有自己的生命一样,你一旦写下来,它就自己飘走了,并向那些你可能完全想不到的人四处展示。然而,在中世纪,真正懂得文字的人并不多,人们还是通过口耳相传来传播信息,可是比之以前已经有了不同,他们认知的源头来自于书籍。

如果说在原始传播时代和手抄时代,媒介的发展还刚是萌芽,那么k在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时代,它已经迅速发展壮大并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从一开始的电报,电话,到现在的手机和网络,人类已经登上传播媒介的高峰,就像距离限制不了电波一样,距离再也限制不了人类的交流。整个世界在通讯手段的飞速进步下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子,我们进入了大众传媒时代。

二,大众传媒时代的欣喜与焦虑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进入大众社会的一个分界点。在这个时代,作为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果,过去的那种传统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已被打破,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即所谓“大众”。大众社会,如清水几太郎所说,是一个“COPY支配”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大众传播媒介日趋发达、信息被大量生产并被大量且无差别的提供给社会大众。由于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所能够了解并愿意了解的社会环境变的越来越大,可是,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精力去往事件发生地了解实情。于是媒体就充当了一个中转站的作用,就像一个剪贴板,一方面,Ctrl+C,把世界各地的信息搜集并保存,另一方面,Ctrl+V,把保存的信息倾倒给受众。可是,拷贝毕竟不是实物本身,即是媒体再怎么标榜自身的客观,受众从媒体里得到的永远是二手信息并且无法将拷贝品同实物相对照,只能将其作为实物的替代品。在真实世界之外,媒介营造出一个虚拟的媒介世界。人们通过媒介来获取对于世界的认知,甚至依据从媒介获取的经验来指导现实生活。

1.媒介与政治民主。

毫无疑问,媒介一定程度上使人从现实生活中脱离出来,关心一些更形而上的,抽象的东西,从而使一个人的世界观不再局限于狭隘的现实生活而趋于远大和宏观。

在某种意义上,一个农夫可能在种地之余考虑如何收复国土,一个学生可能在学习之余关心人权和政治民主。这在一个没有发达的媒体,阶级之间固步自封的社会是无法想象的。正如某些网友所调侃的,每天早上起床在卫生间刷微博的过程,其伟大程度堪比古代君王早朝:看见官员不做为的微博,要转发并批示,敦促其向善;看见我国领土被侵犯的微博,要转发并批示,表示对夷族人的鄙视;看见豆腐渣工程的微博,要转发并批示,表示对各族人民能安居乐业的伟大向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在现代社会得到了更有力的实践,究其根本原因,是媒体给予了我们全方位的信息,并提供了把我们自己的声音扩散出去的途径。因此,在某一方面来说,媒介即话语权。在自媒体时代更是如此。

美国的皮尤研究中心提供的研究报告指出,在 1996 年,大约有2100 万的美国人(占当时达到投票年龄人口数量的 12﹪,达到投票年龄的互联网用户的 50%以上)从网络上得到了有关政治和政策方面的新闻。大约有700 万人使用互联网或者商业的在线网络服务获得关于总统选举的相关消息。大约3﹪的选民认为互联网是他们获取总统选举相关信息的主要渠道。g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传播媒介在当代整治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在西方,大众传播媒介的政治角色得到普遍的关注,各种传播平台成为政党争夺人心的战场和执政者阐述政策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而由于新闻媒体对政府和权力的监督作用,新闻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新闻界被称为“第四等级”。传媒被普遍视为政治过程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中立的旁观者。大众传媒演变成选举的工具、政党制度的削弱者、政治行为的塑造者和公民的教育手段。媒介能够促进民主,曾经有句谚语:“不怕上告,就怕见报”。充分说明了媒体的监督作用。纵观我们现代的新闻事件,有不少腐败就是因为公民对于权利的监督而揭发出来的,只有当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时候,公民的民主自由才能得到保障。

媒介的使用是把双刃剑,在经济社会,媒介也有其自身的经济追求,对盈利的需要很容易让媒介失去它自身的公平和客观。同时,那些传播性极强的媒介也容易被某个经济集团所操控,成为其利益的代言人。对于民众而言,媒介一旦失去其客观的立场,也就失去了价值。其从这个层面来讲,客观正义的传播媒介的塑造迫在眉睫,否则,媒介就成为为强权辩护的工具和蒙蔽人心的凶器,更能够导致对媒介的不信任,和信息恐慌。媒体的言论自由对于一个集权型的政府更难能可贵。2.媒介与日常生活

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大众媒介环境之中,接触大众传媒,是现代人的重要生活内容。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中曾经这样介绍美国人的生活与大众媒介的关系:美国人平均把醒着的几乎四分之一的时间用在各种媒介上,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长;98%的美国家庭有电视机,这些电视机平均每天有7个小时出于开机状态„„

大众传播对现代人体现了一种“有用性”,实际上,大众传播提供的并不仅仅是“服务”,它还作为一种改造的力量,对现代人的意识和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从积极的方面来讲,大众媒介使我们了解在过去的时代我们从来没有有机会了解的事物。在我们自家小小的沙发上,只要对着电视屏幕,上可以了解宇宙和太空,下可以了解海洋和山川。我们的视野不再局限于方圆几公里之内的邻里之间,而开始变得广阔深远。媒介,也使娱乐脱离了那些集体协作的性质,而变得更有封闭性。即是是只有我们自己,只要有各种媒介,我们也能从一个虚拟的人那儿获得陪伴,看一档娱乐节目而觉得快乐。

从消极的方面讲,媒介让我们变得更自我为中心,更孤独,更浅薄。这些在现代媒介环绕下长大的孩子们,失去了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在看电视时,广告让人们从一档节目调到另一档节目,觉得每个都不会那么有趣。并且,因为手机的存在,它意味着你不得不面临着随时随地被各种各样的人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打断的风险,并且,在你处理完这件事时,你已完全想不起来本来要做的是什么。尼尔波茨曼说过:相对于电视,阅读需要更集中的精力,更好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更好的想象力。它也能培养出这些能力,而现在面临各种更具吸引力和娱乐性的传播媒介,阅读已经失去了竞争力,这也使我们变得越来越浮躁和浅薄。

三,提高媒介素养,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辩的反应能力。如果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那么,媒介素养就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有的听、说、读、写诸能力之外,还应具有批判性地接收和解码影视、广播、网络、报刊和广告gy等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电脑、电视、照相机、录音机、录象机等广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

概而言之,即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要提高媒介素养,我们要:

1.引导受众自主介入媒介生活,培养其对媒介信息的解码能力和影响。

要引导受众自主介入媒介生活,让受众了解媒介的运作规律,了解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介产品的制作流程,了解不同媒介的经营模式,理性辨别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重新审视媒介信息的特质,熟悉寻求信息的方法,具备评估、解释、判别、选择、组织、解码、综合信息的能力,并积极影响和促进媒介维护信息的透明度与公正性。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对媒介的神秘感,才能对电视、电脑或任何其他媒介获得某种程度的控制,才能更好促进媒介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2.帮助受众认识的媒介信息的属性要使受众明了媒介常用的编码、解码规则,明白媒介是如何利用这些规则在政、济、文化等不同领域制造神话的。明了节目时段、内容编排、收视率、广告对象等是如何抓取眼球的。

首先,媒介信息是建构出来的“真实”,其内容不完全是客观世界的真实拷贝,而是经过刻意筛选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因素相互融会、碰撞的结果。其次,媒介本身对人类社会进程有巨大的影响,媒介的技术特征决定了人类的感知方向和感知方式,决定了信息的形态、性质。

再者,媒介在上层建筑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媒介信息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带有国家、阶级和阶层的烙印,传递着性别、年龄、种族、职业等各个层面的文化内涵。

3.引导受众正确欣赏、评析媒介产品,树立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

要使受众能科学、理性地辨别信息的意义, 学会理性地辨别信息的真伪,辨别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面对汹涌而来的信息潮,开启思维的过滤器,不盲目相信或采用而是从中发掘出对己或对社会有用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4.提升媒介道德水准,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

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奠定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正确解析信息,运用信息,为我所用, 这是信息泛滥时代受众媒介素养提升的需要。h

下载社会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冲突和解决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冲突和解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 摘要:科学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都是一种具有现代性的发展观,前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

    文化艺术修养与人的全面发展

    论大学生文化艺术修养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东方语学院日语1302班朴银珠学号:0601130227 摘要:时代发展要求当代人,尤其是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文化艺术修养是培养、......

    如何解决渠道冲突解读

    一)渠道冲突的种类 中国企业分销渠道模式大多还处于交易型,或正向双赢型渠道模式转变的过程中,把企业渠道成员之间的关系视作一种短期利益关系,而非长期的合作关系,从而使渠道冲......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

    【 作 者】王瑞娟 【作者简介】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理论研究室,山西 太原 030006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理论研究室副研究员 【内容提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和......

    【案例分析】如何解决员工冲突?

    【案例分析】如何解决员工冲突? 学员提问: 老师,您好,我是一位新上任的人事行政经理,所在公司经常发生员工打架事件,我每次都要去调解处理,因欠缺经验及方法,每一件事常常要反复处理......

    谈谈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5篇

    谈谈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内容提要】:在当今现实教育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与现象启发着人们对于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考。审美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情感教育,也不是一......

    论社会主义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精选五篇)

    论社会主义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

    浅谈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论文

    浅谈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论文3篇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论文篇1:《论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摘 要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人的自由全......